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七集)  

2001/12/25  澳洲淨宗学院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3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偈颂第五首:

【佛久修行无量劫,禅定大海普清淨,故令见者心欢喜,烦恼障垢悉除灭。】

第五首颂是禅那,梵语「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静虑,也翻作止观。实际上静就是止的意思,静止,观也就是虑,所以虽然是静止,不是什麽念头都没有,它当中有观。为什麽不叫念?为什麽用观不用念?这裡头有差别,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念是有意思在裡头,我们讲的心意识,有念头在裡头;观没有念头,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譬如我们张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这是眼的境界,色相确确实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这叫观。止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止住,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见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在佛法术语裡面讲,他们用见性见,我们凡夫用的是眼识见,眼识就是你见色的时候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末那识,那就不叫做观,那就叫念,念头起来了。禅那,禅裡面它有观,它没有念,叫禅观。我们必须把这些名词术语的意义搞清楚,然后才知道怎麽叫修禅。

如果在修禅的时候,形象上是在盘腿面壁,坐得很稳重,可是依旧在打妄想,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不是禅,只能说是你在坐,坐裡头没有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是禅,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且禅不一定要坐,但是禅跟坐常常连在一起,连在一起「坐」是比喻,不是真的叫你坐下,坐是比喻不动。我们人在四威仪当中,你站在那个地方,总没有坐在那个地方稳重,坐的相非常稳重,所以坐代表不动,尤其是盘腿跏趺坐非常稳重。由此可知,禅的意思就是不动,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所以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我走路的时候,我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走路的时候是在禅定。住,住就是站着,我站在这个地方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站在那个地方也是在禅定。坐就不必说了,坐下来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躺下去睡觉还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都在禅定当中。只要离妄想分别执着,都叫做坐禅,都叫做禅定,用中国话来说,都叫做止观。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把妄想分别执着止住了;观,六根的境界清清楚楚,眼见色见得很清楚,耳闻声听得很清楚,鼻嗅香、舌尝味样样都清楚都明瞭,这裡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禅。

我们看到《五十三参》鬻香长者他是代表修禅定的,他在哪个地方修?经典上告诉我们他在市廛散步,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外国人所讲的mall,大的商场,他在那裡面散步,那叫修禅。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相所影响,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huo;内不动心。内不动心叫做定;外不着相就是外面不受诱huo、不受影响,这叫禅。由此可知,禅定怎麽修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离开生活,你要说这个环境好、那个环境不好,你已经起心动念了。但是对于初学的人来说,那个环境诱huo力量太大了,避开诱huo是比较方便一点,对初学。功夫深了,不能选择环境,选择环境你的功夫不到家;换句话说,你还是禁不起诱huo,你还是没有办法在一切顺境逆境、善缘逆缘裡面,你还是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你需要选择安静的环境。

所以古时候道场为什麽建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就是把这个世缘断掉,让你在这个环境裡面修学容易得清淨心。可是功夫提升之后,必须要接触,为什麽?不接触你不知道你自己禅定功夫到什麽程度。这裡头必须要注意,一接触稍稍动心了,赶紧回山上去。所以都市裡逛一圈是来参加考试的,这个境界受不了,受不了赶紧入山。如果在都市裡头,这花花世界裡,你确确实实保持着你的清淨心。所以禅定,清凉大师注解裡面讲「以等持为性」,禅定的体性,等是平等,持是保持。就是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能够保持着平等,这是禅定的功夫;如果你在这裡面还有分别、执着,你的心就不平等。能保持着平等,就证明你的禅定功夫就已经到了不受外境影响,你到这个程度了,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了,当然你更不会为外境诱huo,这个禅定功夫可以办事了,换句话说,你可以出来度众生了。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那你一定要跟众生接近,你不跟众生接近,你怎麽为众生服务?你就可以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是办事。

禅定有三种,第一种叫「安住」,第二种叫「引发」,第三种叫「办事」,清凉大师注得很好。什麽叫安住?安住在平等境界当中,这是安住。所以禅心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永远安住在平等的境界裡面。到了华藏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不会有欢喜心,到阿鼻地狱也不会有丝毫恐惧心、厌恶心,没有!这个心就跟虚空一样,虚空没有动摇,虚空周遍法界,你这个平等心周遍法界。所以大乘法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叫安住。

第二种叫引发,能引发智慧,定能生慧,能引发神通。神通是什麽东西?是自性本来具有的能力,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佛经上常讲六种。天眼,用现代的话说,光波,很複杂,说老实话没有边际。光的波动长短不相同,这是现在科学用仪器探测出来了。我们把自性本能失掉了,并不是完全失掉,还留着有少分;换句话说,我们有一百分的能力,我们丧失了九十九分,还有一分。譬如说,有一百种不同长短的光波,现在变成九十九种我们肉眼看不见,肉眼只能看见其中的一种,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如果我们的本能要是恢复的话,应当是这一百种不同的光波,我们统统都可以看见,一点障碍都没有!恢复我们本性本有的能力,这个能力叫正常的能力。

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不是修来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恢复了。我们怎麽失掉的?佛说了,妄想分别执着,是因为这个失掉的。妄想分别执着愈严重,你丧失的能力就愈多;妄想分别执着愈轻,你恢复的能力就愈多,能力就恢复了。禅定是恢复我们能力唯一的一个方法,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再起心动念,心安住在平等境界裡头,平等境界是真心。我们这些年来总结佛陀在经教裡面的教诲,我们简简单单写成二十个字,「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我们把心安住在这十个字裡头,永远的安住。环境好也是这样的,恶也是这样的,对待一切善人是这样的,对待一切恶人、冤家对头也是这样的,决定平等没有丝毫差别,决定清淨没有丝毫染污,这是禅定,这是安住。恢复我们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是引发。恢复我们六根本具的能量,眼,什麽样的光波统统看见,这世界不一样了;耳,任何不同长短的声波统统能听见,想听就听,不想听一点声音都没有,随心所欲;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本能都恢复了,这叫做神通。

曾经有同修问过我,科学家发现的飞碟,外太空人到地球上来访问,他说这是不是天道的人?我说:不是,他是人,人道。为什麽?如果是天道的人,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有神足通,他的念头想到什麽地方,他身体就到达,这是神通。还要搞一个飞行工具,这是人道,人道才有这些玩艺儿,天道就不需要。天人有五通,鬼也有五通,但是虽然都有五通,能力大小不一样;他们的能力是报得,不是修得。人道、畜生道这两道要靠修行,也有报得,报得的很少,绝大多数是要靠修行。为什麽?烦恼习气太重了。鬼道虽有报得的五通,但是能力很小,跟阿罗汉相比微不足道,小通!这些我们要晓得,引发智慧大小、能力恢复多少,看你功夫的浅深。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定功引发的能力,他能够看五百世,他的天眼可以看到过去,可以看到未来,能看五百世;菩萨,能力比他大多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定功浅深确实不一样。阿罗汉智慧还没有开,要更深的禅定才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智慧开了,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这都是属于引发。

第三「办事」,办事是说什麽?对于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服务,也就是四弘誓愿所讲的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愿度众生,度众生要有能力,禅定最重要。如果你接触广大的这些众生,你受他们的影响,你没有办法避免他们的诱huo,你不要说是度他了,你被他度跑掉了,你怎麽能帮助他破迷开悟?由此可知,虽然初发心的人发了四弘誓愿,真正要为一切众生服务是有条件的,你自己没有禅定的功夫、没有智慧的能力,你办事情非常困难。事实怎样?事实确确实实如佛所说。

自古以来,没有禅定智慧的这些出家人,跟社会一般大众接触,退堕的人太多太多了,退转了,堕落了;现代这个社会,那就更不必说了。出家修行人见了财贪不贪?还会不会起心动念?见了色贪不贪?会不会起心动念?自己要是把持不住,真正动了贪心、动了瞋恚心,就堕落了。你已经不是在修戒定慧,你是在修贪瞋痴,修贪瞋痴果报在三途、在地狱,你往下头坠落了。自己没有得到禅定,定功不够,我们对社会大众的服务是要选择项目的。不能像诸佛如来,不能像诸大菩萨,他们没有选择,我们要选择。连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对出家不久的这些学生们,连出去托钵都要选择,作官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大富贵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杀生屠户的人家不能去托钵,风化区不可以去托钵,有很多限制,为什麽?怕你把持不住。可是大阿罗汉,他们就可以平等了,哪一家都可以去,没有分别,行!为什麽?他有定力,他有智慧,他决定不会动摇。
《愣严经》的发起,阿难尊者示现出家不久,他要学释迦牟尼佛、要学大菩萨平等去托钵,不分别哪一家,碰到摩登伽女。平常他要是遵守佛陀教诲,这个人家不去托钵,跳过就是了。学佛、学菩萨修平等心,没有分别心,真的平等,可以,不受诱huo。所以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佛去帮助他去救他,愣严法会的发起因缘如是。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佛陀教大众不是一种方法,各个学生根性不相同,教学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目标是一样,方向是一样,都是教你破迷开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这是决定不会改变的。一切众生遇到佛陀没有不得利益,得利益大小因各人根性不一样。这是讲有定有慧,办事就没有障碍,你有能力辨别这个事情应不应该办?需不需要去办?能观机,能观察时节因缘。这个时候办适不适当?如果因缘不成熟,不能够勉强,要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否则的话,事情的障难就多了。

所以要记住佛在经上常常讲的一句话,「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以纯淨纯善处事待人接物。没错,你真的用的是纯淨纯善,可是有一些根性差的人怀疑你,不能接受你的善意,他对你疑惑,「你为什麽对我这麽好?你有什麽企图?你有什麽目的?」他四处去打听。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有,我们亲身也经历过不少次。从这裡面,我们就学到了缘有没有成熟,缘不成熟丝毫不能勉强,那个缘自自然然就成熟了。如果说勉强一点,有的时候反而搞糟了,把这个缘推迟了,或者把这一次的机缘破坏了,这种事情常有。原因在哪裡?自己操之过急,不懂得事实真相,不认识时节因缘,事情做得就不圆满。

