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2     标题: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民国七十七年,家师于所着《《中论》要解》之自序中云:「我对于《中论》,独有偏爱……于十几年前,曾对住众讲过一次《中论》,内容根据《青目疏》……十数年后,自知于《中论》,未堪广论,勉作略陈。同时为节省篇幅起见,取名《要解》……」

数年后,家师又应「大专青年念佛会」每周日讲经课程之请,从民国八十一年三月一日起,依据自着之《《中论》要解》为教材,为大众讲演《中论》,至八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圆满。

常住与《中论》如此之法缘,不得不说是甚难希有。若究其因,或许是家师说法,恒以「二谛」为演教之本,而《中论》正好也是以二谛为宗,如「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品〉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所以,讲解此论,恰适所怀。


于「念佛会」讲演之时,住众们随堂将录音带记录整理,并经家师修订,如今将以《《中论》讲记》之名出版。惠敏奉命代为作序,借此因缘得以再学习「生死〈世俗〉与涅槃〈胜义、第一义〉不二」之「二谛」微妙义,也体会到「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四谛」是佛法根本,沾润法益,实在欢喜。

付梓之前,谨略陈讲记出版缘起,并祈祝此书之流通,得令与般若有缘者,咸沾论主智慧之光,通达二谛,契入中道妙义。是为序。



民国八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惠敏序于西莲净苑


图片附件: 201606150914152402.jpg (2018-4-9 19:57, 93.7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63
http://www.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4005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2

前言
     

《中论》,实在说就是中道义,这和般若有很大的关系。吉藏大师在《二谛义》卷上讲过:「《中论》以二谛为宗,若了二谛,《中论》即便可明。」

我们知道,二谛出于般若。般若讲一切法因缘有,有既然属于因缘,众因缘所成,「有」没有自性。有既然没有自性,故空。因缘所生法幻现而有,有是幻现,不是实有,就是空。幻现之有,有而非有,是幻现嘛!非有而有。空的,幻现之有,没有实性就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若人如此知,知空谓之慧,知幻现为假谓之智。

这种智慧,说有时,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说空时,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非常甚深微妙。这种智慧,称为妙智慧,大家都知道,妙智慧就是般若。


譬如山,山是沙石花草树木的因缘而幻现,我们说山,山实在是空。要是不空,没有沙石、花草、树木,应该还有山。有是幻现,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譬如我们再讲小的,原子,原子是电子的因缘所幻现,假使原子不空,没有电子还有原子。所以它是有而非有,非有而幻现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吉藏大师说,《中论》以二谛为宗。

吉藏大师注解《中论》叫《中观论疏》,因为《中论》重点在观。所谓观,就是妙智慧。

我第一次讲《中论》,大家听不懂,不怪大家听不懂,我讲得不好。现在《中论》和般若的关系,大家能听懂吗?听不懂举手我看。

般若是从法来说,约法称为谛,约心称为观。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空。《中论》讲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就是因缘所生法。既是因缘所生法,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我们把《中论》和般若的关系讲过了,回头再讲它的起源。

佛灭度一百年左右,弟子分成两派,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大众部,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摩诃僧祇。陆陆续续的,从一百年到四百年,本末分为二十部。所说都是佛法,可是没有会到佛法全体义,所以称为小乘。都是取一点点,懂佛说的法那一点,就发挥那一点。佛法非常没落。

五百年到六百年之间,出了两位菩萨,弘扬大乘,一位是马鸣,一位是龙树。我们初一、十五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马鸣、龙树都是西天祖师。现在我们大略把他的历史讲一讲。

西天祖师,有一位胁尊者,他想找一位传法之人。所以入定观察,观察出来,在南方有一个外道,这外道非常聪明,可以传法,于是他来到了南方。

那时候,大乘没落,这个外道找出家人辩论,出家人都败了。外道就讲话了:「你们吃饭静静地吃,不准你们打板,除非你们把我辩论倒了,可以打板。」所以大家不敢打板。胁尊者到庙里去了,就说:「你们怎么不打板呢?」「我们不敢打板,有一个外道非常厉害,我们论不过他。」胁尊者就说:「没有关系,你们打板,外道来了,我应付。」大家就打板了。外道听到就来了,说:「你们又打那个木头干什么?是不是想辩论啊?」大家就说:「不是我们想辩论,北方来了一位尊者,他叫我们打板。」外道说:「那请他来见见面吧!」就把胁尊者请出来。外道就说:「你是不是想辩论呢?」胁尊者说:「不错,我想辩论。」「好!七天以后,请了国王大臣,我们两个来辩论。」

快到七天了,胁尊者入定观察,想什么办法,能把外道降伏。观察过以后,胁尊者早到了辩论场,坐在座位上。外道来了,说:「我们两人,今天谁先讲?」胁尊者说:「第一、我年龄老了,第二、我远从北方来,第三、今天我先到。照理说,应该我先说。」外道说:「好,让你先说。你怎么说,我就怎么驳。」

胁尊者就说了:「当今大王长寿,国泰民安,五谷丰收,人民乐利。」外道一听,这是事实啊!大王在座,确实长寿;国泰民安,也是实在的;五谷丰收,不错啊!人民都很乐利,这怎么驳啊?他没有话说。按照规定,要是没有话说,就算失败了。他向国王大臣坦白告失败。

这外道想自杀,胁尊者说:「不要自杀!不要自杀!给我做徒弟好了。」外道没有办法,就礼胁尊者为师,跟着胁尊者走了。他一肚子冤枉:「想不到我,一句话屈于人,做人家的弟子。」胁尊者知道了,说:「你得我的法,可以辩才无碍。」于是胁尊者现大神通,外道心服口服,说:「此真我师也!」真是我的师父!

以后就跟胁尊者学,果然辩才无碍。国王请他到王宫里去说法,他说法的时候,七匹马七天之内只听法,悲鸣不已,不吃水草,所以称为马鸣菩萨。

再讲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很聪明,跟婆罗门学隐身术。婆罗门不教,说:「我有药抹在眼上,就可以隐身。」龙树菩萨拿了药一尝,说:「你这有多少味药,每味药有多少分量。」婆罗门一听,真的呀!就说:「我这隐身术不教给这种人,还传给谁呢?」于是把隐身术传给他。

龙树菩萨学了隐身术,和同伴几个人,**宫廷,年轻嘛!宫廷里人才很多,有人就说:「可以捉到他们。」「用什么办法?」「地上撒上灰,他可以隐身,走到那里,那里就有脚步印,就可杀掉他了。」地上撒上灰,人一看脚步印到什么地方,就望空挥刀,他的几个同伴便被杀死了。

龙树菩萨他聪明,躲在国王的附近。国王有规定,七步之内,不可用刀用剑。所以他没有死,赚了条命,从此以后就出家。

佛在《楞伽经》和大慧菩萨讲:「我灭度以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号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可以弘扬我的法。」龙树菩萨到底是什么地位,我们凡夫不可测知。看龙树菩萨作为,恐怕不止于初地。根据华严讲,初地菩萨就能示现八相成道作佛。有人看龙树菩萨是佛。

他入龙宫取出《华严》,上本没带出来,因为众生不能学,「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太广了。中本也不是众生可学。他把下本带出来了。我们看到的《华严》,从下本略出来的,三万多偈,据说下本《华严》还在印度的山里边。我们传的本子是略本,才几万偈。然而法是一个,机有深浅,才有分别。所以我们学《华严》,可以知道,藉这个略本,就可得法。

龙树菩萨作《中论》,其实他先作《无畏论》。《无畏论》,十万偈,《中论》从中略出。可惜我们中国没有翻译《无畏论》,不知道怎么样子?当然是比《中论》要好,因为完整。

三论宗,以论立宗。三论宗有三部论,《中论》一部,《十二门论》一部,还有提婆菩萨作的《百论》。以三部论立宗,所以称为三论宗。三论宗也可称为四论宗,因为还有一部论─│《大智度论》。大是摩诃,智度是般若波罗蜜,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大智度论》。

不过讲起来,《大智度论》是三论宗的释论,解释。《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它的宗论,它以三论立宗。我们从《大智度论》也可看出来,三论宗和般若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是说四部论的时候,包含了宗论和释论。因为它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以它是释论。

再讲到论和经的不同。直言为经,交言为论。直言是直接说,交言是讨论而说的。例如《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直接说;论则不同,处处重于讨论。再还有一点不同,经是先长行后偈颂;而论正相反,先作偈颂,再作长行解释。

论,有佛说、菩萨说、弟子说。圣者所说,称为论。凡夫所说不敢称论,称为义章、义林。比如说《大乘义章》,就是凡夫作的论;《法苑义林》,也是凡夫作的论。

论,有的没有解释,比如《唯识三十论颂》,菩萨作过颂以后,没来得及解释就取灭了。

主要我们记住,中是中道义。什么是中道义?《中论》虽没有明确表示,天台有发挥。中道义是什么?离边不住中,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心无所住。

若干年以后,现在我又讲《中论》,希望大家能听明白了。

这部论,鸠摩罗什大师所译。鸠摩罗什翻译作童寿,传龙树菩萨一脉。鸠摩罗什大师教几个弟子,我们知道的,僧肇大师、僧睿大师,他们都得鸠摩罗什大师的法。

所以我们主要有个认识,《中论》以二谛为宗。那我们就知道了,龙树菩萨思想也宗乎二谛。鸠摩罗什大师既然承龙树菩萨的法脉,也是不离二谛,僧肇大师也是根据二谛。僧肇大师有一首偈:「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江河竞注」,世俗谛;「不流」,第一义谛。若明了二谛,僧肇大师著作就可明白了。


图片附件: 01200000183967136324259527145.jpg (2018-4-18 10:17, 97.6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60
http://www.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4020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3

观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称为「八不中道」。

第一品,观因缘品第一。「观」,吉藏大师取的名字。因为《中论》都说观,这个观缘于「见」。《中论》破见不破法,因为法不可得。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相焉可破?所以他主张这个「观」,观什么品,观什么品。他作了一部注疏,叫《中观论疏》。


我们上次讲过,《中论》和般若很有关系,因为吉藏大师在《二谛义》卷上说过,《中论》以二谛为宗,若了二谛,《中论》即便可明。二谛─真谛、俗谛,也称为第一义谛、世俗谛,这出于实相一谛。

实相无相,诸法无相就是真谛,般若说诸法空。例如讲台空,讲台是木头做的,如果没有木头因缘,没有讲台。既然有木头的因缘才有讲台,讲台是空的,仅仅是个假名,般若讲「性空」。空是因缘空,法以因缘而有,既然法以因缘而有,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空。

这品就讲因缘空,空是因缘有,因缘有是假法,因缘就表现有,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也是因缘,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我们上次讲过,谓之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谓之妙有。妙有真空是般若,知真空谓之慧,知妙有谓之智,般若就是妙智慧。

《中论》还讲到,一切法是果,结果,果以缘生。后面讲「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缘和果是对待的,有果才称为缘,有缘才有果。果待缘而有果,缘待果而有缘,这样又构成第二种空─对待空,这一品都有讲到。

︿观因缘品﹀,知道因缘性空,后面才讲出对待空。

先看颂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首颂出过两次,为什么出两次呢?第一次是赞佛,「不生不灭」是佛所说,不是论主所说,论主是龙树菩萨。第二首偈又说这八句,那是解释,大家要分清。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是说中道义。中道义有很多名字:毕竟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有、不可得,都是中道义。例如《金刚般若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都是中道义。所以后人称这八个「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八不中道」。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那是约实相无相而说。实相无相就是性空,一切法性空。性空无自性,能够随缘,随缘而有就是实相无不相。还是二谛。如同虚空无形无相,就是那个实相无相;虚空横遍竖穷,就是实相无不相。所以一切法不出二谛,佛以二谛演说法。

这八个「不」当中,以「不生不灭」为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都是解释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为主,在这二法当中,又以「不生」为主。因为有生才有灭,没有生自然没有灭,「灭」是根据「生」来的。

八不中道,主要说无生法。按照圆教说,初住就证一分无生,得一分中道。生是常,灭是断,所以第二句讲「不常亦不断」。一是生,异是变异,灭,所以又讲「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实在说不来不出,就是不来也不去。怎么说是「出」呢?一切有为法,「生」为「来」,「灭」,「出」去了,所以它是不出。

「能说是因缘」,这一品是︿因缘品﹀。生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生,生即无生;无生,是因缘无生,因缘无自性,所以无生就是生。无生就是生,生就是无生,还是二谛。

下面分别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戏论」是不实之论,比如说,「有法」不实,因为它是因缘生的;「无法」也不实,因为它也是因缘灭的。山不实,山是花草、树木、沙石形成。海不实,海是水、洼地所形成。地球不实,地球是山河大地形成。原子不实,原子是电子因缘构成。如果原子是实在的,没有电子也有原子;没有电子就没有原子,所以原子不实。

世间人执着这些法都有,实在的。误执不实为实,称为戏论─不实之论。不实之论取名相啊!不知道名相是假的,造出很多言说来,都是戏论─不实之论。

例如国家,国家是人民、土地、主权因缘构成,国家没有;国家若有,没有人民、土地、主权,应还有国家。家庭不实,家庭是父母、兄弟、姐妹构成;如果真有家庭,没有父母、兄弟、姐妹,应该还有家庭。所以一切言说皆是戏论,不实之论。

知道一切法因缘生,无自性,性空。性空就是因缘生,所以空就是有,因缘生是有嘛!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是真谛,有是世俗谛。空就是有,真谛就是世俗谛;有就是空,世俗谛就是真谛。知道这个因缘,能灭一切戏论。

大家都认为「人」有,人是细胞因缘构成。如果人有的话,没有细胞还有人。佛法上说五阴成人,色受想行识五阴成人;可是按照真谛讲,五阴皆空,怎么能成人?

五阴成人,五阴当中有人没有?如果色有人,受想行识有人,那既然有人了,不必等五阴,怎么能说「五阴」成人呢?说五阴当中没有人所以成人,既然没有人怎么能成人呢?好比土里没有金,水里没有金,我用水合起土来,变成金,不可能的!水和土合起来是泥巴。所以众生生活在戏论当中。

人既不可得,五阴皆空也不可得。果空,缘空,那有男人可得,女人可得呢?男人女人不可得,那有美丑可得呢?所以男人女人发生情感,皆是戏论。

甚而言之,生死皆是戏论。没有人,没有五阴,谁生谁死?无生无死,那有六道呢?所以永嘉大师说过,皆是迷悟之分别,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佛所说,所以「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我稽首礼佛」,「稽」这个字,读「
ㄑˇㄧ」,当稽查讲时,念「ㄐㄧ」,破音字。稽首就是头磕地下,停留一会叫稽首。「诸说中第一」,是说一切说中,最上第一。佛是无上尊,所以这一首偈先赞佛,这是佛所说,不是我龙树所说。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下面又重复一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那是论主想解释这个《中论》,他所解释的。这八个不,是八不中道。中道义,天台说得最究竟,有人说离两边契乎中道,不如天台所说「离边不住中为中道」。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这个法都是因缘所成。详细讲,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常是因缘常,断是因缘断;一是因缘一,异是因缘异;「来出」,也是一样。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因缘所生法是世俗谛,我说就是空是第一义谛。

既然这八个「不」,都是因缘所成,所以都是空的。如果执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出,那是戏论。如果我们讲明白一点,实在没有生没有灭。你认为有生有灭,是你的见。如果有生有灭,一定依于人,或是依于法。人法皆空,五阴中无人,五阴中无法,五阴皆空。

《中论》就围绕这个问题发挥,《中论》实在是说无生法。会一分无生,得一分《中论》。换句话说,会一分无生,得一分中道。初地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无生,那是别教。别教从初地说,破尽十一品无明,再破一品无明,成佛。圆教从初住讲,圆教是破四十一品无明。

我们说过,这八个「不」,重点在不生不灭,不生不灭重点在不生。有生必有灭,没有生自然没有灭。所以下面紧接着讲: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一切法,这是说果法,因缘,后面说因缘为因,诸法为果。既然「八不」归于无生,佛说无生法。佛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安住于无生法。别教从初地得无生法忍,圆教从初住得无生法忍。

他先假设,假设诸法有生,生有四种:自生、他生、自他共生和无因生。自生、他生、共生,为「有因」而生;后面讲到不「无因」,那是无因生了。有因都不生,无因怎么生呢?所以归结起来说,是故知无生。

他说假设诸法就是那个果法,不自生。要是自生的话,应该妈妈生妈妈,不生儿子。根本说,诸法自生,生的还是自。世间法说自我等于自我,没有增加,不生。「生」是怎么呢?自我不等于自我,有增加才叫生,自我原等于自我,那有生?

他生,诸法从因缘而生,因缘是「他」,生果法。可是因缘他法而生,那个他还是自,他对他言还是自啊!既然自不生,他怎么生呢?自不生,他不生,共也不生。世间戏论,不如此说。世间人认为他生。假使他生,应该牛生马,马生羊,羊生人。没那个情形,所以「他」也不生。

世间人戏论说:男不生,女不生,男女结婚就生小孩了。他没想,此说不依于理,没有道理。男不生,女不生,加起来还是不生。你没钱,我没钱,两个人加起来,还是穷光蛋一个。不可能你没钱,我没钱,我们两个加起来,变成有钱,不可能的。

再讲深刻一点,诸法性空,男性空,女性空,怎么加起来呢?认为有共和合加起来,那不还是戏论吗?不实之论。

自生、他生、共生,有因有缘都不生,无因怎么生?「是故知无生」,所以知道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是什么?果法。大家知道一切法是果法,就容易懂对待空了。

上面讲过无生,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归结起来无生。今天讲无生的原因─法无自性。如果有生,一定有自性。既然法无生,空的,所以没有自性。

「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因为「生」必然有性,所以五祖说过:「无性亦无生。」

因为法没有自性,因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这是般若。所以般若经说:若不见一切法,则见般若波罗蜜。

这段文是外人在问。「外人」是理外凡夫,不懂谛理的,称为外人。诸法无自性,因为诸法从因缘生。既然诸法从因缘生,诸法自性应该在因缘之中。

所以论主回答说:第一、诸法要是有自性在因缘中,那是他性,不是法自性。比如说,牛性不可在马性当中,马性不可在羊性当中;如果马性在羊身上,那是羊性,不是马性。第二、因缘也无自性。因缘若有,就是法,所以因缘也无自性。若有,是果法,不合道理!

