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浅说合编》

《学佛浅说合编》


学佛浅说合编


                                                     

导言


   
       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执,迷信幻觉,而导归正信正见正行——正觉。它指明了一切众生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而所以形成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境象,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的缘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就因为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命相之所以然,明晓了由于过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现在的“果”;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其中因因果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地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虽然一个“因”种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罢了!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完全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了,所谓吉人天相,自求多福,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还只是佛教的世间法,佛教还有更究竟彻底的出世间法(超出,而不是厌离),它启示人们了脱生死,永绝虚妄流转,证得不生不灭,涅槃寂静的究竟解脱,乃至明心见性,还复净觉妙明的本性而圆成佛道,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的和最终目的。诸位如欲探求修证这博大精深的佛法,就请您进研三乘圣教和实践戒、定、慧“三学”、“六度”的微妙法门。你要得到精神的大安慰吗?你要得到人生的真快乐吗?你要增进你的学识吗?你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究竟吗?那么请你研究佛经!敢保满足你的愿望。



论信仰和实践(会觉)


   
       一、信仰的意义:信仰两个字分开来讲,“信”字是随顺义,如我们相信的事情,就能随它去做,不相信的事情,那就不能随顺它去做了。“仰”字是敬慕义,如一个人的学问好,人格高,我们对他就有尊敬仰慕的意思。凡是宗教都具备这两个字的意义,在相信它的人就总算为“信仰”。


       佛教徒对佛教的信仰有些偏差,如有人相信佛菩萨有灵:“能保佑我发财,保佑我生好的孩子,保佑我甚么事都好”。同时他也相信神、鬼、都能这样保佑他。那末,他的信仰就搞不清楚了,把佛菩萨和神鬼混在一起,于是就被社会上的人称为“迷信”,这是不对的。有的人生了病,或孩子生了病,以为医师都是人,不如佛菩萨有灵,于是走到寺里去求签问筶,一旦病好了,就对佛教起了信仰。但是他没有把佛菩萨是什么搞清楚,也是不对的。又有一种人看自己的环境不好,平时听见旁门左道说:“人的命运都是前生注定了的,今生只是还报,没有什么法子改变”。于是他灰心了,对人生失去了意义,就走向寺院里出家,过一种消极的生活。他也没有把信仰的意义搞清楚,都是不对的。


       信仰是表示敬慕随顺,必须把所信的对象认清楚,能在自己的生活事实上表示随顺的行动。前面所说的信仰不符事实,不能在生活上启发实际行动,这是古代神权社会的神秘义的宗教迷信,没有事实给人认识,只是一句空话作为精神上的安慰,不可用来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是有事实给人认识的,信仰的人必须认识佛教事实能在日常生活上表示敬慕随顺的实际行动,才不是迷信。
   
       二、信仰的对象:对象就是所信仰的事实,佛教所信的事实有三种:一是佛。二是佛所说的法。三是依法实行的人。现在把它分开来讲明。


       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生平的史略已经讲过。他有生身父母,也结过婚生过孩子,读书学习武艺,都与一般人相同。所不同的就是他有高明的智慧,远大的眼光,欢喜研究问题。他看到农人种田,就同情他们的辛苦。看到犁田挖出了许多小虫,就有鸟飞来争食,他就想到人类都是这样互相争啖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奴隶人,人压迫人,都是不合平等真理的。看到人家哭送葬埋,就想到人的结果就是死。那时印度有一种断见外道,说人死就完了,不承认有真理可以发展的澈底觉悟的人生的存在。如是引起了他的出家思想,他以为人死就没有了,那末,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世界又将如何继续存在呢?他决志出家专心研究这些问题,为人类求得解决的方法,然后人生始有意义。因此,他抛弃了太子生活,好象脱下一件破衣服似的,一点不足轻重,他的人格是多么伟大啊!


       他到了山上也从外道学过静坐,知道静坐只能使人得到清净快乐,不能为人类解决问题。那时有许多苦行外道,以为能吃苦才是修道,他为了要在这个中间得到些经验,于是又在雪山修了几年苦行,仅有麻麦充饥。由此,又知道单是苦行也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有特出的智慧,始能解决人生究竟是什么。后来在菩提树下,因睹明星而大觉悟,知道人生宇宙的真相原来是不生不灭的,人只是在事物下作片面的认识,因为认识的不正确,引起了许多痛苦,同时他又知道了他自己在无量劫前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直至如今,不知经过了多少生死出没。十方诸佛菩萨,也是同一悲愿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佛度众生,于是他本着悲愿说法四十九年,救度一切众生。世界人类实在值得在这样伟大人格前启发深切的尊敬仰慕!故称他为佛宝。


       佛所说的法,就是教我们如何看世界人类,如何看自己,如何发菩提心,如何修菩萨行,如何成佛救众生。扼要的说一句,就是因果法则。他不说世界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也不说是大自然天生的,他只说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类自己所造——日常生活行动。能向好的方面造,世界就和平安乐,人类就生存的好,好到极点就是“人间净土”。不向好的方面造,世界就不能和平安乐,人类只是感到痛苦。好比一个大厦,内面住了成百成千的人,都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饮食卫生都有条理,那末,房子里面的空气也好、生活也简单舒适。要是各搞各的,只顾自己一时快乐,那末,这个大厦里面一定乱七八糟,空气恶劣,大家就要活不下去,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样的苦乐好坏可以说是什么造的,或是天生的么?都是人的生活行动的结果,连这间大厦都是人造的,世界上除了人还有什么?


