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菩萨道的起点

菩萨道的起点


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凡是觉悟到生命苦空无常,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不论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发菩提心者,都有资格称为菩萨。

  菩萨,不是生下来就是菩萨,所谓:「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从菩萨的因位到成佛的果位,是多生累劫,自初发心经过五十一个阶位精勤不懈地修行各种济世利人的功行而完成的。就如要成为大学教授,必须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最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等,才有资格任教。从无知的童蒙到广博的学士,除了本身的勤学好问,也须有父母、师长、社会诸多的因缘资助。同样的,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因位到等觉菩萨的果位,发菩提心是重要的起点,但发菩提心也要辨别其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以免误入歧途,偏离正道。

  如何辨别发菩提心的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

  1.不为名闻利养,不耽世间欲染,只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2.不怕佛道长远,不畏众生难度,只为佛法兴隆,人民安乐,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3.不求个己解脱,不望当生成就,只为悲智双运,菩提道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4.不滞人天福报,不欲声闻独觉,只为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发菩提心的人,需要发恒常久远之心,视人溺如己溺,鼓舞内在的动力能源;以不忍圣教衰的护法精神及不忍众生苦的菩萨心肠,而发上弘下化的大愿,一方面勇猛地修习对治烦恼生死的法门,一方面无畏地深入五浊恶世,随处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示教利喜。如《现观庄严论》说,菩萨以「智不入诸有,悲不住涅槃」的悲智双运精神,同处众生的生死烦恼海中,发起大悲哀愍一切众生的利济之心,勇猛精勤地开展菩萨的世界。

  清朝省庵大师说,发菩提心有十种因缘: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久住故。

  发菩提心应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菩萨道的起点,就在慈悲的培养,方便的增加。菩提心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从生活中点滴的受持奉行:不放弃一个众生,不轻视一点小善,以佛道为依怙,以真理为法侣;如此行持菩萨道,才不致沈沦无边的苦海里。

  历代圣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均可作为修行人的典范。如《本生经》载,佛陀往昔行菩萨道时,曾不惜性命「舍身饲虎,割肉餵鹰」,以完成菩萨布施度的宏愿。作忍辱仙人时,为歌利王割截肢体,以不生瞋恨而完满忍辱之修行。另外,如舍利弗独自一人前往北方监造只园精舍,并勇敢地面对憍慢自高的六师外道,以神力降伏之。目犍连为维护正法的传布,无惧于异教徒的伺机迫害,终于为教殉难。富楼那到西方输卢那国教化粗犷的人民,只为佛法可以兴隆,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摩诃男自沈于水,以救族人,乃至须达多、梨师达多举所有资产以为供养、布施等,这一切都要靠菩提心发起的力量,才能有此大愿大行。

  刘宋昙无竭,历经险难,前往中印度求取经典,几乎丧命。唐代神会大师欲振师门六祖之风,设无遮大会论战时贤,多次遭遇迫害,甚至因御史卢奕的诬奏,奉敕黜离洛阳荷泽寺;然为大事也,不惜身命,终于确立南宗为正统禅门。智实大师因唐太宗重道轻佛,以僧为末座,智实不受诏令,被流放岭南,无怨无悔地说:「我非为争先末,只为让后世知大唐有僧耳!」惠主大师因陵阳公将驴骡放任在大殿游走,为力卫殿堂,以死抗拒,不惧权势。志超大师,不畏严敕——私自度僧者加以极刑,仍照常剃度,以维护僧宝。元代法珍比丘尼为法宝流通,毅然挥刀断臂募资刻藏,感动四方信士,发心赞助,积三十年始成《赵城金藏》。设若没有上述成千上万人的舍身舍命行菩萨道,佛法命脉如何延续于后世?

  修习菩萨道者,如果能发心严正,时时自觉有所不知、不净、不能、不圆,勤奋地遍学一切法门,心心上求佛道,念念下化众生,发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此即为菩萨道的起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何化解人生的困惑与烦恼

无论在世间求得鸿福也好,清福也好,都要具足广大无量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创造财富,及人生幸福快乐的,最根本,最基础,最直接的主要条件。

  究竟什么才是菩提心呢?

  这个菩提心所包括的很广泛,概括的说,就是佛的心,到彼岸的心,解脱的心,智慧的心,自在的心,快乐的心,觉悟的心,慈悲的心,喜舍的心,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心,皓日当空,等等。

  所以说一个人要具足这些种种的心,这一生能得到什么样子的果报呢?