这段话要了解对待空。有人说因缘无自性,因为因缘也是因缘所生。错了!如果因缘也是因缘所生,甲因缘是乙因缘所生,乙因缘是丙因缘所生,丙因缘也是因缘所生,落入无尽过。因为无自性就是因缘,因缘就是无自性。对待果法才成因缘,如果不对果法,不可能成因缘。

因缘如此,果法也如此。对待因缘才有果法,不对待因缘没有果法,这法是对待的。因为对待果法方有因缘,因缘空;对待因缘方有果法,果法也空。果空、缘空,一切毕竟空。

如果不空,不合道理。因为我们知道,对待因缘方有果法,对待果法方有因缘,它成立的焦点在「对待」。

这种情形之下,不可能先有果法,不可能先有因缘,也不可能两者同时俱有。假设先有果法,不待因缘,怎么有果法?假设先有因缘,不待果法,怎么有因缘?假设因缘果法同时都有,既然都有了,不成对待,没有对待,怎么有二者?这个大家要费脑筋了,运用你的思惟。我这么讲,能听懂吗?这种空是出于因缘空,到这一步称为对待空。

一切法毕竟空,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多名:金刚三昧、佛性、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还有一个名字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们看这段文,要了解对待空。不可能追下去,因缘也是因缘生,再有因缘也是因缘生,那无尽了,落入无尽过。那么说起来,没有原因,第二个落入无因过。

「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无自性就没有果法,一切法毕竟空。如果有他性,他性对「他」来说也是自性,那是矛盾,那成了有果法。所以无自性也无他性,自性看他性为他性,他性看他性还是自性啊!要是有自性,还是有果法,有果法不成对待。不成对待,不入《中论》,所以《中论》毕竟空。

毕竟空怎么修呢?心无所住,实相无相,大家修般若也好,修毕竟空也好,修金刚三昧也好,修师子吼三昧也好,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如果有住心,取相,取相不契合无相。这是说无生是由于无自性的原因,以下就说因缘了。

「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因缘有四种:因缘第一;次第缘第二;缘缘,也称为所缘缘第三;增上缘第四。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4

我们先解释四缘:

一、因缘。因有「生」义。有生就有灭,谈因缘有生有灭。有生就有住,生住灭是有为法三相。生是未来到现在称为生,住是现在,灭是从现在到过去,皆是有为法。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世间人称它为现象界,「无为」,世间人称它为本体界。这不对的,本体若有,应该还是有为,所以不对。

唯识宗说因缘有两种:一是种子,一是现行。如果按照《中论》讲,种子、现行是世间有为法,在二谛里边,世俗谛所收,非第一义谛。因为有种子,就有定法,有现行也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个次第缘,也称等无间缘。唯识宗说心王、心所次第而生,无间而生。它说心王就是识,心所就是受想行,受想行识就是心王、心所。「前念」灭了「后念」生,前念灭了,为后念作次第,后念才生,所以称为次第缘。

如果按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有心王是定法,有心所也是定法。定法不是对待空,所以不合道理。

再一个,前念灭后念生,前念已经灭了,后念生不生和前念没有关系。灭法不能再生。如果灭法能够再生,火灭了能够再着,人死了能够再活,不合道理。

我们可以看出来,次第缘取相。「相」就是有为法,有为法我们称为世俗谛。世俗谛中「有」,第一义谛「没有」。唯识是从世俗谛入,了解这一点,没有不对。因为世俗谛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随缘就是世俗谛。

第三个缘缘,又叫所缘缘。简单说,就是心所法和心王相应,就构成缘缘。再白话一点讲,识和受想行相应就叫所缘缘。唯识宗根据世俗谛,我们已经说过了,它是从世俗谛入。根据世俗谛说,所缘缘有两种:第一种叫亲所缘缘,第二种叫疏所缘缘。亲所缘缘就是见分,疏所缘缘就是相分。见分,分析起来就是六根,是能;疏所缘缘,是六尘,是所。唯识宗也说过,见分、相分,都是虚妄。「能所」没有,能对待所才称为能,所对待能才称为所。

这么讲起来,它对待而有。像我们刚才所讲的,先有能不对,不待所怎么有能呢?先有所也不对,不对能怎么有所呢?能所同时俱有也不对,能所同时俱有了,不成对待。不成对待,怎么叫能所呢?

唯识宗我们看它的意思,它从世俗谛说。华严、天台批评它,是从第一义谛说。

唯识宗说,见分相分都是自证分所变现。谈到这里,我们要谈到唯识的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及见分相分。证自证分对待自证分而有,自证分对待证自证分而有。一般认为四分是唯识最深的地方。自证分就是随缘有,它和证自证分不相分离,相辅相成。随缘有,无性才能随缘,无性就是证自证分。这两分是现量界,不同见分相分,见分相分是非量界。

怎么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不相分离呢?我们已经知道,自证分是随缘,证自证分是无性,无性方能随缘,随缘必定无性。无性随缘,名之为自证分,随缘无性名之为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自证分,对待而立,也是空的,所以合乎二谛。

所以六根、六尘是世俗谛,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中没有,《心经》说过:「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以不可得故,那是说第一义谛。所以四分研究起来,出于般若。

天台宗说这个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又说:分别即无分别,无分别即分别。那说出二分。自证分就是不二而二,无分别即分别;证自证分就是二而不二,分别即无分别。五祖说「无性亦无生」,当然也是约第一义谛说。

我们说无生,绝对无生,那生从那儿来?明明看到世间有生有灭啊!所以我们一开始讲的时候,就说过吉藏大师说,《中论》以二谛为宗,明了二谛,就明了《中论》。我们看起来,一点不错。

在佛法当中,称世俗谛叫三科。我们时常听人讲阴界入,是世俗谛。我们所说的二谛、三谛、四谛、一谛、无谛,那些都是第一义谛,谈理的。所以四分当中,证自证分、自证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么说起来,我们就知道了,这是天台宗所说的。

第四个叫增上缘。这个法有胜势用,它能够使别的法增上叫增上缘。或者能障住别的法进行,也叫增上缘。这个我们还不可能以第一义谛说,如果我们以第一义谛说,它也落入定法,增上缘有法嘛!有法就是果法嘛!果法不可能有,待缘而生嘛!如果有果法,那不成对待,不合《中论》。

所以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这四缘生一切法,若有一切法生,应该有第五个啊!生出来的法嘛!可是它没有第五缘。

那么我们就知道,四缘生诸法,没有生。如果有四缘,四缘就是果法,有性也有生,那不对!所以他说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那是说无生。

四缘是能生义,接着再讲果法是所生义。四缘生诸法,那是外人说的。论主说不对!如果四缘生诸法,那么:

「果为从缘生  为从非缘生

是缘为有果  是缘为无果」

果从缘生,一定有果;从非缘生,那缘中就没有果。我们知道,果和四缘皆不可得,所以论主驳他。

以下他是用对待空: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

这是说,果法从缘生、从非缘生都不对,一切法无生啊!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为缘。」因这个法生出果来,这个法称为缘。

「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缘?」果没有生啊!那么这个缘就是非缘了。因为一切法无生,生是幻有,菩萨洞达,修如幻三昧。生果才称为缘,果假如没生,怎么称为缘呢?

所以果法空,四缘也空。所以有人称三论宗为性空宗,不完全。三论宗它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才完全。

他这个说法,都从对待空建立,因缘空也从对待空建立。实在说起来,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因为法若不空,有自性,不能接受因缘,就没有因缘生了。如果法以因缘而生,因缘有,一定没有自性。世俗谛,比如说妻子,对待丈夫才叫妻子。不相信,你看到女众,她没有结婚,你称她为「太太」,她会骂你!

如果说法从四缘生,如果说有果法生,那一定先有因缘,先有四缘,而后有果法。可是不对果法怎么称为缘生?不合道理。所以我们说过,先有四缘,不对果法不成立;先有果法,不对四缘也不成立。两者都有,不成对待,也不成立。

「果先于缘中  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  先有何用缘」

果法在缘里边,有也不可,无也不可。如果说果法在缘中有,那是说明先有果后有缘,不可能的。如果于缘中没有果法,也不可能。我们这个话怎么讲呢?有也不对,无也不对。无性随缘有,随缘无性空,就对了!如果执着先后,都不成功。所以《圆觉经》讲,有先、有后、有生、有灭,都是虚妄的。

如果果法于缘中先没有,那四缘,给谁作缘?所以他说「先无为谁缘?」如果先有,已经有了果法,何必用缘?你说四缘生诸法,果法已经有了,何必等四缘生?

《中论》这部论,文义甚深,文简义广,令人费解。「文简」就是文字简单、简略,「义广」就是它的意义包含深广、甚深,使人不易了解。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把前面讲的要点提示一遍,使大家有个概念,能够回想起来。

前面讲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第五缘就是所生之法,因为四缘假设是有的话,就是果法,生的法也是果法。如果它有法可生,就有过了。

第一个,有无尽过。如果有生法,那是第五个法,是第五缘;那么再以后生法,不能说四缘生诸法了,应该五缘生诸法了。再生,就六缘生诸法了,那么就无量无边无尽了。这是第一种过,落入无尽。

第二种过,佛说无生法,如果四缘有生,就违背佛说。所以他说:「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更无第五缘是说没有法可生,顺佛所说。

这是我们把以前讲的要点,大略提一提。

「若果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  何得言有缘」

假设「果」离四句。四句:有生、无生、亦有生亦无生、非有生非无生。它这个果法离四句,一切法毕竟空,所以离四句。这一开头就标出来,缘和果对待而立,对缘而有果,对果而有缘,不可能不成对待。假如对待立的话,就是毕竟空。

对缘而有果,那么全部的果都是缘;对果而有缘,全部的缘都是果。如果改变方式也一样。对缘而有果,全部的缘都是果;对果而有缘,全部的果都是缘。因为什么?因为法是对待的,既然是对待的,都是空的,这叫大乘对待空。对待缘才有果,那么果空啊!对待果才有缘,那缘没有自性,也是空的。所以对待空。

听不懂的举手我看看。

比如对待缘才有果,没有对待缘就没有果。有缘就有果,无缘就无果,那个果是不是空的?好比说对待甲而有乙,没有甲就没有乙,那个乙完全是甲。反过来对待说也是一样,对待果而有缘,有果就有缘,没有果就没有缘。

所以说「若果非有生」,果没有生,也不是无生,也不是有生无生,也不是非有生非无生。果既然这样了,毕竟空,那么就没有缘了,所以他说「何得言有缘?」比方说对待甲才有乙,不对待甲就没有乙,既然没有乙,也没有甲,所以才说「何得言有缘?」

以下破四缘。不过我们注意到一点,大家看看它的论文,仅仅破次第缘、缘缘,没破因缘、增上缘。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这个有原因,因缘不可破,「因」是有生义,有生义就有灭义,生灭义是有为法,我们说生灭义是俗谛。所谓有真谛、俗谛,也称为第一义谛、世俗谛。谛,有「谛实」之义,实实在在的。就是说有为法现有是实在的,无为法是无也是实在的,所以称为谛。

佛在《大法鼓经》说,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中论》也说,佛以二谛说法,一以世俗谛,一以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无为,世俗谛就是有为。有为称为法相,无为称为法性。法相不能独立,因法性而立;法性不可以见,因法相而见。谁看见法性了?法性看不见,因法相才能看见。法相没有法性,不能成立,因为法性而成立。我们称法性是体,法相是用。体外无用,用外无体。换句话说,体就是用,用就是体。

好比一个人能够活动,谁能看见人活动的根源?看不见。因为什么而看见?因为人的四肢││手、脚、头、前胸、后背,而看见人活动。那个「动」不可见,因四肢而见;四肢不成立,因为动而成立。如果不动的话,不叫活人了,变成了死尸。

归结起来,有为法就是无为,无为法就是有为。这个大家懂吧?我说有为的时候,就是说无为,因无为而立嘛!我说无为的时候,就是有为,因有为而见。听不懂的举手我看。好!见好就收啊!

所以说破了有为,就破无为,破了用就破体,所以说无为不可破。因缘法既然是有为,所以不可破,所以不破因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4

再讲增上缘。增上缘没有啊!它依什么呢?依于次第缘和缘缘。好比说种稻谷,上肥料,稻谷长得好,它依于稻谷,「上肥料」是增上缘。所以说,破了次第缘,破了缘缘,那个增上缘,不必破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上面没讲因缘,也没讲增上缘,仅仅说次第缘和缘缘,所以四缘当中仅破二缘。

下面先破次第缘:

「果若未生时  则不应有灭

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次第缘也叫等无间缘,没有间隔。你说它是一嘛!它又是二;你说它是二嘛!还是一。好比说,五十公尺一盏路灯,走到这盏灯下面的时候,这盏灯光亮了,到了第二盏灯,第二盏灯光就亮了,第一盏灯灯光就暗了,可是从第一盏灯到第二盏灯的灯光,没有间隔,所以说叫「等无间」。可是第一盏灯把亮度交给第二盏灯,第二盏灯交给第三盏灯,有次第,所以也叫「次第缘」。

次第缘建立在人的意念,都是前面灭,次第后面生。比如说前念灭,给后面那一念作次第缘,把后面第二念「导」出来,领导出来,这个叫次第缘,有次第。

这四缘都是有为法,假立的。

再举个例子,迈左腿,它把后面的右腿领导出来了;再迈右腿,又把左腿领导出来了。左右、左右、左右……前进了,这是次第缘。论文上说,前念灭后念生叫次第。再举个例子说,第一重升高,等第一重浪降下去的时候,第二重浪就高了,所以「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次第。现在大家次第缘都懂了吗?

可是我讲一句话:前浪为落,后浪为高,根本没有浪,那是你的错觉。浪是不是都是水起的?水的性质是湿。所谓四大─地、水、火、风,地的性质是坚,坚硬;水的性质是湿;火的性质是暖;风的性质是动。既然第一重浪、第二重浪、千万重浪都是水,湿性动不动?湿性没有起也没有落。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说浪无起无落呢?无生。这才合乎佛所说的无生法。

一切法都无生││法性不动,所以无生;法相如幻,不实在的,还是无生。

知道无生,就知道一切法皆是空的。是不是都是空的?知道一切法空,就知道一切法所现的相都是假的,假就是空义。知道一切法假,就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所有。所以这显无生。

论文说:「果若未生时,则不应有灭。」有生才有灭,无生怎么有灭?所以果未生就无灭。

生灭不能作次第。生不是灭,灭不是生,所以生不能为灭作次第,灭不能为生作次第。这个时候,生,无生;灭,无灭。无生叫法相空,无灭叫法性空。法性、法相都空了,叫毕竟空。

「灭法何能缘?故无次第缘。」灭的法不能给有法作缘,好比火「灭」了,不能给火「着」作因缘。如果火灭了,还能着,那还没灭;真的灭了,不能作次第缘。人活着,早上可以起来上市场买菜、卖菜;人死了、灭了,不能去买菜了。有次第就有一切动作。按佛法讲,有次第就有一切法相,没有次第就没有法相。所以说:「灭法何能缘?故无次第缘。」

这是第一个先破次第缘。不过我们要看出来,在四缘里头,它没破因缘,没破增上缘,仅仅破了次第缘和缘缘,求出它的原因来。因缘不破,因为因缘是有为法,有为法破了,无为也破,无为有为真破了,叫归入断灭,所以它不破因。

因果对待,待因而有果,待果而有因。那么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怎么知道?全部的因成果,不可能有一部分不成果。因都成了果,因就是果;全部的果从全部的因来,不可能有的果不从因来,这么说起来,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因空;果就是因,果空││这叫毕竟空。

毕竟空就是无生法。在无生法当中,没有生也没有灭,生灭不能相续,灭法不能再缘。好比人死了不能再活,火灭了不能更烧,是一个道理。

这第一个破次第缘。

「如诸佛所说  真实微妙法

于此无缘法  云何有缘缘」

这是破缘缘,缘缘又称为所缘缘。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缘缘。若知道所缘缘,就知道缘缘了。所缘缘讲明白一点,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所缘缘。

色声香味触法对六根叫六尘,唯识宗称为「相分」。

大家看前文。前文唯识宗解释,心所法与心王之对象,名所缘缘。唯识论他说,所缘缘体有两种:一、亲所缘缘,即见分;二、疏所缘缘,即相分。两种所缘缘皆自证分所变。如果说能缘体就是自己的识,与自己不相分离,就是亲所缘缘,见分所摄。内托识心,内所虑托,由内虑托于识心,是亲所缘缘,这是说见分。与能缘体相离,为实质有东西,能起内所虑托的,能使识心起的,是相分,是疏所缘缘。明白一点说,所缘缘就是六尘。

这和佛性不同,佛性无生无灭。生而无生,灭而无灭;无生而生,无灭而灭。见分、相分、所缘缘不是这个样子,有生有灭。

举个例子。比如佛性─诸法无性为佛性,就是那个无性。无性约心讲起来,众生边讲叫佛性,如果从法边讲叫法性。佛性因为无性的关系,随缘起一切用。从眼根出就叫「见」,从耳根出就叫「听」,从鼻子出就叫「闻」,从嘴巴出就叫「说」,从身根出就叫「触」,从意〈第六意识〉出就叫「想」。

这个想很难懂,它的尘相有生有灭。想东的时候,不能想西;如果想西,想东的那个想就灭了。佛性不是,也能想东,也能想西,能想一切。佛性想东的时候,还能再想西。想西的时候,那想东的想,灭而无灭,无灭而灭;想西的想,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是佛性。

大家现在听的这个所缘缘和佛性能分清了吧!