       因果的道理很深,也很麻烦,这里只能说点大概,最要搞清楚,因果不是旁门左道的“宿命论”。外道不了解佛学,只是“道听途说”,用“相命”“算八字”作宣传,说什么人的苦乐好坏都是命运,都是前生注定了的,今生只是还报,没有法子改变。殊不知因果就是生灭相续,时刻都在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正因为能改变,坏人可以改变做好人,坏事可以改变成好事,凡夫可以改变成佛。世间有不可改变的东西么?


       “因”又称为业,就是一种起现实作用的能动力量。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事物都反映到内心成为想像,事物愈强反映愈深刻。复由深刻的反映成为思想,思想又指导生活行动,于是一次又一次,就留下一种能动力量於心物之间,一经接触就生起事实出来。就一个人来讲,过去生活中积成了许多业力,善的恶的都有,但是善的力量要强些,一经与父母接触,就出生了人的事实。这中间业力是能生的动力,父母是助成的增上缘,总合称为“因”,人这个事实称为“果”。并不止此,其他抚养教育,饮食衣服,起居坐卧,无一不是需要其他的人力来帮助,这些都称为缘,离开这些缘就一刻也不能生存。所以因果的“因”字包括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果”字也包括异熟果、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这里许多名词都不能详解,留待各人去研究。


       因果是生灭相续,互助互成的,从个人的身体来讲,前生的业力为因,今生出现在人类这个事实为果。今生的生活行动为因,又将出现未来的生命事实为果。就社会生活来讲,个人的能动力是因,得到各方面的助成是果,乃至一日的行动是因,得到一日的生存是果。这中间由个人各别的业力相续不断得到个人的生命相续,由众人共同的业力相续不断,就得到世界的相续存在。因果是这样互助互成紧密连系着的。


       佛觉悟了这个道理,人类是平等平等,不见世界有孤立存在的东西,更不见有孤立存在的自我,所以他的说法以“无我”为主。由此订定了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为生活行动的规律,依此规律而行,就是菩萨,就能得到大觉悟,达到与佛平等地位。故称佛所说的法为法宝。


       依法实行的人有两类:一在家,二出家。出家的意义有二、一是人世生活烦重,要顾到身家多人的生活,就不易严格的实践菩萨行。况且在阶级社会里,有了钱更不易发心更不易跳出自己的阶级来实行另一阶级的生活。佛在当时是取刀斩乱丝的方式,打破了阶级,实行了平等的集体生活。二是人类被生活模糊了理智,把自身和事物看作是孤立的,只顾本着个人的主观——好坏分别追求,结果得到了许多痛苦,同时又破坏了众生的生活安全。佛为改正这一事实,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表示牺牲。而出家作模范领导。所以出家是极少数人的事。后世的阶级愈严重起来,把佛教寺院变成了人民的避难所,自然是说不上出家的意义。


       故佛他自己出了家,同时他又称赞在家修菩萨行的人,呵斥出家不能发菩萨心的为焦芽败种。因为在家能修菩萨行的人,是站在同一的生活行动上领导,易使未发心的人接受,比出家更来得方便。总而言之,无论出家或在家,都要能实践佛所说的法——菩萨行,而出家律仅严谨,专任住持佛法,故称他们为僧宝。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7 18:10 编辑 ]

TOP

续 1

三、信仰的实践:


    尊敬仰慕必须了解对象的客观事实。始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表示出来,像释迦牟尼世尊的伟大人格,是值得我们尊敬仰慕的,要有这样客观事实,才能随顺实践。故佛教的信仰不可搀杂神鬼在里面,更不可随顺着古时代的社会迷信,不管没有客观事实给人认识,随便用来信仰佛教,使社会上的人把佛教当作一般迷信看待。要这样辨别邪正,把迷信搬开,在释迦世尊的伟大人格前,在他所指示人生宇宙的真理前,在诸菩萨实践事实前,起发深切尊敬仰慕,由仰慕而起发深切的随顺实践,建立佛教的新信仰。

    那末,这个信仰就不是求佛,菩萨保佑发财,或生好孩子……这些都不是,这是迷信造成的依赖性,是侮辱自己看成一文不值,真是见笑大方。必须把这样的旧思想改变过来,从佛说的理论上着想,从因果的法则事实上着想。要有自觉自动大雄无畏的精神,要有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人类的勇气,必须具备这样的勇气始够做一个青年佛教徒。

    随顺不是一句空话,是内心有这样的要求。这里可能有人问:求发财不是内心的要求么?是的,我不说不是内心的要求,但要求得不合理,只是表示自己无能,正是旧社会的阶级底下养成的惰性,刚与佛说的道理相反。佛不能度不发心的人,这正显示出人的伟大在自觉自信,随顺佛说的道理勇敢地做起来,这才是随顺的实际行动。因果法则指示人类的生活是互助互成的,那末,我们生存一天,就享受了社会群众的一天帮助,则任何人也不应该单享权利而不尽义务,故菩萨行以利益群众为标准。利他就是自利,只求自利而不利他,结果不但不能自利——不合因果法则,同时也损害於他——分利。这是因果法则的必然道理。


    总结上面所讲的道理,信仰的第一步在了解因果法则的平等真理,焕发人生的兴趣,站在一般人格的水平上实践菩萨行。实践的意义,有下列几点:

    1.佛本着因果法则的平等真理建立菩萨行,使一切众生依此而行,有机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2.人类在因果法则的真理上,只有和平亲爱(四摄中爱语、利行)没有残忍杀害的劣根性。(十善和五戒中的不杀生,以不习成残忍心理为主。)

    3.人类在因果法则的真理上,应该互助互成积极向上,发展生趣勃勃的人生。不取消极厌世的偷生,及纵欲放荡的堕落人生。(包括四摄中布施、同事。六度中的持戒、忍辱、精进、十善中的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及五戒中不饮酒。)

    4.佛学指出人类本具阔大的心量(不贪),远大的眼光(不瞋),高明的智慧(不痴),应该打破主观——贪瞋痴的约束限制,把大丈夫“龙象蹴踏”的作为发挥出来。



             *******************************************************************************


       一切佛经和佛学书籍,都能使人廓清迷惑,洞明宇宙人生的真理,趋吉避凶,自求多福;豁凡情而发圣解,超生死而生净土;乃至究竟解脱,圆成佛道。深有益于身心修养和家庭幸福。所以恭敬尊重,净手洁案地诚敬阅读,能得很大的利益。如或轻慢秽亵,损坏毁弃,则有很大的罪过。至希见者闻者,精研力行,保藏流传,翻印广布,功德无量。
             *******************************************************************************


佛教与青年(妙钦)
   
一、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青年,是人生之春,有的是活力充沛,朝气蓬勃,怀着无限光明的希望;纯洁、率真、敢作敢为,勇往直前去为真理与正义而战斗!


    在一般宗教中,佛教的思想与精神,最与青年的特徵一致。


   
       二、一切众生有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要成佛,这是大乘佛教一 个重要的命题。


       人类社会充满了罪恶。生为一个人,就像浸没在罪恶的大海中。尽管如此,人性中蕴藏着的佛性并未没失,罪恶总可以洗脱,新生的机会老在等待着你,一旦猛回头,走上“正道”终究要达到成佛的最后目的。


    纵是博地凡夫,既然佛性在握,就该直下承当,勇猛精进地朝前大步走。“成佛”的无限光明,引导你前进!


    “一切众生皆当成佛”的命题,使每个佛教信徒的内心充满了光明的希望,鼓舞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努力上进。


这希望,这鼓舞,正是青年的需要。


    做一个青年,谁愿意去听从那些最后裁判,永劫不得翻身的悲观而绝望的说教呢?


   
三、佛教的业力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自作自受”。




       自作自受的业力说,肯定了思想行为的责任与价值,明确的指出,每一思想行为必然的会有它的后果。有好的行为一定会有好的后果,绝不会白做,不会白白浪费你的努力。坏的行为,一定会有坏的后果,绝难幸免,更不要妄想逃避。


    幸福,必有前因,绝非幸得的,对目前的幸福,应该珍惜,更应该,继续努力以求幸福在未来的延续与扩展。


    遭到苦难,反求诸己,不要把苦难的原因推诿给别人,给环境,给命运,甚至推诿给渺茫的神。


    既然一切是自作自受的,当下就该自己承担起来,不要希冀他力的庇佑,也不要寄望遥远的未来,与他方的国土。


    正确业力观,可使顽廉懦立,可以起衰振靡,可以建立国民的负责精神,可以建立起悴砺自强的立国精神,也正是切合青年需要的人生指导。


   
      四、佛教的缘起论,说明万有都是因缘所生的,而且万有都是互为因缘的。


       一棵树,资取种子,土壤、肥料、水份、空气、阳光种种因缘而生长存在。作为因缘之一的肥料,可能是来自肥料厂,那么肥料所依赖以生起因缘就包括了工厂的一切。土壤关涉到地球的来源与地质演变,从时间说,那是几亿万年的事情,日光来自太空的另一星球,从空间说,那是几千万里以外的事情。几亿万年与几千万里的时空交织下的千百种的因缘,造成一棵树的成长与存在。


依此类推,每一件事物生起存在,都是如此的。


    人类是社会动物,社会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组合,“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子给人住”。人类是相依共存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构成一个互相关系的缘起之网。在这张大网中,每一个网结,都依赖其他一切绳结的帮助而存在,同时也提供给其他一切绳结予助力,来共同完成这张网的功用。


    人在社会中就是这样的。


    私我在缘起论的透视下被融化了。“无我”的真理,也就这样建立起来。


    同时,在缘起的关系中,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六亲眷属。一切众生的苦难也就是我的苦难。缘起论,一方面击破我执,一方面激发起深切广大的人类爱、众生爱(佛教的名词叫大慈大悲)。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仁人志士肯为真理与正义而战斗,而牺牲,正是大悲无我实践。


    击破私我的固执,把自己融化在无边的众生大爱中,这岂不是青年最好的人生观!


