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三殊胜 益西彭措堪布

三殊胜 益西彭措堪布

发菩提心分二:一、旁述三殊胜  二、发心分类     
      
我们任行一善都要具足三殊胜,才会成为成佛的资粮。

一、旁述三殊胜
     
  由于三殊胜极其重要,故在此旁述相关的法理。所谓三殊胜,就是行善的三种殊胜方法。知不知方法、能不能运用,在行善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若能精通方法并付诸实践,则以方法的窍诀力,任修一善都能达到极佳的效果。相反,若未掌握方法,虽然大量行善,也不一定殊胜。

譬如酿酒,若掌握了秘方,酿造的酒就会非常醇美甘甜,若没有窍诀,再怎么酿也酿不出同样的品质,所以方法极其重要。

传承上师将行善之法归纳为三殊胜传授给后人,若想事事都成为大乘殊胜的善法,这一窍诀必不可少,故应恒时修习。

同样是听闻三殊胜之法,由于学人根性各异,有人能够实行,有人则不能;有人听后只做三天,有人则长期奉行;有人只得少许利益,有人获利无边;有人只当作知识,有人则将三殊胜贯彻于一切时处,使每一善都成为殊胜。所以,由于求法的心态千差万别,结果也迥然不同。

三殊胜即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任何善法都有加行、正行、结行三个环节,若能在每一环节上把握要点,就能成为功德无量的善法。
何为殊胜呢?就因来说,依此法能使善根远胜一般的善根;从果而言,依此要点实行,即使微小的善法,也能获得超胜一般善业的果报。因此,此三殊胜有则成为殊胜,无则成为平庸、下劣。譬如普通的木炭、硫磺、硝酸盐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之后,就能制成威力强大的炸弹。若不按正确的比例配制,则不具强大的爆炸能力。同样,行善是否以三殊胜摄持,效力相差悬殊。
所谓加行殊胜,就是行善前要妥善准备。为使善行成为殊胜,应当努力积聚成功的因素。正行殊胜,浅说即行善时专心致志,深言即安住于无缘,不著一切相而行诸善法。《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行一切善法。结行殊胜,就是摄集所作的善根,通过回向令善根广大无尽

三殊胜是一大窍诀,无论修行何种善法,只要运用她,就能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即使微尘许的善法也能转为成佛的资粮。

行善时有无三殊胜摄持有何差别呢?例如,在川藏公路上时常可以见到藏人磕大头前往拉萨,朝拜大昭寺的觉沃像。他们风雨无阻,千里迢迢地礼拜朝圣,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极大的善行。从身体的行为来衡量,世上确实很少有比它更殊胜的善行。但是,目睹这样的苦行情景,心中往往会疑问:这些朝圣者们,是不是以强烈的发心,来行持大礼拜呢?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也不算是极殊胜的善法。因为善之大小唯随心而安立,若朝圣者发心广大,当然是好上加好,倘若发心不大,虽然苦行有大的善根,但终究不属于极殊胜的善行。
又比如:仅在佛前供一杯水,这种善法谁都能行,一般视其为小善,然而,只要供养者具备加行、正行、结行三种殊胜,缘起丝毫不爽,必定转为极殊胜的善行。
因此,看似巨大的善行未必巨大。譬如:出巨款供僧、建庙、扶贫、放生,若有三殊胜摄持,当然好上加好,若无三殊胜摄持,则功德未必大。

善之大小并非以外相判定,因为万法唯心,不是唯形相。经云:“诸法依缘起,住于意乐上。”形相微小的善,以善心广大,善根即成广大;形相巨大的善,以善心微少,善根也就微小。因此,行善是否以三殊胜摄持,在结果上具有这样大的差别。

以下具体讲述加行殊胜的意义

加行即行善前的准备,做任何事都有加行。譬如炒菜,洗菜、切菜等是加行,这些准备好了,就能顺利进入炒菜的正行。其实正行殊不殊胜、是否得力等,都依赖于前面的加行准备。
这里所说的加行是哪一种呢?是指心上的加行,例如在佛前供花,买花、倒水等也是加行,但最重要的加行是调整意乐,应当尽可能把供佛的心调整到贤善、广大、清净。如果意乐不正,只是以一种散乱、狭小、夹杂贪嗔的心态供佛,不仅不会有大的功德,还可能造下罪业。
有些人行善时往往状若疯人,心中毫无准备地起身就做,这是不具加行。我们做任何善行都应安心稳重,首先须提起善心,否则心若不善何来善行呢?所以,最初比其它更重要的就是内心做好准备。
   
二、发心分类分三:一、不善心  二、无记心  三、善心发心有善、不善、无记三种。
  
  一、不善心若行善的动机是追求此生圆满,则属于不善。譬如供僧,若心中只求保佑家里平安、生意兴隆等,则属于不善心。
有人怀疑:为什么行善还有不善心呢?
答:安立它为不善,有这样密意:

