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在修学菩提道中,要是想没有障碍,这是不可能

在修学菩提道中,要是想没有障碍,这是不可能

我们得人身不容易,闻佛法尤其不容易,既得人身、既得闻佛法,就要认真努力去修学。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正等正觉是我们的目标。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凡夫从无量劫来,所造的恶业,古德有个比喻说:「厚超过大地,深超过大海」。而佛在经上跟我们做了个比喻,那是更好,他说假如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这些恶业要是有体积的话,这个体积再小,像原子、像电子,只要它有个体积的话,无量劫来我们造的这些恶业,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既然无量劫造作这些恶业习气种子,这样的深厚,如果我们在修学菩提道中,要能够说是没有障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无论在世法、在佛法,大圣大贤都不能保证他自己一生平平安安,原因就在此地。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能够安心的接受,就是他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些业因果报的由来,他明白,他不迷惑,所以他能够安心忍受,依旧能够成就道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值得我们效法的。

如何挽救社会人心系列(八)—防非止恶  (共一集)  1998/2  台湾纬来电视台  档名:24-018-0001



「天下之事境,本来败易而成难」,所谓是好事多磨,成就非常不容易。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甚至於自己细心想一想一生的遭遇,事能成,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决定不是利益自己的事,这样的好事能不能成就?也未必然。我们知道为什么,这要众生的福报。我们自己发心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做一点好事,众生有没有福报?没有福报,我们的发心,我们的行为,很容易被人破坏。现前如是,过去亦如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历史上中国最明显的例子,南宋时候的岳飞,尽忠报国,确实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还要遭秦桧陷害,高宗把他杀掉。可是在历史上,后人永远纪念他,当时他不得志,这是最明显的好事多磨。

  由此可知,我们想发心,替社会、替众生做一点好事,要是想没有障碍,不可能的事情。障碍从哪里来的?若不是自己本身的业障,就是众生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他该遭难、该受罪,诸佛菩萨来示现也救不了他。类似这个事情,古今中外是太多太多了。志士仁人,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皆有,往往他们多半都是不得志。不得志的这些人隐居在山林,你看中国历史,这《二十五史》里面,每一部都有「隐逸志」,这一部分里面都记载隐居有道德、有才能的这些人。他们不是不愿意出来替社会国家做事,是没有机会。才出头,就被别人压抑,障缘太多,不得已退居山林;甚至於有些出家了,有些修道了。在中国佛门里面,道观里面,社会一般人常说,这里头卧虎藏龙,真的,那不是假的。但是这些人真的有学问、有道德,他们不得志,他也能安分守己,他懂得修心养性,将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断向上提升,他不会为非作歹。为什么?他不为自己,他为众生。有缘,兼善天下;没有缘,那就独善其身,这是我们一般的观察。

  就我这一生五十年来,我的遭遇,我的经验,又何尝不如是?跟我时间久一点的同修都知道,我要没有遇到韩馆长,我这一生什么都不能谈了,也只有去隐居,自己修个人的。对於社会,对於佛教,就不可能有贡献,障缘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一个得力的护法。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的障碍又来了,如果没有继续遇到李木源居士的护持,我们也是什么都不能做。所以我常讲,我们在佛法对社会所做的一切工作,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劳?没有。功劳是谁的?护法的,这是我常常讲,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功德不晓得多少倍。弘法的法门龙象,我相信这种人很多,但是这种人没有有力的人护持,他的德行能力一筹莫展,不能发挥。我深深的相信,比我能力强的,比我智慧高的,多!可惜没有遇到得力护持的人。所以我每在一个地方,都劝导四众同修要懂得护法,佛法能不能常住在世间,能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完全在护法。弘法的人再有能力,再有德行,再有学问,再有智慧,没有一个得力的护法,他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他。

  一般世人,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凡是见到与自己利益有损害的时候,他一定起来反抗,一定起来障碍,这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在所不免。所以我常常劝导同修们,你们发心弘法,你们一定要尊重护法,要结法缘。如果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你的法缘断掉了,没有人护持你,你再有能力,你也没有办法发挥。所以我常常做比喻,像一个学校,护法是校长,是一个学校行政领导人员,弘法的人是教员,护法的人要有慧眼,能够认识一个好的教师,聘请他来帮助你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功德是校长,不是教员的。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做的,所有一切成就是李木源居士的,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净宗学会的,不属於我们,这个认知一定要有。佛家四众同修都有这个共识,都有这个认知,能够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正法就能够久住世间,就能够消除种种的天灾人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我们要多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面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组织,也没有固定的道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随便哪个山头、草地上大家一坐,佛就跟大家讲经说法,没有精舍、讲堂,那么多人跟著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跟著?快乐,这里头真有乐趣。佛为什么不建寺庙、不建讲堂、不建精舍?一搞就烦恼了。所以诸位要知道,佛陀在世接受国王大臣的供养,有讲堂、精舍可以在那里讲经说法,讲堂、精舍是在家人的,这种风气从早期佛法传到中国来都保存著,出家人的原则是不管事,哪操这种心?所以他的身心永远保持清净,真正住在法喜之中。

