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印光大师:胜境与魔境分辨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7 19:05     标题: 印光大师:胜境与魔境分辨

胜境与魔境分辨


印光大师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境界


  礼拜种种震动、也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渡所致。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即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着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
(出处同上)

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


  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求其妥当,惟有持名。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实行也。缅甸一后生,念佛甚切,颇现净妙境界,自以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则难免著魔。今年四月间来信,所有境界,极其险恶。光与彼书,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古人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华严一经,圆该诸法。究其归宿,乃在回向往生西方。诸大乘经,无不赞扬净土。四经专明其致。西天,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自行化他,悉皆指归净土。东土,自远公庐山结社以来,昙鸾,道绰,天台,善导等,代有闻人。良以佛悬知后世众生,根器薄弱,特开念佛法门。故诸菩萨祖师极力提倡,以期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脱生死。语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念佛法门,须以实行做去。故莲池大师临终嘱大众曰,愿大家老实念佛。诸位果能老实念佛,则不负如来说此特别法门之大慈悲心矣。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题词答问·寄尘记)

境细心粗,观想修法多起魔事,宜慎之


印光大师


  所言马君观想有效,亦属竭诚尽敬所致,有何奇特。以一马君之相应,遂于莲宗诸祖通常教人之法,生诸疑念,是尚可谓信佛信法者乎。观想本佛所开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彻底息灭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观,则甚危险。古今来著魔者,多坐此故。故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著魔也。今以马君一人有效,遂并从上祖师真实为人之语而疑。可见汝与诸友,同皆在重今轻古之流派中。似此见解,必致见异思迁,以求所谓奇特玄妙者。异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时间便成佛道之诳言,定当随之而捨此修彼。如浮萍无根,随风荡漾,信道不笃,焉能为有无。孔子早已为之授记矣,光又何必多说哉。马君之好处在诚恳。虽不知发愿之仪,因其有观念百八声佛,加以接引我到西方之语,即是有愿。但加此以念,不可效法。今人每见一法有效,则不加拣择,完全袭行。致有未得实益,先受大损者。譬如食瓜果宜去其皮核,非可完全食,亦非可完全去。是在学道之人善用其心耳。祈慧察,则幸甚。
(三编·复慧昭居士书)

  念佛兼忆两菩萨名号,久则或致伤心力。念佛心忆佛像及二菩萨像,比忆名号尚省心力。凡学佛人,当依佛言教,何得自立章程。
(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观想之法,亦非全靠外相。如以外相为事,则报化本是一体,又何有报化相碍之处。譬如人子见盛服之父母,与见常服之父母,并不作此是彼非,彼是此非之想。其人观佛,作此种执相之见,若非自夸工夫,便是固执不通。此种人,久久或致著魔,非真修行之士也。
(三编·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念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唸,则失义之至。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汝喜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为净土助行。然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
(三编·复唐瑞岩居士书一)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7 19:06

布施时修三轮体空,并非不分别其当施与不当施


  三轮体空,即不居其功,不以为德之意。如汝所说,便成混然无知,何名体空。所言体空者,了了分明,以分别其当施不当施。但不自以为有功德于人,亦不以为人受我恩惠而已。金刚经所谓不著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者,此之谓也。若好人坏人不分别,尽量施于坏人,令彼得之造业,则成罪过,不名功德矣。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问:医者如遇恶人,以及屠子渔翁猎人等抱病求诊治,教其改恶戒杀,彼不从,病愈仍作孽,是否任之,勿与医。 答:此亦无理之谈。如汝所说,则于物有损之物,皆当勿救为是。医者果以诚感,彼或能改业。佛尚令屠人受别种戒,可知佛之随机化导之法。(三编·答卓智立居士问)

