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消除迷信挽救人心

消除迷信挽救人心

消除迷信挽救人心

1998/1  台湾纬来电视台


诸位观众大家好:

最近有一些同修向我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现代社会产生的现象。第一个问题,这是在现在科技发达,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为什麽还存在着有许多怪力神乱的宗教组织,而且这些组织势力都相当的强大,发展也很迅速?

这种现象不仅在台湾,在美国、在日本,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我们曾经到过,曾经见过、听过。为什麽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还是变得更迷信,好像是更无知了,这是什麽缘故?不但是宗教上有这些溷乱的现象,社会这些溷乱的现象更多,这是值得我们省思的。它的根本因素,实在说就是疏忽了小学。最近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这个问题。有一些同修听到我的说话,他怀疑,他说:「我们现在无论在那一个地区,小学不都是办得很多,办得很好吗?」没错!现代的教育,跟古时候的教育不一样。古代教育,小学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这一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裡面常常说到:「少成若天性」,童子时候养成,就如同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这两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细想想,它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他的勤劳,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在德行、学问根本上,是培养他的根本智,根本智与后得智,这是佛法的名词。现在能说这个名词的人很多,但是这个名相所含的精义,能够说得出来的人就不多了。

什麽叫根本智呢?根本智这个意思,就是真实的智慧,是从这个本生出来的。这是用植物来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后才能生出枝叶花果。由此可知,根本重要。根本智的培养,实在讲就是真心、真诚。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养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诸位要晓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给打断,保持他的正念,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麽呢?正念是无念,无念才是正念,现代很少人懂得,古时候人知道。换句话说,无念就是心地的真诚、清淨。
所以在小学童蒙教学,老师只教句读,把这些中国的古籍,古圣先贤这些经典,经典就是教科书。教科书为什麽称之为经典呢?教科书裡头字字句句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我们称它作经,古时候教科书是经典。譬如宋朝以后,朱熹新编一套教科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四书》,《四书》是朱熹编的,编得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示范的,这个教科书就很圆满了。

我看这本书,我很怀疑朱夫子这个灵感,是不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因为他编《四书》这个形式、模式,非常像《华严》。《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五十三参,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在教科书裡头才是最完美的。《四书》就是有这个模式,《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举出孔夫子跟孟夫子来表演,就是把理论、方法落实到生活上,做出来给我们看,就如同《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一样。这个教科书我们不能不佩服。

童子的时候就教他读,不讲解只教他读,利用他天赋的记忆力,童年的记忆力最好,让他熟记。而过去教学的方法,的确合乎现在科学的理念。老师教学生因材施教,有些学生聪明的,一天能够念三百字到五百字,这个念就是他一定要能够背诵。他每天能够背诵三百字到五百字的,这算是中上的人才,中上的天赋。如果能够一天背到七百字的,这是上根。但是还有根性劣的,一天只能背几十个字,不能超过一百个字的。所以从前老师教书是算行数的。

古时候的书,你不能说它不合科学。你看我们看古书,古时候木刻的刻版书,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换句话说,五行就是一百个字。根性劣的,老师每天教你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诵,念多久能背诵才算数呢?不能超过十遍,超过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够背得下来。譬如说一般比较根性劣一点的,一百个字他念十遍就能够背得下来,这就可以教了;中上根性的能够三百到五百字,十遍也能背下来;上上根性的人,大概七百字他十遍都可以背下来。教他背。

如果十遍背不下来的,字数减少,减少到他十遍能够背得下来,以这个为标准。背下来之后,老师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根性利的人、聪明的人督促他背一百遍;根性差一点的人,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然后再教新的经文。这是童蒙教学用这个方法,天天教他朗诵、教他熟记,目的在那裡呢?目的是把他的妄想打掉,这个方法妙绝了,使他心地纯正,把古圣先贤这些教训统统记在心裡。因为这个时候,他智慧没有开,不需要讲解,讲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教他背诵。

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懂事了,再开讲。所以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太学,太学就彷彿现在讲的大学。太学裡面就是讲解,小时候所背的这些经论,要在太学裡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讨、讲解辩论,所以读书乐!上太学有许多老师,当然每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并不很多,十个、八个,用现在话讲都是小班制。老师带着学生去旅游,游山玩水,走到那个地方讲到那个地方,一面走着一面就是研究探讨,不需要带书,参考书都不要。老师背过的,说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滚瓜烂熟,那裡还要带书,还要带什麽参考书,都不必要。一面旅游就一面讲解,因为典籍裡面有很多关于历史、地理,所以在旅游当中,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考察,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这是真实的学问。所以他那裡会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这叫真正的学问,真实的智慧,这才能解决问题。

