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阿旺根桑多杰:修行人要放下这六种畏惧

阿旺根桑多杰:修行人要放下这六种畏惧


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

一、是畏惧生活

     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顾虑重重,总怕生活没有保证。因此虽修行,心却不能清静,总有后顾之忧,故难以修出清静心。其实,今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皆是定数,何况天无绝人之路。

     修行人的生活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行,其它一切时间、精力都放在修行和度众生上,其它别无多求。担心生活者,只是杞人忧天,心生妄念,反而给自己修清静心设置了障碍。  

     印光大师在深山修行时,每年只种365棵芋头,每天只挖一棵,下面长几个就吃几个,没有就不吃,一切随缘。我曾见过一位现代修行者,每月300元的退休工资,供养师父200元,自己只留100元,每天只吃一个馍,但此人现在已修成正果,随时可坐着“走”,毫无牵挂。

二、是畏惧恶名


     在修行、度众生的过程中,总怕别人议论自己。由于一些人暂时不理解,或许还会毁谤、误会、攻击自己。怕落下不好的名声,由此而心生委屈和烦恼。并障碍自己在修行路上畏首畏尾,畏缩不前。 

    这是由于一方面还未看破、放下虚名,才畏惧落下骂名。另一方面,还未悟到凡是这些误会、诽谤、攻击自己的人和事,都是帮自己修定力和忍辱的助缘。在开悟真修者看来,实为难得,是大菩萨来助自己修行证道,不仅不生委屈和烦恼,反而应该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是他们在帮助自己断尽尘沙烦恼。如果没有这些修行的助缘,菩萨行“六度法”中的“忍辱”又如何成就? 

    过去有一典故:一对未婚男女相恋,女有身孕生子,父母逼问与何人所为,女不敢说出真情,谎称是临村寺中的老和尚。乡民围寺怒骂和尚,并把孩子推给和尚,和尚一句话也未解释,接过孩子回寺抚养。几年后,女子良心不忍,说出实情。乡民知错,跪拜寺门请罪,和尚仍无一句怨言,把孩子还给女子,回寺打坐。此乃已修行证道的高僧,对恶名和清白已无分别,只是借此因缘修炼忍辱和定力而已。  

     如果畏惧恶名,说明还在分别善恶,执着虚名。别人夸赞你时,你就高兴,同样是动心动念,在分别好坏,失去了定力和清静心。别人对你的误会和毁谤,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大多是业障现前,如明此理,既修忍辱,又可随缘消业障,有何烦恼?

     其实,顺境、逆境都是人心里分别出来的,对自己有利就认为是顺境,对自己不利就认为是逆境,然后又分出个好坏来。从宇宙本性的角度来看,顺逆只是两种不同的客观存在,根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缘聚缘散的作用而已。如明此理,无论何境都是帮自己净心修定的助缘。

     如此才能精进,才能在万缘之中放下万缘,在万境之中修出清静心。如能悟透本性真空,骂名何在?有位同心大德,别人由于观点不同曾骂他“放狗屁”。他却恢谐地说:“放是放下、轻松之意,狗是忠诚之意,屁是通畅之意,又有何不好,尽管来吧,我这里已经开始接功了。”这就是开悟者的烦恼转菩提。

三、是畏惧死

     人们畏惧死是多生多劫以来所形成的。由于人们的肉眼看到的只是阳性的、表象的生死,但看不见时间和阴性物质的灵体,误认为人和万物都有生死。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现在,前一秒和后一秒的事物都看不见。

     人和万物是沿着时间坐标轴运行的,因此,人和万事万物也同样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你肉眼看不见,不等于它不存在。如同小草、树叶秋天黄了,冬天枯萎了、落了,从表相上及现在的时空看,它似乎是死了。但是“春风吹又生”,年复一年地生、长、衰、落地运行着,重复着。它死了吗?人也是如此。 

   许多修佛人都承认有“六道轮回”,但仍然悟不透人和万物是不生不死的。其实,你只要承认六道轮回,就应该明白不生不灭之理。如果有生有灭,一生就完结了,怎么又一直在六道里轮回呢?又是谁在六道里轮回呢?如果认为有生有灭,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是轮回。即使相信有轮回,也不过是迷信,而非正信。更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轮回,怎样轮回。 

    现代科学已经验证了“物质不灭定律”。人和万物是物质的,是由阴性物质的波与阳性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因缘结合。当人和万物表相上死的时候,正是阴阳两大物质暂时分离的时侯。分离之后,阳性物质即使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只是这些基本粒子又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此时,另外一种阴性物质——灵体进入,它又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而诞生。

     原来的阴性灵体分离出去之后,根据上世的因缘,又投入了另一种阳性体中,又重新随着阳性体的诞生而显现出新的生命。万事万物都是永不停息地如此运转,从来没有生灭。而你肉眼看到的所谓生灭,只是生命的一个变化过程和阶段。如同大海表面的层层波浪,波浪只是表相,波浪的起伏是水在生灭吗?它无论如何起伏变化成无限的形态,它依然是大海,永远是水的本性,这个本性却是不生不灭的。

