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知义法师《初机学佛决疑》每日连载中

续 23

       96,我觉得佛法最好,怎么还有人不信?
   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相貌、思想及嗜好等,都不能完全相同,何况全人类有许多父母,他们的思想当然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不然,工友谁干?汽车谁开?
  宗教信仰,是每个人思想人格的崇高表现,学问在其次,贵贱又次之。而六道众生,由于业力关系,死此生彼,非常复杂,好像走马灯样的转来转去,所以思想的智慧,相貌的好丑,以及荣辱祸福等,常各有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亦因此随着各人的业力而变异,故难以求其完全相同的。
  你知道佛法好,那是你的善根深厚,和家庭环境的培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才发现了这座无尽宝藏!但有些人,沉溺于酒色之内,徘徊于名利之间,加上邪说的麻醉,对佛法不但不信奉赞叹,反讥之为迷信,谤之以消极。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秉性如斯,我们也不能怪他,若是一闻即悟,佛就不会说:「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呀!
  语云:「牛不喝水,按不低头」,对不学佛法的人,不必勉强他,最好是以行为代替言说,也不可视若敝屣,弃之不顾。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只要种下了菩提种子,因缘成熟,还是会开花结果的。
  

  

      97,上次来的周先生,别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我们认识不久,彼此都不了解,我不知他为何要皈依,他也不知皈依有什么好处。信仰宗教,比选择职业还重要,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是随声附和,那是盲从,谈不上是信仰。
  以前我认识一个人,因为品德很差,不愿招呼他,但和尚很难做,不管什么人来,总想结点法缘。有一天他说:「法师!我很敬佩你这种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和邻居说,这位师父很好,你们可以去拜拜。」我听了以后,心里很难过。为什么?他说的是实事,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要知道坏人说我好,比好人说我坏更糟,你想想,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去宣传佛教,能说不是帮倒忙?以鲜大王的酱油来说,若是画个骨瘦如材的人像作商标,你看所收到的是什么效果?
  有的人认为皈依的越多越好,我以为要质量并重才对。因为他们活动范围大,影响力强,万一言行不检,会使别人迁怒佛教,这样「龟玉毁于椟中」,你说是谁的过错?我们弘法利生,在理论上固然要做到怨亲平等,在事实上应注意远避讥嫌。法华经安乐行品说:「不亲近栴陀罗(屠夫)......诸恶律仪」,根据这个道理,我就采取弹性任用,因为我没有护教的能力,凡事尽可能做到不要给佛教添麻烦,这是我的用心,「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那就算了。
  

        98,「白马非马,名形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敬请绎之。
       说起这个问题,却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在就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曾听到家父和他的朋友们讨论过。四十九年在嘉义逛书店,买了一本列子注释,在冲虚至德真经第四卷,才正式看见白马非马等句,瞑目回思,仿佛还看见他们当年把酒论诗的情景,俨然未散。张湛对「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只说「此语不可解,近于鄙。」所以我就因此而泄气,但总觉得可以解,后来于静坐中,忽缘及此语而有省。
  请先听我介绍一段「相声」然后再说。有一主妇,叫她的小孩把线拿来,小孩一见好多线(马)在一起,不知拿那一种线才对,于是就问什么线?她说:「蓝棉线」(白马)。我们知道,线有丝棉之分,色有蓝白之别,既然要蓝棉线,那么其他的线可以不必拿去。线乃诸线的总称,蓝棉线乃属诸线之个体,所谓蓝棉线是由分别所产生的现象,取舍也是由分别所决定的行为。宇宙万有以及人我是非,都是由分别而产生各种现象。公孙龙子因疾名实之散乱,而假物取譬,藉白马之辩名于时。列子之学宗于老,亦尚无为,故和之。
  所谓白马之马,是指某一匹或某一群马而言的,而蓝棉线的地位一样,如果光说马,那就包括了白马、黄马、公马、母马,乃至海马。而白马之马,因形(色)名(马)有异,故曰「白马非马」。也就是说,白马者非诸马也,并不是说白马不是马,是为白马非马的真义。
  至于孤犊未尝有母,首先要了解孤与犊的意义。所谓「孤」,就是单独的意思,「犊」,即是小牛。我们都知道牛也是属于胎生动物的一种,小牛必须藉公牛和母牛的因缘才能产生,这是必然的道理。但有母牛不见得会有小牛,既有小牛,就一定有公牛和母牛,不然小牛从何而来?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证明小牛确实是有牛父牛母的。而未尝有母的原因,可能是小牛出生不久,母牛即告死亡,或是被主人卖给别人饲养,而未尝能够生活在一起,所以说「未尝有母」。
  宇宙间所有的动物,可能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配偶,都没有完成明媒正娶的法律手续,同时孟子又说过「幼而无父曰孤」,这样就产生孤犊的名词。其实小牛是有牛父的,因缺乏证据,所以说「非孤犊也」。
  「白马非马」,依佛理解,「白马」是「相」,「马」是「性」,性为相之体,相乃性之用,故曰「白马非马」。但「孤犊未尝有母」,若以孤犊喻为众生,则母即谓之佛。众生虽迷真逐妄而为众生,但佛性仍在,故曰「未尝有母」。倘能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到了恶尽善满,福慧具足时,那就不是众生,是为「非孤犊也」。
    以上所释,尊意以为然否?你若喜读此类文字,除了要多读儒书,对普通常识也要留意。「子曰学而」固称学问,但童
谣谚语也是文章。只要其心正,则诗无邪。关于佛法最好是能懂一点,对求解确有不可思议的帮助。最后补充说明一点,我希望你研究佛法目的是求知,而不是想拉你来做和尚。
  

      99,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难免有失敬之处,乞示补救之道。
   佛说:「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令堂久病不起,正是你尽责培福的好机会,幸勿错过。曾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事后追悔悲伤,实不及身前兑现的好。
  孝亲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个「敬」字,所以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但诸供养中,求其无愧于心就可以,也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且视亲恙作示疾想,功德无量;如作冤家债主想,罪不可逭!就算是讨债罢,也应尽力还清,方无后患。利用机缘,劝亲念佛,发愿往生,极其重要。说明久疾原因,乃宿世恶业之所致,倘能志心念佛,痊愈有期,万一报尽命终,亦可往生极乐,永脱轮回。
  读来信,察知居士既贤且孝,殊堪敬佩!暇时代亲念佛,回向西方;行有余力,可买物放生,以助正行,此所谓补救之道,勉之!
  

