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什么是一佛乘?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4-29 10:25     标题: 什么是一佛乘?



净界法师

     好,这个地方做总结以后,我们看最后一个,结归一佛乘。我们前面讲到了五乘的差别法门,摄受了五种根机,现在佛陀讲完五乘,本来是圆满了,为什么要加一佛乘呢,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做一佛乘,这个一,它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数目,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道理,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意思。

  当我们没有读到《法华经》,不知道什么叫一佛乘操作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五个法门是各自独立的,人乘就不是天乘,天乘就不是声闻,乃至于缘觉就不是菩萨,我们会认为这五个法门,是各自独立的。

  但是事实上,佛陀讲完这个五乘法门以后,佛陀到晚年讲《法华经》的时候,他最后一个收尾,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五个法门,什么叫做融会贯通呢,这有两层意思,第一个,这五个法门,次第分明,每一个法门真的是有它的次第,它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它是由上而下,它是次第分明的。

  第二个,它前后是贯通的,它不是你想像的完全没有关系的,它的确是可以把它贯穿起来。所以从一个前后次第分明,跟前后贯通,我们就知道这个一,就像是一个绳子,把前面五颗大小不同的念珠,把它贯穿起来。菩萨也需要修人天乘,菩萨也需要修四谛、十二因缘,只要适合你的,对你就是妙法。

  你只要能够掌握那个念珠那条线,这五个法门,的确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它不是一个次第那么鲜明的,那么对立的。怎么样把这个五个法门,能够巧妙的运用,融会贯通到你的内心世界呢,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明的,就是一佛乘的思想。

  怎么样来善巧,巧妙维护一心,怎么去取舍我们要的东西,然后把这五个法门,透过一条线,把它从头到尾贯穿起来,这个就是这一科的主题,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如来应世,化导众生,为应众生差别之根机,而开示五乘之解脱法门,此中有通有别,言别者,谓五乘法门各有其差别的教、理、行、果。言通者,谓五乘法门,一一皆是趣入佛道之方便。此即《法华经》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理,其中要义,略述如下:

  好的,我们看看佛陀出世,当然目的是说法,佛陀说哪些法呢?说了五乘的法门,其他没有说了,你讲的这些所有一百多部的大藏经,其实就在讲什么呢,讲五乘的解脱法门。

  但是这个五乘的法门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第一个它的差别相,从五乘的修学过程来说,它的确有它的独立性,它有所依止的教理,有依止的修行的过程,跟它最后所达到的结果,这个是从过程来说,五乘的确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从它的目标来说,一一皆是趣入佛道的方便。

  所以五乘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用目标来引导过程,你的目标是成佛,你就算你布施持戒,乃至于你去扫地,看起来是如此微弱的善业,它也变成成佛的资粮。你的心地法门的操作,你的安住力引导力只要正确,你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调伏你自己,统统成佛。

  所以目标是会引导你的过程的,这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为实施权跟开权显实两个道理。你把这个为实施权,实跟权这两个关键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什么是一佛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为实施权,实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从佛法的角度,就是你最后最终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就是成佛;那权,就是这个过程,你用什么方法来调伏自己,来引导自己这个就是权了。那么实跟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4-29 10:27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正修(一)

净界法师

    看完以后我们来看看,那要什么因缘会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这个地方我们哪些因缘要避免,哪些因缘要去追求,智慧对我们这样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一些修学,首先我们看要避免的八种过失,请合掌:

  愚痴之因,谓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为什么有些人他在念佛当中,能够如理的生起理观,能够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他在佛号当中产生三种的加持力。有些人在念佛当中,他只能够依止信仰来念佛,那么薄弱的力量,这个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么因素,构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

  这个宗大师他提出了八个理由,第一个,亲近恶友,你经常亲近那些知见不圆满的恶知识,或者是同参道友,他说:诶,这个教理别看,老实念佛就好了,初学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经老参了,你都不用理观来提升,这你就得少为足了。

  所以,你亲近的同参道友就很重要了,因为他所讲的每一句话,会对你产生一种熏习引导的作用。你认识的朋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不学教理的,你就没办法学教理,因为他释放的磁场,就是这样的磁场,这是第一个,外在环境对你的误导。

  第二个,你本身的懈怠懒惰,极重的睡眠,你刚好自己也不想学教理,然后别人这么讲,你就得到更充实的理由了,给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个,不乐理观,有些人的第六意识,以古人说非常懒惰,他不喜欢起观,因为你修止很舒服。你说一路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很寂静,寂静会有一种乐受,虽然你没有成就禅定,它也有相应的乐受,会让你很寂静很舒服。

  但是你修观,相对你要提起精神,你要观照三界的苦,观照极乐世界的快乐,来调伏你引导你,是要用一点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觉得这个重要的话,人总是好逸恶劳,这样就好了,所以就不乐观择,不乐去观察抉择,不解方广,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修观,你也没有学教理,你一修观就胡思乱想,干脆就不修了。

  这个修行有两大忌讳,一个是有解无行,有解门没有行门,只会理观,没有事修,你知道怎么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引导净土,但是你又不念佛,这是说食数宝,有理观没有事修,另外一个人是念佛很精进,有事修没有理观,这两个都不好。

  但是,如果两害相权取其轻,你刚开始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有事修没有理观的更糟糕。我说个道理,你们听听看喔,如果你行门很强,都没有理观啊,刚开始问题不大,但是你不断的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你的空性不知道用假观来调伏引导,你一定会走上感应神通,一定会的。尤其是修他力门的,因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来,而你自己对这种修行的功德相,你没有正确的判断,你可能本来是功德相,就变成障碍了,五十一阴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难过去的。

  等到你变成魔障的时候,谁都救不了你了,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产生的障碍是无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为你自己要,你自己去产生邪见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世的时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活在你自己的颠倒妄想,谁有办法把你救出来呢?你比一张白纸还糟糕!

  从《楞严经》的角度,你要嘛,你就不要修行,你还有机会,你要嘛,就一次把它做好,就正确的走上正确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当中误入歧途,这个是最糟糕的,最冤枉的,因为这个时候谁都救不了你。你未来堕入到外道种性,邪魔种性,你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出来以后把这个罪业,把妄想洗得干干净净的,再重新接触佛法,这当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如果说你没有正知正见,我的建议,你宁可不要修行,因为你懈怠你就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你一旦精进,你这个车子开得快,你的方向引导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错,因为你错,就没有人可以救你,这当今社会,没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观没有事修,这个人虽然不好,但是起码他不会出什么大差错,至少他知见是正确的,他没有念佛,他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还在,他来生还有机会。你没有理观,你把来生的机会也弄没了,你来生不信三宝,堕入外道种性了,这糟糕了。所以说,这个不解方广,不乐观择,就很可能会创造这种心外求法感应神通的过失。

  未知谓知,起增上慢。前面是懈怠懒惰,这个地方是指高慢心,就是这种人大部分来说,学历比较高的人会有这个问题,高慢。但是世间法的领域跟佛法领域是不同的领域,这个地方你要清楚。

  上品邪见,就是你在没有学佛之前,你就已经亲近外道,产生坚固的邪见,这个时候佛法的法水,就进不去了,因为你先入为主。或生怯弱,你老是觉得说,我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学教理,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弃了,那当然没办法。

  不乐亲近诸有智者,你也不亲近善知识,讲经也不来听,那当然,你没有做这种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没有办法产生正确的观照。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4-29 10:28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正修(二)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应该怎么办才能够让内心当中,如理如法的生起智慧的观照,来引导这句佛号呢,我们把它读一遍。

  谓应亲近智者,随自力能而求多闻,若不尔者,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则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闻,由思所闻法义,能生思慧,从此能生广大修慧。是故菩萨当依智者,于大乘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善为成立闻思之慧。

  我们在学习教理,有两个条件是很重要,第一个,要多亲近通达佛法通达净土的善知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不是亲近人,你关键是要亲近法。所以随自己的能力,去修学听闻法义,因为你不这样做,你就不能成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都不能成就。

  我们刚开始先听闻,听闻以后,先成就理解,理解以后不断的去思惟、观察消化,产生思慧,产生胜解。那你没有经过听闻跟思惟的过程,你就不知道在心地法门当中,怎么去安住内心,怎么调伏内心,怎么引导内心,这个你就不知道,你就自己靠自己的妄想,就盲修瞎练了。

  假设有多闻,由闻慧产生信解,由思慧产生胜解,产生广大的修慧,这个禅定心当中,生起观照,那是可以断惑证真的。所以菩萨当依智者,于大乘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在寂静处当中,不断的思惟,成立这个闻思之慧。

  这个地方说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说你开始学佛,你就可以修行,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现在心态完全是没办法修行,我们现在是有病,关键在这里。就是你现在的心,在多生多劫的生命当中,你的心已经产生很多的颠倒妄想。

  如果你想修行,你要知道你是一个病的人,不是说一个病的人,就可以马上要他去跑步,不是这个意思。修行,先调整心态才可以修行,你不能把病治好,至少你要产生一种系统,善调内心,引导内心,你要把那个系统在心中运行起来,你持咒也好,念佛也好。

  所以修行按照古德的开示,不是说你学佛以后,把门一关,两个眼睛一闭就开始修行,不是。先建立正知见,正知见从哪里来,你生命的经验得不到,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多看看古德的开示,你如果看不懂,先听法师讲。

  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在心中,产生一种调伏力、引导力以后,你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去选择你要的法门,以理观带动事修,是这个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4-29 10:28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修习般若差别内容,我们把它念一遍:到底般若智慧有哪些呢,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饶益有情慧。生善,断惑证理,教化众生。破恶,度愚痴。

  那么从大乘,这个地方是从大乘,这个地方不从净土,从大乘的角度,我们的智慧有三个,第一个是通达胜义慧,这个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经常的忆念我们的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这个是离相的,离相清净的,这第一块。

  那么第二、第三都是假观,假观的第一个,通达世俗慧,这个通达世俗慧,是在自调。这个法门你要怎么去调整自己,你如果说是属于比较没有信心的,比较悲观的,你多用鼓励的方式来鼓励自己,你这个人太高慢,往往高估自己,你就要多想想你是罪障凡夫,反正调整自己只有一个原则,叫做中道平衡。

  你太过自信的人,你最好想想,你有很多罪业没有忏干净,你太过没有自信的人,多多鼓励你自己,你未来有很多功德等着你,只要你不放弃,你就可以做到。

  所以这个通达世俗慧,就是你要知道假观里面,有些东西是要调伏的,什么东西是引导的,你要能够用得恰到好处,这个是第一个怎么自调。第二个,怎么调他,通达饶益有情慧,这个是很难的,善巧方便,怎么去帮助众生,调伏他引导他。

  这个通达有情慧,我们讲出一个譬喻来说明。这个在齐国,春秋战国时代齐景公,齐景公这个人,他没什么本事,又很喜欢享受,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宰相,叫做晏婴,他善能调伏,善能引导齐景公。那么他呢,他怎么去帮助齐景公呢?因为做皇帝的人,你用劝谏没有用,因为你一劝谏就产生对立了,他认为说你是听我的,不是我听你的。

  这个晏婴怎么办呢,他怎么去引导这个齐景公呢。在齐朝齐景公的时候,民间有一个传言,叫做田氏代齐,这个田氏家族是齐国那个时候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士大夫的大家族,总有一天,田氏会取代齐王而做皇帝。

  那么这个时候,有一天上朝的时候,晏婴就跟齐景公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他说:我的梦境一般都会灵验的,我梦到我们齐国,果然被田氏家族取代,国王你被送到了断头台去了。这个齐景公一听,唉呀不得了,这是真的吗?他说:我的梦境很清楚,真的是这样做的。

  这个时候齐景公就紧张了,怎么办呢?他说:这个梦境,还没有出现之前,你还有努力的空间,你施恩于民,减少赋税,好好多照顾老百姓,让这个梦境不要出现。这个时候齐景公知道了这个梦境,他就害怕了,不敢太放逸了,多一点时间去关怀众生,去减少众生的这个赋税。

  这个梦境当然一下子在朝廷讨论完以后就传出去,田氏家族也知道了,田氏家族本来就有企图心,本来就招兵买马,得到这个梦境以后,得到鼓励,他对老百姓更好了,也把仓库打开,施舍很多的饮食。

  既然他有希望,他就不需要篡位了,何必留下骂名呢,对不对,这个是迟早的事情。他干脆就顺势而为,就笼络人心,做一个施恩的人。那慢慢晏婴年纪大要死掉之前,齐景公很紧张,因为他是唯一的依靠,就抓着晏婴的手说:你之前做那个梦是真的假的,晏婴说:这个梦是假的,骗你的,他说:你为什么要骗我呢?