至诚而不感应,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


  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又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黄涵之作宁绍台道时,发心吃长素,劝其母亦吃,为备素菜,则但吃白饭。涵之函询作何法方可。光示代亲至诚忏悔,业消则能吃矣。未一月而长素矣。戚则周之女,年十九,双目失明,伸手于前,亦不见。来信以告,时彼在山三圣堂,得信即欲回家,送其女于杭州尼庵。光令写信与其女,令至诚念观音圣号,未一月亲自写信告愈矣。一女人于十六岁时,得气疼病,每日必二三次发,发时辄疼得要命,今年五十六岁,来求皈依。光令至诚念观音。并与一药方,即文钞中戒烟方,但不加烟。彼即熬一料,头一次吃,气便不疼。四十一年之群医莫能为力之痼疾,一经一次吃药,即完全好矣。非至诚念菩萨名号故,得遇此方乎。此三者,皆用力少而得效大,乃诚也。汝为母之痼疾,叹无法设,光责以何不念佛求消母业。汝便写出许多经佛礼拜,然亦不见功效。以是写的所谓少实胜多虚。设汝果真实如此礼拜持诵。汝母之痼疾不愈,光当瞎眼,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矣。有是理乎。光恐汝诚之一字,或未致意,故为汝取名慧诚。即知汝诚在笔上,不在心上。使在心上,断不至如此修持,了无所益也。汝欲生为圣贤之徒,殁入极乐之邦,须完全将所有之假心相,丢到大海外,认真作实事。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肯说。能如此,则于汝祖宗父母大有辉光。光亦可借汝之实行功德,消除罪业。若以为光未亲见,便好随汝妄说。即使光认以为真,天地鬼神诸佛菩萨亦认以为真乎。汝具此心,即不孝以欺亲欺师欺佛。亲师岂真能欺乎,汝徒自欺耳。光以汝尚明理,故累下针锥。若以光为过,则请从此勿相往还可也。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非光过为刻论,以汝之所说,前后不相应。而且其事,颇非汝在监中所能办到者。光虽无道德,阅世已六十八年,故不情之事,颇难瞒哄。祈痛改之。否则将终身为儒佛之罪人矣。(三编·复章道生居士书三)

  示迹之记,文词典雅,叙事精详。惜于菩萨不思议无作妙力,殊欠发挥。量不揣固陋,勉述一赞,以冠于首。俾事理交融,体用咸彰。生之所以能感,圣之所以能应,俱在斯焉。以企后之览者,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庶可亦为未来世之观世音耳。虽文不雅驯,而其意义有可取焉。赞曰。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释圣量和南谨述 此下乃示迹之记)(增广·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7 20:34

至汝之梦,乃汝心所现,与光无涉。光粥饭庸僧,何能为人现于梦中乎。游有方之所疑问,梦中所说,与光信相符,此菩萨示彼,令生正见耳。经云,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山川草木,桥梁道路,人马兵将,无不随机而现。若谓不是菩萨现,定是光现者,然则山川草木,桥梁道路,亦能为人现梦,有是理乎。汝且勿痴认是光,若痴认是光,便成以凡滥圣,则汝与光皆获罪不浅矣,至嘱至嘱。(续编·复江有朋居士书)
  
嘉梦频得,乃宿因现恳所感也。大寺院,即华严法会,但以未破烦惑,只见劣相,不见胜相,然亦颇不容易见此境界。至于长者取水赐饮,乃文殊菩萨,以甘露赐汝也。宜常勉力,庶不负此一番加被之恩德也。良以博地凡夫,多随境转。故曾子于将死之时,始说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不到临终,尚恐或有陷溺,不敢说此大话。今之好说大话者,皆是绝不在脚跟下用功之狂夫也。令友舌根不利,乃其宿业,念法华固好,念佛,念观音,亦能消业增慧,不可固执,谓唯念法华方能也。念佛若真至诚,尚能超凡入圣,岂止令舌根通利而已哉。(续编·复海门理听涛书七)
  
所言梦者,乃阁下之诚心所感。自心之知识为之开示。光一博地凡夫,岂有如此神通道力乎。但依光所说,断不至误,为可自信耳。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通之。非鬼神通之,乃精诚之极也。须知心通法界,果能专精致志,不但自心之知识,能为启发。而法界中之佛菩萨知识,亦能示现启发。然泛泛悠悠者,不可起此种想念。恐以此故,招感魔事,至祷至祷。现今战事甚烈,祈于念佛外,加念观世音,以为前途恃怙。(三编·复章缘净居士书二)
  
