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法而谨慎地远离一切恶知识

如法而谨慎地远离一切恶知识

如法而谨慎地远离一切恶知识




作 者:堪布索达吉传讲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心若赴圣境,何需近凡愚?



如果自己的行为和凡愚者一样,那必定会堕向三恶趣;自心如果向往解脱圣境,何必亲近愚痴凡夫而增加逆缘呢?

我们的行为,朝凡夫还是圣者的方向去发展、靠拢,这是堕落与解脱的两种不同的方向。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亲友,行住坐卧等行为也随同他们,这无疑会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因为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于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如《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中所言:“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我们如果也陷于这种状态之中,而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为自己带来三恶趣的痛苦。布多瓦格西说:“初学者的意志本来就不很坚定,如果再亲近世间愚夫,与他们共同交谈、做事,那我们今生来世的安乐一定会全部毁坏。”对信心、见解不是那么坚固的初学者来说,亲近凡愚者会使自己的烦恼恶习被引发而无法调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凡愚只会使人堕落恶趣,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安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以前藏地的老修行人经常说:“智者与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愚者与愚者交往,愚昧无知更加增盛;智者与愚者交往,智者变愚,愚者变智。”以前那些戒律清净的修行人,与世间凡愚交往时非常谨慎,很注意防护自己的心念、行为,以避免受他们的影响。我想现在的大多数修行人,自己的善根微小而脆弱,如果不加以保护,一旦与恶人交往,那就十分危险,甚至会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无一可逃脱厄难。作为追求解脱圣境的修行人来说,当恒时提醒自己:亲近凡愚只会使人向下堕落,而我是向上追求解脱之人,千万不能亲近他们啊!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刹那之间,他们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于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异生凡夫真是难以取悦啊!

世间凡愚,不知因果昧于取舍,他们的性格大都非常恶劣,行事也没有什么可靠的标准。如果和他们交往,在很短时间内,也不需什么理由,他们有可能把你当成最亲密的朋友,什么秘密话都向你吐露。然而过一段时间后,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一句无意之间的话语,矛盾冲突就会出现,他们马上会翻脸不认人,与你结下仇恨,这一点你们在家时或许都有过深刻体验。世人行事的反复无常,在人类历史上一向就是这样,并不是今天如此,或在某个阶段如此。藏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中说:“亲友无常如同夏日之彩虹,仇恨无常如同秋季之鲜花。”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作宝髻国王时说过:“唉,因增上贪欲的缘故,最亲密的朋友也瞬间变为仇敌。”英国的文豪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曾写过:“啊,变化无常的世事/刚才还是誓同生死的朋友,两个人的腔子里好像只有一个心/睡眠饮食、工作和游戏都是彼此相共,亲爱得分不开来/一转瞬之间,为了些微的争执,就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世间凡愚的本性就是这样反复易变,亲怨无定。而且他们对利害善恶也不能辨别,有些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比如说让他们布施财物做一些善行,不让他们酗酒、赌博,他们不但不高兴接受,反而会因此而生起嗔怒。这样的凡夫,很难以通过善法让他们高兴,因为他们为恶习所缚,习惯于造罪作恶,一旦修行人示以善法,他们很难接受。当然,异生凡夫中也有一些根基较好,能明辨利害的人,但这毕竟是极其稀少的一部分。对大多数凡夫来说,愚昧无知,性格恶劣,一般的修行人想去结交他们、取悦他们,确实是有很大的困难(“凡夫取悦难”一句中之“凡夫”,在原文中为“异生”,异生与凡夫意义基本上相同。《三昧王经》中说:“生于异处故,乃名为异生。”凡夫人没有解脱,无法生于清净刹土中,或安住于法界中而无有变动,他随业流转轮回,转生在六道中无有一定,所以称为异生)。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一般修行人对那些不辨是非黑白的凡愚进献忠言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好心好意,苦口婆心地劝告他们断除恶业、修持善业信奉正法等等,他们却又认为修行人在欺侮他、指责他的短处,以此而不愿听从,甚至大发嗔怒。凡夫多劫以来习惯于造恶,因而在听到断恶行善的忠言时,往往会感到逆耳难以接受,这就好比一个习惯于苦味食物的人,在给他甜食时,他反而觉得难吃,因而生气。有的凡夫在听到忠言时不但嗔恨,更会进一步来劝我们放弃修行善法,他们会举出种种邪说、邪见来劝导放弃善行、放弃出家等等,这类事我们也许每个人都遇到过。特别是在这种年代,真正懂得正法者极其稀罕,而世人的思想越来越迷乱颠倒,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去接近时,他们会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说的那样:“犹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说他无尾巴。”如果不接受他们的邪说,这些人会更加嗔恼,任意诽谤三宝正法,制造严重的恶业,以诽谤三宝的罪业,必然导致他们后世堕入无间地狱受苦。

世间凡愚是初发心学佛修行的大障,《三昧地王经》中说:“异生难亲近,虽与说法语,不信示嗔容,此是愚者法,知已莫亲附。”无著菩萨亦教导过:“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能转慈悲灭尽者,远离恶友佛子行。”初学者必须遵从这些教言,远离愚痴烦恼深重的众生,以免这些恶友造重罪,自己也可减少障缘。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对胜于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又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更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会有利益呢?

