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与念佛四忌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与念佛四忌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



    当代净土宗显然是圆摄普被的********它既是各宗之归属,又有自行之系统,因此可以称得上是契理契机的唯一了脱生死的捷径。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要素构成了往生极乐的资粮,信愿行三要素应平等摄持,不可偏倚。因为无真信则无由产生切愿,更无真实之行持,所以从信生愿,由愿导行,乃是净土行人趋入正道的必然过程。由此可知,信愿的归结点仍在于行,前者是前题,后者是实修,行持的浅深与散定,会反过来决定信愿的层次。因此,净土行人只有在信愿中导入行持的深化,又在行持的体验中开发出清净超然的信愿,方能深入佛陀悲智之愿海,感应道交相契相融。

  那么,净土的行持有多少层次呢,简单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层功夫:即从少念到多;从外念到内;从迹念到神;从有念到无。一是从数量的多少来讲修持的功夫的程度;二是从五根对尘起念的功夫转移到内六根识尘起念的离外独静的功夫;三是从着意的声尘念之迹边一直深入到无意自念,轻松自如离于内外的空觉之神念——第七识之流注念;最后是从能所相对之念进入无生的真实无念之境,即入理一心不乱。以下详细分析各层次的功夫境界。

  

一、从少念到多:



  初念佛的人,由于不习惯于持名之念与念力的不足以及常常不能自觉的称念,所以虽然有了初步的信愿,但信愿之力未能时时现前,仍旧被世俗种种妄想所牵制,往往打妄想的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初念者有这种情况,必须用多念佛号来克服,而多念的最好途径就是计数,如用念珠计数、数息计数或时钟计数等方法,使每日持念的佛号,从百至千,从千至万,从万乃至于十万声,随各人的精力与忙闲等,形成定课,不再退转,如此精进用功,佛号便慢慢地熟念不忘,信愿也就在行持中逐渐深入真切起来了。

  初修之人,计数的行持至少要三年,佛号才能不离于心,督责之念力也会随之增强,自觉地能摄心于佛念之中,粗妄想自然而然地减少,人世间的苦恼与烦闷等事也就慢慢地降伏而达远离之境了。

  

二、从外念到内:



  念佛有内外之别,外念即口念子耳闻,或手捏念珠,鼻随息而数等,是五根与五尘接触中归于佛号进行计数的一种念法,而内念则为意根中的识心持续佛号的串习之种子,机时起随顺的观照之下念,即是正念正听。外念在计数的过程中,由于出声念,金刚持,捏念珠或随息念等的相对立性的变化,使自身流入较粗的根尘运动中,无法达到离身忘境的轻安怡悦之地,所以在此过程中,念佛者往往有负担感,身心难以调和自然。因此第二步功夫就是要打破计数的执著以及身口的倚重,完全放下了外念的方法,凭借念熟了的佛号种子,直心而念,使心念与佛号融为一体——佛即心,心即佛,除此之外,更无它心。当然中间仍会有妄想浮现,但不要紧,更不要怕念,也不要随妄想跑,只是不理睬,平直而念,使全体的心念之力投入于佛念之中,忘记了外境,忘记了根身。如果达到了心佛相融,正念不昧的境地,即有超时间超空间的感受,但仍有感受,仍有念佛的舒畅感与轻安感,即住于身心的感受中。这是事一心不乱的初步现象,此处最关键的是一个“随”字,因为念到不知何处在念,也不用心去念时,不要把心念轻轻地随顺于涓涓而流显的佛号上,便是用功得力的时节,也是了断妄想,得入正定的唯一途径。

  念佛到了这一点,心中自然很欢喜,一般的烦恼不再生起,有一种平淡的感受,世俗的欲乐也不大动心。当然,习气深的人,也常常因为受染污而破坏正念,使功夫受阴而隔断。所以除了念佛之外,经常熏陶大乘佛法,听闻净土经论,对于提高智慧,对治烦恼习气,是很有益的。

  

三、从迹念到神:



 一切有感觉的念佛都是有迹的。所谓迹就是痕迹之意。.正念佛时还有身体的轻安感受有心念的生灭变化,有能念的心与佛号对立,都属于迹的范围,有迹就有所住,有所住则皆是妄心的作用,虽是念佛,也得轻安,但中细的分别仍连续不断,时时在佛念中,涌现出来。如在这个基础上,正念佛时,不起分别,也不住在感觉上,一切不管,一切不着,只是随顺而念,念不执念,这样久而久之忽然心如虚空,忘记一切,身体顿失,,唯佛号仍在,心中念念相续,但不知从何念出,归于何处,无去无来,念心与佛号完全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此时似已到了全体是心,全心是佛的境地,但仍有虚空与佛声在,就是因为有这个在,所以只是事一心不乱的正境,而未能入理一心不乱,仍有微细的能所分别。

 到了这一步,生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身体很轻,精神很足,睡眠可以减少,疾病不易发生,睡觉时也容易进入忘身的正念境界。打坐中有人惊扰也影响不大,若保持较好的,随时都可以进入这样的定境。世间的烦恼到此已伏,信愿更切。此为因地初得胜益,如由此不断深入空而不着空,念而不执念,则能进破见思烦恼而生方便有余土。

