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是全新生命的起点

学佛是全新生命的起点

学佛是全新生命的起点


文/观旷



——《道次第》第一课修学有感


刚学佛法、刚进三级修学时,觉得学佛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不就是调整一些心行、改变一些处世观念,教我与人为善,让我平和处世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特别是具备了一些佛法正见,觉察到自己“百病缠身”、充满烦恼而又无法自拔时,那种能看见光明却又无法动弹的感觉真如“老象溺泥”,才深深地发现修学不易!

  当然,这一年来的修学,还是受益匪浅的。原因就在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学佛仅仅当做是学知识,或是生活的点缀。因为有一些心理学的基础,我明白这些心性之学是一定要用起来、实践起来的。“人为什么活着”“何为幸福”“缘起、因缘因果、无常、无我……”这些佛法正见迅速地帮我扫除了过往生活经历带来的种种烦扰。这一年,是过去的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年。

  学佛中不要想着走捷径。如果想走捷径,到处转,再回头又“已是百年身”。回顾这一年,虽然自己能够安住,但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对模式充满信心。实际上,刚进入时是满怀质疑的,担心依止导师是不是个人崇拜,担心误入歧途,担心被“洗脑”。但在心灵经历了四十多年岁月的寻寻觅觅、跌跌撞撞之后,这次我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最起码坚持完初级课程,届时再做下一步打算吧。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在这一年里,我虽然还是常常质疑声声,但质疑归质疑,它并没有阻挠我安心修学的决心和步伐。所幸自己有福报,误打误撞进入,发现导师果然指引了一个殊胜的道场。这里有一个目标“解脱”,一张地图“道次第”,一位导师“济群法师”,一群伙伴“亲如家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很快将那颗满腹狐疑和漂泊的心安定下来,安住于修学。

  处事不求无难,障碍也是修学的增上缘。我深知自己像一只刺猬,有一身毛病要医治,所以,我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义工活动中去。之所以要做义工,一是能够接触到优秀的师兄,向他们学习;二是依照服务大众的模式,在做义工的过程中可以检验自己的修学效果;三是在做义工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对境,这也正是磨砺自己的最佳时机。正所谓“功不唐捐”,这一年中,我能感到自己有了进步,这是我生命中精神最富足的一年。这一切,要归功于精进的修学、积极的义工行,归功于辅导员和班级师兄们给予的包容、鼓励和温暖支持,深深地感恩!

  “其实,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谓忙,无非是你觉得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从一进班,辅导员就一再提醒我们,这是给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也是让我受益很大的一句话。在这一年,学佛就是我生活的重中之重。修学前,我做了一个让领导和同事瞠目结舌的决定:主动找领导提出调换岗位。为的是留出更多时间来学佛。此外,我不再逛超市、逛街买衣服,不再看电视,不再追剧,也戒掉了狂刷朋友圈的微信瘾。之前买的很多小说等,也被我束之高阁了。因为我发现,同喜班发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册子本身就蕴含着大智慧。

  “好书不厌百回读”,这一年里,这些小册子快被我翻烂,空白处写满了我的感悟和思考。回想起来,除了学生时代翻烂过教科书外,走出校门后,哪怕再好看的书我也不会再读第二遍。然而就是这一袋书,伴我走过了整整一年。即便是现在,站在中级班的入口回望,我发现,假如让我再回头读一年这些书,我也心甘情愿,我也甘之如饴。所以,时间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这里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心灵家园,不设围墙地欢迎每一位求法、求解脱、追求改善生命品质的人。“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能走进三级修学,是无尽过去积累的福报。再怎么珍惜这段难得的因缘,都不为过。这里是众多师兄人生最大的转折点,这里是众多师兄们生命之船扬帆远航的起点,这里也是我心灵的港湾,是我走出轮回的加油站。

  无限感恩,至诚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浅谈修学第一要义——“信”

