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严演义

经文下面一句,“恒与智俱,尽未来际”。恒是恒常,永远不间断,与自性般若相应;俱就是相应的意思。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是恒与智俱,是恒与烦恼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贪嗔痴慢,都与这些相应,才造成生死轮回的现象。生死轮回为什么不断?因为你恒与烦恼俱,非常可怕。今天佛教给我们,我们把它反过来,恒与智俱,高度的智慧。



佛法中常讲离苦得乐,不学佛你永远过苦日子。学佛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我不甘心再过苦日子,我要过佛菩萨大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也常讲,高度智慧的生活。‘智’这一个字范围深广无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智慧用了多少时间?二十二年。不是容易事情,二十二年讲般若。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能够体会到,佛法教学的中心是智慧;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一生教学,最主要的一个课程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在中国中文经典中,《般若经》的分量也是最大,六百卷。我们《华严经》八十与四十合起来,除掉重复,《华严》才九十九卷,比《般若》差得远,仅仅是《般若》六分之一而已。



中国人对于《般若经》也非常重视。《般若经》太长,没法子学习,抓纲要。所以在六百卷中选一卷,这一卷是什么?《金刚般若》。中国人非常喜欢这一卷,我们一般称《金刚经》。是好,这一卷文字不长,只有五千多字,可是六百卷所说精华都在其中。你能把这一卷贯通,换句话说,那六百卷也就通。就像此地讲,一位能够贯穿一切位,一卷也就能够贯穿六百卷,所以能够懂得《金刚经》,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前清葛□(音“慧”)居士,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将六百卷经作了一个节要,变成十卷,把六百卷浓缩成十卷︱《大般若经纲要》。



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四弘誓愿这四句话,前后是四个顺序。今人学教为什么比不上古人?古人按次序去做,所以他很顺利。我们在《高僧传》中、在《居士传》中看到,三年、五年开悟,十年、八年证果,大有人在。为什么最近我们听都听不到?一个也没听说。原因在哪里?没有按次第做。我们今天把‘众生无边誓愿度’舍掉,没有这个心量。这个人我看到顺眼,喜欢他,我度他;那个人讨厌,我才不度他。那怎么行?完全是感情用事,迷惑当家,这怎能成功?四弘誓愿他从学法门学起,像盖大楼一样,他不要地基,不要第一层,他从第二层盖起,永远盖不成功;今人学佛,犯这个毛病。古人学佛是从地基上做起,所以我们看到成就辉煌,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一个成就都没听说过;别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



清凉大师在这两句中,告诉我们,此文含有两个意思,可以提一提,作为我们修学的参考。他说‘望前,虽在因中一地,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际’。我们先说这一段的意思。前与后就指因地与果地,因在前果在后。像四弘誓愿这四愿,前面三条是因地,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是果地。果地没得求、没得说,前面三条做到,果就成就。实在真正用功的地方就是当中两条:断烦恼、学法门,这两样圆满,第一愿就实现,你才有能力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我们发这个愿,心有余而力不济,力量达不到。如果烦恼断尽,法门修学圆满,我们这个身可以分身,通常讲三身,《华严》中讲十种身,我们全都具足,全都现前。不怕这个世界大,法界再大也不怕,众生再多也不怕,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分身去应,有能力分身。像《梵网经》中所说,‘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从外头来。我们现在这个能力不能够现前,就是因为烦恼障碍、所知障碍;断烦恼破烦恼障,学法门破所知障。



因中的愿虽然做不到,可是愿永远要有,决定不能失掉。如果忘掉愿,《华严经》上说,你一切的修学,魔所摄故;佛与魔的差别就是个愿力。与四弘誓愿相应的是佛法,与四弘誓愿相违背的是魔法︱佛给我们建立很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叫我们去看别人,是教我们反醒自己,我自己是在菩萨道、还是在魔道?时时刻刻警惕,稍不小心,自己走到魔道还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在学佛。所以因中一地,愿力持一切地功德,他注解中就与我们讲清楚,一切地的功德,能在一地中展现,所以初住菩萨就能示现八相成道。无量无边的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这是一切地的功德。应该对众生说什么法,他就能应机说法。随类现身,应机说法,这是一切地的功德。‘皆与智俱’,都与般若智慧相应,也可以说都与大方广相应,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都是皆与智俱的意思。



‘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就是恒,永远的。他文上讲‘皆’,是从空间上讲、是从事相上讲,都无量无边。穷未来际从时间上讲,在时间上讲是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不离一地,如一地,余地亦尔’,他确确实实是初住菩萨,确确实实是初地菩萨,但是展现出来的智慧德能,四十一个阶级中的功德统统可以流露出来,地地如是。‘是故因门尽于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时’,因为他在因地。第二个意思,‘望后,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海也’。这是果位,四弘誓愿中‘佛道无上誓愿成’,究竟圆满的果位。这个果位,能入是智,所入的是法界,如来果海就是法界。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他教导我,我跟他学,约定我只能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一概不准听,这叫师承。心得清净,清净心受益。第二个约定,无论看什么书,世间书、佛教的经典,未经他同意,不准看。第三个约定,你过去所学一律作废,老师不承认,从今天从头学起。这是自古以来,几千年代代相传,并不是李炳南老居士自己的发明。这三条规矩遵守十年,我们才深受利益。十年当中不听任何人讲东西,不看任何人的著作,心永远是定的,一门深入。清净心生智慧,展开经本,一句、两句我可以讲三、四个钟点,我也没有准备,我的经本与你们的一样,根都是在李老师会下扎的。以下一段是说明‘胜进果行’。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入于无量三昧海门。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这一段指菩萨契入的果法,也就是如来果地上境界,菩萨虽然没有证得究竟圆满,也得到少分或多分。经文告诉我们,与会的大众类别确实相当之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各种不同的团体,如同世法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宗教团体,所谓是各行各业,各界的团体都参与这个大会。能参与这个大会的人,大家都知道皆是法身大士,大乘法中所谓‘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尽’,最低限度也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称为法身大士,也是本经中所说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初住菩萨所证得的是真实果报,不是十法界中的佛菩萨。十法界中的佛菩萨,诸位在相宗所读到,是异生性的菩萨。而证得法身就不是异生性,是同生性。虽是同生性的菩萨,有时也示现异生性。