  菩提心,它不是单独的一个心态,它是具足多种单一的心态,所凝聚成一起,所构成的强大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能摧毁人生中,所有的困惑与烦恼,能建立一切的幸福快乐。

  所以说无论所求鸿福,还是解脱的无上正等正觉,都离不开这个广大无量的菩提心。若想谈菩提心,千言万语又无法说尽。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困惑与烦恼重重,又无法来化解?

  1.开始对菩提心不了解,又不知道菩提心的威力,所以更谈不上对菩提心的有所利用。

  起初就用菩提心的方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造作,肯定确保这一生,会一帆风顺,畅通无阻。

  2.如果人生中遇到了各种的困境与烦恼,也不要怕,要一切重新开始,转变方式,利用菩提心,来化解及改变自己的人生zai 难。

    索达吉堪布曾不断地向大家来宣告,菩提心的威神之力,不可思议。

  索达吉堪布对菩提心的详细说明,要去参照一下,我就不一一重复。

  索达吉堪布,及慧律法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都单刀直入地把佛的心量,及佛的心态,细致地解剖。

  让我们对佛的境界,彻底地了解与认识,让我们大家如同身临其境的到达彼岸。

  所以说我们要感恩所有的诸位善知识,所有的诸佛菩萨,对我们的细心地引导与加持。

  我只是一个修学者,与大家同程,学点皮毛,在众亲面前班门弄斧,惭愧。

  感恩公众平台,感恩诸位亲人,我们在此重逢,给我的机会,让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这段时间我们所谈的,都是我自己的修学的经历,无论如何修学,必须要努力扫清,内心的所有障碍,让自己的内心深处清理,让心态化为零,一切重新开始,重新梳理佛法的教义。

    这样才能够得到佛法的加持。

  1.不要用杂乱的心态来学习佛法,要一心一意,专注。

  2.不要用自己的思维见解去分析,判断佛法。用凡夫狭小的心态,是永远体悟不到圣人的智慧。

 其实修行的捷径,就是首先要断除自心的业习,彻底地清除内心的垃圾,虔诚地吸收圣人的教诲,这就是捷径。

    无论是任何人,如何的修持方法,不驱除内心的障碍,很难得到佛法的加持,只能是学点皮毛,口头禅,这就是一个形式。

  再有,自己所修行的程度,不能自己所认为,如何如何。必须要有善知识的鉴定才可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总会因为烦恼习气的左右,而以根深蒂固的二元分别心念去评定和判断,六根所感知的一切对境,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喜欢的那肯定就是排斥的,一切的显现在我们的意识里,就是类似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维判断模式。这里的我,特指我们“引以为豪”并为之乐此不疲的“我执”。对于这个五蕴所合和而成的“假我”,也同样在我们烦恼习气不断,二元分别之念不尽的认知里,就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坚不可摧,又是如此的只能看顺“我”者的好,而不能容逆“我”者的所谓不好。在这种思维作用下,我们所能认知的祸与福,也要看对我们的“我”是如何的顺与逆的。很多时候,大家祈求诸佛菩萨们给予无限慈悲加持的起心动念里,也会是这种凡夫心的作用。这就是一种颠倒妄想 ,因为在我们二元分别念作用下的认知里,好与不好,界限分明,求福避祸,有时候也是属于一种偏执。

  其实,诸佛菩萨们对我们的祈愿并为之满愿是真实无虚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凡夫心的认知里,祸就是祸,福就是福。但是我们往往又忽略了一个真理,那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在佛菩萨们的境界里,一切的加持,都是为了让众生能看清轮回的真相,以及真正能通过加持,而认清我们的自心,并通过切实的修行而斩断烦恼习气的束缚与捆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一个人是怎样获得加持的,根本看不清楚,也说不明白。有时候,最大的加持,看似不如我们所愿,但却会让我们真正找到内心的觉醒之路。就好像,我们不少弟子,本来不虔诚,突然生个病,感觉要大祸临头,或者生意快要失败,家庭要破裂了等等,那个时候,突然他们的虔诚心会生起来,比平常人的虔诚心都要高出很多……这就是无上的加持啊!

