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境法师:止观坐禅

妙境法师:止观坐禅

问:请问如何修自性空观?

  答: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性空」、什么是「自性有」。没有因缘时,就有此事,是名「自性有」;没有因缘时,即无此事,是名「自性空」。有因缘才有这件事,还是「自性空」;因为,有因缘的时候有这件事,这件事是属于因缘的,是因缘有、不是「自性有」。有而属于因缘,而非那件事本身是有。所以,还是「自性空」。

  譬如:敲大磬时,我们将木头外围缠上胶布,以之敲磬,就有磬声生起。如果把那一层胶布去掉,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了。而磬槌的粗细,敲磬的人技巧如何,敲出来的声音也会因之不同。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声音是无自性的!磬发出的声音不能说:「不管你用木头也好,用铁棒也罢,也不管谁来敲,我一定是这样而不改变!」不可能是这样的!虽然有声音,但是那个声音是由因缘决定,它没有自己的体性,这就叫做「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而声音还是宛然而有的。

  又比如说:这个地方本来是一块空地,没有房子,能在这空地建造一栋房子,也是因缘的关系。有人出钱投资,建筑师画好设计图则,经过政府批准,然后工人依据图则就把房子造出来。这房子是因缘生的,不是自性有;若自性有,应该不需要因缘就有一栋房子,那叫「自性有」。一定要有因缘才有这件事,这是「缘起有」;缘起有就是没有自性的,故名「自性空」。此是中际空,当然前际空,后际亦是空,应作如是观。

  依《中观论》的思想而言,一切因缘生法「自性空」是第一义谛,「因缘有」是世俗谛;我们由于因缘有而通达「自性空」。现在我们的程度是内心虚妄分别,贪瞋痴在活动的凡夫,若能按照龙树菩萨的开示,从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去思惟、观察,就会明白「自性空」。这是一件很难得、很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自性空」的道理,我们从文字上的解释,似乎不难明白。但若只是口头上讲一讲,不会有降伏烦恼的作用!必需经过长时期以戒律为基础修奢摩他的止,并以奢摩他为依止,修毘钵舍那的观才行。释尊告诉我们,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是学习佛法的次第。

  「闻」是听闻佛法,也就是学习的意思。从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学习,不能离文字的。这样认真的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得到一些智能(闻所成慧),再进而思惟语言文字佛法中所说的道理,就会对「缘起有、自性空」的胜义,认识得更深刻,更肯定──「是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因缘有的;所以,色是自性空,受、想、行、识也是自性空。在自性空里,无有色受想行识可得;而色受想行识还是有的。」无有疑问!这个「思所成慧」是高过「闻所成慧」的,然后再静坐修止观,就容易修上来了;同时也会在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上随时现起如理作意了。

  如果只是「闻」而没有「思」,你为人讲讲好像还可以,但若真的静坐修止观就不行。若缺少「思所成慧」,无法从「闻所成慧」直接跳到「修所成慧」,非得经过思惟的阶段不可。关于思惟,《阿含经》或阿毘达磨论上说到,必须在寂静处,息诸缘务、专精思惟才行。所以,若在喧闹之处,有很多人往来,很多声音令你分神,你就没有办法思惟了。在寂静处这样思惟一个时期后,再去修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

  其实,在止没成就之前,这还只是「思」慧,而不能称之为「修」。《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云:要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非想定,这时候才叫做止成就。我们初开始静坐,当然止尚未成就,此时只能叫做「随顺奢摩他」而已;若成就未到地定,乃至初禅以上能在定中修观,那时就可以叫做「修慧」。

  初开始修止观,有的人一下子就相应,有的人修了很久也不相应。在佛陀为我们开示的道次第里,若是烦恼障碍了止观的修习,应先加以对治──瞋心重,要修慈悲观;贪心重,修不净观……。这五停心观,能令内心种种烦恼暂时不活动,不障碍你修学圣道,这时候就可以修止、修观了。

