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初机学佛决疑(下)

初机学佛决疑(下)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

 

目录提纲

初机学佛决疑(下) 祥细目录

 

我对佛法有几个问题,能不能为我解答?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能使生于安乐,死于安乐?

我的职业刚好和你相反,有时想起来也很难过!为了生活,不能不干,···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说修行难,究竟难在那里?如何克服?

我自学佛后,对自己的财物看得很轻,有做点布施结缘的工作,但家人反对,是否有罪?

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开悟,你持法华有何心得?

钓鱼是为了取乐,事后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忏悔是否真能消除罪业?

我很想学佛,因读书太少,恐不够资格,所以不敢学。

我也相信极乐世界好,现已上了年纪,但对眷属和财物总放不下,···

我的小孩看起来并不笨,就是不学好,怎么办?

在报纸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恶,破坏佛教的名誉,怎么办?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

孙传芳先生在叱吒风云时未学佛,后来倒楣才持斋念佛。可见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出家修行,何必要离尘绝俗,是不是消极?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业?若能,怎么出家人也会有死于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什么时间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无分别?

我参加佛学讲座,主讲说金刚经和心经没有研究价值,我认为很不妥当,···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财物叫贪,想西方何以不叫贪?

我的女婿为争财产,兄弟打架,几乎闹出人命怎么办?

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我们修的是那个心?

我与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无法挽救!

我觉得佛法最好,怎么还有人不信?

上次来的周先生,别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白马非马,名形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敬请绎之。

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难免有失敬之处,乞示补救之道。

学佛的人可不可以看电视?

见蛇食蛙,即杀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杀蛇是否无罪?

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里的负责人好像没有—点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有好心人,在出车祸的地方,树立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用以镇压,是否有效?

说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愿,有时我也念,怎么没有效?

念佛往生,到了那里还是闻法修行,老是那样,会不会感到腻?

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乱,是真的吗?

临命终时,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则平时即可为所欲为;若不能,岂不是骗人?

我父母的思想和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以致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么办?

我任公职,自问工作技术和效率不比别人差,但升迁不及别人顺利,原因在那里?

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无论怎样顺从,总是不讨好,师父有什么办法使她对我好一点?

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么意思?

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骗了,现在生活成问题,怎么办?

宇宙万有是否有个主宰?不然,怎会那么规律?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宰吗?

人死后到那里去了?是否还是变人?投生怎么投法?

佛教讲慈悲戒杀,植物也有生命,何以不戒?

学佛以来,待人接物更加小心,总不免有些无谓的是非,怎么办?

一贯道究竟是什么教?

我很喜欢佛法,但看经书又觉得不习惯,是什么原因?

 

我对佛法有几个问题,能不能为我解答?

 

客:佛法主要目的是什么?

 

僧:使一切众生了生脱死,同登彼岸。

 

客:儒家也谈生死问题啊?

 

僧:是的,不过他讲的是养生送死。

 

客:看起来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相近?

 

僧:远得很!所谓了生,是使其了解生身的原因,和生存的方法。脱死,是脱离死亡的果报,和求得不死的办法。了脱生死,即是解决和结束生死的意思。所谓养生送死的养生,是养其已生,送死则是送之将死。至于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只说:‘末知生,焉知死’,如此而已,怎可与佛法的了生脱死相提并论?

 

客:佛教了脱生死的办法是什么?

 

僧: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言行。方法可分禅、教、律、密、净。只要能用心去修,不管那种方法,都能清净六根,永脱轮回。这个道理,好比太空船(众生),因受地心引力(业力)的影响,所以不能脱离地球(三界),必须假藉火箭(佛法)抛射(解脱)的力量,才能进入(脱离轮回)太空。

 

客:学佛修行,是否可以不死?