经文有四句,这四句是果法。“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这就是入佛密境。第一句就是佛的密境,诸位必须要知道,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清净法,佛法中决定没有秘密。大乘经中所说的密是深密,不是秘密,此地讲秘密之境也指深密。不但凡夫不知道,莫测高深,就是三界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之内的佛,天台大师所说藏教佛、通教佛,都属于十法界佛,别教佛超越十法界,那是一真法界;都不能够明了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唯有法身大士他们能够明了通达;‘了达’两个字是明了通达;诸佛希有广大境界。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如来果地上身、语、意三业,其境界没有法子形容,都是无量的深广,所以经上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只有契入境界的人能够体会,没有契入境界,我们要想体会得几分,一定要靠佛力加持。我们有真诚、清净心来祈求,这个祈求如理如法,也就是用清净、平等、觉这个心能感,诸佛如来才能应。如来身业遍法界,语业遍法界,意业遍法界,往后的经文我们会看到很多很多。



佛身在本经讲有十身,十种身归纳起来不外乎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都是希有广大。法身希有广大,我们比较容易明了。报身,经上常讲报身是大身,智慧积集所现的身相,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应化身亦复如是。所以果地上的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就是以应化身来说,也是遍虚空法界。佛身在哪里?无处不在。本经所称的法身如来德号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意为遍一切处,所以佛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法身遍一切处,报身、应身也遍一切处。



佛教导我们的目的是教我们成佛,教我们舍弃虚妄的十法界,契入诸佛如来果地的一真法界。这个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就指这个,尽虚空、遍法界,如来之境界。这个境界性相圆融,理事圆融,诸法平等,所以底下第二句说“善知一切佛平等法”。这一句,善知著重在‘善’字。我们今天读佛经,也知道佛所说的一切平等法,但是我们不能契入,这个知不是善知,为什么?著相。依旧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那就不善;如果能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善。



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目的就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学佛这件事情我们总得要清楚,为学与为道不一样,古德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话说得好。为学是什么?求学问。世间法求学,是求天天学问有进步、有长进。为道则不同,为道叫日损,损是放下,为道要放下,放得愈多愈好。我最初学佛,接触佛法大概一个月认识章嘉大师。头一天就向他老人家请教,那个时候我知道佛法殊胜、佛法高明,我向他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契入?他老人家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现在学佛学了四十多年,在讲台上差不多也有四十年,我学佛七年出来讲经。这四十多年得利于他老人家最初的开示:看破、放下。看破是通达明了,放下是除一切障碍,正是佛所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到彻底就成佛了。佛讲妄想、执著,中间省略了分别。



我们要看破世间所有一切,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楞严会上佛也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都是告诉我们十法界理事的真相。我们六根面对六尘境界,念头才起就要提得起觉观,功夫就会得力;功夫得力,身心清净。如来广大秘密境界是什么?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以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面对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逐渐逐渐你就体会到,逐渐逐渐你就能明白。



第二句讲善知,这个善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善知就能够契入一切佛平等法,一切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入这个境界,我们看大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的受用不一样。没入这个境界之前,你的心不平,有高下之分,有染净之异。契入这个境界,平等了,生佛平等,万法一如。普贤行最后归纳为十条,全部《华严经》,字字句句都是说普贤行,不止《离世间品》所讲的两千法门。两千法门已经是归纳,实在讲字字句句都含无量的法门,最后为了言说方便起见,归纳为十个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做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这个恭敬心是清净,这个恭敬心是真诚,这个恭敬心是无分别。为什么?知道佛佛平等,一切诸佛体性平等,法身无二。这才能够体会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否则怎么同得起来?



清凉大师疏云:‘入平等,亦有二意,一、佛佛平等,谓一切诸佛体性平等,法身无二故。智慧平等,德无增减故。内用平等,悲愿普应故。’,内因就是你自己的本愿,我们在因地中发过度众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这是作用平等。‘二者佛所证法平等,即第一义。此二无二,称此而了,故名善知。’佛佛平等,所证法平等,这两种是一不是二。



经文第三句,“已践如来普光明地”。践是践履,已经达到如来的住处,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证道成佛。这是明得佛的位次。佛的位次,古德讲佛有十地,本经是一乘圆教。大乘别教中所讲十地就是圆教的十住位,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初住。确确实实他们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天台大师六即佛中,属分证即佛,虽不圆满也分证。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只是证的佛位有浅深广狭不同。所以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遍法界示现八相成道成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现佛身。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别教就是初地。



《大乘同性经》中所说十地,值得我们参考。第一个初地,‘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广明智德︱广是广大,明是光明。广大,尽虚空、遍法界;光明是遍照。现在外国人讲磁场,就是佛法中讲的光明。智德,如来果地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够想像、推测的。《无量寿经》上佛所讲的,也是教导我们‘住真实慧’。佛法是智慧之学、智慧的教育,目的是教人开真实慧。《无量寿经》讲三个真实,希有难得︱‘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是佛法,这是大乘,不是搞假的。什么是假的?落到心意识中就是假的,落在妄想、分别、执著中就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今天方向错了。



我在求学的时代,接触佛法先后亲近两位老师:第一位章嘉大师,第二位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师教我三年,李老师教我十年。他们教学的方法,与现在诸位所了解的迥然不同。他教导我的,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从这里下手;并教我一门深入,而不是教我广学多闻。为什么?广学多闻都落在意识心中。他说,你可以作个佛学家,可以作个佛学博士,可以拿到世界几个佛学博士学位,但是后果是什么?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你学佛目的是为的什么?为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搞真的,就不能搞假的。如果搞假的,永远不能够脱离三界六道。你搞真的,真的就是三无漏学。



三无漏学中最重要的是慧,佛法求的是真实智慧。慧从哪里来?从定中来。不是你读的东西多、听的东西多,你就开智慧,那不是智慧。不但佛家不许可,儒家也不许可。儒家《学记》中所讲:‘记问之学’;你读得多、记得多,到处听得多,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不够资格作老师,不可以教人。你的那一套,道听途说。儒家所贵的,贵在悟处,读书要有悟处。佛家更讲求开悟,不是说要你记得多,记的没用处。你果然有悟处,经本是活的。经有没有意思?我常说,经没有意思。你要说佛经有意思,你冤枉佛,佛没有意思。正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含有无量义。为什么没有意思?般若无知。为什么有无量义?无所不知。说佛有意思,那意思很有限,死的。



现在世间人写文章,死的。为什么?就一个意思,你读一遍,不想再读第二遍。世间圣人的经典,也能够含有多义,不只一个意思,意思很多,愈多愈有趣味。像中国的四书五经,也含多义,但是它不是无量义,意思还是有尽。为什么有尽?依旧没有脱离意识心。不过是他的意识用的正,在佛法中讲正觉,他不是正等正觉。正觉是什么境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的境界,依旧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只是用得纯正,没有错误。世间圣人是接近这个境界,所以他的文字百读不厌,千遍也不厌,大概一万遍就不想读,它还是有边际、有境界,不同佛书。佛书字字句句含无尽义,那怎么会一样?那我们要学,学什么?



