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遗教经讲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16 16:58     标题: 佛遗教经讲记

佛遗教经讲记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题目;二入文。

初中二:初正释题;二出译人。

今初

佛遗教经

“佛”,就是觉。有本觉、始觉和究竟觉三种。虽然在迷梦中,但本有的心性不灭,称为本觉;在梦里初步觉醒,知道梦是空的,叫做始觉;已经从梦中醒来,唯一觉心,无有二心,叫做究竟觉。这觉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无始无终的本性。释迦佛只不过先证得觉性而成佛,来做我们的导师。又因为我们长劫迷惑不觉,佛才在无生灭中示现生灭。
好比月轮在天,水清时月影显现,水浊时月影隐没。也就是当众生善根成熟时,佛就在众生心前示现降生、出家、成道、转法 lun等的事业相,以同类的身像和语言来度脱众生;等到度生的因缘已经尽了,佛身的影像隐没,就是所谓的涅槃。实际上,佛法身常住,从没有灭度,只是特别为我们浊恶凡夫说为入灭,让我们生起悲恋之心。佛的悲心无尽,不仅度脱当时的有缘,还要教导未来的弟子,所以色身虽然示现入灭,还留下遗教来接引我们。

“遗”是遗留,“教”是训诫,好比世间父母留给孩子的遗嘱。父母快去世时会把最重要的话教给孩子。意思是:我的身体虽然不在世间,但我的教导留在世间,成为你一生的指导!同样,佛为了教导后世的弟子,在临涅槃前留下这部遗教。这是针对我们每一个佛弟子说的,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修行、解脱。
所以我们要以极其恭敬、尊重的心来奉持世尊的遗教。能依照佛的遗教实行,才是释迦教下真正的弟子。不依奉佛的遗教实行,那就是对世尊的大逆不孝。
“经”有法和常的意思。“常”,就是万古常新,永远不变。佛的经法诠示的是真理,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变异,而且都是指导众生返迷归悟、终至成佛的妙道。一切圣凡遵循它而成道,所以是法则。

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本经的另一名称是《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在度生事业完毕,即将入涅槃还没入的时刻,叫做“垂”。
“涅槃”,就是远离一切过失、不生不灭。有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四种。
第一、自性清净涅槃,这是指诸法本来恒时寂灭,是指佛和众生平等无二、无增无减的自性清净心。所谓的出、入只有在生灭法上安立的。先无后有,叫做“入”;先有后无,叫做“出”。自性清净涅槃是本自元成的法,不是因缘所作,所以没有出、入。
第二、有余依涅槃,指证到四果,因上惑业的系缚全部断了,果上宿世的业还没报尽,所以还留有业报身,这叫“有余依”(“依”指所依的五蕴)。阿罗汉还要感受身体的病苦等,还有业报要受,比如目犍连最后还被外道打死,就是偿还前世的业债,这叫“有余依涅槃”。
第三、无余依涅槃,不仅在因上断尽了烦恼和业,而且在果上消尽了宿业果报,这样三界的业报身彻底灭掉,就归于无名无物的本体。这部经所讲的“涅槃”,就是指佛在浊恶凡夫前示现色身,因缘已尽时入灭。这应化身入灭指的是无余依涅槃。
第四、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涅槃二边的大涅槃。以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不住涅槃。凡夫执著人法实有,住在生死中;二乘求自己解脱,惑业苦已尽,住在涅槃中;而佛是不住生死、涅槃两边。其实,释迦佛久已证得无住涅槃,现在已经度尽了有缘,所以示现将入涅槃,这和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完全不同。前者是实事,后者是示现。佛的法身远离生灭,佛的心无所住,所以不同于二乘灰身泯智的涅槃。
“略说”指本经相比《涅槃经》而言,是简略而说。

二出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兴建国也称为“秦”,所以叫“姚秦”。“三藏”指经、律、论。经是诠表一心(诠释定学),律是规范身口意的行为,论是开启慧辩。以这样的三学自规、规他,叫做“法师”。“鸠摩罗什”翻为童寿,指童年时就有长者的品德。梵文翻成汉文,称为“译”。

二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今初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lun,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就是贤劫第四佛,在人寿百岁时降生于娑婆世界的大导师。“释迦”是姓,翻为能仁。“牟尼”是名,翻为寂默。能仁是大慈悲,不住于无为;寂默是大智慧,不住于有为。具有这样的德相称为“佛”。
这一句是“法师成就毕竟功德”,“法师”就是为众生演说正法的大导师。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人无数。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fa 轮,憍陈如最先得度;最后涅槃会上,须跋陀罗最后得度。以“始、终”两者含括佛在人间四十九年的说法度生。
佛以自己心中所悟的四谛法传入一切众生心中,称为“转”;四谛法能摧灭众生内心的惑业苦三障,叫做“轮”;憍陈如闻四谛法,见到四谛真理,出离生死苦海,称为“度”。

“阿若”翻为解或无知。“解”,就是明见了四谛真理;“无知”,就是根本智证见了真谛,无有能所,所以是“无知”。“憍陈如”翻为火器,是尊者的姓。“须跋陀罗”翻为好贤,本是外道,住在鸠尸那城,当他120岁时听到佛即将涅槃,就起身去佛那里。他听了四圣谛,就证得初果,随之而出家。既而闻到四谛,成就阿罗汉果。
从“初转法 lun”到最后“说法”两句,称为“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也就是如来圆满开演了大、小、权、实、偏、圆、顿、渐无数法门。
“度阿若憍陈如”和“度须跋陀罗”两句,称为“弟子成就毕竟功德”,指佛一代说法度脱了一切有缘众生。佛示现在世间是“佛宝”,所宣说的四谛是“法宝”,依四谛法修行而证果是“僧宝”。四十九年开各种大小法会,弟子闻法之后都得到相应的成就,叫做“弟子成就”。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指佛的智慧照见一切众生的根机,没有任何错过、遗漏,把一切所应度脱的众生都度脱完毕。这称为“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这时在娑罗双树之间就要示现涅槃了。梵语“娑罗”,翻为坚固。“双树”指这棵树四方各有两枝,上枝相合,下枝相连,一荣一枯。“中夜”表示中道。离一切边就是“中”。有的说“离断离常二边是中”,进一步连“中”也不住。“寂然”,就是自性本无所思。“无声”,指自性本无所说。也就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意思。“诸弟子”指上首的眷属,“略说法要”指佛为弟子简要地宣说共世间和不共世间的法要。

这时佛就快入涅槃了,以后就再见不到佛的尊容。已经到了中夜,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世尊以大悲心取最简要的话作最后的警策。确实是一字一血!我们佛弟子知道这是佛最后的遗教,是即将入灭前的话,怎么能不铭刻心间呢!

二正宗分为二:初明共世间法要;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世尊是怎么教导我们趣入解脱呢?首先是阐明共世间的法要,也就是先要对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坏智慧的邪业,让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安住在清净戒中;接着对治根欲放逸的苦,饮食、睡眠滋生的苦,这样才拥有安定、清净的身心,能用于修道;然后要对治嗔恚、贡高、谄曲三大烦恼。修好了这些共世间法要,就真正成为能修集功德、成办道业、与道相应的法器。在这之后,就是修不共世间的法要,包括成就无求、知足、远离、不疲倦、禅定、智慧乃至究竟的七种出世间功德,这也是逐步地往解脱的目标上走,由修好前前发起后后,最终就能成办解脱。
初中三: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初又四:初明根本清净戒;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三明戒能生诸功德;四说劝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比丘”,翻为除馑(除饥馑的意思),也是福田的名称。比丘是尊贵的身份,众生供养比丘能得福报,除去饥馑贫乏,所以称为福田。比丘还有三义:一是怖魔,当受近圆戒时魔宫震动,因为这个人将要前往解脱之地,生死当中就又要少一个人了。二是乞士,上乞于法,滋养慧命;下乞于食,滋养色身。三是破恶,专心行道,破烦恼恶。比丘以怖魔为因,最后证得无生;以乞士为因,最终成为应供;以破恶为因,最后获得杀敌。

佛的遗教本是要教诫一切四众弟子,经中处处只举比丘有三个原因:一是示现远离相;二是示现大乘方便道,与二乘共通的缘故;三是因为比丘是四众的首领。举出首领来包括四众,都要共同修远离行的缘故。

比丘是示现离欲出家、受持满分别解脱戒,要远离一切生死因缘;其次,在佛法当中,持别解脱戒,这是大乘的方便道,是三乘的共道。就是指修大乘法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何故呢?首先对自己来说,现在身处在轮回苦海当中,所以要发心求出离。而且只有对治自身上的烦恼和业才能解脱,只要还有惑业就还有生死,所以不可放纵惑业,要对治惑业;其次发菩提心要引导众生趣入解脱,也还是要引导众生发出离心、止息烦恼和业,而自己当然要以身作则,守持别解脱戒;再者,只有以自心远离恶行、调伏烦恼为前提,才能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所以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叫做“大乘方便道”;第三,比丘居于僧俗四众的首位。其实任何求解脱者都要有出家心,身不出家也要心出家。佛来世间示现舍离王位、妻子,入雪山六年苦行求道,也是表明圣道的第一关要是出离心。所以这部经不只是针对比丘宣说,而是对一切四众弟子作最紧要的教诫。实际上僧俗四众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遗教共同修远离行。

佛说在我色身灭后,你们要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翻为别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就是从身口的七种过恶等当中,一样一样都解脱出来(过恶一样一样停止了、不犯了,就叫从中解脱了)。“处处解脱”,因为具足戒体就能证取圣果,也就处处得解脱了。再说这别解脱戒是不尽灭法,这是指虽然佛的色身入灭,但佛制定的戒法是不尽灭法。只要佛弟子依靠戒法身修行,就能度过两种障,一能度脱“烦恼暗障”,因此说“如暗遇明”;二能度过“空无善根障”,因此说“如贫得宝”。

问:生起出离心之量?生起出离心之要点?
  
:宗喀巴大师说:“见轮迥中各种妙享受,即如欲呕吐者,此乃出离心生起之量。”如亲爱者拂我意,即欲往寺庙中修行,此非出离心。不久时移势易,情形改变,将於此亲爱,倍生贪著故。於人於天,皆不愿受,始是出离。生起出离心之要点:应知若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不能生起,如前已说,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为有漏蕴摄,不能得解脱道,此乃文殊菩萨教导宗喀巴大师语。若未生出离心、菩提心,别求一种秘法而自成佛,过去菩萨岂有如是成佛的吗?不生出离心、菩提心,唯求成佛者,与求名求利者何异?以此应从取蕴性之轮迥世间中,而得解脱,获证佛位。





图片附件: 61fdf212hd07527ca73f2&690.jpg (2012-12-16 17:07, 31.2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47
http://www.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2970



图片附件: 6.jpg (2012-12-18 14:58, 216.4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781
http://www.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2974



图片附件: ps.gif (2012-12-18 22:59, 50.3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53
http://www.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2978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16 16:59

这是世尊最后的嘱咐:我在世间的因缘已经尽了,没有必要再留在世上。你们不要以为佛已经灭度,我们无依无靠了,我已经给你们制定了戒律,你们应当尊重珍敬别解脱戒!

戒如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功德,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安乐的所依。由于持戒,就能得三昧、开智慧、得解脱。这是一切利乐的源泉,所以要珍惜!有戒法身在,就能度脱两种障碍,所以要尊重戒!

一个人在没有遇到珍贵的戒之前,始终处在烦恼黑暗中,从身口意不断地发出烦恼、恶业,就像狂乱的醉象——人生处在烦恼黑暗当中,处在身口意漫无约束、胡作非为当中!这时如果能依于戒法身,就会度过烦恼黑暗的障碍,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
从前没有受戒、持戒,不能积聚广大的善根,现在能严守净戒,就会度过“空无善根障”。也就是由持守清净戒,下至一昼夜都出生无量无数的功德!所以戒如良田,能生长一切善法庄稼。以戒的力量能源源不断地出生无量功德,这就叫“如贫得宝”。

这里世尊教诫后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知道,戒就是你们的导师,与我住世没有差别!所以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蕅益大师解释:“不能持戒,则同堂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就像佛世时,两位比丘一起结伴来舍卫国见佛。中途非常干渴没有水喝,他们就向前走到了一口井旁边。一位比丘取到水就喝,另一位比丘看到水里有虫不敢喝。饮水比丘问他:“你为什么不喝?”他说:“世尊制戒不能饮有虫的水。”那位比丘再次劝他:“长老还是喝吧!不要干渴死去,见不到佛。”他回答:“我宁可死也不毁坏佛戒。”这样他就干渴死去,当时就生在忉利天。这天夜晚,他先到佛那里,礼拜佛的双足听佛说法,得了法眼净。饮水比丘迟一天才到佛这里。佛明知情况,故意问他:“你从哪里来的?有伴吗?”他就把一路的经过向佛汇报。佛说:“痴人!你没见到佛,却说能见佛。那位死去的比丘已经先见我了。如果比丘放逸懈怠,不摄护诸根,虽然和我共在一处,他是离我遥远的,他虽然见我,我没见到他。如果比丘在大海的彼岸,能够不放逸精进不懈,收摄诸根,虽然离我远,我常见到他,他常亲近于我。”所以不能持戒,即使和佛同住,仍相隔万里。能守持净戒,百世何异同时。究竟来说,我们只有遵从佛的教导来成办解脱,即使佛已经灭度,相隔百世之遥,只要自己依照佛戒行持,就是在真正奉行佛的教导,何异于与佛同时呢?所以凡是佛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遗教,以戒为师,不要舍此别求。

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守护净戒的方便是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能这样远离持戒的违品,使身口意安住在解脱道中,就能护好根本的清净戒。

(一)远离凡夫增长过失的邪业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必须远离增长过失的事,不能跟世间凡夫的做法那样,为追求现世利益做很多世间事业,这样就和解脱道背道而驰了。
这里总共讲到了十一事:
第一、不得贩,这是方便求利增过。“贩”就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求现世利益的贪心发动身口意的行为,增长很多过失。
第二、不得卖,这是现前求利增过。“卖”就是自己的物品高价卖出。这是以贪心求取现前利益的行为,由此会增长过失。
第三、不得贸易,这是交易求利增过。“贸易”就是以此物换彼物,动机还是想赢取利益。

以上三点是说持戒者不能跟俗人一样为赢利而贩卖贸易。这是一种因缘,一旦陷进去了,就整天缠绕在里头,心就无法修道。整天寻思怎么做生意、怎么赚到更多的钱,为了赚钱想方设法——以什么方便、说什么话、做什么行为,身口意整个就是一种贪心,造出很多生死的业。
不远离这些增长过失的事,戒律就无法守持清净。要知道持净戒者是为了求解脱,不是像世间人那样求现世利益,动机、目的根本不同,当然做法也截然不同,在行为的取舍上大有差别。世间人不信因果、不持清净戒,他们是以现世能发财、得到五欲享受为人生目的,当然就不择手段把别人的钱骗到自己腰包里。

如果持净戒者为了求世间的利益而做贩、卖、贸易等,就会失坏清净戒。身口意会造很多恶业,连身、口、意粗分的戒都很难护持好。为了经商赢利,就免不了要说一些妄语,或者为了引诱人购买,会在贪心驱使下造很多不清净的业,得不到满足就生嗔恚,或者心会陷在迷惑中,把虚妄的财富看成很实在、很有实义,这样就是在增长愚痴。而且世间的事是连绵不断的,一旦缠在里面,就会一轮接一轮地随业轮转,把人整个卷入到杂染的心理和行为当中。

第四、不得安置田宅,这是所居业处增过。过去农业社会,人都求田地、舍宅,田能养口,宅能安身。人是为了求财富多、生活能过得安逸,才置办很多财产。但是持净戒的人安置非常多的产业,心就一直耽著在现世欲界的法上,增长对世间的爱执,这和出离的心态完全相违,和解脱道完全相违,会增长很多烦恼和非福业等的过失。

比如置办房产,为了扩建、装潢、享受,自己的心就全在怎么过得豪华、舒适上!心一旦困在里面,就没有一心求出离、日夜修道的心,最后变得跟俗人一样图安逸、讲享受。所以人一缠在这里就会失坏清净戒。
第五、不得蓄养人民,这是眷属增过。这里指的是外眷属——彼此见解不同,不能心投意合的世间眷属。养很多世间眷属,人在一起是非多、口舌多,彼此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就完全成了增长烦恼、业、苦的因缘。几个人在一起就会发生很多事。如果彼此同见同行,成为佛法的眷属,那是增上道业的因缘。但和世间眷属相处一久,就只会增长烦恼、业和苦,只会加重轮回和恶趣的因缘。所谓出家就是出离烦恼根源的“家”。“家”会产生很多猛暴恶业、猛暴烦恼,出家是出离这世俗的家。如果出了家还养很多眷属,那就又在一个烦恼窝里过生活了。
第六、不得蓄养奴婢,这是难生卑下心增过。奴婢就是仆人、佣人。凡事有仆人对自己服侍、恭敬,心态就变得很高,会坚固骄慢的恶习,这样生不起卑下心,就不能放下我执,行各种难行,来消掉种种习气、毛病,反而会加重烦恼、加重对自我的执著。结果“我”相越来越重,越来越放不下,就离解脱越来越远。

人和人的接触关系很大,如果常处在高位,不知不觉就养成骄慢的习性。面对的是仆人,整天点头、弯腰、恭敬、服侍,自己养尊处优,就会增长骄慢。这样让我相更重,就难以出生死了。
第七、不得蓄养畜牲,是养生求利增过(就是由养牛、羊、狗等旁生来求得利益,导致增长很多过失)。
第八、不得一切种植,是多事增过。过去农业社会,种植是主要产业。今天推广来说,就是不能为了营私利搞世间生产,这个原因就是多事增过。

解脱道的重点是勤修戒定慧、息灭我执烦恼,这样来求得圣果,这是持戒根本的发心。所以一切行为都要摄持在解脱道上,才与法相合。如果做世间种植等的事业,那已经偏离了正道,方向完全不对了。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放在世间法上,就一定会失坏道业,一头重就另一头轻。心思放在置办世间产业上,就会增长很多世间琐事。

其实从根本上说,做这些事如果是求世间利益,那基本上都成了生死因缘!因为要成办它、经营它、维持它,牵涉到很多杂乱的人事。和世俗的人打交道免不了世间的经营、应酬和种种因缘上的瓜葛,这样驴事未去,马事又来!整天缠绕在里头,就没办法腾出身心来修道!所以这是修道很大的违品。
第九、不得蓄诸财宝,是积聚增过。这也是由于积聚财物会增长过失。有一种财产就有一种牵挂、一种执著。修道人无欲无求,心无挂碍,才能一心办道。

财宝现在广义来说,包括电脑、电视、手机各式各样的电器、电子产品,车子、房子……这就是积聚增过!看看我们屋里有多少东西,是不是想拥有更多、更好?今天有一台电脑或一种电器,就要熟悉它、使用它,花很多时间。之后还要继续更新、学习。或者对新科技的产品很感兴趣,都想积聚,那这样子,怎么购买、怎么使用、怎么更新、怎么玩耍,又怎么得到买这些东西的钱。这些东西放在屋里,心怎么攀缘,不断地眼看、手动,不断地散乱,增长多少过失。所以,一旦陷入其中,三、五年很快就过去了。心里没有了道心,变得跟俗人一样!
心都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所以要格外小心!过去的环境比较单纯,所谓的财宝就是金银、玉器、古玩之类。今天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一进入超市,各种各样的物品,只要有钱,就都能蓄积。

那么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道心就退失了!最开始还有一番好心来受戒来求道。时间一久,心就变得麻木。当初不晓得平常积聚多了财物,心就会耽著在上面,没有正念来遮止,下至一天当中心里也造很多烦恼和业。大家只是不认识烦恼而已!不知道什么是贪、什么是慢、什么是散乱、掉举、什么是忘失正念、什么是懈怠,这一大堆实际上天天在自己身上发生!

本来守戒要了知学处,时时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去守护自心、守护根门,现在像狂象一样无所约束!就用这世间各种提供给人娱乐享用的便利工具,放纵自己的心,驰骋在声色五欲当中。这样的话,一天当中不知道增长多少过失!久而久之,持清净戒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慢慢心里也觉得我不可能有清净戒,最后干脆舍弃不顾!这就是积重难返的悲剧。一开始时不警觉防护,别人好言相劝也一句听不进去,就只放任自己的烦恼不断地增长、让恶业不断地泛滥。等程度加深了,自己已经无力自拔,这时后悔已晚!自己知道,解脱没希望了!生善趣也希望渺茫!造了一大堆业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只有浑浑噩噩地过了!

第十、皆当远离、如避火坑,是不觉增过。这里说的“火坑”,就是世间的经商、安置房屋产业、蓄养世间眷属、仆人、畜牲、做世间事业、积聚财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修道者面前的火坑!

其实我们身处在五浊恶世,处处可能遇到把自己卷进生死、卷入恶趣的因缘。如果没有智慧看到做什么事、怎么做会增长过失,而且不作严密防护,那么凭着这样的愚昧无知,就会很快和世间的染污因缘纠缠在一起,无论是经商、做世间产业、积累财富、使用各种高科技工具享用声色、蓄积物品等等,全部成了轮回因缘、增长烦恼和业的因缘。

所以要有理智看清轮回中的事和自己的现状,因为我们对世间五欲有很深的贪执,有很多愚痴、无明习气等,所以遇到这些因缘在最初的时候没有防止,一旦纠缠在里面,缠得深了,就又被五欲魔、业魔、烦恼魔给俘虏了,又身不由己地掉入轮回的陷井里去了。
所以一切时处都要用深刻的理智来把握自己的行为,以时时不松懈的正念觉照来谨慎护持自己的清净戒,这样才能远离杂染的业缘,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上,也才能通过昼夜勤修而了脱生死。

所以不要认为这花花世界什么都是好的、做世间事业有真实的利益,这是一种颠倒观念!现在要返过来,对于十足的业力凡夫,应当以出离生死为重点,而且要有智慧看清什么是生死的因缘,与什么事业混合、与什么人交道、做什么样的行为在缘起上会增长烦恼、增长业、增长苦,对于一切和解脱道背道而驰的事,都要一开始就遮止不做,不能糊里糊涂、轻率随意地卷进去,最后被紧紧地缠在轮回当中,缠在恶趣当中!
所以这就像“避火坑”一样。谁都知道落在火坑里会烧毁自己,所以一见火坑就马上避开。同样落在种种世间法里,会增长烦恼和业,会毁坏解脱的命根,因此要及时避开,不要亲近。

一定要记住“如避火坑”这一句,不能糊里糊涂就被卷进生死当中。生死苦海很难超出,现在好不容易发了心来受持净戒,要走永超生死的路,不能又回头掉入生死的泥潭!所以一定要严密地观照行为的取向。

第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是不顺威仪和损坏众生而增长过失。因为土地里有很多小虫,草木也有生机,垦掘砍伐,一是有损坏众生的过失,二是不顺比丘的威仪之道。

以上这十一种增长过失的事,修行菩萨要疾速远离,不应亲近,要像避开烈火一样。这是很明显的一个态度,因为畏惧做这些增长烦恼和业,增长生死因缘,畏惧接触这些会失坏清净戒。当然为了大众、为了佛教事业也有开缘,就像戒律中广说的那样,但也要非常小心才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18 14:53

(二)远离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这里,损减智慧是指心落在世间的分别见中。“不应”是指合和汤药、看相、占卜、观星宿、推算等都是以邪心求利益,不了达真实的因缘法,所以一并遮止。


以“合和汤药”来说,邪心是指不知道寿命由宿业决定,汤药只能起到一点调和四大的作用,误认为汤药有神奇的功能,妄图延年益寿,这就是虚妄分别。其次,杀害生命充当药物,误认为这是行善,也是邪心。妄图以医药来谋取私利,更是发心不正。


实际上,世间一切吉凶、祸福都是由业决定。修行人要了达真正的因缘法。重点是对业果生起深忍信,之后坚定地守持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来达到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尤其出家志求解脱的人,一心修持戒定慧,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世间方术的事业。


虽然菩萨有学习医方明、工巧明等,但这是菩萨为了有效地利益众生,要对一切世间明处通达无碍。我们修道要知道先后次第,知道轻重缓急。凡夫在没有成就之前以什么为重点,这是必须抉择好的!很多人都因为分不清轻重缓急,导致行为上混乱不堪。


以今天的情况来讲,世间的科学等就是最主要的外道,如果把心思放在专攻科学理论,或掌握某些技术上,那就是舍本逐末,偏离了以出离心勤修解脱道的宗旨。如果自己的道业一无所成时,却对世间夹杂很多不正知见的学问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根本不是解脱正因的法非常热衷,然后投注大量的精力,那一定会荒废道业。不知不觉,一、二十年就过去了,什么戒定慧的功德都没有成就,对于上上下下的佛法丝毫没生定解,连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这样最基础的佛法都不认识,这就是染著外道邪业的后果。


要知道,我们发心学佛求道,目的不是做世间的专家、学者,目前的重点丝毫不是学世间的学问、技艺,不然一陷在里面,就只会增长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这些染著多了,会障碍清净智慧的开发,会损减佛法的智慧。


外道的思想有非常多的错谬知见,作为初学者自己佛法上的正见还没有生起、还没有稳固,又没有敏锐的智慧辨别邪正,一旦熏染得过深,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导致不了达真正的因缘法,不能领悟实相。如果在根源上染著了外道知见,直接出现的障碍就是不愿意守持戒律。所以这是持戒的极大违缘,会失坏根本的清净戒。很多人上了世间大学,就退失道心、失坏戒律,就是证明。


接下来一段是讲“行处根本”。我们守护清净戒要在三个根本点上做,就是身、口、意三处。对于如何护持身戒、口戒、意戒,下面逐段地讲解:


第一、身处清净戒。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



怎么才能守护好身体方面的清净戒呢?这要分两步趣入,首先要认识到有哪些障碍会让身体造不清净的业,落在世间杂染因缘里。认识障碍后,紧跟着要有意识地远离障碍,这样才能护持好戒律。


现代修行人不能清净持戒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点、不认识所受的戒律极为珍贵,不知道持戒对于修解脱道、对于成办现前究竟的利乐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导致发不起珍爱戒律的心;第二点、不清楚自己所做的行为里有哪些会使持戒发生障碍;第三点、不懂怎么以对治法有意识地远离障碍。因为心态上相当盲目,导致身口意的行为处处杂乱、鄙劣,时时和世间杂染因缘混合在一起,所以持戒就不得清净。


这句经文有五段内容:一、节身,对治他求放逸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向外追求放逸,对治是节制身体放逸的行为);二、时食,对治内资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往外资养身体无有厌足,对治是按时间饮食,控制对饮食的贪心);三、清净自活,对治共相追求障(要对治的障碍是以追求名闻利养为目的,和不清净的世俗人、世俗事务搅在一起,对治是远离邪命、清净自活);四、不得参预世事,是自性止多事(要对治的障碍是参与各种世间事务,对治是认识到修解脱道的人应当停止做很多世间杂事);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做轻贱事(要对治的障碍是被世间的权贵、富豪所驱使,依他的吩咐做各种事务,对治是认识到出家身份尊贵,不应当做轻贱的事)。


下面再结合我们的修行多讲几句:


我们凡夫一定要对自己身体的行为有所节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随心所欲、自由放任,不然就成了最下劣的一种人,也就是不信因果、放肆而为、连人天善道都无法趣入的人。“节身”是要求节制身体向外追求放逸的行为。凡是放逸在世间法上的行为、增长生死的行为都要尽量禁止。如果向外追求五欲,让心在五欲中放逸,那一切所作都是毁坏净戒的因缘。所谓的节身,比如繁华的都市有很多诱惑力很强的五欲,会引发自己的贪心、愚痴心、散乱心,造下很多身恶,那就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去城市散乱。或者说上网,上面有多少污秽?一上了线,整个眼、耳、心在贪、嗔、痴的境界里转,所以一定要节制。


如果不严格节制自己身体外求放逸的行为,那会连最起码的修行都退失无余,不必梦想会得什么大成就。


我们学了“节身”这两个字,就要用来检点自己:现在我节了耳吗?我的耳在不断地听世间的新闻、体育、文艺、娱乐,这样充满耳朵的都是不清净的声音,引起心里多少邪思妄念,熏在心里多少染污种子。我节了眼吗?我的眼睛不断地放逸在电视、网络、世间小说、杂志、报纸等染污境界中,生起了多少虚妄分别,熏入多少不净种子?我节了自己的舌和鼻吗?我的舌在不断地品尝世间各种美味,期间生了多少贪心、多少散乱。而且以这口舌说了多少世间无意义的话,造了多少绮语、恶口、妄语,熏了多少轮回的种子。像这样不节制眼、耳、鼻、舌,纵容它在六尘里放逸,大量地造不清净的业,怎么能护好清净戒呢?


