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殊菩萨礼赞——能海上师译

文殊菩萨礼赞——能海上师译





文殊菩萨礼赞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谁之智慧离二障云。犹如净日极明朗。所有诸义如实观故。胸中执持般若函。

诸有于此生死牢狱。无明暗覆苦所逼。众生海中悲同一子。具足六十韵音语。

如大雷震烦恼睡起。业之铁索为解脱。无明暗除苦之苗芽。尽皆为断挥宝剑。

从本清净究竟十地。功德身圆佛长子。百一十二相好庄严。除我心暗礼曼殊。
               
                    文殊开智偈
                          
                   大悲尊以极遍智光明,
                   尽除我心愚痴诸黑暗,
                   契经及论教典皆证得,
                   原赐智慧辩才皆显现。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7-12-29 08:3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说文殊尸利行经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译

  我豆那掘多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如来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祇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慧心无碍具足清净。如是等五百比丘。各于自房结加趺坐。身心寂静三昧正受。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为欲发起自身行法。令众闻知获大利故最于先起一一次第遍观诸房。即见尊者舍利弗。独处一房折伏其身。结加趺坐入于三昧。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见如是已亦不发觉。更诣诸处观察余房。如是展转乃至晨朝日初出时。当于是时。舍利弗等五百比丘皆已出定。是诸比丘及余比丘诸方来者。一切大众皆悉云集。尔时世尊即于此时从坐而起。平身正直从容徐步。安谛而行如师子王。出于自房敷坐。一切大众左右围繞。敬念世尊不敢当前。尔时世尊处大众中为无上首。光颜巍巍犹若金山。乘大悲云雨诸法雨。尔时文殊童真菩萨。于大众中问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我于向者遍观诸房。我时见汝独处一房结加趺坐折伏其身。汝时为当坐禅耶不耶。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菩萨言。我于是时实坐禅耳。尔时文殊菩萨即复问于舍利弗言。汝意云何。为当欲令有未断者为除故坐禅耶。欲令有已断者更除断故坐禅耶。为依过现未来三世法故坐禅耶。为依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法故坐禅耶。为依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识故坐禅耶。为依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法故坐禅耶。为依欲色无色界等三有法故坐禅耶。为依若内若外内外差别法故坐禅耶。为依若身若心若身心名色法故坐禅耶。如是等法我已问汝汝应速答。依何而坐禅乎。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言。仁者。我今现见诸法乐行念不忘故而坐禅也。文殊尸利菩萨。复更问于舍利弗言。舍利弗。实有诸法可得现见乐行者念不忘不。舍利弗言。仁者文殊。如是乐行之法我实不见。仁者文殊。如是乐行之法我虽不见。而佛世尊曾为声闻一切诸众说寂定法。如是法者我依行之。文殊尸利菩萨复问尊者舍利弗言。何等诸法。如来曾为诸声闻众说是寂定。汝依行也。舍利弗言。仁者文殊。有一比丘。依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而行。略说乃至依心意等诸法。如行如彼行法。是佛世尊为声闻一切诸众说是寂定。我依行也。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复问尊者舍利弗。汝言如来曾为声闻一切诸众。说彼三世乃至心意。我依行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即彼过去现无如来。彼未来世现无如来。现在世无彼如来。若如是者。一切诸法求如来身皆不可得。汝今云何作如是言。我依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而行。唯舍利弗。过去际未来现在际。彼不为此。此不为彼。各各别异不相为作。无有处所亦无依住无所住者。无有依处而可得也。复次舍利弗。若有人言。过去未来现在。于实际中说有依处说无依处者。当知彼辈诽谤如来获大重罪。所以者何。彼真实际无忆无念亦无堕落。无有形色无有相状而可得者。唯舍利弗。真实际中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实不可得。略说乃至心意等法亦不可得。离于实际外无一法而可得者。是故说言名之为空。空故无法无可显说。尔时尊者舍利弗即问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如来可不住于实际而说法耶。文殊尸利菩萨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真实际中有何处所。而使如来住于实际说诸法乎。舍利弗。法本自无。云何如来住实际已说于诸法。非但无法如来亦无。既无云何而言如来住于真实际已说诸法耶。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不可得。如来亦尔实不可得。所说法体亦复如是。时中不可得。非时中不可得。时非时中亦不可得。如来复非在说时中不说时中可得显现。所以者何。舍利弗。如来一切言语道断无为无作无所安置。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文殊尸利菩萨言。文殊尸利。如仁者所说。谁于此处堪为法器。文殊尸利菩萨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有人能破坏世谛。亦复不当入于涅槃。彼人于此堪为法器。若复能于过去诸法不证不说。未来诸法不证不说。现在诸法不证不说。彼人于此堪为法器。无烦恼见及清净见。无有有为无为见者。彼于此说堪为法器。若无有我亦无无我。于作行中不取不舍。彼于此说堪为法器。如是人者虽能听受。亦不于是所说法中取为决定了义说也。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文殊尸利菩萨言。若如人者所说。于是义中云何修行云何教住。文殊尸利菩萨即语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是义中可有言说。可得问言云何教住。于是义中既无言说断诸心行。云何问言云何教住。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萨言。仁者文殊。此义甚深。于是义中少有证知者少有受持者。何以故。一切学人诸阿罗汉等。于是地中犹尚迷没。况诸凡夫岂能于是甚深义中能知能了。文殊尸利言。舍利弗。诸阿罗汉于是义中无有地分。所以阿罗汉无有地分可得住者。以无住故名阿罗汉。无得故名阿罗汉。言语道断故名阿罗汉。以言语道断故。所有阿罗汉地分行者无有证处。以无有证处故。所有阿罗汉地分行者。以无为法得名。以不发故则名无为。无有作者亦无住处。云何名阿罗汉有所得地。诸阿罗汉者。不以名故名为阿罗汉。不以色故名为阿罗汉。唯诸凡夫于名色中妄作分别。如是名色实无分别。诸阿罗汉皆如是知不生分别。是故诸阿罗汉。不以名不以色。名为阿罗汉。无有凡夫无有凡夫法。无有阿罗汉亦无阿罗汉法而可得者。是故阿罗汉不作分别。以无作行故。无有行处无有作者即是寂定。不作为有者。不作为无者。不作为非有非无者。若无作无为是中不可得。彼得远离一切有无心无行可得。说言决定正住沙门果中

