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本性法师:自在与牵挂

本性法师:自在与牵挂

近日,读禅诗。

  慧开禅师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法演禅师诗曰: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如锦柳如烟,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

  呀,好自在!真的,好羡慕。

  有人会奇怪:你也不是身着僧装,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云山飘飘,自由自在吗?

  是啊,可是……

  因为,教会要运转,寺院要修建,我们的修证、教育、文化、慈善要推进……

  曾经,也因此拟从高僧传中探寻出历代高僧解决自在与牵挂相纠缠的智慧。由于悟性不够,多不得要领。

  你看,高僧们,有躲进深山,不出一山一溪的。也有高僧,时常在都市人群打滚的。他们之间,到底!谁更高些?

  刚才,重读药山禅师与两位弟子及一侍者的对话,似有所悟。

  药山见庭中之树一荣一枯,便问弟子道吾:那两棵树,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回答:荣的好。

  他又问弟子云岩:那两棵树,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云岩答:枯的好。

  他再问高姓侍者:那两棵树,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侍者答: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

  对呀,何必在意自己尚在荣中或枯中呢?随他荣随他枯去吧。因为,荣枯自有因缘。况且,这荣,也许就是自在;这枯,也许就是牵挂。或许,正相反。

  关键是,荣要自然的荣,枯要自然的枯。

  在禅宗,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二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第一种,是凡夫心态;这第二种,介于凡圣之间;这第三种,已是圣人境界了。

  同理:对凡夫而言,牵挂就是牵挂,而且这牵挂还是有染不纯净的凡夫牵挂;对凡圣之间者而言,牵挂已非凡夫的牵挂,而是一种动力,尽管这动力还是有染不纯净的;对圣者而言,牵挂还是牵挂,但更非凡夫的牵挂了,那已是一种纯净无染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

  据此,我想,我们对自在与牵挂的纠缠或者说矛盾的解决,应在境界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方法上谋出路。应在圆融的辩证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机械的选择上谋出路。

  作为凡夫的我们,虽然无法置身第三种境界,但我们可以争取在第二种里,千万别还身陷于第一种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古人教导我们:每天都要三省我身。

  为什么要三省,就是要三思一下自己:今天,你做了什么该做的;做了什么不该做的;如做了不该做的,该怎么弥补。

  古人也教导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日行一善

  善虽小,积集多了,便可提升;恶虽小,积累多了,就会沉沦。

  我们每天,衣、食、住、行、学习、工作、婚恋、休闲、信仰,都在忙着。忙中,往往会有意无意或者有心无心地出错。

  对这出错,我们自己,不大在意,不大在乎,因为,可见的明显的后果不严重嘛。对我们凡夫而言,我们感觉到的事象往往只是如此。也因为,严重的后果,一时是不可见不明显的。

  但对圣者而言,有心错是错,无心错也是错;大错是错,小错也是错。岂可小偷笑大偷;退五十步笑百步。凡错,无论凡人或圣人的我们,都将由此付出沉重惨痛的代价。

  为此,我们要注意我们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应警醒自己。

  这里,比丘本性,提供本人相关修证的一个方法,即日行三事,与您分享,供您参考:

  一.日发一愿

  二.日行一善

  三.日忏一悔

  每天,我们发一个好愿,可以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也可以是须要长期努力的。为了完成您的这些好愿,您的每天,您的一生,会很忙碌而且很充实的。而且,会有向上的勇气与力量不断推动着你,您会因此无暇去贪嗔痴慢疑的。

  每日,我们做一件善事,可大事可小事。每天积一些福报,每天聚一些功德,以小成大,以少成多。这样,善业将因此占绝对优势地随身,使我们永远脱离危险。

  此外,我们更该每天忏一悔。别说您无悔可忏,那是因为您糊涂。或者,是你不敢面对。这世上,作为凡夫,哪有没有犯过错的。你身无犯,但您口岂无犯?口如无犯,你敢断言意也无犯?你这世无犯,你也不敢断定你前世是无犯的。保证的了昨天、今天无犯,也保证不了明天,更何况后天。我总认为,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就是个犯人,而且,每天还都在犯着过错呢。有过错,就应忏悔。悔过了,过错才会减轻。拒不悔改,真要过加一等啊。过加一等,过便成罪了。一旦成罪,罪业深重啊。罪业深重,岂不沉沦。谁愿自己沉沦呢,是你还是我?

  我要提升,不要沉沦。

  因此,我们日发一愿,日行一善,更要日忏一悔。

  愿天下人,起码也能如此为之。

 川流不息

  杂念如川,烦恼如流

  众生淹没于川流的涛涛汹涌中

  圣者站在川流的扁舟上

  如何让杂念的川流止息?或者说,怎样才能把烦恼的川流斩断?这,佛家提供给了我们诸多的利器。

  平时,我喜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禅定法

  先以粗呼吸助禅定,以粗观助禅定。然后,微妙呼吸,微妙观。最后,非呼吸非不呼吸,非观非不观。

  第二种:念佛法。

  先以声念佛,次以默念佛。声中观念,默中止念。达到念而非念,非念而念。

  第三种:禅净法

  以禅定法调身,以念佛法调口,以禅定与念佛结合调心。

  本法重要的体验:身、口、意调到一定境界时,会出现无身无口状态,平时或禅定修持过程中的不适应等怡然丧失,其意也如散落在愉悦、明净、空灵、自然的虚空中。

  要说明的是:

  由于曾修习南亚,喜用不净、白骨等观。有时,自我尝试观佛时也透析佛身应化出的无常、苦空。虽感如此看待佛身,无边罪过,但也觉效果甚佳。试想,佛身应化尚不净,最终也是白骨,何况我等。想到释迦佛的终于涅槃,似乎,此法亦无有违佛理。

  在止上,南亚虽有此法,且炉火纯青,但我还是偏爱天台的止法。

  在呼吸上,一定要学南传的,因为方法非常细腻、精细,或者说具体。在此,呼吸不单单是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境界了。

  念佛法,汉传的好,可供初习者应用的方法就有几十种。没有哪一种最好,只有哪一种最合适。

  至于禅,意义比较泛。实际上,禅融到了以上如呼吸、止、观、念佛等等方法之中,只是一种境界,而非一种方法。于此,禅也非因,而是果。因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禅定,而非禅。

  去除杂念,是学佛成就的要因之一。要去除杂念,一定得有方法。法门无量,我们誓愿学,但无法都学。所以,要实践几种自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

  我的几种,就放这了,供您参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