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出这个学佛误区,何愁大愿不成

走出这个学佛误区,何愁大愿不成


当年没信佛时,看到过一句话,觉得瞬间把自己和佛教的距离拉进了。那句话是“佛子本是血性人。”发心学佛的人,大多有利益他人的情怀。“众生无边誓愿度”,“普利一切诸含识”“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懦是佛子行”,这些话曾让我默然泪下...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真实行愿...做正心堂的志工,一做就是三年。在工作、照顾家人之余,每天五六个小时的投入,被压缩的睡眠,早生的白发...这都没所谓,只要自己编辑、写出的东西能或多或少给人些启迪就好,我时常这样安慰自己...直到今晚,一段疲惫不堪后的抱怨,一段醍醐灌顶般的语重心长,让我深深自省。 起因,是我想做一些和学佛有关的原创文,却修改了四、五遍也达不到赵一澄老师的要求,人也疲惫不堪...自问,那些文章虽然有些说教,但放在任何一个佛学平台都是能过关,甚至点击率还不会差的了。要一个学佛三年的志工,把文章写得符合一个学佛十六年的知名佛教影视导演的标准,在相隔两地,沟通极少的情况下,其难,可想而知。我理直气壮地把抱怨发给了赵一澄老师。 得到的回复,令我汗颜,也受益无穷,摘录几段和大家分享,相信会让许多人如我般受益无穷。

  “ ‘不忍众生苦,何堪圣教衰’,对这句话,你真实的体会有多少,有多深?真正大乘佛法讲的精进,不在于你和我的沟通频率或者你学佛有多少年,而是在于你自己的真实发心。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发心立愿是很重要的,那是基于真实的认知和感受的。”

  “我每次演讲时,无论是否讲得内容周正,我都会真心实意地去关联每个在现场的人,会真的把心和他们放在一起。我是去解他们的苦的,而不是去给他们说理的。 不是说因为我了解些佛法,很高明,然后我就把道理讲给你,让你觉得我很高明,不是的。他们真真实实的苦就在那儿,搞不清楚导归自性的问题,苦是没有头的,真的是要把心和他们连在一起,才能帮到他们的苦。”

  “慈悲心,是真真正正的一种与众生间的关联...大慈大悲大雄力,没有大慈大悲,哪儿来的大雄力?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的根结。所以我一直和你说沉下心,要沉的,就是这颗慈悲心,是真正的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连在一起,我们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要能真正触动别人的生活,而不是把佛教架起来,做鸡汤,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没有实质意义的...佛法到底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啊,当然可以。我一直在用它解决自己和别人的问题,那怎么把这份殷切,这份真实表达出去?道理就是那些,怎样才能切中人家的要害,帮到人家的痛点? 惟有以心连心。”

  这些话令我深刻地反思。多少次,我们滔滔不绝地讲着佛理,对方若不以为然,便是“因缘未到”;满纸说教的东西若是点击率不好,便是“曲高和寡”。所谓的利益他人,不过是在把工作、生活都照顾好之余的调剂。一边讲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边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找各种借口。闻佛法者多矣,信佛法者其谁?随笔写诗一首,送给赵一澄老师,及所有真实行愿的人。

  《莲心泪》

  千山外

  鸥鹭飞

  几番叮嘱细思量

  心语落

  莲花开

  明月天心照路长

  繁华梦

  恩怨心

  轻烟一缕自纷飞

  沧海泪

  密藏经

  默然一笑待谁归

  百千劫

  莲花泪

  如如不动自承担

  虚空碎

  梦魂湮

  心浩瀚处是涅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到佛门里来,就是为破这个“我”来的,第一个破的就是这个“我”。所以在古代,我们以前的寺院规矩就是这样,好好地到寺院来,还要先对你呵斥一顿,眼睛瞪着问,来干嘛的?你如果没有提起正念,心里就会起分别,觉得被冒犯了。如果你提起正念了,就知道要赶快消除我执,把恭敬心升起来,磕头、合掌、回答:阿弥陀佛,我是来消业障的,我是来求忏悔的,我是来求福的,我是来求开智慧的。阿弥陀佛。

  以前去寺院,师父会问六个问题,我们回答,一问一答,每一句话前面要称念一遍“阿弥陀佛”,讲完之后再念一句“阿弥陀佛”,总共有十二个“阿弥陀佛”,这都是规矩。

  佛菩萨那么慈悲,为什么天王殿四大天王眼睛瞪那么大看着我们呢?那就是说,不用人来扮演这个角色了,树了一个形象在扮演这个角色。甚至有的四大天王还不够,还增加一个哼哈二将,鼻子翘起来的,哼!嘴张着的,哈!手拿个棍子,眼瞪得像铜铃一样看着你。一个哼!一个哈!

