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培养正知正念?

如何培养正知正念?


 所谓正知,就是自心对自己当前身口意三门的状态有一个清楚正确的了知;所谓正念,就是自心念念系在善法之上,面对各种各样的对境,自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口意应当如何正确地取舍。

  作为一个学佛人,如果内心没有正知正念,所谓的“学佛修心”就成了一句空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没有正知,我们对自己当前身口意的状态就根本不会有一个清楚正确的了知;而没有正念,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身口意应当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并无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对自己当前身口意的对错也是一无所知的。

  例如,在世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怒火,并且口头和行为也显现种种愤怒之相,但是这个发火之人对自己内心的嗔怒、以及行为和语言上的不调柔却无知无觉,这就是没有正知的表现;此时,这个人心中也没有一个正念来评判自己嗔怒的身口意是对还是错,这就是没有正念表现。没有正知正念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显然,这个人会随顺自己的嗔怒,让自己的身口意沿着嗔怒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使得不悦意的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最后不仅使自心遭遇痛苦,而且还会给他人制造种种痛苦和zai 难。相反,当嗔怒刚在内心开始萌动的时候,内心就清楚地知道:“我开始发火了”——这就是具足正知的表现;此时,如果内心开始评判:“发火是不对的,会给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和zai 难,我必须马上停止发火,修习安忍!”——就是具足正念的表现。显然,有了这样的正知正念,自心中的嗔怒烦恼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不至于在心中发作,以损害自他。所以,正知正念犹如哨兵,可以随时监视内心的烦恼贼,谨防其乘机作案,盗走内心的安乐和善根。

  由此可见,正知正念是我们降服内心烦恼贼的唯一方法,是我们学佛修心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学佛修心,并非看这个人的外表如何,而是唯一看这个人的内心有无正知正念。倘若内心具足了正知正念,并运用正知正念来取舍自己的身口意,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学佛之人。否则,即便外表穿着出家的衣服,或行持种种佛事,但内心没有丝毫的正知正念,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一个修行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正知正念的约束和控制,自心就会像奔腾不息的野马一样,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在佛理隐喻小说《西游记》中,孙猴子实际上隐喻我们的妄心,而唐僧实际上就是正知正念的隐喻。在代表正知正念的唐僧没有产生之前,妄心孙猴子要上天就上天,要入地就入地,要大闹天宫就大闹天宫,确实是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结果终于惹下被压五指山下的恶报。而正知正念的唐僧产生之后,就会引导妄心之猴一起走向成佛之路(到西天取经),妄心之猴稍有越轨,正知正念的唐僧就会用紧箍咒毫不留情地加以管制,使其趋向正轨。《入行论》中说:“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为了守护自心,我们需要时时不忘正念,如果自心不离正念,则正知也会随之而具足,即便暂时丢失也很快能够重新返回。当自心的烦恼刚刚产生之际,依靠正知正念的力量,我们立刻就会察觉其过失,此时就要对烦恼的心意加以控制,自心应当像大树一样的稳重,不可轻举妄动。所以,学佛之初,在自心培养正知正念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正知正念呢?因为正知的本质就是自心对身口意三门持续不断的觉照和观察,所以只要我们学会持续不断地反过来观察和觉照自己的身口意,我们就具足了正知。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中说:“总之时时刻刻中,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意思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教言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地反观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并判断其是否正确,所以对自己的相续保持观察和觉照极为重要。儒家也强调“君子日三省乎己”,意思是说,君子之人每天都要多次反观自己的身口意。古人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对自己身口意有正确了知是一种很可贵的品德。

  如何培养正念呢?正念的本质实际上是自心的取舍智慧,这种取舍智慧必须通过听闻和思惟佛法获得。《入行论》中说:“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意思是说,恒时追随善知识,听闻殊胜佛法,并对善知识及其所开示的佛法具有恭敬和畏惧心的有缘者,其自相续中容易产生正念。《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鲜。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意思是说,若对佛法有多少听闻,自心就会得到与此听闻相应的智慧——闻慧;若闻慧多,则对此闻慧的义理思惟也多,因多多思惟之故,则从思惟所得的思慧也应不少;若思慧多,则多有修行,因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生功德之证相。由此闻思修三慧次第相生之理,故诸佛菩萨于众经论中,皆说对于实修,闻思最为重要。宣说世间道理的《三字经》中也说:“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说,一个人对世间的道理不学习、不思惟,就不会有正确取舍的智慧。儒家《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不断学习(物格)就会获得圆满的智慧(知至),智慧圆满了就会有正知正念(诚意),有了正知正念,思想就会正确(正心),思想正确了行为和语言就会正确(身修),行为和语言正确了家庭就会和睦(家齐),家庭和睦了国家就安定(国治),国家安定了社会就太平(天下平)。从《大学》的这一段教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正念的根本来源于智慧,智慧来源于不断观察、学习和思惟。

