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四十种适合不同性行的业处整理如下表:【四十业处】
七组
四十
业处



安止定


性格








十遍
地遍






一切
水遍






一切
火遍






一切
风遍






一切
青遍







黄遍







赤遍







白遍







限定虚空遍






一切
光明遍






一切
十不净
膨胀相







青瘀相







脓烂相







断坏相







食残相







散乱相







斩斫离散相







血涂相







虫聚相







骸骨相







十念
佛随念







法随念







僧随念







戒随念







舍随念







天随念







寂止随念







死随念







身至念







出入息念






寻/痴
四梵住
慈梵住







悲梵住







喜梵住







舍梵住







四无色
空无边处






一切
识无边处






一切
无所有处






一切
非想非非想处






一切
食厌想







四界差别观









从上表中可看到不同性行者适合修不同的业处。然而,《清净道论》还说:其实,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降伏诸如贪等烦恼有效。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增长信心等善法有益。《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22段》因此,学生应当掌握多种业处,建立强稳的基础,为将来观禅的修习作准备。

如《弥醯经》说﹕「应当修习四种法:为除贪欲应当修不净 ; 为除瞋恚应当修慈爱 ; 为断杂念应当修安般念 ( 呼吸念 ) ; 为绝灭我慢应当修无常想。」……对一种性行者宣说七种业处。(慈、悲、喜、舍、不净、无常想、安般念。)《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2段》
结语:(一)虽然说不同性行者适合修不同的业处,然而,概括地说,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降伏诸如贪等烦恼有效;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增长信心等善法有益。(二)一位学生应当掌握多种业处,建立强稳的基础,为将来观禅的修习作准备。


普遍适用业处 在观察你的性行及获知你过去的修行之后,老师将能给与适合你的(个人)特别业处。

然而,通常老师会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不坚固,所以,他也会给予你诸如慈心禅与佛随念的普遍适用业处。为什么老师要如此做呢?在《增支部.十一法集.第十经(缅文版第九经)》里,佛陀说有两种修定方式。

第一种为轻率的修定方式:行者在贪欲、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的缠缚下修定、再修定、反修定、错修定。佛陀称这种修定方式为劣马的修定方式:山达,怎样是以劣马的方式修定?

当劣马被绑在马槽旁边时,它如此修定:『饲料!饲料!』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会想着:『今天马车夫会派我做什么事?我要如何回报他?』当劣马被绑在马槽旁边时,它只会如此修定:『饲料!饲料!』」「同样地,犹如劣马一般的人去到林野、树下或空闲处。他的心被贪欲缠缚,被贪欲淹没,不能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贪欲。滋长着内心的贪欲,他修定、再修定、反修定、错修定……」「他的心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缠缚,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淹没,不能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滋长着内


心的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他修定、再修定、反修定、错修定……山达,这是犹如劣马一般的人修定的方式。」佛陀称第二种修定方式为良马的的修定方式。佛陀对山达比丘说:「山达,以良马的方式修定,不要以劣马的方式修定。」「山达,怎样是以良马的方式修定?当良马被绑在马槽旁边时,它不会如此修定:『饲料!饲料!』为什么呢?因为它会想着:『今天马车夫会派我做什么事?我要如何回报他?』……因为良马视刺棍加身犹如债务、束缚、损失、不幸。」


「同样地,犹如良马一般的人去到林野、树下或空闲处。他的心不被贪欲缠缚,不被贪欲淹没,他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贪欲。」叶「他的心不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缠缚,不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淹没,他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


由于想要快速地证得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禅,很多修行者都急急忙忙地要修习(个人)特别业处。他们轻率地修习「普遍适用业处」或根本不修习「普遍适用业处」,因而在禅修上遇到很多问题。普遍适用业处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禅修中给予修行者保护,甚至在前行中帮助修行者去除五盖的障碍,让修行者能在无五盖障碍下修习(个人)特别业处。慈心禅与佛随念是第一级课程中的「普遍适用业处」。


现代人承受着诸多压力,以致在禅修时心容易僵硬起来。慈心禅可以软化我们的心灵。当我们具备了柔软的心之后,我们将能顺利地修习(个人)特别业处。由于外来的诸多诱惑,现代人也容易感到混淆、茫然。在前行中修习佛随念能让我们的心有个真正的心灵归依处与立足点,好让我们更能专注于禅修。为了让众多修行者奠定一个良好且稳固的修行基础,在第一级课程中,我们将深入讨论普遍适用

业处――慈心禅与佛随念。这能确保修行者日后不会以劣马的修定方式修习止禅,而是以良马的修定方式修习止禅。在第二级课程中,我们才会详细地讨论(个人)特别业处的修习。

结语:(一)因为基础还不坚固,很多修行人在修定时容易堕入劣马的修定方式。(二)如果行者修习普遍适用业处――慈心禅与佛随念,他将会自然地以良马的修定方式修定。
慈心禅与佛随念


传统上,在修习诸如慈心禅等止禅业处时,我们惯于应用一套完整的禅修指示。这完整的禅修指示里涵盖了很多要点,然而这些要点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马上领略的。初学者应该顺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有系统的实修指示和训练下,慢慢领略各个不同要点的意境。当修行者能够过五关斩六将,经历重重意境的突破后,最终他就能掌握禅修指示里的所有要点。对于一位修行者,口头上一字不漏的念诵或是日日不断的重复修习都是至关重要的预备工作。然而,在实修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法的直接领略,我们称之为「突破」。

