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多看多听少开口

多看多听少开口

多看多听少开口



南怀瑾说:“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第二句就是多见阙殆的意思,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处理,不要有过份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那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做官的方法。孔子说:多听别人的意见,保留疑问,谨慎谈论其她的话,就会减少过错;多看身边发生的事,不干危险的事情,谨慎去做其余的事,就会减少后悔。说话很少有错,做事很少后悔,禄位就在这里边了阿!

大师释疑

【注释】

子张:陈国人,姓颛孙,名师,孔子的贤弟子之一。

干禄:求取俸禄,即出仕从政。据南大师解释,“古代俸和禄是两回事。“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

尤:过错。

学儒一得:找饭碗的本领

无数过来人经历无数波折,经历了无数是非之后,得到的一条重要处世经验是:多看多听少开口。

哪么,多看什么呢?多听什么呢?为什么要少开口呢?

第一,多看一切跟工作有关的人和事。假如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气神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种人和事的当前状况与变化规律,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跟局外人大不一样了,达到“神知神觉”的境界,这样你就有了一双慧眼,能随时发现有利于事业成长的机会和发现不利自己的风险。

比如,你想当一个作家,哪么,你看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妨構思一番,如何把她们写到作品里去。这样,你就有了绵绵不绝的灵感。与此同时,你的社交圈也围绕文化人拓展,了解文坛的最新动向,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这样你就能随时写出符合读者阅读时尚的作品。相反,像哪些老教授一样,固执地按自己的兴趣写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哪么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无人欣赏,变成废纸一堆。

假如你想做个商人,方法也是一样的,思考每个人、每件事跟自己的生意有什么关系,并以生意人作为主要交往对象。久之,你的智慧将是“金光闪闪”,你将发现赚钱的机会无处不在。

第二,多听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老于世故的人说:“一天学一个乖。”向谁学乖?当然要向哪些过来人学乖。一个人的经历有限,即使时刻留意,见识也有限。如果有一双谦逊的耳朵,愿意听听别的见解,哪么,你就能将别人的见识变成自己的见识。关于多方求教的好处,上一节已经谈了,这里就不必赘述。

第三,话不轻出,言必有据。生活中的许多悲剧,是说话不慎带来的。古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兵法说:“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这样的说法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确有无法血泪教训可以验证。

当然,说话不慎带来血光之灾毕竟只是特殊现象,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主要危害是:说得越多,自己的浅薄无知就暴露得越多,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重视了。相反,谨慎说话的人,就能很好地掩盖自己的缺陷,而且也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一点,当我们急于开口时,就没有心情去听多听多看了,这就失去了纠正自己观念误差的机会。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难免经常出错。如果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就能多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可以把问题看得更全面,能够按更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说:“本来不懂的事,不要吹上一大堆,好像自己全通,最后根本不通,这就丢人了。如不讲过份的话,不吹牛,就很少过错;多去看,多去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

俗话说:“爱叫的麻雀不长肉”,在人群中,哪些特别爱说话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视和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一个人特别爱说话,说明她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经常因情绪伤害理智。试想,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

其二,一个人整天叽叽喳喳,总得有内容。她的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哪么多趣闻逸事;也没功夫读书,不可能天天给你讲世界名着。说来说去,无非东家长西家短,拿别人的隐私、缺陷当作料,煲成一锅大杂烩。对这样的人,谁敢跟她交心交底呢?

其三,无论是谁,若想被人冠上“可爱”、“可敬”、“可信”、“可亲”之类的字眼,一定要善于伪装,或者说“包装”——将缺点隐去,将优点突显出来。漂亮时装能包装外部形象,真知灼见能包装内在思想。可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久之必然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于人前,赤条条无遮无掩,这就丑态百出了。

其四,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事发表见解,好的意见与错误观点混杂,泥沙俱下,让人难取难舍,只好当成废话。久之,人们必然认为她没有见识,只会乱说一通。而且,她们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她们传播开来的。

总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凡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智者,必不多言。有人说: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个炼金的过程,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份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她给人捧出来总是金子,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信任。