  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如是说时。于大众中有五百比丘从坐而起。于世尊前高声唱言。从今已去更不须见文殊身。亦复不须闻其名字。如是方处速应舍离。所有文殊一切住处更莫趣向。所以者何。云何文殊烦恼解脱一相说耶。五百比丘一时高声唱是言已。皆各背面出众而去。复作是念。我等云何于佛世尊自说法中。欢喜乐学修行梵行已。云何今日忽闻如是弊恶法乎。尔时尊者舍利弗见是事已。即告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尸利。汝说是法不欲令诸众生辈决定了知如是法耶。文殊尸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尊者舍利弗言。文殊尸利。汝若如是者。何故此五百比丘从坐而起。毁呰诽谤仁者所说。现于佛前高声唱言。不须见文殊尸利亦不须闻文殊尸利名。是方亦须舍。所有文殊一切住处皆不须往。唱是言已出众而去。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即叹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舍利弗。快能善说。彼诸比丘唱告之言。何以故。实无文殊而可得故。若实无文殊不得者。彼亦不可见不可得闻。如是彼方亦须舍离。所以者何。所有文殊一切住处。是处及文殊皆无所有。无所有者尚不可亲近亦可须舍。尔时文殊尸利菩萨如是说时。五百比丘还来入众。白文殊尸利言。如仁者所说非为我等。云何能知仁者所说。尔时文殊尸利菩萨即叹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来世尊。诸声闻众于是法中。应如是作莫须知之。诸比丘于是法中。亦须如是作莫须知之。亦非不须知。所以者何。如是法者即是常住亦名法界。若常住法界者无忆无念。无忆无念者一切无证无不证。无不证者亦非不证不忆不念。若如是知者。即名如来真实声闻弟子。名为最上。得言应供者。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说是语时。于彼五百比丘众中。四百比丘于无漏法中心得解脱。一百比丘更增毁呰起诽谤心。于现身中生陷入于大地狱中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尸利。仁者何故不顺众生而说法也。令是一百比丘退失堕落。尔时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莫作是言。所以者何。舍利弗。是一百比丘若不闻是甚深法本者。当知彼辈必定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从地狱出已然后方得人身人道。以彼诸比丘辈闻是法本甚深义故。所有恶业重罪应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今日入于大叫唤地狱之中。一触受已即得上生兜率天中受诸天乐。汝舍利弗。当知是诸比丘闻此法故。速除多罪暂少轻受。汝舍利弗。当知是一百比丘。于弥勒菩萨下生成道。初会说法声闻众中得阿罗汉果。尽诸有漏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身心烦恼二余俱尽。是故舍利弗。宁于是法本修多罗中疑心听受。不用成就四禅定心及四无量心。亦复不用具足成就四无色定心。何以故。虽复成就如是法者。若不闻是甚深法本。于烦恼中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愍此辈说是法本。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萨言。希有希有。文殊尸利。乃能善说如是法本。为欲教化诸众生故。文殊尸利菩萨言。舍利弗。真实际者不增不减。法界不增不减。众生界者亦无增减。所以者何。如是等法但有言说无可得者。彼不为此此不为彼。即自无自有何依处。是故舍利弗。菩提者即是解脱也。何以故。所有法智无异处故。非作非不作。若如是知名为已入涅槃者。尔时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文殊尸利菩萨所说。真实际中无增无减。法界众生界亦无增减。不受烦恼不受解脱。尔时世尊说是语已。为欲重明真实义故。复以妙偈而说颂曰