所以一定要认识“节身”的意义。要知道这一条对持戒的成败息息相关。凡是不随顺解脱道、凡是放逸在五欲中造恶的行为都必须节制,不能纵容、不能发展。不然就决定会深陷在轮回中。


再说“时食”,是指解脱向内资养身体无厌足的障碍。“时食”指从早上到中午之间饮食,过午不食。“无厌足障”指不但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要吃;不但吃三餐,而且毫无约束地随时吃零食。


现在不要说过午不食,连一天三餐按时、按量合理地饮食都做不到,变成随意乱吃。在今天五欲丰富的时代,放纵饮食是修道很大的障碍。修行人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面前变得毫无控制,随心所欲地贪求美味,已经达到无厌足的状况,随时随地吃零食,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


现在大家一定要在观念上扭转过来。要认识到欲界的人以饮食、男女为最大的生死增上缘,饮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饮食上没有节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贪欲、散乱、昏沉、懈怠等烦恼迅速增长,严重障碍了三昧。


我们不防住口,无节制地饮食,一是会增长贪欲,对饮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吃上会越来越讲究,妄想也就会增多,付出的精力就会更大。本来饮食只是治疗饥渴,现在饮食成了满足贪欲,这是完全背道而驰。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就设法吃到,那跟世俗人的心态有什么两样?哪里是求解脱的心呢?这样的行为哪里随顺解脱呢?


所以饮食一定要节制,不然就直接障碍修道!很容易观察到,如果在饮食上调节好了,就容易得三昧、容易生功德;相反,饮食不加以节制,一顿饭吃下来心已经乱七八糟。本来不应当过量食,却吃到十一分饱,然后肚子胀胀地只想打磕睡,一晃就过了半天,怎么能护持好戒律呢?怎么能安住修行的状态呢?所以必须对治饮食的障碍。


接下来“清净自活”。“清净”是指远离诈现威仪等的邪命。我们的生活应当很清净才对。除了享用自己分内所得,不打非分的妄想,就不会为了利养造罪业、不会混杂世间染污的业缘。如果我们能安分守己、安贫乐道,不去追求名闻利养、不去追求五欲享受,那就不会攀求权贵、富豪。这样“清净自活”,身体不会放逸,就能安稳地修道。


这一条是对治自己身上的“共相追求障”。清净自活指独自清净地生活,不是为求取世间名利,而跟高官、富豪交往。障碍表现在如果为追求名利而和世间法牵扯在一起,就会做出很多行为,怎么交际应酬、怎么满足别人的需要,这样搞世间法,就会失坏身体的律仪。


“不得参预世事”,要知道修解脱道是止息多事,而不是发展世间事业。缘起上就是这样,轮回的事越发展越多,最后变得无休无止。只要放下来不去参与,世间的事就自然会止息。修道的目的是超出轮回,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所以和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不但不能参与世间造恶的事,而且连世间认为好的,为人民谋求暂时的幸福也不是修道的重点!有漏法说到底只是苦的自性,做有漏的人天善法不能让自他超出轮回,所以解脱道行者寻求的是寂静涅槃,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是让求世间享乐、求世间利益的心和行为尽量减少,最后减少到和轮回绝缘,不参杂丝毫轮回的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18 14:54

“不得通致使命”,是说出家的身份自性高贵,不能受世间权贵的驱使而做轻贱的事。净源法师的《节要》里说:“出家者,无为无欲,孤高自守,若为使命,则降志辱身,废乱正业。(意思是说,释迦教下的出家僧不做世间的事业,没有对世间名利的希求,出家人以高尚的志节安守出世间道业,精勤地寻求解脱。如果被世间权贵驱使而做世间杂染事业,那就是降低志愿、辱没高贵的身份,荒废了出世间道业。)”


总而言之,向外追求五欲而放逸的行为、向内资养身体贪得无厌的行为、做世间事业、为世间权贵办事等的行为,都是持戒的障碍。一旦身体做了这些行为,就会被困在轮回的业力圈中脱不出来,会被缠在烦恼网、业网和生死网当中。所以要禁止这些行为,让身体从杂染的行为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守持身处净戒的意思。



第二、口处清净戒。



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这是讲护持口处的清净戒律。包括不应当说两种邪语:一是依邪法语,二是依邪人语。


“依邪法语”,比如为敛财而口诵外道咒语,属于不正的邪语。对别人说吃了某种仙药能长生不老、获得神通等,也是不正的邪语。


“依邪人语”,是指如果依附邪人,自己没有正念,就会顺着他说各种增长烦恼的话。邪人有两种:一是世俗关系好的亲友,彼此在一起说一些庸俗、亲热、无实义的话。这就是邪语,会让口业不清净。所以不能过分地跟关系好的亲友说你好我好,马上心就会被感染、会动情。二是不能结交贵人,这会让自己增长很多我慢的语言。人的心很奇怪,一结交身份高的人马上表现不同,说话也高慢起来。处处要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比如跟权贵接触,出入上流社会,就会在别人面前吹嘘:我怎么跟某某高官、富豪打交道,他如何如何……,出于炫耀的心理,说很多显示自己的话,就是说不正的邪语。只有杜绝这些不正的口业,才能护好口处的净戒。



第三、意处清净戒。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这是讲如何护持意处的净戒。还是分两步趣入:首先观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心理行为会障碍清净心;其次要自觉地以对治法对治这些邪行。


这一段有六句:一、当自端心,对治多见他过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常常看别人的过失,对治是恒时使自己的心端正,不看别人过失,这样就不会失坏清净心);二、正念求度,对治邪思维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心缘世间法思维,对治是心里恒时不忘寻求解脱,以这正念的力量一心缘在法上,就能从下地进步到上地);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污净戒,不受持心垢故(障碍是包藏所犯的过失,使心中存留垢染,而污染净戒。对治是犯了过失及时发露忏悔);四、不得显异惑众,远离无缘显己胜行、使他人不正解故(障碍是显示神通、奇异,惑乱大众的心,引起别人不正的理解。对治是在没有必要、没有因缘时,不显示奇异);五、于四供养知量知足,对治于受用资具中无限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受用没有限度、心无满足,对治是受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时知量知足);六、趣得供事不应蓄积,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障(障碍是自己的心被贪欲蒙蔽,受贪欲的驱使,积聚过多的物品。对治是除生活所需之外,不蓄积物品。)


下面结合我们自心的状况,看看怎么来修行。


首先要认识到:如果心里看别人的过失,当下就会使心不清净。这要明了唯识变现的道理,当下自己心里怎么想、怎么看待,就现这样的影像,成这样的心境。所谓看别人是狗屎,自己的心就是狗屎;看别人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里常常看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心绝对不清净。而且看过失越多,造成的染污就越多。以这个原因,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六祖也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在见别人的过失时,自己的心已经不对了。)”所以要时时让自己的心端正,不看过失,这样来护住清净心。最好是“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第二、要检点自己有没有邪思维的障碍。如果有,修行就无法进步。比如心里经常想世间的学术思想,想怎么成办世间事业、怎么来娱乐等等,这些都是“邪思维”。这是要十分警惕的地方,稍微不小心就陷进去了。我们世间习气重,有时会想学习外道的学术思想,当心搅在里头时,很快就变得杂乱、不清净;或者思维怎么营造世间的娱乐,观赏什么影视、大赛、盛会,思维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怎么观光旅游、怎么美餐一顿。像这样缘在杂染的世间法上思维,就会直接障碍修行进步。因为我们的心一不在法上,就堕在非法当中,就和无明、和烦恼相应,就会当下失去内心的清净。所以要保持心地清净,就一定要杜绝邪思维。


对治是“正念求度”,就是一直以求解脱的正念把握好自己的心,让心不落在邪思维里,这样来让心始终缘着正法,内心的清净戒就能护好。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指身口意的过失,比如做了哪些损害别人的行为、说了哪些恶语、妄语、绮语,心里起了多少贪、嗔、嫉妒、骄慢……,这些身口意所犯的过失,都是污点。犯了就要及时发露忏悔,不让心里蓄积罪业污垢,不然就会失坏内心的清净。


接下来“不能显异惑众”。指没有正式因缘时不能显示神异,惑乱大众。如果有因缘,对佛法、对众生有利益,成就者也有示现神通的情况。但这里是指“无因缘时显异惑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这是对治受用资具中的无限无厌足障。这里,自己要很好地衡量、把握,别人对我做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的供养,以及其它生活资具的供养,这时要做到知量知足。要知道哪些东西是修道必需的?哪些是无关的,只会增长散乱、增长烦恼、障碍修道?对必需的物品,又要知道所需的量,超过了量,就应当减掉。要按这样做,来制止贪得无厌和受用无止境。


如果能把受用控制在基本所需的量上,这就是“知量知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受用五欲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解脱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的所依是身体,当然需要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但只是以此为手段,来保证健康的身心修行办道。如果偏离了这个目的,以贪欲心蓄积物品,那就成了障道因缘。


《五百问论》有个公案讲以前有个比丘乞求、积聚很多财物,既不修福又不行道。后来他死了变成一座全身是肉的骆驼山,有几十里长。当时正值饥荒,这一国的人每天取骆驼山的肉吃,随割随生(就是割了立即又生出肉来)。不久,邻国的人也来取肉。骆驼山大叫起来。人们问是什么缘故,他说:“我本来是修道人,因为贪财不布施,欠了这国人很多财物,所以用肉来偿还。我没欠你们的,所以大叫。”所以因果律丝毫不爽。空耗信施,将来还起来就难了!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就是对此的警诫。


这一条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被贪欲蒙蔽了?不注意的话,自己被贪欲蒙蔽了还不知道!很快屋里就蓄积了很多东西。佛教诫我们供养不应蓄积,不能蓄积多余的东西。东西多了,心就耽著在上面,肯定散乱。整天处理这些、追求这些,实际上已经被贪著物质的心给诳骗了。很多人喜欢逛商场,逛一次就带回来一大堆。屋子里的物品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道心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薄,离解脱也越来越远。


这部《遗教经》是一点一滴地教我们修行。学好了就不会再问:“我应当怎么修行?有哪些地方需要谨慎?跟自己修行、解脱、成就密切相关的方面是哪些?”经上已经交代得很清楚,都是修行中最切身的事。遵循佛的教导去做,就能做一个好修行人,就决定趋向解脱。


总之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才能使自己戒身清净,从而绍隆如来清净法身。(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尘劳的事务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很难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就难以继承。所以一定要远离邪业,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中。)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18 14:55

三明戒能生诸功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意思是,戒体只是一种,所谓的无作戒体;而戒相很多,所谓的五篇七聚。这里只举平常最易犯的来说,因此是“略说戒相”。


戒是随顺解脱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原因是:依靠守持别解脱戒,就能得三昧;由获得三昧,就能证得无漏智慧;以证得无漏智慧,就能灭一切苦。《律本事》说:“恒时持戒,则能住于三摩地;能恒住三摩地,则能生起智慧明;恒修智慧,则自心定于贪嗔痴中得真实解脱。”



四说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这是佛劝导我们应当守持净戒,不要使戒毁破、穿缺。能够守持净戒,就会有定慧等无量善法;失去净戒,定慧等功德就无从产生。所以要懂得戒是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这里有五劝:


第一“当持净戒”,是劝导不失清净戒体。


第二“勿令毁缺”,是劝不舍护戒方便。也就是要先熟悉、明记学处,在了解了开、遮、持、犯之后,平常时时以正念、正知对治放逸(就是不忘记取舍的所缘和行相,以正知恒时观察自己身口意的行为,了知自己是在做善法还是做恶法,这样来对治放逸),或者以知惭有愧的善心和畏惧破戒堕落的心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不让身口意放逸。又要观察自己哪种烦恼炽盛,努力地修对治法。万一有所毁犯,也要立即忏悔还净,诸如此类,就是“不舍护戒的方便”。


第三“能有善法”,是劝我们常常积集功德。依靠守持净戒就能产生禅定、智慧,产生世间和出世间的无量功德。而且由守持净戒,杜绝了身、口、意的恶行,功德会广大地增长。这样守持净戒,一生常常得到善法功德,一生日日夜夜都在安乐吉祥当中。所以有戒就有善法,就有安乐的受用。清净的戒就像如意宝,会给予自己无量的利益安乐,会圆满一切暂时和究竟的所愿。《教诫比丘经》说:“此戒最胜乐,此戒解脱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法集经》说:“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净戒根本力故。”


第四“若无净戒”,是劝我们多了解破戒的过患。如果没有戒,就不会产生任何功德。戒是基础,如同大地是一切万物的所依,戒是一切功德的所依,只有持戒才能产生善法,失坏了戒就好比断了脚的人,什么现前、究竟的安乐处都到达不了。戒又像宝塔第一层,戒一旦毁坏,往上任何一层都建立不起。戒又是储存功德的坚固容器,戒一破损就成了漏器,什么功德都存留不住。失坏了戒,不但不能产生功德,还会带来无穷过患。


要想到:如果我放任自己的身、口、意造恶失坏了戒律,那只会损坏自己、损坏他人、损坏现世、损坏来生;因为破戒的缘故,被大师佛呵责、被同梵行道友呵责、被护法呵责、被施主呵责(原先施主供养自己,现在已经破戒,就不再供养,说某人已经破戒,不再是我们供养的境了),乃至被十方呵责(破戒的恶名传到十方,被十方的人呵责);因为坏戒的缘故,丧失威德。以前具戒时生活各方面顺利,现在破戒了,穷困潦倒,生活非常艰难!越到后面越恐惧堕落恶趣,到临终时内心被忧恼的火焚烧,有堕恶趣极大的苦受。


要像这样多思维具戒的利益、失戒的过患,然后策励自己努力护戒!


第五“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这是劝导安住在安稳处,不要住在不安稳处。


所谓“第一”,是指安稳功德的住处虽然有智慧、精进、禅定、慈悲等,但是以持戒为第一,因为无戒就一切善法都不能产生。意思是,如果破了戒,以破戒的罪过会堕落,所以是不安稳处。如果持戒,就能得安乐、就能随顺解脱乃至成佛,所以是安稳处。因为持不持戒有这样的得失,所以应当住安稳处,不住不安稳处。


总结:


总的以上讲了对治邪业的法要。大家必须明确,对于修解脱道,哪些是同于凡夫增长过失的邪业,必须远离;哪些是同于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必须远离;哪些是守持身口意净戒的障碍,必须远离。这样一一了解之后,就应当随顺世尊的教导,努力对治身口意的一切邪业。



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初根欲放逸苦对治;二多食苦对治;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这里讲的根欲放逸苦、多食苦、懈怠睡眠苦,都是直接障碍修道的因素。在修出世间的法要之前,首先必须对治掉这三种苦。



初中二:初根放逸苦对治;二欲放逸苦对治。



今初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如果已经能安住在清净的戒律中,接下来就要恒时以正念守护好自己的五根,来使清净的戒律得以坚固。所以接下来的重点就是以正念防护五根。


所谓的防护就是控制好五根,不让它入在五欲当中放逸。一般生烦恼造业都是在根境相对时,没有护好五根发生的。失坏戒律、使戒穿缺破露,也都是五根面对五境时,放任自己的心缘着喜欢的境界生贪心、缘着不喜欢的境界生嗔心,或者生嫉妒心、骄慢心等等,这样身口意造很多不清净的业,就会使戒律失坏。所以要严格地管住五根,不让它入在五欲里放逸。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这是用比喻说明怎么控制自己的五根,不让它放逸。


牧牛人比喻比丘。手里执持木杖,比喻心里一直要有正念。“视之”就是眼睛看住牛,比喻用自己的心看住五根。“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就是不让牛放纵,跑到田地里踩坏庄稼,一见牛往田里走,就要用木杖打,不让它跑进去毁坏庄稼。这是指常常以正念看住五根,不让它跑在五欲里放逸,这样来守护好清净戒,守护好自己的功德。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埳。



第二“恶马比喻”。


这里讲了:首先放纵五根会使欲望无穷,最后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前面讲的五欲是指色等五种欲尘,这里五欲是指对五种欲尘的贪欲。如果放纵五根在五欲里受用,欲望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说“将无涯畔”。


对治贪欲的方法是控制它,不放纵它。如果放纵它,就会像盐水越喝越增干那样,只会让贪欲的病越来越深。对这一点大家要有足够的认识。现在物质这么丰富、欲尘这么诱人,每天在面对的时候到底是放任自己的贪欲,还是控制住贪欲?这是时时要面对的问题。这一点抉择不清楚,一碰到好的色、声、香、味,就放任自己的五根去受用,结果只会让贪欲无限度地增长。


这里说的其实是对我们修行最切身的教诫。“五根、五欲”就是指我们的感官跟丰富的物质世界接触!“放纵五根,过患无穷”,也是指我们纵情享受五欲,就会带给自己无穷的后患。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受苦,大家都是愿意求快乐享受!但如果只短浅地认现前的乐受是安乐,然后以放纵为快的话,那就对自己的心太不了解了,对烦恼太不了解了,对惑业苦的滋生太不了解了。贪欲是以受用五欲的因缘而滋生、而增长的。只要在无明的状态里,不断地享受,贪欲就会不断地增长,最后增长到无法自控的地步,人就会毁灭。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当烦恼增长到极强盛的时候、已经难以扭转的时候,也就是自己堕落的时候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18 14:55

有谁是因为享受过后而停下来呢?反而越是放纵贪欲,求取的冲动会越来越强,让耽著的心越来越深,妄动的力量越来越大。就这样,烦恼在不断地加强、业在不断地加重,堕落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未来的苦难也就越来越深。这样会在往后一遇到相关的境,就现起难以遏制的冲动,有欲罢不能、很大的欲望。这时心就完全被欲望占据了,会在毫无理智控制的状况下,肆意而为,这样坏戒、堕落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贪欲的病越发展越严重。


到后来,心里现起的冲动越来越强,会不顾一切地求取,没求到就死不甘心!身体坐都坐不住。这就是贪欲习气加深了,一遇到境界就现行,想求取到的心越来越强,扰动的力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无法自控!这时,人就会不顾一切地求取现前的境,就像酒鬼的酒瘾一旦上来,就不惜一切也要喝到酒!


目前这个世界,五欲的诱惑力极强,对人心的冲击力非常大。像这样享受五欲的美酒,人很快成瘾,进一步加深、强化,就会陷落,无力自拔。这就是经文所说“不可制”的意思。


所以要高度警惕。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毁灭性的结局来得非常快,因为五欲的诱惑力极强、感染极深、发生得极频繁,这样受用一次,短时间内生起的贪心念头、心里波动的强度远远超过以往。修行人陷溺在里面,经过三番五次就会往下堕落。到了烦恼深化时,身不由己,明知道不好也照样去做,就像明知抽烟不好,还照抽不误。


很多人认为我没上过网,落后时代了,就想上网到处看,这一发展,变得没有止境!不会因为今天上了网,已经尝试过了就彻底放下。反而有一次,就有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上网缘取欲尘的贪欲没有及时地控制、管理,往后就会频繁地发生,让上网变成使妄念、烦恼、业力迅猛增长的恶性现象。


所以不能放纵五根。要知道现在认为好的这个色,比如电视、电影、都市里的五光十色、美男美女等;所谓的声,像世间的流行歌曲、音乐等各种声音,乃至种种香味触,都是引人堕落的外缘。没有护好根门,一旦陷进去了,就会没有止境。


现在尤其要注意网络和影视。这两条没有自控能力,可以说就不会有清净戒,有这么严重!古时候没有网络,佛制戒时也不提这一条。今天一旦入了网络、电视,里面有多少不清净的境界!作为求解脱的人,在这上面流连忘返,增长的是贪、嗔、痴、绮语、恶口等等,这里面的男女声色、世间的邪论、绮语都是海量!葬身在里头还认为没什么罪过,还认为在享受现代高品质的生活,真是可怜悯者!只要在这上面串习到了十次、二十次,人的习气变得坚固,再往后就会发展到无法克制的地步!那是极可怕的!就这样随随便便就把宝贵的法身慧命断送掉了!


到了欲望漫无止境无法控制时,人就只有直线堕落了!因为已经上瘾了,无法自控了,这时还能想起什么三宝、教言、还有守戒的正念吗?最初进去时,隐隐约约有正念提醒自己:我要管好自己!进一步就放松了,骗自己:我就看一下,我会好好把握!十分钟以后,已经完全晕了!这时就只听从贪欲的驱使,在里面不断地起妄想杂念。这一卷进去,半天出不来!三番五次下来,习气已经非常厚重,障蔽了自心。人也变得暗钝、麻木、痴呆,根本想不到什么持戒、什么堕落,眼睛就只死死盯着所欲的境。这样子自己清明的心已经被贪欲蒙蔽,被贪欲完全控制住了,最后连微弱的理智都会丧失!在失控的状态下,任由贪欲的野马带着疯狂地奔驰,那就会把人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的心就是一匹恶马,无始以来各种恶劣的习性非常可怕!如果不严格地控制它、调伏它,这样在没有正念管束的情况下,放任自己的心,那是必然堕落的!



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第三、劫贼比喻。要想到面前的五欲实际就像一条条昂首探头的毒蛇!人看到蛇昂起头来时,会非常恐惧,害怕自己被蛇咬死。五欲就像这样,它显现在我们心前,看起来非常悦意,时时微笑着招引我们趣入。实际上这一进去,就会被五欲的毒蛇咬住,会断掉解脱的命根。像这样,得到的只是根境接触时短暂一刻的虚幻感受,过后就一无所有,留下的却是今生、来世无穷无尽的苦患!所以对这一点要有深刻的认识,要像认识吸毒的过患那样。


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去吸毒。吸毒有超常的快乐,为什么不求吸呢?就是害怕,这一吸上去就会上瘾,会难以控制,为这短暂的快乐毁坏自己的身心,到最后无法自控时走向毁灭,这是非常不理智的。人到了被毒瘾控制时,到了毒瘾发展到极强烈时,就只想满足毒瘾了,其它什么都不顾。这时已经从正常的生活中脱轨了,已经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目前我们遇到的很多声色境界都像毒品一样,一旦吸上去了,享受只是一点点,最后瘾加重到无法自控时,就会完全失坏修行,因为已经没办法修行了,连最简单的修行都做不到,最后连静下心来坐一坐都成了难事!所以这不是在说很遥远的事,而是在很多人身上已经发生的障碍。


很多人上网放逸,一下网,心已经乱了,拿起书已经看不进去了,思维就更不用谈了,念诵也成了有口无心地念念。习气发展得这么深,如果还不努力戒除,进一步发展下去,恐怕这一生就完了,所积的业没有多少是善趣的因。


问问自己,在网上随便散乱,放纵烦恼。这些念头里有百分之几是善趣的因?里面有多少善心、善行?所以,五欲的过患超过抢劫的强盗!强盗只是害人一世,只是害人的色身,五欲是害人累劫、害人的慧命,这种过患是极大的。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所以真正毁灭自己的敌人,就是自己内心的贪欲。不能控制的话,一定会带给自己今生、来世无穷无尽的苦难。这样认识之后,就要极力地控制贪欲。所以智者对待五欲的态度是控制而不是放任,就像防贼一样看住它。智者能够认识什么是有危害的事、会损坏自己的事,他知道放纵五根会招来很多过患,所以就自觉地管制五根。


修行人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舌头不乱尝,就是因为他知道烦恼和业是从哪里产生的,苦是从哪里滋生的,所以会护好根门,不让它滋生苦。所以常常管制五根。


“持之如贼”,就像对待盗贼,比如某片地区经常遭到盗匪抢劫,那里的人会高度警惕,加强各种保护措施,就因为盗匪一旦趁虚而入,就会偷光自己的财物。人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遭到伤害时,就会格外警惕。但对内心世界的事却表现得非常无知!如果真正相信现世毁坏自己法身慧命、来世让自己堕进恶趣的后果,就是由现在放纵贪欲所导致的,那一定会像看待贼一样,时时严密地防护五根。这是家贼,比外在抢劫的贼要严重无数倍。所以会非常严密地看管它,不让它轻举妄动。不然假使放纵五根,很快就会灭亡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12-24 14:29

这节课再补充讲解有关“根放逸苦对治”的内容。


经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位比丘修了12年都没成就。有一次佛见度他的时机到了,就化成一位比丘和他结伴修行。


这一天夜晚,月亮很圆、很亮。河边树下的水里钻出一只乌龟。乌龟往前爬,那边来了一只野干,很饥饿,跑过来要吃乌龟。乌龟一看野干来了,就把头、尾和四只脚缩到壳里面,卧着不动。野干蹲在旁边等它出头,等了半天也不露出头、尾和四只脚。野干找不到机会,就很不高兴地走了。野干一走,乌龟的头伸出来,四只脚也伸出来,继续往前爬。


这时,佛化现的比丘对那个比丘说:“你看到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乌龟有护命的壳,野干不能趁虚而入。世上的人不如乌龟,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被魔王引诱去了。眼睛贪色,耳朵贪声,乃至意识贪法。这样贪著六尘发起贪嗔痴,魔王就得到机会俘虏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护根很紧要!我们要学乌龟。头、尾、四脚比喻我们的六根;护命的壳比喻坚固的正念;乌龟往前爬行就是指我们每天从早到晚不断地遇到很多境界。在六根门头有各种六尘景像,这时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正念的壳保护自己,因为魔王时时都在旁边,只要六根伸出来,入在五欲里,就会被套住。


世亲菩萨曾经打过五个比方:一、鹿很喜欢听音乐,猎人利用这一点,有意弹奏很美妙的音乐,鹿的耳根马上贪著在音乐上,失去警惕,结果被猎人捕获。二、公象贪著和母象接触,猎人放出母象,公象贪著和母象接触,也失去警惕,被猎人当场捕获。三、飞蛾贪著光,所以直接飞到光里头,就惨死在火中。四、鱼贪著鱼钩上的诱饵,结果被人钓上,成了人的盘中餐。五、苍蝇贪著刀刃上蜂蜜的芳香,它去舔食,就被割死了。这就是一见到五欲,被贪欲驱使,五根一入到里头,在这个点上人的心就乱了,就从这里开始生起烦恼和业,而卷入到生死中去了。


我们要学乌龟,看到有五欲的野干在旁边准备吃你,就不能把五根投入到那里,一投入就会被俘虏。现在要有自知之明,我能不能做到无心无念?五欲现前时心里能空的了吗?能不起念头吗?还是五欲一现前,心很快就会迷惑,然后把幻影全执为实有,有好的马上生贪,不好的马上生嗔?如果是这个状况,就一定要用正念管住五根,不然五根在五欲里放逸,就从这里滋生出很多妄念、烦恼。比如问问自己:眼前出现异性的美貌,我真的看他(她)是一个幻影吗?是空的吗?或者是不净、是苦的吗?还是觉得特别好看,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的!如果是这样非理作意,放任自己的眼根去看,那就被贪欲抓住了,之后造的就全是生死业了。


所以一定要认识集谛。没有认识,行为上就会很错乱。这里要在心上衡量,到底我的见解在什么层次?修行在什么层次?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根境相对时,既观不了无我,也根本看不到世间的一切都是苦,这时就只感觉五欲真的很好,特别喜爱,那就是对欲界爱染情深,直接跟出离心相违,这是会生欲界的。


这时候说我一定要得到,这么好的享乐为什么禁止我听、禁止我看?这时出于很强的要满足自己的心,要到喜爱的五欲。这样一是出于对“自我”的爱重,一是认为享受五欲真的很安乐,因此就一心求得让我得到五欲乐。如果自己处在这两点迷惑当中,那所造的业就完全是生死业,完全是堕欲界的业,不用说得解脱,连生上界都不可能了。


现在人心非常短浅,就只求眼前的享乐。寻求感官刺激的人,不仅不会想来世,连过几十年也不想,就是尽情享乐。他认为错过了就再没机会了,这样白活一世对得起自己吗?这样的心就一味追求现世的五欲,动机就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在他眼里,所谓的安乐唯一是亲自受用五欲的乐受,再没有别的了。这已经一错到底了!这是内外宗派中最下劣的动机、行为,造的几乎全是非福业。这时集起的业只会牵引人堕恶趣,因为当时的心态没有善心的状态,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的贪欲。


所以人如果到了这个层次,那就跟畜生无别!在这个状态下,不必说出世间修道的功德,连世间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也没有了!到了这时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是极端自私的心,完全没有智慧。所谓欲令智昏,他就那么短视,就只想抓到眼前色声香味等的声色享受,认为得到这色声香味触的享受才是人生的目的,此外都是不现实的,只有这个最现实!这样的话,丝毫不会为别人着想,因为太自私了;根本不会为未来着想,因为只认眼前的享受最有实义。以后的事谁去管它?来世更虚无缥缈,想它干什么?想不到因果,想不到轮回苦,生活只有一个内容——就是享乐!