  他说:我创造这个梦境,有两个效果,第一个对你的放逸,产生调伏的作用,让你不敢放逸;让田氏家族得到善巧的引导,他财大势大,引导他往善的地方走。他说:我创一个梦境,一个假相,调伏齐王,引导田氏,我何乐而不为。

  这菩萨就是这样子,善于利用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虽然这个相状是不真实的,但是凡夫的心,他也只能够在相状活动,因为离开了相状,他都没办法活动了。所以这个假观就是,你要怎么样借假修真,你把他的心趋向于净土,趋向于菩提,它就是真,虽然过程是假,但是谁不是从过程的假里面,去达到真呢。

  我们不能直接趋入真,你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船到彼岸,虽然这个船不是彼岸,但是过程就必须要靠这个假相的船,才能够趋向彼岸。好,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佛教有契理性跟契机性,你不能完全讲说,喔,这个人契机不契理,它有契机的一块,它有善巧的一块,只要这个契机性,能够引导一个人趋向于真理,这个契机性也可以成立,上契诸佛实相之理,同时你要考虑到你创造这个相状,适不适合他的根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4-29 10:29

六度法门其相互关系如何?

淨界法師

    第38集

  我们打开讲义第九十八面,当我们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不管你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法门,总而言之你的操作,你在生命当中是要把两种力量,在你的身口意中表现出来。一个是来自于内在的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的法门的力量,这两个力量要同时现前。

  我们修行当中很忌讳的就是一种单向的修学,什么叫单向呢,有些人他只有事修没有理观,所以他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法门的力量在运转,但是他心力薄弱,他走不出过去的业力跟妄想,这个就不好,单向修学,很难进步。

  第二种,只有理观没有事修,他道理学得很清楚,但是他不去拜忏,不去拜佛念佛,只有心灵的力量也不好。所以我们应该要怎么去把心灵的力量,把它从过去的妄想执着中走出来,你要怎么样善调其心,让心力从过去的包袱中走出来,这第一个。

  不要把自己的心力,弄得这样沉重,你可以走出过去的,你有选择的,释不释放业力它说了算,接不接受我说了算。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把自己的心力表现出来以后呢,你一定要依止法力,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做不到,不要高估了自己。

  禅宗很多人容易执理废事,只有理观没有事修,我们要在三宝面前当中,至诚的皈依。所以一个正常的修学,你必须要心力法力同时具足,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加持心力,缺一不可。如果你是在生命当中,心力、法力、理观、事修都具足了,我恭喜你,你上路了。

  如果你只是单方向的力量,只有心力跟法力,你还没上路,你只是跟三宝结缘。所以在六度当中,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都是一种法门的操作。其实智慧的理观,它本身不能讲法门,它是一种心力,调整自己的心灵力量,指这个地方。

  所以这个前五度是事修,第六个度是理观,我们把这个问答的地方解释一下,我们把问答念一遍,请合掌:

  问:以上六度法门其相互关系云何?

  答:如《成唯识论》云: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

  那么六度法门,它们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有两个关系,第一个,前前引生后后,从引生的角度,它前面引生后面。比方说,你经常布施,你就很容易去持戒,你经常持戒,你这个人相对也容易控制你的情绪,就容易忍辱。所以它前面的法,在操作过程当中,除了创造它自己这个法的功德以外,它会容易去引导你,去修第二个法,它会为第二个法的修学,创造一个有力的力量出来,这是第一个,它有引生的作用。

  第二个,他有持净的作用,后后持净前前,比方说你本来布施不太圆满,但是你一持戒以后,会加强你的布施的力量,会让它做得更好,比方说你持戒持得不是很圆满,你只要忍辱修得好,忍辱会加持你的持戒更圆满。所以后后会使令前前更加的功德圆满。

  所以它们的确前后是有关系的,有引生的关系,有加持的关系,持净的关系,这个是做一个总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4-29 10:30

修学六度的功德!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庚三的结叹六度功德。我们如法的,透过理观来带动事修,事修来修学理观,来帮助理观,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好,我们看这个《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云: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舍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一切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好,当我们理观、事修两个一起用的时候,有四种殊胜的威德,第一个在修习六度的过程当中,调伏六种烦恼。比方说布施,有些人布施,他是没有修理观的,他纯粹为了修福报,这样子你的布施过程当中,你没有理观,没有这空、假、中三观,你就不会调伏悭贪。也就是说,你执着钱财,你布施以后,你照样执着钱财,那有什么差别呢?

  差别就是在你那个颠倒妄想当中,多了一点善业如此而已。所以你这个布施不能构成波罗蜜,因为它没有让你进步,只要你的心灵的水平没有进步的,都不能构成波罗蜜,你也只就是创造善业,你哪有进步呢?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完全一样。

  所以既然是波罗蜜多,它必须要有一个调伏力,你每一个布施的过程,你要告诉你自己为什么要布施,它有一个道理来调伏自己的烦恼,调伏自己的悭贪,就是所谓的调伏悭贪。那以后的情况也都是一样,布施调伏悭贪,乃至于智慧调伏这个邪见,见趣所治,这第一个。他能够在理观事修的相互运作当中调伏烦恼。

  第二个,二者在这个六波罗蜜多正修的时候,能为无上正等菩提成就真实资粮,它有引导力,每一个布施,每一个持戒,乃至于每一个智慧,会增长你的菩提心,因为你都是把道理讲清楚了,你再去做。所以你在透过六度过程当中,你等于是借事修心。布施不在多,重点在你那个心地法门怎么操作,你怎么样把它引导到趋向净土,趋向菩提。这个就是引导力,产生一种菩提的善根。

  第三个在这个修行当中,于现法中就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的功德,成就自利利他,两种的功德都具足。

  第四个在来世当中,成就广大无尽的可爱诸果异熟,成就广大的福报力,成就大国王跟大富长者,因为你在理观当中你不碍事修,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所以我们在透过一种正确的修行,你同样的事情,你操作失当,你就是创造善业,你正确的操作你的心地法门,你就是成就波罗蜜,就差在这里。就是说生命真的是有道路,你是走在了人天的道路,你还是走在二乘的道路,你还是走上趋向于净土、趋向于大乘的道路,你的内心世界会告诉你,你走在什么道路,这跟你外面的法门没有关系,法门不能决定高低的,你看《金刚经》讲很清楚,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说,你今天念佛就可以往生,有为法不能判断你的功德,那是你一种资粮力。

  如果你今天走在了通往拉斯维加的道路,你一定趋向拉斯维加,你今天坐的速度快跟慢,那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心,是人天乘的心态,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来生一定做人做天啦。你的法门不能提升你的心理素质,不可以,因为你选择的道路,就使你走在这个道路上,除非你换个跑道,除非你换一个思考模式。

  所以你今天没有大乘的思考模式,你不可能成佛的,不可能。你要成佛,你必须要走在成佛的道路,你要掌握那个因种。就像《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你要把米拿来煮才可能变成饭,你把沙来煮是不能变成饭的。你的思考模式,你不能产生大乘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你所修的一切就没办法成为往生和成佛的资粮,不可以。

  所以这个地方,做一个总结就是说,为什么一个菩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他创造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他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方法很重要喔。你不要以为说,你学佛几十年那个没关系,你上不了路就是上不了路,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你在原地打转就是原地打转。所以你掌握方法的话,你很快就会有效果,佛法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4-30 14:21

一佛乘之为实施权

净界法师

     我们先看看佛陀是用什么方式,来为实施权,为了真实而施设权法,我们看这一段《法华经》的开示。

  《法华经》云: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好的,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为实施权,先看看佛陀当初是怎么个做法。释迦牟尼佛在为实施权之前,他引用过去佛,就是说,不是我现在这样做,其实过去就是这样做了。说在过去无数劫当中,不是只有我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曾经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到世间说法,乃至于灭度。

  那么这么多的百千万亿中的佛,其实数目是不可称量的,这些佛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呢?他们以种种的因缘譬喻,种种的方便力来演说种种的法相。比方说佛陀讲,知道这个人容易造罪业,佛陀安立了三皈、五戒的法相,这个人喜欢贪恋娑婆世界的感情,佛陀说了四谛、十二因缘,苦集灭道的法相,佛陀安立了很多很多的相状,来调伏我们来引导我们。

  这个相状是什么目的呢,我们看最后这句话很重要了,看一百页,佛陀在整个讲经的过程当中,创造了五戒的相状,四谛、十二因缘的相状,乃至于六度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到底为了什么呢,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其实佛陀的目的是要我们能够融会贯通而趋向于佛道,这个很重要喔。

  在经典上说,佛陀自己成佛了,他自己成佛了来到世间,如果他给众生的,只是一个人天的果报,只是一个二乘的涅槃,那么佛陀则堕入悭贪,说你成佛了,结果你送给众生的只有人天的快乐只有二乘的涅槃,那你这个佛陀的心不平等,则诸佛堕入悭贪,这就是佛教跟ji 督教不一样的地方。

  ji 督教没有人敢说,他以后有一天变成上帝,不敢这样讲,但是从佛陀的内心世界,从佛的内心世界,他来到世间,他是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成佛的,这个是很重要。就是说我们先不讲佛陀说了什么,我们先知道佛陀来到人世间,他心里是怎么想,他的内心世界怎么想的,他只有一个想法,怎么样让一切有情成佛。

  所以佛陀没有悭贪,佛陀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众生,佛陀的内心本来是这样想的,但是佛陀既然这样想,就直接讲大乘法就好了,为什么您要讲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这些方便法门是怎么来的呢?

  既然您要我们成佛,那您就应该只讲大乘法,但是为什么会开出这些方便法门呢?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佛陀虽然是想要从契理的角度,他希望一切众生成佛,但是从现实面来看,一切世间天人这些众生,他内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深心之所欲,他各有各的希望,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佛,这问题在这里。

  佛陀只能够期望大家成佛,但是佛陀不能强迫众生成佛。你根本没有做佛的根机,你根本没有做佛的准备,那是不是这些人,就应该放弃了呢?你放弃了他去学外道更惨。所以佛陀怎么办呢,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就开方便门先进来再说。

  先以欲钩牵,先满足你的希望,你跟他讲到净土去,他心不甘情不愿,他说我的人世间还没有享受够,那没事,你先保住人天,慢慢慢慢的,你在人生中受到痛苦了、你知道怕了你再来往生。所以佛教的多元化就是说,它有一个原则性的目标,但是它在目标当中,它也施设很多的阶梯让你来过渡,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必须以不同的,异就是不同的方便,来帮助我们成佛,这样讲就是为实施权,实就是佛陀内心的本意,权就是众生的根机是这样子的,佛陀必须要面对现实。所以佛陀只好在一佛乘,开出了五乘,这个五乘它的缘起论就有不同。

  所以你有时候会觉得佛陀的话,没有一次把它讲圆满,不是佛陀不讲圆满,因为他的根机就是这种根机。比方说佛陀对人天乘的根机,佛陀告诉你,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感缘起,你问佛陀说人生的真理是什么,业力,这就是真理。你把断恶修善做好了,你就是佛弟子了,因为你的根机是这么回事,讲太高了你又排斥。

  所以业感缘起,佛陀在讲人天乘法的时候,他结果不谈空性更不谈真如,反正你就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业力而来,你将往哪里而去呢,你就往业力而去,你如果善业强就往善业而去,如果罪业重就往罪业而去。

  所以你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经常的注意你的业力就够了。人天乘有一种人他的水平更高了,他知道人世间快乐中夹杂痛苦,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他对人生的体悟更深了,佛陀就讲空性,无常无我,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佛陀在二乘法当中,处处消归空性,他不谈假观,也不讲功德庄严。他说你这个人,只要把生死轮回处理掉,你就是第一阿罗汉,第一波罗蜜了。佛陀在二乘经典里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赞叹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偏空涅槃的殊胜,二乘人起大欢喜开始修学,成就阿罗汉果达到他的目的,这个是第二种人,追求解脱道的。

  佛陀对一乘已经善根准备好的人,讲大乘法门。说啊,弟子们,你一开始就要把目标设定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陀讲真如法性,告诉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本来就有权利把它开发出来,你流转生死是不应该的,是冤枉的。

  所以因地当中就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最后圆成佛道,这种人根机够,佛陀讲出他内心的实话出来。所以你会觉得经典里面处处矛盾。其实没有矛盾,因为佛陀应众生的机而说法。所以这个佛陀说法,你要看他两个角度,第一个随智说,一个随情说。

  佛陀讲的话是从他自己理智的智慧讲出来的,佛陀先不考虑众生的根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佛陀随智说,这个是真实法。佛陀有时候随情说,把众生的根机的因缘考虑进来的时候,佛陀说,没关系啦,你五戒持好就不错了,随情说,这就是佛教为什么那么多经典,就在这里,因为要随情说。

  那如果从理智来说,佛陀只要一两本经,《法华经》《楞严经》够了,这两本经够了,多一点再多一个净土,导归净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有些话是他真实的本意,有些话是不得已讲出来的。现在你要把它挑出来,哪一句话是佛陀的本意,哪些的话是不得已的、考虑众生的因缘的。

  所以佛陀只好把自己真实的意义,掩盖起来,然后为实施权,那么这是第一个情况,这个是先讲讲古代的佛是怎么做的,那这样做的理由就是,因为众生他本来就有很多希望,各有各的深心之所欲,所以只好先顺从众生的根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等到因缘成熟以后,佛陀要做第二件事情,尤其是一个佛陀即将灭度的时候,他一定要讲《法华经》,他一个佛陀不讲《法华经》,他没有做出这样的交代,我们就不知道佛陀讲这么多话,到底他前后的关系是什么?

