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课程:《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50     标题: 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课程:《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中文翻译:阿尼蒋秋卓玛

时间:2014年1月21日早上8:30点至11:00

地点:德噶寺大殿、第一届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



今天是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或者是说噶举尼众法会,总之正式名称是「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像这样的尼众办经法会,是实修噶玛噶举传承900年史上的第一次。



■ 「谶摩」,期许尼师兼顾勇气与智慧

那么像这样的尼众办经法会,要取名为「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的主要原因是,在佛陀的男众出家弟子里,有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等声闻八大弟子,同样在女众出家弟子中,也有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弟子。

在女众出家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勇气第一的是谶摩比丘尼,因此一方面我希望尼师们也会像男众的僧人一样,希望具备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尼师们身为佛教持有者,不可缺少的是圆满的智慧与能力,因此,就取名为「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

我们希望从此以后,每年的尼师冬季办经法会,都会以「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为名。

一般而言,现今这个时代,要取名其实也非易事,取的太伟大或华丽,有些不妥,取一个稍微谦虚的名字,又觉得太狭义,总觉得很不容易,但是若以「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为名,就觉得刚刚好而不落入任何一边。

其实若名为「噶举尼众辩经法会」也很不错,但还是会有点教派与传承的偏心,若说是「藏传佛教尼众辩经法会」,又觉得这个名气有点太广、相形之下霸道了,因此,我觉得往后使用「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较好。

「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是第一届,以往在各个尼师寺院里,是有一些经论的学习,但整体而言学习辩经与论典并非普遍,也没有受到重视。因此我就想到,要举办一个尼师冬季办经法会。

第一届在起步之初,我想我们没有办法说,立刻在辩经及各方面做的很广大,但是我希望一步一步慢慢的来,重点是,希望这个第一届辩经法会,大家要有清净的动机和发心,也就是清楚知道为何要学习、为何要辩经。



■ 以大乘发心作为清净缘起

以「发心」而言,若在第一届法会中,发心就不清净发心的话,未来将会造成很大困扰与错误,因此在起头时,先打好一个基础是很重要的,比如一颗种子,栽培时就先种好,未来得到的果实也会好,若开头的种子就是坏的,那就无法得到好的果实。

因此这次我们要讲授大乘的道次第《解脱庄严宝论》,也藉由开示此法门,使让我们了解如何发心、如何思维等,尤其是在最开始就要具备大乘菩萨的发心。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个希望,在这第一届尼师辩经法会中,来为各位讲授《解脱庄严宝论」。

首先第一点,以一个讲法者的资格而言,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但事实上,许多资格只是理想上存在,实际要百分之百具备是很困难的。我并不是说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就说其他具备资格的人也少,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觉得这是一般普遍情况。

再讲到我自己,真的一点也不具备一个讲法者的条件。以前有一位竹巴昆列大师,当时有人请他去讲法,他说:「讲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对于一个讲法者来说,应当不能有任何缺点,可是我缺点很多,不然就是即使有缺点,也要敢隐瞒着、硬撑下去,可我没有办法这么理直气壮,所以这二者我都没有,因此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样讲法。」

那么今天我的处境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没有缺点,那我就是属于有缺点,但还是隐瞒着缺点,硬着头皮讲下去的人吧!不然实在没有办法了。多竹千仁波切说:「即使讲法着具有百万的缺点,但是讲的法,是以前圣者教言,那也是有价值的。」就如同「格言出于小儿口」一样,也就是说小孩口中有时也会讲出智慧与忠言。因此我们说「依法不依人」。

最重要的是,这次我主要是希望从头到尾念过一次《解脱庄严宝论》,而不是带着个人想法而作开示,我想能够这样就很不错了。加上这几天在感冒,精神不是很好,所以本来就没有抱有会讲得很好的奢望,但因为这是第一届尼众辩经冬季法会,是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意义重大,因此不能用身体不好当借口,因此我还是会尽全力给予开示。

首先,遍知贝玛嘎波对于这部《解脱庄严宝论》的介绍中提到,(此论作者)达波仁波切(冈波巴大师)还未出家前,依止很多印度、尼泊尔、藏地等三十多位著名医生,因此成为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当时达波仁波切名为祥达玛札。并且在未出家前,依止夏惹瓦大师,并在其前学过道次第论,学习时记录的笔记,就被称为《解脱庄严宝论》。

之后祥达玛札出家后受比丘戒,比丘名为索南仁钦(中文译称:福德之宝),之后依止格西嘉元达,学习通晓了噶当派三同门之一、噶当教授派开创者──金厄瓦大师的道次第教授,之后到密勒日巴尊前学习大手印耳传的口诀,成为了密勒日巴的传承持有者,那时名号为「持金刚比丘世间称名」。

之前未出家前,他学习菩提道次第的笔记,在前言的礼赞文写道:「依上师大恩而为众生所写」,之后他将这句改为:「因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为众生所写」,因为大手印的证悟是跟随密勒日巴尊者得到的。

同样,他还加入了许多密勒日巴尊者的话语在论中,例如讲到果位时,佛陀是否具有信心的辩证部分,也是用密勒日巴传的教言来做讲说。总之由于加入了很多尊者的教言,也将跋文的部份改为「在达拉冈波所著」,本来这个笔记是之前在其他地方就写好的,但因为之后的这些因缘,改为在达拉冈波撰写。

但这不代表所有新加的文字,都是由冈波巴本人所加。在许多不同版本的《解脱庄严宝论》当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新加的文字,这些并不都是冈波巴大师所加。因为当中很多词句跟正文没有关连,也有些不太合理,因此也有学者主张,《解脱庄严宝论》后续加入的许多其他文句、段落,根本不能信任。

因此我觉得,需要厘清哪些部分是冈波巴大师自己所著,哪些部分为后人所加,应该去研究。在第十二个胜生年时出版的木刻版,也就是在德庆羊八井地区噶玛巴的寺院出版的一个版本,后期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书,蓝色小小本,当中没有改变增删任何的词句,譬如刚刚讲到上师恩德等,还未改成「密勒日巴上师恩德」,同时也没有其他版本许多的增加的词句。

而且在这个版本的后记中提到:由于这个版本的《解脱庄严宝论》当中,由很多愚痴者鱼目混珠地加入了很多夹注,很多根本不是冈波巴大师的话语,都被加入其中,分不清是原文还是之后加入的。因此在帕摩竹的寺院中,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木刻版做了比对,此版本就是依此版本而出版的。德庆羊八井的这座寺院是夏玛仁波切的主要寺院。



■ 见《解脱庄严宝论》就如同亲见冈波巴大师

总之,《解脱庄严宝论》版本很多,有则日版、德格版、不丹版、隆德版、八蚌版等,但众多版本中,最早、最值得信赖的,应该就是四川民族出版社的这个羊八井的版本,当然这是书册的版本,如果能够找到当时的木刻版本更好。

我们的泽嘎堪布及很多堪布都说过,《解脱庄严宝论》是最早的一部大乘道次第或称为三士道的次第修持,尤其在噶举传承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因此好好校对、收集各方版本,来比对、统整出完整版本很重要。

瓦拉那西西藏大学的「守护噶举学会」,有做进一步校对,并且拿到很多版本做研究,并统整后出版一本很完整的《解脱庄严宝论》,但其中仍有些许漏失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当中只有写出不同版本的差异处,但未做更详细的解释说明。

因此我们一定要统整出正确版本,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们要放在心上。

达波仁波切依照众生不同的根器,撰写了极为广博的著作,教言就有五、六函之多。其中针对大乘弟子而撰写的上士夫的大乘道次第,就是这一部《解脱庄严宝论》。其中有两部著作,达波仁波切形容「未来的弟子见到这两部论典,就和见到我没有差别」,也就是《解脱庄严宝论》及《胜道宝鬘集》。

依照遍知贝玛噶波大师的说法,《胜道宝鬘集》是冈波巴四法的根本。而冈波巴四法的内容,开示了上中下三士道的修持,可以说是共同的道次第。而《解脱庄严宝论》可以说是仅针对于大乘上士的道次第修持,因此是不共的道次第。

对于《胜道宝鬘集》,也有不同的说法,譬如一般都认为,内文主要是以十个论述来讨论,例如十项殊胜之法、十项不应为之事等,但遍知贝玛嘎波说,真正的《胜道宝鬘集》应该是偈文形式,因此有很多不同说法。

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在天王la ma菩提光的祈求之下,著作了《菩提道灯论》,从此,「三士道」的修持方法开始在藏地得到弘扬,也就是一个修行者可以完整地修持三士道。《菩提道灯论》中,上士道讲的比较广泛,而中士道和下士道部分相对简略。

而就像之前说过的,达波仁波切将大乘中的上士道,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的比较广。而在《胜道宝鬘论》中,则三士道都有解说。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6-1 13:45 编辑 ]

图片附件: 6608870824957009729.jpg (2014-6-1 13:45, 57.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382
http://www.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479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50

《解脱庄严宝论》主要内容是大乘法,而且主要是大乘分为因乘和果乘的因乘,也就是显乘的内容,但是附带地也有提到一些果乘,也就是密咒乘的内容,例如当中提到观修大手印以及引用了一些持守誓言的教理等。总之,噶当派的传承,前行修心时,一定要以噶当派的道次第修心,修持正行时,就要依照大手印传统来引导,这样的修持方式,就是从冈波巴大师开始的。因此这个传承被称为「噶(噶当)洽(大手印)汇流合一」的传承,口诀被称为「噶洽汇流合一」的口诀。

所以平时指引大手印禅修时,前行当中的转心四种思维、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暇满人身的观修等共同的道次第部分,都是依噶当派的修持传承。正行的修持时,是依靠传承自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口诀而引导。因此被称为「噶洽汇流合一」的口诀教授。



■ 「糌粑团之所以黏聚,是因为酥油的恩德」

因此,此教法对于众生的利益是广大的,冈波巴大师曾说,我能够利益到一般人,是因为噶当巴祖师们的恩德,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讲,一开始要讲大手印中的空性义理,对初学者是难以学习的,因此还不如讲人生无常、暇满人身、轮回过患等,比较能够利益到一般初学者。大师也说,那洛巴大师的教言是非常广泛深奥的,但若没有噶当派教言的搭配,也无法利益到广大众生。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一句话:「密乘之所以深奥是因为显乘的恩德,糌粑团之所以黏聚是因为酥油的恩德」一样。

因此,若没有前行的修心,大手印再深奥也没用,这也是噶当派教言中讲到的:「若不忆念死亡无常,密集金刚也不深奥,若能忆念死亡无常,三皈依法也深奥。」因此,愈上乘的教法之所以能够愈来愈深奥、殊胜,那是因为有着一步步扎实的基础修持次第,由于心性得以开展、进步,法因此才愈来愈殊胜。如果心性一点也没有进步改善,仅是嘴上说一些深奥的空性之法,也不可能因此而变得殊胜。

因此,法门是否甚深,根本在于行者自己的前行修持是否扎实,是否有按部就班地修心,随着心性的开展,次第的法门也将一步步的变得深奥。因此达波仁波切自己也说,因为噶当派的教言,而对于一般人能够起到利益。

冈波巴大师依止过许多重要的噶当派上师,依照遍知贝玛嘎波的说法,在大师未出家前,依止过善知识夏惹瓦,也称为云丹札,他是博朵瓦大师的学生。夏惹瓦大师以博学闻名,甚至可以背诵整部大藏经。就像之前说过,最初冈波巴大师就是跟随夏惹瓦听闻道次第,写下了之后成为《解脱庄严宝论》的笔记。

后期依止的上师有芒域的洛滇些若大师,阿里芒域就是现在的拉达克,由于洛滇些若出生于阿里芒域,因此也被称为「阿里巴」;这位洛滇些若大师,并不是另一位同名的鄂洛滇些若大师。总之,跟随这位大师学习了戒律和桑嘎传承的胜乐金刚法。另外,跟随持律者尊珠旁大师,学习律典和《瑜伽师地论》等典籍。之后还有历史记载到,大师曾经跟随密勒日巴的一位弟子学习禅定的口诀,因而生起了稳定的禅定。

之后还跟随了金厄瓦大师的弟子──格西甲域瓦,名字是旬弩伟。还依止了衮巴瓦和博朵瓦大师的弟子──柳素瓦格西,名字是耶喜帕。另外也依止了金厄瓦大师的弟子──纽荣巴格西,名称是尊珠帕,由于他在陇续地区建立了名为纽荣的寺院,因此而得名。

另外,还依止了嘉元达大师,根据《土官宗派史》说他是阿底峡尊者一位大瑜伽士的弟子,另外根据《百部修心》的说法,认为他是博朵瓦大师的弟子,无论如何,他是一位噶当派的善知识,在遍知贝玛嘎波的宗派史当中提到,「嘉」是地名,因为他在这个地方布施建立了一座寺院,因此称为「元达」(元达就是施主的意思)。另外,他也被称为嘉贾日瓦大师,那是因为他在「嘉」的地方建立的寺院称为「贾日」。所以「嘉元达」和「嘉贾日瓦」是同一人,有些人说这是两个人,但应该是指同一个人。

冈波巴大师,就在这位嘉元达大师处,主要学习弥勒和中观理聚的论典。尤其是在跟随纽荣巴格西九个月,和跟随嘉元达格西三年当中,学习了道次第,于心中圆满生起了出离心和菩提心。

(休息...)

接下来为大家简略介绍噶举三祖师马尔巴、密勒日巴和冈波巴大师,首先简略介绍冈波巴大师传记。但由于讲到三位祖师,所以首先马尔巴大师的年岁就有十种说法,也就是出生和圆寂的日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密勒日巴尊者的年岁有四种不同说法,虽然都说是在蛇年,但由于五行的不同,而有不同说法,例如有的说是土、有的说是水或金。因此贝玛嘎波提到,他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记有127部之多。

总之,大部分都说是出生在土蛇年。至于冈波巴大师的年岁,也就是生卒日期统一,没有不同的说法,因此有时会以冈波巴大师的生卒日,来推算密勒日巴大师的生卒日。

冈波巴大师属羊,生于十一世纪的1079年,25岁前是在家居士,26岁出家,依止很多噶当派上师,31岁依止密勒日巴尊者,32岁时离开回到家乡,33岁时,上师密勒日巴圆寂,冈波巴大师先后在噶当派传承中待了几年,色瓦卢待了六年,并且在祖沃喀拓隆处住了三年。

之后就如同密勒日巴尊者「冈波巴大师12年后将会证悟」的授记一般,得到了证悟。之后,多年居无定所的在各地闭关禅修,例如在温德拱克处住了多年。50岁时,来到冈波地区,广收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摄受了传承持有者「康巴三人」。75岁时涅盘。各种记载当中,对于冈波巴大师的生卒年月的讲法都完全一样。

冈波巴大师的出生地区名为桠地,他幼年时通晓五明,特别精于医学,就像之前提到,依照遍知贝玛嘎波的说法,大师出家前曾经依止印度、藏地、尼泊尔等地三十多位医生学习。之后他与当地一位有名官员的妹妹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后来当地流行瘟疫,全家都感染,先是儿子往生,在将儿子的遗体火化后回到家中,女儿也往生了。之后再将女儿遗体送往火化后返家,发现妻子也病危。

妻子断气前,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例如修法、治疗等都没有用,他发现妻子已经很虚弱了,但似乎是妻子仍执着于某件事情没有放下,因此冈波巴大师问她说:「你还执着什么?」妻子回答说:「其他什么事情我都不执着,就是对你放不下。希望你能够答应我,当我过世后不要再娶,而去实修、去出家,若你能答应,我就放心了。」

因此,妻子找来舅舅还是叔叔作证人,为了让妻子能心安,并将《般若八千颂》的经典放在头上,发誓好好实修。之后妻子往生后,他为妻子建了一座塔,名为秋摩塔。

有次舅舅问说:「你都发了誓了,为什么还一直待在这边,怎么还不去修行呢?」大师回说:「家族很大,如果要去修行,要处理很多俗事。」舅舅就说:「不用担心,我会帮忙处理。」因此他就去修持了。

大师先来到博朵瓦上师尊前,求授修行法门,并请求博朵瓦大师说:「修持过程中,请您提供我衣食。」博朵瓦是一位直来直往的大师,回答说:「我没有办法给你衣食。」大师就心想:博朵瓦上师真没有慈悲心。当然不是说博德瓦大师不好,这是说可能他们之间没有缘份。

总之,冈波巴之后依止芒域瓦洛滇些若大师为亲教师,并在羯摩阿阇黎和诸位比丘跟前出家,圆满得授近圆戒。之后圆满持守比丘戒,并且依止多位噶当派的善知识。

我这次主要讲的传记,是从不同传记中,这边取一点、那边取一点,整合起来说的。

有一次大师在禅定当中,生起了了一个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瑜珈士来到他面前,将手放在他的头上,对头上吐了口水,有做这样梦。他的噶当派的法友们都说这梦不好,是白哈尔王的变幻,因为出家人受到在家瑜珈士的摩顶不好,觉得非吉兆,因此建议他要接受灌顶加持,并且服侍僧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51

但没想到这样服侍、接受灌顶后,反而画面变得更加清晰。有一次,当地发生饥荒,涌来很多乞丐,冈波巴大师有次去寺外时,遇到三个乞丐在谈话,一个乞丐说:「我们太没有福报了,今天如果能吃到一点点不熟的糌巴团,或者喝到一碗叶子汤水,就很满足了。」

另一个乞丐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今天能够成为一个官员就好了。」另一个乞丐说:「成为大官有什么好,也有死亡的一天。要羡慕的话,不如羡慕密勒日巴尊者,因为他不需穿衣服,也有空行母围绕照顾着生活,还可以飞行到各处,像鸟一般遨游在天空。而且也不用害怕生死,因为他完全舍弃了今生一切执着。如果能够成为他,那才是最棒的!」

当时是冈波巴大师第一次听到密勒日巴尊者之名,一听到就自然生起很大信心,由于过于开心,居然昏倒了。当醒来后,又哭了很久,他想说一定要见到密勒日巴大师,就不断地祈祷加持。

当时密勒日巴在吉祥山说法,当时身边围绕了众多弟子,有惹琼巴、寂光惹巴等所有重要的心子。当时惹琼巴大师说:「尊者年事已高,如果前往其他净土去的话,那还有谁能够帮助我们惹巴行者消除道障、增进修持,还有谁能让施主们机具福德呢?请指引我们一位您的代表吧!并且将您的教法,如瓶泻般完全倾注给他。不然的话,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够承继您的传承。」

尊者说:「空行母曾经授记会有一位广弘我的教法的弟子。但是,我也要观察一下,明天才能告诉你们。」到了隔天,一早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密勒日巴尊者欢喜地说:「能够完整传承我的法教者,广大利益众生的人,而且他是一位比丘,名称是拉杰,很快就会来到了。」

密勒日巴并接着说:「因为昨晚我梦到这位拉杰比丘,手持着无垢的水晶宝瓶来到我跟前,我将自己白色银瓶中的甘露,全部倒入了他的水晶宝瓶中。」说完非常欢喜地笑着。

此时冈波巴还在远处,一心想着见到尊者。如果此生没见到,下辈子也希望能投生到密勒日巴大师之处,和尊者心意合一。后来他请三个乞丐吃饭,请问密勒日巴大师所在之处,当时藏地都是草原,没人带的话,是不会知道怎么走的,慢慢带领一路走,后来路太远,乞丐一个个都累倒了,最后只剩下冈波巴大师一人,也不知该往何处,吃喝都已用尽,在一个道路上,他就昏倒了。当时一位经过的噶当派的格西,洒水让他清醒过来,有这样的记载。

之后他一路询问尊者在哪里,遇到一位施主,施主就问:「您从何处来的?」「我为了想见密勒日巴尊者,而从卫藏地区过来。」

施主接着邀请冈波巴大师到家中应供,并且说:「密勒日巴尊者是有神通的,他之前就跟我们说,您是一定会找得到的。而且那时你还在定日地区的时候,尊者甚至看到你在路上辛苦昏倒,而且对你给予了禅定加持。尊者还说,谁要能把冈波巴大师带到我跟前,就一定会步上大乐解脱之道,所以明天我就带你去见尊者。」

冈波巴大师心中一听,生起了傲慢,认为自己一定很了不起,密勒日巴大师知道此心后,就在十五天后才接见他。冈波巴大师当时供养很多黄金,但尊者不收,向天空洒去,并且说着:「供养恩师马尔巴。」

接着问道大师的名字,大师说名为索南仁青(福德宝)。尊者说:「积聚大福德,众生之珍宝。」并且说这个名字的缘起真好。说完就把旁边嘎巴啦(头盖骨)当中喝剩下的酒递给大师。

但因为大师是一位比丘,而且周围有那么多人,很不好意思,密勒日巴大师就说:「不要有怀疑,把酒喝下去。」冈波巴接过去后,真的毫无怀疑地就喝干了。这象征了他圆满得到尊者教法的征兆。

尊者之后给予了金刚亥母的灌顶。大师请求授与一生成佛的口诀,尊者说:「跟随具德上师求得灌顶或口诀,上等会在今生成佛,中等会在中阴成就,下等会在七生或十六生后解脱。如果不了悟心性,就算有再多乐、明、无念的觉受,也无法超越三界。」

接着传授了究竟见的口诀。大师依照口诀实修后,生起各种善、恶的觉受,他都跟尊者报告,尊者也次第地给予消除道障、增进修持的口诀指引。

一个月之后亲见到本尊,尊者说:「你现在见到的是化身和报身,但法身之后才会见到。你去卫藏地区继续修持。能否真实见到心性、生起大手印的证悟,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具备把我这个老人视为佛的虔诚信心。」

当时大师已经具备了很强烈的信心,但尊者说:「未来有一天,你会生起比现在更真实的虔诚心。那个时候,就会亲见心性。」并且授记冈波巴会在冈波山修持。说完后,尊者送冈波巴大师到一条河边等等,这部份故事就不多说了。

之后,冈波巴在不同地方去闭关过,四十岁时发誓闭关十二年,这种闭关是指完全把入口封住的闭关,但这时空行母出现授记说:「比起十二年闭关,不如十二年利益众生。」之后冈波巴到了冈波山,摄受了来自康巴的三个弟子,在众多弟子当中,最主要就是这三位,也就是帕莫竹巴、杜松虔巴和萨东修贡。最后于1153年时圆寂。

密勒日巴大师曾说:「我是一个在家瑜伽士,之后会由一位比丘来承续我的教法,这算是对佛教做了一些事情。」过去噶举的传承祖师,如马尔巴以及密勒日巴都是在家居士,从冈波巴大师开始,以出家身份来传承佛法。

因此,就如同「佛教的根本在于僧团」的说法一样,噶举教法从冈波巴大师开始,就以僧团为主。

尊者曾经对冈波巴说:「从你开始,就不称为我的『密勒主举』(密勒修传派)传承,而称为『达波噶举』(达波教传派)了。」这都是因为冈波巴大师身口意殊胜的功德,还有智慧、慈悲和力量的功德,因此守护众生的噶举传承,能够不衰败而传承至今,这都是因为冈波巴大师的慈心悲愿而成就的。

因此,这次讲说了如此一位圣者众多著作当中,就跟亲见到大师没有差别的《解脱庄严宝论》。

【偈文】

因者即是如来藏,

所依殊胜人身宝,

助缘即是善知识,

彼方便者即教授,

果即圆满佛陀身,

事业无比利有情。

这部论典,我曾经在已故的波卡仁波切尊前学过一次,另外因为这次课程,前阵子也和泽嘎堪布钦列多杰,一起讨论过当中的内容。以上可以说是此论的传承。



【偈文】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诸佛佛子与正法,根本传承上师尊,依师密勒造此论。



如同前面讲到,这个礼赞文的内容,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写法,譬如说「依师恩而为众生所写」,之后改为「依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写」。



■  成就如来藏,需要六元素

这两者中,遍知贝玛嘎波曾讲到,之前冈波巴大师未出家时的笔记,因为值遇密勒日巴尊者,而改为依止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写。

不过,在帕摩竹巴寺院中找到的那一份值得信赖的版本中,也是写「依止具恩上师所写」,并未提到说「因为密勒日巴尊者大恩所写」。



【偈文之礼赞文】

因者即是如来藏,

所依殊胜人身宝,

助缘即是善知识,

彼方便者即教授,

果即圆满佛陀身,

事业无比利有情。

如果想要种一颗青稞,最开始就需要一个好的因,也就是良好的种子,「所依」是需要一个肥沃的田地,「助缘」需要水、肥料、温暖、湿度等等条件配合,仅仅是因缘聚合也不够,还要有「方便」,也就是需要耕作的福德,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果实」,并且就有消除饥饿的「能力」和「事业」。

就像是这样的比喻,想要成为一个大乘修行者,就需要具备「因」、「所依」、「助缘」、「方便」、「果实」和「事业」等等六个部分,就像是种田一样,要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就需要这几个部分。

平时讲到一切众生都可成佛、可以证悟,因为我们有如来藏,我们可以消除违缘障碍,具足顺缘,也就能够证得菩提之果,这样的如来藏,称为佛性也好、自性住种性也好,其实三界众生都具备了,不分身形大小、肤色差别,都具备佛性。

但仅是这样还不够,由于众生暂时的所依身的不同,因此会产生「是否有解脱机会」的巨大差别,譬如畜生道中的鸡、猪、狗,很难拥有修持解脱遍知佛果的机会,最好的所依身就是暇满人身,也就是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宝。

一般身为「人」,并不代表就具足人身宝,一定要具足十八暇满,才足以称为「暇满人身宝」。现在很多人会问说,现今人口越来越多,为何讲述道次第时,还要说「人身难得」呢?我想这是因为不了解「人身宝」之真实含意,此处之「人身宝」并非泛指所有人类,而是「具足十八暇满人身者」。

一般身为人也很好、很不错,但之所以称为人身「宝」,就是因为很难得,十八暇满是很难得的,可以从「数量的难得」和「譬喻的难得」两方面来了知。曾经龙钦饶降所著之《心性安息论》中有提及十六还是十八种无暇,这也有道理。有些人虽然具备十八暇满之基础,但因为暂时缺乏助缘,也很难修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52

错用能力,比没能力还糟糕

总之要了解到,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具备分辨善恶、取舍的能力。可是目前为止,我们错用了这样的能力,将此能力完全用于自身的利益和损失上。

若将此能力用于自身究竟成佛的利益上,那也不错,

但往往我们将重心放在了暂时的利益上。最严重者,还会因为自己之利益而杀害或利用其他众生,譬如为了口腹之欲,而去食肉,为了吃肉,就要杀害生命,并且切肉剥皮、将内脏取出,这真的很可怕,我都不知该用何种语言去形容。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却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

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们有分辨取舍的能力,但我们却将此能力错用在造恶的事情上,这样比没有能力还更糟糕。你看动物,虽然不如人类聪明,没有人类分辨善恶的能力,但至少他们不会像人类一样对世界造成那么大的破坏。

我们都认为狮子、熊、老虎很可怕,之前我们在德里举办环保会议时,讨论到「保护动物」议题时,很多堪布、出家人都问说,「为什么要保护老虎?老虎会吃兔、鹿等,还不如任其灭亡还好些。」

后来环保演讲者就很无奈,来到我面前说,请帮忙把保护老虎用佛法道理讲述一下,来劝说堪布和la ma们,我当时绞尽脑汁,不知该怎么用佛法观点解释,只好说「老虎如果真的那么该死,不用保护而任其自生自灭的话,那么为什么佛陀还要舍身喂虎呢?」



■  战争难道是老虎打的吗?