实修是个渐进的过程。首先,修行者应在某个重点上下功夫。随着禅修的进步,修行者就能注重下一个重点。当你真正修到某个层次时,你才能真正领略某一段(之前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但还不能以心直接领略)禅修指示的真正含义。

此时,修行者就会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禅修体验,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终,重重的小突破酝酿成对某业处的完全掌握。在禅修的开始阶段,修行者不应一开始就尝试明白整个禅修口诀。这对修行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以下我们将谈及专为第一级修行者而编写的的实修指示。更高的慈心禅与佛随念的实修指示将在在第二级的书中谈及。

结语:(一)初学者应该顺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有系统的实修指示和训练下,慢慢领略禅修指示里各个不同要点的意境。(二)修行最重要莫过于对法的直接领略,我们称之为「突破」。


慈心禅

【方法】祝福一切众生远离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与健康快乐。愿我远离危难。愿我远离精神的痛苦。愿我远离身体的痛苦。愿我健康快乐。愿亲爱的人如:父母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愿无好恶感的人如:路上的行人。愿讨厌的人。愿东方的一切众生远离危难。愿他们远离精神的痛苦。愿他们远离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健康快乐。愿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愿一切众生远离危难。愿他们远离精神的痛苦。愿他们远离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健康快乐!
˙

慈心是一种感觉,一种柔和且真心的内心感觉;文字只是用来启发「慈心感觉」的一种工具。˙然而,很多人忽略这一重点,常常在修慈心禅时口中念念有词,心里却连一丝的感觉也没有,这样并不能达到慈心的境界。˙慈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感受,并不是一种东西,它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修习慈心禅时:――不用担心有没有慈心的感受出来――开始可能只是一点点的感觉,这就够了,记得滴水可穿石啊!――不用担心发慈心的方式是否正确――并没有所谓标准的「爱的程式」,只要有心就够了!――不用担心不能一字不漏地念诵整个口诀。


――口诀只是我们借用来启发慈心的「工具」罢了,别咬文嚼字!要放轻松!˙那怎么样才能培育与滋养慈心的感受呢?培育与滋养慈心时千万别着急,最重要的是能看到众生的真、善、美。˙简略地说,能够看到「美」,就能生起慈心。美并不是一种罪过,他是瞋行者的良药,更是修习慈心最好的助缘。˙另一重点是爱别人之前先要学会爱自己。˙如果自己是个真正幸福的人,很自然地就很想与人分享。幸福的人更容易关心别人。˙欣赏美,学习真正地爱自己。˙到花园散步、欣赏美丽的花朵、到沙滩漫步、

到山上看日出、到郊外越野、在湖边欣赏夕阳。宠一宠自己……˙在欣赏美的同时,让自己放轻松,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吐出一口憋在心里的闷气。˙在休息的同时,你将会领会到你已经好久没有真正的关心你自己这个众生了。你自己这个众生多么需要爱与关怀。你可能给自己很多的物质照顾,然而在心灵上却有一大缺陷。˙

所谓的物质照顾也只是商家们的广告,在实质上,你只是在你的身体表皮上涂漆,身体的内在还是个空洞。˙所以,爱自己从休闲开始。生命的一部分应该回归于大地母亲的怀抱。让自己沐浴在大自然的美丽韵律中,倾听小鸟的歌唱,潺潺的海水声……感觉无忧无虑。˙如果有朝一日你能感觉到自己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如果有朝一日你能感觉到被爱着,就像小孩被呵护着,那么你在慈心禅的修习过程已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呢?你就让自己持续地被爱滋润和灌溉,一天一天的成长,直到这爱盛溢出来……滋润每一个人的心房……家家户户……男女老幼……
˙这就是慈爱――慈心禅。


佛随念
【方法】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阿罗汉:他已灭除烦恼。正遍知:他凭自己证悟圆满的正觉。明行足:他的智慧与德行达到完美。世间解:他了解世间。无上士调御丈夫:他是那些堪受调伏者的无上引导者。天人师:他是天神与人类的导师。佛:他是觉悟者。世尊:他是过去生善业福德果报最吉祥的拥有者。˙很多修行人都有念佛的经验,可惜的是虽然口里念着佛号,但是心却不能与佛相应。˙如果一味强调念念不休,在形式上下功夫,而不先在最基本上启发与佛相应的感觉,终究会一事无成。˙

佛,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是个太抽象、太遥远的概念。˙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与佛相应呢?˙你要能感觉到在灵修的道路上,自己只是个呱呱坠地的小孩。佛陀就是你的父母亲,给予你如同父母亲的照顾和呵护。
˙

对佛有信心,就像小孩在学校被人欺负时,始终会很自信地说:「我爸爸很壮,你别欺负
我,不然明天我教我爸爸来跟你算帐!」有爸爸撑腰、有妈妈悉心照顾的小孩最幸福,有佛
陀加持的修行人也是最幸福的!˙如果能对佛有着更深的认识,我们就能对佛生起更坚固的信心。˙到印度四大圣地朝圣能让你对佛陀这位历史伟人的真实性更具信心,并让我们亲身感染佛陀诞生、成道、说法和般涅槃所遗留下来的神圣气氛。˙


每日在生活中实践佛法是另一个重点。当你对佛法有更深的体悟时,你对佛陀的信心会自然增强。˙常常亲近有修行的出家众能让我们感受到善知识的慈悲摄受……佛陀是我们修行中最佳的善知识、最珍贵的朋友……˙感慨自己过了大半生,替自己做了些什么?太相信自己,反而被自己骗了……佛陀才是真正的智者、我们真正的朋友兼导师啊!˙坚固的信心不能在朝夕内生起――正所谓「日久才能生情」。˙开始的信心是柔和平淡的,当相应的感觉愈来愈深时,就会有一种喜悦、轻安、愉快,乃至到最终的心心相应,完全地契入佛功德世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五章修行的障碍

