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菩萨乘之大乘菩提心!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8 10:54     标题: 菩萨乘之大乘菩提心!



净界法师

    好,我们先看总标六度的所依,就是用什么心态来修习这个法,才有资格叫做度叫做波罗蜜呢?

  菩萨道之所以能够超越人天乘,因为它从一种有漏的有所得心,贪求果报、贪求功德的心,提升到一种大乘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呢,它必须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个,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第二个,以大悲为上首;第三个,以无所得为方便。

  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简单的说,就是大乘的空性的智慧,大乘的空正见。我们以大乘的空正见来相应,来做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观照,一个菩萨要经常的能够正念真如,安住空性。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所以我们抓了很多的相状,这个相状就刺激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多的感受跟妄想跟执着。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离相,要离一切相,但是大乘佛法的矛盾在于,你又要离相,但是你又要面对相状,因为你没有众生,你就没办法行菩萨道,你布施、持戒、忍辱,一定要面对众生。

  所以大乘佛法它难就难在你又要面对相状,但是你又不能执取相状,而关键就在这个空观,空观的智慧。菩萨道,你一定要先找一个安住的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你要安住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个心性的本体,这个是很重要。

  我们看禅宗的传承,五祖传到六祖,是很关键的一个传承。因为禅宗以前的修学是很杂乱的,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是没什么太多章法,每一个宗派各自发挥,反正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

  禅宗真正的定出它的一个核心的思想,是从六祖开始,为整个禅宗的修学定调。什么叫禅宗,他把它的基本思想安定下来。所以五祖传到六祖,是一个关键的一个传承。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五祖要传法给六祖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是要大家写个偈颂。诸位你们跟着五祖学这么多年,你们自己把自己的心得,写一个偈颂,我看看你们的见地怎么样。当时呢两个人呈上偈颂,一个是神秀大师,一个是慧能大师,神秀大师他的偈颂是这样: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是神秀大师的偈颂,他的心得。

  六祖大师他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偈颂,它是不同的观照。我们先看看神秀大师,他的中心思想在于后面两句,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人是很用功,他很重视调伏,心中有尘埃就把它消灭掉,心中有执着就把它消灭掉。但这个缺点在哪里呢,只有调伏没有安住,因为他没有看到生命的根本。如果你是活在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的修行就进步很慢很慢,你只是点状的修学。

  所以六祖大师的高明,来自于他看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看到我们生命最早的根本,虽然我们经历过很多次很多次的生命经验,每一次的生命经验,都留下了很多很多不好的影像,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影像,没有真正的染污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还是那个明了的那个清净心,那个本性没有失掉,而这个就是我们的安住处。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神秀大师的方法是错的,我们应该说,以六祖大师为根本,叫第一义谛,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顶多只能够称第二义谛。它是先从本来无一物以后,你才有资格讲到时时勤拂拭,一个人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对治烦恼,这个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概念,你这个概念没有建立起来,你菩萨道就走不下去了。

  所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整个菩提心的根本。我相信诸位很多人都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得到菩萨的戒体,你必须要得到佛陀的一个因种,你如果没有得到戒体,你所修的一切就不能叫菩萨行,不是菩萨行,那叫人天善法,而你要得到菩萨戒体,很重要一个概念,在菩萨戒里面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如果你不能够在凡夫跟佛陀中间,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你就很难得菩萨戒体了,虽然我是业障深重,虽然佛陀是万德庄严,诸位你们认为凡夫跟佛,有没有交集,其实是有交集的。从因缘的角度,佛陀果然是万德庄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真的是业障深重,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因缘的假相拨开,把佛陀的因缘假相也拨开,其实我们的体性是相同的,那个明了的心性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必须要找到我们凡夫跟佛陀的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是一切成佛的因种,你才可能得到菩萨戒体的,你才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出发。

  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安住空性,离一切相,这个工作做完以后呢,我们就可以做第二个工作,以大悲为上首。菩萨安住空性以后接下来,因为他那个空,他是融通一切万法的,具足一切万法的。所以他发起大悲心,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安住空性是没有相状的。

  但是大悲心开始产生了两个相状,所以菩萨的心中,只有两个相状而已,一个是佛道的相状,他缘佛的功德相,激发自己上求佛道,他缘众生的苦恼相状,激发自己尽量的去帮助众生,下化众生。所以他在清净心当中呢,建立了两个相状来激发自己,上求下化,这是他第二个要做的工作。

  第三个以无所得为方便,前面的安住,这个地方讲调伏,我们虽然安住空性,但是我们有习气,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所以这个时候菩萨呢,不断的思惟苦谛,不断的思惟无常、无我,来调伏自己的爱取,不断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所以在这个六度当中呢,也就是说你开始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心中要先建立三种力量,安住力,安住空性;第二个,调伏力,你要有办法去调伏爱取,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第三个就是引导力,引导到佛道,引导到净土。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来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的法门。

  我们前面在修习人天善法的时候,是不要求你什么心理素质的,你只要有欢喜心,有信仰就可以修行。菩萨道除了信仰以外,它多了一个智慧跟慈悲,这两个。智慧是安住跟调伏,慈悲就是引导。好,这个是我们在修菩萨道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依止,就是我们的菩提心、空正见两个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3-22 14:08 编辑 ]

图片附件: 201403171121125812.jpg (2014-3-22 14:08, 56.4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375
http://www.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388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9 10:21

菩萨乘之六度——布施度之体性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别示六度的行相,这个地方有六段。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我们先看布施度,布施度这当中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什么叫布施,它的体性是什么?好,我们先看第一段,请合掌:

  《广论》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什么是布施呢,在《广论》上说,就是菩萨他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括财物、饮食、衣服、卧具等等,他面对这个资具,他必须是有两个心态,第一个无贪,他不能有贪着的心,没有贪着的心,当然包括了安住跟调伏两种力量,他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所以他对于自己,暂时用不到的这些资具,他有安住力、调伏力,这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他有一个俱生之思,这个思就是誓愿,他有大悲的愿力来悲悯一切众生。这个菩萨就以这个无贪的善根,跟慈悲的愿力的结合,所发动的这种布施的身业跟语业,布施物品还有身语二业,这个叫做布施。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它的定义,这个定义很重要,你这个定义搞错,你就不知道怎么布施了。布施,有三个法才能成就布施,第一个,你要有能布施的心;第二个,你要有所布施的对象;第三个,你有布施的行为,有三个东西。

  它的定义呢,安住在布施的心,它不以行为跟对象来做安住,这个很重要,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就是在这里。你的心住在哪里,你不能住在布施的行为,跟布施的这个物品,因为这都是生灭法。从一种布施的心来安立菩萨道,来安立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呢?

  这个地方,宗喀巴大师他有解释,他说为什么不以这个布施的物品安住呢?他说:佛陀过去生盖了很多塔庙,但这些塔庙都消失了,都破坏了,成住坏空。如果我们今天安住在外境,这有个过失,佛陀所盖的塔庙在因地的时候,菩萨道所盖的塔庙都消失了,佛陀的布施不能圆满,这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安立外境做布施波罗蜜,那么多人还在贫穷当中,佛陀你因地发愿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那么多人在贫困当中,那表示佛陀的波罗蜜没有圆满,布施没有圆满,因为那么多人在贫穷当中,所以不能安立外境。

  他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因为布施,慢慢的弃舍他的贪心,菩萨因为布施,慢慢的加强他的悲愿,结果他的贪心完全消灭了,他的愿力成就了,他的布施就圆满。以内心安立,不以外境安立,这个地方很重要。

  几年前有一个居士,他来找我,我们在讨论佛法的时候,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师父,我真是后悔。我说:怎么回事呢?他说:我以前花了很多钱,布施在台湾南投埔里有一个大殿,结果九二一大地震来的时候,把我这个大殿都破坏了,我的功德都被破坏了。我说:你的功德的确被破坏了,但是,不是被地震破坏的,是被你后悔的心破坏了,你干嘛要后悔呢?

  所以他这个道理不懂,就是说当你发起布施心的时候,一念的慈悲愿力,一念无贪的善根,你缘的是三宝的境,心境和合,你的业已经成就了,至于事后被破坏,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你没有关系。所以到菩萨道的时候,它完全是心地法门。

  所以诸位,菩萨道是有相行,人天乘也是有相行,有什么差别?人天乘是住相布施,所以它的果报是很脆弱的,它住在相状。诸位,你要永远要注意你的因地,你今天的心是住在相状,你的功德果然受到破坏,是因为你自己执着那个相状,所以你被牵进去了。

  你的心安住在菩提心,地震来的时候,你的功德没有被破坏,因为你是以菩提心为住。我再讲清楚一点,同样在修布施,有些人的功德是容易破坏的,的确,因为你心住在外境。外境的这种业力的风一吹的时候,你的心就心随境转,是因为你自己的心后悔了,你自己破坏自己。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你就是这样想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凡夫,干不出什么大事就是这样,因为你的心住在外境,这个八风一吹,你的心就动,一个人没有安住的心,做不出什么大功德。

  为什么菩萨他所修一切的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菩提心是不可以破坏的,你的心态,影响到你的未来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所有的布施是依止两个安立,第一个,无贪的善根,第二个,慈悲的愿力,菩提心跟无贪的善根,安立他的布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定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0 20:17

菩萨乘之六度——布施度之心理建设

净界法师

    好,那么我们把基本定义清楚以后呢,我们就可以有资格来修布施了,但是修布施之前有些心理建设,这以下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加行的第一个,第一段,好,请合掌:

  《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好,我们怎样去培养我们无贪的善根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贪求自己的财物,衣服、饮食、越多越好。这个地方我们菩萨必须要做一些心理的教育,我们要告诉自己一件事说,其实世间的资财,我们真正使用的很有限,大部分的资财,都是随无常而破坏。我们大部分人死掉的之前,都留下很多东西,没有把它处理掉,就非常可惜。

  你本来有机会,可以把它转换成功德的,但是你死亡以后,你就失去这个机会了。所以我们一个人死掉的时候,一般人大部分的资财,都没有处理掉,最后呢被无常给破坏掉。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在他生前,能够任运生起大悲的愿力,这样子来做布施呢,是非常合乎大乘的道理的。

  因为这个资财不是你的,是他物寄自舍,是暂时借你的,因为你要还,你要还的,业力先把东西借给你,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赶快把这个资财转成功德。一个愚痴的人,他在受用受用受用,受用到死掉的时候,他剩下的资财就没啦,业力全部要回去了,因为它是他人的物品,暂时放在你家中暂时寄放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我们必须把一个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这种恒常受用的功德,这是有智慧的人,这第一个。讲到无常,从无常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布施是合乎道理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看第二段: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菩萨为什么要布施呢,我怎么样来说服自己去布施呢?第二个,心理建设,看第二段。他说,你布施,它能够引生他世的安乐,你如果不布施,不要说他世,你今生会产生很多的痛苦,为什么不布施就会痛苦呢?这个道理你要弄清楚。

  就说你不布施就表示你悭贪,凡夫的心中没有中道,你不是这样子就是那样子,因为它是对立面的。执着都是对立面,你不布施表示你悭贪,你的心就会对你所拥有的资物过度的执着。而不幸的是,这个资财是变来变去的,你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有了,你今天很多,明天变少。

  所以你就带动你很多很多的怖畏,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你就很操心了,你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操心。因为这个本来是由业力决定的,本来我们是没有说话余地的,我们是没办法主宰我们人生的,但是因为我们的执着,在因缘变化过程当中,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所以人间诸财如流星,它是一时的因缘,定无不舍诸财物,就是说当我们不布施的时候,我们今生会带来你自己很多很多的怖畏跟挂碍、忧恼,会带给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第二点。

  看第三点: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为什么我们要布施呢?我们怎么去说服自己去布施呢?除了离开痛苦以外,还有很重要就是得到安乐,但这个安乐偏重在来世。

  好,我们看这个偈颂,就是说假设我们没有布施钱财,最后死亡到来的时候,被无常破坏了,你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一个有智慧的人利用布施,赶快把这种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一种财库,功德财库,这个是可以带走的,可以穿越生死,来生继续受用。

  所以凡是为了饶利有情,依止大悲愿力所发动的布施,他可以把这个无坚的资财,转成真实的功德,让未来的生命继续的受用,这是第三个。

  这是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的心理建设。

  这个《智度论》对布施,龙树菩萨讲出一个譬喻。他说在森林当中有两户人家,这两户人家住在隔壁,突然间起火,这个火把两个房子,都烧得非常厉害。愚痴的这户人家就急着救火,跑到河边,去提水救火。另外一户是有智慧的人,一看这个火是没办法救了,他放弃救火,他赶快把里面的珍宝把它取出来。结果两个房子果然都烧坏了,这个第二个人他即时把握时间,把珍宝拿出来,这个人呢,他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又盖了一个房子用。第一个去救这个房子的人,结果他没有房子住了。

  这个龙树菩萨是讲什么事呢,就是说我们贪求世间的财物,结果我们死亡到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在死亡到来之前,依止我们大悲心,把财物转成一种布施,转成一种功德,我们来世还是可以受用,这第三点。就是创造来世的安乐,这个是第三个理由。

  第四个,我们看第四个: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前面三个,佛菩萨在开导菩萨布施的时候,都是从离苦得乐的角度,从安乐道的角度。这个地方,是从解脱道、菩提道,就是布施不但是转成快乐,它还可以成就一种殊胜的善根。