我们目前一定要知道自身什么水平,如果没有世间是苦的定解、没有出离心、没有无我的定解,对这些茫然无知,或者只是耳朵听听,心里并没有深刻的定解,那这样没有正见来掌握自己的行为,来把自己从原来的颠倒道里救护到解脱道上来。这样心态和行为毫无扭转,只是形式上做很多、口头上说很多,并不会解脱。


出世间道最基本的是要了达苦集,生起出离心,要明白因果,再是要了达人无我。如果这三个内涵没有,那对出世间道是根本无法趣入的。这样的话,完全处于一种迷茫、一种无明的冲动,而这种习气是来自无始以来无数次的串习,所以我们要观注内心是什么在指使你行动?就是一种错觉,认为受用这悦意的色声香味能得到快乐。


刚才说了,鹿、象、飞蛾、苍蝇、鱼,它们没有很高的理智,基本是发自本能的冲动,就认为好的色声香味我一定要求到。那么我们作为修道的人,如果下降到这个层次,那是很悲惨的!引你入生死的就是这些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如果你能观色声香味触一切都是空的,还起什么念头?如果能认识“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又哪里会那么多迷乱。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见解、这么深的观照,能观到这些是无常的、是苦的,也不会在里面放逸!如果这些内涵都没有,就只认眼前的色声香味是实在的、要享受到过足贪心的瘾才满足,那就成了尽情吸毒的人。这样还冠冕堂皇地说“与时俱进”,还认为自己活得很潇洒,这样粉饰并不代表自己的心相应了佛法。自己的心自己最清楚,烦恼依然是烦恼、有漏业依然是有漏业,对世间五欲的贪心已经变得越来越重。看看自己的行为,连基本的佛法也没相应上,完全跟俗人一样。世俗的人求取现前的五欲,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毫无理智。他不了解这像小儿食蜜——只是一口的甜味,后面有割断舌头的大苦。他不清楚贪欲的过患,不晓得欲尘的虚妄,丝毫没有求解脱的心,也没有正念,也不可能观照无我!世俗的人这样做情有可原。但修行人没有自知之明,不晓得自身的见解、修行到什么地步,反而以豁达空、拨无因果为潇洒,以自在无碍来粉饰自己,其实根本也不是在境界里无心,那就成自欺欺人了。


所以佛就讲“世上的人不如那只乌龟”!那只乌龟谨慎小心,它有智慧,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如果探出头来一旦被野干抓住,就会被它吃掉;所以它一直把头尾、四脚收缩在壳里,不给野干任何机会。如果我们能以正念收住自己的六根,那不管心前有多迷人的五欲来诱惑你,都不会被它勾引、被它套住。自己就像那只乌龟,一看现在正在直播世界杯足球赛,马上就有防护的正念:我不能入进去云里雾里的分不清真假,以前我这方面有很重的习气,入到里面我根本不觉得球场上变幻的景像是空的、毫无实义的,也根本不认为这是毫无实义的肢体运动,反而一进去之后,浓厚的习气马上现行,一直看得津津有味,眼睛连眨都不眨!那就是飞蛾扑火——自己的心完全被色尘钩住了。这样懂得自己凡夫心的毛病,就要以理智及时地控制。就像那只乌龟,探出头来一看,世界杯的野干在旁边要抓我了,马上把眼睛收回来。要这样以正念保护自己,不让眼根伸到世界杯球赛的幻影里放逸。


或者听到旁边响起一首特别爱听、爱唱的流行歌曲,或者各种诱人的娱乐声音,一听到就警觉到这是魔咒来迷惑我的心。马上就把耳根收起来,它就抓不到我!不然坐在这里,今天有春晚演出,马上旁边电视里的声音响起来。这时心里就蠢蠢欲动,没有以正念控制住自己的话,耳根马上就溜到声音里,很快就被卷进去了,几个小时造很多杂乱的生死业。


或者旁边有诱人的香气和味道,也要马上用正念保护,不要让舌根入进去、鼻根入进去,不然也会很快迷乱在幻境里。只有这样时时刻刻小心保护,才能保持修道的功德不失坏,才能减少烦恼和业。


每一天可以自己算一笔账:今天我造的业里,有多少是随顺解脱的业,就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解脱可能性。这个没有防护住,心上不断地在滋生烦恼和业,那所成就的就是往后无数的轮回果报!我们内心的幻想跟现实的行为是两种东西,幻想是尽快开悟成就,现实是心整天在五欲里耽著分别,心心念念都在造随顺生死的业、增上迷乱的业,这样能成就什么?成就的只是轮回而已!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认识五根放逸的过患,一定要在这上面反复衡量。以前的人讲几句就很明白,就会按这样去做。但是今天人的思想太复杂,受到的反面熏染太多,邪知邪见很深。如果没有反复地把道理讲透,大家只是耳朵听心里不认同,还是不会去改自己的行为。


现在要直接把道理摆出来说,“五根放逸”到底好不好?放逸之后是什么结果?是使自己的功德退失、善法失坏、烦恼分别增盛、身心状况退化,还是能让自己提升?大家都是有理智的人,如果一种行为会严重地损伤自己的身心、毁坏自己的现世和来世、会失坏宝贵的功德,那我们是不应当去做的;如果做了能增长身心的安乐、能带来现在未来无量无边的安乐,那当然应当精进去做。


现在归在自己身上观察:我的五根放逸在五欲里会造成什么结果?经上说:会失诸善法,所以要像牧牛人看住牛,不让牛进到田地里,不然从春天开始辛辛苦苦地播种、施肥、灌溉、耕耘,花了很多精力,积聚了阳光、雨露等很多因缘,才长出这么好的庄稼。农民都爱惜自己辛勤种植的庄稼,如果放任牛在庄稼地里乱踩,那就太可惜了,短短几十分钟就毁坏了几个月劳作的成果。农夫知道这个过患,马上用木杖打牛。这个动机就是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成果。


现在我们的情况就像这样,花了很长时间付出了很多努力,才逐渐地转变观念、行为,逐渐地在清净业障、在生长善法。这样由长期的努力,生起了一些信心、智慧、念力、定力。内心比以前清净了,智慧更明亮了,能看清邪正是非、善恶因果、世出世间。心态上开始一改过去的浮躁,一改过去的狂乱,心能安定下来,做什么事情心智清明,有正念把握,而且心胸越来越宽广,能够看到未来很长远的事,能了解三界六道、世出世间方方面面的因果。自己做什么事一方面是以求解脱心摄持,一方面是以菩提心摄持,时时想得到我要成佛救度无量众生,以这样的心摄持去行持一切,那相比于以前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成就的善法、所得到的受用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12-24 14:30

修行当然有很大的受用,内心所得到的法乐远远胜过五欲的乐,它的稳固程度、清净程度、能够遍布于一切时处、遍布于身心。我们也是因为修道有极大的利益,才肯昼夜精勤地修行。现在放任五根在五欲里放逸是什么结果?从很严重的状况来看,就是会让所有的善法功德都退失,甚至完全毁坏!


当我们五根进入了电视、网络、各种杂乱的声色里面、信息里面,或者处在繁华的都市,五根放逸在各种美好、迷人、快乐的世间欲尘里,然后就是心不断地攀缘境界,在里面不断地生邪念妄念。久而久之,造成什么状况呢?第一是定力丧失,比如经常在网络上毫无控制地、随心所欲地放逸,这样放逸惯了,就会让自己的心躁动,安定不下,这就是丧失定力。所以就发现自己的心很难集中起来,注意力分散。做什么事没办法几个小时安安定定、有条不紊地做,正念分明地做,这就是注意力降低。第二是念力下降,就是记忆力下降,很多事情记不起来,当然更不可能心里明记佛法不忘,严重的往往心里一片空白。第三是慧力损减,感觉进入欲尘里放逸久了,心上蒙了很厚的一层垢,不像过去那么清明。这样再学佛法,不能像明镜那样照见法义,领悟力降低、辨别能力降低、敏锐程度降低,这就是慧力损减。


再看,一到这欲尘里面,自己也把持不住,硬是觉得面前的欢声笑语、各种精彩的球赛、歌舞、晚会、各种的爱情片、武打片、恐怖片,觉得声色很刺激,当时就无法把持,只是任着欲望带着自己往前走,其它一切都不顾了,就只想美美地享用到五欲,乃至一个镜头、一句话都不愿放过!


要知道起心动念不是无作用的。不断地起心动念,人就会陷在深度的迷乱里头。只是你对自己的状况太不了解、对自己的病太不了解。在现起虚妄的影像时,你认为很快乐、很美好、很精彩,而且特别满足,今天很过瘾!饱餐了一顿视觉、听觉的大餐!其实是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出离心!看下来的时候自己还在回味,脸上还浮出欢喜的表情,对别人也津津乐道,自己的心一直沉浸在那些悦意的幻景里,回想着那些景象、那些情节、那些画面,觉得非常满足!觉得真的很快乐!下次我一定还要看!这就是完全贪著现世的心。


产生的错觉是什么?就是认为这个世界非常快乐,哪里是什么苦海?这样哪有如救头燃、昼夜求道的心呢?只有认识到:自己还深陷在生死苦海里,现在得人身是极难得的机会,人才会极其珍惜时间,尽一切努力来修道。自己知道眼下的处境非常严峻!心上还有很多烦恼、业障没有净除,时时有可能堕入生死!如果不珍惜这次人生,一旦失去,就一定会百千万劫地生死!你要想想,天天在五欲里放逸、贪图享受,怎么生得起这样的道心呢?道心早就被埋没了。(你看一次电视,佛法就已经在天边了!这样修法不痛切,哪里会有佛法的成就呢!)


迷在欲尘里就是这样使人心短浅,就只认享受眼前的声色为快乐。这样以贪心只求眼前的所欲,心灵完全被障蔽了,丝毫看不到惑业苦不断循环的轮转状况,看不到自己在不断地被业流冲着往下走。人的心变得狭隘了,失去了广阔的视野,没有深广的智慧认识生死缘起、了达未来的过患,根本不知道目前是在不断地旋转苦轮,往后有无穷无尽的生死。心完全迷失了,处在昏乱的状态中,使心胸越来越狭小!


比如看九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普遍胸无大志、心量狭小,而且迷乱很深,心态浮躁。狭小到什么程度?就是只会享受,除此之外不会再想别的,不会想到家庭、国家、社会,更不可能想到人类千秋万代的利益!所谓要求解脱、要为全法界的众生谋利益,这样的心是绝对没有的!物欲泛滥的结果是使人心迅速下滑!使迷乱越来越深,福慧越来越浅。


现在的人一下班就钻到网上去了,除了上网没有第二件事可做。这样造成人往后越来越没有福德,因为已经腾不出身心来为别人考虑,一切都归之于父母,成了父母是欠债的奴仆!宝贵的心灵被埋没在欲尘当中,体会不到世间的苦难,发不起慈悲心,没有大志愿。连自己的亲人有什么苦要为他分担、有什么累要为他分担都不知道。人如果只会享受五欲,那是完全的自私了。这样没有利益别人的心,就成为无福的人了。只有奉献才能得福!只有为别人着想,心量才能宽广、才能引发善心!所以,完全被欲尘所蒙蔽的人,他的心智会降低、善心会降低、福德会降低,而且身心状况紊乱无序,连起码的“理智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责任义务”都做不到了,狭小到就只有贪著欲尘、贪图享受。五欲把人的心完全蒙蔽了、紧紧地抓住了!人内心的空间在逐渐地缩小,迷幻的程度在逐渐地加深。


网络里全是虚幻的信息,这个时代人类的意识利用科技的手段,制造出各种吸引人的色声香味,五欲的量足以让一个人从早到晚沉浸在里面。这样人的心完全被虚幻的欲尘给套住了,在人心里不断地播下不清净的种子,使他心里填得满满的。没有上网时自己的心很空灵、很宽阔,就像在寂静处不接触欲尘,安静的时候心非常宽广。但是贪欲重了,心会狭小到只往五欲的针眼里钻。就跟一个故事所说:一个人白天在街上公开抢别人的金子,别人说:“白天路上人很多,你为什么敢抢别人的金子?”他说:“我在抢金子的时候,眼睛里只看见金子,看不到旁边的人!”


这样在网络上被动地接受大量邪种子的熏染,这些种子不会没有作用,就像土地里种了很多种子,因缘一到就蓬勃地生长出来。内心播下的种子,功能比外在的种子强得多。只要不断地在心里熏染不清净的种子,一定会使人心恶化。


可惜,很多人只知道外在的事,对于内心的事一点不知道。如果能够知道唯识,就会深深地恐惧。只要心境接触时起了妄想分别,立即就种子种下去了!起多少念头就种多少种子,有多强的心念就熏入多强的种子。这样才知道为什么人类在迅速退化?十年中人心退化的程度超过了过去一百年,很快就造成了一代新人。这一代新人的身心状况,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这是由于出生以后多少年分分秒秒的因缘,以这个造成的。一切没有不公平的,没有偶然的,一、二十年里是怎么起心动念的,就造成目前的心理状况。


所以看到人心普遍变得冷漠、自私、自我为中心,然后生活在幻觉里,对人生应尽的责任很难做到。普遍地能看到人没有了温情。为什么呢?因为他没熏习过孝悌忠信等等。人的心就像一块布,做了裤子就不能做上衣,这有限的人生就看心心念念往哪里用。如果自己的心整天放逸在五欲里,在内心的空间里熏满了不清净的种子,那么驱使着你的心往哪边去的缘起就很清楚了。所以就造成一代人普遍地失坏人伦道德。人是越来越冷漠了、越来越自私了,而且定力丧失,表现出行为任性、没有自控能力;又没有智慧,分不清邪正、善恶、苦乐;生活紊乱,身心状况严重退化。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五根放逸的后果。


今天人心的状况是分别心起得越来越快,而且波动非常强,因为一直在用分别心。处在快节奏的时代,人都要很快地用心、很快地说话、很快地反应,大家都在用分别心较量,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应对别人、怎么说话。这是邪慧炽盛的时代,身心的状况普遍不健康。因为所起的心不是利人的心,不是自净其意,所起的多数是非福业,造成的不是将来有福德,所以外在是快速地退化身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很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圣贤的教导,一味地推崇时尚,以所谓自由的观念作为主导,他是放之、任之、纵之的!在这之外没有谁能说服他,父母说不了、老师说不了,以这样的任性时时处在毫无约束的放任状态。


然后意识非常混乱,过去遵从圣人的言说,无论是世出世间的圣人,由于是彻悟真理的人、是以真正利益众生的发心,开示的是安乐之道。这样的话,只要沿着圣人所指示的道路去走,就绝对能够离苦得乐。但现在没有圣人的信仰,处在混乱的见解里,接受很多似是而非的邪见,快速地误导心去造很多轮回的业、恶趣的业,没有别的内容。


当前放逸在五欲的海洋里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点不要看错了!原先你认为最要爱重的、最要利益的就是自己,而最能给自己快乐的就是眼前的五欲,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了。如果不趁现在尽情地享受,一旦老了、死了就再没有机会!这就是极端的错误。要知道在自己的见解修行还没稳固,目前五欲的海洋实际是会吞噬你慧命的海洋。是会导致身心恶化,乃至造成无量无边过患的因素!也是摧坏长期所修善根的主要因素。


能生涅槃的善根,说起来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个,但是一入到五欲里放逸,信、进、念、定、慧就统统会失坏。看得多了,心里熏了很多不清净的种子,又不能及时地清理,然后它是会不断地作用的,这样会摧坏你的信心。当讲起出离心、菩提心或者空性、苦谛甚至不可思议境界的时候,会觉得格格不入,导致接受起来很困难。自己以前没有防范的意识,常常被动地接受世间的言论,这些论调不断熏到自己的意识深处,渐渐就成了牢固的颠倒见。比如一再听到说有浩瀚的宇宙,人只是地球上渺小的动物,熏久了就误以为我就是小小的人,我外面有个广大的宇宙。这样就成了领悟万法唯心的障碍。


如果没有接受这些说法,可以很简单地一步到位。接受了这些说法,接受得越强,障碍就越重。世间的科学家没学过佛法,他是用分别心来建立一套学说,他就认为心外有个独立的宇宙。熏染多了,心中的佛法就会隐没!佛法说的“法界就是心,心就是法界”,一切法都是从真心里出来的。障碍轻的话,点一下就明白。所谓的自性根本不是这个肉身、也不是这个分别心,这些都是现象,这个世间都是虚妄分别心现的,不是有什么实体的。但科学熏染得过深,要转过来非常困难。如果心很单纯,可以直接开示;但熏染邪知邪见过深,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都可能转不过来。始终觉得心外有个宇宙,里面有很多独立存在的星球、天体。或者认为心外有个自然界,它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转的。压根儿连基本的业感缘起的正见也难以生起!


又比如受种种谬论的影响,会认为世间真的有幸福、有安乐、真的有意义。由这个邪见的误导,一定会增强对世间的爱执,丝毫也生不起出离心。出离心是看到世间的一切毫无实义,是以智慧认定了这些连微尘许的实义都没有!做这些事是百分之百的徒劳无义,百分之百的轮回。这世间凡是由烦恼和业造出来的法可以全部定性是苦!所以才一概放下。


这样去掉了错觉,再来看这个世界,就觉得众生都很苦!人为了五欲而奋斗,非常可怜!但如果对苦的世间有乐的颠倒见熏得越多,障碍就会很大。在障碍没解除之前,就不会认识有漏皆苦。


这不是别的原因,要看到自己的心确实百千次受过邪见病毒的感染,小时候就开始被动地接受世间的邪见。这些观念不断地输入内心,输入一分就有一分作用,输入十分就有十分作用。这样的话,会造成很深的错觉,一直会觉得世间的事很有实义!认为现前摸得着、看得到,享受起来就是很快乐的!在世间进行科学、文艺、建筑、商业方方面面,也是很有意义的!生活并不都是苦的!


这些方面就是由于观念熏得太深,浅浅的是拿不掉的。要深入的话还要有福德因缘,要很长时间在安定的环境里熏习佛法,自己通过观察,就能拔得开来。但这要很多因缘条件,因缘没达到,只是听一听,心里不触动,没有从根破除心里的邪见,那见解并没有扭转过来,心是很不容易转的。见解是里面的轴心,所发出的一切身语意的行为是随这个轴心而转。今天的人自我为中心,不肯听从别人的教导,没有从深层破掉恶见,行为是很难转变的。


这样就知道,邪法熏染多了就直接破坏信心。闻思修很浅的人,只是一、两年根本不管用的,稍微心田里生了一点善法庄稼,这时如果放纵五根,很快就会被破坏。熏染了很多邪的观念,内在又没有深的智慧,很快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并不是苦、并不是无实义,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实义的、是值得去投入、去追求的。这样一遇到各种诱人的境界、听到各种邪说,内心的火又会燃烧起来,这就是邪见种子没有从根破掉,被一些蛊惑人的现代言论所鼓动,就会重新炽盛起来。心上又会燃起对世间法的热情,非常愿意去实践、去学习、去把精力投入在里面。


这样,在世间一丁点也感受不到这是苦、根本没有求解脱的紧迫感、不会昼夜如救头燃地修行,这些就荡然无存了!反而以能享受现代生活为荣,对传统的出离行嗤之以鼻。然后,围绕在他旁边尽是现代新潮的色声香味。他认为我既能享受五欲,又能修道,真是一举两得,世间和出世间兼美!


实际上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很清楚,他的心完全在欲尘里散乱。以前安安静静地缘着佛法读诵、听闻、思维、修习,方方面面都能做到。现在逐渐与法远离了,根本没有心力学佛法,认为那些我都学过了,再学没什么意思,不像现在的五欲不断地花样翻新。最后心会退步到根本不愿意提佛法、不愿意住在寂静处、不愿意规规矩矩地修行。围绕着这个心,所有的生活内容都会变卦。再也看不到从前的他了!再不会昼夜安住在法上精进了。信、进、念、定、慧的善法统统会失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12-24 14:30

二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看起来是五根在不断地缘着五尘放逸,其实操纵者是里面的心。心好比骑马的人,五根好比马,受心的驱使,马才东南西北到处奔驰。所以,要从根本上制止五根放逸,就一定要制服自己的心。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心里既有善心也有恶心。如果不制好自心,让贪欲当家做主,就会使身心完全陷入错乱。我们的心好比一个国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心调伏好了,心里的盗贼都成了良民,听你的指挥;没调伏好,毁灭你的就是心里的烦恼!所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妙的)”。恶业是自己的心造的,堕地狱、饿鬼、旁生受苦也是自己的心导致的;身口意做出种种恶劣的行为、发出种种颠倒、狂乱、损己损人,也都是由内在的烦恼起的。这样就知道“心为其主”的意思。


总之,五根是以心为主;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以心为主。心就是世界的轴心。调伏了心,就调伏了一切!所以佛殷切地教导我们,要好好制服自己的心。昼夜做观心、治心的工作,就是修行。


“好”是善巧的意思。包括认识自己心上有哪些成就三昧的障碍,这些是怎么障碍三昧的,后果又如何严重。一旦有深刻的认识,就会主动地对治。对治得好,止息了贪欲放逸,就能深入三昧。我们心上的障碍有三种:一、心性差别障;二、轻动不调障;三、失诸功德障。依次,以心性差别障,障碍无二念三昧;以轻动不调障,障碍调柔不动三昧;以失诸功德障,障碍起多功德三昧。“当好制心”不是喊口号,而是切实地看到自己心上的烦恼病。认识了自己的心有很大毛病,然后设法去调伏,才能入到三昧的定境中开发智慧,成办解脱。不然没有治好内心的病,就始终为欲所苦,就会不断地增长生死,不可能解脱。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这是指心性差别障。凡夫的狂心非常可怕,超过了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蔓延。这四种东西很可怕,被毒蛇咬了会毒死,被虎狼遇到会咬死,碰到怨贼也损坏财产、生命,大火焚烧会烧毁房屋、财产、会烧死人。但心比这几样东西还可怕。因为这些只是一次性的现象,而烦恼却是缠绵根深,只要没有得到根治,尤其是不了解无我,那是一点办法没有,顶多只能伏住。以这个原因造成我们从无始到今生之间无量无数轮回的苦!我们在轮回里一生一生地受这么多苦、造成这么多zai 难,就是缘于贪嗔痴烦恼。


心不调伏是由于有差别障,包括贪欲、嗔恚、愚痴等各式各样的烦恼。如果在心刚一生起时,能伏住各种烦恼,才会入无二念三昧。不伏住,心始终在不同的境缘里起各种烦恼,忽尔生贪、忽尔生嗔、忽尔生什么,一直缠缚在烦恼妄念里,这就障碍三昧了。因为三昧是无二念,不论遇到什么境界心是不波动的,平等稳定的。


为什么没有平等、稳定的心境呢?因为心里有障碍,顺心的境一来就起贪欲,像毒蛇一样吸噬自己的善根;违心的境一现又发嗔恚,像猛兽般吞害善根;没有顺逆境时又落在愚痴当中,也是损减善根;有时候贪嗔痴没有哪一个特别强,三个是平等的,这种状况也是周遍焚烧善根。这样内心动荡不定,就障碍了“无二念三昧”。所以要认识到:自己随境缘不断地生心动念,这是很大的障碍,是急需整治的地方。


求解脱,首先要认识烦恼的过患,再努力地对治,使心入到三昧中,才有希望见到法性。所谓的“欲放逸苦”,就是指如果我们放逸,就会像过去受无量世的苦那样,未来还要受无量世的苦!原因就是内心的贪欲没有制服,一直随着贪欲妄动,就有无休无止的生死。


知道这一点后,修行人应当向内降伏自心。心没有降伏,时时都有危险,一定会造出无量的烦恼、业和生死;心如果降伏了,就有真正的安乐,就真正太平无事了。离苦得乐的道唯一在这里!离开自己的心,修什么呢?心里没有烦恼,说一个修字也是多余的。就因为自己心里有很多妄情,这些虚妄的分别已经串习成性,它是很坚固的颠倒的惯性,一碰到可意的人和事就贪著,不可意的人和事就排斥。像这样,内心妄动的惯性非常强。如果有观照的力量,知道它是虚妄,能够歇得下来,就会解脱。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这是指第二、轻动不调障。


好比人手握蜜器不断地躁动,他的眼睛只盯着蜜,见不到眼前被草覆盖的深坑,所以很快就掉入坑中。


“蜜器”,比喻五根受用五尘的快乐;“手执”(就是手牢牢地抓着蜜器),比喻贪心不断地缘取五欲的境;“动转轻躁”,就是眼等根识一直跟随五根在境上动转,一点定不下来;“但观于蜜,不见深坑”,指六识只缘着现世六尘,根本不知道未来的障碍(这个障碍一是生处障碍,二是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


凡夫的五根接触到特别喜欢的声色等时,心因为有快乐,所以心就不断地取境,然后境相不断地转换,心识不断地取相,妄动不已,这就是“动转”的意思。比如人一呆在电视机前就被吸引住,动都不想动。因为电视节目特别好看,贪心已经粘著在上面不愿离开,就像手里紧握蜜器,因为这是蜜,有甜味、有快乐!就一幕一幕都不想放过,这就是“执取”的意思。所以才看到人的眼睛盯住电视,竖着耳朵在听。


现代娱乐的生活就是打造视觉、听觉、味觉等的大餐。这是经过很长时间通过高科技等的手段,把现实中无法见闻到、享受到的声色等集中在一起,人置身其中,能享受到平常生活没有的快感,这时心就会完全被贪欲支配,牢牢地著在境上。几个小时里,念念不断地缘着声色动转。十来年串习下来,心已经有严重的躁动症。今天,这种障碍在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年轻一代,眼、耳、身心不停地躁动,就是妄动串习过深的表相。


我们心里虚妄的行动要认得出来,它是怎样行动、是什么状态,这样会发现自己一旦处在妙欲里,贪心就会现行。比如现在看各种的歌舞、影视,眼睛直直地盯在上面不愿离开!尤其是喜欢的节目,谁要禁止你看,就会生气!就是因为心里俱生的贪欲习性不必要教,凡是有快乐就想抓到,不肯离开。


这样就造成“轻动不调”的障碍,也就使自己的灵知深深地被欲尘埋没了!大家要问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我生死轮转?《楞严经》说:是以攀缘心这个根本造成轮转的。说到底,就是看不清六尘只是虚幻的假相,因为执为实有、执为取到它会得到乐,就贪心念念地缘取,这欲界里的景象在不断地转变,心就不断地缘着境相取著,一缘境就起念,念头不断地起。这样不断地动念,怎么能见到本性呢?完全迷啦!