  或者可以念大悲咒。在《大悲心陀罗尼经》(欲诵念大悲神咒者,应读此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无量三昧就是定(止)、无量辩才就是慧(观);修止观有困难,诵念大悲咒能有帮助。因此,修学圣道有困难,是有解决之道的。如果我们学习佛法得少为足,圣道的次第未能具足,修行有了困难无法突破,就放弃了!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由此可知,学习佛法尚未掌握道次第就停止了是不对的。道次第也不只是一种──小乘的道次第、大乘的道次第,唯识的道次第、中观的道次第。如天台智者大师以他的思想综贯各种经论,组织成一个完整的道次第──如《摩诃止观》等,我们依之学习,是可以得圣道的。

  其中应注意者,就是要能长时期地学习佛法。譬如,《中观论》缘起性空的胜义,你能学习又学习、思惟又思惟,常是如此,不必别人来告诉你,自己就会有信心:「我若修学圣道定能成功!」若是一知半解,或者未发菩提心(不愿得圣道)那就不行了!不管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中观思想、唯识思想,都是一样;学习到一定的程度时,信心增强,自然愿意修行。所以,要努力地闻思修,不应该只是「闻」而已。

  修止观时,先修止、后修观。譬如一支香静坐三个钟头,你可以修止十五分钟或半小时,如果相应,也可以修一个钟头、二个钟头的止,然后就修毘钵舍那观。修观时,如果是修自性空观,应该把有关缘起性空的现成文句背下来,然后按照文句去思惟。或者先修止不相应,可以先修观、后修止。

  肯这样修行的人,应有现生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无生法忍的信心。当然,这时候应该是完全放下的,不会想到office上班、也不会想去社会上赚钱,一心只想用功修行。因为深入佛法以后,思想以及价值观已经完全改变,深刻体认到世间上无有可留恋之事,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弃之如敝屣;而修学圣道是唯一的途径,是无量功德庄严的事情。思想稳固、信心坚定,所以心情很快乐!如果信愿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就算学习了佛法,也只是业余性质,想现生得禅定、得圣道,当然是不可能的。

  总之,若通达一切法是缘起有,也就能明白一切法是自性空。缘起有自性空有三方面,就是三轮。如说布施波罗蜜──观察能布施的人是毕竟空寂,无我、无我所;接受布施的人,观察亦是无有少法可得。所施的财物,也是缘起有、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中,施者、受者、所施财物皆不可得,但如幻如化的缘起有,还是宛然存在的,并没有断灭。

  然而,我们无始劫来对于自性有的执着是很牢固的;所以初开始修观时,不妨先偏于「空」──先观缘起有;再由缘起有观察自性空,然后在空那里停下来,不再回来观察有。等到你对空观察得很有力量时,再回来观自性空、缘起有;这就是即空、即假,也可以说是即中了。

  这样讲,修空修到一个程度后,也可以即空、即假、即中;慢慢就接近得圣道了!得了圣道,即非凡夫、而是圣人(此中应注意暖、顶、忍、世第一、见道的次第)。若今天的汉文佛教有圣人出世,那不真是太吉祥了吗?

  问:每天应该用多少时间来修止观?

  答:从阿含经典、律藏、《瑜伽师地论》等上看,佛世时代的比丘们,从早晨起来就是修止观,一直到晚间休息,亦复如是。现代汉文佛教的情况,有早晚课这件事,我不知这是何时才开始的。当然,我们若是不深入经藏,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好照办!如果我们不作早晚课了,会被讥嫌:「那是祖师的规矩,怎么可以不照办呢?」

  其实,修四念处是佛陀的规矩,好过作早晚课!修多少时间?《遗教经》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就是从早晨起来一直到晚间睡觉,一切时中都是要修四念处的。

  问:一个人独住修行好?或是和大众一起在寺庙里修行好?

