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悟道法师:佛菩萨给我们的四类感应

悟道法师:佛菩萨给我们的四类感应


感应这桩事情在我们佛门里面,很多学佛的同修,特别都是想求感应。比如我们求佛菩萨来加持,有的人好像有很明显的感应,有的人好像求了也没什么感应。那没什么感应是不是佛菩萨都没应?我们有感,他没应,不会,有感必定有应。为什么有的人明显,有的不明显?这个在感应的道理来讲有四大类,第一类就是显感显应,我们很明显的起心动念去求佛菩萨,佛菩萨也很明显的给我们回应。比如你见到佛了,见到光了,或者你求的愿望很快就满你的愿,很明显的,这个是显感显应。

很明显的去感,回应也非常明显,这是第一大类。第二大类,显感冥应,这个冥应就是不明显的应,我们很明显的去求佛菩萨,佛菩萨的回应不明显。我们似乎没有感觉到菩萨有应,但是是有应,是暗中的加持,暗中的帮助,我们感觉不明显。但是我们是很明显起心动念,用心去求佛菩萨,佛菩萨应是冥应,不明显,这一类叫显感冥应。第三类是冥感显应,就是你求佛菩萨的念头又不明显,也不很强烈,但是佛菩萨的回应却非常明显。这个现象大多数是过去世的善根很深厚,这一生虽然没有很明显求佛菩萨,佛菩萨的应非常明显,这一类叫冥感显应。第四大类是冥感冥应,我们没有很明显去求佛菩萨,只有内心很微弱的、很不明显的这种感,佛菩萨的回应也是不明显,这一类叫冥感冥应。感应这个道理,我们从现实生活当中人与人、人与物、我们与佛菩萨,仔细去体会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感应时时刻刻都不断的,只是有时候明显,有时候不明显,只是有这个差别,这个感应的自它感应之用,这个作用它是没有中断的。

只要信愿行恳切,能坚持始终如一的修学佛法,决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据笔者体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可以下列几点作为参考依据:

  1、躁乱的心态渐归平静,对身边发生的喜怒哀乐、名闻利养之事不会轻易动心;

  2、对物质欲求失去兴趣,满足于简单的生活;

  3、对男女情欲和性生活不再感兴趣,以至厌恶性生活;

  4、忽觉自身肉体之肮脏,甚至想从中尽快逃离;

  5、爱说话者不再喜说话,爱与人联络或聊天者,也不再想与人联络或聊天;

  6、喜爱肉食者忽嗅肉食之腥臭,自动吃素,甚至自动持午;

  7、不能享受豪华大床,锦衣玉食,因为会导致身体难受,甚至疼痛;

  8、不喜去繁华地带,不爱看电视,喜好一个人独处;

  9、不会再执着亲情,不会再为亲人的不幸遭遇过度悲伤,而是会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10、不会再贪恋或惧怕死亡,而是会以欣喜和渴望的心态来迎接这一神圣的时刻(这里指自然的死亡,不包括自杀)。

  11、了知此世界他世界均无自性,均无真实可言,故不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12、了悟自己与所有的生命乃出自一体,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别,将所有个体生命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自然生起大悲心与菩提心。

这是说从心来改。所有的过失,都从心所产生的,如果我们直接从心地上来改过,所有的过失自然就没有了。只要我们的心不动,关键就是心如如不动,不受外境的影响,这样所有的过失自然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就知道,我们所有的过失都是从起心动念所产生的,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对人、对事、对物去练不动心,练不起心、不动念。在所有的方法来讲,我们净土宗以念佛的方法,我们心里不管什么样的念头起来,都把它换作阿弥陀佛这一念,只要你这个妄念不动,只有佛念,过失自然就都消失了。所以古大德也讲一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讲妄念起来不怕,是怕我们觉悟太慢。如果我们的警觉性很快,我们就不会去随妄念所转。

[『恩雠报复念』,恩恩怨怨没办法放下,别人如果曾经对不起我们,时时刻刻想著要报复,心里都是这些念头。这就是说明意恶『憧憧於胸』,这是形容你心胸之中都是这些恶念。小注里面说:「身口意三恶业,意恶为最大;身、口二业都从意恶而生。」这是刚才说过的,身口恶业都是受到意恶的指使,它指挥的,所以意恶是最主要的、最大的。所以身口二业,身和口怎么会造恶业?主要还是意恶在指使。所以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净了,身口自然清净;意念要是不清净,身口也假装不来。这也是在大乘经典上常说的,从根本修,从意恶对治,才是从根本,从根本修。意地如果清净,意恶降伏了,身口自然就不会造恶业了。如果意恶无法一时降伏它,身口是枝末,从枝末修一条算一条,但是根本还是在意,因为意才是主要的。我们看看俞先生前面这一段,他身似乎是在做好事,口也似乎说善事,也有劝人修善,但是他的意不善,意恶丝毫没有改变,身口所造的善就不是真的了。神明的鉴察特别著重「意恶」之中,特别在起心动念,所以告诉他这些果报。确确实实所说的不只如此,很多很多,这是举出重点跟俞先生讲。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6-9-20 12:1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