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会性法师敬集 
本编所据典籍一览表 
壹、释经题 
贰、明译史 
序分 
正宗分 
别明净观 
明十六观法 
观落日(日观) 
水观 
地观 
树观 
池观 
总观 
华座观 
圣像观 
佛身观 
观音观 
势至观 
普往生观 
难明佛菩萨观 
上品生观 
中品生观 
下品生观 
流通分 
本编所据典籍一览表  
 |  题目  
 | 卷数  
 | 注者  
 | 集中简称  
 | 备注  
 |  观无量寿经义疏 
 | 二卷 
 | 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 
 | 净影疏 
 |   
 |  观无量寿经义疏 
 | 一卷 
 | 隋沙门吉藏撰 
 | 嘉祥疏 
 |   
 |  观无量寿经疏 
 | 一卷 
 | 隋天台智者大师撰 
 | 天台疏 
 |   
 |  观无量寿经疏 
 | 四卷 
 | 唐沙门善导集记 
 | 四帖疏 
 |   
 |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 
 | 五卷 
 |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钞 
 | 妙宗钞 
 | 注智者大师疏 
 |  观无量寿经义疏 
 | 三卷 
 | 宋西湖灵芝崇福寺沙门元照撰 
 | 灵芝疏 
 |   
 |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 二卷 
 | 清浙水慈云寺沙门灌顶续法述 
 | 直指疏 
 |   
 |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 一卷 
 | 清彭际清述 
 | 约论 
 |   
 |  观经疏钞演义 
 | 一卷 
 | 民 国、四明观宗寺沙门谛闲演义 
 | 演义 
 | 天台疏妙宗钞 
 |  观无量寿经笺注 
 | 一卷 
 | 民 国、无锡丁福保笺注 
 | 笺注 
 |   
 |  观无量寿经释论 
 | 一卷 
 | 民 国、吕碧城造 
 | 释论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今讲此经,先释经题,次明译史,后释经文。 
 
壹、释经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据下经文,阿难请问,佛立二名。初云:「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加一经字,共二十字。此从心境为名也。又云:「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更加经字,共有九字。此从破障感报为名也。就初名中,「观」之一字,能观智也。下十八字,所观境也。「极乐国土」,即是依报,摄前六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无量寿」下,即是正报,摄后十观(七、华座观,八、圣像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观佛,总前三观。 
 
下二菩萨,总摄七观。故此一题,十六皆足。次名中,「净除业障」,总前十六观行力用。观成破障,即现因也。「生诸佛前」,即来果也。不指弥陀,而言「诸佛」者,即下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等。 今翻译家,止用初名,仍从省约。但据诸佛,深合经旨。 
 
天台疏云:「举正报以收依报,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此约举要包摄前后释也。远师疏云:「此经以观佛为主,故偏举之。」此据经宗诸观相从释也。今详两释,后义最长。以正为观佛,须先国土,以为由渐;后因观佛,旁及徒众,以显周遍。是以佛观文中,独名念佛三昧也。 
题中上七字为别题,别在今文;下一字为通题,通及众典。上二字,标能说教主;下五字,示所说行法。 
 
初、能说中,佛是十号之一。说谓悦可众心(案:此约听者而言,故云「悦可众心」。天台疏云:「说者,悦所怀也。」妙宗钞释云:「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就此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机扣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此方化主,定是释迦,故但举通号。 
 
 
下所观境,恐滥余尊,则通别齐举。准智度论云:经通五人说:一佛,二圣弟子,三诸仙,四诸天鬼神,五变化人。欲显此经是佛自说,简非余人,令生信受。然一代时教,律唯佛说,特彰秘胜;经通余人,但须印可。然就经中,净土一法,定是佛说,明非小圣余凡所知。是以他经或容不着,诸净土经并须标简。 
 
二、所说法中,上一字,即能观心;下四字,即所观境。 初中、大小观法,并指第六意识为能观体。五阴之中,善行阴摄。行前三心,体唯无记;必取行心成业,方能感报招生。准下经文,或名想念,或号思惟,名异体同,莫不皆指意思为能观耳。(以上皆录灵芝疏) 
 
大乘义章二云:「粗思名觉,细思名观。」智度论十七:「问曰:有觉有观,为一法、为二法耶?答曰: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细微名为观。」(笺注) 
 
次、所观中,梵云阿弥陀,此翻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寿即表福,是解脱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脱共严法身,即同居净土摄生教主。观音补处,实有寿限;且据凡小莫数,故言无量。佛者,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觉有二义:一、觉察义,四住如贼,唯圣觉知,不能为害;二、觉悟义,无明如睡,圣慧一起,如眠得悟。对彼二乘,故名大觉。超彼等觉,故名妙觉。且据一相,余如别说。身相光明,具如佛观。(灵芝疏) 
 
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生之机。经复多义:佛地开二:一、贯穿,贯穿所说法也。二、摄持,摄持所化生也。此方四义: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轨也;三、径,古今共由也;四、典,远近尊守也。(直指疏) 
 
此经以观无量寿名者,专明极乐教主依正庄严,慈悲方便,与他方诸佛不相混滥;欲令众生一心回向,捷出生死。观有多门,随机利钝。摄以一佛,更无不尽。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不离报化而顿彻法身,不外同居而直登补处。此之方便,无等无伦。遇斯经者,诐宜发决定心,坚儋何愿,尽此报身,速生彼国。(约论)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报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四帖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