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达真堪布:困境面前坚定自己的誓愿很重要

达真堪布:困境面前坚定自己的誓愿很重要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无论在何种心情下,解脱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永远都不能改变,这叫坚定。

  我经常给大家讲,心情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环境有好的时候,也会有不好的时候,但是自己的理想不能舍弃,自己的愿望不能改变,不能随环境,不能随心情。有些人心情好了就学,心情不好了就不学;环境比较有优势的时候想利益众生,环境不好、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就不想利益众生。不能这样啊!环境随时都会变,心情、感觉随时都会变,感觉好是暂时的,感觉不好也是暂时的,好的环境会变,不好的环境也会变,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大家不能舍弃自己的愿望,不能舍弃菩提心,这就是坚持菩提心。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后自然穷尽。但是菩提心之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没有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根,只产生一次异熟果就会穷尽。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个善法的异熟果直到成佛都没有穷尽的时候,非但不会穷尽,反而还增长。真的,谁能明白啊?

  我们法语中有这么一句:“在逆境中消业,在顺境中积福。”若是有利他心、菩提心,享受福报的同时也是在积累福报,福报没有穷尽的时候。否则,你享受一世的果报后就穷尽了。现在世上有些人,有钱了,有名气了,有地位了,暂时很得意,但是这个果报很快就会穷尽的,这不是享受福报,而是浪费福报。大家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享受福报的同时若是能积累福报,那就是没有浪费福报。吃、喝、睡的时候都要发心,这样就不会浪费福报。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你的行住坐卧其实都是修行,都可以积累福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愿力与智慧

  我们要改变:让自己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变成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要改恶行为善行,改害人为利人。这样的做法和生活态度,要靠智慧、要靠愿力!世俗社会上的人,有了一份职业以后,便一心想要完成事业,至于善恶是非,以及到底对个人、对集体、对他人是有利还是有害,成为第二位的问题。

  佛法不一样,佛法首先要利人,利人不仅包括利自己,还包括利一切的人。佛法把动机摆在第一位,并且将其贯穿一个人所有行为的始终。社会上靠职业、靠事业,佛法靠什么?靠智慧、靠愿力。智慧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智慧具足,你成功的概率就高,可能性就大;智慧比较低、比较差,成功的概率就低,可能性就小。

  菩提大愿贯始终

  愿力决定什么?愿力决定着你的始终,决定着你的开始跟结束。比如我们发大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能够很好地发菩提心,是因为过去多生多世以来就发了菩提心,所以现在发就比较容易,只是我们还需要一直提醒自己,一直勉励自己,一直让菩提心持续然后慢慢地最终就能成佛。如果过去没有发过这样的大心,那我们现在开始发,发大心,发菩提心,让这个菩提心贯穿我们的开始和结束。

  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人的愿力--包括开始和结束的愿的力量尤其是发大愿的力量。如果你没有力量--修行没有力量,做事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发愿。一个人只有发了愿,他才有力量去克服种种的困难,去解决种种的问题,去面对自己内心种种的烦恼和阴暗面。所以,如果没有发愿,内心就没有力量。

  发愿要靠智慧成

  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光发愿还是不够。发愿就是要做一件事情,并无论如何要把它做成、做好。发愿以后还要靠智慧完成。智慧就能够告诉我们把它做成、做好的方法。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学佛法而来。如何来修学佛法?就要根据戒律,需要皈依,所以这个过程是一层一层推下来的。(文:学诚法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切勿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聚藏你的学问、财产,以及任何其他的成就。相反的,把一切回向给有情众生,并立下希望一切众生能够闻、思、修佛法的愿望。光是表达如此的一个祈愿,就非常具有利益。怀着清净的发心所从事的任何行为,即使是缓解众生头痛的愿望,都具有大功德。因此,如果你祈愿一切有情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功德就更大了。由于众生的数量是无限的,因此这种祈愿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不论你正在修持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修持大手印或阿底瑜伽,只要你的修行充满了菩提心,它自然就是大乘的修行。但若没有菩提心,修行只会沉滞。

  对于一般人来说,彻底了悟究竟智慧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修道必须依循次第的原因。为了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修行应该遵循所谓的“三善法”:

  (1)生起一个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发心做为开始(前行),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修行,以获致证悟的愿望;

  (2)从事任何一个修行法门的正行时,离于概念和散漫;

  (3)在最后,以回向做为结行。

  如此修行,甚至会使微小的善业转为证悟之因,而回向将能够保护你从那个修行所获得的功德,免于被嗔恨及其他负面情绪摧毁。

  (1)以利益其他众生的愿望做为起始,是你即将从事任何修行法门的圆满前行,也是确保修行获致成果,不会被逆缘和障碍的洪流席卷而去的善巧方便。

  (2)就正行而言,持定(专注)和离于概念散漫有几种不同的层次。基本上,它代表离于所有形式的执着,尤其是离于骄慢。不论你多么博学多闻、持守戒律、慷慨布施,只要你对此感到骄慢自负,同时轻蔑他人,你的修行就不会有任何正面的结果。积聚功德和智慧确实是成佛之道,但如果它搀杂了执着、骄慢和高傲,就无法结出果实。

  更明确详细地说,离于执着与概念也意味着,不论你现在从事什么样的修行,都要离于任何执着——任何认为这个修行具有某种本俱之真实的执着。想一想向菩萨行供养的例子。对于具有信心的人,菩萨以法友的身相来显现,或化现为加持、法典、佛像等;但这些化现皆如梦如幻,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在现象世界中的其他每一件事物也是如此,因此,不只是你供养的对象是虚幻的,你所行的供养也是虚幻的。行供养的任何结果也是虚幻——这不表示行供养没有结果,而是这个结果不是一个坚实的本体。因此,对你虚幻行为的结果生起全然的执着与骄慢有什么意义?菩萨从事具有利益的行为时,他完全离于执着以下的概念:从事这个行为的主体(做者)、从这个行为受益的客体(受者),以及行为本身。这种全然的离于执着,使功德变得无限。

  (3)回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功德和善行,如此一来,一切有情众生,尤其是你的敌人,都能够获致证悟。试着像伟大的菩萨那般地回向功德。菩萨在他们广大无边的智慧中所回向的任何功德,永不枯竭。回向如同把一滴水放入汪洋。汪洋如此浩瀚,一旦滴水融入汪洋,就永远不会枯竭。

  没有任何一个祈愿会消失。用一个清净的心,回向每一个善行的功德,将持续不断地结出善果,直到你获致证悟为止。如同《普贤菩萨行愿赞》所说:

  愿我的祈愿永不耗竭,

  直到一切有情众生离于负面情绪为止。

  一个菩萨的发心必定非常广大浩瀚,时时把众生的无量无数、以及带领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放在心中。如果你的心广大浩瀚,你祈愿的力量也是无限。如果你的心僵硬狭窄,你所积聚的功德和所清净的障碍将非常有限。

  不要让自己被这样的念头所挫折:认为你所积聚的功德少得可怜,很难利益任何人而不值得回向;或你永远无法真正地帮助众生,因而认为帮助其他众生只是空谈。如果你让你的心保持开放广大,菩提心的效力将会增长,所有语言和行为的功德与利益也会增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