十种障碍

住所家利养 ,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 ,读书神变十。《清净道论.第三章.第29段》

障碍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外在的,即所谓的十种障碍;另一类是较为内在的,即所谓的五盖。先,修行者应当破除十种障碍。以下十种障碍的陈述乃改编自《清凈道论》,只是第十种(神变)另加了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解释。《清净道论》的陈述是以出家修行者为例所做的解释,在家修行者的情况可以据理类推。这十种障碍对有些人是障碍,对有些人则不成障碍。前者

在修行时应以少事为妙,后者则能因不执取而不被障碍所束缚。

(一)住所1. 这并非对一切人都是障碍。对于热心从事于装修建筑等事的人,或在自己的住所里喜好积储很多物品的人才是障碍。2. 有些人会因种种原因而对自己的住所有种种的期望,并对住所的一切非常执取,对这样的人而言,住所自然成为障碍。

(二)家1. 「施主的家幸福,我也幸福」,如果像这样子和施主相亲相伴而住,对于这样的人,家则成为障碍。2. 对于有些人,即使与父母亲同住,(因双方都喜好修行,或因本身超然于外境,所以)父母亲也不成为障碍。

(三)利养1. 利养是四种资具。2. 从清早到初夜,他(修行者)不断地接待各方人士。3. 即使在破晓时分有人求见,他也必须接待。4. 他(修行者)应当离开大众而单独在那些没有人知道他的地方修行,这样则可以破除障碍。

(四)众1. 这是经学众或论学众。2. 因为要教授他们或质问他们,使得他(修行者)没有机会去禅修,所以徒众是他的障碍。3. 他应该以三个方法破除障碍:‧如果那些学生已经学会了大部份课程,只剩少部份未学,则须教完少部份之后,就进入森林而住。‧如果他们只学得了少部份,还有大部份未学,则应当找另一位教师替代自己。‧如果找不到替代教师,他仍然应当舍离徒众而去。

(五)业1. 业是新营造(修建)之工作。2. 从业者必须知道工匠等从事营造的材料是否获得了,又须监督他们是不是在工作,这一切都是障碍。3. 他应该以三个方法破除障碍:‧如果只有少部份未做的话,便完成了它。‧如果还有大部分未做的话,则应交付给僧团或僧团里负责的比丘。‧如果无法这样做,则应当将自己的所有物施与僧团,然后离去。

(六)旅行1. 旅行是行于道路中。2. 在修行的期间计划旅行,即使是朝圣之旅也是一种障碍。3.他应当放下旅行的念头。

(七)亲戚1.当师长们或父母亲有病便是他修行的障碍。2. 他应该看护他们,直到他们痊愈,即断除了障碍。

(八)病1.任何疾病都会令人苦恼,所以是障碍。2.所以有病时,必须服药治病。3. 如果治疗很久仍未病愈,他应对自己的身体如此思惟:「我不是你的奴隶和雇佣。为了养你使我沉沦于无终止的轮回之苦!」然后毅然地去修行。

(九)读书

对于常常阅读与修行无关之书籍的人,读书是障碍。

(十)神通

1. 神通对于观禅而言是障碍,对于定而言不是障碍,因为神通是透过定而获得的。2. 因此,希望修成观智的人应该断除包括神通在内的十种障碍。希望修成禅定的人则应该断除上述九种障碍。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更适合初学者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些初学者是为了得到神通才来修行的。3.当一个人对神通的修习太过于热衷时,他将不会欣赏禅定的微细进展。

4.在他修行时,他将不断地寻求神通迹象,而忽略心的微妙发展:即从粗显的遍作定到较微细的近行定,然后再到最精细微妙的安止定。5. 神通是不容易证得的。只有全面地掌握最高的禅定,例如修行八种遍禅到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禅,成就高超的五自在,甚至于完成了十四种御心法,比如顺禅、跳禅等等,然后才有可能成就神通。因此,只有少许卓越的修行者才能有此成就。6.所以,如果一开始修定时就好高骛远,只是一味寻求神通迹象的显现,那么「神通」就成为障碍。

在十种障碍里的住所、家、利养、众、业与亲戚中,我们理应在修行前尽量履行本身的任务与责任。然而,世间的事务却易令人产生错觉。我们常以为世间的事务终有一天可以有个终究的了结,其实不然。我们必须在事务处理告一段落时,就坚决地拨出时间,暂时抛开一切事务而从事修行,因为世间的事务是无止尽的。如果具备良好的条件,能够完全放下世间事务而专心修行,那就更好。所以,如果你要修习更高层次的法乃至达到解脱,你必须具备如此的正见。

结语:(一)十种障碍为:住所、家、利养、众、业、旅行、亲戚、病、读书、神通。(二)我们必须坚决地(暂时或长久)抛开世间事务而修行,因为世间的事务是无止尽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盖

对某些人而言,行道是艰难的,因为他们受到五盖等敌对状况的顽强对抗。《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五盖(五种障碍)与禅那是互相对立的。如果自己内心的五盖还未去除,则会产生障碍,使心不得净化,因而不能进入近行定和安止定,也无法彻见实相。五盖即:

1.贪欲2.瞋恨3.昏沉和睡意4.掉举和追悔5.怀疑。许多修行者都可以觉知粗显的五盖。透过亲身体验,他们了解到唯有降伏五盖后才可轻易又自然地专注。然而,对一位老修行者而言,这会比较复杂。为何复杂?除了粗显的五盖之外,五盖的性质也可能是微细、潜伏性的。缺乏高度的警觉与经验,你将不知道心已被微细的五盖所污染。例如慈心的远敌瞋恨是比较粗显的,而其近敌贪爱则相对是微细的;悲心的远敌伤害心是比较粗显的,而其近敌忧伤则相

对是微细的。因此,在开始修习慈心禅时,我们很容易察觉远敌瞋恨的生起,及时用慈爱来对治。修习一段时间之后,虽然远敌瞋恨不常生起了,我们却容易掉入近敌贪爱的陷阱中,不知不觉之间对我们散播慈爱的对象生起微细的贪爱。在开始修习悲心禅时,我们很容易察觉远敌伤害心的生起,及时用悲悯心来对治。修习一段时间之后,虽然远敌伤害心不常生起了,我们却容易掉入近敌忧伤的陷阱中,不知不觉之间对我们散播悲悯的对象生起忧伤的情怀。

每当我们被微细、潜伏的五盖征服,不能及时察觉而继续禅修时,我们总会觉得只有一半的心在专注,另一半却被卡在某种境界。这种现象让我们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老修行者由于有相当的修行经验,所以很容易摆脱粗显五盖的障碍。但是,如果不了解更深一层的禅修教授,或者有时正念与正知的力量薄弱时,就很可能受困于微细的五盖而不自知。

这是导致他们的修行境界不能继续提升的一项重要因素。此外,老修行者还会碰见一种复杂的现象。有时,当下并无明显的外在因缘使他们心生五盖,但他们还是无法专注于禅修,或者即使可以专注却无法持久。以下便是他们无法持续专注的两个常因:

1.过去恶因当下成熟而产生负能量每一天,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着业力所生的种种色法或能量在我们身上产生。如果当下有过去恶业成熟,这恶业即会产生或强或弱的负面能量。它笼罩着我们,导致我们无法专注禅修。如果我们有能力检查当下笼罩着我们的负面能量,我们将能循着负面能量的轨迹而追溯到它的原因乃是过去所造下的恶业。反过来说,善业所产生的正面能量会让我们易于专注禅修。所以,为了使禅修更顺利,我们应该积极行善,护持修行者。

这不但能使更多的过去善业成熟,而且当现在这些善业在未来成熟时,它们将成为禅修的重要助缘。以下是某些老修行者常有的现象:即使今天你多次禅坐都很好,次日早晨醒来时却觉得很不舒服,以致不能专注禅修。这是因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业成熟,而业力产生不同的业生色聚的缘故。过去的恶业所产生的负能量导致你不能如理作意,心不清明而且动摇,无法专注。

但是你不需要为此而担心,不要以为你一夜之间就失去原有的禅修善巧。许多人就是因此而太过于担心,所以就努力勉强要重新得回之前的微妙境界,却反而弄得身心疲惫不堪。过去的某些不善业力十分强大,你无法凭一时之力去克服它,只能任它自然地消耗,直到那段不善的果报耗尽为止。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勉强禅修,你只须去散散心、阅读或思考佛法、诵经或向三宝

忏悔。这些活动可以激起正面思惟,加速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两天,也可以长达一两周。关键是每当你禅坐不佳时,不要总是以为你一定是做错了甚么,很可能你的禅修方法并没有错,只是过去的恶业力正在成熟,产生负能量影响着你的缘故。

2.在净化过程中负能量也可能被释放这是因为每当五盖生起时,心会制造负面的心生色法与时节生色法,而这些负面色法或能量会滞留在我们身体。禅修时,身体的净化过程使一些过

去阻塞在体内的负能量被释放出来。那时,心将被负能量所笼罩,使人觉得犹如被困在一种混浊、朦胧的境界中,以致无法禅修。这种现象通称为「好转反应」,发生在禅修者的「排毒时期」。

心在净化的同时,身体也同时被净化。所以,当某些阻滞的负能量被释放时,你会觉得好像在「冒烟」、无精打采,无法禅修,这时你就不应勉强自己,因为负能量被清除的同时并不适合注入正面的能量。

譬如在大扫除的时候你不会搬入新家俱。你应当等到所有的尘埃都被清除后,房子完全干净了,才能搬进新家俱。同样道理,这种在净化过程中清理浊气的现象被称为「好转反应」,有些人甚至会有一些症状如晕眩、呕吐、头痛等,而无

法专心禅修。对治「好转反应」的方法正如以上第一点所述:只须放宽身心,不必担忧。在这过程之后,身心会更轻松,打起坐来也就更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修行进展的过渡期间(旧有的负能量被清除以便日后能容纳更多的正能量时),你不能久坐,也无法深入禅修。因此,当你有时无法禅修时,你无须自责,那可能是好转反应,是个好现象呢。放松与顺其自然是最佳的方案。

结语:心无法专注时,可能是因为一)粗显的五盖生起。(二)微细的、潜伏性的五盖生起。(三)过去恶因现在成熟产生负能量。(四)心在净化的同时,身体也同时被净化。

所以,某些阻滞在身体里的负能量被释放出来。

对治五盖的方法

以下先讨论对治五盖的共通方法,然后讨论个别的对治方案。

一、【共通对治法】

――觉知五盖的生起五盖当中的任何一盖生起时,可先使用共通对治法,即自在地觉知它的存在,让它自然平息。如果无效,则应采用个别的对治法将它灭除。无论是对治五盖或其它烦恼,共通的方法就是在它们生起时尽早觉知。一旦你自在地觉知它的存在之后,很多烦恼就会自然平息。这方法既简单又有效,不但能及时中断烦恼的相续生起,修习久后还能提高心的警觉性,预防未生起的烦恼再度生起。「当我不放逸、热心、决意而住的时候,我心生贪念。