  在《法华经》上说,有些法佛陀是不说的,比方说这个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大乘种性,他就不讲二乘种性了,二乘法他就不说了。有些众生他没有人天种性的,他人天法就不说了。但是十方诸佛一定要讲《法华经》因为他没有做出《法华经》的交代,我们就不知道佛陀您讲这么多法,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它怎么贯穿,你要用目标,用你的心力来带动法力,你的心是趋向于佛道,你修一切法都是趋向佛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2 12:25

一佛乘之开权显实

净界法师

所以这个地方到了最后,佛陀一定要讲开权显实,把五乘的方便打开,那么显现出一佛乘的真实,其实佛陀只有一个目的,只有一个方向,我们看《法华经》的说明。

  《法华经》云: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好的,我们来看,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前面是讲到过去十方诸佛,为了众生的根机,于一佛乘分别说五或者分别说三,现在佛陀讲到他自己,他说:舍利弗,我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亦复如是,我也要遵循古佛的规矩,要先为实施权然后再开权显实。

  首先我先为实施权,我需要先知道众生心中的希望,有些人心中,他只希望能够成就人天果报;有些人是想要到二乘涅槃,暂时休息;有些人是正直舍方便,这些过程我都不要,我直驱无上道。

  佛陀会先满足众生的好乐跟愿望,随其他差别的本性,就是根机,用种种的因缘、譬喻、言辞来说法,这些说法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究竟来说都是成佛。为什么呢,这句话很重要,他说: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这很重要。

  为什么声闻人他听到这四谛、十二因缘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从近处来看,我们看一个阿罗汉,他因地的时候,他整天观不净、苦、无常、无我,把人世间讲得一文不值,他入了涅槃,他真的完全休息了吗?没有,因为它学习的是佛陀所开示的教法,佛陀那个乘,先带他到涅槃,但是那个法的力量还在。

  如果你今天是你没有学习佛法,你是独觉,你自己在山中打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你也成就阿罗汉,也成就独觉了,那这个时候你就真的完全休息了,因为你没有遇到佛法。但如果你是听佛陀说法,那个法进去以后,它会第一步,先把你带到阿罗汉,但是这个法力量还在,它会在心中一直酝酿。阿罗汉会觉得自己,好像自己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那个法会引导他,继续从空出假,然后会继续的亲近诸佛,回小向大而成就佛道。

  所以你要知道佛陀的高明,他给你一个系统,你吃下去的时候,他先满足你的愿望,但这个系统的力量还在,它没有消失掉,它满足愿望以后,你自己会知道你自己的不足,你自己会知道。因为那个佛陀的系统一进去以后,它会引导你,诶!好像还不够喔,你自己会乖乖的再去学佛!佛陀的系统太高明,它有两阶段性的力量:

  第一个,你先感受到它第一阶段的力量,就是先满足你的希望,等到你满足希望以后,它启动了第二个力量,不是你心中所要的,但是它会自己启动,它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引导你成佛。这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地方,只要你是透过佛法学习的,你一定会成佛,不管你现在愿不愿意,你只要把这个法吃进去,他一定会让你成佛,你不要都不行。

  所以他说: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因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因为佛陀说的法,只有一个目的,让一切众生成佛。佛陀在成就第一个系统,满足众生愿望的时候只是方便说,以假名字先满足你的愿望,但是它的能量还在,它会引导你继续往前走。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个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在《法华经》,佛陀自己讲出一个小故事。他说:在一个村庄,这个村庄非常贫穷,已经穷到没饭吃了,而且不单是贫穷,还很多病毒,死伤很多,饿死的病死的很多,那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有一个大智慧的长者站出来说:我以前去旅行的时候,我亲近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有美好的饮食,有很多的珍宝又没有这么多病毒,那是一个大安乐的地方,大安稳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啊?大家说好:我们跟你去,反正在这边待着也是病死饿死。

  那么这个大智慧的人,就引导大家,大家简单的包包整理好,就跟着大智长者走。走着走着走着,这个长者规定的目标有五百由旬,走到一百由旬的时候大家都忍着,到两百由旬的时候还忍着,到第三百由旬的时候忍不住了,有些人停下来了说:长者,我们不走了,没法子走,你要再走我们就回去了,他说:好好!不走不走。

  这个时候这个长者,就在旁边盖了一个小凉亭,把冷气也吹上,把饮食都准备好,就在这边休息一下,不着急,我们不走了,真的不走,在这边休息一下。等到大家这个饭也吃饱了,觉也睡足了,时间到的时候,佛陀还带着他们,继续往前走,成佛!

  也就是说呢,有些人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有些人成佛,他必须要有阶段性的完成,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佛陀别无选择,因为众生有这个需要,也就是说,等到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就开权显实了。

  我们看左边,就是这个五乘的法门,其实它教法从目标来说,它的教理是一个,它的修行也是一个,最后的人这结果也是一个,就是成佛。那么这个就是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你今天先到人天去,二乘去,乃至于你到权教菩萨去,其实都是暂时的,你只要接受佛法,你总有一天那个法门的力量,会启动最后一条系统,就是让你成就佛道,没有人可以例外,这个就是开权显实的道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4 14:03

一佛乘之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净界法师

    我们来看看这个总结,看最后这个一佛乘的总结,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但能发菩提心,具足正见,随修一法,皆是成佛资粮。

  首先我们要先称性起修,这个称就是安住的意思,你要安住在你的清净的本性来起修。诸位,你要修行,一定要安住真如,你才能够把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说实在的,我们有一个不圆满的过去,从佛法的因缘观,我们过去造的业比较多,造的善比较少,所以我们留下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佛陀建议我们,先把过去放下,你不能站在过去的角度来修行,你没办法修行的,因为你光是应对你那些业力给你的干扰,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称性就是随顺安住,安住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把心中打造一个坚固的家。因为你在森林当中,有很多的老虎、狮子、毒蛇,你要先把你的心保护起来,我们的心如此的脆弱,我们受不了业力给我们的刺激。所以你要把你过去的相状,不管是好的坏的,通通放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把生命归零,先把心带回家,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让你的心灵力量,从过去的业力里面解脱出来,走出过去,这一点你没有做好,你就很难修行了。你光是应付过去的那些业力给你的相状来刺激你,你的心就起起伏伏了,你就很难修行,你就根本没有上路了。

  所以称性起修就是说安住真如,然后你才有资格去修行,这第一个,安住真如,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真实法。第二个方便法,全修在性,安住以后,我们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引导,那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方便门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契机是妙法,你要了解你自己,你需要什么样的法。

  如果你觉得你,有很多如梦如幻的业力太重,老是障碍你,我建议你先修忏,修完忏以后,你身心会觉得很清爽,内心的明了性显现出来,那暗钝性也会消失掉。但是你对世间的感情还很重,你就开始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但思惟苦谛太沉闷了,你就要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你,调伏跟引导。

  这个权法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巧妙的应用在你,这个就强调法力不可思议了,以心力来安住,以法力来做调伏跟引导。所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实法很重要,权法也很重要。

  所以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讲出两种妙,实法妙,权法妙。不要以为,佛陀的这种方便就不重要,对你来说会让你进步,这个就是妙。佛陀讲的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意义。所以你能够一心而产生万行,万行会归到一心,就是你发菩提心,安住空性,这个空性,大乘的空性,随修一法都是成佛的资粮,都是往生的资粮。

  所以整个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你要先建立心灵的力量,心灵为什么有力量呢?就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不要再执着那个相状,那个相状已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把相状都丢开,把生命的背包先放下,先离相清净,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

  从本来无一物的角度,重新面对你的生命,这个就是心力不可思议,然后开始调伏、对治,法力不可思议。前面所修的法,你要觉得对你有用你就拿来用,借相修心,调伏对治,善加引导。

  所以前面的五乘法门要怎么取舍,就是这个概念而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这样子,安住力用真实法,调伏跟引导用方便法,这个观念很重要。你这个实法跟权法之间的运用不知道,五乘你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你不可能全部都去修的,你也没有那个精神体力,而且也没那个需要。

  好,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这个一佛乘的操作很重要。它等于是做个总结,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因为我们以后,没有时间再回答这个问题了,而这个一佛乘太重要,你怎么融会贯通,你站在权实不二的角度,佛陀所说的话都有意义,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当然我们先要把目标先设定出来,你要先有目标,你才知道你达到这个目标,你还缺乏什么,先安住跟引导这个很重要。然后这个过程就是调伏,你要先调伏业力,还是调伏爱取,还是调伏那种得少为足的概念,那你就要找相应的药来调配。因为你在末法时代,你遇不到明眼人有神通力的善知识了。

  所以你怎么样在你的心中,创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五乘法门,这就是你的功课了。身为一个法师,我只能够把所有的法展现给你看,至于怎么取舍,就看你自己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能变的,安住真如这是不能变的,这个地方影响重大,这个地方影响到临终的时候,当业力干扰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不随业转。

  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力忏干净,不可能,你不要奢望,我们造了无始劫的时间,在短短的十年处理你的业力,但是你只能够把它忏成不增长业。所以还是会有些微的业力要活动,这个就靠你的止观来化解了,我们忏悔把粗重的业给忏下来,但是微细的业的干扰,你自己要去吸收化解,这个就是止观的问题了,就是你是否如法的安住空性。

  临命终,业力的风暴在刺激你的时候,你能够做你该做的事情,你不随那个相状,业力会创造一个相状来干扰你,你是不是能够成功的走出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就跟你平常的安住空性,有关系了。

  学员:法师慈悲,今天晚上所讲的一佛乘,这个观点确实是非常重要。可是作为我们这个净土的修行人,我想请问一下,这个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观点,如何跟持名念佛那个暗合道妙,怎么样把它融通在一起,谢谢法师。

  师父:好,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有规划,我本来要把它放在最后一次研讨课,就是五乘法门跟念佛的结合。那现在先讲一点消息给你们知道,但是正餐会在最后一次,因为最后一次的研讨课,就是专门来谈这个圣道门跟念佛门的结合。当然往生是我们的目标,往生的条件,当然就是临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你要能够信愿具足。

  所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障碍,都要破除掉,其实在五乘当中,这个安住空性当然就是很重要,因为你才不随妄转,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平常业力不见得会显现。但临终的时候,过去现在的业要算总帐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妄想,佛陀才会现前的。

  临终不是马上佛陀就现前,不是这样。你要有一段时间的,你在打妄想,你要自己撑得住一段时间,你要不随妄转,因为你随妄转的时候,佛就没办法现前。所以你要有办法把佛陀感应出来,后半段就OK,我们在临终的时候,烦恼现前,业力现前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就是关键。

  第一个先过业力关,第二个过妄想关,这两关都要过去,你才有办法处理生死关,对不对。这个面对业力的风暴,跟妄想的干扰的时候,这个五乘法门就很重要了,怎么样调伏引导,当然每一个人的根机不同,你所现的因缘会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等到最后一堂课,我们来谈一谈。

  我们明天会把课整个上完,最后一堂课,等于下礼拜六,我们会好好来谈一谈,怎么把这个五乘的法门,跟念佛的一个巧妙的结合,就是你说的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吧,就是这样子。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4 14:04

一佛乘之权实不二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三个,权实不二。就是权实之间,怎么来做一个调配,权法跟实法之间的运用,我们把它念一遍:

  总上应知,大圣立教,为应众生差别之根机,宣说五乘解脱法门,其究竟目的,皆是假借种种善巧方便,以开显众生本具,生佛同体之自性清净心,使令众生得于现前一念无明妄想中破迷开悟,进而依此五乘法门得逐渐舍去妄想执着,恢复吾人本来面目,成就诸佛无量无边之功德庄严!