所以,所缘缘就是六尘。六浮尘根就是亲所缘缘,见分;外面六尘就是疏所缘缘,相分。现在按照它论文的解释,我们已经知道缘缘是什么东西了。

四缘,《中论》看不到解释,你要看《唯识论》,要运用你的智慧,要不然你不懂。

「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什么是真实微妙法?诸佛以二谛说法,真实微妙。二谛─世俗谛、第一义谛。世俗谛也称为俗谛,第一义谛也称为真谛。真谛就是那个无性,俗谛就是依他起性。所以依他起的俗谛,有而非有,生而无生;非有而有,无生而生;灭而无灭,无灭而灭。

佛说法有两种语言:一种是真实语言,就是说真谛;一种是世间语言,就是说俗谛。佛说「有法」,无性随缘则有;佛说「无法」,随缘无性则无。所以佛说,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就是说我不和世间起诤论,世间和我起诤论。世间说「有」,我也说「有」,我说的无性随缘有,世间所说的定性有;世间说「空」,我也说「空」,我说的空,随缘无性空,世间所说的是断灭空。所以佛不和世间诤论。

或者有人问:「有经文可以看出来吗?」有,《心经》。色即空,那个空随缘无性空;空即色,无性随缘有。佛这么说,是真实微妙,世间人不知。怎么叫微妙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微妙。

真实微妙法,我们了解是二谛了,再一方面讲,实相,「实相」真实。我们认识一切法,都认识虚妄相,没见实相。比如说,看讲台,都说有讲台。讲台是木头的因缘所成,如果讲台真有的话,没有木头,还有讲台。所以我们见的都是虚妄相。知实相者,知讲台无相。实相无相,随缘现讲台相,就是实相无不相。

如果你偏于实相无相叫偏空,偏于有相叫着有。佛法不偏空也不着有,称为微妙。实相无相就是真谛,实相无不相就是俗谛。大家懂吧?你懂了就知道,智谕和你说了半天废话。分别二谛、分别实相,其实二谛就是实相,实相就是二谛。

这个法,很多方面。比如我们换另一个题目讲。大家都知道,一切法唯心所造。心在何处?心若有定处,不能造一切法。定在东,不能造西;定在南,不能造北。它能造一切法,无有定处,那是实相无相,就是真谛;无有定处,能造一切法,是俗谛,实相无不相,是俗谛。佛说的法是这个法。

「于此无缘法」,缘是六尘。比如所缘缘,换句话改个样子讲讲,心所缘的那个尘叫所缘缘。心所缘的尘皆是幻有,虚妄的。无性随缘有叫依他起,随缘无性无叫圆成实。你如果执着,执着实在有、实在空,叫遍计执。这个缘缘,就是遍计执,所以破它。破缘缘,破其见,遍计执,不破法。法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不可破。

佛所说的法,真实微妙,没有所缘缘,没有六尘生灭,那是幻有假相,你颠倒执着,就执着有缘缘。所以他归结说「云何有缘缘?」怎么会有缘缘这个法?这就是说一切法毕竟空,空也是毕竟空。

一切法毕竟空,就是无性,真谛摄;空也空,就是假,俗谛摄。声闻缘觉不知,所以《涅槃经》上说,声闻不见佛性,不知道无性为佛性,而得声闻道,声闻道就是声闻菩提;缘觉人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就是缘觉菩提。都不见佛性。菩萨大乘见佛性不了了、不彻底、不究竟,所以在十住地,在菩萨因位。唯有佛,见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假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了解以后就知道,实在没有法,也没有缘。不相信你看后面,他说「以果无有故,缘非缘亦无」。如果你不详细研究,困在这个论文当中了,出不来。如果你先不搞清楚什么是缘缘,研究愈久,还是一塌糊涂。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5

下面一偈:

「诸法无自性  故无有有相

说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一切法没有自性,因为什么没有自性?一切法因缘生,都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没有一切法。本论也讲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

比如讲堂,看似有,实在是空的。因为它没有自性,它是钢筋、水泥造成。如果讲堂有的话,没有钢筋水泥,还有讲堂。这都是人的「见」所现,虚妄的。你说有讲堂,那你落入缘缘,迷于你自己的见分。比如,海里的浪,千万重,你们说它有没有?〈大众默然。〉哈!对了,默然而住。你说有,它随缘无性空,没有;你说没有,它无性随缘又有。所以你总堕负边。因为没有自性嘛!

诸法无自性,《金刚经》也讲过: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夫定执有,二乘定执空,都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他不见佛性。

再举个例子。地球,地球是空的,你如果说地球有,落入遍计执,遍计执就落入缘缘了,缘缘就是遍计执。地球是山河大地构成,如果地球真有,没有山河大地还有地球。地球无不无?不无。因为地球无性就是随缘以山河大地而现。所以色即空,空即色,对不对在你边,你了解不了解,不在法边。所以一切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怎么有相呢?幻有假有。

「说有是事故」,是事就是「此事」,翻成白话讲,就是「这个东西」。说有这个东西,「是事有不然」,这个东西就不是。经上佛说过,说某法即非某法,是名某法。比如我们说讲台即非讲台,因为讲台是空的嘛!假名叫作讲台。这个法说起来广了,说五阴即非五阴,假名五阴。说十二入、十八界即非十二入、十八界,假名十二入、十八界。

我再说深一点,看你们迷惑不迷惑。说四谛,即非四谛,假名四谛;说十二因缘,即非十二因缘,假名十二因缘;说六度,即非六度,假名六度。你相信吗?我再说深一点,说佛的四无所畏,即非四无所畏,假名四无所畏。迷惑了是不是?说佛的十力,即非十力,假名十力;说佛的十八不共法,即非十八不共法,假名十八不共法。你信得过吗?

要入此法,第一步先生信,第二步求解,第三步修行,第四步证究竟。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都是空的。法不迷人人自迷,怪众生不懂,不怪法性有别。

比如我们以十二因缘作例子。无明缘行,无明以行为所缘,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是因缘所现,十二因缘不落尘相,会入依他起了;着于名相,就是遍计执。老死没有,缘于「生」才有老死;生没有,缘于「有」才有生,如果有生,那应该没有「有」也有生;「有」没有,缘于取,取着就有业了;取也没有,缘于爱;爱没有,缘于受;受没有,缘于触;触没有,缘于六入;六入没有,缘于名色;名色没有,缘于识;识没有,缘于行;行也没有,缘于无明。

你说无明有没有?这是到迷惑的地步了!一切缘于无明,所以一切没有。我告诉你无明也没有。无明本身就是虚妄,才叫无明。无明不虚妄的话,应该叫真如。

所以十二因缘都没有,没有才能接受十二种因缘,如果有,成定性了,不能接受外来的东西了。没有就是真谛,接受十二因缘就是俗谛。大家想想,这和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是不是一样?这叫换汤不换药!说了半天,把一个道理作几个方式说,骗你们大家。

「略广因缘中  求果不可得

因缘中若无  云何从缘出」

因缘,有略有广。「略」是总相,「广」是分别相。这很难懂,我们慢慢地举例子来说。比如三十个人是一个排,它的总相就是三十个人总数,里边没有排。如果有排的话,没有三十个人,还有排,所以它里头没有排。广相,分别一个人一个人当中,也没有排。

我们多举几个例子。比如这个讲台,它的总相─木头、钉子、人工、油漆,在这个总相里头,没有讲台。分别各相里头也没有讲台,木头不是讲台,钉子不是讲台,油漆也不是讲台。

我们继续举个例子。再比如这个讲堂,它的总相─钢筋、水泥、木材、玻璃、人工,这个总相里头,没有讲堂。如果另有讲堂,除去钢筋、水泥、人工、玻璃、木材,应该还有讲堂。

再举个例子。比如山,山是土、石、花草、树木,这是总相。这里头没有山,假使有山的话,没有沙土,没有石头,没有花草树木,应该还有山。

举了好几个例子,大家能听懂了吧?所以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这个「果」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法,有漏无漏法,世间出世间法等等。没有这一切法。什么原因呢?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没有一切法,我们说一切法空。比如讲台,总相里头没有讲台,别相里头也没有讲台,那么讲台空。所以我们知道了,一切法空。大家懂不懂?

再详细论,五阴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根空,六尘空,六识空,这是世间法,世间法皆空。苦集灭道空,十二因缘空,六度空。再往深的讲,佛的四无所畏空,佛的十力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空,因为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嘛!

一切法空就没有生,所以法空就是无生。所以佛说无生法,究竟处证无生法忍。

根据空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五阴无生,十二入无生,十八界无生,六根无生,六尘无生,六识无生,一切世间法无生。

苦集灭道无生,十二因缘无生,六度无生,这是出世间法。往上深说,佛的四无所畏无生,佛的十力无生,佛的十八不共法无生。

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皆无生。

法既然空、无生,所以说无所有。五阴无所有,十二入无所有,十八界无所有,六根无所有,六尘无所有,六识无所有,一切世间法无所有。苦集灭道无所有,十二因缘无所有,六度无所有,佛的四无所畏无所有,佛的十力无所有,佛的十八不共法无所有。一切法无所有。

既然都无所有,都空了,我们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不可得。五阴假名不可得,十二入假名不可得,十八界假名不可得,六根假名不可得,六尘假名不可得,六识假名不可得,苦集灭道假名不可得,十二因缘假名不可得,六度假名不可得,佛的四无所畏假名不可得,佛的十力假名不可得,佛的十八不共法假名不可得。一切世出世间法,一切法皆假名不可得。

所以般若经说,众生分别一切法,唯是分别假名。《心经》也说一切法不可得。

那么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我们不是明明看见一切法吗?那是唯心造的。

比如讲堂,实在没有讲堂,看见讲堂是你唯心造的,实在没有。讲堂是你唯心造的,讲堂是钢筋、水泥、沙石造成,要是钢筋、水泥、沙石就是讲堂,你跑到建材行去,为什么不买讲堂?跑到沙石场为什么不买讲堂?没有,是你唯心造的。

你明明看见有山,那是唯心造的。其实那是沙土、石头、草木,唯心假造的山。

好比钞票是一张纸,你造出一百元、一千元来。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造。

五阴唯心造─五阴皆空嘛!十二入唯心造,十八界唯心造,六根唯心造,六尘唯心造,六识唯心造,苦集灭道唯心造,十二因缘唯心造,六度唯心造,佛的四无所畏唯心造,佛的十力唯心造,佛的十八不共法唯心造。

甚而言之,你拜佛,唯心造。经上不是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无性。你看见有佛,唯心造的。所以《楞伽经》讲,无佛无众生嘛!

我举了很多例子,大家能不能听懂?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唯是假名,一切法唯心所造,如此知者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家天天讲三宝,三宝是什么呢?诸佛、般若、菩萨僧是三宝。诸佛是佛宝。般若就是法宝,所以作课的时候三称摩诃般若波罗蜜,那是赞叹法宝。菩萨僧,僧宝。什么是菩萨僧?自度度人。

「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这是说般若。般若就是《中论》,也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称实相,也称二谛。在因地,菩萨所遵守;在果位,唯佛所得。这两句话就是上面说过的「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就是说那个意思,没有法。缘呢?引后文,后文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引那句话。

「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因缘里头要是没有果的话,它怎么会从缘出呢?我们一般人都讲一切法生,一切法有。「你的小孩多大了?」「刚生下来!」要是按佛法讲起来,不究竟。因为略广因缘中,没有一切法。没有一切法,要是从一切法生出来,从缘生出来,不合道理。

再举个例子说。鸡蛋有生小鸡的成分,它能生出来。鸭蛋有生小鸭的成分,它能生出来,如果没有,不能生出来。如果没有也能生,那鸭蛋也能生小鸡,鸭蛋没有生小鸡的成分嘛!那么说石头也能生小鸡,钢筋也能生小鸡。

或者有人问:缘中「没有」生不出来,我承认,可是缘中「有」能生出来?但是事实上「有」亦生不出来。比如你口袋里头没有钞票,生不出钞票来,口袋里头有钞票,也生不出来。什么原因呢?那个钞票已经有了,不是口袋生的嘛!归结起来还是一切法无生,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

或者有人疑问:鸡蛋有生小鸡的成分,可以生出小鸡来,你刚才说过的,那你就是承认,鸡蛋里有生小鸡的成分了。

后文它说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鸡蛋是不是因缘所生?不假因缘,一切法不生。法不孤起,因缘而起嘛!既然鸡蛋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就无生,就无所有,就不可得。鸡蛋都空,都无所有不可得,怎么能生小鸡呢?那是人迷惑。

所以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唯心所造,这就是般若。你们不相信,打开六百卷《大般若经》看,我不会说,佛说得更多。他说到「空」的时候,什么法空,什么法空,说一大篇。说到「无所有」的时候,说一大篇。我不够那个程度,我说不出来,你们看看六百卷《大般若经》就知道了。

所以「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这句话就是说一切法空。我所说的这一切,大家懂了就知道,从那边说的?真谛边说的。一切法因缘生是有,这个「有」没有自性,就是空。所以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就是因缘生,因缘生那个有,就是空。大家听懂了吗?

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就有吗?色也是因缘有,因缘有,没有自性,就是空。所以一开始他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讲这个道理。

摩诃般若波罗蜜,实在说,归纳起来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即空叫般若,空即有叫沤惒拘舍罗,都出自于般若经。

现在我打个转身和大家讲,看大家能听懂听不懂?我说一切法空,我说一切法有。为什么一切法有?空就是有,空就是色。五阴有,十二入有,十八界有,六根有,六尘有,六识有,苦集灭道有,十二因缘有,六度有,佛的四无所畏有,佛的十力有,佛的十八不共法有。

现在打转身了,各位转过方向来了没有?你不转方向听不懂。不要说各位听不懂,忉利天也听不懂。转个方向就不懂了,你是「光认帽子,不认大哥」啊!有没有人不懂啊?转方向!禅宗叫「打转身」。有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空。

我再说,五阴因缘生,十二入因缘生,十八界因缘生,六根因缘生,六尘因缘生,六识因缘生,苦集灭道因缘生,十二因缘因缘生,六度因缘生,佛的四无所畏因缘生,佛的十力因缘生,佛的十八不共法因缘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5

你调过方向来了没有?迷失方向就不懂了。所以经上讲,人怎么迷呢?因方而迷,分辨四方才迷惑。你不执着四方的因缘,就不迷惑了。既然有,就生。

我再说一遍,打个转身。五阴生灭,十二入生灭,十八界生灭,六根生灭,六尘生灭,六识生灭,苦集灭道生灭,十二因缘生灭,六度生灭,佛的四无所畏生灭,佛的十力生灭,佛的十八不共法生灭。对吧?我讲错了没有?它不会错的。

讲空的时候,讲无生,讲无所有,不可得,那是讲出世间法,讲无漏法,讲无为法;我讲有的时候,是讲世间法,讲有漏法,讲有为法。这个样包括才叫一切法。你们要知道,这叫二谛的妙用。若人知二谛,世出世间一切法任你说。

「若谓缘无果  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  非缘中而出」

如果我们说缘里头没有果法,它能生出果法来,没有果法就非缘了。这一句针对「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来说的,叫对待空。缘中没有法能生出法来,那我们就快乐了,腰里没有钱,一掏口袋掏出钱来了,生出来了。不合道理。

你说缘中没有法,可生出法来,那怎么合道理呢?大家在家众,不必娶太太了,娶个石头,没有小孩子,它也能生小孩子;娶个泥巴,也能生小孩子。所以说缘中无果不能生果。

我问大家,缘中有果能不能生果?谁知道?缘中有果也不能生果。什么原因呢?已经有了嘛!你娶个太太,带个小孩子来,不是你生的。

「若果从缘生  是缘无自性

从无自性生  何得从缘生」

假使我们说,果从缘生,这个缘,无有自性。缘无有自性,从两方面会:一方面因缘生无自性,一方面依他起无自性。这从依他起无自性,比较容易懂。因为前面说过,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缘和法是对待假立,对待法才称为缘,缘又从法生,法又从缘生,对待缘才有法。既然是对待法才有缘,所以知道缘没有自性。对待法才有缘,不对待法就没有缘,所以这个缘没有自性。

比如说,对待丈夫才假名妻子,不对待丈夫,不能称为妻子。妻子没有自性,有丈夫才有妻子,没有丈夫不能称小姐为妻子,所以她没有自性。有自性称为缘,没有自性就是非缘,不是缘。这个「非缘」我们先讲一半,后文再讲。

这个缘,既然没有自性了,从没有自性的「非缘」生,怎么能称为缘呢?比如说称她为「太太」,因为她有丈夫,她没有丈夫,不能称她为太太。所以从无自性生,不合理。「何得从缘生?」不是从缘生的嘛!非缘就是无自性,如果从无自性可以生的话,不合道理。

这个法从两方面皆可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从因缘空也可说,从对待空也可说。他这一句偈,近的说,「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从那儿出;远的说,就是后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是那句偈的发挥。

「果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以果无有故  缘非缘亦无」

果法,这个「果」,就是法,具体说是果法。它不是从缘生的,因为什么?缘生无性,无性才能随缘。无性怎么生?所以上一句讲,无自性何得从缘生?缘都不能生法,非缘更不能生法。实在说起来,果没有,法也没有,缘也没有,所以佛说无生法。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安住不动,就得无生法忍。

一切法不生,上文我们说过,一切法空,空不生;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不生;一切法假名,假名不生;一切法幻有,幻有不生;一切法无相,无相不生;再还会到一切法遍满〈周遍、圆满〉,遍满不生。一切法无定,不生。一切法没有定法,若有定法,必有生灭。所以已经知道,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缘」是有法,是因缘法,因缘法没有自性,所以不生。「非缘」就是无自性。