  我们看由布施呢,我们不会生起一种染污的执取,能够调伏爱取。这种悭贪它是非圣道,就是障碍我们的圣道,尤其是障碍菩提心,而且引生很多很多的烦恼,引生我们很多的怖畏,忧恼。布施呢是整个殊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佛陀呵责不布施是容易堕恶道的,因为你没有福报。

  那我们看最后一段,看最后一段的总结:

  如是善思摄持过患,而生极大怖畏,善思能舍胜利,而能引发广大欢喜,则能任运生起惠施之心,乃至启发至心施他一切所有。

  菩萨在布施之前,他必须要做四个心理建设:我布施,一方面创造一种善业让来生快乐,我布施调伏内心的悭贪,我能够成就大乘的善根。我们能够思惟这个布施的功德,还有这个贪求的过失,这样子产生广大的布施的欢喜,就能够生起布施的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如果你的水平是在修人天的善法,你要布施就布施,就不要什么心理建设了。因为你的追求是一种不得圆满,不得清净,不得庄严的善业。但如果你要成就波罗蜜,你的心理建设很重要。诸位,当你进入大乘菩萨道的时候,有一句话是很重要,叫做以愿导行,所有的善法一定有菩提的愿力引导,没有例外。

  前几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师父,我在念佛的时候,我怎么样把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念佛,转成一种欢喜心的念佛?这个就是要心理建设了。如果你念佛的目的,只是要追求人天的福报,让你身体健康,让你儿子能够考上好的学校,你不一定要起欢喜,反正他一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进入你的身口意,他自然就能够创造福报,但是如果你的念佛是要了生脱死,只要是跟波罗蜜要到彼岸的,你记得,只要你修一个法要超越生死的,你一定要有个愿力,一定要心理建设,否则这个佛号是超越不了生死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修布施之前,菩萨要先修布施方便。你所有的行为都要发自内心的强大的愿望,你要有愿望。你为了要往生,为了要成佛,然后才发动布施,这叫波罗蜜。你只是一时的慈悲心被刺激到来修布施,叫生天的善业。

  所以我们到最高级的菩萨道的时候,所有的菩萨道以愿导行,随着你心理的建设,心理的调伏跟心理的引导,这个就很重要,因为它这个完全是心地法门,这个是讲到,布施之前的一个方便。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1 09:14

菩萨乘之六度——布施度之正修

净界法师

    我们看正修。

  我们有了心理建设以后,我们开始知道为什么要布施了,主动积极的去投入。这个布施的愿望,应该怎么做呢?实际上怎么做呢?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过失相,再看这个功德相,这个以下有五种过失相要断,先把它念一遍:

  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懒惰住教他行施;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是为应断。

  这以下有五种过失是要断除的,在实际的行动要断除,第一个你由于损害他人的方便而行布施,你把别人的钱财偷过来,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再来布施三宝,这个不可以,这种布施不能构成菩萨道的波罗蜜,这第一个。

  第二个,自懒惰住而教他行施,你自己不布施教他人去布施,你自己没有去参与,这个不能构成波罗蜜,第二个。

  第三个,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人家来向你求这个钱财,你呵责然后就是嗤笑,你就是轻慢的去讥嫌说:喔,想不到你也有这一天喔,你就讥笑他,旁言轻弄,或者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调弄对方,来轻慢对方,或者以粗恶的言词,来恐吓对方然后才给他,虽然你还是有给他,但是这样的给与,不能构成波罗蜜。

  第四个,违越佛制而行布施,就是你这个布施的钱财,是透过杀盗淫妄的行为获取的,这个是不可以构成布施波罗蜜的。

  第五个,你不能够在如有资财的当下,就是你不能把握当下的因缘。你就是把这个钱财,说我三十年后再布施,二十年后再布施,经过长时间的积集再布施,这个无形中已经产生一种很坚固的悭贪之心,这种布施也不能构成波罗蜜。以上的五种是不能构成波罗蜜的,一个菩萨应该要断除五种过失。

  好,我们再看正修,应该是用什么态度的布施,才能够构成波罗蜜,我们把它念一遍:

  谓舒言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布施,这当中有三个态度,第一个,舒言平视,含笑先言。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最好讲一些柔软的言词来安抚对方,因为他接受者本来就有自卑感了,所以你布施者,你要先低下头来,讲一些柔软的言词来安抚他,而且要用平等心来安慰他,不要有对立的心。含笑先言,我们可以主动的,来跟他做一些言词上的沟通,这个是来消除他的这种内心的挂碍,这第一个。

  第二个,随对何田,皆应恭敬。这个不管是面对的是敬田、恩田、悲田,我们要把它当做这是我一个行菩萨道的很重要的一个资粮,我们必须要仰仗众生的相状,才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我们要心生感恩、恭敬,第二个。

  第三个,亲手应时,于他无损。最好是亲自去做,你不能说,诶,我把钱交给你,你帮我布施,不可以。因为你亲自去做,你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你就很容易去刺激你的菩提心,最好是亲自去做。于他无损,不要在伤害他人的利益情况之下,耐难行苦,你要有坚定的意志力,遇到困难绝不放弃,而行惠施。这三种情况的布施呢,就能够构成波罗蜜了,一个波罗蜜的一个相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2 10:20

布施的果报有三种差别的内容!

净界法师

第34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九面,我们讲到菩萨道当中呢,如何来修学布施的方便。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说,你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你不同的过程,你会创造不同的结果。比方说你同样布施一百块美金给三宝,到底你会得到什么果报呢,答案是不一定,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你的意乐。

  我们可以这样讲,整个修行的方法过程当中,是两种力量构成,一个是心力,一个是法力。心力不可思议,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法。我们在前面的人天乘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偏重在法力,你的心理素质不高,你这个人感受很强,情绪很重,妄想很重,执着很重,没关系,只要你有做就好,你把事情做完就好了。

  在人天乘只要你的心,愿意随顺这个法去修学,人天乘就及格,不要要求太多。但是你走入了菩萨道,它的要求是要双向力量的,你的心持法,法持心。它不但要求你法力不可思议,它要强调你心力不可思议,你的慈悲的愿力要生起来。

  所以你到了菩萨道,你要慢慢知道,你的生命是两种力量的操作,一个是对法的遵循、顺从;第二个是你内心的安住、调伏跟引导。从布施的角度呢,我们先谈谈它的结果,这个结果有三种的差别,第一个就是当一个人布施,成就来生的安乐的时候,有辛劳跟非辛劳的差别。

  你看有些人,他得到安乐的果报很轻松,他一出生他爸爸就是很有钱,他妈妈也很有钱,所以他最后他的结果,他自己也很有钱,轻松愉快,做一个富二代很轻松。但是有些人的钱财,得来是很辛苦,白天上班八个小时,晚上还要加班,他也有钱,但是,是得来多辛苦。为什么呢,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都有道理的。

  因为有些人因地布施的时候,他心甘情愿起大欢喜,他那个布施种子种下去的时候,是用欢喜心把这个种子种下去,得果报开花结果的时候,他得果报的时候是轻松的财富。有些人他在行布施,做义工的时候,他也很认真,但是做的时候,心不甘情也不愿,但是他也做了,得果报的时候,障碍重重,很多障碍。因为你因地的时候,你夹杂着烦恼来行布施,你这个果实开出来的时候,虽然有甜美的一部分,但是也有痛苦的一面。

  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这个会影响到你的果报,第一个,辛劳、非辛劳;第二个,圆满、非圆满。

  同样布施呢,有些人是尽心尽力,亲自参加,他亲自来参加这个布施的善业,有些人是他把钱拿去就好了,你到最后你的因地,是不圆满的,有欠缺的,你就会觉得你的福报,你会觉得少一块,跟别人比起来就少一块,不圆满,有所遗憾,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没有尽全力。

  第三个,这个福报有坚固、非坚固的差别,有些人的福报是很坚固,你看他的福报喔,他那个房子买在第三栋,地震的时候破坏第一栋,第二栋,他那一栋就不会破坏。因为他没有后悔,千万不要后悔,因为你后悔的心,会破坏那个果实。

  即便你布施的因缘是一个错谬的,比方说你布施一个假和尚,你后来知道他是个假和尚,你也不要后悔。如果你懂缘起法的话,你真布施,你不怕假和尚,因为你当初在缘境的时候,你心中是缘他是一个三宝的境界,你起了一个慈悲的愿力,心境和合,你当下就成就了,这跟他是假、是真没有关系。

  但是菩萨戒有提到一点,如果你事先知道他是假和尚,那就不对。你事先知道了,你看到他后来是穿俗服,在那个地方玩乐,那你知道以后,那就不能布施。你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假之前,你在你的心中缘他是清净的三宝,你去布施,你的功德是圆满,他怎么样,跟你没有关系,因为那个相是借你用的,你借他的相来修心。

  所以你千万不要后悔,否则你的果报会不坚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有欢喜心,所以慈悲心来带动善业,我们的果报是比较圆满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3 09:12

菩萨乘之六度——布施度之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三段,修行布施的差别内容。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个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像财物布施,得到这个丰盛的资财;法施,就是佛法的布施,为了要开导智慧,成就智慧;无畏施呢,无畏施,前几天会长有说过就是放生,我们在它一个生命当中呢,因为它面临死亡是很大的怖畏,我们救一个刀下的众生,让它远离这种被杀的怖畏,这个会成就身心的安乐,身体健康。这三种法最后的结果有两个,一个广结善缘,第二个资财富足,那么能够调伏我们的悭贪的烦恼。

  这个布施是这样,就是说,菩萨的愿力,他是透过智慧观照,因为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异熟果,你不是马上布施,马上看到果报,这就会有问题,有些人布施很久他还是很贫穷,所以他是来世得果报的。

  这个时候呢,佛陀就讲一个小故事,来激励我们。佛陀说过去,讲到这个国王跟医生的故事,说:有一个国王福报很大,威德具足,他年轻的时候就即位,所以他是过的这种非常奢华放逸的生活。到晚年的时候就全身是病,他就把这个国家里面最优秀的医生请来,他说:你来帮我治病。这个医生当然不能说不敢,因为他是国王啊,大威德。

  那么医生就一个一个慢慢慢慢把国王的病给治了,他就住在王宫里面慢慢替他治病,治的过程当中呢,国王都没有提到报酬的事情,他说你帮我治就行了。医生当然在这个国王的威德之下,也慢慢的帮他治,治好以后呢就回去,国王也没说什么,他就回去啦。

  回去以后,他回到他的村庄的时候,突然间看到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在所有的村庄里面最漂亮,而且前面很多的牛羊,在这个别墅里面围绕。他就问一个农夫说:这个别墅,我去跟国王治病的时候,没有这个别墅,这别墅是怎么来的。

  这个农夫说:这个人是做一个医生,他替国王治病,治好的时候,国王就把这个别墅帮他盖上,而且听说,他每次跟国王治好一个病,国王就添一个设备,他治好一个病就添一个设备。这个医生进去这个房子一看,说:唉呀,早知道,我就好好的把国王的病,再多治一点,说这个千金难买早知道。

  我们会很羡慕别人现在的果报,我们真的有时候很想回到前生,跟自己沟通说,你应该多做一点,我的房子就大一点,尤其是天人更明显,天人他很快乐,但是他那个嫉妒心很重,因为他的比较心太厉害,天人他好就好在有神通,坏也就坏在有神通,他有宿命通。

  所以天人的比较心很重,他一到天上的时候,第一个,他知道他怎么来的,他前生是修什么因。但是天人每一个人的身相的光明不一样,住的宫殿不一样,他所受用的快乐也不一样,他就会说:诶!隔壁的房子是,三千平米,我只有住一千平米,有时候他就会起嫉妒后悔了,我前生为什么不多做一点。

  所以这个异熟果就是说,我们最好是透过道理的推敲,你要先知道结果,然后从结果来激发自己,以愿导行。就是你经常要有一个目标,在前面引导你。菩萨道是先设定目标,然后再激发自己往目标走,不是说做多少算多少,菩萨道没有做多少算多少,如果你有这种心态,你没有资格去行菩萨道。

  菩萨道只有一句话,叫做尽心尽力,凡事尽心尽力,时时反省自己。整个菩萨戒的精神,就两句话就讲完了。所以当我们慢慢的从一种布施的善业,提升到一种波罗蜜的功德的时候,你要慢慢的做心理沟通,做心理的教育。好,到这里布施讲完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4 09:38

菩萨乘之六度——持戒度之体性

净界法师

     再看下一个,己二的持戒度,我们先把这个持戒的体性,先念一遍:

  《广论》云:从损害它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这个持戒是怎么定义呢,从损害他,就是你要避免两个行为,我们对两个行为,要产生厌离,弃舍之心,第一个,恼损众生。在持戒,整个菩萨戒里面,有很多很多都是你不能损恼众生,我们慈悲心建立的第一个基础,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对众生释放善意,在给他帮助之前,起码你的身口意,尽量不要去损恼对方,这是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的精神。

  第二个,不要伤害你的根本,就是伤害菩提心。我们对于损害众生跟伤害根本这两个,产生厌离弃舍,那种能调伏的心,就是持戒。这个六度是后后超胜前前,越后面的功德,越后面的菩提心是越加的圆满,后后超胜前前。

  我们看这个持戒的加行,就是我要怎么去做好心理建设,我才能够很如法的去持戒,这以下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摄波罗蜜多论》云: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菩萨道当然包括,自利跟利他,但是有些偏重利他的人,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他说:我在帮助众生,我在弘扬佛法,所以我的戒律,可以稍微缓一缓,但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在这个祖师说,他说你一旦毁坏了根本重戒,你连成办自利的功德都不行,因为你根本重戒是保住人身,菩萨毁犯了四根本,你来生到三恶道去了。那三恶道你怎么行菩萨道呢,你看过有一只狗,可以行菩萨道的吗,不可能。