清凉大师注解末后几句话说得很好,「既引起神通,办利生事」,那当然方便了。你这个六根能力恢复,你能够见到因因果果,能见到过去、能见到未来,办事方便多了,所以你接触众生,大家都能生欢喜心。「现法乐住」,这是讲安住,你安住在甚深DA法之中,法喜充满,烦恼不生。烦恼不生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法喜充满。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之后破无明烦恼,你有能力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第六首偈: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这首偈是讲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的,意思是智慧。为什麽当时翻经不翻成智慧?可以翻为什麽不翻?当时译经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有一个体例,这个体例当中有五种不翻,般若是属于其中「尊重不翻」。因为佛法的修学,终极的目标是求智慧,中国人对于智慧没有古印度那些人看得重,同时也怕误会把平常这个小聪明以为是智慧,这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某人很有智慧」,其实是聪明,佛家讲的世智辩聪,所以还是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偈颂前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果德。

『如来往修诸行海』,十种波罗蜜要用密宗的讲法就是大圆满法,究竟圆满才称波罗蜜,我们从每一首偈的第一句,你就看到诸佛如来在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生生世世,他学什麽?就是学的这些方法。在哪裡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在日常工作裡面学,在平常应酬裡面学,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学智慧。智慧从哪裡来的?从禅定来的。十波罗蜜是有先后次第的,后面一定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一般大乘法都是这麽说法,《华严》的说法不一样。《华严经》的说法,它是每一个法门一定具足一切法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果有一个法门不具足,你这个法门就不圆满、就不究竟,这是《华严》的教义,跟一般大乘不一样,这称之为圆顿DA法。

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无论修哪一个行门,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门裡面都『具足般若波罗蜜』。什麽叫做般若波罗蜜,这一定要知道。清凉大师注解,「推求谛理,名之慧也」。佛经裡面讲的「谛」,我们现在人常讲「真理」,跟这个意思很接近;也就是说,推求真理,这是般若智慧。这一首以及后面的四首,都是以择法为体,它的性体是能够抉择诸法,对于诸法的真相通达明瞭,这是般若智慧。

中国佛教是世尊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传来的时候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像法时期,正法一千年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来到中国。世尊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严持戒律之人就能修行证果,「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淨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给我们大众授记。我们选择法门,自己没有智慧,又找不到真正善知识,这个时候怎麽办?法门这麽多,哪一个适合我修?难!世尊知道我们的困难,所以把大的方向、大的目标给我们指出来,我们今天生在末法,选择淨土这是听释迦牟尼佛的话,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像法是禅定成就,我们要晓得,禅定不是参禅入定,禅宗目的不是修禅定,为什麽叫禅宗?用参禅的方法求般若智慧。所以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是「般若波罗蜜」。我想很多同修都读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第一句话就说,「大家总念般若波罗蜜」,开宗明义就把禅宗修学的目标方向说出来了,般若波罗蜜!是用禅的方法。

般若重要,我们再想想禅宗之外,哪一个法门不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方法不一样,都是修定,都是修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如来往修诸行海」,我们今天讲修禅也好,修淨土也好,持戒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是「具足般若波罗蜜」,那你就对了,你才是真正学到了大乘佛法,没有离开般若波罗蜜。因为禅宗的传入,大家对于参禅、对于般若智慧非常重视,特别是惠能大师,他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裡面开悟的,所以这部经典在中国变成家喻户晓,经典裡面知名度第一。什麽是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就是般若,一切法不离。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他没有离开生活,他没有离开工作,他没有离开一切人事,他离的是分别、执着,离这个!所以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般若,我们凡夫跟这些佛菩萨圣人差别就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还有很多意思,我们下堂接着再说。


偈颂第六首: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般若前面说过,意思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几句。般若有三种:人空般若、法空般若、俱空般若。清凉大师注解,「生空无分别,法空无分别,俱空无分别」,这个说法说得很好,比一般的意思更清楚、更圆满。说「人空」,我们往往执着十法界裡头的人法界;说「生空」,范围就大了,生空可以包括十法界裡面的有情众生;「法空」,范围就更大了,把无情的众生,乃至于所有一切的自然现象,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种说「俱空无分别」,这是真实智慧。生空,我们说话方便起见,还是以人来做个比喻,所以古人讲人空也不是没有道理。人怎麽是空的?正是大乘经上常说的「相有体无」,相是样子,形相是有,体没有。为什麽体没有?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我们这个人分成五个条件来讲,这五个条件合起来有这麽一个人的相,五个条件不具足这个相就没有了。这五个条件是「色、受、想、行、识」,叫五蕴,蕴就是蕴积;也叫做五阴,阴是盖覆了本性。

《心经》大家念得很熟,《心经》是《般若经》的中心,是《般若经》的精华。第一句话就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不但人空,法也空了。五蕴是法,五蕴皆空,法都空了,哪来的人?一定要觉悟,相有体无,相有性无,你这才认识了事实真相。五蕴和合的时候这个相有,五蕴分散的时候这个相就没有了。就好比我们这本书,书的相怎麽有的?书是用很多纸张订在一起有的。书的性是什麽?性是纸张。纸张合起来订在一起,「这一本书」相有了;如果把纸张统统拆开,书没有了,变成一堆纸。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事相,合起来是这个假相、假的书的相你看到了,分开来书的相灭了,纸张的相没有灭。所以这本书的相不过是纸张的合订,分散开来就没有了,这个生灭相你就了解。我们要问书有没有生?没有生;有没有灭?也没有灭。从这个地方体会不生不灭,相虽然现,不生;相不现了,也不灭。

我们人是这五种东西结合的,色是物质,物质裡面常讲的四大,这就是色的性质。色的性质四大,四大佛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地水火风。地是什麽意思?地是物质。火是讲温度,这个物质是很小,但是它有温度。水大,水是代表湿度。风大,风是代表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在动。这是说明物质的四个现象、四种特性。现在科学家证明了,人身体这个物质是怎麽组成的?细胞。细胞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原子、电子,现在分到所谓基本粒子。再小的物质它一定有四个现象,你能看到它是个物质,这称为地大。现在讲带电,带阳电就是火大,带阴电就是水大。它确实是动的,动的就是风大,没有风就不动。所以四大是讲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这个物质组成的。《金刚经》讲,世界是一合相;合是组合,基本的物质是一,相同的,没有两样。山河大地是它组成的,空气也是它组成的,水也是它组成的,动物是它组成的,植物也是它组成的,矿物还是它组成的。你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一切法哪有不平等的?平等法!是因为一切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把这个看得贵,把那个看得贱,产生了不平等,这是错觉。

金刚鑽、黄金都很值钱,这是宝贝;泥土沙石认为这个东西很贱,其实科学家一分析,都是一样的,只是这些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组合的架构不一样,除此之外没有差别。你要真正明白了,金刚鑽跟小石头价值平等,黄金跟泥巴价值也平等,你就入平等真法界,那个真法界叫一真法界。物质从哪裡来的?现在科学家晓得,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不是物质,能量能变成物质。能量是什麽?佛法裡面讲的其馀四个条件,受想行识都是属于能。佛法总的归纳,受想行识归纳是心法,四大是属于色法,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色心二法。色心是一不是二,那就是说,质可以把它变成能,能也可以把它变成质,能跟质可以交换,互相转变,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觉悟,你真正看到事实真相了。你懂得生空无分别,不再去分别执着,这是智慧,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然后再进一步告诉你,诸法,我们刚才讲的色受想行识,这就是五种法;五种法组合的动物、植物、山河大地,我们现在懂得了,这一切不是真的,是幻相,这种现象不过是五蕴聚合不一样所产生的。五蕴有没有?五蕴也没有。五蕴是法,法也不是真的有。这个法从哪裡来的?这些法,实在讲没有来源,是真如自性所现的相分,真如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是三种德能,一种是智慧,一种是能力,能力就是今天讲的心法、能量;相好,称之为色法,自性本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些能跟质为什麽产生这麽大的变化?能变成质,质变成能,产生这麽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佛在经上讲,是识的作用,不是心的作用。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什麽?妄想是心想,分别是心想,执着也是心想,所以「心想」两个字包括了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裡面的义理深广无际,没有边际,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放下了。放下,再不分别了,再不起心动念了,这叫法空。

第三个是俱空,空也不存在。你还执着有个「空」,你还没有空得乾淨。所以对于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不能有一丝毫的执着,不能有丝毫的分别,不能有丝毫的起心动念。只要有一丝毫你就迷了,你就把你的智慧、把你的德能转变成愚痴烦恼,十法界裡面的果报;如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果报就没有了,就不会现前了。那我们要问,也像野狐禅一样,是不是没有果报?有果报是分别,没有果报也是分别,你落在两头。百丈大师讲得好,「不昧因果」,他对于两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不昧,不昧是清楚,一丝毫不迷惑。你说两边,两边你并没有觉悟,觉悟的人哪有两边?所以宗门大德常常教导学人,不着有不着空;两边既离,中道也没有,中道不存。那就变成空空,空也不存,逼着叫你真正无立锥之地,这才是真实的成就。