众生的苦就是一直在妄动当中歇不下来。如果能歇下来,菩提是本来现成的!所谓:“狂心不歇,歇见菩提。”心动得厉害,一定落在欲界当中,连色界都上不去!不但落在欲界当中,大多数会堕入恶趣,未来是很不妙的。要看到当下的贪欲是只想取到眼前的五欲来饱尝快乐,这就是极端自私的心态!以这样的心态造的业全是非福业。这时人不会考虑别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享乐;行为的逻辑非常简单:现前的五欲享受起来快乐,当然我要得到!这样哪里会拿出心思来行善积德,像这样沉溺在五欲享乐当中,让心一直狂乱妄动,就造成无数的惑业,也就只有长劫轮转了。


这个时代以贪欲为主,人们不断地享受五欲。贪欲把人心障蔽了,心里想的、口里谈的就只有享乐二字!人们都认为及时享乐才是最现实的。其实这是最短视的、最弱智的!人的心已经缩小到只认现前有什么东西享用了快乐就是好的,管它什么前生后世、善恶因果、什么利益众生,都完全抛之脑后了!


这样,心就只求现前的享乐。只要能营造出现时的快乐,就极力地寻求。有什么事能让自己快乐,就像猎人追捕猎物一样,马上心识就奔扑上去。凡是色声香味,都是放任自己纵情享受,丝毫不加控制。这就是被一个乐颠倒见完全控制死了,因为心里已经认定这是好的,干嘛要控制呢?控制是没道理的。有了精彩的节目,难道还坐在这里眼观鼻、鼻观心吗?看电影是求得快乐,难道只观空花泡影,让它索然无味吗?这样花钱买票干什么?所以现在人对享乐的态度是完全放任的。这样迷失在虚妄的光影里,哪里知道以这样狂乱会造成多重的身心障碍、会造成多少的生死流转。


以这样的放逸,就造成现代人轻动不调的障碍。


现在关键要检查自己有没有轻动不调的障碍。如果已经安不下心来,非常浮躁,耐不住寂寞,只有沉浸在五欲里才能过活,只有心识不断地妄动才感觉舒服,那就严重障碍了“调柔不动三昧”。



接下来解释“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这一句:


比喻里的人对蜜很贪,眼睛只看到眼前的蜜,除了蜜,无边的世界都看不到了!连在近前被茅草覆盖的深坑也见不到。


这个比喻很深刻。一定要用智慧观照当今人类的心灵是怎么越来越狭窄、越来越短浅的。今天的人已经变得非常现实,人的心已经串习成任何时候都只关心自己的享受,心思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投在追求现前的享乐上,心里已经腾不出空间想更深更远的事!这样培养出的人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其它都不会想啦!久而久之,心智就被严重地障蔽了。


心是要培养、要串习的。比如某条流水线上某道工序的操作工人,他天天就只做这一种事。这样子就只知道那一点,其它都处在无知的状况。又像今天大学里的专科教育,假如是学化学,就只懂化学,其它什么也不懂。把人设置在这里面,久而久之,就会让心变得非常狭隘。


同样道理,如果整天迷在现世享乐中,起心动念都是想这个!今天有了钱,我们到哪去玩玩?去唱歌跳舞、还是去溜冰、去看大片?已经串习成这个样子,一起心动念就只会这么想,想不到更深远的方面。


今天的人能记住一大串明星的名字和他们的生日、爱好、发型、服饰、宠物、成长经历等等。这些记得很多、很牢,对历代圣贤的名字、传记、古圣先贤的大经大法,却显得非常无知。所以人如果一直在五欲里放逸,这时六识就只缘着现世的色声香味触法,以迷乱认为这些是好的、有实义的,就一直沉迷在里面,其它什么也看不到。这是经文“但观”二字的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12-24 14:31

“不见深坑”,这就是成了严重的“近视眼”,看不到眼前有深深的坑井,一旦放纵就会掉落进去。这是比喻两种障碍:一、生处障;二、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这里有非常深刻的密意。


生处的障碍,就是指将来会生在很不好的地方。这要反观自心,如果心的迷乱程度一直在加深,心已经变得狂乱不调服,那未来的命运比旁生还糟糕!本来作为人心识非常活跃,不像恶趣众生被苦所逼、被愚痴所蔽,心识非常暗钝,没有能力了解很多。比如旁生连加法也作不来,3+4等于几?在百千万亿水、陆、空的旁生里去找,没有一个数得来3+4=7!更何况进行发明、创造,做各种高级智力活动,绝非旁生所能,更非饿鬼、地狱众生所能


所以人有殊胜的智力,这是极宝贵的品质。如果能好好加以利用,世间和出世间的事理都能搞透彻,能很快成贤成圣。但是搞不好,造起业来比旁生要强百千万倍!刚才讲了,生为一个人,能有好的教育,首先好好地熏习仁义礼智信,以进入人天善道作为起点,不断地修整好自心,净除掉虚妄的迷执,显发本有的品德,按照这样走,就有能力极快速地成就菩提,极快速地上进;但如果没有这样纳入正道,反而纳入了邪道,那也是“下恶趣如箭射”了!这里为什么讲生处障碍呢?这密意是人的心识活动特别快,这股力量如果被无明所驱使,被邪见所推动,心识就会像野马一样在邪道上狂奔!因此造起业来非常厉害,不知道比旁生强多少倍,很快就出现生处的障碍了。


旁生的心好比牛车,人的心好比飞机。飞机一旦失事,不是粉身碎骨嘛!又像车辆在悬崖上飞奔是什么命运?人的心没有理智驾驭,受邪见的蒙蔽,就只认五欲是第一好的事、只认纵情享乐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这样放纵贪欲,造下染污业的数量和程度极其惊人!


这就知道“造成生处障碍”的意思。由因上业的状况,就知道果很不妙。现在内心是什么状况,就可以推断临死是什么状况、中阴是什么状况、最后生在什么地方。


所以错用了人身,以活跃的心识念念不断地妄动,最后变得狂乱不堪,这就造成了生处障碍。狂乱的业造多了,就只会感得恶趣!这不是外在强加给人的,也没有任何偶然,心已经乱到这步田地,就一定会下堕的。


第二“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如果心思昼夜在五欲里不停地动转,一个小时就已经动了数以亿计的妄念!耽染世间欲尘的力量串习得太大,怎么修得成呢?按这样串习下去,就出现修任何行都困苦不能成就的障碍。


现代人从小就开始训练用分别心,所以脑筋转得快,但身心普遍不健康,缺少福德。所以讲起来非常高调,修行连量低的都修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心已经经过百千万次串习,不断放逸在染污境界里。当妄动的力量已经极度加深时就难以扭转。修行需要心调柔,能有力量安住在法中,现在负面妄动的力量已经很强,心就很难相应法,很难安住在法上,也就使得修一切行都困苦不能成就!


一个人几十年在五欲里放逸,现在才开始修行。怎么让这股妄动的惯性力量止息下来,这是相当严峻的问题。需要下很大功夫才能调整过来。古人三天能做到的事,现在人也许三年都做不到!就是因为习气太深了。连几年安下心来修行的定力都没有,几个月安于寂寞都做不到,怎么能成就呢?法成了口头上的,迷乱的习气是在念念不断地“实修”,怎么会成就呢?


现在的困难在哪里?以前人心纯朴,没有很多妄想,没有妄动成性,这样一修就能直接相应,很容易成就。比如从早到晚二十个小时,心能够很好地安住在法上,这样效果就很大。而心里不断地妄动,不符合修法的要求,那就很难见效。同样修殊胜的法,一天修十小时六百分钟,有人能五百分钟安住在法上,一百分钟是妄念,有人只有一百分钟安住在法上,五百分钟是妄念,这样就相差很远!何况从早到晚,心几乎都在妄动,根本定不下来,那就使成就变得非常困难,就是因为内心的障碍很严重。现在很粗的障碍都没有拿掉,修甚深法当然难以相应,修基础法也难以相应!



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这是讲制心要及时、要果断,不要让它发展。狂象没有钩子钩住,一旦它得势了,野劲发出来了,要制住这股势力就很困难。如果在刚一发起时就用铁钩钩住,那就控制了它、使它发不出狂劲,就会乖乖地听话。这是讲对治贪欲要在刚萌生时就及时管住,不然发展深了就难以控制。


再讲“猿猴得树”,“猿猴”是散乱妄动的象征,“树”表示六尘,心是由攀缘六尘而生起各种习染、恶行。所谓的孤因不成,光有猿猴,没有树作所缘,也活动不了;光有树,没有猿猴,也没有活动者,猿猴攀到了树,就上下跳跃,动个不停。这是指我们的心一旦遇到了欲尘,就不断地动转。如果没遇到境缘,心还很安静的,但今天电视一开,里面什么爱情片、暴力片、又是新闻、体育、娱乐、这个综艺、那个访谈……心就在五花八门的境界里不断地生起贪染。没有看之前,心里很单纯、很安定。一缘上去,真的是猿猴得树,攀缘不停。几个小时里,缘着各种生贪嗔的境界引发无数邪思妄念。看下来心里已经装得满满的,而且心已经乱了,明显地躁动不安。打坐根本坐不定,更不必说深入禅定,连基本的平静都没有了。


认识了这狂心是猿猴,遇到境就会兴风作浪,所以在它刚发作时就用铁棒打它,不让它放逸。心又像狂象,不用铁钩钩住,就什么都做得出来。所以要及时对治,不能放任。它的势力强大了就会难以控制,人到了难以自控时是很可怕的!那时明知不好,但已经控制不住了!


这不是一天来的,最开始只是很微小的一点,因为不明了发展趋势,没有及时对治,任它逐渐增长势力,最后会造成大的zai 难,会成为毁灭因素。什么事都是从轻微发展来的。所以在刚一萌动时就要调伏。


这样观察就会明白:罪魁祸首原来是心中的贪欲。没有管制好贪欲,放纵它,就会造成无量生死过患,会彻底毁掉一个人。所以最可怕的就是自己的心。为什么修行要时时照顾自心呢?因为一切问题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发生的,心是主因。所以要时时制服自心,不让它在五欲中攀缘、妄动。这样来使心入在调柔不动三昧中。


所谓的“当急挫之,无令放逸”。“急”,就是缓慢不得。“挫之”,就是纵容不得。一定要把它的势力打下去。如果已经有很重的贪心,也一定要咬紧牙关克服!就像抽鸦片上了瘾,要下狠心戒除。要把自己绑起来,即使瘾强烈发作,也一定要咬紧牙关克服过去。这时不能纵容自己,不然就会遭到毁灭之灾。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再从正反面观察:毁坏我们一切好事的、毁坏一切功德成就的是这个心;自己的心调伏好了,能制之一处,成就一切事也是这个心。所以,万法的根本就是心!一切祸害是由它生出来的,一切功德也是由它造出来的。所以第一紧要是制服自己的心。


“制之一处”是指得了无二念三昧。“无事不办”,就是能成就很多功德。“制之一处”是因,“无事不办”是果。能够制之一处,后面的好事就来了!如果放纵自己,使得心乱了、不调顺了,以躁动的心就什么法都修不成,而且种种烦恼、业力都会造出来,所以叫“丧人善事”。它会使一切好事都丧失。这是指失诸功德的障碍。


我们修行还没有到不退转地,就处在自身难保的状况。今天好好的、明天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前面是一个好修行人,一放纵贪欲就垮掉了,以往的持戒、修定、闻思修功德、正念、慈悲、道心全部会垮掉。但是,如果能制心一处(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能逐渐把自己的心调整过来,从过去内心不断起贪嗔痴生各式各样的烦恼,逐渐调伏好了,就会入无二念三昧),做什么事都能定住,那就“无事不办”了。


首先一定要得到这样一种相,有了这个无二念三昧(就是能够制心一处),这就表明你的心调柔了、堪能了、有心力了。怎么说呢?就是做什么事心都能定在上面,没别的念头。比如我看书,就能定定地看书,从头看到尾,不打什么妄想,这样看书一定能看得好!听闻,也是安安静静地听,每一句法都从耳入心,闻法也会成办的。思维,就一心专注在主题上,思维苦,会得到苦的定解;思维无我,得到无我的定解等等。修什么法心都能一缘专注,无事不成。


所以,野马调伏成了良马,它会带着我们趋向无量功德的宝洲!心调伏好了,就能发挥极大力量。然后能一心投入在修清净的法上,就会起无量妙用!世上一切好事都是由心做出来的,一切坏事也是由心做出来的,心能入无二念三昧、能制心一处,就一切好事都可以成办。从现在一直做到成佛,无量无边的利他事业、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会显现!


这样知道了功过利害就明白修行的重点是折伏自己的狂心!心是万善万祸的根子,没折伏,就成了万祸之根;折伏了,也成为万善之根。所以一切时都要制伏放逸的狂心。放逸是不理智的、是狂乱的,放逸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狂奔。所以时时要制止。


法和魔是一消一长的,修法的力量越来越强、正念的力量越来越大,烦恼的魔力就越来越弱。所谓好好修心,“修”也就是时时观住自己的心,心一妄动就要折伏它,不支持它。支持它,它就更加狂乱,惯性的力量会越来越强,最后就不好弄了;不支持它,顶多也就折腾几下,慢慢就会没有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比如人抽烟,第一根烟抽上去不控制,再抽第二根、第三根……抽了几十根上了瘾,就会不断地抽。只要不断地支持这种行为,错乱的习气就越来越重、妄动的力量也越来越大。而努力克服,也会逐渐降下来。第一次戒烟,到烟瘾发作时,很难克服!非常难受!但要知道,这是妄动力量的反弹,如果不去支持它,它本身无主做主。所以这时一定要咬紧牙关克服过去!这样到第二次还会发作,但是会弱化。越是不理睬它,就越来越弱。经过多次地克服,它就逐渐弱下来,正念的力量占了上峰,自然就能戒除。


人的心都是如此!所有的妄动习性都是很多次串习来的。要想除掉习气,就只有严加管制自己。像看惯了电视,那是妄动得不得了!从小就开始看电视,看了几十年,看过上万次!想一想习气有多重?


要克服是有很大难度!以前贪惯了,东西一出来就想要。但是你能克制,不去助长它,它也会慢慢止息。本来这只是一种妄动,止息掉了,心病就治好了!自己心里的各种贪欲,能一样一样克服,最后心里的颠倒妄动都停息了,心就完全与法相应,这就是随顺解脱、随顺成佛,是清净的因缘。我们的如来藏是随因缘而变现的:随着迷染的缘,就会变现生死,随着悟净的缘,也会证得涅槃。


心已经调柔了,入在三昧中(三昧叫正受),然后就只领受清净的法,非常顺利地往解脱的道上走。不这样做,哪里有解脱可得呢?不必要幻想了!修行就是要把自己身上狂乱的习气对治掉,不对治自己的习气,心和法就始终是两个,永远没办法实证到佛法。任你如何谈玄说妙,心里的状况一直在随贪欲奔驰,那就只是奔驰生死,丝毫也靠近不了涅槃!


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好不容易修集了一点功德,要护持住,不让它失坏。这以坚守禁戒、制伏自心最为关键,能制伏不放纵,才能保存功德、才能进步;没有持戒,放任这个心,马上就损坏功德。这在现前就能看出,修功德很不容易,失坏功德非常简单。


譬如三个月很好地修集了一些功德,然后去城市,没有防护自心,就想要好好享受,吃什么?玩什么?现在有什么大片,就放纵去看。一天看多少,大片里污七八糟。在这里生多少淫念、贪念、嗔念、散乱的邪念。功德马上就失坏了!一个月下来,那点修道的气氛早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折伏自心。


折伏自己的心首先从反省下手,反思自己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趋向、怎样起惑造业、流入生死,是怎么在迷乱感苦的路上走的。看清楚之后,又要考虑我怎么来改正?如果心散乱在五欲里,不加管束,在里面起多少非理作意、引起多少烦恼和业,这会怎样失坏功德,感召无量的苦。现在转过来,努力消除心性差别障,努力让心入在无二念三昧中。无二念就是心住在一个所缘上,没有杂念。


经上讲的“制之一处”,就是一心系在一个所缘上,等到心调整到常常心无杂念,就入了无二念三昧。有这个三昧的成就,做任何法行都会生起很多功德。


所以,首先要调伏自己的心,调伏自心又首先要把放逸在五欲中的心收起来。如果心能定得住(有调柔不动三昧),那修任何佛法都会有成就,做任何事都会生起很多功德(这就是起多功德三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30 16:41

检查内在的见解系统


我们最基本的见是因果见,如果有这样一个见,它就有力量抓住你的心,成为你内在真正的眼睛。你做什么事作权衡的时候,这个见它起作用。我该不该做,是心里的正见指导我,而这条正见会按照因果律来看:这个是好吗?是坏吗?将来得好果报还是坏果报?有利益还是无利益?心里自己会权衡,然后按照所权衡的来采取行动。或者是要前进、要采取,或者是要后退、要避免。我是一个有正见的人,也就是自己有一双洞见事理的眼睛,我的行动就靠着正见的眼睛去指挥。


但现在检查一下,大多数人不是这样,因为从他要采取行动的当时去看,他心里并没有一个正见在作指导,甚至根本是没有思想的人,也就是他不会独立思维、不会独立地去作抉择,坐在那里从来不想事。这样的人,虽然没有自己的见,但是他有一个被灌输的见。


整个社会像一个不断运转着的轮盘,它有一个轴心,这个轴心实际上是思想见解。这个思想见解有一些是占主流的,有一些不占主流被人忽视的,占主流的就会成为共同潮流。其实幕后支配的还是思想权威。他们能造出一整套言论来解释种种行为的合理性: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利益。这些就是所谓的言论见解。这些言论出台的时候,做言论的人肯定要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做是怎么合理的、怎么先进的,而且这么做能得到如何如何的利益……”每一套言论必定是由这些组成的。但这个说出来跟真相两个是有距离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整个迷乱的众生界里面,以共业的势力,他要推出一个权威的角色。现在这个权威就是各领域的专家、知名学者,反正是重量级人物,大家对于他是崇拜的。其实按佛法来衡量,凡是不符合正法的言教都叫“邪教”,宣扬邪说的思想权威叫“邪师”,所说出来的叫“邪论”。但是他出来的形象俨然就是整个世界的导师、是世间真理的宣言人。这样的话,由于大众崇拜权威的心理,所以说出来的言论很快被人接受,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共业的潮流,方方面面的各种言论很快就风行世间了。


那么,我们学佛人面对这些持什么态度?接触这些言论时,心里要有个检验员,不能盲目地接受。要以正见如理地衡量,看清邪正真伪之后,再看需不需要接受,这样才能杜绝一切邪见的渗入。它一出来,以敏锐的眼光就能看得出:这个是邪说,那个是颠倒的!这样就不进这个邪见毒素。但是很多人没有这个正见防御系统。而且内在有很重的崇拜名人的心理,所以出来的时候他不认为是邪师,也不认为说的是邪论,而是把他奉为导师,把他的言论奉为金科玉律,把大家一致的推行奉成是天经地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世间各种新思想输入到千百万人的心里。这时见到大家采取新的行动了,而你心里认为“我不能落后,我要跟上潮流”,而且以领先为荣,这时候是什么一种东西在起作用呢?因为这个世界都很崇尚创新,很崇尚敢作敢为,很崇尚领先。这时又有一条很滑稽的行为理由,就认为说:“我最先做的,我提前能够做的,或者我有创新意识。”就证明“我”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愿意搞这些新的行为。实际上心里就是以这一种机制来起作用的,时时会以世间权威灌输给你的观念来发起行动。


从前你是不是这样呢?比如你以前面临抉择:“我要选择什么职业?我要选择什么配偶?我的理想是要过怎样一种生活?我人生的标准定位在什么地方?我的生活应当拥有哪些内容?待人处事的做法是怎么做的?”仔细一看吓人得很!简直是一个伪装的佛教徒!为什么呢?因为里面行动的机制全部落在邪见系统里面,就跟电脑已经储存好的软件一样,它已经全部打入进去了、深入进去了。而且在这个里面已经组装好了。所以很多人的内在系统是一个世间邪见系统,这个邪见系统没有把它清除出去,没有装上真正正见的软件系统,那么身心上发出的一切运作、一切行动的逻辑和程序,一切的价值标准、生活内容……全是过去邪见权威给你设置好的。


这个你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深处在邪见之中,深处在人类共同邪见的潮流之中?你可以想得到。比如要选择生活,你会感觉:今天这个时代崇尚这样的生活,比如:要怎么样的房间,怎么布置,需要哪几大件?生活的标准要达到如何?人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要达到多少财富,要有多少娱乐享乐的方式,要怎样才叫做拥有了幸福人生……这整个一套方式是不是权威、专家给你安上去的?然后人和人交往的时候,要采取什么行为方式,标准在什么地方。这个也是给你定好了的。


现在正见的力量很弱。如果因果正见已经很强大,已经把内在的邪见系统全部摧毁了,然后重新组装了因果正见的系统,你的行为应该说跟社会上的人完全不同,标准也完全不同,待人处事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别人认为这样是有意义的,但在你的正见看起来这是无意义的;别人认为这样子叫做成功,而你看来根本不叫成功;别人一生的重点放在这里,千方百计地想求取、想占有,你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重点,因为你认为安乐的因在行善上面。


所以,由于在你心里这种正见,你就会有意识地把心力往真正有意义的方面去投入。你每天的生活都在断恶行善之中,是在遵循因果律不折不扣地奉行,这个时候是唯因果为重、唯修道为重的,就是因为正见已经具有绝对支配行为的力量了。那就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能有眼力看到那些是颠倒的、是造成苦的,即使千万人都说这是非常成功,是非常快乐,你根本不会附和。因为明明是毒药。如果你见到了这是善行、是安乐的因,即使所有的人都骂你傻瓜,你还要去做。这就根本不一样了!因果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之后,全盘的做法都不一样。


再更高一层来说,如果苦谛的正见已经有了,已经出现了出离意乐,方向就会完全不同,不是下到轮回海里拼命地求,而是一心求从这个苦海中出来,这样所有轮回的做法都会停下来,一切追求世间乐的冲动和行为会止息下来!而少欲知足的心理和行为会日渐强大,会充满你的心,会贯彻到你一生的始终。哪怕这个时代再多的人反对,你心里的信念丝毫也不会动摇!这就是正见系统已经完全成功地安置在心里了,它起了绝对的指导作用。


再进一步,如果你真实有菩提心,那确实心心念念就是为了利益法界众生,做什么事都是想着这个,都是为此而发愿、为此而回向,这就成了你一心祈愿的点。它会统帅你的一切行为。


所以,现在检查自己,一种为了维护我自己,做事的取舍方面、原则方面是一心只想我自己成功,首先要自己得到财富,得到功名,得到学术成就,得到什么什么,这就是我爱执为主,然后在此外,很少能生起利益众生的心。这样的话,充满你的生活,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享乐,身心很大的比重都处在这样一种气氛当中,那证明正见是没有的。因为如果因果正见已经在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最起码也应该做得到过去的善人那样!他是每天孜孜不倦地行善,他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里。什么看看大片啦,听听流行音乐啦,到什么地方去观光旅游啦,吃吃喝喝啦……这些低级趣味的事就完全像吐口水一样扔出去了。


但现在里面的邪见系统没有从根解除,所以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最根本的邪见还没清除,实际上连最基本的人天乘的见解和行为都没有,最重的、最占主要地位的可能还是现世享乐。这种见解的毒已经中得这么深,它还在不断支配着你的生活。


恶习难改


现在的难不是在讲道理上,道理上就这些了,古代这么说、现在这么说、未来也是这么说。难在自己改过。就像走路不难,但是对于一个跛子来说非常难!说话不难,但对于一个结巴的人很难!听声音也不难,但对于耳根有问题的人很难!我们说不能抽烟,从道理上讲就几句话,但是对上了烟瘾的人戒烟很难!


现在大家都有很多幻想色彩,很多人都不是在自己脚跟下修行。有一句话叫“高明容易解脱难”。谈一点高明的很容易,谁都会说两句,可是解脱难哪!因为解脱是针对自己的习气、业障要能消除。如果要求修一年十善业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坚持。但实际上不只是做一年,而是要做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熏的习气太深太重,病太深了!现在不是背药方的问题,而是讲怎么服药去病的问题。说起来是很简单,就那么几句,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要时时纠正内心的习性。


再打比方,你要说写字很容易,写了就可以,开始能规规矩矩吃一点苦就写好了,但现在已经写了几十年,歪歪扭扭乱写惯了。现在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要用很强的意志力,针对自己的习气一点也不放过地去改。当要这么乱写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好好写,一笔一画写”,这就难啦!这一点教书的人很有感触,同样教一个课程,如果业障少也就一下懂了,但是教智力低的学生就特别费劲,就是他障碍重了。


所以现在讲起修行的难,就是指自己心中邪见、邪行的势力很强。一个人受了几十年的熏染,种的习气相当深!到了三、四十岁才来学佛!这以前最好的时间——成长的阶段、吸收的阶段、串习的阶段,多数都是往邪的方面走的。


这是一个非常恶浊的时代,很少有人有福气在很小的时候就遇到好的老师、好的教育。所以,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实际问题,面对几十年来所熏成的恶习气,心里恶习有多重也表示修行的难度有多大!只有咬紧牙关克服这些恶习,才能走得出来!不然学得再高也只是文字上的,文字听完了重复一遍并不难,只要记忆力好;而且分别心活跃的话,还能编造、演讲,各种各样都能做的。但问题是里面的习气没有化掉,行为没有去改,这样一直处在很深的障碍当中,怎么能实证到佛法呢?其实,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为的取向作法以及习惯,也就是我们自身具体的业力。要在这上转变,才能有成就。


比如说,要讲“诚敬”也就那么几句话,习染不重的话,就会恭恭敬敬地拜下去,定定心心地念,诚诚敬敬地做,不必要讲太多!但现在会感觉很难。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几十年骄纵惯了、自由散漫惯了,观念里根本没有“诚敬”二字。现在要让骄慢、狂妄惯了的人规规矩矩地做恭敬的行为,心里不生杂念,还要弯腰、磕头,事事都低姿态,这有多难?就像刚才说的,已经成了瘸子的人要再走路是很困难的,已经高姿态高得强硬的人,要做到谦恭也是很困难的。


又像过去,女人行持一般人伦的善规,比如孝顺公婆、恭敬丈夫、抚育儿女、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很多人都能做得到,就因为是从小养成的。比如过去一个家庭很多子女,尤其是大女儿,又当姐姐又当妈,从七、八岁开始就会做事,烧饭、扫地、洗衣服、带弟弟妹妹,哪样不能做?很小就成了“小大人”。到她成家的时候,这些都做得来,并不觉得是难事。而且从小看着母亲怎么做,耳濡目染,自己懂得怎么做,心里也接受这种做法。但现在都是娇娇女和傲慢女,贤善女很少,从小就养成了娇惯、傲慢各种的坏习气,享受惯了,不愿吃苦,所以到了那个年龄,非常害怕嫁给没钱的人。她就希望嫁给大款,能够什么事都不用做,别人侍候她,因为从小就是这么生活的。


那么,对于这样新一代成长出来的女性,再让她做过去平常人都能做到的事,就千难万难了!这个难不是道理上讲说的难,而是习性上扭转的难!习性这个问题,是需要在从小就注意养正,但是父母也是盲目,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这样骄宠惯了,心态这么高,怎么能孝养公婆?别说孝养公婆,连看两天都不能!又怎么能抚育子女呢?所以也就不要子女了,因为这太难了!其它的就更做不出来。一个最重的习气就是自私骄纵,贪图享受。这就是当代人的业力。那现在要扭转它,有多少难度?


