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什么人不造业了?

什么人不造业了?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77集 2015年2月8日 讲于 香港

经典上所说的“诸根寂静”,诸根寂静就是契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对于一切法了了分明,这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清清楚楚,通达明了,自己身口意如如不动。不动在哪里?它没有身体,没有物质的现象,也没有念头,就是没有心理的现象,也没有所谓自然现象,它全没有。那个样子是什么?净宗法门说得好,那个样子叫常寂光,“常”永恒不变,不生不灭。“寂”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寂静。体,什么体?法身。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一切万法是从它现的,虽从它现,它从来没有分别过,从来没动过。“光”就是形容它,它什么样子?一片光明,一切时、一切处无所不在,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法身。从法身里面现报身、现应身、现化身。报身,应化身都不是真的,对我们凡夫来说,应化身是假的,有生灭;报身没有生灭,报身是真的。报身、报土,我们称它作一真法界;应化身这个土,我们称它为十法界,六道轮回,十法界六道轮回是假的。

《金刚经》上的形容最好、非常恰当,“梦幻泡影”。梦有没有?我们都有做梦的经验,想到我们眼前的世界,是一场梦,好像是有,实际上痕迹都找不到。

经教的好处在此地,让我们了解,有了概念,慢慢地把分别执着放下了,假的。你分别它,你执着它,这叫造业。

什么人不造业了?明心见性的人不造业了。为什么?他没有分别,当然没有执着。执着是从分别衍生出来的。

法身菩萨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没有了。那为什么不能回归常寂光?因为他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了,就是起心动念断了,还有起心动念习气,必须习气断干净了,实报土就不见了。实报土哪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来的;习气断干净了,常寂光现前,自自然然融入常寂光。

入常寂光你的身体多大?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你的身体,所以称为“法身”。实报土里面称为“报身”;十法界、六道里面称为“应化身”。这名词意义,慢慢我们就体会到了。法身是真的,报身、应化都是假的。报身有隐有现,没有生灭;应化身有生有灭。不但六道轮回有生有灭,四圣法界也有生灭,为什么?没能转识成智,还是用阿赖耶,四圣法界用得正,六道轮回里面众生用偏了、用邪了。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为什么?你不知道的时候,你没法子用功,用功夫不得力,你了解明白了,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功夫都得力,所以叫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所以“寂静”正是涅槃之理体。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大乘教终极的目标是大般涅槃,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大般涅槃”是什么?诸根寂静。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没有起心动念,如如不动,这就是真正诸根寂静了,真正明心见性了,诸根寂静就是明心见性。而寂静正是涅槃之理体,寂静就是禅定。

一定要知道“禅定”这个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狭义,修禅得的定叫禅定;广义,修任何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是禅定。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很多人问:念佛要怎样能往生?你记住一个总的原则,心净则佛土净。你看看这个宗派名称叫净土,心净则佛土净,这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你不能不知道。那你修学这个法门,你有没有得清净心?如果我的心真的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功夫得力,好。如果修这个法门的时候不清净,还是那么烦躁,今年跟去年差不多,甚至於比去年更烦,你就要警觉到你错了。我常讲不是在方法上错了,就是在理论上错了,赶紧修正。实际上,那个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你没有放下,你跟人还有争,你还有成见。

譬如我们这个道场三层楼,三层楼,我现在晓得我们平常十一楼跟九楼是念佛堂,十楼有听经。如果说是我们在小道场,我是十楼,我决定不到九楼去,我决定不上十一楼,你还有这种分别执著,你能不能得一心、得清净心?不能,清净心一定是大而化之。这三层楼都有障碍了,这个社会、这个世间障碍就多了。你要是看这个人不满意,那个人做事不如法,你要晓得,正常!怎么正常?你在家里,夫妻、父子、兄弟他们每天做的事情,你满不满意?你不就明白了。夫妻还要吵架,还要闹离婚,这是社会组织里头最小的一环,这一环都如此了,那就不必说了,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但修行人在这个环境里头修清净心,修不分别,修不执著,修一团和气,我们常讲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真正修行,我讲的遍数是太多太多了,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对立、误会化解,对人对事对物统统都化解掉了,身心清净,这是真修行。

末后说『誓当悉度』,先度自己再度别人,我自己得度了,我就能帮助别人。什么叫得度?我在这社会里,没有矛盾、没有误会、没有对立,我得度!为什么?心清净,清净心念佛肯定生净土,就这么个道理。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教我们学佛,怎么学法?

