打印

印光大师: 返迷归悟,复本还元

印光大师: 返迷归悟,复本还元

返迷归悟,复本还元


印光大师



佛光者,十法界凡圣生佛,即心本具之智体也。此体灵明洞彻,湛寂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竖穷三际,而三际由之坐断。横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谓之为空,则万德圆彰。谓之为有,则一尘不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则五眼莫能觑,四辩莫能宣。而复法法承他力,处处得逢渠。但由众生从未悟故,不但不得受用,反承此不思议力,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致令生死轮回,了无已时。以常住之真心,受生灭之幻报。譬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迷谓方移,方实不移。全属妄业所现,了无实法可得。以故我释迦世尊,示成佛道,彻证佛光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楞严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是知佛祖种种言教,无非指示众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归悟,复本还元而已。(正)佛光月报序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则成烦恼,而仍不变。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亦不变。譬如真金打做马桶夜壶,虽日盛粪,而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菩萨像,虽极其贵重,而金性仍然不变。世间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恶业,如以金做马桶夜壶,太不知自重了。(正)复吕智明书

众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天地悬殊者,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不易宣说。欲不费词,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其体是铜。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已,尘尽光发。高台卓竖,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尘毛。森罗万象,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而复空洞虚豁,了无一物。诸佛之心,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同证涅槃。众生全迷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不但毫无光明,即铜体亦被锈遮,而不复现,众生之心,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一旦尘垢净尽,自然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镜本自具。非从外来,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亦复如是。渐断烦惑,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则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无异致。然虽如此,但复本有,别无新得。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则尽未来际,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正)潮阳佛教会演说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致苦乐升沉,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一、正因佛性,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正)陈了常往生发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参考白话文:


要想摄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象是在佛前一样,不敢起别的妄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的清清楚楚,口里念的清清楚楚。这样,妄想自然渐渐消灭了。即使是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一起念头,就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里的声相,仍然能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听就是耳根。心念、口念、耳朵听,这三根一摄住,眼睛也不会东张西望,鼻子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体也不敢放逸懈怠,所以叫做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念佛,自然没有污杂的妄念,所以叫净念。

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所以叫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念佛三昧。

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以说,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是三昧的别名。这样念下去,一定会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的一天。

(二)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增广.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五P329)

参考白话文: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念到相应的时候,虽然常念佛,却完全没有起心动念(没相应之前,不起心动念就不念了)。虽然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的称念或者忆念。所以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不要当成是“不念”。无念而念是没有起心动念的念相,但照样念念没有间断。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不要领会错了。

(三)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

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


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


--------------------------------------


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


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


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



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


--------------------------------------


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


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增广.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P951)


参考白话文:


要说方法,必须在念佛的时候,既念反观,专注一境,不能外弛。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反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必要使全部的念就是观,念外无观;全部的观就是念,观外无念。观和念虽然水乳交融,但还没契入到根源。必须要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到了力极功纯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只要离妄念,便是如如佛。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功夫到了这个地步,念佛就得法了。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好比浮云从长空中散去,青天彻底显露出来。亲自见到本来面目,本来也无所见。

无所见即是真见,有所见就是随尘。

到这里,则山色溪声,都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说其用,好比旭日东升,圆明朗照。


说其体,犹如皓月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既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就好象是雪吞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虽然没离开娑婆世界,却常预莲池海会。临终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只有家里人才知道家里的事。告诉门外汉,毫无疑问,肯定会造毁谤。


(四)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

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P382)


参考白话文:


现在修念佛法门,应当依照大势至菩萨讲的,用如子忆母的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实行。果真能死尽偷心,就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

或许马上就可以证得。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万别以为很容易。纵使不能马上证得,应该也会相差不远了。

都摄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个办法。念的时候,无论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常常都要摄耳谛听。这样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这两种义理兼修。反闻只属于自己的力量,返念兼有佛力,这样好处就大了。

心念属于意,口念属于舌,耳听属于耳,眼皮下垂,就看到了鼻尖,这样眼根和鼻根也摄受了。五根既然同归于一句佛号,身根哪里还有不恭

敬严肃的道理呢!所以知道,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就会心识凝静而不浮散,这就叫做“净念”。以六根既然被摄住,杂念妄念潜消,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这样,念佛三昧,可以马上得到。所以下面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实在是三根普被,有利无弊啊。果真能依照着去修行,必定会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以得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