我如此觉知:『贪念已在我心中生起,这会导致我痛苦,导致他人痛苦,导致自他双方痛苦;它会阻碍智慧的生起,造成困难,令人远离涅槃。』「当我思惟『这会导致我痛苦』时,它即消退。当我思惟『这会导致他人痛苦』时,它即消退。当我思惟『这会导致自他双方痛苦』时,它即消退。当我思惟『它会阻碍智慧的生起,造成困难,令人远离涅槃。』时,它即消退。当贪念在我心中生起时,我就舍弃它、去除它、灭掉它。」《中部.第19双寻经》

这是佛陀成佛之前所用的修行方法,我们应当向菩萨学习,以此对治五盖等烦恼。五盖之所以生起,直接导因乃是不如理作意(不明智地将心导向某个目标)。对治五盖的直接办法就是如理作意(明智地将心导向某个目标)。五盖当中任何一盖生起时,我们有所觉知,这就是如理作意。

这样,五盖就会暂时中断,不能持续生起,例如:发现心生贪欲时,便立刻觉知它为「贪欲、贪欲……」。所谓的共通方法就是觉知它的存在,接着它就会自然消失。我们必须相信烦恼也是虚妄的、无常的。对大多数修行者而言,他们过于严肃,过于坚持要克服烦恼,这反而使烦恼变本加厉。无常法是不能被推FAN的,你既不应否定它的存在,也不应

将它看成是牢固不可破的。在你心中生起的烦恼也是无常的,生起之后会消失,不会常住在你心里,你何必太急着要马上去除那本来就忽有忽无的烦恼呢?世间凡人的主要问题是不觉知烦恼为烦恼。一旦能觉知它,一般上它都会自然消失。

结语:五盖烦恼的共通对治法:(一)觉知烦恼的生起。(二)相信烦恼是虚妄的、无常的。(三)觉知烦恼能使烦恼自然消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个别对治法】以下内容主要改编自向智长老(NyanaponikaThera)所著的《五盖》《The Five Mental Hindrances》一书。

(一)[对治贪欲盖]

1.不净观(1)有生命体(活体)的不净观:反复地观察自己身体的三十二身分:发、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鼻涕、唾液、关节滑液、尿。开始时先感受它们的存在,熟练之后就感受它们的不净。

我们也可以只取其中一个或数个身分,从头到脚一再地观察,例如:一再地感受「发、毛、指甲、牙齿、皮肤」这五个身分。或者只感受「骨」:从身体某一处的骨开始感受,然后渐渐扩展到其它部份的骨。过后则观察他人身体的三十二身分,方法同上。虽然是别人的身体,我们仍然可以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2)无生命体(死体)的不净观:回想曾经见过的尸体,无论是人的或动物的,皆观察它们为不净。然后反过来观察自己在未来死亡后的尸体,了知它为不净。接着再观察还在世的人,尤其是自己执着的人,观察他们在未来死亡后的尸体为不净。修行不净观契入要领时,也能产生很强的定力,乃至证得初禅。其重点在「如实」,有一分感受就是一分,丝毫不强求。

2.守护六根门。在平常生活中就养成觉知五盖的习惯,不使五盖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当中任何一根门生起。例如:看见美丽的影像时,如果内心生起贪欲,必须立刻觉察它,不让它持续。我们可以在内心默念「看、看、看……」以作为标记,直到贪念消失为止。了知在看的当下只有单纯看的现象而已,不让心因为所看到的目标而生贪欲。在听声

音、嗅气味、尝滋味、触物体、生念头时也都以此类推,标记当下的「听」、「嗅」、「尝」、

「触」、「想」的现象,不使贪欲烦恼经由任何根门侵入内心。在禅修当中,如果贪念生起,也可用同样的方法对治。例如:回想起所吃过的美食而生贪欲时,可以标记「尝、尝……」,直到贪欲消失为止。

3.饮食适量饮食过量容易导致贪欲生起;适量的饮食则能避免这个问题。

4.亲近善知识所谓的「善知识」包括有智慧和善巧的师长与朋友。常与善知识交往将受到正面的陶冶,革除自己负面的个性。遇到贪欲烦恼强盛而无法解决时,向善知识请教与切磋往往能获得适当的解决方法。如果贪欲盖在修行中生起,有时单靠忆念善知识的德行与教诲,即能使贪欲消失。

5.有助于灭除贪欲的适当言论言语对人的思想与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经常与朋友谈论有助于灭除贪欲的话题,例如修行不净观的方法与利益,即可令心倾向于灭除贪欲盖。如果贪欲在修行中生起,有时单靠忆起有关灭除贪欲的言论,即能使贪欲消退。

结语:

对治贪欲盖的方法:1.不净观。2.守护六根门。3.饮食适量。4.亲近善知识。5.有助于灭除贪欲的适当言论。

(二)[对治瞋恨盖]

1.慈心禅。当内心愤怒难平时,首先要停止追寻导致愤怒的原因,转而留意愤怒的心,并不断在内心默念:「愤怒、愤怒……」,直到愤怒消失为止。愤怒再度生起时,再用同样的方法对治。然后转念想起一位自己敬爱的人,并向他散播慈爱:「愿此人快乐、快乐……」,一心一意只感受那人快乐的情绪。