  过现未来法  唯语无真实

  彼若于实处  一相无差别

  若无相分别  是即有真相

  无相无分别  分别亦无相

  若不作分别  不了别涅槃

  是二皆魔事  智者应当知

  阴界诸入中  我虽名字说

  无生名字者  彼二还一相

  起心正分别  彼即成邪念

  妙智无分别  以有空行故

  分别有思量  无分别无思

  了别即是相  不了得涅槃

  若能如是知  名为大智者

  是故尽智者  得智无分别

  智慧说于智  智说还自空

  是中能忍者  是名为大智

  假使满三千  七宝持用施

  忍信是法者  其福为最上

  假使亿劫中  施戒忍精进

  通辩成就福  不比持是经

  若持是经者  至真等即说

  是经功德力  彼悉当成佛

  尔时世尊说是法本修多罗偈时。一万杂类众生远尘离垢得清净法眼。五百比丘于无漏法中心得解脱。八万欲界天子未发心者。皆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尔时即授彼记。皆于星宿劫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曰法开华如来至真等正觉。佛说是经已。文殊尸利童子尊者舍利弗等五百比丘。天龙八部诸鬼神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文殊尸利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祈请文殊菩萨

文殊摩诃萨,智慧通圆融;示现威德身,护持梵天真;
请尊挥慧剑,斩尽吾愚昧;众生断恶业,芸芸皆皈依。
顶礼文殊菩萨摩诃萨!
文殊大士,妙应无方,座前狮子兽中王,妙意降吉祥;
花雨天香,宝智透心光;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本是如来欢喜藏。
南无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妙吉祥菩萨 !




1.文殊智慧咒功德简介:

文殊菩萨智慧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长念此咒能使您于空灵中将慢慢开启智慧大门,事事如意。

由《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可知持诵“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白天,晚上都可以念,每天最少念108遍,沐浴完念更好,这是表恭敬的意思。每天花10几分钟也不是很长。
持咒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信心和恭敬心。

文殊师利菩萨,以智慧著称,在中国示现为菩萨,与观音、普贤、地藏同为四大菩萨之一,五台山清凉寺即为他的道场。但其实他早在久远劫已成佛,号为龙种上如来,并被称为七佛之师。

