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灭苦一定要懂得修道

灭苦一定要懂得修道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者,《会疏》里头说,习就是集的意思,集谛,「意亦兼苦」,苦集,这是世间的果报。「灭是灭谛」,里面有道。换句话说这就是四谛。「因果相涉,故说四谛之教」,这就是音声方便。佛开示教化众生,跟大家讲苦集灭道,讲这个道理,这是小乘。

苦是我们眼前所受的,很好懂,佛说法先说果再说因,说果大家有深刻的印象,有很深的体会,小乘经里边都说这些。苦有三苦有八苦,三苦是讲三界,最高的无色界,无色界天人有行苦,色界天人有行苦还有坏苦,欲界里面众生有行苦,有坏苦,还有苦苦。苦苦就是八苦,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怨憎会,有爱别离,有五阴炽盛,统统具足。

佛说这个大家不能不承认,现前所受的。然后告诉我们苦从哪里来的,苦从集来的,集是集聚烦恼习气,善不善法。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切众生无非是自作自受,没有例外的。我们这一生所受的是报,前世所造的业,感得现前所受的果报,一丝毫差错都没有。

所以如果要是真的明白了,事实真相了解了,我们今天日常生活心平气和。为什么?知道我应该受的我只好接受,不怨天不尤人。怨天尤人那自己在造罪业,错了,与任何人都不相干。怎样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四谛里头灭道,灭是灭苦。

如何灭苦?修道。在小乘经里头,把修道整个归纳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也不外乎看破放下。这就是此地所说的音声方便,佛说法的音声,给众生说四谛法,苦集灭道。

「此疏以集灭即苦集灭道四谛法中之集灭二谛,故云集中已兼苦,灭中亦含道。今言集灭,即表四谛。」集里面含着苦,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灭苦一定要懂得修道,修道从哪里着手?从看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教学从这入门,这是事实真相,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今天误会了,我们的观念错了,与佛所说的相违背了,我们坚固执着有我,不知道这是错误,不知道我们所受的只有苦没有乐。我们的念头无常,前念灭后念生,一切法皆不可得,我们患得患失,天天干这些错误事情,与道品相违背。

五种见的根身见,本是边见,下面的三种是枝枝叶叶的,这两个重要,这两个不能有,有造成自己障碍。「戒禁取见」跟「见取见」是讲因果,戒是因,见是果,合起来,中国人常说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从哪来的?从习性上来的。「性相近,习相远」,习性,坚固的分别执着,从这产生的,自以为是,学佛的人要放弃。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以什么为标准,它真有善恶,真有染净,真有是非,真有邪正,我们以佛经为标准。为什么?佛是真正彻底觉悟的人,用他的来做标准就没错。慢慢用熟之后,将来他的标准就变成我自己的标准,我染上了佛的习气,跟佛就通了。通了之后愈来愈深入,你所见的、所看的,意思愈来愈深,愈来愈广,其味无穷。

末后是「邪见」,邪见是完全错误的知见,这个拨无因果是错误的知见,真有因果,怎么会没有?你种一个桃核,桃的种子,它就会长成树,三年就会结桃子,这不是假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就摆在面前,善因善果,恶因恶报。

人一定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要有智慧,要有德行,没有智慧不认识,会搞错了,会搞颠倒了。但是是好意,方法错误了,这是世间凡夫。如果有智慧决定不会产生错误,有智慧就有慈悲;没有智慧他那不叫慈悲,他那叫做情执,那个爱,往往在这里产生错误,让他所爱的人得到负面的效果,不是正面的。这个在世间,古今中外,你翻开历史就看到。好心做了错事,自己完全不知道,这叫成见跟邪见。

所以「拨无因果,断灭善根」,他不知道断恶修善,把善的灭掉了,把恶的带起来了,他不知道。他把恶以为是善,善以为是恶,颠倒了,这叫拨无因果,这叫一阐提。

「从痴起瞋之过」,这完全是造地狱业,「三恶业中,瞋业是地狱业,。所以要养心平气和,遇到什么样的忤逆,都不发脾气。一定要想到,让我发脾气那些人都是妖魔鬼怪,想害我,想把我拉到地狱去,我不听他的,我不在乎。

听到人骂我,我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好。骂人的人他堕地狱,我不堕地狱;他骂我,我也骂他,两个人都堕地狱,不能上当。这些事情可能天天都遇到,惹你生气。

