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千万不要搞这些东西

学佛,千万不要搞这些东西


   有些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喜欢使一些小聪明,用主观的见解扭曲佛义。

  有些人并没有大福德、大因缘,慧根比较浅,对佛学的教义实在领悟不到,这类人应该好好念佛。然而,福报不够、慧根太浅的人,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见解扭曲佛义,并在学佛的道路上步入歧途。由于狐狸喜欢耍小聪明,所以禅宗将这种扭曲佛义的禅称作“野狐禅”。

  有一些人喜欢死啃公案,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意思去解读佛门公案,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一辈子都厘不清。整理不清公案中的禅意,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他们迷失在了公案的禅意当中,就如同掉进了荆棘丛林里面,无法找到正确的出路。禅宗将这种禅唤作“葛藤禅”。

  还有一些人将禅当做文字来研究,在句读之间细细品味。或许他感受到了文字的生动形象,但他对禅意的品尝却远远不够。将禅当做文字,即使见解再好,也不是“正受”——正确的感受。禅宗将这种“似即似,只是未到在”的禅称为“文字禅”。禅意应该通过实证才能感受到,这和理学学科需要通过做实验来证实学问的正确性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真正领悟禅意的人,没法真正地受用。禅不是知识,不是常识,也不是学问。将禅当做理论来研究,即使写出了长篇大论,也与禅意毫不相干。修行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而不是用来夺取名利或向人炫耀的事情。因此,文字禅于人们而言,毫无意义。

  “口头禅”也是于人无益的禅。口头禅就如鹦鹉学舌一般,仅仅是口头念佛,但心里并不能真正地相应,更不能保证守本真心。真心,就是涅槃的妙心,守本真心是学佛的要道所在。如果某人在说禅的时候,虽然口头上讲得很顺溜,说起禅来像是很有功夫,但实际上没有,那么他说的就是“口头禅”。

  “枯木禅”,即是只知道打坐,不知道什么叫做观心的禅。参“枯木禅”的人,同样不能守本真心。这些人每天就知道打坐,实际上并没有领悟到禅意。要知道,禅不一定是坐,坐不一定是禅,悟道在心而不在姿势。曾有人向法师提问:“我们的上人说尽管打坐,就会有成就,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法师答道:“照这么说,如果有人腿上患了疾病,使他不能盘腿而坐,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了?”不懂佛法,却煞有介事地误导别人,实在可恨。端坐于斯,就形如枯木;但凡打坐,便毫无生气——这就是枯木禅。

  有些人并未开悟,却处处标榜自己修禅,即使是泡茶,也要自称为“茶的禅师”。这种与禅的宗旨相悖,见地错误的禅,叫做“邪禅”。开悟的人泡茶,他是茶的禅师;不开悟的人,泡茶就只是泡茶。然而,这样乱命名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人抓个药,便说自己是药禅师;喝个酒,就说自己是酒禅师,莫非云游四海的人,就是玩禅师了?有人去见法师,法师问他:“你修什么?”他说:“我修禅。”法师又问:“什么是禅?”他说:“禅无所在,无所不在。”法师再问:“那在哪里?”“……因为我师父常常这样讲。”这种修禅,就是“牙牙学语”、“拾人牙慧”,老是想在别人面前卖弄,可惜有没有足够的实力。

  所以,学佛修禅,千万不要耍这些小聪明。平常心就是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很多人对读佛经的事情,觉得很头大,因为读不进去。有的能顺下来,就急急忙忙的读下去,当成了交作业。可是我还是希望各位读经能按次第走,不能急,也不能怠惰不努力。

  我们为什么读经?

  读经很急的人有很多,把读经当成了工作,必须做完才踏实。可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读经?并非是我们学佛了,就必须完成读经的这个作业,而是佛法在经中埋藏、法门也在经中埋藏、佛教的教义深理还是在经中埋藏,我们学佛都想知道诸佛本怀、诸菩萨慈悲之心,可是不深读经文,这些内容都是纸上得来。所以读经的根本目的不是消业、不是培福、不是持戒、不是克制妄想、杂念,这些都可以在读经的过程中获得,但是这些都是副产品,并非主产品。读经的主产品是你得知道佛经中到底说了什么,再通过和个人根基的连接,获得当下能受用的教诲,这才是读经的根本目的。

  当我们读到一个道理了,是否明白并不取决于从哪部经文中获得,而是取决于是否和我契机。

  如果和当下的我不契机,读到的这个道理只能暂且搁置,什么时候修为能和此道理接轨了,这个道理的指导作用才能出现,不然的话都是意义不大的。因为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上有等、妙觉的大菩萨,下有地狱道的苦难众生,所以佛经依然是要面对九个法界宣说,并非只是单独针对人道而说。现在有人说佛法是对人说的,这个理解在人道来说是对的,但是和佛法的宏大,和佛陀的平等、慈悲不相应。