 

僧:可以。但不死的不是肉体,而是神识(精神、灵魂),因为修行能使我们的言行,不造生死的恶因,当然就不会有生死的恶果,所以说不死。这和出狱的犯人一样,只要从此不再犯罪,就不会再做犯人。

 

客:到了不生不死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

 

僧:我没到那程度,碍难奉告,但是可从理论上去推测,到那时候,一切都是究竟的,究竟又是什么样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是用犯人来说明一下比较好。犯人在感化期间,所听到的是,只要能改过自新,将来可以过著自由生活。但是从来没有享受过自由的犯人,做梦也想不到自由是什么样子,但真正自由的人,他也感觉不出自由是什么。你想了解那种情形,只有赶快修行,到了不生不死的时候,你比我现在所了解的更清楚。希望将来在常寂光中,不要忘了给我通个消息。

 

客:今天获益不少,可惜我的程度太差,、吸收不了,以后再来请教。

 

僧:欢迎发问,欢迎研究。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能使生于安乐,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难后易,苦尽甘来的意思。如当著活的时候尽是忧愁患难,至死才得到安乐,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

 

我认为生于忧患的‘生’字要作开始解,死于安乐的‘死’字,应作最后讲才对。因为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开始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生于忧患,经过一番努力,最后获得成功,是谓死于安乐。古德云:‘不经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即是此义。

 

至于想生于安乐,倒也不难。依世法来说,为人只要知足,就可减去一些意外的忧患。若依佛法,必须持五戒,行十善,就能办到。不然,生于安乐,必死于忧患。请看凡是贪取不义财物的人,以供无谓的享受,眼前是生于安乐,等到判刑受罚,就成死于忧患。人生在世,一定要相信因果,而用自己的智能和劳力,换取应得的享受,才是真的安乐。

 

我们念佛修行,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难行的要行,难忍的要忍!等到恶尽善满,念绝情空时,必感化佛来迎,往生净土,这才是真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的职业刚好和你相反,有时想起来也很难过!为了生活,不能不干,不知这样可否学佛?

 

为了生存,当然要有个正当职业。但社会上谋生的行业很多,不一定要干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别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吗?既然想起来也难过,那早就该改行,光是难过有什么用?希望你立即改正过来,不然,当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钱上,又忘了难过。

 

孔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你还知道难过,证明还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个好人。或者说,你不干,我不干,大家就没得吃,那怎么行?对,其实这和吃味精一样,有人没有味精,就说菜不好吃,但味精问世是近年的事,在没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假使大家不杀生,就没有人吃肉,也没有人养。如说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绝不相信,因为我们都活得很好。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板,清早从外面回来,看见肉凳上有个死人,当时吓了一跳,心想,这不是好事,准备过了年改行,但是这件事就像城隍庙的横匾写的‘不由人算’。当晚他就患了重病,并且告诉他的太太说:‘许多人在这里找我算帐,怎么办呢?叫他们出去好不好?’这样拖了半年,后来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猪叫而终。

 

现在能学佛,当然比不学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业,才是治本的办法。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与因果有关系。所谓一念是因,万年是果。好比你因事去某地找人,下车后既未看路标,又不请问别人,而盲目的去找,结果走错了路。后来发现不对,就改变了方向,才达到目的。请看图,就明白了。

 

你从A地出发到B地找人,至C地下车,由于判断错误,走到了D地,这是一念万年,因为你知道走错了而立即改变方向,这是万年一念。

 

由此看来,这一念是多么重要!我们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错在当初的一念,现在如再不觉悟,改变方向(修行),将来又不知道走到那里去了!前天报载被军法判处死刑的抢劫犯,也是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后来虽然其言也哀,哭泣求恕,怎奈木已成舟,悔之太晚!法律的手段是残忍的,但目的是仁慈的,除暴安良,是政府的责任,所以不能说法律太严,只怪他们的行为过于放肆。由于他们都很年轻,所以有人为他们的死而叹息,我们当然更不例外。希望人人以此为鉴,改恶迁善,时时做好人,处处行善事,虽然他们是不名誉的牺牲,却换取了别人的幸福,我认为这样比消极的叹息更有价值。