     由于人们分别出生死,而且最怕死,因此,在自己的意识中反复输入了生死的程序,你就会按照你自己编入的生死程序运行。因此,由自心产生的生存环境,也显现出表相上的有生有死。这就是你自己心理制造的障碍,障碍你难出六道。只要你心理还有生死,还畏惧死,那么,你就永远不能了脱生死,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的界与障。


TOP

四、是畏惧恶道  

     许多修行人,正是由于身受“八苦”及“三灾八难”的折磨,心有余悸。认为在人道尚且有如此多的苦难,何况是三恶道?所受之苦就更无法想象。因此,由于畏惧入恶道,才想修行出离六道。但是,由于有“怕”,有“求”的心理在逼你修行,依然是以分别心在修分别事,反而产生了更大的障碍。

     修行是在修清静心。若以分别心在修分别事,其本身就是在造业,就是不清静。如同用又脏又混的水洗东西,只能是越洗越脏。其实在开悟者心里,恶道也是本性中显现出来的一种假相,是由自心幻化出来的。正如佛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假相有何可怕?问题在于自心不觉,把这些虚空假相误以为真,才心生畏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三恶道里住过多生多劫。在地狱道里都多次经历过“锯分身、下油锅、割舌头、挖眼睛”等等的刑罚,但是如今你不是还活得很好吗?

     不仅没死,连丝毫伤痕也没有。当时所感到畏惧的只是你的心理,无论受刑受罪,是轻是重,时间长短,都丝毫伤害不了你的法身。由此可见,问题还是出自你的心理。

     如果悟透了此理,无论你入何道,心都不迷。明知不生不灭,那些假相皆是虚妄。如同你在梦中不觉,认为梦中的事都是真的,吓得你非常紧张,当你醒来之后,大梦已觉,方知一切梦中之事都是假相,有何惧哉?

     那麽,你畏惧恶道的心理不是和梦中一样吗?佛菩萨无处不在,既然无处不在,就说明他与我们生存在同一个宇宙,同一个空间,所不同的只是是觉与未觉而已。觉者看宇宙是一真法界,不觉者看宇宙却是六道轮回。如能开悟,你将会无所畏惧,无所畏惧还有何障碍?

五、是畏惧过失

    害怕自己有过失,怕别人不理解而埋怨自己,因而在为众生做事或度人时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地行菩萨道。甚至躲在家里不愿与众生接触,怕自己粘上什么是非。这样的修行并非真修行,真修行的人必须在生活中磨炼自性。在与众生交往之中,错误是难免的,是很正常的。

     如果怕脚上磨泡就不敢爬山,你就永远也不能领略山顶的无限风光。如果你怕风浪而不敢行船,那么你永远也到不了辉煌的彼岸。风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正常的是你的心理,这仍然是你心理自设的障碍。如细分析,害怕过失实际上是尚未放下虚名和小我,宁可放弃度众生,也不愿为众生承担责任,还是自私自利、心胸狭小的心理。

  在修行过程中,要想断掉尘沙烦恼,必须在度众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和消除。由于你畏惧过失而不敢度众生,你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尘沙烦恼。烦恼和障碍不除,何日能登达彼岸?

      因此在末法时期,只靠自己修行而不度众生是不可能成就的。这种畏惧过失而不敢行菩萨道的人,不明白自己与众生的关系。修行者如大树,众生如土壤,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要想成材,如同修行人想成佛证道,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助缘来助你成道。即使是你已开悟,也仅仅是修行的开始。

      你需要在世间与众生的交往中去证,去检验你悟得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磨性和渐修过程。因此,有过失是正常的,无过失倒非正常,而且不可能没有过失。而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没有的。

      深一步来讲,宇宙的本性中是没有过失和缺点的。所谓的“过失”也是人心里分别出来的。即使你做的再适当,也难满足众人之心。所谓“众口难调”正是此理。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挑毛病,怎能不分别出所谓的“过失”?其实,所谓的过失也是虚妄,也是人心里想出来的,这本身就不是正知正见。如果因此而畏惧过失,则是心随境转,障碍着自己寸步难行。

      这种畏惧过失的心理,大多是由过于执着“善”所形成的。在一个开悟者的心里,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什么过失和缺点。宇宙的一切都是本性中显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只有作用,而无好坏。一切都只是随缘去做,即使是杀盗淫妄,也都是正常的,不过是因缘果报的显现而已。只有存在分别心的人,才会分别出“过失”,而且因畏惧过失而被其所障。

六、是畏惧困难

     许多修行人误认为学佛道路非常艰难,只有慧根好的人才有希望修成,自己没有希望。因而自暴自弃,知难而退。这些人不明白慧根是怎样产生的。一般修行人所说的慧根,是指你前世修行所打下的基础,前世修行过程中清静心多一分,习气少一分,就离本性近一些,慧根就相对好一些。反之慧根则差一些。慧根既然是你前世修行的基础,自己如果慧根差,说明自己前世没有下功夫修,今生对于来世而言也是前世,今生如不努力,更待何时?  