所言做梦,乃汝诚心所现。非光能为人现身于梦中也。光博地凡夫,然每有言梦见,或有训饬者。此皆由彼之诚心,感观世音菩萨应机为现。正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尚现山河,大地,楼台,殿阁,桥梁,道路,什物,器具,况人乎哉。光目无病相,祈慧察。(三编·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一)
  
问:弟子每梦念佛飞升,常为一室顶铺玻璃所遮障,身体上腾,室与玻璃顶盖,随之上腾,欲冲出玻璃,凌虚翱翔,辄不如意,未识是何业障。 答:此梦亦不易得。若能冲出,则更好矣。然只宜一心念佛,不可专想做此梦。免得因益反损。(三编·答念佛居士问 周孟由)
 
问:紫柏老人云,梦中作得主,则临终作得主,是梦境甚关紧要。乃上床欲睡,亦曾默念,至梦时,仍是纷乱与念佛无关,甚且有吃荤之时,或即觉,或不即觉,诚为可恨可愧。将何法以挽回之。  答:欲梦境相应,当于日间力求相应。若醒时常相应,梦中自可相应矣。
  
问: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与佛愿海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著魔。(三编·答俞大锡居士问)

宜老实念佛,戒口头禅,妄谈般若


  菩提达摩传衣钵于中国,凡五代。至六祖唯传法印,衣钵不传,当查六祖坛经,自知其因缘。吾人本有心源,皆被情识遮蔽,不能显现。若能返照回光,直下看此幻妄情识,从何而起。则内不由心,外不由境,两头坐断,中亦不立,所谓情识,化为乌有。情识之障蔽既除,则心源彻底显露矣。此即宗门大彻大悟之景象也。 剿,灭也。从刀不从力,从力则非其义。后后逊于前前,亦教家常谈,不能指其最初之语,何人所说,不若不标。大凡一切事,前人创而后人继。虽在后之后,愈精愈妙,其功仍不能逾于在前之前,以前人系创立故。况佛法中著述前人之创者,多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后人继者,纵其法之精严胜于前人,而其入理深谈大纲要旨,何一非前人已发明者。即未发明,亦由前人语脉中推出。以故后后胜于前前,实逊于前前也。 光影门头,即指见道不真之象。盖以天月人形譬道,彼只见月光与人影,便以为得,其可乎哉。又即以天月譬道,以月光月影譬道之流露处亦可。月光月影乃月之流露处,但当由光影而仰视天月,不当即天月之光,及水中之月影,便为真月也。惠果事,宋僧传未载。自宋传后,无辑僧传者。明高僧传二本,只就己所知者录其一二,不足以名为接宋僧传之书。今北京道阶法师请人广为搜辑,拟续宋僧传之后以至于今,则其部帙当不下百十卷矣。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虽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说,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善无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罪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吾人但以净土法门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庶几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矣。否则随风倒浪,了无已时。哀哉。 大藏秘要,未见其书,想是东人所传。夺人境等四句,乃临济四料简语。夺即泯寂迹象之谓。不夺,即显示理体之谓。人境,即人法境智之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夺境不夺人者,显能生之人,泯所生之境故。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为夺人不夺境者,显所生之境,泯能生之人故。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为人境俱夺者,人境两寂故。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为人境俱不夺者,以人境双显故。虽有四句,只是事实有生,理实无生耳。亦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双泯,寂照双彰之妙旨耳。生必有其人,故谓为人,去必有其境,故谓为境。此理甚深,宜认真念佛庶可亲得。否则便成口头禅,妄谈般若矣。(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悬崖撒手,乃宗门中语,意取直下彻底亲见耳。凡宗门中语,概勿理会。以意在言外,非汝所堪。又须自己参究,而始得悟。知识只教其参究之法则,不说其语之义意。以说则不能开悟矣。此事勿道不能悟,即能悟亦难了生死,以仗自力故也。若不知妄说,则其罪极大,名为妄谈般若,报在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切戒切戒。(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7 23:43