  好,现在我们把权实做个总结,现在等于是,把五乘法门做一个总结。我们怎么去操作五乘,首先你要安住真实,你在调伏的过程,在引导的过程,你可以有各种方便,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安住的这个真理,是不能有差错的。你安住在业力,安住在业果,你就完了。这个道理就是说,你所安住的道理是很重要,这个是真实的,你不能安住在业果,不能安住在空性,你要安住在真如法性,就是带有一切善法的空性。

  小乘的空是不容受一切法,是偏空的。所以真如的法性,它大乘的空性,它是可以有假观的相状活动的,它是容受一切法。因为它从本来说,你本来没有,它没有说你现在没有,所以它本来没有,不影响你现在的有。你现在的调伏,用假相来调伏,没关系,它是告诉你,本来清净,所以安住,这个不能有差错,安住真如,安住力是不能差错的。

  调伏跟引导,那就个人就善巧方便了,少林寺武当派,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你有这个病,你就必须去吃,你业障深重,你就乖乖的忏悔,五乘法门这个业力的法门,对你就是良药,你情感深重,四谛、十二因缘,思惟苦谛调伏爱取对你就是良药,你这个人胸量狭小,思惟佛的功德,思惟净土的庄严,大乘的功德庄严,对你就是良药。

  所以安住力这个真理,不能安住错误,调伏跟引导就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5 08:30

如果空观修得不太好怎么办?

净界法师

    学员:师父慈悲,我想要问一下,就是说安住力修空观,如果空观修得不太好,那调伏跟引导力……

  师父:那你空观安住得不好,你就要靠调伏跟引导来吸收,你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调伏跟引导,因为你安住得不好,剩下的落差,你就要来吸收了。所以你安住得好,你障碍相对少,你的心不容易动,你就会做得轻松一点,你的调伏跟引导,就不要下那么重的药。

  但是你如果安住不好,你就要付出代价,你就要用加倍的时间去调伏跟引导,因为你不能成功的从过去业力烦恼中走出来,你就只好面对它了,这个没得说了。

  问:还有一个问题,一般这个过程,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觉得是变好?

  答:这个是因过去的善根不同,我们不讲果证,好不好,我们只讲方法,因为果证每一个人都是特例,每一个人都是特例。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相同的过去,所以我不能开一个时间表出来,不可以。有些人他刚学佛他就上路了,你怎么说呢,他有一个善根的过去。

  所以我们不谈结果,佛法避谈结果,我们只谈你具足这个条件,你就有这个结果出来,至于什么时候出来,跟你过去的善根有关系。因为果证全部是个人化的,没有一个人相同。但是诸法因缘生,你掌握它的因地,你一定会有果证,你只要上路了,你一定会达到目标,你的精进跟懈怠只是快慢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谈时间表,有些人说你念佛三年,就一定会成就念佛三昧,那如果没有呢?你不是给他重大的挫折是什么,时间表不要随便开,因为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别性的,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相同的过去。

  所以我们今生没有相同的时间表,我建议你,只问耕耘少谈果证,你只要方法正确,操作正确,你自然上路,时间到了就水到渠成,不要太重视结果,重视你的因地,看你的方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上路了,这个比较重要。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我们下一堂课,会把整个课程全部上完。那下一次的研讨,我们着重在一个圣道的五乘的教理行果跟净土的持名一个完整的结合。我们从一个净土宗的角度,怎么去面对五乘,怎么来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好,我们上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8 08:39

三乘的果德——菩提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讲义,入文分二。首先我们先看总标三乘的果德。

  这个三乘的圣人透过回光返照,有什么果地的功德,第二个,别明三乘的果位,从这个果德当中,再说明它的一种浅深的次第。首先我们看总标三乘的果德,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菩提,第二个,涅槃。

  所以整个三乘的圣人的内心世界,有两个共同的功德,一个是菩提,一种是涅槃,两个功德。我们把菩提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好,请合掌: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

  菩提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断除烦恼,成就涅槃,所以我们叫做菩提,或者叫智德,无漏的智慧我们简单分成两段,一个是实智,一个是权智。我们先看实智的地方:

  一、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谓以空观之无分别智,破除烦恼,亲证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实智。

  这个我们开始回光返照,从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先观内心的本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先观本体再观作用,那这样才可以。因为你没有观本体,你的心没办法安住,而且你不观本体,你不能够去抗拒这种烦恼给我们的这些冲击跟压力。

  所以在修行当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要怎么安住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空观的智慧,去照了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这空观的智慧,简单的讲就是离相。先把这个相状全部扫掉,这种内心当中,在无量的生命经验当中,累积的我相人相全部扫掉。所以这个空观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体,证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这个是一种离相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实智。我们再看第二个,权智:

  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由前实智所生,谓能分别诸法事理,善能观察众生差别根机,以诸言辞,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亦得悟入真如实相之理,名权智。

  这个权智就是观察心性的作用,这个假观呢,就是叫权智,假观的智慧,他是观察两部分,第一个,分别诸法的事理,就是观察法门的差别,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门,它有什么样的特色。

  佛陀在建构一个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法门,每一个法门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对应的所对治的一个障碍,你要先把这个法门先通达,就好像你要先把每一个药的药性先弄清楚,这个是假观,第一个,通达诸法的差别事相,第二个,通达众生差别的根机。

  有些人要用加重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他,因为他感情重,你必须用苦谛下重药,下苦谛的重药让他觉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励,你必须用诸佛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他,来鼓励他。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众生的差别根机。

  所以这个假观呢,一方面观察法门的差别,第二个,观察众生的差别根机,你才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菩提它会影响到你所成就的涅槃,而且我们整个生命的功德当中,第一个生起的就是菩提的功德,智慧的观照,这是生命的第一道光明。

  在菩提当中,它的空观跟假观,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空观。这是为什么《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为什么大家都学习大乘佛教的法门,到最后会有大乘的佛果,跟小乘的阿罗汉果,跟缘觉的果证出来呢,有大小乘差别呢,就在空观。

  如果你的空观是属于灭色取空,你要把一切的缘起的相状都扫掉了,你才有办法去观空,你这种空观的智慧有一个缺点,你就出不来,就单向的思考,因为你灭色取空,这个空你一进去的时候,你一开始不带相观空,你是灭色取空,这个时候你证得空观以后,你就没办法从空出假,这是个关键。

  如果你的空观是缘起性空,是带有一切法的假相叫从假入空,你能够先观一切法的假相,从假相当中推敲它从什么地方来,找到生命的根源。这样的一种因缘性空,你成就的时候,你可以从假入空,你也可以从空出假,你的生命是双向思考的,就大乘种性了。

  你未来的生命会往哪一个方向跑,关键就在这个菩提的空观里面,你是怎么建立空观的,这个地方空观就是一个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无为法,你对空性的照了,你是怎么观的。这个时候,你未来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8 08:41

三乘的果德——涅槃

净界法师

    好,我们可以知道菩提的智慧影响到你涅槃的浅深大小。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第二个功德,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之法乐,名为涅槃,亦名断德。

  涅槃它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从它的因地的作用来说,叫寂灭。因为他消除了心中的烦恼,他没有这种烦恼的躁动相叫寂灭,第二个,从果地的受用叫做无生,因为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那个生命的力量,十二因缘那个生的力量被破坏了。

  所以他因地断除烦恼,在果地他了脱生死,所以他有一种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他有什么好处呢,他是恒常受用,这种寂静安稳的快乐叫做涅槃。所以你一个修行人,你开始在观照内心,调伏内心的时候,你的生命会有两个东西出现:

  第一个,你的智慧,慢慢的取代你的感情,你不再用感觉来引导你了,你会用智慧来引导你。

  第二个,你的身心会比较安稳,寂静、安稳,就是这个菩提涅槃的,这两个功德慢慢生起了。我们来看看涅槃有三个差别,我们把它念一遍,这三种涅槃。

  一、有余依涅槃,子缚已断,果缚犹在。二、无余依涅槃,子果俱亡,灰身泯智。二乘圣人。三、无住处涅槃,般若大悲,万德庄严,佛、菩萨。

  好,这个涅槃有三个,前面两个是小乘的涅槃,我们先看有余依涅槃,我们先解释有余依,这个依,这个依止就是所谓的色身。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他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他的色身还在,也就是说,他的心已经成就了我空的菩提,他的智慧已经成就了,他的这种我执也被破坏了,但是他的生命还没有结束,他过去生的业力还在,这个叫子缚已断,子缚,就是指他的因地的烦恼被破坏了,但是果缚犹在,他这个业报身还在。

  那么这种会有一些微细的问题,比方说他去托钵,天气热他可能会中暑,比方说他吃坏的东西,他拉肚子,当然他内心没有痛苦的感受,因为他内心,已经有这种菩提的智慧来摄受他,所以他对那种感受的那种取着已经破坏了。但是虽然没有感受,但是他有那个相状出现,他也会示现很多的病痛出来,他该生病还生病,但是他不起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有余依涅槃。

  第二个,子缚跟果缚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的那一天开始,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的心,只有一个就是赶快趋向涅槃城,他对这个色身是极度的厌恶,所以等到他生命结束,但是佛陀规定不能自杀,所以阿罗汉只好等时间,他真的等得受不了了,他就入灭尽定休息一下,然后灭尽定时间到了,他又出来托钵,托完钵吃饭就打坐。

  等到时间结束的时候,阿罗汉起大欢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讲完四句偈以后,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然后就进入偏空涅槃,就完全休息了,叫灰身泯智。灰身,就是他的三昧火把身体烧掉了,泯智,就是他的我空的智慧,把他所有的内心的分别给停下来。所以二乘的圣人,他一旦入了涅槃,他就跟众生完全没有接触了,没有接触了,就一滩死水了,只能够自受用。

  我们看第三个,大乘的无住处涅槃,这个无住呢,包括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他那个涅槃当中,有般若的大悲跟万德庄严,大乘的涅槃,它有两个不同:

  第一个,他在入了涅槃以后,有身心世界,就是他有生命的现象。第一个他有身,他一定有一个法身,这个法身,他也就会有应化身跟报身,三身都具足;第二个,他有一个依报的国土,他一定有身土的;第三个,他有一个大悲心来摄受众生。

  所以这个大乘的涅槃,它是有自受用的万德庄严,跟他受用的般若大悲,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涅槃。菩提智慧不能分享,佛陀的空假中三观,不能把他的智慧送给我们,不可以。佛陀只能够用语言文字,来引导我们,但是佛陀的涅槃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尤其大乘的涅槃。

  佛陀的涅槃,对我们的摄受分享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就是现世的摄受,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你会得到十方诸佛本愿功德的摄受。虽然佛陀入涅槃了,虽然我们看不到佛陀了,他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相状,但是佛陀那个涅槃的力量,是存在法界的,我们透过忆念他的圣号,我们可以跟他感应道交。

  比方说在台湾过去,有一个母亲带了两个女儿,她从三义就从中部的地方,到台北去办事情,办完事情晚上回家的时候,车开在高速公路,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这个母亲,看到这个高速公路的灯光全部暗掉了,然后听到一个很凄惨的女众的哭声,她就知道这个是冤亲债主,她赶紧念阿弥陀佛,女儿先念,女儿念了以后,她妈妈也跟着念。结果三个人念佛的时候,念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看到灯光了,那个凄惨的哭声也消失掉,然后就回家了,很安全的到家了。

  但是她回家以后,第二天早上打开报纸,她发现就在她同一个地方,发生了车祸死了三个人,但她们三个逃过了一劫,现在我们要知道说,她们当初本来是要牺牲掉的,这是业力嘛,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逃过这个生死这种痛苦的业力呢,就是他跟弥陀的大般涅槃接触。

  佛陀的涅槃,都会有发一些跟众生互动的愿,你只要遵守这个愿力,你就可以跟他产生感应。那当然这种感应,它顶多就是消业障,它不能承受一种菩提的教化,这是第一个现世的摄受。第二个来生的救拔,净土法门,我们到了佛陀的净土去,来生到净土去,得到佛陀的教化,那么从这个当中得到了菩提。

  所以菩提不能分享,这个要记住,涅槃可以分享。我们可以受到佛陀的那种寂静的力量,其实我们不要说那种显报,感应有一种显报,很明显的,但是你感应有一种叫做冥报,冥冥当中的感应。诸位你如果说对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一点皈依的心,你每天让佛号在身口意,有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你会发觉,那个佛号那个声音,进入到你的生命的时候,你有一种莫名寂静的力量,跟你没念佛完全不一样,你就知道,你跟弥陀的这个大般涅槃,是搭上线了,感应道交了。

  所以你就知道,佛陀的涅槃是可以分享的,它是个广大的功德,广大的能量,真的是可以分享。当然分享的方法很多,你可以观想,但是持名是最简单的,你用音声来搭上这个桥,让你的心跟佛陀的心,产生一个桥梁,就是音声。