  如果你看到不想进去了,你不进去就上当了。如果你一看,心里吓一跳,知道赶紧把头低下来,把心态调整好,这样就对了。在西藏,寺院的门干脆就修得很低,你走到那边,头必须得低下来,稍微不注意,头就会撞上去了。为什么寺院门修得那么矮,那么低,这都有含义的,就是要进门先低下头。我们汉地有的寺庙,门坎修得很高很高,有的要爬梯子才能进去似的,那又是为什么呢?那就是说跨门坎的时候要把业障留在外面,跨门坎的时候要把心定下来,再进这个门,进佛的门坎不是那么好进的,必须心态调整好了,才能真正的进去。

  所以古人设这些都是有含义的。不管是门坎子高还是门楣子低,还是有哼哈二将,还是有四大天王,其实目的都是要降服我们这颗傲慢的心,我们这个装满了业障的心。所以我们去拜佛,要先斋戒三天,然后三步一拜,每一拜下去,如大山的我执崩倒,要有这样的姿态才叫学佛。

 “暮春之初,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015年4月26日,于书圣王羲之的故里——山东临沂鸿儒美术馆,举办“纪念弘一大师《在利他中遇见自己》的主题研讨会”,特邀宁波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弘一大师的饰演者、年逾八旬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老先生,著名佛教导演赵一澄先生,对话主持人刘铭罡先生。

  老中青三位嘉宾,分享其人生经验,提示年轻的学子和人们,如何运用佛家的智慧,面对天灾人祸,实现无我利他,把内心的佛性外化到日常生活、客观外境中,从思想、性格、人生格局上提升自信,驾驭生命,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有意义,从而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长,最终实现自利利他、转凡成圣。

  那么,传喜法师对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的人格魅力及其孜孜寻求家国命运,最终达至“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最高生命境界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解读?

  被追问“在路上”的传喜法师,又何以自称是“一报童还是端盘子的”?

  游老何以把一次小小的“无常”变成了一场生动的教育课?

  “利人不利己”,在善于冲在救灾一线的赵导看来又何以成了“下等”发心?……

  临沂大学师生、临沂市佛协、企事业单位及艺术界人士600余人与会,近3个小时的互动,高潮迭起,赢得共鸣。

  请大家共享这场“真善美”的精神盛宴!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主持人:虽然知道“那都不是事”,可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怎么办?道理上明白,习惯改不了,游老给大家分享一下。

  游本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上世纪5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给学生们排了一组毕业剧目,当时蒋南翔校长看了非常高兴,说让他们连演一个月,对青年进行教育。所以这个方法没有什么神秘,我们就用方法,就是要把这群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现在我们能进行的这场演出,就是一个证明,一切都是可以学会的。排练过程,就是克服个人的习气。所以我极力地去除各种习气,比如表现自己、拿腔拿调、装腔作势、假门假势,这些都是丑恶的东西。

  其实每个人都在监狱里。外在的监狱里是犯人,你内在的心灵、你的烦恼就是你的监狱。“小人常戚戚”,“戚戚”就是囚犯相,不要被自己心里的烦恼、心里的牢笼给罩住了。

  《弘一大师》第六版又加了一句:“今日方知心是佛”。这是弘一大师最后的一种悟见,与“悲欣交集”是一致的、相呼应的,“心是佛”,莫向外求。你解放了,掸掉你心灵上的灰尘,心静自成佛,你就美了。

  前几十年,我演了好几十个坏蛋,因为我出身不好,我也自认为不能红,顶多是粉红。我觉得自己不够入党条件,自惭形秽,一辈子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最后悟到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广修供养、忏悔业障。

  几十年的运动我竟然活过来了,因为我一直在忏悔业障、自我解剖、自我批判:“我不对,我不好,我有专家思想、我有成名成家思想、我有个人英雄主义”,夹着尾巴做人几十年。我没有欠人情账,我没有资格去“整”别人,我没有这个条件,只有被人害,被人害我就自己解剖,我自己深刻检讨、认错。

  “江南活武松”盖叫天老师,曾说过: 说你不对、说你不好、说你不行,“不”字底下有个“对”,“不”字底下有个“好”,“不”字底下有个“行”,去掉了“不”,你就“行”了! 所以,每个人自己向好,有凌云之志,要做一个好人,你“向好”就行了!

  每件事情都有“二分法”,喜乐、悲欢,这就是济公那张脸,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告诉你人生就是阴阳、平衡。

  所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看到传喜法师这样的相!这就是证明,这就是证明给你看。佛菩萨像给你看,那是泥塑木雕的。像济公那么丑,老百姓还是喜欢他,为什么?心灵美,菩萨心。所以管好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共享。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再问一个特别实际的问题:佛法这么好,开发脑细胞、颜值高等,我怎么学?众生根机不同,我怎么选,应该从哪个法门入手?

  传喜法师:这就讲到为什么学?

  我个人没学佛以前就跟大家一样,精气神没有,年纪轻轻的,每年冬天都要生冻疮,手脚、耳朵,凡露出来的部分都冻烂,怎么保暖也没用,为什么?六神无主。

  一个人虽然活着,但六神无主,没有心灵的这种自我回归。为什么要学习圣贤?圣贤说,每个人都有心,每个人的心都是佛性。我们没找到自己的“心”,自我是迷失的状态,自我迷失是最大的痛苦。一个生命如果自我是迷失的、是个行尸走肉,怎会不痛苦呢?