一、善业果报极小,故以微小称为不善
一切善唯随内心的意乐,并不随外在的形相,善的大小也取决于意乐的大小。
譬如,以三万元供僧,心中只想着保佑某笔生意成功。我们观察他的心量:从对象上看,只为我一人求福,而排除了“我”之外的所有众生;从时间上看,只想到这笔生意成功为止的极短时间,比如,生意从始到终是一个月,心中便只求这一个月的利益,此外没有想过更远的未来;从所求上看,只求这笔生意能成办,此外后世的增上生、解脱、成佛、度众生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一概未加考虑。心如工画师,如何描画即如何显现,既然心量狭小得只缘一个“我”、只缘今世今年的一个月、只求一笔生意成功,那么,以这种心量所现的果报自然不可能广大。

因此,虽然以数万元供僧,僧众也如法回向了,但是发心如此狭小,怎么会成熟其它果报呢?缘起丝毫不爽,譬如,只在东山播种不可能在西山发芽。心中只求现世的些许小利,其它一切都被排除在外,所以也只能成熟微小的善果。


二、只求现世圆满,容易在获得之后造集恶趣因缘,故称“不善”。
譬如为遣寿障而请人打卦,并依言请僧众如法念诵了仪轨结果,也对本人起了延寿的作用。但是延寿一定是好事吗?暂时来说,也有些意义,但长远来看,吉凶难定。因为若在延寿十年期间,造了许多杀盗淫妄、毁谤正法等罪业,这样的延寿有害无利,不如十年前死去为好。所以,只为今生着想而行善,从长远观察,往往成了堕恶趣的因。
那么,是由于念诵长寿仪轨而使他堕恶趣吗?念诵长寿仪轨的动机是求延寿,而依靠殊胜仪轨及僧众的加持,的确是成熟了善果,并不是种下恶趣的因。然而延寿之后,烦恼现前造集罪业,正是以此因缘而导致堕落的。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好的结果,比如,十年中断恶行善,这也有意义。

然而,对一般凡夫而言,若只追求今生健康、长寿等,往往容易变成造恶业、堕恶趣的因缘。比如,只为今生发财而念财神仪轨和心咒,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未必能实现。纵然如愿以偿,

但由于积财时或获财后多造罪业,往往导致后时堕落。因此,从长远的结果观察,为求现世圆满而行善过患极多,因此说是不善。

有人想:生存在世间,难免希求此生健康、长寿、富贵或者诸事平安顺利,如果不以善来寻求,又应当如何求呢?

希求长寿、财富等,固然需祈祷三宝、行持善法,此处并非遮止这种做法,而是质疑仅求现世下劣的发心。其实,若能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大心,则一切尽在其中,此外不必再求什么,因为仅此发心便已具足现前健康、长寿等的功能。
如果只追求今生,则无论再如何精勤,也只是小善。就像开水笼头,开得大水流则大,开得小水流则小。同样,做一件善行,发心广大则善根广大,发心狭小则善也狭小。譬如,只为今生或一年家中平安而行善,这种善做得再多,也只是微小的善根。智者明了转变善根的方法之后,应当善巧运用,行善至少应以后世为目标。
   
二、无记心既不属善心,也不属恶心的,就是无记心。即行善时心无目的,既不求今生健康长寿,也不为后世离苦得乐,而只是凑热闹、随波逐流,仅以身口行善,这是以无记心行持的善法。

譬如,边吃糌粑边说话边转转经轮,虽有功德,但若以无记心摄持,确实善根不大。因此,调整发心实为首要之事。(当然,平时念咒,左手拿念珠,右手转经轮,还是尽量做。)

在家凡夫大多没有常行善法的福报,即使做了一些,也不外两种,或者只求现世八法,或者敷衍了事。本来善行就已不多,发心再狭小,只求今生,或者无记而行,则更是可怜!所以,应尽量把不善心、无记心转为善心。
造业的善恶状况都随决心定,如果心中没有作意,处在无记中行善,则成不了大善,但也不是全无功德。

