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佛友,他们都是宝

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佛友,他们都是宝



  古人讲知音难遇,佛法上的知音也是很难遇到啊。厦门人福报大,学佛的人多,我们见多了佛友,就觉得不足为奇了。但是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比如说许多农村,或者偏僻的地方。不要说谈佛法,就连谈去拜佛,都没有多少人。要珍惜佛友,佛友是菩提道友,是一个宝。

  学佛要有个环境,这个环境,寺院很关键,但是人更关键。许多寺院,见的很大,但是没有佛法。我们能遇到学佛的人,颂经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那是我们的财富。上次和善海去一个寺院,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佛,师父见到我们年轻人还来念佛,很开心的。因为年轻人大家都要去赚钱了,那有时间学佛。而且你想想看,很多人学佛,家长不理解,甚至朋友都无法理解,如果没有这些同参道友来理解,那我们学佛,肯定学不成了。

  学佛要有共修的环境,环境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能遇到同参道友,尤其是同年龄的,要感到特别开心啊。在一起,谈天,千万不要把世俗的东西拿来谈,这样子就浪费了一个同参道友了。这是很可惜的。多谈一些佛法,同时珍惜每个道友。他们才是我们在学佛路上的帮手,没有他们,我们前进不得。

  以前我记得传喜法师讲过,善知识的功德超过佛。你看,为什么善知识的功德超过佛。佛是什么,佛是目标的表法,已经涅槃了。我们在一起,要靠的是善知识,是道友。这样才能互相进步啊。没有善知识,佛只是雕塑,是形象,是课本,仅此而已啊。所以,要珍惜身边的每个善知识。华严经说:“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与我常生欢喜心。”我很喜欢这句话,希望所有的善知识,都能与我生欢喜心。

  以前我说过,什么人最重要,和我们走的最近的人,是最重要的。活在当下,在学佛时,佛友就是最重要的。在工作时,同事是最重要的。在家庭中,亲人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当下啊。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佛友,大家一起结善缘,结佛缘。

 
很多时候,我们在争论“是非”的时候,其实已经远离了事情本身,而成为了烦恼的混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你所见的“事实”并不一定等于对方所见的“事实”,而双方都非要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就是争论的根源。

众生平等,不等于“众生相等”,众生在究竟意义上是平等的,但缘起、事相上的差别是不可泯没的。若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无差别无秩序,那不就成了一团无明了吗?如果众生平等就是这么简单,那么蚂蚁看所有人都无区别,就是智慧吗?

我们通常的“分别”是“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内心时时刻刻与人攀比高低;或者时时计算琢磨如何能够得到名利、凸显自己,有利时唯恐落后,麻烦时唯恐沾染;或为人处事分亲疏远近,世俗心态……这些“分别”是不应该的。但善恶是非、如法非法,这些分别是应该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圣者、贤者的教导和榜样的说法,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佛法说人要造善业,不能造恶业,要多亲近能够帮助自己增长善业的朋友,远离会让自己增长烦恼恶业的朋友。

人走到一定的境界,都是自己把自己障碍了,计较太多得失、人我是非,人就过不去。要有无穷的发心,才能一直往下做,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认真,随缘。有机会做事就好好做,其心平正;没有机会发挥能力时就含藏、学习,少参与是非。不要着急。

“心中没有是非”不等于“是非不分”,那修行岂不是越修越糊涂了吗?我们要清清楚楚地了解何者应行,何者应止,才能够断恶修善。“是非”一词有多种涵义,此句 “心中不要有是非”中,意指“搬弄口舌、嫌怨挑拨”。指出对方的问题,有人是抱怨发泄,有人是善意相劝,发心不同,善恶悬殊。

人要学习“善持善忘”。理想信念、良言善谏、他人之恩,要常常忆持;是非长短、流言蜚语、过失伤害,要忘记、放下,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把善法装在心里,就会充满力量与快乐;把烦恼装在心里,就会沉重痛苦,郁郁寡欢。我们都喜欢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何总往心里装垃圾呢?

你说妄语欺骗他人,他人也会如此待你,永远在“自欺、欺人、被人欺”中循环,实际上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学佛的人都是从很长远的时间来看待是非得失,看待正确与错误,不是从眼前来看的。

判断心中所思身体所做是否正确,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衡量、抉择。佛法中的善恶是非,是根据业果法则来衡量的,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以他人的利益为重;在眼前和长远之间,以未来的果报为重;在面临两难抉择之时,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事情上不清楚的地方,应当在合适的时机说清楚;但人内心的误解和怀疑,是解释不清的,自己内心也无需为此纠结。修行人“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指自己内心的自在坦荡、不挂碍、无起伏,而不是表面沉默、造成沟通不畅。只有内心不受情绪打扰,才是真正的良好沟通,否则都是发泄情绪。

“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没有人故意去做“非”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经验、能力、立场、条件等情况下做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你的“非”,或许是他的“是”。有何可辩?如何辩之?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若眼不睡,诸梦自除。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烦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无是非到耳,谓之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子行三十七颂》里讲: “远离恶友佛子行”,远离恶友很重要。跟恶友在一起,就容易造恶业。要么杀生、偷盗、邪淫,要么说离间语、妄语、恶语、绮语,要么生贪心、嗔心、害心、邪见。有些人原本是很清净的,后来跟恶友接触得频繁了,经常说佛、上师、同修道友的过患,邪知邪见就变得特别重。如果你有定力就不会受影响,如果没有定力就要远离,不要跟他在一起。

  与之相反的,是亲近善友。跟他在一起时,自己的身口意会变得清净,变得调柔;跟他在一起,自己会变得很有善根,很慈悲,很有智慧。

  怎样观察一个人是否是善友呢?

  首先要观察这个人的品性,是否正直、稳重、善良。

  正直

  是无论何时都能换位思考。不是我们开法会时吹的东玛那样,一头粗、一头细,要求别人的时候一套一套的,落在自己身上一点都不行。对自己是如此的,对别人也是如此的,不能太自私。

  稳重

  主要指信念坚定,不轻意相信他人。无论是对法,对上师,还是对朋友都不能轻意相信。一个智者肯定会通过智慧观察,观察好了,确定了“这个法对了,这个上师对了,我要依止这个上师,我要学这个法”,自己知道这是正确的,就不能再变了。如果变了,就是不稳重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观察好或选择上有一些错误,就不能再坚持了。如果继续下去,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善良

  指希望他人好。比如他人得到了利益,得到了领导的表扬,拿到了奖金,自己心里很高兴,希望他人能再好一点,有这种心叫善良。

  然后,再看这个人的戒律是否清净。当然,一个凡夫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不犯戒。但是他特别重视、特别在意自己的戒律,轻易不犯错,不犯戒,一旦犯了错,犯了戒,会追悔莫及的。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戒律清净。重视戒律,非常珍惜福报,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戒律清净。

  最后看智慧,如果有智慧,就能正确地帮助你。

  当时佛告诉阿难,一切的成就来自于善知识与善友。什么叫善友?应该是无论行住坐卧都不离开佛法,不离开善法,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一起的时候,不应该说绮语,说一些是非。善友之间说的应该都是佛法,交流增长善根的话题。

  我们反观一下,自己和“善友”在一起的时候,都说了些什么?有些人经常说一些是非,或者世间的舆论,有的说世界上发生的新闻,这都有什么意义?都已经发生了,对你没有利与害。有些人甚至还说破坏僧团、染污道场的话题,这都是很严重的,这就不是善友,而是恶友了,只能相互伤害,共同堕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