   100,学佛的人可不可以看电视?
      世出世法,好像麦子和面粉的关系,本来是一个东西,由于妄心分别,便产生了面粉和许多其他的名称。
  其实电视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如果说有,那是由于我们不善用心所致,还是以麦子来说,虽然含有面粉的成分,如不磨它,怎会成为面粉?也就是说不管它演些什么,只要不错用心,也许没有多大关系。话虽如此,但要做到不动心,当然很不容易,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少看较好。
  汉书云:「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买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因此我要向电视、广播、新闻界诸君诚恳的要求,千万要尊重职业道德,不能过分渲染,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安宁。更希望家长们管制节目收看时间,凡有危害青少年心理的东西,不要他们看,这样对管教有很大的帮助。
  学佛的人应以修行为重,我们都是凡夫,对于不正当的娱乐,耳濡目染,可能有影响。听说曾有人为了看「保镳」而不上殿,像这样的妨碍修行,我以为还是不看为妙。
  

   

        101,见蛇食蛙,即杀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杀蛇是否无罪?
         这个问题,只能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答之,堪称尽美!否则,见仁见智,很难论定。不过我要请问的是,你为什么要杀蛇救蛙?如果认为蛇有食蛙而兼毒人之虞,蛙有护稼之助,如此则杀之救之,合情合理。但蛙既有护稼之功,何故杀之为食?蛇食蛙见之即杀,何故人食蛙闻而赞善?同一食也,今誉之为救蛙,实则与蛇争食。且今蛇之食蛙,犹昔蛙之食虫,人因食蛙之过,故遭蛇毒耳。
  今既以蛇之食蛙毒人之过而赐死,则牛马鸡犬何罪焉?牛马有耕载驾驰之劳,鸡犬有嘶晨守夜之益,既不争城,且能尽职,何故杀而食之?鱼鳌何罪焉?避祸于江河之内,求生于水土之间,未具害人之谋,更无争食之过,网之何为?杀之何罪?或煎或炒,以充口腹,造恶业于今生,结祸胎于来世!或曰:天生万物以养人,何罪之有?所谓万物者,宇宙之万有也,故人亦不得居于物外。万物既用之于养人,则人亦当以养万物,虎狼之食人畜,若人之食牛羊,彼此互养,天意如斯,何故以救蛙为功,杀蛇称过?试观今之车祸频传,战争无已,此皆杀生之过,互啖之仇之所招,倘不及时止之,则未来之祸殃,更有甚于今昔!
  至于欲论功过,当视其用心而定。所谓用心,即其目的何在?凡损他利己者,虽救生未必有功,若利他而损己者,纵杀生或当无过。世人因恶鼠而畜猫,非怜猫之失所,故不为功,武王为吊民而伐罪,旨在除暴安良,焉能称过?此所谓用心之道也。
  时当末法,业感堪虞,伏望大众慈悲,共修佛事,倘能戒十恶于娑婆,必感千生于天界,若能念佛回向,求愿往生,如此,则六道自此而长辞,轮回亦从今而永脱,果能如是行去,众生幸甚!诸佛欣然!
  


     
  

TOP

续 24

         102,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里的负责人好像没有—点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所谓感化院,顾名思义,当然不及在家里舒服。请问你为什么到那里去?
  客:不是我要去,因为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的,和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终日在一起鬼混,就闯下了大祸,直到去年减刑回来。最近看见法师的大作,所以特地来请教。
  僧:这样说,他们并没有错,假若你没有过错,谁敢抓你?我们的政府,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一切都有合理的保障和充分自由。所谓自由,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须做到自他两利,如果只知自利,而侵犯了别人的权益,那是自私,当然要受法律的制裁,否则好人就不要活了。你也知道别人对你不好,就批评他们没有慈悲心,难道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是慈悲的?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绝不侵犯他人的权益。我再问你,你住过医院没有?
  客:我身体没有病,所以没有住。
  僧:身体没病,就不住医院,那么言行有了病,当然要住感化院。医生待病人,用药物苦其口,刀剪切其腹,旨在去病,而非仇怨。你因为有言行不轨之病,所以也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后才能做好人,行好事;假若那里穿的是奇装异服、吃的是海味山珍、住的是观光饭店、坐的是迷你汽车,高起兴来,还「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假如是那样,谁都愿意接受感化了。你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嗔别人,是不对的。要知道,法律的手段虽然残忍,但目的是仁慈的。当时对你的恶行,如不及时制止和适当的感化,现在更不知又闯下多少大祸!减刑出狱,这是史无前例的德政,希望好自为之,检讨过去,策励将来,方能对得起政府和自己的良心。
  客:我从来就没有听过这些道理,今后我决心要做个好人,有机会要常来听听佛教的道理。
  僧:只要愿意接受劝导,当然欢迎你来。
  

   

             103,有好心人,在出车祸的地方,树立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用以镇压,是否有效?
         无论什么灾祸,都是由众生的业力造成的。而业力是由贪嗔痴的妄念(思想)所产生的,当妄想发展到极点时,理智就作不了主,因此就种下了祸根,造成祸事。当知车祸是驾驶与乘客的共业所感,由于各人业力不同,因此有死亡、残废、轻伤及毫发受损种种差别,这就叫做别业。
  根据每次车祸的报导,多半是由驾驶疏忽,或是机械失灵和天气影响造成的。因此有善男信女在发生车祸的路旁立碑,目的是提高驾驶的警觉,使他的思想恢复正常,所诸「胸中正,则眸子(眼睛)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眸子了焉,看的清楚,就不致出事了。乘客倘能时常念佛,亦能消灾解厄,转危为安,这种不可思议的义理,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曾见有人在墙上写着「谨防恶犬」几字,其目的是使行人注意和预防,而收到不使恶犬伤人的效果。如明此理,有效与否,就知道了。
  前些日子,报载某处车祸,把石碑撞毁,因此有人讥为迷信,这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如果他能多读点书,可能就不会藉机兴谤的。
  

   