今天科技发达,我们在美国遇到许许多多读博士学位的。我有一年在旧金山讲经,那时候甘贵穗居士告诉我,听众当中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她说你在旧金山开博士班。这麽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为什麽还那麽迷信,还走入这些邪教?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他没有接受过根本的教育,他所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知识。知识不是智慧;智慧,这就回过头来,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完全是现实的生活。首先给你讲伦理的道理,也就是教你明白人与人的关係、父子的关係、夫妇的关係、兄弟的关係、朋友的关係、君臣的关係,君臣用现代话来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係。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什麽身分、什麽关係,你应该要尽什麽样的义务,这是教育。

人事关係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你人与环境的关係,与动物的关係,与植物的关係,与山河大地的关係。再进一步,这才讲到所谓玄学,人与天地鬼神的关係。这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他懂得做人了。人有价值、有意义,这是教育。人跟禽兽(人是动物之一)分别在那裡?人懂得宇宙人生的道理,人接受过教育,这种教育在古时候叫小学教育。

今天社会这麽乱,大家不知道人与人的关係,于是变成什麽呢?只有利害,利害当中当然就发生冲突,你想社会安定,那怎麽可能呢?孟子讲得很好,那真是现代社会的现象,「上下交争利,其国危矣」。这个国家社会是一个乱象,决定不是一个安定的现象。所以中国教育维繫社会的安定和睦、共存共荣,是「道、德、仁、义、礼」。如果不讲求这个,要想讲到社会的安定繁荣,是决定不可能的。

佛门裡面也衰了,衰到现在这个现象。原因在那裡?也是没念小学。佛经的小学是什麽?一般人想到小乘佛法,当然小乘佛法裡面,对于这些做人基本的道理,佛讲得很多。但是经论太多了,也太广泛了,不容易涉猎,也很难学习。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悲心恳切,他们将这些典籍裡面重要的部分,把它收集起来,编成一个小册子,我们现在所学习到的,《沙弥律仪增注》,可以说这是佛门裡头的基本小学。

出家人很多,台湾出家人很多,世界各地出家人也不少,几个人认真去修学过呢?谁去读诵这些东西呢?谁去研究这些东西呢?谁肯认真去做呢?如果连这些东西都做不到,那就像一棵树没有根、没有本,没有根本的植物是什麽呢?我们现在晓得,花瓶裡面插的花朵,没有根、没有本,很好看,两天就凋谢了、就完了。我们看看今天佛门的现象,又何尝不如此呢?昙花一现,做的再怎麽样轰轰烈烈,一死都完了。怎麽样都比不上古人,古人的功业永垂不朽,为什麽呢?人家有根有本,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这些现象的根本因素,就在疏忽了小学。

今天我们要谈社会间的小学,现在台湾有一些同修,提倡「儿童读经运动」,他们把这个构想送来给我看,那时候我在新加坡。我看了之后很欢喜,我把它的名称上加了两个字,孝、廉,「儿童孝廉读经运动」。为什麽?这两个字能挽救这个社会,提倡孝道,人能够懂得孝道,他做事情就会尽忠职守,会尽分尽力;懂得廉洁就不会贪污。今天这个社会上,我们普遍看到,各个阶层包括我们佛教裡头,不负责任,完全为着自私自利,这怎麽得了!这是病根的所在,我们提倡这两个字来挽救。

读经能不能达到效果呢?我觉得很困难。难在什麽地方?小朋友虽然在这上教导他读经,他读了之后,将来谁给他讲解?如果要没有人详细的来讲解,没有一个修学的环境,读了也是白读,但是总比不读好,很难收到效果。所以我给这些同修们讲,民国初年,我们淨宗的祖师,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彙编》,提倡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教的经典。《感应篇》跟《阴骘文》是道教的,《了凡四训》我们可以说它是儒家的。可是印光大师在这三种东西注解裡面,可以说把儒家、道家、佛家的精华、精义,都在这裡面发挥了。他的用意很善,真正是高度智慧,挽救世道人心。这是教给我们要从因果上来体悟,比讲理论有效。儒、佛讲的大道理,往往被现实所忽略了。但是因果,这是一点不假的。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你信有,不信还是有,不是说不信就没有了,不信还是有,它是宇宙之间的事实真相,现在一般人所讲的真理。

