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如居士:遏恶扬善,推多取少_太上感应篇浅释

明如居士:遏恶扬善,推多取少_太上感应篇浅释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_太上感应篇浅释


明如居士



遏,是“遏制、阻止”之义;扬,是“高举、助长”之义;遏恶扬善的意思是,对恶要阻止,对善要助长。

首先要将“遏恶扬善”用在自己身上。当内心生起恶念的时,要保持觉照,立即遏制,不让其进一步发展成为恶言与恶行;如果已经成为恶言或恶行,就要立即停止。当内心起善念时,要继续努力,想方设法让善念延续下去,并转化为善言与善行。

如何遏制自相续中恶的身口意呢?《入行论·护正知品》中说:“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的身口意正处在造恶的状态之中时,自己一旦察觉就应当立即停止下来,让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像大树一样稳住不动,静静地呆一会,这就是遮止自相续恶行的一个很好的窍诀。

对于初发心断恶行善之人,内心善念的力量往往比较弱小,此时需要用各种方便来助长内心的善念,使之变得更有力量。例如,决定做某件善事之后,就应当祈祷佛菩萨加持自己能够圆满这个善行;还可以反复思维完成这件善事的好处以及半途而废的坏处,以稳固自己的决心;此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可以请有缘的道友协助自己完成这件善事,因为人多力量大的缘故,大家一起行善,就不容易退转。在完成一件善事之后,应当自我随喜,发愿以后做更多的善事。

我们不仅要将“遏恶扬善”用于自身,还应当用于帮助他人。发现他人的恶言恶行时,应该用各种方便加以阻止,使他人的恶言恶行不能延续,进而转恶为善;发现他人在行善时,要提供种种方便,使他人的善行能够顺利地得以成办。

大凡一个人造恶,并非由于其本性一直都是恶,而是受了后天环境的影响,渐渐养成了恶习所致。造恶时,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是不知误为,虽然如此,一个人本有的佛性永远都不会丧失,如果在他人恶念刚开始萌生的时候,就能苦口婆心地加以劝说,往往能阻止他人作恶。即便大恶已经造下,也可以用至诚之心感化,使浪子回头,弃恶从善。

此外,见他人有一言一行可取,都应当称扬赞叹;没有生起善心的应当劝其生起,已经生起的,应当赞扬鼓励,还要提供各种方便,让他们的善心善行不退失。

如果一个人内心对他人的恶没有阻止之心,对他人的善也没有随喜之心,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此人对自相续的恶也是没有阻止之心的,对自相续是否向善也是不很介意的。如果一个人对自相续的遏恶扬善是很精进的,那么自然就会很在乎他人的痛苦与幸福,因为善的本质就是让他人离苦得乐,如果对他人的苦乐漠不关心,怎能算是一个善人呢?而他人的痛苦与幸福完全取决于此人是否断恶行善,因此,在乎他人苦乐的人,必然会在乎他人的善恶。

实际上,自私狡诈者根本不会关心他人死活的,而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为了不得罪人而明哲保身,或者为了自己将来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虽然明知对方的行为是恶的,但也不会去阻止;知道很难从弱者那里得到什么私利,因而对其善行也不去称扬赞叹。像这样,不去遏恶扬善,完全是因内心已被自私之恶所浸染之故。例如,在公共汽车上即便看到小偷在偷东西、歹徒在行凶,也不去阻止;或者即便有人阻止,自己也不去帮忙,只是冷眼旁观,不去在正义的一边“添砖加瓦”,致使小偷、歹徒等恶人气焰嚣张。看到有权势者作恶,不但不去劝阻,反而助纣为虐,百般讨好;看到弱者行善,心里很是鄙视。这些都是内心邪恶自私的表现。

推多取少,就是与他人分好处时,在无法做到均摊的情况下,将多的一份礼让给别人,自己取少的一份。例如,兄弟分家产、家人分美食、朋友分利润、单位分福利等等,如果客观情况使得家产、食物、利润等不能均摊,或有优劣,自己应该取少的一份、劣的一份,而将多的一份、好的一份礼让给别人。

有人说:“自己取少的一份,不是吃亏了吗?我出的力与别人一样,甚至比别人多,为什么要拿少的一份呢?”实际上,此人不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

第一、推多取少,吃些亏,并不会真正影响自己的生活。憨山大师《醒世歌》中说:“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意思是说,吃些亏实际上对自己的生活不会造成什么大的障碍,退让三分也不会让自己活不下去。比如,给个梨子吃,总比没有梨子吃要好,用这种实事求是的智慧之心去吃梨子,就会知足感恩;知足感恩,内心就会快乐。但是,如果觉得分给自己的梨子小了,自己吃亏了,此时即便嘴里吃着梨子,也不会有知足感恩的心;没有知足感恩心,就体验不到吃梨子的快乐。又如,父母去世后兄弟间分家产时,弟弟多拿了一间房子,哥哥少拿了一间房子。实际上,此时哥哥的财产比原来增加了,只是增加的量比弟弟少了一点。按理说,财产增加应该更快乐才对,但是如果哥哥与弟弟斤斤计较,就不但不会快乐,反而心里会气愤伤心。由此可见,财产的增加量不是快乐的真正原因,快乐的真正原因是知足感恩的心态。所以,在外在的财物上,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真正影响到我们正常生活的是自己是否有知足感恩的心态。

第二、推多取少,能培养自己的心胸与肚量,增上自己内心对财富的信心,而心胸广阔对财富有信心之人,自然会吸引更富足的财物,正如人们常说的“量大福大”。从究竟意义上来看,包括财富在内的一切外境,都是自心变现的,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变现什么样的外境,就像贫穷者会做乞讨之梦,而富贵者会做享乐之梦一样。推多取少者的心量是广阔的,内心深处对财富是有信心的,心所变现的外境一定会是富足的;而推少取多者的心量是狭小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获得财富是缺乏信心的,这样的心所变现的外境一定也会是匮乏的。

第三、推多取少能去除人际关系的隐患,使得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增上团队的福德。一个人推多取少,就会将自心对财富的信心以及对他人的友爱传递给别人,这样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化他人,让他人也推多取少,于是,大家的心量就得到了提升,团队的福报必然会增上。相反,如果一个人推少取多,就会将自心对财富的危机感以及不顾他人苦乐的自私心传递给别人,让他人也产生类似的危机感与自私心,这样,整个团队成员的心量就变小了,福报就渐渐枯萎了。一个团队内部,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和谐相处,对财富有信心,对他人有友爱,则未来合作共赢的机会就会更多,福报就更大。相反,如果大家都“推少取多”,这样不仅人人自危,而且还必定会发生争执与怨恨;人际关系不和谐,内心自私,对财富没有信心,就意味着这个团队福报的消失,届时连“推多取少”的机会都会彻底消失。

所以,推多取少不是愚蠢与无能,而是智慧与心胸,是经过很多智者观察之后所得出的最佳行为准则。遵循它的,必然走向安乐;违背它的,必然走向衰败。我们应该对这四个字之中蕴含的道理反复观察与思惟,让内心生起定解,让推多取少成为习惯。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