所以这些人要成家也很困难,因为她的心已经很高,看到电视里描绘如诗如画的爱情生活,她心里向往的就是这个!但现实中能找到这样的白马王子吗?英俊、潇洒,又有才情又有很大财富,两个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浪漫……她就想要过这样的生活。这样把妄想养得越来越大,而现实又是非常平淡、平常,所以就一直不满足。一生都活在非理的幻想当中。已经深入内心了,烙下去的印象太深了,就时时以那个起作用。可怜这种妄想支配了多少人的一生。活在这样的幻想当中,再怎么也难以改变她的“理想”。像这样,就没办法过平凡的生活,更做不到为了家庭忍辱负重!因为她要的唯一是过那种生活,要有那种情趣,她是一定要的,达不到幻想的要求就没办法接受。


总的来说,媒体给人设定一个理想值,天天告诉你最好的是什么,得到才不负此生。像这样强化人的我所执,让成千上万的人吊死在虚妄标准的圈套里。


所以你对比来看,过去没有这些东西熏到人的内心,那么作为一个欲界的人,到了成年自然是要成家的。过去人的心比较单纯,多数都是这样子过一生。但现在媒体已经强烈地给人灌输了这些,只要灌输进去的观念消除不了,那自己的心就会死死地定位在这上面。像这样,多少人已经被媒体做了一次“换心手术”,但自己却浑然不知。可怜,人的心里一旦设定了种种虚妄的观念之后,就已经成了假人,被虚妄观念支配着的人,真人也就被埋没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30 16:42

像这样告诉你: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生活标准才叫做成功等等。这些话听得多了,入得深了,就叫你那样行动。其实一个假话听了一百次,就会被愚化,心里会死死地执持。到这个时候它就起作用,就会说我的人生还没成功,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才成功,这就要拼命了。这是中了观念的毒,这样子中的毒有多少?它支配着你人生的理想、计划、行动,怎么样创业,追求方方面面的成功,学业上的成功、事业上的成功、财富上的成功、爱情上的成功等等,这些观念一旦灌输深了,轻易是消不了的!即使学佛多年,还是它在指挥你。大家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心是不是还在被邪见控制?


关键是对治心病


现在关键是这无形的心病怎么来解决。想治病,首先要知道自己是病人,而且在得到了治病的良方之后,要听从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然后还要避免各种禁忌。这样避免了违缘,集聚了顺缘,才能逐渐好转,最后消除病因。


现在的状况是内在有很重的习气病,所以要长期吃药,逐渐治理,才能扭转。这是第一。第二、现代的环境时时会诱发你的病。包括媒体、恶友、各式各样的因缘,心里没有足够强大的防护力量,一遇境缘,习气大发,病就又会复发!


以前的环境很简单,诱惑力很小,比如上街人也不多,商品也不多,外在异性的诱惑也不大,而且没有电视、电影、网络,所以就没受很多干扰,可以好好地护住心,能静下来反省、改过。这样经过几年,烦恼的病就会渐渐止息,而能好转。


但现在我们如果内在还没有生出道心来,又不能严密地以正念防护,外在染污的因缘又特别强盛。这时管不住五根的话,又会受到世间各种境界、观念的影响,就又会跟着世间不正的言论、见解、生活行为方式走,这样病怎么能治好呢?像我们身上任性的病、放逸的病、贪欲的病、邪见的病、散乱的病、自私的病、懈怠的病、嫉妒的病、竞争的病,像这些都还很严重啊!


所以,如果我们心里的这些病没有解决,而且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有多大的病,更没有努力去改正自心,就只幻想马上转凡成圣。虽然愿望是良好的,也确实有速成的事,但内心的状况合不上去。就只是想得到一种好的感觉,但好的感觉也不等于去除了心病。再好的药,也要自己肯服才有效!只是妄想这样那样,不去看根源上自己的心有什么过失,不着手在自己的心上调整,这样的话,学佛就成了口头谈论。内在还是几十年来养成的非常坚固的习性。


总的要认识到自己以往的想法和做法很多是颠倒的。现在少感染一些,修行就快一些、就简单一些。感染的越多,就越困难。所以真的要回头。


真要护持好修行,就要戒电视、戒电影、戒网络、戒世间的书籍报刊等。这些戒就是为了避免世间染污缘的影响,是首先必须把污染的源头切断,这是第一个境缘上的处理。


第二是属于心里习惯的问题,也要痛戒。比如嘴巴会说男女的情爱叫做贪,但心里未尝不感觉很美好。就如同口里说这是毒品,但吸上去只觉得飘飘然,好极了。所以,口上说的和内心的习性相差很远。


大家对生烦恼的因缘一定要了知。里面有烦恼的种子,现在一时还断不了,但首先要防止外面的境缘!另一个要注意,现在还有没有崇拜世间专家的心?这上要好好检查,真正有归依戒的人就不会崇拜世间外道的法和专家。以这条来衡量的话,是不是还有相当的距离!怎么有相当距离呢?因为心里还在崇拜世间的专家、崇拜一些世间新潮的思想,既然内心在崇拜,就愿意效仿,这些思想就会入在心里,而且发起行动。而归依的要求是立誓唯一以佛为师,不以世间外道为师;唯一以法为道,不以外道的法为道;唯一以僧为伴,不以外道徒为伴,所以这会让归依不清净。比如有人虽然在学佛,但听到世间言论说人生应该这样才成功,这些话语听起来特别认同!那这样把颠倒的见执取为殊胜,不是见取见吗?奉行不随顺解脱的行为,不是戒禁取见吗?


很多人还是崇拜世间的歌舞、影视、科学等各套领域的明星。对于世间的一套没认为有什么过患,就是根子上熏得太深了。从小就已经产生了好感,而且不断地串习,并没有清除。当很多声音都在说:“这个好!这个高贵!这是成功!”很多的语言在赞美这些世间法,自己接受的话,没有审视的话,就直接从自己的眼、耳两门进去了,这就是中毒了!


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这是毒,会受感染,但到了有毒的地方,不戴防毒面具,毒很快就入进了身体,就会在里面起作用。如果常常呆在有毒的环境里,毒熏染得越来越深,最后毒就和你融为一体了!身体里就都是毒了!现在讲的就是意识深层的中毒,这个问题相当严重,感染也相当深,它是无形地侵入,现在要拔除也有相当难度!但是必须拔除,不拔除就会不断地起作用。


救自己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学法,从内心里生出很深的正见。这样才能根除内心深处的邪见病毒。


如果佛法学得深入,下很大功夫来思维、抉择、串习,在这方面不断地集聚力量,集聚到次数相当多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出现正见的力量。当正见有力地生起时,邪见就会被清除。但这要自己能坚持,能吃几年苦才会见效!就跟戒烟一样。


如果能生起正见,确实邪见会被排除,自己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再看世间的事,心里会非常清楚,“这个是苦因、这个是愚痴、这个是无明”。


而且对于各种世间的邪毒,有正见防护的力量,当它一出现时能够遮住,这就是里面的正见强了。就跟人的身体,里面的正气调动起来了,外面虽然有一些邪气,也无法侵入。里面的正气很弱,邪气马上就侵入,就是这个道理。


刚才讲了,一定要吃几年苦!这吃几年苦是首先要远离世间的染缘,不受干扰,然后才能着手做见解上的整顿,但不要期望一下子就能扭转过来,一下子是很表面的,但转到几十次之后,确实它会固定下来。固定下来就有决断,就会跟过去的见解完全告别!


这样正见达到了很坚固时,自然会发生力量。然后行为上就愿意改了、会开始主动往出世间的方面走。不然浅浅地学一学是力度远远不够的,一两次激动一下,也会过几天就无影无踪的!


这以上讲的是首先把邪见转成正见,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心态和行为。下面还要从被动转为主动。


从被动转为主动


就是要自己主动发起愿力,发起要断除恶行、颠倒行为的心、远离染缘的心,这要从自己心里发出来,这样的话,才会主动有意识地调整心态和行为!这才是真正开始修行!


比如一个人从小依赖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就很难独立。学法也是这样!你过分地依赖,自己不按法主动去修,内在的力量不发出来,就改变不了自己。


实际上,法就是讲我们每个人自己心上的事。现在修不到的一个原因跟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关系很大。从小就开始学心外的知识,跟修心了不相干。如果一开始养成了反省修心的好习惯,那就会容易得多,会学什么都归在自己身上观照。但没养成这样的习性,就非常被动,不会学了就用在自己心上。有一次讲,就有一次听,有一次因缘和合,听的有些感受,就算是好的!等讲法的声音没有了,其它声音传过来了,又是世间的心、世间的行为。


这就是因为从小没在这上培养,影响到以后学佛也是这个状态——就是缺乏主动!自己没有修行能力,只盼望别人能够拖着走,甚至代你走,最好把你送到目的地,但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没有自己努力,只是过分的期望,时间一久就心灰意冷,然后就疲啦!搞不动了,最后反正也不愿意搞了,就这么得过且过了!


这个佛法是要人自己去走的,要自己立大志,承担起普度众生的责任来,发出伟大的愿力来,要自己修好自己的心,自己做大丈夫来走到佛地!现在只有做大丈夫的梦想,没有做大丈夫的行动,怎么能做大丈夫呢?这样自己并没有真正立大志来完成佛道,只是耳朵里听多了,佛反正是最圆满的代号,是无上之人!听久了,出于包装自我的心理,一开口就是“我要成佛!我要普度众生!”


真要告诉你“成佛”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是要把自己完全改掉,不要像以前那么自私、那么放逸!不要那么颠倒!你愿不愿从最基本的地方改起呢?“普度众生”是自己担起为法界无量众生与乐拔苦的重担,为此不惜流血流汗,你愿不愿先度自己这个众生呢?如果有,才能谈得上有一些发心。但现在的发心很多是虚伪的,成了装饰“自我”!因为入了佛教、有了新概念,马上就以这个新概念来包装自己,事实上还是以世间的一套在行动。这样换汤不换药的话,就只是虚假的修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30 16:43

二多食苦对治


这里要明确所对治的是饮食过量的苦。它会增长烦恼业障,会障碍三昧,所以要认真对治。


如何对治?方法是观察饮食过量的过患。以前没有修道,生活都是在迷乱当中,修行之后要懂得哪些生活方式和修道不相应。要检点出来,一一改正。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放任烦恼而生活,那是修不好道的。


要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过量饮食的毛病?平时有没有做到了理智地把握饮食,不毁坏自他的善法、不妨碍道业吗?世间人没有求道的心,饮食上乱来,因为他是以烦恼为主,做的是纵欲、任性的事;修道人不能跟俗人一样,要以道为重,所以凡是妨害道业的事都要遮止,凡是有利修道的事都要实行,在饮食上也不例。


也许大家从没想过多食有什么苦、会怎么严重地障道,因此也从来没有“要对治过量饮食”的心。现在要调整过来,首先要用智慧观察到多食的过患,然后要能发起对治过量饮食的心,之后要让每顿饮食都只成为成就三昧的顺缘,而不成为违缘。


观察有三点:第一、是观察到饮食是服药,是为对治饥渴、维持生存而服用,因此过量食是不合理的;第二、观察到过量饮食会毁坏自他的善心,因此不合理;第三、是认识到过量饮食会失坏道业,因此不合理。真正以智慧认识到了这三点,饮食的观念和行为就会开始转变。



第一观:服药治饥渴、好恶平等观。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首先要了解自己身上有饥渴的病。观察自身:每天都要吃几顿饭,到时间不吃,饥渴的病就会发作。逐渐地饿下去,身体会越来越虚弱乏力。饿过七天无法支撑,就会死掉。这样就清楚,自己是有饥渴的病。对治饥渴的药就是饮食。如果能在时间和量上保证好,这一天不会发饥渴的病,也就能维持良好的身心用于修道,所以要把饮食当做服药。


接着要想:既然饮食是药,就应当定时定量地服用,这样才对身体有好处;如果不以理智把握,非时、非量、不相宜地乱吃,那只会损坏自己的身心。比如病人如果因为药味苦涩,就减少药量,那以药量不足,会不利于治病;如果因为药好吃就多服,也一定损伤身体。药本身是毒,能治病才叫做药,如果服得过量、不足、或不合适,也就成毒了。饮食也是如此。刚才讲了,身体饥渴的病要用饮食来治,但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维持一天身体正常运行的饮食,也各有自己合适的量。如果没达到量,身体的能量不够,那就气力虚弱,妨碍修道;如果超过这个量也会成病。比如身体只需要这么多,结果多出了20,那这多余的20就成了负担、成了废料,它在身体中储存,需要很大的能量去消化它。这样也会损伤身体。


以上这些道理能想清楚,这第一种观就能做得来。每次受用饮食时就会想:我现在进餐是服药,目的是治饥渴的病,让今天身体有精力修道。我不能因为药好吃,就生贪心多吃;药不好吃,就生嗔恚少吃。这样以理智把握住自己的心。如果正念的力量大,就能克制住贪欲。不管有什么饮食来,都能不增不减地受取,而不妨碍修道。即使有满桌的美味,也都能控制好自己,不过量地吃。


这很重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一生几万天里不因为饮食而障碍修行。如果没有控制好,每天都有可能因为饮食味道的好坏而过量或少量,造成很多修道的障碍。


自己也能反省到:常常因为食物味道好就无节制地乱吃,吃完发现已经上当!享受只是舌头舔舔,过去就都没有了。造成的损失是几个小时或半天都浪费掉了,非常可惜!自己也后悔。这样让自己落在昏沉、懈怠当中,打坐打不好,觉得这一天很乱,就是因为身体给搞乱了。


这方面一定要好好观察,直到心里认同了“过量饮食有很大过患”。这样让观念上转过来,然后在自己身上对治过量饮食!



第二观:不损自他观。



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这是讲多食会毁坏自他的善心,所以要禁止。


要学蜜蜂,蜜蜂采花时只取花的味尘,不损伤到花的色香。这是比喻修道人理智地把握饮食:只受取身体所需的能量,不会以贪心多求而毁坏自他的善法(“自”是指三昧善法;“他”是指施主的善心)。


这要知道,过量饮食会使身体负担过重,导致困乏、昏沉、睡眠。再打坐,效果就很不好。饮食调理好了,身体能量充足,一坐下去会很相应,也容易得定。饮食不当,即使昨天坐得很好,能够得定,但今天贪饮食吃得过量,结果坐得一点不好,妄想、杂念、昏沉一大堆。所以,为了保护三昧善法,就不能过量饮食。其次每天应时应量这么吃,不坏施主的善根。如果过分地享用,贪得无厌,这会使施主生厌倦的心,失坏他的善根。


有智慧的修道人,每天要像那只小蜜蜂,饮食来了,只理智地吸取所需的能量,之后一整天不障碍修法,反而增长善法。这样施主也欢喜做供养,他对你有信心,不会失坏善心,就真正种了福德。


每天都要把饭吃好,吃得平等,不生贪嗔;吃得应时应量。这样吃好了,饮食就成了为修道充电加油,不但不会损坏三昧善法,还能增上三昧善法。



第三观:知量知时观。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有智慧的人会做出理智的权衡。做什么事不是盲目地只随烦恼去做,而是用智慧来权衡:我受用饮食以多少为合适,不会坏我的道业。不是像贪心鬼一样毫无理智地去受用。吃得过量不好,吃得不适宜也不好,吃少了也不好。而且这个时代,还要观察:食物有没有毒,这非常关键!有毒的食品不能乱吃,这方面对身心也有很大影响。它有很多添加剂、毒素会损坏身体的内脏;对人的心态,有些会增长贪欲,有些会增长嗔恚等等,心、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有智慧的人也要衡量。


比如一头牛,如果只能驮200斤,就不能让它驮300斤,不然牛支撑不住,就会垮掉;如果刚好合适,它就能长期稳定地负载。所以说“过犹不及”。


另一方面是指受取施主供养的时候,自己要心里衡量:我有多少福德?能消受多少?要懂得如果受用过分了,自己的道就会败坏。


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受取供养过多而障碍修行。即使修行有点功德也会因此退失,如果没什么功德,那更是负债累累,将来还债就很艰难!所以要防止过分享用而亏损道业。


因果上的加减乘除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如果自己德行不全,还过分地受用信施,那福德的账上就会出现严重亏损,也就修不上去,已有的道也会失坏!要看:自己是一头什么样的牛?如果是很健壮的牛,可以背300斤,但背400斤也受不了,会垮掉。如果力量弱小只能背200斤,就不能去背300斤。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福报有多大、德行有多少。如果德行不全,还过分享受,那自己的道就会很快败坏。


这样就知道,过分的饮食肯定对自己不利,它会使自己负担更重。如果少欲知足,享用少,修的善行、做的福德又很多,那修道就有本钱,就能顺利地修上去,每天向上走的力量也就大了。


这样衡量就可以认定:过量饮食是有很大过患!然后就应当设法对治。


如果以前饮食味道好就吃很多,毫无顾忌;饮食味道差,就干脆不吃。或者经常乱吃各种有毒零食,那现在都要努力对治。


如果自己不求解脱,只图现前享乐,至于来世怎么轮回、怎么堕恶趣都在所不计,那当然不必这样要求。但如果想一生几十年里成就定慧功德,开悟成道,那就要在饮食等的心态、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凡是妨碍解脱道、妨碍成就戒定慧的事,都要禁止不做。这样才能保证每天都非常顺利地投入解脱道的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要这样以理智的观察抉择来决定饮食的取舍。



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先要知道所对治的苦和对治的目的。心里懒惰而懈怠,身体闷重而睡眠,这两者合成一苦,就是所对治。


为什么要对治呢?因为如果存在懈怠、睡眠,就直接障碍精进;而没有一心精进修法,就无法得定;没有得定,就生不了无漏智慧。以懈怠睡眠就使得身心疲软、闷重、昏沉,处在这个状况就障碍定慧,使定慧不能生起。


要求得这一生解脱,这是很艰巨的任务!要凭短暂的一生成就定慧,断除烦恼,那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二六时中念念在道。只有持续精进,才能成就三昧;而一心住在定中,才能发无漏慧;也才能断烦恼超出生死。否则每天在懈怠睡眠里虚度时光,心处在迷乱中,就生不起定慧。古代修道成就的人,开悟之前都是昼夜精进用功,开悟之后更是念念住在道上。所以一定只有对治懈怠睡眠,才能使道业升进。


睡眠从三种事生起:一、从饮食生起,就是以饮食过度导致身体困乏而睡眠;二、从时节所生,就是欲界的人到了天黑就自然要睡觉;三、从内心所生,就是心里有各种烦恼,有时是懈怠懒散就睡觉了,有时感觉今天心情不好,就蒙着被子睡了等等。


以下经文分成两段,前一段是以精进力对治从饮食和时间所起的睡眠;后一段是修观察对治和净戒对治,来消除从内心所起的睡眠。



(一)对治从饮食和时间所起的睡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佛教诫我们要发起珍惜人身的心,以精进力来对治从饮食、时节所起的睡眠。


白天对治饮食所起的睡眠。比如中午吃多了就要睡觉。这样的话,要以正念提醒自己:白天这么好的时光,我一定要精勤修法,不让时间空过!有这样的道心抓住自己的心,就不会乱搞吃的,一直心里提着:“大好的时光不能空过,我要注意饮食,不能乱吃,吃多了会困倦睡眠,浪费许多时间”,这样就会把握得住。


就像学生觉得“求学的几年时间特别宝贵,不能空过”,有这一念心就不会去搞吃喝玩乐,这一念善心会摄持住他的身心,投入到具大义的学习中。那我们是求出世解脱的人、发无上心的人,应该比他更有道心!一想到:人生光阴有几?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现在极难得的修法机会,不能浪费在无意义的睡眠中。这样就会控制饮食,不会放纵多吃。吃多了不是打盹就是傻傻地坐着,一下子就浪费掉好几小时。


如果是真正有道心的人,他的做法跟别人就不一样,别人到这时候刹不住车,没有原则,就是因为道心不强。如果境缘比较好,也许不出问题。但来了几个恶友,说今天要大吃一顿,自己把握不住就混进去了,然后左吃右吃,吃了三个小时!这样就是荒废人生!


实际上,我们对荒废人生、放纵烦恼的事要感到羞耻才好。有羞耻就不会做这种事,有羞耻就念念在道上。大家有没有这份心?有这份心,就会昼夜勤心修道,不愿把宝贵的光阴用在造轮回的业上,做增长烦恼、无明、业障的事上。


不但白天,夜晚也想:这夜晚的时间这么宝贵,初夜、后夜我也要修法,不让它放过。有了这种想,怎么会去看电视?连中夜都要诵经来度过,不要以睡眠因缘,让这一生空过而无所成就。这就是极其珍惜暇满人身,分分秒秒都用来修法行善。


比如西藏金厄瓦格西,一生持不动佛心咒九亿遍。他是常常想起人身难得,以珍惜人生的善心摄持,昼夜都用在修法上。在这些修行人心目中,时间比万两黄金还宝贵,他不愿意浪费在睡眠上,更不用说闲谈、散乱、享受世间五欲,绝不会像今天的人把大量时间都花在看电视、歌舞娱乐、运动,或者在网上到处搜寻。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这句话要牢记在心。要一想起佛的教导,就提醒自己:不能以睡眠让这一生空过,一无所得!更近地说,不能以睡眠让今天空过,一无所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2-30 16:43

(二)对治从内心所起的睡眠分二:1、观察对治;2、净戒对治。



1、观察对治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前一句是以念无常来对治懈怠睡眠。


要观察自己的生命并不是常住的法,这一期人身只是因缘的暂时显现。生在人间,又得到暇满身,修法内外的顺缘都很具足,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但这只是因缘所生法。因缘生的这些刹那,用好了,就算成办了大义;没用好,也就一无所得地空过了。


这里讲:要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从细无常上讲,指器情世间念念生灭,包括我们的身心只是因缘所生法,不住第二刹那。


有句话叫“缘生可贵”,因缘生的法很可贵,你一懈怠就过去啦!如果你对刹那无常有深刻的体认,知道每刹那住在道上才有意义,不住在道上就是空过,有每刹那都珍重不空过的心,精进就会贯彻在一切时中。


今生这一期的暇满是过去累世修集善根的果报,每个刹那都是因缘一现,都要珍重。


能这样念刹那无常,就可以把自己的心昼夜摄持在道上。绝不会去看电视、逛街、闲聊、打游戏、看小说、看报纸,或者做任何与道无关的事。一想起心思放到里面,会浪费掉几个小时,就不肯那样去做。不但这样,连吃饭都想“我要住在法上”,上厕所也是这样,坐车也是这样。常常想到人身极其宝贵,虚度了实在可惜!这一生只有有限的天数,一段一段过去就一段一段地消失。一段一段用好了,才能有所成就;一段一段虚度了,就什么成就也没有。


这样,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因缘所生的这一个个刹那,用好了就有意义;没用好就是完全错过了。一个小时是好多刹那!如果浪费在看电视上,那就太可惜、太愚痴了!就是用金盆装大便!这一个小时所做的事就是往心里装很多杂染的念头、装很多生死业力,要感觉这样做很愚痴!有这份心,就会念念用在道上。


或者就一期生灭无常来说,那你想:我今生得到的这一期宝贵人生,如果不用来修道,马上一生就过去了,有为法都是因缘一尽就没有了,再不会显现第二次。目前因缘这么好,有这段宝贵的时光可以修道,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不然一旦错过就再没有了,然后会落在很不好的因缘中,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这样要常念人生短暂,无常来得特别快;进一步想到死期不定,有可能今天就会死,所以今天一定要好好把握。像这样心里一想到无常,就不愿意浪费时间,就会想要趁今生有这个机会,早求得定慧,早度出生死。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是观察我们自己身上有很大的隐患,而发起警惕的心——我不能睡眠昏迷,一定要常常警觉,因为我心上有烦恼的敌人!


在我的识田里八万四千烦恼没有根除,现在只是没遇到因缘,烦恼没起来,一遇因缘它就会发动。烦恼贼一发动,就会坏我的法身慧命,比冤家伤害我的肉身还可怕!我怎么能安然睡眠不自觉醒呢?


集谛真正思维好了,会觉得烦恼可怕。如果有怖畏烦恼的心,心会时时警惕。因为畏惧生死,就不敢随便懈怠,自己知道一失去觉照,烦恼就会纷纷起来,那是很可怕的。如果能防烦恼贼如防冤家,那就会昼夜六时常常警惕。



2、净戒对治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净戒对治,是一想起烦恼在心里睡觉。不彻底根除的话,它一发动就会让我陷在生死当中。所以要早日用持戒的钩子把它钩出去。心中的毒蛇摒除出去,才可以安然睡眠。意思是:意识到自己心里睡着八万四千条烦恼毒蛇,有一种一发动就让自己入生死,而不得解脱(比如一念嗔心起,就造下谤大德、谤正法的业,就会长劫堕落地狱。以贪心生起,就会破戒堕地狱。或者以损坏三宝物,要做牛做马偿还)。所以要昼夜执持净戒来对治。


这又有三层,首先以木叉戒防住身口,身体不造杀、盗、淫的恶业,口不说绮语、妄语、两舌、恶口等。为了防止毒蛇发动而损伤自己的慧命,自己心里会有第一个强烈的愿心——一定要守好木叉戒,尽量让身和口不造恶。


这样的话,外在身口的业是控制好了,里面的心还控制不住。所以还要修第二个“定共戒”,就是修寂止。修成了寂止,就能完全控制住烦恼。控制住了不发起,就是得了“定共戒”(安住在定中,定和戒在一起,叫“定共戒”)。


这还没彻底,还要成就第三个“道共戒”,就是见道证得无漏慧。到这时才以持戒的钩子把心里的毒蛇钩出心外了。毒蛇已出,就能安然睡眠。


再看经文“不出而眠,是无惭人”:在烦恼毒蛇还没有钩出去时,自己竟然若无其事地安然而睡,那就是无惭愧的人。因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灵知,叫做无惭;因为不知道羞耻自己的过失,叫做无愧。或者不希求作圣贤,叫无惭;不耻卑下,叫无愧。


古代大修行人都有大惭愧心,在意识到自己散乱在世间法上时,会非常羞愧!以前多次讲过:宏智禅师一次和别人征诘公案时,失声大笑。他师父骂他:你这一声失去多少好事?(因为这时心已经不在道上。)宏智禅师就向师父磕头,以后再不敢轻忽!但我们没这份心,我们善根薄。即使放纵自己造恶,也丝毫不脸红。这样才导致不断落在非法中,夹杂很多生死因缘,使道业难以成就。


宋朝慈明禅师和几位道友结伴参访汾阳禅师。当时是严寒的冬天,河东的气候非常寒冷。大家都害怕寒苦,只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不懈怠。当夜深昏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生死废寝忘食,我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这样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我是自暴自弃呀!”后来慈明禅师得到了大成就。


又有一位哲侍者,睡觉以圆木做枕头。稍微睡一下,因为枕头转动,他就醒来再安坐,天天如此。有人说:“你用心太过度了。”他回答:“我对般若的缘分薄。如果不这样,恐怕被妄习所牵。”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



披上惭耻的衣服,在一切庄严里中第一庄严。戒定慧都能庄严法身,但只有惭耻才会学习,所以惭耻是第一庄严。


比如有惭愧心的人,想到历代圣贤和自己是一样的人,他们能修持得到大成就,而自己现在还满身烦恼、业障,为什么还让自己放纵烦恼、造恶业呢?这样有羞耻心,就不会做非法的事,一定会昼夜精进行善。


由于昼夜精进,就能成就戒定慧,速得道果,因此惭耻是第一庄严。有了惭耻,戒定慧都会生出。


惭耻又像铁钩一样会把人的心钩住,不做任何非法的事;如果心里没有惭耻,就还会去做。惭愧心很强的人,稍微做了浪费时间的事,就自己会痛心悔过。我们以前讲过伊庵禅师的事。他一到晚上就痛哭流涕:今天又这么空过!不知来日功夫如何?他对自己虚度人生感觉很羞耻,所以一生没和别人交谈过一句。像这样有惭愧心,就能制止非法,会像铁钩一样控制住心,不会乱做。


像这样就知道,有惭愧才有戒定慧的功德庄严、才能制止一切身口意的恶行,所以惭愧是殊胜庄严。正因为是殊胜庄严,所以要常常怀有惭耻,不能一刻舍离。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这是从反面说:假使远离了惭愧羞耻,就会失诸功德。意思是:没有惭耻之心,就不能持戒;戒不清净,就无法得定;定不成就,也无从发起无漏智慧。这样,戒定慧一无所有,世出世间的功德从何而生呢?因此说“失诸功德”。


惭愧心是希求作圣贤的心、羞耻造恶的心。发现自己没有安住在道上,竟然在烦恼和恶业里打转,自己会感觉羞耻!自己本是自性天真佛却沦为凡夫,比起诸佛菩萨相差极远!有这样的惭愧之心,就会昼夜精进修行。