《摄论》裡面它又有个讲法,「以加行、正体、后得,为三」,就六度而说的。《璎珞经》,「以照有、照无、照中道」这三种讲法,这是完全就法空三观来说的。经论说法不一样,为什麽?佛讲经说法,你要晓得他的宗旨是破执着,佛无有法可说。你执着有,佛说空,用空破你有的执着;如果你听了,有不执着了,「是空的」,你又执着空了,这个麻烦大了。佛说有是破空的执着,佛说空是破有的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了,以为当中有个中道,中道跟两边还是对立,换句话说,你还是有着。有着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你心还是有住,住着,这是烦恼这不是智慧。所以《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对了,这是般若正知。假如你又执着一个有所住、无所住,又变成两边,这是般若难讲,般若难懂。对凡夫真的是不容易,为什麽?凡夫总要找一个依靠,总要找一个落脚之处。佛讲的这些话,甚深义理,一般人听了这个话,执着在这个话语裡头,所谓是「依文解义」,没有办法体会到如来的真实义,这是般若难讲的地方。

我们今天学习,浅而言之,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慧,也就是禅。禅跟慧常常是连在一体的,禅定是体,智慧就是作用;智慧是体,禅定就是作用,所以禅跟智可以互为体用。相是什麽?前面四度就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那是相,这是佛教菩萨基本的修学方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把这些方法应用在生活当中,你就是过菩萨的生活;你应用在工作当中,你是菩萨在办事;你应用在日常应酬当中,你是菩萨接引众生。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能没有智慧。智慧,简单来讲就是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浅而言之,我们容易理解的。决定不能有分别执着,真智慧;如果有分别执着,你就有烦恼了。烦恼从哪裡来?分别执着来的。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烦恼?这个道理细细想想不难懂,所有一切烦恼全是从妄想分别执着来的。

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跟我们没有两样,每天也吃饭、也穿衣、也工作,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工作是教学,为大家上课,讲经说法是上课。每天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四十九年如一日,敬业!对他本分的事业真正是尽心尽力,做到圆圆满满,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你今天从事哪个行业,你对你的事业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认真,这就对了。知道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相上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心地清淨一尘不染,一切为众生服务,没有自己的得失。以我们凡见解来说,做成功、做得很好,众生有福;这个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成功,众生没福。为什麽?我已经尽心尽力,套佛的说法你功德圆满了,做不成功功德也圆满了。为什麽?你已经尽心尽力了,还有一些障缘、有一些障碍让你善行不能够成就,那是众生没有福,不是我们服务不周到。由此可知,圆满功德是怎麽说的?真的尽心尽力这就圆满,真的是依真实智慧,决定没有感情用事,这是圆满的。

清凉大师总结,「慧导万行,故云修诸行海」,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相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不要与情识相应,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迷,也就是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知道什麽该做、什麽不该做,知道怎样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有善巧方便。下面这四首偈就是讲的善巧方便。

古德说「万行不得般若」,没有般若的智照,你就不晓得空有的事实真相,「不成彼岸」,这个彼岸就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上有比喻说得很好,「五度如盲人」,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瞎子,有能力工作没有眼睛,「般若如有眼」,般若好比他有眼睛,出门道路上是平坦还是有波折,他看得很清楚,他领路,让前五度都行在正道上,成就一切圆满功德。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往往把好事做错,善意变成恶行,常有的事情!什麽原因?没有般若智照。

我们看果报的两句,『是故舒光普照明』,「舒」是舒展,「光」就是智慧,你展开你的般若智慧;「普」,不但普遍而且是平等,这裡面含清淨,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学,我们能看出来《般若》是主,为什麽?四十九年当中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法华》、《涅槃》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般若》几乎占一半,这不是主要课程吗?显示出「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是克服,『殄』是殄灭、消灭,『一切愚痴暗』,三毒烦恼裡面,般若智慧是对治愚痴的。

六波罗蜜,佛所用的方法,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瞋恚,般若对治愚痴,佛教菩萨这些方法有目的的。通常讲六度,后面这四种:方便、愿、力、智,都在般若波罗蜜裡面包含着;《华严》讲十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裡面把它分出来,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这四种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有体有用;六波罗蜜裡头,体用合在一起。所以六波罗蜜并没有减少,十波罗蜜没有增加,不增不减,佛法讲开合的方便。我们现在讲归纳,十个归纳成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展开变成十波罗蜜,这是开合不同。请看经文: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般若智慧起作用。什麽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非常适合,这个方法恰到好处。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讲的善巧,善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善巧,也常常把这四个字连起来用,善巧方便或者方便善巧都可以。清凉大师注解「下四但各二种」,后面四首偈都是属于善巧方便。第一种「谓迴向方便,拔济方便」,下面第八第九第十,愿、力、智都有这两种,都有迴向方便、拔济方便。什麽叫迴向?把自己成就的一切功德成果,不自己享受,把它拿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叫迴向众生。我用这些做为求得无上菩提的条件,那就是迴向菩提;如果用这个与性体完全相应,那就是迴向法界。所以通常讲到迴向,迴向有三处,迴向菩提、迴向法界、迴向众生,与性体性德完全相应。大师开示说,「种种化生,则拔济善巧。所修成就,兼于迴向菩提。」《华严》教义是大圆满法门,任何一法必定含摄一切法,主伴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境界!不同于一般大乘,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种种化生」,这个意思深广。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裡来的?现在人常常在探索,宇宙从哪裡来的?生命从哪裡来的?《华严经》上两句话就给你解答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不是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是自性变现的。这个事情真的很难懂,很难叫人承认。所以佛在讲经常常用比喻来说明,比喻裡头用得最多的是梦,「梦幻泡影」。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试想想看,当我们作梦梦醒了之后,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都能记得住,这个时候能够多想想会帮助你觉悟。你想想梦中的一些境界,你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天空,梦到有日月星星,梦到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好像跟我们现前环境的这个境界没有两样。你问问梦中境界从哪裡来的?梦中那些生命从哪裡来的?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问题就解答了。梦中境界,说老实话是第六意识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讲潜意识。阿赖耶识裡的含藏种子,在梦中第六意识、第七识它那种分别执着的能力比较薄弱,阿赖耶识裡头含藏种子习气起现行,潜意识、意识心变现出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境界是怎麽回事情?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跟作梦实在讲没有什麽两样,你要搞清楚,它不是真的,确确实实「梦幻泡影」。所以佛劝导我们「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这个看法、想法正确,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你要以为这些事情是真的、是实在的,那你看错了。事搞清楚搞明白了,『种种方便化众生』,我们自己觉悟、自己明白了,帮助许许多多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搞清楚的众生。用什麽方法?太多了,「种种方便」,你要有智慧,你的方法就会用得很巧妙、用得很恰当。『令所修治悉成就』,帮助一切众生他们所学的、他们所对治的,都能够圆满成就。我们今天因为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根本智,所以后得智也没有,「方便」、「愿」、「力」、「智」都没有。你要是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求后得智是多麽重要。什麽叫后得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从哪来的?从无知来的。

古大德教学,教童蒙、教初学,教什麽?培养他的根本智,每天教你读诵,不给你讲解,不给你讨论,那是根本智,根本智跟诸位说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先培养这个,先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练根本智。练熟了,眼见色耳闻声,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着了,这个时候智慧现前了。智慧是明瞭,对于事实真相通达明瞭,然后善巧方便自然就生出来。「令所修治悉成就」,你能帮得上忙。那就看缘分了,对方接不接受你帮忙?愿不愿意、相不相信你提供他的方法?这是缘分。他要相信,他不怀疑,他真的能接受,他就成就了。果德是『一切十方皆遍往』,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千处祈求千处应」。

『无边际劫不休息』,上一句讲的空间,下一句讲的时间,在这个时空之内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他需要帮忙没有不去的,不辞辛劳。关键就在有没有缘?缘不在佛菩萨这边,在众生,就是众生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众生能相信能接受,佛菩萨没有不来的,真的是「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菩萨十方三世他都能去,而且不休息,我们一般人问,他能受得了吗?是的,如果是你,你受不了,佛菩萨能受得了。为什麽?佛菩萨无我,他没有受得了受不了,他没有。凡夫受不了,为什麽?有我,有我就有受得了受不了,你有分别执着在;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事情就没有了。他跟法性相应,他跟性德相应,所以能够显现出无有边际、无量无边的能力,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究竟圆满的显现。好,今天时间到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八集)  

2001/12/26  澳洲淨宗学院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4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偈颂第八首:

【佛昔修行大劫海,淨治诸愿波罗蜜,是故出现遍世间,尽未来际救众生。】

第八首偈是「愿」,愿是誓愿,我们佛法裡面常说的四弘誓愿,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凡是说到愿,当然是一种希望,是一种要求。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跟我们说,愿是「以欲、胜解、信」这三个为性质;换句话说,这个希求就是欲望,而对这个欲望他有相当的认知,有相当的了解,有坚定的信心,这个愿望一定可以圆满。在大乘佛法裡面,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誓愿弘深,弘是讲大;发的愿各个人发的都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两大类,那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的愿望。

清凉大师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他说第一个是求菩提愿,就是上求佛道;第二个是利乐他愿,利乐有情,就是下化众生。因为有第一个愿,所以出现在世间,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从来不失时节因缘,这是为了圆满成就无上菩提。为什麽这麽作法?世出世间的教学,我们都明瞭,教学相长,你要是不发心教化众生,你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智慧。由于利乐有情的大愿,所以对于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永远不疲不厌,永远不休息。成佛之后还要倒驾慈航,并不是说成佛之后没事情了,可以休息了,不是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也许我们初学的人会想,这不是太辛苦了吗?对,对我们凡夫来讲实在是太辛苦,而佛菩萨则不如是。这是什麽原因?佛菩萨的心、身、行跟法性融合成一体,法性没有生灭,法性没有来去,法性不垢不淨、不常不断。因此,只要与法性相应,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佛学裡面一个术语叫「法尔如是」。

我们凡夫为什麽觉得辛苦?凡夫是违背了自然,怎麽违背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违背了自然的法则,你会感觉到很辛苦,感觉到很劳累,感觉到很厌倦;与性德相应,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这是修学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修行时间之长,经上是用『大劫海』来形容,过不过分?给诸位说,一点都不过分。为什麽?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你迷的时候就「无量大劫海」,悟的时候就一刹那。所以《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觉悟了,无量劫实际上是一刹那;迷的时候,一刹那就变成无量劫。我们就懂得佛经上这样的字句,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桩什麽事情?迷关难破,大彻大悟不容易,实际上是形容这桩事情。