一般人行善常处于无记状态,或者敷衍应付,或者散乱马虎而行。然而,造恶时发心却异常猛利,轻易就造下深重的罪业。因此,平时必须特别注意。
  
  三、善心分三:一、下品善心  二、中品善心  三、上品善心如同十指粗细不等,善心也有上中下三品之别。
   
  一、下品善心所谓下品善心,即追求后世圆满而行善的发心。若以来世不堕恶趣、往生人天为目的,不论行何种善、做多少善,都只是行持下品的善法。
一方面由于因果丝毫不爽,以下品善法也会成熟善趣的果报,但因为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往生人天,并无一念希求解脱、成佛,心既为下等,果报当无殊胜可言。
虽然到了中阴时,难免急求人天的生处,很难不希求,但现在存活时,若也只求人天的果位,发心未免太过狭小。因此从长远来说,只求人天小果只是一种短浅的做法。
我们思惟:若只为求得善趣而行善,即使以大善业,报得一百次人身,如果能行持一般善法,也算可以,但倘若只是造恶,比如做屠夫,一日杀害上百生命,或者平日不行善法,心无慈悲,只是损害众生,为一己之利不顾他人利益,像这样不调柔的人身,得到也毫无意义。
若得到百次人身之后,轮回就此结束,则也不用担忧。然而,轮回不会无故中止,一百世中不行善而纯粹造恶,则在百世善果穷尽时,不但没有了断轮回,反而要堕入更悲惨的地狱。
如此观察,得百世人身有无利益呢?不如一百世转为牛马等食草动物,因为它们除了误食草中的小虫之外,也不曾杀生、毁谤三宝,而且,这也是它宿业苦报即将受尽的最后阶段,渐渐临近脱离此苦之日。

虽然牛马等遭到宰杀时也很痛苦,但它们一生中也未造过严重的罪业,临终时,若往昔的善业成熟,就可以上升善趣。但人在一百世中造了那么严重的罪业,百世福尽后,就要饱尝惨重的苦果。所以,不得暇满而只得一般的人身,还是很难行持殊胜的善法。
那么,自己来世能否得到暂时的暇满人身呢?这可以依等流果来衡量,今生欢喜做什么,来世也就做什么。若现在事事不考虑他人,只顾自己,以这种习气,来世肯定得不到暇满人身。譬如,一个人喜爱武器,嗔心重、脾气大,来世就会转成虎狼之类的猛兽,断难获得暇满。
业果十分微细,丝毫不爽,若今生精进行善,还可望获得暇满人身,但如果没有修持殊胜善法,即便获得人身,也不是有益之身。

那么,获得天身如何呢?一般天人寿命很长,生活愉快,有很多五欲等享受,不像恶趣有深重的苦受,但是除了死亡之外,天人陶醉在五欲中时,并不觉得时间很长,而是感觉时间转眼即逝,却又没有修持丝毫善法。由于没有修积善业资粮,天人在临终时会有极强烈的堕落之苦。
所以从长远来看,得人身而不行持善法,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所谓转生人天好,也只是暂时的说法,就长远观察,并没有好的结局。

一般人格好的人也行善法,虽然他们不是以无记心或恶心行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所做的也只是下品善法,所以我们应当改正自己的发心。若最初不能了知什么是广大、殊胜的善法,则行善时,往往流于这种状态。即使行善多年,也不曾做过真正殊胜、清净、广大的善法。往往自以为善的,却未必是善,自以为行善殊胜、广大,却未必殊胜、广大,这都是由于不明行善方法所致。

所以,将来行善时,不能仅以外在的形相来衡量善的大小,须知,善之大小主要观待发心广狭而安立,即便微善若由发心广大也能立即转成大善,看似大善若发心狭小也只能成为小善。
因此,不论自己行善,还是超度亡人等,都不应只想到来世获得人天善趣,不能这样狭隘地发心、行善和回向。行善时,心中要有远大的目标,要让所行的善法成为大善,依此努力实行,非常重要。
   
二、中品善心若想:我行善仅仅追求现世的圆满,或者落于无记,都无大益。如果后世获得人天善趣的圆满,也只是一二生中得到少许安乐,从长远来看,仍然不离生老病死等苦。因此,轮回当中并没有自性是安乐的法,我应当从结生相续中解脱,彻底远离生死诸苦。这样思惟而行善的心,称为中等善心。若能认识轮回是苦性,就能发起这样的善心。
有人问:像这样不求今生来世,一心只求解脱,应当属于上品善心,为什么判为中品呢?
因为这种善心只是为自己求解脱的想法,而没有考虑到自己今生的父母亲友,更没有想过要帮助三界众生成办解脱,所以发心并不广大,只是中品。

有人想:无论如何,他能希求从旷劫生死中解脱,已经难能可贵了。
以下通过的比喻说明:

譬如饥荒时,在全家人饥饿不堪,接近死亡时,男主人被人请去吃饭,而且满足所有饮食的希求。但他只顾自己吃饱喝足,压根没有想到家中父母妻儿快要饿死,正遭受饥苦的折磨,他连为家人带一碗饭的善心都没有,这种作法不但亲人不会原谅,世人也不会认同。
“父母妻儿饥饿受苦”,比喻三恶趣众生正饱受痛苦的折磨,没有丝毫安乐。“到了能满足一切所欲的人家”,比喻获得暇满人身宝,不论暂时、究竟的利他,都有条件成办。“到那家时,不念父母妻儿,只顾自己享受”,比喻没有利他心,只有我要解脱生死的小乘心。