我真的觉得,老虎是很可怕,但比起老虎,人可怕多了,战争是老虎发起的吗?是人,环境也是被人类破坏的,因此我想,最可怕的是人类,若要灭亡,应当是人类该灭亡。人类虽然具备特殊的智力、能力,但是错用了这样的能力,不仅伤害了人类自己,更伤害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不可思议的大的。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身为人就足够,还要担当起做人的责任。

平时我们都会说地球上的主人是人类,但仔细想想,地球上的主人应当是动物,科学家们说在人类还未出现于地球前,动物已经有了,真正地球的主人,应当是动物。我们不能因为有智力而为所欲为,而是应该保护利益所有生命,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暇满的人身有意义,要做到自利利他之事。

为了达成自利利他的目的,因此如同之前讲到种田的比喻,需要水、肥料的很多助缘条件,我们也需要依止善知识,一位能够指引我们正确修持道路的善知识。

讲到依止善知识时,一般会有很多困难,很多国外弟子有很多疑问,会来到我面前问说:「我的上师在哪里?请你告诉我上师是谁?在东南西北哪个地方?」好像要我真的指给他看一样。



■ 找不到上师时,先想想自己愿力够不够大

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也没办法指着说:「你上师就在那。」没那么简单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称得上具德上师,还要去说其他某人是否具德,那是很困难的。

但若以不同思维去想,例如我们要画画时,可以找得到老师,同样的,想去学乐器时,也可以找到音乐老师,因此我在想,可能是我们渴望得到解脱遍知佛果的心还不够强烈,愿力不够大,所以是找不到善知识。

如果在我们心中,如同往昔大成就者有强烈想要脱离苦海、求得证悟的心的话,一定可以找到一位具德上师。



■  若具备出离心,诸佛菩萨会蜂拥入你心门

因为诸佛菩萨都在等待利益众生,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现在像是门关了,外面的人无法进来,因此是我们自己将信仰的门关了,在外面的诸佛菩萨因此进不来,若打开时,诸佛菩萨们会蜂拥而入的。

因此若是具备真正想要出离、解脱之心,一定会找到很好上师。

但有时我们会将「依止上师」搞复杂了,想得太多,甚至把它当成一门学问在钻研,但我相信只要有渴望解脱之念,一定会找得到上师。就如同学画者想要拜师一定找得到画家为师。只要有努力愿力,即使在末法时代,也一定找得到上师。

噶当派祖师也说过,善知识有两种:「教学佛法」的善知识及「引导实修」的善知识,教学佛法的善知识学识渊博,因此能够给予很多教授,跟随好好听闻就可以,会得到很多知识。

而引导实修的善知识,一定要是一位知道何谓取舍,能够让学生完全信赖依止的上师,这样的上师,就必须要有修有证,只是嘴上会说是没用的,他能以自己实修的经验来教授实修之道,且他的心和法融合为一,这就是引导实修的上师。

一般教学佛法的善知识,就算心上并没和法融合,但他如果很会说法,那也是可以依止的。

我常在想,对初学者而言,要先知道什么是佛法,该如何修持,要点是什么等等,因此就像是学校老师教导学生一般,初学者要先找到一位老师,学习「什么是善知识、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等知识之后,再去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能够引导实修的上师,才比较好。



■  先了解什么叫「上师」,再去找上师

如果都不知何谓「上师」、及上师的「条件」和「依止之法」,就冒然地依止某个人的话,是很危险的,首先你根本分辨不出对方是否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识,即使依止的上师条件很好,自己是否能够把握、能够正确地依止也还是个疑问。



彼方便者即教授

善知识够帮助我们什么?是不是全部都是善知识的事情,自己什么都不用做?譬如维修机器的人一样,只要把坏掉的东西交给他,他就帮你修到好,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上师不是一个维修员,其实他唯一能够帮助你的,就是告诉你如何去修,给予教授。这就是他的工作。他也不可能跑到你的大脑里,修补你坏掉的部分,接上断掉的神经线路,首先他做不了,而且修复大脑其实也没用。

我们所要说的佛法,是利益到今生和来世的,不是将此生的脑袋修补就好。因此要知道如何依止善知识,并且正确地遵循他的教导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一句话说:「外在老师是善知识,内在老师是善巧方便。」外在的老师、善知识,就是指说法者、给予教授者,内在的老师善巧方便,指的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自己要实践上师所说的,将佛法用于对治烦恼,调伏自心,学到一个法门也好、两个法门也好,都要尽力放到自己心中而去实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  具备了上师的功德,才是「师徒之心无二别」

不要变成「敌人在西,多玛放到东」或俗谚说「敌人在西,炮却打到东」,也就是要用在对的东西上,也就是将上师所说的,用在对治烦恼上,也由此来建立起上师与弟子间的关系,由此上师才能帮助到弟子,很多形容例如「上师摄受弟子」的情况才会发生。

噶举传承中常说:「师心我心无二祈加持。」上师和弟子之心无二无别,有些人以为是把两人的心脏想办法合在一起,好像要缝在一起。

所谓的「无二无别」,是指上师心中的慈悲、学问、菩提心等功德,弟子也试着在自己心中也生起这些功德,当有天真的能跟上师一样,也具备了和上师一样的慈悲、智慧等等功德的话,才是「师徒之心无二无别」。

重点还是实修,非常重要,没有实修的话语是死板板的,有实修的话语是活生生的,例如一个总是生气的人说出的忍辱一样,是没有任何力量的,若说的跟做的一样,才有力量。



果即圆满佛陀身

「证悟的果位」有很多说法,譬如五道十地、声闻独觉的果位等,会解释很多,例如哪几地还未证悟空性,哪几地时才证悟空性等等,但说的天马行空,自己却一点证悟也没有,只是学问理论而已。

要说果位,其实不难,谁都会说,也就是苦果,谁都不想要,乐果,谁都想要求取,这一点谁都知道,即使昆虫蚂蚁也是如此地在寻找快乐、避免痛苦。然而

最大问题是说我们虽有离苦得乐的心,但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寻找快乐和消除痛苦。



■  「遍知佛果」不是一尊坐在佛堂中的佛像

因此想要得到好的果,就要从因上着手,从「分别善恶」开始去做,譬如种田者为能丰收,必须付出多大代价,真的必须早起耕耘,连种田都必须如此,我们现在要获得能利益一切众生的究竟果位,为何还不去努力呢?

农夫种田的过程和结果是能被看到的,然而,我们却搞不清楚什么是解脱的果位,到底好在哪里,都不知道,比起这样蒙昧的修持,那还不如去吃一颗苹果或橘子来得实际。

我们以为「遍知佛果」就是那一尊坐在佛堂中的佛像,但我们真的不知道真正「解脱遍知佛果」之真意和重要性,也就无法生起真正想要解脱的心。因此必须要知道重要性,生起出离心,修道的根本就在于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就在于对于解脱利益的了解。

第一个条件要有出离心,而且所谓证悟和究竟果位并非为个人,而是为一切众生,所以,那念解脱的心,是很强烈的,是一种「非解脱不可」的心,而且是当下就要解脱的心。

所以噶当派祖师说,修行解脱是想到就要去做的事。如果是今天想,但明天或以后才开始去做的话,那永远无法开始。因此,了解解脱的利益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讲到要具备六个部分。

时间过了,今天感冒了,下午时间不记得了,下午时间是三点到五点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52

法王课程:解脱庄严论

第二堂课 时间:2014年1月21日下午15:00至17:30

地点:德噶寺大殿、第一届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

首先向大家说一声下午好,第一天的第三堂课继续开始,因为我感冒了,再加上早上讲了很多,现在觉得全身无力,可能没有办法讲解的很好,那么这次要将《解脱庄严宝论》全部讲完可能会有点难,那么尽量的讲解完一些。



■  要想着「轮回是一场病」

论中说:「万法归摄在轮回和涅盘两者中。」或者,法也可以分成「有漏」和「无漏」两种,「有漏法」是指「轮回」,「无漏法」指「涅盘」。

一个寻求解脱的行者要修持的法,称为「四谛法门」,当中「苦谛」和「集谛」两谛属于「轮回的果和因」,另外「灭谛」和「道谛」两谛属于「解脱的果和因」。

平时辩论的时候,会讨论到:一切法是否就一定要是轮回和涅盘其中之一,除了这两者之外没有其他?或者讨论到山河大地、房子、瓶子等等事物,是不是轮回呢?曾经来自多麦地区的格西罗桑巴滇和格西些若嘉措两人,辩论瓶子是否是轮回,辩论了很长时间,不过在这里也不多讲了,总之在讲到〈摄事分〉时,也就是无着菩萨著作的《瑜伽师地论》中的〈摄事分〉举病人为例,来讲述四圣谛。

例如一个癌症病患,他有许多病毒、癌细胞,这如同是「集谛」,发病带来的疼痛如同「苦谛」,透过治疗后恢复健康状态如同「灭谛」,仅仅是暂时断除疾病还不够,要有方法不要再复发,这里的方法就如同「道谛」。

〈摄事分〉提到:「诸有病者诣良医所。但应寻求尔所正法。诸有良医亦但应授尔所正法。」这就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接着说:「是故更无第五圣谛。」而四圣谛就是像之前说的轮回和涅盘的两双因果关系,因此一个想要解脱的行者,必须了解而且要修持四圣谛。

噶当派祖师柳素瓦格西也说过:「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佛所说之教言,和阿阇黎、智着所著作之论典,其经函数量如同须弥山一样广大,而这一切经论内容都不出进入和出离轮回。」意思是,一切经论阐述的内容,不外乎就是轮回和涅盘之法。

总之即使要修持皈依境,一定要无误地了解和实修四圣谛,这是非常重要的,透过修持四圣谛而渐渐明白取舍,要不然若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想要好好修持皈依,是会有困难的。

再讲到轮回和涅盘本性、行相、性相时,遍知贝玛噶波曾讲到:「内在不变的本性是『胜义谛」,外在表相的变化是『世俗谛」。』从其空性的本质来说,二谛是无分别的,但是因短暂的表相,而把二谛分开,有些人会说,二谛是一体二面,也有些人说不是一体也不是二面,总之有很多不同的讲法。



■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体两面

第八世法王噶玛巴米觉多杰曾说:「二谛在不被观察、分析的时候,是一体两面;被观察时,则超越了一体两面。然而,如果暂时要论述二谛时,说超越一体二面的关系,那就无从论述起。

因此,在论述二谛时,可以将之暂时属于不被观察、分析之时,因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总之,针对二谛有很多的不同说法,然而无论是世俗谛的本质或胜义谛的本质,都是空性,因此,两者没有差别,但是表相上确有所差异。

因此若用举例来理解,会比较容易,例如「水」和「冰块」,冰块的本质是水,但冰块的表相和水有所不同,这也就是会说「分别念即法身」的道理所在。

有一种说法是:「佛陀心中具有的法性是法身、自性身,然而众生心中具有的空性不是法身。」的确有时我们会把空性称为法身;无论如何,当我们听到「法身」和「分别念」时,会认为分别念不好、法身是好,也就是会觉得空性比分别念好,但真正观察后,会发现两者其实本质相同。想一想,我们不能够说「我要空性,不要分别念、要把它扔掉」,因为它们两者是同体的,如你扔掉了分别念,那同时也把空性也扔掉了。

论中讲到「能用譬喻来说明“迷乱相”吗?那就像是睡觉和梦境。』睡觉是无明的比喻,梦境是显现六道各种相的比喻。



■  业力与烦恼中,没有真快乐

「再提到『迷乱』有什么坏处呢?坏处是你会痛苦不堪。」

其实在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看似快乐的源头,看上去是快乐的,但是实际是痛苦,这在《中观四百论》中有讲到。总之,在业力与烦恼下,没有办法得到究竟的快乐。

自从有人类以来,为了得到快乐,不断去努力寻找各种方法,尤其是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开始,物质科技发展,让我们寻求快乐欲望越来越增大,期望有一天能够满足,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究竟快乐就是这个」的满足。我们总是对于已经拥有的不满足,还是想要更好一点的,更加精致的。总之从以上这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我们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究竟真实的快乐。

过去很多科学家和政治家有这样的看法,他们会说,未来当科技发展到一个程度后,每个人想要什么都可随心所欲地得到,那个时候人们就会知足了,但我觉得不太可能。譬如过去偏僻乡村里可能没有现代设备,后来有了道路、车子、房子、商店等、刚开始觉得很好,很不错,但之后还是不会知足的。有车子也不行,因为想要换更好牌子的车子。总之,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但是世界自然资源是有尽的,所以有限的外在物质是无法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外在物质无法让人知足或感到究竟快乐。



■  最严重的是「假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不真实的事情。譬如一件衣服说是名牌,结果是假的,这个我觉得还好、伤害不大,最可怕的是食物也有假的,药也有假药,所以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可看到,很多人被假衣服、药品和食物所欺骗。然而我觉得其中更糟糕的是什么呢?就是「假的快乐」。

所谓「假的快乐」,也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快乐,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快乐的,但本质上不是快乐,我们一直被这样的假的快乐所欺骗,所以我们离真正的快乐是很远的。因此,要想到佛陀曾说到,对于我们一般以为的快乐,要去观察和分析,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快乐。

例如扛东西,当放在左肩时,久了会觉得很痛苦,当移到右肩时,会短暂觉得快乐,但这只是把痛苦短暂纾解一下,我们会以为这样的纾解,也就是之前的痛苦消失,而之后痛苦还未发生的空隙,就是真实的快乐,但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应当要去寻求真正究竟的快乐,不要被短暂的假的快乐所蒙蔽。

讲到噶举祖师密勒日巴曾在山洞中闭关修行,她的妹妹琵达去见他,刚开始没有认出来,后来听到声音,才认识的,妹妹一见到他非常惊讶,觉得「你妹妹我也是个乞丐,怎么会比我生活的更惨呢?」因为当时乍看认不出来,绿毛毛的,像是动物一样。

当时密勒日巴讲到:「你看到我吃的东西可能和猪狗没有两样,衣服、样子也是,即使是仇人看到也会流泪的,但我的心就如同佛陀一般,非常快乐、满足。」

这个时候琵达就说:「你的这种苦修或许是很好,但是没有人是像你这样苦修的,为何自己给自己这样的痛苦呢?你看看其他那些大师,头上撑着伞盖,又有很多功德主供养。」

从这里可以看到,妹妹琵达当时是以世间快乐的看法来定义,而密勒日巴追求的是究竟的快乐,不在乎短暂的快乐,所以持之以恒地在实修中去追求究竟的快乐。他就是因为具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如此修持,如果没有信心,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方式的,就算硬撑着去修,也不会有任何意义的。

从这点我可以看的出来,我们平常以世俗观点认为的快乐,事实上不是真实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究竟的快乐,所以当时密勒日巴自己苦修时,具备非常大的勇气和信心,可以寻求到究竟的快乐。



■  为了大目标,记得放下小事情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所有人应该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去苦修,这样去修持很危险,说不定一个礼拜就会往生。要能那样修持,自己是要有一定修持程度的。

那么我在这里和大家要说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会为了一件小事,而舍下了大的事情。为了究竟的广大目标,要有持之以恒的力量,直到达成目标之前,不要被眼前的暂时微小的好处所动摇和迷惑。



「从来何时起迷乱呢?从无始轮回起即迷乱。」

讲到轮回是否有尽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不承认断灭种性的人认为,众生本具佛性,只要消除逆缘、具足顺缘,没有众生不会成佛的,因此轮回是有尽头的。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去努力的话,那么轮回还是没有尽头的。一般讲到轮回无尽头,是因为众生的数量无法数尽,所以很难讲说什么时候,就是个尽头,但以个别生命来讲,譬如札西这个人,或者一匹马、一只狗等时,是都可以成佛的,这时轮回就是有尽头的。总之,有很多种说法。

《入菩萨行论》中有提到:「为利诸有情,无量佛出世;我因众罪过,未逢佛教化。」过去已经有无量佛菩萨都出世,但因为自己不努力,都未能蒙佛教化而解脱。但如果有去努力的话是可以成佛的,在《入菩萨行论》:「所有蚊虻蜂,乃至诸虫类,若生精进力,亦证大菩提。」即使蜜蜂、昆虫等,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佛。

所以总之个人只要去努力修持,轮回是有尽头的,但不是说到一个时间所有人就突然全部成佛,并没有这样一个轮回空尽的时间点,重点还是要自己去努力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佛。

「现在详细讲述支分,其中首先:因者即是如来藏。那么,要从这迷乱自性的轮回中解脱出来,就需要证得无上菩提。若想:我们这些下劣的补特伽罗虽然很精勤,也能获得菩提吗?答曰:精勤地修习怎能不获得菩提呢?因为我们所有众生都具有成佛之因:如来藏的缘故。

此亦如《三摩地经》云:如来遍藏于一切众生中。

《小涅盘经》亦云:一切众生即是具有如来藏者。

《大涅盘经》云:譬如酥油遍存于乳中,如来藏也遍存于一切众生之中。

《庄严经论》亦云: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像这样的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事相,有些说无遮空性是如来藏,有的人会说自心本性、光明本智就是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就像上面讲到酥油遍存于乳中,因为本质中有酥油所以就能被提炼出来。如果刚开始本质中没有酥油就不可能被提炼出来。

所以同样的成佛的本质我们是有的,所以说有如来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53

那么,因何理由众生具有如来藏呢?即因:

    ·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故,

    ·法性真如无差别故,

    ·和一切众生具有种性故。

因此具有三因故,众生具有如来藏,此亦如《宝性论》云:「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其中,

1.第一所谓「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者,佛陀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空性,而彼空性遍满一切众生故,众生具有如来藏。

2.所谓「法性真如无差别」者,佛陀的真如和众生的真如没有贤劣、大小和高下的差别故,众生具有如来藏。

3.所谓「一切众生具有种性」者,诸众生住于五种佛性中,云为何等?摄颂:「断灭种性不定性,声闻种性缘觉性,以及大乘之种性,五种皆摄佛种性。」应予了知。

所谓「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很多人会觉得,瓶子也是空性,也可以说是法身,那么瓶子也能成佛。一种说法是,众生因为具有空性与如来藏,可以成佛,但瓶子只是物质,所以无法成佛。

另外,这里谈到断灭种性时,《庄严经论》中说:「一向行恶行,断善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透过六个部分说明。其中「善少亦无因』是指完全没有成佛的因,但这样的说法,依照《解脱庄严宝论》的解释,并不是说完全不可能成佛,而是相对于其他种性,成佛的路上时间比较长,比较难,所以才说没有办法成佛。

·断灭种性者,是指按大阿舍离无着菩萨所言,彼等具有无惭愧、无羞耻、无慈悲等六种法相者。即如云:「虽见轮回诸过患,不胜丝毫厌离心,虽闻佛陀之功德,不生丝毫敬信心,无惭无愧无慈悲,尤造罪业无忏悔,具此六者无佛缘。」

《庄严经论》亦云:「一向行恶行,断善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总之具有有上特征者说断灭种性,当然,这里的密意是指他们将长久地耽搁在轮回之中,并非是永远不能获得菩提,即如果精进也能获得菩提。此亦如《大悲经》云:「阿难,若有众生无涅盘善根,若能缘念佛陀,乃至于一花散于空中,我说是人乃具涅盘果,尽涅盘际,究竟涅盘。」

·不定种性者,是指观待外缘者,即诸凡依止声闻乘善知识,或结交声闻友伴,或见到声闻经典而对于声闻生起信心,其将成为声闻种性并获得声闻,若是值遇缘觉或大乘的机缘,他们将成为缘觉乘或大乘。

·声闻种性者,诸凡畏惧轮回、敬信涅盘、悲心微小者即是彼等,如云:见轮回苦生畏惧,于涅盘而极诚信,于利有情不欢喜,具此三征声闻性。

·缘觉种性者,诸凡具备那三种特征外,我慢极大、阿舍黎秘密和喜好独居静处者即是彼等。如云:厌离三有欣涅盘,慈悲微小增上慢,阿舍黎密喜独居,智者知是缘觉性。彼声闻、缘觉二种性,趋入彼等乘后苏然也是会获得各自的果位,却并不是真正的涅盘,那么那时他们是如何安住的呢?乃依于无明习气地、以无漏业执持意自性身而安住。然而那时因有无漏三摩地故,彼即是涅盘,是以意想而安住。

那么,如果不是真正的涅盘,则佛陀宣说彼二道就是不合理的了?答曰:是合理的。譬如,诸商人由南瞻部洲前往大海取如意珍宝,途中于大旷野荒漠疲累欲绝,即想:我不取宝了,对于诸欲退反者,大商主以神通力幻化了一座大城郭以让他们休息。

如上,心力微弱的有情听到佛陀的智慧便心生怖畏,对于心想成佛甚为艰辛,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欲趋入或欲退反诸众、宣讲了此声闻二道,以使其在声闻的果位上休息。《法华经》云:「如是声闻众,自谓得涅盘,佛则言彼等,休息非涅盘。」

彼等有情在声闻的果位上休息,如来了知后,便策励彼等成佛。

复次如何策励呢?以身语意而策励,即心放射光明,照处彼等声缘之意生身,使其从无漏三摩地中觉醒,然后示现身相,说如是语而策励:诸比丘,汝等现已近于如来,应观待、证取之!