为什麽这麽难?到底难在什麽地方?老实说难在我们所学非所用,难在这裡。我们学了是不少,不起作用。说起来你不懂,甚至于你也会说,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迷失了,所以用「大劫海」来形容。这个形容裡面实在讲,对我们也是高度的警策,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帮助我们回头的。所学的必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它才起作用;不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得无量劫。你学得再多,你讲得再多,那就从前李老师常讲的,该怎麽生死你还是怎麽生死,脱离不了业力的主宰;业力就是魔掌,你离不开魔掌。

『淨治诸愿波罗蜜』,「治」是对治,「淨」是没有染污。什麽是染污?凡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或是有愿求在裡面,就是染污。我们要问,佛菩萨,就以四弘誓愿来说,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算不算是私心?算不算是一种欲望?这个话问得好,是欲望但是没有私心,这叫弘誓愿,弘是弘大;为自己,那是小愿。诸佛菩萨为什麽要断烦恼?为什麽要学法门?为什麽要成佛道?是为「众生无边誓愿度」,他不是为自己,所以它是希望,它不是欲望,没有自己私欲的希求,他只是为一切苦难众生着想。「度」这个字我们说得太多了,还要说,为什麽?你还没有做到。佛菩萨教化众生,说老实话不厌其烦,不像中国古大德,他们的确是有讲究的,言语文字都刻意的要求简要详明,这跟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心态完全不相同。佛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像家裡面的父母、祖父母对于儿孙反覆的叮咛,我们称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你回头,希望你真的觉悟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觉悟了?没有,怎麽知道没有?看你日常生活,看你穿衣吃饭,看你处事待人接物,你没有觉悟。怎麽知道?礼敬没有,你没有这个心。为什麽?你没有这个样子。如果裡面真的有心,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你在外面自然表现出来。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心裡头没有,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敬意,所显示的是懒散、懈怠。这一生学佛,你的好处仅限于阿赖耶识裡种一些善根而已,这一生不会起作用;要等到善根成熟,真的还需要无量劫。一个人一听到之后他就觉悟了,他就很勤奋自动把过失改过来,完全表现在外面,这个人已经修行多生多劫了,不是这一生才学的。我们三昧没有得到,智慧没有开,如果得到三昧智慧,就晓得过去现在未来,就能够看到这一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是干什麽的、他是学什麽的,于是恍然大悟,真正有善根的人少,不容易遇到。在我们现在这种乱世,大乱之世,一般众生来干什麽的?来受苦受难的,所谓是应劫而生的。过去生中修积的大福报他来享福的,那是应运而生的,他生在太平盛世;应劫而来的他是生在天灾人祸,zai 难重重,他要受苦受难。我们细心冷静观察,不难明瞭。所以第二句的清淨心,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圆满成就自己为众生服务的愿望,「诸愿波罗蜜」。

『是故出现遍世间』,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缘,就在哪裡出现。诸位要记住,有缘,不一定是缘成熟,有缘缘未必成熟。去不去?去。什麽叫有缘?他能信、能解、能行,这就三个阶段。能信不能解也不能行,缘薄,佛菩萨来不来?来,来的目的是希望他这个信心向上提升,能解义,解义由浅而深慢慢来。到真正能解,深解义趣了,帮助他行;帮助他教导他,要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行为。到能行、能落实了,帮助他证果。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无量无边。他不能信、不能接受,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佛菩萨不来了;稍稍能信,佛菩萨决定不捨弃众生。你看看这种悲愿,我们世间人称之伟大,真正是了不起!佛菩萨的恩德、佛菩萨的慈爱超过父母,父母都做不到。

『尽未来际救众生』,换句话说,在时间上讲永远没有止尽,干什麽?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诸位要知道,众生在这个世间做了帝王,在天上做了天王;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六道,欲界天顶,自在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都是世间福报大到顶点,没有比他更大的了。他要不要佛菩萨去救度他?要,为什麽?他福报享尽依旧堕落,依旧搞生死轮迴。修福享福不能解决问题,要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要开智慧。你要想开智慧,那你就一定要修禅定;你要想成就禅定,一定要严持戒律,所以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解救。如果你不能勤修戒定慧,就是做到摩醯首罗天王,三千大千世界的王,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诸佛菩萨的身分是天人师,不但是人间的好老师,也是天上的好老师。经典上我们常常看到称我们的老师为世尊,世是一切世间,尊是尊敬的;换句话说,天上人间、九法界众生看到诸佛菩萨,都恭恭敬敬称讚:尊敬的佛菩萨!这个尊敬发自于内心,发自于真诚,他不但能够淨治自己对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愿望,也能够成就一切众生无论是在物质、无论是在精神上的需求,他做得到。「尽未来际救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这个难度真的原因是什麽?是不觉悟,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如果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瞭,这事情就不难,像诸佛菩萨一样轻而易举。来这世间干什麽的?我要问一问我们同学,你们当中有几个人常常会自己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我为什麽要到这个世间来?我来的目的何在?我来的意义何在?」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曾经想过几次?能够常常这样想,这个人不久他就觉悟了。没有这个念头,觉悟就难了,为什麽?醉生梦死。生的时候像喝醉一样,迷迷煳煳,死的时候像作梦一样,这样的心态那轮迴的时间就长了,不是短时间,真的是无量劫又无量劫。

我自己学佛这麽多年也没有什麽神通,也谈不上什麽感应,不过我很老实,我很小就有这个想法。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家裡环境不好,贫穷,有的时候真的是断炊,没有饭吃;失学,欢喜念书,想念书,父母没有能力供给,生活困苦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十三、四岁就有这个念头,「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为什麽要到世间来?」常常想,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常常想,这一点逐渐逐渐接触佛法,得到佛法的帮助,觉悟了。纵然我是乘业力而来的,我也不甘心不情愿受业力的支配。假如甘心情愿受业力支配,那就真正是生死凡夫,云谷禅师所说的;不想被业力所支配,那就是想改造命运,云谷禅师讲这个人是英雄豪杰。英雄豪杰什麽意思?平常人办不到的事情他能够办得到,这种人我们称他作英雄豪杰。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的英雄豪杰不难,出世间的英雄豪杰难!

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命运改变过来?这是出世间的英雄豪杰。我们在佛法裡面得到这个讯息,明白这个道理,懂得方法,这才真正找到答桉。我来到这个世间干什麽的?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命运主宰的;是来克服自己烦恼习气的,不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几十年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去磨鍊,佛法叫磨鍊不叫斗争,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去做斗争,不是跟别人斗争。跟别人永远是谦虚卑下,永远是忍让;跟自己烦恼习气那真正是要做一番大的格斗,要战胜烦恼习气,要战胜命运的主宰,我们才能超凡入圣。诸佛菩萨自己是这麽做的,又能帮助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说,「战胜你的命运」,我们的结果超凡入圣,我们的功夫是破迷开悟,我们的果报是离苦得乐。我们也像诸佛菩萨一样,永远没有疲厌出现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休息。第九首:

【佛无量劫广修治,一切法力波罗蜜,由是能成自然力,普现十方诸国土。】

「力」是力量,清凉大师注解「不可屈伏故」,这是一个强大的力量,「随思随修,任运成就」;也说了两种,一种是「思择」,思惟选择,另外一种是「修习」。这个地方讲的是法力,『一切法力波罗蜜』,「法力」就是择法的能力。世出世间的法太多了,你怎麽选择?选择要智慧,选择之后永远不会更改,那就是力,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力就看到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改变,这叫「力波罗蜜」。菩萨成佛,是无量劫的修行,『无量劫广修治』;我们从这一句就很明显的能够体会到「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是没有能力选择方法,你怎麽能断烦恼?你怎麽能够学法门?你怎麽能成就「力波罗蜜」?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

佛在经上讲,菩萨修行唯一的善根是精进,教导我们一般修行真的是「无量劫广修治」。总的纲领不出三十七道品,不多,三十七条。第一个教我们观慧,也就是智慧的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教导我们四念住;四念住是智慧,是看破,「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身心世界是不是这样的看法?如果是这种看法,那你就没看错,你的观察是正确的,对我们的修学帮助就大了。首先要晓得「观身不淨」,世间人迷惑的根源就是这个身体,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认为真的有这麽个东西存在,他不晓得这是错误,没有这回事情。过分的爱惜这个身体、贪爱这个身体,为这个身体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值得!哪裡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不是我是什麽?佛在经上讲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这个衣服一样,我们穿在身上的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如果我要为这件衣服造许许多多的罪业,你说值不值得?那不就大错特错吗?我们总不能为这件衣服造很多罪业,宁愿这件衣服捨掉,我也不肯因为这件衣服而造业,这就对了。

「观心无常」,心是念头,前念灭后念就生,时间非常快速,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念念生灭,无常的,这是讲妄心。「观受是苦」,受是所有一切享受,三苦、八苦,你要不知道什麽叫做苦,你好好去查一查,你好好去读一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苦苦;除这个之外还有坏苦、还有行苦,三界统苦,哪来的乐!乐是什麽?苦暂时停一下,暂停,时间非常短暂。暂停的时候你有没有乐?其实没有乐。「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主宰。你果然看清楚,看破了,你就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你不会受这个虚幻蒙蔽,你才有能力改造你的命运,成就你修学的功德。这个力能帮助前面六种波罗蜜,帮助它成就。