  答:我认为初发心者不要独住修行(特别利根人例外),应该在都是修学四念处的大众中修行比较好!待修行有了程度,那时才可以独修。若是初发心就自己一个人修行,有可能精进几天,但不久就可能懈怠,而且容易有危险。

  在大众里有一些殊胜的事情,譬如现代人说「能量」,你在这个大环境里静坐,就是有很多寂静的能量,你就得到了修止观的增上缘。大众的力量帮助你,你容易进步。又大众中可能会有学习佛法的胜会,一人独住(尼众请阅律书)之处能有吗?

  什么时候可以闭关,自己用功修行?至少要得到未到地定以后,才可以一个人独住、修止修观,一方面也可以学习佛法。因为那个时候的静坐,止成就了,观也能成就。而且静坐时有轻安乐,虽然还是有烦恼,但很容易调伏,他自然地会精进;那时,就没有懈怠的问题了。

  问:女众可以双盘吗?

  答:按律书的记载,佛规定比丘尼不能结跏趺坐(双盘),只能半跏趺坐(单盘)。原因律书里有说明,可以自己去参考。(《四分律》卷49,T22,930a)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问:如何才能令止观现前?

  答:先要有所缘境,然后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这就是「止」。但什么是所缘境?通常多数人欢喜修阿那般那念──数息观,即用出入息作所缘境。注意息的出、息的入,这是一个方法;如果是数数字:一、二、三,乃至十,这又是一个方法,可随自己意。

  若不依上述两种,也还有很多其它的方法。如出入息是风,另外也有用地作所缘境,可以先各地方走一走,选一块你欢喜的土地,就用那块土作修奢摩他的所缘境。或将泥土放在一个木板上,方、圆、大、小皆不限,用一点水拌匀,放在荫凉的地方,不要日晒,土干后,就成一个形状,即以此为所缘境。其余如水、火(光明)等,亦可作为所缘,乃至用自己的肚脐作所缘境都可以。

  所缘境是很多的,当你决定了所缘境之后,就专心注意此所缘境,不断地、数数地忆念这个所缘境,如此就没有妄念进来,心逐渐明静而住。当然,这不是一蹴可几的,须要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要把世间上的事都放下,慢慢的就可以得定──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色界四禅。此即止的现前。

  「观」就是如理作意,随顺圣言量的道理去思惟、观察。修如理作意也要有一个所缘境,对象主要就是我们的身体──色、受、想、行、识,观察它是无常、无我;是缘起有、自性空的;是似义显现、唯识无义的;这就是修无常观、无我观、中观、唯识观了。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你必须先从经论上学习、通达了,然后在心里如是思惟分别,就是如理作意。这样修观,加上奢摩他的帮助,是能够得圣道的!

  修唯识观和性空观有一点差别,经论上也告诉我们怎么修,我们就按那方法去思惟。但是,止观是统一的,就是先修止然后在止里修观。譬如修止得到色界初禅,你就在色界初禅里修我空观、修性空观、修唯识观。

  若尚未得到色界四禅、未到地定,乃至也没得欲界定,完全是散乱的境界时,我们还是可以按照止的方法,令心寂静住一刻钟、三十分钟、或一个钟头都好,然后修如理作意──修五分钟、十分钟、或一刻钟,然后再修奢摩他的止。如是止而后观、观而后止,不断地循环、重复,这样修,止观就能现前!

  然而,说到修数息可能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若说修唯识观──观遍计执毕竟空、依他起如幻有,就难一点了。或照《中观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样去观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也不容易。但如果能有一点前方便,也可能容易契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请教善知识、翻阅参考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静坐。心静下来的时候,忽然间明白了!所以静坐也能帮助你学习教义,学习教义也能帮助静坐,它们是互相帮助的。

  (三)佛法里面所有的修行就是内心的止观,这样思惟观察,久了就成功了。

  (四)我们所学习的佛法谈到第一义谛、也谈到世俗谛,但我们修止观时修不来、不能作如是观,问题何在?就是闻、思慧不足,没有正见的原故,这证明我们学习得不够。如果你能深入学习二谛的文和义,应该能作如是观。不断地学习经论,专精思惟,由闻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则既能修止、也能修观。

  (五)佛、菩萨、阿罗汉圣人所讲说的就是正法。法是轨持的意思,它能有轨持的作用,譬如火车在轨道上走就是安全的,否则就会脱轨。佛、菩萨、阿罗汉,一切圣人说的佛法就是轨道,凡夫肯依教奉行就是安全的──从安乐的因到安乐的果。如果认为是戏论,不肯学习,那不见得安全。你自己承认你是佛教徒,但是若不学习圣人的法语,那是有问题的!