彼《法华经》中亦以偈颂云:「故吾今告汝比丘,仅此则非为涅盘,汝等为一切智故,当发伟大正精进,将获一切智之智。由是策励故,彼等声缘开始发菩提心,经于无量劫行菩萨行而成正等觉。」《圣楞伽经》中亦如是宣讲。《法华经》亦云:「彼等声闻非涅盘,由行殊胜菩提行,此诸声闻皆成佛。」

·大乘种性是如何呢?摄颂:类别种姓与异名,超胜余者之理由,行相征兆此六者,归摄大乘之种性。

种性的类别有二,即:

1.「自性住种性」和

2.「清净修种性」。

宣讲彼等种性各自的体相,首先:

1.「自性住种性」,即出生佛法的能力自无始时即具备,是法性而获得。

2.「清净修种性」即比出生佛法的能力由往昔串习善根而获得,

如是两类都是具有佛缘者。

种性名称的异名,也称做「种性」或「种子」,也称做「界」,或称做「自性」。

超圣其余种性之理由,由于仅仅是竟除烦恼障而成清净种性的缘故,缘觉行者是下劣种性,由于净除了二障而成为清净种性的缘故,大乘乃是超胜种性。因此彼大乘种性是超胜其余种性,无与伦比种性之行相,即种性已苏醒和未苏醒。其中种性已苏醒者,即果已清净成就而见到征兆,种性未苏醒者,即果未清净成就而未见到征兆。那么,彼种性以什么助缘而得到苏醒呢?若「远离违缘」和「摄受顺缘」就可以苏醒种性。若与此相反即住于未苏醒种性。



其违缘有四:

    ·    生于无暇

    ·    放逸无度

    ·    入于颠倒

    ·    障道罪业。

种性苏醒的征兆,在《菩萨地》中提到分别有六度分别苏醒的征兆,讲得非常仔细。另外此论的很多版本,在四种违缘的第二个都写错成「无有习气」,正确应该是「放逸无度」。为什么知道那是错误呢?因为在《声闻地》当中有很清楚的说明,第二个就是放逸无度。



顺缘有二:

    ·    外在宣讲正法的他缘,和

    ·    内在如理作意欣乐善法等。

种性之征兆:即能表明是菩萨种性的征兆,犹如《十法经》所云般:「由诸征兆知,具慧菩萨性,观烟知有火,见鸥即知水。」那么征兆是如何呢?所谓:不观待对治而身语自然调柔,谄诳心极其微小,慈愍喜爱有情。如《十法经》云:「无粗暴蛮戾,舍诸谄诳心,极喜爱有情,彼即是菩萨。」

这里《十法经》的「无粗暴蛮戾」是指身体行为上没有粗暴的举动,语言上也没有脏话粗语,「舍诸谄诳心」是指心上的调柔。

另外,在做任何加行之前,对有情生起悲心,信受大乘法,于难加行不加计虑而安忍,如实行持波罗蜜多自性之善如《庄严经论》云:「加行前悲心、信受并安忍,如实行善法,知是种性征。」

如是五种种姓中,具有大乘种性者是佛的近因,声缘和缘觉种性也能最终获得佛果故,属于远因,不定种性,有些是近因,有些是远因,断灭种性,也只是密意久远,并非永远不能证得菩提故,属于极远因。因此,有情具有彼诸种姓故,有情即是具有如来藏者。

如是以三因宣讲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复次以何譬喻而具有呢?犹如银矿中有银在,或芝麻中有芝麻油在,或牛奶中有酥油在一般而具有。这三个比喻,银矿中有银是极远因的比喻,芝麻中有芝麻油是远因的比喻,牛奶中有酥油,是近因的比喻。一个比一个容易。因此,犹如银矿可以开采银子,或芝麻可以榨取芝麻油,或牛奶可以提炼酥油一般,有情也可以修证佛果。

《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第一品:宣说因如来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54

总是怕着、抖着,是无法成佛的

我们刚刚已经结束第一品,自己的身体力量好像也用尽了,觉得有点累,说如来藏也好,成佛之因也好,这次的尼众辩经法会,在达波噶举尤其是噶玛噶举900年历史当中,是第一次举办尼众辩经法会。不是因为我很棒,我很伟大,在世界上百分之五十都是女众,女众向法的心也是更强的。

尤其尼师们身为佛教持有者,要能持守佛教,就一定要有戒定慧三学。因此身为带头者的我们,不给这样的机会的话,就是我们做的不好,不够努力。

所以要举办这样的尼师办经法会,其实也和具备如来藏有关,如同嘉察仁波切之前所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再说的好听一点的,一切众生具有佛性,但是被二障所覆盖,所以无法成佛。听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信心:原来本性是无法被染污的,我们只是暂时被二障所蒙蔽而已,所以成佛是可能的。

总之,成佛只是将本具的佛性显露出来,并不是说要变成一个不同的人,或者说是变成头大大的外星人,或者像是佛陀一样头上有顶髻,不是那样的,而是说成佛后你具备了很多的功德,你的善功德都开显出来。

所以要成佛就要有勇气,要有信心,不能说「我做不到,没有办法完成」之类灰心的话,当然如果根本不想成佛,那么怎么说都没关系。

昨天我的姐姐致词时说不敢讲,很怕、会发抖,也不能怪她,算是她第一次这样上台讲话吧。但是我跟姐姐说:如果妳不想成佛,那就不用致词,但如果想要成佛,就一定要有勇气,总是怕着、抖着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勇气。今天就讲到这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29

第三堂课:望尼师戒复兴



「藏传佛教中,因为缺少比丘尼僧团,因此佛教的完整性,也有待商榷。」

「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于律典是否完备,而律典的完整性,取决于是否具备三事仪轨。在藏传佛教当中,男众僧团的三事仪轨,虽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还算是比较完整,但是律典中讲到的尼师的三事仪轨,却完全缺失了。如果说的重一点,因为律典仪轨的不完整,尼众就无法真正持有佛教。」----法王噶玛巴



时间:2014年01月22日上午08:30至11:00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 德噶寺大殿



首先向大家说一声早安,今天是第二天尼众办经法会的课程,主题是「暇满人生难得」。

在雪域西藏,从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传入佛教,之后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开始兴盛广大,并且让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不过在这个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有很多的不同的说法,也有人说不是七个人,应该是六个人。



■ 尼师教团曾经很兴盛 ■

总之,当时就有男女二众的僧团,我相信在那时期,女性出家众得授别解脱戒的方式,一定和男众得授别解脱戒的方式一样圆满。

藏王朗达玛灭佛时期,佛教出生了很大的障碍,教团严重的受到损害。之后依靠喇钦贡巴绕色的恩德,佛教律法得以复兴,后弘期的佛教也正式开始。在后弘期时,也确定是有女性出家众的戒法的。

萨迦世系中有记载,萨迦世族的女儿也有出家并受比丘尼戒,因此可推论出,当时比丘尼戒也是存在的。后弘期有一位叫做仁千桑波的大译师,他姐姐也曾出家并受比丘尼戒,因此可知当时比丘尼戒是存在的。

再说到藏地国王世系当中,过去统治阿里地区有一位天王la ma益西畏,那时的一些诏书中有记载:「王妃、贵族或者百姓当中的女性,若是想要出家,应该给予她们戒法。」我也亲眼看过这些文献资料。由此可以推测,后弘期的初期到中期,一定有很多女性出家众,尤其是比丘尼的教团。



■ 卫藏地区 女众寺院曾比男众寺院多 ■

十六世纪时,有一位噶玛洽美仁波切,他是第十世法王噶玛巴和第六世夏玛确吉旺秋的弟子,他都会尊称尼师为「觉摩」,以前对官员首长会称「觉沃」,他们的妻子也就叫「觉摩」,这是康巴语当中一个很崇高的敬词,例如在西藏拉萨大昭寺的世尊等身像,也被尊称为「觉沃』释迦牟尼,有归依处、怙主等等意思。

当时恰美仁波切为山上闭关修持的「觉摩」,也就是尼师们,著作了一部《觉摩山居法》,文中提到:「卫藏兴盛之地区,尼寺多于男众寺。」当时的卫藏地区,女众寺院比男众寺院还多,寺院的尼师们,都很有学问,戒律精严,品性善良。

讲到当时,历史还记载到一个情况,就是很多噶当派的寺院变成了尼众寺院。典故是因为以前噶当派的寺院里有这样的一个规定,说不准女众进寺院,当时几位空行母被拒之于门外,她们当时很生气,就在寺院门口发愿说:「将来你们的寺院都会变成女众寺院,由我们来管理。」

后来果真很多噶当派寺院都变成女众寺院。总之,当时噶玛恰美仁波切来到卫藏地区时,女众的寺院真的比男众的多。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实际的历史,但是这么多年都被大家所忽视。

所以可以知道,以前藏区的尼众教团,都有很好的讲说、听闻的佛法教育制度,同时也注重实修,因此出现很多瑜伽女,但因为历史上很少提到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过去尼众和女众的修持成就,有关于这些女性成就者的历史,不管前人是否有被关注,但现在的我们,是一定要知道的。



■历史记载,尼师们的学习和修持很优秀■

不然很多人会误以为过去的尼众没有地位、也不重要,而现在之所以重视尼众的戒法,是因为受到二十一世纪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刚刚在前面也有提到,尼师们的学习与修行,过去本来就很优秀,这些在历史上都有清楚记载。

我们这次举办第一届尼师辩经法会;其实尼师辩经法会已经存在,例如尼师文殊冬季辩经法会等等,现在也在持续进行着,但是好事永远不嫌多,这次举办「谶摩比丘尼冬季辩经法会」,主要的目的是鼓励尼众。

就像之前提到的,过去尼众僧团中有很多智者和成就者,我们应该效法她们殊胜的学修行谊,就如同「昔日祖师之行谊,后辈弟子之修持』这句话说的一样,要如是学习并依教奉行。

此次辩经法会不是什么创新之举,而是效法往昔祖师大德的传记行谊。所以我们要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做,我觉得很重要。

有种说法我不能说百分之百为真,我们在学《摄类学》的小理路时,里面有非是、非非的辩论,例如非是瓶子、非非瓶子等时,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位于桑普的奈托寺本来是一座尼众寺院,当时有一位僧人,洽巴确吉僧格,想要将此寺院改为男众僧团,可是尼师们很有智慧,辩论也赢不过她们,始终没法让她们离开。

所以为了欺骗这些尼师,也就是为了辩赢她们,于是就设计了这种复杂的非是,非非的辩论语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在辩经的时候,右手左脚抬起,击掌跺脚的动作,也是为了吓到这些尼师们的。我想这些应该只是传说而已,应该不是真的。

真正可能的说法是,应该是出自噶当派的《祖师问道语录》或《弟子问道语录》中,这样辩经的动作是参考了噶当派的倒茶的方式,语录中阿底峡尊者问仲敦巴:「怎么才算是如法的倒茶。」仲敦巴对阿底峡尊者报告说:「如法的倒茶方式是这样的。」之后,鄂译师在扩建桑普奈托寺的时候,就依照噶当派的倒茶方式而创造了辩经的动作。

其实,桑布奈托寺,应该是后期才变成尼众寺院,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尼众寺院,并且以前很少有理路、因明的辩论方式,而是由后期的鄂译师和他的弟子洽巴确吉僧格,建立了结合中观与因明的辩经与闻思的传统。

早期大概是有一些律典与俱舍的学科,但是没有中观和因明的学科。所以,我想那些应该只是杜撰的传说而已。但是这样的说法,从好的方面来看,也代表尼师们过去是有学习、辩论的一种证明。

当然,从传说本身来看,是满有趣的一种说法,但现代来说的话,应该反过来说:这种拍手跺脚的辩经动作,是尼众为了吓倒男众僧伽而有的动作吧。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成佛之所依」,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认识什么是「暇满人身」的意思

    ◇   了解「暇满人身」的难得

    ◇   了解「暇满人身」的功德利益

平常在许多道次第教法中,最先会讲到「暇满人身」的「功德利益」,之后再讲暇满人身的「难得」,为什么呢?因为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会先讲「暇满人身难得」,再讲「暇满人身难得的功德」,而在最开始,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暇满」的人生。



■有机会、有条件修行,就是「暇满」■

「暇」代表有时间修行、有机会实修,「满」是指内、外修行的条件都具备。所以一个人有修行的时间与机会,并且具备内外各种修行条件,那就算是具备了暇满人身。就算生而为人,若只是努力成就此生的利益,并不算是暇满人身。

因此,自己要去观察是否具备了十八暇满人身,去观察、看清楚。而首先,自己要认识什么是「八种无暇」和「十种圆满」,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所依殊胜人身宝。那么,既然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地狱、饿鬼等五趣都能够修证成佛吗?并非如是,所谓人身宝,指身体具有暇满二者,心具有三种信心,这是修证佛果所依的善妙朴特伽罗。

以摄颂宣说:即:具暇与满圆满,胜解欲净信,身二与心三,五义摄胜依。其中具暇是指远离八种无暇,八无暇者,《正法念住经》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地以及长寿天,邪见不值佛出世,瘖哑此等八无暇。

这里讲到「八种无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四种非人的无暇」,一类是「四种人道的无暇」。非人的四种无暇是指;地狱、饿鬼、畜生和长寿天。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趣,那么在这里的「长寿天」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此等为何是无暇呢?由于地狱是恒常痛苦自性的缘故,饿鬼是心烦躁自性的缘故、旁生是极其愚昧的缘故,而且彼三者也因无惭愧相续不堪能故,没有修法的机缘。

所谓「长寿天」,即无想天,因为彼等诸转世等相续断觉的缘故,没有修法的机缘。另外欲界天也是,及观待人其寿量极长的缘故,另外一切天人也都是无暇的,因为耽着暂时的安乐而无暇勤于善法之故。

其实我们刚刚讲到长寿天,有不同说法,这里认为是「无想天」。在《亲友书》的印度释论里面有写到,欲界中的所有天神都是长寿天。阿阇黎巴沃也这么认为。另外,在《一传口诀》中则提到,所有天神都是长寿天。主要是因为此类天神,并未接受别解脱戒的所依,同时过于放逸。遍知贝玛噶波的《入菩萨行论》的释文中也写到,所有天人都是长寿天。

但是遍知贝玛噶波的弟子,智者桑杰多杰在《大手印自释录》中提到,不是所有的天人是长寿天,而是说仅是指「无色界天」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才是长寿天。但是大部分遍知贝玛噶波的教言中讲到,所有天人都是长寿天。因此与天人相比,暇满人身更好,因为有机会修持佛法。

人道中的四种身为人,即使生为人道,若是生在一个有邪见、根本不承认因果存在、不承认有佛陀的家族中,也是没有机会修持的。所以,现在人的少许痛苦,还是具有功德的,即能够对轮回生起厌离,能够平息自己的我慢,能够对有情生出悲悯,能够修于善恶而欣乐善法。

如前宣说了四类众生是无暇的,虽然作为人,而边地者难以值遇正士夫的缘故,邪见者见不到上趣善法和解脱之因的缘故,生于佛不出世的世间,无有能为宣讲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缘故,瘖哑者则自己不能了知善说和恶说之法的缘故。如是远离此等八者即是所谓闲暇齐备。

刚刚讲到了「不承认因果的邪见」。接着再讲到「边地者」,在《三十五佛忏悔文》中提到,「边地者」是「蛮夷」的同义词,《集学论》也是这么认为。另外在《龙树亲友书》中也认为,「边地者」和「蛮夷」是同义。总之,「蛮夷」就是不会分办善恶的人,并且身处在边地,也就是不知什么是佛教和佛语的地方。

「瘖哑者」即使是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因身体残疾而没有机会修持佛法者。有些人是生于没有佛法的地方,那些即使生于人道,还是没有机会学佛。

平常我们会说「八有暇」,就是指「远离八种无暇」,当我们在修持修心法门时,就要想:「如果投生到地狱,就会受到冷热的种种痛苦,一点快乐也没有,然而现在我没有投生到地狱,而是具备了能够修持佛法的暇满人身,真是难得。」应该要这样去想,心中要生起无比的欢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0

■ 「BUSY」是第九个无暇 ■

即使不是八无暇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就算投身为再好人身,还是没有机会或因缘去修持佛法,这也是一种无暇,这称为「第九个无暇」。

现今这个时代里这种无暇很多,就是忙碌,用英文讲就是「Busy」,也就是完全散乱于今生世俗的生活,日夜不分的去工作、去忙碌,完全没有时间修行。譬如一些在家人为了生活,需将很多时间花在今生的世俗事情上,没有时间去修持,这并未包括于「八无暇」中,我们平常称它为「第九个无暇」。

是否要落入「第九个无暇』的状况,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或许一个在家人比较没有得选择,因为有生活、家庭要顾,相对于出家人来说是困难的。

过去一个出家人,将一生都奉献于佛法的实修上,但是,现今在家和出家好像没有区别,以前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区别很大,过去出家人的生活是「少欲、少事、少务」,可现今有时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多事、多务。

在藏区有些出家人甚至像一家之主,什么事情都要管,结婚要问他,建房子、做生意也要问他,反正什么事情都要他来做主,需要他的指示。所以我时常觉得,现在出家人和在家人真的是一样忙碌了。尤其一个出家人如果没有本分的在实修上好好用功,那真的跟在家人没有两样。



■ 放不放下,掌控权在自己 ■

出家人是没有什么执着贪恋的,身边也没有很多琐碎的事物,他是自在欢喜、随遇而安的。所以,放不得放下,还是在自己,自己可以决定要不要落入第九个无暇。

藏族的谚语说:「证悟者去留皆自在。」意思是一个修行者,想出发就出发、想留就留,没有什么执着,身边也没有很多杂物。他是自在欢喜、随遇而安的。总之我的意思是,放不放下还是在自己,要不要在第九个无暇中,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 「修行」不是有两只脚能站着、就可为之 ■

「八有暇」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批注当中提到:「若是具备了八有暇,也就具备了十圆满;但是即使有十圆满,也不一定有八有暇。」

「八有暇」主要是从消极面来说,也就是远离各种修持的逆缘,而「十圆满」则是从积极面、也就是修持应该具备的顺缘、条件。但是八有暇也不只是消极面,也就是「远离逆缘」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用辩经逻辑来说,那么兔角也是具备八有暇,因为兔角也远离了逆缘。

无论如何,这是在说明,仅是「远离逆缘」还不够,还需要内外修行的顺缘条件,因此讲到「十圆满」,其中分为「五他圆满及「五自圆满」。「五他圆满」是指具备五种外在的顺缘,「五自圆满」是指具备五种内在的顺缘。



圆满者有十:即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其中,

◇  五种自圆满,如云: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为人,指与诸人同分并具有男根或女根;生中土、只生于有诸正士夫可以依止之地;根足,指不具愚痴和瘖哑,即有修习善法的机缘;信佛法,指诚信佛陀所宣讲的正法毘奈耶一切白善法处;业无颠倒,指此生并未造五无间业。

◇  五种他圆满,即佛陀出世、宣说正法、教法住世、随入圣教和为他人故而具悲悯。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种即是所谓圆满齐备。如是具足彼暇满二者即是人身宝。

那么在这里「自圆满」有偈文,而「他圆满」没有偈文,有些人认为有的话比较好,其实偈文或许以前是有的,可能之后遗漏掉了,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在这提到很多次「人」,在《菩提道灯论》当中没有说三种「人」,而是讲到有上、中、下三种「士夫」,主要的原因是「士夫」在梵文中就是「普罗沙」,意思是「心具备力量」,也就是说,修行要看心力、承担力,而不是有两只脚可站着,就可为之。

讲到生于中土,有不同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指地理上的中部,以时轮金刚的传承来说,世界可分为大世界和小世界,大世界是指六州的集合,小世界是指印度。

所以我们在这里说的「世界」,应该是印度,那么在印度可以分为中部,东、南、西、北,中部就是印度中区的「芒噶达」,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因此地理上的中土不是藏区的中部,而是印度的中部。

第二是以佛教流传中心的角度来讲,中土是指具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的地方。



■ 找回比丘尼戒很重要,不该再用代替品 ■

由于这里提到比丘、比丘尼等等,因此我想多做一些解说。

从佛教流传的中心来说,主要是看有没有佛法。这引申出的问题是,有些批注里说:「藏地是佛法兴盛之处。」但是藏区没有比丘尼时,四众就不具备。而四众不完备,那又如何可以说是有佛法的地方呢?有些人会说:「因为比丘尼需要依靠比丘,因此只要有比丘就可以了。」,或者是说:「因为有沙弥尼,所以就算是有比丘尼。」也有说:「因为比丘有变性者,所以也就算是有比丘尼。」等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一直以来比丘尼的戒法,都没有如仪的羯磨仪轨或者三事仪轨,然而这些都是传承比丘尼戒的必须仪轨,所以几百年来,就像前面的各种说法,比丘尼戒都只是以一种「代替」的形式存在。

然而,我觉得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例如以前藏医当中,有很多珍贵药材是很难找到的,除了那些富有的贵族,或者有名的上师会因为他人的供养而得到,因此传统上,藏医就会用其他药材来取代。然而现在,我们到了印度,以前我们在藏区找不到的药材,现在却是随手可得。

这时候,如果还坚持传统,一定要用那些替代的药材,即使找到真的也不肯使用的话,这真的是很幼稚的事情,不是吗?如果能够找到真正的药材,为什么还要用代替的药材呢?

所以我觉得比丘尼戒,现在也需要真正恢复才是。

近几年在达 赖 la ma尊者带领之下,以及藏传各大教派智者们的关照下,大家广泛讨论这个议题,分享意见,我还未来到印度前,就听闻藏传佛教比丘尼戒律的话题,讨论仍在进行当中,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始终悬而未决,我觉得倒不是什么真的问题,主要就是没有人敢做决定。

很多人觉得,比丘尼戒之所以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因为受到一些西方尼师的影响,因为她们倡导西方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以女众才开始大力争取。在这些人心中会觉得,比丘尼戒可有可无,反正不重要。但是我个人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的,比丘尼戒没有受到重视,单纯只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比丘尼戒是非常重要的。



■ 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于律典是否完备 ■

为什么非常重要呢?首先,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于律典是否完备,而律典的完整性,取决于是否具备三事仪轨。所以朗达玛灭佛时期,之所以说佛教衰败,就是因为律典仪轨传承被中断,而其实当时密教传承并没有中断的。

在藏传佛教当中,男众僧团的三事仪轨,虽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还算是比较完整的,但是律典中讲到的尼师的三事仪轨,却完全缺失了。如果说的重一点,因为律典仪轨的不完整,尼众就无法真正持有佛教。

所以,如果尼众要具备佛教律典的话,那么尼众就需要完整如仪的三事仪轨,而若要圆满三事仪轨,就需要「比丘尼戒」,若「比丘尼戒」不存在,是不可能有尼众三事仪轨的。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其中一个重点。



■ 没有比丘尼僧团,尼众出家就会有问题 ■

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了,我还是要讲一些,就像一个现代民主社会,如果没有健全的议事厅的话,民主也就无法运作。

我们现在的情况,就如同我们有上议院,但没有下议院,这个比喻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因为没有比丘尼僧团(下议院),所以在整个律法方面,例如三事仪轨的进行就很难运作。

再讲到另外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比丘尼僧团,女众的出家就会有问题。

而藏传的比丘尼戒,最早是由比丘而授得的,这也是目前的争论点之一,有些人认为这本身就不符合律法。另外,依靠男众僧团,会授与沙弥尼戒,然而如果连从比丘得授比丘尼戒都有争议,那么,沙弥尼戒从男众僧团得授这样的情况,也很难完全没有争议。



■ 比丘尼戒不受重视,单纯是因为我们的无知 ■

总之,经过以上这些问题,女众的出家,如果没有比丘尼僧团的话,再怎么样都会有争议,都无法算是「真正的得戒」。因此,相信在座各位尼众一定也都很清楚这样的情况,总之,这是比丘尼戒很重要的第二个原因。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我们都应该知道比丘尼僧团的重要性。不然,很多人还误以为是因为某些西方尼师的关系,才让比丘尼戒变得重要,其实不是这样的。

「忽视比丘尼戒」本身就是个问题,而这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无知造成的,无论是男众也好,女众也好,都一样,总之,我们都没做好。

总之就如同前面讲到,佛陀法教持有者一定要具备三学,三学当中第一个当属「戒学」,并且需要的是完整的戒学,也就是说完整包含从「皈依」到「近圆」的戒法。



■ 因为缺少比丘尼戒,因此藏传佛教是否完整,也有待商榷 ■

但问题很清楚,目前戒学并不完整,因为缺少了比丘尼戒。因此藏传佛教的完整性,也有待商榷。所以,希望大家真的重视这个问题。我并不希望大家是因为我,才重视这件事情,我希望你们真的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诸种原因,这才重要。

今天上午课程就讲到这里,有些人建议我应该多休息几天,为何要勉强着讲课,其实我也没有想说一定要坚持,如果实在不行,我就会休息。的确到了下午,身体会比较不舒服,因此看情况,如果真的不舒服,就只能请假了,但我想至少每天不间断地维持上一堂课,也就可以了。谢谢大家。



法王课程:解脱庄严论

第四堂课

破除「尼众使佛教短少五百年」之论



   对于佛教会因女性早衰五百年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印度的民风很固执,但总之,佛陀最终决定还是给予女众出家戒,佛教会灭也罢,不会灭也罢,都是当时佛陀的决定,其实律典有说:佛教存在的时间是一千年,现在两千五百年都过去了,佛教仍然存在。——法王噶玛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1

时间:2014年1月23日早上08:30至11:00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首先向在座各位说早安,今天是第三天上课,将会继续昨天讲到的课程。

在《入中论》中说:「若得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从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若得」是指得到人身的这个时机,「自在」是指八有暇,「住顺处」就是十圆满。具有这样的十八暇满人身的时机,应该要好好去珍惜,让自己好好的去实修。



■ 好不容易具备顺缘、排除逆缘的此刻,就该好好去实修 ■

假设我们不好好把握、摄持这样的修行机会,我们还是会投生险道、三恶道,就失去听闻和意念佛法的机会,像这样身处三恶道时,就很难找到救度者。所以今朝能得到十八暇满人身,在这样具备顺缘、排除逆缘的时候,希望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去实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讲到「十圆满」,所谓「十圆满」有自他各五个圆满,主要用内外条件来区分也可以。自圆满中的生于中土、也可以分为「地区中土」和「有佛法的中土」、还有一个,也就是第三个「水中土」,在律典讲到,这个主要看那个地区的水会不会结冰。

总之「生于中土」就是这些,并且这里主要的是佛法的中土。以前只要是生于佛法的中土,就会有修持佛法的机会,但现今即使生于有佛法之地,也不一定会去修持佛法,总而言之,重点还是在生于有佛法的地区。

接着讲到要「具备五根」:眼、耳、鼻、舌、身。若说盲人要阅读,聋子要听法或哑巴要读诵经文等都是困难的,还有意根有问题、神智不清或无法思维等,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要修持佛法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缺少五根的人来做世间或佛法事情,对他们而言都会有困难,虽然现今科技进步会有些办法,但是还是有点困难的,相信大家都能了解,也就不用多做解释。

再讲到「业际无倒」,「际」的意思,是指一个事情、作用,或者说是任何一个法的「完尽」,这里的「业际」也就是指业的尽头、轮回的尽头,也就是指解脱涅盘。因此当我们说业际「颠倒」时,就是指自己造下五无间恶业,或者唆使别人这么做的话,就会直接投生于地狱,生于地狱等恶道后,就无法解脱或出离轮回,因此称为业际颠倒。

而且生于地狱之后,内心充满了嗔恨心,就会再次造做投生恶道的恶业,因此恶道的尽头就显得遥遥无期,就很难推测说大概何时或那一世会成佛。在这里的业际颠倒,除了是「五无间业」外,一些经文还提到有其它的无间业。

接着讲到「信佛法」,是指「诚信佛陀宣讲的正法律仪的一切善法」,这里特别提到是对佛陀正法律仪的诚信。在《菩萨地》里有讲到,律可以分为二个,「堕罪律」和「烦恼律」,「堕罪律」是指律藏,而「烦恼律」是指经藏和论藏,所以在这里讲到的律,不只是指律藏,而是指经、律、论三藏。