  我们不能一下读得全懂,如果你是等、妙觉了,或许在经文里可以懂得最多,但是最后佛陀说:佛陀的智慧、佛法的深奥,只有佛与佛才能得知,就连等觉、妙觉的大菩萨,都只能知其少分,而不能得全其味。所以我们在佛法里、在经文中、在法门里,只需要攫取和自己契合的那一部分就好,至于其他的部分要学会搁置,就是放在那里不去管他,如果非要去执着这个道理,就成了后续的所知障。等什么时候自己的修为靠近了,再取出这个道理,这就是合适的,不会被所知障难住。

  读经的部分过去我们分享《佛教框架体系》的时候列了三大块内容,第三块方法论的第三个部分里列出了《九字读经》的方法,我也多次和大家提到,希望你们自己多去练习思维。经文在手我们要如何面对?首先各位要深知:一本看上去很简单的佛经,就算篇幅再小、文字再简单、道理再平实,都是来自佛陀慈悲教诲。其中的深意并非只是文字承载的那个深度,如果我们挖不进去,就只当是文字传递的那些意思的话,这就是“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了。

  经文中佛陀提醒我们,佛经是佛陀的真身舍利。

  这个真身舍利就是法身了,并非是应化身的那些血肉躯体结成的舍利。法身的舍利自然要比应化身的舍利更珍贵、更难得、更殊胜,但是为什么佛经在我们手上却展现不出这种宏大呢?是因为我们没会读,正是因为读不懂、深挖不下去、更多只是留在表面,这种理解只能说还太肤浅。我们学佛,自然不希望自己稀里糊涂的走这条路,所以祖师大德也是这样,读经,理解深意,和我们做的是一样的事情,和我们读的是一样的经文。

  当我们面对一部经文的时候,你要知道在这部简单、平淡的经文前,多少大德从此开悟、多少祖师从此觉醒、多少众生从此得度、多少烦恼从此烟消云散!所以拿到经文的时候,真的如《开经偈》说到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遇到了,一定要有一个期许,希望自己能懂得佛陀的真实教诲。如果真的这样想,那么对经文的恭敬、对佛法的珍重、对三宝的依靠、对佛菩萨的感恩的心,一定会升得起来。往往我们现在“形式主义”很昌盛,我也是“形式主义”的,不支持一些走形式的事情,可是这个恭敬心、诚敬心,真的很多同修没有。

  当我们强调再三:你要恭敬、你要诚敬!其实这都是废话,因为内心里就升不起来这个心,装个样子三天、五天,就装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必须从心地里了解这些,那个恭敬心才会起得来,这个时候不用人在边上叨咕叨咕的提醒,你会一直保持,乃至可以深达骨髓一样不会丢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法深奥广大又浩瀚,要让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探讨佛陀深奥广大的佛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还记得尊贵的老上师——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他以前常对大家讲:“我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对佛法很懂,老了以后才发现,懂的只是一头牛身上的那个毛尖儿。”连伟大的老上师都如此谦虚,这样意味深长地教导我们,凡夫俗子们更要好好思维一下,自己到底“懂”了多少佛法,用了多少佛法。你的身口意改“善”了多少?

  我自己,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二十几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经律论三藏已经多少有所了解,当时记忆力也非常不错,我还记得二十五岁在佛学院讲《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的时候,基本上能背着讲整个《智慧品》,不用看书就可以引经据典、讲经说法。但是,正如老上师说的,越学就越觉得佛法深奥无边。

  作为在家居士,慢慢地,随着你们修行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很多你们所能侃侃而谈的佛法,都会变成习惯性的一个“口头禅”。当你能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是:能讲到,做不到,就会反思自己,不要有太多想法,想要去引经据典,去高谈阔论,去针砭时弊、挑三拣四……你不会想要挑别人的毛病、缺点,你不会想“我”多么好,而会多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时候才有可能产生进步。

  佛法的教育里,一种是大学识者的学习方式,用引经据典,探讨经律论三藏的方式去学习;另一种是慈悲诀窍传授法,一直以来对居士们是最受用的,也就是透过上师们的口耳相传,一代代,从普贤王如来一直传到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这样历代上师都苦口婆心地帮我们去解释,以“对治”我们心性上最需要改善的那些部分。

  能够直指心性的教育,就叫上师言教。上师们把他们一辈子修行的经验浓缩再浓缩,然后把精华传授给我们,不让我们再花过多的时间去浪费生命,这是上师们给予我们的巨大恩德。因此,作为居士们,一定要跟随具德上师长期闻思修佛法,不要总想着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在能说却做不到的事情上趾高气昂,这对解脱是毫无益处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