  《解义慧剑论释》中说:“当今时代的有些人,暂且不说圣者的智慧,甚至相续中连随同的法忍也没有生起,离资粮道还有千里之遥,如同盲人讲色法的差别一样,而嘴上一味地挂着‘闻思有什么用’的口头禅,这些人,就是在大肆宣扬对佛陀所讲的闻法功德制造障碍之恶魔的密语。他们的这些话我们一定要远远逃避,而以信心、出离心、菩提心摄持才是最殊胜之举。如果没有以这三者任何一者来摄持,就不能成为清净的正法,因此首先必须要善加扭转动机,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浩如烟海的妙法,随后如理思维大恩上师所传讲的法义,并对义理消除疑暗,应当如同白天一样达到现见妙法真义的顶峰,那时候,想到经中所说的喜欢言谈的所有过失,为了使真义融入自相续而修行瑜伽,这就是堪为正量的多数大德所走过的菩提妙道。”

  所以,由闻思佛法获得正知正念,进而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趋入修行,这是诸佛菩萨开示给我们的无偏解脱大道,每一个智者都应当依教奉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亲人、有恩人,也会有敌人或仇人,世间各色人等在我们眼中充满了差异。然而佛法却告诉我们,内心中所有的喜欢或不喜欢,乃至爱与恨其实都是虚幻的,在世界的实相里一切皆平等。所以,佛法非常重视“怨亲平等”的修持,强调修行不能失于偏颇。这里所说的“偏颇”可谓无处不在。

  例如:有些人愿意接受亲人的批评,但不能忍受怨敌的指责。对于亲人,再深再大的伤害都能宽宏大量;对于怨敌,一丝一毫的伤害也绝不容忍。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对外人永远能和颜悦色,对亲人却经常横眉冷对。只要听到亲人的一句指责,马上就会反唇相讥。有时,在一起生活得越久,反而越容易互相发脾气。

  再例如:从恩德的角度看,亲人一点小小的善意,我们常常会感恩不尽;外人深厚的恩情,我们很容易遗忘。或者反过来——亲人无尽的恩德,往往被我们被忽视;外人的滴水之恩,我们却愿以涌泉相报。

  对于慈悲心也是这样,有些人对亲人充满慈爱,但对冤家仇人不仅毫无慈悲,而且充满怨恨。比如说,有些父母被自己的孩子咬破了手指,往往一笑了之;如果一条流浪狗朝他叫了几声,立刻会捡起石头狠狠砸向它。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逆境中能够刻苦精进,遇到顺境就会放逸懒惰,这也属于偏颇。等等这些都要加以改正,修行,要努力做到“怨亲平等”。

  那么,“怨亲平等”的道理何在呢?

  首先,在漫长的轮回历程中,怨亲的关系是变换不定的。今生的亲人,过去世不见得是亲人,来生也不会永远是亲人;今生的仇人,过去世不一定是仇人,来生更不一定还是仇人。不用说前生或来世,就在今生几十年的沧桑变幻中,怨亲之间的转换也屡见不鲜——往日的对手最终化敌为友,昔日恩爱的夫妻后来反目成仇,这样的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作为修行人,我们的目光要长远一些,胸怀要广阔一些。如果目光短浅、只看眼前,修行就会堕入偏颇。认识到怨亲关系的变换无常,修行才能做到平等。对于亲人要彼此关爱、善始善终,但不必过于贪执;对于怨仇,也同样不必太过计较,要一切随缘。

  其次,无论怨家债主还是亲人朋友,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

  轮回是没有起点的,我们无量劫来流浪生死,有过难以计数的前世,所以,现在的怨家也一定做过我们的父母,曾对我们恩重如山。如果只报答今生的父母,却仇视过去世的父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接受了这个道理,我们对任何生命,无论是亲人还是怨仇,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甚至对待非人或者魔鬼,都应该保持平等的怜悯之心,这就是“怨亲平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怨仇还是亲人,并不取决于对方,而取决于我们自己。朋友和仇人从何而来?如果我们总看对方的优点,自然会亲近对方,慢慢就能成为朋友;如果我们总是观察对方的缺点,自然会厌恶对方,发展下去就是怨仇。因此,是朋友还是仇敌,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想化敌为友,并不需要改变对方,只需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修行的偏颇。

  总之,修行要保持平等观。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无论痛苦还是快乐,无论怨仇还是恩情,都要平等对待,如竹巴三猛咒所说:“顺缘由它去,逆缘随他来,一切无所求。”这是修持平等心的珍贵窍诀,如果我们能够依此教诲来对待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修行就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进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