  所以你行菩萨道,你一定是保住人身,所以你一定要持四根本。就是说你一定要不堕恶道,这个是自利的基本思想。所以你一旦堕入恶道的时候,你的威德势力就去掉了,你就不可能成办利他了,你的菩萨道就中断了。

  所以佛菩萨劝勉我们,在广修利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这个是你能够保证你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第一个,成办利他的基础。

  再看第二个: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持戒第二个呢,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建设就是,你要预先的去思惟到当来的果报,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第一个,思惟业果,你的罪业一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第二个,业果不失,这个罪业它绝对不会自己消失掉;第三个,增长广大,我们虽然是小小的过失,可能我们讲一句话去触恼对方,但是你不改,你这个罪业的力量,是不断的在增长,不断的增长,因为罪业相续的力量最可怕,你偶一为之的一时的失念,这个罪业问题不大。

  所以我们在持戒的时候,你要先自我反省,你要把你自己已经养成习惯性的罪业抓出来,杀盗淫妄,尤其是口业,你经常习惯性会站在对立面,跟人家讲一些令别人不舒服的话,这种业虽然不重但是可怕的是它数数现行,深深好乐,就像这个水滴它整天滴,滴久的时候它变成大海,你都不知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从怖畏当来的果报当中,去抓出自己的这种小毛病,然后思惟它的过患,慢慢慢慢把它调掉。这是第二个,持戒的第二个心理建设。

  看第三个: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

  一个持戒庄严的人,他不一定要讲出很多的话,他也不见得有很大的福德资粮,他就能够具足种种生活的资具。他一个持戒的人对来世,他是无所怖畏的,而且得到世人的这种恭敬供养。所以说他即便没有其他的福德资粮,他也能够在生命中得自在。

  这个持戒,也可以成就人天的果报。它是这样,布施跟持戒是不完全一样的,你今天有布施没有持戒,你的福报就不尊贵,你可能会到三恶道变成一只狗,这个狗得到主人的爱戴,主人的照顾,你在狗的果报里面呢,这种卑贱果报去享受快乐,这就布施不持戒,这个果报卑劣。

  持戒不布施也有问题,在经论上说,说这个忉利天,有的天人,是靠持戒生天的,但是他没有布施,他布施得很少,那这有什么过失呢,他虽然是尊贵,但是食常不足。他的吃,吃不太够,经常跑到人世间那个喜马拉雅山上去,去吃那个生果,吃水果,吃完以后再回到天上去,这就是持戒不布施有这个问题。

  所以你今天持戒是成就尊贵身,布施是一种资财的丰盛,这两个还不能完全取代,一个是影响到你来生尊贵不尊贵,一个是影响到你来生资财丰不丰富。

  好,我们看第四个:

  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一个持戒的人呢,他的威德力达到什么程度呢,佛陀说,他走过的尘土叫做吉祥土,而且他受到天人的顶戴恭敬。你看有些这个女众,她先生往生以后她就守住贞节,守住这个不淫欲戒,这个房子有这个闹鬼,她一去那个鬼马上就离开了。

  这个鬼神护法神跟人天,对这个持戒的菩萨特别的尊重,他是用这个顶戴受持,来恭敬这个持戒的这个菩萨。他不但是顶戴还礼拜,还做种种的供养,持戒之人受到人天的礼拜供养。所以成就戒波罗蜜,是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这个胜种。所以这个智者善自思惟,持戒的功德跟犯戒的过失,那么持戒者自利利他,毁戒者自他俱损,则持戒之心任运而生。

  所以我们还是讲到以愿导行,所有的波罗蜜,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你要产生强大的意乐,才能够付诸行动的,一定有誓愿力,观照力,才能够有行动力的,这个是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的次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5 12:01

菩萨乘之六度——持戒度之正修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正修,应该用什么心态来持戒呢,这有四个方法,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有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特当了知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好,宗喀巴大师讲到,这个持戒的四种的重点。因为这个戒很多,我们要把握四个重点,第一个就是保护你的菩提心,保护菩提心的方法呢,所谓的使令菩提心增长,第一个,遮止损害一切有情,持戒的内容很多,但是以瞋心所发动的业力是最重的。

  从菩萨道的角度,先消灭这种对立心、瞋恚心,因为这个是直接伤到根本。菩萨道,你一个微细的贪爱的活动,诶,你这个人喜欢喝喝咖啡,喜欢吃吃甜甜圈,乱不了,这个喜欢享受不影响你菩萨道,但是你这个人脾气很大,障碍菩萨道,因为菩萨道最怕的,就是那种依止对立所发动的瞋恚,最可怕的,这个我们在下一个,忍辱波罗蜜会讲到。

  所以我们在持戒的过程当中,先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因为这个是直接性的、根本性的伤害我们的菩提心。那你菩提心一伤害掉,你就没有所谓的波罗蜜了,你就从菩萨道直接打入了人天乘,你这个层次就完全被降级了,你菩提心一被破坏,你本来是修波罗蜜的,变成人天善业,变成有漏善业了。你从菩萨道掉了三级,你就连人天、你连二乘都不如了,你的档次就直接被降下来,所以这个菩提心是不能破坏的。

  第二个,在整个大地以上,所有的尸罗,我们都应该去进止,进就是应该去做,止就是应该停止。这个止、作二持都应该至心学习,你受了菩萨戒,你就没有哪一个戒法是不能学的,都要学了。

  所以菩萨戒你就不能够说,这件事我做不到,就不能这样讲,你要说我尽量去做,凡事尽心尽力。所以菩萨戒以后,因为你当初缘的境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菩萨戒你已经没有资格画地自限了,是向佛学习,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

  因为你自己在因地的时候,你已经站在佛的角度来修学了,其实你站在一念清净心,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你跟佛陀是站在同一个角度了,你只是因缘不圆满而已,所以在这个时候呢,你就不能画地自限了,所有的戒法,所有的善法,你都应该至心学习,这第二个。

  第三个,你除了佛陀所制的戒法,世间的善法,所谓的十善业等你要尽量的去做,除了佛制以外,这个世间上所公认的善法,这种慈善的事业,也应该尽量的去随喜去做。

  第四个,对于所受的戒律,诸根本戒,你特别要去数数防护。这根本重戒,我们解释一下,菩萨的重戒有十个,十波罗夷罪,前面四个叫根本戒,后面六个叫做六增上戒。

  这个杀、盗、淫、妄、 酒、说、毁、悭、瞋、谤,杀盗淫妄这个诸位理解,这个为什么叫根本,因为它是保护你的人身的,你犯了根本,你来生连得人的果报都没有了,你没有得到人身,你菩萨道就中断了。所以这个根本重戒,是保护你的人身的果报,后面的六增上戒也很重要,保护你的菩提心。

  第五个是酒,但是菩萨戒的制酒戒,不是不饮酒,是不卖酒,他不饮酒,把它判作轻罪,因为这个酒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你卖酒的过失影响更严重,你伤害更多人,第五个是不酤酒。

  第六个,说四众过罪,这个四众包括出家的两众男众、女众,也包括了在家两众。这个四众,在家两众特别指的是受过菩萨戒,有在行菩萨道的居士,你都不能讥嫌,有过失只能够私下劝谏。因为你说四众过,影响到佛法的住世,因为每一个菩萨都有他的因缘,他有他摄受的对象,他有他领导的对象,即便他有过错,我们不能公开的批评他,不可以。因为以佛教的大局为重,所以这个不能说四众过罪。这个四众包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男众、女众受完菩萨戒的弟子。

  第七个,自赞毁他,这个特别指僧团,团体跟团体之间,可以自赞但是不能毁他。你卖瓜的可以说你自己的瓜甜,你说我这个道场很好,可以。但是你不能说别人道场不好,所以这个都要注意,因为这样子很容易造成道场之间的对立。

  第八个,悭惜加毁罪,你受了菩萨戒,只要有人跟你乞请钱财,你多少都要给予,你不要管他是真的乞丐不是乞丐,他已经遇到你了,表示你跟他有缘;第二个,他出手跟你要钱,你一定要给他,你最好身上准备一点零钱。如果你受了菩萨戒,真的,你看他在马路上你一定要给他,多少给他一块钱,重点在于你要保护你的菩提心,你不给他,你就拒绝众生了,因为他已经跟你乞求了,他开口,不管他嘴巴讲,或者他写一个纸条,你看到了,你就一定要给他,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第九,瞋心不受悔,人家曾经伤害过你,但是他向你忏悔了,你一定要接受,你一定要接受忏悔,你要有宽恕包容的心。

  第十个,谤三宝罪,谤三宝罪就是菩萨遇到甚深的佛法的道理,这种不思议境,你不能毁谤,就算你不相信,也请你闭嘴,不能谤三宝罪,因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这个地方贪引起的只有一个,贪心就是悭惜加毁罪,贪心引起的就是不布施,瞋心有三个,说四众,自赞毁他跟瞋心不受悔,愚痴引起的一个,谤三宝罪。我的建议是这样,即便你没有受菩萨戒,你最好把菩萨的四重,学一学,学一学。

  因为这个保护菩提心是很重要,当然你有因缘,能够受菩萨戒最好。但是你,因为你点点滴滴,都在漏失你的菩提心,菩提心一漏掉你的根本就崩溃。我刚刚讲过,你本来是一个菩萨乘,就直接掉到人天乘去了,这个时候你所修的善业,都不能构成波罗蜜了,你就没有超越生死的力量。

  你那个车乘的力量,从一个大车子换成小车子,力量不够,你这个伤害是没办法弥补的。我们一时的过失随时可以弥补,但是你把菩提心破坏了,你就没办法弥补了。

  所以这一块,我们会有一个专题,专门在讲戒律学纲要,怎么样保护你的菩提心,戒律,你一定要清楚。有些事情你是可以做的,有些事情你做不到,你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我真的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佛陀会告诉你,你做不到,那退而求其次,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至少保护菩提心。

  我这个善业我放弃,可以,但是你放弃了善业,你起码把菩提心保住。所以你今天研究戒律,就是进可攻,退可守。你做到的部分你不但保护菩提心,你还能够把善业拿下。但是有些我做不到的,你应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至少守住你的根本,菩提心。

  所以你的戒律要好好学,这个我们未来这一堂课讲完,有一个专题讲到戒律学纲要,专门在讲这个。如何能够去从菩提心的角度来修善,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有把握的,不但安住菩提心,把善法也拿下,如果你做不到,至少保护菩提心,这一块我们到下一个主题,开圆法师再来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6 11:20

菩萨乘之六度——持戒度之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修学持戒的差别内容,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修习持戒差别内容,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生善,身心庄严,引生禅定。破恶,度恶业。

  佛陀制的戒律有三个重点,一个叫摄律仪戒,叫做誓断一切恶,第二个是摄善法戒,叫誓修一切善,第三个是饶益有情戒,叫誓度一切众生。这三个戒,佛陀有这个严谨跟宽松的差别,凡是断恶这一块,佛陀制得非常严格,在调伏烦恼、调伏罪业这一块,佛陀几乎没什么开缘,就是你一定要去做,没有选择,你没有选择,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件事情会创造很大的过失,你一定要遮止,不能做要他做,不能断要他断。

  你看看菩萨戒,只要誓断一切恶的,佛陀制得非常严格,你不能说过失,就不能够说,没有什么开缘。但是修善法呢,佛陀适当的开缘,开缘就比较多了。你刚好在闭关,你在研究一个功课,你这次的放生不能参加,可以,但是你要随喜,菩萨做如是思惟,我暂时不参加,但是我随喜这一次的善法。

  所以到了修善呢,开缘就多了,但是开缘的过程当中,佛陀会告诉你,你怎么去面对这个因缘,去保护菩提心。到了度众生,开缘更多了,在菩萨戒,几乎你可以完全不度众生,但是你又能够不伤害菩提心,还是可以,你说我程度不够,我万一讲错话,可能会误导对方,可以开缘。

  所以在整个菩萨戒里面,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是最严格了,开缘最少,第二个是开缘稍微多一点,第三个,饶益有情戒,有很多很多的开缘,这个就是持戒的轻重差别。

  它的果报呢,身心庄严,引生禅定,调伏我们的罪业。我们前面说过,你来生跟今生,如果你要有一种贵气、庄严,持戒是很重要,不是只有福报而已。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7 10:09

菩萨乘之六度——忍辱度之体性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后面的忍辱度,我们先看看忍辱的体性,好,请合掌:

  《广论》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忍辱有三个对象,第一个耐他怨害,这个指的是人,有些人来毁谤你,破坏你,菩萨应该安忍不动,对人的忍辱。第二个,对环境,安受自身所生的众苦,我们参加一个共修会,参加一个课程,太过寒冷太过炎热,有种种饥渴,环境的逼迫应该安忍。第三个,对法,对于甚深的法义,即便你不了解,你要尽量让你自己保持信仰,随顺忍可不生疑谤。

  所以这个安忍有三个重点,这个就是忍辱的自体,就是以安忍不动。就是遇到人、环境跟法三种刺激的时候,你能够安忍不动,这叫忍辱波罗蜜。

  好,我们看加行,我们怎么样来做一些心理建设,来修习忍辱,先看第一段:

  《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

  那么在《入菩萨行论》古德说,千劫所施集,一个菩萨经过这个一千劫的时间,积集了布施、持戒的善业,包括什么呢,包括供养佛陀,这种殊胜无上的福田。你积集这么多善业呢,你可能会一念的瞋恚心,把它完全破坏,就是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菩萨道你要知道怎么去种树,你要把这个功德林种起来。

  第二个,你要避免火灾,有些人是很可惜,他会布施、持戒,他会积集善业,但不知道怎么保护这个善业,就是你遇到事情太冲动。我们在积集善业是很辛苦,我们往往牺牲我们的睡眠,牺牲我们很多的体力,牺牲我们的资具,我们点点滴滴,把这个树林建立起来了,但是你可能一把火就把它烧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也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除了你会种树以外,你要避免火灾的发生,瞋心的火尽量不要发动,这个杀伤力太强了。你说我拿了刀子把一棵树砍断,没什么大不了,你还有很多树嘛,但是你把这个树,全部烧光了,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菩萨道呢,你贪图享受,乱不了,不会说把你的功德林都烧掉。你拿几个水果来吃吃,损一点福报而已,水果照长,但是你发脾气,这个就很严重,非常严重,要避免。

  又《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

  假设有一个菩萨,他遇到了逆境的刺激,他想退失他的菩提心,他说那我不做菩萨了,我自己退到人天乘好了,我就修有漏的福报得了,我不要什么波罗蜜了,佛陀说那就慢一点,他说其实,你可以试试修修忍辱,事情没那么糟的,你应该以忍辱为方便,来克服这个障碍,你不一定要退转的。也就是说呢,凡是世间圆满的功德,都是由忍辱来调伏过失。

  以前我们在莲因寺的时候,忏公师父对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开示,我永远记得,他说:忍辱以积大德,我当时听到以后,我的内心非常震撼。忏公师父说:你要修一个小福报小资粮很容易,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你的众生的共业,你有很多考验。

  所以你一个人,如果不能够修忍辱,你一生就干不了大事,你也就成不了大气候了。你就是做一些小小的善业就得了,你凡是要成就一个大功德,都不是简单的,你最好培养你自己,那种安忍不动的力量,所以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成就大功德。

  菩萨道,诸位你要慢慢体会,它不是说,还不是很强调那种一时的激情,啊,你情绪来了,做!不是这个意思,它是透过理智观照的,能够持久性的。好,我们看第三个:

  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

  忍辱波罗蜜,就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服装,是难行者最胜力,是遇到所有困难产生突破的最大的力量,力量不是来自于对立跟争执,而是来自于安忍不动,它是消灭这种瞋心野火的一个最重要的甘露法雨。

  我们今生、来生的种种过失,是靠忍辱来消除的,就是你必须要有忍辱,你才能够成就大功德,你必须有忍辱,才能够把你生命当中的过失降到最低。

  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

  忍辱波罗蜜,这以下有种种的赞叹,它是一种大丈夫的行为,一个大丈夫,所成就的一种保护的铠甲。一个菩萨,面对恶人的粗恶的言辞,它有这个铠甲,它就不能够穿透,它是种自我保护,它不但自我保护,还可以转逆缘成菩提道,本来是一种毒箭,变成一种赞美的妙华,它的名称,就是一种功德花鬘,让我们感到舒适愉悦。

  如是菩萨善自思惟,其中过患及胜利,则于忍辱当勤修学。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的结夏安居是在拘睒弥国,拘睒弥国当中,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僧团的争执,因为那个时候,佛陀刚成道没有多久,佛陀的弟子当中,大部分来自于外道。

  你看三迦叶、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都有广大的眷属,所以他们三个人的徒弟,都跟他们的师父来皈依佛陀,他们徒弟加起来有一千多人,这三个人就一千多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思想,发生冲突以后,佛陀就把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三迦叶跟他们的眷属,通通集合在一起。

  佛陀也没有说谁对谁错,佛陀就讲了一个偈颂,佛陀说: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唯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他说:人跟人之间,很多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以怨恨来对治怨恨,你对不起我,我也对不起你,那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子会让怨恨相续,那生生世世就没完没了。

  菩萨不这样做,菩萨用唯忍能胜怨,菩萨他强调是忍辱退让,这个是古代圣贤,所传下来唯一的方法。我们现代人是这样,你看现在世间人,他是对立的思考,看谁福报大,我福报大,今生我就破坏你,但是福报会享尽,到了来生你福报变小,他福报变大,来生他破坏你。

  所以这个怨恨,你们这个彼此的怨恨,就没有结束的时候。所以人跟人之间的对立跟怨恨,消除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一个菩萨安忍不动,这个时候,双方的对立就消失掉,这个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先要求你自己做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8 16:17

菩萨乘之六度——忍辱度之正修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正修,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他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这种世界,凡夫的这个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他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感觉一刺激他,他就要起烦恼的,这种众生是像虚空一样的这么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这个菩萨能够安忍呢,因为菩萨做了一件事情,他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于调伏所有的外境,这是佛陀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你能够调伏你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

  那怎么样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我们把这个智慧,有三道智慧,我们把它念一遍: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们遇到了恶因缘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些逆缘,都是过去的罪业之所招感的,我们自己要勤修忏悔。我想我们行菩萨道,一个很重要一个概念,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业力,这个是基本常识。你看到这个人,你感受很不好,你听到这句话,你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业力,你如果没有罪业,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句话,你没有感觉。虽然表面上是他讲这句话,其实事实上他只是用这句话,来刺激你的罪业起现行而已,他只是一个增上缘。

  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缘起论,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快乐,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跟你有关系,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是别人决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很痛苦的感受,你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业力,如果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善业起来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业起来了,别人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没有一个人会给你痛苦,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不可能,这个是佛教的因缘观,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显现了善业,显现了罪业。

  所以既然是这样子,那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只有多多忏悔自己,去改变我们的罪业,罪业改变了,你的感受就改变。

  第二个,这个是更高级,历事炼心。我们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萨的示现来教化我,假设我不堕入这种痛苦,我们会落入这种安乐当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恩之心。其实从菩萨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圆满,因为你太圆满的话,你就很难生出离心。

  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我的家人怎么样啊,我子女多么的不孝,我的身体有多少的病痛,怎么怎么的,印光大师说:你要感激这个逆境,这个逆境刚好给你一个当头棒喝,让你厌恶生死,生出离心,这个比你读经典,来得更贴切一点。

  所以当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会失去大悲,痛苦的刚好最好。就是你人生里面,有一半是快乐的,一半是痛苦,这种是最好,非常好。因为快乐会给你信心,你能够得到某种安定,但是逆境它会激发你向上,所以适当的痛苦,其实对自己有帮助的。

  我们最后再思惟,境无好丑,唯人自招。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执着的境界。这个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对,你没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境界一来,一定夹带业力而来,来势汹汹,来者不善。

  诸位,生死业力,不是我们看的那么简单,所以你不能够放下,业力一来冲击你的烦恼,就无解。单单有业力还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动,业力的冲击,它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也不是经常造,你偶尔造一个业,所以它会过去的。

  但是如果业力又加上你的贪瞋痴的烦恼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没有解了,外有业力,内有妄想执着,那就无解了,那这个问题就无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业力的冲击这一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是已经成熟的业力。

  所以所谓的认命是安住在空性来面对,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那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来面对它,再来处理它,这样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说我不能够控制外在的业力,什么时候起现行,但是我控制我自己,能够安住空性如如不动,这个是很重要的概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19 10:54

菩萨乘之六度——忍辱度之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最后的修习,忍辱的差别内容,把它念一遍:

  修习忍辱差别内容,一、耐苦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生善,功德不失,成就大力。破恶,度瞋恚。

  这个忍辱有三个对象,第一个,耐苦害忍,这个针对人;第二个,安受苦忍,这个是针对环境;第三个,思择法忍,这是针对佛法的甚深的法义,能够随顺忍可。它的功德呢,它的生善呢,功德不失,能够保护功德。

  第二个,成就大力,成就大功德、大威德,然后调伏瞋恚。这个忍辱是这样子,人生的痛苦是有两种力量结合,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那么业力,当然首先是有业力的冲击,一定有一个人事的因缘来冲击你。这个一定是业力让它出来的,所以业力会先冲击我们,那么冲击我们以后,我们第一个妄想不能怪你,直觉性的妄想是合理的。

  这个第一个妄想,在菩萨戒叫合理的妄想,第一念不怪你,但第二念你没有生起如理作意,那就是你的问题了。你的菩提心、空正见没有生起,你的善根力没有生起来调伏,你使令妄想跟业力结合在一起,那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那就不是只有一时的痛苦而已,那就变成障道了。

  所以我们现在是这样,业力这一块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你造了业,你今生要得果报的,到底是业力来引导你的心力,还是你的心力来引导你的业力,你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用业力来引导你的心力,那你这个就是心随境转,那你这个人修行就障碍重重。

  你用菩提心,用心力、菩提心跟空正见来引导业力,你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不敢说,你有一个美好的现在,因为业力冲击你,可能会让你不好受,但是你的痛苦已经开始踩煞车了。人生的悲哀,它来自于恶性循环,如果你看轮回,他是前生造罪今生堕到不如意处,不如意处的刺激,你又起烦恼,又再造罪,又堕入不如意处。其实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一种恶性循环,你只要把这个恶性循环的力量把它切断,至少你保证痛苦到今生为止了。

  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心力来引导业力,我再讲一次,业力是不能消除的。我们忏悔只能够把它降到最低,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力。所以人跟人之间,是非常复杂,我们人跟人之间有无量无边的善业,散布在人群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散布在人群当中,你不能老是关在房间里面,不去面对,你一定要走出来。

  菩萨道你要走出来,所以你跟这个善恶业碰撞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首先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你先告诉你自己,不要讲对错,因为你有对错就是妄想,你最好是法法销归心性。就刚刚古德开示的,这些都是我的业力,其实境界没有好坏,你一直要是,喔,这个是你对,这是他错,你就完了,你就是心已经被业力牵着走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从你的业力里面跳脱出来,第一个思考人生没有对错,还债而已,没有对错,你不要堕入对立,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先求认命,然后你才能够去改造未来,如果你不能走出过去,你一定会失掉未来。什么叫走出过去,你只要对于过去所造的业,你一分别,你就完了,你就被过去咬住了。

  要走出过去只有一种情况,安住空性。人生没有对错,可能你今生是对,但是你前生犯错了,你今生要承当。你说诶,我今生对你这样好,你对我这样子,你对了,对不对,但是事出必有因,你前生欠他的啦。

  所以你今生是对,你前生可能是错,所以这个对错已经讲不清楚,不要再讲。如果你想从过去的业力走出来,只有一种情况,不要再讲对错,放下它、面对它、处理它,安住在空性,安住在菩提心,你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走出过去,第二个,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资格开始创造未来,你连过去都走不出来,你跟过去的业力牵扯不清,你还去强调创造什么未来,你自己就动荡不安,你自己就没有安住,调伏。所以你必须从过去走出来,不要再讲对错了,你必须成功的走出过去,你现在的生命才有资格叫做忏除罪障,积集资粮。

  你开始在创造未来,你未来的图形开始成形了,你的净土开始在画了。如果你跳脱不了过去的业力,你光是人世间的麻烦事,就够你受了,你就不可能去创造未来,不可能,你没有精神体力,你被业咬住了,你要从业力里面走出来,你才可以自在的,去创造来生的功德,这是很重要的观念,走出过去,开创未来。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20 09:14

妄想它受哪两个因素的牵动呢?

净界法师

    第35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四面,我们看己四,精进度。

  当我们从一个人天乘的一个好人的阶段,提升到一种菩萨道的修学,我们就要注意两个重点了。在我们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当中,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法门的力量,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这两个是相互作用的。

  所以当我们走上了菩萨道的时候,这个关键点的成败,就是你必须要把你心灵的力量把它发挥出来。我们以前在修学人天乘的善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力是施展不开来的,因为我们的心力有很多的障碍,什么障碍呢?

  《楞严经》上说,我们虽然行菩萨道有信仰、有愿力,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障碍,叫做颠倒妄想,这个障碍是非常厉害。其实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平常打打妄想,本来是无伤大雅,为什么妄想会形成一种颠倒的力量出来呢?甚至于可怕的是,创造一种轮回的力量呢?这个妄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一种邪恶的力量呢?

  因为这个妄想,它受两个因素的牵动,第一个,外有业力,第二个,内有执着,所以这个妄想就变成不单纯。《楞严经》上说我们的妄想,是受了业力的牵动,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善恶的业力,会在今生你的生命的人事当中表现出来。

  所以你的妄想跟业力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开始弟子心不安,因为你开始情绪化。所以这个妄想,第一个受到业力的牵动,当然如果你很重视感受的人,你就更容易受到你过去业力的牵动,你就更难走出你的过去。

  所以在学佛的当中我们尽量要都摄六根,因为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你的过去的业力,不管是好,不管是坏,它会让你不安稳。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慢慢的走菩萨道,开始创造未来的人,你六根的门要慢慢的把它关起来,就是避免让你心中的妄想,受到太多的业力的刺激,受到感受的干扰,这是第一件事情,受到过去业力的干扰。

  第二个我们过去生除了造业以外,我们有很多的等流的习气,就是个人有个人的执着,个人有个人的盲点。有些人执着财富,有些人执着名声、他喜欢受到别人恭敬,有些人执着美色,各式各样的执着,所以这个妄想一旦受到内心的无始劫的无明执取的时候,这个妄想也就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

  所以我们的妄想,外有业力的刺激,内有执着的干扰,就使令这个妄想不单纯了,就产生一种轮回性、颠倒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其实我们也没有少做善事,我们也曾经布施过,我们也曾经持戒过,我们也曾经忍辱过,但是我们的功德还是少得可怜,因为我们的心力施展不开来。

  虽然对三宝有信仰,虽然对来生有一种愿望想改变,但是那个颠倒妄想的力量,受到业力的刺激,受到执着的干扰。所以我们的善根薄弱,心力羸弱,所以所造的善业就全部变成有漏,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是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心理的水平太差。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20 21:20

开始修行,我们必须要在心中产生哪三道的光明?