又有人说:「一切法无自性,不生,我承认。一切法空,空生吧?」空也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因缘生。因缘生就是无自性,还归无生。所以说我们知道「有法」不生,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不生。无是因缘无,因缘无无自性就是有,它也不生,也没有无。

如果你说:「法是因缘生,不生,无自性。这个因缘,怎么是无呢?」有人说因缘也是因缘生,不对了!那么因缘也是因缘生,那个因缘是从那儿来的?也是因缘生,所以说它空。第二个因缘还是因缘来的,所以无自性空。那么说起来,无尽了,堕入无尽过,很多人堕入这一个过错。

因缘也是因缘生,第一个因缘空,第二个因缘不空了。第二个因缘也是因缘生,第二个因缘空,第三个因缘不空了。这么追究到最后,还是有法。这个说空法是小乘分析空,落入有法,不是无生法,还是生法。你要是那么解的话,你永远不得无生法忍。不得无生法忍,有什么坏处?随着生死走,永不得涅槃。

你要会到这个法,佛说,我说的是缘起法。生死是因缘生无自性,空;涅槃也是因缘生无自性,还是空。佛说法都这么说。比如佛说十二因缘,没有「法」生。佛说无明生行,无明生行,没有生法;行生识,也没有说生法;识生名色,没有说生法;名色生六入,没有说名色生法;六入生触,没有生法;触生受,受生爱,也没有生法;爱生取,没有说生法;取生有,也没有说取生法;有生生,生生老死,都没有生法。法空,所以说「法不从缘生」。

缘也没有,因为老死空的,从生生,如果老死自己有,不必从生生;生也是空的,从有生,如果生本来就有,不必从有生;有也是空的,从取着生,如果有不空,不取着也有有;取是空的,从爱生;爱是空的,从受生;受也是空的,从触生;触也是空的,从六入生;六入也是空的,从名色生;名色也是空的,从识生;识也是空的,从行生;行也是空的,从无明生。

这要注意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这个你不明白,堕入有法。我问无明空不空?我试一试,有谁知道无明空不空?你可以说话。

有人认为无明不空,堕入有法了。无明也空,怎么知道?无明是虚妄的,虚妄的就没有啊!无明也空。无明空则行空,行空识就空,识空名色就空,名色空六入就空,六入空触就空,触空受就空,受空爱就空,爱空取就空,取空有就空,有空生就空,生空老死就空,这么说起来一切法毕竟空。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一切法毕竟空,不生法,叫无生法忍。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我们知道从十二因缘研究起来,法空,法无自性。对待法才有缘,法空怎么会有缘?所以他说「果无有故,缘非缘亦无」。非缘怎么无?这要注意到了,缘是因缘生,因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因缘生,当体即空。

这么说起来,佛说法,自性是因缘;外道说法,因缘是自性。自性就落入有法,因缘生就是毕竟空。大家都听懂了吧?这个法比较微细。

有谁听不懂的?好。

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因缘生,因为无自性才能接受因缘。既是因缘了,定是无自性。这个法归结起来,无自性,空的。

所以《金刚经》说,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一切法都是假名,假名就是无自性。他把「缘非缘亦无」改了一个话题讲,它说: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假名。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无性,无性可以说,就是空而不空,随缘而说。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这个话可以说很多,说什么法即非什么法是名什么法,说四谛即非四谛是名四谛。说佛即非佛是名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说心即非心是名心,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你们要是懂的话,任何法都可讲。说十方即非十方是名十方;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你即非你是名你。所以禅宗有一句话「任拈一法,无非佛法」,《金刚经》也说过「一切法无非佛法」,禅宗也说过「触目皆道」。

今天我们讲过了这两首偈,「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从无自性生,何得从缘生?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以果无有故,缘非缘亦无。」法和缘都没有叫毕竟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这要特别注意到一点,千万不要落入有法,说:「法是因缘生,空的,那么因缘不空啊!」、「因缘也是空的,因缘也是从因缘生。」那就堕入无尽过了,堕分析空,还是有法。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体即空,因缘生就是空,空就是因缘生。

讲到这里,第一品(观因缘品)讲完了。我们把下品开个头,(观去来品)第二。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6

观去来品第二  

外人有个疑问:你说诸法无自性,诸法不可得。但是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过去是已去,未来是未去,现在是去时,就是三世流转,他认为应该有法。

这是外人疑惑。怎么叫外人呢?外人不是外道,不入二谛理的叫外人。凡夫也叫外人;小乘也叫外人;中乘也称外人;大乘不入二谛理的,也是外人。

这里边说出有两个空来,一个是「因缘空」,一个是「对待空」。《金刚经》说,十方微尘皆是假名,这是因缘空。这品说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流转,也是假名相续,是对待空。因为说现在即非现在是名现在,说过去即非过去是名过去,说未来即非未来是名未来。

怎么知道呢?先讲过去,过去是不是现在、未来形成的啊?有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没有现在、未来那有过去?那么说就不对了,有现在、未来才有过去,第一个,过去为什么不叫现在,为什么不叫未来?第二个,那么说起来,过去应该一半现在,一半未来。所以过去没有。

现在也是一样,有过去有未来才有现在。那么现在应该叫过去,应该叫未来。我们总不能说现在是过去一半,未来一半。未来也是同样的道理,由过去、现在形成的。

这么说起来,过去空的,现在空的,未来也空的。他们说过去是假名,说现在、说未来也是假名。这么说,过去、现在、未来无性,所以经上说三世平等。这种说法也是明空理,用什么办法明呢?用「对待空」。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空;对待过去、未来,现在空;对待过去、现在,未来空││叫对待空。

其实「对待空」就是「因缘空」。因缘空用来解释什么比较明白呢?十方世界、微尘,无自性因缘生,空的,这个比较明白。这不是法有分别,随众生的根机而有分别。

对待空,就是「依他起」空,这是唯识宗的一个名相。法依他起,怎么依他起呢?过去依现在、未来而起,现在依过去、未来而起,未来依过去、现在而起。你们要是懂的,仔细费点脑筋就知道了。

依他起和因缘空,是一样的,不过这当中有方便不方便就是了。依他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唯识宗称为「圆成实」。怎么称为圆成实?「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实在的一切法性相。无自性,可以圆满成就一切法性相,称为圆成实。圆成实是不是依他起?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不是圆成实?就是圆成实。不可执为定法;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并不「定」是依他起;圆成实就是依他起,也不「定」是圆成实。如果你执着一定有依他起,一定是圆成实,那叫什么?那唯识宗称为「遍计执」。

过去、现在、未来假名相续,大家听懂了吧?听不懂的举手我看。好,我们先把它破题。内容留着下次讲。

大家看《中论》。

「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我们首先就要注意,这偈讲的是什么?这一偈讲两项假名:在时间方面,有过去、未来、现在,由未来到现在,由现在到过去,可是这是假名相续。因为没有未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如果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过去就没有,空的。现在是对待过去、未来形成,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就没有现在。未来也是一样,对待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过去、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三世─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假名,没有东西,所以假名相续。

对法讲,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都是假名存在,没有实在的东西。因为世界和微尘,也就是说「法」,这个法是由因缘所成,成之于因缘,所以法没有自性,都是因缘性。没有自性就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

所以《中论》讲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既然是空的,所以法是假名。《金刚经》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不可得,说有三世是假名。《金刚经》又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假名微尘,假名世界。

不过《中论》说的这个法是有为法。法有两种:有为、无为。无为没有,他说的这个「众因缘生法」皆是有为。有为法有三相,有生相,有灭相,有住相。生、住、灭三相是有为法。生就是未来到现在,他上面称为「未去」;住就是现在,《中论》称为「去时」;灭是过去,《中论》称为「已去」。总说起来相续假名,存在假名,都是假名,没有东西。

所以我们现在先要了解,如果你执着有「已去」,或有「已去法」,错了!我们现在眼见的,都是有为法。三界六道皆有为法,没有。所以经上说,三界如空华,都是众生迷惑执着。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一品开端,外人又问:你上面讲观因缘,说法无自性,求法不可得。可是事实上,眼见有过去,眼见有现在,眼见有未来。由未来到现在,由现在到过去,这里边应该有法啊!

所以龙树菩萨回答说:「已去无有去」。论文五字一句,他节省一个字,所以使大家看了不明白。应该怎么讲?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这样大家就清楚了!少用一个「法」,大家看他论文的后边就明白了。

有的古德说龙树菩萨的破有纵破、夺破。假设我们用夺破的话,就是三世假名皆空,法无性也空。已去空,法也空,所以「已去无有去」。未去假名相续空的,法也是空的,所以说「未去亦无去」。去时是现在,假名相续,是空的,所以说法也是空的,经文它说去时也无去法。这个夺破,吉藏大师所说的。

纵破,顺着众生的说法破。说「已去」已经灭了,所以就没有去法;「未去」法还没生,所以没有去法;离开已去、未去,没有现在,所以「去时」也没有去法。

我们再分析,在时间方面,我们说它是对待空。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过去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现在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现在,才有未来,未来没有自性是空的。都是归入无自性,这和因缘空是一样的。

法是因缘所成,没有自性。要是有自性,不必等因缘成了。所以对待空、因缘空,实在说都是一样。在方便说起来,说「时间」用对待空,说「法」用因缘空。

因为世间人迷惑不知,认为法有自性。中国名家惠施,是名家鼻祖。惠施的书,被秦始皇烧掉了,看不到。从《庄子》历物之意上,看到一点点,历物之意上有一句「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其实是错误的概念。用佛法衡量,不对的。至小无内,那么我问:无内的这个至小有没有?没有的话,不要讲了!你打妄语。如果至小无内,要是有的话,就有十方,上方、下方、东西南北方、四维方,我们称为十方分。假使没有十方分,就没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一定有十方。假使至小要是有的话,可分为十方,它能分为十方,为什么说至小无内呢?

同时还有一个道理:十方分拿出一方分来,如果有,还能分为十方;再拿一方,还能分为十方。……那怎么能称为至小呢?所以说,这是世间一般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他这个偈颂,他这个偈颂五字一句,二十个字一偈。假使八字一句,四八三十二,三十二个字是一偈。经上常说一四句偈,就是三十二个字,最多了。《金刚经》上说,一四句偈功德无量,就是说最少的部分就功德无量。

我们说过,论先写偈,后写长行。《中论》的长行是别人写的。如果我们把它加个字,加上一个「法」字: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拿世间法说起来,他这个意思,时间空间并论。

我们说是「法」和「时间相续」并论,这一偈的意思,假设有人问:「有现在未来过去,应该有法?」这一偈就答了。

现在我们应该了解这一偈的意思了,再看下一偈:

「动处则有去  此中有去时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时去」

如果我们知道假名,空,时间假名是空的,法也是假名存在,空的。假使会用夺破,一眼就看出不对来了。

这偈应该说:「动处则有去法,此中有去时,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有去法。」这是外人问,这是难问。

按纵破讲,你说已去无有去法,已去已灭了,我承认。你说未去无有去法,未去无生,我也承认。但是有动时,动是现象,这里边应该有去法,所以去时现在应该有去法。

世间法说动有两种,移动和变动。其实是一种。我们说仅有移动,没有变动。因为看得见的是移动,看不见的是变动。那是怪你看不见,还是移动啊!假使没有移动,怎么有变动呢?比如衣服不穿,锁在箱子里边,若干年以后,衣服也会烂,我们说它变动了,其实它还是移动啊!微细处,你看不见它移动就是了。

因为变动、移动都是移动,我们就知道了,动是现象,有现象移动的,称为动。我们明了上面偈颂的话,就知道了,他有两个执着。第一个有「法」,没有法,什么移动?第二个有时间,没有时间,何时移动?所以说要是彻底明了上面的偈颂,一眼就看出他是错误的。

下面龙树菩萨回答,我们看他怎么回答:

「云何于去时  而当有去法

若离于去法  去时不可得」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这偈颂就明白表示出来了,那个「去」是讲去法啊!怎么会于去时,会有去法呢?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你说去时应该有去法,这是说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去时」,世间法说就是「时间」;一个是「去法」,世间法说就是「空间」。既然有两个东西,去时可以单独存在,去法也可以单独存在。

其实世间法把时间、空间分开,那是错误概念。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不相信,我们想一想:如果有一秒钟的相续时间,就是有空间;如果一秒钟都不相续,没有空间。

反过来讲,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存在,就有时间。一丝一毫不存在,那有时间?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啊?不过世间人不微细观察不知道。

既然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法和相续都是空的,空是一个,那你怎么分别「于去时有去法」呢?你误解,错误的概念!所以他这一偈就说「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明明把它分别为两个了嘛!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要是没有去法,怎么叫去时呢?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没有去法,怎么能表现去时呢?

这种破,吉藏大师称为纵破,因为下面还有夺破。

以上讲过三个偈了,大家听明白了吗?有听不明白的请举手,你那里不明白,讲!因为你说出不明白的地方,我才能解释。

我再重复一遍,时间相续是假名,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因为过去没有嘛!要是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有过去,那过去是谁呢?现在也没有,要是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有现在。未来更没有了,要是有未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不合道理!所以过去假名,现在假名,未来假名,三世相续都是假名。所以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平等。

法的存在,也是假名,因为法要是有,一定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缘生。既然没有自性,所以法也是假名。套一句《金刚经》讲,说法即非法,是名法。所以说,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

外人就问了:「已去未去无有去法,对!可是有动啊!动处则有去法。」

我们拿以上的道理看起来,他说动就是「法」动,错了!法空的,没有自性。动有动时,亦错了!时间是空的。所以这首偈,此中有去时有现在,我们一看就知道他错了。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怎么会有现在?所以他说「非已去未去」,错了,没有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有去时有现在,错了!既然没有已去、没有未去,怎么会有现在?

所以第三颂回答「云何于去时」,怎会于去时,「而当有去法?」去时不可能有去法。你这个意思是把去时、去法分开,它不能分开。「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现在、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没有去法,谁表现去时?

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再讲一颂。

「若言去时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时  去时独去故」

假使照你那个说法,去时有去法,「若言去时去」,具足应该这么说:「若言去时有去法,是人则有咎。」这个人就有过错了,「咎」就是过错。「离去有去时」,离开去法有去时。「去时独去故」,二者相离,去时自己就有了,这是不合道理的,都是错误的概念,不详细分析,你认为离开空间有时间。

空间是「存在」,时间是「相续」,没有存在,怎么会有相续?所以「离去有去时」,是离开去法有去时。「去时独去故」,那么我们换句话说,如果离开去法有去时,两种去:一个「去法去」,一个「去时去」,那不可能的。你想想,空间和时间不分,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一个纵,一个横,不可能「去」有时间的「去」,空间的「去」,不合道理!我们还要了解一点,这上面说的法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7

我再将这一品的原则重提,你把握住了原则,就很容易懂。

先从世间法讲起,世间法讲空间、时间。大家都认为时间、空间有分别,其实没有分别,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以时间相续才有空间。未来相续到现在,现在相续到过去,称为时间。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时间的存在是因为空间,没有存在就没有时间。

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相续,是空的,叫对待空。

因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的,没有现在、未来就没有过去。如果过去存在的话,应该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有过去,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呢?也是空的,现在是对待过去、未来而说。如果是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有现在。

未来也是一样,对待过去、现在说未来,所以未来没有,它是空的。它不空,应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这是对待空。

存在性也是空的,东西的存在必以因缘而生,既然是以因缘而生,它的存在完全是因缘,没有法。既然是因缘而生,没有自性,没有法,所以它是空的。我们说法的时候是假名,所以法是假名存在。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假名就是空,空才是假名。

古德根据这个原则发挥,说空的时候叫夺破,说假名的时候叫纵破。夺破就是直接讲空;纵破就是从假名开始入手,那个纵是纵容的「纵」,容许他、容许他那么说,再破他。

这个︿去来品﹀就是双说这两个空,对待空和因缘空。一个是说它假名相续,一个假名存在。大家记住这个原则才能懂经文,所以你们看一切《中论》的注疏,他不外乎夺破、纵破。

「若去时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为去时  二谓去时去」

这个文字,他省掉字了,我们把它加起来,就容易懂了。「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我们明白这一点就容易了解了。

去时,时间;去法,存在─都是空的,都是假名。如果去时有去法的话,「则有二种去」,那就有两种去了:「一谓为去时」,一个是去时;「二谓去时去」,一个是去时的去法。这两种去,你如果会错了意,若去时有去,都作时间会,你搞不通。看后边的论文就知道了。

这首偈很容易懂,直接翻译过来说:如果说去时有去法,那么就有两种去了。那两种去呢?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的去法。

「若有二去法  则有二去者

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所以第二首偈就明白了。「若有二去法」,去时和去法,两种去法。如果说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时为一个去者,去法为一个去者。去者,拿世间法讲起来,代名词,代表去时、去法两个法。

「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法就是去者,去者就是去法。假使有两种去法的话,那么离开去者,去法就不可得了。

我问大家,我这么说,你听明白了吧?能不能听懂啊?听不懂的举手我看。好!

我再重复讲一遍。「若去时有去」,他的文意是说「若去时有去法」,就有两种去:一个是去时,一个是去法。所以说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法。

第二首偈「若有二去法」,因为第一首偈讲的有两种去嘛!一个是去时,一个是去时的去法。如果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者是代名词,代表去时和去法。可是事实上,「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是代名词,是去法的代名词,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大家把脑筋活动开,不要打妄想。佛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不可丝毫有妄想,你打妄想,就听不懂了。

「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无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第三首偈「若离于去者」,去者是代名词,代表去法。要是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它不代表了,所以「去法不可得」。「以无去法故」,假使没有去法,「何得有去者」?去者是代表那个去法,没有去法,那有去者代名词呢?

