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

学佛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


一般讲受教育愈高的是愈麻烦,都是自以为是,狂妄,轻视了别人。今天报纸登了,英国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的。我们中国人常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往往出身低的人谦虚、恭敬,念念当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别人不如我,就完了,我还会有成就?还会有进步吗?没有了。诸位看看《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那都是大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把自己所修学的法门教给善财童子,教完之后告诉他,无量无边甚深法门,我只知道这一点点,我不如那些善知识。你去查查,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推崇别人,五十三个善知识里找不到一个傲慢的。连孔老子夫子都说,假设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使骄且吝」,傲慢、吝啬,假如他有这两点,「其余则不足观矣」,那就不必看了。为什么?统是假的,不是真的。

《礼记》一开头,圣人就教给我们「傲不可长」,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没有强调断烦恼,但是人家伏烦恼,不可增长。佛家要出三界,决定要断烦恼。断烦恼从哪里断起?傲慢的习气先断掉。所以佛法的修学,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心清净了,对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这才能承受,这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甚深之法是如来平等性法,有一丝毫骄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传授给你,传授给你没有用。这里传给你,那里漏掉了,所以叫有漏,漏是什么?就是你烦恼。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见思烦恼断掉,见思烦恼断了之后,这才是个法器。

见思烦恼,思惑里面贪、瞋恚、愚痴、傲慢、怀疑,贪瞋痴慢疑有一条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这是真的。你念佛,你还在世间贪财、贪名、贪利,你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那里股票涨价,这不能去,要赚钱!那怎么能去得成功?还有儿孙很多,我还没跟他见面,还没交代清楚,阿弥陀佛不可能等你。你有贪、有瞋恚,这个人过去对不起我,我还没报复他,那也去不了。贪瞋痴慢疑统统是往生的大障碍,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统统不可以有,这叫习气,这叫烦恼,这叫障碍,叫业障!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业障很重」,是的,业障很重,业障重的人不能往生。希望这一句佛号把你所有的业障统统消掉,贪瞋痴慢疑念头一起来,马上转变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忘掉。必须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要念得熟,念念当中这佛号会起现行,贪瞋痴慢念念会减少,这个就功夫得力,这就是好境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起贪瞋痴慢,那个没用处的,那就是古人讽刺的话,「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念佛只是口善意不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毒烦恼要认真的反省去把它断掉,就是我们俗话讲的要改过自新。什么叫业障?三毒就是业障,这是造业障碍的大根大本,贪瞋痴慢。这个烦恼,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与生俱来,不是这一生学的,是你生生世世累积的,每个人都有。如果你没有,你不会到人间来;你要是没有,你不可能在六道轮回,你早就出三界了。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你决定有这些烦恼。这是我们要承认、要觉悟、要改过。所以菩萨修六度,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布施度悭贪,度贪烦恼,忍辱度瞋恚,般若度愚痴,傲慢也是瞋恚里面所摄的。所以烦恼归纳起来称之为三毒。

  三毒里面特别把傲慢提出来,这很有道理,为什么?人只要有贡高我慢,什么都学不成。世出世间法,你要想学成都在谦虚,都在恭敬!所以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儒家《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世出世间法教学,第一个教什么?第一个教敬。敬是什么?就是断我慢。先把我慢破除,你才能成为一个法器,才能够学东西。只要有这个东西存在,佛菩萨作你的老师,你也是一无所成,你什么都学不到,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种人谁能教得了他?所以这是世出世间求学的大障碍。所以教学的时候,先要破我慢,再就是破贪瞋痴。所以六度是度烦恼的!持戒是度恶业,精进是度懈怠,禅定是度散乱。

  所以你修这些法门,你说我修的到底有没有成就?你可以从成果上来检讨。我修布施修这么多年,我贪心还有没有?如果贪心没有了,你这个布施度修得很成功。有人不会修的,愈修贪心愈增长,他为什么修布施?就是为贪而修布施的。怎么说为贪修布施?听说佛门里讲「舍一得万报」,这一本万利!所以他才来布施。布施是什么?就跟做生意投机一样,我这一笔本钱下去,再捞一大笔回来,他的目的就是贪心,所以他不但贪心不能断,增长贪心,糟糕!佛菩萨看到这样子,都要流眼泪喊冤枉!完全错会了意思。布施是舍贪心的,持戒是舍恶业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

  忍辱是度瞋恚,瞋恚是地狱果报,非常的可怕!《金刚经》虽然讲六度,只有布施、忍辱讲得最多,其他的略略带过去,可见得六度里面这二度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度贪瞋。一定要学忍辱!何况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怎么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中国佛教古大德的教学,你看看《禅林宝训》,你就明了了。《禅林宝训》里面,有很多是专门教学生修忍辱,其他的他什么都不教。你跟这个师父十年八年,真的什么都没教,天天那个师父找麻烦,无缘无故打你骂你,板起面孔给你看,那是什么?那就是教学,那就是上课。上什么课?忍!教你忍耐,什么境界都能忍!十年八年以后,他忍辱波罗蜜学成,定得到了,智慧自然开了。老和尚传法就传给他,举行一个仪式,衣钵给他了。这个寺庙你作当家,你作住持,他就交代了。他训练人没有别的,专门就训练忍。这个很有道理!

