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发菩提心(1)

发菩提心(1)

发菩提心(1)



道证法师演讲



   我们听经学佛,目的是要开发出佛性来用。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佛法,发挥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们不但现在生活清净快乐,同时也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使我们永远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们听经和生活脱节了,这样就失去听经的意义,听经闻法也枉然。如果我们学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状况又是另一回事,这样就是枉费白学了。

  姑且不谈生死的大问题,学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常常就把学佛、念佛丢到一边,先就自己的心情、个性来发挥,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这样也是枉然,和不学佛一样。等于是时常去找医生,甚至送礼给医生,拿一大堆药回家,但是却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嘴里还老是说自己病重难治,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糟蹋自己的生命。去道场学佛,就像找医生看病;买东西供佛,就如送礼给医生;听经,请经本、录音带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药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又老是说自己习气重,就是说自己病重。如果听经学佛已经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处世、说话行动都没有改进,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动念都先为自己设想,只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还没有了解众生和我们的关系和真相。因为,发菩提心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起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说明、检讨。

  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时常听到,也时常使用。譬如,做课完毕,总是回向:“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希望见到、听闻到的人都发菩提心。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自己到底发了没有呢?我们总不能只希望见闻的人发菩提心,而自己却根本没发啊!我们共同学习“发菩提心”这个题目,主旨也就是要真正发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若是没发起、没运用,就等于白学了。

  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发”字,是很妙、很有意思的。会做馒头、面包的人都知道,面粉加上酵母、发粉去发酵,就会发得胖嘟嘟的。发酵了就会起变化,变得松柔,有空间,有弹性。发得足够就会软绵绵,否则就会硬梆梆。发菩提心也一样,发了,就会变化气质,心会柔软,柔软才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产生慈悲、拔苦予乐的功能。发菩提心发得足够,就会像海绵一样,有空间可以含水、吸水,才能吸收佛的功德水,才能体会佛法“空”的道理,开发智慧。菩提心真的发了,心就会松而空灵,学习佛法才能吸收。

  发菩提心的“发”,也像发芽的“发”。曾经孵过豆芽菜的人就知道,一颗干的绿豆是不会发芽的,必须要浸足水分,才能发芽。一旦发了,它的内在就有一种力,能突破外层的壳。如果没发,我们硬要把它拨壳也不容易,那层壳就像我们自我的束缚和执着。绿豆一旦发芽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会出芽,会生根、长枝叶。我们仔细看,每一部分都长得很有秩序,叶脉、细纹也都很美丽。当然,这个发的过程不可以离开水的滋润,没有水就发不下去。发菩提心也一样,不能离开法水的滋润,必须每天不断听闻佛法、读经、诵经。假如一天不浇水,芽的成长就会受影响。如果每天能喷些水,滋润一下,一颗绿豆没几天就会变大好几倍,营养也增加几十倍。若是种到土里,它就可以长得很大,令人不认得它本来只是一颗小小的绿豆。佛法说:“因小果大”。“因”只是小小的,而“果”却是很大。我们小小的一念心,若是有发——发菩提心,就有无限的生长力开发出来。如果是发一念要成佛的无上菩提心,结果就是成佛。我们不要小看现前这一念心。经典说,一颗树荫下可以停放五百辆马车的大树,它的种子只是像一粒芥菜子那么小而已。每一念心的好坏都决定我们的前途。佛法说,一念之间可以看到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在这一念心中看见。我们仔细体会自己为什么现在有这个念头,它是来自过去所有的影响和累积,现在发了这个念头,也会影响所有的未来。就如丢一个石头到水中,由这一点产生的波动就会影响整个水面,每一个波纹都会影响下一个波纹。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善用这一念。现在心念好,未来一定好;现在心不好,未来也不好;现在真念佛,一定会成佛。
随缘勿攀 随遇而安 常发菩提 佛号不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