说到这里,他是把相续假、存在假,说到法与代名词两个东西。他说「以离于去者」,离开代名词,「去法不可得」,那个法就不可得了。

「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假使没有去法,去者代表什么呢?所以「何得有去者?」这是说法和去者是一个。后边他连续破,一个也不对,两个也不对。

因为你会要从两方面会。从纵破方面会,还容许它,就迷惑了。

从夺破方面会。我说去者空,去法也空─夺破了。为什么去者空,去法也空呢?我们先知道,去者是代表去法,去法就空。

去法怎么空呢?在时间方面说,对待空;在法方面说,是因缘空。所以《心经》讲,色即是空。既然去法空,代表的那个去者自然也空,所以「何得有去者?」

你抓住这个原则就容易懂了,我讲就省事了。你如果抓不住原则,迷惑在里边。我用夺破你不懂,用纵破你还是不懂,那就麻烦了。如果你总是「石头掉进井里边」不懂!那就麻烦了。你不懂,我知道什么原因,无量劫以来,你被妄想障住了,不能做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再看下一首偈:

「去者则不去  不去者不去

离去不去者  无第三去者」

大家运用运用智慧,他这是从那边说?谁知道?答复我。去者是代名词,代表两个─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他这是在时间方面讲,时间对待空,夺破。知道对待空,你就可直接明了了。

「去者则不去」,去者是已去,才叫去者。已去是过去。按纵破讲,去者已去,已经去了就不存在了,则不去。夺破讲,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空的,夺破了,所以已去,这个去者就是已去,已去则不去。大家听懂吧!

「不去者不去」,拿纵破讲,不去是未去,未去者那个去还没有发生,则不去。「离去不去者」,离开已去、未去。「无第三去者」,这个第三去者是现在去,没有。

我们拿夺破讲,已去是空的。过去是对待现在、未来讲,如果没有现在、未来,就没有过去,所以空的。第一个去者就是已去。

「不去者不去」,不去就是未来,未来不发生,当然也没有去。因为未来是对现在、过去而说,假立。

如果离开去、不去,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现在,所以他说无第三去者。

我们拿实例讲,现在空,因为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所以它没有。说它是现在,仅仅是个假名相。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应该还有现在。

或者有人说现在不空,因为什么原因呢?它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那么也空啊!一半是过去,没有现在;一半是未来,还是没有现在。现在还是空的。所以你知道两种空,可以作夺破。相续空,时间对待空;因缘空─那就是夺破。

容许他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是假名,过去是假名,未来是假名,时间假名相续。法假使有存在,就有十方,上、下、东、西、南、北、四维。既然十方所造成,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法就空。所以我们说法存在,也是假名。

所以他说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第三者,没有第三去者。换句话说,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现在。

这个就是因为大家接触的教育,长时间把你熏习坏了!如果说时间、空间你都懂;我告诉你们,离开时间没有空间,离开空间没有时间,你不相信。世间法都迷惑,何况佛法呢?

时间离开空间不存在,不存在还有时间吗?空间离开时间不相续,不相续还有空间吗?相续就是时间,空间相续一秒钟,有它的存在。相续千万亿分之一秒还是有它的存在。一点不相续,没有存在。时间也是一样,有它存在,它才相续。存在再小,还有相续。根本不存在,就没有相续。

可是大家无量劫以来,习气太重,不懂!我说时间的相续是因为空间的存在,空间的存在是因为时间的相续,有没有听不懂的?善思惟。谛听谛听!无量劫来,你们都被妄想障住。

你不相信,我问一问,我讲这么久,在座的还有没听见的,他光是打妄想。

「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  去者不可得」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去者去,没这个事实,因为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他下边就讲「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去者仅仅是个代名词嘛!去法没有的话,代表什么呢?所以说「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这首偈,偏重世间法的讲法,它说什么?上首偈,「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它偏重时间讲。

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了,「若言去者去」,去者是代名词。「云何有此义」,没有这个道理。「义」就是道理。「若离于去法」,因为离开去法,去者没有代表了,所以「去者不可得」。这是约空间说。

《中论》之所以难懂,是你把论文会错。它节省文字,你不知道,分不清,混为一谈。要是分析清楚,就容易懂了。为了使大家了解,我再把它连贯连贯,大家看回来。

「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这不是两种去吗?「则有二种去」。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法,就是这两种去。

「若有二去法」,若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者代表去法的。前面说一个时间去,一个空间去。去者是代表这两个。「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代表去法嘛!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你要是听懂,赶紧笔记记下来,你再看第二遍的时候,看你的笔记就容易了解了。因为脑筋有一种闪烁作用,突然间懂了,再一想又似乎不懂了,所以赶紧记下来,就有这个好处。仔细听,如猫捕鼠,不可放松。

第三首偈,因为他上面后半偈是讲「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所以他一开头接着上面来。「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重复上面后半偈。「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没有去法怎么会有去者!

下面另起一段了,另外一个意思。这个讲时间方面─对待空。「去者则不去」,去者就是已去,过去。过去则不去,过去了嘛!这是纵破。「不去者不去」,不去是未来,未来怎么会去呢?所以则不去。「离去不去者」,离过去和未来,「无第三去者」,这个第三去,就是现在。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7

大家的观念认为,有过去、未来、现在,其实都是假名相续,所以离开过去、未来,没有现在。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所以现在空。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应该还有现在。它空,是夺破的说法。

有人说「现在」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好!容许你有这个情形,既然一半是过去,没有现在;一半是未来,还是没有现在。还是空的。这是纵破的说法。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因为去者,仅仅是代表「去法」的空头衔。比如讲你叫张三,张三是你的代名词,没有你怎么会有张三?所以说「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现在打铃了,我也好休息了。

大家从无量劫来,害在错误的观念上。你执着过去、现在、未来实在,十方世界、微尘也实在。其实过去、未来、现在是空的,十方、微尘也是空的。一个是对待空,一个是因缘空。

我说一个深一点的。这个空,佛法叫第一义谛。它怎么空呢?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十方世界、微尘假名存在,叫缘起空。

不讲了,再讲你更不懂了。好!下课吧!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这是说去者就是去法,要是说去者有去,那么去法也要有去,就有两种去了。你说去者去,怎么会有这个道理呢?因为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所以我们就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名词。逐渐逐渐我们可以知道,他这段文的意思了。

︿观去来品﹀是讲两个情形,一个讲去法,一个讲去时。

去时是空的─对待空。去时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是已去,未来是未去,现在是去时。可是过去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所以过去空;现在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所以现在也空;未来是对待过去、现在,所以未来也空。时间,三世都空,这是对待空。过去、未来、现在,假名,假名相续。

他说去法,那个「法」也是空的。法是因缘所生,我们称为因缘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抓住这个要点,就懂这一品了。

为了使大家了解,我们再把它重复一遍。从头再看起。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他正应该讲,已去无有去法,他省掉那个「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开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我们知道,法是因缘生,因缘空。已去、未去、去时─对待空,都是假名。

别人就问了,「动处则有去」,动的时候则有去。动处则有去,是讲那个去法,这个法一动,就有去了。「此中有去时」,有去时是现在。「非已去未去」,不是已去、未去。非已去,非过去已去;非未来未去。「是故去时去」,现在有去。外人说现在有去─现在有去法。

古德有两种破法,说它空是夺破。我们用夺破,破他这一偈。「此中有去时」,现在去,夺破─现在空,法也空,所以没有。古德又有纵破,那是从假名破。现在是假名,三世假名,假名相续。法是假名存在,就可以破了。

所以他下面就讲:「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于去时怎么会有去法呢?我们看下文就知道上文「动处则有去」,就是有去法,他省掉一个「法」字。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离开去法,什么去呢?所以去时,现在不可得。

「若言去时去,是人则有咎。」若言去时去,这个人就有过错了。「离去有去时」,离开去法,另有去时。「去时独去故」,那么离开去法有去时,那个「去时」,可以自己去,实在不可能,因为「法」才知道有去时嘛!

下面这首偈颂,更明白了。他是说时间、空间两个东西。「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则有二种去」,那两种去呢?一谓为去时,时间;二谓去时去,去时去法。

「若有二去法」,如果有两种去的话。「则有二去者,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可是事实上,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如果说去法不可得,因为去法才有去者,「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没有去法,去者代表什么呢?

下面一首偈。「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去者是已去,不去者是未去。如果纵破的话,「去者则不去」,去者是已去了,所以它不去。「不去者不去」,还没有发生,所以它也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没有第三,第三就是现在。离开过去、未来,没有现在。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所以愈看愈明白了。去者是代表去法的,离开去法,没有去者可得嘛!

看下一首偈更明白:

「若去者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去者去  二谓去法去」

「若去者有去」,如果说去者有去的话,「则有二种去」,就有两种去。「一谓去者去」,一个是去者,一个是去者去。「二谓去法去」,第二个是去法去。

你们的脑筋要深入,不可打妄想。因为他讲的道理很微细,稍一马虎,就不清楚。

「若谓去者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者  说去者有去」

「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咎」是过错。如果说去者可以去的话,这个人则有过错。「离去有去者」,那是说明离开去法有去者,那么才说「去者有去」。

「已去中无发  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  何处当有发」

「已去中无发」,发是动机,动是现象。比方我们平时说,什么事情叫发动。「发」是那个动机,「动」是它的行动,有现象。没有发,就没有动。

已去是过去,过去不可得,怎么会有发?夺破,过去空不会有发。「未去中无发」,未去是未来,未来也空,所以无发。我问大家,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我刚才说的是夺破是纵破?这个说法叫夺破。

已去、未去假名相续,假名无实,所以过去也无发,未来也无发。

这种说法是什么破?纵破。把握它的要点。「去时中无发」。「发」是说那个东西。已去、未去、去时是说那个时间。去时就是现在,现在也无发,没有东西去发。

微细处这个「发」有生义。我们也可说,过去没有生,没有发生;未来也没有发生;现在也没有发生。何处当有发生?论文简略,我们要会到它的意思。

「未发无去时  亦无有已去

是二应有发  未去何有发

无去无未去  亦复无去时

一切无有发  何故而分别」

「未发无去时」,既然没有发,所以就没有去时。因为这是从上面的偈颂来的。上面外人不是说「去时中有发」,他说去时中也无发。

「未发无去时,亦无有已去。」没有东西发生,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

「是二应有发」。去时是现在,应该有东西发生;过去应该东西发生过,已灭。所以这两种情形,应该有发。「未去何有发?」未来没有发生,怎么有法呢?

「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没有已去,也没有未去。就是讲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亦复无去时」,也没有现在。三世皆空。这是什么破啊?夺破。因为已去过去是假名,未来也是假名,现在也是假名。由于假名,才从未来相续到现在,现在相续到过去。假名无实,换句话说,空的。这种破是什么破法?纵破。

这个夺破、纵破,吉藏大师发明的。吉藏大师「假名相续」他说过。你如果抓不到要点,就被已去、未去、去时,搞糊涂了!

「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这是说时间。没有已去的过去,没有未去的未来,也没有去时的现在,因为过去、现在、未来都空。这个说法,夺破。另一个说法,过去是假名,未来是假名,现在也是假名,叫纵破。

「一切无有发,何故而分别?」一切无有发,一切诸法因缘生嘛!所以一切法没有,空的,夺破。一切诸法因缘生,都是假名,纵破。

「去者则不住  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他这一品观什么呢?观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以上都说过。无为法没有,无为法对有为法而假立,无为法要是有的话,那成有为了。

因为外人又问:没有已去、未去、去时,这个法应该有住。可是我们知道法有住没有住?法因为什么没有住?因缘生是空的。这个破法夺破,一破到底了。因缘生无自性就空,所以法没有住。说有法,是假名,有为法都是假名。

法是因缘生的,空的,这是大乘的说法,是一乘的说法?大乘。一乘直接会到。小乘不会。

「发」有生义,都是说有为法。到这儿就说出生、住、灭三相来了。生住灭,简单说,我们说生灭法,生灭法都是有为法。

「去者则不住」,已去没有法住。「不去者不住」,未去也没有法住。我们换句话说,过去没有法存在,未来也没有法存在。

「离去不去者」,离开已去和未去。「何有第三住?」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法住。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既然过去没有法住,未来没有法住,当然现在也没有法住。

「去者若当住  云何有此义

若当离于去  去者不可得」

「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怎么会有这个道理?「若当离于去,去者不可得。」

我现在考一考你们。谁能讲这首偈?大胆的,会讲的站起来。

我们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表。如果去者住的话,离开去法,去者可以住,怎么有这个道理呢?「若当离于去」,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去者不可得,当然去者没有住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8

我们不知道,当时有人问或没人问,或者论主他自己说。他说,去者住,没这个道理。如果去者单独可以住,去法不住,没有这个道理。因为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嘛!

大家都听明白了没有?你要是明白的话,我们就讲快一点,因为《中论》号称五百偈,事实上有四百多偈。讲得太慢,拖的时间太久。

谁听不明白?那一点听不明白可以问。

你们谁有听不明白的可以问。你要知道那一句话听不明白。不能举手说我听不明白,那我从头再讲一遍了。

「去未去无住  去时亦无住

所有行止法  皆同于去义」

「去未去无住」。我们把他的字数补齐了,就是这个意思:去是已去,过去,未去是未来,住是法住。过去、未来没有法住,所以他说「去未去无住」。

「去时亦无住」,去时是现在,现在也没有法住。

「所有行止法,皆同于去义。」「行」,修行,所有修行法。止就是无所住。佛教须菩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止。行止法,引申涵义,我们讲一讲:行是观,止是止,就是止观法门。

拿念佛法门讲,行就是不乱,就是那个观;止就是一心。就是一心不乱。再引申涵义讲,行是慧,止是定,定慧等持。再深一点讲,行是照,止是寂,照而寂,寂而照,那是佛了。行是报化身,止是法身。不过他论文的意思,没讲那么深。他说「所有行止法」,就是修行无所住这个法。

「皆同于去义」,去义是什么呢?去的时间性,空的。已去、未去、去时皆空。去的空间性,也是空的。已去之法空,未去之法空,去时之法也空。这个破法是什么破?夺破。如果从假名方面说叫纵破。你会到,叫一乘。你说法为什么空?因为它因缘生无自性,要这么说是什么说法?大乘说法。大乘是菩萨乘,一乘是佛乘。

以下就破法是因缘生,没有代表者,法也空。

「去法即去者  是事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  是事亦不然」

「去法即去者」,你要是说去法就是去者,「是事则不然」,为什么原因?谁知道?你们脑筋要活开。落入有法。去法空,去者自然也空,你如果说去法就是去者,等于你说空就是空,那不成道理,所以他说「是事则不然」。这个破法什么破?去法空,去者也空,是夺破。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这是纵破。

「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如果说去法和去者是两个东西,也不然。谁知道是什么道理?有没有知道的?如果去法和去者有差异,换句话说,去法也存在,去者也存在─落入有法。

我们就知道了,去法空,去者也空,怎么会有差异存在?这是夺破。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怎么会有差异性?这叫纵破。所以它说「是事亦不然」。

时间快到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

问:前面「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这一偈请师父再解释一遍。

答:「去者则不住」,去者是已去。换句话说,就是过去。过去没有法住,所以他说「去者则不住」。因为过去是空的,时间空,法也是空的,所以则不住,没有法住。

「不去者不住」,不去是未来,未来是对待空,也没有法住。因为法也是因缘空,则不住,没有法住。

「离去不去者」,离开过去、离开未来,过去没有法住,未来没有法住。「何有第三住?」第三住是第三个时间,就是现在,现在也没有法住。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现在,也没有法,你怎么说现在有法住呢?

懂了吧?

大家看《中论》。

「若谓于去法  即为是去者

作者及作业  是事则为一」

这需要从上一首偈开始看起,上一首偈颂:「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去法就是去者也不对?去法不是去者也不对?

大家看看自己能看出来看不出来?有谁知道?「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这堕于有法。「去法异去者」,还是堕于有法。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他错。

「若谓于去法,即为是去者,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堕入有法。如果你说于去法就是去者,去者是人,去法是业,人是造业者,法是所造的业。那么说它是一个的话,「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就变成一个了。

一个有什么不对的呢?人造了恶业下地狱,造了善业升天堂。如果它是一个的话,人就是业,那么应该人不造恶业也下地狱,人不造善业也升天堂,人不念佛也得往生,所以说这个事情是不对的。

这和上面的那首偈同样的破。上面那首偈是夺破,此地是什么破呢?此地纵破,角度不同。上面那首偈说空是去法空,去者也空。堕有法,都不对,夺破。这首偈呢?顺着你的意思─法假,这是纵破。

「若谓于去法  有异于去者

离去者有去  离去有去者」

「若谓于去法,有异于去者。」去法和去者差别,也不对,还是堕于有法。要是去法和去者有差别性,那么就是「离去者有去」。这里节省一个字了,应该说「离去者有去法」。「离去有去者」,应该说「离去法有去者」,它有差别性,还是堕有法。

诸法要是有的话,不对。要是有的话,法既然有了,你造恶业也有罪,不造恶业还有罪,它有嘛!你造善业升天堂,不造善业也升天堂,所以不对。

「去去者是二  若一异法成

二门俱不成  云何当有成」

这首偈是说去法、去者是一也不对,是二也不对。「去去者是二」就是去法去者假使是二的话,「若一」或者是一,「异」是差异,假使说这个法成功的话,「二门俱不成」,这些都不成立。不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呢?堕于有法。如果堕有法,法决定有,你念佛得往生,不念佛也得往生,那就不对了。

「云何当有成?」没有法成。「云何当有成?」就是说一切法毕竟空,怎么会有呢?因为诸法因缘生,空才能容纳因缘。假使有法,不能容纳因缘了。好比白纸才能写黑字,黑纸不能写黑字了。

一切法空才有六道轮回。地狱空,造了杀业下地狱,不造杀业不下地狱,地狱是空的。饿鬼空,犯偷盗下饿鬼道,不犯不下。愚痴,愚痴业造成畜生道,没有愚痴业是智慧者,就不下畜生道,因为它空的嘛!六道皆是这个样。六道本空,我们认为六道有,那是迷惑。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往生西方是空的,念佛就得往生,不念佛不得往生。如果往生定有的,你念佛也往生,不念佛也往生,没这个道理。你作生意高兴、不高兴也是空的,赚了钱你高兴,不赚钱就不高兴,高兴也是空的。如果定有的话,你赚钱也高兴,不赚钱也高兴,没那回事!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  故无去者去」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因为去法,知道有去者。这「去」是去法,因为去法才知道去者,因为去者代表去法的嘛!「不能用是去」,去者不能单独去。是去就是去者去,因为有去法才称为去者嘛!所以不能说去者去。下面它说出来了。

「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如果先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去了。所以「不能用是去」,不能有去者去这句话,这是说去法去者相因相待,不能分开。

仔细看,他的偈颂有连贯性,上一偈说,去法去者是二是一,都不对。这首偈颂说,因为去法才知道去者,所以不能用去者去。因为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了嘛!