此喻充分说明了“不顾众生而只求自己解脱的善心”并不高尚。
那么,以这种心来行善,毫无结果吗?并非如此。以只求自己解脱的发心来修持,也能获得一己解脱的阿罗汉果。然而,单是发心而不精进,也未必能证得圣果。
在上述想法中,有些应当舍弃,有些则须调整,转为更高尚的发心。
所以,我们做加行的准备时,不是以身口的加行为主,主要应审查自己当下的发心,是为了现世,还是为了后世,或者只求自己解脱而行善。一旦发觉自己的发心非常狭小,就应及时调整为广大的发心。

或者应当这样想: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在佛前供一盏灯、磕几个头,倘若再不把发心调整为广大,则恐怕今生无法成就大善根。做任何微小的善行时,都应这样策励自己,殷重发起广大之心。
   
  三、上品善心有人问:上述想法中有些应当舍弃,有些则须调整,那么,真正应发起的善心究竟是哪一种呢?
必须作意而发起的善心,应具以下特征:此心一旦发起或者涉及,都决定成为广大、殊胜的善根,真正触及了成办殊胜二利功德的要点。不论发起者的性别、外表、地位如何,就业的本质而言,实际已是修持不可思议的善法。
粗略地看,广大的二利发心似乎并不复杂,然而针对其善根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实并不简单。对一般尚未系统实修发心的初学者而言,如果最初难以由衷地发起真实的上品善心,暂时发起相似的上品善心也可以。

上品发心的真实体相究竟如何呢?一种真正具相的发心,必须具备两个支分。

TOP

一、上品发心体相的第一分

任何善法下至供一盏灯,既可以成为大善也可成为小善。

譬如:骑马的人会去往何方,往往取决于他牵引缰绳的方向。缰绳牵向左方,马就向左跑;缰绳牵向右边,马便向右跑;左右都不牵,马则不改变方向。
同理,不论持咒还是礼拜,心中或者只希求现世或来世的人天福报,或者只求自己解脱,或者为了利他希求佛果,总之,是何种想法,就会成熟何种果报。譬如:发心只求自己病好,确实也能实现;或者,一心为了利益众生,则就成为成佛的资粮。因此,一件善行不能一概决定它属于上、中、下哪种品类,而要根据善心的意乐来判定。

所以,上品善心的第一相是:这一善行纯粹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
因此,从根本上说,主要不是以礼拜的数量、供器的品质等外相来判定善法大小。不必想:以金器供佛,是种下成佛的善根;以银器供佛,是种下成阿罗汉的善根;以土器供佛,只能得到人天安乐。不能如此一概而定。

因为:若发心狭小,即使以百年不灭的油灯供养,也只能成为暂时获得善趣安乐的因缘;而发心广大,即使以不值钱的土器供灯,也会成为超胜小乘、成办二利的殊胜善根。
那么,以金器供佛和土器供佛是否毫无差别呢?

在广大发心的摄持下,以金器供佛则好上加好,这时比以银器或土器供灯,功德更大。当然,佛不会执著供器的优劣,但凡夫会分别金器殊胜、土器下劣,因此供养的意乐、物品等众缘聚合时,随因缘的胜劣差别,果报就有相应的差别。应知,此处强调的是发心须清净、殊胜、广大,而不是说不必以金器供养。

因此,下至以一盏灯供养,心中也要有利益一切众生的想法,必须具备发心体相的第一分,而不应狭隘地想:只为我自己、只为我的亲友或者只为本地的人们。应当心包法界,遍缘众生,如此才能产生无量福德。

有人想:我不能利益伤害我的人,我无法利益一切众生。
不能这样作意。修法中不能杂有世间的是非恩怨,否则根本无法成办清净、广大的善根。修行人没有必要把平等作过自己母亲的有情,分成亲怨两类。发心的时候涉及最广大地成办一切有情的利乐,是真正想利益一切有情的关键时刻。所以,不应让偏执的心障碍平等广大的善心。

二、上品善心体相的第二分
所谓利益有情,是不是给予他们衣、食、住、行的利益呢?其实,这些利益旁生也能做到,因此成办这类的利益并不困难,也不必我们帮助,有情只要凭自身努力就能获得。
那么,哪些利益是有情不知道、不行持、以自力无法成办,而需要我们帮助的呢?就是从长劫生死中彻底解脱的利益。不必说昆虫鸟兽,就连人中公认的智者仁人也无法想像的利益,就是一切众生成佛的利益。我们应当发心成办这种利益。

或者有人会想:像我这样业障深重的凡夫,肯定无法成就佛果。
不必这样想。譬如:一个人上午扮演魔鬼时,形像是个魔,但到下午换成天人的服饰,前面的魔又变成天人。同理,今生虽然成了下劣的凡夫身,但是数十年后必定会死亡,需要舍弃此身,所以身份是可以转变,关键是要树立起大志向,确信可以成佛。因此,下一世不一定又是下劣身,善心发得越殊胜,越能成为殊胜的身份。须知,一般的凡夫也能成就如释迦佛那样断证圆满的果位。释迦佛也曾是凡夫,甚至做过低劣的地狱众生,既然佛能由凡夫成办佛果,我为何不能?