我亲近李老师,听他老人家讲经说法,他告诉我,会听经的人听教理。教有四法︰教、理、行、果,他教我著重在理法。他说:你如果明白理,一经通,一切经都贯通,这个多省事。而我在听讲经之前,有听讲的预备,我先读经,老师今天讲这一段经文,我这一段经文先要熟读。我选几种古人的注解仔细研究,我有了底子再来听。我听老师怎么讲,如果我自己上台,我又是怎么讲法,可以与他作个比较,这样进步就快,所以我学东西速度非常快。我跟他学十年,只学了五部经,因为他老人家是贵专精,不贵多。你学一样,就能通达很多样,这是理明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他告诉我,不得已而求其次,要听教义,义就次一等。理中没有分别、执著;义中还有分别,但没有执著,这次一等。也能令你贯通一个宗派,与这部经典同类的能够贯通。如果说理上贯通,不同类的也全贯通,不但佛法贯通,其他宗教经典都能贯通,那就很奇妙。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二句二地,‘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清净身从哪里来?清净心来。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境界就清净。确确实实境随心转,不是身随境转。古来道场都建在风水绝佳之处,为什么?出家人有德有行,心地清净,原本不好的风水也变成绝佳风水,是这个道理,境随心转。所以道场风水绝佳,不是有意选择,是出家人到那一坐,坐上几天,境界自然就转变,现在人讲,磁场就不一样。所以你真修行,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就能转变风水,外国人讲你就能转变磁场。



三地,‘善明月幢实相海藏地’。《大乘同性经》中也讲十地,十地与《华严经》所说的不一样。幢是比喻高显的意思。善明月幢,明月是清凉的,以喻清凉的智慧。实相海藏,海比喻深广,藏比喻含藏无尽的德能。四地,‘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从名称看来,偏重在作用,作用是功德神通。什么叫功德?功是你修行有功,德是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是功,收获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慧就是德;由此可知,修因必定感果,那就叫功不唐捐。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修,也很认真努力在修行,很用功,但是用功之后没有结果、没有收获,非常可惜。什么原因?一定要检讨、要反省,把那个原因找出来,消除这个原因,你的功就不唐捐。



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很严,看到这个人不持戒、那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持戒是不错,他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他没有得定,他怎么会有成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就会得定。我自己如理如法的修行,别人修不修,不能问,不能起心动念,自己才能得定。如果想开慧,这种修行态度还是不行,应当学善财童子。我是个学生,要规规矩矩去修学,除我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他示现善人,看我在这个顺境当中起不起贪念?他化身做个恶人,看我处这个逆境当中,起不起嗔恨?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都是成就我们三无漏学,你能用这种心态去修行,保证你一生成佛。为什么?你心目当中统统是诸佛菩萨,你已经入佛法界,你不是凡夫。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



五地,‘火轮威藏明德地’。火比喻智慧,能断烦恼;轮是fa 轮。唯有真实智慧的fa 轮,才能产生最大的威德,能破除一切众生烦恼无明的业障。六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佛在经典中,特别是大乘经典形容‘自性’,实在找不到词汇,找不到物体来比喻、来形容,唯有虚空有一点相似,所以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学佛实实在在讲,真正想学佛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凡夫长劫修行而不能成就,真正的因素是心量太小,这个是很严重的障碍,一定要懂得拓开心量。要知道心量小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来就是包虚空法界。实在讲,不是把心量扩大拓开,而是恢复本来的心量,佛在经上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是自性本来具足,没有增加一点点,这都是给你说真话。心,常常想著太虚空,能与虚空相应,就与法界相应,那就是自性现前。



七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广是广大,胜是殊胜;广大殊胜形容法界。佛在经中,这些名词术语用得很多,实际上都是说一件事情。譬如讲真如、自性、本性、第一义谛、如如、一真、法界,意思都一样,都是说同一件事。宗门还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还指这件事。那我们要问,佛为什么一件事情说这么多的名相?意思很深,教你不要执著。也正是中国道家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能够体会它的意思,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真的得道,真的通达明了。



八地,‘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普觉,普是普遍,无所不觉;觉是从相上说、作用上说,智是从体上说。九地是‘无边亿庄严回向照明地’。亿是亿万,庄严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佛经中所说庄严,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美好到极处,一丝毫的缺点都找不到,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这种庄严无论在正报或依报都找不到缺点。正报庄严指身体容貌端庄、体质丰满,没有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乃至于休闲游乐的环境。



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不能达到究竟圆满,总有一些缺陷。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如来示现在十法界中,必定也有缺陷,但是这个缺陷,诸位要记住是示现的,不是真的。我们凡夫看来好像是真的,实际上不是,他是舞台的表演。所以示现逆行,依旧是诸佛如来,依旧是行圆满庄严的菩萨道,我们凡夫不认识。大圆满必须从正反两面、顺逆两面、邪正两面、善恶两面观察,你才能圆满的体会得到。所以六群比丘不是凡人,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他们若不示现这些违逆的恶境,就不能够给佛作为制订戒律的因缘。



我们这样去观察,就明了佛菩萨无尽的慈悲,虽在六道、十法界中还是大圆满,就是连提婆达多的示现也不例外。提婆达多也是大权菩萨示现,不是真的。他示现造五逆罪,生身堕阿鼻地狱。佛在《提婆达多经》上说,提婆达多确实堕地狱,在地狱的生活状况如何?释迦牟尼佛说他在地狱的快乐相当于忉利天。的确是地狱,但是他不受苦,他在那里很快乐。这是什么道理?这一种逆行显示出如来的正法,没有逆行怎么衬托出来正法?所以他也建立了无量功德,帮助佛教化众生。他的示现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所以还是无边亿庄严,无量无边庄严,没有欠缺,这样看才能够体会到大圆满。这是这一句中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回向、照明是两个意思,统统都概括在其中。回向,可见得这个法门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普贤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我们要懂得回向的意义何在?回是回归,向是趣向。我们所积的一切功德,希求的是什么?这一点要很清楚。世间人学佛行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目的是求自己一生的福报,求智慧、求福报,求一家人幸福平安,他就这么大的一个愿望,所以他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不知道同样的功德、同样的善行,随著你的心量大小,所获得的利益不一样。觉悟的人,一文钱的布施,所得的福可以遍虚空法界。你今天布施一百万、布施一千万,只求自己这一生的幸福,求一生的平安,你这心量很小,你得的福就小,你得的少。由此可知,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得福是在你心量的大小。