大家深入脑筋,心要清净,不要被他搅糊涂了。你现在心不能丝毫打妄想,我就知道,我一看就知道,有人正在打妄想,你听不懂。你一打妄想,有目不见,有耳不闻。耳闻叫聪,目见叫明。一打妄想,没有聪明;没有聪明,没有智慧。所以大家听的时候,心要定于一,一心不乱,才能明白。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异去

于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因去知去者」,和上面一样,因为去法知道去者。「不能用异去」,也不能用差异的去。上面「不能用是去」,他的意思含有去法、去者是一不可能。这首偈看它意思,有差异也不可能。如果差异的话,「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去」是去法去,去者就是去法。说起来是一个去者不能有两个去,不能有去法去、去者去。

是一是二都不成,还是那个意思。这个含有两种破,用空破他叫夺破,用假破他叫纵破。最后两首偈,这两首偈纵破、夺破都有。

「决定有去者  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  亦不用三去

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处皆无」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假使决定有去者,是决定有,不能用三去。「三去」是已去、未去、去时,就是过去、未来、现在。决定有去者,去者决定有了,决定有不生,不会再生。既然不生,没有从未来到现在。

我们的观念,从未来到现在叫生,也叫来。既然没有从未来到现在,不生,也没有从现在到过去。我们的观念里,从现在到过去叫灭,也叫去。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空,「空」无来也无去,那是佛的法身;有来有去,业报身。

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来无去。如果把「如来者,无来无去」,这句话用在此地,用到《中论》来讲,那句话是夺破。

法身,我们大家都有,你不知道。大家都认为你「生」,无量劫以来生生死死,生死不断,是不是?生死是业报身,这个业报身生死。有那个不断才有生死,如果断了的话,没有生死。生死不断,任何人都有不断吧!无量劫以来,无量劫以后,都生死不断,那个不断是你的法身。怎么知道呢?那个不断,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大家都有,那就是你的「如来藏性」。

如果你学佛,知道生死是「假」,就会到「不断」了。会到不断,久久地会,就得涅槃。《中论》说,若知世俗谛,生死是世俗谛,则知第一义。不断就是第一义谛,入第一义即便得涅槃。

你深深体会,如果你能从生死体会到不断,逐渐可见到生死边缘。这还没证,还在信解的地步,不了生死,久久体会就证了。生死边缘见到,不了生死。好比井里有水,不解渴。用方便,绳子罐子打上来,就解渴了。所以有人问菩萨:「有没有人见到生死边缘,不了生死的?」菩萨说,有。因为什么呢?其力未充。修行不到时候,所以要加紧念佛。

所以说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过去、未来、现在,因为它定性有嘛!「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不决定是空,定性空。定性有是凡夫,定性空是小乘。

「不决定去者」,如果去者空,「亦不用三去」。我们已经知道,三去是过去、未来、现在,从未来到现在是生,空了怎么会生?空自然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叫灭,空也不能灭。所以你说空是有,不对;你说空没有,也不对。

为什么说空是有也不对,说空是无也不对?因为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只怪你迷惑不知。《心经》不是说过了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如外面的虚空,是有或是无?你如果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虚空无形无相,当然不是有;虚空横遍竖穷,横遍十方,当然不是无。

再举个例子。好比海里的大海水,海水有没有?水性湿,湿性不可见,既然不可见,就是无了啊?不是。水性不可见,起万重浪,万重浪可见啊,就是有,那就是《心经》说的空即是色。万重浪虽然是有,说有也不对,万重浪都是水嘛!水性不可见就是空,《心经》说色即是空。

他这首偈「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决定有,不对。「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决定无,也不对。就是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首偈,纵破。从假相方面破。体会它,怎么体会呢?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这么会叫「会法性」,会到法性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叫法性身嘛!你如果单独会到有,取有相;单独会到无,取无相。都不对!《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

下面那首偈,前半偈纵破,最后半偈夺破。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前面他讲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的。现在讲去法,去法定不定,也不用三去─未来、现在、过去。它的道理和去者是一样的,去法定有,则没有过去、未来、现在,定有了嘛!定「有」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也不能从现在到过去。定「不有」就是空,空也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也不能从现在到过去,所以「去者不用三」。

到这儿为止,都是纵破。前面讲去者、去法是法;后面讲的「不用三」,是未来、过去、现在,是时间,都是空的。法方面,我们习惯用因缘空。法有大有小,大叫世界,小叫微尘,都是空的。世界是因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如果不空的话,不必等因缘生了。

比如说你,你没有啊!你是空的。你怎么空呢?你是细胞因缘生的。如果你不空,没有细胞你是谁?谁是你啊?你说你有也不对,你空也不对。

如果你空,父母怎么能生你?父母生你,没有你怎么能生你?好比鸡蛋里头没有小鸭的成份,怎么能生出小鸭来?所以空不对。

有也不对。父母没生你的时候,你在那里?你说我在天边。那既然有你了,何必再生你?什么道理呢?你性本空,无性。无性随缘则有就是生,生随缘而有,没有自性还是空。

佛亲身证到,随缘无性空,佛亲证到法身;无性随缘有,佛证到是报化身。如此觉悟的叫觉,所以佛是无上觉。我们大家不觉悟,堕入六道。唉!实在说起来,我们可怜愍!本无六道,我们虚妄受六道报;本无生死,虚妄受生受死。

怎么没有生死呢?无性随缘有,无性就无生无死,随缘有就有生死。所以无性随缘有,无生无死就是生死。生死既然是随缘有的,随缘无性空,随缘无性空,生死即无生死。

我们大家本来这个样,可惜不知道,虚妄造业,虚妄受报。若佛不说法,我们怎么知道?

所以在法的方面,我们多用因缘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时间方面,我们多用对待空。没有时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叫三世平等。

怎么没有过去呢?过去是现在、未来的因缘形成的,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怎么形成过去呢?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怎么形成现在?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怎么形成未来?

既然这么说起来,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的,你为什么不叫过去是现在?不叫过去是未来?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你怎么不叫现在是过去?不叫现在是未来呢?未来没有,是过去、现在形成的。既然是过去、现在形成,应该将未来叫过去,将未来叫现在。所以时间对待空。

两种空,《中论》「吉藏大师」说是夺破。空既然是有,仅仅是假名。比如讲堂空,讲堂是钢筋、水泥盖成的。如果讲堂不空,没有钢筋,没有水泥,还有讲堂,所以讲堂空。讲堂空的,你怎么看见有讲堂呢?那是假相。这个相是唯心所现,你造业是唯心所造。讲起来,还是唯是一心。《中论》不外乎用这两种破法。

最后半偈夺破。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夺破。「是故」是所以,第一个「去」是去法,应该这么写「是故去法去者」,都是空的。「所去处皆无」,都没有。

因为一切法空,才万法繁兴。一切法定有的话,万法就没有了。万法繁兴就是一切法空,正因为一切法空,才万法繁兴。万法繁兴毕竟空,华严称为华严三昧;毕竟空万法繁兴,华严称为海印三昧。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09

大家看《中论》︿观六情品﹀第三。

外人就问,经中说有六情,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经中有嘛!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尘」

六情就是「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经中明明说有六情六尘啊!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现在我们先介绍六情,不过大家要注意到,六情皆是假名,我们先要有这个概念。此地讲六情如标月之指,为了使大家了解,所以才介绍六情。六情不是实有,先有这个概念。

什么是六情呢?他说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首先我们说这个六情,经上有提出不同的名词来。眼可以遥知,「遥」远就感觉「知」道了,耳听声也可遥知,意念法也可遥知。鼻舌身这三项不能遥知,接触知。香味接触到鼻子才知道,咸淡接触到舌头才知道,粗滑接触到身体才知道。

六根六尘生六识,六识就是见、听、闻、尝、觉、知。因为它有「接触知」三项、「遥远知」三项,所以经上又说「见闻觉知」。觉是把鼻舌身三根,统统放在一起说,「遥知」的三项单独说。

这个六情里头,还有分别。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要是起作用的时候,生五识的时候,一定有一分意识。可是意识呢?可以单独的起,一般的叫独头意识。五根起的时候,那一分意识,仅知现在。眼耳鼻舌身,眼见现在,耳听现在,鼻闻现在,舌尝现在,身觉现在。单独起意识的时候,它不知道现在,它是根据前五识谢落影像,知道过去未来。

因为眼见色,不能见过去色,不能见未来色,仅仅能见现在色;耳听声,不能听未来声、过去声,听现在声。鼻闻香也一样,闻现在香,过去香已灭不能闻,未来香未生也不能闻。舌尝味也是一样。身觉触也是一样,我碰你一下,你马上知道;碰你已经过去了,你不知道;还没有碰你,你也不知道。

可是意识对法尘,仅仅对过去未来,不对现在。怎么知道意识不对现在呢?比如说瞎子看不见,可是他有意识啊!如果意识对现在,那应该瞎子还能看得见。聋子听不到,有意识啊!对现在的话,应该聋子还能听到。鼻舌身皆如此。

意识,五识起的时候它有一分意识。那一分意识叫介尔心,也叫率尔心,仅仅能分别一切法。第六意识不用,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指这个。它能分别一切法,在前五识里头叫现量界。

第六意识对过去、未来称为比量界。这里头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人,要是有人就有七根、七尘、七识了。所以人叫非量界,第七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非量。大家慢慢听,不要迷惑,这都是假名。

怎么叫介尔心呢?在一剎那之间,没有寻求心,没有决定心,没有染净心,最低最劣,仅仅分别一切法,没有分别想。在介尔心里头,唯识宗有五心,还有一个等流心,它没有。如果念佛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清净等流;天天起贪瞋痴,染污等流。

为什么讲这些都是假名呢?我们讲过时间方面,假名相续,没有,是空的。在法,假名存在。时间,怎么知道是空的呢?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没有现在,现在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不可得;未来也是一样,是过去、现在形成,未来空。

这个空,我们称为对待空,不过对待空范围很狭隘。我们说因缘空,法的存在都是因缘所成。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所以都是空的。

那怎么又说因缘法,又说时间呢?说假名。说眼耳鼻舌身意,即非眼耳鼻舌身意,是名眼耳鼻舌身意。说色声香味触法,即非色声香味触法,是名色声香味触法。说眼识乃至意识,即非六识,是名六识。

在《心经》上说得很明白,它说,是故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那就是说根、尘、识皆空。

所以外人提出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有啊,不能空啊!

下面第二偈论主就答了:

「是眼则不能  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余物」

那个眼见,眼能见色。眼它自己就是色法,如果能见色的话,应该先见自己的色,后见外色。自己的色法不能见,怎么能见外色呢?

现在我们就讲见闻觉知皆空。《阿含经》讲:「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有六种,就是见、听、闻、尝、觉、知。今天单独谈见这一项,其余的不提,可以例知。

既然是眼根、色尘、眼识,三事和合为见,我们细追究起来,眼根里头没有见。如果眼根里有见,不必等有色尘,有色尘我也见,没有色尘我也见。可是有色尘才能见,没有色尘不能见,就知道眼根没有见。

那么有色尘能见,没有色尘不见,应该见在色尘啊!研究起来,见也不在色尘。如果见在色尘,应该色尘见眼,怎么说眼见色尘呢?

或者有人说眼识能见,识是了别,所以能见。《阿含经》上说得很明白,眼缘色生眼识,就是缘于根和尘生出六识。六根没有,六尘没有,识本不生,它怎么见呢?

所以根尘识皆是空的。所以《心经》说,空中无六根、无六尘、无六识。

外人又问。怎么叫外人呢?外人不是外道,不入谛理的皆叫外人,所以「外人」三乘里头也有。外人又问了,眼虽不能自见其己体,但能见外物。好比那个火一样,不能自烧能够烧他。论主就说了:

「火喻则不能  成于眼见法

去未去去时  已总答是事」

「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火的譬喻不能成立,不能譬喻眼见法,眼见法就是眼见色尘。

「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这是上一品的,去、未去、去时皆空,和火不同。去是已去,就是过去;未去就是未来;去时就是现在。这个三时皆是对待空。

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才有已去。如果已去不空,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应该有已去,那不合道理。未去就是未来,未来对待现在、过去才有的。如果实在有未来,未来不空,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不合道理。去时是现在,现在对待过去、未来成立,假立的。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应该有现在。过去、未来、现在皆空,所以称为三世平等。这个在上一品已经总答这个事情了,这和火的譬喻不相类同,不能相比喻。

这个已去、未去、去时,我们还有一种角度可以知道空,那就广泛了。过去是已去,因缘所成;未去是未来,也是因缘所成;去时是现在,现在也是因缘所成。既然法是因缘所成,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

当中利用无自性,是大乘的说法。比如《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那是一乘的说法。你从那个角度看都是空的。大家能懂不能懂啊?如果听懂的话,下一品就好讲了。

所以都是空的,怎么说有一切法呢?经上明明说有世界、微尘,那就是法。那么说是假名,假名存在。世间都知道有现在、未来、过去,既然现在、未来、过去空,怎么会有三世呢?那是假名,假名相续。假名非实,不是实在有,所以它就是空。

这首偈,古德破有两种:纵破和夺破。这个是纵破、夺破啊?从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破,叫夺破。假如说从一切假名,一切幻有,一切假有,这样破叫纵破。

「见若未见时  则不名为见

而言见能见  是事则不然」

「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见若未见时,三事没有和合。眼缘色生眼识,才有见。如果没见的时候,三事没有和合。那个时候,不称为见,没有和合不称为见。

「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眼缘色生眼识,三事没有和合,你说有见,那是虚妄说。

我们先说,三事没有和合不能有见。假如说三事和合呢?根尘识三事和合,大家说能有见不能有见,谁知道?还是不能有见。眼根里头没有见,大家已经知道了;色尘里头没有见,大家也知道了;眼识里头没有见,大家也知道。和合起来变成有见,没有这个道理。

好比说你没有钱,袋子空空的;我没有钱,也是空空的;他没有钱,也是空空的。三个人在一起变成有钱大财主,那有这回事呢?所以我们先说,没有和合不能有见,已和合还是不能有见,以无自性故。所以假使要说见能见,「是事则不然」,没有这个道理。

下一偈他说出来了:

「见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

若已破于见  则为破见者」

「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见不能有见,我们知道见是三事和合有的,三事和合不能有见,他说「见不能有见」。非见非和合,非见也不见,三事不和合也没有见。这个经上称为毕竟空。

「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和合不能见,不和合也不能见,这就破了见。如果说已经破了见,则为破见者。见者是人,见没有了,怎么会有人呢?没有人没有见,怎么会有情?

我们要知道这一偈「见不能有见」,他说三事和合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没有和合也不能有见。见是人见,既然破了见,当然破了见者了,见者是人。

到这里已经破六情了,没有人没有见,怎么有六情呢?六情就是见闻觉知,破了见者││人,就彻底破了。

你说根尘识,都产生于人。不错!要是纵破,就说了,「见」可以分别好坏,所以是情,「听」分别好坏,「闻」分别好坏,「尝」分别好坏,「觉」分别好坏,「知」分别好坏,所以是六情。要是根本说,都是产生于人。现在破了见者这个人,六情就已经破了。

以下他用纵破。其实没有法也没有人。说法即非法,是名法。说人即非人,是名人。比如说四谛法,苦集灭道,有人没有?他讲苦,集是苦因,灭是果,道是因,他没讲人啊!也没讲法啊!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没有人也没有法,所以破了见就破见者了。

「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

以无见者故  何有见可见」

我们上面讲过,根尘识三事和合称为见。既然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见,不和合就叫离见,已经和合就称为见。「离见」就是根尘识三法没有和合,称为离见。「不离见」就是根尘识三法和合,称为不离见。

离见不离见,见者都不可得。见者是人,没有人。这首偈空二我,空人我、法我。我执有两种,一个是人我执,一个是法我执。根尘识是法,根尘识和合有人,称为见者,见者不可得。人不可得,根尘识当然不可得,那空法我。

举个例子说。十二因缘是法,四谛是法,三乘修的都是法,这里头没有人。我们就拿十二因缘为例子,十二因缘是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我们为什么以十二因缘为例子?因为他后文讲到十二因缘。这里头没有人。无明生行,没有说无明生人;行生识,也没有生人;识生名色,也没有生人;名色生六入,也没有人;六入生触,也没有人;触生受,也没有人;受生爱,也没有人;爱生取,也没有人;取生有,也没有人;有生生,也没有人;生生老死,也没有人─十二因缘里头没有人。

有一般人说,十二因缘没有我─人我执,我相信,可是有「法」呀!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是有啊!

其实「法」也没有,所以「法我执」也空。怎么知道呢?「老死」空。怎么知道老死空呢?有生才有老死,没有生没有老死,所以老死空。那生不空?其实「生」也空,因为有有才有生,没有有就没有生。那有不空?「有」也空,有取才有有,没有取没有有。「取」也空,有爱才有取,没爱就没有取。那爱就不空吗?「爱」也空,因为有受才有爱嘛!没有受就没有爱。「受」也空,有触才有受,没有触没有受。「触」也空,有六入才有触,没有六入那有触?「六入」也空,有名色才有六入,名就是心,色就是身,有身心才有六入。那名色不空?「名色」也空,有识才有名色。「识」也空,有行才有识,没有行没有识。「行」也空,有无明才有行,没有无明没有行。

接着以后,他就说了,一切空,好!我承认,那无明不空啊!无明空了怎么生行?