       104,说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愿,有时我也念,怎么没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众生所求如愿,这是实事,绝对不假,你念的无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诚心的程度不够,更是无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念几句,效果自然不大。
  谈到如愿,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说,有人求了平安,就骑着车子,不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横冲直闯,这样子出了车祸,怎能怪佛不灵?自己长的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又没有学识能力,还想讨个电影明星做老婆,这种愿怎么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职权搞钞票,如了愿岂不是害了他?求发财,是为了吃喝玩乐,这个愿还是不如的好,不然,会造下更多的恶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对于所求而未能如愿的,时空也有关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认为凡事只要尽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计较,这是避免烦恼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难以说尽,简单的说,不仅现在能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将来又能了脱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实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心愿须做到利害兼顾,可如则如。好比说,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驾照,这正是佛菩萨慈悲的加被,应作报恩想才对。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愿的,想必另有原因,但愿能继续修行,虽然失之东隅,必能收之桑榆。根据我的经验,凡是未能如愿的事,以后都证明是对的。
  客:我们所求的当然是属于个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会行吉居祥,万事如意,而且懂得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对于世事就不会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处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强,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对学佛就有兴趣,信心也更坚定(意诚),又以成佛为期(心正),当然杀盗淫妄种种恶业,就不会做(身修),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乐(家齐),家家如此,社会自然安定(国治),国国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念佛往生,到了那里还是闻法修行,老是那样,会不会感到腻?
  我根本没有尝过那种味道,不知道腻不腻。照我想是不会的。好比一个正常人,天天吃饭睡觉,睡觉吃饭,并不感到腻呀!像你每天上班下班,不但不腻,而且还很有劲,因为你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那么修行人是以成佛度生为目的,对于修行,自然更不会感到腻了。
  以读书来说,如想得到博士学位,对所修的课里,一定不会有腻的感觉,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孔夫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是由「学之不厌,诲人不倦」所得来的;宰予因为对读书没有兴趣而昼寝,才留下「朽木不可雕也」的趣话。
  佛法是「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的一门高深的学问,对世间学问,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尚且研读不完,何况佛法!
  客:极乐世界的人民,寿命也是无量的长,天天修习,总有一天会修完哪!
  僧:你会下象棋不?别看棋子只有三十二粒,但奥妙却也无穷。就以一位职业棋手来说,一生下到老,也不会有步步相同的棋式出现,因为双方的智力不同,所以就有差别。你以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就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我认为不正确。要知道释迦佛所说的佛法,主要的是应此方众生的根机而说的,到了极乐世界,将会有更精深的佛法以供修习。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释迦佛说的不是究竟法,以净土分九品的义理来说,下品下生是方便究竟,论阶位只相当于四果罗汉,和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等,但四果罗汉只断三界内的见思惑,初信只断见惑,要到七信才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至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品三德密藏(法性,实相),而入初住,称为法身大士,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而入佛位。极乐世界之所以分九品的原因,也是为了应机,而使其分断分证,等到诸惑全空,花开见佛,才是究竟的究竟!
  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了脱生死的心太切,念了几十年的佛,不但不腻,反而觉得念的不够多。如能往生,在那种美妙的环境里修行,所谓乐以忘忧,更不会有腻的感觉。而往生唯一的条件是「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既然能定,时间观念当然就没有了,因此就不会感到腻。所谓腻,是由分别心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有这种观念存在,可说是与极乐世界的距离,永远是十万亿佛土。你怕腻,我认为是好现象,但愿依教行持,若能往生上品,就不会腻了。
  
   

         105,我在历史上看到有关宗教的评论,他说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乱,是真的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有权编历史,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人那管得了。不过他说是也不行,我说非也不行,鹿马人力可更,是非且待公论,后之善读史者,必有感于斯言。
  现在客观的用佛法理论,来谈谈这件事的道理好了。一个国家的兴亡,是全国人民的共业所感。是故老子说:「世治愚者不得独乱,世乱贤者不能独治。」因为他不了解这些道理,故作此评。如说梁武帝因迷信佛法而失天下是对的,试问他得天下是迷信了什么法?我以为他若不是晚年信佛,恐怕早就垮了,如认为我说的不对,那周之衰,秦之灭,应该怪谁?去年有位老先生和我畅谈往事,而涉及佛法,他说:「古有某将,在兵临城下时,还在屋里念金刚经,以致大局不可收拾!」这件事可靠与否,姑且不谈,其目的是为了诋毁佛教,显其所尚。因此我笑着说你没有诵金刚经,怎么弄成今天这种样子?不谈别的,连立锥之地也没有!我天天念经,好坏总有容膝之处,弄得他没有话说。我读过历史,但没有研究,不过我认为历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国民生活道德的准则,其作用不仅是赞誉贤良,用彰圣德,亦能贬诛不肖,以诫顽愚。因此我认为善作史者,态度要客观,事理要分明;是非要公允,评论要确切,不可杂有私人之偏见,更不能属于权势,而一字一珠的写下,方能称为历史,否则就是小说了。
  

TOP

续 25

       106,临命终时,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则平时即可为所欲为,作恶亦不足畏;若不能,岂不是骗人?
         阿弥陀佛兴建极乐世界的目的,就是为救度我们这般苦恼众生,只要想去,正如佛愿。这就和负气出走,流浪在外的小孩(众生)一样,父母(佛菩萨)千方百计地求之不得,一旦有信(念佛)说要回家,这是多么令人欢乐的事!所以说,只要在临命终时,心诚愿切,一定得生。
  不过我们修行首先要明因果、信轮回,如果平时不造恶因,自然不会招恶报,若是平时对杀盗淫妄,为所欲为,到了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就想藉念佛逃避因果,算盘打的是不错,可是到那时是不是知道念佛,大成问题。如能志心称念,当然还有希望,万一不知道念,那怎么办?
  记得有位老法师和我们在一起闲谈:你们说某人不错,某人如何,都不足为凭,但看将来谁有个好死,才见功过。时隔一年,他从楼上摔下,伤势极重,我从外面回来,急忙跑到房间去看他,问明原因,马上拿伤药给他吃,并劝请念佛。他说:「现在痛苦的像万箭穿心,那能念佛啊!」看样子非常危险,所以又去请医生,并且日夜守护。到了第三天,情况好转了,他就和我说:「以前我对生死,好像很有把握,经过这次经验,才知道在极度痛苦时,正念是提不起来的,希望你在平时要好好用功,不然,生死是了不了的!」
  他是童贞出家,俗习未染,而持戒亦甚严谨,由于宿世业力,而招此灾,在痛苦时尚且不能念佛,何况业重如山的凡夫、俗子,那更不用说了。我以为个人的言行,和钉钉子一样,当别人告诉你钉的位置不对(造诸恶业),就该马上停止,拔起来比较容易(念佛往生),如说我有拔钉(临终念佛),打下去没有关系(为所欲为),等到钉得太深(恶业深重),虽有拔钉,恐怕也没有办法。倘明此理,则平时应当谨言慎行,趁早念佛,到时候才不致像「下锅螃蟹,手忙脚乱。」而对往昔所造恶业,更应礼念求忏,方为上策,否则不要说佛骗人,而是你自己骗自己。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倘平时不念,纵然在临命终时,勉强念得一句二句,功效不会太大。所以希望在平时要能止恶行善,勇猛精进,这样不但现在如意吉祥,将来往生西方,决无问题。
        