净界法师

    所以当我们从一个好人,要变成一个菩萨道人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做善事,不是这样子!你必须调整你的心态,调整心态当然就是理观的智慧了。我们必须要透过教理的学习,在心中产生三道的光明,我们是不能断除妄想的,妄想本身也没有错,妄想你引导得好,它就是一种清净的智慧了,破妄显真,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实的智慧。

  这个真实的智慧有三道光明,你一定要去观照的:

  第一个,观照真如。佛教的处理问题,第一个,先回到我们生命的原点,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内心安住,这个是所有菩萨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不能永远像一个流浪汉一样,业力给你什么,你就全盘接受,你不可以这样子。

  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够老是跟外境而转,别人对你好,你就高兴得不得了,别人刺激你一下,你就痛苦得非常严重,你不能带有情绪来面对菩萨道,不可以这样。所以你因地,要把自己的房子建立起来,你自己要有一个保护伞,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就没有烦恼,本来就没有业力。

  所以我们经常忆念,我们的真如本性,会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把心带回家,不管外面是刮风也好,下雨也好,它是阳光普照也好,你的房子的温度永远是恒温的,就是安住真如,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对人生的第一个态度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因缘,站在空来面对有,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当我们把心安住在空性的房子的时候,我们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面对因缘,面对因缘,从佛教的因缘观,它是两个观照。

  第一个观照众生法界,第二个是观照佛陀的法界。所谓的调伏力跟引导力,我们首先的次第,是先观照众生法界,观照不净、苦、无常、无我,调伏我们的爱取。我们过去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美好的感受,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印象,这一部分要把它清除掉。

  所以在安住空性以后,接下来就是思惟苦谛,娑婆世界的痛苦,慢慢慢慢的调伏我们对娑婆世界那种贪着的爱取的心,这第一个,一种调伏的力量。第二个我们要观照佛陀的功德,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那是让我们产生欣求好乐,引导我们去设定我们未来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安住空性,面对因缘的时候就要面对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凡夫的杂染因缘,让我们真实的厌离放下,一个是佛陀的清净庄严的因缘,让我们欣求好乐,叫从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所以心态的调整是三道光明,第一个,观照真如,第二个,观照众生,第三个,观照佛道。让我们内心当中产生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这个时候套一句专有名词来说,从菩萨戒的专有名词来说,你已经安住菩萨种性,你已经有资格来受菩萨戒,你也有资格来操作所有菩萨的法门,因为你的心态准备好了,你可以上路了。

  所以当我们心力生起的时候,我们就有资格来学习所有的六度的法门,因为它每一度都有它遵守的规矩跟章法,你要遵守,布施有布施的规矩跟布施的章法,你遵守这个规矩,这个法门,对你就产生加持的力量,因为这个法门是佛陀制定,你必须遵守。

  大智慧的佛陀会告诉你,你怎么样去操作布施,会让你产生最大的功德。所以整个菩萨道就是两种力量,第一个,你心态的准备,心力不可思议,第二个,你对法门的学习跟遵守,法门不可思议。

  所以你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产生一种善良的循环,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走在菩萨道的菩萨,虽然你走得不是很快,但是起码你上路了,你每一天的生命,对你来说都意义非凡,因为你不断的在进步,你每一天都是罪障消除福慧增长。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当中,你要不断的调整你的心态,不断的去学习法门,把心力跟法力一种完整的结合,这个是非常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22 14:06

菩萨乘之六度——精进度的体性

净界法师

    好,我们心力准备好以后,我们来看看这个第四个法门叫做精进的法门,首先我们看什么叫精进,我们把它念一遍:

  《广论》云: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

  什么叫精进呢,《广论》当中提出了两个定义。就是当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这个三大的修学过程当中,你要保持两个状态。第一个,其心勇悍,你的心是勇猛强悍,没有怯弱,退怯之心,这第一个;第二个,你是无有颠倒,你是跟整个大乘的空假中三观智慧相应,你不是盲目的冲刺。

  我想我们在进入菩萨道的法门修学的时候,你会知道佛教的法门的修学,它都是跟心地法门有关系。其实我们刚刚讲心力跟法力,它不是绝然,心力中有法力,法力中有心力,因为它法力是带动心力的,所以几乎我们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看到现在,所有的法门都是约心安立。

  比方说精进,什么叫精进,说诶,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不一定精进喔。精进是你在做功课的时候,你有两个条件要具足,第一个,其心勇悍,你就有强大的意乐、欢喜、好乐,你对每一句佛号,充满了调伏力、引导力,我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的心态是调整得非常的圆满,其心勇悍。

  第二个,无有颠倒,你要知道随时调整自己,跟智慧相应,如果你这个佛号念得很勉强,念得很苦苦恼恼,不叫精进,那是在做功课,谈不上说精进。所以这个精进的条件是两个条件,第一个,其心勇悍,第二个,无有颠倒,这个安立做精进,就算你一天只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你的心,是其心勇悍的,是无有颠倒的,这个就叫做精进了。

  好,我们看看它的加行,看第一个加行,就是怎么样培养我们其心勇悍,怎么样培养我们无有颠倒的这两种心态呢,看《广论》怎么说,请合掌:

  《广论》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菩萨行者于中善自思惟,得于诸断恶修善之行,破除怯退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

  好,我们来看宗大师,对这个精进生起的心怎么说,他说:如果一个人行菩萨道,他发了菩提心,假设以布施来说,那布施的最圆满的阶段,不是布施外财,连内财的手足身体都要布施。有些菩萨说,那这样子我非常害怕,这很痛苦的,那你这样的想呢,你是没有真正观察到整个生命的一个轻重的因缘,所以你产生痛苦恐惧。

  怎么说呢,因为在我们无量俱胝劫的生命当中,其实,我们堕落到三恶道的过程当中,曾经受到三种的严重的伤害。第一个,割截,我们在堕三恶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曾经被刀子切成一块一块的;第二个刺烧,我们曾经被人家用那种尖锐的铁器刺在我们的身体,然后用种种的火燃烧;第三个解裂,解裂就是两个很硬的石头,产生强烈的压迫,让我们身体产生破裂,我们过去生在三恶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曾经受到割截、刺烧、解裂这种重大的伤害,但是这种伤害的痛苦,对我们来说呢,然未证菩提,这种痛苦毫无意义,一点对生命的增上都没有帮助,所以这个三恶道的痛苦是白受了。

  那么反过来,我今修菩提,我们在修菩提当中,当然我们在修习圣道的时候,我们要静静的拜八十八佛,不能拜要他拜,在念佛的时候也是一样,那么我们要去忍受这种天气的炎热,流汗,乃至于身体的这种酸痛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痛苦跟以前的痛苦不一样喔,第一个,此苦有分齐,这种痛苦它是在你的忍受范围,不像以前受的割截、刺烧、解裂的痛苦是超越你的忍受范围,至少修行的痛苦,是在你的忍受范围之内。

  讲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身体长一个毒瘤,我们必须把这个毒瘤给切除,在切除过程当中,当然会有一些细微的痛苦,所以这个佛陀这个大医王,以短暂的痛苦来治疗我们的病。所以这个痛苦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在忍受的范围,第二个,它能够治病,修行的痛苦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吃苦是了苦。

  我们以前受的痛苦是白受了,你从那边痛苦受完以后,你没有产生一点的增上的力量,你从痛苦当中,一点都没有得到任何启示,没有。但是修行的痛苦会消除罪障,会启发我们增上的出离心,所以,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

  所以菩萨行者呢,从这个地方思惟,所谓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无意义的痛苦,第二个是有意义的痛苦。我们应该要接受有意义的痛苦,而放弃无意义的痛苦,消除这种修行的退怯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宗大师这段的开示,是讲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这我们一般人,修行很难,难在哪里呢,因为它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不是说只是修行三五年,你一辈子都要修行。所以这个长时间的马拉松赛跑,很多人前面几年拼得很厉害,到最后慢慢懈怠下来,因为那个长时间的用功,是非常不容易。

  所以一般到了老参的时候,做功课就开始悠悠泛泛,初学者还不错,老参悠悠泛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惟了,你为什么要求你不断进步呢?因为你现在就是说,我们面临的是一种轮回的痛苦,就是说,你今天不提起精神,做重大的加持,你来生会继续轮回下去,那么轮回下去,你遭受的痛苦更厉害。

  如果你觉得拜佛、念佛、持咒,提前起床很痛苦,你不去做,但是你今生不处理生死问题,你来生遇到更大的痛苦,更大的痛苦你开始修行,你还得乖乖的走这条路,你还是要提前起床,每天强迫自己拜八十八佛念佛持咒,做种种的功课,换句话说这种痛苦,是必经的过程,你早走,你这个问题早点处理对你越好,你说不着急我来生再做,今生没有往生,下次再来一次,你每一次的生命,你要受到轮回的痛苦,而这个痛苦是白受了。

  所以你既然要走,你就早一点处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可以选择,我们必须用短暂的痛苦,来解决长远的痛苦,因为你没有退路,你不是说你闪过了眼前的痛苦,你就可以快乐。因为你这个眼前的痛苦,是必经的过程,你不去走,你就要经过轮回的痛苦,然后你下一次觉悟的时候,你还是要走这条路,迟早要走。

  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既然是要走,所以我们要产生勇悍之心,迟早要面对的,你就早一点面对,你就不要再退怯了,是这个意思。所以它这个六度,它每一度都是要先调伏你,对身体的执着,引导你一种勇悍,它完全是调伏力引导力智慧的一种观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23 16:01

菩萨乘之六度——精进度的正修

净界法师

    好,你心态已经准备好,要做一种下定决心背水一战的时候,你的心态准备好,那就有资格来修精进了,那怎么来培养精进的心情呢,有四种力量,这四个力量,前三个是一组,第四个是一组,我们先把前三个念一遍:

  一、发胜解力——此中胜解,即是欲乐。

  二、发坚固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

  三、发欢喜力——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

  好,我们要怎么样,当我们的心接触佛号的时候,我怎么会让我自己对佛号永远保持大的欢喜跟皈依呢,而不只是应付而已呢?第一个,发胜解力,你最好把《阿弥陀经》,把四十八愿学一学,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音声代表什么意思。

  什么叫无量光?什么叫无量寿?当你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在你的生命,到底是创造了哪几种功德?你最好很清楚,它不是只是一个音声而已。当你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的生命创造了四十八种力量在加持你。

  所以如果你对佛号没有胜解,那你说这个佛号就是一个音声,你把它当成音声,它对你来说果然变成音声,因为你没有好乐心,没有皈依心,你就打不开这四十八种功德之门,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进不去,这个门都关掉了。所以了解佛号的功德,你才有办法打开它的门。

  所以这个地方胜解力,你修什么法门,你最好把这个法门的功德学一学,最好,这第一个。

  第二个,发坚固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你要有愿力,一个人你不能够只是我很喜欢念佛,不可以这样子,你要有愿,我一定要念佛,你要提升到一种愿力的阶段,不是只是欢喜,我们前面的学习功德的胜解,是欢喜心,这第一阶段。

  但是如果按祖师的标准,佛号在我们生命的定位,如果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看看善导大师的开示,他的意思就是说,当你离开了佛号,你就一定会到三恶道去,它是你生命唯一的救拔,所以他那个坚固力特别的坚固,就会生起强大的皈依和强大的愿力。所以这个地方你就是要从欢喜心,提升到一种坚固的心。

  第三个,发欢喜力,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这个地方很重要了,诸位,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马拉松赛跑,你怎么样调整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在修行当中你最好把你每一个功课都用欢喜心来做。

  你说,诶,三点钟了要拜八十八佛了,喔,这真是糟糕了,要拜八十八佛了,不要这样!要说,哎啊真好,拜八十八佛的时间终于到了,我期待已久!你最好把修行当作你的朋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所以我们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要引导它调伏它,它有时候真的不听话的。

  所以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学智慧,如果你每一次在拜佛的时候,都带着心不甘情不愿,你就不能构成波罗蜜了,没有波罗蜜,对你来说没有波罗蜜,你菩萨道那个心力就不具足。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当我们的心是沉默的时候,你要激发自己一下,没关系,现在短暂的痛苦,我们换求长久的安乐,你要不断的跟自己沟通,调伏我们不想做功课的那种心情,用更好的功德来引导自己,这个就很重要了。

  前面三个是在建设一种对修学法门的一种胜解坚固欢喜,这个是第一点。第二个,很重要,保护你的善根,这个地方有些时候要暂时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要,好,请合掌:

  四、暂止息力——于中若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

  我们前面好不容易,透过我们的如理思惟调伏烦恼,引导我们产生一种欢喜心。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注意就是说,比方说你今天去一个地方办事情,办了很久很久非常疲累,这个时候,你勉强去做功课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会产生极度的厌离。你因为那一份的坚持,结果你障碍后时的精进,你每一次看到这个法的时候,你那种极度痛苦的心,就会留下一种影像,会障碍你后面的好乐跟意乐。

  所以你要知道有时候,该踩刹车的时候,适当的踩刹车,一个人不能只是一路的冲,这个人冲到最后,这个跑道就看不到你了。所以你这个修学就跟开车一样,你要前进,偶尔的后退一下。所以这个修行难就难在这里,基本上修行是两套方法来修,一个是水滴式的修学,一个是暴风雨式的修学。

  我们解释一下,正常情况,修行是要用水滴式的修学,点点滴滴,滴水常流则能穿石。所以如果你告诉我,你一天拜两百拜,我会说,嗯,非常好,你这个可以持久。你就是平常的修学,一定是要在你能够接受的范围,但是你一生当中可以安排几个所谓的百日的加行,你这个时候可以冲刺一下。

  暴风雨式的修学,可以在这个生命当中,安排几个阶段,冲一下可以,但是不能当常法。你千万不要把修行修到自己内心产生严重的反弹,你后来就一辈子不想修行,你这个叫做不知善巧。所有的东西,有些东西是可以勉强,诶,你不想上班,但是你去打个卡,反正你不想上班,也没有人知道你想不想上班。

  但是你不想做功课,勉强就没有用,真的没有用,你倒不如去散散步,修行都不能勉强,完全没有效果,而且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所以你怎么去,你这个时候应该是冲的时候,我们现在要判断,有时候你不想做功课,不是体力的关系,是心理的障碍,这个是可以克服,是你要用智慧来沟通的;但是你不想做功课,不是心理的障碍,是体力的关系,那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勉强。

  我们看戒律里面,菩萨戒里面,身体的疲惫是可以开缘,因为这做不了主,我出去弘扬佛法去办事情,回来晚上一两点了,你一直强拜八十八佛,拜到最后,你以后再也不想拜八十八佛了,你觉得这样值得吗?