     但是,在开悟人心里,根本不存在慧根的优劣问题。众生是一个法身,本性完全相同,无优劣之别。只是你自己因放不下而被障盖了本性的显现。说得再确切一些,是你自己的大脑不停地在思想,被妄念转成的“识”,障盖了你的根本智。其实,“修道不难,唯嫌捡择,成道不难,放下既是”。  更多的修行人则是被惰性所障,贪图享受,害怕各种困难。

     例如:打坐时腰酸腿疼而不能坚持;炼动功怕冷、怕热,怕起早而不能睡懒觉;有一点病就疑惑动念,畏惧不前,停止了修行。

     由于贪图享受,还会给自己找出种种借口:“我工作忙,生意忙”;“家里有孩子上学”;“我还要照顾孙子”;“我爱人不支持我修行,总干扰我”;“我还要照顾老人”等等。总之,如果不想下功夫去克服困难,破除惰习,能找出一百条理由为自己开脱。

    这些障碍都是来自内心,贪图享受的懒惰习气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是尚未修出浩然正气的表现。

     科学的发展,是在引导人类走一条逐渐享受之路,使人类惰性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环境中,修行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堕落的非常快。因此,修行人必须时刻提起警觉之心,万不可贪图享受,滋长惰性。只要惰性还在,就必然堕入三恶道,又何谈成佛?  

     每个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惰习,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未吃过苦,更贪享受,主要表现在贪吃、贪睡方面。虽信佛,但又不能吃苦修行,即使修炼,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期乃至生生世世被自己的惰性所障。

     如果惰性不除,来世连人身尚且难保,又如何修行证果?

     因此,修行的过程,就是改正习气和战胜自我的过程。只有破除自我个性,才能融入那整体的、平等的真我本性。

TOP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何谓精进?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做任何事,必须专心才做得成;无有二念,才能进步。若要完成功德事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信心,二是精进,三是摄持,四是智慧。


  佛陀在世时,因为众生多烦恼、多无明,以致造业。佛陀得道后,为了改正众生观念的偏差,因而四处讲经、教化众生。在经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某个时候,佛陀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恶业,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心生怜悯,因此行化到东庄欲度化他们。



  东庄人听到佛陀要来,心里都很高兴。因为佛陀成道后,即受到全印度人的崇拜与爱戴。所以,东庄人很虔诚地礼敬佛陀,并请佛陀为他们说法。佛陀说法的那几天,东庄人形态上虽表现得很虔诚,但是心理上却无法接受教化。佛陀看在眼里、悲悯在心里,也只能空叹无可奈何。



  有一天,从河的对岸南庄来了一个人,全身湿淋淋的走到佛陀的面前虔诚礼拜。那分虔诚、恭敬的行仪,让见闻者都心生感动与无比的信心。



  佛陀问他:“你是什么人?怎么来的?来此要做什么?”



  他恭敬地回答:“我是一个愚直的人,住在南庄那边。久闻世尊游化人间,开启人心智慧,除灭众生的愚迷烦恼,所以我虔诚一心要来听受佛陀的教法。一路赶来,途中却横隔着一条河,别人告诉我:河很深,必须渡船才能过;但是当时岸边无船,而我又求法心切,这时有人告诉我:既然你那么急,何不涉水过去?因此,我就涉水而来了。”



  佛陀听了非常感动,赞叹地说:“信能渡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信能渡渊,意思是:只要你有信念,即使深渊大河也可以渡过;相反的,若没有信心的话,即使近在咫尺也无法到达。



  再说“摄为船师”,摄就是接受。即使没有渡船,但是只要你有信念、肯接受佛法,这个法就像一条船,可以送你到彼岸。“精进”就是离苦,离此岸的苦而得到彼岸的乐;有智慧就可证彼岸。



  所以说,信心、精进、摄持、智慧就是脱离三界、离开五欲的主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开世间物欲的烦恼,也就能安贫乐道,从凡夫境界升华到圣人的境域。



  佛陀说这段话,其实是一语双关。他一方面赞叹那位为求佛法不惜冒险渡江的南庄人;另一方面,则在鞭策近在咫尺的东庄人。东庄人虽近于佛前,却不起诚敬的信念,也不生希求、受教、持法、精进、智慧的道心。这是因为东庄的人嗔欲心炽盛,所以求道心念不专诚。



  道心就是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现在社会上的人,多数由于“欲”的牵引而造业。这个“欲”不知沦丧了多少人的志节,害惨了多少人?所以说,“欲”会引诱我们进入烦恼的深渊。



  人生的确是多欲为苦,多欲会使恶业增长。佛陀教诫我们:要离欲、精进功德、增长智慧,多做利益人群的福业;别让物欲冲昏良知、埋没良能,这些都是菩萨该做的。所以说,常行精进,便能破烦恼恶。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