然后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愿一切众生快乐、快乐……」,内心感受一切众生的快乐情绪。接着再忆想一位与自己亲近者,以同样的方法对他散播慈爱。然后再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如此交替地对单一人及一切众生散播慈爱,瞋怒即会渐渐熄灭。慈爱是一种柔和的能量,它促使我们的修行更为顺利。常常散播慈爱不但能避免瞋怒盖生起,而且也有助于定力的提升。

2.思惟每个人承受着自己所造之业的果报我们无需对恶人生起瞋怒之心,恶人自会受到法律的治裁,并在未来承受痛苦的果报。反之,我们也将承受自己所造之业的果报。如果我们常常瞋怒,那么在未来,我们将得到相貌丑陋、人不喜见等的恶报。时常思惟业(因)果报应,当能对治瞋恨盖。

3.时常如理思惟我们必须经常思惟有助于熄灭瞋怒的道理,即思惟瞋怒的祸患与忍耐的功德,例如:瞋怒犹如烈火,只会烧毁自己与他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忍耐犹如清泉,令自己与他人清爽凉冽,利己又利人。瞋怒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唯有保持平静与理智才能将问题解决。瞋怒不断耗损我们的能量与精神,使人快速衰老、容颜可恶;

心平气和则能使人保持青春与活力……

4.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所赐与的言教和身教让我们了悟瞋怒的害处及忍耐的优点。当我们无法平息瞋怒时,应找善知识洽谈,征询他们的意见与忠告。平时应当经常省思与观察善知识的教诲和德行,那么,在瞋怒生起时,忆起他们的教悔与德行将有助于平息瞋怒。

5.有助于培养慈心与灭除瞋怒的适当言论平时应当避免发牢骚,多谈论慈心的利益、修行慈心的方法、瞋怒的祸患、灭除瞋怒的方法等。

结语:对治瞋恨盖的方法:1.慈心禅。2.思惟每个人承受着自己所造之业的果报。3.时常如理思惟。4.亲近善知识。5.有助于培育慈心与灭除瞋怒的适当言论。

(三)[对治昏沉和睡意盖]

1.饮食适量。饮食过量容易导致昏沉和睡意的生起;饮食适量则能避免此过失。

2.转换身体姿势。如果在坐禅时生起昏沉和睡意,应当改为站禅或走禅。改变身体的姿势或增加身体的活动量能消除昏沉和睡意。

3.作光明想。闭眼时观想光明将能保持清醒。睁眼时,在白天可注视天空之亮光,夜间则可注视月光、星光、灯光等亮处。一心融入光明之中即可驱除昏沉和睡意。

4.移到露天之处。昏沉和睡意来袭时,应当移身到空气清新、光线充足的室外。室外的修行使心易于保持清明和醒觉。

5.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能提供克服昏沉和睡意的好方法,让心经常保持警觉。遇到严重的昏沉状况而无法克服时,当向善知识请教对治之道。

6.有助于灭除昏沉和睡意的适当言论。多谈论精进的利益与正确精进的方法,以及前人透过精进修行而成就的事迹,这将能振奋精神、激发修道与精进之心,有利于克服昏沉和睡意。

7.适时适量的睡眠。夜间是正常的睡眠时间,因此应当养成在夜间获得充分睡眠的好习惯,避免在日间睡太长时间。适量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调整,不要跟别人作比较。晚上多睡一小时好过白天打瞌睡三小时。在静坐时,如果昏沉和睡意很严重,用尽上述方法都无法克服,则应当小睡片刻,直到精神恢复后,再继续禅修。

结语:对治昏沉和睡意盖:1.饮食适量。2.转换身体姿势。3.作光明想。4.移到露天之处。

5.亲近善知识。6.有助于灭除昏沉与睡意的适当言论。7.适时适量的睡眠。

(四)[对治掉举和追悔盖]

――(掉举:心动荡不安,一会儿向下掉,一会儿向上举。)

1.对佛法有深入的认识这里所强调的并非博学的重要性,而是对自己的切身问题须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修行呼吸念者须对相关的修行方法与过程有深入的认识,而不一定需要精通其他所有的佛法,甚至无需研读整本《清净道论》。反之,博学而不精深者往往无法学以致用。

若对自己所修的法门了解不深,遇到状况时心就容易掉举,三心两意,无所适从。该掌握的不知道要掌握,该放下的不懂得要放下,心情波动不安,事后又不断追悔,这是许多修行者常犯的毛病。若对自己所修的法门有深入的了解,遇到状况时将会懂得处理而不会慌乱。该放下的就会彻底放下,该掌握的也能及时掌握,所以始终心平气和,自然自在,也没有事后追悔的问题,如此即能避免掉举和追悔盖的生起。

2.发问。我们不能期望自己样样都精通后才来修行。因此,我们将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向智明者请教。向智明者请教疑难乃是灭除掉举和追悔盖的快速方法。

3.了解戒律。在家人需要充分了解本身所持的五戒和八戒的涵义与持守尺度,以及违犯时如何重持,然后如法行持,方可避免修行时生起掉举和追悔盖。出家人则需要充分了解本身所持之出家戒的开遮持犯,以及忏罪方式,然后如法行持,以避免掉举和追悔盖生起。

4.与有持戒经验的长者相处。与有道德修为的长者相处时,自己也能培养成熟与稳重的气质,以及自制与平静的性格,并能灭除掉举和追悔盖。

5.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能根据我们的个别情况,提供契合我们需求的实际有效方法,以对治掉举和追悔盖。善知识的言行能让我们体验到平息掉举和追悔所带来的利益。当掉举和追悔生起时,有时单靠忆念善知识即可将之平息。