再讲到「五种他圆满」,就像之前讲到的,《解脱庄严宝论》当中没有摄颂,但是在《声闻地》中提到:「佛陀出世宣正法,教法住世随学者,为他人故具悲悯。」

为什么会称为「五种他圆满」,是指具备在他人身上的修行条件。在《集学论》和《声闻地》等等论中都有解释,五种他圆满是指自己出生的地方有佛陀出世,佛陀或其弟子如声闻众有讲法,现证胜义谛的实修教法住世,他人能以慈悲给予自身(行者)衣食的照顾而无需辛劳。

以上最主要是指佛陀在世时的一些条件,也是证悟五道十地的重要条件。那么现今佛陀虽已涅盘,但也有一些如同佛陀般的「随学者」,这样就具备了「五种他圆满」。因此五种他圆满不一定要佛陀在世才算。

因此佛陀曾经来到世间,转法 lun,至今佛陀的教法仍在;佛陀曾说:「别解脱戒是佛陀与佛教两者的代表。」而其它的法教,都只可以说是佛教,但不能说是佛陀。总之,或者不一定是佛陀在世时,而是有如佛陀般的善知识讲法,并且佛教在世,也是可以算做他圆满的。

第五个他圆满是「为他人故具悲悯」。在有些批注中,在解释「他」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指哪个他,例如当时为了《了义炬》的中译,我发现在解释到文中的第五个他圆满时,就很难解释,搞不懂到底是自己布施衣食给他人,还是他人布施给自己。

不过在《声闻地》就讲的很清楚,「他」是指功德主,不是自己这个行者。总之,这里的意思是,在一个行者修持的地方和那段时间里,还有着施主以关爱之心给予护持的传统。



■   所谓实修,要身心因缘都具备,且具欢喜心  ■

总之,所谓「实修」,需要具备二个条件,就是「身」和「心」的条件,身要具备的条件,是投生为人、五根俱足、不是愚痴瘖哑等。心上一定要有对于佛法的信心,没有任何邪见,这就是具备了身和心的条件。

现在如果自己具备了这些条件,那我们一定要有很大的欢喜之心,同时也要努力实修,确保来世还会再次具备这样的暇满条件,或者至少也要努力发愿能够得到。透过这样的努力,即使还是因为业力生于边地,虽然一般来说边地的人没有机会修持佛法,但我们自身还是能够具备暇满的条件。

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种即是所谓圆满齐备。

如是具足彼暇满二者即是人身宝。为何称之为人身宝呢?乃与如意宝相似,即难得故称为宝,利济大故称为宝。其难得者,像这样具足十八暇满难得者,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人身难得」,一种称为「人身利益「。《道次第论》也会讲到「人身难得」与「利益」这二个部分。



■ 「人身宝」比钻石还贵重 ■

可能很多人知道「人身宝」,但是为什么称为是「人身宝」,就可能很少人知道,那么举例来说:钻石是很稀有,因此物以稀为贵的宝物,以前在新闻中有看到,一个钻石戒指可能价值几亿英磅,因此,要知道我们得到的人身,同样也是一个无价之宝。

所以我们要想到暇满人身的「难得」和「利益」,而两者其中,「暇满人身的利益」比较容易理解,而「暇满人身难」比较难理解,那么重大意义以及利益是一样,总之,只有这个暇满人身才能获知「遍知解脱佛果」。

同样的,不仅是生生世世,而且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累积众多福德与苦修,而可让人即身成就的「密教金刚乘」,也仅有这个暇满人身可获得,并且可因此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讲到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与具足利益。

「暇满人身难得」可以分为二种,其中一种是无始以来,我们被自己的无明所覆盖,并造作很多恶业,因此讲到「业果」时,要知道我们需要累积极多善业,并且戒律清净,才能够得到暇满人身。



■要想到,善少恶多的我们,是多么幸运才能得到人身■

所以我们想,像我们平常被很多无明所覆盖,善业极少而罪业极多,要在非常幸运的状态下,才能够得到这样的人身,不然,像我们平常的言行,是很难得到如此难得人身的,这是「因果」上的难得暇满人身。

第二个、自己好好想想,自己今日能得到暇满人身,当自己往生之后,我们会生于何处,生为六道中的那一类?我们自己都无法保证,我们真的不能保证说,下一世将投生于那一道中,因此我们要想到,今生能得到暇满人身,是极为难得,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明白暇满人身的难得、珍贵。

其难得者,如菩萨藏经云:生于人中难,获人寿亦难,得闻正法难、佛陀出世难。

《大悲经》中亦云:生于人中即难得,圆具闲暇极难得、佛陀出世极难得、欣乐善法极难得、清净誓愿极难得。

《圣华树庄严经》亦云:遮止八无暇难得、生于人中亦难得、圆具清净闲暇亦难得、佛陀出世极难得、根无不完足亦难得、得闻佛法亦难得、亲近正士易难得、认真善知识亦难得,依教奉行亦难得,正命亦难得。于人世间勤勉于法随法行亦难得。



《入行论》亦云:暇满人身极难得。

复次以何譬喻而难得呢?是何朴特伽罗难得呢?因何理由难得呢?其中譬喻者如入行论中云: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诸投生于三恶趣的朴特伽罗是很难得的,彼由于何因缘故而难得呢?乃因暇满之身由积极善因而获得,而投生于三恶趣故,则不知道积集善业、恒时为行恶业故。因此,生于三恶趣者由恶业微小,并积集了某个顺受后业也可以得到。

这个「盲龟」的譬喻,是我们平常会讲的,另外有些经典有讲到:将一个芥子,向天空抛去,掉下来的时候,刚好被地上的一根针刺穿,所以这也是一个暇满人身非常难得的比喻。这些都是透过比喻来了解暇满人身的难得。

利济大者,《入行论》云:「既得能办人生利,」其中,士夫以梵文言就是「布汝卡」,在声明中是能力或力量之意,即暇满人身具有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能力或力量,是故称为士夫。

如同前几天讲到一样,人不就是会走路,会说话而已,这里所谓的人,也就是「布汝卡』,是指具备心力的人。由于心力分为上、中、下三种,所以士夫也就有上、中、下三种。

此亦如《菩提道灯论》云:「由下及中上,应知有三士。」

复次,下士指具有自己不堕恶趣而获得人天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何方便,为于生死乐,但求自利益,说彼下士夫。」中士指具有自己解脱轮回并获得寂乐果位的能力,此亦如云:「背弃三有际,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中士夫。」

上士是指具有为利有情而获得佛果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

又于利济大者,阿阇黎聃陀罗阁称亦言:「若谁得已则拔生死海,能植殊胜菩提之善种,较如意宝功德极超胜,若人谁忍使其空无果?具大心力乃人所能得,天龙非天大鹏及持明、人非人腹行皆无此道。」

在这里,「行善断恶」是「下士道」的能力,「解脱轮回」是「中士道」的能力,「获得佛果」是「上士道」的能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2

■ 士夫是以「承担的责任」来区分 ■

这里讲到,「上、中、下士道」,主要是讲是「心」的能力大小,像在英语当中的「responsibility」(责任),或者说承担力的大小,《妙法莲华经》中有提到三乘士夫,若以动物作为比喻,譬如说以羊和大象相比,大象能承载重的东西,羊不一定可以搬得动,以往诸佛菩萨承担重责大任,不仅是自己的解脱,还要利益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这是一种很大的承担力。

这样我们才会对什么是菩萨有一点感觉,我们平常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就是大乘的行者,但是我们真确去观察时,我们是否具备这样大的承担之力?我觉得可能并没有。所以我们时刻要观察自己的心,看看承担力有多少,这是很重要的,只是自认为是大乘行者,而没有去观察的话,是不行的。

因此尤为超圣于天龙等其他众生,也将胜于如意宝,如是暇满人身难得并利济大,故称为宝。

如是虽难得并利济大,却极易毁灭,即无有增益其寿命者、死缘极多、时间剎那也不停留的缘故。

此亦如《入行论》云:「若思今不死,安逸非此理,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因此,如是乃极其难得,极易坏失且极其利济大故,应将身体做舟筏想,要尽力从轮回大海中解脱。此亦如云:「依此人身筏,能度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物贪眠。」

应将身体作坐骑想,尽力脱离轮回痛苦的险隘,此亦如云:「乘人身净驹,逃轮回苦隘。」应将身体做仆役想,役使并做善业,此亦如云:「此一切人身,即役使而已。」

至于「信心」部分,可能要下午讲,昨天下午没有上课,先跟大家说声抱歉,我觉得今天下午我应该可以来上课,希望今天能讲完「暇满人身难得」这主题。

如同之前所说,我们要好好考虑说,我们已得到十八暇满人身,且在暇满人身中,也没有提到一定要生为男众,男女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既然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暇满人身,那我们就不要浪费,而要把握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在《萨迦格言》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带着檀香到处去卖,但因为没有人知道檀香的用途和价值,也无人闻问。因此就有人建议说,还不如你把檀香烧了,变成黑黑的像木碳一样,然后就说是卖木炭,或许可能会有人来买。

就像是以上这个比喻,希望我们都知道暇满人身的珍贵,不要像是将珍贵的檀香烧了一般地浪费暇满人身,而应该去努力去实修正法,并得到圆满的佛果,这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是佛陀给予了男众可以完整学修三学、三藏的机会,同样佛陀也给予了女众这样的机会和权利。不过这里使用「权利」这个词,还是有点怪怪的,会让人联想到好像子女为了争取父母的遗产,而在那边说「这是我的权力」一样。

其实,这里说的权利,不是说去争夺本来不属于我的东西,而是说希望能够回复我们原有的事物。我之前也讲过很多,女权其实就是人权,因为女众的苦乐就是人类共同的苦乐,而不是女众的个人问题。



■ 争取回复权利时,不应害羞或缺乏信心 ■

所以在争取恢复这样一个本有的权利时,我们一点也不需要觉得害羞,也不用害怕,佛陀曾经就是因为看到女众能够修持正法,所以给予女众有这样的修持机会,我们一定要重新得到这样的机会,并且要去实现。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实现,就代表我们自己没有做好,代表我们懈怠懒散了,因此,身为一个女众,我们都应该尽力在自己的身上去实践佛陀的教法。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样的故事,若女众出家,会使佛教教法早衰五百年,这样的说法,可能会让我们听到后失去一些信心,但我们要去了解事实上是怎样的。

当时佛陀在世时,印度的传统观念牢不可破,例如种姓制度或男女不平等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佛陀准许女众出家,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创举。

佛陀也有自己的困难,当然这样说很奇怪,但是设想佛陀当时的处境,真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这时佛陀马上就给予女众出家戒,一方面是社会舆论会哗然,另一方面是女众们也不会善加珍惜,因为得来太容易了。

所以女众们在祈求了六次之后,佛陀仍没有应允,最后在阿难尊者的请祈求之下,佛陀才给予女众出家戒。阿难祈求时所举出的原因蛮高明的,我平时都会和朋友分享,他说第一理由是:过去迦叶佛时都有四部眷属,也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瑟、优婆夷等,那您也应该要有四眷属。

第二个理由是说,一直想要祈请出家的人,是佛陀您的姨母憍昙弥;佛陀出生后七天母亲就往生,因此是由姨母一手养大。对佛陀您这么大恩德的人,那您还不给予戒,那怎么符合孝道呢?

总之讲了种种理由后,佛陀也没正面回答,但其实当时,就是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人出面说话,那么之后佛陀再给予戒法,别人也会容易接受,了解佛陀给予这样的戒律,也是有道理的。不然若在毫无理由下就给予比丘尼戒,那势必会引起很多非议。

本来当时外道就时常批评佛陀,例如干慧派就批评佛陀吃肉,因为佛陀准许弟子们吃三净肉。同样,他们还批评佛陀身边围绕很多美女,我想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大部分出家的女众,都是皇后妃子等等,因此都是比较漂亮的,原因应该是这个。

总之因为阿难的请求,而让佛陀的授戒变得理所当然。现在这种情况也很多,一件重要的事情,可能早已经等在那里可以批准,但就是要有人申请等等经历很多步骤,才能批准。



■ 说佛教会早衰五百年,但现在已超过两千五百年 ■

至于佛教早衰五百年的说法,其实经典中并没有很清楚的记载,佛陀当时是说了一些比喻,并且提醒如果女众出家的话,会有一些危险。这里所指的危险是什么呢?我想你们在座各位尼师们,不要认为我在奉承你们喔,我想佛陀所指的危险,不是说因为女众出家而让佛教早衰,而是因为社会的改变而让佛教衰退。

因为当时的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情况严重,而且当时对于出家众非常尊敬,只要身穿黄 se法衣,就连国王都要敬重,因此可以设想,在当时风气下若一个出家女众出现,就有点怪怪的,会搞不清楚到底是要恭敬还是轻视。

所以危险就是,可能大众的恭敬心会变小,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无法接受,所以我觉得根本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总之,佛陀最终决定还是给予女众出家戒,佛教会灭也罢,不会灭也罢,都是当时佛陀的决定,其实律典有说:佛教存在的时间是一千年,现在两千五百年都过去了,佛教仍然存在。

现在时代变了,在现代社会当中,如果对女众,尤其是尼师好一点,大家都会认同的,不夸大的讲,这样做说不定是让佛教延长五百年呢!



■ 女众有困难时,阿难尊者会以神通来帮忙 ■

在由中文翻成藏文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中提到,以佛姨母大爱道憍昙弥比丘尼为主的五百释迦女众出家受戒后,非常欢喜地来到佛陀面前致谢。佛陀说道:我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会特别眷顾某些人而不眷顾其他人,因此不用谢我,要谢阿难,因为阿难特别关心女众。

佛陀接着还说:未来如果女众,尤其是尼众遇到困难的话,就要祈请阿难,阿难会以神通力消除各种困难。

听闻佛陀的开示后,大爱道比丘尼就把所有比丘尼聚在一起,嘱咐说:我们要忆念感恩阿难。因此,比丘尼就有每个月布萨的仪式,感念阿难之恩。

所以为了这次尼众辩经法会,我编撰了《尼众教法兴盛祈愿文》,内容主要是首先领受大乘菩萨律仪,之后会修诵「观音和阿难无二无别」的仪轨。这可说是一部尼众教法兴盛的仪轨。

观音菩萨和阿难尊者的心意是合一的,在龙树菩萨撰着的《千手千眼观音仪轨》里面,就有这样一段文字说:「以观音相赐予成就,或以阿难相赐予成就。」所以我想以大乘来说,阿难尊者就是观音的化身。希望大家知道以上这些历史、原因,其他就没有要多说的了。



以上图片为直播视频截图

转载自伦多祖古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4bc5f90101g8a9.html



附注:

本段课文引用于《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 著作者:冈波巴* 拉杰索南仁钦

● 翻译:希惹群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3

大家早安,今天继续「人生难得」的课程。

首先进入解脱庄严宝论正文,

若无信心者,相续就不会生起善法。

<<圣十法经>>云:「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如种被火烧、不能生苗芽」。

<<华严经>>云:「信心微小诸众生,难知菩提微妙法。」

因此生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庄严经>>云:佛说「阿难!应生信心!此乃如来之祈请!」

因此,所谓信心为何?信心分为三类:及胜解信、欲乐信及清净信。其中



◆胜解信:

是依照对境业果与苦谛、集谛而生起,彼亦即诚信善业之果引生欲界的安乐,诚信不善业之果引生欲界的痛苦,诚信不动业引升上二界的安乐。诚信所谓集谛,及业与烦恼造作故,所谓苦谛,及感得有漏的五蕴。

◆欲乐信:

是指见到比无上菩提的殊胜后,为获得彼而恭敬学道。

◆清净信:

是依于对境三宝而生起,即于能宣讲道之佛宝、成为道之法宝和成为修道助伴之僧宝以清净信恭敬信受。



<<具舍论>>云:信心者何云?即于业果圣谛和三宝之现前胜解信、欲乐信和清净信。

<<宝缦论>>亦云:谁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彼谓具信者,定圣妙法器。

其中

◆不以欲望而越法:

即不因贪欲而舍弃正法,譬如他人说,赐与你食物、珍宝、美女和国政等大奖赏而舍法,亦不舍弃。

◆不以嗔恚而越法:

即不因嗔恚方面舍弃正法,譬如他人以前曾对你做过极大损害,仍然要有任一极大损害,亦不舍弃正法。

◆不以怖畏而越法:

即不因恐怖方面而舍法譬如有人说,「你如果不舍弃正法,就派三百名勇士,每天割你五两身肉」,亦不舍弃正法。

◆不以愚痴而越法:

即不因无知方面而舍法,譬如有人说,业不真实,果不真实,三宝不真实,你从事于法何用?舍法吧!亦不舍弃正法。

具有如是四种彼即是具信者,是堪为修持决定胜的妙法器。如是若有彼等信心则功德利益无量,即:乃胜士夫之发心、断除诸无瑕、诸根明利、戒律无缺、消除烦恼、远离魔境,获解脱道,广集善业,见众多佛、蒙佛加持、出生彼等等不可思议的功德。

此亦如<<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信于佛佛法,能信佛子行,信无上菩提,诸大士发心。

又若具有信心,诸佛世尊也会莅临其近前宣说正法。

<<佛说大乘菩萨正法经>>云:如是住信菩萨,诸佛世尊知是诸佛法之法器,即诣彼前,如实宣说菩萨之道。如是所谓人身宝,身体具有暇满二者、心具有三种信心,这即是修证无上菩提所依之朴特伽罗。

-----解脱庄严宝论第二章:宣说所依人身宝,口传完毕。-----

◆ 引用版本:<< 妙法如意庄严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至p.39 ◆



平常我们在讲菩提道次第时,会讲说「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以及从修持「暇满难得」开始修持,总而言之,这些根本在于善知识,一切佛法为善知识为根基,一切根本为信心,因此我们在思维和行为上,都要对善知识生起极大信心。

大瑜珈士密勒日巴曾说,「大部分人信心在嘴上,我瑜珈士的信心在心里。」

因此大多数人都会依靠外在装扮及外在行为表现,来决定殊胜与否,觉得自己对这个感觉比较好、对这外在装扮比较满意,然后就跟随这样的贪恋起信,这样的信心并非真实可靠的信心。

在<<俱舍总集论>中所讲,不论是生起哪种信心,都是要将功德、威力,作为生起信心之所依。

「胜解、欲乐、清净」等三种信心,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到缘起论及因果论,从而获得三善道的果位,及经由三乘教法,获得三乘之果位,三种信心要相互地、相辅相成去修持,这样也达到了经论的要义。

譬如说「清净信」,平日里当你见到三宝、上师功德时,就会被上师和三宝的功德所吸引,如同浑浊的水慢慢变清澈一样,心中的一切不信任、过失会渐渐消失,各种功德会在心中自然地生起。

这就如同一个贪心很重的人,当他看到贪恋的对境时,就会被深深吸引,而对于一切不喜好、不贪执的其他物境,不会产生贪执,只会念及着贪恋的对境。

当我们讲到「欲乐信」时,就会结合三士夫的发心。譬如,对于想断除此生的贪恋及需求、来世获得安乐的士夫们,他们就会以「皈依」和「业之因果」之方式来获得解脱;对于厌离轮回痛苦者,依照三乘修法从此步入解脱之道;以及厌离自私自利的想法者,依靠波罗蜜多的六度修法,从而获得人天善道的果位。

总之,当知道这些修持方式、得知各种信心、知道其功德可获得解脱之时,你就会强烈希求想要获得解脱殊胜的果位,如同极度口渴的人,当他在很远处看到水源时,就会飞奔而去,同理,当你看到佛法、厌离轮回时,就会有强烈猛烈的心想要去修持,这种心态就称为「欲乐信」。

讲到「行善就会获得快乐、行恶就会得到痛苦」,因此要远离「行善会获得痛苦、造恶会获得快乐」的这种邪见,同时要了解业之因果之真理,如同佛所说,业果真实存在,行者并应去真实相信业果的道理,譬如一个母亲在教导孩子时,会告诉子女应当如何去做之理,而小孩因为没有人生历练,因此会相信母亲的话,并对此生起坚定的信念和信任,按照母亲所言去做。

因此在噶当派传承之中,也会有上等根器者(利根者)会随法而生信心。当利根者追随法而生起信心时,不会被任何障碍、困苦或违缘所动摇,如同平时里,被酷暑逼迫的大象,当他实在忍无可忍、太过炎热时,就会不受任何阻碍,飞奔到莲花湖去消暑,任谁都阻挡不了。

同理,利根者的信心也不会被任何障碍违缘所阻碍,因此在三种信心外,还会加上第四个信心:「利根随法信」。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3

■  信心是一切善业的动力

信心是一切善业的动力,不管是在修法前行阶段、正行阶段或结行阶段,信心的功德是最为殊胜的,信心能让一切善业的功德,未生者能生,生者不退,从而增进,因此信心可以让行者得到一切的功德,也就是说,信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噶举传承中、尤其达波噶举派讲述的信心,在讲到信心时,直贡法王寂天颂恭,也在教言集中讲到「一切教证功德,都是源于虔敬心所生」。

在这之中所讲到,有人会误以为说,只要有这种虔敬心,就不需要修持其它的法,会有这样的误解,此处并不是说,一切法教只要有虔敬心就足矣,并非如此,此处只是强调,这「虔敬心」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因此对于「虔敬心」,在密咒乘中称为「虔敬心」,在经教乘中称为「信心」,这两者只是名词上之区分,其实是相同意义。

之前所讲的三种信心中,如果没有其他两种信心作为后盾,这「欲乐信」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欲乐信」一定要依靠「清净信」和「胜解信」作为依靠,依靠这两种信心,才能获得功德,否则依靠自己力量,「欲乐信」是无法成形的。

所谓「欲乐信」、虔敬之心,并不是只是一种拜托、祈求的状态,若只是在拜托、祈求,是不会有太多成效和利益的,若我们真想要获得解脱,就要依靠三种信心相辅相成的去修持,这样才会有「自己想要去修持、想要去证得、想要去获得」的坚定信念。

所以「虔敬」这两个字分开而论,「虔」就是说对于上师佛的果位,对于「要获得佛的果位」有强烈感受、有强烈的需求之心,有无比的期待、渴望,(法王说中文「渴望」),称为「虔」,也就是对于佛陀果位,有无比的期待。

对于佛陀果位,舍身亦不惜,也就是就算要以自己的生命去交换,也不会去舍弃这样的强烈感受,因此若想要获得这样难得希有的果位。

「敬」是一个敬语,对果位表达尊敬之意向,同时自己趋入这样的行为,以自己的精进努力、透过方便之道获得果位,而此虔敬的对境,也就是佛的果位,要对此全知佛的果位,作为唯一的向往,这就称为「虔敬」。

以虔敬心来讲,它有闻所生的虔敬心,及藉由思、修所生的虔敬心三种,当然在闻及思阶段中的信心,还是不太稳固的、会有所动摇,只有当修所生的虔敬心生起时,才是非常坚定,从五道: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等五道中,依步向前,虔敬心也会逐渐增长增胜。

之前所讲到,我们究竟有无欲乐信及虔敬心呢?我们真的该好好去思维一下,平日我们总觉得自己虔敬心、信心都很大,但当自己真的遇到困难、要起作用时,这些信心、虔敬心,却不见了踪影。

在密勒日巴传记中,我们才会真正了解到何谓「虔敬心」。密勒日巴尊者上半生造了很多恶业,因为听母亲之言而修持诛法,第一次修持时,就诛死35人,也有传记说尊者多次修持诛法,总而言之诛杀了几乎四、五十人。

他深知自己造作了这样大罪障,因此心中生起极大忏悔之心,尊者心想到,如果今生不能成佛,来世可能真的会下堕地狱,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已经造作太多恶业。



■  以事不关己的心态学佛,永远不会生起精进之心

在这种处境之下,密勒日巴尊者听闻马尔巴译师后,知道唯有译师才有让他即身成就之口诀成就法,因此深信唯有依止马尔巴大师,才能净除他今生罪大恶极的前科,从而生起极大的信心和精进。

当然密勒日巴大师有与众不同的历史背景及遭遇,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没有这样的背景、遭遇,同时也不可能生起这样的信心和精进,我们总是会想「修佛也好、不修也无碍、成佛也好、成不了佛也罢」,秉持着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去学佛的话,永远也不会生起强烈的精进心。

如果不生起精进之心,你就无法进入真正修持。因为我们的思想,心念和愿心不够,从而导致我们无法精进修持。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通病,然而,从声闻乘到金刚乘一切教法,都必须要有强烈的发心。

要对于世间生起强烈的厌恶之心,想要从轮回之中脱离、解脱的强烈希求之心,在这之上,在大乘之中,也要对于利益自己、只想着自己的私心,也生起厌恶之心,而去尽心尽力地去利益、服务大众。

但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态或愿力,若说没有,可能大家会认为,这样有点过于肯定,或许还是说没有这样的强烈「发心」比较好吧。我们对于修持的态度,只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会非常虔诚去修,之后慢慢越来越差,就像羊的尾巴一样,越来越短,越来越细,最后没有办法收尾了。

这种不强烈的心态,导致我们无法圆满一切修持,或生起坚定信心、愿心。如同噶举祖师一样,当然噶举祖师们上半生几乎都有遭遇大灾大难,经由此因缘而出家、而修法,从而获得成就。

然而我们呢?我们却在幸福安逸中度过,然后拖拖拉拉地慢慢修持,相较于这样的信心,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我们无法生起强烈感受、也无法看透今生的一切,只想着今生一切,这样的话,很难成就大器、获得佛果或解脱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  传承祖师已为我们圆满一切苦修