「无明」也空。怎么知道无明空呢?无明是虚妄执着,没有实体,它的本身就空。你虚妄执着才有无明,如果不虚妄,应该叫真如啊!所以十二因缘的法也空,所以这首偈空两种我。

所以《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阴空,五阴法空。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空。无苦集灭道,四谛空。无智亦无得,「智」是般若,「得」是波罗蜜,六度空。三乘法皆空。有人说无智,智是菩提,得是涅槃,菩提涅槃空,也有道理。因为什么原因呢?一切法空啊!

所以他说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人我空了。

「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这是空「法」。因为没有人,怎么有见和可见?见是能见,可见是所见,能见的就是六根,他以「见」略说。实在说应该是六种,见、听、闻、尝、觉、知。能见是六根,可见是所见,所见是六尘。六根六尘不可得,所以他说何有见可见?

下面那个偈就破识了,总说是根尘识不可得,皆空。

「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

「见可见无故」,就是根尘皆是没有,空了。「识等四法无」,因为《阿含经》说,眼缘色生眼识,具足说就是缘六根六尘生六识,三事和合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出于《杂阿含》,这个佛说的,你怎么说没有法呢?其实佛以世间语言,说有为法皆如幻如化,有人不知道,执为实有。《阿含经》这段文是佛以世间语言说的有为法,都是幻化的,不知道的执为实有。般若经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缘根尘生于识,是如幻的。

上面那首偈破过,根尘皆空,怎么会生识呢?根尘不生识,怎么知道呢?根尘里面,是有识或是无识?有识也不生,无识也不生。如果说根与尘里面没有识,怎么生识呢?譬如说水里面没有金子,土里面也没有金子,把水和土和合起来变成泥巴,它不可能变成金,「没有」怎么生?

或者有人说,一定是根尘里面有识才生识。它也不生,怎么知道呢?识已经有了,怎么再生呢?譬如说你口袋里已经有钱,那不是口袋生的。你口袋是万宝囊,没有钱,它能生出钱来;已经有钱,不是它生的。

那么说起来,假如说根尘里面有识,就不用三事和合了。根与尘和合就生触了,何必根尘识三事和合呢?所以根尘识三事和合生触,如幻的,不是真实的。这个道理大家懂吗?识先有、先无都不生,所以佛说无生法。

一切法空,就是无生;一切法不可得,就是无生;一切法如幻,就是无生;一切法唯是假名,就是无生。不怪法性,怪众生不知。

所以他说:「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那四法呢?缘根尘生识一法,根尘识三事和合触二法,触生受三法,受生爱四法。这四法都没有,都空。我们讲十二因缘讲过来,爱受触皆空。他这边有个识,所以他说「识等四法无」。

既然识触受爱都没有,「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略说呢,四法皆没有了,爱不能生取,所以取也没有,也空。取有四种,所以他说取等四法。那四种取呢?第一个是欲取,第二个是见取,第三个是戒取,第四个是我语取。

我们读十二因缘只知道爱生取,其实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对五阴法,色受想行识生贪欲叫欲取。见取呢?是对五阴生我见、边见、一切见,称为见取。戒取,取着邪戒。因为以前有人发现牛命终以后升天,所以他持牛戒,和牛一样,其实那是非因执因。升天的原因,不是持牛戒的原因,称为戒取。我语取,就是我所说的话取着。由于我见、边见,执着我所说的法是对的,不以谛理推寻。以谛理推寻的话,合乎谛理的是对的,不合乎谛理的不对,他不以谛理推寻。对我见、边见执着,称为我语取。

从识以下,识触受爱取皆是有为法。佛说有为法,是说有为法如幻。有人执着为实在的,误执着佛语。

所以上一首偈,先空人我,后空法我。

从「见可见无故」以下就空法我了。于法执着,称为法我执。以下有很多品空法我的,比如空六种、空五阴,都空法我。

这个空法我,我们可以说龙树菩萨空法我和《心经》有关系。《心经》说过了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五阴,他这个也有。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他这里头也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空十二因缘,他也有。无苦集灭道,一直到无智亦无得,空三乘法,里面也大略提到过。

这一偈「识等四法无」,一直到「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就空根尘识。如果有连续性说,人空的话,怎么会有根尘识呢?如果简单地说,一切法不生。佛说修行人要证无生法忍,那怎么有根尘识?既然是根尘识没有,怎么有触受爱取?没有取怎么会有有?没有有怎么会有生?没有生怎么会有老死?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都虚妄取着。我们本无生死,可惜功力不够,不了生死。十二因缘所说的,没有生死。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人无所有,没有人。再改个样子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所以大家看经文要寻其义,得其义理,可以脱出文字窠臼。我们看经,差不多落入文字窠臼,只知道依文解义,不得其理。中国有个张江陵,他是儒家。他说过一句话:「得其理,文可忘矣!」得到理的话,文字可以忘记了。我们根据《中论》的经文也可以说:「得其理,言语可忘了。」言语执着就是我语取。

这个理又称为义。义不在文,不在文字上;而不离于文,不能离开文。文字言语如敲门砖,敲开门就丢掉了。举个例子说,三加四等于七,七不在三,也不在四,可是也不离开三、四。这个不能执着,你一执着就不对了。三加四是对的,别的不对,那就是我语取了。二加五也是七啊!你不可能说三加四对,二加五不对。

再讲一讲,八减一不也是七吗?你说三加四那个七对,八减一那个七不对,没有这个道理。再讲一讲,二十一除以三,不也是七吗?你要是说那不对,死于文下。执着三加四对,那就错了!那叫我语取。二十八除以四,不也是七吗?得其理以后,脱离开文字窠臼,不受它笼络;不得其理的话,叫死于文下。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讲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吧?听明白了,我们就往下讲了。

「耳鼻舌身意  声及闻者等

当知如是义  皆同于上说」

耳鼻舌身意,这是说六根;声及闻者等,声是六尘,闻者就是那个人,这是说六根六尘也没有人。具足说,缘耳声生耳识也没有。三事和合触是多余的,如幻如化的,这都是有为法。鼻香也是一样,舌味、身触、意法,都是一样,都是空的。

「当知如是义」,都是这个道理。「皆同于上说」,就和上面说的是一样。总说一句话,上面说的,空二我─空人我、空法我,这是根本说。空二我以后不生二障,空人我不生烦恼障,空法我不生所知障。空了烦恼障,就空分段生死;空所知障,空变易生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0

观五阴品第四
 

外人就问了,你说若破于见,则破见者〈见者是人〉,可是经上说有五阴法呀!五阴和合就是人,怎么说没有见者呢?

论主回答说,五阴皆空。

「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

他在五阴当中,略说色阴,其余的省略。《中论》讲性空,我们研究起来,他从两方面谈空:一方面从因缘空谈空,一方面从对待空谈空。实在说起来,因缘空和对待空都是一个,都是依他起法,所以空。

因为因果、性相、能所、生灭、有无,都是对待空。这儿他把五阴说成果法,果必待因。因待果而成,没有果就没有因,所以因空;果待因而成,没有因也就没有果,所以果空。

因待果而有因,因是幻有;果待因而成,果也是幻有。幻有非实,还是空;空非定性,就是幻有。幻有又叫假有,幻有假的,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现假相,所以又说非有而有。

空呢?因为幻有才空,空就是幻有,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称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皆空。

因以果成,有果才有因,全因就是果。果以因成,有因才有果,全果就是因,华严宗称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华严宗这句话,是从譬喻上讲的。什么是果海呢?好比海起万重浪,万重浪称为果海。万重浪都是由水而起,水为其因,浪为其果。因水起万重浪叫因赅果海,万重浪皆是水叫果彻因源,华严宗称这种情形为「性起」。

我们平时说「缘起」,缘起究竟处就是「性起」。我们都认为,风吹起浪,没有风就没有浪,那就是缘起。可是说起来,风不起浪,风只能起风啊!怎么起浪呢?浪,它是由水而起,没有水就没有浪。水是其性,浪是其相,这就是法性法相。所以华严宗称为「性起」。天台宗称为「性具」,水里本来具有浪相,法性本来具有法相,叫性具。

可是这有一点点差别,不带妄见。你执着有起有不起,那不是性起,那是你的妄见。执着有具有不具,那不是性具,是你的妄见。《中论》破见不破法,法就是法性。如果你执着有起有不起,有具有不具,那成了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怎么样是性起、性具呢?拿性起讲吧,好比海里的浪,浪有千万重,有起有伏,可是千万重浪都是一水,水性湿不动,所以起而无起;水性虽然不动,水就是浪,所以无起而起。起而无起,无起而起,性起。具而非具,非具而具,称为性具。如果你执着有具有不具,有起有不起,那是边见。

各宗都是一样,探讨到深的地方都是一样。《中论》讲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妙有。律宗讲戒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称为戒体。净土宗讲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称为念性,念性就是法性。

所以他这首偈讲「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这个第二个色是果法。简单说,就是离开因,果不可得。因成果,全因成全果,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果既然是以因成,所以全果就是因。

全果是因,相反地,我们就可以知道,全因就是果。因对果而成,无果而非因,无因而非果,这是《中论》说的对待空。它和因缘空一样,不过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因缘空可论一切法,对待空限于因果、生灭、性相、有无、能所……成对待的才行。不过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道理,都是依他起。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若离于色因」,离开因,「色则不可得」,果就不可得,离开色因,果就空。好比离开水,浪就空,是一样的。「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离开果法那个色,因就不可得。好比离开浪,就没有水。这是讲空,我们要认识清,他虽然讲空,同时讲假。

比如说,因水成万重浪,万重浪皆是假。因为万重浪假才成为水,所以浪不自立,因水而立,水不可见,因浪而见。这里头有两个东西,一个空,一个假。如果偏于空,不入大乘;出空入假,才入大乘。

知道空假,离四句即四句,就是中道义。

水全是浪,离水一句;浪全是水,离浪一句;既然离水离浪了,当然也离亦浪亦水;离亦浪就是非水,离亦水就是非浪,所以离于非水非浪。

离水一句,就是浪,一切皆是浪。离浪一句,一切皆是水,这是即四句了。那么说起来,一切亦浪亦水,一切非浪非水。

离四句是实相无相,即四句实相无不相,所以是中道义。

我们以上所说的,是根据实相法印所说。如果根据实相法印所说,还可以这么说: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说亦因亦果,一切亦因亦果;说非因非果,一切非因非果。

什么道理呢?好比水起浪,浪是水。所以大海里头,说水一切是水;说浪一切是浪;说亦水亦浪呢,一切亦水亦浪;说非水非浪,一切非水非浪。

我们归结起来,从他第一首偈,要知道他讲空─真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显出来假,那个假就是有,那个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有。

所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如果不离相,就堕于有法。这个空,是空中说假,这叫什么空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毕竟空,也称为真空。

如果偏一点点,《大智度论》讲,称为邪见空。所以离开色因,色不可得;离开色,色因不可得。

现在大家都懂这首偈了吧?要懂,我们再看下边。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

我们知道因果相待而成,相待而成,因待果才成功,果待因才成功。不可能有几种情形:如果先有因,不待果怎么有因?如果先有果,不待因怎么有果?不合道理。如果因果都有,既然都有了,不必相待了,也不成立。再说起来,因果是一个也不成立。这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堕入有法,不空。空才成相待,因空,待果而有,果空,待因而有。所以离开色因有色,这个色法就没有因了。不待因就没有了,不待因没有色,叫断灭空。

《中论》讲空,空就是假,虽空而非断灭;《中论》也讲假,假就是空,虽假而非定性有。这就是六祖说的「出没两边」,所以知道佛法─活活泼泼。

所以「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他略说色,色受想行识都是一样。

我们根据这个原则讲,可以讲很多。色受想行识皆空,我也可说色受想行识皆假。没有错吧?我还可说眼耳鼻舌身意皆空,眼耳鼻舌身意皆假;色声香味触法皆空,色声香味触法皆假;眼识乃至意识皆空,眼识乃至意识皆假;四谛法皆空,四谛法皆假;十二因缘皆空,十二因缘皆假;六度万行皆空,六度万行皆假;佛的四无所畏皆空,佛的四无所畏皆假;佛的十力皆空,佛的十力皆假;佛的十八不共法皆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皆假。

大家听清了吧?谁说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举手我看。

所以「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

「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色,果法。离开果法有因的话,那个因没有果。不待果没有因,我们说过了。先有因不成立,先有果也不成立,它对待生的嘛!

「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那不对的,因为因果对待的。好比说浪对待水才有,水对待浪才有,水不可见,因浪而见,浪无以立,依水而立。失去对待,都没有了。没有水就没有浪,没有浪也没有水。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这是说,不是因中有色,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那落入有法。我们说因待果,果待因,对待空。你要是说,若已有色,就是说因中已经有色了。它有了的话,为什么要待因呢?所以说若已有色,则不用色因。无有色,没有果法,怎么会有因呢?不对待果法,怎么有因?所以也不用色因。一切法皆如此,只怪我们迷惑。因是生义,一切法无生就是空─毕竟空。

比方我们这个人,空的,我们认为是有的,堕于有法,不知道假。你说有我们,父母没生我们以前,我在那里?如果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没有我,没有我怎么能生出我来?如果没有也能生,鸡蛋也能生小鸭来,何必鸡蛋呢?石头也能生出小鸭来,都是没有嘛!你说有我可生,已经有我了,怎么生我呢?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天边,那已经有我了,何必等父母生呢?这叫空,才有假,假才是空,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所以「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其实他的意思是讲无生法。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没有因就有果,这个事情不成立的。好比说没有水就有浪,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有智慧的人,不应分别执着有色,因为色法空;不应分别色是略说,实在说起来很多。不应分别色受想行识,因为五阴皆空;不应分别六根,六根空;不应分别六尘,六尘空;不应分别六识,六识空;不应分别四谛,四谛空;不应分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空;不应分别六度,六度空;不应分别四无所畏,四无所畏空;不应分别十力,十力空;不应分别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空。

打铃了是吧?该休息了。

所以「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他这里是讲对待空,因果对待。为什么《中论》讲空义呢?我们说过了,他讲法性,所以《中论》称为法性宗。我们说过,他里面提到的有两种空:因缘空和对待空。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他很多处用对待空。

果似于因,是因和果是一。果同于因,因果是一个,这个不然,不可能的。果不似因,因与果异,也不然。因为因果「一」不成对待;因果「差异」,两个东西,也不成对待,不能显空义。空是一切法所根据,不能显空义,就没有一切法。

我们现在逐渐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一点。怎么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呢?一也不行,差异也不行?原来这个法性啊!空是无性,无性就能够随缘,有定性的话不能随缘,随缘就是有;有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

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们说诸法无性随缘,空就是有;诸法随缘无性,有就是空。

这个我们再拿一个例子来讲。虚空无形无相就是空,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有。虚空无形无相就是横遍竖穷,空就是有;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无形无相,有就是空。

古德从这里分析,他说空是真谛,有是俗谛。比如《心经》说,色就是俗谛,空就是真谛。色即空,俗谛就是真谛;空即色,真谛就是俗谛。所以吉藏大师说过,若知二谛即明中道。换句话说,要是不知二谛,不懂中道。他这个道理,根据那儿来的啊?根据实相法印。

比如说,我面前的讲台,它现的相是假相,不是实相,因为它是木头现的假相。实相就是无相,去掉木头没有讲台相,没有讲台相是讲台的实相。实相随缘,随木头的因缘,就现讲台相。实相无相谓之真,实相能现假相谓之如,这是真如法性。真如随缘生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我们如果知道这个要点,这部《中论》就好懂了。所以《中论》是大乘论,因为大乘讲的实相一法印,小乘用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讲到这儿,我们应该明了了,果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实相无相是果似因,可是实相就是无不相,那就是果不似因。所以定说果似因,不行;定说果不似因,就是实相无不相,那也不行。因为实相无不相就是实相无相,从这两边显出中道义来。

所以吉藏大师发挥,他说实相无相是空,实相无不相是假。用空破一切执着的时候叫夺破,用假破一切执着叫纵破,其中显示中道。

天台的采取,就立空假中。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所以说,说空的时候,一切都是空;说假的时候,一切都是假;说中的时候,一切都是中。

我们要知道,这是《中论》的本怀。所以他这首偈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空就是假嘛!「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假就是空嘛!中在其中,中不可说,只可用二谛显。那么什么是中呢?中是离两边不住当中,称为中。就是般若经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般若讲的法很多,他说无有定法是名无上菩提。果若似因、不似因都不行,它有定法了。这个法没有定的嘛!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是般若说的。你说有定法就有相,它没有相嘛!没有相不是定法。有人说无相是决定的,无相也无相,因为我们说无相也是假名。

大家了解这首偈的时候,会入实相。变个方式讲,果似因就是不似因,果不似因就是似因。

天台宗发挥有他独到之处,他说实相无相的时候,他发挥离四句: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这叫一法不立。离四句就是即四句。离无就是有;离有就是无;离亦有亦无,就是非有非无;离非有非无,就是亦有亦无。所以他说: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有亦无,一切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一切非有非无。一法不舍。

我们用一个例子讲,大家就明白了。虚空无形无相,一法不立;虚空横遍竖穷,一法不舍。一切法皆如此。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分别一切法,是白痴;你要是分别一切法,亦是愚痴人。

比如讲堂,讲堂是钢筋、水泥因缘构成,如果讲堂实在有,不空的话,没有钢筋、水泥也有讲堂。既然是钢筋、水泥假现的,讲堂就空。空就是不空,要是空的话,我们讲经为什么在讲堂里,不在太阳下面讲经?空就是钢筋、水泥假现,钢筋水泥假现的有就是空。

这是六祖说「出没两边」。不能于法打转身,就死于文下了。

现在大家了解似空不对、不似空也不对这个道理了吧?有谁那句话听不懂可以举手。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

他在五阴里头举一项来说,举色法讲,其实受想行识也是这个样。受想行识有两个法可以知道它空。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法无自性就空,这是一个角度。色受想行识都是果法,果对因才有,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果亦没有因,这是对待空。此处他用对待空,一切法皆如此。

我们大家考虑一切法的时候,用空义去考虑。如果不用空义考虑,不得真谛。不得真谛,你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叫狂慧,不了生死,因为你仅仅执着假相嘛!