  “南无”,就是回光返照。中国有个特殊的法器,叫“如意”,我们常说“祝您吉祥如意”,“如意”是回头如意,“回头”是回光返照,找到自我。不管儒家、道家还是佛教,“如意”是三教的一个共同表法,它是一个道具、一种提醒,“回头”的人找到自我就会如意。

  我们今天的主题,为什么叫“遇见自己”?孔老夫子说: 一个迷失的人如果闭门造车的话,没有好结果。自我迷失的人,胡思乱想,不如读圣贤书。你胡思乱想、上网、打游戏,不如出去做点好人好事,在利他中,会充实自我。自我充实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好的我。在培养这个好的“我”中,还会发现更高的状态是“无我”,生长了智慧才能超越“我”的狭隘,才能“无我”。

  现在第一步是要找到“我”。我们的问题是,现在自我迷失在境界、金钱、感情里,这是我们凡人最大的痛苦。怎样让这个“我”回光返照、找到“我”,最后把这个“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神圣的我、超越生老病死的我、永恒的我;“在亲民”,在做好事,你去帮助别人,你发挥自己的正能量,躬身去实践;“在止于至善”,你不仅能够保持自我光明的状态,还能够带领他人也进入光明的状态,这叫至善之道。

  前面明白了,后面所有儒教的精华你就明白了,“四书五经”讲什么你就明白了;道教怎样修身、修炼精气神: 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你也会找到入手的地方,佛教的精华你也明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你就找到了。这时你就会感恩: 原来父母慈悲,生了我这个“身”,然后圣贤还给我这个“身”里装“灵魂”,圣贤也像父母一样啊!

  中国人说“三个好人”: 父母、老师、医生。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解”我们生命的迷惑,“传”灵魂中的大道,每个人都有“心”,有心者皆当作佛,这是老师给我们的启迪;除了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老师,要知道圣贤思想在哪里。其实就是让我们能够立起腰杆做人,在天地之间我们是一个人,能体悟大道,与天地共参,“天地人三才也”,能够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阿弥陀佛!

  主持人:法师刚才的话让我特别有感触,这个“精气神”从哪来,我觉得已回答得非常透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把这个“根”找到了,就是习大大说的“中国梦”的根与魂。

  有了这个观念,会让你我特别珍惜每一次相会的缘分。佛经里也讲到人身难得,有多么难呢?就像一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大海底下,法师,它是五百年浮上来多少次?

  传喜法师:五百年浮上来一次,在汹涌的海涛里还碰到一根木头,这个木头板中有个洞,这个瞎眼的乌龟五百年浮上来一次,恰好这个头就钻进这个洞里;我们获得一次人身,就如同这个瞎眼乌龟遇到这个洞的几率。

  主持人:多么难得! 还有一句叫“佛法难闻”,今天我们这么荣幸地请到了这样三位大德聚在这里,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生命的体验。最后,请三位嘉宾给现场、网络直播的所有观众、天下所有的众生一个祝福。先从赵导开始吧。

  赵一澄:祝愿国家兴盛、民族富强、大家开心!

  今天我个人特别荣幸跟大家有这样一个结缘,因为台上的这两位: 一位是佛教里的僧才翘楚,人中之宝! 一位是人民艺术家,人中之宝!我自己是特别被抬爱,在台上向两位老师请教。

  台下的每一位,都是在生命中践行自己离苦得乐之道的人。我自己在台上用3个小时,在座600多人每人用3个小时陪我度过,来给我鼓励,我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最后,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无限地拓展自己的心量格局,去追求生命中各种各样可能性的成长。如果我们的视野只是一天——昨天、今天、明天,就像一生一样——过去、现在、未来,只认为自己存在这么短暂的时空的话,你的烦恼感一定会强,因为你就会认为每件事都太重要,但如果你知道:生命的宽度、广度、深度,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短期快乐、中期快乐、长期快乐形成最有价值的布局。

  就像项羽: 剑,不学一人敌,要学万人敌。随着你自己心量格局的扩大,你一定会发现生命中有无限的可能和美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游老。

  游本昌:其实无论你做什么,因为你也是众生,你也自在其中;为人民服务,你是人民,你也是被服务者。实际上利他必利己,损人必害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不要作茧自缚。

  传喜法师:九华山有位肉身菩萨,是“文ge”之后的第一位肉身菩萨,他留在人间一句话: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

  有个人死了之后到阎王那里,阎王说:你不要委屈,我再给你一次做人的机会,你选,是让一万个人服务你还是你服务一万个人。他说:我肯定要选一万个人服务我。结果死了之后,见了阎王特别后悔,因为他做了一辈子乞丐。阎王说:如果你服务一万个人,你就是皇帝;一万个人服务你,你就是乞丐。他选错了!

  今天在场的,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因为在启发大家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被启发者就是我们自己。

  今天我们的相遇就像这暮春的花朵,繁花缤纷,也像这朵花瓣与我们擦肩而过,但希望今天这朵花瓣的芬芳会伴随着你的心灵,在你的心中永远留有那一丝的芳香!

  阿弥陀佛!

  (全文圆满,感恩相伴)

  ——佛教慧日编辑室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