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解析当代中国学佛者为何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解析当代中国学佛者为何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研究。

  释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说“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正法,当时的佛弟子们证悟、解脱者不计其数,确实带给人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的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却很稀少?在此试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参考。

  一、教法的变异

  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为了迎合大多数众生“消除业障”、“积集功德”的有为心态,以朗诵经文、念佛打坐、忏仪法会、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为主修,少有机缘直接进入“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修持:后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经典、众多的法门中,领悟心要、直契法源,谈何容易!

  二、 缺乏落实生活的修持

  由于对真实的法,没有直接的洞见,在修持上,就会偏离真实的法,不知不觉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识的歧途。

  有人惑于神秘经验,如神通、感应或其他由禅定引发的身心觉受,误以为这才是“殊胜境界”、“实际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义在于断除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

  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虽然打坐、念佛、诵经、持咒,却徒具形式.或是盖寺庙、作法会,或是只知从事各种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忽略如何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如何观照五蕴身心,以及各式各样的人、事、物的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也有人学佛而停留在佛学知识的探讨、思惟上忽略禅修的功夫,知见多、体证少,不能发挥法的力量,十分可惜!

  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用的原因!

  三、环境复杂

  由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时至今日的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闲暇时间少,难得专心修行。

  在知识爆炸、分上精密的情况下,现代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和思想,心思不够细密、知识不够专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竞争的人力市场中被淘汰,思虑过多,习惯用头脑的人,在这样的心智状态下学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难用单纯、清澈的心观看自己的身心、观看这个世界,不容易领悟空无相的深义,而仅止于知识上的记忆和分析。

  更有甚者,现今的世界,多数人的价值观,重视物质的、感官的享受,社会上各种诱惑和刺激,随着媒体、资讯的开放,随时随地充斥在人们四周,修行的障碍多不胜数。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古代农业社会环境单纯、自耕自食、有空间、心思单纯、所知障轻,与大自然的接触比较多,修定比较容易发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识教导,有所成就并不难。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探讨现代人如何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一、具备正确的知见:以客观的精神探讨佛法的奉义,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圣谛”、“八正道”、“二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缘起性空”、“万法唯识”、“自性清净心”、“大乘菩萨道”、“净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择与发挥。“四悉檀”中,“第一义悉檀”是核心,阐扬佛法的究竟真实义,“对治悉檀”、“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则是方便适应,以此来看待宗派思想的差异,将会比较合乎中道,不会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见,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为究竟、偏离佛法乃觉悟诸法真相的本质;也不会以世俗心态追求功德、消业障,却缺乏真实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顺境中,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染著。逆境现前,更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苦恼。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别.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为人门的辅助功课,最终仍将引导进入真实究竟之地,

  二、落实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后,就可以依之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具体实践,修行次第清晰,不再杂乱无章或谈玄说妙、好高骛远。

  其中,在禅修方式方面更要参照现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调,发展实用有效的禅修,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时间练习禅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领时,再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掸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实而得到佛法的受用譬如:正念、正知、觉知当下身心情境,训练觉察力,不受过去的记忆、未来的预期,知识、观念的干扰,自然安住当下。或是藉自然地觉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后,在工作、活动的空档时,或情绪生起时,透过觉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或是练习在举手投足的动作之中,感受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宁静、柔和、轻松。在行走、洗手、洗脸、洗菜、擦桌椅、清洁地板时都可以修习,久而久之,觉知愈来愈分明,情绪、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观照到,加上慧观.就可以消除烦恼、清净自在,以上禅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动态禅定”。在慧观方面,在苦和乐生起之时,保持觉知,并且观察引发苦和乐受的情境,了解它的无常、缘起,也就是观照它是如何地变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观点看待,因此于苦境不生抗拒、嗔恨,于乐境不生黏着、贪爱,内心无所滞碍、平静自在。

  这是对于法的如实而具体地知见,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像,这样的慧观.可以当下直接体验“无常、无我、缘起、空寂”:所谓的”明心见性” “转识成智”、 “法界观”、“大圆满”、“大手印”的实质内涵其实不离,‘无常、无我、缘起、空寂”的体验,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卜有所不同而已,所谓”法性本无二”,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罢了!