 

凭良心说,今天的窃盗,绝不是因饥寒而走险,完全为享受而犯罪。论他们的智能并不比一般人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究其原因,是被宿世的冤家对头,在冥冥中所驱使,使以达成报仇雪恨的目的。不要认为这是说鬼话,但有点根据。前天有位警员朋友来玩,谈及治安问题,他说:‘从台中抓来一名抢劫犯,查他的资料,家庭环境很好,也会读书,问他为什么这样糊涂?你知道后果的可怕吗?’犯人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没想到后果,事后才知道什么都完了!’假使认为我说的不对,请你说出理由来。

 

韩非子说:‘礼禁于前,而法制于后。’我们要挽救青少年犯罪的危机,维护社会国家安全,必须即早学佛,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的思想活动,好像夜间行车一样,没有灯光,非常危险!你们要是真的疼爱子女,为了行车安全,必定会教他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了他们前途幸福,也应该教他们赶快学佛,懂得因果轮回的道理,当不致于胡作非为了。而自己更应该念佛修行,藉以消除子女宿世恶业,使大家身心自在,永无烦恼!

 

佛法是人生的明灯,苦海的舟航!有了它,才不会瞎撞与沉没。我们弘法的目的,是为消除众生三业的热恼,使社会安宁,家庭幸福,绝无其他任何目的。务期父以教子,妻以戒夫。果能如是行去,必使人人敦伦尽分,事事如意吉祥。

 

大家都说修行难,究竟难在那里?如何克服?

 

这个问题我认为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一点也不难。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空的道理,才会感觉得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情,应该也有钱花。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至于性空,是说万有都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说,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荀子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的道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就是易经的易,一即太极,二乃两仪,三则为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训说:‘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这样若还不了解,再用佛法来解释一下:所谓道,即是真空——诸法实性,一即因,二即缘,三即心(识心),由于识心使因缘和合,才生万有。好比说,饭桌上现在没有饭菜(空),因为肚子饿了(因),于是就去做饭(缘),才有饭菜出现(万有),如果说饭有自性,那就用不著煮,既然要煮,即可证明饭也是缘生的,了无自性。基于同一原理,证知宇宙万有亦复如是。因此缘生性空的理论都能成立。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应付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一般人都认为放下比看破还要难,其实放不下的原因,还是由于看的没有破。我讲个故事你听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货公司,忽然有个女人,从人丛中挽住他的手,并肩而语,看他没有反应,抬头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来她挽错了人。我们对世间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样的看破了,保证可以放得下。

 

我自学佛以后,对自己的财物看得很轻,有机会就做点布施结缘的工作,但家人反对,是否有罪?

 

你能把财物用来布施结缘,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三轮体空’,其福更不可思量!

 

好贪是二切众生的特性,不愿把自己的财物无条件的帮助别人,也是众生的通病。别人不赞成你这样做,是因为不了解布施结缘的好处,希望你能利用机会,讲些因果故事给他们听听,说明布施结缘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现存益寿,家宅平安,子孙富贵。且看现在贫穷下贱、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贪吝不舍,所造成的,好比种田,不肯施肥,怎会有好的收获?

 

从前战国时候,有个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结缘。当冯谖在孟尝君那里当‘高参’,先后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要求,达到目的以后,孟尝君未来的幸福就开始了。有一天孟尝君问所有的门下客说:‘有那位懂会计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别人都不作声,只有冯谖承当了这个任务,临走的时候,问孟尝君说:‘将来有了钱,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到了那里以后,便召集所有欠债的人说:‘你们所欠孟尝君的钱,现在不要你们还。’且当众把欠条烧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谢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因此空手而回。孟尝君问他带点什么回来?他说:‘我看你家里什么都有,缺少的是“义”!所以给你买回来了’,并且说明买义的经过和办法。虽然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冯谖这种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气也没有用。不久,齐王把薛地封给孟尝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见许多老百姓来欢迎他,高兴的向冯谖说:‘以前先生替我买的东西,今天真的见到了!’