因此,行善时应想:一定要让众生和我同时成佛。经中说这是如船夫般的发心,以现在的话来说,是如司机般的发心。譬如一位司机,开车载十个人前往目的地,他们同乘一车、同时出发,最后也同时到达终点。同理,我们不求先于众生成佛,而是所作诸善都唯求自他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以这一目的我们行持此善。

笼统地说,这样发心也没有太大困难,但深入仔细观察,要由衷地发起广大平等的善心,才是真正的加行发心殊胜。

有人怀疑:以这种发心能够成熟哪种果报呢?说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结果自他都未得利益,两头落空,不如只做利己之事更保险。

其实,自利的发心并不正确。比如:为三人行善,大于为一人行善的功德;为十人行善,是为五人行善功德的两倍;为二十人行善,是为五人行善功德的四倍。依此类推,发心越广大、目标越高远,善法的功德也越大,绝不会成为两头落空。因此,最初就应发心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

我们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非常严重,起心动念都是缘着自利想,做任何事先把“自己”考虑在内才放心,生怕少了“自己”就会落空。其实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才是最保险的,不杂自利的发心才是最殊胜的。

对此不必怀疑,因为这是遍知佛陀亲自体证的。佛从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之间,始终没有想过“我如何来获得自己的利益”,佛只是想“哪怕下地狱也要利益众生”,一颗心只考虑如何能让所有的众生获得真实的利益。

例如,释迦佛在因地转生地狱时,与同伴嘎玛热巴一起拉马车,二人因力气小拉不动,被狱卒用炽燃的兵器捶打,感受了极大的痛苦。

那时他想:与其一起受苦,不如让我独自承受,也好让嘎玛热巴稍得安乐。于是便对狱卒说:“请把我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脖子上,由我一人来拉马车。”

狱卒愤怒地说:“众生的业报都是自己承受,谁能有办法改变。”说完便用铁锤击打他的头,结果以刚才善心的力量,顿时从地狱中解脱,生到天界。经中说这是世尊利他的开端。

世尊从那时起,就没有动过刹那的自利心,而我们从懂事到现在,全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没有发起利他的善心,甚至坐车也要抢占座位,购物排队也是挤到最前面,做任何事都要问“给我多少好处”,全是这样自私的念头。这样一心为己,至今又成就了何种功德呢?真的让自己得到了究竟的利益吗?事实上,不仅没有使自己成就出世间解脱的功德,连来世不堕地狱、转生人天的利益也没有成办。

以佛陀这样最可靠的对境对照自己,佛陀因地一心利他,结果早已现前了大安乐的佛果,而我们一心为了自利,至今仍是这样苦恼。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所以,不要认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会有更好的结果。
因此,发心有两个支分的体相:
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行此善;
二、为了使自他无有先后地成佛,我行此善。

以下再说一种更殊胜的发心。

把自己置之度外,自己成佛也好下地狱也好全然不顾,一心只考虑如何让众生成佛,这是至高无上的发心。由此,不仅不会堕恶趣,反而会最快速地成就佛道。如果不能这样发心,也应按上述如司机发心来行持。

以这样的发心摄持,即使仅供一盏灯、磕一个头等,也会因助伴发心极其广大,而转成极殊胜的善根。

以老母供灯为例,老母生活贫穷,她见阿阇世王燃灯供佛,从宫门外一直点到祗园精舍,心里非常感动,很想供养佛,就以自己乞讨所得仅有的两文钱,到油店买油供灯。
油店老板说:你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什么不买点粮食呢?她说:佛福田难遇,我要为后世种福。

她去佛前点灯时,考虑到油少,点不到半个晚上。就发誓:“若我未来世能(为了一切众生)成就像释迦佛般的果位,这盏油灯应当通宵不灭。”发完誓后,老母磕头离去。

当晚,阿阇世王供养的油灯,有些已油尽而灭,而老母的供灯比其它灯都要明亮,而且油也燃不尽,灯光通宵不灭。

次日清晨,目犍连尊者遵佛吩咐,次第熄灭油灯。其它油灯都被熄灭了,只有老母的供灯,连熄三次都不灭。目犍连又举袈裟来扇油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他又以神通引来随岚风,欲吹灭油灯,灯光更加炽盛,光明上照梵天,照亮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处处都见这盏灯的光明。
为什么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使尽浑身本领,也熄不了一盏小油灯呢?在藏文大藏经中,佛说其中的原因是:声闻是自私自利的心,不如老母发心广大,所以熄灭不了这盏油灯。

一般人会想:比起国王那么广大地供灯,老母只供一盏灯,不似上品供养吧!单从外境的物质上观察,老母的供物确实很少,但老母发心是为了一切有情,此发心的功德千千万万倍超过了前者。所以不是在口头,而应从内心深处生起无伪广大的善心来行善。如果实在做不到,就以相似造作的方式来发心,这非常重要。