因此如果我们具足一定的虔敬心,相对来说,就不需要经过太大精进修持,也可获得佛果,原因在于,达波医师(冈波巴大师)在跟他的大弟子刚巴大师、杜松虔巴和康巴多杰及很多弟子聚集在一起时,冈波巴大师曾做了这样开示:

「对于你们的事业,我已经历经了很多劫难,因此一切苦修,我都已经为你们圆满了,现在,你们只需要虔敬的祈祷,就可以获得成就。」

冈仓巴大师也讲过,不论我修任何法,我都不会只停留在了知之上,而是会去修持最难修的那个法,克服万难,并非只是想想而已,而是会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我历经劫难去苦修,已将内外一切的缘起都圆满,因此你们这些祈祷者,应该感到高兴、幸福了,因为我已经让你们的修法变得很简单、迅速了。

讲到内外因缘,主要在讲「俱生因缘」和「后生因缘」,后生因缘需要依靠士夫各自的精进修持才能生起,而提到「俱生因缘」,一定要讲到噶举祖师为我们创造的因缘。

如果没有祖师教导,那一切都只是空谈,因此外在的俱生缘,佛菩萨,及传承祖师已经历经几百劫,为我们造就了这样完美的因缘。此外在的俱生缘,就如同一个家庭的主妇已经准备好所有饭菜、只等待家人回家吃饭一样,祖师们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一切法教,只需我们好好去修持、去依止便可。

刚刚所提到的祈祷,并不是说仅是祈祷就足够了,所谓的「祈祷」,也不是跟上师诉苦、或念一下祈请文就可以了,而是要依照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的去修持,这样不过多久、不用经历很大困苦,我们就可以获得佛陀果位。

所以,我们一定要视之为非常重要的大事,要想着这是非常重要事情,去专注修持,如此一来,就算是真的非常难获得的佛果,最终我们也能获得此难得的成就。

因此就如同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我们只要吃就行了,当然在做饭和吃饭之间,做饭比较复杂、吃饭就很容易、只要动动嘴,嚼几下就行。祖师已经为我们做好准备,我们当然应该去精进修持。

例如此次召开的第一届尼师辩经法会一样,往昔虽然佛教在藏地及噶举传承中,兴盛几乎千年,但千年之中未能达成盛况、未能召开这样法会,并不是因为祖师们无慈无悲,而是当时局势事态影响,未能举办尼师辩经法会,因此导致至现在才能召开。

当然现阶段我们可以召开,有这样机会时,就应该要把握这样机会去精进修持,以前我们可以说,「喔!没有这样法会」,因此有借口,现在已经有这样法会,已经找不到借口了,所以一定要去修持。

虽然话这样说,但仍会有很多困难,社会之中,从祖父之辈传下来奇怪的观点,譬如女性应当如此,不然就是鬼、就是魔,就会和社会格格不入等等,这是社会上的普遍看法,因此,女性也会慢慢觉得「什么才是妇人该做的」等,会有这样错误观点,于是女性就没有勇气和力量,她们无法在众人面前出声。

但现在我们回顾,可看到这都是错误,当我们看到错误时就要改正,佛教中说要断除一切颠倒见,佛陀之所以讲解空性和无我道理,主要就是为了断除一切邪见和颠倒见,将一切错误观念指正、改正,这才是修法的根本,现阶段,我们同样也要将这些错误观念改正、指正。

在佛陀宣讲经典及后来大学者们著作的论著中,都会看到有很多宣说女性的过失的词语,也提到女性是一切过失的源头,我也在一个引导文中有看到宣说女性过失,但其中的解释实在太可怕了,所以还是不要翻译为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4

■  可怕的不是女性,而是自己的贪执之心

经典中讲到女性是过失的源头、烦恼的根本,经典和论著之上,再加上各地方又有各自传统观念,这些都加在一起,从而导致女性根本无法站立、根本抬不起头,但是我觉得之所以经典和论著中会有如此一说,其实有另一层深意,其实是在讲解欲界中我们所贪执的贪嗔烦恼,该如何断除之法?

譬如,要想获得阿罗汉或佛陀果位时,我们一定要断除一切阻碍我们获得果位的烦恼、罪障,其中,我们就必须要断除贪恋的对境。经典之中所讲到要将贪恋的对境、即心怡的对境,视为不欢喜不圆满者,要如此才能断除贪恋之心。

这些主要都是为了消除对于贪恋的执着,主要目的在于此,而不是真正在诋毁女性。

佛陀在致国王经中讲到很多女性过失,就有人去问说,「女性有这么多过失,那男性呢?」佛陀说,男人同样具足很多过失。

因此我们要了解到,经典中讲到的「女性过失」有特别含意,并非意在压制诋毁女性,因此法友们不需要灰心更不需要失落,因为毕竟男性过失也是极其深大。

有人会因为不知道佛陀的密意和诸多论著的真实含意,而乱做主张、去诋毁女性,不将他当成断除烦恼之法,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如法的,应该去改正。



法王课程:解脱庄严论

第六堂课

中文翻译:伦多祖古

时间:2014年1月25日上午8:30至11:00

地点:德噶寺大殿、第一届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会场



大家早安!因为今天是周末,也祝各位周末愉快。也有很多法友在同步观看网络直播,今天大家也是在休息着,所以,也祝大家周末愉快。

继续解脱庄严论课程,第三节「依止善知识之理」,首先进入正文:

助缘即是善知识,如是虽然具足了圆满的所依,但如果没有助缘之善知识的策励,由于以前数数串行恶行和习气增盛之力故,将难以趋入菩提道。因此应依止善知识。

摄颂:理由已极其类别,分别各自之法相,依止方便与功德,五摄宣说善知识。

其中首先需要依止善知识的理由有三种:

即教证、理证和譬喻:

?教证:<<圣般若摄颂>>云:贤善弟子应恭敬上师,恒时依止诸智者上师,何以故?由此出生智者之功德。

<<般若八千颂>>云:如是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故,应先于诸善知识亲近依止供养奉侍。

?理证:

有法:欲证得遍知果位的朴特伽罗

立宗:你必须要依止善知识

因:自己不知积资净障故

同品喻:如三世诸佛

异品喻:如缘觉佛。

宣说其义:我们要获得圆满佛果,就需要积极一切福德和智慧所摄资粮,彼积集方法要依止善知识故,需要断除一切烦恼和所知所摄之障,彼断除方法要依赖善知识故。

?譬喻:

善知识由于行于陌生路途时的向导,或犹如前往危险地域时的护送者,或犹如度越大河时的船夫。

宣说第一个譬喻:行于陌生路途时如果没有向导,就会有迷路、误入歧途或漂泊之虞,若与向导结伴,就不会有迷路、误入歧途或漂泊之虞而不虚耗一步的抵达目的地。如是趋入菩提道而前往圆满佛地,如果没有向导般的大乘知识,就会有迷于外道之道、误入声闻歧途或漂泊于缘觉道之虞,若与如向导般的大乘知识结伴,将无有迷路、误入歧途或漂泊之虞而抵达遍知之城。

<<德生传>>云:善知识者,能令入波罗蜜多之道故犹如向导。

宣说第二个譬喻:在危险的地域有盗匪、猛兽等种种的伤害,若前往彼处时没有护送者,就会有身命和受用出现意外之虞。若与强大的护送者结伴,将无有意外安然抵达。如是,趋入菩提道后,积集福德与智能资粮并前往遍知之城,若没有如护送者般的善知识,、则如盗匪般的内外分别、烦恼与外在魔众、导协等,将有劫掠善法财宝和斩断善趣命根之虞。

此亦如云:「此烦恼匪众,得逞劫夺善,亦断善趣命。」如未远离如护送者之善知识,则不会失坏善法财宝,也不会断绝善趣命根而抵达遍知之城。

<<德生传>>亦云:菩萨之一切福德皆为善知识所守护。

<<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云:诸善知识护送我等前往遍知处故,犹如护送者。

宣说第三个譬喻:在渡越大河时,若无有船夫,即便登上舟筏也不能抵达彼岸而将没于水中或被水冲走。如果有船夫,以彼精勤则可以达彼岸。如是在越过轮回大海时,如果没有如船夫般的善知识,即便登上正法舟筏而行,也将没于轮回或被轮回之流冲走。此亦如云:若无执桨者,船不至彼岸,虽圆妙功德,无师无解脱。

因此若依止如船夫般的善知识,就将抵达轮回大海彼岸之涅盘陆地。此亦如<<圣华树庄严经>>云:善知识于轮回大河中做救度故,犹如船夫。

因此,应当依止犹如向导、护送者和船夫般之善知识。



善知识有四种:

凡夫善知识、住地上菩萨善知识、化身佛善知识、报身佛善知识。



这些也要与自己的阶位相结合,当自己是初业者时,无有依止佛陀或住在地上菩萨诸善知识之能力故,应依止凡夫善知识,当自己的业障基本上得到清净时,就可以依止住地上菩萨善知识,当自己处于善品资粮道以上时,就可以依止化身佛善知识,当自己住于地上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善知识了。如是四者之中何者恩德最大呢?我等最初住于业于烦恼的暗室中时,上位的诸善知识尊颜亦不能得见,遑论依止,由值遇凡夫善知识,以彼语言明灯照亮道路后,将可值遇上位的诸善知识,因此其中恩德最大者即是凡夫善知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5

宣说彼四种善知识的法相:

佛陀:由断除二障故即是断圆满,由证得二智故即是智圆满。诸住地上菩萨,从一地至十地之间有种种断和智,特别是住八地以上的菩萨,具有十种纯熟摄受他众的自在力,即命自在、如是心、资具、业、受生、解、愿、神力、智和法自在。

其中:

?命自在:即可以随意住世,

?心自在:即能随己所愿入于平等三摩地,

?资具自在:即可以为诸有情降下无量资具珍宝雨,

?业自在:即可以将诸界、地、众生、生处其余分位感受业转作其余,

?受生自在:即可以住于禅定中不退转,能于欲界受生,于彼处受生后,比之过患亦不能沾染。

?解自在:则可以随胜转变地大和水大等。

?愿自在:即可以随所欲乐而发圆满自他二利之愿,并且现前成就。

?神力自在:即可以因众生发愿故而示现无量的神变

?智自在:即可以究竟通达法、义、言词和辩才等,

?法自在:即可以于任何众生前,以其余或诸余名身、句身和文身安立经等法已,一时以同一音声演法而令相应各自言语之心皆得满足。



凡夫善知识的法相,可以具备八种功德,也可以具备四种或两种功德。

?其中第一种,如<<菩萨地>>云:若具足彼八相,应知极为圆满具足一切相之朴萨善知识,云何为八?即具足菩萨律仪、广闻菩萨法藏、具有证悟、具足悲心、无有畏惧、具足安忍、意无疲厌、善于言词。

?第二种,如<<庄严经论>>云:广大及断疑,持显二性,如是之菩萨,谓说法圆满。由多闻故而广大宣讲,由智慧大故而断除他人的疑惑,由作善丈夫业故而堪持词句,并开显染污和清净两种法相之真实。

?第三种,如<<入行论>>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即精通大乘法义和具足菩萨律仪。



得到这样的善知识后,依止的方法有三:

?由恭敬承侍而如何依止

?由虔敬信受而如何依止

?由修行与勤勉之门而如何依止。

?初分者二:由恭敬而如何依止者,即要做顶礼、迅速起立、鞠躬、转绕、以眷恋心适时而语,以无厌足心一再瞻仰等等。譬如商主之子善财如何依止善知识一般。

<<圣华树庄严经>>亦云:瞻仰善知识,应无有厌足。彼何以故?诸善知识者,乃难以得见、难以出现,难以值遇故!

由承侍而如何依止者,即以与法相随顺的食品、衣物、卧具、坐垫、医药、珍宝等,亦不顾身命地去承侍善知识,譬如常啼菩萨如何依止善知识一般。

<<德生传>>亦云:

佛菩提由承侍善知识而获得。

?以虔诚信受而依止,即于善知识作佛想,对所宣教言无有违背、生起仰慕、恭敬和净信,譬如大学者那洛巴如何依止善知识一般。

<<般若经>>亦云:应于善知识勤勉地生起恭敬、珍视和净信。

?此外,对于善知识方便善巧的行为亦应如是,譬如火王的传记一般。由修行和勤勉之门而如何依止者,即于彼善知识之法由闻思修三门而修行、勤勉而为,这将令善知识极为欢喜。

此亦如<<庄严经论>>云:依所教修习,彼令心欢喜。

若善知识欢喜则将获得佛果。

<<德生传>>亦云:由善知识欢喜故则可获得一切佛菩提。

向善知识求法时,也要具足加行、正行和结行的方式而请求。复次加行,即有菩提心而请求;正行,即于自己生起病人想,于法生起药想,于善知识生起医生想,于勤勉修行生起疗病想而请求。结行,即应断除如同覆器、漏器或毒器的过患。

依止善知识之利益,德生传亦云:善男子,善知识清净摄受之菩萨,不会堕于恶趣,善知识圆满守护之菩萨,不落恶友之手,善知识圆满护佑之菩萨,不会于大乘法中退转,善知识清净摄受之菩萨,将超越异生地。

<<般若经>>亦云:善知识圆满授受之菩萨摩诃萨,能速疾证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 【第三节依止善知识之理】

这一部分,针对「善知识」的「法相」、「特性」及「如何依止善知识」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  解脱不能靠自学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对佛教有很大兴趣,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会这样说,「我对佛教很有兴趣,我对于佛教的真理很感兴趣,我也对此表示欢喜,但我不想皈依佛门,因为我觉得「皈依」只是一种传统、一种仪轨而已,因此,我也不想去依止上师」。

有这样想法的人只是对佛教表达敬佩之情、只是对佛教心生欢喜之心,他们只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想依靠任何人,他们会说,「我只要能守护一份善心,就会比那些口说皈依佛门者更为殊胜,这样不是更好?」很多人会这样说,或说「三宝之中,我只想依止法宝,不想依止上师,也不想做任何的皈依。」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无法去评论对或错,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维一下,譬如当我们得感冒这样小病时,我们会在网络或书中去搜索信息,例如该吃什么药?等,遇到这些小病时,我们可以自行去医治、解决这些小病小灾。

但一旦得到重病时,譬如像是心病等疑难杂症时,是即使在网络、书中也找寻不到解决之道的了,此时就必须要投奔医生,因为这些疑难杂症超乎我们的能力范围,因此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专业人士、一位懂得医治疾病的医生,一定要具足这样助缘时,我们才能从大病中得到解脱,病情才能有所好转。

同理,修法时,有时我们也会觉得自己藉由看书来修行或学习时,会有一些效果,自己有时也觉得有一些感应等等,但佛法的所有利益,是无法通过自学就能呈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也无法依靠自学来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获得解脱,但这最终目标,并非只是像是我们得到暂时性的快乐一样,只是一种感受,「获得解脱」并非只是一种感受,而是心的究竟果位、心的本性和真理,因此这些真理、究竟、本性,是不能透过自学就能了知的,更别提获得佛陀的果位了。

因此一定依止有经验的上师、善知识,并与善友同行,这样自己才能够成就最终获得佛果的大目标、大愿望,要将这道理记在心里,这是非常重要的。



■  太过于相信自己有时很危险

以「不依止善知识」的观点来讲,我们当然会说,「相信自己」是一件好事,但若是太过于相信自己,有时会因此心生傲慢,而出现一种自闭状态,也就是心中只容得下自己。

例如有人说他在听自己的声音、「心语」,也就是心中会出现某种声音,来告诉他该如何作为,若老是想从心中内心深处发出声音,很容易被它控制,然后就会自言自语,我觉得这样慢慢下去,会精神失常,也可能会面临发疯的危险。

因此我们一定要依止外在的一些因缘,才能让自己心中生起真实佛法。

当然在外在因缘中,最重要就是「缘起」理论,因为生活中,要让我们能继续生存下去时,就需要不同的内和外的因素,才能让我们顺利的去修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具足这样的因缘和合的条件,并尊重如此的缘起和内外所有的因缘,才能让修行更加圆满。

如同之前所讲,我们要懂得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在善知识段落来讲,主要分为四个段落:(一)性相,(二)依止的功德、(三)不依止的过患,及(四)如何依止善知识。

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并没有太多讲解弟子的性相,为何不做过多阐述呢?因为在前论中已提及,譬如「因如来藏和依人身宝」两篇中也已讲到了弟子的性相因此在前两篇的内容中,「弟子性相」已被归纳入其中,譬如「透过十八种暇满难得人身、最次也要对大乘和三宝有很深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弟子的性相。

首先讲到「上师的性相」,一般在经教乘中,会称为「善知识」,密咒乘就会尊称为「上师」,「上师」一词在社会中,也被普遍使用。印度梵文称「上师」为「guru」,也就是「重」之意。



■  「善知识」就是心灵的挚友

所谓「上师之重」,是说上师「功德」与「恩德」非常深重,并且「善知识」是让弟子的善心增长,所不可或缺的因缘条件,所以,仅仅在「上师」这两字的名相上,就可大致了解上师的意思。

梵文中的「guru 」「重」,代表「功德与恩德深重」,并不是说上师体型肥胖、有几百公斤只之重,而是说上师的功德与恩德非常深重。藏文中的「la ma」便是「上师」一词,意思也是「至高无上」、「在其之上无有更大功德者」,比自己功德高尚的士夫。

所谓的「善知识」的「知识」,在藏文之中念「些涅」意指和自己非常靠近,和自己的心非常亲近,和睦如同亲人一般者,虽然并无血肉关系,但心的距离非常亲近,因此称为「知识」。

「善」就是将你的心带到善的地方者,比一般朋友更值得信任的至交,因为这是在修持佛法上,有助于提升自己佛学造诣的善友。

当然我们可以在「善知识」名称上,了解到如何去依止一位上师。平常在社会之中朋友如何相处,以这种相处、相互信赖的方式去依止,同时上师还具足另一项功德:将你的心「带到善处」的功德。

虽然经典之中会讲,「要将上师当成佛」,我常说,即便你做不到这一点,也要将善知识当成至关重要、极为信任的朋友,如同人与人关系中,最挚亲的朋友一般。

当然我们不会称一般人为「这是我的至交、挚友」,一定是要对跟自己相知相惜、走的很近的朋友,才叫「朋友」,「善知识」也是如此,若不懂这样道理,就会衍生出很多麻烦。

有时我们也会用另外一个名称称呼「善知识」,就是「师长」,在学校之中也有叫「老师」,总之「师长」是在善业方面经验丰富,称为「师」,并为一位「长者」,因此称为「师长」。

在「师长」之中,也有「恶师」和「善师」之别,「恶师」是在造恶业上经验老到,恶业讲的头头之道,并促使你去做的这类人,我们就会叫他「恶师」。

不论善师、老师、师长、善知识,都要比自己更为殊胜,可以引导自己了知不曾懂得的一些知识,并为自己开示、教导,让自己的学习从而增高、增盛。

再讲「上师性相」时,我们曾提及,从声闻戒律到密乘,讲了很多关于「上师的性相」,在「三士夫道次第」或「大乘次第」阶段,也都提及很多上师性相,而现阶段讲解<<脱庄严宝论>>时,是以总体佛教而言,来阐述上师性相,需要何种上师,而并非指仅限于戒律或密乘阶段之中的上师性相。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5

■  「调柔」将心控制好

讲解「善知识」的八种功德时,最主要是以上师性相的功德,首先会讲到「寂静调柔」。讲到「调柔身心」时,也就是「将一切身心不好状态,都转变为好的状态」,称为「调柔」。

「身心调柔」并不只是「身」寂静就可,而是「心」也要同样的安住在寂静状态,藏人有句俗话说,「要说身口调柔,没有比猫更调柔的了」。并不是说此俗语可以广泛和其他说法相比,但讲到「调柔」,我们可以看到猫总是很温柔、很柔和的,发出喵喵的声音。

初学者在修学戒定慧三学之中的「戒学」时,比方说,当我们出现一个非常细微、例如想要杀害小虫的杀念,或想要说一个微弱谎话时,要实时将心念定住,将其拉回,或当眼耳鼻舌等五根将进入颠倒行时,控制自己去强制收回,就像是拉马的缰绳一样,当马要走到另一个方向时,猛烈将其拉回,我们也要将言行都如是拉回。

讲到「寂静」时,会在三学之中说到「定学」。所谓「定学」就是「三摩地学」或「禅定学」,主要是压制烦恼,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安住状态、制止以使五根不落入颠倒行为。

当我们谨慎身口意时,心就可以去控制其它,并且相较于之前更为寂静,就像是马被圈养在马棚之中,不让他到处乱跑,可以透过定学,让我们随处乱跑得心被压制住,让我们的心可以向内收回,并更为安住。

虽然心的状态比之前更为寂静,但只有在安住时才能静的下来,其它时段,例如后得时又会再次散乱,或者入定观修时状态非常之好,出定后就散乱不已,此时就需要三学之中的「慧学」来断除六种烦恼。

三学之中的「戒学」主要是为了修持「止观」,「慧学」主要是为了修持「胜观」,但现阶段的我们无法圆满达成止观和胜观,但若以相似方式去修持,也未尝不可。

讲到「功德殊胜」方面,佛经中有这样说法:若依止比自己功德更为低下的士夫的话,则无法清净自己的自相续,别说增长功德了,还会退步。而若依止一位与己不相上下者,你也不可能获得进步,因为没有任何出入、因此也无法藉此增益。



■  「上师」是让你心服口服者

若依止比自己更高深者,我们平日都说「眼往上观」「取法于上」的话,依止一位「心服口服」的上师的话(法王用中文说「心服口服」),就可将这位上师视为好的榜样、好的典范,如此才能死心塌地地去依止一位功德高深者、功德殊胜者,让这位上师满足自己对于解脱和佛法上的需求。

总之一定要找一位自己可以心服口服、挑不出任何毛病者,必如说两人打架,如果一方打输了、那么只能对另一方佩服的五体投地,再也不敢去滋事挑战,就是要像这样的心态去尊重他。

我们一定要找到比自己功德更为殊胜的上师,但即使找不到可依止的殊胜上师,那我们依止上师的的方式也要是殊胜的,也就是说依止的上师虽然不殊胜,但依止方法一定要殊胜。

譬如往昔阿底峡尊者也曾依止比自己功德知识相平等的上师,而蒋贡康楚仁波切、蒋杨钦哲旺秋仁波切等殊胜大德,在求受很殊胜稀有口传灌顶时,也会向很多老态龙钟的老者、农夫处,求受灌顶口传,这些老农夫没有学问、甚至不识字,但仁波切们仍会向他们求受,并先将这些口传上的文字念给老者,再由老者重新转述一遍,藉此来得到口传灌顶。

这样说法并不是说瞧不起这些老者,主要是在阐述若上师并无功德时,若依止他会有很大利益的话,也同样可以依止一位功德不如你的上师。

讲到「功德殊胜」时,上师也要具足精进。所谓「精进」,其中一个含意就是「欢喜之心」,也就是对于利他和弟子之事业,有一份坚定不移的欢喜心,同时懂得经教教导,可以透过讲、辩、着,来传达经教要理,同时有多闻多学等功德,这都是上师需要具足的功德特征。

上等德上师是要证得真理、证得空性者。其次是证得相似的空性,所谓「证得相似空性」的概念,是说,具备藉由直接、间接、或以逻辑、信心,或通过经典等证得相似的空性,以及对空性有相当德了知等功德。

当然若要教导止观以下的修学时,证得相似空性的上师还算可以依止,但若要教导胜观修持的话,若上师没有真实证得空性,是不知如何正确教导弟子、传授修法之道的。

「善说功德」,上师在说法时,所有一切教法都恰到其处,忠言良药般的开示,可以让弟子感受到是一份无私的教导,且让弟子受益良多,且弟子有所感应,上师透过宣说方式以及通过文字表达,让弟子有所认知,并且让弟子的心为之触动和感动。

之后讲到「悲心」或「爱心」,就是说上师不为八风所动,不为钱财地位所动摇,一心一意只想着让弟子从痛苦中解脱,去救度弟子,也就是说,当上师在摄受弟子、教导弟子时,会克服万难,让弟子解脱。

上等上师是具备自利的六种功德、和摄受他人的四种功德,基本上要具足这十种功德。这是相对于上等上师的性相来宣说的,必须具备十种功德。中等上师至少也要具足一半、五种功德。

提到的这些十种功德、或五种功德,并非是在说上师一定要是人中狮子,或说一定要是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而是弟子能看到上师功德、或弟子觉察到上师具足这样功德时,并且觉得这位上师值得依止的话,就可以去依止他。

大概就讲这么多吧。就此打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6

(今天是印度民主纪念日,在九点半下课时段,德噶寺内举行简单的升旗庆祝仪式,百位小la ma集合在德噶寺大殿外,摇着小小的印度国旗,并唱遥呼上师祈请文,之后在早上十点上课前,la ma们分送油炸甜酥饼及酿甜丸子等印度式甜点,与之同庆。)



法王开示:

首先向大家问候早安!