不羞愧自己的过失,不求上进,叫做无惭无愧。以前怎么做下劣行为,现在依然如故;自己身上不具的功德也不希求修证。这样堕在不思上进、因循苟且的状态中,就不会认真持戒,远离以往的恶心、恶语、恶行。不能持戒止息身口意恶,就无法安住一缘而得定。不能得定,就不可能发起无漏智慧。这样就任何殊胜功德都不可能成就。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所以有惭愧,就一切善法都会生起。因为有羞耻过恶的心,就一定会改过;因为有求作圣贤的心,就一定会勤修。而无惭无愧,就会安于恶劣的行为、安于鄙劣的境界。这样就跟禽兽没有两样了。


禽兽的善心被埋没,不羞耻过恶,不发奋上进。而人有羞耻心,不甘心被烦恼和恶业埋没,就会发奋改过,就可以作圣贤。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这点上。《涅槃经》说:“无惭愧者,不名为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4 16:06

三对治灭烦恼法要三:初恚烦恼障对治;二贡高烦恼障对治;三谄曲烦恼障对治。



今初



以下经文是世尊教授我们对治嗔恚的法要。(一)首先教诫遇到任何怨害,都要摄护自心,不起嗔恨;(二)教导如何策励自心修持安忍;(三)指出嗔恚的过患,教诫对治;(四)教导行者观察道、俗的差别,呵责自己不应起嗔。



(一)首先教诫遇到任何怨害,都要摄护自心,不起嗔恨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这是世尊总的嘱咐佛弟子,要建立“遭遇任何怨害,都安忍不嗔”的修行观念。因此一开始就举出“节节支解”这样极难忍的伤害,来涵盖一切轻微伤害。密意是:即使被人节节支解,还要摄护自心不起嗔恨,何况其它轻微的伤害,更应当安忍。总之要求行道的人遇到任何怨害,都要念念往道上去体会,不能以无明动嗔心。这是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按照经文的指导,要这样设想:假使我被某个怨敌捆绑,没有任何自由,这个怨敌拿着尖刀把我的身体从手、脚等处一节节地剖开、割断,受到这样极难忍的伤害、身体剧烈疼痛时,我应该怎么对待?这时要唯一护住自己的心,不让心里起一念嗔恚,不让口里说一句恶语。在这样被极度残害时还要护住心口不造恶业,遇到比这轻微的打、骂等时,当然应当不去计较。


临时能不能安忍,全靠平时有没有做过如理的思维。所以现在关键是先要在道理上想通,然后在心理上欢喜地接受安忍的做法。这样就要搞清楚:为什么被节节支解,还要唯一调伏自心而不做任何还击?方法是用智慧衡量哪种做法对自己有利。要这样观察:如果这时我生嗔恚还击,事实上是维护了我的利益,还是损坏了我的利益呢?结果会看到:如果动了嗔恚,做了心态上和语言上的还击,丝毫不可能挽回已经受到的伤害,因为这是前世伤害别人的业力成熟了而受报应,受了之后丝毫不可能挽回。但如果我现在放纵嗔恚,就会让长期修集的功德功亏一篑,自己的修行会退步很多。这样观察到放纵嗔恚有极大损害之后,就开始主动遮止嗔恚。


所谓“妨碍修道,失功德利”,在《入中论》上讲:如果起一刹那嗔恚心,就能摧坏百劫中修习布施、持戒所集的善根。《入中论释》里说:好比大海的水量,用秤称量是不可能算出的,嗔恚所感果报的量就像这样难以定出。所以能引恶性果报和能摧坏善根的法,没有比嗔恚更强盛的。


这样认识到嗔恚的过患之后,心里常常要想:即使我被节节支解,也一定要唯一住在正道上,要尽量护住心不起嗔恚、护住口不出恶语。


《菩萨藏经》上有一段讲菩萨遇到伤害,会这样想:如果我现在动嗔心,就会迅速摧坏我百千劫中所集的善根。如果我的善根被嗔恚摧坏,那以后我还要再经百千大劫,才开始勤苦修行圣道;如果这样迅速退堕下去,那无上菩提是极难得到的。所以,现在我一定要披上忍辱铠甲,以坚定的力量摧伏嗔恚魔军。(《菩萨藏经》说:“夫忿恚者,速能损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我善根为瞋害已,复当经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圣道;若如是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难可得。是故我当被忍辱铠,以坚固力摧忿恚军。”)



(二)教导如何策励自心修持安忍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这一段,前一句是要学会认识安忍的殊胜功德,来勉励自己做个有力量的大人;后一句是要学会呵责:不能欢喜安忍的人,就不是入道有智慧的人,按这样来激励自己,做个欢喜忍受的智者。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这是指六度中忍排在第三位,戒排在第二位。六度里前前易修,后后难修;前前微劣,后后殊胜。有前前的功德并不兼具后后,有后后的功德一定具足前前。所以能安忍就一定能持戒,能持戒未必能安忍。因此说“安忍的功德,非持戒苦行所能比”。比如世间人也有能做到布施财物、奉献身心的力量等,但是能戒除身口意的恶行就特别少见。虽然戒除身口意恶行很难,但要做到受伤害时内心还安忍不动,就更加难。能够这样行持安忍,才叫“有力大人”。


怎么说是有力量呢?要看到当时是直接在伤害自己的身体,在毁坏自己的尊严,只有做到不爱执自己,才能安忍不动,这就表明修行已经有力量能伏住势力最强的我爱执。


布施身外的财物、禁止外在身口的恶行,还不是直接向内降伏我执,不一定能称为有力量的大人。如果不具安忍的道力,只要稍微遇到伤害,就会忍不住大发嗔恚。而行安忍的人遇到任何侵犯,心里都不计较,像海阔天空,一任鸢飞鱼跃,所以叫“有力大人”。(这里,比喻是指修道人的心境非常开阔,就像大海和天空,任凭鱼在里面跳跃,老鹰在里面飞翔,心里不起任何计较。)


这只有放得下自己,才能做到,起码也要执著自己的心很薄,才可能这样豁达。心量犹如海阔天空,无论别人怎么打骂、污辱,心里都丝毫不计较。就像布袋和尚所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别人怎么说各种恶骂的话,都让声音自生自灭,心里都不在意,只认为“好、好、好”;任凭对方使什么动作,用皮鞭、棍棒在自己身上怎么抽打,自己主动躺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受加持。不但不生气,还生欢喜心,“打得真好、真舒服”。即使别人在自己脸上吐唾液,就让唾液自己去干吧,懒得去擦它。这叫做“海阔天空,一任鸢飞鱼跃”。


《六波罗蜜多经》里赞叹菩萨有安忍的力量,坚固不动,就像妙高山王以强猛的大风也无法动摇,菩萨安忍犹如山王,嗔恚的大风无法动摇。因此叫做“有力大人”。


下面再讲后一句: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遇到恶骂,不能像饮甘露般欢喜地领受,那就不叫已入道有智慧的人。


这是佛给出标准,假如有别人恶骂你,能欢欢喜喜地顺受,那就是入道有智慧的人。不论别人怎么恶骂,我听起来像饮甘露一样,这就是已经入道的人。


入道人跟俗人不同。佛法是以德报怨。世间就是以牙还牙,而且认为受别人侮辱还不起来反抗、不报复,表明你软弱无能。佛法立场不同,学佛人因为有高深的智慧,他了解了业果,知道现在受恶骂是前世业力的反弹——叫领受等流,我原先骂过他、诽谤过他,现在他骂我、诽谤我,这是理所当然要受的,所以安安心心地接受。骂完就了了,业报就消了。


其次,别人骂我、打我是成就我的安忍波罗蜜多,是我的善知识示现恶逆的相。我的道力要在境上练,没有恶骂、侮辱我从哪里修安忍呢?所以这是成就我安忍力量的善知识,是诸佛化现这样的相让我一次性消多劫罪业、增无量福德,这样子,我借恶逆境,越能忍受,道力就越强、功德就越深。这就像喝甘露一样,这是极有利益的好事!甘露是不死之药,喝了长生不死。多饮一点恶骂的甘露,会滋长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要很欢喜地接受。


有智、无智全在自己怎么看待。没智慧的人认为“我受了很大伤害,这是莫大的污辱!”那当然以这个非理作意,心里越想越生气,很快就生起嗔恚的烈火。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对自己来说,以生嗔恚的缘故,方方面面异熟果、等流果都是恶劣的,以嗔恚的烈火一下子烧毁了多劫善根,开启了很多障碍。一次起嗔心恶骂,过后自己也后悔不已。


在现前来说,一次起嗔的话,一整天的心态都恼乱不安,吃不安、睡不安,心情很坏。而且以这嗔恚的串习将来脾气越来越大,嗔恚重了就是恶趣相,善趣都生不了。这就是没智慧,没有入道。


有智慧的人反过来,他看到这事有大利益,能消业障、增福慧,只是稍微忍一下,道力就增长、福德就加深,所以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平常没有这样的恶逆境,道力不能增上。而遇到逆境,越磨炼,道力越深。所以形容“猪揩金山,金则愈光;石磨良剑,剑则愈利”。道力要在境上练!就像猪用身体使劲地揩金山,越揩金山越光;石头磨剑,越磨越利。越是遭遇逆境欢喜忍受,道力就越深、福慧就越深。我们身边有很多冤家债主、各种找麻烦、做干扰、或者诽谤、恶骂等等,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时欢喜忍受,这就是不死之药,滋长我的法身慧命。


这样想通了,不但没有丝毫不满、愤恨,反而非常欢喜。养成了习惯,凡是碰到别人骂,就觉得是甘露来了;遇到别人打,就认为这是对我作大加持。这样欢欢喜喜地如饮甘露,就是入道有智慧的人。


以下再举两个例子作为典范,说明入道有智慧的人面对恶骂时是怎样的心情。


首先在永嘉大师《证道歌》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不管别人怎么污辱我,我的心都不被境转。他毁谤归他毁谤,我心里不接受,那这些毁谤就只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就像人拿火把想烧天空,只是徒劳自累而已。天空没有形体,怎么也烧不到。我闻到恶骂的声音,就像饮甘露一样,心里清凉,不生热恼。我的心已得自在,顿时销融入于不可思议的解脱。)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我以智慧观照恶骂的声音,就像虚幻的回响,唯一成就我的功德法财,成就我安忍的道力,所以成了我的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我能了达善恶的声音都不可得,就像听风吹树梢的声音,只是单纯的声音,不分别善恶,由此能起冤亲平等的心。无论何时遇到哪种逆顺的境缘,都以平等心坦然自在,无有挂碍。如果不这样,怎么能表明我无生慈忍的道力?)”(以上是按宋代彦琪法师的注解而讲解的。)


其次,佛在《菩萨藏经》中说:我回忆前世做大仙人时,有恶魔变化五百个健骂丈夫,时时尾随我,以种种恶语辱骂我。


不论白天、黑夜,在我往返去来、行住坐卧等的时候,无论我在僧院的静室、在城市的俗家、在街头巷尾或者在无人的静处,随着我端坐或站立,这五百个魔的化身,不断找机会以各种粗语谩骂我、呵责我。这样持续有五百年,从未间断。


我回忆那五百年,虽然被魔众用各种不堪入耳的话语辱骂,但我没动一念嗔心。我总是生起慈悲救护他们的善心,以正理观察嗔恚的境缘。


比如观察对方这样造恶只是在毁坏自己,就会生慈悲救护对方的心。比如想:“他们很可怜,见不到业果,只放任烦恼以粗语谩骂、呵责,这要受多少恶业的果报。所以我把功德回向给他,把安乐施舍给他,让我来代受他的苦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4 16:07

(三)指出嗔恚的过患,教诫对治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为什么要安忍呢?这又要从嗔恚的危害方面思维。
嗔恚有大的危害,它会破坏内心宝贵的净戒、三昧、智慧、精进、喜乐、损坏自己的声誉、今生后世人都不喜欢见到。
破善法就是所谓“一把嗔心火,烧毁功德林”,长期修集的善根福德,一次起嗔就会烧毁无余。已有的功德会退失、未生的功德生不起。比如遇到某个冤家,生了很大的嗔心,那这一两天自己的心情都很不好,动一次怒就损伤身体、损坏福德。坐在这里也不安,没办法静下心来打坐修法,根本不可能思维法义。
你有福德内心安静的时候,也就有智慧,看什么都很清楚、很明白。一旦嗔恚重了,人也会变得愚痴,再看什么都显不出来。嗔恚一起,表情、心态都会变,善心会被嗔恚完全压住,连起码好的态度都出不来,所以它会破坏善法。想一想,自己起很大嗔恚的时候,这时候起得来善心吗?能心平气和地说话、做事吗?能为别人着想吗?什么都想不到!
坏好名闻,就是以前的名声很好,大家对他看法很好。一次大发雷霆,说出很多恶语,就让声誉直线下降。心中有慈悲,人们就喜欢接近;心里有嗔恚,大家都只想避而远之。
这样知道嗔心比猛火还厉害,所以要常修忍辱,不要让嗔恚入在你心里。劫夺功德的盗贼没有比嗔恚更厉害的。嗔心就像一个恶贼,会把自己拥有的很多功德财富都劫走,一下子百劫所积的善根失坏掉了。

(四)教导行者观察道、俗的差别,呵责自己不应起嗔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世俗的人本身是受欲的人,不是行道的人,当然一碰到伤害、侮辱、诽谤,就会无法克制地生起嗔恚。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追求名利享受,对于我的尊严、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财富等等都非常看重,又没有学法,根本不懂得怎么对治烦恼。这样克制不住自己,是很正常的事。
经上“受欲”和“非行道人”是指出世俗人无法克制的原因。一方面贪、嗔互为表里,越是享受五欲,就越增长对五欲等的贪著,这样在受到损失时,就一定会生嗔恚心。另一方面没学过佛法,根本不知道无我、五欲无实义、生嗔恚的极大过患等等,又没有修法对治烦恼,所以在生嗔时,不会把嗔恚止息下来。
但是,出家放下五欲享受的人,天天都在行道修法,这样还生起嗔恚,那是特别不应当的。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清冷云”中(就是清凉的云层中),表示内心没有贪欲的热恼,对世间法看得很淡,内心清凉,以法调伏了自心。离欲修道的人还生起嗔恚,那就像清凉云中起了霹雳火一样,非常不应该。
世俗人希求的就是得到受用五欲的快乐,所以一生都在追求五欲。如果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夺走,或者受了伤害,那起嗔恚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对自我的爱重那么大,对世间名利的执著那么深,对享受那么看重,一旦被伤害,就认为侮辱了我、看不起我、伤害了我……肯定无法忍受。稍微触犯一下,就马上发火;稍微骂两句,就忍受不了!
但修道人是出世离欲、一心求解脱的人,已经以智慧看清楚了幻化的六尘毫无实义,名声只是空谷回音,身体就像虚幻的影像,轮回中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而且受损害也是过去伤害别人的报应,没有任何不公平。这样舍掉了五欲、又学了佛法、又天天修道,还心里怀着嗔恚,怎么合理呢?要像这样呵责自己,除掉嗔恚。

二贡高烦恼障对治

贡高就是骄慢。人最爱重的是自己,既然以这个身为我、最爱的是我,那就时时要把这个我装饰好、要把我放在很高的位置才满足。所以世间人在尊重自我、装饰自我上下足了功夫。怎么装饰头、怎么做发型、怎么在上面戴好看的帽子、怎么装饰上身下身、穿什么款式的衣服、选什么颜色、怎么搭配,从上到下这一身的打扮,就是为了装饰我。我装饰得好马上就有一种自豪感,其实这是贡高骄慢;稍微觉得难看一些,马上觉得没脸见人。这样生活资具、容貌打扮处处讲究,而且只有我处在高位才得满足。如果让他做下贱的事,比如乞讨、打扫、服务别人、做一些卑下的事,他就不愿意做。他认为我这么高的人怎么能做这种事!这就是贡高的障碍。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这里要注意怎么对治骄慢,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我什么身份,我现在现什么相。这一提醒,就知道没什么好骄慢的。
自己摸摸头,没有漂亮的帽子、没有发型;再观察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这身体上没有系领带、没有围巾、没有各种佩饰等等;衣服也穿得是坏色衣,没有西装革履来做庄严;手中执持应器,没有仆人服侍,自己手里托钵乞讨生活;而且没有任何积蓄的财物。这样见到自己没有装饰、没有财富、没有权势,完全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乞丐,有什么好骄慢呢?如果起了骄慢,就马上消灭它。
坏色衣,指三种袈裟和一切下裙、坐具等,都用青、黑、木蓝三种坏色。
应器就是钵。无论体、色、量,都要合法。钵器的体是瓦、铁两种成分,色彩熏得像鸠鸽,钵的量按照食量而定,所以叫“应器”。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易经》说:“人道恶盈而好谦。”在世俗人道中,不喜欢人骄傲自满,喜欢人谦下。老子说:“柔弱者生,刚强者死。”也说明过分刚强,贡高我慢,决定导致灭亡。所以世间尚且不推崇骄慢,何况出家入道的人,为了解脱,自己降低身份做乞丐来生活。
解脱道的重点是对治我执,真正见了无我不再执著我,烦恼就会止息。中心就在这里。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求尽量把“我”放低、放下。这不是现代人的做法,要处处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尊重自我,那样只会使我执越来越重,最后膨胀到难以压伏,烦恼、业、苦就一定会泛滥成灾,因为惑业苦的根源就是执著自我。
“自降其身”,就跟世间人的做法相反——他们要装饰我,而我现在把一切装饰我的假相都去掉了。我是毁形坏色——剃除须发,身上没有装饰,穿的是坏色衣,也没有绫罗绸缎、五颜六色,这上面的做法也跟世人完全相反。世间人求恭敬、求尊贵,也是为了装饰自我,而我现在手持应器家家行乞,没有仆人使唤。而且作为释迦佛的出家弟子,是当乞丐的身份。
这样要想一想:连世间人都不赞叹骄慢,何况我为了求解脱,放弃了自己的身份,以做乞丐来求道,我怎么能增长骄慢呢?
要常常这么想,要看清楚自己现在现出家相来求解脱,为的是降伏我执,不应该跟世间人那样还显示自我、抬高自我。要按这样努力去掉贡高我慢的心态。

三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迎合对方说一些他喜爱听的话,叫做谄;随顺当时的情况,心里狡诈地施设各种方便,叫做曲。目的是为了骗取双方的信任、遮掩自己的过失、求得种种利益等。谄曲分开来说,表现在外的语言是谄,深藏内心的活动是曲。修道贵在质直(就是质朴、正直),而谄曲是虚伪、弯曲的心,所以与道相违。《维摩诘经》说:“从初发心,至坐道场,纯一直心,中间并无诸委曲相。”
以这个缘故,修道人应当守护质直的心,来禁止谄曲。(也就是要恒时保持内心的真诚、正直,不做虚伪、狡诈的行为。)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但”是只的意思,唯一的意思。“欺诳”是欺骗的意思),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谄曲看起来是骗别人,其实第一个骗的是自己。比如心里明知不好,口里却说好;明知无利益却说有利益。以为这样能骗取到利益,其实是丧失大利益,这就是骗了自己。谄曲让自己丧失真诚、纯朴,也就会丧失一切真实利益。比如会失去自在、失去坦然、失去寂静、失去清白、失去喜悦、失去端正、失去真诚。又比如,会损减福德、智慧、仁慈、寿命、健康;会让自己的心阴暗、狭小,会障蔽内心的力量;会障蔽真心显发;会无法相应实相,无法与一切众生无碍地融合。如果谄曲串习成性,那就只能活在虚伪当中,没办法活在真诚当中。所以谄曲唯一是自欺诳、欺诳他。
以谄曲的心来入道,一无是处。就是任何道的深处都到达不了,连道的门都入不了,因为道贵在真诚,而谄曲是虚伪,以虚伪的因不会得任何真实的果,所以“一无是处”。以这个缘故,世尊教诲我们:修道人应当端正自心,以质直为本。
“端心”,浅说是诚实不欺,深说是正念真如。自心直契真如,不落在计有、计无、计常、计断等的虚妄分别当中,是真正的“端正”。一落在种种戏论里,已经是邪曲了。所以《信心铭》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维摩诘经》说:“直心是道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4 16:08


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谓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也。文分为八:初无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毕竟功德。



不共世间法要,就是指在自己身上成就出世间的大人功德,包括从“无求”到“毕竟”八种功德。



今初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主要是觉悟,行为的取向来自智慧的抉择。学习以下经文,要求认识到障碍的相、对治的相、因果集起的相、毕竟无障碍的相、最终成就果的相。对这些方面都以智慧断定无疑,自然就知道什么是过患、什么是利益、应该怎么走了。


首先要认识障碍的相。“多欲”就烦恼多,“多求利”就生死的业力多,“苦恼亦多”就是苦多。要觉悟往这条路上走,在自己身上会出现烦恼障、业障和报障。这一条认识清楚了,反面也很清楚,就是:“少欲”,就对治了烦恼;“无求”,就止息了生死业;“则无此患”,就是由贪欲所生的种种后患就没有了。


要从正反面反复思维,看清只要心里增长贪欲,就会停不住,会不断地追求。这样为求取名利而奔忙,从早到晚得不到休息,身心非常疲劳,就致使身心的苦越来越深。原因就是以贪欲为根源,会滋生无数的烦恼和业力。没得到时,妄想得到;得到了,还想守护、维持;一旦失去,内心就忧苦不堪;与人竞争,起很多嗔心、竞争心;比别人高,生傲慢;不如人,生嫉妒。总之,日夜都是为追求名利而卷入在生死业当中。这样就使烦恼越来越重。心中一直被贪欲驱使停不下来,造很多不清净的业,当然苦恼就加深了。身心状态衰退了,心里失坏了安乐。很快一生就过去了,没积到多少善业,以这种业力就会堕恶趣。


人生一世因为虚假的声色名利看不破,以这种贪欲驱使自己昼夜不停地奔波,结果一生只是在造无数苦因和苦果!这是何等愚痴。


觉悟到了多欲的障碍后,要努力在苦的根源上减少贪欲。虽然一时还做不到无欲,但也只是少少地求一些生活所需。这样的话,种种向外寻求的冲动、行为就全部可以停止下来。有求就有苦,有求,心已经投入在里面,整个的业缘就在里面转;无求,就会和轮回绝缘。饮食、男女、名声、地位、各种的五欲享受,对此无求,种种的生死业就全部截断了!因为无求,不必竞争,身口意就不会造很多业,也就不会受那些苦。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学这一句,要认识因果集起的情况。


我们要衡量:是少欲合算还是多欲合算?世界上的人都认为欲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因为有欲所以才会奋斗。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这就要认识因果集起的相,因上由贪欲推动,会出现哪种业、果报又如何?这一点如果能够确认,就完全知道多欲是苦。反面,少欲的结果如何?这也要观察认识到:真正做到了少欲,烦恼、业、苦就会大量减少,善法会迅速增长,内心会变得轻松安定,少欲能得到无量殊胜利益。多欲是走苦道,少欲是走乐道。苦道上走下去,会造成无量的烦恼、业、苦;乐道上走下去,身心会越来越轻松、欢喜、安定。


世尊这样教导我们:单单少欲都应当修习,何况以少欲可以腾出身心来修善法,能够成就不计其数的善行,当然更应当行持!这里有两层含义:单是少欲,没有其它功德,也应当修。因为少欲就心安,少欲就没有贪求,就没有忧虑恐惧,当然就心安了。有贪欲时心是不安的!比如心会很焦急,赶紧握在手上怕别人拿走!没有得到时,心里一直妄想得到,会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就像求男女、求名声、求地位、求享受,只要贪欲很重,在求而不得时,会睡不着觉,一直打妄想怎么能得到。如果碰到竞争对手,还害怕所得被别人夺走。心里有追求的热恼、有害怕失去的恐惧、有竞争的焦虑。


而且,真正少欲了,你的时间精力可以腾出多少?原先为了忙名声利养、为了享受种种五欲,多少时间投放在这里。不要说其它,如果人追求一顿美食要花几个小时去做。如果追求住宅豪华、舒适,又要花很多时间!这个屋子里怎么装修?配多少设备?……方方面面自己的欲望特别大,就什么都讲究,乃至每一个细节都花费很多精力。如果追求名誉、地位,想往上爬,那你方方面面要搞关系,这时候人要付出多少,又会造多少业。总而言之,哪方面有贪欲,就决定要为此付出。这样子,贪欲重的人是没办法修出世间法的!因为他的心贪求世间的五欲名利,全副精力都投在这上面。而少欲,就能成就无量善法,就能增长无数功德。


少欲,就是对于生活的要求降到最基本的限度。当然自己现在还做不到无欲,还是要吃、穿、住。但是,住就一间陋室,穿就几件衣服已经足够,吃也是最基本的饮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追求,不必要追求世间的名利享受。这样减去最基本的付出,其它时间都可以用来修道,一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修行上,结果智慧、信心、出离心、悲心逐渐地增长。对于佛法的认识,从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等逐步上来,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藏逐渐地深入,见解会越来越圆满。少欲的结果是世间的名利享受放下了,法的财富充满内心!


所以,不可能世间法和出世法双全齐美,一头重就一头轻。世间法上的贪欲能放得下,佛法上就提得起,就可以全心地投入。到最后修行越来越深入时,欲望就会越来越淡,吃的越来越少、睡的越来越少、心情越来越好,根本不必要依赖外在五欲来求快乐。按这样进行,就会成就无量功德。


这一条叫“觉悟因果集起之相”。“集起”就是指发展的趋势。我按照这样走,发展趋势如何?如果往外求世间法,发展下去就烦恼多、业多、苦多,而出世间法上智慧减少、精进减少、定力丧失,方方面面都没有了!这就看出这是截然相反的两条路,一条是流转的路,往轮回里走;一条是还灭的路,往解脱上走。我们要选择后一条出世间的路。要以少欲作为起点,让身心尽可能放在修出世间的佛法上,这样佛性受到清净法的熏发,里面的善根会不断发出来,这样会越来越能把握住自己的心,会越来越成就信心、正念、智慧等功德,直接就往出世间的方向走,越来越趋近解脱、越来越有希望,这样就成就无量功德,这就是因果集起的相。


总之,以多欲为因,就集起轮回的苦果;以少欲为因,则集起无量出世间功德。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这是要认识少欲消除障碍的情况。就是当贪欲减少时,心里就没有了谄曲,这是减少了烦恼;没有求别人的心,这就是减少了业;不被诸根所牵,这就是消除了苦障。只要能坚持修少欲,惑、业、苦三大障碍马上就会退掉,身心状态根本不一样。


谄曲就是心里不正直,迎合别人的意思。比如为了求名利,就跟世间竞选总统时拉选票一样,为了迎合选民的意思说很多虚假的话,就是心不正直,处在虚伪的心态当中,这会障蔽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个习气越重就烦恼越深,内心就越不清净。


那现在我这个欲望很少,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有一间陋室能安身、几碗饭能吃饱、有几件衣服能保暖,其它没有什么贪欲。这么无求,就少烦恼;我的心是平直的,不必要去迎合别人,就少业障,不会整天寻思跟谁联系、求某某人。我们欲望多实际是烦恼重。少欲就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没有求人的心,就不造业;再是没有苦。什么苦?原先因为追求很多,所想要的名声、利益、五欲六尘出现时,心就安不下来,五根会被五欲牵着走。那是很大的苦。人只要有贪欲,六根就不安定,最重的是男女之欲,真正有追求对方的心,六根根本没办法安住,坐在这里心猿意马,眼睛会被对方的相貌所牵、耳根会被对方的声音所牵,这是很明显的。其它方面以此类推,你喜欢饮食,旁边煮什么好吃的。香味一飘,鼻根就被牵到里头去了,就像狗看到骨头马上就扑上去,心丝毫不自在,马上被五欲牵着走,这样完全贪著在五欲上,就是很深的苦相,这意味着一旦失去或者达不到要求时,就会非常不满足,会没办法过!但是少欲的人没有被这些欲望的绳子绑住,所以就轻松、就没有苦。


少欲的人根不被欲所牵,他是坦然自在的,他的贪欲很少,生活好一点、差一点影响不了他的心境,不论境界怎么高高低低,他始终不变内心的欢喜,这就是脱离苦了!反过来,如果成了欲望的奴隶,诱饵一出现你就会迫不及待地求取,那就很苦!因为欲望逼上来时,会不自在地要去追求;求不到很苦;求到了,也只是增长坏苦。欲望的标准一旦往上升,看到别人有更好的,就觉得自己落后,就会再一次搏取。


这样的话,一生当中心就完全被欲望牵着走,这就是大苦!连一天的安闲都没有,时时都被欲望的钩子钩住,往外奔驰。这样的话,要勾引你非常容易!让你苦也非常容易!随便让你哭、让你愁、让你忧、让你焦急!魔王只要设定一个诱人的五欲,你就要去求;稍微变高一点,你一定要高攀;稍微降低一点,你就非常不满足;假使一点都没有,那你就没办法过!这样子就完全圈在苦里头了。


所以要知道,被虚幻的六尘所迷惑,整天在分别、烦恼里过生活,不断地增长惑业苦,这样的人生就是轮回!它就叫苦、叫无实义。我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不应该成为欲望的奴隶,不应该把一生光阴耗费在无意义的追逐上。


如果能觉悟到这一点,再转过来往少欲无求的方向上走,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佛法求安乐不是外在,佛法是看到苦因是什么,苦因又在自己心上,真正有智慧能下狠心断得了,那就非常简单了。


所以世间媒体给人宣传很多所谓幸福的理念、求得幸福的方法等等,人就信这个!其实世间人的说法很多是错误的,而且讲得很复杂,糊涂不清,没办法得到断定的认识。其实,说出来,只有最简单的几句话,这就是真理,没有多少花色。就是你要观察自己的心怎么起的苦、根源在哪里,一旦根源上能够消除掉,那你就有享之不尽的安乐,时时处处都是安乐,不必要依赖于外在任何的五欲六尘,就这么简单!就是本来没有苦的,因为你虚妄了就被套牢了,就苦了。如果你能够放得下,不必费一分钱就能拥有圆满的快乐欢喜!得到满分的幸福!你只要对治掉你的贪欲就没有苦了。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再往下还要好!涅槃也就这么得到了!涅槃不是外在有个专门储存圣者的涅槃世界,涅槃就在当下!