什么是从内心深处发心和相似造作发心呢?比如一个人长途跋涉,正饥肠辘辘时,有人请他吃饭,这时他发自内心地渴求饮食,行为也是由衷而主动,这是从内心深处发心的比喻。又有一人饭食已饱,某家请他吃饭,他也随顺,但他吃得很勉强,并不是从内心深处喜欢,这是相似造作发心的比喻。

和比喻对应,发心也有两种:一、从内心深处猛利地发心;二、因为听说发心的利益很大,心想:“既然功德那么大,我也发一下吧!”下至相似发起这样的心也有很大的利益。以相似造作发心的力量,来世会产生无伪的发心,而且以此发心将具有大能力,即相当于能令南赡部洲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乃至将彼等安置于佛果的大能力。

所以,相似造作发心并不难懂,只要稍稍作意就可以发起,而且发起后也有大意义。
善法成为大还是小,关键依靠发心。比如,一串一百颗珠子的念珠,以一串为单位,算是一;以十颗为单位,算是十;以一颗为单位,算是一百。同样,供一盏灯、磕一个头,发心狭小,只是微小的善根;发心中等,就是中等的善根;发心广大,就是广大的善根。

因为,乃至供养一盏灯等,若是为了今生和来世,就成了成办今生和来世利益的因;若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而超越轮回,就成了自己解脱的因;如果发心广大、殊胜、圆满,也成为不仅帮助六道众生,甚至可以帮助声缘阿罗汉成佛的大善根。

能不能尽心尽力按上品善心的要求,下至以相似造作的方式真正串习,极其重要。对上品善心的修习,诸多佛菩萨、祖师大德都造了观修的次第,一般人没有实修菩提心次第之前,按照上述这样的发心修习也可以。

有基础的修行者应从以下修法中选择一种实修:一、《普贤上师言教》中修菩提心的方法;二、《广论》中七支因果修法;三、《广论》中自他相换修法。这叫修习“加行发心殊胜”。
虽然身、语、外境上的行为也是加行,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加行,关键是自己的发心。

TOP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如果你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三殊胜”:   
一、加行发心殊胜: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发心,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  
 
1、不善的发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来,这种发心并非不清净,但实际上它不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比如有些人为了发财而听经,有些人为获得名声而听经,有些人为了治病而听经,这些发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根本不牵涉解脱方面。就像现在的许多人,到寺院里去拜佛烧香,完全是围着自己转,发愿也是害怨恨的敌人,这些绝对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净,则可继续行持;如果心不清净,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这件事情放下。 
 
2、无记的发心:去听经或放生,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只是随波逐流,听别人说放生很热闹,自己就跟着去,把放生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善妙的发心,只是走路吃饭的那种无记心。这样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种无记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应舍弃。
  
3、善的发心:又分上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
1)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发心:修持善法只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到声闻缘觉的寂灭乐果,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现在有些人听经闻法,就是希望自己获得圆满的佛果,也接近于这种发心。因为在求法的过程中,他根本没有想过众生,只想自己平息烦恼而得妙果,这种动机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发心:这是最好的一种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这种菩提心,我已经花很长时间给大家讲了,它的利益功德、发心方式不用特别广讲,但此处还是给大家提一下。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依此可获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意思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因此,在所有的发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起呢?《经庄严论》等中虽有不同说法,但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若对众生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无法生起,这是历代传承祖师公认的,佛陀在经中也说:“菩萨不用学多法,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此乃大悲心。”噶当派上师们看见可怜众生时,是怎么样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记载。所以你什么时候生起了无伪的大悲心,什么时候菩提心就会依它而增长。以前无著菩萨显现上也是长期闭关并没有见到本尊,后来对可怜众生产生悲心的一刹那,彻底净除了罪业,见到了弥勒菩萨。
  
藏地还有一个公案:卫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杀生非常厉害,后来他看见个别众生时,相续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愿再杀。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业,觉得非常可怕,于是准备跳崖自杀。当他纵身跳下去时,结果没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净刹土。(真是很快乐啊!) 
 