  此外,传统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诵经、持咒,如果能够把握正念止知的觉知当下、缘起无我的智慧观照,并且将此定慧明觉之心展现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巾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三、清新简朴的生活:面对繁杂充满诱惑和压力的万丈红尘,学佛修行的人不应随波逐流,当以中道法来稳定身心,学习过简朴的生活,树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风格,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过分讲究,也不要与人比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灵,以内心的宁静内在和喜悦代替物质、感官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降低外在环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时间习佛禅修。如果能够结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励、切磋,力量会更强,足以抵消外在环境的障碍。

  在职场生涯、事业经营,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不得不多用思虑—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注意安排运动、休闲活动,放松身心、让思虑回归单纯,这样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于定慧禅修,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文人假如不学佛,便也无所谓慎与不慎。利用上天给的好文才,舞文弄墨,作为生计的饭碗,乃至实现名利双收,有些职业习气也无妨碍。

  可是文人如果学佛,其与生俱来的某些习气,比之于别的行当所染职业习气往往更深,简直深到骨子里,却真是需要自我警醒乃至朝乾夕惕的,免得遇大道而空过。

  一、太把文字当回事。

  文人对文字、文章、书籍都有一种天然的敏锐力与超出常人的感受力,对于自己写的东西偏爱乃至偏执,用牦牛爱尾都远远不足以形容。

  然而,不管是别人写的还是自己写的,都不过是人类意识思维在特别时空下极其有限的感受或感知而已。

  尽管这些有很美的文字外壳作为包装,但本质仍是妄念合和的产物,是人心意卜度而成,属于人类“有知而知”的范畴。人类受经验的束缚,难免对真理探求不过如管中窥豹,故“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所知者极有限,不知者何其多?

  而佛教的文字般若却是佛或祖师大德们“无知而知”证悟现量所流露的真理。佛“无所知,而无所不知”,所知不仅普遍完全,而且永保精准无误。

  凡夫所作既属无常妄念,那又何必执着太甚?有人欣赏,是小确幸,无人欣赏,即使付之一炬,又有何不舍?

  彻悟大师晚年曾把个人深邃的修学体悟、悟佛心要笔录成书,一天忽然把洋洋十年来所著全都付之一炬,弟子们从火堆里钳出一些未烧化的纸片,才有了今天的《梦东禅师遗集》,这些文字读起来真如清风霁月般潇洒爽利,自在无碍,正是有这样的大师,方能有此举;正有此举,方得此文啊!普通文人可有这样的气魄与洒脱?

  二、文人容易言高于行。

  常写文章的人肯定有体会:有时笔下写着写着,便会循着文理或文意越写越飘,其精神状态只是在写的那一瞬间乘着笔力达到那种高度,而笔一停,回到现实中,则完全不在那个高度。

  再加上作者极尽文字表现之能事,通常会让读的人觉得境界好高,但实际人与文多数存在很大差距。最坏的情况则是:当别人赞叹声起的时候,作者脑子一热,也想当然地就认为自己果有此境界,那可真是要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像苏东坡写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文字反映出的境界还得了吗?简直无异于经文!但众所皆知的是,苏东坡一世却并没能脱离六道轮回,这偈子只能代表苏宿世所带之佛教慧业深厚,以及罕见的文字驾驭才能。

  以前看过《智慧东方》杂志上一篇文章,名字记不得了,它把古代有名的几个大诗人历数个遍,作者发现诗里写的和诗人们于现实中做的,真是好大差距,甚至有些甚至是天壤之别。

  比如《悯农》的作者李绅,写下了一首伴几代小朋友们成长的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动了多少人,启发人们要珍惜粮食。然而现实是,李绅在发迹之后,再也没有丝毫“悯农”之心,他花天酒地,每餐要吃一盘鸡舌,为吃这一盘鸡舌要杀活鸡三百多只,故而他家院子里所杀的鸡堆积如山。“悯农”还是“害农”?真是讽刺至极!