       五、“佛”字的意义是“觉”。以最高的智慧,觉悟无上的真理,就是成佛。


       谢灵运说:“成佛得道,应需慧业。”


    佛教是崇高智慧的宗教,六千卷的大藏经,一行一字都放射出光芒万丈的真理之光。


    太空时代是崇尚理智的时代,时代的青年,都在追求科学真知,别忘记,这六千卷的大藏经,不但是人类哲学的权威,就是科学领域上,也是好的研究资料。


    崇尚智慧的时代,崇尚智慧的青年,应该研究崇尚智慧的宗教——佛法。



**************************************************************


       学佛以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为最稳当。而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此之法门,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则顷刻之间,达四大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於善顺者,固能慈育,於恶逆者,倍生怜悯,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
         

**************************************************************         

                                          
印光法师法语

TOP

续 2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弘一律师於养正院开学日讲


   
   (上略)今天所要跟诸位谈的,略有四项:
                     
                                                         
                                                        

一、惜 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纵有福气,总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掉。诸位要晓得: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甚为微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受既尽,那就要受莫大的痛苦,那即是所谓:“乐极生悲”了。我记得从前做小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幅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挂在大厅抱柱上。其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以后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久而久之即念熟了,一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皆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都不敢把它糟掉,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常教我,对于身上所穿的衣服,时时当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们恐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因而短命故。


    诸位要晓得,当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六岁时我练习写字,对于写字的纸,都是乱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当时我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形,就正颜厉色的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的父亲在世,莫说这样大的整纸,不肯糟塌,就是连一寸许的纸条,也不敢随便丢掉啊!”这也是一种惜福的表现。我小的时候,因受了这样家庭教育影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由小到大,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仍旧有这样的习惯。且就我身上所穿的衣服而论,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的时候,有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诸位如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未出家已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纵有破坏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照此看来我直可以尽形寿受用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及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须要五六年换一次,除此以外,一切衣服,大约都是在家时候的,或是初出家时所制的。


    从前也常有人送给我好的衣服,但我大半都转送给他人。何以故?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对于好的衣或物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当生病之时可以吃一些好的食物,除此以外不敢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惜福的事情,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且如当代净土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师,有人送给他的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都送到观宗寺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甚么不吃这样好的补品呢?他说:“我底福气甚薄,不堪消受故。”印光法师他老人家的性情刚直,是不顾人情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很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的时候,和他一齐坐在桌上吃饭,这位居士先丢饭碗的,碗里就落剩了一两粒米饭;於是印光法师当时就不客气地大声呵斥说:“你有多大的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塌饭粒么?你要赶紧将它吃光”。

    诸位!以上我所说的话,都要句句牢记。要晓得:我们纵然有十分的福气,只享受二三分就好了;所馀的福,何妨留到后来享受;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皆布施与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了。


二、习 劳



   “习”者练习,“劳”者劳动。关于习劳之事,我来讲讲:诸位请看我们的身体,上有两只手,下有两只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它去劳动,对于身体,反而不好。换一句话说:若常常劳动,那身体必定会很康健。要晓得劳动这件事,是人类本分上所应做的;不唯我等寻常的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就是一直到佛的地位,也是要常做劳动的事的。现在我且讲讲:所谓佛者,即是释迦牟尼佛,以下所说的几件事情皆出于经律之中。当初佛在世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在平常人想起来,以为佛在世时亦同现在所谓方丈和尚的样子,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佛自己决不会做甚么劳动的事情。但是不然。怎样讲呢?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净,佛随手就拿扫帚来扫地,於是许多的弟子,看到佛既亲身扫地,也就过来帮扫,一时就扫得十分清洁。扫了之后,佛即到讲堂里说法,说:“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云云。”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酒喝醉了的弟子,已不省人事;於是佛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走到井边,佛自己用桶汲水,即叫阿难洗濯。又有一天,佛看到门前的木头横楣坏了,自己就修补。又有一次,佛看见有一个弟子有病,没有人照应。佛问:“你既有病,为什么没有人照顾你呢”?那个病弟子说:“因为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照应人家,现在我有病,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既没有人照应你,那末,我来照应你”,於是就将病弟子身上大小便等种种污秽,都洗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好,然后才扶病弟子上床睡下。佛并不像现在的人,各事都要人做;佛,他是手动的,而不是单靠嘴动的。


    我再说一桩事情给大家听,如弥陀经中所载的一位大弟子——阿(少免)楼陀。他因为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而佛就亲身替他裁衣服,并命其他的弟子帮忙做。又有一次,佛看到有一个老年比丘,眼睛花了,欲穿针缝衣,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人能替我穿针么”?佛即立刻答应说:“我代你穿”。


    以上所举之例,虽仅数则,可见佛是常常做劳动事的,毫无疑意了,我盼望诸位,也须以佛为模范,常常练习做些劳动的事才好。


                                                            

三、持 戒
   


      持戒二字,大家知道,我们想欲在来生再做人的话,最低限度也要能持五戒。现在挂名受戒的人很多,可惜能持五戒的人有多少呢?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犯起罪来,比不受戒的人所应得之罪,更加一倍大哩!所以我时常劝人,不可随便受戒。如现在普通这一班传戒的情形,我也不忍说了!最好随自己的力量而受,万万不可敷衍了事,自寻苦恼。戒中重要的,就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最足惹外人的讥嫌。至於吃烟的事,在律中虽无明文,但是我国习惯上看来;也是很受讥嫌的。


                                                        
四、自 尊


   
   “尊”者尊重。自尊者,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平常人都喜欢他人尊重自己,而不知自己尊重自己。但是我们想欲他人尊重,必须先自尊重。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欲做一个清净高僧,就拿高僧传来看,他怎样行的,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欲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之心。但自尊与贡高是截然不同的,贡高之心,就是人家胜过他,反而说人家不如他。而自尊之心,是尊重自己,并没有看不起他人的意思。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小和尚,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那里就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呢?那就糟了。那就随随便便,自暴自弃,永远地堕落下去了!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要高。哈哈!!!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的尊贵,就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可以算是人天师表。例如国王及诸天人来礼拜我等之时,皆可端坐直受。你们还知道这个道理么?你们自今以后就当尊重自己,万万不可随便了。