 

由此看来,布施结缘是多么的重要!孟尝君如果过去和冯谖所结的是恶缘,怎会有今天的善报!假使冯谖当时狐假虎威,不择手段的收讨,你看他们的反应怎样?现在你这种深谋远虑的作法,和冯谖买义的办法相同,别人不谅解,和孟尝君以前的见解一样。希望你在不影响生活的原则下,继续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对而失去修行的机会。

 

至于他们有无罪过,别的我不敢说,但贪、嗔、痴是都有了。补救的办法,每天为他念佛回向,使他消除宿业,开智慧眼,将来定能行菩萨道,获无量福!

 

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园里施肥,来了几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说:‘不要动,这是花钱买来的。’他们很天真的说:‘师父!买这样的东西埋在土里,多可惜呀,要是买糖给我们吃多好。’他们不愿布施结缘,正和小朋友们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样。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此义,保证不会反对。

 

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开悟,我怎么看不出那两句的妙处?你持法华有何心得?

 

一天在路上看见些卖菜的,其中有一个人的扁条忽然断了,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别人的不断?一面走一面想,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负荷量和使用的时间不同,以致如此。别人只要经常使用,总有一天也会断,但何时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处是整体的,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大师诵至此处开悟,是他个人的福德因缘和卖菜的断扁条的道理一样。从前有人诵至‘除诸粪秽’的粪字处而悟,你能说他悟的不对?

 

读经求悟,和买奖券一样,每张都有中奖的可能性,只要你买,就有中的机会,所谓‘多买多中,不买不中。’但经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圣的力量,至于何时何处,那要看各人的因缘,只要长久的修,瓜熟则蒂自落。你不了解那两句的妙处,所以就不能成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简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动不动就能开悟,‘驴要跑得快,马就不值钱。’

 

修行要看各人的业力和因缘,而读经和参禅的方法不一样,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处,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读,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谓‘驱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以瞄准来说,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确的方法了。

 

我读法华,也不过十年,因工作关系,每天由一部减为一卷,有时因外出而缺课,事后虽补足,好像用坏了的物品,修补的总不如原装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点也没有,不过对佛法领悟力比较强,以前不懂的地方现在能懂,这大概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单纯,生存条件的简化所致,因此才感觉生无所爱,死不足惧!这是出家人应有的态度,也谈不上是心得。

 

钓鱼是为了取乐,事后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我们取乐的方法很多,像游山玩水、作画填词、读书写字、念佛诵经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钓鱼?

 

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客观地为对方想想,就可避免些无谓的烦恼和错误,你认为钓鱼是乐,可是鱼所遭受的是苦。也许你说:‘你又没有他心通,怎知鱼是苦?’对!那我问你:‘当你吃饭时,不小心把舌头咬一口,是什么味道?由此可知鱼在被钓时是不好受的。还有,假若某人也是为了取乐,在街上随便摸人家一把,并没有伤害她的生命,像这种情形,你说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

 

你对这个问题尚且认为没有关系,何况一般的愚夫愚妇,那就更不要谈。所以说众生受苦,实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点佛法,当可减少犯罪的机会。同时‘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钓鱼取乐,看起来是小事,但‘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我们的生死重罪,就是由无始以来小小恶业所积成的,如再任性下去,将来怎么办?修行好像补口袋一样,虽然补好以后,失去的钱不会再回来,但从此决不会因漏洞而继续地失落。我们因过去所造恶业而使现在受苦,现在如再不修,将来必定更苦!但愿你不要只为现在的生活而临渴掘井,也要为将来的生死而未雨绸缪。如能这样,那你就不想钓鱼了。

 

忏悔是否真能消除罪业?