  李元松说:文章与言词若能代表一个人,那么古来诗人皆神仙。

  三、文人易造绮语之业。

  文人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的修饰文句的能力超出常人,一坨屎写成一朵花,丝毫不在话下。故而也极易犯下绮语之业,一可说十,十可以百,甚至黑能说白,白能说黑,且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浑身上下都是理。

  历史上隋炀帝就很会写文章,以至于他想要干一件坏事的时候,为陈述理由而作之文章,由于写的太完美,完全无懈可击,让所有大臣无力反驳。

  学佛人应老实本分厚道,不必修饰很多,夸张很多,不需以文字眩人眼目,动人心魂。我们看看印光大师所留下的文字多么朴实,多么平淡,多么自然,说任何话都是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不讲修辞,不卖弄文辞,朴实无华的文字尽显其恳切慈悲与无碍智慧,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也在利益着无量众生,这些完全不是靠文字技巧所能达到的。

  四、文人易相轻。

  文人的世界里,文字永远是自己的最好。这是强烈的我执的表现,也是太把文字当回事的结果。

  由于文人与文人同是提笔为文之人,在读者面前有更多的可供相比较之处,故而各自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便要以种种手段显示自己水平超过对方。

  文人若将这种习气带到佛门中,便非常容易引发种种是非,种种争端。

  文以载道,但文字本身不是道。文字只是一个工具,像一艘船一样,将人带到真理面前。人应该善用文字,而不是被文字所累。

  人所有天赋的长处,有时恰恰同时也是自己值得加意警惕之处,被水淹死的,多半是会游泳的,而且越是游泳水平好的,被水淹死的几率也越高;手上多了一把刀,方便了削切一切东西,但同时也增加了削到自己手的风险。

  [原标题]宗道法师:文人学佛之慎

寺院的规矩里有随众,随大众,什么意思呢?就是随顺寺院的作息时间和规矩,这样产生一种功德。假如,我想到寺院放生,首先要请示一下寺院的出家人,怎么安排最好。最起码,不能打扰寺院正常的作息时间和功课,这是一个原则。

  假如说影响到寺院的正常功课了,倒不如在寺院外面去放生,那还能产生一种放生的功德。假如,我拿着放生这件事,到寺院来,互相干扰,不但没有功德,还是一种罪过,相当大的罪过。

  很多佛教的故事,就讲到,不遵守佛教寺院的规矩,得到很大恶报这种事例。

  有很多居士说,“我有能力,我有关系,我有人,我有钱,在寺院里我想干啥就干啥。”这样的话,寺院的护法会不高兴的。

  举个例子,发生在兴隆寺,有一个人到寺院里说:“师父,我给你算一卦。这么大的一片事业,我要不给你算一卦,你怎么能够发展呢?”我说:“我不懂。”我感觉到很无奈。“不懂不要紧,我这有三个铜钱,你捧到手里晃就行了。”给我了三个铜钱晃,我说“晃吧,随顺。”随顺一下,晃了六次,六爻嘛,晃完了。他在那里,土话叫“尅尅差,尅尅差”(土语,形容磨蹭的意思),尅差什么呢?排起卦来了,不会解了。他就疑惑,“嗯,为什么不动呢?”不动就是没有变爻,上面是个地,下面是个天。周易当中叫“地天泰”, “为什么不变呢?”他说了三四遍,最后我说:“不变也是卦,你就照不变的说吧。”

  十来分钟后,他给我出了个主意, “哎哟,看样子,我得给你出个方法。”我说:“你说吧。”“我们寺前有一些古代高僧的坟墓”,他说,“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悄悄的,不让别人知道,你选准一堆坟,扒开以后,用手绢把那些骨头装起来,放在你的枕头上,供着。”他说,“谁也不要告诉。只有这样才能修得好,然后怎么……”

  十五分钟左右,他坐不住了,难受了,马上感觉不好,他说:“不好,我想给你解,还没给你解完,怎么不对劲啊,不行我得走。”马上就走,出了山门,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像鬼打墙一样。不是,这次可不是鬼打墙,护法打墙。所以你要是惹了护法,他可是不让你的。

  护法保护着佛教徒的法身慧命,保护着佛教事业,保护着佛教道场,特别是保护着僧人,这是必然的。僧人是佛的孩子,亲孩子。所以说你做的实在不如法,护法一不高兴,就会惩罚你,也是为了慈悲你,因为啥呢?如果不惩罚你,你这个果报成熟的话,会堕落无间地狱的。