    以上四项已讲完了,不久我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见面谈话。这是很抱憾的一回事!然而,我还想以后在关内讲律,大概每星期讲三四次。大家在例假中,也不妨去听听。


    今天和诸位见面,我是非常地欢喜。但我所讲的四项,希望诸位牢记在心,以作永久之纪念。


    讲的时间很久,不免有费大家的精神。请原谅!(仁开记)

    **************************************************************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於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相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必不他视,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印光大师法语
**************************************************************

TOP

续 3

  
学佛之根本意趣(妙云)




   
一、人生所为何事


   
            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人生存于世间,究竟所为何事?有何意义?这要从吾人本身去观察。唯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学佛的意趣。因为佛法是解决人生的根本方案;也可说,这是一切高等宗教所共同的,皆由此而产生的。但人生究竟所为何事?有何意义?惟有佛法才能完满的解答。


   
(一)、茫茫生死事难知:



            人从最初出生开始以至老死为止,匆匆数十年中,终日浑浑噩噩,究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谁也不能答复这一问题。所以只能说糊涂的来又糊涂的去,人就在这糊涂中过去。甚至夫妇的配偶,也每是糊涂的做去。最初也未必有个一定的计划,很少由自己的主意而成就。西洋某哲学家,对这茫茫人生,有一个妙喻。他说:“某处有两座耸峻的高山,山下是一条很深长的溪流,两山的中间有一条狭长的小桥结连着。人就停立在这座桥上前进。向前山远眺去,是云雾弥漫,一片糊涂;向后山远瞩去,又是烟雾沉沉,向下看去,深邃莫测。有的人走上两三步就掉下深渊;有些人走了一半路程,也不幸掉下去。就是走近对面山边,也还是难免落入茫茫的深渊。掉下去究竟去向何处,谁也不知道。这正是茫茫人生的最好写照。学佛就是对此糊涂的人生,有一彻底的认识。这人生问题,虽然也可以不必去研究。如一只海船,从此海岸驶往很远的目的地,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糊涂的向前航行。但是漫无方向的乱闯,这是一件极危险的事。佛法,就是说明了吾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现在怎样行去,才能安登光明彼岸的问题。



   
二、碌碌终生何所得:




            人生碌碌忙了几十年,从小就忙,一直忙到老死,到底忙出什么成绩来?这是值得反省的,很有意义的问题。可是不忙又不成,多少人无事也要忙。问他忙个什么?他是无以答复你,但总之不能不忙。年青人大概不会这样想的,他们以为前途是充满了无限的光明。一到中年以后,对此碌碌人生就有所感触。我不是要诸位不要忙,而是要探讨忙了有何所得。世俗说:“人生好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在忙碌中确曾获得了高官、财富、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好象什么都是空欢喜,什么都毫无成就。老年人对此,特别有著深刻的体验。如儿女小时个个都跟随在身边,一等长大了,也就各个营谋个己的独立生活去了。这一问题往往容易使人生起悲观消极。萎靡颓废的观念,但佛法却并不如此。



   
三、孳孳行善复何益:




            关于劝人行善,不但佛法这样,儒家、耶、回教等,无不教人行善上恶的,所谓“为善唯恐不及”。可是行善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道德究竟有什么价值?平时说:“行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报”,这是因果的定律。中国人对于行善的观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孙必多昌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实并不如此。有父母良善而子孙大恶,有父母很坏而子孙忠孝。如古代尧帝秉性仁慈,而丹朱性情傲慢;又如瞽叟为人顽劣,而其子舜帝大孝,就是一例。约个人说:这社会上往往是坏人容易得势,好人每每被欺侮、吃亏。如孔子的道德学问。难道不好吗?可是当他周游列国时,曾经几乎被饿死,政治上也无法舒展抱负。反而,大恶盗跖,竟能横行于当时。这样看来,善恶与祸患,有什么必然规律?为什么要行善呢?这唯有佛法阐明三世因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一切宗教劝人行善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而与佛法的结论却是不同。学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许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将来善业成熟,自然会感到美满的善果。能这样,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四、逐逐此心安不得:




            说来这实在是一件不著边际的苦事。人们的心总是向外贪求。为什么要这样?为了心满意足。如一个缺乏衣食的人,他必须获得金钱才能解决生活的困难;可是一等他获得足够的衣食后,他仍然是不满足,进一步又要讲求衣食质料的美好。出门要有新型的轿车,住的要有精美的大厦。等到一切都到了手,心中还是不满足。人心永远是这样的,终日追求,没有满足的一天,如马奔走一样,后足著地,前足早又挂空,决不会有四足一齐著地,人心不足,总觉得他人样样比我好,其实不然。学问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学问,他也是不满足的。为一国之主的,虽有绝大权威,他也还是不满足的,有他说不出的苦。人不能获得满足,内心就永久得不到安乐。平常说:要安乐就得满足。其实人心从来就不满足,怎能得到安乐呢?一般宗教给人安慰,使人满足,安慰也可说是一般宗教的共同点。如西洋宗教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会满足,内心也就得安宁。把人当小孩一样看待。小孩子,你听我话,不要哭,给你玩具。其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人心的不满足。不是外来的给予所能满足的。唯有佛法,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碌碌终生究有何所得,行善复有何利益?如何才能获得内心满足和安乐。从这些问题去审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获得安乐。