  所以说身体的障碍,你要判断这不是你故意的,这个是可以开缘,但是心理的障碍,这个就要突破了,你身体很好,没什么状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善知进退,在这个精进的过程当中善知进退很重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4 13:17

菩萨乘之六度——精进度的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三个,精进的内容我们把它念一遍:

  修习精进,差别内容,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生善,增长善法,功德不退。破恶,度懈怠。

  好,精进的内容第一个,从破恶的角度叫做擐甲精进,就是一般我们对于断恶,你看这个擐甲,这个说到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种铁片,一片一片的铁片,把它编织成的衣服,就是你要无所畏惧,凡是断恶的,都要很坚决,不能断要他断,都是这种态度。

  所以断恶这一块,就没有商量余地了,所有菩萨戒里面,只要是牵涉到菩萨内心烦恼的挣扎,佛陀都是下重药,告诉你,你别无选择,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是第一种态度,对于断恶那是非常的坚决。

  第二个,修善,修善法这个要有选择性了,我们不可能修学所有的善法,所以这个你要善知取舍。度众生选择更多了,你在修行当中,你现在的心情不对劲,都可以暂时不度众生,都可以。

  所以他这个在修习精进的时候,断恶是要坚持的,修善跟度众生是可以看因缘办事,这个是三种不同的心态,透过这三种精进,断恶、修善、度众生,增长善法的功德,保持我们的善根的功德不退,来度脱让我们时间空过的懈怠的心。

  这个精进就是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最佳的状态,对法门的好乐,那一种坚持。它的方法呢,主要就是你要善调身心知所进退。我们讲一个例子来做说明,佛陀在经论里面讲出一个譬喻。

  讲到一个国王跟大臣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国王,这国王是处事非常的严格。有一次他那个大臣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犯了严重的错误,国王非常生气,要把他处以死刑。这个时候在处死的过程当中,有另外一个大臣就请命,说,国王你不要把他处死,他好歹也有功劳,你是不是给他一个机会呢。

  那国王就想一想也有道理,好吧,给他一个机会。国王就出了一个题目说,他说我有一只羊,你把它领回去养,三个月以后,我要看到这只羊,它的肉是精壮的,但是没有肥滋,它没有肥肉只有瘦肉,而且是一只强壮的羊,只有瘦肉没有肥肉,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赦免你的死亡,你做不到,那就把你处死。

  这个大臣心里想,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如果用美好的饮食来喂它一定会有肥肉,我如果给它吃得少,它就连瘦肉都没有,那怎么办呢?怎么样保持精壮的肉,而没有肥滋呢,他就忧愁苦恼了。

  这个大臣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儿就说:父亲你最近怎么闷闷不乐呢?他父亲就如是如是的报告,这女儿说:我有方法,我们把这只羊用绳子把它绑起来,绑在一个树上,每天给它丰盛的饮食吃,在这个羊的前面的地方,绑一只狼,每天让这只羊看到。然后那狼看到羊的时候,就是准备扑过去,这只羊呢,它是每一天吃美好的食物,但前面总有一只狼盯着它看,果然是养成了精壮的肉,而没有肥滋。

  佛陀讲这个故事在比喻什么,修行跟养羊的道理是一个道理,你一方面要有一种功德的想像,来激发自己美好的愿景,但是你也要有点危机意识,偶尔也要带一点恐怖的境界,来吓吓你自己。说你今生不往生你来生你就完了,你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到饿鬼道受饥饿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整天被人家打杀的痛苦。

  我们不能够完全给自己吃糖果,不能老是用美好的东西来激发自己,所以在修行当中所谓的善调身心,就是威爱兼抱。我们的心是沉闷的时候,多鼓励一下自己,我们的心躁动的时候,你就要打压一下自己,你在攀缘的时候,躁动的时候,打压自己。就像养这个羊的道理,你一方面给它美好的饮食,一方面用狼来恐怖它,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中道的状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24

菩萨乘之六度——禅定度的体性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完精进度,看下一个,看这个禅定,首先我们来看看禅定的体性,请合掌:

  《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好,这个部分呢,我们这个止的体性,请大家打开我们今天所发的附表第三,止观体性。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一个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这个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的明了寂静的一种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

  首先我们看这个止,这个止有两个说明,先看简单的说明,什么叫做止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

  这段的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因地,第二个讲果地。先看因地,因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心一境性,第二个以善缘心。我们先看第一个,心一境性。那么这个止,它必须要是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攀缘的,像猴子一样抓一个树枝,然后又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抓到一个放掉一个。

  在修止的过程当中,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比方说念佛,你要选择音声为所缘境,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第一念是佛号,第二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单一的相续的,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这个就是修止的因地,第一个。

  第二个,以善缘心,这种专注的状态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恶,在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很专心,那这个不能构成止,因为你这个造恶的过程,是烦恼的心,是躁动的。

  所以它必须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专注的,第二个是善良的,这两种心结合以后,就构成止的因地。它的果地功德是什么呢,诸三摩地,它所成就种种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

  这种因为心一境性,以善缘心的三昧,都是属于止的因果。这是个简单的解释,我们把这个解释把它透过《解深密经》讲得详细一点,我们看第二个解释,什么叫止,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好,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们先看因地,这个因地的修学有三个重点。先看第一个,独处空闲,一个菩萨如果你要进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时间,自己静一静,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后,你就变成好人不是道人,因为你的善根就跑没了。

  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不用做功课,你不用充电,否则你最好是要有一点充电。所以他意思就是,独处空闲,就是你一天,你至少要有一个小时,暂时把手机关掉,暂时把房门关掉,好好的把佛教的止观修学一下。

  我们的能量是生灭法,我们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的功德不是永恒的,是你有修,它才有,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它释放没了,你还再去充电。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独处空闲,暂时的息诸缘务,好好的面对你内心的自己,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个所缘境,因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这段时间是念佛,那佛号就是你的所缘境,如果你持咒,咒语就是你的所缘境,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在一个所缘境里面专心的安住,这第二个。

  第三个是这种能思惟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的,所以修止的人,你必须很有耐性,跑掉了,没事再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你不断的就是念佛,听自己的声音,打妄想以后,发觉以后,赶快把心又重新恢复到佛号,你要不断的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断的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从一种少分的安住变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专有名词叫做功夫成片。

  我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你不断的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多安住故,这个时候你的因地就圆满了。看它的果地,果地有两种功德,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我们不断的修习专住,首先产生心轻安,你的心会产生两种功德,第一个,明了。

  所以你打完坐的时候出来,你的心特别的明了。真正得禅定的人,在唯识学上说,他可以看得到墙壁的毛细孔,他那明了性到那个程度,他的六根的那个明了性特别强,刚刚打坐完的人,一点小小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寂静,他心中的那个波浪,慢慢的停下来,平静的水。所以他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的轻安,明了寂静,寂静明了这第一个;第二个,他的心的轻安,会带动身的轻安。这个身的轻安,是这样子,我们身体有地水火风四大,打坐的人因为你心寂静,你会带动一种风大,那个气从丹田里面开始活动,然后周遍身心,那个气脉的跑动,会让你全身非常的舒畅。

  我们一般人没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没有生病,其实你的身体还是很粗重,是一块很粗重的一个肉,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但是你打坐的人,你的身体会觉得很轻松非常轻松,因为你那个气脉跑得非常顺畅,这叫身轻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轻安,才产生身轻安,是名奢摩他。

  我们的念佛人,所谓的一心不乱,它是要点点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没有静中修,你念佛不能够说,诶,我在等车的时候念几句佛号,我在办事情的时候,有空档念几句佛号,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个只能够当点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课喔。

  你的佛号不能都是在散乱心中念,你这个佛号,你贮存的佛号,每一句佛号都是散乱心的,都是在利用空档的时候念的,你到时候,临终的时候,你每一个佛号力量都薄弱。一定有静中修才有动中修,而静中修是正餐。

  我们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你贮存进去的每一句佛号,你必须是要有定课的,就是息诸缘务,没什么理由的。我们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我们心就散乱,没有几个人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不可能。所以你必须一天至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就静下心来,就专心的听你的佛号的声音,跑掉再拉回来,跑掉再拉回来,你一天要贮存一些高品质的佛号在里面,或多或少。

  在我们的仓库当中,你一天至少要半个小时,贮存那些高质量的佛号。你不可以一天当中,都在散散乱乱的空档,贮存一些低品质的佛号,不可以。祖师劝我们把握平常的时间,那是比没有念佛还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够以这个佛号,当做你的正餐,不可以。

  因为你这存进去的佛号,都是低品质,你因地贮存进去是低品质的佛号,临终表现出来就是低品质的佛号,不可以这样子。所以我们必须为临终的时候,培养那种专注力、相续力、那种高档的一心不乱的佛号,要贮存一些高质量的佛号,这平常都要准备的,这个就是修止的一个特点,提升你佛号的品质,是这个意思。

  好,那么休息十分钟好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1:49

菩萨乘之六度——禅定度的加行

净界法师

    第36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六面,我们讲到禅定的修学方便,在我们发了菩提心,安住菩萨种性以后,我们开始操作六度的法门。六度的法门,它有两个不同的差别的内容,一种是成就我们的善业力,另外一种,是成就我们的一种正念力,这两个对我们往生净土的人来说,缺一不可。

  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的时候,没错,会偏重在善业力,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块,我们透过净罪集资,让我们临终的时候少一点障碍,在一种很安稳的环境之下,提起佛号,但是你不能永远的停留在善业的修学。

  所以我们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修学以后,你慢慢慢慢的就要去贮存一些临终的正念的资粮。你平常的正念不准备,你不可能临终的时候有正念可以用,不可能,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临终的正念,是你平常做功课的时候,点点滴滴的强迫自己,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那一份的坚持的力量,贮存一种一心不乱的能量出来的。所以我们从一种善业的修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一种散乱心的动态的修学,慢慢慢慢你就要有一点时间,走入你的佛堂,修学止观,贮存一些正念的能量,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从散乱心的善业的修学,而提升到一种专注的寂静的正念的修学呢,为什么一定要提升呢?我们来看看,这个佛菩萨是怎么说的,看加行,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谓前施、戒、忍等乃至大小乘一切功德,皆须由修习止观力故,而得增长乃至成办,是故菩萨于中,须数数修习。

  为什么要修止观呢?这个地方《解深密经》,佛陀就告诉了慈氏,告诉弥勒菩萨说:你要知道一件事,这个三乘的圣人,包括谁呢,若诸声闻,这二乘人、乃至于若诸菩萨,只要是成就出世间圣道的圣人,乃至于佛陀,佛陀也不例外,他们所成就的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世间的功德包括种种的禅定三昧,出世间的功德当然就是菩提涅槃,那种世间的功德跟出世间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应知皆是奢摩他跟毗钵舍那所成就的果报。

  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皆是,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在散乱心的阶段,而成就世间的功德,跟出世间的功德,没有一个人,就是皆是,就是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功德,乃至小乘一切的功德,都是用止观的关系,才能够增长广大乃至于成就圆满。

  所以菩萨,你要提升你的修行层次,应该数数修习止观。这个事情是这样讲,说是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加持心力,当然这个心力是主动,法力是被动。同样一句佛号,同样一句大悲咒,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操作这个大悲咒的时候,他变成千手千眼,为什么我们念大悲咒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大悲咒,为什么?因为我们心力羸弱,有太多的妄想。