  所以护法有护法的任务,有护法的工作。弘法就是当教员,护法是当职员,像一个学校一样,校长、教务长,里面这些执事是护法的,弘法的是教员。当职员的这些人不难找,一位好教员不容易,很困难,可是你真正要立志,想做一位好教员,一定有诸佛菩萨来护持,这个不要去操心,一定有感应。你自己立志弘法,哪有诸佛菩萨不护念的道理?诸佛菩萨、护法天神一定现身,或是现出家身,或是现在家身,他来护持你,他来协助,来成就你,你操什么心?什么心都不要操。可是你自己要信得过,如果自己还要去操心,你对佛菩萨没有信心,换句话说,感应就断掉了。不是佛菩萨不护念,佛菩萨护念,你把它掐断,你不相信他,还是相信自己,这就大错特错了,信心难,太难太难了。

  我这个方法是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听他老人家教诲,我就相信,我就接受,一生奉行不渝,我得这一点利益。关键在真信,绝不怀疑,纵然遭受极大的挫折,我也知道是佛菩萨安排,这是来消业障的,能够安心忍受。始终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决不能被外面境界小风小浪就动摇了,这沉不住气,哪里还能办出世间的大事?世间小事都办不了,你还能办出世间大事?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叫大事因缘,这不是小事。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就是念佛往生,一个人沉不住气,这不能成功。所以希望同修了解这些事实,明白这些道理,真正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忍辱波罗蜜有三种形象,我们应当要学。第一个是「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有情」是说人,我们的冤亲债主。这些人来,不一定是什么原因,他毁谤你、他侮辱你、他破坏你、他陷害你,你能不能忍?你要不能忍,你不是修菩萨行。害到极处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叫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把他凌迟处死,用刀把身上肉一片一片割,割死,不叫你好死。那是歌利王怨恨心,你是修忍辱,我看你能不能忍?用这个手段把他处死。割到快死的时候问他,你有没有怨恨?佛说没有怨恨,而且还告诉他:我将来成佛,第一个来度你。佛说话算话,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成阿罗汉的是憍陈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典范,没有一丝毫怨恨,不但没有怨恨,还有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是来考试的,看看你忍辱到什么程度,你毕业通过了,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原本成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在弥勒佛之后,因为忍辱波罗蜜圆满,他提前了,在弥勒菩萨之前他先成佛,弥勒菩萨退后了。提前成佛,你说要不要感谢歌利王?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来毁谤、侮辱、陷害,要感恩这些人,不能有一丝毫怨恨,他来考我,我知道我程度提升了。如果还有一点没放下,那不行,还要重新来经过考试。一次考试就及格,你就不会有第二次,可是你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就参加不断的考试,你在菩提道这个路上不是一帆风顺。如果真正修忍辱,是一帆风顺通过,好事,不是坏事,问题就是你用什么眼光去看,你用觉悟的人眼光去看就是好事。仁者无敌,仁者是菩萨,菩萨对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是敌对的,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就对了。佛菩萨来考试我的,他表演的做种种恶事、造种种罪业,也是给你看的,看你能不能忍受?看你是不是能看得惯?你还看不惯,你还不行,功夫差远了。

  这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考你,每个人都在测验你。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历事炼心。五十三参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的、有恶的,都让你看,关关通过,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都是诸佛如来的示现。所以一生圆满成就,就这个道理。我看到人,我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不是他做错,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他做的是对的。善财童子看那些行恶的人,他恭敬、供养,没有赞叹。表演是善的、正面的,他有赞叹;表演是负面的、反面的,他只没有赞叹,恭敬、供养、请教样样都不缺,他在学习。善的我要跟他学,不善的我看到我也要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统统是善知识。夫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个都是我的老师,这成就你自己。

  第三个是「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於无生之理者」。跟前面无生法忍意思是一样,就是你看一切法,看到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不动心。这三种忍,前面两种是忍耐的忍,后面一种忍是信忍之忍,好像是不一样,「然决定不动心之义则同」,这句话重要,就是无论什么境界现前,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么高级的菩萨,证无生法忍菩萨,他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无生法忍。不分别、不执著,那都还属於耐忍这个程度,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无生法忍。