    佛法唯教人止恶修善,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一《大藏经》,绝无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老者。国初魔民柳华阳作《慧命经》,尽用佛经祖语,证炼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谤法。未开眼人,见其邪说,认为真实,正见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坏佛法。而犹嚣嚣自得,谓吾幸遇真乘,得闻正法。所谓认贼为子,煮砂作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可不哀哉!夫炼丹一法,非无利益。只可延年益寿,极功至于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传,况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若能领会此语,便不被彼所迷。(增广文钞卷一·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

  发心皈依,须依佛法修持。凡外道之炼丹运气等法,当屏弃之。若犹依彼外道之法修习,则成佛教罪人。譬如国民投彼寇盗。炼丹运气,非无好处,乃养身之法耳。彼等谓此为佛法真传,反谓佛法不如彼法,是以无知之人,便认外道炼丹运气为佛法。误人之罪,实超过养身之好处百千万倍。故不得不为说破,免彼等以好心而得谤法坏法之果也。(文钞三编卷一·复罗铿端居士书一)

炼气功祸害非小


  彼之炼丹运气之法,用之好,则血脉周流,身体强健。用之不如法,则气滞不通,其害非小。有许多人,入同善社坐工,以致成痴呆、瘫痪、身体麻木者。皆由其法不善,以冀养身者,反以害身,可不哀哉?(文钞续编卷上·与胡作初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出自《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邪法惑世篇》)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15 13:27


念佛遇境界勿攀缘


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故发生,这都是由于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一般的境界是魔所现,就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贪着喜爱的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对修持不会有丝毫的利益;又何况多数境界未必都是胜境啊。

出现境界


  假使对佛法有涵养的人没有躁妄心,见到了各种境界不加理睬,如同没有见到的一样,不生欢喜贪着或恐怖怀疑的心情,那么,不要说是胜境的出现对他有益,就是出现魔境也是有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不为魔转,就能顺利上进了。
  
  急躁情绪是修法的一大障碍因缘。如果不急不躁老实念去,到了功夫纯熟,自会得到应有的成果。古人说:“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辛勤耕耘,不必去问收获迟早或数量多少,结果肯定能获得丰收的。
  

出现黑影


  念佛时出现黑影,并不是佛菩萨的影,也不是怨家对头的影。因为佛菩萨现身,必然是明瞭的,可以见到面目和身体;怨家会现出可怖畏的面相。所以黑影可能是宿生有缘的孤魂,希望仗修行者念佛诵经的力量,得以超生到善道里去的。因此,当于课诵回向以后,专作回向:使他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样,才不辜负他现影一番的苦衷。

悲魔与欢喜魔


  念佛必须至诚。但由于至诚恳切,有时会心中悲痛起来,这是善根发露的相状;可是决不可经常这样,否则,必然会着“悲魔”。如果遇到适意的事,也不可过分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
 

心火上升


  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分,以致心火上升,这样,可能发生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所以必须调定适中。
  
  念佛时,头上假使有物在抚摸或牵制等情况,这是念佛时心往上想,以致心火上升了。发现有这种情况时,应将眼皮下垂,心向下想,那样心便沉淀,不再浮动,火就不会上升了。切不可认为这是念佛的功夫;也不可恐惧,以为这是魔境。只要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花上坐着或立着,一心想着所坐或所立的莲花,自然可以去除这些毛病了。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脚底下,这样,心火头火都可以不生了。
 

不要闭目念佛


  闭目念佛容易昏沉,若是不会很好用心,或者会有魔境出现。偶或出现魔境,当思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都是唯心所现,即时提起正念,张开双目,正视现前,魔境即便消失。这时,可继续闭目念佛。
 

不要妄想见佛


  见佛很不容易,在没有得到一心以前,断不可有见佛的思想;等到得了一心,那时,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要见佛就立即可以见到佛,不见佛,对修证佛果也没有影响了,如果急于想见佛,以致心念纷飞,想见佛的念头固结在心中,就成了修行的大病;时间久了,多生怨家会趁这躁妄情想,现作佛身来企图报复宿怨。由于自己心中没有正见,全体是魔气氛,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肺,着魔发狂,虽有活佛在前,也没有救药了。
  
  因此,只要念佛能一心,又何必预计见佛不见佛呢?一心之后,就会自己知道是非邪正。不见,固然能功夫上进;见了,更加能息心专修,决不会发生误会,只有向前胜进之益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www.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