与世间凡愚相处,只会有害而无益,因为他们烦恼深重,无论你以何种状态或行为接近,都会引生他们的烦恼。烦恼深重的人,他对那些胜于自己者,比如有人在学问才华、财富、地位、闻思修行功德等等,某方面胜过了自己,他心里马上就会生起嫉妒心,在嫉妒之火的焚烧下,更会进一步造许多恶业;如果别人在各方面基本上与他相等,凡愚者又会生起攀比、争强好胜之心,在做事情时,总以胜过他人为目的,胜之则骄,负之则生嗔怒、嫉妒,前前后后都会造罪;如果别人不如他,相较之下各方面都比他卑劣低下,在这些人面前,马上会生起傲慢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对低微者不屑一顾。《大智度论》中说:“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骄慢亦为衰。”世间人拥有一定财产、地位者,如果无有智慧,他的一生也就毫无意义,但有智的人,如果骄傲自满,那他比愚笨人还要可怜。麦彭仁波切也说:“如果一点傲慢心也没有,那才是值得骄傲之人;如果自己有傲慢心,那整个世界上哪里有比自己更为卑劣的人呢?”

凡愚者不但如是对身边不同的人作比较而生烦恼,在与他们打交道时,无论是说顺耳的称赞语或说逆耳之语,他们也免不了生烦恼。凡夫人受到称赞,心中马上会骄矜自满,忘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样越骄满就会越愚笨,自己害自己;如果听到了一些逆耳的语言,他们也不会分辨利害善恶,立刻怒气冲冲,嗔火炽燃。对这样的凡愚之辈,一般的修行人在交往中很难使他们得到利益,也难使自己得到什么利益,更甚至会如《涅槃经》中所说:遇到了狂象,最多不过是失去了今生的身体生命,但亲近恶友,生生世世的安乐利益都要被摧毁。因此有智慧的人,应当远离这些烦恼深重的恶友。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与凡愚者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欢乐盛事,与一些无聊之事,伤风败德的不善之事。

上述那样恶劣的凡愚者,如果我们去结交,必然会导致众多过失的产生。第一、愚笨者喜欢自赞毁他,长期交往,我们也难免染上这种恶习,吹嘘自己而诽谤别人,或者称赞亲友,贬低讥讽敌方。这些都是凡愚者的本性,大家看看世间的歌功颂德,冷嘲热讽,绝大多数都是如此,尤其是世间那些稍具学问地位者,自我吹嘘、攻讦他人的言词,充满了报刊、书籍等,如果我们也身处其境,这种恶业也就难免时常发生;第二、“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一般人对世间的名利盛事,终日追逐无有餍足,甚至于闲谈言论中,也始终离不开这些琐事:如何发财做富翁,如何出名,如何打击怨敌,如何坑蒙欺诳等等,这些无意义的事和不善法,是世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如果遇到了这些人,开口、闭口很难离开这些话题,谈来谈去只有浪费时间,染污自己的相续。所以在修行的时候,最好不要跟这类人接触。律藏中说:“恒不见愚夫,此乃为安乐。”《因缘品》中也说过:“凡愚如怨敌,恒得诸痛苦,不应见闻依。”在我们修行未达一定境界前,接触凡愚如同遇到怨敌一样,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不应见到他们,也不要听到他们的声音,自己于寂静处为得二利而精勤修习止观,只有这样,对自己和他人才会有益。

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什么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总结上文数偈所言的内容,就是说一般修行人与凡愚亲友交往有害无益,只会给自他双方带来损害痛苦。此处所说的凡愚,也即《宝云经》中所说的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对初学者来说,自己对治障缘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亲近这些恶知识,他们当然不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什么好处,而自己也无法使他们舍弃恶业转入正道。既然对双方都无益,不如先求独善自身,寻求利益自他的圆满能力,这才是稳妥的办法。以前藏传佛教中的修行人也有这种说法:“高僧大德的侍者应当有正知正念,不然对高僧大德的心也有影响。”有些很有名的修行人,本来他们的功德也确实是很了不起,但他的侍者与身边那些经常亲近的人,见解、戒律都不清净,那些修行人也因此受影响,渐渐地失去了功德。如果没有坚固的见解修证,像登地菩萨那样,修行人长期与那些凡愚者来往,负面影响肯定是难免的。因此,我们理应有自知之明,当如世尊在《宝云经》所说:“菩萨一切时处,应先远离诸恶知识亦不对类,诣彼方所论世俗语,亲近利养恭敬……虽乐远离此恶知识,然不于彼发起恶心及损害意。”如法而谨慎地远离一切恶知识。

“彼既无益我,我亦未利彼”两句,与梵文原颂有出入。原文是“以乐无惑心,独自住静处”:保持安乐而无热恼的清凉之心,自己单独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前辈的大修行人,如密勒日巴尊者已给后人亲身示范了这样的行径,欲求真正的二利安乐者,一定要如实地追随、继承。

——节自索达吉堪布传讲《入菩萨行·第八品 静虑》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