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传喜法师:慈悲是善知识对众生永不放弃的等待与呵护

传喜法师:慈悲是善知识对众生永不放弃的等待与呵护


善良是人人具有的一种向上的本能。孟子说人性本善,有一次他看到邻居家在杀猪,看着猪痛苦地挣扎与嘶叫,孟子在一旁生起了强烈的恻隐之心。回家后很伤心地问母亲:“猪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被杀掉?”孟母趁机教育他:“因为你要吃肉啊。”一句话启发了孟子内心与生俱来的善良,使他对众生的遭遇有了同体的感受。

  而慈悲,是对生命善的本能的一种理智而坚定的抱持。慈悲与善良之间有共性,但慈悲是一种选择,是理智地对自我的一种提升。没有智慧的指导,我们的善良很容易泯灭,甚至很容易被利用。而慈悲不会,它是坚定而智慧的状态。

  慈是给予别人快乐,悲是拔除别人的痛苦,佛教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与乐施予的对象是没有分别的,孔夫子教学生叫“有教无类”,这就是一种慈。而对所有众生,深入地关心并无私地指导他们的命运,这是一种悲。所以与善良相比,慈悲更具有高度,它是智者与圣人的一种生命的情怀。如果说善良是一种本能一种共性的话,慈悲则是一种特殊的品质,它是在善良的基础上,通过理智的规范与坚定的修炼,最后达到的一种格局,一种高度。

  儒家经典《大学》里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能超越生老病死,能得大自在;“亲民”就是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去帮助别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止于至善”就是你能恒守自我光明的状态,同时又带领别人进入这种状态,并使之保持不变。

  大学之道就讲这一点,这一点明白了,所有儒道的精华就明白了,道教的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你也能找到入手处了,佛教的戒恶修善、自利利人的慈悲情怀,你也能领略到了。也就是说,你能摸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命脉了。这时你就会知道,父母生了我这个身,但往这个身体里装入灵魂的是圣贤悲悯的手。

  我们中国人说天下有“三个好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医生,还有一个是老师。父母生我们的身体,医生治我们的身体,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指引我们铺展灵魂的大道。这里的“师”是广义的,是涵括一切时空的所有善知识。他使我们能体悟大道,能与天地共参,能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种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永不放弃的等待与呵护,永远真挚的教导与提携,就是慈悲。

  摘自传喜法师佛法心灵讲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