  

        107,我父母的思想和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以致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么办?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地送你读书,目的是希望将来显亲扬名,光耀门楣,造福社会,利乐众生,想不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不一致,听他们的,不就一致了吗?
  当然有些做父母的,因为生活环境所迫,少读点书,以致思想和当前社会环境,似乎有点脱节,这是事实,另一方面,道德观念比较浓厚的,比较守旧,也是构成上下思想不调和的因素。无论为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做子女的,务须做到「敬顺」二字。从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所谓色难的「色」字,就是态度和表情的意思,即是说,不管父母说的对不对,都要无条件的接受,这就叫做敬顺。千万不能表现出不高兴,更不能反对,如真有不妥当的地方,也要心平气和的说明理由才对。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是自私的,更以为自己会算点X加Y,认识几个洋文,以为了不起,稍不如意,就说父母是老顽固。要知道做父母的,是以全家人的福利为福利,而你只顾自己,当然会有距离。当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是说家里的工作,有空也要尽力分担一部分,不能贪玩和偷懒。有酒食先生馔中的酒食,倒不一定是指酒肉,凡是好吃的东西,都可叫做酒食,所谓先生馔,要让长辈们多吃一点,(先生不一定是专指老师)。因为父母物质享受的时间比你们少,让他们多吃点,也算是尽孝。以经济眼光来说,你也不吃亏,你能孝顺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子女才会孝顺他们的父母。
  书应该是为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而读的,并不光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不孝顺父母的人,保证也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读书再多,也不过是个书架子而已,有什么用!
  以世间法来说,孝顺父母只是讲究口体之养,佛法的孝顺父母除了菽水承欢,养生送死之外,还要使父母能了脱生死。请看「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地藏经」,完全是讲孝亲之道。所以有人批评佛教消极无性,真是天大的冤枉!有空不妨把这两部经看看,就不会这样任性了。现在你感觉你的父母好像不够资格做父母似的,但愿你将来是模范,不过我耽心你这样下去,定会一代不如一代!
  客:听了师父的教训,我一定改过,想起来我实在是自私。
  僧:你能改过,欢喜无量,既然要改就要从心地上着手。关尹子说:「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是以圣人浑之。」所谓浑之,依佛法说,就是不要把我看得太重,须知六亲眷属,皆由宿世业力因缘而成,务须敦伦尽分,各尽其责,如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忍让,绝不可存有丝毫敌意。就一般的事情来说,别人帮助了你,你也要报答人家,何况父母有养育之恩,更要尽力报答才对,不然,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这两年的观察,你的本质并不坏,「爱之深,责之切」,我才力加劝诫,希望你了解,教人为善去恶是我们的责任,好自为之。
  客:我决定改过,绝不辜负师父的期望!
  我任公职,自问工作技术和效率不比别人差,但升迁不及别人顺利,原因在那里?
  我不是常说,人生的功名利禄等,都是由过去生中善恶思想言行的反应吗?
  僧:你一年收多少稻和葡萄?
  客:都没有种。
  僧:因为没有种,所以没有收成;那么你过去没有种善因,现在当然就没有善果。固然王充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宇宙万物,都各有各的生存能力,别人比你顺利,一定有原因。乌龟可说是最无能的动物,不仅行动缓慢,也不会打架,发现敌情,就把首尾和脚缩到壳里,这样,它就能活下去。最奇怪的是它喜欢吃燕子,还真能吃到,据说它想吃燕子时,故意浮在水上,燕子飞累了,以为龟背是石头,就落下休息,结果被龟吃了。论能力龟不及燕,论事实,燕负于龟。想想这道理,也许就坦然了。以佛法来说,他过去培了很多的福,你只修了点慧,虽然他的能力不如你,但比你有福气,所以你不如他。若以世法来说,也许他会「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你不会这一套,既无出众能力,却有特殊个性,当然就不如人家。但是曾子说:「君子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以守仁。」我以为不管干那一行,应尽力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何必计较那些?人格修养,最为重要,如果「不义而富贵」,那是造业,不是荣耀。
  人生真正目的,应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求得生死的解脱最为重要,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因此我认为学佛修行,是人生一大乐事!至于功名富贵和物质享受,都是生活上的装饰品,不必过于认真。韩非说:「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岂三大夫不贤?乃三君不明也。」可见怀才不遇,古亦有之。这是个人的别业所感,又何怨!
  论处人的态度,对上要恭敬,只要站稳自己的立场,不用奴颜婢膝,对下要谦和,虽然大权在握,切不可高高在上。遇着看不惯的事,要勉强的去看,因为你不是完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就算你才能出众,但独木难支大厦。钢筋水泥虽坚强,若无水和合团结,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如能做到「大智若拙,大辩若讷」,必能否极泰来,转忧为喜。
  客:出家人真是太伟大了!就像汽车一样,方便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僧:你太客气了!弘法利生,是我们的责任,不能说是牺牲,如说我们是汽车,就要发挥货畅其流的功能,而便民利国,若是载运歹徒,害莫大焉!也就是说,我们是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如果仗佛威光,邪命自活(算命、捉妖、经商看相、占卜吉凶)这样不仅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依教奉行,护持正法,才是如来的子孙。
  
