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道场二十种法会法事全揭秘

佛教道场二十种法会法事全揭秘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经大众附议通过者,如布萨;有的是对大众宣说佛法,如升座说法;也有于新春时为国家、檀那祈福祝祷者,乃至到山门迎春等;一年当中更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的多次举行等,方便社会大众参与修持。今略述数条于下:

  一、布萨羯磨:僧团中,僧众若有犯戒者,则于大众前发露忏悔,称为“布萨”。凡与大众有关的决策,须经大众三次决议通过,称为三番羯磨。

  二、忏摩请戒:三坛大戒中,每于登坛受戒前夕,由羯磨和尚引导戒子忏悔发愿,以便身心清净,纳受戒体。

  三、护戒诵戒:僧团中受过菩萨戒的僧众,每半个月诵菩萨戒法一次,藉以勉励自己不忘发心,行菩萨道。

  四、升座说法:丛林中,大和尚晋山就职,或逢节日庆典,乃至平日对大众说法,都称为升座。升座就是正式对外宣布、通告。例如新春升座即正式昭告一年的行事。

  五、年庆祈祷:丛林中,在大年初一的早课时,大众一起唱赞、诵经,为国家祈祷国泰民安,为护法檀那祈求福慧圆满。所以︿宝鼎赞﹀中有“端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长”。

  六、山门迎春:丛林生活,僧众平日不轻易走出山门,唯过年时,在初一到十五的某一天,早课后,由大和尚或监院领导大众,从大雄宝殿到山门外巡礼参访,藉此接触大自然。

  七、上灯胜会:灯代表光明,点灯主要是点亮自己的心灯,因此,信徒在佛前点灯,是表示佛与人的心光互相辉映。一般寺院均在新春期间举行上灯法会,江苏省的扬州,有所谓:“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九算帐,二十开张。”在台湾的北港灯会是从农历二月一日才开始,佛光山则自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举行半个月的春节平安灯法会。

  八、结夏解居:结夏就是结夏安居,日期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解居则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另有冬安居,是于每年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解居。

  九、大座讲经:以讲经为主,讲演前先唱香赞、钟声偈等,并有信徒请法等仪式,是一种解行并重的佛事法会。

  十、三皈五戒:指皈依三宝及受持五戒。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乃至“自性三宝”,皈依即是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受持五戒则是尊重别人、不侵犯别人的善行。

  十一、八关斋戒:提供在家信徒学习出家生活,培养出离心,而于一日一夜远离家庭,进住寺院,并持守八条戒。过去一般均于六斋日举行,现在一般寺院均在星期日举行,一个月举行四次。

  十二、家庭普照:以信徒家中为聚会场所,一般均邀请法师主持并说法,透过轻松的佛法座谈方式,增进参与者对佛法信仰的理解及解答有关信仰、行持上的疑问。

  十三、供佛斋天:供养三宝并请诸天吃饭,台湾习俗称为“拜天公”,佛教则称为“供佛斋天”。一般于农历元月初九举行。

  十四、春祭秋祭:指农历四月清明法会与七月孝道月的报恩法会,称为春秋二祭。

  十五、生亡普佛:指延生普佛与荐亡普佛。延生普佛用于消灾、作寿、喜庆;荐亡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普佛者,即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的意思。

  十六、三时系念:元朝中峰明本禅师着。属净土法门,主要目的是藉着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业海,直证不退,圆满无上菩提。

  十七、蒙山施食:为超度亡者举行的施食法会,有大小蒙山之分。源于宋朝不动法师(也称甘露法师)于蒙山所发起,后由上海兴慈法师大力倡导,今日一般寺院大都于晚课后随堂施放小蒙山。

  十八、盂兰盆会:是藉着供佛斋僧的功德,以解救饿鬼脱离苦趣,并且报答七世父母恩德的佛事法会。一般寺院道场均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十九、瑜伽焰口:施放焰口,能令饿鬼得度,也是对亡者追荐的佛事之一。除了施食,以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授戒,令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以祈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

  二十、水陆法会:中国佛教中,仪式最隆重、功德最殊胜的法会,着重对水陆众生的普济,除了施食,并有诵经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众生心开意解。

  弘法利生是寺院的使命,虽然接引众生的法门很多,然而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不离佛语,重要的是,要能应机教化,应病与药,如此才能示教利喜,接引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谈起佛教的共修活动,“法会”算是许多人认识佛教的入门砖。但是学佛新手初来法会现场,对法会内涵及仪轨还不认识,往往只能从陌生的环境中自行摸索,尤其在知客处跟着大众写牌位、点灯,让不少人误以为法会仅是为了消灾延寿、超度亡者而设的佛事。那么法会的原意究竟是什么?佛陀时代也有法会吗?参加法会对我们具有什么意义呢?