  《华严经》里面也讲到这三种,这三种讲得详细一点。第一种,「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於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决定没有报复,中国古人所说的逆来顺受,古人又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定要有个信心,别人没有过错,过错一定在自己。他为什么不怨恨别人怨恨我?我一定有过失,一定有对不起他的地方。遇到这个事情认真反省,找出原因、消除原因,这个问题就化解了,决定没有冲突。千万不要认为过失在对方,那就错了,那完全错了。我这一生没有得罪他,前世可能有。我们相信六道轮回,我们有过去生,过去生中结的怨现在遇到了,他的怨恨心没放下,他来报复。我们学佛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就应当承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他骂我,恭恭敬敬听,他骂累了他自然不骂了。我一直表示真诚、恭敬,没有一点怨恨,这个怨结就会化解,这一点很重要。第二种「安受苦忍」,这里举的例子,「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这些是什么?这是业障。调整我们的心态,这些业障也都能够化解。这些业障是我们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所造成的,绝对不是外头无缘无故而加之於我的。

  末后一条,「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这个忍是有肯定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我同意、我接受、我肯定它,这是这个意思。佛有的时候讲的理很深,我们虽然不能理解,不怀疑,假以时日慢慢的就会懂了。所以学经教,古人教给我们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决定有道理的。长时薰修就是你学一遍是决定不够的,几个人能一遍开悟?有,像惠能那样的人一遍就开悟了。太少了,这是我们学不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复。我读书有个习惯,重要的这些学习的课程,我至少是十遍,这是我一般的标准,要学十遍,听要听十遍。在从前没有这些录音带、录影带,没有这个东西,哪个地方有讲这个经我就去听,听的遍数愈多愈好。我听李老师讲「佛学概要」,我听了十一遍,他每一次办班都要讲这个课程,我都去听。十一遍听下来我都会讲了,可以不要用书本我就会讲。不重复不行,这个经至少要十遍以上,重要的经典我差不多是听三十遍,才真正能体会,遍数少了不行。所以学佛不得利益,没有别的,遍数太少,薰习的时间不够,真正长时期薰习,自自然然就明白了,自然就相应。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三一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菩萨把这些宇宙之间一切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佛菩萨的教诲只能到此地;真正放下还是你自己,你自己听不懂,那你没办法,你迷得太深;听懂,做不到,你业障太重,你要发愤,你要努力。那我听懂了还放不下,这怎么办?继续再听,你懂得不够透彻,真正透彻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佛法讲修行,修行容易,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屠刀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立刻放下,你就是本来佛,究竟圆满佛。所以转凡入圣在一念之间,难在哪里?难在你明了太难,所以「知难行易」这句话用在佛法上是非常恰当,知太难,行太容易。你为什么不能行?是因为你无知,你知的不够透彻。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学生真听懂了,一下放下了。你看看一部经还没讲完,有人开悟,有人证果,有人居然成佛了。当然不是每个人,它真有,为什么?「器有大小,心有轻重」,每个人果报不相同。

我们过去学《楞严经》,我早年,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楞严经》才讲到三分之一,阿难开悟了;经还没有讲到一半,摩登伽女证三果,这个太殊胜了。所以行真的不是难事情,知太难!如果知要是那么容易,世尊就不用说法四十九年了,哪要那么辛苦?众生难度,就是迷得太深,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怎样讲、怎样劝,他都不肯放下。佛对众生信解行证,只能做到两个字,帮助你生信、帮助你理解,至於行跟证是你的事情,佛是一点都帮不上忙,佛只能帮助你信解,这个道理要懂。迷是你自己迷的,不是佛迷了你,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要觉悟,你自己要回头,你自己要放下。佛统统放下了,对你丝毫都帮不上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修行,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个师父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领我们进门,修行在自己。经天天要读,读经是什么?跟老师沟通!老师现在不在世,展开经本看看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他老人家讲了四十九年,我们四十九年都学不完。他说的东西太丰富、太多了,这里头有无尽的宝藏,你真正契入,无量的欢喜。我们常讲,这是老师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读经是享受,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研究是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契入,你不能体会,你契入境界,你就体会到,确确实实他在帮助我们。我们只要觉悟,我们把烦恼解除,我们脱离苦海,离苦得乐。所以这个解就是破迷开悟,脱就是离苦得乐,这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帮助你契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