       108,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无论怎样顺从,总是不讨好,师父有什么办法使她对我好一点?
          六亲眷属,都是由宿世业力所成,绝不是偶然的。地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鞑现受报。」可能过去生中你虐待了她,现在就来受报,这是很可能的事。不管怎样,你把做媳妇的责任尽到就行,何必计较那些?你只知道媳妇不好做,其实婆婆也很难当。
  每个人由于宿世业力、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做事的观点就不一样,有了歧见,就有是非,无论如何,你是媳妇,必须孝顺公婆,勤劳家务,敦亲睦邻,节俭朴实,相夫尽礼,教子有方,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说他人长短。万一遇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能拉长着面孔,「猴子不吃人,样子难看」,这样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以上各点如能切实做到,不但现在是个好媳妇,将来也是个好婆婆。
  古今婆媳处不好的多得很,原因就是自私。有的说我从前当媳妇好苦啊!现在对你们这样宽厚,还不知足?像这种观念,不合时宜。好比说,她过去烧柴火煮饭,现在用电锅,不要媳妇上山砍柴,这是时代进步了,那里是宽厚?有的嗔恨心重,认为以前受了多少苦,熬了几十年,才上阶有缺,当了婆婆,如果不好好的威风一下,太吃亏了。还有一种人,对自己的女儿好得很,有好吃的媳妇别想,有难做的女儿没分。这也构成婆媳不和的原因之一。假若她能这样想,我的媳妇是别人的女儿,我的女儿是人家的媳妇,人家虐待她,我心里会难过,我虐待媳妇,别人也伤心。所以说,不管家庭环境好坏,待遇一定要平等,这样彼此间的感情就融洽了。
  现在有些年轻的媳妇也太不像话,因为有的在娘家懒惯了,好的不懂,坏的都会。出去打扮的像活妖精,回家就是夜叉婆,也难怪婆婆生气。要想婆媳处得好,双方必须拿出爱心来,倘能相信因果,持斋念佛,保证会使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TOP

续 26

       109,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么意思?
        儒家的思想,最终目的是「止于至善」,三民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现以所问的方法来请教你,如果真的能「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是不是没有意思?以你的职责来说,是负责学生的管教,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是好学生,事实不然,合乎标准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说大家都成了好学生,那就没有事做,因此该管的不管;该教的不教是不是?
  所谓止于至善,必有下善中善和上善之别。下善是上善的方便,上善是下善的究竟。下善是老吾老,幼吾幼,只知自利,而不利他。中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他两利,推己及人。倘能「爱屋及乌,民胞物与」才是上善。大同之治的社会局面,是充满了仁爱的,没有仇恨,自然就没有战争,那时候不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且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衣食丰足,养生送死无憾,当然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不是很好吗?如说大家都成了佛,那有什么意思?等于是说「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以后,会造成警察失业,法官改行的社会问题一样的不智!
  一般人是以认识「神」和「物」的眼光,来认识佛和佛土,当然免不了会产生种种疑惑,现在用儒家的话加以补充说明,佛的人格是至善的至善,佛的国土是大同的大同。因为佛是恶尽善满,福慧俱足,不生不灭,大慈大悲的圣人,故称为至善的至善!佛的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所以说是大同的大同!
  佛教的目的,积极的是净化人心,建立人间净土,如果人人都能依教行持,思想就不会贪嗔痴,行为那会杀盗淫妄,这样不仅是家庭和乐,社会安定,国家自然富强了。所谓「人成佛成」,只要人格圆满无缺,又能立志学佛,大家自由自在的生活着,多么好呢!如说都成了佛有什么意思,等于是说都是好人有什么意思的道理一样。作如是答,属於戏论,究何所事,贤者决之。
  

             110,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骗了,现在生活成问题,怎么办?
        依世间法来说,是交友不慎之所致,依佛法的解释,可能你前生骗了他,事已至此,烦恼也没有用,只有逆来顺受,重整旗鼓,才是办法。以你的品德和能力来说,还是很有前途的,不要泄气,钱是人赚来的,只要身心健康,我想很快就可以恢复过来。既然是老朋友,其中必有原因,不然,他怎不骗别人,你怎么愿意合伙?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真教人难以应付,不但是朋友不可靠,就是父子也不保险。虽然如此,好人总比坏人多,这就要看各人的因缘。交朋友最重要的条件是品德,所谓「立贤无方」,不必分别是那里人,因为好人坏人,到处都有,不能说那里光出好人」那里光出坏人。我认为把利害关系看淡些,所交的朋友比较可靠,若以「毋友不如己者」作标准,那就不合潮流,假使每个人都这样想,保证谁也找不到朋友了。
    凡有诈骗、不道德行为的人,都是由不相信因果造成的,最后绝没有好下场。这种例子很多,难以说尽。我曾见过几个人,利用权势,弄来些臭钱,然后去开农场,买汽车,一个在高雄开餐厅,认为今后的享受可以高枕无忧,乐享天年。事实不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强盗遇上贼」,都教别人骗光了,现在没有权势,如同丧家之犬,到处钻营,也没人理会。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谁也不愿同情。这是贪取不义之财的实证,希望作恶者引以为鉴,人与人之间,自然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纠纷,社会也就安定了。
  

   


   111,宇宙万有是否有个主宰作善巧的安排?不然,怎会那么规律?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宰吗?
         宇宙的主宰是有;不过不是神,而是心(识心),也可说是业力。请问某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你说是谁主宰的?
  客:是法官。
  僧:我说不是,如果他不犯罪,法官敢判吗?他为什么要杀人?是因为他想达到某种程度的欲望而受到阻碍时,才下此毒手,假若他不作无理的贪求,就不会做这种害人害己愚痴的事来。杀人是因,判刑是果,所以说他被判处死刑的主宰不是法官,而是他自己。再请问你写信给我,是谁主宰的?
  客:因为看见法师写的这本书,就想通信。
  僧:这样说,书是通信的主宰,其实不然,书只是构成通信的助缘,因为也有人看了书而未通信的。再以皮鞋店的老板来说,他应该是皮鞋的主宰。你的皮鞋坏了(因),为了要去看朋友(缘),于是就去买,他很自然的给你一双试穿一下,如果他是主宰,那么他给那一双你就应该接受那一双才对。事实不然,鞋的大小、颜色、式样、品质和价格,你都有选择的必要。这么说,你是主宰啊!?不对,你虽然选好了,如果他标价一千元,你只有八百,还是不行,必须双方协调好了,才能成为交易。由此可知,是互为因缘,互为主宰的。由于双方分别其利害关系而作最后的决定,即是所谓善巧的安排。
  