惟海法师

来源:寒山寺



  佛法重于“信”,净宗念佛法门更特别重于“信”。本文阐述了“信”在佛法中的地位、内涵与功用,以历代祖师的法语作为修持的依据,以明辨是非邪正,生起正信与正见,于难信之法生起决定“信”心,为现代的净业行者提供契理契机的引导。


引言


  佛法大海,以信为能入。信心是入佛道的第一要门。信有信仰、尊敬、希望、恩惠、仁慈等涵义。信心的状态即是大安乐的状态,修学佛法弘扬净土法门,首要的任务就是破疑生信。信为万善之母,疑为众罪之根。能够欢喜信受,确实是善根的发现,只要念佛人一念净信,即能契入阿弥陀佛本愿大海。就能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即获佛力加持,即得成就往生。


1、佛法中看“信”

1.1 “信”在佛法中的地位


        信非常重要!

  《华严经》开示我们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能生出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佛法也是难以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净宗祖师善导大师曾把信与疑做对比。大师指出,不信则疑,疑如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并使所沾之物一同污秽。例如粪便本身很脏,清洁的食物如沾着粪便,则食物亦脏。故知不信则疑,疑心十分有害。

  为什么这个“信”在佛法中竟如此重要?简单来说,佛法本身是一件教人超脱苦海而生起一切出世间功德的教法,倘若众生不能了知他自己所处的环境是苦恼逼迫,而又不信任佛法是超出这种苦恼逼迫的方便法门,那他又怎能趣入佛法如法修行而生起一切出世间的胜妙功德呢?

  这个“信”在佛法中,虽然很普遍和重要。但是有好些未学佛的人,或已学佛的人,甚至学佛已久的人,他们对于信,还是未能确切认识。纵然他们已经知道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但他们往往还是抱着几分轻视心。以为这个“信”,不过是介绍我们初入佛法的第一步,法门的最大功用唯在祛除我们对于佛法的疑惑。像这样粗浅的法门,唯有未曾学佛的人方才用得着。若是某人已皈依三宝,那么,这个“信”的作用,就算完全达到了。他此后修学佛法,也就用不着再在这个“信”上用工夫了。倘若他能对于佛教典籍稍有涉猎,那么这个人就算已经站在“解”的过程上了。对于这个“信”,更可束之高阁,永不过问。

  像这样错误的观念,而今还普遍地存在于一般人的心里而不自知。同时,因为发生了这种误解的缘故,所以把这个“信”的真实意义丧失了,把佛法的真精神埋没了。佛法的宣传,虽已遍满于全球,然而真能享受它的利乐的,毕竟只是少数没有误解这个“信”的人。所以我今天不得不发表这篇议论,大声疾呼唤起一般没有认清这个“信”的人,及早醒悟。


1.2 对“信”的误解


  提出了这个“信”,一般人总以为它是与“疑”处于相对地位的。若有人对于某事某物尚有疑惑,未能详知,那么,这个人对于此事此物,一定不能生信:反过来说,若有人对于此事此物,发生了信任,那么,他对此事此物,一定有了彻底了解,他心里的疑惑,也一定已经完全扫除尽净。这种说法,在普通的情形看来,虽似没有什么错误,然而在佛法中,他对于这个“信”的认识,实在和普遍所说的大有区别。不过它们虽各具有不同的含义,然而彼此之间,仍保持着极密切的关系,所以粗心地看起来,把佛法中的“信”,依照普遍的说法去解释它,竟居然也可以说得通。因此一般人,在谈论佛法和研究佛教的时候,对于这个“信”,往往以讹传讹,永远陷于误解之中而不自觉。

  本来佛教的许多典籍里面,常常因为这个“信”的体性,一口说出来不容易明了,所以往往先举其因果及其对境来显示它。这就是说,从这个“信”的因一方面看起来,可以说它就是“信可”;从它的果一方面看起来,可以说它就是“信乐”。

  怎样叫做“信可”?譬如一个人,他在掘地取水的时候,他当然因为相信地下有水,然后才掘地;换句话说,就是他因为确实知道,地中有水,所以方才掘地。照这样说起来,这个信可,就是知道的意思,含有一种判断事实的意味,和普通所说与疑相对的信,意义相对。