在「助缘善知识」这部分,之前已经讲过「善知识的性相」、「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及「不依止的过患」,以及从思维和行为上,该如何依止善知识之法。

在昨天所讲到「善知识性相」部分,在<<经庄严论>>讲到很多善知识性相,冈波巴大师以一种总集、总摄要义的方式,将善知识的各种性相,全数囊括于三种性相之中。

这三种属于上师、善知识的性相,即:

    ?    以大智慧引导徒众

    ?    以悲心不舍众生

    ?    不贪恋此生

弟子在还未依止上师之前,首先要先观察上师,当然相对的,上师也需要观察弟子,透过互相观察的模式,来找到具德上师及具器弟子,从而生起坚定的信念及定解,以此来建立起良好的师徒关系。



■ 观察上师的功德,而非缺失 ■

所谓「依止上师」,并不能随便任谁都去依止,若随意依止,将会陷于极大危险中,因此在经续当中会讲说,要观察上师达12年之久,因为视为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此,即使要耽搁如此漫长时间,也在所不惜。

所谓要去「观察」上师、善知识,重点在于去观察上师的功德,而不是去找过失、挑毛病。现代很多人一用到「观察」这词汇,就会从负面状态去观察,(法王用英文说「negative」),一直去挑善知识的毛病、找过失。

若是佛教徒、是需求解脱者的话,一定要从功德面出发,去观察上师的任何功德,并去依止,而非挑毛病、找过失。

因此,最初发心无误是极为关键的,若观察、挑选、依止上师时的心态出现偏差,即使这位上师具足了无量功德,弟子仍将只看到过失,就会出现很大危险。例如帝洛巴大师值遇那洛巴大师之时,看到的只是一位在江边垂钓的渔夫。

总之,若观察后,认识到上师是具德之士,若即使如此却还不去求法,就会蹉跎很多时间。

就像是元朝皇帝依止萨迦班智达时,最初并未在萨迦班智达近前求法,而是观察着萨迦班智长达了六年,当确认萨迦班智达在言行举止各方面都是具德上师时,才向班智达请求说,「现在要依止你,请求你传给我法。」

萨迦班智达响应说,「你观察我是否是位具德上师,耽搁了六年,我还没来得及观察你,因此我也要观察你六年」,这样来回经过十二年后,元朝皇帝和萨加班智达才建立起师徒关系。

也就是在长达十二年中,皇帝并未在萨迦班智达前近前求法,萨迦班智达也未曾为他传授任何法教,空耗很长时间。但其实人生实在是短暂,无法经得起这十二年的蹉跎。



■ 以无常念努力寻找上师 ■

因此,当你在对一位具德上师生起定解,知道他具德后,就应该即刻去依止、求法,并以无常观念及人生无意义等心态,努力去找寻上师,若找到具德上师时,就该即刻去求法,不要再以观察方式持续地拖延、耽搁时间,否则将无法生起定见,就非常不如意了。

总之,在一切显密经教的教法中都同样宣说,在未依止上师之前,弟子才可以去观察上师是否具德,在依止之后,就应当舍弃对上师的观察心态,不能再挑毛病。也就是说,在依止前,要做相当、详尽的观察,否则若依止后,才发现上师不具功德且具足过失,一切行为都是颠倒行时,那就为时已晚,这就是自找苦吃了。

在寻找具德上师时,很难找到具足所有功德的完美上师,譬如五浊恶世时,无法找到如佛一般圆满的上师,但若找到功德胜于过失的上师,也就足矣。这位上师的心量、功德、智慧都比缺失多时,就可以依止。

此处并非说在五浊恶世中,无法寻找到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而是说这样的机会是珍稀难寻,因此若遇到功德比过失更多的上师时,你就可以去依止了。



■ 摄取上师的功德,而非过失 ■

但在依止之后,就要停止观察上师。即使在依止过程中,看到上师诸多过失,也要将此视为自己不清净的心态所致,视为是己身的过失,就如同蜜蜂采蜜一般,蜜蜂不会将整朵花采走,而是仅取蜂蜜,其他部分都可略过不管。

我们依止上师时亦复如是,弟子也应尽力去摄取上师的功德,而不是被上师的过失所污染,因此一定要切记,要摄取上师的功德,而非过失。

我觉得,我们现在能值遇到示现凡夫相的上师,以及兼具功德和过失的上师,其实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可以跟这样的上师相处,上师跟我们一样,会穿衣、会吃饭、会说话,可以和我们直接沟通联系,若没有这样上师,我们是没有机会和福德,去遇到经典之中讲到,住于十地的菩萨或佛的化身的。当然有人会说他会在梦中见到佛或菩萨,但梦只是梦,我们不需要去太执着他。



■ 「示现凡夫相」的上师对我们是好事 ■

有这样因缘具足的助缘,也就是「示现凡夫相的上师」的话,对我们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直接联系他、问讯佛法及其他事宜,而上师就和我们一样,可以来回对话。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希望大家也可以懂得这一点。

如果说某些事情过于圆满(法王用英文说perfect),有时也会被视为是一种过失,譬如对总是吹毛求疵、找碴者来说,即使看到一位完美的上师,也可以从鸡蛋中挑出骨头来。

因为每人的因缘条件﹑因素是相异的,因此,每人对功德都有不同界定,有人觉得这是功德时,有人就会视为是过失。

因此有句俗话云:「弟子的明镜就是上师」,若你发觉上师的贪心过大、痴心过重、或痴心过旺时,就显示你自己的贪、嗔、痴心都很重,由于你自己的烦恼粗重之故,由你眼中才会显现这样一位烦恼粗重的上师。



■ 「弟子的明镜就是上师」■

就如同一位嗔恨心很大的人,他不论看到谁,都会觉得大家都在生气,都在找麻烦,眼见全是过失。因此不论看到上师的任何过失,都要想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所产生。

且即便看到了过失,也要将此过失,当成是产生功德的助缘,将他转为道用,无误的去依止上师,这才是正确的依止上师之道。

因此,像我们这样被无明的黑暗所蒙蔽,被业和烦恼所覆盖、无明和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很难确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理,也无法立刻视之为是真实而去依止。

当然,有时我们觉得「这是功德」时,也要通过观察和仔细思维,最终得到确定在真理上也同样是功德,才可以成立,而不是仅因亲眼见到,就认定这是功德,就评断为是好是坏。

  

■ 看他人功德,自己的因果因此渐趋圆满 ■

罗珠江称大师说,「即便你无法将上师视为是佛,也不要视之为狗和毛驴」。如果总是找过失,把上师视为连狗驴都不如的话,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很大危险。

这道理不仅限定于上师,对于所有人都适用,我们都不应指证他人过失,而要看其功德一面。因为,因果不可思议,业果也同样不可思议。我们是无法了知一切法及所有因果的。

就如同传承祖师所讲,看他人之功德,察自己之过失。因此,他人即使仅有细微的一丝慈悲心和爱心,也要当成是功德而去尊敬。

此处并非说要将别人或上师的过失视为是功德,而是视功德为功德,将重心摆置于上师本身具足的功德上,去尊重、赞扬、弘扬这些功德,而不是将焦点放在指证上师过失上。以这样方式,我们慢慢就能深入了解到如何取舍善恶,在依止上师的方方面面,才不会再出现错误。

因此「善知识的性相」部分,就在此处做简短结尾,接下来主题是「依止上师的功德」。

过去曾降临的诸佛佛子,未来将降临、及现在正住于世间的诸佛佛子等,都是依靠依止上师,从而积累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以此集资净障方式,从而获证佛果,都是依靠上师得来的。

因此,回顾往昔的高僧大德、传承祖师们依止上师的方式、依此证得的空性及正见等,及他们宽广无量的利生事业,在在处处都让我们知晓,依止上师确有极大功德。

比方说阿底峡尊者被尊称为「五浊恶世之尊」,印、藏诸多佛学事业之中,他贡献卓伟、且培养出无数后学徒众。不同于众多印藏高僧大德,他之所以有如此宏伟的事业,是由于依靠依止上师而得到的功德,也就是说,由于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殊胜,从而成就「至尊阿底峡尊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7

■  阿底峡尊者以依止上师,成就至尊佛行事业 ■

阿底峡尊者是如何依止上师的呢?尊者的根本上师赛林巴大师,尊者平日不会直呼上师尊者的名号,当他从其他处听到名号时,他随时随地都会起立恭敬地顶礼。他常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些事业,都是源自于上师赛林巴的恩德。」

所以,当他听闻上师名号时,他会说「我上师对我恩德不同于他人」,提到上师他总会热泪盈眶的哭泣。阿底峡尊者对上师的信心和尊敬比对其他上师都大,为何特别对赛林巴大师具备如此深刻的恭敬和信心呢?阿底峡尊者说,「我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功德,只有一点点善心,然而这一点点善心,也都是源于赛林巴上师的恩德。」

密勒日巴大师和马尔巴大师之间的师徒关系,也是众所周知,最初密勒日巴大师因为母亲的话语而去修持诛法,并诛杀乡民及残害了许多的生灵,造作了无比的恶业。

但当他依止马尔巴大师后,总是把马尔巴大师视为是最主要上师、视为是自己生命的一切,不论马尔巴大师如何教导、折磨他,他永远依教奉行,从未生起过邪见,因此获得了即身成就的果位。

像是密勒日巴大师如日般的弟子冈波巴大师,以及如月般的弟子惹琼巴大师,同样也是如此。当然在依止上师方面冈波巴大师比较殊胜,而惹琼巴大师曾前后三次毁坏上师旨意,但密勒日巴大师却对惹琼巴有不同于其他的慈爱。

若以世人的话来讲,可谓是视为己出般,即便惹琼巴大师诋毁密勒日巴大师,密勒日巴大师也会不挂心上,而是比之前更为慈爱,若惹琼巴大师是马尔巴大师弟子的话,可能早就被逐出师门了。

总之,惹琼巴尊者的性情有些古怪,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小邪见,他总是会想,虽然密勒日巴大师传授了无比高深的修法之道,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教导,而大老远去印度学习,学成回来后,并生起一些傲慢,认为「上师虽然修为上比较高,但比起学问,我还是造诣更深的」,曾这样生起一些有的没的邪见。

但因为他对上师的信心是无比坚定,最终也能不舍肉身地直接前往空行剎土。因此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是比海深、比天广,在此无法一一阐述、讲解。总之,依止上师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而「不依止上师的过患」部分,在「依止上师的功德」之中,也会间接了解到,在此处就不需多做解释了。

依止善知识的「方式」之中,分为「思维」和「行为」两种方式。

在「思维依止上师」的方式之前已述,以三信方式:清净信、欲乐信和胜解信三种,依靠十八种暇满难得的人身、助缘三信及虔敬心,来依止上师。

在依止上师的「行为」上,最上等的依止上师方式是以法供养,也就是以修法方式来供养、依止上师,中等者以身口来承侍上师,最下等是财物供养。

虽然区分出上中下三种依止上师方式,但这并不代表是种硬性规定,一定必须如此,否则有人会想说,「既然分成上中下三等,那我一定要做上等法的侍奉依止,要以法供养来使上师欢喜,其他两者依止方式,我就不做了。」

  

■ 上师的需要,弟子尽力承办,就是上等依止法 ■

这并非定数,主要是看上师需要何种侍奉,弟子就要尽力承办。只要能令上师欢喜,即便是最下等财物供养,只要能令上师欢喜,也会成为上等侍奉方式,若无法满上师的意、满上师的愿,即便是以法供养修持,也无法是上等侍奉上师的方式。

谈到「令上师欢喜之法」,并不是说像是我们世人的阿谀奉承、拍马屁或看脸色行事之道,此种行径并非让上师欢喜的真实之道,而是说「要满足具德上师的心意」。

何谓「满足具德上师的心意」?<<入行论>>中讲到,「超胜利他事业,唯有令佛欢喜」,不管任何利他事业,只要能令佛和上师欢喜,就已经超胜一切的修法和利生事业。

主要是要能满足具德上师的意愿。当然上师的意愿就是要你修持佛法来侍奉他,也就是若你能如理、如法地来修持,就会让上师欢喜。若你并未如法修持,上师就不会欢喜,因此最重要的还是你要去精进修持,如此一来,则最终目的会达成、上师会欢喜,你的修行也会更加圆满。

竹巴噶举大成就者竹巴昆列大师教言中提到,某次,很多人问竹巴昆列大师「有一位非常大的有名的上师在灌顶,你要不要去阿?在非常殊胜大的上师处,求受一个非常大的灌顶。」竹巴昆列大师回答,「如果只是灌顶,不需要守持任何誓言,就可以成佛的话,我就去。否则,我就不去了。」

竹巴昆列大师说,因为所谓誓言有很多,几乎有几千万种,但总集归纳起来,都是落到对上师身口意的誓言上。」所谓「身口意誓言」现今很多人都在讲,只要不违背上师意愿,就不会破坏师徒之间的誓言,但仅仅光说「不违背上师意愿」,也是非常难的。

因为你所依止的上师若不是具德上师,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说身口饮食起居或财务,来令他满意,但若遇到具德上师,唯有修法能满他的愿,无法修法就无法满愿,师徒誓言也有很大危险,因此并非一件易事啊!

  

■ 上师重要,弟子更重要 ■

因此讲到「依止上师」时,「上师」和「弟子」两方面都同等重要,都占有五十对五十的份量,两者都必须要有很大精进和努力,或许弟子方面需要具足更多的条件因素,可能会占到百分之六、七十之重。

所以,两方面都非常重要,并非说上师具足一切,弟子就不需要准备、就会快速轻松的达到佛法成就,并非如此。

有时我们去想,「这个上师真的不尽如意,真的不行,自己依止方式已经很好了,我对他有信心,却得不到任何加持」,可能会将一切错误怪罪到上师身上,而非归因为自己的过失。

总之,并不是说一切都依赖上师为你做好,弟子也要观待各自的行为和精进,如此一来,才能建立良好师徒关系。

上师非常重要,弟子也是同等重要,两者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譬如若上师具德,但弟子并不具器,弟子也不可能得到成就和加持。反之若上师不具德,但弟子具器,弟子也得不到加持,因此两者一定要均衡平等。

师徒之间,也要就像是自行车、单车一样,现今也会有很多轮子的单车,但此处讲的是两轮单车,单车的每个轮子都不能出毛病,一定要两轮都可以滚动,且两者的滚动速度和滚动原理都要相同才行。

善知识分为「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两种,若具足外善知识后,自己缺乏方便修持,也不可能成就任何利益。

当外在的上师、善知识做好一切万全准备,心中的上师也要同样准备充分,这是非常重要的。若外在上师已经为你准备好,可以随时让你修持法门,但心若没有做好准备,也是没有利益的。

因此,外在善知识和内在善知识,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都要做好准备,否则无法达成任何目标。因此要在心里做好准备,无误地做取舍、订一个目标、做一个圆满的计划。

当然,依止上师并非易事,即便你有上师的外在因缘,但若内心还不具备任何准备,也不会有任何利益,因此最主要还是自己的内心。

就像之前所讲,单车后轮的速度一定要跟得上前轮的速度,这样才能跑得更快。提到上师或善知识依止方式,真的我们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原理,我们会将上师分为很多种,例如传法上师等,上师也有很多不同模式,但只要自己懂得修持时,都会非常殊胜。

例如讲到「无常」阶段时,我们可以看到外在世间,包括气候变化、春夏秋冬更替等,无一不在表达一种无常观念,这并非是像是死亡无常一样的可怕,但也在为你阐述着无常的理论。

「无常」的理念并非仅在经书中才能读到、了知到,而是说你可以亲眼真实体会的到、见到的。因为这些一分、一秒、一剎那不停歇的变换、无一不在表达着无常理论。

无论外在人或事物以及轮回一剎那都不曾停歇,一分一秒的转变,都在为我们展现无常的本性、展现世间万物的真理,因此我们外在的一切所见所闻,都是传达无常的信息,就跟我们上师一样,教授着很高深的无常之法。

只要是懂得修行的人,你可以从外在上师及一切人和事物上,去了解到「无常理念」,从而去观修。以前也有这样公案,往昔声闻阿罗汉也会到山洞中,看着骷髅来修持无常,最终在尽轮回时期,也会获得解脱。



■ 外在事物结合内心体会,才会事半功倍 ■

因此自己这方面,要时时、刻刻、处处去观察外在一切无常、观察一切物质,并将见到物质的无常本质,和自己内心结合做好联系,这样的话,自己见解才会慢慢增长、生起真实正见。若外在事物不结合自己内心,若两者联系不是很好,也就会事倍功半,不会有任何成效。

就像如果对于人讲话都语意不清、难以沟通,遑论其他了。「对牛弹琴」的成语,大家应该也听说过,以前有一位非常精通琴艺的艺术家,对自己琴艺非常满意,觉得任谁听了都会深深被吸引,若对其他动物弹一下,应该也会有很大回响,因此他就想说,「我去对个牛弹弹看,看看有什么反应」,因此就跑到牛棚去弹琴。

不论他使尽浑身解数,牛理都不理他,只管自己吃草。他就想,看来对人弹琴的方式对牛是不太行的,因此用对牛的方式来弹吧,因此就效仿牛弹出牛的声音,才得到牛的反应,牛的耳朵竖起来、回敬一些哞哞声音,这也就是说,当内在、外在两者关系相结合时,一切事物就会非常容易,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讲到的是「方便即其口授」。也会提到之前所讲的「转心四思维」,也就是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等等,因此无需再次多作解释。



■ 自己不修持,佛怎么转法 lun都没有用 ■

这次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中要讲完是不可能了,因为这本书共有一百五十页,但目前才讲到二十页,今年是很难结束的。但又有人提议说,如果今年能讲完,真是会非常殊胜。

但我觉得,这几天课程之中讲授的内容,若是一个想要修法者,修一、两年都已经足够,因此说即使讲不完,也没有太大关系。

比方说一个不修持的人,对他讲所有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讲几百次,也没有任何利益,往昔帝释天梵天等以七支供养等请求佛陀传授法门,因此佛陀传授大藏经等无量法门,但是现在的人还是不满意,还说要转法 lun、还说请点亮佛法的明灯什么等,但他们却不去修持,若不去修持的话,就算转千次fa 轮、点万盏佛法明灯,也没有任何利益。

因为佛陀已经淋漓尽致、毫无疏漏的为我们转了这么圆满的fa 轮,你们还不满意,佛陀都转完了,还要转什么,还要点什么样的明灯呢?若自己不用心去修持,讲再多也没有太多利益。

因此说要结束课程、要点明灯、要转法 lun,虽然很多人这样提议,但若不去修,也没有利益。即使此次未能讲完,未来还是会圆满呈献给大家。没关系,前几天下午有事情、身体也不太舒服,因此没能为大家开课,(法王用康巴语)但今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来为大家继续讲课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8

大家下午好!今下午要讲的就是「方便即其口授」,主要是讲「转心四思维」,也就是四种厌离心:「暇满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及「轮回过患」及「观修慈心和菩提心」等。

<<解脱庄严论>>中着墨最多者,就是「方便即其口授」,因此虽不知是否能呈现完,但我会尽力去讲解。



正文:

彼方便即教授。那么,我们也有因如来藏,无使轮回以来相续之故,总的也得到过所依人身宝,助缘善知识也值遇过,为什么产生此前没有证得佛果的过患呢?这即是我等未证佛果的四种违缘所导致的过患。

那么,比未证佛果的四种违缘是什么呢?即:

? 贪恋今生的行径

? 贪恋轮回的安乐

? 贪恋寂灭的安乐

? 不了知成佛的方便

何以遣除四种违缘呢?由听闻善知识的教授并加以修习即可遣除。彼善知识之教授有多少呢?

摄颂:修无常轮回、过患及业果,修慈心悲心、发菩提心法,由如是四者,摄一切教授。」

应知即是:

? 观修无常的教授

? 观修轮回过患及业果,可以对治轮回安乐的贪恋

? 观修慈心和悲心,可以对治对寂灭安乐的贪恋

? 发起殊胜菩提心诸法,可以对治对成佛方便的不了知,及

? 从皈依至二无我义的修习以上,抑或五道十地以下,都可以是发心之法。

再次,有些法是发心之所依,有些法是发心之所缘,有些法是发心之仪轨,有些法是发心之学处,有些法是发心之利益,有些法是发心之果,不被发心所摄持的大乘法是没有的。

因此,这所有的教授均是源于善知识,依赖于善知识,<<圣华树庄严经>>亦云:善知识为一切善法之源。又云:遍知者依赖于善知识之教授。

? 首先宣说对于今生行径贪恋的对治观修无常,这也是通常之一切有为法皆为无常。佛陀亦教诫:诸比丘,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复次如何无常呢?即:积际必尽、堆际必倒、合际必分、生际必死。

此亦如<<法集要颂经>>云:积聚必散坏、兴建终倾颓、相遇终别离、生者终归死。

? 复次如何观修呢?摄颂:类别与修法,观修之利益,彼三者尽摄,无常之观修。



其中类别分二:

1.外器世间无常

2.内情无常。

    ?    外器世间无常分二:

    ?    粗无常

    ?    细无常

    ?    内有情无常亦分为二:

    ?    他无常

    ?    自无常。

彼等观修方式,首先



1.外器之(1)粗无常:自下方的风轮起到上面的四禅天处以下,此间无有自性恒常、坚实不坏的。有时初禅以下被火焚尽,有时二禅以下被水淹没,有时三禅以下被风摧毁。被火焚尽时连尘埃也不遗留、譬如酥油被烤化了一般;被水淹没时连渣滓也不遗留,譬如盐溶于水中水中一般;被风摧毁时连残余也不留,由于风卷尘埃一般。

此亦如<<具舍论>>云:以火七毁水一毁,如是七水毁灭后,(亦复以火毁七次)最终以风而毁灭。四禅天处,不为火、水、风三者所毁,里面的众生死殪后,即自己毁灭。

此亦如云:无常彼之无量殿,与众生同生灭故。

此世界界这世间界这次亦将现见将被火所毁。

<<德施请问经>>云:此世间界满一劫,虚空自性成虚空,虚弥山亦遭焚毁。

1-(2)第二细无常,即

a.四季变迁的无常

b.日月升沈的无常,和

c.剎那的无常。

其初者:

a.春季到来之力使的此器世间大地亦松软,颜色亦红艳,青青的草木也吐出新芽来,这也是无常迁变之时来临了啊!夏季到来之力使得大地亦湿润,颜色亦青翠,青青的草木也变得枝繁叶茂,这也是无常迁变之时来临了啊!秋季到来之力使得大地亦坚实,颜色亦黄烂,青青的草木也果实成熟,这也是无常迁变之时来临了啊!冬季到来之力使得大地亦封冻,颜色亦灰暗,青青的草木也干裂枯萎,这也是无常迁变之时来临了啊!

b.日月深沈的无常:白尽到来之力使得此器世间皎洁明亮,夜晚到来之力使得漆黑一片,这也是无常迁变的讯息阿!

c.剎那的无常:前一剎那时的彼器世间不会安住于后一剎那时,如安住般的驻留乃是其余之同类的产生,譬如瀑布之续流一般。

内有情无常分二,首先

2-(1)他无常,三界之一切有情都是无常的。<<圣方广大庄严经>>云:三界无常如浮云。

2-(2)自无常,自己也是无有安住的自在而终需迁逝的,应知彼亦分为观察自相续和结合他相续两类。



其初者应如是观修:

    ?    观修死亡

    ?    观修死亡的法相

    ?    观修寿命衰灭和

    ?    观修别离。

其中

    ?    观修死亡,应心想,我不会在此世间停留太久,将来即前往后世。

    ?    观修死亡的法相,应心想:我此寿命已尽,此气息已停,此身体将变为尸体,此心识要飘往他方。

    ?    观修寿命衰灭,应心想:从去年到现在,一年已经消逝了,即如许而寿命顷刻缩短,从上个月到昨晚,一个月已经消逝了,即如许而寿命顷刻缩短,从昨天到今日,一天已经消逝了,即如许而寿命顷刻缩短,从刚才到现在片刻已经消逝了,即如许而寿命缩短。

<<入行论>>亦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灭,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    观修别离,应心想:现在拥有的我之亲眷、财产和身体等这些珍视者,亦不会与我长相厮守,很快就会别离。<< 入行论>>云: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等等。

抑或,以九组的方式来观修死亡。

应想:

    ?    自己必定死亡

    ?    何时死亡不定而死

    ?    何者也无有帮助而死。复次必死亡的理由有三:

    ?    往昔无有不死而遗留者的缘故、

    ?    身体是有违法的缘故、

    ?    寿命剎那衰灭的缘故,必定死亡。

其中往昔无有不死而遗留者故必定死亡,马鸣阿舎黎云:地抑或天界,生而不死者,汝曾见与闻,抑或生怀疑?因此,连那些有无量神变的具通仙人们,也找不到可以逃避或解脱的不死之地而尽归于死,又何况我们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8

此亦如云:具五通大仙,虽远行空中,亦不能至彼,行境无死地。而且诸圣者缘觉和大声闻阿罗汉最终也要舍身,又何况我们呢?

如是<<法集要颂经>>云:任诸缘觉众,诸佛之声闻、亦需舍此生,何况诸凡夫?

甚至连正等觉佛陀的化身,以相好庄严如金刚之自性,也要舍身,又何况我们呢?此亦如圣勇阿舎黎云:所有诸佛身,以相好庄严,金刚自性身,若亦成无常,何况如芭蕉,无实余有情?

身体是有为法的缘故必定死亡,凡是有为法皆为无常,一切有为法皆为坏灭之有法。

<<法集要颂经>>云:呜呼,诸有为法乃无常,生复坏灭之有法?