  往往有人说:老和尚,我跟你这么多年,我什么都没学成。老和尚笑笑,你还没学成?学成了,他自己不晓得!住这么多年,你能忍受得了,你还没走,那就是成功!这么一点,他一想,果然没错,这豁然大悟,平常喜怒挨骂的时候,原来是在上课!这么个上课法。特别是在中国的禅宗,教下当然它是要讲经,它不离开书本的,禅宗的手段很特殊,往往用这个方法成就学生的戒定慧。所以烦恼没有了,自性清凉之德就显露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看《坛经》,法达禅师念三千部《法华经》,功夫很深,他为什么不能开悟?三千部《法华经》念了十年,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是十年。《法华经》七卷,文字相当长,他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原因,就是他有执著,他自己觉得比别人强,值得骄傲,这就糟了。他因缘殊胜,遇到六祖,他要是遇不到六祖,他一辈子都不会开悟,最后变成贡高我慢。这样三千部《法华经》念下去,给诸位说,来生只落得三界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他能不能得人天?靠不住。如果傲慢心很重,不在人天道!最好的,得修罗道就不得了。好胜,我慢、瞧不起人、自以为是,福报很大,这搞个修罗道就不得了!他没有人天的德行。天福必定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在大小乘经典都看到,色界以上的天人没有傲慢,没有这个烦恼,心地都慈悲,他修慈悲喜舍。「慢」只有欲界才有,色界、无色界没有。

菩萨里头有一位常不轻菩萨,《法华经》上,我想你们都看到,「常不轻菩萨品」。大概这位菩萨傲慢心太重,所以他用「礼敬诸佛」的方法断他的傲慢心,他见到任何一个人都顶礼都称赞。为什么?断他自己的贡高我慢。见一切众生他都顶礼,常不轻菩萨也是等觉菩萨!没有贡高我慢的菩萨,没有贡高我慢的佛。我们看《华严经》四十一位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自谦而敬人的,自己谦虚,尊重别人,称赞别人。所以普贤大士之德,第一就是「礼敬诸佛」。这是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明白,一定要做到。

  如果有一丝毫轻慢别人的念头,障碍我们自己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的。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统统是修普贤行的。凡是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给诸位说,统统叫普贤菩萨。《华严经》上说,普贤菩萨有三种:当位普贤,就是等觉菩萨;道后普贤,成了佛,倒驾慈航再退到菩萨位上;道前普贤,那就是从法云地一直到我们现在初发心。只要我们修十大愿王,依照十大愿王去做,你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纯一普贤菩萨的世界。


这一部经上,你从一个字里面开悟了,这一部经上你没有障碍了;不但这一部经上没有障碍,一切经中都没有障碍了;不但一切经里没有障碍,一切世出世间法里头统统没有障碍了,一悟一切悟!这是诸位要晓得的。自己有没有开悟,你自己心里明了,你不必去问人,你对於一切法有没有通达无碍?没有,那就没有开悟。

  印光大师《永思录》里,他有一个皈依弟子,老法师圆寂之后他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说他自己跟老法师的一段因缘。他原来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学问很不错,书念得很多。以后学佛,他参禅,自己很得意,以为自己开悟了。禅宗有一部语录很有名,叫《五灯会元》,这部书有一千七百条公案,就是从前祖师接引学生的问答。他非常自豪,说他一千七百公案差不多条条都参透了,剩下来不过只几条而已,还有五、六条没有把握,其余的统统没有问题了。所以人很自负,也很傲慢。那么就给印光老和尚写了一封信,说他自己这个心得。老和尚就回了一封信,说:一千七百条公案,你只要参透一条,完全都通达了;如果里头还有一条没有参透,你是完全都没有透。他被老和尚这冷水一浇头,总算是浇醒了,禅放下了,老实念阿弥陀佛了。

  一条不通,你没有一条通的,一通一切通!这个真是给那些狂妄人当头一棒!所以真正通达,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你处理日常世间事情也会得心应手,绝对不会有错误的。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到不了这个境界,那么也要学那位大德一样,回过头来老老实实的念阿弥陀佛,不要再打妄想了,一切经教应该放下。这个经翻翻,那个经看看,只是帮助你打妄想,只是增长你邪知邪见,对你自己修行功夫一点好处都帮不上,这是诸位一定要牢牢记住的。

  这是把说听两方面的功德利益都说出来了,只要你会听会说,说听都是修行,说听统统都有悟处。所以听经要专心,要把所有杂念统统放下。正听的时候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听经有悟处,不管是什么人,没有大悟,他有小悟。前面所讲,那是大彻大悟,那个我们做不到,我们小悟总是有。常常有小悟,几年下来就变成大悟,多次的大悟就会变成大彻大悟。所以会听,清净心听,那个说也是如此。

所以现代的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他不晓得佛经研究的方法,他看得愈多真的就跟法达禅师一样,眼睛慢慢的从这儿长到头顶上,瞧不起人了,认为他博学多闻了,大错特错!连世间做学问也是有这个忌讳。世间法也常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觉得不如人,愈不敢轻慢人,那是真正有学问、有道德。决不是说我书念得愈多,愈有学问,愈瞧不起人,愈有学问愈自大,没这个道理。

  『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这个意义非常的深。古德曾经讲过,「诵经千卷,不如解经一偈」,一偈是四句,你念一千卷经,不如懂得四句偈的意思。因为你懂得四句偈的意思,你一生受用无穷;念一千卷经不懂意思,等於是白念。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12-4 16:1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