佛教我们回向,要回向三门。第一‘回向众生’,我们在一生当中,断一切恶,断恶是功德;修一切善,修善也是功德。这个功德给谁?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断恶是为一切众生断恶,我修善也是为一切众生修善,希望断恶修善这些功德福报给一切众生享,这个心量就是佛心,就是菩萨心。念念是此心,无论顺境、逆境,从不改变。第二教我们‘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是利他,对自己只求菩提。菩提是什么?觉悟。我们自己不求别的,只求觉,求究竟圆满的大觉,觉悟到圆满就成佛。第三教我们‘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实际是本体、是自性,《无量寿经》上三个真实,第一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也是《华严经》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大是实际的性体;方是实际的相状;广是实际的作用。众生与菩提都不离实际,这种回向功德无量无边。



末后一句,十地,‘毗卢遮那藏海智地’。毗卢遮那是报身如来的德号,即指自性的藏海。藏是含藏,海是比喻,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自性生,还归自性。这十句都是如来智地。为什么说十种?实际上十依旧是归纳,如果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佛地。这是从德用上说,如果从体性而言则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从体上讲,多是从相与作用上说。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华严》在相用方面通常归纳为十个,十代表圆满。



经文‘已践如来普光明地’,是如来的普光明地,不是菩萨。践是践履,达到了,你已经达到如来普光明地,也就是成佛,你与如来在同一地。在《大乘同性经》中说佛的十地,普光明地相当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普就是广的意思,普是普遍;光明就是明的意思。甚深难知都在普光明之中,他的普不可思议,他的光明也不可思议。刚才说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一地就具足一切地,这十地都圆满。同时普光明也可说是十地之总,因为每一地都没有离开普法智光的意思。第三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一句是“入于无量三昧海门”。‘入’是契入,前面一句是‘践’,都是证得的意思,都是入了这个法门。这是证佛三昧。‘无量三昧海门’,三昧是梵语,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六道中没有正受。佛在经论中告诉我们,六道众生的受可以分为五大类,五种受。我们自己的感受也很多,说之不尽,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身有苦、乐两类,心有忧、喜两种。还有一种状况之下,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叫舍受,这个很好。即身舍苦乐,心舍忧喜,这个境界叫舍受。为什么说它舍?它不能持久。如果舍受能够永远保持下去,就叫三昧;由此可知,三昧实在讲就是舍受的永恒保持。世间有禅定,佛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属于舍受,不是永久的。纵然入第八定,这个定很深,时间很长;经上讲非想非非想天人得第八定,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时间相当长。八万大劫过了之后,他的定会失掉,所以还是属于舍受,不能称之为三昧。



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称之为三昧?到第九定,像《楞严经》上佛所说,声闻、缘觉他们所证是九次第定;第九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才能称之为三昧,算是正受。所以阿罗汉的智慧,称之为正觉,他的享受也能称为正受。正受功夫浅的,不能叫做无量三昧,不能称为海印三昧。从九次第定往上等级繁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就是一真法界中也有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入的三昧不相同,有浅深的差别,智慧德能有大小不同。何况声闻修到初住菩萨,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三昧的差别、等级就繁多。而三昧的内容就更复杂,所以才叫无量三昧。怎么会有这么复杂?因为世间的事物太繁杂,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而一个人在这个复杂环境中,他的感受也非常复杂。佛在经文中举例说明,让我们从这些例子中细心体会,他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就是《金刚经》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正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则是禅定。



六祖能大师所说禅定的定义,都是根据《金刚经》所说,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可是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有人不贪财,再多的财物摆在面前不动心,他不执著,佛说这个人眼根在财中得三昧。可是他虽然不贪财,他好色,色一接触,他三昧就没有;财中有三昧,色中没有三昧。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我们眼看外面色相,色相太多太多,你在几个色相中得三昧?几个色相中不得三昧?眼识的境界无量无边,耳根对于音声的境界也无量无边,乃至于意根对法尘还是无量无边。六根对六尘无量无边境界统统不著相、不动心,这就叫无量三昧。所以究竟圆满的无量三昧,只有如来果地才证得。



海比喻深广,门是门径,菩萨所入的定功深广像大海一样。无论哪一个三昧都能帮助众生明心见性,所以称之为门,门就是明心见性的门径道路。再看底下这句经文:



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前面四句所说都指果法,介绍与会菩萨们所证得的大智、大德、大能。而这一段则指菩萨们从果所起的作用,这个作用可分作三个小段来解说。第一个现佛身,现佛的事业,“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佛有没有身?佛没有身,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没有身方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佛在一真法界为度地上菩萨,现的是报身。何以故?地上菩萨证得报身,佛要现同类身才能度他。佛在人道中度人,一定现人身;度天人,一定现天人身;度畜生,一定现畜生身。畜生很多,佛若度猪,一定变一个猪身;度狗,一定变个狗身。必须现同一个身相,才能给他讲经说法,不同类身不行。诸位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对于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一切众生执著身相是我,全错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随类化身?执著这个身相就是我,与这个样子不一样,就不承认是我,所以没有法子随类化身。



“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佛用什么方式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用‘同事摄’,‘四摄法’中讲到究竟圆满—同事。我们今天是初学佛,烦恼习气没断,诸位一定要懂得,布施我们可以学,同事不行。‘四摄法’中第一条‘布施’,用现在的话说结缘。行菩萨道者,念念都要有结缘的心,时时刻刻做结缘的事。身上常装一点小财物、小法宝,遇到有缘的人就送。没有结缘品,合掌令欢喜,对他谦虚恭敬,也是结缘,结欢喜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让他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都是结法缘。打电话、接电话时,一拿起电话‘阿弥陀佛’,也是给人结缘。现在有许多同修穿的T恤上面印有‘阿弥陀佛’佛号,印的‘知恩报恩’,都是与人结缘。常常要有结缘的心、有结缘的行。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要明了,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而是真正爱护他的言语,像责备他,劝他改过自新都是爱语。



他做错事情,虽然说的话不好听,爱护他也是爱语。所以爱语两个字要搞清楚,不是花言巧语、不是甜言蜜语,那是口业里头绮语,不可以把绮语当作爱语,一定要辨别清楚。这个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可以学习。第三个利行,这事我们也应该学习。利是有利益的事情,对他有利益,不是对我有利益。对一切众生现前得利益,将来也得利益之事,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但是,切记不要做利己之行。众生修行,烦恼断不掉,习气改不了,不能证果、不能开悟,什么原因?念念还顾自己,还是利益自己。虽然想利益大众,还有一半利益自己。如果心再发得大一点,好,我三分之二照顾大众,三分之一还照顾自己,仍然不行。只要你有照顾自己的意念,就是最大的障碍,障碍你不能开悟,障碍你不能契入境界。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示现的形象完全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所以他能成佛,他能明心见性,道理就在此地。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百分之一为自己,都不行,都是障碍。真正要如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大公无私,真正明了众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