  所以说你念阿罗汉就没有用,你说南无舍利弗尊者,没有用,南无目犍连尊者,也没有用,因为阿罗汉,他那个门是关起来的,他只有自受用,只要是大乘的佛菩萨,你念他的圣号,你就可以进入到他的涅槃境界,跟他分享,只要是大乘菩萨。但是你分享以后,不表示你就开智慧,因为菩提不能分享,但是你一定会消业障、增福报,有为的善法,有为的福德,可以分享,但是这个菩提,那你就得要从佛法闻思修了,这个没办法取代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把菩提跟涅槃说清楚,菩提不能分享,涅槃可以分享,这个是三乘的两大功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39

三乘的果位之声闻果位

净界法师

    好,我们来看看这些差别的相貌。菩提、涅槃,是整个三乘的共同功德,这两个功德根据它的浅深,我们分成三乘的果位。

  第一、声闻果位,二、缘觉果位,三、菩萨果位。声闻果位有四个,先看第一个,须陀洹果,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须陀洹果,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真谛理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我们从凡夫的修学,第一个成就的就是初果,当然只是小乘的初果,初果叫做预流,就是他初入法性之流。我们的内心本来都是在所谓的生死的水流中活动,透过回光返照以后,开始在生命的这个生死轮回的水流当中,出现了一道法性的水流,那道水流呢叫做初果。

  这个时候,断了三界的八十八品见惑,见惑,这个三界九地,每地有九品,就九九八十一品,见惑是顿断它没有次第的,因为这个思想的问题是,这个知见是顿断的,证得我空的真理,名为见道位,又名圣位。

  初果圣人,他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在因地来说,他有道共戒,我们讲这个戒体有三种,我们凡夫叫做律仪戒,就是你要去受戒才有,你没有受戒就没有戒体了,你就是没有那种防非止恶的力量,这律仪戒。第二个是定共戒,就是有禅定的人他入了禅定,他自然产生抗拒过失的力量,第三种,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有道共戒,他那个戒体有无漏的圣道,就是我空的智慧来摄受。

  所以初果的圣人,即便他还有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但是他得到生命以后,比方说在律上说,他出生在一个杀羊的家庭,他的父亲拿刀子逼迫他说,你不杀羊我就把你杀死,他宁死不杀羊,他对杀盗淫妄的过失很自然产生抗拒的力量,宁死不从。

  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有隔阴之迷,他还没有接触佛法,但是他就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他远离过失,这个叫道共戒。所以初果以上的圣人,他走路的时候,蚂蚁自然避开他,蚂蚁自然会弹开的,他不可能再踏杀蚂蚁了,他跟杀盗淫妄的过失自然绝缘,他不要去受戒了,这个叫道共戒。

  所以他为什么不退转,因为他不可能再有这种过失出现了,这第一个。第二个在果地来说,他的生命已经有期限了,叫七番生死,七上人间,七上天上,七来人间,他只有十四世的生命。

  我们凡夫的生死轮回,叫做一望无际,你往前看,看不到边。真的你要不求生净土的话,生命不会结束的,还有无量的生命等着我们。一个初果圣人,他已经看到岸边了,如果你知道地心引力的思想的话,看到岸边以后,这个船它很自然往岸边靠近,因为那个岸的地心引力,会慢慢把你吸过去。

  所以初果圣人他不要很认真修行,他就是懈怠,整天不做功课,他最晚十四世了生死,他如果精进,可能一生两生就了生死,因为他的生死轮回,已经看到岸边了,就是他最晚最晚十四世。所以他的生命,已经看到了边际了,这个就是初果,也就是从凡夫入圣位的第一个阶段叫见道位。

  我们看第二个。

  二、斯陀含果,此翻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存,故更一来。

  须陀洹果是还有七番生死,那么斯陀含呢,它叫一来,一来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他只有一番生死,不是,这个来一次,是来欲界一次,他可能还要来好几次,但是至少,他来欲界的果报还有一次,因为他把欲界的九品,贪瞋痴烦恼当中断了前面六品,只剩下微细的三品,所以再来欲界一次,这是二果。我们看三果。

  三、阿那含果,此云不来。此位断欲界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惑。

  这个阿那含就是三果,阿那含他就不来了,他已经不来欲界得果报了。因为他欲界的烦恼被断尽了,他只有断这个色界、无色界,这个八地的思惑。阿那含,他这个不来是什么意思,是不来欲界。

  三果的圣人,他死掉以后,他只有一个地方去,因为他这个时候还不能入涅槃,但是他也不来欲界,他到哪里去呢?到色界的四禅天,有五天叫做五不还天,他在那个地方等待成就阿罗汉果。为什么不到四空天呢,因为四空天不是一个好地方,他的心识太暗钝,禅定过深。

  所以这个三果圣人不到四空定,欲界的烦恼太重,所以他们在三界当中,只有四禅是最好的地方。所以三果圣人是在五不还天待着,叫做不来,他不来欲界了,我们看第四个阿罗汉果。

  四、阿罗汉果,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若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阿罗汉果,他在小乘的声闻乘里面,他已经无学了,就是他这个法已经修圆满了,没有东西再学了。从果地上来说又叫无生,因为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叫杀贼,他已经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又叫做应供,他堪为三界人天的供养。如果说是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叫有余依涅槃,如果灰身泯智,名无余依涅槃,又叫孤调解脱,因为他只能够自受用。

  阿罗汉当然他的共同点就是无生,他的生命结束了,为什么不叫无死呢?因为他还有一番的死亡,所以不能叫无死,但是他死亡以后,他没有生了,他入了无余依涅槃。在无生的基础之下,其实阿罗汉还是有差别的,有三种差别。

  第一个是慧解脱的阿罗汉,这种一般来说,佛世的时候很多,他看到佛陀以后,佛陀说,善来比丘,一句话四个字而已,这个人就过去善根成熟了,就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没有修行的过程,甚至于有的人,根本就是没有准备要修行的,他就是路过看到佛陀说法,然后坐了听一听他证得阿罗汉果。

  这种情况会有什么问题呢,他没有禅定,他完全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常的智慧,他的智慧善根太深了,就是证得很简单的欲界定跟未到地定的时候,就证得我空真理。所以这种阿罗汉没有神通,也不通达法义,你问他很多佛法,他不见得懂。

  但是他是阿罗汉,他遇到了这种问题障碍的时候,遇到这个狂象来追击的时候,他也没有本事飞到空中去,他只能是跑,象在后面追,因为他没有禅定没有神通,但是他是阿罗汉,这个叫慧解脱的阿罗汉,这种就是佛世的时候,善来比丘很多,因为佛陀的摄受力太强。

  第二个俱解脱,这种是有禅定了,他不但是慧解脱还有禅定解脱,一般这种阿罗汉都有神通力了。比方说目犍连尊者,比方说周利槃陀伽尊者,就是俱解脱,有这种禅定的智慧跟我空的智慧。

  第三个是无碍解脱,无碍解脱就比较困难,他有禅定而且通达一切的法义,他能够为众生,做种种的法义的演说。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你问舍利弗尊者说,这个盐巴怎么使用,他会讲出十种的用途告诉你,但是你问其他阿罗汉,他不懂。

  所以这个无碍解脱,除了禅定神通以外,他又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这个就是三种阿罗汉,这三种阿罗汉当然的共同点,就是无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47

三乘的果位之缘觉果位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缘觉果位,先看有学位。

  一、有学位,谓从初发心乃至无学位之前,皆名有学位。

  缘觉乘的特点,他没有分位、没有分果,要嘛你就是凡夫,要嘛你就是缘觉,他中间没有所谓的初果、二果、三果,没有这种差别,所以他这个是一种顿证的。好,我们看这个什么叫无学位。

  二、无学位,梵语辟支佛果,此翻缘觉,亦云独觉。若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断见思惑,证真谛理名为缘觉,若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名独觉。二者名虽不同,行位无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

  阿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缘觉更侵习气,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

  缘觉乘的无学位,有两种差别,第一个他是生长在佛世,所以他是佛陀的弟子。佛陀弟子,当然他是依止佛陀的教法来修学,他观十二因缘而断除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的真理,这叫缘觉乘。

  第二种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比方说他在喜马拉雅山,独宿孤峰。他呢这种大部分都是有禅定,观物变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自己觉悟无生,名独觉。不管是缘觉不管独觉,两者行位是没有差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

  我们解释一下,缘觉乘跟声闻乘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先谈禅定,我们前面说过,阿罗汉不一定有禅定,也就不一定有神通。缘觉乘一定有禅定,一定有神通,否则他不可能在没有佛陀教化的情况之下,独自的觉悟证得无生,不可能,所以他一定是有禅定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从智慧的角度来说,缘觉的智慧比声闻的智慧来得高,因为他断烦恼又断习气,阿罗汉烦恼断了还有习气。比方说难陀尊者,难陀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过去有贪爱的习气,他看到女众,他还是习惯上下打量,他看得这个女众实在混身不舒服就跟佛陀告状,佛陀说你不要怪他啦,他是没有那个烦恼,这是他的习惯性的动作,他的习气。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也有习气,舍利弗尊者他那个身影,他在走路的时候,他的身影映在一个鸽子的身上,鸽子就颤抖,因为他过去生瞋心重。你看那个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苦行第一,迦叶尊者听到音乐,他会起来跳舞,他控制不住,但是他没有那个放逸的烦恼。

  所以声闻人,他只断了烦恼的正使的活动,但是他没办法断除那种过去生所留下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那种习惯性的动作他没办法断。所以他的智慧力还是薄弱的,比方说叫烧木成炭,这个木头经过火烧以后,它已经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它已经不是木头了,叫做炭。但是它的形状还在,还有炭在,就是习气。缘觉乘是把炭烧成了灰,菩萨是连灰也没有,他的烦恼也断了,习气也没了。所以说这个缘觉乘,他的禅定智慧是比声闻人还高,所以在三乘当中,他是排在声闻人的上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48

三乘的果位之菩萨果位——十信位

净界法师

    接着我们来看看菩萨的果位,菩萨果位,我们这个菩萨的果位,是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列的五十二个位次,就是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五十二个阶位。我们来先看十信,我们把十信的基本定义,做一个说明,请合掌:

  十信位

  言信者,顺从义。谓此位菩萨,闻说真如实相之理及三宝功德,能生信解,随顺不疑,名之为信。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第一个接触的阶位就是十信位,这个信就是对真理的顺从,你至少认同,虽然你没有证得,至少你是随顺服从。顺从什么呢,有两个,第一个对真如实相的顺从,第二对三宝功德的顺从,叫做信。

  当然这个信它不是迷信,它是智慧的观照,一种真实的信仰。我们刚开始要进入信位,有两道菩提智慧,一个是空观的智慧,照了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是第一个信仰。你相信你的本质,跟佛陀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无始劫来,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力,但是并没有去改造我们的本质,我们的佛性还是清净的,这是第一个信仰。

  第二个,你相信三宝的功德,是可以救拔你的,尤其是对法的信仰。对法门的信仰,就心力跟法力两种信仰,而随顺不疑,名之为信。这个信有十个阶位,我们把它简单把它念一遍: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

  好,这十信位,在古德给它一个名字,叫外凡资粮位。为什么叫外凡呢,因为他的心叫心游理外,他的心,是在真如的法性以外活动,也就是说,十信位的菩萨的特点理观薄弱,他只有在积集资粮,他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事修强,理观薄弱事修强,在十信位是整个修行问题最多的时候,就是整个成佛之道,这个十信位,是所有人最容易退转的,这个时候内忧外患。

  《楞严经》专门在讲十信位,内有烦恼的干扰,外有业障的障碍,这还不够,还有鬼神障,所以这个时候是内忧外患,而且他理观又薄弱,他完全靠信仰,他相信他的本性是清净的,他相信我依止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可以救拔我,他两种信仰,内信真如,外信弥陀,但这个时候理观薄弱,他就有问题,他没办法去抗拒外境对他的刺激。

  所以十信位只能够做到启动第二念的正念,这个很重要,十信位的菩萨临终的正念的培育,他没有第一念的正念,不可能,因为他理观太弱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萨,当你外境刺激他的时候,他是先起烦恼,但是他第二念,马上开始调整,尤其是到十信时候的后面几信,到了不退心以后,他那个十信,他很快能够恢复功力。

  所以十信位的菩萨,他只能够培养第二念的正念。我们举个例子,比方说什么叫第二念的正念。你看宋朝的佛印禅师,还有那个宋朝的苏东坡居士,苏东坡居士跟佛印禅师,有很多的对话,我们讲其中一个:

  苏东坡有一次,他在江北做官,在长江以北做官的时候,他平常忙完公务的时候,他很喜欢打坐。他有一天打坐很相应,他出定以后,就写了四句偈,他写: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尤其是后面那两句话,他觉得非常满意,他的心安住空性,不随妄转,八风吹不动。