二  我在宇宙之间
   



       一、神造我欤?对这茫茫的人生,又考察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我生存在这广大长远的时空中,究竟有何种地位?宇宙之大,上天下地,形形色色,万化纷纭。吾人生来死去,行善作恶,皆在其中。但我们生存这宇宙之中,究竟是什么地位?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比方在家庭中是家长,即负有家长的责任;做学徒的,就应有学徒的态度。西方宗教的观念,人在宇宙之中是被造的。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飞鸟走兽,乃至草木丛林,各式各样,都是神所创造的,一切受神的管理和支配。人既然属神所有,人就是神的奴隶,所以他们每称神为主,人自称为神的仆人。所以我说,西方宗教的人生观,是主奴的文化体系。人是神的奴仆,一切唯有服从,不服从就有罪。如主人命令仆人先扫地后煮饭,而个仆人欲先煮饭后扫地,虽然事情做得很好,这也是不对的。因为仆人违背了主人的命令。这宇宙就是能造的神和被造的人与万物的两种关系。人虽是奴隶,但是高等的奴隶,神创造了宇宙万物以后,教人去支配管理万物。所以做人的态度,站在神的面前是感觉到万分的可怜;但是对于万物,又有了大权威,值得高傲。西方宗教文化,离开了神,好象一切毫无意义。这种观念,在当时文明未开化时期,也许是合理,但是到了现今,是值得考虑的了。

   
            二、天地生我欤?中国文化对于人在宇宙间地位的看法,比西方宗教要高明得多。他说人由天地所生,或由阴阳和合生。天是属于形而上的,或精神的,地是属于形而下的,物质的。天地生万物,而人独得天地之正气,称为万物之灵,甚至伟大到与天地并立,称之为“三才”。所以人在天地间是最高尚的,不同于西方的主奴体系。是否人人都能与天地并立呢?唯有圣人才能“赞天地之化育”。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与万物同忧”,这些都充分的表现出圣人之伟大。天地生万物是无心的,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不同上帝生万物是有心的,要生就生。但是宇宙间从好处看:花儿美,鸟儿叫,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若从坏处看:大虫吃小虫,大鱼吃小鱼,你害我,我杀你,彼此互相残害,若说上帝造万物,这种生物界互相残杀的情形,最后当然也根源于神,神就未免太残酷了。所以上帝造万物说不通。儒家说天地万物是无心的,万物相争相杀,又相助相成,圣人却不能无动于衷,他要与万物同忧。天地是属于自然界的,而圣人是人文道德的。圣人看到世界人类互相斗争,他就主仁爱和平。看到人们缺乏知识,他就以教育化导之。看到人们道德沦亡,他就重道德。天地间种种的不好,圣人总得想办法使它合理化,臻於至善,这样圣人也就赞天地之化育了。这种观念,比西洋宗教合理得多。由於中国的天地生,阴阳生,所以中国文化体系是父子式的,老百姓称地方官为父母官,父子文化体系,是情胜於理,不像主奴体系的重法,刻薄寡恩。

TOP

续 4

    三、我造世间欤?佛法认为宇宙间的一切是由各人自己造成的。所谓自作自受,共作共受,这是业感的定律,与神教恰恰相反,因此,学佛的应该理解到两种道理:一、世界这样混乱和苦难,是由人类过去的恶业所造成;要世界清净和庄严,也唯有人人能行善止恶,才有希望。约个人说,我没有知识或家境困难,乃至病苦的纠缠,都是由於过去或现生的业力所成。所以说要想世界得和平,个人得安乐,要自己尽量向好的方面做去才行。若人是神所造的,自己就没有力量,一切只有听神决定,佛法说由自身业力所招感。故自己有一番力量能通改造自己,进而能改造世间。二、相信了佛法的业感缘起,无论是世界的秽净,个人的成败,都是以前的业力所招感,决不会怨天尤人。业力是可以改进的,就从现在向善的方面做去,前途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光明,这是佛法为人的根本态度。我们何以要行善,使个人获得安乐,使世界趋於和平。这赞天地之化育是每个人都能得做到的。所以佛法提倡平等观,也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的道理。了解到这点,就可以明白人在宇宙间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佛法的我造世界,人人造世界说,是自由自主的人生观。人与人间,既不是主奴体系,也不是父子体系。先进先觉的是师,后觉的是弟子。先觉者有引导后觉者应尽的责任,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后觉的,不觉的,有尊敬与服从教导的义务。师友间情理并重,而在共同事上,又完全站於平等地位。以佛法而构成社会关系,必然为师友文化体系,适合于民主自由的精神。


    佛法说,我能造世界,与上帝的创造不同。上帝要人就有人,要万物就生万物,是无中生有的,违反因果律的创造。佛法的造世界,是由各人起心动念的业力所造成。若能积功累德,净心行善,就可以实现清净理想的世界。最近有人说:佛也能创造世界,如阿弥陀佛能创造西方极乐世界,其实,若想以此来媲美莫须有的创造神,那是笑话!若以此来显示佛的能力,也是不懂佛法。依因果律而感造世界,这有什么希奇。凡夫也能创造世界,不过所造的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的世界罢了。因人有烦恼恶业,所以造的是污浊世界;佛具有无边清净功德——福慧园满,所以造的世界是庄严清净国土。这是佛法的因果定律。学佛者明瞭这一道理,在日常起心动念中,应尽力向善的方向做去。自己这样做,劝人也这样做,清净世间的实现(十方已实现的很多)才有希望。