“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这是同佛意业,总持大法。广大指大乘佛法。佛法与世法没有界限,差别在于觉、迷。佛是觉的意思,一切法你能觉悟都叫佛法;如果不觉,《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法。“辩才善巧,转不退轮。”这是得佛的语业。佛有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从哪里生?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中本来具足。但是今天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辩才失掉,都是因为有障碍,有烦恼障、有所知障。舍掉这两种障碍,你就能转法 lun。如何舍?舍就是放下,真正放下。可是有很多同修来告诉我:我很想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放下?实在说,古德教导我们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笨拙的方法消业障。哪个方法最笨拙?拜佛。拜佛的时候,一心称念,一心顶礼。拜佛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连佛都不想,确实没有一个妄念;规规矩矩按照礼佛的动作去礼拜。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正确,这是恭敬,这叫威仪。按照这个规矩,一天拜三千拜,拜上三年你的业障就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拜掉。如果你拜佛,还要想佛,还要想什么,都是打妄想,那就没有用处,你的功夫破掉,拜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中,记载有一个晒蜡烛的法师,那个法师不识字,没念过书,很老实。夏天,热天,人家给他开玩笑。他当香灯师;别人说:香灯师,蜡烛长霉了,拿出去晒一晒,大家都晒衣服。他就很听话,就真的把蜡烛都搬出去晒。他不知道蜡烛一晒就融化了,导致寺众作晚课时没有蜡烛用。老实人!做了这么一件错事情,别人不原谅他。方丈和尚了不起,知道这个人老实,老实人有成就。不叫他做香灯,叫他去育王寺拜佛,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上三年,开悟了。不认识字,他能够作诗,能够作偈,又会讲经,以后变讲经的法师。为什么?智慧开了。怎么开的?业障消掉。拜佛消掉业障。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相信,老和尚叫他一天拜三千拜,他就乖乖的一拜不缺,就这样去行。与谛闲老法师的徒弟锅漏匠一样,都是一个‘老实’,只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并嘱咐他:你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念。他念了三、四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不生病。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希有!哪有死人站三天?多了不起!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要把它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善巧”两个字的意思,善是不失规矩,巧是巧妙,随心所欲。随心所欲还合乎规矩,这叫善巧。可是初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记住,宁愿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巧而不善毛病很大。“转不退轮”。轮是比喻,falun 常转。‘不退’两个字重要,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四种不退。第一个是‘称理不退’,与教理相应,决定不违背教理,这一点很重要。佛说法契机契理,如果背理而说,纵然契机而不契理就错了。契机而不契理,佛说那是魔说,不是佛说。如果我们用辩才善巧两个字来讲,契理就是善,契机就是巧,理机双契,这是善巧。



第二个‘应机不退’。说法的人善于观机,所说之法正是听众们迫切所需。现前这个时代社会需要什么?佛经常把佛比作大医王,佛法当应病与药,药到病除。如果不知道众生害的是什么病,你就给他说法,那就等于医生不晓得病人害什么病,就开处方给他。如果他运气好,恰好碰上,病就好了;运气不好,一吃就一命呜呼。药不能随便吃,而法比药还重要,法如果不对机,断人法身慧命,这个罪更重。药吃错,吃死人,佛经上讲过四十九天他又投胎来了。如果知见错误、方向错误,这个受害就太大太大,会堕落好多世,迷在其中不知道回头。所以断人法身慧命,比害人生命的罪过,不知道要重多少倍。可是世间人把害人生命看得很重,把误导众生断人法身慧命看得很轻,这叫颠倒错乱。所以说法要契机。



现代社会众生的机宜如何?现在众生不相信因果,不明是非,不辨邪正,因此恶业增长。确确实实我们仔细观察,人心存的是恶念,意是邪思,身口意所造是十恶业。我们遇到这些众生,你要说什么样的法去度他?你所说一定是针对他的病痛,无论讲什么经典,经典没有一定的讲法。我们今天展开《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讲?对治现前众生病毒来讲,《华严经》讲得他才有受用,他才能真正去反省、去体会。果然清醒过来、觉悟过来,他就得利益。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不宜谈玄说妙,谈玄说妙他不懂,他也不想听。今天是无可奈何,我们一定要讲粗语,这是地藏菩萨在《本愿经》中所说,粗语就指这些病痛—不善的业因、不善的果报,让他觉悟。



第三‘利益不退’。决定利益众生,决定叫他来听五分钟一定得五分钟的利益,他听十分钟一定得十分钟的利益,他听两个小时一定得两个小时的利益,不能让他空过。第四个是‘制伏不退’。这是对付魔王外道,一定有能力把魔王外道控制住,使其在道场规规矩矩听经闻法,不敢妄动。清凉讲这四不退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真实定慧的修持上。这四种不退,完全是应机而说。



另外,我们在净土经典中看到有所谓‘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指修行的阶段,从断烦恼而言。见思烦恼,三界九地品位不同。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尽,证小乘须陀洹果,即‘位不退’,没有离开六道,在六道中人天两道修行,决定不堕三恶道。第二‘行不退’指菩萨,大乘菩萨决定不会退作小乘人。这是行不退。第三‘念不退’,念念趣向‘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意思是一切种智;这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证得念不退者,当然前面两种不退一定也具足;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后面可以包括前面。



此地我们特别要明了,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人得佛力加持,往生不退是圆证三不退,很不可思议。通常讲证三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但是不圆满。圆证三不退,要到什么地步?八地以上,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才圆证三不退。所以念佛法门真的不可思议。而现前你如果有坚定的决心,丝毫不动摇,一心一意只求西方净土,一心一意只想亲近阿弥陀如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你现在就圆证三不退,不必要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乘法门中,其他法门所没有的。所以肯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现在不想断烦恼、也不想证菩提,现在只有一个念头—见阿弥陀佛。这个了不起!这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发大菩提心,一心专求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愿是无上菩提心。他说得很有道理。



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往。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这一段是紧接著前面‘胜进果行德’之后,为我们说明菩萨‘行无障碍之德’。经文意思虽然很深,但是可以体会得到。《华严经》是世尊在果地上亲证的境界,所以许许多多事理都超出我们常识之外。我们看了、听了,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无不含摄虚空法界,何况佛德?尽虚空、遍法界,上自诸佛如来下至地狱众生,皆是‘一念具足十法界’,这是事实真相。一念具足十法界,念念当然还是具足十法界,凡夫愚昧无知,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冤枉造业受报,搞六道轮回、搞三恶道。地狱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地狱所受的刑罚之苦,诸佛如来共同宣说,说一劫都说不完。说的是什么?并非细说众生受苦的状况,而是其所受的刑具,说一劫都说不完!而且地狱受报所感受的时间,佛在经上讲无数劫!