 

简单的说,忏悔就是认错、改过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们做错了事,只要能诚恳的向对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做事为什么会发生错误?究其原因,由于我见太深,贪心太重,对世间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经验。难怪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样看起来,一个人要想做到无过,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个好人也并不难,以世法来说,只要遵守国家一切法令规章,和固有的伦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实出世间法,也没有什么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过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两利,就不致犯过。再进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则去待人接物,定能成为离过绝非的完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那就不对。当知他也说过‘过而能改’,和‘过则勿惮改’。其实孔子说孰能无过,并不是说不是圣贤,就应该犯过。这种语气,是给已经犯了过的人一点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讲个忏悔的故事给你听,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业。这是别人告诉我的实事。

 

以前在新竹开往台北的列车上,有位年轻的扒手,扒窃一位旅客的钱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来了。有人上前劝解,扒手说:‘我惹爸爸生气,让他打几下好了。’大家一听是家务事,就一哄而散。于是他又小声的向对方说:‘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该做错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请你不要报告警察,让我重新做人。’此时他很伤心的流下眼泪。对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说:‘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创造一番事业,为什么不学好而毁灭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于是给他二十元车费,并且留下地址说:‘将来有困难可以找我。’

 

由此看来,忏悔是能消除罪业的,不过忏而不悔,还是等于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忏悔的效果。至于宿业忏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回向西方,只要心诚,必定有效。譬喻说,罪性好比干草,佛号犹如火柴,忏悔是动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决心要烧,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烧光,如明此理,就知道忏悔是可以灭罪的。,

 

我很想学佛,因读书太少,恐不够资格,所以不敢学。

 

做别的事都讲究资格,但学佛却非常方便,只要对佛法有缘,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众生,都够资格。至于读书多少,与学佛没有多大关系。当然学识好的,运用得当,对学佛很有帮助,否则,对造诸恶业也有帮助。

 

真正说来,学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缘,其他的客观条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师,对世间学问可说是一窍不通,但后来对佛法却能登峰造极。你不能说佛法东来,千有余岁,只出了一个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并没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后也没有人说,惠能应世,空前绝后!因此,我认为只要你有信心去学,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乡下人看百货公同,望之俨然,不敢进去,恐怕到了里面一定要买东西,没有钱,只好望一望就走了。这就是说,有的人因为环境不好,或者是学识不如人,所以不敢学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假若有困难,就在家里念佛拜佛,一样有功德。不过也要注意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目前虽然没有力量布施供养,但心(思想)可千万不要坏。一定要随时随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道理。

 

我也相信极乐世界好,现已上了年纪,但对眷属和财物总放不下,感觉死也很可怕,怎么办?

 

极乐世界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你还不知道,要不然,后面的几个问题就不会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纪,说句不好听的话,好比一年的时间,已经过了腊月初一,就算能活一百岁,剩下的日子总没有过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该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现在看见泥鳅也害怕’的戒心,对那梦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

 

在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无论什么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头来总免不了要死。如果说有多少财产的人可以不死,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延寿十年,或送多大的红包,可以多活几天。假定真的是如此,这个世界又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

 

一般人都说怕死,我看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并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决不吃辣椒,真怕热的人,也会避免户外工作,真怕死的人,决不敢做死事(十恶业),怕辣怕热可以避免,怕死同样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到时必感化佛来迎,如入禅定,往生西方!到了那里以后,就可以永远不生不死,因此也永远用不著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对财物和眷属放不下,更应当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荫子孙,是没有问题的。好比你因资深绩优,调到海外去工作,虽然不能亲自处理家事,由于你调升的因缘,眷属财物定能获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报’,你的亲友也会因此而帮忙照顾,这是很可能的事。假使你做了坏事,而被判入狱,不但照顾不了家,反而使他们受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好好修行,才是真正爱护你的财物和眷属。

 

我的小孩看起来并不笨,就是不学好,怎么办?