  

四、从有念到无念:



  所谓有念,即是有佛号的声在,有虚空的觉受在,有光明,轻安与喜乐在,由此便有微细心中的"流注"之执。如住有此执中,就不能悟入真空妙有的如来藏实相妙境,所以仍须打破空有两边的分别之念,令入真实无念之妙念,这三个过程:

 (一)是保持事一心不退,安养其定。

  (二)是研习大乘中道实相之理,了悟法性本空不空的真义。

 (三)是以理导行,在正念中,体究于一心之源,使穷念源,达于念即无念,当体寂灭的湛然明静的性德。

  于是心地豁然大明含融一切。由此三步的理行观修,即证入理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正境,此法可以参考<<念佛三昧论>>著作,穷研理性,究尽法体,方契实相无相之真际。

  念佛到了“无”的功夫,即是这禅宗连“无”也无的功夫,此时一灵独照,十方一相,于是与禅宗彻悟者,同一心海,乃是三昧中之王三昧。所以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古德云:“一名佛号非大彻大悟不能全提”正说明这一点。证念佛三昧者,不但往生自在,且于此生即能起妙用而广利众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江味农居士谈念佛四忌

江味农居士谈念佛四忌



江味农居士



     一心念佛时,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此四句共含八句,应分四层观之,一层深一层也。兹为分别明之。

  第一层,急者焦急,遽者匆遽。此初用功时也。博地凡夫无量劫来所造罪业,所有妄想,不啻恒河沙数,谈何容易便得消除。而不知上此义者,妄希速效,见效不速,遂生焦急。焦急乃退悔之根也。实学道之大忌,故曰急不得。又初发心人慕道切故,几欲绝尘而奔,恨不将所有教理一旦全通,所有功德一朝做尽。今日见此经,得未曾有,遽欲诵之。明日闻彼咒,不可思议,复遽欲持之,全不思精神来得及否,与自己所修之法门不夹杂否,遂致终日忙忙,无从容自得之趣,头绪纷歧,劳虽多而效寡。又每当做功课之前,宜先静坐片刻,将游思打扫打扫,然后用功,此心较易干净。若一吉甫毕,即匆匆进佛堂作功课,则心头之乱也决矣。故曰遽不得。

  第二层,疑者忧疑,畏者怖畏。此用功渐进时也。未念佛之先,自觉心中无杂念。即念佛之后,反觉妄想甚多。迨至用功久益勤,乃妄念竟随之益增益长,不胜忧疑之至,曰此何故耶?殊不知念佛用功时,妄念实多不胜数,特汝自不觉耳。今汝日觉其多,正是汝心渐入宁静之征。譬如日处闹市,虽车马喧嚣,不觉其闹。夜深人静,即虫鸣鼠跳,亦嫌其扰,即此理也。误起忧疑,妄念颇少,忽而明日妄念之多,竟百计排之而不肯去,此时不可强抑。惟有极力提起正念(即念佛之一念),或高声念,或跪或拜念,久之彼力不敌渐可退去。有时念佛正好,妄想忽生,恍若天外飞来,甚至此念乃穷凶极恶之念,为生平所未有者切不可恐怖。须知此是多生以前曾作此事,八识田中留下种子也。今幸佛力冥熏,将其逼出,此时宜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俾前造罪业根本拔除,是为最要。若生畏怯,大碍功行。又功夫加紧时,或忽觉眼前之山河大地,以及自己,空无所有,不必畏之。但极力念佛,求佛摄受,空境之有无,置之度外可也。要紧要紧,故曰畏不得也。

  第三层,放者放任,松者轻松。此用功渐纯时也。念佛至纯熟之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佳事。然自以为已达无念而念之境,放开胸襟。任口念去。如俗所谓滑口读过者,此又成病矣。其病为何?则求佛摄受之心不切是也。此时必须声声着实,字字靠紧,谓当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字字皆从心中恳切流出。然后生西心愿,庶几着实有凭耳。故曰放不得(初念佛时生处要熟,至此熟处要生)。功夫念到念纯之时,心无渣滓,遍体轻快,异常安适,此佛经所言轻安是也。然切不可一味悠游自在,必须紧紧着力,益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并此轻安而失之矣。夫欲逆生死流而出轮回,岂可片刻轮劲乎?故曰松不得。

  第四层矜者矜张,喜者欣喜,此用功渐成时也。绵密用功,精勤不已,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得睹圣境,此时只可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辄道,亦涉张扬。盖此事即张,则颂声竞起,自思几经勤苦,今何幸而获之。此心若起,即是自矜,矜心作而我慢随生,则前功堕矣。故曰矜不得。既不矜张,仍复勤密用功,久之久之,自见己身趺坐大莲华上,或睹三圣金容,或蒙弥陀放光摩顶,或复己身俨列清净海会,如此圣境,或经一日二日,乃至数月经年,现前不散。此时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之心即已不一,不一则乱,念佛三昧垂得而失。故曰喜不得。