  法会的范畴

  法会又称为佛事、法事,指的是各种说法或供佛、供僧及布施等活动的集会,其根本精神是“以法相会,如法修行”。一般来说,寺院的朝暮课诵、定期举行的共修,以及根据不同经典、含摄佛菩萨誓愿的经忏佛事,皆属于法会的范畴。

  当代的法会,集梵呗、供养、诵经、礼拜、念佛、持咒、观想等多种修行法门于一身,可说是汉传佛教所独有;佛陀时代的法会则不然,纯粹是“听法、说法的聚会”。

  佛陀成道后,在恒河两岸游化、应机而说,开演教法多达三百余会。当时大众一起聆听佛陀说法、一起受戒诵戒,或者接受国王、大富长者的布施供养等,皆可说是法会的雏型。当佛陀入灭不在人世后,说法听法的场景不再,迦叶尊者与五百阿罗汉集结经典,亦透过弟子之间的口耳传诵佛陀所说的教法,开展出分享佛法、弘扬佛法的内涵。

  诵经之外,僧俗弟子也在各地起造佛塔,每日早晚绕塔、礼拜、供养香花、歌咏赞叹佛的功德。佛的遗迹和舍利塔,不仅是大众巡礼参拜的对象,也逐渐发展出定期的集会。每逢纪念日法会,更是盛况空前,法会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说法、诵经;出于对佛的虔敬与忆念,香花、灯、伎乐供养,以及梵呗也加入法会的行列。

  回归佛陀说法的本怀

  回到法会的最初,无论是佛陀说法、经典的受、持、读、诵,或是仪式与义理并重的经忏佛事,无非是透过种种方便,帮助我们回归佛陀说法的本怀,让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法会的形式固然随著时空环境更迭,但其根本精神仍在,领众的法师、参加法会的信众,是否能体会佛陀出世本怀、祖师大德创制忏仪的心念?参加法会既不是赶庙会看热闹,也不是把超荐佛事交给僧众来做,就算功德圆满。不该只是寻求消灾免难、超荐亡灵一类的心灵慰藉,这些都只是世间的安心而已。

  除了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开放心灵,纳受法义,并如法修行,参加法会时,要从诵经过程中培养觉照力,从经文脉络中学习佛菩萨如何去感受众生的苦、救度众生的苦,并将这份愿心和愿行延续到周遭的人,让佛法从经文忏本中改变自己的生命、走入人群。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回归法会“说法听法、修行佛法、弘扬佛法”的本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师父常常告诫我们:到殊胜的佛教圣地积功德容易,同样造业障也容易。所以,参加法会应该注意如下:

  1.参加法会前必须提前三天戒荤腥和五辛(葱、蒜、香菜、洋葱、韭菜)、戒烟酒。以清净的身、口、意来参加法会,共同为法会营造一个清净的境界。

  2.爱护寺里的一草一木,包括我们自己供养寺里的物品都是三宝的物品。我们不能随意侵占。除了发给大家结缘的经书、光盘外,只有征得寺里客堂师父同意才可以恭请其他的寺院经书光盘,特别是收阁的经书、光盘不能拿也不能随意翻看。我们请了法宝之后也应该为以后印经和刻录光盘做些功德。

  3.要自觉遵守寺里的作息时间,不要迟到早退。进斋堂要守住自己的身、口、意。寺里吃饭是行堂的,不能自己去打饭菜,要添饭菜可把碗放到桌子前方,行堂师兄会为你加饭菜的。同时要惜福,不要剩饭菜。

  4.法会期间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尽可能参与义工劳动;平时要轻声讲话、走路,尽量为他们考虑,离开时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洗净放好。

  5.要恭敬僧人,见到出家人要合掌让路以示恭敬,要亲近贤圣僧。不讲、不听、更不传不利于和合僧团的话,不造口业,在斋堂、法堂更要“止语”。

  6.带朋友或有缘的人来寺里必须把要注意的事项告知对方,防止他们因不懂而造业。参加法会时,千万不能让手机铃声破坏法会的清净,为自己造业。

  7.师父开示时不能带帽子,不能跷二郎腿,不能用念佛珠和转经轮等,更不能讲话,要以清净心专心听讲。

  8.不要在师父非常辛苦的时候因为个人私事去打扰师父。确实有事要找师父,通过客堂来安排。自己的念珠、手链等法物可以带到法会上加持,不要交到师父手上请师父加持,这样会让我们的业障污染师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