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庄子》中流传至今的四大名句,感悟道家智慧!

《庄子》中流传至今的四大名句,感悟道家智慧!

庄子


中流传至今的四大名句,感悟道家智慧!

道家


《庄子》又叫《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这部篇幅很长,共有八万多字,其内容非常丰富,哲学思想极其深邃,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是一部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最重要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中也有的很多脍炙人口内含丰富哲理的的名句也流传至今,令世人赞不成绝。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异于己也。”出自《庄子·在肴》

世俗中的人,都喜欢赞同自己意见和观点一样的人,而讨厌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

赞同自己就喜欢,不同意自己就厌恶,其原因存在出人头地的心理。以众人的赞同而心神安定的人,其实并不如大家的智慧多。

世俗的人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只要和自己观点不一样,那就是错的。


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别人赞同、夸奖自己,而讨厌听到不同的声音,听不进去别人的批评和指正。

都喜欢听别人夸奖自己的,不喜欢听别人批评自己的,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听顺耳之言,别人捧两句,拍两句,舒服,这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只能听顺耳之言,听不得逆耳之言,那么这个人就会有麻烦。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古人才告诫我们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别人提出意见,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问题,才能及时改正错误,不断地进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出自《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最终注定会失败。


上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学过上半句,用来鼓励我们学习。

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还有后半句,并且和我们原来理解的意思恰恰相反。

原来庄子这句话,并不是鼓励我们学习的。

而是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追求获取无限的知识,人类积累的各种知识浩若烟海,即使穷其一生去学,也仅能得到冰山一角。

确实,相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来说,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了,我们妄图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的确不太可能。

庄子说知识无限,以短暂的生命根本不能完全获取,并不是说我们就因此干脆不用学习了。

而是说我们的学习要有所重点,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应该学、最值得学的知识上。

如果学习没有重点,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甚至对许多知识只是浮光掠影地掌握,我们的知识就会变得零零碎碎,难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起到作用。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术业有专攻,要一门深入,长时间薰修,即使能够学好一样,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出自《庄子 知北游》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


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要说长,也仅仅不过百年,和历史长河比起来,也只是一瞬间而已。

在还没来得及好好体会的时候就已匆匆逝去了,或者戛然而止。

当我们步入中老年,回忆起几十年的人生之路,就能够感受到时光的快速,仿佛一刹那而已。

要说短,当我们在经历痛苦和烦恼的时候,就会感觉时间很长,日子过得很慢,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但这只是一种感觉,当事情过去之后,发现还是瞬间而已。

时间往往在不经意间流走,度过了大好年华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或许还在为生活所困扰,又或者被以后的生活所困扰。

多愁善感也是一天,拼搏努力也是一天,努力把握时间,不如在有限的年华中干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不要太执着或者拘泥于一定事物之上,自得其所,不枉其一生就可以了。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庄子·秋水》

井底之蛙,终生生活在井底这样狭小的空间之内,根本就没有见过大海,所以就很难理解大海的浩瀚无际。

对于生长在夏季的虫子,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寒冷的冬季,是无法理解冬天的冰雪的。


这句话说的是动物,其实是在说人。

庄子用“不知海”的井底蛙和“不知冰”的夏虫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在认知层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生长环境,每天待人接物之所见所闻可以是天壤之别,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的观念不同很正常。

这种“不同”是每个人之人生自然而然的演变结果。

就像我们无法强求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一致,我们亦无法强求观念一致。

强求观念一致必然违背“自然”,会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概述,庄子之“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因为自己生命里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每个人的思想都各具特色,这种特色也意味着差距。

人和人的思想层面和人生境界因为各自生活经验上时间和空间的差距,继而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当一个人处在不如意的境遇之中时,就不要过度要求自己和别人享受同样的待遇。

而同时,当我们身处优越的处境时,也不要以肤浅的眼光,用相同的标准去要求他人以及这个世界。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见闻觉知不同,思想境界和觉悟也不同,所以不能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不要和别人讨论超出对方境界的问题,因为多说无益,还会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