这里面讲到涅槃三德:所谓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行持少欲的人,心则坦然,就会成就法身。心里贪求虚妄的欲尘,因此而妄动不已,就会障蔽法身!而少欲,渐渐对这些不动心,所谓“如同木人看花鸟”,像一个木头人看着花香鸟语——心里不起贪欲,就是坦然的。这样会显法身。


“无所忧畏”则成就般若。心时时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认为好的就拼命地要求到它,认为不好的就畏惧躲避它。其实,生起追求“它”的冲动是错乱,生起逃避“它”的冲动也是错乱,都是虚妄的行动。无欲的人到最后见了法的真相。其实周遭的一切本来是水月空花,就跟梦中境一样无有实义。这只是一些假相,这样的话,对面前的事物不再耽著,远离了忧愁恐惧,般若的慧光就发出来了。世间界本来没有可得到的东西,迷惑的人才拼命地追求,像渴鹿追阳焰那样;又拼命地逃避,像梦中逃避大火那样。以这样的心里妄动,就被卷入生死苦厄中去了。而能放下贪求,照见一切无自性,就能成就般若。


“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是成就解脱德。解脱就是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无论遇到什么事,心里都宽阔安闲,就是“触事有余”的意思。


“常无不足”,也就是常常满足。所谓的解脱,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都自在无碍。没有任何不满足就平等了,睡一张小床就跟睡在王宫里一样,心里觉得很好的!你穿一般的衣服,心里也觉得很好的!无论到哪里,都很满足,都是很好的。今天吃青菜豆腐就是吃世界上最好的食物;今天坐拖拉机,也感觉很好的,无论到哪里去,一切都是很好的,没有什么不满足,这个叫“常无不足”。


做事情也是这样,没有高高低低的分别,叫你做很脏、很下等的事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叫你去东边、西边也都很好,上山、下海都一样。


所以这就是心里的欲望淡了,最终无贪欲,就自在解脱了。如果心里贪欲重,那一碰到事情常常觉得不满足,常常觉得没办法过,这样的话就是自己的心量小啦!本来心量跟法界一样大,什么都能容纳、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是自在的,但自己妄执就缩小到只能这样,其它都不能。


比如:如果形象欲很重,穿衣服非常讲究,那稍微穿破旧一点就会无法接受,这就让自己的心不宽闲、不自在。这就是“触事有碍,常不满足”。要知道这就是障碍涅槃。


住房子也是住惯了高级的,稍微差一点就会受不了。就像两个人住在一间房子,少欲的人不管房子怎么简陋,心里过得照样快乐,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很讲究的人,就会非常不满足,他的心怎么也宽阔不了,甚至一看到这么差的房子就生气、就很不满。这也不是外在造成的,而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


同样的,你做事情也是这样,少欲不贪求,就高高低低随缘而作,如同长江水遇到弯的地方就打弯、遇到直的时候就直流,任运腾腾没有障碍。但如果要求太多,就会很不自在,成了只有这样才行,不这样就过不去。这样实际是把自己绑死了。所谓的解脱不是在别的地方求,就是脱开贪欲的缠缚,就自然通行无碍了。


世间人会讲各式各样的幸福论。其实那些论调基本上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说人生要过得幸福、快乐,怎么才叫幸福快乐?我们觉得要富有、要过得充实,又怎么是富有和过得充实?其实,贪欲止息了,本自的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都能显发。这才是富有、充实,也才是真幸福、真安乐。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很多人看不起修少欲的法,好像特别不喜欢少欲。其实有少欲就会显法身、发般若、成解脱,三德具足就叫大涅槃。少欲到最后没有其它妄想,涅槃不求也自己来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4 16:09

二知足功德



学这一条也是自己要成就品德。要看我现在心里是否有“知足”的品德。对于财富、受用、地位、名声已经很知足了,不再把心思放在增长这些、寻求这些上了,还是很不知足,有了好的还想更好、更多。


如果我们能知足,那心就已经处在安乐安稳当中。知足常乐!知足是第一快乐。知足,心已经平下来了。如果我们不知足,需要得到外在的物质享受、虚假名誉、地位等等才感觉到很快乐、很满足,那我们实际上是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成了财富、名声、地位的傀儡,有一根线在牵着自己的心活动——这个叫财富、名声、地位。只有得到了或者拥有更多、更好时,才感觉到满足、才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一旦没得到时,心就会塌下来,这样就成了物欲的奴隶,成了被财富、名誉、地位的绳索套牢脖子的人,那不是真正的安乐,而是在颠倒的生活。



我们如果成就了知足这一次功德,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我常想:我们只要有一点智慧,佛法本来是很简单的!学道本来应该比做世间任何事都要简单容易,因为它是做减法。有句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世间做学问是在不断地增加,认为自己的知识越来越多,就是进步了,而佛法是以退步为进步,以无求为得,以知足为乐,是反过来减去妄想执著,最终减到了零,就是纯一本性显露。这里是把贪欲、妄求歇下来,减到了零,那就无时无刻不安乐了。因为你知道这是由自己的心妄生执著而出现了苦恼。如果心里知足、什么都好、怎么样都好的话,那才是真正自在的人、心安的人。


求安乐不是外求,而是在心里息灭苦因。苦乐的感受也是在你的心怎么认为,心外并没有苦乐。你的心一旦知足,就一切都成了安乐。就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颜回住的是平民窟,很简陋的房子,很简单的饮食,生活相当简朴,但他内心的乐从来不会改变)。我们内心知足就自在了,今天就是睡在很简陋的茅屋里,心里海阔天空,而且无忧无虑,根本不必要为世间的事动一下分别、执著一下,没什么忧愁爱憎,这就是安乐。就是因为知足,把物欲降到了零,那就无处不自在了。这就是真正富足的人。


苦乐在于心,心里没有什么欲求、耽著的,所以不会因为得到了就非常兴奋自豪,也不会因为失去了就沮丧、痛苦、忧愁。自心本自具足,不跟着虚妄的执著走,这就是安乐自在了。心里活泼泼的,不再做外在幻相的傀儡。认得名声、财富、地位都是假相,心就不被境转、而能转境了。


再说,所谓富贵和贫穷也是你的心立的。如果心里始终觉得不满足、觉得很缺乏,那就是贫穷;如果心里非常满足,哪怕吃青菜豆腐,也跟吃美味佳肴一样!一顿粗茶淡饭吃得比什么都香;就是穿褴褛衣衫,也觉得非常好,就跟穿华美的衣服一样!或者安步当车,跟坐舒适的小车一样;睡在狭窄的斗室里,就像睡在广厦里一样宽阔!心里没有不足,那就是富足。因为心中没有欲渴,这就是大富贵的相。


所以这里要参究一个问题:按照心法来说,什么是富贵?什么是安乐?怎样的状况叫做幸福指数高?怎么来得到真正的安乐、富足?你要知道,就是跟世俗的做法完全相反,简单到极点!心上一知足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全部消失;心上不知足,那就源源不断地求取、源源不断地造业、源源不断地受苦,这就是妄自受苦啊!没有人硬要把苦加给你,是你自己误入了贪欲的圈套。这是走到颠倒求乐的错路上去了,实际上这是在不断地积聚苦因,结果当然只会让苦越来越多。


人们自以为是,认为我这样就能使人生幸福快乐,结果走下来,只觉得身心的忧苦、焦虑、烦躁越来越强。人们都认为有财富就能真正快乐,但真正有了几亿块钱,就快乐了吗?今天就是睡在世界上最豪华的住宅里,穿的是世界上最名牌的衣服、吃的是世上最好的山珍美味、看最好的节目,屋里堆满了高级物品,就坐在这五欲里头,但心里还是贫乏的!不会因为被外在虚假的物质包围,就成了内心的富足者、快乐者。


懂了这一点,就要知道:心里知足就是富贵。就像心里断掉了害心,就是持戒波罗蜜;心里调伏了嗔恚,就没有了敌人,就成就了安忍波罗蜜。同样地,心里知足,就是快乐波罗蜜!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要观察苦因果和清净因果,缘起上的确认至关重要。只要你这里看得透彻,心就一定能转过来往安乐之道上走。有智慧的人会观察:我有很多苦,这些苦是从哪里来的?因在哪里?如果能发现自己一向在以无明颠倒地造苦因,那就知道自己走错了;能发现苦因是贪欲,然后转过来做减法,就是安乐之道。


所以,学佛法不必要外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器具,没有这些复杂的事。心法最简单,比做加减乘除还容易!没有比学佛更省心、省力的事,其实越省心、越省力就越好。如果连这种事都不会做,那真的迷乱太深了!这唯一是自己心上的事,不必借助外物就可以懂。你要真正有智慧的话,指点一下就明白了。


我们在走什么样的颠倒之路?就是自己不知足,把虚假的名声、地位、财富、感情看成是实在的法,然后拼命地要去求取。就以这个颠倒冲动,使自己无止境地陷入在惑业苦的循环中。这样求不到是苦,求到了也是苦;而且贪壑难填,得到了还想更多、更好,所以一直陷在逐取虚幻假相而妄自烦恼、妄自造业、妄自受苦的错乱圈套里走不出来。


如果你能看清自己落入圈套,就会明白该怎么来减少自己身上的苦。就是要把妄求的心停止下来。要观知足;进一步要观一切都是空花泡影。现在这里首先是让你成就圣者种性,你如果有知足的心,就是一块可以做圣者的材料。从这里会步入解脱之路,会真正得到喜悦,会渐渐恢复本来。所以一定要观察知足。


你就要想:一旦我知足了,我的生活会轻松多少?喜悦多少?幸福感会有多大?比如一个大公司的总裁整天都在求取,他的心理压力比普通员工要大得多,就是因为他的妄想大、欲望大。如果是这公司里扫地的员工,每个月能拿800块,他很知足,就只是每天扫扫地,再没有别的劳累。如果幸福指数是以外在财富的多少来定,那当然扫地工远远不如总裁;但如果是以内心的安乐程度来衡量,那总裁又不如扫地工!因为他除了扫地,没有更多操心的事。这些钱已经够他用,生活很安心,吃得香、睡得足,根本不必要操心、忧虑,不必要在名利的竞争场上和人争斗。相反,成天处在焦虑、紧张心态里的人,即使手里握着再多的钱,也不会有幸福感。


再回到自身来说,如果知足了,衣服从原来的十套减为两套;饮食也从种种讲究,变成只是很简单的饮食;其它生活用品也都很知足,不必要增添,只要你这样减下来,当时就能发现心里会轻松很多,也会安静很多,这就是缘起上的改变。单从衣服上讲,减掉了多少追求穿的妄想,比如有好衣服就贪心想求到,为了求到就要有钱,钱少了就会烦恼,穿了好衣服也只是增加虚荣心。但在衣服上一知足,这些心上的烦恼、种种不清净的业就会减下来。然后,饮食上、住宅上、生活用品上都修知足,到后面就发现自己内心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由,心也越来越安乐了。所以知足会止息很多求取的苦,知足就常乐。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这是讲清净因果。“知足”是清净的因,“富乐安稳”是清净的果。“知足”这个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人们都在求一个富乐安稳之处,其实,外在没有这样的场所。人以为去了什么俱乐部、度假村,或者到了某个名胜古迹、海滨浴场、幽静山林等等,就会有富乐安稳。其实没有这样的地方!


只要你心里知足,当下就住在富乐安稳之处。富乐不是外在有什么形相的东西。现在我们不要被世间的概念所蒙蔽。我们人往往因为熏染得过深,到了最后分不清真假。世间里说的拥有名、利、财、色是幸福,这并不代表是真理。但我们处在强大的舆论场合,见到大家都这么说、这么求,自己也就会发生错觉,会认为我也必须这样才算得到富足安乐,没达到这样就还不富有、还不幸福。千万不要被世间的言说蒙骗。你要知道外在哪里有富乐安稳呢?要知道,只是自己的心当下知足,就是富乐安稳之处;心不知足,就已经陷在贫乏不安稳中了。


只要稍微体察一下,心马上就明白,当你心里不满足,认为我还不够,我还要更多……这时候,你的心就有妄求的冲动,就已经不安了。见到别人得到,你就要求自己很快地求取到。一个错误的指令,就让你脱离了本位。这时你已经迷失了,你本来是佛,就是这样做众生的!当时就失去了富乐安稳!你要心里不动的话,那就是富贵安乐,就是安心。就只有这一点点。让你学空性也是为了认识这些全是假相。


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无非就是见了本性,知道一切现相是虚妄的,心就不动了。凡夫无非是不见本性,误认这些都是实在的,巴不得要求到,求不到就非常不满足、非常不乐意!看看这世间的芸芸众生,为什么这样苦呢?就是著相贪求。如果见到是假相,外在的假相不会影响到你的心。比如,你认为名誉是虚假的,那有没有都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人认为“我没得到名誉”,他就哭啊!伤心哪!一脸的不高兴!其实这是虚假的,但他迷了不知道。


比如现在先假设说“这叫第一名,是什么荣誉”,然后营造一个虚假的氛围,这里有领奖台,首先主持人歌颂功德一番,然后宣布颁奖……那么人就很高兴地上去了,领到了奖,喜笑颜开,台下也鼓掌庆贺。这时候大家就说“他得到第一名”,其实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是假的。但得到第二名的人就会见景生情,会觉得非常沮丧,心态也烦乱不堪,这就是不知足让他远离了富乐安稳,他心里现的是贫乏相、苦相、不安的相。所以不知足是贫乏不安之处;知足是富乐安稳之处。


有人会问:知足和求上进有什么差别?


知足是指对于虚妄的法已经放下追求,上进是指有大愿力,要把自己本具的性德彻底显发出来,不得少为足。这里要能区分真假,过去是执假为真而不满足,才使得自己长夜驰骋生死,疲劳不已。虽然还处在虚幻的世间,还没有证道,还需要一点资具来维持生存,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这是虚假的、无实义的。而在佛法上,那就要发普贤行愿,身口意业无有疲厌,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从无厌足的!这是觉悟者发起了无尽的大愿,哪怕是经过百千万劫布施给众生财物、身体,也不会觉得布施已经做够了!或者持戒已经多少劫,日夜守护身口意,禁止恶行,也不会觉得持戒已经做得很够了!所以这叫做“无厌足心”。法上是无厌足,有无尽的行愿。就像《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天行健’,就是像日月等的天体恒时不断地运行,从无止息。)”这是我们在法上无有厌足,这是尽未来际行道、尽未来际度众生。但对名声、财富、享受的贪欲,当然要止息下来,因为这是妄执,怎么能增加呢?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这是以三个对比来显示不知足和知足的差别。这也是在点醒我们“苦乐、贫富都在自己心上”,不必要在外面寻求。


从处所上说,并不是标定了睡在地上就是苦、睡在天宫就是乐,不然如果外在的处所有安乐的自性,那应当在富贵的天堂里任何人都富贵!但是所有皇宫里的人,处在现在这个宫、那个宫里的人都是很安乐吗?即使顶生王已经发展到三十三天跟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但他依然不满足!他想把帝释干掉,自己独霸为王。结果起了这一念就从王座上掉下来了,昏天黑地里去了。你要说有自性苦难之地,那为什么修行得自在的人在牢狱里也如同天宫呢?为什么“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呢?真正心里知足的人,外在是影响不了他的,即使睡在地上也还是欢欢喜喜,哪有不欢喜呢?不知足的人,即使处在天堂也还是不称心,哪有喜悦呢?


其次,所谓的贫富标准也不是由物质拥有的多少来界定。就借世俗的观念来讲,不知足的人纵然金玉满堂、妻妾成群,但他的内心是贫乏的,因为他有缺乏感,所以就“虽富而贫”。知足的人,因为他没有觉得欠缺,而是圆满的拥有,所以就“虽贫而富”。


这样就知道,一旦消除了贪欲,那就无处不富足。进一步说:知道心性本来具足一切,就没有任何贫乏的感觉,这时已经不为外在的幻相所迷惑。自己心里有无价宝,恒沙功德本自具足,运用起来源源不断,有什么缺乏?


不知足的人是可怜的人,常常被五欲所牵没有自在,所以“被知足者怜愍”。知足者看他一直被贪欲控制,再怎么都无法满足,无端地生起那么多烦恼,成天像疯狂人一样捕捉虚幻的假相。得到也只是暂时快乐一下,马上就又没有了;没得到,就很不满。像这样表现的心态和行为让知足者觉得可怜。有贪欲的病,身心就不自在,整天眼耳鼻舌都在求色声香味,而所追求的只是假相,一生一世为了假相而生烦恼、造业,太不值得。这样冤冤枉枉地,一生又一生在轮回里漂流,枉受辛苦。就好比一个梦中的人,一直被梦里的景象所迷惑,在梦里不断地追逐求取,只见他在梦里不断地起贪嗔的心。那真是可怜,整个陷在迷梦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3 20:52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欲求寂静无为的安乐,首先要远离愦闹。处在愦闹当中受各种染污因缘的影响,没办法专心学法修行,所以首先要远离愦闹,独处闲居。
“独处”,就不与世俗的人、事来往。首先把自己关闭起来,不受外境的干扰。不然你处在闹处,只会不断地起烦恼造业,结果心会越来越乱,轮回的业越来越多,那就根本得不到寂静无为安乐,得到的只有烦恼和苦恼。

静处的人被帝释诸天所共敬重,原因是安住静处会生长功德。一开始要有好的环境保护自己的心,这样持续地修行,就不断地从心里生出信心、慈悲、智慧等功德,因此就被诸天敬重。所以,最开始就像弱鸟不能离开枝头,行者不能离开静处。自己内在的道还没修成,还没有深厚的道力,一入到红尘里,道就会败坏,不但生不起功德,反而不断地生起贪心、嗔心、散乱等等,这样就不为诸天敬重。但在静处就可以长养功德。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知道静处是成就的所依,就首先要在无干扰的静处持续地修行,长期修法才会成就。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舍开己众、他众。
“己众”指五蕴心、心所法。“他众”指师徒、同学、世间眷属。“空闲独处”就是如法而住,一心思维灭除苦的根源。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反而要看到:如果我们喜欢跟人交往、喜欢参与很多世间活动,那以世间染污因缘的力量,会使自己身上的惑、业、苦越来越多。这个世间大多数是业力凡夫,和人不是结解脱的法缘,就是结轮回的俗缘。如果彼此结交,不是在修道上互相策励、规过劝善,那就都成了增长轮回的事。

所以,“乐众者”最后就出现很多烦恼、业力。比如跟人打交道,彼此喜欢就生贪;意见不合就生嗔;共同谋利益有分不平的地方,就生很多分别、起很多烦恼。

一开始认为很好,结局却以悲剧收场。就是因为不了解世间的结交多数是烦恼用事。小到一次谈话,都会由内在的世俗习气说各种世间话题,增长贪、嗔、邪见,造下很重的绮语业。要么就发生彼此执著的碰撞;由各种观念的不调和,发生各种争论。或者由于各自生活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产生很多矛盾。

所以这里的事太多啦!这不是两个无情法放在一起,永远不会起心动念,这是两个有情呆在一起,每个人心里都有种种分别、烦恼。现在这个时代,要找到见行相合的道友很难,要惹世间的因缘却非常容易。大家在一起只是增长贪嗔、散乱,或者以内心的习气互作染污,忙吃的、忙看的、忙玩的,或者找人聊天大谈世间话题,这里面有百分之几是解脱道的修行?有百分之几能增上功德?恐怕多数只是增长烦恼、罪业而已,最后搞得烦恼不堪、痛苦不堪。家庭是如此,世俗的朋友也是如此,样样都如此!
这里的形容就很好:一棵大树,一开始很热情地招呼:“你们快来!”这样好客,很多鸟都飞上来了。大树没考虑自己的树枝承受不住,最后枝头会折断。

这是比喻因缘一开始时,心里还没有很深地积集业力,但事情是在不断地潜移默变,一天、两天、三天……一件件事积累起来,各种各样的烦恼不断地堆在心里,越积越多,越堆越重,最后心里承受不住就会垮掉。因此说“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比如首先两个人很要好,先是贪心不断地增长,感情会越来越浓、越来越坚固,但这也意味着牵肠挂肚的事会越来越多!自己的心会绑在上面,如果对方稍有一些变故,比如遭到了损害,要离开、要怎么样,心里就生很多忧愁、离别的苦,会很分心。万一对方不顺自己的意,又会很气恼。假如彼此发生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冲突,又生起嗔恚,甚至反目成仇。这样事情搞多了,心就乱了,最后会承受不住。就像大树的树枝上不断地有鸟飞上去,结果后来停在树枝上的鸟越来越多,就会支撑不住而折断。

忙世间事也是如此,我们往往缺乏远见,这事也染上、那事也召来,结果事情越来越多,最后会承受不住的。所以首先要认识世间是一张非常复杂的业力网,每个凡夫身上都有很重的烦恼业力,内心深处有各种各样的分别、邪见,有很多贪、嗔、痴、慢的烦恼。所以在没有观察清楚时,不要轻易跟人结交,不能多结世俗上的缘。

初修的人一开始就要注意远离。远离不是舍弃众生,而是首先观察世间惑、业、苦的状况,发起远离,然后一心一意地修道,不搞世俗上的人情来往,不参与与道无关的事。这样首先远离红尘,一心成办出世间的道业。

后几句讲得很严重,“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老”表示观智衰微,指自己观察能力差,很糊涂,不晓得积聚世俗因缘会增上烦恼、业力和苦恼。“象身沉重”,表示对世间法耽著情深(“重”是指世间的心很重,世间的心越重就表明业力越重)。这里要观察自己:我的心怎么样?我跟很多人交往、参与很多世间事务,或者在五欲里生活,我耽著的心强不强。如果耽著的心很强,就会一下子深陷进去,那就会集很重的业,一定会“没于众苦”。

要看到自己又是深度近视,看不清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行为上又很盲目冲动,而且情染又很深,什么事一耽著上去,三、五天都排遣不了。这么糊涂、沉重的老象,会顿时陷在苦恼的泥潭里。想一想这个比喻也会很害怕!糊涂的老象上千斤重,往泥潭里冲,一脚踩进去,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是指修道的人一不远离,就会被三种障碍绑住。“观智微弱”指惑障;“象身重大”指很重的业障;“沉溺泥潭”指报障,就是深深地陷在苦当中。
以这个原因,要求远离。就是避开世间惑业苦的泥潭。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勤”是勤奋不懒惰,“精”是精一不杂乱,“进”是上进不退步。具有这三种品德,就一切事都不难成就。成就的条件就是这三字诀——勤、精、进。就是要昼夜勤奋;要精一不杂,不能东搞西弄;而且要每天上进,不能退步。能够这样持之以恒,做什么都有成就。
下面显示勤、怠的差别:

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正面细水长流,虽然每次细流冲击石头的力量很小,看起来绝不可能穿石,但通过昼夜持续地冲击,就能把石头击穿!
如果能昼夜不断地勤修,十年八载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成!最怕懒惰、杂乱、退步,不能长期坚持,那就一事无成。就像“钻木取火,未热而息”:两根木头不断地摩擦,就不断地升温。摩到很热时就开始冒烟,这就是得火的前兆,已经很有希望。再摩下去就会出火!但如果停下来不摩,热气就会逐渐冷却,还是原来的冷木头。不但不会出火,连热气也没有了。所以精进很重要。有精进就能成就功德,无精进就不能成就功德。

“火”比喻见道,烧掉烦恼的薪柴;“热”是指修到加行道暖位以后,就像两木摩擦开始有了暖相,这是见道的前兆。如果这时退下来,不要说生火,连热气也没有了!出现暖相还要精进不息,才能修到忍位以上,不然还会退转。像我们现在还没修到暖相,如果丧失精进那必定一事无成。

又比如,闻思修的功德要靠精进来成就。在听闻上能持续不断,就会对佛法获得了解,只听几天就断掉,那连听闻也不可能圆满;思维上也要由持续精进,才由原来的模糊不清、犹豫不定,渐渐得到理解。再继续努力下来,让理解进一步坚固,才会生起定解;修持也是由不断地在自心上如法修行,才会出现实证的功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3 20:53

如果懈怠,就像烧水,烧到七十度又停下来不烧,这样又冷下来了;第二次再烧到六十度,又不努力,又凉下来。这样热热凉凉,永远烧不开水。很多人都像这样空费一生的心力,闻思修哪方面都没见到有成就。所以要坚忍、要持续,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能够这样锲而不舍,就会成功。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

求善知识听法,指生起听闻的法行。“善护”指内善思维行,就是按照所闻的法义反复思维,来善加保护所闻法义。光听闻不思维,听完很快就漏掉了,丝毫无存。听后,心里不断地思维听到的法义,最终产生决定的理解,就能持住法义,这叫“善护”。“善助”指如法修行,就是按思维所决定的法义在自己心上修习。

闻是依靠外在传法的力量,得到最初的了解;思是依靠内在思维的力量,就是运用四种道理不断地抉择,最后断除疑惑,决定诸法的真相就是如此。比如断定了有漏法都是苦,绝不是乐;集就是惑业,而不是其它;因缘所生法,决定无我等等。“修”,就是按思慧决定下来的法义在自己心上修习,不是离开思慧所决定的法义另外修什么。比如决定了万法无自性,就安住在空的定解中修习,这叫“如法而修”,叫“内助”,就是以修习来助成佛法的实证。

总之,一切法行都归纳在闻、思、修当中。一切法行的上首是“不忘念”。上首是首要的意思。三行也叫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无论照了、进趣,都不离“不忘念”。总的要由心里不忘念,才会不断地趣入闻、思、修;如果忘失正念,心缘在非法的事情上,闻思修的法行就没办法成办,闻思修的智慧也没办法生起。所以“念”就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时时记得依法行持,不做任何非法的事。这样以不忘念驾驭自己的心,就能趣入一切闻思修的法行。因此说“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这句经文要说的就是不忘念是驾驭者,时时有正念把持自己的心,就时时趣入闻思修;一时忘失正念,就又缘在世间法上,会失坏功德。)