  当然这个时候,因为苏东坡是被贬官,他以此来自我鼓励,写完以后他就叫侍者,赶紧拿这个偈颂到江南的地方,到那个金山寺给佛印禅师看,他说你让佛印禅师给我批注了以后,赶紧拿回来,结果佛印禅师批了两个字叫放屁。

  苏东坡一看就火大了,他说我这样尊重你,把我的偈颂给你参考,你竟然对我如此无礼,当下领着侍者,就坐船到金山寺,要去跟那个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这个时候,他已经把这个房门关了,写了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但是苏东坡也不简单,他看了以后马上自我反省,非常惭愧,回去继续用功。

  所以苏东坡,第一念看到放屁的时候,他是受到刺激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那种刺激能够让他从江北一直坐船到江南,但是十信位的菩萨毕竟是他有在做功课的,跟一般凡夫还不太一样,他只有第一念的失念,等到他静下心来以后,他的善根,那个观照力活动的时候,他马上会自我调伏。

  所以我们一个资粮位菩萨,现在我们讲实在话,我们没办法培养第一念的正念,没办法,真的做不到。但是我们要求第二念的正念,启动第二念,至少你要把握第二念,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但是从一种第二念的启动的关键就在胜解力了。

  其实在判教当中,在十信跟十住的过程中间,在唯识学多一个胜解行地,就是在讲这个第二念的力量,你必须对于空假中三观的智慧,要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虽然你理观薄弱,虽然你禁不起外境的刺激,但是你对佛法的空假中的真理,是有很深刻体验,你有本事在你失去了正念以后,很快的时间自我恢复,你要有一种自我恢复功力的力量,不必别人劝谏,也不用别人鼓励,自己的系统产生一种反转的力量,自调自省,这个叫做胜解行地。

  而我们现在追求的目标,也在这一块,至少你要培养第二念的正念。这个阶段是充满了风浪,充满了障碍,最容易退转的地方,这个十信位要经历一万大劫。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十信位求生净土,因为避开这个种种的障碍,这是十信,到了十住就好多了,我们待会儿再来说明。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49

你要确定你生命的修行是双向力量!

净界法师

第40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零六面,我们讲到大乘的果位,大乘佛法的修学,它跟小乘最大的差别,一句话就是大乘佛法是一种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乘佛法的功德,第一个称性,这个称就是随顺,我们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先内通真如,我们必须要先找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先跟它搭上线。

  当然十信位的菩萨,回家的时间是很少的,他是心游理外,他的心是在真如理之外活动的多,但是毕竟他曾经回过家,回过家的人,他会产生第二念的反击的力量。他第一念没办法抗拒烦恼跟外境的冲击这是事实,但是他有第二念的反击力量,这个是不可忽略的。

  所以为什么你问他称性,他曾经回过家,诸位要知道,正念真如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我们起烦恼是一种虚妄的相貌,一千万个烦恼,一千万个虚妄,抵不过一个真实,因为你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子,这是一个事实。我们过去不愿意承认事实,我们过去,愿意用很多相状来自我欺骗,但是虚妄就是虚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流转这样久,但是我们短时间的修学佛法,就能够产生第二念的反击力量,因为你修学佛法是合乎真实,你的本来情况就是这样子。

  所以他称性,第一个他这念心已经跟真如搭上线了,内通真如。第二个,他外持法门,他能够受持一个法门,就是三宝的加持力。我们在回家的过程,一定要有外缘的帮助,你可能念佛,也可能持咒,要是以净土法门的话,就外顺弥陀,内通真如,禅观的智慧现前,外顺弥陀,佛力不可思议。

  这个时候刚开始修学都是这样,称性起修,依止一念清净的心而修学法门,最后全修在性,所有的法门,又加持我们自性的功德,你自性的功德更加开显。诸位,你今天的方法是不是进步,你一个检查的情况就是你的自性功德有没有增长。就是说如果你的修行,是单向的修学就糟糕啦,你的生命只有出去没有回来,就完了,就看得出来你这个人没有上路。

  我们发了好心去做义工,我们发了好心来拜忏,发了好心来念佛持咒,这个是叫称性起修。你的心力在宇宙间释放一个力量出去,但是如果那个力量没有反弹回来,帮助你的心成长,那你这个人就完全是事修没有理观,你这个只是在当作做功课,好像是在把功课当作修福报修功德。

  所以你一个人要从十信位,要提升到十住,关键就是说,你确定你生命的修行是双向力量,你的心无不从此法界流,射出去,你可能射出去的是夹带佛号,或者夹带咒语,或者夹带了拜忏诵经等等,你后来发觉,你诵完这个功课以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反弹给你,让你的智慧增长,让你的善根增长,你发觉你的生命是两种力量,有一种出去的力量,这个功课做完以后,有一个反弹的力量,我恭喜你上路了,你真实会操作理观事修了。

  如果你的生命只有一种力量,那糟糕啦,你完全没有进步,你没有创造一种让你进步的力量,糟糕啦,那你就要检讨了。一定要两种力量,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定要有两种回馈的力量,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假设你方法是正确的,你出去一种力量,又产生一种回馈的力量,那你就进步啦。这个时候,你就会从十信而提升到十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49

三乘的果位之菩萨果位——十住位

净界法师

    这个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解释一下。

  十住位

  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为住,谓此位菩萨已历经十信阶位,善根坚固,观慧增长,虽未如实证入实相妙理,而能安住不动,并逐渐伏断三界见思,证位不退,故名之为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住,他的智慧能够安住在真如理。十信,理论上不叫安住只有随顺,所以十信位的菩萨,叫做走上了真如的道路,他是慢慢的在进步,但是他没有真实安住。

  真实安住是谁呢,就是十住位的菩萨,他经历了十信的这种随顺真如,随顺三宝,慢慢慢慢的善根增长,观慧增长,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他至少对真如理安住不动,而且能够伏断三界的见思,叫做位不退,名之为住。

  这个地方有十个阶位,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这十个住里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一跟第七。发心住,这个时候从凡夫正式进入圣人,他断了三界的见惑,当然他的断德等同初果,但是他的整个智德、恩德,跟初果完全不一样,他的智慧,他对利益众生的那种力量,那完全不一样,那个善巧的力量完全不一样,只是断德等同初果,这是第一个发心住,就是断了三界见惑。

  第七住,断了三界的思惑,他的断德等同阿罗汉,这个住,基本上他不退转,他这个人只有往前进步了。这个住位的菩萨,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古德给这个十住位的菩萨,叫做内凡加行位,十信位的菩萨叫外凡资粮位。这时候他的心,心游理内,而且他是念念的增长,他的生命是每一念每一念加行。

  所以到了十住位的人,基本上他都有禅定。十住位的人他的特点,他很自然不喜欢跟外界攀缘,他自然的会离开人事的这种吵杂,他如果没有出家,他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自己用功。那十住位的菩萨有什么特点呢,因为他有禅定跟智慧的加持,他有一种就是境随心转的力量。

  他心里说,比方这个石头,他说这是个黄金,这个就马上变成黄金,他的心力不可思议,那种加行位的菩萨,那种神通力。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元朝的金碧峰禅师,他有一天寿命将近,这阎罗王就派了两个小鬼,要把他抓回去,两个小鬼到他房间的时候,找不到金碧峰禅师。

  找了几次以后,他们觉得很奇怪,就去找那个土地公说:为什么金碧峰禅师没在房间呢?这土地公说:金碧峰禅师,他住这个空性三昧,他住三昧的时候,他身体是看不到的,是无相的境界。他说:无相怎么抓他呢?他说:他特别喜欢一个玉钵,你把那个玉钵敲响,他就从禅定出来,你就可以抓他。

  他这个人还是有盲点嘛,这两个小鬼就到他的佛堂的地方,拿那个棒子就打那个玉钵,敲那个玉钵的时候,金碧峰禅师果然念头一动,就从空性出来,出来以后身体就现出来,就被两个小鬼抓到了,但金碧峰禅师不是一般人,内凡加行位,他那种自觉力很强,他就知道他哪里出了差错,他就把那个钵往地上一摔。

  他说:若欲捉我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空铁炼锁不得,休想抓我金碧峰。结果他讲完以后就入空性三昧,就再也抓不到了。为什么他入了空性三昧的时候,他身体会消失掉呢?

  十住位的菩萨就是这种境界,他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他的心念,已经不是一般的心念。因为第一个,他的我空法空的理观增长了,更可怕是,他是具足禅定了,加行位的菩萨,十住跟十信最大的区别,进入加行位,他一定有禅定了,至少初禅,所以他的心力很强。

  所以这个十住位的菩萨,基本上就证入不退转了,他的生命只有往前进步了。当然他如果要往生,他的这个品位更高了,他即便不往生,这个人在三界里面流转,他也不可能往后退,他的成佛是迟早的问题了。他也是等同初果,第一个不堕三恶道,第二个他即便来到人世间,有隔阴之迷,他也不可能造恶了,他有道共戒了,第三个他的生命不断的往前走了,所以这个十住位的菩萨不简单,内凡加行位。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52

三乘的果位之菩萨果位——十行位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个十行,先看这个行这个字。

  十行位

  言行者,进趣义。谓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住二位,利他未胜故。此位菩萨,空观既成,为进趣无上菩提故,从空出假,以诸善巧,度化有情,生起利他之妙行,以此成熟众生,庄严佛土,故名为行。

  这个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进步,当然这个行,为什么让他进步呢,就是说他生起了一种利他的妙行,当然包括了假观的智慧跟大悲心的结合,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住二位,利他未胜故。

  十信位的菩萨,叫做自身难保,因为十信位的菩萨呢,他的烦恼太重了,所以在利他的过程当中,他带有私心。十住位的菩萨,是不屑跟众生搞在一起,因为他有禅定,他就会有一种洁癖,他不喜欢跟众生往来,所以他偏重空观,偏重自利,所以信、住二位,利他为胜故。

  其实十住位是有能力利益他人,但是你要有缘遇到他,他在山中打坐,被你碰巧遇到了,他会加持你。但是他不主动,他不会说,来到人世间,成立念佛堂,成立讲堂,为诸众生不请友,不可能。十住菩萨不会做这种事情,他不主动,但是十行位的菩萨不一样了,他经过前面空观的十住的内心的长养圣胎,到了十行位的时候,因为他因地的时候发过愿。

  所以我们发的愿,可能刚开始没有作用,因为你烦恼粗重,有发和没有发差不多。但到了空观成就的时候,他烦恼脱落的时候,他的愿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他就知道说,他不能一直待在山上了,他开始从空出假,他的慈悲心把他带出来。这个时候,他就会广学一切的善巧,度化有情,生起利他的妙行。

  这个时候做什么事呢,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他的生命只有两个目的,第一个,帮助一切有情,让他善根成熟,他用各式各样的方便,用言辞,用譬喻,用因缘说,让众生的善根成熟。第二个,他开始庄严净土了,他的佛国净土,在十行位真实的开始庄严了。我们现在还不能这样庄严净土。

  我们现在叫积集资粮,为自己积集资粮,但是我们在行布施,叫做积集资粮,但是十行位的菩萨在行布施,叫做庄严净土了,因为他是无漏的心。好,我们来看看它有十个阶位。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这个十行位的菩萨,在《天台四教仪》上说,十住叫做住在佛家,当然佛家就是真如的空性。但是十行,他不但住在佛家,他摄行佛事,这个摄行佛事在《楞严经》,它给他两句话,来赞叹十行位的菩萨,它说这个十行位的菩萨,有两种功德,第一个,具足妙德,第二个,十方随顺。

  十行位的菩萨,第一个他有善巧的方便力,第二个他能够十方随顺,他有慈悲心恒顺众生,他能够做种种的随顺众生的根机,普门示现。当然他的普门示现,还不是真实的普门示现,真实的普门示现到十地,任运的普门示现,但至少十行位菩萨已经开始从空性走出来面对众生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53

三乘的果位之菩萨果位——十回向位

净界法师

    我们看十回向。

  十回向位

  言回向者,具足三义:一、回事向理;二、回因向果;三、回自向他。以此三义,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回向。

  我们知道十住位的菩萨的重点,在空观来自调,十行位的菩萨在假观,调他。到了十回向的时候,因为你十行位的菩萨也有缺点,因为十行位的菩萨,他很难顺入中道法界,而中道的法界,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最高指导原则。

  所以十行位的菩萨的缺点就是说,他有时候会回忆起以前在进修十住的空观的智慧,他有时候会不想度众生,偏空;有时候度众生度得过头了,假观太强了,扰乱他的内心,有时候偏有。所以他在空、有当中很难保持中道,有时候偏空,有时候偏有。

  所以在大乘佛法的角度,他不能够很圆满的顺入中道的法界。所以到十回向,他怎么办呢,他透过回向的方式,让内心的空有保持平衡,我们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就是说菩萨在整个没有入初地之前,他空、有之间的这种平衡,我这个一方面无住又要生心,这是很难的,因为这两个思考,是一个有相一个无相,所以他必须要无住的空性又要有相的分别去帮助众生,他怎么能够把无住跟生心,达到平衡呢?