我们看看菩萨,这是一切众生中最聪明、最有智慧、最有德行的,他们做出榜样教我们效法、教我们学习。他们心中摄受一切如来的功德大海,大海是比喻,摄受一切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入他自己的身。如何摄受?我们想不想摄受?摄受的方法,实在讲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摄受?你起心动念就是摄受。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是杀盗淫,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是贪嗔痴,你所摄受的是什么?是地狱、饿鬼、畜生。你天天摄受这些东西,将来怎么会不堕三恶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的是什么?如果念念是恶念,是邪思、是恶行,怎么会不堕恶道?恶道从哪里来?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不是别人造出来给你受。菩萨聪明,菩萨起心动念不想十恶,而想诸佛如来因心、业行、果地、度生功德等等,佛如是教我们,起心动念想佛是平等心,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物,在佛眼中是平等的。大乘经给我们说明十法界的业因非常复杂,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复杂的业因归纳为简单的纲领,这就好说了。



诸佛什么原因成佛?第一个原因,平等心。佛是平等心成佛的。由此可知,菩萨摄受一切如来无量无边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用什么方法?平等心。同样我们想摄受诸佛如来果地的功德,没有别的,就是用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一念不生,这是大定。我们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也懂得这个方法,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你不相信试验一下,你坐在这里五分钟,看看有没有妄念?你会发现自己妄念纷飞。这样一来诸佛如来的功德,你一分都不能摄受。妄念如果是善的,你摄受一切众生善功德;如果是恶念,则摄受一切众生恶功德。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想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念佛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中所谓除‘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外,还要积功累德。如果你积累的是罪业,这一生佛号念得再好,蕅益大师所说,‘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般’,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我们能想像得到,西方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累积的是恶业恶行,与他们不相应。阿弥陀佛再慈悲,拉都拉不动。



由此可知,摄受如来功德确实不是我们凡夫能达得到的,法身大士才有能力。这段经文是赞叹菩萨之德,特别长。往后每一个团体赞德,只有一句、两句。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没有话说,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成佛之后,为什么说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平等的圆满、同样的圆满。那就是你成佛之后,所有一切诸佛无量劫中所修的功德,都变成我自己的,那我与佛当然一样,我所修的功德也变成他们的。譬如我们讲堂有几十盏灯,一盏灯就好像一尊佛,它放的光与其他的灯光融合成一体,分不开。我的光中有他们的光,他们的光中有我的光,这就是互摄。晓得这个道理才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关系太大,我们为什么要思恶?为什么不思善?佛的功德大海我们没有办法,菩萨的功德大海我们可以摄受。为什么?佛是平等心,我们做不到。菩萨不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我们就有办法。缘觉是因缘心,罗汉是四谛心,天人是十善、四无量心,九法界我们都可以摄受。诸位明了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才真正能做到积功累德。



菩萨的功德,第一个是菩提心,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觉悟的心,真的觉悟,彻底的觉悟了。菩提心落实在生活行持上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要度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你障碍一个众生,把一个众生法缘断掉,这个罪过比杀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千万人的罪都重。你杀人是生命;生命,经上讲得很好,四十九天之后他又投胎来了,这不希奇。法身慧命,诸位想想,一个人多少生、多少劫才有缘遇到佛法,不是生生世世都遇得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人家这一次有缘,你却把这个缘打断、切掉,他再一次遇到又要经过百千万劫,你说你这个罪多重!所以佛法中,断人法身慧命比断人生命之罪,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看到,有一个起恶念的人,毁谤法师讲经说法,实在讲法师不受害,谁受害?听他说法的人受害,害他们闻法得度的机缘断掉。经上讲造此恶业的人堕在阿鼻地狱,以人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而他在地狱中,实际感受是无数劫,为什么这么长?谚语常讲‘度日如年’。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要觉悟。反之,如果赞叹三宝,劝人学佛,功德则无量无边,善恶都在一念之间。



如果我们念念都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就是把菩萨无量无边功德大海,‘咸入其身’,摄受变成自己的。我们开始做这个工作,虽然没入这个境界,但是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我是向这条路走、向这个方向走,契入境界的时候,智慧就开。为什么?无量菩萨所修的智慧德能得到了。你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你已经得到气氛。四加行中讲的‘暖’,虽然火没有见到,暖气已经接收到了。有这么一点气分,你读经、念佛、讲经就有智慧。这一句贯彻全部《华严》,往后的经文字字句句,都是一切如来功德大海中点点滴滴。我们求佛加持,这一条太重要、太重要。所以我劝勉同修,我们要真做到,尽可能去做,能做到百分之百,你功德就圆满。



下面第二句,“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往”。前面一句,说老老实实的话,清凉大师注解也是像我这么讲,诸佛同加。一切诸佛加持你,你能够摄受一切诸佛的功德,就得一切诸佛的加持。所以心要像佛心一样,愿同佛愿,行同佛行。心愿解行都同佛,哪有不得佛加持的道理?‘一切诸佛所在国土’,诸佛是随类化身。前面我们讲过,佛没有身,菩萨也没有身,都是随类现身。《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佛身。《普门品》中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是佛身。如果你再冷静一点、再精细一点,你就会体会到我们现在也没有身,诸佛菩萨现身是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而我们现在这个身也是感应变现而来,只不过是应自己所造善恶业力之感。善的业力现前,现三善道的境界;恶的念头现前,现三恶道的境界,所以我们这个身也是感应之身。要知道身是假的,酬业而来,不是真的,不必执著,一场空,梦幻泡影。



佛在十法界都化身,阿鼻地狱也化身,地藏菩萨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谁是地藏菩萨?凡是与地狱众生相感应,到地狱去度众生,统统叫地藏菩萨,所以地藏菩萨不是一个,有好多好多地藏菩萨。你与地藏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就是地藏菩萨。你与观音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就是观世音菩萨。



“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指供佛,积功累德,集福。诸位要知道,福报可以变成功德,都在心。怎样把修福变成功德?不著相就变成功德。《般若经》上讲‘三轮体空’—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可施之人,中间不见有可施之物,则修积一切善法都是功德;如果著相,功德都变成福德。中国人特别尊重《金刚经》,特别欢喜《金刚经》,不是没有道理。《金刚经》确确实实是《般若》的核心,真实智慧。如何把所有一切点点滴滴的小福报,转变成无量无边的功德?《金刚经》上四句话你若能常常记住,依教奉行,就成功了。哪四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能离四相,芝麻粒的小善事,都是称性的功德,称性就无量无边。



