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弘愿与佛心

弘愿与佛心

弘愿与佛心

【来自灵岩的法音】



自序


大矣哉!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净宗,乃阿弥陀如来从真实本际、真实智慧、真实慈悲之本愿心海所流现,呼唤十方一切众生之大圆满法门。故印祖常言,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幸矣哉!「文钞三编」出尘于古寺旧湮之中,印祖之灵岩法语得以圆音。印光大师文钞者,乃耀昏衢之智炬,破见网之慧剑,实末世念佛人之良导也。「文钞」虽为净宗之初阶,(见愚)乃昏昧懵懂之辈,于初学印祖文钞,或拘于「菁华录」、「选读集」之广行,而难沾灵岩法霖之益;或囿于俗目,困学记问于知见稠林之中。徒逐我执妄识幻现之清净心,以拟一心念佛之功,遂罔顾弥陀愿海之摄取不舍、光明遍照,及囫囵印祖之「自力与佛力」、「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之方便与究竟」之谆谆教诲。


  迨拜读雪庐老人往生前「净土安心法门」之遗训,及黄念祖老居士对善导大师之推崇及史传之正讹,(见愚)之净宗观念始由元宋以降之宗派多元性,导归入盛唐时代之专一与纯然。在承恩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慈悲法露之后,再三拜阅「印光大师文钞全集」。自此(见愚)窃思印祖之不夹杂任何宗派色彩,舍自力全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之原始净土观,实传承自此三大祖师。此三师亦是于净宗诸位祖师中,唯一有着法脉相承,无瑕地传承阿弥陀佛本愿慈悲之净宗风貌者也。在「文钞正篇」首页,印祖已然为念佛人开宗明义道出净宗此一清净传承: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有大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印祖所教示的念佛生活,非欲人行如庐山莲社般之团体式念佛,而是善导大师「素其位而行」之平民式念佛,故印祖于「文钞」中屡言「莲社乃提倡之所,不宜常常在此念,平常在家念」,无非欲人真实领纳着佛心慈悲之念佛,如实地回归生活之道,正传承着天亲菩萨在往生论所教示的「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或曰「还相回向」。净宗法门所谓「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实本乎于此,人间净土亦肇建于此也。善导大师入京三年而引导全长安城变成一个念佛大道场,即其证也。


  印祖对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之尊崇,以及灵岩山「专修专念」的道风,可由节录文钞诸文中窥知一二。


  「隋道绰禅师一生专弘净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当讲四五遍,不以繁重为忌唯期人各悉知。今人则必不肯如是重重屡讲也。古人以利人为本,今人以求名为本,若专讲净土,人或轻之,所以不肯专精致力于此一法也。」


  「期中略观经疏阅三遍,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译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力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为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及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故(见愚)在遨游印祖慈悲法海之余,仿前贤选录文钞之遗风,仅取一瓢与诸君共饮之,集文曰「来自灵岩的法音」,为印祖慈悲之法流另辟蹊径。欲念佛同行之人于今浮泛夹杂、人云亦云之净土法门中,回归素朴纯净的念佛之道,一同吹拂着灵岩慈悲的道风,品尝弥陀清净的甘露!


净宗见愚 学


一九九八年仲秋




【来自灵岩的法音】


新编序


  (见愚)经年浸染「印光文钞」之余,不揣庸愚地拾取印祖慈悲遗音,于九八年仲秋初编集文,曰「来自灵岩的法音」,经由佛陀教育基金会于九九年初春刊行。


  杂集之原文经再三详阅,重新增补编修、改序归类,将全文依「佛心与弘愿」、「灵岩遗风」、「光明善导」、「净宗之门」、「至心之道」、「信愿心海」、「自力与他力」、「迷妄与魔心」、「名号与念佛」、「故乡风月」分为十门。飨海内外之净宗学人以印祖之法筵,共结西方净域之善缘。


净宗见愚 学


二○○○年端阳




愿 与 佛 心



阿弥陀佛像赞


悲哀众生,无所恃怙。孤露伶俜,如逃逝子。


纵闻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难破无明。


猗欤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愿,三根等摄。


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感应道交,如磁吸针。


如来恩德,穷劫莫赞,唯冀含识,悉副佛愿。



阿弥陀佛像赞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佛于往劫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盘。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


  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佛遗教经解序)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 (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含;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 (佛遗教经解序)



  大觉世尊,视诸众生,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于罪大恶极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 (傅大士传序)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万修万去,的实非谬。


  世之人悠悠泛泛,不真参力究。不真信切愿;或复兼修余门,皆可谓无禅无净。虽感得来生福报,而因福造业,因业堕狱。铁床铜柱无人依靠,虽有佛力亦莫奈何!截流大师说,修行人不了生死,为第三世怨,可惧也矣。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临终三大要)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着,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净土决疑论)


十一


  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


  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着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


  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十二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


  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十三


  佛法深广,犹如大海,薄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分量,各得其益。而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


  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 (净土释疑序)


十四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又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舍净土,无由解脱。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净土法门说要)


十五


  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普被三根,等摄凡圣,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有教无类,生正信者,咸得实益,即生了办,具烦惑者,亦预圣流。犹大海之普纳百川,若太虚之遍含万象。设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谁能断烦惑以了生死,出五浊以超三界乎!