  第一个他回事向理,他来到人世间做种种的义工,这个是一种事相的因缘,他遇到很多人说了很多的话,做了很多的事,这个都是在心中留下很多影像。他回去以后,要做一道程序,叫做回事向理,他要把这些相状,重新的把它回归到真如的空性。

  所以诸位,你看我们只要有做功课,大乘的功课,你放生也好、洒净也好,最后一定要诵一部《般若心经》,对不对,因为你前面的持咒念佛开示,都是有为的事相,它一定要有一道程序,回事入理,就是收归到一念清净的本性,就是回事入理,把有为的事相回归到空性的真理,这第一个。

  第二个,回因向果,这个果是什么呢,是无上菩提,他不能追求人天福报。所以他必须要把这个心态,把这些有为的事相,未来的这个方向要调整一下,把这个有为的事相,回归到无上菩提。

  第三个,回自向他,他不能自己受用,这个他指的是什么呢,法界一切众生。

  他透过三种回向,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他就能够使令事理圆融,顺入中道法界,故名回向。

  这个人还没有证得初地,但是他透过三种的方法,做所谓的三种回向,而达到空有的平衡。好,我们把这个十回向的阶位,念一遍: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这是讲到这个十回向的菩萨,他透过回向的力量,让他很成功的走到了这个中道的菩提道上,保持无住生心的平衡。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6 13:54

三乘的果位之菩萨果位——十地、等觉、妙觉位

净界法师

    我们来看看,他这个经过十个阶位的修学,他入了这个大地的菩萨,我们看十地,先看什么叫做地:

  十地

  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三、负荷一切。此为菩萨亦尔,既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动,并能运无缘大悲,荷负一切众生,故名为地。

  那么十地菩萨,为什么佛陀用大地来形容,因为这个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呢,有三种殊胜的功德:第一个,能生万物,这个是讲到十地菩萨,那种假观的智慧不可思议,所有的植物,所有的水果,都要依止大地生长。

  这个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呢,《楞严经》说,到了初地以上以后,他的世界,他的波罗蜜叫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修布施,就修布施啦,十地菩萨他修布施的当下,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一法能够圆摄百千法,百千法入一个法,所以他这个法门能够互含互摄,不可思议。

  人生就像大地,他能生出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他修一个波罗蜜,能够创造无量的波罗蜜出来。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个凡夫,修百万亿劫的这个善法,比不上十地菩萨一念的善心,他超过你过去在因地那个百千万劫时间的修行,因为他那个波罗蜜力量,会不断的变化,一创造一切。所以他这个十地菩萨的力量,当然赞叹他的假观的力量不可思议。

  第二个他的空观智慧,更不可思议,安住不动,他对一切的顺逆的因缘,能够八风吹不动。

  第三个荷负一切,这赞叹他的大悲心,他的大悲平等心就像大地,他能够很平等的去包容一切顺逆的众生。

  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已经证得了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动,而且运无缘大悲,荷负一切的有情众生,名之为地。

  前面的十回向,他要透过一些后续的工作,来调整他在行六度的偏差,比方说他偏空了,他应该做的没有做,比方说他着有了,他做得太过头了,影响到他的止观了。

  所以十回向,他必须在回到佛堂以后,他要用三种回向来自我调整,十地菩萨是任运的顺入中道,不可思议了。他的空假中三观是自然平衡的,慈悲智慧平衡,这十地菩萨的功德,当然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用随喜的心,把十地菩萨念一遍,来赞叹十地菩萨的功德。好,请合掌: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这十地菩萨,我们简单把这个他所花的时间,解释一下。从凡夫资粮位,外凡资粮位,从十信开始到初地,叫做一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占了一大阿僧祇劫。为什么叫欢喜地,因为初入实相心生欢喜,他从前面的资粮位进进退退,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到十住的理观,到十行的历炼,到十回向的调整,现在终于安住中道的实相真如,那道光明在心中出现了,这个时候他知道,他前面一大阿僧祇劫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所以他内心大欢喜,生大欢喜,这个地方占了一大阿僧祇劫,偏重在空观这一块,从欢喜地到八地,又占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时候主修慈悲,从利他的当中,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从八地到成佛,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菩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教。

  因为八地的不动地,叫做无功用行,他能够很任运自在的生起中道的实相。初欢喜地呢,他初入中道实相,有时候会有成就,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到了八地的时候任运相应,这个地方讲到十地。

  好,我们看等觉菩萨:

  等觉

  亦名一生补处。谓所证觉体与佛相等,又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故名等觉。

  这个等觉菩萨就是一生补处了,他的生命最后一生了。这个等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所证的觉体跟诸佛相等,也就是说他的中道的实相,跟佛的中道实相是完全一样,完全一样差在哪里呢,为什么他望于妙觉,犹差一等呢,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等觉在《楞严经》上说,叫做入门跟出门的差别,佛陀的中道实相,如果以家来说,等觉菩萨是从外面要进入家,前脚踏进去,后脚在外面,他是从外面要回家,前脚已经踏进去了,这叫等觉。

  佛陀是完全要利他了,要完全是恒顺众生了,佛陀是从家里面前脚踏出去,后脚还在家里面,就差在这里。一个是逆生死流而开始回家了,刚好前脚踏进去了,这叫等觉,佛陀刚好要从法性之流要出来了,他前脚也踏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两个人,刚好在门的门槛中交接,叫等觉。好,我们看妙觉。

  妙觉

  即究竟圆满之佛果。谓由等觉后心,入金刚喻定,更破一品无明,而入此妙觉,此中烦恼尽除,智慧圆妙,故名妙觉。

  妙觉就是佛果,就是在等觉修到最后的时候,他要入一种叫金刚喻定,这个定,特别的坚固。最后,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给破坏了,这种烦恼穷尽,智慧圆妙,故名妙觉。

  成就佛果以后,他有两个事情,第一个,自受用,这种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第二个,他受用,他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度化跟他有缘的众生,有自受用的涅槃跟他受用的涅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8 08:45

天台六即佛(一)

净界法师

    这个是我们一般在经典当中比较常用的,就是五十二个阶位的判教。但是另外我们再介绍一个,天台的判教,因为这个天台判教,这个判教是智者大师他创造出来,也非常有名。只要你看天台的经典,他的这个经论,他经常用六即佛,我们也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解释这个六,六是显因果事相的差别,因为它的确是由浅入深有六个阶位。为什么叫即呢,因为这六个阶位,都没有离开众生的一念心性,它有它的平等性,所以即而常六,是指无差成差,在一念心性当中,他有因为修德的不同而有差别。那么六而常即呢,虽然六个修的不同,他们同一一念心性,就这样子的一个差别。

  我们在六即佛当中,先看理即佛,我们把它念一遍:

  理即佛

  佛性理体,众生本具。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理即佛,就是他是这个凡夫众生,他只是具足佛性,但是看得出来,他没有开显自性的功德,怎么说呢,用四句偈来表达,这个理即佛的相貌,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动静就是他平常日常生活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说从理体上他是清净本然,但是从他的行为的事相,他违背了他的真如的本性,他向外攀缘。

  所以他最后的结果叫做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在昏昧颠倒心中,他是心随境转,而找不到心中的家,这个理即佛。在《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这个人是离家出走了,是在三界流浪的一个乞丐,身为乞丐,也不是说他没有快乐,不能这样讲。

  他偶尔也得到别人的施舍,就是他不得自在,快乐跟痛苦他没办法控制。如果别人施舍他东西,他就吃得到美好的餐,他如果没有人施舍,他就得不到好的饮食。那表示六道轮回众生,在三界的快乐跟痛苦,是完全跟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因为你的心完全住在环境。

  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布施,你生长在一个恶因缘,你就跟你的家人造罪,跟你的朋友造罪,你没有一种主动造业的能力,因为你不能产生调伏的力量。所以我们在凡夫的这个阶段当中,造善、造恶真的完全靠运气,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造善,你生长在一个杀猪的家庭,你一定跟你爸爸造同样的罪业。

  所以这个在理即佛当中,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叫心随境转,这是第一种。

  第二个我们看看,名字即佛。

  名字即佛

  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

  名字即佛,就是这个一个流浪汉,他终于有一天遇到了佛法,他听闻经典,也通达了真如的本性。他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而且他能够深信不疑,一个人到了名字即佛,就是他心中出现了第一道光明,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进入了十信位。

  他怎么做到的呢,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这个无生跟不死,就是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而且他知道他原来当体就是具足,然后他自己认为自己方恨自蹉跎,真是冤枉,白白的在三界里轮回这么久,现在才知道。

  也就是说呢,一个凡夫,他本来的心都是心随境转,这个时候他开始有少许的时间,开始回光返照。当然这个时候,他的理观薄弱,虽然理观薄弱,至少他能够名字,这个名字什么意思呢,他的心不能直接接触真如,不可以,他要假借名字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必须要靠文字搭起一个桥梁,叫做文字道,文以载道。

  他必须要透过文字的桥梁,他的心才能够一步一步的顺从真如,当你把这个文字拿掉的时候,他的心就没办法去缘真如。所以我们刚开始名字位,就套语言文字而随顺于真如,这叫名字即佛。

  我们看第三个,观行即佛。

  观行即佛

  依解起观,境智相应。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前面的名字即佛,他只是对三宝对真如的一种胜解。也就是说他大部分的时间,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他是偶尔做做功课,偶尔回光返照一下,就是理观薄弱。但是观行位就是到了十住了,依解起观,境智相应,怎么说叫境智相应呢,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你要注意这个念念跟心心,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于我空、法空的真如本性,他的时间是长,这加行位的菩萨,他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他能够调伏心中的爱取,能够观照到本性的清净。所以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的生命慢慢从一种对立的思考,你对、他错,好、坏,这种假跟真的这种对立的思考,他慢慢脱落了,他慢慢慢慢进入到一种平等法界了,世间上没有好坏了,因为好坏都是我们的分别。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5-18 08:47

天台六即佛(二)

净界法师

    我们看相似即佛。

  相似即佛

  于实相理,相似得见。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相似即佛,就是他对于真如理,相似得见。怎么说呢,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我们烦恼有五住,前面四住是属于三界的见思,第五住就是无明烦恼,所以他无明烦恼没有破,他破了三界的见思,就是十行、十回向的菩萨,那对于这种六尘的影像,还不能完全的扫空,还有微细的我法二执。

  所以眼中犹有翳,他眼睛还有一层薄薄的,这个白色的障碍,他怎么样呢,空里见花红,在清净的虚空当中,他还看到一些花,可见得他心中的影像,还是有一点存在,还有一些。所以他对中道实相,还要透过这个回向来做调整,相似得见。

  我们来看,分证即佛。

  分证即佛

  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这个分证即佛,就是初地以上了,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他在一念的禅定当中,豁尔,就是一种开阔,一念开阔的心,突然间现前,悟到了真如,湛然一切通,湛然就是清楚分明,真实的破妄显真。

  但是他呢,穷源,对于真如本性的整个觉悟,还没有穷尽,所以尚见月朦胧,他已经看到月亮的光明了,虽然大部分的乌云都消除了,但是还有一层的薄薄的乌云障住,他还是差那么一点。

  我们看最后的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

  穷源极底,智断圆满。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个究竟即佛就是整个穷源极底,智德、断德圆满。也就是说凡夫从以前,从来真是妄,我们真实的心,把它当做妄想来操作,所以就全真成妄,因为向外攀缘。现在回光返照,就从妄想的心回归到真如,所以只是恢复它原来的相貌,更没有增加一点的东西。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凡夫的心叫做本来清净,佛陀的心呢,在本来清净当中,加上万德庄严,不一样。我们只是本来清净而已,因为我们现在只有性德没有修德,没有去开显。佛陀是透过修德的开显,所以把本来清净变成了万德庄严,差在这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22 09:33

诸位学员 阿弥陀佛

  这一堂课是我们佛法概要,最后一次的研讨课,我们研讨的重点,主要是把大乘的止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圆满的结合。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总共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我们回顾中国佛教的历史,我们可以发觉,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大乘佛教这一块,可以说是发扬光大。不管是在一个义理上的观照,比方说天台的一心三观,比方说华严宗的法界观,在整个对真理的观照这一块,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乃至于在整个事修这一块,这种种的忏法,种种的修行的方便法门,都非常的详细。