孔子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归结起来,就是多看多听少开口,还加上谨慎行事。这不仅是找饭碗的本领,也是做人的本领。难怪南怀瑾大师感慨地说:“从这一段书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态度,实在了不起,这个学生是来学吃饭的本领,要如何马上找到职业。孔子教了,教她作人的正统道理,也就是求职业的基本条件,我们为人做任何事业,基本条件很要紧,孔子说的这个基本条件已经够了。”

我们只要按上述道理去做,走遍天下,也不怕没有安身之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空思不如多学



一个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读书、多求学。自己以为自己是天才,聪明了不起,如果多读书以后,自己就会变得非常谦虚了。常常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大发现,多读了书以后,才知道古人早就讲过了,知道了,原来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们所知道的还更多得多。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形成偏见。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觉,去想事情,没有一点好处,不如去学习一些东西。

大师释疑

【注释】

罔:本意为“白白地”,意思是白学了。

殆:本意为危害,这里是指会形成偏见,对自己有害。

尝:曾经。

寝:睡觉。

学儒一得:获得智慧的五大实用经验

世上有两种糊涂虫,一种学而不思,一种思而不学。这两种人,正如南怀瑾大师所描述:“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真思想,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 了。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她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南大师认为“学而不思”的人可以做学者,教书,这还是抬举了她们。真正能把书教好就不简单,就不算“罔” 了,还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学而不思”的人,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因为做任何事,都必然跟她人发生关系。好比写文章,看起来自己一个人可以做,如果不了解别人的趣向,写的文章就没人愿意看,等于废纸一堆。教书也一样,不知道学生的兴趣点,讲课只能帮助学生打瞌睡,一点用也没有。

“思而不学”的人危害更大,因为她们满脑子偏见,每天觉得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公平,每天看不惯这个人,看不惯那个人。带着这种观念,肯定会说很多错话,做很多错事,其结果不过是害人害己罢了。

所以,与其思而不学,不如学而不思,大不了当个“书呆子”,干不出有价值的事,起码不会散布“反动言论”。

另外,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迷惑的时候,通过学习来解惑,显然是简便而积极的方法。比方说,看见某件事不公平,它为什么不公平?应该如何改进?其实别人早有研究,看看相关书籍就知道了,或者向专业人士请教一下,心里一个结也解开了。用不着自己胡思乱想,越想越浆糊;看见某个人很讨厌,如何跟这种人打交道?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别人也早有结论,看看书就知道了,或者向有经验的人士讨教一下,办法就有了,用不着自己胡乱猜疑,越猜越生闷气。

要想获得真智慧,最好的办法是既学又思。不过,学与思也同样要讲方法,用对了方法,自然功效百倍。在这方面,古人早就总结出了五大实用经验:

第一,博学之。多看一些书,不管是文科的、理科的都看一些。有些人看书,光看文艺作品,光看武打小说,或者光看专业书籍。并不是这些书不好,关键是偏于一端,眼界、思路会受到局限,不利于拓展智慧。这就像吃饭偏食一样,难免营养不良。把各种知识都装一些在大脑里,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问题,都不致于全然迷惑,这既有利于增进思维,亦有利于激发灵感。

第二,审问之。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寻找答案,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增进智能。比如“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它到底对不对?思而不学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思而不学有哪些危害?等等。有了问题,就有了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第三,明辩之。对同一件事,因为每个人所观察的角度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面对众多观点,就需要仔细份辨究竟哪种观点更正确,或者更适于自己所需。比如,有专家说,吃苹果应该吃皮,因为苹果皮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甚至比果肉价值更大。又有专家说,吃苹果不应该吃皮,因为果农杀虫时,农药会残留在果皮中,有害健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份辨一下到底健康重要还是营养重要,不能盲目相信某个专家的意见。

第四,慎思之。我们不能老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还要思考出新。比如,苹果皮会残留农药,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这个事实,用什么办法提醒她们呢?我们的思考不一定每一次都有结果,但它确实是创新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五,笃行之。我们想到某个好的观点,或者某个好的办法,自己肯定越想越觉得对。但她到底对不对?最好拿到实践中檢验一下。当然,所谓实践,不等于什么事都要去做一下。有时因条件不允许,有时不宜去做。比如,我认为绝大多数强盗是因为恐惧才伤害人,而不是天性邪恶。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呢?我当然不能拿着刀子去客串一回强盗。但我可以通过到监狱去采访,或请教有关专家来获得答案。这也是实践,是“笃行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