6.有助于灭除掉举和追悔盖的适当言论。多讨论与自已的戒条、修行法门相关的话题,经常与持戒者谈论有助于持戒与修行诀窍的事宜,这将有助于灭除掉举和追悔盖。

7.放下与自在。掉举和追悔之所以生起,主要是由于内心动荡不定,而对治掉举和追悔的方法是保持心的平静。当掉举和追悔生起时,将一切放下,让心自在,心自然会趋向平静。如此持续下去,修行的目标自然会在心中涌现,心将得以自在地体验目标。

结语:对治掉举和追悔盖的方法:1.对佛法有深入的知识。2.发问。3.了解戒律。4.与有持戒经验的长者相处。5.亲近善知识。6.谈论有助于灭除掉举与追悔的适当言论。7.放下与自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对治怀疑盖]

1.精通佛法。研究佛法能破除修行者的疑惑,并且提升信心与智慧,怀疑盖因而销声匿迹。

2.询问有关佛、法、僧的问题。除研究佛法外,也应当多向智者请教关于三宝特质的问题,以使自己眼界开阔,避免怀疑盖潜入心中。

3.透彻地了解戒律。透彻地了解戒律能灭除持戒方面的怀疑,间接地也有助于提升对三宝的信心,继而灭除对三宝的怀疑盖。

4.对佛、法、僧的真实性有信心。经常思惟、观察、体会三宝的真实性,对三宝的崇高特质与稀有难得生起景仰与真实的信心,如此当能灭除怀疑盖。

5.亲近善知识。时常亲近善知识能令我们感受到信心的力量与可贵,从而效法善知识的德行,提升自己的信心。怀疑盖生起而无法解决时,更需要与善知识保持密切的连系,以便灭除怀疑盖。

6.有助于灭除怀疑盖的适当言论。讨论佛、法、僧三宝的特质与功德,经常谈论从古至今大修行家的非凡成就,如此将能巩固自己的信心、灭除怀疑盖。

7.修行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在禅修当中,如果对三宝起疑而信心动摇,则应当修习佛、法、僧随念,忆念三宝的崇高特质。当心融入三宝的特质中时,疑心自然消失。如果对自己的能力起疑,则应借着对三宝的信心来肯定自己:「如此深信三宝者,必定是久远生死以来就深具善根,因此只要掌握要领,假以时日,修行必定成功。」

结语:对治怀疑盖的方法:1.精通佛法。2.发问有关佛、法、僧的问题。3.透彻地了解戒律。4.对佛、法、僧的真实性有信心。5.亲近善知识。6.有助于灭除怀疑的适当言论。7.修行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

对治五盖的决策

对治五盖需要善巧。佛陀在《中部.第20除妄念经》中教导了我们以下五个决策。当比丘建立正念于自己的禅修业处,关系着贪欲、瞋恨或无明的邪恶不善心生起时,他应当:

(一)转换业处。他应该转换去一个专门对治所生起之烦恼的业处(参见上文),以对治五盖。如此转换业处之后,如果邪恶不善心还是继续生起,他应该:

(二)思惟五盖的过失。觉知五盖的生起之后,更进一步,就是思惟五盖的过失,一如下述经文所示。如此,心将不会执取于五盖,不再对五盖不如理作意,于是五盖将会消退。在《沙门果经》中就有记载有关五盖的描述及相关的过失。

1.贪欲盖有如负债。一些人在贷款后挥金如土,当债主催他还债而对他粗言恶语、绑他及打他时,他无法保卫自己,同时必须忍受这一切。其债务即是他必须忍受它们的原因。同样地,若一个人对他人心生贪欲,他会对那人产生强烈的执着。若那人对他粗言恶语、绑他及打他,他都必须忍受。其贪欲即是他必须忍受它们的原因。如此,应当视贪欲犹为债务。

2.瞋恨盖有如患病。如果给患胆病者蜜糖或糖等食物,他会食不知味。他以为它们的味道是苦的而将之吐出,说道:「这是苦的,这是苦的!」同样地,对于充满瞋恨心者,即使慈悲的戒师或导师只是轻微地训诫他,他也无法接受。他会尽力排斥,说道:「你压迫我太甚了!」然后离去(不是四处游荡,就是还俗)。就好像患上胆病者无法品尝蜜糖或糖的美味一般,被瞋恨心征服的人无法品尝佛陀教法之美味,即禅那之乐等等。如此,应当视瞋恨为患病。

3.昏沉和睡意盖有如受囚于监牢者。在节庆时被关在监牢里的人不能参与庆典的初、中、后段。当他于隔天被释放出牢后听到「啊,我们昨天在庆典中玩得多么开心呀!啊,那美妙的舞蹈及歌曲!」的赞叹时,他将无法回应。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参与和享受有关的节日庆典。同样地,对于被昏沉和睡意征服的比丘,当佛法开示正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时,他无法明白它的初、中、后段。于开示结束之后,当他听到别人「啊,多么美好的佛法开示!多么美妙的辩论及譬喻啊!」的称赞时,他将无法回应。为什么呢?因为他被昏沉和睡意所征服,而无法从该佛法开示中获益。如此,应当视昏沉和睡意为受囚于监牢者。

4.掉举和追悔盖有如身为奴隶。奴隶在节日庆典中玩乐时,中途可能会被告知:有某件紧急的任务要你去做。赶快去办!不然的话,我将斩掉你的双手、双脚、双耳或鼻子!」因此他必须快速去办事而无法享受庆典的初、中、后段。为什么呢?因为他必须服从他人。同样地,不精通戒律者到森林隐居时,可能会犯上某项小罪,甚至会以为被允许的肉食(如鹿肉、羊肉)为不允许的(以为是人肉、象肉、马肉、狗肉、蛇肉、狮肉、虎肉、花豹肉、黑豹肉及熊肉。比丘不允许吃以上十种肉)。