  (六)佛法说生信,这个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由于你通达了佛法,有了智慧,你才相信佛法是怎么回事。不是说「我的好朋友叫我相信佛法,我就相信。」这即使是相信了也不牢固!所以,一定要从你自身生出来智慧,观察世间上一切道理:「哦!佛法是对的,佛法是真理」,你才能有信、有解。

  (七)《摄大乘论》是「唯识无义」的法门,「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是遍计所执,能让我们认识执着似义显现而起贪瞋痴是个错误。似义显现非真实,何必因此起贪瞋痴呢?

  (八)怎么样学习佛法呢?就是闻思修这三个方法。

  (九)修行的事,说了一千、说了一万,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十)按佛法说,无漏的戒定慧是名为道德,我们要在这上面努力才可以。

  (十一)因缘生法自性空、唯识无义都是般若。如果能用般若的智慧调心,自然愿意安住在第一义谛那里,不再停留在虚妄分别心的境界!

  (十二)人生活在世间,就是小时候凭父母的照顾,然后到学校读书,然后在社会上做事;或者是成功了,或者失败了,或者失败了以后又成功了,成功了以后又失败了。不管怎么样,如果寿命长,那就是老病死;如果寿命短,还没有老就死了,人的一生就这样就完了。对于这个生命的以前是怎么一回事?生命以后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就是迷迷糊糊地来了,迷迷糊糊地走了。若是学习了佛法的话,就像开个窗户、开一道门,外边有广大的世界:我们可以不受老病死的苦恼,我们可以做一位清净自在的圣人。这样的事情,唯有佛法才能做到!

  (十三)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只有闻思的智慧,而没有定的帮助,那个慧还不太有力量。佛是安排用增上心来增上慧,由慧得解脱的。

  (十四)爱惜光阴、爱惜止观,爱惜修止观的方法,尊重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要努力去静坐。

  (十五)天台智者大师说:「众生意钝,玄览则难;眼依色入,假文则易」。众生的第六意识欢喜虚妄分别,由于愚钝的原故,「玄览则难」,不可能不学习文字的佛法就直接悟入第一义谛。因此要依眼睛、耳根,借着文字、声音(色)的帮助,借着符号悟入离文字相的境界。

  (十六)静坐时内心也是有文字的,但与直看文字略有不同。不同就在静坐时有奢摩他,使毘钵舍那的如理作意更有力量,能更深一层的悟入,那就和只是阅读文字不同了!

  (十七)止观这两个法门,「止」比较容易学习,可是不容易修。「观」,不容易学习,但是修的时候不是难事。怎么不难呢?就和打妄想一样,就是按照那个文义去思惟。

  (十八)只修止,不愿意修观,这样子是不能得圣道的!

  (十九)都是凡夫在修行,谁也不要耻笑谁……。

  (廿)「解脱」的反面就是系缚,把这系缚解开了,就解脱了。这个「解脱」,是指内心思想上的问题,内心有贪瞋痴、我我所见,这些都还是粗浅的烦恼,另外还有更微细的烦恼,经论上的名字叫「执实」,执着真实,我们感觉到自己有烦恼,是从这个「执实」的基础上生出来的。若是我们把这个「执实」的烦恼断掉了,这些贪瞋痴都没有了,就是解脱了。

  (廿一)当我们静坐的时候,有可能心里会想:「唉呀,某某人对不住我!」你思惟这个事,瞋心就来了。这个当然也是烦恼;但是,我们坐禅主要要对付的不是这个烦恼,而是「执实」的烦恼。