  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往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念佛法门虽遍摄禅教律密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念佛恳辞序)


十六


  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 (复郁智朗居士书)


十七


  无量寿,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诳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全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复善觉大师书)


十八


  须知佛开念佛法门,唯期一切众生现生即生净土。若人顺从佛言以修,必能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校比生入大富大贵处尚容易。何也?以依佛言教,佛必垂慈加被故也。 (复冒善甫居士书)


十九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乃约吾心之本体而言。由其有无量无边之烦恼惑业,必须仗惑业净尽,福慧圆满,有大誓愿之阿弥陀佛大慈悲力为之加被,令其往生,渐次修习,以至究竟亲证此是佛之心而后已也。多劫不能成佛,由修自力法门故。须知净土法门,纵临终始闻,能生信愿而念,即可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况未至临终,即已预修乎! (复丁普瀞居士书)


二十


  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有此愿便不能决定往生矣。一切法门,亦有现生即了生死者,然不过千万之一二耳,故须发生生世世之愿。汝谓尽未来际,带业往生,此话殊失净土宗旨。现生即求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何可云尽未来际乎?行菩萨道,当以尽未来际为限。现修净土,何可以尽未来际往生乎?
(复东海居士书)


二十一


  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佛种种方便引诱众生种出世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如屠户不能持杀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眚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 (复恒惭法师书)


二十二


  如来特开净土一门,不独为接引普通行人,实为保护于宗于教有所悟证,而未至凡情圣见俱不可得,烦惑净尽,翛然解脱者。夫已悟已证,未至其极。若无净土法门为之保护摄持,则此诸行人,再经受生,沉没者居多,而进修者甚少矣。感佛恩德,不禁令人哽咽涕零! (佛祖心灯禅净双勖合编流通序)


二十三


  健庵居士归西,观其平生信心,临终正念,虽未闻见佛,而能随家人默念,亦可往生。以佛昔有誓,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健庵居士平素修持,临终正念,足可往生,况又有异香顶温之证乎!此系仗佛力往生,往生即了生脱死矣,则可决定,断其了无含糊。若修余法门,勿道如此景象不能了生脱死,即有大智慧、大神通,要去就去,要来就来者,不能了生死者,尚有一半多,是以必须要专志修持净土法门也。 (复崔益荣居士书)


二十四


  佛念众生,比众生念佛,当切百千万倍。若肯依佛言教,念佛求生西方,决不至仍留娑婆。


  小乘法任运自力了生死者,得七返六欲天,然后生人中证阿罗汉。七返六欲天,其为年月莫能算也,是知了生死之难!


  若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有不于现生即生西方者,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矣。当发恳切心,此念佛法门实为佛大慈悲,普渡一切无力了生死之众生,而令其即生速了之无上要道也。 (复叶聘臣居士书)


二十五


       夫古今缁素名人,以诵经念佛济孤者何可胜数。


  乐邦文类第四本,五十八九页,临终请僧念佛二次,即获往生。由此令宗门大老,发心念佛。可知佛慈广大,有愿必从。固不计久修暂修,等垂摄受也。


  观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圆具之人。临终地狱已现,而遇善知识教念佛名。彼念或十声,或数声,即便命终,尚得往生。今以纯孝慕亲之心,若能发弘誓愿,称念佛名。以此功德,为亲消除罪业,增长福慧,求佛慈悲,接引往生。


  须知净土法门利益,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念佛时,毫无感应。系不知佛力,心不恳切。不知佛力,由未深研净土经论故也。 (复刘观善居士书)


二十六


  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


  然汝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逐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


  以净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属,与一切有缘者,同生西方。 (复刘智空居士书)


二十七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


  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


  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议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 (复宗灵法师书)


二十八


  若欲此生亲得实益,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决定了生脱死。若不依念佛法门,且莫说未得佛教之真传者不能了,即得亦不能了。何以故。以得真传,乃大彻大悟,非是实证。证则可了,悟则未了。修余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了生死。


  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


  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末世众生,不依净土,修余法门。但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以无力断惑,则生死根尚在,何能不发生死之苗芽乎哉! (复岳仙峤居士书)


二十九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彼矜奇竞异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难,注重在显己之智识高超耳。


  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数有无量无边,皆受普贤菩萨教,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况我辈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复陈慧恭居士书)


三十


  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


  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复郑琴樵居士书)


三十一


  菩萨多众生少,佛菩萨少众生多,此二语,须在佛菩萨所居地土看。譬如乡间小民,只知乡间之平民多,并不知国家辅弼,其多无数也。然世间法不足敌喻,汝何不看华藏海众之多,非佛刹尘数可喻乎!


  佛能度众生,而不能度无缘者。故有番番示生示灭,令众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而众生界无尽故,佛菩萨之誓愿无尽。汝以断灭知见论,故有此种种之问也。其问似乎有理,不知乃众生之情见,渺不知佛菩萨之境界。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将叹其菩萨多而众生少也。吾故曰,当于佛菩萨之居处看,不当在众生之居处看也。 (复恒惭法师书)


三十二


  菩萨度脱众生之誓愿,无穷无尽。随类逐形,种种方便而为感化。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云说法,亦不专指口说。或以身说。或以殁后异迹说。


  菩萨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现外道之迹,则彼外道无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所示之迹,非言说所能穷其方便。普门品所说,不过举其大概而已。 (复马宗道居士书)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