以前传承上师们也经常讲:卫藏拉萨那边,有群人上了同一条船过河。船行到河中间,由于超重,慢慢地沉了下去。有个人的悲心相当强烈,他想:“与其所有的人死,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河中。没想到,他本来不会游泳,却飞快到达彼岸而安然无恙。  

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别强烈的悲心,一方面自然圆满所有的功德,同时菩提心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前两天在辩论时,很多道友对菩提心的因做了很好的分析,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真正做起来时,有时候跟说的不一定相同。要知道,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没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很困难。即使依靠上师的威力或经论的加持偶尔会生起,但没有大悲心的话,这样菩提心也不稳固。因此,菩提心的来源是大悲心。
 
菩提心的所缘是什么呢?就是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莲花生大师说过:“一切众生,没有不当过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没有这样观,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普贤行愿品》中也讲:“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誓愿无有穷尽。”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这种人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他也时时关心众生。假如做不到这一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于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论》第一品中有详细介绍,佛经中也说:“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我们不要说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的如来,就算在一位如来面前这样供养,现在也没有这种能力。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个善法时,首先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倘若是恶心或无记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经常花时间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应该发一个菩提心。如果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那么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观光时,先发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我能对众生有利。”这种发心只是几秒钟的事,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功德却不可估量。所以,第一个殊胜,就是以菩提心来摄持,对大乘佛教徒来讲,千万千万不能忘记。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做什么善事都会先想起菩提心。 
 
我们每次讲经说法,都说“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你们平时念经、磕头、修加行时,也要知道这并不是为了健康无病,也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这些世间法,依靠三宝的加持肯定会带来的,但这并不是非常究竟,故不要被不善和无记的心态所蒙蔽,一定要以大乘的殊胜方便——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有了这样的发心,诚如《入行论》第一品中所言,原来平凡庸俗的分别念,也会变成价值昂贵、如纯金般的发心。  

当然,只有发心还不行,《前行》中说:“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真正要为众生做事,这样的念头才非常珍贵,这也是世俗菩提心,若具足缘众生和缘佛果的两个条件,我们凡夫人也可以生得起来。  总之,高僧大德们一再强调:最初的菩提心不可缺少。 
 
二、正行无缘殊胜:   
正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即无分别之意。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无漏的善法,获得无漏的功德,这种定解也不能缺少。《阿难入胎经》中云:“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意思是说,假如没有入定,就不会获得清净智慧,无法断除有漏,故一定要精进行持。这里所讲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没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乱,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别大。但真正要做到三轮体空和正行无缘,对我们来讲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上师认为:心能专注的话,也是一种正行无缘。 
 
比如我今天听一堂课,开始时先发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而听课,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听课的时候,倘若如如不动地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许一句法都听不到,那不太合理。这里所谓的无分别,指不夹杂乱七八糟的各种念头。如果一边听课,一边想“我要怎么搞生意赚钱,如何解决家人的生活问题”,一直起心动念,产生种种恶念杂念,这不叫正行无缘。正行无缘的意思,就是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这是伏藏大师大乐洲所说的。
  
若没有修持正行无缘,会有什么过失呢?还是有很大的过失。《受持善根经》中讲:“在数劫中持戒,长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摄持,则成为外道。”表面上看来,持戒清净长达数劫,修持安忍的时间也很漫长,但心没有被真如智慧摄持的话,那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有些外道的持戒、安忍也相当不错,守持禁戒、五火焚身,也是长期一直在修。但外在的形象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心要善,而且这种善要被入定智慧所摄持。  

正行无缘的含义,《大神变经》中定义为:“身无动摇,语无动摇,意无动摇,此乃三轮体空之戒。”就我个人分析,做任何一个善法,比如你听经时,身体要像山王一样如如不动,不能东看西看、东倒西歪,一刹那也坐不住;嘴巴不要胡言乱语,尽量专心行持善法,把世间的语言全部抛开,有条件应保持禁语;心无有动摇,当然并不是让你必须入定,而是根据所行持的善法,心专注于这上面。比如我们去放生,正行无缘的心是什么呢?就是心里一直想:“这些可怜的众生,今天依靠这种方便,已经获得了解脱,但愿它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将来获得圆满的佛果。还有许多可怜的众生没有得到救护,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如果今生没有机会,来世一定要救它们!”放生的有关事情,一直在心里浮现,这就叫心无动摇。以此摄持身语意三门,则是所谓的三轮体空。

当然,这种三轮体空,与安住无分别境界中的三轮体空有所不同,后者比较好理解。但按照很多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行持一个善法时,尽量不起各种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正行无缘。比如你在听课时,身体如如不动,口中不说话,心全神贯注于上师所讲的内容,再加以思维分析,然后进行修持,心就有了专注的力量。梵语中的正行无缘,意思是无分别,这里的无分别,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乱。
  
任何一个善法,我们要么不做,要做的话,心没有必要一直外散,产生各种杂乱分别念。大家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心能不能专注,不被其他分别念中断,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终。如果心无法专注,身体再怎么不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后行回向殊胜: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   
1、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  2、在别人面前宣扬。到处说自己做过什么功德、积累过什么善根、念了多少佛号、捐款做了什么佛事,这样炫耀功德,善根就会逐渐毁坏。现在有些人行善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我今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十年前做了什么功德……”当然,你回向完了以后,怎么样宣传都没事,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很容易摧毁。  
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比如你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的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这样不合理,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毁坏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以后,就不会摧毁。  
4、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却回向让某某怨敌多得病,以三宝的加持使他马上离开人间。这种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颠倒的回向。
  