  所以,我们到寺院一定要随顺寺院的规矩,一定一定记住。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就说过,最好的护持,是什么?一是如理如法,二是听从统一的安排。如理如法和听从统一的安排,是对寺院最好的护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圣谛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痛苦、烦恼的因缘那样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认为谈论苦是悲观消极或不吉祥的。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lun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 首先宣说的就是苦谛。苦,生命的一切经历都不离痛苦的本质;集,痛苦的成因;灭,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苦的方法。四圣谛解释了什么是轮回、轮回的产生、是否能够结束轮回(即解脱)、以及如何解脱。

  为什么大多数所谓学佛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脱?因为大家在心底不认为轮回真的那么苦。解脱之道始于对苦的正确认识,不从正确认识痛苦着手,脱离轮回几乎不可能。

  六道轮回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都具有苦的特质,这个“苦”不仅包括粗大剧烈的痛苦、伤害,也包括细微的不适、不如意等等。当你对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正确认识,远离痛苦就成为一股强烈的意愿,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生命中无所不在的缺憾——苦。而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后,才会知道苦是有可能终结的。于是,你通过各种途径远离痛苦、趣向安乐。

  在四谛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但佛陀在宣讲这两对因果时,先讲果再讲因。因为在实际修行中,是按苦、集、灭、道的顺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顺序来修的。

  诸受是苦

  身处痛苦中,应该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误解成别的。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对苦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认为它们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

  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是变苦,因其本质为苦,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处难,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轻貌美是快乐的,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为人父母是快乐的,可把娇小脆弱的生命抚养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吊胆、不寝不食,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职加薪是快乐的,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升级。仔细思量,生活里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的是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流转。如果不是亲身遭遇变故、痛苦,一般人很难体会“诸受是苦”的深义。对痛苦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们就越被激励着去实践离苦得乐的方法。在疾病以及其它的痛苦面前,我们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

  六道轮回

  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假设,假如投资股票挣了钱, 假如退休了就去周游世界……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人们不假设有来世, 这并不比假设有明天或有明年更荒谬。

  常常听到质疑,说“如果有前世,为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里没印象的不一定就没发生过,因为不记得就否认其存在,这没有道理。看不到前世后世并不能证明轮回不存在。如果经过观察和思考,没有谁能真正否定佛教关于轮回、转世的观点。

  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位圣贤否认过轮回的存在,你也没有必要急于下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当你说“不相信轮回”时,你的意思其实是“不想相信有轮回”,因为轮回、转世这些概念听起来太陌生,让你感到束手无策,你甚至连试图了解它的兴趣和勇气都没有。

  每次听说有人自杀时我心里都难过极了。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未知,而未知多大恐惧就有多大! 死亡的过程是极其剧烈的变化,活着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四大分离的那种痛苦。这个世界上没有真不怕死的人,以自杀的方式摆脱现世的痛苦,可以推知他们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痛苦。第一次听说抑郁症时,汉族弟子们给我解释了很长时间我才明白。在藏地,我从来没听说过谁有抑郁症和谁为此而自杀。

  也有很多人没来由地相信轮回是件浪漫的事,想当然以为自己来生肯定还是重回人间,甚至能回到今生今世的种种因缘中,继续一段段爱恨情仇, 这种想法实在是一厢情愿。

  地狱的寒热、饿鬼的饥渴、旁生的愚痴、非天的争斗、天人的堕落以及人道的生老病死,六道中的痛苦无量无边,没有任何地方能让我们真正获得安乐,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

  有人口气大,说不怕下地狱,这是他忘了地狱的痛苦。人道世界最大的痛苦与地狱里最小的痛苦都无法相提并论,谁也受不了地狱的痛苦,到时候再怎么后悔也来不及。

  说不怕地狱的人不信佛,也不信因果。觉得自己很勇敢很坚强的人,在火旁边多烤一会儿都受不了,还怎么受得了地狱的痛苦? 不用说十八层地狱,最近的地狱与人间的痛苦都根本不一样,比如无数次地被切开、再长好、再被切开。