       112,程子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所谓「无独」是「因」,「有对」是「缘」,「自然而然」,即是诸缘和合而生万物,故曰「非有安排也」。如说有,试问能安排万物者是谁安排的?
         一般人认为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宰,表面看来是对的,其实只对一半,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缘十方世界受苦的众生而产生的,好比「防台中心」,没有灾民,就用不着成立了,至于能去与否,佛也不能完全作主。当然佛是希望大家都去,但是有的不愿去,佛也没有办法。所以说,能不能去极乐世界,完全操之在我,只要能依教修行,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113,人死后到那里去了?是否还是变人?投生怎么投法?
         现在我还没有死过,不知道死后究竟去那里?但我十分的相信随业受报的道理,非常正确。现以就业的学生来说,是根据他们在校学什么就干什么,这不就是随业受报吗?要知道我们每个众生,他生平一切的善恶思想行为,等于学生在校所修习的课程一样,学生是学以致用,那么人死了是随业受报。
  至于死后是不是还能变人,那要看造的是什么因,如果杀盗淫妄,无所不为,死后还想变人,那是万不可能的!好比贪污判刑的公职人员,出狱后是不能恢复原职的。其实要想来生变人也并不难,只要受持五戒,坚固不犯,就能达到目的,你若对学佛有兴趣,希望发心念佛,求愿往生,做个莲池海会人,比这里好得太多。
  谈到投生怎么投法,虽然有证据,但一般人迷信科学,总认为不可能,所以不说。现以我们日常生活动态来说明一下,但愿能举一反三,依理推断,对这问题也许可以解决。
  我们把工厂当作社会,上班比今生,放假当死后,若问放假他们到那里去了?我说是随业受报去了。好比欢喜读书的人就去(投生)图书馆,爱看电影的就进电影院,对球类有兴趣的就去球场,也有游山玩水的,……这种种不同的活动,都是随着每个人的思想行为而成就的。假如去图书馆的人,对读书的兴趣不减,下次放假他还会到图书馆去(变人),否则,就会跟着第二兴趣去了。
  客:这样解释是很有道理,思想确实重要。本来我今天应该去看朋友,但是为了这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所以就来这里。
    僧:众生善恶的思想行为很多,而恶业更是多得难以计算,但死后当然不能在各处同时受生,必须按善恶业力的轻重,逐次偿报。你今天原定看朋友,但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比看朋友更重要,所以就到这里来了。由此可知,心能造业,也能持业,因此佛说「回头是岸」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和这道理一样,只要诚心向善,必得善报。但是不能说,我先去玩个痛快,以后再修好了。假若所造的恶业超过善业,那还是要先受恶报的,希望不要冒这个险,一失足成千古恨,回过头来,又不知是以何面目,来见江东父老!
  

      

   114,佛教讲慈悲戒杀,植物也有生命,何以不戒?
  心佛众生,本无差别,迷之为三,悟之则一;即一即三,非三非一。
  客:既无差别,何须修证。
  僧:修乃修其未断之惑,证即证其已悟之真。佛教戒杀,源于同体大悲。佛与众生,相虽有殊,体则不异。现以我们的身体来解释同体。所谓「我」,是由五官四肢……组合而成,若以五官四肢等物喻为众生,则我即等于佛,无论任何人,绝不无故的伤害自己身体任何一部分。大家倘能作如是观,保证不会造杀业了。
  三国时候的魏文帝要杀他的弟弟,命他七步成诗,否则,即杀之。他弟弟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此使他的皇帝哥哥,悟及同体之理,得免于死。如明此义,就知道佛教戒杀的道理了。
  至于植物也有生命,佛并不是不知道,否则,怎会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但是为了教化的方便,不得不把宇宙万有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类。动物因有运行和情识的功能,故称有情,植物则否,乃称无情。这是依万有的现象作权巧的划分,但体性无二无别。请看易经系辞说:「在天成象(体),在地成形(相),刚柔相推(因缘和合),而生变化(万有)。」这也是说明从体起用的道理。
  客:这样说,杀害有情众生固然不对,但砍伐草木也不合理,素食荤食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僧:关尹子说:「天地万物,无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应(用),我非我我,不得不养。」儒说:「食色性也。」由此可见,众生的色身,需要饮食物质才能生存,是自然的。以人来说,肉食固然可以充饥,但吃叶菜也不会饿死,论营养还比肉类好。要吃肉是人为的。不戒砍伐草木,是「贤贤易色」的办法,既不影响人们生命的安全,又能维护畜类生存的权益,达到修行的目的。
  
  

   
  

TOP

续 27

        你读过孟子没?齐宣王不是说:「何可废也(不吃),以羊易之(素食)。」教人素食虽然与羊易之目的不同,但理却很相似。同时我们只要能依教修行,等到有了定功以后,食量就会逐渐减少,或者完全不吃,也不致于饿死。到那时是以法喜禅悦为食,好像停止不用的汽车,不必加油了。
  客:我相信有情众生,依教修行,必能成佛,无情众生有无佛性?能成佛否?
  僧:以前我不信无情有佛性之说,后来才深信不疑。如果无情没有佛性,生公说法顽石怎会点头?以前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弟子们思佛心切,就用栴檀雕了一尊佛像,以资景仰,后来佛回来的时候,像亦出迎,佛即为像授记,这就证明无情不仅有佛性,而且也能成佛。关于草木成佛,天台宗已有详细说明,密宗亦有非情成佛之说。论理,宇宙万有,都有佛性,论事,情与无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怎奈个中的道理太微妙,一般人难以体会,但愿努力如法修行,时间久了,相信比我了解的更具体些。
  