懂了这一点之后,就要努力成就不忘念的功德。要二六时中恒时保持正念。我们常说的“一念不在,如同死人”。就是从反面强调不忘念的重要。一念不在,落在无明里,就如同死人,什么佛法的内涵也不会有,而且各种障碍、杂念、错乱的事都会发生。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如果有不忘念,那贪嗔等烦恼就无法进入你的心。这是指以坚强的念力,完全管住了自己的心。念念觉知,就使得各种烦恼贼无法得逞。就像太阳当空,魑魅魍魉都不会出现。反过来,如果正念的力量弱或者完全失去正念,那种种烦恼魔就会趁虚而入,各种烦恼、造业会愈演愈烈,这样就会失坏功德。

所以正念和邪念彼此相克,正念强,妄想就做不了主,各种不正行为就得不到支持,这样就以正念制止了一切邪念侵入。就像看门的人非常厉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贼就找不到机会进来。这样的话,贪、嗔、嫉妒、傲慢、散乱、懈怠等都起不来。所以“坚持正念”至关重要!就像两军交战,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警觉,一丧失警觉就会惨遭失败。

修道是正邪交战,凡夫心里有各种习气、烦恼,它会不时地生起,如果正念很强,邪的力量就无法发展壮大;如果没有以正念守护,最开始就是一念忘失,在随着不好的习气走,一点点地发展、积聚,就会起很多烦恼、造很多业,然后已有的功德都会失坏。人就是这样堕落的!
忘失正念的人,有时一个念头就溜到轮回里去了!坚持正念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不会有大的变动;没有正念的人,今天还在这里听法、思维法、修法,还能翻两下法本,一到红尘里去了,三、五年回不来,甚至一生回不来!这就是忘失正念跑到世俗里去了!本来发心是要求道,怎么又回到世间法里转呢?一转就不出来,最后连珍惜人生的心都没有了,整天在五欲里打转。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坚强的念力是修行人的铠甲!入到五欲里好比战士在敌人的包围里,处处可能遭到箭射刀砍,就是一入到世间五欲里,时时都可能被贪箭所伤、嗔箭所伤、放逸的箭所伤等等。在这时,什么能保护自己不被五欲贼所伤?就是不忘念!因为心不忘失正念,一直缘在道上,就一切无法侵入。人的心只是一个念头,正念一旦坚固了,其它念头夺不走它的,像这样,淫色、美声、邪法就侵入不了内心。以这个道理把正念比喻成护住自心的铠甲。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如果以善巧方便摄持住了心,专注一缘,心就安住在定中不再缘其它。由于心安住在定境当中,不耽著外物,就能照了世间生灭法相。这是指心不著外物,才了了分明,如果著在外物上,就迷惑了。所以形容:“如升太虚,彻见万相”,太虚无一相可得,心不著任何相,就如明镜一样照见世间生灭法相,这就是由定发慧的意思。

所以要精勤修习诸定。真正得了定,心就不散乱,在任何境界里不会心猿意马,而是常摄在定,这是三昧的成就。
“精勤”就是要对治三种懈怠:
一、对治不安稳懈怠:就是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要勤修的地方是控制饮食、睡眠,不使它过量),而且要调呼吸,这样就能对治不安稳懈怠。

二、对治无味懈怠:就是精勤观察禅定的利益。包括认识获得禅定能开发神通、智慧,能穷尽苦的根源,能成就大稀有事。这一切都要由定力来成就,没有定力就一事无成。
这里要想一想:如果我连心都收摄不住,能有什么力量?怎么可能开发神通、智慧?又怎么能恒时观照,远离颠倒梦想,而断尽苦源。心散乱在虚妄的五欲里,能彻见、彻视、彻知吗?如果能把心收摄起来,安住一缘,成就了三昧,那以此为根本,就能发起神通、智慧,就有力量断除苦根和成就各种大稀有事。这样认识禅定有殊胜功德,就会发起修定的意乐。“无味懈怠”是指对修定没有意乐,认为修定没多大滋味。这样就要通过了解禅定功德来对治。

三、对治不恐怖懈怠:就是要观察自己的处境很危险,自己还没有脱离生老病死苦和恶趣苦。人是因为不知道恐怖生死,才不精进修行。如果知道自己陷在轮回苦海里,只有修行才能解脱,那就会拼命努力!总的要认识到不管是生老病死,还是三恶趣苦自己都还没有远离,自己没有任何解脱的把握,要这样来对治不恐怖懈怠。

修了这三种对治,心就不会散乱在世间法上;没有修对治,那时时有可能懈怠。比如有时想:已经修了好几个月也没什么大的滋味,不如享受一下世间的五欲更有意思!或者想:以后再修禅定,现在还要多享受几年!要么就是肚子吃得胀胀的,心睡得昏昏的,呼吸粗粗的,身心处在懈怠的状况里。这样当然修不成禅定!只有对治掉上面三种懈怠,才会精勤地修定。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这是讲修定的目的。比如农家很爱惜水,会善巧地修治堤塘,把水蓄积住,不让漏失。因为水能滋润庄稼,没有水,就长不好庄稼,所以他很爱惜水。同样,行者爱惜智慧水,因为有智慧水能滋润法身慧命,智慧水漏掉了,就成了无明当家做主。
那么,怎样才能把智慧保持住呢?外围的保护措施是修定。心常摄在定,时时不失觉照,就保护好智慧了。所以定如将、慧如相——定像将军,有坚定不移的力量,有控制的力量,这就使得智慧能不受干扰,常常不失觉照。

所以为了保护好智慧,就要好好修定。有了定力的防护,智慧就不会漏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3 20:55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若有智慧,则无贪著”这是指智慧能破除执著。也就是以智慧照见世俗现相一切皆空,不著于世俗的幻相;再者“因妄而显真”,妄既然本空,真也不立,所以并没有可执著的妄和真。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就是知道智慧难得之后,要常常省察,恒时不要失去智慧觉照。这样就能得解脱。
由增益闻思修三慧,来证得无漏真实智慧,才叫做道人。未曾出家叫做白衣。现在已经出家,又没有四种智慧,所以“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没有可称呼的名字了。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这真实智慧是能度过老病死海的坚固航船,是无明黑暗中的大明灯,又是能治一切生死病患的良药,也是斩断烦恼树的利斧。
总之,照破无明、根断烦恼、度过生死苦海都要由智慧来成办。所以自己要增长闻思修三慧来发起无漏智慧,证得圣果。
如果人有智慧照见万法真相,虽不具天眼,也是明眼人,这就是智慧的功德。

八毕竟功德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以上从“无求”到“智慧”这七种功德都是长养善根的方便,而这里是指示自性远离,不是对治法,所以称为毕竟功德。
真如涅槃本性清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不是戏论所行境界。戏论有两类,一是对真实的理生戏论(“理”是指理体、指本性),二是对世间的事生戏论。对真如本性起四边执著,认为是这样而不是其他(比如固定是有的自性,而不是其它无等三边),像这样就是戏论,因为心的本性远离四边。起了固定是此、是彼的执著,就落在昏乱当中,所以说“其心则乱”。《信心铭》:“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就是“戏论心乱”的注解。

像这样在法上起戏论都不可以,何故谈论世间各种戏论。一个人虽然出了家,身体是离了世俗,心却没证到真理,都是被上面这两种戏论所乱。所以要想得到寂灭之乐,就唯一要灭除戏论过患,这叫做“不戏论”。


三流通分为四:初劝修流通;二证决流通;三断疑流通;四嘱付流通。

“流通”,就是使这部《遗教经》流通于十方三世。分四部分:
一、劝修流通:这是劝导学人在自身上实修世间和出世间的法要,这才是真正使本法流通世间。
二、证决流通:就是决定地证明四谛是永恒的真理,使当时和后世的佛弟子信受无疑,从而流通后世。
三、断疑流通:由断除怀疑,使大众领会到佛已经把重要的法要宣说完毕,使大众依法实行、实证,让佛法流通世间。
四、嘱咐流通:就是世尊嘱咐大众一心勤求出离之道。

今初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诸功德”指共世间的三种法要功德和出世间八种大人功德。

“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是世尊嘱咐我们:所学的法要要放在自心上实修。在学完共、不共法要之后,常常要依第一义心而修。
以上所说的功德最终是证得第一义、证得一心。首先修共世间法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法器。包括持戒远离邪业,使身口意三业清净;然后要对治生活中会严重障碍修道的根欲放逸、睡眠、多食三种苦,对治之后才有安稳的身心状态,才能保证全副身心投入修法;之后要对治嗔恚、贡高、谄曲三大烦恼。由于嗔恚会失坏善根、贡高无法受取法益、谄曲不能与道相应,有这三种障碍就难以入道,所以先要对治这三种烦恼,使得自己的心安忍柔和、谦下、质直,才能修不共出世间的法要;之后,要首先成就无求、知足、远离功德,使得身心远离世间的惑业苦,一心安住在出世间的修法上;之后再缘着正法恒时无疲倦地勤修、日夜不失正念,由此就能成就禅定、智慧,最终得到毕竟功德。前面的修法都是对治行,并非究竟。最终的究竟功德是非对治,这就是成就一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世尊教诲要恒时依于第一义心而修习。

“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就是远离种种放逸在五欲中的行为,要如同远离怨贼一样。“放逸”是指心向外奔驰在虚妄的尘境上,这叫“背觉合尘”,是造成生死无量诸苦的根本,使自己失坏功德法财,所以如同怨贼。只有舍离一切放逸,才能恒时依第一义心而修,因此殷勤教诫。
“所说利益,皆已究竟”,这是指佛的无限剂大悲(就是无局限、无边际的大悲)。由于佛的大悲心不会有局限、有偏袒,所以如来所说的利益都已究竟,而无遗留。这是世尊即将入灭,对弟子们交代:我来世间所说的法要,一切都具足圆满,所以你们只要依法勤修,就一定能证道,不要认为还不究竟。

从“汝等”到“勿令忘失”这一句是教导修行的方式:
如何修?“当勤而行之”。所学的法要精勤地在自己心上修。法如药,不是背药方,而是要服药。一个个法要听受了之后,先以思维决定它的涵义,之后纳入在自心上使自心修成这样的功德。譬如:学知足,就精勤地修出知足的功德;学远离,又精勤地成就远离的功德。
何处修?要在山间或空泽中,或树下,或安静地住在静室里。这是为远离散乱的缘故。

修什么?“念所受法”。“念”是明记不忘,“所受法”也就是应当修的法,不是在所领受的法之外另找一种修法。
何故修?“勿令忘失”。为什么要修呢?为了不使所受的法忘失,因此要常常在自己心上修。
以什么方便修?“常当自勉,精进修之”。用什么方法来激励自己修行呢?就是常常勉励自己:极难得的暇满人身我已经得到,极难闻的甚深法要我也已经听闻,所以我要珍惜此生,尽量精进修行!

如果今生没有趋入佛法的真实义,那就等于白活一世,叫做“空死”。到临死时没得到法,对佛法真实义还是一片茫然,那算是白活一世了。如果现在以少为足,临终也会后悔:当初如果我能把握机会、精进修行,会有更大的成就,绝不只现在这样。再下等的,到了临终发现一生造了很多恶业,现在要堕入恶趣,那就更加后悔!会自我呵责:为什么我这么愚痴?这么好的机会,没有修成佛法反而修到了恶趣!到这时后悔已晚。所以要珍惜每一天,不要空过。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世尊又讲:我只能指导你们修行,修行要靠你们自己!我就像良医——知道你们的病情,而且给你们开了药方,服不服药在于你自己。不服药,治不好病,这并不是医生的过失。我又像很好的向导——给你们指明了光明大道,沿着这条大道实行,就一定能得到安乐!如果听完了不去实行,没得到安乐,这不是向导的过失,而是你自己不依道实行的过失。

“良医”和“善导”比喻的侧面不同,从“灭恶拔苦”,比喻成“良医”;从“生善予乐”,比喻为“善导”。
众生心上有很多烦恼,以烦恼而不断造业、感苦,所以都有烦恼病、生死病。佛如同医王,了解众生的烦恼,开出对治的药方,只要按方服药,就能灭除烦恼恶业、拔出苦根。但如果不按药方服药,那也治不好病,照样会起烦恼、会造业、感苦。佛能做的事就是给众生开药方,无法代替众生断烦恼,只有自己依法实行,才能断烦恼。

其次,佛为众生指明正道,如果依道修行,就会在心中生起无量善根。而且由内心出生、增长、成熟善根,就会解脱,会得到究竟安乐。如果只听向导指路而不实行,那不可能生起善根获得安乐。比如佛指示要如此持戒、修定等,不依教奉行,也不会出生戒定的功德,得不到究竟安乐。
总之,佛不会辜负众生,要做的都全部做圆满了;众生多辜负佛。听了佛的教导不依教奉行,就是辜负佛。

二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一代佛教有无量法门,以四谛摄无不尽。以苦、集二谛摄尽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摄尽出世因果。所以,如果对四谛怀疑,则对一切佛法都有怀疑;如果对四谛无疑,则对一切佛法都能无疑。四谛是大总持法门,可以做种种深浅不同的诠释,总的可以含摄一切佛法。

所以这时世尊问大众:“你们对苦等四谛还有没有怀疑?”因为这牵涉到根本问题,四谛一旦明了,如果能了解苦、集,世间因果的相就完全了然(就是会了达由什么起因而造成流转生死,造成三界一切诸苦)。然后,寂灭苦和苦因的涅槃如何?能达到涅槃的道如何?如果对这道、灭二谛透彻了知,那么对出世间的因果方面也毫无怀疑(就是会明白修什么道能断苦的根源,能使惑、业、生三种杂染彻底息灭,而证得涅槃)。

所以世尊临入灭时,殷勤三次发问,这是有深义的,显示除四谛外无有余法。四谛能摄一切佛法,如果能深入四谛的法义,一切佛法都会了达。
“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表明大众没有怀疑,如来传法到此究竟圆满,表fa 轮圆满成就。“人无问者”,表证法满足成就。“众无疑故”,表断功德满足成就。

时阿㝹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阿㝹楼驮也叫阿那律,翻为无贫或无灭或如意。

这有一段因缘:以前在饥荒年代,有个人供养辟支佛一顿饮食,感得九十一劫往来人天,常享福乐。直至今天,福德还不消减,所求如意。所以他的名字叫“无贫”——从来没有贫乏;叫“无灭”——直到多劫之后福报还未灭尽;叫“如意”——一切所求,顺心如意。
他是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观察到大众的心理,所以他代表大众发言说:“月亮可以使它炎热,太阳可以使它阴冷。而佛所说的四种真谛却无法改变。”

月是太阴精,故冷;日是太阳精,故热。但依报器界的法只是众生心识所现,是识的相分。所以有神通的人可以使月热、令日冷。如果日月是心外存在的实法,那当然无法改变,但日月只是众生同分业习气所现的同分影像,你有这样的业习气变现日月,我也有同分业习气变现日月,所现的影像相似,就错觉认为在人类心外实有日、月存在,就像大家都吃了“商陆”这种迷幻药,在每个人眼前都呈现金色,就会误以为有心外的金色存在。其实金色并不在心外,金色只是心现的幻相而已。日月也只是唯识所现,所以有神通者可以使月炎热、使日阴冷。但佛说的四谛是众生心性法尔道理,永无变异。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首先苦谛:三界里,下自阿鼻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升沉有极大差别:阿鼻地狱所受的苦极其漫长、剧烈,心识长劫被大苦逼恼;而非想非非想天,多劫安住定中,毫无苦受。看起来上、下二界天地悬殊。其实三界有漏法无不是三苦所摄,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得到时心里非常贪著,失去了当然忧苦,所以有漏乐受必定与苦相连),舍受是行苦(虽然暂时处在不苦不乐的状况中,但苦因——烦恼种子、苦种子一直随逐不离,所以遇到因缘又发起苦苦、坏苦)。像这样一直在苦的轮转当中,无一刻止息。这三苦自性的法,无法成为乐的自性。

三界一切众生,以烦恼、苦种子恒时随逐在身。由于没有生起空慧照见无我,所以没办法断掉执著我的心;断不掉执著我的心,就免不了随着顺、逆境生烦恼;由心里烦恼妄动的力量,就会有种种造作;因为有造作的业力,就会随业力生死。所以就不断地轮转三界!像这生死迁流的状况唯一是苦的体性,只要还不能从根源上止息业力流转,就一直是苦因的状况,就像癌症患者身上一直有癌细胞繁衍,无论如何都是苦的体性一样。

其次集谛:见、思两种烦恼(或见和非见两种烦恼)以及善、恶、不动三种有漏业,的确是牵生三界的因,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因。因此说“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这是颠扑不破的法则。世间的因决定是见、思两类烦恼,善、恶、不动三种有漏业。是由种种惑、业的力量牵引着众生的心识受生三界,这是世间流转的定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3 20:56

第三灭谛,也是真实寂灭苦的涅槃。“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这就是寂灭无为安乐!由于见了无我而退掉了执著我的心,这样在顺逆境里,不再执著我,就不会再起贪、嗔等烦恼;烦恼息下来了,就没有那股烦动恼乱的动力来驱使心造作;造作止息了,就不会以业力牵着心去六道里受生。

总之,这是从根源上止息了妄动,轮转的动力渐渐减到零,也就息灭了轮回。要看到:众生没有修道,无明没有破除,就会以此不断地妄动、造作,以业力就导致生死相续不断。现在从源头上破除了无明,就开始止息烦恼和造作。要懂得是按心里妄动的状态取名为烦恼,心一妄动就有一股动力,是以这股动力而发动身、口、意的行为,这就是由烦恼驱使而造业。有业就会被业力所牵而受生。反转过来,还灭之路的走法,就是从根源上破除无明,无明破了,就开始止息妄动;妄动停下来了,就会止息造作;没有造作,就不会牵入生死。像这样使苦因苦果完全寂灭,就是真实的灭!是真实的寂静涅槃!

因此灭谛是真实的涅槃。外道没有解脱正道,不能从根断除苦因,没有涅槃的实证。
再说道谛。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无我慧为核心,决定能根除苦因。刚才说过,苦因就是执著我的心。道的核心就是现见本来无我。以蛇、绳比喻能得解。比如天黑见花绳是蛇,就起了蛇的执著,以这个执著心会让自己的心烦动恼乱,以烦动恼乱就驱使着自己做出各种行为。

明白了这个比喻,对于什么叫惑、业、苦就会完全清楚!由于错乱的因缘把绳看成蛇,这表示把蕴看成我;由此心里一直执著有蛇,就像一直执著有我;以执著有蛇的心让自己的心起很多妄动,于是就驱使着心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因为恐惧,就会从屋里跑出去,或者赶紧找刀来杀蛇。刚才讲的,心里已经失去寂静而妄动了,这个叫烦恼。一妄动了,就会采取行动,或者逃出去,或者找刀杀蛇,这就是造作,表示业。像这样本来没有我,但因为执著有我,就会为我而求,为求而行动。比如为了求现世的享乐,这是为我而求,想让我得到,结果发起各种行动,就造出来了各种非福业。觉得生天很好,是为了让“我”生天而发生修定的行动,这样就是造不动业。

凡此种种,就知道:因为执著我的心,就会有各种为“我”而起的妄动,包括贪、嗔、嫉妒、傲慢等等,结果就驱使着心去造作种种,这个生起的过程就是由于执著我而烦恼、由于烦恼而造作、由造作而感召三界生死。

当你现见了无我,就好比灯光一照,面前只是绳子而没有蛇,认为有蛇的心当下就会消失,而且妄动的心也会逐渐止息下来。眼睛看到只是绳子没有蛇,比喻在见道的当时就断掉了遍计执著,再不会认为有蛇。但心里乱动的惯性还要逐渐地止息,这好比俱生执著,它还要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地止息下来。但由于已经见到绳上无蛇,就再不会执取有蛇。也不必多久,心里的乱动就会平息下来。这样内心再不会动荡,再不会由内心的妄动而发起这样那样的行为,先前一切的行为都很好笑!
按这样观察就会很清楚,唯一见到无我的智慧是真实的灭苦之道,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道。
由于苦、集、灭、道是这样真实不虚,因此称为“四谛”。佛如实而说,比丘如实而解,因此“决定无疑”。

三断疑流通又三:初显示余疑;二为断彼彼疑;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今初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这还是阿㝹楼驮的分别语言。包括三种分别:一是所作未办的人,指一、二、三果罗汉,断了见惑,思惑还没完全断,所以见佛说要涅槃会动悲感。比如阿难会起忧愁等;二是初入法的内凡、外凡,由于观行的力量深,一听佛说法就速疾见道,所以比喻为“夜见电光,即得见道”(夜晚一片漆黑,电光一下子闪亮了。表示观行力量深的人一听到佛语,心里一下子就亮了,一刹那就见道了);三是所作已办的人,即阿罗汉,他们已经断尽了烦恼,见佛灭度并不会悲哀。因为不会起烦恼。

前面没有证到无学果,还有烦恼没断尽,所以见佛灭度还会悲哀。但是,四果罗汉已经断尽烦恼,永超三界苦海,所以不会动情爱悲感。但不了知佛实际不灭,因此说:“世尊灭度怎么这么快呢!”他们见佛的五蕴身即将入灭,认为这是涅槃。实际上,大乘现见法性的人知道“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法性常住不灭,这又另当别论了。

二为断彼彼疑

阿㝹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阿㝹楼驮虽然说了这番话,大众也都了达四圣谛的义理。世尊以慈愍心怜惜众生,为了使大家都得到坚固信解,以大悲心再次说:“比丘们!你们不要悲伤苦恼,如果我住世一劫,也终究要入寂灭。相聚而不分离,终究不可得(意思是无常的世间,缘聚而会,缘散而离,没有一法能够常住。我来世间八十余年,现在因缘已尽,因此入灭。即使我能住世一劫,最终也要分离)。但我来世间,自利利他的法已经说圆满了。如果我再久住世,也不会有更多利益。应该得度的人,不论天上、人间都已经度脱,还没度脱的人也都作了得度因缘(就是都种了善根)。从此以后,我教下的弟子们辗转地修行,把如来圣法继承下来、修持起来,这就是如来的法身常存不灭!

虽然四谛是本自如此的真理,但只有圣者才明彻地了知,因此称为“圣谛”。以“圣”简别非凡夫所知。当时大众已经了达四圣谛,已经明了世间和世出世间的因果,但如来的悲心为未来一切众生永断疑惑,所以再次跟大众说。这也使得我们未来的佛弟子,听到佛这样说,自己的心会坚固信受、远离怀疑,因此以佛语印定此事真实不虚。

这段经文有三方面的断疑:首先从“勿怀悲恼”到“更无所益”之间,是断除“所作未办,见到如来入灭生悲感”的疑虑。一至三果的阿罗汉认为佛就要离开我们,所以生起悲哀的心情。世尊为此安慰说:“我再住世一劫,也还要分离,但自利利他的法已经具足,你们依法修行就能得道。至于相会必有分离,是世间必然规律,而且我久住对你们没有更多利益,所以你们不必悲伤。”

其次,从“应可度者”到“得度因缘”之间,是断除“电光见道”的疑虑。意思是:有佛住世多好!我们来请问佛,一听佛说法,就像黑暗中刹那电闪一样疾速见道。佛不在世,怎么办?世尊解释:“一切都是因缘。所应得度的都度脱了,没得度的也作了得度因缘,在因缘成熟时也一定会见道,所以不必担忧。”

第三,从“自今已后”到“而不灭也”之间,是断除“灭度何疾”的疑虑。四果罗汉已断尽烦恼,见佛灭度,不会生悲哀之心。他只会觉得“佛怎么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对此,佛解释说:“实际上,往后我的弟子们辗转地行持佛法,就使得因分的住持不坏;法身常住不灭,使得果分的住持也不坏,因果都常在,哪里是很快入灭呢?”意思是:弟子依法行持,使因上佛法的住持不坏,佛涅槃后弟子常常依法修习,由弟子成为师父又传授弟子,弟子又成为师父,再传弟子……这样辗转传授而使佛法不断绝;就果来说,由弟子所行的法不断绝,就使得如来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常在世间,所以说“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

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作,因缘一散就坏灭无余,无一法能常住。所以相会必定有分离,世间相本来如此,要紧的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有为法只是一场梦幻,毫无实义。对无实义的法执著没任何必要,见世间法的泡沫破灭也不必忧恼,因为本身就是泡沫。

像这样,不是还要在迷梦里耽著种种幻相,而是要尽早从梦中醒来。对于世间的富贵、荣华、家庭、感情、财富、身体等等,都要看成梦幻泡影,知道会必有离、生必有灭,不能执为是常存不灭。

世人都喜欢生,不喜欢灭;都喜欢聚,不喜欢散;都喜欢盛,不喜欢衰。其实,灭是由生来的,散是由聚来的,衰是由盛来的,快乐本来是苦因。所以聚不必喜、散也不必忧,世事本来无常。对无实义的法,见其幻生而欢喜,见其幻灭而忧恼,都是不必要的情执。应当早求解脱,尽快灭掉愚痴的黑暗。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世间器情万物实际都是危脆的,丝毫不坚牢,如闪电、如泡沫、如草头露、如空中云,刹那坏灭。所以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寂灭,就像除去恶病一样,这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五蕴和合,假名为身。以这身沉溺在老病生死大苦海中,哪有智者能如杀怨贼般除灭这苦的根源而不欢喜呢?

所谓“罪恶之物”是佛示现同于我们凡夫,让我们生起警醒。佛彻证法身、无量功德庄严显现,并没有罪恶之物、有漏之身,也没有苦的根源,这是为教导我们而说的!

我们听了要归在自身上来领会。要知道这是说当下的五取蕴是苦的源泉,是出苦、造苦的苦器,是惑业的产物,所以称为罪恶之物,称为恶病。再具体一点说,长劫以来这有漏五蕴的苦始终连绵不断,它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今生所受的一切苦,是由五取蕴而生;来世应受的一切苦,也是由五取蕴造集而起的;由于五取蕴念念相续不断,就长劫沉溺在老病生死的大苦海中。现在能从根断除我执,使惑业止息下来,从此不再造业感召未来的苦,等到宿世的业全部报完,有漏五蕴的相续就彻底息灭,这就叫“除灭”。
“怨贼”,指无数劫来以无量苦加害于我,称为“怨敌”;劫夺我心中的功德,称为“盗贼”。以往这个苦性的五蕴一直相续,一直落在苦苦、坏苦、行苦当中,所以无量劫来从没出现过丝毫无漏的安乐和功德。今天得已除灭,这是大欢喜之事,因为已经灭尽了苦,永享安乐。

四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比丘们!你们要常常一心精进,寻求出离生死之道!“一心”指依止真实智慧;“求出离”,是因为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不能在里面耽著享乐,不求出离。我们住在世间要尽一生努力来求解脱,不是还要颠倒梦想,继续做轮回迷梦。轮回要截断它,不要发展它,所以要勤求出离。
这世间动或不动的法,都是败坏不安之相。“动”指欲界,“不动”指色、无色界。欲界是散乱地,心识动摇不已;上界住在定中,远离散乱,称为不动。三界万法都是败坏不安之相,念念为业所牵、为苦所逼,因缘一散就归于坏灭,所以是败坏之相;一直有苦因在身,有苦患在身,因此是不安之相。即使长劫住在上界,也只是一次长眠,定力一失又堕落下界,烦恼和业种子重新翻腾起来,仍旧陷入苦海。只有从根除灭烦恼,使执著我的妄动彻底停止下来,才从根息灭了苦,得到了涅槃寂静。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这是劝导弟子止息身口意三业,成就寂静无我的法器。“时将欲过”,时间快要过了,表示即将归于寂灭,不离中道以为究竟。“最后教诲”,显示佛的遗训是住持法中最殊胜、紧要的法。
世尊来世间四十九年教化众生,到最后殷勤嘱咐,悲心到了极点。我们做佛弟子的,应当把佛的遗教铭刻在心、信受奉行,这才是我们学习《佛遗教经》的目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www.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