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为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的他力,祈获生於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净土法门的经典依据是“三经一论”,“三经”即佛陀於耆阇崛山所说《无量寿经》、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等三经。“一论”指佛陀入灭后约九百年,天亲所造《往生净土论》,以及马鸣、龙树诸论师赞述以上三经的要义。

后来发展为“五经一论”。即《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为“五经”。上来五经对于极乐净土的赞扬,可谓彻底圆满、大畅佛怀。“一论”指后来天亲菩萨造《优婆提舍往生论》,标出五念法门,揭示修行净土的大成。以上“五经一论”,为净土法门构成的要素。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得成佛道。


                                               

(1)念佛法门发起因缘: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源,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2)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言,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几声佛。”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何说念佛不是修行之法?
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矣。

(3)念佛最为稳当:
唯有念佛法门,有自他二力可依*。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佛光之所含摄。一生即可求生净土,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中途成魔,及隔生遗忘。

(4)念佛殊胜方便:
念佛殊胜方便,即是可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5)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唱此念佛法门,教人消除业障。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以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灭罪,亦复如此。

(6)念佛莫求福报: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念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着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都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荣华富贵,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

(7)念佛能断烦恼:
烦恼之为害甚大,名目虽多不出两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一句弥陀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医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着,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8)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法门,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不乱,自可预知时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缘,不能为碍。则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弹指顷,托质宝莲,业卸尘劳,神栖安养,圆证三不退也。

(9)念佛具足三学: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0)念佛普摄群机: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具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11)念佛可度众生:
夫念佛法门,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普人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之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12)念佛得成佛道:
念佛之人,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经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后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无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相对于其他法门来说,念佛还有下面九个殊胜之处:

        一、字少易念,不若经咒之难持。

        二、随地可念,不必定在佛前。

        三、随时可念,不论早晚闲忙。

        四、随人可念,不分贵*智愚。

        五、增长福德。

        六、消灭重罪。经云: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七、天神恭敬。

        八、恶鬼远离。

        九、临终往生,必定蒙佛授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