清凉大师引经说「成自然力,即无师而成,不习而无不利,何能坏哉。」这个话是佛经上讲的,这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根本智难,是真难!但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对象,都是我们地球上的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地球上这些人要真正做不到的,佛决定不说。为什麽?说了那是开玩笑,说了我们做不到,佛说它有什麽意思?由此可知,佛没有戏论,没有开玩笑的话,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的,他所讲的是这个世间人能做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能不能坚持?真正要做,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懈怠懒散。所以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你不能够精进,精进是度懈怠的,你还是那麽样的懈怠,那就没有法子。佛帮助你是教导你,他帮助这一方面做得很圆满,现在的问题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这边。我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努力去做?是不是真的有心、有这个意思,把自己这些烦恼习气改掉,痛改前非!这个力量就是真正的伟大了。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转变自己的障难,成就真实无量无边的功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法界菩萨偈颂最后一首:

【佛昔修治普门智,一切智性如虚空,是故得成无碍力,舒光普照十方刹。】

最后一首是智波罗蜜,清凉大师在《疏钞》裡面告诉我们,「决断名智,谓如实觉了。」也有两种,一种是「受用法乐智」,一种是「成熟有情智」。他举《无性论》上讲的,由施等六,前面讲的六波罗蜜成就智波罗蜜,又由智波罗蜜成立前面六种波罗蜜;由此可知,智波罗蜜跟前面六波罗蜜可以互为因果,所以叫受法乐。又由智波罗蜜才能正确的了知诸法实相,于是前面六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饶益有情。由此可知,菩萨的六波罗蜜我们凡夫要学习还真不容易,凡夫学习大多数只能学他的外表,学他的形象,而实质的内容是非常非常难懂。原因在什麽地方?智慧没有开。

十度,后面这四度,方便、愿、力、智,我们晓得都是属于后得智,所谓权智。权智从哪裡来的?从实智来的。没有真实智慧,哪裡来的权智?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裡会有枝叶花果?枝叶花果是权智、是方便愿力智;根本是般若波罗蜜,是禅定般若智慧。由此可知,凡夫何以不得,原因我们就了解。可是不能不学,如果不学,真的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裡能度人?要学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的确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但是关键在什麽地方?关键在真正发心,发心难,太难太难了。人果然能发起真心来学习,这个事情就不难了,一生未尝不能成就。难在真心发不起来,所发的心非常勉强,说实在话敷衍塞责,不是出于真心,勉强敷衍一下,做一点样子给人看,不得实用。自己得不到真实利益,别人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没有人教导。

好心的人、有善根的人不能说没有,虽有善根、虽有好心,没有殊胜的缘帮助,往往这一生空过了。殊胜的缘不容易得到,确实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以为我们遇到佛法了,我们也皈依三宝了,甚至于我们也出家了,受具足戒了,实质上来讲佛法还是难闻。我现在有机会也能读到《华严经》、听《华严经》演讲,这是不是还是难闻?没错!还是难闻。你天天在读,天天在听,裡头真正意思你并没有了解。为什麽说你没有了解?因为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改变,你那个改变是真的改变还是敷衍塞责的改变,明眼人一看就看穿了。所以这个事情真难不是假难,真正不容易。

『佛昔修治普门智』,「普门」在前面曾经详细说过,这个地方不必再讲了。这一句是后得智裡面「成熟有情智」。前面我们学普门,是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十普。普是普遍,是平等,这一个字在佛经裡面用得非常之多。为什麽?心裡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就不普,它有界限。一定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就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一样。虚空法界是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刹土众生,刹土是诸佛的教化区,我们讲佛国土。经上一般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一个刹土。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以及其中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的自身相,这才真正普。心是性体,身是性所现的相分,性相一如,身心不二,入这样的境界就是入一真法界,就是入华藏世界;就是所谓的法身菩萨,证得法身,真正入了普门。

如其不然,我们还是生死凡夫。但是生死凡夫能够在《华严经》上薰习一遍,这个种子好,无比殊胜!阿赖耶识裡头种了这个种子。什麽时候种子起作用成就果德,这个事情完全看自己,看自己的缘分,看自己的方便愿力智。什麽时候你真正发愿起行,起行我们今天讲落实,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就入了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迴,超越十法界了。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佛往昔修行学习普门智。

『一切智性如虚空』这一句讲的是自受用,上面一句是他受用,你们想想这两句,把他受用摆在第一,把自受用摆在他受用的后面,这是什麽意思?这就是明显的告诉我们,你要成就自己,一定要先成就别人,成就一切众生才是真正成就自己。为什麽?烦恼的根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有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夹在当中,就不能成就。佛教导我们这个方法好,起心动念只有成就一切众生,把自己忘掉了,这个方法妙极了!我执不必去断它,自自然然没有了。这是什麽?这是般若正知,大而化之,把我执化掉了,融化掉了,把自私自利的念头化掉了。念念利益众生,决定不想自己,活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活的。

这个话听起来不难懂,好像是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明白?未必然也。为什麽?真明白他落实了,换句话说,他做到了,他是真明白了;他没有做到,他所理解的似是而非,好像是懂,实在他真的没有懂得。为什麽?因为起心动念还是自己摆在第一,没有把别人摆在第一,我们就晓得他没有真懂。真正懂得,真正明瞭,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能够看得出来,很容易的看得出来,他是为社会为众生,他没有为自己。所以凡跟圣不难认知,只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自己的疏忽!如果自己细心一点,凡圣不难辨别。但是我们不要在外面境界上去辨别,为什麽?那跟我们不相干。他是圣人,我还是凡夫,我自己不认真努力修学,他的果德我一丝毫也沾不上光,落实要紧!

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懂得一句你就把这一句做到,你就得受用,懂得两句你就把这两句做到,这是实学,真是实实实在在的学问。学了不能落实,那个学了又有什麽用处?所学非所用,岂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自己宝贵的经历?人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虽然说是科学技术医药发达,你仔细去调查,古人这句话还是有效,确确实实,三十、四十、五十、六十走的人有多少?太多太多了,医药发达能够延长人寿命吗?不能。诸位细细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命运的改变不是在医药,是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可以延年益寿。不是在医药,医药能治病,不能够延长寿命,不能治命,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医药再发达,科学再发达,决定不能改变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这在前面我们讲十种智力的时候,第一种是「处非处智力」,佛清楚明瞭,我们学了之后要记住,改变我们以往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

第二句自受用,「一切智性如虚空」,《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讲实话。说到更亲切之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讲了三个不可得。心是能现能变,佛又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可得,能现能变不可得,所现所变怎麽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果然清楚明白了,你从内心裡放下了,知道一切法都不可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得大自在,这是受用法乐,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法乐怎麽来的?由前面六波罗蜜成立妙智,这个妙智就是智波罗蜜;你有这个智慧,你才受用法乐,我们一般讲你才能够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你才真正有智慧、有能力去帮助众生。不能够具足福慧你想帮助人,你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要帮助别人,要成就自己,一定要有福慧。

福是前面五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应用在前面五条裡面,布施有方便愿力智,持戒也有方便愿力智,忍辱、精进、禅定亦复如是,这裡头都有方便愿力智;所以前面五条叫波罗蜜,这个时候你知道「一切智性如虚空」,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做得非常积极,做得非常圆满,心地乾乾淨淨,一尘都不染,这是自受用。所作所为利乐有情,这裡头生大欢喜;青年守则十二条裡有「助人为快乐之本」,你的快乐是从哪裡来的?修前面五度饶益有情,快乐是从这裡来的。你不能修前面五度利益一切众生,你快乐从何而生?生不起来。这个我们得多想想,想通了再想怎麽落实,怎样去做?真正想通了不难,它就是实际生活,而且落实从家庭裡面开始,逐渐向外扩大。

华严圆教十度齐修,你的心善、言善、行善,用六度做出来为你一家人服务,你的父母一定会感觉得很快乐,「我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为什麽?因为你落实了十波罗蜜,你都做到了;你的子女一定会明瞭、会讚歎,「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你为一家人服务,你给这一家人带来了幸福美满,你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佛教家庭,六度六和敬的家庭,这是菩萨事业。在家学佛哪裡不能成佛?你能这样作法,你在家就成佛了,真正究竟圆满佛,不是假佛。自自然然,你会把你家裡面的这些成就,『舒光普照』就是影响,你的智慧光明德行的影响,会波及到你的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大家都向你看齐,大家都讚歎你。自利不就利他了吗?我为什麽要做这个样子?我做这个样子原本目的就是要影响一切众生的,我这样做是为一切众生而做的,我不可以做得不好,我不可以不认真。我要是做得不好,我要是做得不认真,换句话说,产生不了影响,我错了。我能产生最好的影响,最究竟最圆满的影响,我成功了,所以化他原来是自利。

自受用裡头真实智慧是观空,空有无碍。《心经》说得很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所以观空不是消极,观空是非常积极。如果观空消极了,什麽事情都不想做了,那叫恶取空,那是把空的意思解错了。空的真义果然是他的那种看法,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世界早就不存在了,哪有诸佛菩萨?哪裡会有十法界?由此可知,空有是一不是二,心地愈清淨的人,比我们一般人做事情愈积极、愈认真、愈努力。所以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就能体会,释迦牟尼佛从事的职业是教学,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介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事这个行业;你看他对他的事业多麽认真,一点都不马虎,这是教我们的,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每天给大众上课八个小时,一年到头没有假期,四十九年没有休息,这种敬业的精神,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哪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我们今天想起来惭愧,我们现在一天才四个小时,跟释迦牟尼佛相比已经打了对折,自己还觉得很累、很辛苦,怎麽说都说不过去。无论是在教在学,释迦牟尼佛都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求学的时候你看看他能捨弃荣华富贵,能够放下名闻利养去求学;求学很辛苦,寻师访道,学成之后全心全力教化众生。所以这两个阶段我们都要看清楚,他是怎麽学的?学了以后他是怎样为大众服务的?我们要学佛,释迦牟尼佛活的样子,活生生的典型,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放不下、看不破。