  以上自第一层至第三层。历述甘苦,以为兄告。忆前五年,弟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忽起大恶念,骇极,汗出如洗,竟有数日不敢作功课,嗣思生平绝无此想,何来此念,殆多生业种乎?稍稍自释。然究疑莫能决。后叩诸谛老法师,谛公曰:此多生种子,今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当知八识中恶种藏积甚多,倘遇外缘引之,彼即出头露角,不可收拾。所以佛法修心之功,不可不用。功用得勤,恶根方可拔除,善根乃能增长耳。弟因此亦知念佛之要。盖一切法门,必将业种断净,方离生死,必历三只功行姑克办到。惟修净土者,伏弥陀愿力,慈悲摄受,遂得带业往生。但得生西,便出轮回,此之谓胜方便,谓方便善巧胜过一切也(带业二字,的指未能除尽之种习而言,非谓现行恶业。或曰:果尔,何以恶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耶?须知恶人临终地狱相现,幸遇善友开示,则恐惧之情与求生之心,一时并急,勇猛念佛,有一往直前之概。但大限已到,甫及十念,遂已命终,非只发心十念也。试思当彼哀悔诚切,情急求生之际,此时之心,固已恶念全清,善根开露,故蒙摄受耳。此中道理亟应细辨)。

  弟修净土,亦已十年,然至今尚因循于第二第三两层之间,乍前乍后,绝无进步,至为惭愧!若第四层功夫,特依据经教而陈述之,弟犹未能达此境也。又此四层亦依言说方便,立此次第,实则或前后互起,或一时并现。亦有人念佛甚久,无甚出入;或念之未久,境界甚佳者。此视根性之利钝,业障之浅深,功行之勤怠,随人而异。总之,无论何人何时发现何境,必须审其利病,知所修治,乃为最要。所虑者自不审知,所以宜常亲近善知识也。更有进者,用功固应求证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急求之,功到自能证得,非可强求。即令生前未能亲证,但须真修切愿,临终必能蒙佛接引,不可自馁也。至要至要。

  

(此文摘自:江味农居士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附录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李炳南老居士开示:念佛四层功夫

念佛四层功夫



李炳南老居士开示



先说正功:七日之中,必须时时心存恭敬,一入寺门,即同见佛。当知如来法身遍一切处,非但大殿上佛像始视为佛,其实一色一香,莫非佛之妙色妙心;如是于所处环境,一一皆作佛观,则言行自然恭敬,不复懈怠。恭敬乃趣菩提之秘诀;此第一层功夫。

既坐定已,则宜放下万缘,将平日之杂事妄念扫除,然后收心一处,系于一句洪名;譬如湍流船舫,拴于桩上,自免流失之难;此第二层功夫。

正持名时,必须将此六字洪名,从心想起,由口念出,依耳听入,譬如三轮,来回辗转,务必心想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如此自念自听,字字靠紧,其中勿使打失一句;此第三层功夫。

又,吾人念佛时,不论口诵意持,当令全无杂音,单存佛号之音;而以弥陀法身遍一切处,佛光亦遍一切处;故念佛时,由我出心声,心声入佛光,佛光入心声;如是心声佛光交融,则我即弥陀,弥陀即我;此第四层功夫。

依上所说,精进修去,层层拶入;令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待到第四层次,即是一心功成之日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通常人念佛的四阶段--达照法师

通常人念佛的四阶段



达照法师



问:尊敬的达照法师 自文殊院禅修营一别也将近四月了,当日在寮房得法师开示弟子终于找到了与自己相应的法门-----净土法门。然而近日弟子却遇到了麻烦。最近弟子念佛诵经时总是生起不断的妄念,做功课也不如从前精进,而且动不动就会生起嗔恨心。弟子真的没办法了,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念佛法门,广大如虚空,清净无杂染,乃是释迦弥陀两土世尊自性清净心的全体大用实相妙理所彰显,非常殊胜不可思议。念佛人要在妄想当下转为念佛,唯此一处为下手功夫,离此更无玄妙可得。但精进修行持名念佛,作功夫时,进退得失,也要稍微了解一二,免得自己无端疑惑。通常人念佛可分为几个阶段:

最初阶段,信心猛生,精纯无比,感觉念佛真好,能令自己妄念消除,心常清净欢喜。

第二阶段,继续用功,反而逐渐感觉妄念又开始多起来,越来越多,源源不断,犹如流水,剪不断理还乱,并且容易发动习气无名烦恼。

第三阶段,妄想逐渐消停下来,自以为修行得力有受用,于是好言他人用功对错、得力不得力、好为人师,虽然内心较安,但是如果不觉察自己的习气在作祟,恐怕功夫会有退转的可能。

第四阶段,念佛精进,绵绵密密,隐隐进入安心无念佛号清明心灵澄澈的境界,如此功夫成片,即可打开本来,证得念佛三昧。仁者念佛还在初级阶段往第二阶段的路上,不可懈怠放逸而退却哦!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