        115,学佛以来,待人接物更加小心,总不免有些无谓的是非,怎么办?
        在这世界上,不被别人说是非的人很难得;不说别人是非的人更难得。对付办法就是「忍」!别人告诉你的事不要信以为真,自己所见的,装着没看到,贤父说:「是非日有,不听自然无。」最好还能这样想:可能我过去生中造的口业太多,今生就来受报,随他说好了,趁这机会正好磨练自己,将来债也还了,行也修了,岂不是一举两得?倘能如此,保证就坦然了。
  一般人都是喜欢听好听的,其实别人说你好,你不是真好,因果不饶你,说好有什么用?说你坏,你不是真坏,因果不找你,说坏也等于零。遇着这种事,千万不能用以毒攻毒的办法对付他,这样是非将会更多。要想避免别人不说你的是非,首先自己就不能说别人的是非,更要管教子女不说是非,假使大家都能这样做,以后就没有是非了。
  以前称搬弄是非的女人为「长舌妇」,但有些男人的舌头并不比某些女人的短,我看现在的女人很多都有职业,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务,空闲时间少,说是非的机会也少了。也许是现在教育普及,女性的知识水准提高了的关系,不愿说人家的是非,这是好现象,希望以后永远也听不到「长舌妇」那种声音,不管是个人或家庭,以及社会,定会减少很多无谓的是非和烦恼。
  佛教对两舌很重视,所以列为十恶之一。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将来才能超凡入圣,证无上道,否则,不管怎么修,也是磨砖作镜,徒费功夫!
    客:法师开示的很有道理,但是想做到却不容易。
  僧:修就是要修难做的事,不然,你我早就成了佛。不要怕难,把「我」看淡些,就不会感到难了。
  

      116,一贯道究竟是什么教?
          根据史料,它是由元朝白莲教蜕化而成的邪教,为了适应环境,其教名有清水、八卦、一贯道等数十种,现在又改为宝光、发一等十八个组,既无公认教主,又无真实教义,所印的修身宝鉴,都是东拼西凑的,毫无系统,义理更谈不上,虽然他们也供奉观音、弥勒、孔子、关公,和吕纯阳,说什么「三教合一」,「五教同源」,曲解佛教的经典和史实,且以上天挂号,地府除名的谎言来诱骗世人,以致有些忠厚善良的人认为是佛教,而乐于参加。他表面上挂的是佛教招牌,其实别有用心,如认为我说的过分,请问凡是参加过一贯道的朋友们,有几个知道所谓点传师的真实姓名和住址?为了防止将来出了事,他就可以逍遥法外,让别人倒楣。
  客:我曾经参加过一贯道各种活动,那是因为看见他们供有观音菩萨,才参加的,其实他们是供着「无极老母」,经过引保师介绍和多次调查,然后就宣誓:某某某,今天愿求真理大道,性理真传得道以后,诚心保守,真心忏悔,若有虚心假意,退缩不前,欺师灭祖,藐视前人,不遵佛(老母娘)规,泄露天机,匿道不现,不量力而行者,愿受天谴,五雷轰身!」后来点传师用手在两眉间装模作样的点一下,就说得了道,他给我一本修身宝鉴,大意是说,这个大道,自古就有,以前是单传独授。现在是三期末劫,人心太坏,上天震怒,降下九九八十一种zai 难,但诸仙佛不忍,叩求明明上帝,拯救善男信女,上天开恩,普度三曹。你们的心肠好,才有缘求得天道。究竟你们得了什么道?这道就是关、诀、窍三件宝贝,「点了玄关窍,阎王吓一跳」,玄关是生性的门户,无价之宝,将来死了也不会烂,诀就是○字真言,你们要诚心保守,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也不可向别人说,若遇大难,你就默念,老母娘救命仙佛保佑,而逢凶化吉。印即是手印。这个老母娘是生天地万物的主宰,世上千门万教,都是奉上帝的命令传授证明的,最后上帝要派明师降世,大办收圆。上帝是我们生性的慈母,她是全知全能的,真正的博爱,我们是她娇养的爱子,因为我们入世以来,受了气禀所拘,迷昧了天良,失去本来面目,现在你得了道,我就可以为你们上天挂号,地府除名。
  僧:请你慢点说,我把这一段略加说明。先说他们的老母娘是生天地万物的主宰,上帝是他们生性慈母,他们是她娇养的爱子,请问老母娘是谁生的?他们的父亲姓甚名谁?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他们承认是她生的,没有父亲的孩子,不觉得难为情吗?再说老母娘是生天地万物的主宰,当然虎豹豺狼,毒蛇猛兽,也都是她主宰的,就算她有本事,全知全能,为什么要生那些不利于她的爱子的东西?何不生些父慈子孝,三从四德的子女,更不该使他入世以后受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迷昧天良,而失去本来面目。可见上帝是无知无能的,否则何致如此!既已得道,上不传父母是不孝,不下传妻儿是不慈(也许是恐怕他们受累),又不能向别人说是不忠(这是保密),这样怎能说是博爱?要不是他们的仙佛还有点良心,叩求拯救,现在又不知他们受的是什么罪!至于人心太坏,那是上梁不正,管教无方所造成的,她不自愧无能,反而降灾泄愤,这种作法,太没道理。至于点了玄关,死后不烂,古今有没有一个可作证明的?
  佛教对宇宙万有,是以「一切唯心」,「缘生性空」的理论为基础。我们这个世界,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的业力所成,人类在劫初是由光音天迁来的,人本来就是人,既非进化,亦非创造,而今人是前人的因缘而生。至于其他动植各物,也都是因缘而生的,如说万物皆为上帝所造,那么现在的飞机大炮,电视雷达……也是上帝造的吗?如说是,凡是现在制造这些东西的人都是上帝,否则就该服从一切「唯心」和「缘生性空」的真理才对。
  谈到人心太坏,是由于不了解缘生性空的道理,而对一切事物认为实有,因此产生贪爱,求之不得,就嗔恨烦恼,而造作诸恶业,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有了恶因,当然就有恶果——zai 难。解决的办法,必须明因果,信轮回,更要止恶行善,否则光凭关、诀、印,是不能挂号抽名的。六十四年冬天,斗六有个点传师骑摩托车被货车压死的实事,当然他点过玄关,也会念口诀,要是真的「点了玄关窍,阎王吓一跳」,他就不该惨死轮下。因此我就说:「点了玄关窍,阎王照样要」。这样说,并不是我没有慈悲心,而是可怜他的思想幼稚,死得冤枉!以佛法来说,人生的吉凶祸福,皆由众生业力而成,老子说:「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他们既不信佛说的因果之理,又不听老子的话,自作聪明,妖言惑众,以致害人害己。关于誓词,其字不多,其心最毒,可怜那些忠厚老实的信徒们,首先贪图挂号抽名的小利而乐于参加,以后又怕天谴雷电而不敢退出,只好任听他们的摆布了。
  客:他们吸收信徒很严格,完全以忠厚老诚的中少年男女为对象,首先作身家调查。品德欠佳,五官不正,老弱残疾,以及流氓地痞,都不吸收。他们说我的心肠好,才够资格参加。当时听了这话,心里也很欢喜。后来我问他们的教堂为什么要设在楼上?他说:「现在是白阳时期,释迦退位,弥勒掌盘,自六祖以后,道不在庙寺,道不在出家人,道在平民。我们的道法比出家人高,所以设在楼上。」再问修持方法,他说你记住关诀印就行,因此就不好意思再问其他。不过心里在想,不对,这样就能上天挂号,地府抽名?也就是所谓所求的真理大道,和性理真传?再回想到誓词,如果将来叫我从事非法活动而不去,也是匿道不现,退缩不前……,把他们不轨的言行,报告地方治安机关,也是不遵佛规,泄露天机吗?同时他们活动多是利用夜间,鬼鬼祟祟地,把门窗关起来,所说的话鄙俗得很,后来由一位同学告诉我一些有关佛教的知识,又看了几本佛书,这才知道上了当,所以立即退出,皈依三宝。
  僧:因为你宿有善根,才发现他们是邪教,而及时脱离,我深深地为你祝贺。他们对老弱残疾者不予吸收,因为他是以利用价值为出发点,这是值得重视的地方。至于流氓地痞,虽然言行不检,但智能却不比一般人差,他们利用不上,所以不敢收。其实这些人,假使能给适当的教化,还是可以使其改过自新,回头是岸。老子说:「世之全才难得,自古皆然。工师之求栋梁,能不拘小节,故大材可得;人主之论臣佐,知屈寸而伸尺,则大贤可得矣。盖人无十全,事无尽美,舍小取大,何功不成?舍短取长,何事不济?」他对老弱残疾,不予教化,那里谈得上博爱?
  总之,宗教的责任,是胜残去杀,止恶劝善的,好比医生,对象应该是病人,不是健康者,医生不管对任何病状的病人,都应尽力施救,至于技术问题,又当别论。佛教是本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对事生(胎卵湿化)六道的众生,都要依法普度,他们只为善良的中少年男女挂号抽名,就不难看出其用心。
  谈到自六祖以后,道不在寺庙:我们有经史可考,不足与辩,如说他们的道法比我们高,何不公开传授?天机既不可泄露,他们的道法从何而来?信徒们所得的性理就是假传;如说是真的,他们就泄露了天机,后果如何,毋须我说。
  客:他们愚弄信徒,还有一个法宝,说是「真传、真考、见真心」。所谓真传,当然是关、印。真考的名堂可多呢!分天考——记载善恶;魔考——外来的毁谤;官考——诉讼和拘禁;奇考——破家荡产;内考——疾病痛苦;外考——他人讪笑;逆考——妻离子散;还有颠倒考——事业失败。所谓真心,就是不违背誓言。
  僧:这样说来,反正是要使信徒们永远被他牵着鼻子走就是了。迷信一贯道的朋友们,你求道目的是为了什么?愿意接受那种真考吗?若不愿就得不到真道,愿意罢,我相信你们谁也受不了那种无谓的折磨!告诉你,人生的吉凶祸福,完全是我们的心(思想)造的。好比说,你的思想言行没有违反政府的法令,谁敢抓你?否则你的父母也保不了险。只要你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用不着他给你挂号,否则他也抽不了名。
  我们有宗教信仰自由,不管你信任何教,我没有权利反对,但至诚的向你们建议,你愿信任何教都可以,千万不要受了一点妖言邪术的诱huo而迷信,不然,定会地府挂号,天堂抽名。
  我这样说,也许有人认为太武断,其实是有经史资料和实事根据的文断。假如你能冷静的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就知道我是善意的劝导,而不是恶意的批评。总有一天你们会相信我说的不错。