 

这个问题,因为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据自己做小孩子的经验,不妨表达点微见,虽然是纸上谈兵,可能也有点参考价值。

 

依佛教的理论来说,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现在遭遇的境况,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像名利、苦乐、夫妇、子女等等,都是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而感现的,丝毫勉强不得。也许你说:‘既然如此,那穷就让他穷,苦就随他苦;孩子不学好,也不要管教?’这样想又不对,我们处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构成的原因,然后才能决定对策。我看小孩子不学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业的报应,环境的污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说来,疏于管教的比较多。好比种果树,本来品种很好,如不善于培植,也会‘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我观察有问题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来得子,更为厉害。无论如何,父母对子女的待遇要平等,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他们的错误,应立即予以改正。打骂要适时,否则,收不到什么效果。

 

管教小孩,也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要打好,所谓‘教妇新来,教儿婴孩’。一般人的观念是现在还小,大一点不听话,就要打。其实大一点就‘米已成饭’,更难改。

 

在报纸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恶,破坏佛教的名誉,怎么办?

 

那个新闻与事实根本不符。因为他连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说他是住持?他只是个打起佛教的旗帜,从事各种破坏佛教的工作者。别人不了解,认为他管理那座寺庙,就以为是住持,这是极大的错误!

 

我们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机会也要向别人介绍一些有关佛教的普通常识,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认为住在寺庙里的人就是和尚,管理财产的就叫住持。其实和尚,简单的说,要受过二百五十条戒,而且戒行清净的出家人,才能称为和尚。至于住持,除了具备和尚的资格以外,还要精通佛理,戒德出众,且有弘法利生经验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还有人以为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庙,像那种情形,只能说是家庭佛堂,或者是神庙。

 

至于他造恶业,天网恢恢,因果不会放过的,别人跟著他的恶行而造口业,也少不了一份罪过。并不是我良心坏,希望别人遭恶报,事实如此,我说没有关系也幸免不了。谈到被害人吃亏上当,那只怪她自己糊涂,‘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责怪对方,如果她的知见正确,何致如此!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

 

这话是孟子说的。所谓不孝有三,他只说了一个无后为大,后来朱熹补注为:‘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现在根据朱注略加说明。所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做子女的,长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还要为家庭生活而劳苦,是第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是说在家贫亲老的情况之下,如果做子女的还是好吃懒做,不去找

 

一份正当的工作,以养父母,反而依赖父母生活,使其终岁劳动,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谓不娶无子,是说到了成年还不正式结婚,没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务,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无后为大。

 

一般人以为没有儿子是无后,我认为是错误的。所谓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说:‘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说子只能代表男子,孔子怎会把儿子嫁给公冶长?那不是笑话,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说:‘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说:‘不孝有三——大孝曰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照我看,都比孟子说的高明而具体。古今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能是由无后为大而产生的,所以我总以为后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浅,不是没有理。

 

从前有位老太婆,家里很富有。一天和邻居们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维她好福气,讨个媳妇写算俱全,又贤慧,又漂亮。她气呼呼的说:‘贤慧!连个儿子也不会生,光生丫头,我家祖宗的香烟就断在她手里!’刚好被她媳妇听到了,深深地感到问题严重,就在晚上带著小孩自缢而死,她的先生见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说:‘女人是洗脚水,我保证讨个好的还你。’后来又为儿子娶了个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没生一个,而且还好吃懒做。语云:‘无恶不显善’,老太婆终于感到自己过去的不对,时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来,结果成了神经病。如把‘无后为大’作佛法的不受后有解,保证不会演出许多无谓的悲剧。

 

我觉得每个人,要有以宇宙为生命,以万物为眷属的胸怀,何必把‘儿子’看得那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给的吗?假使人人都能把爱心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爱一个不成材的太保儿子更有价值。以佛法说,子女也是属于宿世业力的副产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强?我以为没有后代是福,因为没有人继承遗产,就用不著拚命地为积存财物而造业。如果你有生财之道,可以把剩余的财物,用来救济贫困,做些社会福利工作,将来可以享受人天福报,这样做,比养儿积谷,更为可靠。如能进修六度万行,立志成佛,还要儿女干什么?