  听经“离言说相”,不执着、不分别言说相;

  “离名字相”,名字术语都是假设的,佛为了教学方便,用这些方便法,可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离心缘相”,“心缘”,我们想它什么意思,不能想,想就错了。你一想怎么样?落在阿赖耶里头,不是性德。不想它,意思自然出来,这是“性德”。

  学讲经的人,无论在家出家都有这个经验,讲经之前要备课,要做充分的准备,上了讲台之后,有时候契入境界,确实讲出微妙之法自己不知道。

  谛闲老和尚,这讲经的法师,契入境界之后,听众当中江味农居士给他做笔记,讲完之后,江居士把笔记拿给他看,他问江居士这话是我说的吗?是,没错。怎么会说得这么好,自己都感觉得意外,那是什么?当时说了自己不知道,完全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这要什么?一刹那的清净心,一刹那的忘我,自性智慧、德能、相好它就流出来了。我觉得是每个真正认真学习经教在讲台上都有这个经验。李老师有这个经验,我们也有这个经验,所以老师教给我学经的诀窍,守住四个字——“至诚感通”。“通”就是障碍没有了,经教的义理贯通了。用什么方法贯通?学难,学是世间得用头脑、用阿赖耶、用意识,这不能贯通的,这只能学个知识、学个皮毛。要用什么?要用感应。什么样才能得感应?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学习圣贤教诲、学习佛菩萨真正的秘诀。

  老师传给我们,我们自己努力,把这两个字做到,做到至诚。怎么做?从穿衣吃饭要有至诚心;工作要有至诚心;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至诚。至诚,头一个不自欺。不是欺骗人,不能欺骗自己。

  欺骗人有时候可以用,叫“方便”。一个猎人追着一个猎物,要杀它,捕杀它,追到三岔路口,三岔路口有个人看见了,菩萨看见了,这时候这小野兽跑掉了,猎人问,问他看到没有?看到了。从哪边走的?从这边走了。那就骗他,为什么要欺骗他?免得他造杀业,也救了这个小动物,没有自己。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都要用真诚心,不怕吃亏。有很多人不敢用真诚,为怕吃亏,不怕吃亏,佛菩萨常说,古人也常说,吃亏是福,愈吃大亏,后头福报越大,不怕人欺骗,不怕人毁谤,不怕人陷害,什么都不怕,你就是用真诚。真诚,佛菩萨天天看到你,一切善神常常在你身边,你怕什么?如果不诚,不诚你的身边不是佛菩萨,是妖魔鬼怪,这是事实真相。

佛有没有名号?没有。菩萨有没有名号?没有。佛的名号从哪里来的?自性的性德,从这起的,所有名号是性德,自性本有。菩萨的名号是修德,性、修是一不是二。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都是为此时此处。一切众生他需要,佛就用这个做名号,名号就是佛菩萨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根本依据。

  这个地球上的人没有慈悲心,所以用“释迦”。“释迦”就是仁慈的意思,通常翻为“能仁”,他能仁慈,仁慈待人。“牟尼”是寂灭,是对自己的。对自己要寂灭,寂静;对人要大慈大悲,佛的名号就这个意思,念佛不能不知道意思,不知道意思是白念了。念念回光返照,我们要像世尊一样,以无尽的慈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学佛。所以佛修学的宗旨在名号上。“牟尼”是寂静,清净寂灭。

  【解】《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身口意)俱寂默也。”

  身寂默,寂然不动,口寂默,没有言语,意寂默,没有念头,这叫身口意三意。

  【解】《理趣释》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身口意寂静,正是今经中“诸根寂静”。而寂静正是涅槃之理体也。

  怎样才证得大般涅槃?身、口、意都寂静了,就是在大般涅槃。我们有没有证到?没有。为什么?我们的身、口、意寂静是暂时的,根没断。暂时的时间很短,几分钟、几秒钟;能有几个小时,这功夫算不错了,这妄念又起来了,起妄念心就不清净了。心是一身的主宰,心不清净了,语、身都不清净,被烦恼习气染污了。

  经典上所说的“诸根寂静”,诸根寂静就是契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对于一切法了了分明,这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清清楚楚,通达明了,自己身口意如如不动。不动在哪里?它没有身体,没有物质的现象,也没有念头,就是没有心理的现象,也没有所谓自然现象,它全没有。那个样子是什么?净宗法门说得好,那个样子叫常寂光,“常”永恒不变,不生不灭。“寂”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寂静。体,什么体?法身。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一切万法是从它现的,虽从它现,它从来没有分别过,从来没动过。“光”就是形容它,它什么样子?一片光明,一切时、一切处无所不在,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法身。从法身里面现报身、现应身、现化身。报身,应化身都不是真的,对我们凡夫来说,应化身是假的,有生灭;报身没有生灭,报身是真的。报身、报土,我们称它作一真法界;应化身这个土,我们称它为十法界,六道轮回,十法界六道轮回是假的。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5-2-10 18:5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