我们要极力来宣扬,特别是现前。我们在报纸、在杂志、一些大众传播裡面,所看到现前善恶的果报,这是叫现代人看了之后,不能不相信。事情看到了,他相信了,再能够把这个因缘果报的道理讲清楚,他就觉悟了。觉悟之后,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不必劝他,他自然会收敛。那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有好的果报,那一个人不想自己有真正的幸福呢?谁愿意去堕三途?谁愿意去堕地狱?这些都是有业因的,果必有因,因必定结果。所以印光大师提倡这些东西,我们要深深的去反省,要深深的去体会,明瞭大师的智慧、大师的用心。

说到讲经说法,我计划明年开始讲《华严》,今年我将《华严》清凉大师的《疏钞》印出来了,李长者的《合论》,道霈大师的《疏论纂要》,这三种书现在都完成了。这是我们《华严》的重要参考资料。同修们问我,是不是依照这个注解来讲呢?我告诉他,不是的。为什麽不能依照这个注解来讲呢?诸位要知道,这个注解,唐朝人的注解,唐朝人用这个方法来讲,讲这些理论与事实,是治唐朝人的病。那个时代众生有些什麽毛病,如何来对治。这些典籍,我们今天来参考,在这裡面得它的启示。今天这个社会,众生得的是什麽病,这个病跟唐朝时候人的病不一样。经典没有改变,还是这麽多文字,原理、原则没有改变,讲的方法、技巧要改变;不改变,不能治现在人的病。所以如果把唐朝时候的注解搬来讲,现在社会大众得不到利益,必须要用现代的讲法,但是古人的东西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在裡面(不变化裡面),去看它不变的原则,不变的原理,掌握到不变的原理、原则,然后如何千变万化来适应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这样的经才有用处,我们才能真正得利益。

不仅是《华严》,所有一切大、小乘经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皆是活活泼泼,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东西,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它的基本精神,我们针对现代社会的弊病来说,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知恩报恩。你看我们佛门,不管他懂不懂,无论是诵经、拜佛,所有一切仪轨当中,最后都有个迴向,大家念这个迴向偈都很熟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四重恩?大家也能说得出来,父母之恩、老师之恩(佛菩萨是老师)、国家之恩、社会大众之恩。说得出来,为什麽念了之后都忘掉了呢?实实在在讲,他能说出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口头裡滑过,心裡头不落痕迹,根本没有这个印象,这就是不知恩。不知恩,怎麽能谈得上报恩?如果真正知道国家的恩,真正知道众生的恩,他怎麽能不爱国呢?他怎麽能不关怀一切大众呢?所以真正知道这个恩德,他会念念关怀社会,爱护社会,尽心尽力帮助这个社会。

由此可知,所有经教不是教别的,就是教给我们知道这个恩德。像我刚才所讲的「童蒙养正」,教你知道人与人的关係。什麽关係?恩德的关係。人与动植物、大自然的关係,也是恩德的关係。我们每天吃的,土地裡头长出来的,植物;我们穿的、生活所需离不开大地,大地于我们有恩。动植物来供养我们生活所需,怎麽会没有恩德!天地鬼神冥冥当中监察我们、帮助我们,那有没有恩德的!你唯有知恩,你才知道报恩。

如何报法?那就是作示范。《华严经》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佛弟子,佛的学生,代表我们的。我们在社会上,处处表现的都是别人的好样子。师就是表率,我们做出这个样子,让人家可以学习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就是师范,给社会大众做一个最好的模范、最好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就是真正报恩了。你肯下决心这样去做,你是知恩;你能尽心尽力去做好是报恩。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没有别的,就是说这麽一桩事情。

诸位你再看看,不要看别的东西,单单看儒家的《四书》,朱夫子所编的,你们细心想想,是不是这十二个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不了知恩报恩,离不开作师、作范,所以这十二个字,把世、出世间的学术都包括尽了。这一种教育都要从小来培养,童蒙养正。

出家,在过去一出家,五年学戒,五年是基础教育,学佛家的小学。也就是说,五年学什麽?五年完全学《沙弥律仪》,真正能做到之后,老师点头肯定了,才能进一步受比丘戒、受菩萨戒。现在我们这裡没有了,佛门才会有这个衰相,不是没有原因。诸位要是从这个地方去探讨,从这个角度仔细去观察,今天社会的现象,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对于现代接受过高等教育,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依旧还迷信,依旧还不能辨别邪正、是非、真妄,这个道理你就恍然大悟了,而后你就会见怪不怪了。所以教育两个字,它的真谛是无尽的深广。