在那时候,他必须舍弃隐居的计划。他不能享受隐居的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被掉举与追悔盖所征服。如此,应当视掉举和追悔有如身为奴隶。

5.怀疑盖有如行走于荒凉的道路上。有个人走在荒凉的道路上,他知道那是盗贼打劫杀人的好地方,因此,一听到树枝摇动的声音或鸟叫声都会感到恐慌害怕,心想:「盗贼来了!」由于感到忧虑与害怕,他每走一小段路就停下来回顾。他停下来的地方多于走过的地方。于是几经辛苦才抵达安全之地,或者根本就到不了。同样地,若有人对八件事起疑,即怀疑佛

陀、佛法、僧团、戒定慧三学、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与未来世、缘起,他将会怀疑:「佛陀是否真的圆满觉悟?」而无法充满信心地接受,因此无法踏上圣道而证得圣果。就好像走在荒凉道路上的旅人,因为怀疑盗贼的存在而经常犹豫不决、惊慌及缺乏信心,为自己制造了抵达安全之处的障碍。

同样地,人们因为对上述八件事起疑而犹豫不决、惊慌及缺乏信心,为自己制造了抵达圣者之境的障碍。如此,应当视怀疑有如行走于荒凉的道路上。然而,当他内心的五盖已被灭除时,他应视之为还清债务、健康无病、获释出狱、免为奴隶和抵达安全之地。

总括来说,五盖有以下不利之处:1. 当心被五盖征服时,他将做出不应做之事,忽

略应做之事。他的名誉与快乐都将被败坏。(《增支部.四法集.第61经》)

2. 这五种不纯净的杂质使得心不受控制,缺乏清新明亮及稳定性,不能好好地专注于去除杂染。这就是五盖。(《增支部.五法集.第23经》)

3. 五盖是一种障碍,它导致过度的心而妨碍智慧的生起。(《增支部.五法集.第51经》)

在思惟了以上缺陷之后,如果邪恶不善心还继续生起,他应该:

(三)忽视它(忘掉它,不再注意它)。就像没事般地任由它生灭。这是非常有效的方

法,因为忽视将会自然地削弱五盖的生起。这犹如训练小孩一般,当小孩要玩打火机时,我们应该转移其注意力,让他玩安全的手电筒。如果他还不满足,那我们才向他解释玩打火机的危险性,并尝试让他接近着火的打火机。

如果这样仍吓不了他,那就别理会他。也许他会闹性子,甚至倒地哭滚,但关键是任由他去。过了一会他将会觉得无趣而欲念全消,找其他玩具去了。如果在忽视之下,邪恶不善心仍继续生起,那他应该:

(四)放松地用心注意所生起的念头。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经中所提到的譬喻:「快步走动的人会想:「为何我走得那么快?为何我不慢步走?」他因此而放慢脚步。但此时他又会想:

「为何我慢步走?为何我不只是站着?」他因此而站着。但他又想:「为何我站着?为何我不坐下?」他因此而坐下。坐下后他又想:「为何我坐着?为何我不躺下?」他因此而躺下。

如此,他放弃了粗显的姿势而采取比较细致的姿势。换句话说,这是积极思考的力量。很多时候,在你深度懊悔时,譬如你开车时意外撞死了邻居的狗,你将需要向某人倾诉,而他会慢慢地开解你。开始时,他向你解说某某人也曾撞死其他动物,你的懊悔将会减轻,因为你觉得别人也与你一样犯了同等的错误。

然后,为了再逗你开心,他将会告诉你,他年轻时甚至干下更糟糕的事情,譬如故意把热水泼向街上的野狗。但是,在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后,他现在会为一些受伤的野狗医疗,因为伤心懊悔于事无补。

如此,你慢慢地醒悟懊悔于所犯下的错误是愚蠢的,为何不另外买只狗送给邻居呢?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我们告诉自己培育愈来愈好的心境。凭着耐性与智慧,渐渐地我们将从强而有力的五盖牢笼中被释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想通了。如果邪念不善心还是继续生起,可参考以下第五点:

(五)咬紧牙关、舌顶上颚――以正念按捺住心在这方面,经典中有个良好的譬喻:当以上方法皆失效后,就应当好像强者捉住弱者的头或后颈或肩膀而将他击倒的情况一般,凭着坚强的决心与努力,征服五盖。

结语:对治五盖的的决策:(一)转换业处。(二)思惟五盖的过失。(三)忽视它。(四)放松地用心注意所生起的念头。(五)咬紧牙关、舌抵上颚――以正念按捺住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附录:
【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
三学
七清净
十六观智
戒学
一、戒清净

定学
二、心清净

慧学

三、见清净
1.名色差别智
四、度疑清净
2..缘摄受智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弱的)
六、行道智见清净
4.生灭随观智(成熟)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
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约第六、七清净之间)
七、智见清净
14.道智
15.果智
16.返照智


二、【「心清净」――止禅的修习】

止禅课程共分三级:第一级:禅的基础。第二级:掌握初禅。第三级:掌握第二禅至第四禅。
总目标:亲近善友,即亲近教授业处的导师。此等教授业处的善友应能够从四十个业处当中给与适合学生性行的业处。《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33段》

谨以此法施之功德,与我们的父母、师长、同修、良朋、读者及一切众生分享﹔愿他们随喜之善业成为他们早日证悟涅槃的助缘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