  世人能够接触佛法的机缘本来就很少,我们现在能闻思修佛法,是很不容易的。在密续里提到,佛陀曾经为了寻找佛法,过刀山,跨火海,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无所畏惧。有些人以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可以同时圆满,认为在世间事业成功、享有名望的同时,可以在舒适安乐中修法成就,但这是不可能的事。自古以来,大成就者们都是长期精进修持,才获得证悟的。我们伟大的祖师释迦牟尼佛,也是放下世俗的荣华富贵,历经苦行,精进求法而悟道的,他也没有世间法、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有些人想先追求世间成就,或得到广大供养后,才决定去闭关修行。这些人不必期待闭关会不会成就,因为在闭关之前就已经着魔了。

  当然,现代工商社会的人,尤其是在家居士,要完全放下家庭和工作,遗世独修,不太可能。但如果能将佛法的心要精义透彻理解,按部就班长期坚持实修,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就努力行持;目前还做不到的,可以发愿,祈祷在将来实现。这样就算不一定即生成就,也能为来世累积资粮。

  学佛修行的动机与认知很重要,根本的目的在于修正我们这颗颠倒妄想,二元分别之念所熏染的妄心,是要清净我们自心的贪嗔痴。法的定义,就是“能对治烦恼”,正法将心从不善的方向扭转过来,就像以药治病。如果无法对治烦恼,即使念诵再多的经咒,听闻或修持再多的教法,都不具足“法”的真义。所以,我们应常常反观自心,看佛法是否融入自心,是否对治了内在的烦恼。若不修心,贪嗔痴慢疑等越来越粗重,就脱离了佛陀的教诲,不是在修行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所理解的加持,和真正意义的加持还是相去甚远的,佛法在于修心,修正了我们二元分别的内心,也就不是颠倒妄想的心念意识了,那么,加持所在的真正含义,也没有什么福祸之分了,这就是祸非祸,福非福了。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这则比喻讲,在这个世界上,何时光芒万丈的太阳普照整个大地,此时所有众生就开始勤勤恳恳地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来讲,大地上的很多欲界众生都是这样的。拿人类来说,太阳出现以后,城市里的人就开始出现上班的高峰期,农民也开始辛勤劳作,牧民也开始放牧。而旁生,蚂蚁也从洞中出来了,鸟雀也离开了巢穴……

  与阳光出现,人们就开始行持各自的事业相同,任何一位智者为了得到般若智慧或佛的果位,而努力发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总有一天就能获得佛果的智慧。一旦拥有这种智慧,就能照见一切万法的真相,从而向一切众生放射出打开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由此也可看出,要帮助众生就要有菩提心,一旦有了菩提心的芽,树、枝、叶、花、果之类的功德法就会出现。

  在世间,一个人要想做一件事情,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利益众生,那就要有菩提心。《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意思是说,佛陀经过多生累劫深深思维,了知菩提心最饶益众生,无量众生依靠它皆能顺利抵达彼岸,即获得最胜乐的佛果。这里也讲,一切殊胜安乐的来源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毁谤、舍弃大乘般若法,而应以恭敬心来受持。

  若能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小小的功德,其利益也相当大。《宝积经》云:“假使众生充满三有,各各造作如来塔庙,其量高广如须弥卢山,于殑伽沙劫,各以种种上妙供养。若菩萨以不舍一切智心,持以一花奉施彼塔,所获福蕴复过于彼。”可能大家也清楚,在无数塔庙前,用世间种种上妙供品来作供养,这对我们来讲并不现实。可是依靠菩提心,当然上等者是胜义菩提心,若没有,也要以世俗菩提心摄持,若能如此,其功德就不可思议。

  很多人在世间法方面习气非常重,一些流行歌和无关紧要的偈颂马上都能记住;可是佛法方面的道理,怎么样记也记不住。因此在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方面,一定要再三思维。而一旦生起菩提心,成佛就不是很遥远,就像曙光出现后,太阳的出现就不再遥远一样。而现在大家修学般若空性,就是生起菩提心的前兆,一旦拥有菩提心,成佛和利益众生就很容易。

  拥有此机会时,大家一定要有欢喜心。世间人赚了几十万,也认为自己很有福报、运气很好,一直兴高采烈。可是,很多人在遇到殊胜的般若法时,竟然没有感觉,甚至还将之抛到脑后,这就非常可惜。即生中能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一定是千百万劫积累资粮的善果。

  这么好的因缘具足时,虽然不敢说即生一定能拥有超凡的证悟,或规模宏大的弘法利生事业;但对大乘空性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这应该能做到。虽然不敢说每个人都要拥有超越生死的把握,但一定要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

  因缘难得,务必珍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