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仁清法师:大乘正觉道之戒律、戒相疏义

仁清法师:大乘正觉道之戒律、戒相疏义


大乘道根据化机和行法的不同,分为般若密乘共道和金刚乘果道,与其对应的,大乘行人要必须受持般若密乘的菩萨戒或金刚乘的誓言戒。其中,菩萨戒包括十八根本戒(重戒)和四十六支分戒(轻戒);誓言戒包括十四根本戒(重戒)、续部支分戒(轻戒)、八支粗罪和母续不共戒等。

  因时间和篇幅关系,对于“戒的含义”、“戒在佛教修持中的地位”、“戒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持戒的功德”、“失戒的过失”、“受戒的要求和仪式”、“破戒的忏悔和修复”以及金刚乘的“誓言戒”,略而不讲,本次只简单介绍菩萨戒的十八重戒和四十六轻戒的戒相。

  所尊所引经论:

  1、经:《华严经》、《虚空藏菩萨经》、《梵网经》、《优婆塞戒经》、《在家菩萨戒》等。

  2、律:《四分律》、《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切要》、《居家学佛行仪》等。

  3、论:《瑜伽师地论》、《戒律论》、《入中论》、《菩萨戒品释》、《五字真言》、《四教仪集注》、《教观纲宗》等。

  并以能海上师的《菩提宗道菩萨戒集颂》和智敏上师的《讲记》作为主要参考!

  

  在受菩萨戒之前,能不能先看、先学呢?

  《地论》说:“又诸菩萨欲授菩萨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菩萨学处:就是菩萨戒相。“乃至菩萨犯处相”哪些应持,哪些是犯,“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让他学完了以后,用慧去观察,看是不是生起好乐心。“堪能思择受菩萨戒。”看看可不可以受菩萨戒,愿意受戒的,就受,不愿意受的可以不受。

  由此可知,菩萨戒需要先学,先知,无论受不受戒,都应学习。我在戒本的封面已做说明……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