三 学佛是人生向上事


   
    要了解学佛的根本意趣,必先认识人生生存的价值,在宇宙中是居于主动的地位,而后才能决定我们应走的正确路向。因为世间的动乱和安宁,人们苦痛与幸福,都是人类自力所造成。并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来主宰我们。人类有自主的力量,才有向上向善的可能。

    向上,就是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的前进达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学佛的意趣所在。人之常情,无不喜爱向上向好的,除非是失意分子,因为事业等失败,使他意志消沉,不想振作,索性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但这种人究竟是少数,而且都有机会改善的。平常以为人生好事,是家庭生活美满,儿女多,身体健康。有钱有势,当然这也是人生的好事。可是依佛法说:这是好的果,这不是好的原因。要想获得良好的结果,不能就此满足,因为这是要过去的。必须积集良好的因,才能保持而趣向更好的。这如见一朵美丽的花,就想搞下来属于自己有,而不想法去培植花草,或不再去培植,虽然获得了,到底是罪恶的,或立刻要失去的。有些人能合理获得了钱财和地位,但是往往利用这些钱势,做出种种害人利己的勾当,这都是缺乏了人生向上的精神,更没有确定向上目标的错误所致。


    有人说:我不想学佛、成佛,只要做一个好人就够了,这是不大正确的。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学佛,先学做一好人,这是正确的;若只想做一个好人,心就满足,结果每是仅得其下。所以,学佛不但要做一好人,而且还要具有一种崇高的目标。纵使一生不能成办,将来总要完成这理想的目标才对。


    世界任何高尚文化,都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劝人去修学。如耶教叫人体贴神的意思,效法耶稣。虽然他们认为人不能做到神和耶稣那样的权威,但是要学习耶稣博爱和牺牲的精神。他们说:人的身体是土所造的,灵魂是由神给予的。因为人作了罪恶就堕落了,将那圣洁的灵魂弄得污脏不堪,所以教人先将污浊的心净化起来,才能进求那光明理想的目标——生天国。


    中国儒家也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是读书明理之人,尚且要“见贤思齐”;进而贤人还要效法圣人。但是“圣人有所不知”,又要希天。所以正统儒家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自己向圣贤大路上迈进的。道家了有一套理想的目标,所谓“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据宇宙万有的自然法则,不用矫柔造作,任性无为,便是他们做人的向上的目标。人世间的一切,立身处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就会颠倒错乱,治丝益紊,一切的痛苦困难接踵而来。从上面看来,儒家是效法圣的高尚人格,进而通于天格。道家是崇高宇宙间自然的真理法则。总之他们都有引导人生向上的理想境地。


    一般人以为能好好做人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向上向善的目标,像这样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自我强化,努力向上。如国家或民族的趋势如此,就有堕落的危机。一般高尚的宗教,都有一个光明的远景,摆在我们面前,使人向往、羡慕。在未达到这一理想境地的中途,不断的改造自己,力求向上,这才能获得信教的真实利益。


    学佛要怎样才能向上?这先要明白佛法中五乘道理,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人天乘是佛法的基础,但不是佛法重心所在。因为做一好人,是我们的本分事,即是生天也不希奇。虽然天国要比人们快乐得多,但是还在三界之内。天福享尽,终必堕落,还有生死轮回之苦。佛法的真义,是教人学声闻、缘觉的出世:学菩萨、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与出世无碍。但学声闻、缘觉,还不过是适应的方便,最高的究极,是以佛果为目标,从修学菩萨行去实现他。学菩萨行向佛道,必不离人、天、声闻的功德。渐次展转向上。虽然要经过悠久的时间和广大无边的功德累积;但有了这高尚的目标在前,助长我们向上向善的欲乐精进,至少意志不会堕落消沉下去。


    学佛必先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是学佛最高理想的皈依,应依此三宝而去修学。三宝中的法,是人生宇宙绝对的真理。佛是对此真理已有究竟圆满的觉悟者。僧是三乘圣贤,对于真理虽然没有究竟的觉悟,但已入法海,有或浅或深的体验者。所以佛与僧同是学佛者最高理想的模范。佛法,不像耶、儒的但以人格性的天神或贤圣为崇仰;不像道者但以永恒的自然法则为依归。皈依三宝,是统一了人与法二者而树起信仰的理想。我们何以要恭敬、礼拜、赞仰、供养三宝?这不但是一种虔诚敬信的表现,也不是一般所谓的求功德。这是向往著佛僧崇高的德性和圆满的智慧,真法的绝对究竟归宿,以期我们对于真理,同样获得彻底的觉悟。我常说:中国孔、孟之道,对于做人处世、立功、立德,有一种独特的好处;可是缺乏一幅灿烂美妙的光明远景,不能鼓舞一般人心向往那光明的前途而迈进。可是一般宗教,无论你是多么的愚痴和年老,它都有一种摄引力,使你向上向善而努力。所以能够看经、研究佛法和拜佛,念佛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信佛或学佛的。真正的学佛,主要是以三宝为崇高理想的目标,自己不断的修学;加以佛菩萨的慈悲愿力的摄受,使我们身心融化于三宝中,福慧一天天的增长,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标。