  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那个堪能性,这个在唯识学就是说,修止观会加强你的堪能性,什么叫堪能性呢?就是你的造业的能力。比方说马的堪能性比狗还好,狗的堪能性比一只小老鼠还好,小老鼠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还好。所以你修止观,它会提升你造业的能力,就是临终你也念十句佛号,他也念十句佛号,但是另外一个人,他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的,你平常有一个小时的定课,你这十句佛号就比他的品质优秀,你就容易把弥陀感应出来。

  其实应该这样讲,理论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力量,能量是固定的。为什么有些人,他念佛没有力量呢,因为他分散,心光外泄。在唯识学上说,说你为什么要修专注呢,就像水一样,你不做一个水坝,这个水都流光了。不是说你念佛没有力量,是你平常的心,那个能量分散的太厉害,你平常日常生活都把能量散完了,都分散完了,所以你真的念佛的时候,那个力量都薄弱了,我们应该适当的把水收集起来,不要让它到处跑,否则很可惜的。

  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适当的都摄六根,专一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会把我们那种心光外泄的力量,稍微调整一下,稍微往内收一点。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能量都固定的,但是,你不能让你的心的能量到处散,就像那个水到处泼,泼到最后你真的想用水的时候,一点水都没有。不要小看一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专注,那个能量点点滴滴,你一年下来三百六十五天,三年下来十年下来,那个力量就可怕。

  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佛菩萨的功德,没有一个人是不修止观的,不是说哪一个佛菩萨,整天在外面跑,他就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不可能,那个只是叫做道前基础,那叫忏除罪障,积集资粮。那破障的基础,他的正修在止观这一块,如果你的心,整天都是散散乱乱乱的,你这一生就干不出什么大功德事情,不可能,你念佛念两个小时都没有用,因为你的心整个是散乱的,你一点能量都没有。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加强我们心中的堪能性,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能够每天专注的念一句佛号,抵得过人家平常念一百句佛号,因为你的心强,造业力强,同样一句佛号,你能念的心能量强,你就能够把佛菩萨的功德,相对的能够把它运转起来,你感应的力量相对的强。佛菩萨是被动配合的,你释放多少的力量,你对佛号的转动的力量有多大,佛菩萨就给你多大的功德,非常公平。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想要再把一句佛号,操作成能够超越生死,达到一心不乱,那你平常就要有一点打坐的功课。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27 10:53

菩萨乘之六度——禅定度的正修

净界法师

    我们看正修,正修有三段,先把三段先把它念一遍:

  一、心于何等所缘安住-出入息、佛号。

  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正念、专注力。

  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正知、相续力

  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有在修止的时候,有三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心于何等所缘安住。比方说我现在,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要做功课,你要先选择一个所缘境,你不能够念佛念五分钟,大悲咒念三分钟,然后持楞严咒三分钟,那不行,那你这样这个就不是在修止,止,这个时段只有一个所缘境。

  净土宗当然,它以佛号的音声为所缘境,它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音声有佛陀的加持力。小乘人喜欢用呼吸,同样是专注,这一种是纯自力;一种是在忆佛念佛听声音的时候,有一种感应道交难思议的加持力。所以净土宗它会选择以音声,佛号的音声为所缘境,这是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选择所缘境以后,怎么做呢,正念、专注力,我们要跟弥陀感应道交,首先你要跟佛号先相应,先点状的相应。什么叫相应呢,印光大师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叫做一句佛号念、诵、听三个次第:第一个念从心起,你要从你的嘴巴的震动,创造一个音声,你没有创造音声,你就没有所缘境,他是以音声为所缘境,就算你嘴巴震动也好,所以你嘴巴起码是要震动,金刚持是最低标准。

  那么念诵,念是念从心起,你的心要作意要念佛,第二个诵,创造音声;第三个,听到你的声音,创造声音再听回来,这个时候叫做心于所缘专一安住,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你每一句的音声当中。所以你只要听得到声音,阿弥陀佛的功德,就进入到你的身心世界,他就有办法进来,你听不到声音,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就进不来。

  所以感应道交,是你自己要创造因缘,我们必须把跟弥陀的桥梁搭上去,让阿弥陀佛容易进来,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你现在要想办法,把佛陀的功德投到我们的身心世界,就是听到你的声音,这个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心于所缘专一安住。

  第三个就很难了,也很重要了,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一个念佛人的成败就在第三个,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后,他只有专注的佛号,没有成片的佛号,这个非常可惜,因为他不会有正知,这个正知就是智慧,调伏力跟引导力了,这个很重要。

  大乘的止观,他每一句的止,是有智慧观照的,智慧的调伏跟引导,观里面也有止,它这两个不完全是切开的。我们怎么样把一个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的佛号,让你的心能够在佛号多安住。有些人你注意看,有些人念佛号,念不到十声心就往外跑了,念不到十声妄想就开始了,你这个心理素质太差了,你的心都没有训练,就像一只猴子,你都没有训练它,在固定的一个地方安住。

  所以我们从一个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的佛号,你怎么引导呢,根据祖师有两个方法。

  善导大师呢,他是用一种苦药来对治,用恐怖的心来恐怖你,他说佛号念不下去怎么办呢?老是打妄想,你告诉你自己,你是生死罪障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的因缘,我们在三界当中,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们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他有足够的能力救拔你,所以你对这个佛号,你就不敢随便丢掉了,它是你的本命元辰。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跟佛号建立一种救拔的关系,你千万不要认为,佛号对你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你还说,唉呀有佛号,也可以没有,打妄想无所谓,你佛号就很难念好,因为你缺乏危机意识。所以念佛要念得好,一定要就是说你背水一战,你离开了佛号,你就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个善导大师,是用苦药来逼迫我们,一种怖畏的心情。

  第二个蕅益大师他的态度不一样,你看《弥陀要解》,他是用功德联想来引导你,他是比较正面的,他说你怎么样把佛号念好呢?他把《阿弥陀经》前面的这一段,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块他做了发挥。

  他说你为什么要把佛号念好,你要观想你来生有六种功德,这个功德都跟你的佛号有关系。第一个,远离恶道,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到三恶道去,但是我们有三恶道的业,我们不喜欢三恶道的业在我们生命表现出来怎么办呢,你只有念佛,你才能够远离三恶道。我们心中有地雷,如果你在三界里面继续流转下去,来生一定碰到地雷,所以你要能够避免地雷爆炸,只有到极乐世界去把地雷处理掉,而到极乐世界只有靠佛号,所以远离恶道跟佛号做了连结,第一个。

  第二个功德联想呢,国土庄严。我们希望远离娑婆世界的这种污秽的环境,极乐世界有宝树庄严、楼阁庄严、池水的庄严,还有三种的六尘,充满了光明,充满了香气,充满了音乐。所以你必须把极乐世界那种依报的庄严的愿景跟佛号做连结,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来生,得到极乐世界宫殿楼阁的庄严,因为你有佛号,第二个连结。

  第三个,身心安乐。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没有病痛,庄严、没有病痛,永远是保持一种身心的快乐,因为有佛号。

  第四个,衣食自然。我们在生命当中为了衣食,耗损了一天八个小时,把宝贵的时间换取衣食,浪费太多时间。所以我们在极乐世界,没有衣食的忧愁,所以这衣食自然怎么来的呢,因为有佛号,第四个连结。

  第五个功德连结呢,具足五通。亲近十方诸佛,极乐世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果报体,让你到十方世界亲近药师佛,亲近多宝佛,亲近各式各样的佛菩萨,这个是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的,因为有佛号。

  第六个,寿命久远,你到了极乐世界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安稳的过日子了,因为你再也没有退转的问题,你的寿命足够成就等觉菩萨。所以你努力一次,终生受用,尽形寿受用,你没有面临死亡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把佛号,第一个跟过失的连结,你如果没有佛号就到三恶道去,你如果有佛号,你就远离恶道,你享受国土庄严、身心安乐、衣食自然、具足五通乃至于寿命久远。所以这个就是一种心理的调伏跟引导,调伏我们的攀缘,引导我们的皈依。所以你的佛号的操作,是要有调伏力跟引导力的。

  诸位,我们可以看到六度里面,没有一个东西是强迫的,你如果细细的看佛菩萨的六度,每一度里面都有智慧善巧,在里面引导你。所以说如果你觉得,你的佛号都念得不好,那道理只有一个,你没有把佛号跟你未来的生命做连结,你认为佛号在你的未来的生命,它不重要。

  但是如果你透过善导大师的这种过失的连结跟蕅益大师的功德连结,你发觉你的生命是受佛号的控制。你来生之所以不到三恶道去,你这么大的业力能够不到三恶道去,因为有佛号;你来生凭什么受用跟佛菩萨同样的功德,因为有佛号。

  我们必须把我们来生的所有生命的愿景,跟佛号做充分的连结,你才知道佛号跟你的关系,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如果你的佛号跟你未来的生命,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这个佛号一定念不好,因为它跟你没有关系,它只是在你生命当中,你痛苦的时候,扮演你度过痛苦的角色而已,它跟你的来生没有关系,这个佛号对你意义太少。

  所以这个正知是个关键,你如果能够把你未来的生命,跟佛号连结,这个佛号你就丢不掉了,你自然会把它找回来。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禅定的关键,从正念的档次提升到正知,那一种专注提升到相续,就是你如何来引导你自己,跟你的所缘境,做一个正确的一种关系连结,这个地方很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28 09:37

菩萨乘之六度——禅定度的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修习禅定的差别内容,禅定有哪几种呢,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生善,身心安定,引生智慧。破恶,度散乱。

  禅定有三种,第一个是世间的禅定,一般这是叫外道的禅定。外道的禅定的特点,就是有禅定没有智慧,如如石压草,他完全用止来压制心中的妄想。当然这个问题以后会很严重,后遗症很严重,等到你从禅定出来的时候,破坏的时候,内心会产生极大的邪见跟恐怖,这个是不好的。

  第二个,出世间的禅定,出世间的禅定,他在修禅定,就有一点空假中的智慧了,以空观安住,以假观来做调伏跟引导。不过是这样,圣道的角度偏重空观,净土宗偏重假观。它的假观,第一个,观娑婆世界的痛苦,第二个,观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偏重在于假观。

  最高级的禅定,叫出世间上上禅,这个是禅宗的禅,就是一念相应即如如佛。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正念真如,我们的心如果能够成功的跟我们的本来面目做一个连结,你能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处理你今生所有的问题,你就是进入了出世间的上上禅。

  它就不一定要在佛堂,这个地方就完全是智慧的问题,就是正念真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了生死,你能够以这样的一种修学,就是出世间上上禅,这个有什么好处呢,身心安定,引生智慧,度散乱。

  所以这个禅定,就是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使令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能够更加的增上圆满,是这个意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29 13:31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体性(一)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智慧度,我们先把智慧度念一遍:

  《广论》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谓正观察。

  好,我们把这个观的体性,做一个解释,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附表三,这个观的部分。观它也是有简单的说明,跟比较详细的说明,我们先看比较简单的说明,看第一个,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

  这个观也是分成因跟果,因地有两个,它的整个观的特性呢,就是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这个拣择这两个字怎么说呢,前面的止,我们对于佛号是忆念而已,它是无分别住的。除非你这个佛号操作得很不好了,你必须要正知来引导,你暂时把佛号放下,思惟一下娑婆世界的苦,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那把佛号引导你加强皈依,这个是例外。

  正常情况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只有听声音没有做任何分别的,这个叫止。但是观就不一样了,拣择它是有分别的,它叫如理思惟,那当然这个如理,就是依止教理来起观,依教起观,观察什么呢?观察两个重点。

  第一个,如所有性,这个如所有性,就是观察因缘所生法的总相,因缘法的总相就是空观,空观为什么叫如呢?因为它是不变的,你造了善业,你的本性还是清净,你造了罪业,你的本性还是清净,它不随你个人因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所以你观照真如的时候,你的心是安住的,它不随你一时的因缘的变化而躁动,这个叫做如所有性。

  第二个,尽所有性,就是观察诸法的差别相,各式各样的因缘,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个是随因缘变化的,这个就是因地,空观观察真谛理,假观观察俗谛,观察以后有什么好处呢。诸善妙慧,成就不可思议的这种,空假中的无漏的智慧,这个叫做毗钵舍那。所以这个智慧呢,是透过你经常的去观察得来的,应该怎么观察呢,我们看详细的说明,看第二段。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这个地方就讲得详细了,什么叫观呢,首先我们看它的因地的第一段,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故。修观的条件是以止做基础,先从寂静才起观照。所以我们进入佛堂的时候,你不能直接观照,不可以,理论上进佛堂不能直接诵经,不可以,因为你的心散乱,也就说你的心造业力薄弱,你的心光已经外泄太厉害。

  进入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先把能量积集起来,加强你的造业的功能,先拜佛,拜完佛以后经行一下,然后打坐,这个时候完全是无分别,只有把你心的能量,把它收摄回来而已。也就是说,一定是以身心的寂静轻安做依止的,才能够起观,等到你的心觉得,喔,明了寂静的心现前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起观了。

  怎么观呢,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修观,这个如就是随顺,随顺于你所善思惟法内,善思惟法内就是说,你曾经学习过而熟悉的佛法,修观跟胡思乱想最大的差别,就是你要先学习。有修无常观,你要知道什么叫无常的道理,你要修这个真如观,你要知道什么是真如,你要找到门,教法就是修观之门。

  所以你必须要你在修观之前,一定要对于这个法,要善巧的学习思惟过,学习过以后怎么办呢?三摩地所行影像,三摩地就是在你的寂静心中,因为你前面透过拜佛、打坐,把心调整到明了寂静了,这个时候把你要修观的那个理,把影像现出来。