文殊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时也示现诞生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传说他诞生时有十大异象:天降甘露、地涌七珍、仓变金粟、庭生莲花、光明满室、鸡生凤子、马产祥麟、牛生白犊、猪诞龙豚、六牙象现。后来就到释迦牟尼佛处学道。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然在印度、西域等地关于文殊的记载却不多,反而在中国及密教地区,文殊菩萨成为很重要的信仰,现今敦煌石窟千佛洞中还存有文殊的壁画及绢本画。另文殊菩萨在维摩诘经中与维摩诘居士的对谈,更是将佛法知见带入了最高境界。

◎文殊心咒释意
嗡(Om)是皈依的意思。
阿札(A Ja)表示空性大智慧是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
哇札(Va Ja)是说在空性中诸法平等,远离了一切的相对。
那地(Na De)表示一切法都不可得。

2.文殊智慧咒注音
这是文殊菩萨增长智慧的咒语。又称文殊菩萨心咒。 
嗡啊[日/阿],巴扎那底。

◎文殊智慧咒注音:
发音:ōng ā rā,bā zhā nà dǐ。

◎发音注解:
[日/阿]:读音为(rā),为罕见字,常用字典中罕有收录。也常写成“惹”或“喏”等字代替。

梵文:Om Ara Pa Ca Na Dhih
藏文:Om Ara Pa Za Na Di

文殊菩萨智慧咒的其它写法:
嗡啊惹 巴扎纳德。
嗡阿喇 巴札那谛。
嗡阿诺 巴札拿得。

常常念诵文殊心咒,可以增长福德、智慧,还可以增强记忆力,辩才无碍。对修行人来说,更可消除愚痴,了知诸法实相。

咒语是佛菩萨的秘密藏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当持诵者的心念集中时,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相应,而感召不可思议的力量。

3.文殊智慧咒功德简介:
文殊菩萨智慧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长念此咒能使您于空灵中将慢慢开启智慧大门,事事如意。

由《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可知持诵“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经又说:“念诵数满五十万遍,即获无尽辩才,如文殊师利菩萨等无有异。飞腾虚空,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又念诵数满一俱胝,离诸苦恼。满二俱胝遍,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三俱胝遍,证悟一切诸三昧门。四俱胝遍获大闻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难怪一般佛教徒会认为持诵“文殊咒”可令人获得智慧成就,且持此一咒就包含一切如来所说法。

4.文殊菩萨的不可思议功德----《大宝积经卷文殊师利授记会》

尔时众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同声唱言。南无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南无普见如来应正等觉。说此语已。八万四千亿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转。是时佛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何以故。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

尔时众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同声唱言。南无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南无普见如来应正等觉。说此语已。八万四千亿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转。

文殊师利。又白佛言。我复有愿。如我所见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而彼诸佛所有佛剎功德庄严。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浊等。世尊。若我自说佛剎功德种种庄严。过恒沙劫亦不能尽。如我所愿。唯佛能知。佛言。如是文殊师利。如来知见于三世中无有限碍。

尔时众中有诸菩萨。作如是念。文殊师利所得佛剎功德庄严。与阿弥陀佛剎。为等不耶。尔时世尊。知彼菩萨心之所念。即告师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于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弥陀佛剎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如来佛剎庄严。复过于此。何以故。普见如来佛剎庄严不思议故。

5.文殊菩萨咒语及其功德利益---海涛法师 辑

1)有恐怖处当须摄心,念诵此咒即得除怖。

2)若欲卧时,当诵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梦,善知吉凶。

3)若人或患疟病,持此咒者,视患疟人面,持诵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4)若欲入阵,当取牛黄书写此咒带于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为害。

5)若入阵时,画文殊师利童子像,安于象马上。当于三军前,先头而行,引诸军众,彼凶愚贼自然退散。
画像之法须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6)若有一切众生见画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灭,常得面睹文殊圣者童子亲为教授,即得究竟解脱乃至佛果,
于其中间不被三界烦恼,痴心相应。

