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洪断、虚云、太虚、印光、果一等五大长老,护持十方丛林严防子孙化

洪断、虚云、太虚、印光、果一等五大长老,护持十方丛林严防子孙化

洪断、虚云、太虚、印光、果一等

五大长老,护持十方丛林严防子孙化



一、明朝洪断和尚:遣散徒属 四方求贤


在防微杜渐的做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万历年间重兴云居山道场的诸缘洪断和尚。

据《云居山志》载:洪断和尚原是北京万佛堂住持,受紫柏尊者之请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来复兴毁于元末兵火的云居山真如寺。先闭关三年,跪诵华严,后得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资助重建道场。

他费尽艰辛,历时二十载,终于重新恢复了云居祖庭。然功成不居。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六十三岁的洪断和尚决定离开云居山,返归北京万佛堂。

临行前,因恐云居山十方丛林演变为子孙丛林,遂将自已的所有徒属共十人分别遣散到各地之小寺庵。另商请十方高僧住持常住,以公法化。

如襄助洪断和尚重兴云居的高徒常慧禅师被遣至祗树堂,常锦禅师被遣至龙溪寺。其余徒众如常元禅师、常月禅师被遣至上高、奉新一带的小寺庵。

洪断和尚命徒属各依庄庵静住修行,不得回真如寺。后因常住仓卒间不得其人,以致合寺僧众无所适从。大众商议择洪断禅师诸徒中最贤能者暂主寺务。常慧禅师、常锦禅师二师被选上,二师却之再三而不果,无奈为维持丛林生存大计,乃勉为应允暂主寺务。

同时乃四方罗致年富力壮、道行高深者,以期委诸大事,无奈期期而不得如愿。纵偶得其人,亦未久留,或寂或去,终非常计。

不久,常锦禅师又退守龙溪寺,常慧禅师则朝夕勤勉奉公秉事,丛林赖以周全。

一直到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颛愚观衡禅师来游云居山,常慧禅师见而大喜,再三邀聘,以真如常住付托颛愚禅师。自已仍退守祗树堂,克已修行。颛愚观衡禅师主持云居法席后,乃大兴云居道场。 (见《云居山新志》第101—10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

有其师,必有其徒,洪断禅师、常慧禅师之高风亮节,实令人生敬。

他们都深知十方丛林护持不易,担心发生渐进性的子孙式演化。

住持者直接传位给其弟子,虽则初次传位能保证其所选传人相对贤能,但此种传位之风一起,便演化成为“世袭制”,数传之后,必定不能保证传人的贤能,而导致腐化;

再者,初传之时或许能容许十方人共同入住,亦可能相对尊重十方僧众,数年之后子孙力量渐成帮派,便演化为“半子孙半十方”丛林;再数传之后,就会变成“纯子孙庙”。

所以洪断和尚独具只眼,即使弟子贤能,亦不传其住持之位。



二、虚云老和尚:整顿子孙道场 重兴云南佛教


虚云老和尚于1889年7月间到云南鸡足山,朝拜迦叶尊者,但当时鸡足山佛教已衰败至极,其自述《年谱》中描述云:

“据山志载:全山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今则全山不足十寺,僧伽与俗人无异,子孙相承,各据产业,非本山子孙,不准在山中住,并不留单。予念往昔法会之盛,今日人事之衰,叹息不已,思欲有为,而不知机缘之何在也?” ( 见《虚云和尚年谱》第五十一页)

整整十二年以后,亦即1902年,虚云老和尚再次朝鸡足山,而当地佛教的状况并无改善,反而愈趋衰败。其《年谱》中云:“又复起念:佛祖道场,衰败至此,全滇僧规,堕落至此,发愿在山结一庵,以接待朝山者;又为地方子孙庙所禁,思之雪涕。”  (见《虚云和尚年谱》第六十六页)

又经二年,至1904年,虚云烙盒子开始重振鸡足山迦叶道场,挽救滇中僧众,其间备尝艰辛。《年谱》中云:“于山中觅得一破院,名钵盂庵,居之。虽住无房屋,餐无宿粮,然十方四众来者,皆礼接之。” (见《虚云和尚年谱》第六十七页)