四 学佛的切要行解



   
    佛法中,从信仰到证悟,有“解”“行”的修学过程,解是了解,行是实行。佛法的解行有无量无边。现在仅举出扼要的两点,加以解说。先说理解方面的:一、“生灭相续”;二、“自他增上”。“生灭想续”,说明了我们的生命,是生灭无常,延续不断的;也就是“诸行无常”义。人生从孩童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演变中。虽然是不断的变化,后后不同前前,但永远相续著;还有他个体的连续性。扩大范围来说:今生一期旧的生命结束,新的生命又跟著而来,并不是死了就完了。就如今晚睡觉,一夜过去,明早再起来一样。明白了这种道理,才能肯定那业果不灭的道理。就现在说:如一人将来的事业,成功或失败,就看他有否在家庭与学校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如年青时,如不肯努力,学会一种技能,不能勤勉的工作,年纪老大时,生活就要成问题。这一简单的原理推广起来,就显示了今生若不能做一个好人,不能积集功德,来生的所得果报,也就不堪设想了。换句话说,要想后生比今生更好,更聪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这前后相续,生灭无常义,可以使我们努力向上向善的目标做去。

   “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人类生活于社会上,决不能单独的存在,必须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转依持。如子女年龄幼小时,依靠父母抚养教导;等到父母年老,也要靠子女侍奉供养。推而广之,社会上农、工、商、政、没有不是互相依仗而展转增上的。依佛法说,范围更大。宇宙间一切众生界,与我们曾有过密切的关系。或者过去生中做过我们父母兄妹也说不定。只因业感的关系,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认识。有了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养我们互助、爱人的美德,进而获得自他和乐共存。否则,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骗、残害,要想谋求个人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所以世界是由我们推动的,要想转秽土成净土,全在我们能不能自他和乐做起而决定。

TOP

续 5

    关于修行的方法,虽然很多,主要的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学佛是以佛菩萨为我们理想的目标,主要是要增长福德和智慧;但这必须要自己依著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行。修行的主要内容,要清净自心。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中就被许多贪、痴邪见、慢、疑等不良东西所扰乱。有了它们的障碍,我们所作为皆不能如法合律,使自他得益,所以修行必先净心。净化内心。并不是摆脱一切外缘,什么也不做、不想。应该做的还是做,应该想的还是想(观);不过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的更合法,有益于自他才对。这如铲除田园中蔓草,不但要连根除去,不使它再生长;而且还要培植一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尝。所以佛法说,只修禅定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必须要定慧双修,断除有漏烦恼才能获得道果。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都是启示学佛者应从自己净化起,进而再扩大到国土和其他众生。这无论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净心”为学佛的主要内容。
    其次讲到“利他为上”:依于自他增上的原则说,个人离开了大众,是无法生存的。要想到自己获得安乐,必须大家先得安乐。就家庭说:你是家庭中一员,就社会说:你是社会上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个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会上大家能够和乐,你个人才能获得真正安宁。这如注重卫生,如只注意家庭内部的清洁,不注重到家庭四周环境的卫生,这是不彻底的卫生。所以小乘行者,专重自利方面,专重自净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说,这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菩萨重于利他,无论是一切时,一切处,一件事,一句话,都以利他为前提。“净心第一”还通于二乘;“利他为上”才是大乘不共的特色,才更合于佛陀的精神。
                                                                   (印海记)


*****************************************************************************************************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印光大师法语
*****************************************************************************************************


           
        切莫误解佛教(妙云转载)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国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的。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地信仰;批抨佛教的人,也不会批抨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现在先提出几种重要一点的来说,希望在会的听众,生起正确的见解。

    一、由于佛教教义而来的误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义,只懂得表面文章。随便听了几句名词,就这么讲,那么讲,结果不合佛教本来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间”“一切皆空”等名词。这些当然是佛说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论,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现在分别来解说: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凡是一种境界,我们接触到的时候,生起一种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忧虑。如以这个意思来说苦,不能说人生都是苦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喜欢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然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全家团圆,不是很快乐了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使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那么,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的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定的情况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学佛的人,如不了解真义,以为人生既不圆满彻底,就引起消极悲观的态度。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才可以选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等于病人,必须先知道有病,才肯请医生诊治,病才会除去,身体就恢复健康一样。为什么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痛苦呢?一定有痛苦的原因,就会尽力把苦因消除。然后才可得到彻底圆满的安乐。所以佛不单单说人生是苦,还说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乐。学佛的应该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四个字结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破人生是苦,而主要的在乎将这苦的人生,可以改变过来,造成为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指示我们苦的原因在那里,怎样向这目标努力去修持。常乐我净的境地,即是绝对的理想界。最有希望的,是我们人人都可达到的。这怎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呢?
    虽然学佛的不一定能够人人都得达到顶点境界。但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讲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法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二)出世间——佛法说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世界。成了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度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么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在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还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生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的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辞,是要我们修学佛法的,进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而引起不正当的批评。


   (三)一切皆空——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不干,好事也不干,糊糊涂涂地看破一点,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著最高深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乐是乐,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之中,明显地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要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佛呢?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样都有,佛为什么说一切皆空?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所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举一个事实来说吧,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样才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太阳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样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种种条件产生的,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法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转速启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一般人认为佛法说空,等于什么都没有,是消极,是悲观,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误会,非彻底纠正过来不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