7)是故劝念一切有情,行住坐卧当须念咒忆持不忘,时时每诵一百八遍勿令断绝,常得一切众生见者皆来归伏,
恶人自当退散。

8)若能每日三时念诵各一百八遍,所作称意,所求诸愿悉得随心,一切皆得圆满具足,得大富贵,所游无障,
自在恣情受诸快乐。

9)设临命终,即得圣者文殊师利童子亲现灵仪,为说大乘深妙法藏,闻法心大欢喜,即得普门三昧。得此三昧已,
于烦恼生死当永隔别,即与文殊圣者及大菩萨同为眷属,位阶三地,进修不退。住文殊圣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门。

10)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读诵书写修行,现世成就一切吉祥,诸事圆满,寿命长远,
众人爱敬,生珍重心。

11)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受乐无量,或生王宫处尊重位,受富快乐身无病苦,得宿命智薄贪恚痴,善知因果宝重佛法。虽绍贵位心无憍慢,宿因力强习读大乘,愍念一切心,无胜负心,常利有情。

12)若生于诸人中,贵豪英俊,宣言辩利,人所爱乐,寿命长远,中无灾横,所于求愿,事与心规者,无人违信。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文殊菩萨的塑像,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拿着宝剑。宝剑在世间上是杀敌用的,菩萨还杀人吗?当然不会。那拿着宝剑干什么呢?这是形象地表示智慧。宝剑代表智慧,智慧能够断烦恼,所以形象化地把这个智慧用宝剑来表示。

  为什么宝剑要举起来呢?就是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持正知正念,观照自己的念头,有一个妄念——烦恼一生起,宝剑马上砍下去。

  犹如边防部队的枪炮,随时在瞄准,一发现有敌人的行迹,马上开火。我们常说,修行要提高警惕,时时刻刻要精进,不懈怠、不放逸,就是指烦恼起来时,马上把它断下去。

  经常有居士问:“本来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心里还比较平静,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的烦恼,但是静坐之后,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念头都会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始以来,我们的烦恼种子很多,在平时,心里的妄念很多,把它盖住了,显不出它的行相来,当你心静下来时,这些东西都冒出来了,就像显微镜,你慢慢地去近距离观察它,它就出现了。这些怪念头,自己看了很可怕。他说:“我从来没有这些念头,可是一坐下去,这些怪念头,都是罕见的念头,会涌出来。”这时候正是用功的时候,你观察这些念头的害处,这些念头如果随它增长,或者发展到身口行动,将来的果报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很可怕!那么正是你用功的时候了。它不出来,你还找不到它;它出来了,正好把它抓住,消灭它。

  你要消灭它,就要有消灭它的办法。空观,对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了解空,谈何容易!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我读《金刚经》非常的喜欢,读《楞严经》也很欢喜,《金刚经》不好懂,《楞严经》好懂。”我说:“《楞严经》恐怕也不好懂吧?”这些经都是讲空性、讲极高的东西,初学恐怕不好懂。你懂的只是皮相,真正的内涵,不经过一番学习,理解不了。要从俱舍、经部、瑜伽,最后到中观,才能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概念。

  这还是初步的认识或者理解,真正要起作用,还得经过脑筋的思惟、思想的磨炼,最后经过定中的修持,这样才能产生。有漏的空慧转成无漏的般若智慧,这时候观照的作用才真正起来,一切法空的味道才真正尝到,那是见道以上的事情了。对治烦恼,不要说初学,就是老修行,很多都还在这个境界里边。你要真正见道,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时刻提高警惕。

  烦恼来时,最好的办法是观空;但是你空没有观起来,就要有对治法。怎么对治?五停心观:散乱重的,修数息观;贪欲重的,修不净观;愚痴重的,修因缘观;我慢重的,修界分别观;瞋心大的,修慈悲观。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是自己的敌人,别人并不是我们的敌人!