其后虚云老和尚重建伽蓝,立定清规,讲经传戒,渐渐革除了云南鸡足山往日之陋习。

在虚云老和尚重兴云南佛教后,于1929年以九十高龄,又去重新整顿沦为子孙庙的鼓山道场。此次整顿,风险更大,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月耀法师《虚云大师在鼓山》一文中记述:“……在一九二九年的时代,鼓山完全变了,从十方所有变成子孙,由盛旺变为衰败。适闽省秉政者,先后系杨树庄、方声涛二氏,见此情况,大不满意,乃联合佛教界中较为开明的四众人士,从云南的鸡足山请到虚公主持鼓山,做整理和复兴的工作……”

“虚老既主鼓山,第一步便是寺制的改革。首先,不许任何人在寺内私收徒众;次则取消小锅饭菜,改为一律平等的大锅食;最为繁重的,就是把许许多多无所谓的首座、当家大都减掉了,只令存在一二个,七八十位知客也取消了,只许存在五个到八个,其他如书记等,无不量才用人,取消空名闲职。

“就这样的三件事,引起一部分寺僧的仇恨,他们联合起来以乱作胡为的行动来反抗虚老,破坏寺内秩序,继而使不法恶僧阴谋毒害虚老,并且在一个严寒的深夜,从堆柴的房子里放起火来,烧了部分房屋。” (参见《虚云老和尚年谱》P149)



三、太虚大师:整改子孙制 推动佛教革新


1912年3月,太虚大师入住杭州西湖净慈寺,对该寺进行全面整改。

首先,他对寺院职事进行了调整,组织了一个素质较高的骨干班子。接着,严禁僧众吸食**。作为当时佛门种种弊端的缩影,仅在净慈寺吸毒者就有五人之多,原住持鸿定法师就是其中之一。其三,太虚大师下令拆除各处寮口私设的小灶。

再次,为重塑良好形象,大师布置了佛学书报阅览室。并令全体僧众每天坐香三枝及朝暮课诵二小时,以发扬净慈寺开祖永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双修宗旨。定期在斋堂宣讲佛法,以提高僧人佛学修养。同时积极筹设永明学舍,以培养弘法僧才。

此次努力虽因杭州白衣寺慧安法师等向官府控告大师,而使大师的一切努力遭受挫折,但因佛教革新思潮已被推动,因此三十年代后,子孙制在各名山大寺基本上已被排斥。如厦门南普陀寺于1924年,苏州灵岩山寺于1926年,潮州开元寺于1933年,均由子孙制寺院改成十方丛林。 (见《法音》1999年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



四、印光大师:严规防止灵岩山重蹈子孙庙覆辙


印光大师1926年把灵岩山改为十方道场,制定了五条规约:

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堂,不招外方来听耳。

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

五、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

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印光大师以此五条规约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五条当中就有第一、二、五等三条是为了防止灵岩山重蹈子孙丛林的覆辙。“有一违者即出院”,可谓严厉之至。从此灵岩山道风为之一振,迄今不衰。

现今灵岩山明学长老,恪守印光大师遗规,他曾说:“灵岩山的出家人都是来自十方,也就是五湖四海,这是因为灵岩山不准私收徒弟,这样就不会形成帮派,便于管理。”

据明学长老说:1980年刚落实宗教政策,出家人很少,但灵岩山还是坚持印光大师之规,不在寺内私收徒弟。 (见2003/2《觉群》第4页:明学法师访谈录)



五、果一长老:还愿东林,重振十方道风


又如三造东林,中兴净土祖庭的果一长老,于1954年欲挂单东林寺。时东林寺已沦为子孙庙,不许入住。遂结茅庵住于庐山九峰,日日遥望东林,发誓于心:“不出十年,当来东林还愿。”

后果于1961年入住东林,重振十方道风。而其间所受甘苦,若非有真实愿行,何能承担!(见2004年3月《法音》第29页三造东林厥功伟弘法利生悲愿深——纪念一代高僧果一法师圆寂十周年<常正>)。

历代高僧大德们为了维护十方丛林,或为了将腐朽的子孙丛林扭转为十方丛林,往往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出艰苦的努力;而十方丛林演变成子孙丛林,则如重车下山,直沉而下。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