我记得我初出家的时候,好像还没有受戒,我出家是在圆山临济寺。临济寺的后面,那个时候是圆山动物园。早晨我在院子裡头扫地,有四位学生从动物园山上下来,经过我们寺院门口,这四个人态度很傲慢。我看了四个人,我就叹了一口气,「可惜这麽好的年轻人,没受过教育。」这个话被他们听进去了,他们立刻就到我面前来找麻烦,来质问我。他说明他是台湾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我对他就非常恭敬了,马上大学就要毕业了。他反问我,他说:「你怎麽说我们没受过教育。」我听了,我说:「你是为这个而来的。」我说:「你们不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你们连小学教育都没有受过。」他听了很不服气,质问我:「这话什麽意思?为什麽说我们小学教育没受过?」我说:「小学教育教洒扫应对,你学过吗?」我这麽一说的时候,这几个学生不错,态度马上就改变了。那时候的学风跟现在的确不一样,他们有相当的理性,对我的态度也就变得很缓和了,表示有一点敬意了。

所以我说:「我问问你,我只问你三个问题,什麽叫教、什麽叫育、什麽叫教育?你把这三个问题讲给我听听。」他说不出来,他讲的我都摇头。后来反过来问我,我就跟他讲,教育是教你做人。中国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人有学问、有道德,心平气和。你们表现的贡高我慢,错了。何况你们是读法学的,将来你们是律师、是法官,心要不清淨、不平和,你断桉子就很容易冤枉人。他们听了点头,心平气和要紧!要存诚,要修养品德,要明白事理的真相。这些东西在现在学校学不到。他反过来,「那我们现在学的,你看那是什麽呢?」我就跟他讲,也是说笑话说玩的,我说你们现在学校的那个招牌,不应当放作大学,应该算什麽呢?高等知识传习所,那就名副其实了。你们今天所接受的是高等知识的传授,不是教育。教育刚才说过了,最根本的是懂得人与人的关係,这些东西你们没有学过。他们承认了,欢欢喜喜的离开了。所以我觉得那时候的学生很可爱,他们讲理。你只要说得有道理,他很服。这话说起来,三十多年前了,恐怕这些学生现在都已经退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教育的真谛。

现在局势,学校虽然办得很多,都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如果以孔老夫子教育四科来讲,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现在说老实话,前面两个没有了,前面两个是根本,德行、言语,根本!现在办的学校,可以说从小学到研究所,都是孔老夫子所讲的政事跟文学。政事就是技术、才艺的传授,也就是说你在社会上,将来有谋生的能力,学这些东西。在物质生活,你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了,在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在中国人讲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是属于精神生活。现在有这些专科学校教这些东西。

我们学佛,佛门裡面的艺术,举世闻名的,千百年来保存到现在。我们看看现代佛像的凋塑,跟佛教的绘画,跟古时候人相比,今人不如古人。原因在什麽地方呢?古人有修养,也就是心地真诚、清淨,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他的作品能传神,能让人接触到之后,有所感发,有所启示。现在有些东西,好的东西当然有,但是达不到这个水准的,所谓很俗气的作品就非常之多。你看到佛菩萨的画像、塑像,你一看很俗气,不如古时候那种典雅,诸位仔细去观察,你就能够发现。这些与教育,与根本的教育都有密切的关联。

我们今天了解这个社会,如何来帮助这个社会?要提倡小学教育。小学教育,读经是个好事情,但是我觉得比读经更重要的、更有效果的,清朝初期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这是一部好书,那是一个有心人。陈弘谋是乾隆时候湖广总督,这是个读书人,书念得很好,他将中国古圣先贤,对于社会教导的宝贵的教训,搜集起来,集中起来编成一大册,现在中华书局收在《四库备要》裡面,有单行本可以流通。他第一部分就是教小学的,童蒙养正,第二部分,训俗遗规,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教育,这两部分很重要。后面有一些是讲到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如何从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这些东西对于现代社会非常有用处,值得大力提倡。

但是这个书,中华书局有版权,我们不能翻印,所以我们希望,有这个能力的人重新做版,重新来排版。近代一些贤哲他们的教训,也可以收到裡面,广泛的流通。我想对这个社会会有帮助,书籍要流通,还需要讲解,还需要用白话文写出来。因为古人的文字虽然是浅,依旧还有相当深度。现代人非常可惜,不念文言文了,这真是莫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用白话文来解释,最好把它用成白话故事的体裁写出来,能够被社会大众广泛的欢迎。希望大家都能够读到,都能够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对于社会风气的转移、改良,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