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se 情网站之毒害--我市因浏览se 情网站引发的两起命案

se 情网站之毒害--我市因浏览se 情网站引发的两起命案

se 情网站之毒害--我市因浏览se 情网站引发的两起命案2010年2月8日,市公安局“2010.1.25”专案组历经15昼夜艰苦鏖战,整合全局的侦查资源,穷尽一切侦查手段,利用Y染色体DNA检验使发生在茅箭东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回船村3组的“1.25”奸杀幼女案顺利告破,成功抓获年仅16岁、尚为学生的犯罪嫌疑人周某。
在此案的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在案发现场附近设立临时指挥部,数十名民警连续工作十余天,通过走访调查、张贴悬赏公告等大量工作,并最终对现场发现的微量物证进行DNA测序,一举锁定犯罪嫌疑人,继而破案。
案件侦破后,参与侦破的某民警写出了感想,本人节选一段,供网友品味。
(1)公共设施没有兼顾公共安全。距本案现场直线距离不足千米的许白路口,拥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现代化视频监控,却对本案毫无帮助。不仅如此,据了解,在没有人值守情况下,这个有12个探头、4个全金属杆架,造价不菲的监控系统,名副其实地成了“聋子的耳朵”。在我们的近30人的专案组开展侦破工作多次陷入死胡同时,难免会“想入非非”:这么多的视频探头,如果能有一个可以正常使用,即使它什么也没“看”到,那对案件也是很大的帮助啊!一边是因办案经费的极度奇缺,连吃的方便面都靠友邻单位赞助,一边却是公共设施的极大浪费。令人费解!

(2)职能部门对网吧的监管仍有盲点,se 情网站害了花季少年,嫌疑人也成了受害者!嫌疑人周某是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连身份证都未申领,却能频频出入网吧,而且在案发前连续3天泡在网吧里,浏览黄 se网站,即无人制止,也未见有人检查。案发当日,周某是在六堰某网吧上了通宵的网,在回家路上一偏僻处手yin后仍未解“渴”,偶遇受害人,耐导致命案发生。而大量黄 se网站,仍然存在于互联网上,继续毒害着类似周双龙的青少年。在案件破获前,善良的人们都认为嫌疑人必须千刀万剐方能解恨。可是,当案件破获并发现是一名不满16岁的人作案时,人们是惊愕,是叹息!是谁把一个花季少年变成了凶手?是谁把凶手变成了受害者?为此,互联网的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社会要反思,职能部门要反思!

(3)政府、社会对类似周某这样的人群关注不够。周父身有残疾,母系哑巴,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缺失,周父在教训其子时,受自身素质限制,多有巴掌上前现象,久之则不灵。调查得知,周氏兄弟是“忠实”的网民,年前曾有一次趁父母不在家,将家中木柜撬开,仅有的3000余元现金被悉数卷走,在某网吧居留,长达半月之久。周父找到两个儿子,苦劝不听,给儿子下跪,仍不听,后报警求助将儿子领走。此事村里干部无不知晓,却无人出面干预。社会,是否一定要等到周某杀人后再与人津津乐道呢?老无所养者,身有残障者政府可以拿钱来养,可以拿钱请人养,而对于体无残疾,教育缺失者却无人过问,任其浪迹社会,最终危害社会。
犯罪嫌疑人周某家庭贫寒,其父母双残,是一对很朴实的农民,他们知道儿子犯罪后,羞愧难当。他们动员周姓家族向受害人家属捐款3万元予以补偿。周不满16岁,性格内向,也是个很老实的人,由于受se 情网站影响,使其走上犯罪道路,可以看出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于家庭、学校的教育。“1.25”案件,是一个花季少年扼杀一位含苞待放女童的悲剧故事。它决不仅仅是一起普普通通的刑事案件,它从中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面对真实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假装忘记,或许连直面的勇气都没有。这是懦弱,是悲哀!
    面对别人的惨剧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冷漠面对,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别人的不幸,暗自庆幸自己不是那场悲剧的主角,并因此而选择沉默,但却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也许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本文成稿时,刚刚获悉丹江口市“1.07”奸杀幼女案告破,而嫌疑人也是一个沉迷于网吧黄 se网站的十四岁少年,与本案有着惊人的相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