  (廿二)什么是「执实」?就是看见丑陋,认为真实是丑陋的;看见美,也认为美是真实的,遇见一切见闻觉知的境界都认为是真实的。现在我们坐禅就要破这个烦恼,观察它都是假的,没有一件事是真实的,都是如梦中的境界。

  (廿三)「梦」这个字应该怎么解释呢?执虚为实,执妄为真,是名为梦。做梦的时候,梦里的境界都是虚假的,但是梦中人的心不知道是假的,而以为是真的,所以叫做梦。若能真实觉悟这都是虚妄分别,没有那么回事,那就是从大梦里醒过来了。这表示我们日常生活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妄;但是我们看见一些有形象的东西,听见一点声音,都认为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这就是作梦。

  (廿四)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里面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清净的般若波罗蜜,这是正法住世,是佛法兴盛的相貌;虚妄的境界不能算是佛法的兴盛,要认清这一点。

  (廿五)我们佛教徒要用佛法的标准来看自己,不能用社会的标准。社会的标准是:这个人是总统、这个人是副总理,这个人是什么长、这个人是博士、大学教授……,在佛法来看,统统都是生死凡夫,荣华富贵不值一个钱!只有圣道、无漏的戒定慧是宝。

  (廿六)几时能够不受一切法,心不为这些虚妄境界所动,那就是觉悟了。

  (廿七)什么是信心?就是明白生死的缘起、涅槃的缘起──这些佛法的内容,经过学习,心中忍可这个道理,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能向前栽培精进、念、定、慧的善根,自然愿意修止观。

  (廿八)有信心与没有信心,有什么不同?意欲入圣者之流,是名有信心!

  (廿九)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你发很大的贪心、瞋心,静坐的时候就受影响。贪、瞋的烦恼常常活动,能使令你的智慧渐渐地减少,因此而「于诸善法心不能入」,这就叫做系缚,也就是障碍了。

  (卅)若能不忘失出离心、菩提心,自然能以法为师。

  (卅一)常常如理作意就不会忘失出离心、菩提心,即使暂时忘失也容易再使它现起。

  (卅二)什么叫做佛法衰微?什么叫做佛法兴盛?佛法衰微,就是我们佛教徒程度低了;佛法兴盛,就是佛教徒的程度高。

  (卅三)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一心不乱,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而是在平常的时候,我的心就不乱、不颠倒。平常用《瑜伽师地论》的法门、用《大智度论》的法门修四念处的时候,就是这样要求自己!

  (卅四)如果你真能够修四念处──也就是修止观,使令自己的烦恼逐渐地轻微,智慧增长,自然会对佛法深生爱乐。佛法能令人得涅槃,这是真实不虚的!什么叫做智慧呢?随顺佛法就是智慧。佛法是甘露,学习佛法就是一直地往里面装甘露啊!

  (卅五)对于净土法门有一点信心,能念阿弥陀佛,很好!但是能不能往生?我认为,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增长智能,使令心不颠倒。重点是:在生存的时候就不要颠倒,要注意这件事!

  (卅六)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在娑婆世界学习佛法的时候,思想也应该是这样:学习佛法、修学圣道,而后得圣道。次第就是:信、解、行、证。

  (卅七)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效果的方法:正忆念。静坐、不静坐,都要时时地保持正忆念。

  (卅八)家是烦恼系缚的处所。出了家,离开了家到寺院里面来,就是所缘缘有点变化,只此而已。学习佛法之后,用佛法来调伏烦恼、不放纵烦恼,这时候可以名之为贤。你常能够学习佛法,用佛法调伏烦恼,不放纵;用四念处、用般若法门来降伏其心,逐渐逐渐也就能断烦恼而成为圣人了。

  (卅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如果只是念这个文而不思惟,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是,若能行住坐卧常常这样思惟,如理作意,再加上奢摩他的时候,这个力量会渐渐增长、渐渐广大起来,就得无生法忍了。

  (四十)中观说:「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是因缘有,所以是自性空。唯识说得微细:「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名言也是因缘有,也是自性空;但是,不学唯识就不知道「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这件事;这句话的作用很厉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