  影像是针对本质来说的,比方说我们在观照真如,真如的本质,我们没办法亲证,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的影像现出来,我们透过佛菩萨的开导,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诶,这个时候,你心中出现一个清净的影像,虽然它不是本质,但是注意,它随顺于本质,它可以引导你趋向本质,这个很重要。

  我们过河到达彼岸,必须要有船,船不是彼岸,但是你不要忘了,船可以随顺于彼岸,它可以带你趋向彼岸。这个船就是文字相,文字相从哪里来呢,从经论的学习而来,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把佛菩萨祖师的文字,把它现出一个影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真如的影像现出来。

  然后现出来以后做三件事情,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在那地方观察,原来我们的心,是本来清净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烦恼业力,它只是一个假相在心中跑来跑去。就像一个镜子上面的灰尘,它没有真实的去染污到我们的心性。观察以后,你会产生一种坚定的理解,我们以前听佛菩萨开示,听法师开示只是一个粗略的理解,但是经过你的深入的思惟观察以后,你会产生很深刻的理解。

  就像牛在吃草一样,你那个牛吃草,它一开始先把它全部吃下去,然后它事情忙完以后,跑到树下它开始反刍。这个牛,草吐出来,不断的细嚼慢咽,把草里面的这种维生素酵素,全部把它消化出来,佛法的道理亦复如是。

  我们前面是一种闻慧,喔,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这么一句话。你知道这句话,但是你要从这句话,把它提升到你心中的一种光明,把文字相转成光明相,就是观察、胜解,用你内心的观察,把佛法的道理消化成一种能量,你不能够只停留在听课而已,不可以。

  你要有消化的时间,所以你在寂静的心中,喔,原来我们的内心,本来是这个样子的,是清净本然,人世间的痛苦都是你自找,你去攀缘,你不要去攀缘一切法,业力的释放,它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它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你进到这样观察以后,你的心慢慢慢慢对这个法的道理,就越来越靠近,越来越靠近了。文字不是道,但是它可以引导你趋向于道,它就像船一样,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带你慢慢的趋向彼岸,所以你到了胜解的时候。

  第三件,舍离心相,为什么要把这个前面的影像舍离呢,因为你观久的时候,心则散乱,观的时间不能太久,因为它以寂静做基础。所以你观久的时候心开始躁动,因为名言分别,是会带动你的躁动相,所以你大概观了五分钟,十分钟以后,就不要再观了,再把佛号提起来。

  把这个前面观的这种影像,道理的影像舍掉,然后再恢复到止,念个十分钟佛,再念个十五分钟佛,让心再寂静下来。然后再做第二波的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不断的一遍、两遍、三遍的重复的修学。这个就是整个修观的三大重点,观察、胜解、舍离心相。然后就在这种寂静的影像当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就做了四件事。

  正思择就是空观,最极思择就是假观,周遍思择,就是一种粗略的观察。刚开始我们先大纲式的观察,那慢慢慢慢你的心,对这个法更熟悉,再周遍伺察,就是微细深入的观察,四种观察,到这个地方因地圆满。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30 13:02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体性(二)

净界法师

    我们看它的果地,你不断的对法义的观察,有什么好处呢,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慧,这个是自体,这个自体开出了四种相貌,第一个,忍。忍就是随顺了,我们一开始,我们的心,是随顺于我们的颠倒妄想,这个时候对于这个真理,慢慢的随顺了,这忍,虽然没有圆满,我已经同意了,我随顺忍可。

  第二个,乐。诸位,你如果对佛法有深刻了解,你会起大欢喜,法喜,为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道理,真实的道理你跟它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会起大欢喜。这个时候你对佛菩萨会生重大的感恩的心,这个时候有强大的欢喜心。

  若见若观,这个见就是亲证了,这个是不容易的,起码我们是观,就是比量,我们至少对影像的一种观察,对真理的随顺,叫做观,观就是比量,是名毗钵舍那。这个观,蕅益大师在《楞严经》,对这个观他提出两句话,就是观,我们观察真理,对我们内心到底产生什么作用呢,他说不思议心,不思议变。我们凡夫的心,整天观察五欲的境界,我要怎么去追求快乐,怎么赚钱,对不对。弄得自己伤痕累累,现在你就逆向操作就好,你就用你打妄想的心来观真理,观真理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你就是从净法熏习。

  我们以前经常跑去厕所,就是染上了厕所的味道,受了厕所味道的熏习,现在没关系,因为这个你的衣服,本来就没有味道的就是本来清净。所以你现在逆向操作,你就跑去佛堂熏习沉香,你的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这个道理。

  所以你不要管说,你这样观,到底你懂不懂,数数熏习不思议心,你的内心就不再变化,修习止观不要求速成,古人说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长,但是每天在大,就是点点滴滴。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你要先把文字相背下来,你没有背文字相你怎么观呢?文以载道,这个道在文字里面,比如说你要观,修无常观,说我要对无常怎么理解。

  第一个你要背说,喔,我们今生决定要死,我们今生决定要死,你把这个字背下来。喔,死亡是不可以避免,你得到第一个理解,不管你怎么弄,你一定要死亡,没一个例外,迟早要来。第二个,死亡是不能规划的,随时要死。你不可以说,我人生先快乐玩个三十年,再来规划死亡,人生不可以规划,死亡到来的时候是没有人知道的,所以死亡不能规划。

  第三个,死亡到来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除了佛法以外,其余毫无意义。所以你这个无常观的智慧生起,是靠文字的引导,要不然你怎么修无常观呢。我们的心中是没有道理,我们心中只有烦恼,道理只有佛陀可以给我们。这是为什么佛陀要说法,佛陀他觉悟了很多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他不能直接输送给你,不可以,因为你也消化不下去。所以佛陀他把这个道理,放在文字里面他就走,他说没关系,我觉悟的所有道理都在文字里面,你把这个文字好好观察,这个道理就会输送给你,它就可以到你的心中去了。

  所以佛陀走了以后没关系,佛陀的道留下来,你把这个佛陀的文字相,把它细嚼慢咽不断的观不断的观,诶,这个文字相就会把道理,释放到你的心中去,就透过这个文字的桥梁,就送到你心中,叫做不思议心,不思议变。你遇到事情就是,哦,你的心,心与道合,你跟无常的道理相应,这个时候你的文字相就不需要了。

  什么人可以把文字相去掉,这个道理跟你完全相应,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真的是这样。我自己学唯识的体验,唯识学很多名相,但是它每一个名相都有它的定义,譬如它讲因果,它不讲因果,它讲异熟果,为什么它是不讲因果,因为它的果报是变来变去的,还没有得果报之前,它有很多的变异,变化因素,所以它不能讲因果。

  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必须把唯识的名相,它的基本定义都弄清楚,等到你真的懂的时候,像我现在年纪大了,我很多名相都记不起来,但是我那个道理不会失掉。你吃甘蔗汁的时候要先有渣,对不对,你必须把那个渣咬一咬,才把汁吃下去,但是你如果把渣吐掉的时候,那个汁不会失掉。你透过文字所知道的道理,就算你年纪大,有时候那名相真的想不起来,但是那个道理不会失掉,道跟你的心相应的时候,真的不需要透过文字,除非你要表达给别人听。

  但是你刚开始要得到道的时候,就要文字相,就这么回事。所以修观的时候,它是要三摩地所行影像,你必须把这个文字相的影像现出来,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这样子,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道。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3-31 17:16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加行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这个总结。我们把这个《广论》的自性,再把它顺一顺。就是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它是无分别住的,观,是对于道理的思惟观察,它是有分别住的,这个地方不一样,好,我们再讲一小段,加行的地方,加行。在修波罗蜜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好,请合掌:

  《摄波罗蜜多论》云: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首先,佛菩萨讲出一个譬喻说,俱胝,俱胝就是亿,廋他就是兆,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做了很多很多的功课,我们也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这样的行门。但是如果你没有用般若,空假中的智慧来引导自己,你就像是一个盲人,盲人就是他没有眼睛,他往东走,往西走,怎么办呢,就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你怎么走就怎么走,他完全没有一个引导者。

  这个人路且不知岂入城,他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他现在要布施他就想布施了,他要持戒就持戒了,完全是跟着自己的情绪在变化。这个人为什么不能讲菩萨道呢,因为他进不了涅槃之城,他要走哪一个道路都不知道了,怎么可能进得了城呢?一个人要有道才有灭,修道入灭。

  没有一个佛菩萨是不看教理,结果他成佛了,不可能。你连上路都没有,你怎么到达目的地呢?所以你不研究佛法的道理,你就像是一个盲人一样,整天在原地打转,积集善业。这个地方的合法就是,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你这个五度,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就像一个人没有眼睛一样,你不可能成就菩提,顶多就成就人天有漏的善业。

  我们六度即将讲完,诸位,我们可以慢慢觉得,佛菩萨的六度,都有智慧的影子在里面。佛陀要你修布施,他会告诉你观察为什么要布施,你要先修意乐。六度很重要就是,每一度都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两大马车,一个智慧一个愿,这两个在引导你。有引导性的六度叫做波罗蜜,没有引导性的,你完全跟着感觉走,你现在心情想布施就去布施,想持戒就持戒,这个叫善业,就差在这里。

  我们佛教是这样子讲,说诸法因缘生,有因缘才有结果。所以你的过程就很重要,同样一句佛号,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就影响到这个佛号它所达到的力量。你只是遇到痛苦再求助于佛号,你没有一个完整的目标的,你没有一种往生成佛的规划,你完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到什么就念什么,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糖果,对你来说就是个糖果。

  如果你这个佛号,是透过你智慧的观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是一个强大的愿望加持在这个佛号上,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过程很重要。这个就《楞严经》说的,如果你拿沙去煮,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叫做热沙,你不可能把沙变成饭,不可能,因为你因地是沙。

  你念佛号你念十万声佛号,你的心理素质不对,不对就是不对,他不可能把十万声佛号,转成一个真实的佛号,不可能。沙,你用一整山的沙,它还是沙,你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它不可能达到这个超越生死的那种度的力量,没有波罗蜜的力量。

  你一天只有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你每一句佛号,都有强大的愿力,跟智慧的调伏跟引导,你这个是饭,你这个佛号叫做饭,就是米就可以煮成饭。所以你那个因地的心很重要,因地心影响到你果地觉,过程影响到你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修智慧。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的这个六度,我们整个五乘的法门即将讲完,你要慢慢体会,其实人天乘跟菩萨乘,是很接近的,二乘人他是完全出离的,他恶法也不要善法也不要,他什么都不要了,断灭的。因为他对痛苦感受太强,他完全都不要。

  人天乘,他也积极的投入慈善事业,菩萨也投入慈善事业,这你就要体会为什么这两个人同样去做一个义工,最后结果呢,这个善业只是把他载到天上去,另外一个人这个善业,可以把他带到极乐世界去,这你就要体会,同样一个法门的操作,因为你们两个心态准备不一样,你们两个人的车是不一样,你的心理素质不够,你心中的车是人天乘的车,这个善法把你带到天上。它上不去了,它没有能量,它的动力,只能带你到这个地方就没啦。

  你能够把菩萨的空假中三观学会,你的能量是直通,到临终的时候,是人临命终时,你的一切诸根败坏的时候,你那个佛号能够超越生死,直接通到弥陀的本愿。所以,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不能证菩提。所以说实在的修行到最后,你慢慢年纪大,你就觉得完全是拼你的心理素质,不是说初学者见面说,诶,你一天拜几拜佛号,你拜一百拜两百拜?初学者都是这样问的,问你的功课对不对。

  老参没有问你功课,都是拼心理素质,因为功课大家做得差不多,看谁心理素质。问你做什么功课有什么意义呢,它是枝末法门,真正的老参在一起,都没有问你做几堂功课,他看你的内心是怎么,你的心到底是停留在什么水平,你心中是怎么想,道一句。

  所以禅宗只要道一句,就知道你这个人档次到什么程度,其他都不用问了,你讲的话的内涵是这种水平的,你的生命就是这种层次。你拜一百拜佛号,那个佛号完全跟这个道相应。所以初学者重数量,老参重品质,重你的档次了,这你的心理素质,就这么回事而已。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年纪大了,已经不是靠体力来修学。诸位,靠体力修学的时间过去了,你要靠智慧修学。你怎么引导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引导得好,这个法门,其实我讲实在话,我们马上讲到一佛乘,讲到一佛乘的时候,我们就要讲真话。一佛乘意思就是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到一佛乘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法门没有高下,这个什么是人天乘,这个是二乘,这个是菩萨乘,都是方便说。

  你的心态够,小小的扫地都足够让你成佛,到一佛乘的时候,已经不谈法门,谈你的心理素质,心力带动法力。这个部分下一堂课是研讨,再下一堂课会讲到佛陀开权显实,佛陀刚开始会说,法门是有高下的喔,这个是人天乘喔,这个是二乘喔,这个是菩萨乘喔,这是方便说。

  由法门来定高下的时间,到法华会上的时候完全推FAN,以心理素质定高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到一佛乘,就是说我们在人天乘跟菩萨乘,最大的差别就是他的智慧的水平更广大,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下一堂课我们是课程研讨,欢迎大家把问题先集中起来,但是我们现场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不回答了,你一定要事先,礼拜二,你最晚在礼拜天之前,要把问题交给我,最晚。我们也希望你在研讨的时候,把课本带过来,有些可能会运用到课本,好,这一堂课先到这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www.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