所以,此身非无为法而是有为法故,即是无常、必定死亡的。

寿命剎那衰减的缘故必定死亡,即寿命剎那剎那消逝而趋近于死亡。彼若不明显,则以相似的譬喻:

    ?    犹如力士射箭

    ?    山顶逝水

    ?    牵往刑场之囚犯一般,寿命乃迅速消逝。

(1)第一譬喻力士射箭,犹如于空中任一处剎那也不停留,速疾奔向鹄的般,寿命也是剎那不停的疾速死亡。此亦如云:譬如力士夫,箭由弦上发,不停速至鹄,人寿亦如是。

(2)再者第二个譬喻山顶逝水,彼亦片刻不停地奔流一般,人寿也是不可停留,尤为明显。此亦如<<宝星陀罗尼经>>云:诸友此寿速流逝,犹如陡坡水疾奔,凡愚士夫不了知,无智自傲耽受用。

如<<法集要颂经>>亦云:如大江流水,往而悉不还。

(3)第三个譬喻牵往刑场之囚犯,一步步逼近死亡,我们的寿命亦与之相似。

此亦如<<圣树经>>云:如赴刑场犯,迈步进死亡。

<<法集要颂经>>云:譬如必死囚,一步步迈出,近于死前般,人寿亦如是。

大概就念诵到这里,此章是在强调「思维死亡无常」的重要性,有些人一想到「死亡无常」就会想到自己会死,而涌起很大的悲哀和忧伤,但此处并非仅是让你对死亡生起畏惧之心,因为如此这般对死亡的畏惧之心,动物也同样具足。

  

■  所有修持中,「观修无常」最为重要 ■

这里主要是让你了解到,当你已获得非常稀有难得的暇满珍宝人身时,不应该去浪费他,而不应该去虚度消耗,应让这难得人身具足意义,这才是死亡无常的真正之理。

总之「观修无常」是一切修道之根本,不论从小士夫之发心,乃至五地十道的修持过程,都需观修无常。

在观修「无常」时有一个特殊涵意,俗谚云:「在一切脚印之中,要属大象脚印最大」,就如同大象脚印一样,在一切修持法中,「观修无常」最为重要,因此观修无常时,要将「无常」作为修法的动力,去自我鞭策、激励自己,让自己更精进于佛法修持之道。

正文之中对无常作了两种区分,即「外器世间的无常」以及「内情众生的无常」,讲到外器世间无常中,也分为粗和细两种,整体来讲,「粗之无常」就是总体世间的成住坏灭,而其中的四季变换及内在一切变化,则称为「细之无常」。

科学家们以逻辑推理方式来看世界形成过程,当初宇宙还未形成时,出现宇宙大爆炸,然后粒子、原子慢慢形成,最终产生出地球,地球也是好像经过十几亿年,如此长时间的逐步形成,从一个没有任何生命体存活的状态,直至演变至今,成为可让一切有情众生依赖、生存的地方。



■  「无常」才会有宇宙  ■

最初演变出水中生物,慢慢演化到陆地生物,然后是恐龙时代、恐龙灭亡后其他众生产生、接着猿猴出现、慢慢进化为人等,这一切转变,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分钟、一剎那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最终我们人类才得以出现。

从地球形成产生至今,地球一分钟也没有停歇,也由于地球从不停歇,慢慢转变着、且变得更好,因此让我们现今可以看到这样美丽的地球,成为我们赖以维生之地、供给我们一切生存条件,这都是一分一秒一剎那的转变、以无常的方式而形成的。

藏人星历中有很多不同的日历,例如官方日历、楚布日历、智慧林日历等很多星算法,而我们说的十八亿光年左右,主要是以最长的「光年」作为计算,我们平常用尺或公里来计算长度,但若实在太远,则只能用光的速度来计算,也就是光在一秒钟中前进的速度,大约是三千万公里。光一秒可以绕地球七圈半,以这样速度,还要走十万光年才行。

宇宙之中,星球多不胜属,通过预测推理,大约有一百亿个繁星,其中像我们能见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我们居住的太阳系中,繁星的距离也是相当于十万光年。

因此彼此间的距离之遥,是很难思议的,讲下去就要变成物理课程了。这里是针对出家众比丘和比丘尼来做简单解释,并非对物理科学很有研究者而讲。

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有很多繁星,据说离地球最近者有二十个星球,但若想抵达,也要走三百万光年才行,若要到其他星球,可能会花上个几百万光年,因此宇宙的广大无边是可想而知的,而太阳系也同样是广阔无垠的。

太阳系中,主要是太阳,太阳的宽广,足以容纳下一百万个地球,太阳又是由水星、金星、火星等九大行星所围绕。围绕太阳的九星中,最特殊的星球,就是地球,因为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而直至现今,科学家也未能寻获其他任何可让生物存活之处。

如此广阔的外器世间宇宙星球系不停转变着,从而成住坏灭,有时想想,宇宙坏灭的规模之巨大,非常骇人,而这么大宇宙的都会坏灭,遑论像我们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当然也会坏灭。

因此讲到「内情」、有情众生时,会以我们自己为主,以及加上自己父母、亲戚、邻居、认识者,我们都为今生事情而忙着奔波,为自己今生的目标去拼搏,但当太过计较今生的一切时,就亟于达成一些今生的成就,因此将时间都花费在今生上。



■  死亡无法预测,因此想到就要去做 ■

但也有很多例证显示,虽将所有时间都花费在今生上,但还是无法如愿就已死亡。譬如有人此时死亡,有人将工作进行到一半、还未打下基础时死亡,或还未入行前就已死亡,看到很多人死去,也听到很多人的死讯,这都是在给我们警示说:死亡不知何时会降临,或许在今天晚上、或许明天早上,或许就是现在。

总之不论过去、现在、未来,不论何种众生,从未有众生能免于一死,死而复生者也从所未闻,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一生,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谁,都终归一死。

我们的寿命无法增加、也不能填补,只会慢慢消耗而致最终消失,因此,切莫将一切修法事业推迟到明天、后天,总是想着明日复明日,而应当想着,要在此时此刻、在这个坐垫上,就去修持、去做事,而不是总想推迟到明天、后天。

因此噶当派祖师们说「想到时就要做到」也就是当你想到时,就直接去做,而不是先想后做。如果想和做之间隔离了,那么就会被耽搁,之后就会因为放逸,而不断推迟。

听说现在有一种可设定自己寿命的时钟,像我们即使能活很久,最多也只能活到七八十岁,例如设定七十岁为一生,一生下来时就会调时钟,然后时钟会逆时旋转。假如你已经消逝了二十年,那么时钟就会报告、警示你说,你还剩多少年、多少小时、多少分、多少秒等,让你警惕,分针秒针真也会搭搭搭的响着,让你随时警觉到自己还剩下多少寿命,若有这样的时钟应该对我们把握时间有很大的帮助。

过去已经消逝,虽然往昔经历了很长时间、出现过很多的人事物,但现在,过去的一切就像逝去的一剎那一样(fell like one second),然而,未来还未到来,会如何也只是个未知数,因此只能在现阶段,把握这个当下,立即去修持。

  

■ 「无常」代表新机会 ■

当然,「死亡无常」的观念有时又会束缚到自己,让自己畏惧封闭,因此我们也要想开一点,去从正面思维,正面思考时,「无常」也有很多功德。

从细微之处去观察,譬如弹奏乐曲,因为乐器有很多不同音调旋律,不同音阶、音调,若不具「无常」,就只会恒常是同一个音调,下一秒会否有不同音调也不得而知。因为有无常,才会有不同音调,而产生出悦耳美妙的音乐。

因此有时也会觉得「无常」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无常」是创造了机会,在每分、每秒中,我们都有新的机会,都是崭新的一页,可以让我们去转变,去把握。

过去都已经消逝,因此不要将心力耗在过去之上,即使你早上是作恶多端的坏人,但下午仍有转变机会,就算上半生作很多坏事,不代表下半生不能透过忏悔去行善,这都是源于无常之理,才可以去转变,变得更好。

因此,从正面来讲,无常是件好事。



■  当下有意义,人生就具足实义 ■

同理,「无常」所表达的意义是说,所谓「人生」,并非从出生到死亡的整段时间,才称为「人生」,而是说人生可以是一种时段(moment),「当下这一刻」,就是自己的一生,如果当下这一刻具足实义,那么你的人生也就具足了实义。

即便某人一生都在造恶,但若他临终时生起善念,也可让他的人生具足实义,因此「人生」不用等很久,不需要从一生到命终,而是每分每秒都是一生,都该去把握。

噶当派上师会将一天视为一生,起床观想自己是从母胎之中出生,入睡时思维慢慢趋入死亡,以这种方式思维忆念死亡,可以调整自己对待死亡的心态,也可以对死亡做一些有把握的准备。

另一方面来讲,虽然我们将死亡视为非常恐怖黑暗,一切都会宣告结束,但是,第二天起来太阳照常生起,又有一个崭新生命,将死亡视为自然知识,就不会觉得畏惧,而是像是起床睡觉一样自然。

所谓「死亡无常」,并非说想着「我会死」而忧心忡忡,而是通过无常的转变,我们应该更去把握时间,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具足意义,从现在、从这个当下开始,去精进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否则若总是畏惧死亡,那就只能在临死前吃吃甘露丸、头上放放佛像,才能减轻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了。

一定要讲到五点半,本来以为是无常,但这时间怎么都不走动了呢?(法王看手表)

在我小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去背诵经文,教我念经的老师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时钟,总是会希望时钟走快一些,觉得很难度过,等老师出去时,我就会快快冲到时钟前,拨动时间,让他快一点(法王用手笔一个旋转的动作),当然不能调太多,只能调十分钟、十五分钟,调太多会被发现,因此老师总会说,「喔!怎么今天时间过这么快啊?」

例如这次的尼众辩经法会,同样也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现在讲到「无常」,我们也可将法会视为是一种修法机会,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殊胜的机会,去精进修持。



■ 「这是噶举传承祖师都聚集在此的盛宴」■

我坐在这里,有一个特别感受,大家可以看到大殿之内,挂着各种唐卡,本来我想挂上噶举传承祖师们的唐卡,从金刚总持到帝洛巴、那洛巴、马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至第一世法王到十六世法王,都想挂上去,但实在挂不下,因此只有十五世法王唐卡,十六世法王以后面这尊法像来代替。

这么多佛像挂在这里,而我坐在法座上面,面朝着你们,召开这次法会,一方面好像是由我在带领、主持着这次尼众辩经法会,给予你们尼众这次修法机会。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觉得,这是噶举传承祖师及历代噶玛巴都聚集在此的一次盛宴,因此我觉得,历代祖师和噶玛巴都在异口同声的支持着,并且给与我力量,去举办、成就这次法会。

因此,我只是一个代表而已,由我来代表历代祖师及历代噶玛巴,而他们也同时在场,加持着大家,赐与我们守持佛法、弘扬佛法的机会。

我觉得这是祖师们的愿力,因此我有这样真实的感受,可以感受到噶举传承祖师和历代法王都聚集在这里,正为大家主法着这场殊胜的法会。

就如同太阳能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有时我们要点火,会用放大镜,以调焦方式来引进阳光来点火。



■  「我会生生世世摄受你们」  ■

阳光主要来自太阳,放大镜是助缘,我觉得我只是一个放大镜,而且是很普通、很差的放大镜,给大家一些光芒和温暖,主要还是依靠上师们的大悲加持,才产生这些力量。

并不是说现今就由我一己之力,而是未来也会出现噶玛巴,不论噶玛巴的转世会住世多久,但只要有噶玛巴,他的大悲和大爱都不会间断,因为噶玛巴给予的大悲之爱,是不分男女老少的,不分高低贵贱的。

尤其是在此参加辩经法会的尼众们,我觉得,我会生生世世摄受你们,我会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此次只是第一届,有很多流言蜚语,说「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这不是一件好事」「这真是五浊恶世的恶兆啊!」等等,但请你们不要畏惧、也不要低头,一定要把握机会,如理如法修学三学法门,去弘扬护持佛教,成就佛的利生事业。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修持,去圆满佛的意愿,去坚定不移的挑起一份责任,继续服务、去利益众生及佛教,我觉得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今天就讲到这里,Finish, finish, mosquito Is coming。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39

大家早安!继续昨天的课程,也就是「死亡无常」的段落。

(口传课文:)

?「何时死亡不定之理而死」,也有三个理由:

   ?   寿命不定的缘故

   ?    身体无实的缘故

   ?   死缘众多的缘故,所以何时死亡不定而死。

1.复次初者(死亡不定的缘故):

他趣众生与他洲人类的寿量都是有定数的,然而我们南瞻部洲人类的寿量则不一定。

《具舍论》云:此瞻部洲不一定,最初十岁初无量。

彼亦如何不定呢?

《法集要颂经》云:

或有在胎殒,如是有初诞,如是有爬行,如是有跑动,有老或有少,有些青壮者,渐次皆离世。

2.身体无实:

这个身体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无有任何坚实之实质。如《入行论》云: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复以智慧箭,剔肉离身骨,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当自如是穷,何处见精妙。



3.死缘众多:一切之自性无不成为死亡之缘。

《亲友书》云: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沈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何者也无有帮助而死」,理由有三:

    ?    财物饮食无有帮助

    ?    亲友无有帮助

    ?    自己的身体无有帮助。

其中

    ?    财物饮食无有帮助,《入行论》云:长时享安乐,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如是,财物饮食不仅对死亡无有帮助,还损害今生来世二者。其中损害今生,由财物饮食的缘故而产生斗争和守护奴的痛苦,后世则以彼异熟果而堕入恶趣。

    ?    其中亲友无有帮助,如《入行论》云:死亡降临时,子等难为怙,父及亲眷非,汝无有依处。如是,亲友不仅对死亡无有帮助,还损害今生来世二者,其中损害今生,担忧彼等死亡、生病和失败而痛苦极大,后世则以彼异熟果而堕入恶趣。

    ?    自己的身体无有帮助,及身体的功能无有帮助和身体本身无有帮助。其初者,虽孔武有力也不能遮止死亡,即便是坚忍和捷行也不能逃脱死亡,聪明善言、口若悬河也无济于事。譬如太阳移向山的背后,任谁也不能拖延或控制一般。

    ?    身体本身无有帮助,如《入行论》云:多艰所成办,衣食养护身,离汝鸟犬食,或为烈焰焚,或于水中腐,或掩地穴中。如是,此身体不仅对死亡无有帮助,还损害今生来世二者,其中损害今生,此身体不能忍受痛热寒饥渴,担忧被殴打、杀害、绑缚、刮剥而痛苦而痛苦极大,后世则以此身的业缘而堕入恶趣。

    ?    结合他相续时,看到、听到或意念他人死亡,全都结合自己来观修。

其中

    ?    结合「看到他人死亡」:

自己的亲戚等是身体强壮、容光焕发、感受安乐,不会做死亡念头的一个。而像今天换上不治之症,体力顿消连直立亦不能,容光褪尽、无精打采,感受痛苦而无消除病痛的方法。

不能缓解痛苦,医药与外治法也无用,仪轨经忏亦无助,知道将死而毫无办法,亲眷最后围绕,吃最后一次饭,说最后一次话时,心中应思维,自己也具有这样的自性,这样的法、这样的法相,不能逾越此法性啊!

然后,彼一断气,则今天以前纵如何珍爱,此家中无一不可的一个,现在那尸体却是连一天也不能放在这家中了。从卧处用背带打成结,即称为背包。

由背尸者背起拿到外面时,有的人抓住那尸体做悬吊状,有的人做泣不成声状,有人昏倒做晕厥状,另外有些人则说,这就是泥土、这就是石块,你这样做太不明智了云云。

那尸体越过了门坎,这下何时再也不能返回里面,看到时应思维,自己亦将如前阿!然后,那尸体被运往尸陀林,为虫所摧、被野狗和胡狐等啃啮,尸骨脱落等,看到时应思维,自己亦将如前阿!

    ?    结合「耳闻他人死亡」:听说某某人死了,听到彼处有具尸体时,应思维:自己亦将如前阿!

   ?  结合「意念他人死亡」:自己的家乡、村落、家庭中与自己亲近的所有老幼都死去,全部忆念后,应思维,耽搁不了多久,自己亦将如前阿!

此亦如经云:「明天及后世二者,何者先至不确定,明日生计莫勤勉,理应精进后世利。」

观修无常的利益,了解到一切有为法皆为无常后,就会遮止对今生的贪恋。此外能增添信心,做精准的助伴,迅速远离贪嗔而作证悟法平等性的助缘。

------《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第四节:宣说有为无常。------

藏版的《解脱庄严论》中,有多处混淆和错误之处, 因此在「死亡无常」这部分同样也出现很多疑问及不确定,因此打算利用下一届、也就是十八届噶举辩经时,做一个研讨会,所以,从现在开始,各佛学院的堪布可以去先察看数据、去研究此论上出现的问题,及该如何解决。





■  希望下届辩经法会能整理出正确版本 ■

并非仅为噶玛噶举传承,而是为整个达波噶举传承闻思。对整个达波噶举传承而言,闻思《解脱庄严论》非常重要,但现今佛学院很少对此做学习,因此我希望,每间佛学院、每年,至少有一次讲授。之前我也听说《解脱庄严论》有一部很详细的释论,目前还未找到,仍在际遇找寻中,若找到,则对现今不明之处会有很大帮助。

通过这样《解脱庄严论》研讨会,希望能详细解释其中问题,并比对各种版本,最终出版一个非常圆满完整的《解脱庄严论》。也有人说,若能出这样一本书,就真的是太完美了。希望之后研讨会能够有这样殊胜成果,当然依靠藏文而有很多中文、英文翻译版本,而从藏文就已出现很多错误,因此翻译版本也会随之有错,都要一并改正、重新整集出完整版本。



■ 「死亡无常」囊括一切修持 ■

在「死亡无常」的教授之中,是囊括一切修持的,当然像是作者冈波巴大师的心中,具有对「死亡无常」无比的经验和深刻修为,因此他的教诲自然会对我们起作用、会触动我们,而非像我一般,既无经验也无修为者所讲之语,词句力量也不够,大家得不到任何感受,因此无法圆满地呈现给大家。

总之就像是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所讲,以「观无常」之思维,来断除对今生的贪执,如冈波巴大师所言之「一切有为皆无常」偈文,从内来断除对此生贪念。萨迦派「断四贪执法」中亦云「贪恋此生非行者」,因此,万流归宗,都是将「无常」视为最根本、最主要的修持。

「贪恋此生非行者」,主要在说,「贪恋此生就不能称为佛教修行者」。运用佛法,可以让你获得暂时的帮助及究竟的利益,但对修行者而言,我们要以后者为重、得到究竟利益,以方便法门去做长远打算,并非仅为此生,而是要有长远目标。

因为若仅想着今生,一切只为生存条件财物去奔波,可以用世间事去成办,例如嫉妒、攀附等等世间法等,就可以去得到世间成就,今生无须去修法。

有时我觉得有时,「政」、「教」是有区别的,「法」是为利益来世,为做长久打算而去修持,而政治则有好有坏二种,好政治是对未来有长远规划,对自己国家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长远之计,这称为「好政治」。

而「坏政治」是只看着眼前利益,被近利蒙蔽而失去国家的宏图。我们不能因暂时利益而舍弃究竟利益,要将后者胜于前者,并精进努力去承办。

若只想着今生,在目标和目的上就已经不同了,因此随之也无须以佛法方式去修持、无需用佛法去承办今生。所以我觉得,若要去修行,一定要舍弃、不贪恋此生。

现今物质经济突飞猛进,因此人们都只看着物质需求,并视为唯一依靠,在此消费主义时代,大家跟疯了一样,不去观察需要与否或实用与否,而跟随贪心起舞,被广告所迷惑、胡涂盲目地跟随着物质。

我们可以在电视之中、公交车上、火车站或公车站,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广告,有些广告内容特别的逼真,社会都会将各种讯息加以夸示,不断说服你说,你若缺乏此物,人生就不会快乐。

因此很多人觉得「我需要这、我需要那」,例如广告中说「女生要擦这种乳液或香水,不然妳的人生就不精彩了」,藉此吸引女性掏出腰包、花费巨资,来满足欲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40

■  不能区分「想要」与「实用」,就会被迷惑 ■

看上去,这些广告真实恳切,但真正实用者却是少之又少,简直是将大家逼疯了。

结果,想要的很多、能用到的很少,我们不知如何区分「想要」和「实用」,只要想要的都觉得会用得着,因此若不谨慎面对,就会被不真实的「真实」所迷惑。

现阶段要思维「暇满难得」和「人生无常」来做思维修持,才能为社会真正带来和平,以及给自己心灵带来平和。

以国家层面来讲,譬如在竞选总理、总统,最初投票时,候选人都会承诺出很多政见,说将会造福百姓后代,世世代代都可以幸福,并大张旗鼓的发誓,民众也就相信了并随之民心沸腾,两方面都会大声宣扬。

但一旦国家譬如油价上涨时,人民却跑上街头去抗议「油价太贵,国家无能」等等,如是这般彼此欺骗度日。

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方式中,这种贪心和欺骗方式,完全可以毁掉一个社会、毁掉国家、及毁掉我们的地球。毕竟地球资产资源有限,然而人的贪心却无限,想以有现资源来满足无限贪心,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现存的矿产应该开发,不应储备,一经发现就大力开采,完全不顾后代、未来,更遑论大自然环境,这样滥肆开采,永远不会有好结果。

其实他们也心知肚明,但仍会哄骗他人说,「会再找到其他矿源的!」,用捏造和设想(世俗谛)来迷惑自己和大众,有时世俗谛看似真实,所以我们就会迷惑于其中,并自我欺骗着说,「不用担心、矿眽不会用完。矿产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或「地上矿源枯竭时,海中也可找到」等等,一系列可怕危险的想法,若我们继续执迷不悟,那将会一发不可收拾。

以前我也用过此例子,此处再讲一次也无妨,譬如印度首都新德里车辆众多,据说已超过五百万部车,想一想,将全球藏人人口加起来也还不到六百万。德里的车都可以给每个藏人发一辆了。

最初买车时,要买不买的决定权在自己,当你买车后、开车时,决定权就不在自己了,只能怨天尤人的塞在路上或闷在车棚内, 大家都可买车,买车权虽在你,但路是公有的,行驶权却在社会,因此被问到「为何要买车?」有人会说「因为邻居买了,所以我就买、比较攀比」等等。

这些因素乍看有理,但其实并无意义,有时真觉得,在路上走时,有时步行比坐车还快,现在路上都建了很多高架桥,但有时想想,就算建二十层的高架桥,以这样的车辆增加速度,也是不够用的。



■ 讯息再多,内心不变都无用 ■

现今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接收到很多讯息,以往无法马上得到讯息,还可说「不知者无罪」,现在讯息如此发达,只要地球上发生任何事情,其他地方马上知晓、网络上各种讯息,这些讯息都在警示提醒着我们,但如果不从心内得到改变,再多讯息也是枉然。

例如谈到「抽烟」,众所皆知「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也有很多书上、网络,都大幅报导刊登抽烟有害健康的讯息,甚至在烟盒上都附上得肺癌后的照片等,但有烟瘾者还是要抽继续抽。

他们并非不知道讯息,更不能以「无知」为借口,只是他们的心没能改变,所以也只会一成不变。若不改变自心,外在再怎么改变、或有再多讯息,都毫无帮助。改变自心才是根本之道,因此以转心四思维来看待死亡无常,来看待世态,我觉得非常重要。

就不多讲二十一世纪了,还是回到主题,来讲「无常」。

往昔高僧大德将「无常」拥之于心中,藉由无常之修持而成就佛教自他二利事业。提及「噶当三兄」也就是「噶当派三位祖师」,三人之中,格西波多瓦的「无常」修为是最高的。格西波多瓦常开示说「若今晚不死,明天就可修法,但今晚会如何,却不得而知」。

某次,就有人问格西波多瓦说,这房柱有些歪斜了,是否需要更换?格西波多瓦就回答说,可能我们还来不及更换(维修)柱头前,柱头就将我们给换(死亡)了,因此格西波多瓦总是一夜都不懈怠(法王用英文解释说,「before we change it ,it already changed us」)。

有一位非常大的成就者嘎拉刚琼,在藏地有譬喻云:「一位顶严及两位耳饰」,这「两位耳饰」,其中一位指密勒日巴、另外一位就是嘎拉刚琼,他以仅有之树叶维持生命,来行闭关苦修。

有一天有位卖茶者看到他后,生起无比信心,因此供养一块茶砖,嘎拉刚琼说,「就放在那里吧」,卖茶人就将茶砖放置在岩洞的角落。三年后,卖茶人带了一块更大茶砖,想要再次供养他,但他却看到三年前所供养的那块茶砖,原封不动的、灰蒙蒙的放在原地。

因此这人就问说「为何不喝呢?我都供养你了!」嘎拉刚琼回答说,「死亡是无定的,我忙于死亡无定的修持,都不知是我会熬茶,还是茶会熬我?因此我没时间熬茶,更别说喝茶了,还是请你把两个茶砖都拿回去吧!」

另有一大成就者竹巴昆列大师的故事,他有次收到往昔卫藏国王臧巴德司的邀请,国王看到竹巴昆列大师时,生起了非常大信心,就说,「你是一位成就者,我的宝库中任何财宝,都可供养你」。

竹巴昆列大师就跑进了国王藏宝库中,他看到很多黄金、绸缎、白银、珍珠玛瑙、天珠等等,各式宝物应有尽有,竹巴昆列大师就尽其所能,将拿得动的,全都配戴在身上,而且还戴在头上。

大师拿起各式金银财宝,能穿就穿上、挂上后,大摇大摆地来回走动,还跳了一段舞呢。之后,他就将这一切财宝都还给国王,国王说,「请你一定要拿,我都已经供养给你了!」竹巴昆列大师说,「我已穿戴一阵子,已经足够,就算你是主人,也无法永远配戴,你也只是一阵子拥有他们,就跟我一样,因此还是请你拿回去吧!」



■  心向此生者,不配修持佛法 ■

因此这些大德都是在为我们展现「死亡无常」的教诲,但我们却总是在不满足的状态中呆着,穿衣不是衣服就行,还要好看;食物不是能吃就行,还要美味;饮品不是能喝就行,还要可口;茶酒都要高质量的陈年珍酿等;财务不是够用就行,还要延续下去留给自己后代子孙,永远在不知足中度日。