 

以世法来说,你想生个儿子也不算错,同时也不难。龙井有位居士施文涂,他说他的四婶生了五个女孩,没有生男的,我劝她诚心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定有效。以后他来说已经生了一个胖男孩,很可爱。你们也念念看,只要诚心,一定有效。同时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亲睦邻,对别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动物,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天道无亲,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证不会使你失望。

 

我这样说,是根据因果的道理而言,并不是说你平素为人很坏。这就像学生考试一样,这次考的很好,而没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于上次考坏了,现在必须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点,才能补回上次的差额。若明此理,就不会觉得我说的太难听。

 

孙传芳先生在叱吒风云时未学佛,后来倒楣才持斋念佛。可见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孙传芳先生所谓叱吒风云时,因理智与情感不调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试问怎么学法?后来所谓倒楣,即是酒性已过,精神恢复正常,对酗酒失态,深感忸怩。也就是说,他息下狂心以后,才发现过去一切作为是错误的,因此发心学佛,志在悔改,这是一种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体表现。你认为是倒楣,以佛法来说,真是走运。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月有圆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诸恶业,在所不免,因此儒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励人改过迁善,重新做人。孙先生能悬崖勒马,改往修来,实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恶醉强酒’,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有著天壤之别。我非怜其失意坎坷,而是赞他勇于悔改。

 

想不到阁下不学佛,是为了表现处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学佛的。略举三则,以概其余。所谓‘人身难得’,而今幸得为男,此其一。‘佛法难闻’,现已恭闻正法,此其二。处此浊世,又能弃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则一切具足,此外还想什么?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还想叱吒一番,那就各从其志,倘能把学佛当著人生精神事业的副业,不特没有不良的反应,且对个人的前途,将有更大的帮助。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能是绝对可能,不过要看家是怎么出法才能决定。我们看释迦佛出家,不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说,就以我们中国来讲,古今闻法得度的,真是难以计算,这个道理,空口讲白话,是难以令人相信。现在以世间法来说,假如你能显贵一时,富有四海,你的亲友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因此而改观。同样的你出家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当然可藉血统关系的因缘,使他们见贤思齐,而止恶行善,这样不仅现生吉祥如意,将来往生天界,绝对没有问题。倘能回向西方,更能永享安乐,寿命无穷!对于已经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经业感品,清净莲华目如来说:‘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大誓愿,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处。

 

所谓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并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涂,以前受骗信一贯道,后来弃邪皈佛,因为他虔诚精进,不但学业大有进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乐,事事如意,现就读空军机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关系而皈依三宝,用功修持。还有彰化的施锡金,自皈依后,不但自己精进,且能劝导他人,他的母亲和姐姐,现在也很用功。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证。

 

出家修行,何必要离尘绝俗,是不是消极?

 

出家的目的,是以自利为方便,利他为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为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讲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从社会各阶层走出来的,对尘俗的种种习气,也不外行,现在为了修行,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紧急刹车似的一刀两断,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说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找个僻静的地方,‘不见棺材不流泪’,才能专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习离苦得乐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圆满,然后才能和光同尘,负起他的责任。

 

老子说:‘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经日,始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见方圆矣!’我们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浊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为了避免一挠之害,所以要离尘绝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实效果。这样就不难看出我们这种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至于是不是消极?要看从那方面讲,因为我们对增加生死的活计——贪、嗔、痴,是消极的,对了脱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积极的。假若你认为我说的对,希望你也消极其所当消,积极其所当积,则前途有厚望焉!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业?若能,怎么出家人也会有死于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业的关键,不在能消与否,要问学了没有?修了没有?如果真的学到行到,绝对能消。经云:‘念佛一声,能消八万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语,由此证明确实能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