我第一天拜访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头一天他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以后我读《释迦谱》、《释迦方志》,《大藏经》上有这两样等于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古人写的,我才晓得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是有根据的,不是他随便说的,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开始学佛的时候,我们不说学佛,我们说求学,开始求学的时候,他学习的动机我们要知道,他的动机从哪裡来的?从出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苦,众生不能避免;纵然自己做了国王,生老病死这四个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不是做国王能解决得了的,国王也有生老病死,也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但国王有,欲界天王也有。他动机在这裡,如何能够离苦得乐,能够断绝八苦、三苦;三苦是讲三界,苦苦、坏苦、行苦。这样才去求学,求学的目的解决苦难,这个苦难他知道,众生有自己也有。

如果为自己,不必捨弃王位,聘请好的老师来教;要为一切众生那就不一样了,他发的心是要解决一切众生这些苦难,那就不是做国王能办到的。想想什麽身分能办到?老师教学。所以他不搞政治了,他去搞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是他老人家开端的,真的是全世界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祖师。他怎麽学?他如何来建立教学?如何来推展教学?我们如果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你到哪裡去学?你没有地方学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学处。所以世尊在一切经上所说的他全部都做到了,他是真正做到之后,深刻的体验才告诉我们。所以他的话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疑惑是我们,我们有疑惑。我们的疑惑从哪来的?业障起来的。
我们的业障很难消除,原因总是图自己的方便,图自己方便不能不损害别人。我怎麽会损害别人?我不能给别人做一个最好的形象,我没有办法提醒别人,这样对别人就损坏。所以佛菩萨念念把众生摆在第一,把自己摆在后面。做一个好的形象要做到底,决不是半途而废,决不是有头无尾,始终如一。他老人家示现,从出生到圆寂八十年如一日,求学教学一生也是如一日,没有鬆懈过。所以我们看人,这个人有始有终,这个人根机成熟了;敷衍塞责有始无终,他哪裡会有成就?他不能够相续,断断续续,兴致来了,装模作样一下;兴致没有了,立刻就鬆懈了。所以今天,人学好学善不如鬼神。

『是故得成无碍力』,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入不二法门,你才真正无碍,《华严经》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种无碍从哪裡来的?我们晓得「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这两种无碍,理事无碍;『舒光普照十方刹』,事事无碍。这末后一句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九法界的众生,都受到你的智慧光明福德的帮助,这是普照,这是大圆满的成就。诸佛如来的大圆满,一定要落实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之中,这是我们真的学佛,我们真正是佛的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九集)  

2001/12/26  澳洲淨宗学院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5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云音菩萨讚颂:


【尔时云音淨月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的仪式,意思跟前面一样。菩萨在这个地方讚歎的一共有十一首偈,内容是讚歎佛往昔修学十地的行果,也就是修行十地修因得的果报。十一首颂可以分为两个大段,第一个大段就是第一首颂,它是总说,意思是讲佛的果德大用,由于往昔在因地修行所成就的。第二个大段就是往后的十首偈,从第二首到第十一首,每一首是讚颂一地。第一首:

【神通境界等虚空,十方众生靡不见,如昔修行所成地,摩尼果中咸具说。】

这首偈是总讚。地上菩萨,在经论裡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讲法,这是什麽原因?佛法的修证愈往上去,境界愈微细,换句话说,于我们的知见愈趋愈远。不但我们感到困难,六道裡面就算是天人,乃至于十法界裡面的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法子完全清楚的理解,大概所能够理解的也只是一个彷彿。又何况教下像天台大师所判的「藏通别圆」,贤首大师讲的五教「小始终顿圆」;我们讲登地,是圆教登地还是别教登地?贤首家,它是终教、还是顿教、还是圆教?这裡面的差别就很多。地上菩萨真正的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我们在一般大乘教裡面常常听到的。《华严》这是圆顿DA法,他所讲的比大乘要详细,我们要好好的来学习。
『神通境界等虚空』,一般讲神通是讲六根的能力,到地上菩萨恢复了。眼以色为境界,就是眼见的是以色相为对象,这个时候他的见量、他能够见到的这个量跟虚空法界相等了;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他见不到的。闻性的量也恢复了,闻性的境界是音声,尽虚空、遍法界的音声。虚空法界我们知道,这裡头是无量无边的刹土,诸佛刹土。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每一尊佛的教区都有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无量无边众生,他们谈话的声音,乃至于情与无情有心无心所发的音声,风吹树木、风吹草原都有声音,大海的波涛也有声音,地上菩萨没有听不到的,障碍没有了,「境界等虚空」。鼻闻香,无论什麽样的气味他都能闻到,尽虚空、遍法界;舌根、身根、意根亦复如是,神通境界等虚空。

『十方众生靡不见』,这是说登地的菩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裡面的众生,这个众生不仅包括人,我们常讲九法界众生;说九法界众生还是侷限于有情众生,众生实际上包括无情,因为众生两个字的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就太複杂了,绝对不是单纯的。植物、矿物,乃至于我们虚空当中日月星辰,那是星球、是世界;世界与世界之间,我们今天讲太空,太空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靠近星球我们知道有很多不同的云层,这些现象无一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称之为众生。所以众生的含义,大是诸佛刹土,小是微尘,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地上菩萨没有见不到的,他为什麽能见?到后面经文都会说到。

『如昔修行所成地』,他往昔多生多劫修行成就今天的地位。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在学校念书,拿到了学位,「地」是真正的地位。阿罗汉是学位,辟支佛也是学位,菩萨也是学位。菩萨分很多等级,地前有十信位的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迴向菩萨,这在佛法裡面不是真正的地位,是一种相似的地位。真正地位是初地以上,经上称菩萨摩诃萨,加上「摩诃萨」就是代表地上菩萨,他已经登地。像我们最近念的云音淨月菩萨摩诃萨,这不是普通菩萨,而且是摩诃萨地位达到圆满,是等觉菩萨;大经裡告诉我们,无量劫修成的,不是三个阿僧祇劫。『摩尼果中咸具说』,「摩尼果中」就是究竟果位,诸佛如来在究竟果位裡面为我们宣说。「具说」是具体圆满为我们说明、为我们介绍,这是总说。下面这十首,一地一地来介绍。我们先看初地:


【清淨勤修无量劫,入于初地极欢喜,出生法界广大智普,普见十方无量佛。】

我们念这首偈,心裡面自自然然产生无限的羡慕之意,什麽时候我们能契入这个境界?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富是富裕,圆满的智慧德相;贵是超过世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无与伦比;这个九法界是包括十法界裡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不但如此,他还远远超过一真法界裡面三贤位的菩萨,不可思议。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给我们提示的,初地略说四个意思,第一个是「加行多劫」,『清淨勤修无量劫』;「诸论皆说地前为一僧祇,已为无量」,一个阿僧祇劫已经是无量,我们都没法子计算;「更有异说」,还有别的说法。像《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奉持品」裡面讲五忍菩萨,讲到伏忍菩萨上中下这三品,下品是初贤,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修行经历一个阿僧祇劫。往上去,中贤十行位的菩萨从初行到十行要经历两个阿僧祇劫,加上前面就三个阿僧祇劫。上贤位十迴向的菩萨从初迴向到十迴向要修三个阿僧祇劫。

初地菩萨修四个阿僧祇劫,二地菩萨五个阿僧祇劫,三地菩萨六个阿僧祇劫,七地菩萨修十个阿僧祇劫,八地菩萨修一千个阿僧祇劫,九地修一万个阿僧祇劫,十地是百万阿僧祇劫。所以地前不是指十住十行,那个不算,地前单单指初地前面的一个位次,那就是十迴向。十迴向菩萨修三个阿僧祇劫是这个讲法的。很多经裡面都是讲三个阿僧祇劫成佛了,这个说法很多,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十住菩萨、十行菩萨他的相不明显,到十迴向菩萨这个相就相当明显,所以讲三大阿僧祇劫是专门讲十迴向菩萨,也就是初地之前这一个阶段的菩萨。这些圣者初入地的时候,就是证得初地,都以为究竟成佛了,他不知道还有上面,以为登地就圆满、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些说法,清凉大师讲都是佛方便说。为什麽?佛要是说出修行成佛要这麽长的时间,把人吓到了,谁也不愿意修,时间太长了。说三个阿僧祇劫还行,还可以接受。

所以《宝云经》裡面讲,实实在在是经历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到我们这部经「华藏品」裡面还有细说,再详细的来讲。我们晓得,佛说法有方便说、有真实说。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才真正了解淨土宗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可贵。这个法门是当生圆满成就的法门,说实在话,要不是深入大乘,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可贵,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希有。于是怎麽样?把它看轻了。好了,你学别的法门,大乘经裡面讲的都是实话,佛并没有否认,佛不否认那就是真的,你要想成就要经历无量劫又无量劫。如果你真正信得过淨土法门,持名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弥陀四十八愿裡面讲的,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多次介绍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什麽地位?七地。照《仁王经》上那个讲法,七地菩萨要修十个阿僧祇劫才能证到八地,八地菩萨要修一千个阿僧祇劫才能证到九地。诸位想想,能不念佛吗?念佛法门一下就到七地,而且后面的进展非常快速。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明瞭、真正觉悟,为什麽文殊、普贤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实在讲这些事实真相没有人说,说老实话,说了也没人相信。