  就如同有人骂你,而你在乎了,才会觉得自己受伤了;如果有人骂你,你不在乎,你就不会受伤!就是因为自己无法消化,他人对你的那种所谓的辱骂,你自己才受伤了;是谁伤害了你呢?肯定不是他人伤害你的,只是你自己为伤害自己寻找了一个最好的借口;如果消化转化了,就会当下解脱自在,而不会上当受骗!只是现在我们很难消化,更不会转化,又怕人说自己窝囊……于是就都隔在这里,形成了伤害。

  “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修行,就是要改变原有的习气

  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慧律法师】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因此,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修行,就是要改变原有的习气

  讲一个《法句经》里的小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五位很有福报的居士去亲近佛陀,听闻佛陀讲法。阿难坐在正好能看到他们的地方。

  佛讲了一堂法,阿难看到有一位居士听法听的把身子窝起来,就睡着了。

  另一个居士不停地用手在刨地下的土。大家都知道,佛在陆地讲法,印度大家都去过,好多都是土地嘛,所以在那儿刨。那肯定没听好法的。

  第三位正好旁边有一棵小树,他就不停地老去弄这棵树,摇来摇去。

  第四位是不断地抬头来仰望天空。

  只有第五位居士坐在那里,专心一意地听讲。

  看到这五位居士在这里听法,他们的这些动作等等,阿难觉得不理解,法会散了以后就请问佛陀。

  佛说,这是他们的习气。第一个听法听的身体窝在一起睡着了的,过去五百世当蛇,所以它的习气就是身子一窝,就睡到那儿了。蛇最爱冬眠哈,睡很久。

  用手一直刨地的那个呢,过去生中当过蚯蚓,在土里钻来钻去,所以就不停地用手老想刨刨地。

  第三位呢,老想着摇摇那棵树的,过去是当猴子的,在树上跑上跑下,所以见了树就爱得不行,就想摇,就想上。

  第四位抬头老看天的呢,是过去当占天相师的,所以他这个习气,老爱看天上的相,看看天到底现在怎么样呀,白天看晚上看等等。

  只有第五位才用心听讲。第五位的习气呢,他过去是爱求智慧的婆罗门,生生世世地学习求智慧,所以他安定地在那里听佛陀讲法。

  佛告诉我们,修行就是要改变习气。如果我们通过修学佛法不懂得来改变自己,就会损失很大的利益。看看今生爱做什么,可能就在延续过去的习气。

  希望我们都能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培养成爱听法,法入心,又能够用来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早早地能让我们像佛一样解脱,真正地证得大涅槃,离苦得乐。

  世上没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幸福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烦恼却像宝贝一样谁都不肯撒手。

  我们往往以为通过外界的满足才能使自己快乐,

  其实,真正的快乐是需要通过内心来寻找的。

  每天见很多人,说的大都是不快乐的事。

  事业成功的说压力大,工作清闲的说没前途,没有结婚的说怎么还遇不到合适的人,结婚的却说遇到的人不适合自己。

  幸福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烦恼却像宝贝一样谁都不肯撒手。

  我们往往以为通过外界的满足才能使自己快乐,其实,真正的快乐是需要通过内心来寻找的。

  人生中,快乐带给我们愉悦,痛苦带给我们回味。

  真正的快乐,我们很难记起,但痛苦却往往难以忘却。

  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们又无法抗拒,为什么不学会面带微笑应对痛苦的来临呢?

  时间会告别过去,痛苦会告别回忆,学会接受,学会忍受,学会珍惜,这样的人生将会更加美丽。平和的心态,胜于一切!

  我们从出生就开始被欲望所驾驭,要做到无欲无念、超凡脱俗是很难的。

  我们可以有欲念,可以去满足自己,但是不能贪。

  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欲望,只要过了界,就是累己累心。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克制不住欲望拼命爬,其实那边并没有什么,一旦爬上去了,才发现原来还是这边比较好。

  我们应该学会在自我满足中找到快乐。

  怀疑自我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怀疑自我的人常常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更不可能做好一件事。

  他们很难摆脱失望情绪的纠缠,自然很难得到快乐。

  其实,世上没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不论是开心的事,还是悲伤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要遇见,不管是携手的人,还是擦肩的客。

  所以,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不要评判别人的对错,不要计较自己的付出与收获。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方净土。面对外面世界的浮躁与喧嚣,我们的内心时常会疲惫、会厌倦。

  所以,时常要给自己创造一个静的空间,思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

  或者燃一炷香,调匀呼吸,打坐禅定,将身心放空,给内心以清明。

  也唯有静下心来的时候,才是我们和自己贴得最近的时候。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