凡夫作究竟圆满佛,一念之间。这种说法,佛门中叫顿教,圆顿大教就是这种说法。给诸位说,真的不是假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转过来。我们再问为什么转不过来?你知道的不彻底、不究竟,所以转不过来。知与行是大问题,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就与他老人家讨论过这个问题。一般人的概念当中,知容易,行太难了。知易行难,所谓是看破容易,放下太难了。这话真的吗?错了,错得太离谱。前面我告诉大家,能知必能行,能行未必能知,哪有能知不能行?没有这回事。你说知而不能行,是你没有知,或只是皮毛的知,不是真知,没有懂得。真懂得,真的透彻,真的深入,行就太容易了。然后我们才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知难,所以讲四十九年。为什么不领导大家打七天佛七?经文不曾记载。释迦牟尼佛没有领导大众念一天佛,也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领大家参一天禅。世尊当年在世,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他老人家不管,他只教你,他只著重‘知’,‘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知道的愈透彻,你的行就愈相应,你的行不相应,是你不知,或一知半解。



转变的秘诀在于《金刚经》这四句偈,好极了。你要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转过来。此话说得很容易,真正落到你的身上,你又不会了,起心动念还是我。所以我们还要求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怎么个求法?起心动念想别人,不要想自己,用这个方法来破我相。念念利益众生,念念利益社会,念念想著整个世界,整体的利益,不要想自己,这是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也是世尊在《般若经》上教我们的—大而化之,把心量扩大。念念想自己的人,心量很小,非常窄小,无论修什么样的功德,说老实话都变成福德,功德决定不能成就。我们接著看第四句:



“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



这段经文是赞叹菩萨的行德。经文中每一个字的意思我们都要清楚,然后才能学到东西,经才不至于白念。读经最重要的是要解义,解义之后要有观行,我们才真正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不解其义,不知道观行,经读了之后,不能说没有利益,利益很少。通常以佛家来讲,只是种善根而已,这一生当中得不到受用。如果这一生当中得受用,一定是解义观行,就是‘随文入观’。



释迦牟尼佛这一会的法运一万二千年,释迦牟尼佛作会主,他以佛的身分出现,作会主、作主席;一切诸佛示现为菩萨来拥护他、来赞叹他,大家都来捧他。为什么这样作法?做给众生看,这个意思很深。什么人能在一生当中,闻法修行证果?证果就是入佛的境界。诸位要晓得,第一个是信心。你对老师没有信心,你什么成就都没有,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你的成就与你对老师的信心,决定成正比例。老师再高明、再有学问、再有德行,你对他没有信心,你跟他一辈子,听他讲经说法,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华严经》上才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道是什么?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根源。前面我们讲过,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一个信心。



世尊示现成佛,谁认识他?谁能对他产生信心?这一定要许许多多菩萨来作榜样,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千不是个数字,实在讲是无量佛菩萨拥护,不止一千,千是说多;许许多多佛来拥护,让这些众生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听释迦牟尼佛教诲,就相信:大概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是个有德行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人来拥护的话,释迦牟尼佛虽有学问德行,没有办法让一切凡夫对他生起景仰之心。所以这一些诸佛如来、诸大菩萨示现为佛的四众弟子,出家二众、在家二众都是佛菩萨再来,不是凡人,才能成就度化众生的事业。而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愿,所以哪一个人示现作佛没有关系,自他不二。



可是有同学问我,佛弟子当中都是菩萨示现,为什么还有作恶的、还有障碍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大权示现,迹象是障碍,实际是帮助释迦牟尼佛。譬如六群比丘是佛弟子中很不听话、顽皮,天天在外面造作罪业,实际都是大菩萨。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让大家看了,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告状,‘你的学生在外面干不对的事情,在那里干犯罪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听到之后,即刻制订戒律。所以他们故意造作许许多多过失,以让释迦牟尼佛制订戒律,都是大权示现。另外一种障道的是魔,魔王眷属,他为什么障道?嫉妒、嗔恚。从嫉妒、嗔恚中生的是魔,魔障道。魔不希望大家道业成就,魔看到人受罪受苦,他就欢喜,看到人离苦得乐他就不高兴。我们自己要想想,我们是魔、还是佛?如果我们是佛弟子,看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会生欢喜心,看到一切众生遭难受苦会有怜悯之心,不忍心见到,这是佛弟子。如果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却欢喜,看到别人得福、得利却起嫉妒心者,是魔一类,不是佛一类。魔一类的也不怕,魔会回头,不再当魔,而作佛弟子,那就对了。所以经过佛法长时间的薰习,魔也会觉悟,也会回心转意来拥护佛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末后一句,“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这一句明白的告诉我们,以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决不只是给众生小利益。我们讲经的现场转播网络,昨天(1998年7月20日)开始向全世界开放,这是佛法在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弘法方式上一个新的纪元、一个新的开端,过去所没有的。这个开端之后,实在讲对弘法利生就方便太多太多了,而且节省许许多多制作光碟的费用,每次讲演都储存在电脑中,去年讲的、前年讲的,往年所讲的,都可以在网络收听或收看。



有关净土法门,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的一段经文中,为我们开导注解,并举例子说:这个世间大善知识,有修持、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告诉你,净土法门是世尊的方便教,不是究竟教,劝你舍弃这个法门,修别的法门,你听了动不动心?听说这个人名气很大,真善知识,你心动摇就错了。世尊在入灭之前,知道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慧眼,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特别怜悯,为我们开示四依法。教我们依法不依人,“法”是指佛经。善导大师说得好,如果他是世间人,我们可以有这个定力,不会被他轻易动摇。如果来了一个阿罗汉怎么办?他是圣人,证了果,他也来说这个法门不是究竟法,你相不相信?善导大师讲还是不能信他。不但阿罗汉,十地菩萨如果说这个法门不是究竟圆满,我们都不能够听他的。最后他老人家说,如果十方诸佛来怎么办?佛来了,哪一尊佛来?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告诉你,还有一个法门比这个更好、更殊胜、更快速,你听不听?也不能听,应该向释迦牟尼佛报告,我修这个法门我修到底就好了,你有好法门教别人,我不学;这样你才能成功。善导说得很好,真的是佛佛道同,佛与佛说的一定一样,不会两样。



任何一个人在修学途中,必定遭遇魔来扰乱,不可能避免。你要懂得‘以定慧力,降伏魔怨’,你要有定功、要有智慧。没有定慧的人就上魔的当,就遭淘汰,使这一生得度的机缘因此而丧失,将会是无比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决定不可以动摇,要相信自己所选择的本门经论。我们修净宗,所依靠的是五经一论。如果别人说的与五经一论不相应,我们决定不能接受。实在讲五经一论,依其中任何一部,你能信、能解、能行,最后你就能证。净宗的证,是往生不退成佛,往生即我们所证之果。