  为什么大乘佛教会在中国发扬光大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从内因来看,因为众生善根成熟,中国佛教能够兴盛,跟中国的文化是有关系,因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它本身就有相似于大乘的法门,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长时间在这种儒家的熏陶之下,已经养成一种自利利他的思考模式。相对于很多东南亚国家来说,大乘佛教一进入到中国,很快就能够接受,它能够把儒家的思想,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广大,所以本身的内因已经成熟了。

  第二个,它的外缘的殊胜,什么叫外缘殊胜呢,就是中国佛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宗派的建立。我们没有看到印度的佛教,传到哪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宗派,中国例外。比方说华严宗,中国人创立的,比方说天台宗,比方说禅宗,都是中国人创立出来。

  历代的祖师把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根据不同的经典,天台根据法华,华严宗根据《华严经》,创立了一套修行的道次第。宗派的建立,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功不可没,因为你很快上路。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毕竟不同,它是一个成佛之道,它追求的是一个万德庄严,不是只有自己的了脱生死。所以你会觉得,大乘佛教是深广无涯,太深广。

  所以它宗派的建立,会让一个人很快的上路,他能够在这么多的深广的大海当中找到一条线索,你很快就能够进入状况。当然宗派也带来一点过失,尤其是末流,我们一般讲佛教的末流,是什么时候算,明朝以后,尤其是明末以后叫做末流,宗派让大乘佛教这个修行更加的条理化、系统化,但是也让中国的佛教,更加的保守跟局限。

  因为到了末流的时候,大家对自己的宗派过度的执取,对这个门庭的施设,过度的执取产生了排外的效果。唯识宗的不看天台的东西,天台宗的不看华严的东西。蕅益大师说的分河引水,本来是一条法味的东西,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这是我的水,这是你的水,这个水本来是法性一味的,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增长。

  我们简单的说,从末流来看,我们不要讲太复杂,就从圣道门跟净土门这两块来看,净土宗的到末流不看圣道的止观,甚至于不屑修圣道的止观,圣道修止观的不屑念佛,他念一句佛号都要去刷牙,这样子就产生了一个弊端,彼此看不起对方。

  你看修那个净土的人,看不起修止观的,你们修止观的人不知道怕,不知道生死业力的可怕,你以为你修几个止观,就冲得过生死关吗?不仰仗佛力,低估了业力的可怕。所以净土宗的人看不起修止观的,说你们这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修止观的也看不起净土,你们这些人盲修瞎练,只有事修没有理观。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说,到底大乘的止观跟念佛,是如此的水火不相容吗?是不是说有他就没有你,有这么严重吗?宗派真的不能够融通吗,还是可以做巧妙融通,还是这是人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

  当然诸位我们都学过一佛乘,佛陀临命终的时候,晚年的时候讲了一部《法华经》。如果你深入的去探讨,你会得到很多答案跟启示,佛在《法华经》里面,做了一个很完整的,把一生所修的法做一个整理。但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为什么佛陀说佛陀的法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它没有两条路的。

  所以如果你说净土宗的念佛,就一定不能够容下止观,止观就一定容不下念佛。那你这样讲违背一佛乘的精神,那佛陀佛法是两条路,它不是一条高速公路,它是两条路,那你这样子,就严重违背《法华经》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你就推FAN佛陀的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从《法华经》的思想,一佛乘的思想来看,各种宗派的对立是没有必要,既然它是一个一佛乘的思想,只是佛陀运用不同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法门,从这种不同的根机,佛陀施设不同的法门,我们可以知道最后的会归,一定是一个方向的。

  所以我们从一佛乘的思想,来谈一谈念佛跟止观的相互关系,这个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22 09:34

在烦恼中把你的善根种起来!

净界法师

    那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种觉悟的力量。所有的事情若不是觉悟启动的,通通不是佛教,你这是慈善事业了。你一定是有菩提的智慧引导的,所以我们面对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跟业力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让生命启动那个觉悟的力量,这是你要做的。

  当然你可能觉悟,刚开始是在佛堂在讲堂,但是历缘对境的时候,你先训练你第二念的反击力量,训练看看有没有办法,就是我第一念,控制不了自己,该发脾气发脾气,该贪念还贪念,但是你事后,在当天当中,叫第二念,你如果过了一个礼拜就不叫第二念,当天能够马上启动反省调伏,你临终就有把握。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对烦恼跟业力的反击力量,看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你这一点做到了,你临终的时候,你即便你一时的失常堕入了妄想,只要有人开示,你只要训练第二念的反击力量,有人开示你,就会触动你觉悟的力量,你就产生反转,你就有救了。

  我们没办法去抗拒外境对我们的刺激,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就这么回事,心游理外,但是你那个系统,就是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很快的反转,心随境转,然后马上回光返照。第二念从这边下手,当然我们会失败,但是你不要放弃,你先设定这个目标,创造第二念的正念,先做这件事情。

  诸位,我们在学佛,你要有一个观念很重要,这个信仰就是相信真如。当我们学佛以后,我们内心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无明的力量,你前生、过去生留下来的,不能怪现在的你,第二个就是一种真如的力量,你开始启动你的真如的自性功德。所以我们会真妄交攻,但是你要永远记住,无明的力量是假的,是虚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实的,你要用力记住,它不是你的对手。

  如果你觉得你的真如力量,抗拒不了妄想,那表示你对真如皈依不够,正常情况,邪不胜正。那你为什么为邪气所侵呢,因为你正气不足,你对正的力量,顺从不够,正常情况,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我们没有看过黑暗去破除光明。所以你只要光明,电灯点亮,你不要管那个灯光有多暗。

  所以佛教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我们也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我们在乎的是你未来是什么?你是不是能够把握未来,你要把握未来,你要去开创未来,你一定要在你的烦恼当中,你要建立一个反转的系统,就是觉悟的力量,否则你临命终的话谁救不了你,真的救不了你。

  我们不能消灭烦恼的势力,这是事实,但是你要产生一种反制的力量。存在烦恼当中有一种真实的力量,只要你把这个力量放进去,临终有稍微听到佛号,稍微有一点开示,就能够把你的开关启动,你就有救了。在烦恼中把你的善根种起来,看看有没有办法,这是关键哦,因为善根是可以破坏烦恼的。

  好,这今天的课有没有问题,好,没有问题。我们当然有人会问,就是说这个阶位,诸位,你没有问题,我问你们一个问题,我们一路看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十地就不讲了,这些还没有入真实圣道的阶位,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双修,但是我们看它的每一个阶位,完全从智慧的善根,来判定一个人的高低,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说这个人福德资粮,到什么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从菩提跟涅槃两种善根,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

  答案是:福报是生灭法,它靠不住。

  因为你今生福报大,你可能福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报了,所以福报不能当做判定标准,它是靠不住的。因为你今生有福报,你来生不见得有福报,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来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

  所以我们不用福报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因为这是靠不住,善根不可破坏,它只会暂时的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会因为你福报差,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消失。只要你看到佛法,你会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线,把它启动起来,善根叫做金刚种子。

  但是福报不是金刚种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列入阶位的判定标准,因为它是变来变去的,说不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23 15:57

一心归命怎么巧妙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净界法师

    好,我们这次准备了四个题目,同学们提出四个题目。第一个问题先谈谈,净土宗的基本的核心思想在哪里?这是第一个题目,后面的二、三、四的三个题目,就正式来谈谈净土的修学,跟大乘的止观之间的相互的关系,跟相互的一个应用。

  我们先看第一个题目。

  学员:请问师父,何谓一心归命,我们修行净土的行者,要怎样将一心归命巧妙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师父:这是净土的一个问题,他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是一心归命?一心归命这四个字,最早提出来的是天亲菩萨,他在这个《往生论》里面,因为《往生论》,它是根据净土的三经,把它做一个融合而提出一心归命。

  所以天亲菩萨认为,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在一心归命。当然一心归命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部分,先谈归命,再谈一心。归命就是,对弥陀功德的一种归顺依靠,对归命这两个字,讲得最简单扼要的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把归命讲得很清楚,什么叫做我对阿弥陀佛功德的归命呢?就是顺从,顺从本愿,你对弥陀的四十八愿,没有任何的抗拒,这就是归命了。

  好,那么现在我们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对弥陀四十八愿的一心归命,什么是归命,什么是不抗拒。我觉得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得比较好,他说顺从本愿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在因地上顺从名号的功德,第二个在果地上顺从净土的庄严。

  所以你看整个弥陀要解,蕅益大师在发明净土的《阿弥陀经》,就讲两个角度而已,他是先讲顺从净土的功德庄严,让你欣求好乐;第二个,你怎么做到呢,顺从阿弥陀佛的名号,两个顺从,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的心是完全的安住佛号,即便有妄想,你也能够把妄想,很巧妙的把它放下。你相信阿弥陀佛的佛号,在你身口意运转的时候,这是一个最圆满的状态,你相信只要心中有佛,你一切都是圆满的,你没有抗拒的,你放弃了你的抗拒。

  所以他那个时候是全心的投入,你投入佛号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求生净土。所以你一句佛号提起来,两种顺从,第一个,顺从你所创造的音声,你相信它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第二个,你心里面对净土的庄严,你一心一意的好乐欣求。所以一句佛号提起来是两种顺从,这叫归命。

  我相信我们一般的人,有一点点善根的人,我们在生命当中提起佛号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达到两种顺从,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的归命,对净土的功德至心的好乐,这个不难。但是一心难,就是你要长时间的顺从,不容易,这牵涉到我们的心理的问题,所以一心归命,归命容易,一心难。

  修行,它不是说冲个三五天,一个礼拜打佛七完了就算了,它是长时间的修学。所以这个地方一心归命,这个一心就是整个成败的关键,你怎么样长时间的保持,你的内心状态,都是顺从弥陀的名号,顺从净土的庄严,这个是净土宗的成败的关键。

  一心归命,怎么样巧妙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呢。当然我们刚开始修行,要在佛堂静修,没有一个人刚开始是完全在生活中历练,那你这个修行就没有根基了,没有基础。基础的功夫都是在静中建立起来的,历练当然就走出佛堂,遇境逢缘。遇境逢缘,我们会遇到两种因缘,第一个顺境,第二个是逆境,两种而已。

  从这个净土宗的角度来说,逆境刺激你的时候,你应该修调伏,厌离娑婆,调伏爱取。我们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都不会用功夫,很可惜,你浪费很多的机会,因为你遇到逆境的时候,痛苦的感受冲击你的时候,那种力量,你没办法把它转成菩提道,那你这样子的话,你的修行只有在佛堂。

  所以你一天里面你修行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只有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跟妄想打成一片,都浪费掉了。我们都知道过度的感受是不好,但是感受你如果用得好,它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因为你痛苦的刺激,那种苦受在你内心活动的时候,就是一种很大的能量,你在佛堂当中思惟轮回的痛苦,那是一种理观。

  但是你日常生活是真实体验到那种痛苦,如果你能够把那种痛苦的能量,把它导归到厌离娑婆,这是一个多好的东西,求之不得,因为那是当下的因缘。所以当逆境刺激你的时候,你能够把这种逆境的能量,转到调伏爱取,厌离娑婆,你这个人就是能把本来是逆境结果变成菩提。这个水本来是一个黄河泛滥的,但是你善加的疏导,变成一个发电机,水力发电,明明对你是逆境但是变成加持,这就是你遇境逢缘,你要利用这个人生的力量。

  第二种是顺境的刺激,顺境刺激的时候你是乐受,这个时候你要把乐受转成净土,你要告诉你自己,这种乐受是有过失的,这种蛋糕是有毒药的,你可以追求更好的乐受,这种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是没有过失的乐受。

  当然一心归命,就是它是一个目标的确认,但是你生命中的过程,只要你应用得当,日常生活当中这叫顺逆皆方便。顺境的刺激会帮助你一心归命,逆境的刺激也会帮助你一心归命,如果你会善用这两种能量的话,那都是一个强大的发电机,水力发电的能量。

  当然你要不会用,那你觉得,顺境,你就说哎呀,这个人老是给我快乐把我绑住了,逆境你就说老是刺激我,让我心静不下来念佛,那你就顺逆都是障碍。所以到底它是对你是加分,还是对你障碍,你看你怎么用这两种能量,你往哪里去疏导,这个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一心归命。

  好,这个问题,就是整个净土宗的思想在修一心归命,当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那一念心,跟佛号音声接触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做到顺从弥陀名号的声音,顺从净土的庄严,这就是一心归命,这个问题先到这里。

  有没有问题提出来,当然你必须先有静中修,你如果没有静中修,你遇到逆境的时候,你很难把能量做疏导,很难。因为你没有基本功,你可能会被你的感受牵着走,就心随境转,就可惜啦,这些能量对你来说就浪费掉了。

  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过去了。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以后,我们就正式来谈一谈,一心归命是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就是顺从本愿,它跟这个大乘止观,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www.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