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幼年培养小孩的慈悲心

从幼年培养小孩的慈悲心


慈悲心是各种善行的根本。慈悲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第一种是救贫苦,第二种是戒杀放生。第一种是对人,第二种是对动物。

  救济贫苦的善举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可是戒杀放生就难了,这主要是一般人不明白其中的意义,而我们又很少加以宣扬。

  一个人如要长寿,不但要救济贫困的人,而且要慈心爱护所有的动物。譬如说:看见小孩无知地捕杀蝴蝶、蜜蜂、金龟子、小鸟等小动物,或者用线缚住小动物在虐待玩弄时,应加以劝告或禁止。因为这种行为不但损伤生命,而且会增长杀的习气;长大以后,容易成为一个没有仁爱心的人。唐朝有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描述这种玩弄动物的儿戏,并且感叹地说: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鳞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因为这样,我们教训子女,要从小培养他们的仁爱心,看到所有的动物遇到困境,例如:飞蛾赴灯,小虫被捕,鸟雀受伤,蚂蚁被踏,鱼虾被网,走兽被逐…..都应本慈悲的智慧,尽心尽力加以方便救护。

  除此之外,还不可随便把热水浇在地上,因为地上和地底下住著无数的小动物,这么做,不但会伤害到他们的性命,同时也会使我们遭到短命的恶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正如刚才所说,我们应把众生视为父母或自己的独子,然后对他们修慈心。《菩萨念佛三昧经》亦云:“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然而,当今时代的有些人,开口闭口都说:“因为我是在家人,要养家糊口没办法不害众生。”其实,这也并不是做不到的,即使你是在家人,生活如理如法也不困难。

  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文殊法十二年,终于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是观世音菩萨,菩萨现化为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于是这二人便前往西藏。

  他们虽不知吐蕃到底在何处,但还是凭着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终于来到了拉萨。他俩在药王山后面,看到尸骨横陈,血流成河,遍地都是割了头的、剜了眼的、砍了手的、剁了脚的,惨不忍睹。

  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听:“这是什么原因?”人们说:“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听了特别害怕,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于是转身就往回逃。

  国王以神通知道二人要逃,便命大臣骑马追赶。这两个沙弥发现有人追来,吓得心惊胆战,更加拼命地跑。后面的人则拼命地追,最后把他们抓到了,带到国王面前。

  国王问他们为什么跑,他们把事情的原委如实说了。国王问他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他们说想见。国王就将二人带到一个草地上,解开缠在头上的绸缎,露出阿弥陀佛的尊容。国王说:“这就是阿弥陀佛,我是吐蕃国王,你俩不必害怕。”

  他们惊魂未定地问:“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怙主,可你为何涂炭生灵、滥杀无辜呢?”

  国王回答:“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但我下命令砍杀的那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

  随后,国王问他们想获得什么样的悉地。他们二人仍心有余悸,便托辞说:“我们身心已疲惫不堪,只想赶快回家。”国王就给他们一人一袋沙子,让他们头枕着沙袋,好好睡上一觉。当他们一觉醒来时,已在千里之外的自家门口了,袋里的沙子也变成了金沙。这两个沙弥因对菩萨的行为产生邪见,故即生中没有得到什么成就。这个故事,在《西藏观世音》这本书中有广述。

  其实,有些人刚好有善缘遇见一位善知识,但因为前世的恶业和暂时的因缘,对其行为产生种种邪见,以至于自己得不到法,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要知道,在依止善知识时,若对其言行全部特别尊重,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但如果不能这样,反而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这也会变成修行的违缘。

  国王松赞干布,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执掌西藏雪域国政,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所有军队……成办这样广大的事业,他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害过,那么如今,我们只是维持虫穴般的小小家庭,又怎会没办法不害众生呢?

  说我们的家庭像“虫穴”,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但看了这次日本大地震,海啸一下子把许多房屋轻易卷走,真的感觉这些跟虫穴没什么差别。

  为了维护这样的家庭,去伤害众生的话,是非常不合理的。伤害众生的下场是什么呢?就是自食恶果,今生来世感受无边痛苦。仅仅就今生而言,自己也得不到丝毫利益。毕竟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算你通过杀生等手段,暂时拥有一点点财富,但未来的苦果也足以抵消这一切。到头来,除了白白浪费自己的财产受用,根本没有谁依靠害众生而获得财富的。

  所以,我们对众生要修慈无量心,要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在养育小鸟时,首先会筑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雏鸟温暖,在它们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地轻柔、悉心抚育。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在座每个人都发了大乘菩提心,如此一来,即使周围有非常复杂、野蛮的众生,也应该尽心尽力地维护他们,用佛法逐渐开导他们,直至他们相续成熟才放手,在此之前,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我们身体做的,应当是为了众生的事情;口中说的,尽量不伤害众生,而且要对他们有意义;心里想的,虽然很难全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善念,但生起烦恼要尽快忏悔,想尽一切办法对众生产生慈爱心。以这样的身口意摄持,然后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所说,先从自己身边的众生做起,范围慢慢不断扩大,最终遍于三界一切众生,这就是真正在修慈无量心。

  若能如此,华智仁波切也讲了,自相续“必定”会生起这种境界,就像口渴的人喝水定会解渴一样,这个是必然规律。当然,你没有修肯定没办法,就像不喝水,水也不可能自动流入你口中,但你若是喝了,水马上就能解除干渴。同样,这个法特别有加持力,我们修的话,肯定会有这种效果。

  因此,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修一下四无量心和菩提心,不要把加行修完之后,就将《前行》扔至一百公尺以外,再也不看了。这些法,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都要修。我们先修加行,也只是打个基础而已,并不是让你修完后就放弃了。这不是什么修气功,观一观、摸一摸、推一推就可以。现在好多人对修行与修气功分不清,好可怜啊!不说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