  怎样叫做“信乐”?譬如有一个人,他在掘地求水的时候,他当然是因为渴仰着地中之水,然后方才掘地;换句话说,就是他因为迫切地欣求地中之水,所以方才掘地。照这样说起来,这个“信乐”,就是欣求的意思,含有一种判断价值的意味,和普通所说与疑相对的信,意义迥别。

  由上面所说的看起来,我们可看出这个“知道”和“欣求”两件事对于“信”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虽说这个“知道”和“欣求”不能就算是“信”,然而一经提出了这个“信”,就已经包含有这个“知道”和“欣求”的两层意义在里面。所以佛法里面的“信”,若与“欣求”并立时,那它就代表“欣求”的意思。例如圣道门中四过程(信、解、行、证)的“信”,它是与“解”并立的,

  “解”的意义就是了解,也就是“知道”,所以这时“信”,它就只代表那“欣求”一方面的意义了。我们又看净土法门三种资粮(信、愿、行)中的“信”,它是与“愿”并立的,

  “愿”的意义就是愿乐,也就是“欣求”,所以这时“信”,它也就只代表那“知道”一方面的意义了。


1.3 “信”真实的含义


  如此说来,净土门中三资粮的“信、愿、行”和圣道门中四过程的“信、解、行、证”,虽说所用的字眼不同,然而它们所含有的意义,实在相等,实在是因为其中各具有一种深意,而并非因为它们可以反说顺说而随便安排。

  本来依照异时因果而说,实在是“知道”在先,

  “欣求”在后。例如有人,他不曾知道有某一件事物,那他怎样能够去欣求这一件事?因此在净土门中,他为了要接引众生往生净上起见,所以必先令人知道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然后方才能够发起往生之心。那么,纵令这人已经发起了往生之愿,但是他毕竟不知道要往生到什么地方去,而又何能生在西方极乐的七宝池中?

  上面由因由果而说的两种信,仍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说法,佛法中虽也常常如此运用它,但是这个“信”在佛法中的正式解释,并不如此简单。假如有人,对于某一件事物,生起了一种迷妄和知解,或者认有为无,或者认无为有。又假如有人,对于某一件事物,发生了一种非分的乐欲,或者损人利己,或者俱损自他。像这种情形,依照普通的说法而论,都不能不说是信,也算一种信,然而佛法中的“信”,它是增长一切诸善法的,像上面两种例子,正是不信的表现,又怎么能可以把它和佛法中的“信”混为一谈呢?总而言之,他们的对境,唯限于一切实在的事理和真净的佛法僧三宝乃至出世间的种种善法。除此之外,都不是佛法中的“信”,若是那些话,那只不过成就了一些迷信和邪信而已。所以我们对于这一点,应当特别留意。


2, “信”在净土法门中的作用


  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信为法藏第一财,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心如狮子吼,能制伏疑咒: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见浊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烦恼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门。

  信根植固,便具十德: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在佛法修学中,信作为入门之宗,功德甚深。

  净宗较之于佛教通途法门,更为重视信愿,信愿二门是决定能否往生净土的关键。

  《弥陀疏钞》中莲池大师云:

  “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则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

  《弥陀要解》中藕益大师云: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云: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持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把信分为六种,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印光大师云:

  “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具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


结语


  综上所述,净业行人从初发心到往生成佛,唯信为本。信乃无尽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圆彰信藏功德。我们应在尽形寿称念佛名的修持中,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对弥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领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领解,即有十分信心。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知净宗具信者即真佛子,劝勉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乃真报佛恩。我们应仰遵佛敕,发菩提心,真为生死,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仗佛慈力,成办往生大事。这样才不负释迦、弥陀世尊的大悲垂救。


  (作者:惟海)


  参考文献:

  [1]《华严经》

  [2]《弥陀要解》

  [3]《弥陀疏钞》

  [4]《印光法师文钞》

  [5]《佛说当机》

  [6]《净土宗教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