我们今天学淨土学了不少年,这些话头一次听到,善根深厚之人一定感到无比的庆幸,真的就像入于初地极欢喜。我们现在没有入初地,我们现在是知道淨土法门,接受了淨土法门,比入初地的菩萨还要欢喜,真的是法喜充满。所以念佛念不下去了,念了厌倦了,法喜不能现前,什麽原因?你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这决不是我们学淨土讚淨土,你要是用这个眼光来看,那你就错了。这是一切大乘经上讲的,我们从读诵、学习大乘经裡面我们明白了。古大德常说「百千万劫难遭遇」,一点都不假,你要是把这一生的机会失掉,真可惜!这一生机会如果失掉,你决定又去搞六道轮迴,六道轮迴不知道要搞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未必能遇到淨土法门。难怪彭际清居士感叹的说:淨宗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遇到了,不能认真修学,祖师大德极力的来劝勉警策,依旧是麻木不仁,你说有什麽法子?真的像地藏菩萨所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地藏菩萨也感叹,真的是如此。所以,到这个世间来了,我们自己发现了,自己明白了、觉悟了,先度自己,这比什麽都重要。如何能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取得往生的条件,这是希有的因缘,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我们没有讲到这个经文,我要这样说法,很多人不容易接受;讲到这一段,经文给我们印证。

往生的条件一定要牢牢记住,「淨业三福」,这是基础。《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裡面,经文总有四段,上中下三辈,最后一段慈舟法师给我们判定的叫「一心三辈」,那是修学其他法门的,也得一心,发愿求生。四个段落当中,前面三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麽叫菩提心?经论上讲得很多,我们也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这麽多年来,我为了方便初学,用另一个方法来讲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用,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裡面为我们说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个心是菩提心的体。什麽叫诚?我们每一个人都自己以为「我很诚恳,我已经诚恳到极处」,他说这个话确实不是欺骗人,是他误会、他误解了。这种误解事情在佛门裡头太多太多了。十迴向的菩萨刚刚入初地,他都误解,以为他已经究竟成佛,何况我们?他不知道上面还有二地、三地到十地,还有等觉,他不知道,他以为证得初地就是究竟成佛。我们的智慧道行怎麽能跟他相比?

所以今天我们把菩提心误会了,以为我们真有了,这是平常事,说老实话是正常事。菩提心果然发出来了,你是什麽地位?圆教初住地位。《仁王经》裡面伏忍位下品地位,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六道凡夫所犯的过失,你决定没有了。哪些过失?你用六波罗蜜来检讨一下,就清楚、就明白了。悭贪是过失,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过失多了!佛讲这六种,六波罗蜜是对治这六种过失的;无量波罗蜜门是对治无量无边烦恼习气的。菩提心一发,这些粗重的烦恼习气完全没有了。我把菩提心的心体用两个字来说,「真诚」,真诚心就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这不好懂,我说了六个字:「清淨、平等、正觉」;迴向发愿心我说了两个字,「慈悲」,慈悲心。所以「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这五种心,合起来就是大菩提心。我们的心是不是这个心?也就是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与这五条相应不相应?果然念念都与这五条相应,我们真的是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之后,「一向专念」。

现在问题在哪裡?一向专念的人很多,确实一天有念十万声佛号的,念三万、五万我见得很多。他能不能往生?很难讲,要问他有没有淨业三福的基础,有没有真正跟菩提心相应?淨业三福十一句,我们要认真做到。三福裡面有发菩提心,在第三条头一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慈悲心,就是迴向发愿心。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问题是我们要把它真正落实,要把它真正的做到。这个样子念佛,我们的条件、我们的标准,「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了,我们取西方淨土才真正有把握。在修行证果时间上来讲,超过一切菩萨果位,他们要无量劫才能成就,这个法门一生就成就了。

那你要问,这个法门是什麽人提倡的?我老实告诉你,普贤菩萨提倡的,文殊菩萨同意的。普贤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文殊菩萨就跟进,以身作则,劝导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发愿求生淨土。这个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看到这个气象、看到这样的事情,能不动心吗?能不觉悟吗?要真正修行!我把淨业三福落实在三部经裡头,这三部经要多多的读,把裡头最重要的教训赶紧落实。三福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道经》,第二福落实在《沙弥律仪》,第三福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换句话说,这三部经就是所有大乘法门修行的基础,你要没有这三部经,你修学大乘,包括念佛求生淨土,你没有基础。

也许有人要问,这说起来实在不是容易事情。对的,确实不是容易事情,你以为成佛那麽容易、那麽简单!佛讲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其他法门叫难行道,两者比较一下,你就晓得佛讲的话是真的,确实是易行道,一生能成就;你修其他的法门无量劫,「清淨勤修无量劫」。我们在这一会裡面讲真实话,不是给你讲方便话。「三大阿僧祇劫」是方便话,方便话不是妄语,地前十迴向菩萨修行确实是三大阿僧祇劫登地。真实,是这麽个说法。

我读这首偈,感慨万千!也许有人问,确实我们看到有些老阿公老太婆,他们念佛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好像他没有《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些基础,他怎麽能往生?意思就是说他不懂发菩提心,他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实念佛。而且念的时间不长,三年五载他就预知时至,不生病,站着往生、坐着往生。我在讲席裡面常常举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锅漏匠,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早年,大概总是在三十多年前,台南将军乡的一个老太婆,大概念佛都是三年,站着往生,预知时至。这是怎麽回事情?这是世间的一等老实人,她虽然没有学,往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她统统具足,万缘放下,一尘不染,心裡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她没有一个妄念,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具足;《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这个说法不是我在这裡胡说八道,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裡面讲到,「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只缘西方极乐世界,只想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圆满的大菩提心」。你想想看,「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是不是统统具足?果然具足!


云音菩萨偈颂第二首:

【清淨勤修无量劫,入于初地极欢喜,出生法界广大智,普见十方无量佛。】

这一首颂我们虽然说了很多,意思没有尽,还要做一个补充。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明瞭修行证果有易方便,古德讲的淨土念佛法门是易方便,确确实实是门馀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条修行证果的捷径。让我们在一生当中,正是古德常说的「不历僧祇证法身」,无量阿僧祇劫不需要经历,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能证得法身。但是经论裡面所说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做到。然后你确实有把握往生,你才真正得法喜充满,你才会做出真正念佛人的好榜样。这个好榜样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你想想看,西方世界这样的菩萨,七地以上的菩萨,六和敬还说什麽?不必说了,圆圆满满的做到了。所以你要是有把握往生,你处事待人接物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你对待一切众生,甚至于冤家债主,你对他都非常欢喜、非常爱护、非常照顾,就像诸佛菩萨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一样。

第三句『出生法界广大智』,真的,初地菩萨的「广大智」,我们虽然是念佛人,没有契入这个境界,有相似的。「出生广大智」,清凉大师说,菩萨「生如来家,见法实性」,见法实性就是禅宗裡面讲的明心见性,「得妙观察、平等性智故」,这个时候真正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真的转了,初地菩萨才真的转了。由此可知,三贤位的菩萨虽然讲转识成智,是相似位,我们用天台大师的六即位来说就很容易理解。我们今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在什麽地位?在观行位,也就是说我们很认真努力在学习的这个地位,「观行」是学习,就能够降伏烦恼习气。我每天念佛,我每天诵经,每天拜佛,每天断恶修善,为什麽?为法界一切众生,包括我的冤亲债主,我不为自己,这叫观行位。心量自然就拓开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地上菩萨;我们在前面第一首偈裡读到的「神通境界等虚空」,神通就是六根,六根的境界跟虚空法界一样,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是真的得到了。三贤位的菩萨是相似的得到。

我们今天没有得到,没有得到就要学习,观行位。不能不学,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而且我们修学的成绩得要天天有进步、年年有进步,保持着不退转。怎麽能保持得住?要读诵大乘你才能保持得住,你要不读诵大乘你就保不住,你就会被烦恼习气所转。大乘经典不必太多,专修淨土的这几种,如果没有时间、没有能力读诵这些大乘,你就依靠「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依十条,这个好办,「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你就依这十条。这十条,三辈往生裡头有,往生正因裡头有。由此可知,一部《无量寿经》就够了,淨业三福都在裡头。我一生就依这一部经,每天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淨业三福统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念佛肯定往生。

这个时候,你虽然没有妙观察智,看到你,有一点像,为什麽?你把世缘看澹了,你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了,一心嚮往西方极乐世界。我在这个世间是做客的,是来观光、旅游的,我何必认真?过几天我就走了,我到极乐世界去了。自然看澹了,看澹了你什麽都放下了。别人毁谤我,不计较,放下了,侮辱我、陷害我,统统放下了;恭维我、讚歎我,我也不会生欢喜心,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无论遇到什麽事情都好,不再计较、不再执着,你们大家说怎麽好就怎麽好,我没有意见了。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再起心动念、不再分别执着,什麽都好,你们大家觉得怎麽好就怎麽好,有一点点像平等性智,有一点点像妙观察智。

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告诉我们,「由破分别我执」。你要晓得,我执有两种,一种叫分别我执,一种叫俱生我执。你破了一部分,分别我执这个「我」的执着,你放下了;换句话说,不再分别执着这个身是我,第七末那跟四大烦恼常相随的脱节了。末那识,哪四种烦恼常相随?时时刻刻结合在一起,真的一刹那都不会中断。第一个我见,见就是见解、就是分别执着,你分别执着有个我,实在讲是末那识的一分,你把这个执着是我,我见。《金刚经》前半部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半部破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哪些人破我相?三贤位菩萨破我相了,十住、十行、十迴向。什麽人破我见?初地以上,登了地,我见破了。所以三贤位破四相是相似位,登了地破四相四见是分证位,境界不一样了。我见破了放下了,我爱也放下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我爱的;我痴放下了,不再有我痴。我痴放下了,智慧就现前,自性般若智慧就往外透了;我慢没有了。这是四大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