  也许你觉得活命已经够忙的了,哪里还顾得上考虑死后的事。如果你因为忙于活而顾不上死,那么可以等到活腻味了再思考轮回、生死。不过,看看周围,多少人都是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筹划,突然间离开这个世界的,你没有理由相信自己会更幸运。

  娑婆世界

  常有人向我诉说事业不顺、婚姻不幸、失眠厌食,希望我给个方法解决这些麻烦,像看医生那样,得到一系列建议,然后一二三四,按照步骤去做,就可以万事如意。我大概常常让他们失望,因为我总说:“对生活不要要求太高,好好修行!”我希望他们少受痛苦,但我更希望他们明白:轮回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烦恼无尽的纠缠,这就是生活。

  身在轮回中,却追求圆满,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迷惑。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生中烦恼不断,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很努力、很用心,事情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可是,不论我们多注重锻炼保养,身体照样会生病、衰老;不论我们多么爱身边的亲人,他们早晚会与我们分离。事业、家庭,这一切,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这八种痛苦。各种各样粗大的、细微的、强烈的、温和的痛苦伴随着我们短暂的一生,你也可以把它们称为压抑、孤独、怨恨、哀愁、恐惧、贫穷……,这些东西无论我们现在做得好或不好都会出现在生命中。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

  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生老病死;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人们对痛苦通常持四种态度: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以为眼下的痛苦结束了今后就会一直幸福;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憨山大师开示: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尽了一辈子的力,说已经跋涉了千山万水,其实他没有离开过他的脚跟一步。所以说历劫妄想变化流转生死轮转,实际上没有离开过当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时的见闻觉知念头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么历劫的生死情根就会当下顿断,其实不需要借助其他力量了。

我曾经对学道的人说,念头起来的时候就要看破,事情还没到的时候不要生(忧惧希冀的)妄想,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修心,那么妄想自然会断灭,外面的事情自然没有对你有干扰了,修道的能力自然增强了,修行的功夫也就容易成就了。

在平时想没有起心动念的地方立定脚跟返观内照于念头起来的地方,就是追究这一念是从哪里开始的,追到念头生起的地方本来是无生的,那么一切妄想情虑就当下冰消瓦解了。然而所忌讳的就是没有勇猛力,不能把断妄想的咽喉,不知不觉跟着妄想一去不复返了!

生死的根源就是平时种种爱取舍我慢贪嗔痴。既然知道这些是生死与苦的根源,发心要断除,也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在这些妄念起来的时候就照得清清楚楚,不让它起来,面对妄念不起心,那么妄念就自动消失了,消失以后也不要去延续它,这样修心,每个念头都不放过,心心不昧,觉知自然变成灵知,那么我们的心就遇到各种境界不会牵动本心,观察内心心不附着外境,内心里外境不能到,那么生死就无法依附了。这样去修心,没有必要再去求其他的玄妙诀窍了。

无论闲忙动静、迎宾待客,在日常言行处去参究,不能放过,放过了就被外境所扰动,扰动了就生起了厌烦心,厌烦了就会想休息,再没有念道修行的心思了。心志归一就百事可做了。如何修心呢,就在念头起来的地方著力,念头起来就看破,看破了就当下妄念消失了,就不会延续妄念被妄念所转了,这个就是参究心地的方法。所以古人说,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去做难事,从小事下手去做大事,当下一念就是容易的地方小的地方,这里下手就会感觉容易。如果舍弃这个方法要等到有空了安静了才去修行,那么这辈子也不会有修行成功的一天了。沈生只要在当下一念上去做功夫,不要向外寻求,即使是礼佛持咒,也只在这当下一念可靠的力量上去做,总之种种修行的方法都是摄持心念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师说,“常自见己过”,这一句话就是成祖作祖的要诀了,所说的“过”,不是做事的差错,而是自心的妄想。因为我们的心上本来并没有一样东西,平平贴贴的,只要有一个妄想就是过错了,一个念头就是过错了,更何况种种恶习呢,而念头出现了自己不知道,怎么能免去过错呢?学佛的人如果用心不在心念上用功,那么会终生参学而不能得到真实的益处,这是因为用浮想抓住影子(而非真实)用功的缘故,这样是错到底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