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 ”

《华严经》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
1、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2、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
4、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诸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回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回向经》中云:“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意思是说,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于无边众生,愿他们获得如来果位。这种回向是成佛之因,故回向的善根也叫随解脱分善。
  
那么,该如何回向呢?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
  
若将善根回向给众生,他们能获得真实的利益,这类公案是非常多的。以前也讲过,广严城的饿鬼通过佛陀的回向,最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因此回向的力量和功德相当大。
  
依靠个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后进行回向,也能让众生获得成就。虚云和尚刚生下来时,是一个大肉团,他母亲见后大惊,当下闷厥而死。第二天有个卖药翁来,用刀破开肉团,里面抱出来一个男孩,家人大喜。虚云和尚毕生没有见过母亲,每每思之,心痛如绞。后前往阿育王寺礼拜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有一天,在似梦非梦的境界中,他见到空中出现一条长数丈的金龙,龙腾空飞到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他母亲正站在楼阁上眺望。他大叫:“母亲,请您骑上金龙,往西方去吧。”龙即缓缓下降,梦也遂之惊醒,醒后觉得身心清爽。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挂念母亲。虚云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应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但有些情况,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超度,必须以众人的力量才能救拔。《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的母亲去世之后,目犍连用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转为饿鬼,饿渴无食。目犍连拿饭菜去给她吃,哪知食物到口边就化为猛火。目犍连回来告诉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她的业报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养僧众,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于是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教言,供养十方僧众作回向,依靠僧众的力量,他母亲马上脱离饿鬼道,生于天上享受福乐。此习俗也得以流传万世,在汉传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  

我们行持善法作回向时,应断除自私自利。当然,有时候专门超度一个众生也可以,比如你梦见死人后,把他的名字写下来,交给僧众念经回向,对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众,那自己给他念一些《金刚经》、作一些佛事,然后进行回向,也是有帮助的。所谓的回向,上师如意宝曾说,就是把善根赐给众生,让众生分享。
  
正如刚才两个公案中所述,回向的时候,有些凭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不一定是这样。但不管怎么样,行持善法最后务必要以回向来摄持,这样的话,一方面善根不会被烦恼违缘摧毁,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断增长,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不但本钱不会丢失,利息也一直随时间增加。原来有个人就说:“我现在很富,天天吃利息,这辈子也不会饿死。”你如果以回向来摄持,就算天天用利息,善根也不会穷尽的。
  
所以,行善必须要有一种方便法,如果不懂得这一点,有些人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了,每天只想“求阿弥陀佛加持,让我往生极乐世界,我的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圆圆满满”,总在一个小范围内转来转去,意义不是很大。当然,这并不是我的分别念,而是诸佛菩萨的教言。我也学了很长时间的佛法,对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敢说特别精通,但也算比较了解,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是怎么说的,应该能够分得清楚。
  
上师如意宝曾慈悲开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做善事如果开头没有发心,中间心不在焉,最后也没有回向,即使有回向,也是颠倒回向或世间的回向,希望自己即生快乐,吃得好、穿得好,这是非常可笑的。
  
《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态摆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态,它有它的一套调整方法;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态,必须要以这种方便来摄持,只有这样,功德才会非常圆满。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若能具足这一点,纵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无法想象。试问,谁会不愿意这样呢?

TOP

能以三个殊胜摄持,都是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我们宁玛派的大德高僧、历代祖师们都特别强调这三个殊胜,在任何时候都要落实三个殊胜,以三个殊胜来摄持一切。
     
    第一,前行发心殊胜。即有愿、行菩提心的摄持,为了众生要成佛,为了成佛而做善事、修福德、修善根。在此处,前行是指做功德、做善事的目的。
     
    第二,正行无缘殊胜。做善事、做功德的过程中,无论是念佛、诵经、闻法或修法,都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摄持,都能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即无分别、无执着,这是正行无缘殊胜。在世俗谛,即在凡夫地的时候,应该有相似的三轮体空;在胜义谛,一地以上的菩萨,应该有真正的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由于我们都是凡夫,真正要做到正行无缘是很难的,但是可以做相似的三轮体空,即尽量将三轮都观为空性,尽量以理证证悟无我、证悟空性。
     
    第三,后行回向殊胜。在闻法、修法等结束的时候,要将这些功德回向给众生,愿这些功德成为众生成佛的因;或回向给自己,愿这些功德成为自己为了众生而成佛的因。还有相似三轮体空的回向,即过去诸佛如是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未来诸佛如是回向,我也如是回向;现在诸佛如是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我们经常念的《普贤行愿品》里面有“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意思是:文殊菩萨怎样回向,我也怎样回向;普贤菩萨怎样回向,我也怎样回向。这就是相似三轮体空的回向。
     
    无论是念佛诵经,还是闻法修法,无论是寂止还是胜观,都要有三个殊胜的摄持,这样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