我们念佛人在现前虽然没有这个功夫,要知道如何破我执;你只要把这四大烦恼放下了,可以说你是观行位中的破我执,你在做了。我见没有了,你对于一切众生你能生平等心,我们常讲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为什麽我们做不到?所以我常讲,修行功夫从哪裡看?看你处事待人接物,什麽样的人你都能跟他处得好,你修行算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观行位。这个人不能相处,那个人跟他处不好,你完全是凡夫,一点功夫都没有。为什麽?一分一毫你都不肯放下,这个对于往生产生严重障碍。心裡想往生,实际上你去不了。所以我常常教人为什麽那麽样强调「六和敬」?六和敬是你功夫刚刚得力,你所表现的决定是六和敬的境界。见和同解,他跟我解不同,我跟他解同;换句话说,我不再攀缘、不再执着,我可以随缘。那有什麽不好相处?很好相处了。我不再执着我的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觉得怎样怎样」没有了,「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总沾一点边了。你们大家说什麽都好,只要不出大毛病,只要不出大纰漏都好。实在有严重不善的后果,我会给你提示一下;如果不是很严重的不善的后果,都不必说了。
像往生这个事大,哪些严重的障碍我不能不说说,我要不说我对不起你们。说出来之后,你能不能理解,你能不能接受?那是你的事情,我的本分做到了。你能信、能解、能行,恭喜你,我们同愿往西方;你要是不信、不解、不能依教奉行,慢慢来,反正西方的因已经种下去了,来生后世你总会去的,到时候我们还会相聚在一堂,不过往生西方在时间上有先后差别不一样。诸位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众生平等。

我爱放下了,这个很重要,这是贪烦恼。我痴放下了,心地明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我慢放下了,慢是瞋恚的一分。贪瞋痴,虽然俱生的习气有,分别的这个烦恼放下了。分别放下就是我们常讲的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有断,确实控制住、不起现行,这样念佛往生没有障碍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鍊,特别是在人事环境当中。我们面对着善缘顺境,绝对不起贪恋之心。住在这个世间就像住旅馆一样,明天我就离开了,这裡有什麽好留恋的?恶缘逆境亦复如是,没有一丝毫瞋恚心。这裡不好,我还是跟大家处得很好,我明天就离开了嘛!何必跟人结恶缘?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乃至于对一切动物、一切植物、山河大地,我们只有一个真诚清淨平等的感恩之心。我到这裡来旅游,虽然时日不长,他们对我的照顾、对我的供养,我不能不感激。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四大烦恼常相随」不能不放下它,这个事情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因为你还没有能放下,阿赖耶识裡面含藏着无量劫的习气种子,这时候还没有能转得过来。开始也是从观行到相似、到分证,阿赖耶没有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就不可能转成成所作智。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到如来果地转八识成四智才到究竟圆满,所以「出生法界广大智」。这个时候初地菩萨他们已经在因地上转了,把第六第七转成智;这两种智慧转过来,他就『普见十方无量佛』。前面总说,「神通境界等虚空,十方众生靡不见」,他为什麽能见?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上转,他已经转;五八果上转,他还没有完全转过来。因上现在已经转过来了,慢慢的果就会自自然然跟着转了。所以他不是同时一下就转过来,因转过来之后,果慢慢的成熟,这个道理我们能想得通,不是很难懂。「普见十方无量佛」跟第一首偈「神通境界等虚空」相应,跟「十方众生靡不见」相应,你看这个果德多麽殊胜!确实是我们希求的。

可是诸位同修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菩萨,他们确确实实烦恼没有断,八识没有转,但是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地上菩萨相等。这是什麽原因?不思议法,真的是难信之法。菩萨修行无量劫到这个程度,你怎麽这麽便宜?你怎麽一生就成就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夏莲居老居士偈子裡,「难信难信真难信」,它是实话。不是说我们人难信,菩萨难信,声闻缘觉难信,怎麽可能有这种法门?这个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这都是真的。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能了解,要不发心认真学习,那就是李老师的话:「非愚即狂」。他要不是愚痴人,那就是狂妄之士,他不修这个法门;换句话说,正常人他一定接受,一定认真努力修学,他在这一生当中会成就。现在请看二地:

【一切法中离垢地,等众生数持淨戒,已于多劫广修行,供养无边诸佛海。】

十地菩萨跟前面一样,他们所修学的跟诸位说还是十波罗蜜。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每一首偈都有四个意思,一句是一个意思。第一句举法标名,他所修学的这个法门说出来了,『一切法中离垢地』,这是二地菩萨;「垢」是烦恼的代名词,二地菩萨修持戒波罗蜜。『等众生数持淨戒』,这个「淨戒」不是五戒、十戒,我们今天看到五戒、十戒都觉得太多,都觉得受不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条,都感觉得很困难。到二地菩萨他们所持的戒,这个戒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规矩、守规矩。佛家常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那是凡夫地所修的。这是圣人,是菩萨摩诃萨;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刹土裡面所有一切众生,菩萨跟他们相处,决定不犯过失,心地永远保持清淨平等觉。我们修行说是功夫不错了,他心裡头还有妄念,比起一般人这个妄念微细,跟菩萨比这个妄念非常粗,非常严重。我们比要往上比,不能往下比。往下比自己好像就觉得很满足、很不错了;往上面一看,自己差很远,才能提得起警觉心,才能够奋发向上,自己知道自己不足。

我们修淨宗的要不要学习?要,为什麽?增高品位,这是对自己来说的,这是自利。利他更重要。我们表现种种守法的形象,那是我们『供养无边诸佛海』,我们能不干吗?我们拿什麽来供养诸佛如来?拿什麽供养阿弥陀佛?拿什麽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拿什麽供养九法界一切众生?没有别的,只有守规矩、守法,做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佛教的代表,就是佛教导这一个学生的代表。我们像不像?像,那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不像,是佛门的罪人。最低的标准是三福六和,如果这个标准没有,正法就不能住世。我们为什麽要这麽干法?没有别的,为佛法、为众生,我们帮助正法久住世间。我们要不认真修三福六和,我们就是希望这个正法不要住在世间,我们在破坏正法,在毁灭正法。诸位想想,破坏、毁灭正法,你怎麽能往生极乐世界?夏莲居老居士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个事情要「真干」!不是敷衍的,不是装假的。你要不是真干,你错了,敷衍塞责,搞假的不搞真的,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阳奉阴违。果报在哪裡?我们可以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果报在三途,三途当中的地狱,不是饿鬼、畜生。为什麽?因为你对不起佛教,对不起诸佛如来,对不起一切众生,问题在此地。

淨宗学会成立,我们订了五个修行的科目,简单明瞭,希望淨宗的同修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它相应。我们做佛的好弟子,这个「好」说实在话不是十分的好,能做到三分四分就不得了,至少我们不是在灭佛法,不是在毁弃佛法。世间人看不见我们,九法界的神灵他们看得见,我们起心动念,他们知道。你看看地上菩萨,只要登了地,他们六根的能量就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一举一动,他看得清楚,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他那个神通、他心通,遍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我们能瞒过谁?要说瞒人,那真是自欺欺人。我们做不好,什麽原因?愚痴。经没看懂、没听懂,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麽?做不到。应当做个,我这个水平很低,三成四成。实在讲一成都做不到,几个人能做到一成?

说老实话,做到一成不能往生,要往生至少要做到二成;换句话说,百分之八十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观经》上佛讲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是什麽人?都是造作五逆十恶之人。我们是不是造作五逆十恶?是!「我没有杀父母,我没有杀阿罗汉,我也没有破佛身血」,没错,这些罪名好像你都没有,你破坏了佛教形象,你知不知道?这个事情严重了。破坏佛教形象,等于破和合僧,五逆裡头犯一条就是阿鼻地狱罪。所以我这个形象不好,出去让人家议论,让人家批评,我就对不起佛,就对不起九法界众生。无论在哪个地方,我们起心动念还是想搞特权,不守规矩。「不守规矩,这才是值得荣耀的事情!」以为这是荣耀,不知道这种心态、行为造阿鼻地狱的业因。规规矩矩的那种人,在你心目当中那是愚人,瞧不起他。是的,瞧不起的这个人,往往这个人往生了。你们想想看,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谁瞧得起他?修无师,谁瞧得起他?真干!你瞧不起他,他瞧得起你;你不尊重他,他尊重你;你往三途,他到极乐世界。

我们老实讲,学佛那个「痴」很难断。我们这个痴是非常非常严重,怎麽说都不开悟、都不回头,我们在旁边看到很难过,但是无可奈何!我最近这些年讲经,讲得很详细,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觉悟的人有,少数,太少太少了;不能够理解的,多数,不知道回头、不懂得规矩,这是真的。佛在《无量寿经》,对我们这些发心弘法利生的人有几句安慰的话。苦口婆心教诲,别人不领情,并不感激你,他也不懂,他也不会照做;佛说,这些人「先人不善(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听佛这几句话,心平下来了。知道这些可怜的众生,他是真可怜、真愚痴,他先人没有教他,所以他种种的过失,不要去怪他。他确实是要堕落,那没有法子,诸佛菩萨都救不了他,我们还有什麽办法?我们能尽到的、尽心尽力做的,可以说都已经做了,问心无愧了,我们对得起这些人。

更重要的是自己,自己一定要读诵大乘。《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古来祖师大德们公认的,这是一乘教。一乘DA法,古大德只说了三种,《华严》、《法华》、《梵网》,超过一般的大乘。世尊在《法华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会权归实,《华严》、《法华》、《梵网》,是一乘DA法。有能力、有时间、有这个缘分,深入这个,好!为什麽?对于自己境界决定提升,对于自己断烦恼生智慧肯定增长。可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淨业三福是基础,十善业道是大根大本。尤其世尊极重要的开示,「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一切世间是九法界;这个法就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就能离九法界苦。再加上持名念佛求生淨土,这一生圆满成就。十善业道不能不懂,不能不行。

这首偈子裡头不能不持戒,持戒念佛。『已于多劫广修行』,前面我们读过,这些菩萨们修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持戒决定具足,就是包含其他的九个波罗蜜,持戒就圆满,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这个来「供养无边诸佛海」,不只四百亿佛。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人家这裡「供养无边诸佛海」。我们要努力、要精进,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那就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