你能不受外境的诱惑,不受外境的影响,这叫功夫。功夫得力,你骂我,我还是很欢喜,我还是笑脸对着你,永远是笑面迎人,这就对了。学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笑面迎人。

中国人的道场,你看寺院,把弥勒菩萨放在山门,进门最当中,你一进寺庙抬头一看就看到他,什么意思?他教我们要笑面迎人,要肚皮大,就是能够包容,就教这个。

学佛的人度量要大,量大福大,不但福大,量大智慧大。量小的人,没有福报,没有智慧。要学量大,要学包容,要学着爱人,对一切众生都要爱护,仁慈博爱。

一定要把贪瞋痴伏住,用什么伏?佛号,贪瞋痴念头一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决定不能让它发作。真能伏住,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你的念佛功夫得力了。伏不住,自己要生惭愧心,努力,一定要伏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欢喜光』。接受佛法的熏陶,法喜充满。古人有句话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快乐那个滋味,跟佛法的快乐不能比,没有佛法那么浓,叫世味哪有法味浓,这欢喜。净影大师说,「能令见者心悦」,让看见的人、听见的人、接触的人就生欢喜心,你就成功了,佛法真的如此。

「憬兴曰:从佛无瞋善根而生,能除众生瞋恚戚心」,戚是忧虑,「故欢喜」。在我们佛门里面,用布袋和尚表法。我们一进山门,中国寺院建筑的规矩,第一道门叫山门,山门是天王殿,供奉着,正当中就是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

布袋和尚真有这个人,真有其事,《高僧传》里头有他的传记。他出现在宋朝,跟岳飞同时代,宋高宗那个时代。《高僧传》里面的记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晓得他的名字。大概最初没人知道,以后往生之后,把他的事迹记录下来,他出生在哪里、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个游化的和尚,居无定所,到处去乞食化缘,这么一个和尚。

肥肥胖胖的,满面笑容,背一个大布袋,人家给了东西,就装在布袋里头,每天拖个大布袋,所以就称他作布袋和尚。他走的时候,往生的时候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把自己的身分暴露,说了,他就走了。这个我们承认,他讲的话是真的。身分暴露不走,那是假的,那是骗人的。说了,真走,他是说了真走。

常常碰到人,人家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他也不说话,他把布袋放下,两个手一伸,就这个回答你。人家看了什么是佛法?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也不说话,他把布袋捡起来,背到身上就走了。这是禅意,一句话不说,帮你解决问题,放下之后,还得要提起。提起什么?度众生的事业,帮助别人。

自己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一尘不染,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你看他一句话不说,表演,你看得懂的,明白了,看不懂的,不知他在干什么。这一宣布出来之后,晓得他是弥勒菩萨,所以中国从此所有寺院庵堂的山门,都安置他老人家的像。

这代表什么?代表学佛的人要像他一样欢欢喜喜,欢喜光,他代表欢喜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看到他没有不欢喜的,笑面迎人。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你怨恨他,他喜欢你,他不改。那个肚皮大代表包容,什么都能包容,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弥勒是等觉菩萨,后补佛。印度弥勒菩萨造像,那个像有点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跟我们这个造型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造型是依布袋和尚来的。布袋和尚表法,代表佛教基本的态度,学佛基本的态度。你什么条件能入佛门?满面笑容,一切能包容,你这种心态就可以入佛门、就可以学佛,这学佛条件,表这个法。

天王殿供的四大天王是站在两旁,菩萨坐在当中。所以佛教是教育,是表法的。你到佛门来学什么?学欢喜,这就是幸福,这就是美满。一个人在一生,每天愁眉苦脸的,人可怜、悲哀。活在世间不问贫富贵贱,活得快乐,活得欢喜,这个人这一生有福,幸福。有钱,有地位,天天愁眉苦脸,那日子多难过。

我被方老师一句话引入佛门,他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听了这句话,才很认真的学习。为什么?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要!最高享受与富贵贫贱不相干,不是有钱就是最高享受。有钱的人,生活很苦的人很多,一天到晚患得患失。

所以真正认识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真正究竟圆满的幸福,就是快乐,就是欢喜,这个东西有钱买不到。他的修养,你看看贪瞋痴真的没有了,清净光是无贪显示出来的。这人没有一点贪心、没有悭吝心,现出来清净光;没有瞋恚,现出来的是欢喜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