净宗就是修普贤行,《无量寿经》的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分),就明白告诉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了不起的一位大居士,在家菩萨。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一部经,只有大本、中本、小本之异而已,这就说明净宗所修的是菩萨圆满的大法—普贤行。一句佛号,摄尽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怎么说不可思议?隋唐时代有一些大德们,下了一番功夫,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细心做一个比较,哪部经第一?(第一之定义,就是一部经能够包括一切经)几乎大家公认是此部《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作根本fa 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华严》是根本,《华严》是佛法的源头。然后再将《华严经》与《无量寿经》做个比较,也是大家公认,《无量寿经》第一。何以故?《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华严》始终不能圆满,不能圆成佛道,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归结。不容易,这一些祖师大德,实在讲也是菩萨示现。如果他们不做如斯比较,怎能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对于这些菩萨感恩戴德。



《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我们再仔细的做比较,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当然是第六品,第六品发大誓愿,就是著名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这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几乎也是古大德公认,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内容是什么?十念必生,这就说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见得所有一切佛法,归纳到最后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在经上讲,这一句名号‘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如果不得佛力加持也不知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句经文就好学,我们就会了。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念佛法门。



“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令一切众生智慧德行都圆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最后这一句是总结︰“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这是‘总结多门’。菩萨无论其果德、行德,都说之不尽,所以总结一句,‘如是无量’。如果想知道多些,全经所说皆是菩萨圆满功德,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一大段经文到此地告一段落。与会的一百七十多个团体,第一个团体是菩萨。这个团体很大,人数很多,是主要的一个团体。李长者在《合论》中有他的领悟处。他说这一段,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一直到我们刚刚讲完的这一段经文,在《华严经》经文总共有三十行,五百一十一个字,来说明参加华严海会的这个菩萨团体。在这一分中,显示初会总共有四十七个团体;佛经叫众,四十七众,现代叫团体。我们现前这个法会也是团体,出家众是一个团体,男众是一个团体,女众是一个团体;在家受过五戒是一个团体,受过菩萨戒也是一个团体,受过三皈也是一个团体。没受三皈,初来听经,你与几个朋友一起来,三个、五个一同来听经,你们也是一个团体。在此地参加法会的大众,不以一个一个人算,算人数太多太多,说不清楚,是以大小团体计。都是参加世尊华严海会,帮助佛陀建立利益众生的事业。佛召开这个会是为了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菩萨都是作影响众而来。



三世诸佛行普贤行,大悲大智,显示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上。无论在哪个位次,无不是自利利他。我们今天在什么位次?我们今天没有入位。好像念书,一年级是正科生。一年级是谁?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今天不是菩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是大心凡夫,不是菩萨。大心凡夫是什么?是预备班的,还没有上一年级,一年级的预备班,准备升一年级;我们今天在这个地位,自己要清楚。我们烦恼习气没断,所以没入位,可是我们的心,与初信位菩萨的心没有两样,这叫‘大心凡夫’。什么心?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佛法事业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大心凡夫虽然没有证果、没有契入境界,他能相应,就得诸佛护念,善神拥护。



李长者说:‘如来是正觉之果’。普贤与这一些菩萨们是‘佛行果’。如来所居的华藏净土是‘佛报得依果’。一切众生以自己的根性,观察如来这三种因果,学习佛菩萨的行门,从而生起信心,‘是故如来以此三种因果,而令众生信乐修行。’在这‘初会及普光明殿中第二会,至贤首品’,总共有‘十二品经,总是举果劝修生信分’。这十二品经在本经中是最难讲解的。一般讲《华严经》的法师,对这十二品经无一不畏惧;往下解分的经就好讲了,但这一分非常非常难。难在什么地方?全是佛菩萨鬼神的名号,全是他们赞叹的话,而赞叹都好像大同小异;经文又这么长,怎么讲法?真难不是假难。而这一段经文,给诸位说非常重要。毗卢遮那佛成了佛,把他的依正庄严展览出来给我们看,展览出来之后我们看不懂,不知道它的好处。虽不知道,但是羡慕之心会生起来。



毗卢遮那佛土的依正庄严太美好了、太庄严了,是我们这个世间所没有的;不但世间没有,天上也没有。所以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亦生起作佛的念头,学佛这个念头油然而生。这一大段这么长的经文,讲说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叫人生起学佛的心,如此,这一段经文你就讲成功了。如果讲完之后,人对于学佛这个念头生不起来,你讲这个经就全盘失败了。因为它全属事,事如何讲?一定要把事的理讲出来,事的因果讲出来,事所包含的功德利益讲出来,那就有味道了。这一分难在此地。



下面是第二个类别的团体。‘海月光大明菩萨’,到底下我们就会看到。接著给我们讲‘执金刚神’,神众有九个团体,这是说十住因果。而这些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全是普贤菩萨,这一点大家要记住。前面给我们说总、说别,说同、说异,这里面意思很深很深。他们在十法界中,示现的身分不一样,全是大权示现。金刚神,金刚是护法,以这种身分出现。李长者言,他们也是普贤等众,等就是等流的人物,也是普贤一类的人物。不过名称不一样,他的名称变成神众。如果真的是神众,则没有能力参加这一会,这一会我们晓得是佛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听佛讲《华严经》。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不能入佛的境界。所以在这海会之中,无论是以什么身分出现,我们都应当知道他是法身大士。他们所示现的也就像《普门品》中所讲,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金刚神得度,他就现金刚神;应以山神、海神得度,他就现山神、海神;应以天神得度,他就现天神。同样一个道理,应以人身得度者,他就现人身。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回头是岸。



菩萨在此地表演,一个凡夫从初信位开始建立信心,信仰佛法。一个人信仰佛法,如果信心殊胜、信心清净,真的觉悟,就能相信如来正觉的果地与自己的心性无二无别。吾人虽在凡夫地,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断,可是佛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心、有本性,我们的真心本性与诸佛如来的真心本性无二无别。心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并非只有佛菩萨的心性清净,我们凡夫心性就污染;事实上在凡也不染,在圣也不净,那才叫真的。如果有染、有净,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讲有染、有净,染净指阿赖耶识。阿赖耶有染、有净,真如本性没有染净,这个道理要晓得。因此我们明白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是我们修学所依的根本法,信心就从此自性清净心建立,这个信心何等坚固,所以我们将来才有不思议的成就。



末后长者告诉我们,这一部经中许许多多的因果法门。说异名菩萨众,这是十住初心,‘十住初心不离旧法智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想想我们初发心是不是成正觉?初发心决定成正觉,但是你没发心。你自己以为你发心,那是增上慢,那是错误,不是真的。什么叫初发心?初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在《华严经》上是什么果位?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叫初发心。初发心的人是什么样子?《大乘起信论》中,大乘起信是初发心的形象。《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是初发心。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也是初住菩萨位。我们今天没有发心,一发心的人就入了菩萨位。但是大心凡夫往发心位这个方向目标逐步逐步接近,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决定没有偏差,决定没有回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