对于这些世间之事情,是永不满足,但讲到修法时,则可修可不修、无所谓的态度,我就觉得,其实这种人也不配去修持佛法。对于心向此生者,他是永远不可能成就佛法大业的。

即便是作梦,也都是跟今生有关,不论白天如何念经、修法,晚上都不曾做过修法之梦,早上作少许几分钟今生之事情,若顺利的话,就循环做这样的白日梦,连梦都在表达说「你现在都是在贪恋今生」,在警告你「你没有想着修法、也没有想着来生」。

传承祖师们的引导文中有说,身口意的言行举止等,都要随时观察,是否和世间八风有所联系,即便只是系腰带、吃糌粑饭团时,有无被八风所沾染,但我觉得别说一般言行,就连我们冠上修法名称时,有无结合法去修,都有很大疑问,更别说系腰带吃糌粑等,有无脱离世间八风了。



■  修法时切莫沾染世间八风 ■

大家在此地、听法、念经、辩经,聚集在一起,既然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称,那么就一定要做名符其实的法会,并非取一个好听名字,而去做一些世间法,这才真正有大问题,否则平时吃饭穿衣,是否远离八风,我觉得不是大问题,若修法时仍沾染世间八风,那才是大问题。

总之,讲到世间八风,有白、黑、花三种世间八风,白世间八风据说住于一到十地菩萨都会具有,此处提醒的是要断除黑世间八风。

所以,我觉得如果盲目跟从外在的一切的话,就像是一位盲人拳击手,虽然拳头很有力,但眼睛看不见,因此不知将拳挥往何处,我们也是如此,不懂得取舍而放任心念,不加以审视,而胡乱挥拳一样,是非常可怕的。

我在电视上见过一个摩托车广告, 有一个黑衣人,戴着墨镜、酷酷的骑着摩托车,从空中飞驰而来。我们都知道摩托车不会飞,但这类广告看多了,就会被影响,自己也想骑上这么酷的摩托车,穿上帅的黑皮衣、戴上酷酷的太阳眼镜,潇洒、拉风的去骑摩托车,此刻就是真盲目了。

就如同被这类广告所影响,被不真实的广告讯息所吸引,这都是对此生的贪念太过于粗重,不懂得取舍的原因,我觉得我们对于此点应甚加思维。

因此时间也到了,今天是二十七日,明天是课程最后一天,下午我会继续课程。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40

大家午安!下午阶段已经到了《解脱庄严论》的第五个章节,也就是「轮回过患」,要观修轮回之痛苦。

若想:如是无常死亡又何妨?不是又可以投生吗?投生时,可以获得人天之身与圆满受用,这对自己又有何不可?这即是贪恋轮回的安乐,彼之对治就是宣说轮回的过患。



摄颂:行苦变苦与苦苦,轮回过患三者摄。应与以了知。

如是彼三苦,由譬喻之门来宣说:

◇ 行苦,与未熟的痀痈相似。

◇ 变苦,与实用染毒的干饭相似

◇ 苦苦:与痀痈上面生出毒痈相似。

又彼三苦由身体性之门来宣说:

◇ 行苦是舍受

◇ 变苦是乐受

◇ 苦苦是苦受。

再由彼三苦法相之门来宣说:

◇ 行苦,取得了此进取蕴时即具有了行苦。复次诸凡夫感受不到此行苦,譬如,就像得了严重的疫情时,即感觉不到耳朵等身体的轻微疼痛。

证得初果诸圣者能照见此行苦,就像疫情基本痊愈时,即感觉到耳朵等身体的轻微疼痛。

复以他喻,一根毛若至于手掌心,不会有不适和痛苦,而若将彼置于眼睛就会生起不适和痛苦。如是,凡夫虽然也有此行苦却感受不到痛苦,对于诸圣却是大苦。此亦如《具舍论》中云:掌中置一毛,若置于眼中,不适痛苦生。凡愚与掌似,不觉行苦毛,圣者犹如眼,能照见行苦。

◇ 第二变苦:所有的轮回安乐最后都转变而成为痛苦,即是所谓的受苦。此亦如大悲经云:天之王政即是出生痛苦之因,人众王政亦出生痛苦之因。因此,即便获得了如人间转轮王的地位,最终亦变为痛苦。

《亲友书》亦云: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而且即便获得如帝释天般的身体与受用,最终也会死而下堕。如云: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召终堕地。而且,即便如梵天王等已远离欲界贪,获得神定安乐,最终也会堕落。如云: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惑受痛苦也。

◇ 第三苦苦,一般来说,即指在执取此近取蕴的自身痛苦之上,所现前的众多大痛苦。应知彼亦分为恶趣的痛苦和善趣的痛苦两种。宣说其初者,恶趣者,即地狱、恶鬼、旁生三者,可以从各自所具分类,位于何处、感受何苦和寿量四方面来了知。

其中地狱分类,彼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即是十六,加上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二者,共计十八。

轮回痛苦分为善道和恶道的痛苦,而恶道的痛苦,会区分出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地狱分有十八层地狱,包括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十八种。经典中说八热地狱是在印度菩提迦耶金刚座下方二万由旬之处,八寒地狱则在冈底斯雪山之下。

有一个故事是说,在西藏卫藏地区,有处彭波之地,当地有一位出家人曾因某些因缘而杀死一人,因此被逐出寺院,他经历这场大劫后,去朝拜噶当派祖师之一的先昂瓦大师,大师教导他业之因果教法,并叮嘱他一定要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师。

还俗僧人心里想说,「这些所谓的上师,还真是会讲话,说起谎时,眼睛也不眨一下」,但他决定还是先听听看、找个上师。当时仲敦巴大师很有名,因此他就前往求教,刚好遇到仲敦巴大师圆寂,只遇到仲敦巴大师的弟子、格西冈巴瓦大师。

因此当他值遇冈巴瓦格西时,格西讲了很多法给他,总之这还俗者不论听了什么,都生不起任何信心。有次在法会课程上,冈巴瓦大师就引用俱舍论之「金刚座下两万由旬是地狱」后,那人不相信,就问「到底是谁知道金刚座下方是地狱呢?有谁去过、去完又是谁转达呢?」

当还俗者问这些问题时,冈巴瓦格西愣住了,并哭泣了片刻,因为他觉得此人尽然不相因果,一时也未回答他,同场的另一位格西回说,这是全知佛说的,你一定要相信,并不是有人去过二万由旬深处回来后转达,并不像是相信人的方式,而是当成佛语一样去相信。

因此还俗者说,如果仅是因为这样原因,就说在此二万由旬下是地狱,我敢发誓。这样的全知绝对不是全知。后来就有另外一位僧人问这位还俗者说,你不是去热振地方找上师了吗?听说找到格西冈巴瓦,还俗者就说「格西冈巴瓦真的是个会说谎的人啊,他还假腥腥的在我面前装哭,我是什么人,怎么可能这么容易上当受骗呢?」

讲到地狱的寿限时,其中也出现一些错误,解脱庄严论版本众多,有一种版本、隆德寺的版本中就说,八热地狱的寿限是一百万年,但此处的版本是三百万年。

在入行论中讲到「有情欲兵器 何人故意造 …火堆从何出」,这偈文中,藏文中有「磨」和「咩」的区别,如全知白玛嘎波说应采「磨」的意思,也就是「女众」的意思,其他释论中说「咩」是说「火堆」的意思。但入行论的原版梵文中,是「女众」一词,大学者格敦曲佩的著作及入行论释论中,说要用「咩」字,即表示「火堆」。但据推测可能以「磨」字表达之「女众」意更为确切。。

讲到地狱狱卒是否为众生时,有很大争议且持续辩论着,噶举祖师所说之言,有人会觉得「地狱的狱卒有什么可怕,只是心的显现而已」。这种说法我也听说过,虽说一切由心所现,也就是由自己罪障所显现,这种心的显现可能会比真实狱卒更为可怕。

因为若为真实狱卒、只是可怕怖畏的魔鬼,我们还有可逃可躲的机会,但若是自己罪障所显现之魔鬼,就会如影随形,让我们无处可逃,直至罪障灭尽,因此最可怕者是罪障化现之狱卒,我觉得这挺有道理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41

正文中的瑜珈行部见解结合唯识宗的见解一说是否正确,也有待观察。

接下来宣布几项近日行程。课程会在明天早上结束,下午大殿做布置并做前行准备,后天会举行施身法法会,第三世法王汇集编撰之「珍宝鬘」施身仪轨,按常规会念诵两遍,但后天早上念诵一遍即可。

我一生之中还未参加过施身法法会,因此有点期待,也很想参加。

三十号会举行「女众盛教兴隆仪轨」,依靠大乘八关修持法,念诵观音菩萨、阿难尊者与众生母之仪轨,目的是为了祈愿整体佛教昌盛,尤其尼众教法可以顺利弘扬,并断除一切违缘、成就一切顺缘。

此仪轨主要有两种版本:印度和汉传两种。中文是「大方便佛报恩经」,此次仪轨是从汉传所翻译的孝经,。经中曾记载,世尊亲口说到,未来尼众可以祈祷阿难尊者,任谁祈祷,阿难尊者就会为其遣除违缘、创造顺缘,世尊曾如此授记过。因此会行持大乘布萨律仪及大方便佛报恩经,来缅怀阿难尊者。

我曾经在龙树菩萨的一份千手千眼观音修持法中看到,阿难尊者和千手观音本性无二无别,后来据说在尼泊尔境内,有主要修持八关斋戒的一位具德女,这样一位得到成就者,她就结合大乘布萨律仪和八关斋戒来修持。

这次仪轨也会通过这样方式去修,我想会具足特别含意。此次修持之观音并非千手千眼,而是一面二臂的仪轨,并结合阿难尊者仪轨,希望可以在此次一并修持,也希望并非仅限于次,希望个个寺院每年都可以延续此修持法会。

三十一日就是楚布新年,也就是以楚布历中的新年。这新年和汉地的春节有时相同有时相异,此次在刚好是同一天,因此楚布新年时,亦要继承历代传统及历代噶玛巴所秉持的传承。

传统上,大年初一早上噶玛巴都会接见僧俗二众,并由僧俗二众为噶玛巴举行祈请长寿法会,这次也决定秉持传统,给予接见,及举行祈请长寿修法。

所谓「长寿修法」的仪轨,是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及第八世噶玛巴净观中之长寿修法,是将五尊红观音总集于一的长寿本尊,以此本尊仪轨来做简短的祈请长寿法会,这是新年初一的早上法会,下午将没有任何活动。

讲到此长寿仪轨时,有续部和口授两种传承。续部是从金刚总持传下的密意,口授则是传承中大成就者们的承许之见,口授中讲到主要的三位本尊,即玛哈嘎拉、红观音和金刚亥母,这三尊是无二无别的,且上师和本尊无二无别,将此无二无别本性作为修持福田去修,你将不会畏惧法意,从而可以精进去修持。

因此讲到玛哈嘎拉和红观音及金刚亥母这三尊,要将其设在同一坛城,同一本性之上。这五尊红观音中的中央,本性为上师噶玛巴希,形象为噶玛巴希示现的报身相红观音,右边是上师之方便法所示现的马头明王,左边是上师智慧空性所示现之金刚亥母,主尊上方是与上师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形象,下方为上师示现之玛哈嘎拉及众多护法,这就是红观音五尊的主要皈依境。

五尊红观音法门是从第二世法王时期传出,在噶玛巴希时代非常兴盛,经过噶玛巴希弘扬传承,现今在噶举支分之涅多噶举,主要就是以此红观音的修法,作为教派的主要修持法门。

因此刚刚所讲五尊,就是将五位本尊,设在同一坛城之中。且另有一个更简易的是三尊,也就是玛哈嘎拉、红观音和金刚亥母,三本尊汇集于一,也就是长寿三根(上师、本尊、空行)六成:(俱生成等六成),将五尊红观音融为一体,此在三世法王让炯多杰伏藏中也有提及。

在讲下去对不具密法根器者宣说,可能有会有损密法誓言之虞,因此不再多讲,总之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教言中,也提到长寿三根六成本尊,因此对于这尊长寿佛红观音修持仪轨,对我们冈仓噶举派来说,是不共且殊胜之法门。

二月一日时会举行十六罗汉仪轨及度母仪轨法会,二月二日圆满结束法会,也就是比丘尼辩经法会闭幕式,往后几天就是如此,最初谶摩比丘尼法会中说要早晚两堂课,但好几天下午都没能上成,给大家造成很多不必要麻烦,我在此向大家忏悔,当然每次都在想,「下午一定要坚持去!」,都是在最后一秒实在不能下去了,才做的决定,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总之每天没有间断课程,我觉得仍是很圆满,不然会有人说,这是第一次谶摩比丘辩经法会,好像不太圆满,因为法王一讲课就病了,事实并非如此,往年祈愿法会期间非常忙碌,每年在点灯法会后第二天,都会生病,每年都是这样。

因为会觉得,「祈愿法会期间,一定要坚持、不能生病」,一直想着「不能生病,要撑着!」,愿心愿力撑住,法会一结束,就觉得「法会结束了,要病就病吧」,所以就生病了。总之希望大家谅解。



法王课程:解脱庄严论

第十一堂课 时间:2014年1月28日上午8:30至11:00

地点:德噶寺大殿、第一届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



此等热地狱位于何处呢?

即位于此南瞻部的下方,由此前往彼处众生众多的缘故。复次其内部最下方有无间有情地狱,其上方往上则有极热地狱、烧热地狱、大号叫地狱、号叫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和复活地狱。

此亦如《具舍论》云:此下二万由旬处,即是无间地狱处,彼之上方七地狱。彼等感受什么痛苦呢?可以从声明的理由来共同宣说。

其中

◇  第一复活地狱,地狱众生相互间磨捣,砍刺、杀死后,由冷风吹拂又会复原,如是至其寿尽未尽之间。

◇  黑绳地狱:彼凡被黑绳丈量之后,即用燃烧的锯子锯割或以火红的斧子劈削,如云:有者以锯锯割之,有以难忍利斧劈。

◇  众合地狱:及于山中聚集而挤毁或者于铁板中间聚集而挤毁。其初者,彼凡两座山如羊面的山从两个方向聚来摧毁彼等有情,然后两山分开,由冷风吹拂身体复原如前,仍像前样被摧毁。

此亦如《弟子书》云:如山堪畏两羊角,于中挤压如荠粉。等等

有的则在铁板中间被压榨,血流如四大河水,此亦如云:有如被压榨之芝麻,另有碎成如细粉。

◇  号叫地狱:即诸被燃烧有情发出恐惧的哀嚎声。

◇  大号叫地区:即发出特别大的哀嚎声。

◇  烧热地狱:即由火等而使燥热,沸腾的铁水灌入口中而五内俱焚,又有单尖利戈从肛门刺入穿透顶门。

◇  极热地狱:即使得特别燥热,沸腾的铁水等焚烧诸皮肤咽喉,而由九窍冒火,又有三尖利戈从肛门和两足掌刺入穿透顶门和两肩。

此亦如云:有如沸腾溶液中,灌注炙烧之铜汁,有被燃烧铁戈刺,周身缠绕利荆棘。

◇  无间有情地狱:在大火炙燃、从广两万由旬的铁屋内,有数由旬大的铁锅,里面灌入铁水和铜汁,进入其中后四面便燃起凶猛的大火而蒸煮。此亦如云:有余铁制巨锅中,头脑倒置如煮粥。因为痛苦无间故称为无间。

彼等寿量又有多少呢?复活地狱等六地狱,日渐等同欲天寿,是故彼等之寿量,亦与欲天年相同。彼四大天王的一生是复活地狱的一昼夜,以彼三十天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计算,复活地狱自寿五百年,相当于人寿十六万二千俱胝年。

如是将三十三天与黑绳地狱结合,彼地狱自寿一千年,相当于人岁一百二十九万六千俱胝年。将夜摩天与众合地狱结合,彼地狱自寿两千年,相当于人岁一千零三十六万八千俱胝年。

将兜率天与号叫地狱结合,彼地狱自寿四千年,相当于人岁八千二百九十四万四千俱胝年,将乐化天与大号叫地狱结合,彼地狱自寿八千年,相当于人寿六亿六千三百五十五万两千俱胝年,将他化自在天与燃烧地狱结合,彼地狱自寿一万六千年,相当于人岁五十三亿八百四十一万六千俱胝年。极热地狱的寿量是半个中劫,无间地狱的寿量是一个中劫,此亦如云:极热地狱半中劫,无间地狱一中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42

八寒地狱,即具庖地狱、庖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癯癯婆地狱、裂如清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莲花地狱。

此亦如云:其他具庖地狱等,即是八种寒地狱。这些地狱位于何处呢?位于南瞻部州下方诸大地狱的旁边。彼等感受什么痛苦呢?可从声明的理由共同来宣说,最初二者因遭受难忍的寒冷,使身体出现水泡并变成似庖裂状,是由身体的变化而立名。

◇  中间三者因遭受难忍的寒冷由声音的变化而立名。

◇  皮肤呈青色并裂成五或六瓣者,即裂如青莲花地狱。

◇  皮肤由青色变成红色并裂成十瓣或更多者,即裂如红莲花地狱。

◇  变成深红色并裂成百瓣或更多者,即裂如大莲花地狱,后面这三者也是由身体的变化而立名。

孤独有情地狱:是由众多或二或一或别业而成。彼等种类差别众多,其处所不定,处于水中、山上、旷野、余处或地下,有的则居于人身之中,即如圣目楗莲所见,如是如僧户尊者于旷野中所见。此地狱寿命不定,有情地狱之痛苦宣说完毕。

饿鬼分为饿鬼王阎罗和随属饿鬼。彼等位于何处呢?饿鬼王阎罗,位于南瞻部州下方五百由旬之处,随属饿鬼,于旷野等处不定而居。随属饿鬼分为三类,对饮食的外障饿鬼、内障饿鬼和饮食障饿鬼。

彼等感受什么痛苦呢?有些具神通的饿鬼亦可享受如天之福,对饮食具外障等,看见饮食即为浓血或看见别人阻挠而无有饮食自由。对饮食具内障等,别人虽然没有阻挠,自己也不能饮食。如云:有者口小如针眼,腹如山丘饥所缠,虽得少许不净物,然无享用之能力。饮食障也有两种,具火焰缦者和食污秽。

旁生的分类有多足、四足、两足和无足四种。彼等感受什么痛苦呢?即被役使的痛苦、被宰杀的痛苦和相互吞噬的痛苦。

◇  其初者,即被人类占有的诸旁生,如云:毫无自由受人打,鞭抽铁勾等役使。

◇  第二,即诸野兽等,如云: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

◇  第三,即诸大多数居于外大海者,如云:面前食物随意吞。

善趣的痛苦有三类:

◇  人的痛苦

◇  非天的痛苦和

◇  天人的痛苦。

复次人的痛苦有八;如入胎经云:如是生亦是苦、老亦是苦、病亦是苦、死亦是苦,爱别离亦是苦,怨憎会亦是苦,求不得亦是苦,艰难守护所有亦是苦。

欲界的天人也要感受与非天作战的痛苦、贪欲无赝足的痛苦、气势被制伏的痛苦、被砍割的痛苦、撕裂的痛苦、被杀害的痛苦、被摒除的痛苦、死亡的痛苦和堕落的痛苦。

如云:天子将死时,有五种征相出现:衣服染垢、花蔓枯萎、两腋出汗、身出恶味、不乐本座。色界和无色界虽然没有上述的痛苦,但因对于死亡和生处无有自在的缘故,有取受恶趣的痛苦。如是之善趣与上界,彼等也将业力穷尽并堕落恶趣。

所以,此轮回处即是大痛苦之自性,犹如燃烧的房屋。入胎经亦云:唉唷唷,此轮回大海乃燃烧、炙燃、盛燃、最极燃烧故,无一众生不被烧煮。

云何名为炙盛猛火?此即是贪嗔痴火,生老死火,忧悲苦恼烦乱火恒常炙燃,无一从中得免。如是由了知彼等轮回过患,就会厌恶轮回的安乐。

此亦如《父子合集经》云:若见轮回之过患,猛烈生起厌离心,怖畏三界牢狱故,以精进心做舍离。阿舍梨也宣说了如是之意,如云:轮回自性即如此,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于何处皆不妙,当之乃为多害器。

节录自《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第五节:宣说轮回之痛苦》

有些上师宣讲引导文时,会将「癯癯婆地狱」放在「紧牙地狱」之前,因为这是形容一旦一个人非常寒冷之前,哀嚎之前,牙齿会先收紧哆嗦,因此会放于之前。

《解脱庄严论》其他版本中,会将第八地狱,也就是「裂如大莲花地狱」写成为「如莲花般大裂」」有这两种区别,寿命在某些版本中说十二亿六千万,此版本是十二亿八千万。

有的引导文会将「受生蕴苦」作为第八苦,但是在第一苦时已经提到「生苦」,此中「难守护苦」可能更为确切,将这守护作为人类第八苦,格西先昂瓦也讲到,第八苦就是「艰难守护之苦」。



■  修加行,是看自己情况,不是看我的脸色  ■

「四加行简轨口传」

因此至目前为止还未看到英文版满意的了义炬,希望明后年可以出版,我虽然不太懂英文,但会坚持整理出一本完整版了义炬,希望以后可以尽快呈献给大家。

接下来给予加行简轨口传,是依照第五世夏玛巴教言所编撰的。但在传承祖师的祈请文中,有漏掉第四世法王及十世以后的夏玛巴祈请文 。因此我也在祈请文中加上了第四世法王和十世以后的夏玛巴祈请文,在此,将一并给予之口传。

之所以要编简轨,是因为有一年要讲加行,但时间不够,为了在短时间内可以举办加行课程,因此汇编此简规。针对工作繁忙的外国信众法友,不能抽出很多时间修法者所汇编的仪轨,并不是说一定要修简轨加行,因为是说这只是一个准备,若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修长轨,也可以修短轨。而不是说吩咐你们一定要这样做。

简轨加行仅是一个准备,在未能修长轨时可修持。但总得来讲,长轨会更好些,不然总是找借口,把所有修行都简化,这样就不太圆满了。有人会很奇怪的问我说,「我可不可以修长轨,不修短轨呢?」这是要看自己的情况,而不是看我的脸色,要看自己有无时间去修。



「大手印祈愿文口传」



■ 「此次法会,法供养无间断 我心满意足」 ■

这次举办第一届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有法供养,也有财物供养,讲到法供养,就是我为大家作的法供养,已经为你们供养了,虽然从第一天到现在都在讲说「我病了、我不舒服」,但从第一天到现在都并未间断,我已经心满意足,在法供养上已经圆满呈现。

对于财物供养,也是从第一天到现在一天都未间断,有堪布说,比丘辩经法会时都没有功德主供养,为何这次有这么多供养?比丘辩经法会时,还有堪布问他的功德主朋友说,可否做供养?也有这样开玩笑地求过他们,但比丘尼法会时功德主和供养都未间断,因此非常圆满。

虽然真实佛教并非以供养为主,仍须供养作为顺缘,因此此次法供养无间断、财物供养无间断、施舍无间断、法也未间断,因此谶摩比丘尼从内外来讲,一切因缘、缘起,都非常殊胜圆满。

以「缘起」来说,功德供养非常重要,往昔传承祖师们也是很看重最初缘起,也会观察而去做事,行持众生和佛教事业,这是第一届谶摩比丘尼法会,诸般缘起都很顺利,因此对于总体佛教及出家尼众来讲,都是非常圆满的,我自己也对这次法会非常满意。

但是讲到法供养的话,在此讲法期间,最辛苦的要属我了!说法并非易事,因为我心中不具足这样功德、嘴上也不知该讲什么,对我来说实在是件困难任务,要将自己不具足的功德讲给大家,这是第一个辛苦。

以讲法的方式而言,有人建议说「讲一半缘起不大好,尽快草草口传完」或各抒己见,我也就不知所措的传给你们了,也算是一种圆满吧。传法期间,若存在任何疏漏与错误,我在你们近前、在佛陀、上师、本尊、及在座僧俗二众前忏悔。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1 13:43

■  「自信」是修法的顺缘  ■

因此此次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其实有点像是强制性举办,去年就说「明年一定要举办!」都来不及好好思考或准备,而在一种强迫状态下匆促举办。至今来讲,虽然大家都是初来乍到,但总的来讲,都很不错。

堪布、格西们也有去检视你们平日的学习,他们都说「辩经很好,非常圆满」。像是这次谶摩比丘尼名称,是以女众出家弟子智慧和勇气第一者来作为典范,希望让女众们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和自信。

然而自信并非傲慢,因为傲慢是恶业的一部份,而自信是修法的顺缘。为增长智慧和自信闻思修,然后可以自信的去面对那些「妳不行、你不可以」的流言斐与。

在你们背后,也有我做为你们的后盾,但其实所有噶举僧众中的堪布,大家都一致赞成、异口同声的都赞成举办此次尼众辩经法会。因此大家都有赞成和支持,而并非几个团体投票后的结果,因此这是毫无争议、非议的,大家都一致支持、随喜、赞同此次尼师辩经法会。



■ 「爬上如意宝树,绸缎皮袄弄破又何足惜? 」 ■

虽然是我作为后盾代表,但背后有传承祖师的慈悲,极大悲加持,所以希望大家也有这样信心,在坚强的后盾下,去向前迈进,正确地一步一步迈下去,这样大家的人生才有实义,出家才有意义。

我们藏人有一句俗话,「若能爬上如意宝树,弄破绸缎皮袄又何足惜?」因此尼众在闻思期间,即便很多人嫉妒、诽谤,都不用去理会。因为只要能爬上能满一切愿的如意宝树,还需要担心什么绸缎皮袄呢?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顾及流言、持之以恒去修持佛法,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www.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