     

TOP

续 28

             117,我很喜欢佛法,但看经书又觉得不习惯,是什么原因?
        对佛法生欢喜心,证明你善根深厚,看佛经不习惯的原因,可能你读古书太少,对经文的辞句文法不易了解,也许是学佛的时节因缘未到,以致如此。最大的原因,可能你对科学知识吸收的比较多,但又不精,这就是所谓「所知障」,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存在,对别的学问就会格格不入。
  我常和初学佛的朋友们说:「学佛要客观,最好是把已知的学识暂时放在一边,学佛就比较容易。」这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好比你刚来的时候,我给你一杯五百西西的白开水(世法),又拿出一瓶果汁(佛法),你把白开水倒掉一百西西,只能接受一百西西果汁,若把开水全部倒掉,就能接受五百西西果汁的受用,不然,你受用的还是白开水。
  这是就学佛的方法而言,并不是说其他的学问没有用,你既然发心学佛,起初不妨看看普通的佛教刊物,多记点佛教术语,这样,然后再读经文就有趣了。
  客:佛教何以分大乘小乘?
  僧:如来演教,旨在度生,说大说小,应机而别。所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因此就可以说,小乘是大乘的方便;大乘是小乘的究竟。以教数学来说,老师说3*7=21,但愚笨的小朋友不懂其中的道理,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必须把7十7十7=21的道理来补助说明,才能收到效果。
  关于大小乘的区分,简单的说,求佛果则为大乘,求阿罗汉辟支佛者为小乘;也就是说,自利而又利他则为大乘,只知自利而不利他,即是小乘。假若修大乘法而不发心广度众生,等于小乘;习小乘法,而能兼行六度,普利群生,也是大乘。曾经有人说:「法华方便品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诸众生说法,无有余乘。”那里有大乘小乘的区别?可是他不知道后面又说:“......是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诸佛以方便力,随宜说三。”而安乐行品也说:“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佛智)。”由此可见,大小乘并不是后人划分的。从经文中可以看出,为了因才施教,才随宜说三。」
  我们学佛,对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均应尊重赞叹和奉行,根据各人的环境和智力,选择比较方便的法门去修,倘能一门深入必可了脱生死,圆成佛道。

                          ------全文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