「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所有的法都同于色阴。都是说它一不行,说它差异也不行。

我们再举个例子。太平洋的水,基隆海边的水和美国海边的水,是不是同是太平洋的水?是一个。可是你说一不对,不能定执。没有定法,你绝对不能说到了基隆海边,就到美国海边了,它有差异性。古德讲叫「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切法皆如此。

初步学这个法,先入真谛,得其总相;再入俗谛,得其假相。小乘人得其总相,不出来了;菩萨出空入假。

所以下面说:

「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

假使有人问你,你离开空义去回答,就「不成答」了,答错了。「同于彼疑」,他不懂,你也不懂。

离空答怎么不对呢?你不得法性。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知道一切法假。知道一切法假、空,自然就会入中。这个样答,知道空义叫法性。如果不知道空义呢?妄见。

我们举个例子。比方山,游山玩水,不是修道人办的事。修道人要认识,游山玩水其相皆假。因为山是土石花草树木构成的,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没有土石,没有花草树木还有山。那个山不可得,山现的相,高高地一块地,那是土石花草树木现的假相。

你如果说定有山,妄见!山是假相怎么定有呢?你要是说定没有山,也是妄见。定没有山,就是山空。山空因为假相才空,空就是假相;如果它不是假相的话,它就不空了。

一切法没有不是这个样的。比如现在科学家讲原子,我讲原子空。怎么知道它空呢?原子是电子构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所以原子是空的。空就是假,他说空的理由,是因为是电子假现才空。空就是假,假就是空。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打转身,一打转身就会到中了。所以吉藏大师说,不了解二谛,不能了解中道。六祖说过,本来无一物,你不要定执本来无一物,假使有个本来无一物,那个本来无一物就是有啊!你要怎么会呢?本来无一物也无。本来无一物,毕竟空寂;本来无一物也无,万法繁兴。这样才能够成功啊!

所以若人有问者,离于空而欲答,离开空就离开法性了,以妄见回答都不对。「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

最后一首偈:

「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于彼疑」

「难问」佛说无过,你不懂的应该问,如果故意的为难,那不对,犯戒。真不懂,可以问。去难问人家,离开空义去问,就不对了。他不懂你也不懂,因为你以妄见问,以妄见问,落于有法。凡夫人大部分落于有法,二乘人落于空法,都是妄见。

最后这两句偈说:「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离开空,离开实相法印,就不对了。

这一品我们讲到此地。下面看(观六种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1

观六种品第五
     

外人就问了,你说若破于见,则破见者〈见者是人〉,可是经上说有五阴法呀!五阴和合就是人,怎么说没有见者呢?

论主回答说,五阴皆空。

「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

他在五阴当中,略说色阴,其余的省略。《中论》讲性空,我们研究起来,他从两方面谈空:一方面从因缘空谈空,一方面从对待空谈空。实在说起来,因缘空和对待空都是一个,都是依他起法,所以空。

因为因果、性相、能所、生灭、有无,都是对待空。这儿他把五阴说成果法,果必待因。因待果而成,没有果就没有因,所以因空;果待因而成,没有因也就没有果,所以果空。


因待果而有因,因是幻有;果待因而成,果也是幻有。幻有非实,还是空;空非定性,就是幻有。幻有又叫假有,幻有假的,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现假相,所以又说非有而有。

空呢?因为幻有才空,空就是幻有,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称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皆空。

因以果成,有果才有因,全因就是果。果以因成,有因才有果,全果就是因,华严宗称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华严宗这句话,是从譬喻上讲的。什么是果海呢?好比海起万重浪,万重浪称为果海。万重浪都是由水而起,水为其因,浪为其果。因水起万重浪叫因赅果海,万重浪皆是水叫果彻因源,华严宗称这种情形为「性起」。

我们平时说「缘起」,缘起究竟处就是「性起」。我们都认为,风吹起浪,没有风就没有浪,那就是缘起。可是说起来,风不起浪,风只能起风啊!怎么起浪呢?浪,它是由水而起,没有水就没有浪。水是其性,浪是其相,这就是法性法相。所以华严宗称为「性起」。天台宗称为「性具」,水里本来具有浪相,法性本来具有法相,叫性具。

可是这有一点点差别,不带妄见。你执着有起有不起,那不是性起,那是你的妄见。执着有具有不具,那不是性具,是你的妄见。《中论》破见不破法,法就是法性。如果你执着有起有不起,有具有不具,那成了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怎么样是性起、性具呢?拿性起讲吧,好比海里的浪,浪有千万重,有起有伏,可是千万重浪都是一水,水性湿不动,所以起而无起;水性虽然不动,水就是浪,所以无起而起。起而无起,无起而起,性起。具而非具,非具而具,称为性具。如果你执着有具有不具,有起有不起,那是边见。

各宗都是一样,探讨到深的地方都是一样。《中论》讲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妙有。律宗讲戒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称为戒体。净土宗讲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称为念性,念性就是法性。

所以他这首偈讲「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这个第二个色是果法。简单说,就是离开因,果不可得。因成果,全因成全果,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果既然是以因成,所以全果就是因。

全果是因,相反地,我们就可以知道,全因就是果。因对果而成,无果而非因,无因而非果,这是《中论》说的对待空。它和因缘空一样,不过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因缘空可论一切法,对待空限于因果、生灭、性相、有无、能所……成对待的才行。不过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道理,都是依他起。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若离于色因」,离开因,「色则不可得」,果就不可得,离开色因,果就空。好比离开水,浪就空,是一样的。「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离开果法那个色,因就不可得。好比离开浪,就没有水。这是讲空,我们要认识清,他虽然讲空,同时讲假。

比如说,因水成万重浪,万重浪皆是假。因为万重浪假才成为水,所以浪不自立,因水而立,水不可见,因浪而见。这里头有两个东西,一个空,一个假。如果偏于空,不入大乘;出空入假,才入大乘。

知道空假,离四句即四句,就是中道义。

水全是浪,离水一句;浪全是水,离浪一句;既然离水离浪了,当然也离亦浪亦水;离亦浪就是非水,离亦水就是非浪,所以离于非水非浪。

离水一句,就是浪,一切皆是浪。离浪一句,一切皆是水,这是即四句了。那么说起来,一切亦浪亦水,一切非浪非水。

离四句是实相无相,即四句实相无不相,所以是中道义。

我们以上所说的,是根据实相法印所说。如果根据实相法印所说,还可以这么说: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说亦因亦果,一切亦因亦果;说非因非果,一切非因非果。

什么道理呢?好比水起浪,浪是水。所以大海里头,说水一切是水;说浪一切是浪;说亦水亦浪呢,一切亦水亦浪;说非水非浪,一切非水非浪。

我们归结起来,从他第一首偈,要知道他讲空─真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显出来假,那个假就是有,那个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有。

所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如果不离相,就堕于有法。这个空,是空中说假,这叫什么空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毕竟空,也称为真空。

如果偏一点点,《大智度论》讲,称为邪见空。所以离开色因,色不可得;离开色,色因不可得。

现在大家都懂这首偈了吧?要懂,我们再看下边。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

我们知道因果相待而成,相待而成,因待果才成功,果待因才成功。不可能有几种情形:如果先有因,不待果怎么有因?如果先有果,不待因怎么有果?不合道理。如果因果都有,既然都有了,不必相待了,也不成立。再说起来,因果是一个也不成立。这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堕入有法,不空。空才成相待,因空,待果而有,果空,待因而有。所以离开色因有色,这个色法就没有因了。不待因就没有了,不待因没有色,叫断灭空。

《中论》讲空,空就是假,虽空而非断灭;《中论》也讲假,假就是空,虽假而非定性有。这就是六祖说的「出没两边」,所以知道佛法─活活泼泼。

所以「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他略说色,色受想行识都是一样。

我们根据这个原则讲,可以讲很多。色受想行识皆空,我也可说色受想行识皆假。没有错吧?我还可说眼耳鼻舌身意皆空,眼耳鼻舌身意皆假;色声香味触法皆空,色声香味触法皆假;眼识乃至意识皆空,眼识乃至意识皆假;四谛法皆空,四谛法皆假;十二因缘皆空,十二因缘皆假;六度万行皆空,六度万行皆假;佛的四无所畏皆空,佛的四无所畏皆假;佛的十力皆空,佛的十力皆假;佛的十八不共法皆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皆假。

大家听清了吧?谁说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举手我看。

所以「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

「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色,果法。离开果法有因的话,那个因没有果。不待果没有因,我们说过了。先有因不成立,先有果也不成立,它对待生的嘛!

「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那不对的,因为因果对待的。好比说浪对待水才有,水对待浪才有,水不可见,因浪而见,浪无以立,依水而立。失去对待,都没有了。没有水就没有浪,没有浪也没有水。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这是说,不是因中有色,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那落入有法。我们说因待果,果待因,对待空。你要是说,若已有色,就是说因中已经有色了。它有了的话,为什么要待因呢?所以说若已有色,则不用色因。无有色,没有果法,怎么会有因呢?不对待果法,怎么有因?所以也不用色因。一切法皆如此,只怪我们迷惑。因是生义,一切法无生就是空─毕竟空。

比方我们这个人,空的,我们认为是有的,堕于有法,不知道假。你说有我们,父母没生我们以前,我在那里?如果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没有我,没有我怎么能生出我来?如果没有也能生,鸡蛋也能生小鸭来,何必鸡蛋呢?石头也能生出小鸭来,都是没有嘛!你说有我可生,已经有我了,怎么生我呢?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天边,那已经有我了,何必等父母生呢?这叫空,才有假,假才是空,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所以「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其实他的意思是讲无生法。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没有因就有果,这个事情不成立的。好比说没有水就有浪,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有智慧的人,不应分别执着有色,因为色法空;不应分别色是略说,实在说起来很多。不应分别色受想行识,因为五阴皆空;不应分别六根,六根空;不应分别六尘,六尘空;不应分别六识,六识空;不应分别四谛,四谛空;不应分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空;不应分别六度,六度空;不应分别四无所畏,四无所畏空;不应分别十力,十力空;不应分别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空。

打铃了是吧?该休息了。

所以「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他这里是讲对待空,因果对待。为什么《中论》讲空义呢?我们说过了,他讲法性,所以《中论》称为法性宗。我们说过,他里面提到的有两种空:因缘空和对待空。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他很多处用对待空。

果似于因,是因和果是一。果同于因,因果是一个,这个不然,不可能的。果不似因,因与果异,也不然。因为因果「一」不成对待;因果「差异」,两个东西,也不成对待,不能显空义。空是一切法所根据,不能显空义,就没有一切法。

我们现在逐渐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一点。怎么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呢?一也不行,差异也不行?原来这个法性啊!空是无性,无性就能够随缘,有定性的话不能随缘,随缘就是有;有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

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们说诸法无性随缘,空就是有;诸法随缘无性,有就是空。

这个我们再拿一个例子来讲。虚空无形无相就是空,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有。虚空无形无相就是横遍竖穷,空就是有;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无形无相,有就是空。

古德从这里分析,他说空是真谛,有是俗谛。比如《心经》说,色就是俗谛,空就是真谛。色即空,俗谛就是真谛;空即色,真谛就是俗谛。所以吉藏大师说过,若知二谛即明中道。换句话说,要是不知二谛,不懂中道。他这个道理,根据那儿来的啊?根据实相法印。

比如说,我面前的讲台,它现的相是假相,不是实相,因为它是木头现的假相。实相就是无相,去掉木头没有讲台相,没有讲台相是讲台的实相。实相随缘,随木头的因缘,就现讲台相。实相无相谓之真,实相能现假相谓之如,这是真如法性。真如随缘生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我们如果知道这个要点,这部《中论》就好懂了。所以《中论》是大乘论,因为大乘讲的实相一法印,小乘用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讲到这儿,我们应该明了了,果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实相无相是果似因,可是实相就是无不相,那就是果不似因。所以定说果似因,不行;定说果不似因,就是实相无不相,那也不行。因为实相无不相就是实相无相,从这两边显出中道义来。

所以吉藏大师发挥,他说实相无相是空,实相无不相是假。用空破一切执着的时候叫夺破,用假破一切执着叫纵破,其中显示中道。

天台的采取,就立空假中。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所以说,说空的时候,一切都是空;说假的时候,一切都是假;说中的时候,一切都是中。

我们要知道,这是《中论》的本怀。所以他这首偈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空就是假嘛!「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假就是空嘛!中在其中,中不可说,只可用二谛显。那么什么是中呢?中是离两边不住当中,称为中。就是般若经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般若讲的法很多,他说无有定法是名无上菩提。果若似因、不似因都不行,它有定法了。这个法没有定的嘛!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是般若说的。你说有定法就有相,它没有相嘛!没有相不是定法。有人说无相是决定的,无相也无相,因为我们说无相也是假名。

大家了解这首偈的时候,会入实相。变个方式讲,果似因就是不似因,果不似因就是似因。

天台宗发挥有他独到之处,他说实相无相的时候,他发挥离四句: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这叫一法不立。离四句就是即四句。离无就是有;离有就是无;离亦有亦无,就是非有非无;离非有非无,就是亦有亦无。所以他说: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有亦无,一切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一切非有非无。一法不舍。

我们用一个例子讲,大家就明白了。虚空无形无相,一法不立;虚空横遍竖穷,一法不舍。一切法皆如此。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分别一切法,是白痴;你要是分别一切法,亦是愚痴人。

比如讲堂,讲堂是钢筋、水泥因缘构成,如果讲堂实在有,不空的话,没有钢筋、水泥也有讲堂。既然是钢筋、水泥假现的,讲堂就空。空就是不空,要是空的话,我们讲经为什么在讲堂里,不在太阳下面讲经?空就是钢筋、水泥假现,钢筋水泥假现的有就是空。

这是六祖说「出没两边」。不能于法打转身,就死于文下了。

现在大家了解似空不对、不似空也不对这个道理了吧?有谁那句话听不懂可以举手。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

他在五阴里头举一项来说,举色法讲,其实受想行识也是这个样。受想行识有两个法可以知道它空。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法无自性就空,这是一个角度。色受想行识都是果法,果对因才有,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果亦没有因,这是对待空。此处他用对待空,一切法皆如此。

我们大家考虑一切法的时候,用空义去考虑。如果不用空义考虑,不得真谛。不得真谛,你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叫狂慧,不了生死,因为你仅仅执着假相嘛!

「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所有的法都同于色阴。都是说它一不行,说它差异也不行。

我们再举个例子。太平洋的水,基隆海边的水和美国海边的水,是不是同是太平洋的水?是一个。可是你说一不对,不能定执。没有定法,你绝对不能说到了基隆海边,就到美国海边了,它有差异性。古德讲叫「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切法皆如此。

初步学这个法,先入真谛,得其总相;再入俗谛,得其假相。小乘人得其总相,不出来了;菩萨出空入假。

所以下面说:

「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

假使有人问你,你离开空义去回答,就「不成答」了,答错了。「同于彼疑」,他不懂,你也不懂。

离空答怎么不对呢?你不得法性。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知道一切法假。知道一切法假、空,自然就会入中。这个样答,知道空义叫法性。如果不知道空义呢?妄见。

我们举个例子。比方山,游山玩水,不是修道人办的事。修道人要认识,游山玩水其相皆假。因为山是土石花草树木构成的,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没有土石,没有花草树木还有山。那个山不可得,山现的相,高高地一块地,那是土石花草树木现的假相。

你如果说定有山,妄见!山是假相怎么定有呢?你要是说定没有山,也是妄见。定没有山,就是山空。山空因为假相才空,空就是假相;如果它不是假相的话,它就不空了。

一切法没有不是这个样的。比如现在科学家讲原子,我讲原子空。怎么知道它空呢?原子是电子构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所以原子是空的。空就是假,他说空的理由,是因为是电子假现才空。空就是假,假就是空。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打转身,一打转身就会到中了。所以吉藏大师说,不了解二谛,不能了解中道。六祖说过,本来无一物,你不要定执本来无一物,假使有个本来无一物,那个本来无一物就是有啊!你要怎么会呢?本来无一物也无。本来无一物,毕竟空寂;本来无一物也无,万法繁兴。这样才能够成功啊!

所以若人有问者,离于空而欲答,离开空就离开法性了,以妄见回答都不对。「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

最后一首偈:

「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于彼疑」

「难问」佛说无过,你不懂的应该问,如果故意的为难,那不对,犯戒。真不懂,可以问。去难问人家,离开空义去问,就不对了。他不懂你也不懂,因为你以妄见问,以妄见问,落于有法。凡夫人大部分落于有法,二乘人落于空法,都是妄见。

最后这两句偈说:「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离开空,离开实相法印,就不对了。

这一品我们讲到此地。下面看(观六种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5

观染染者品第六

这里头有两个染,第一个染是染法,第二个染是染者。观染法染者,是观它对待空。因为染称为染事,染这样的事情,一定有染法和染者才成就。

染法是法,染者是人。染法是能染,染者是所染,能所是对待的。能对待所才叫能,所对待能才叫所。如果能没有所,怎么称为能呢?不称为能,所不对待能也不叫所。既然能对待所才叫能,所以能没有自性,因所而立,没有自性就空;所对待能而立,有能才有所,没有能就没有所,所以所空没有自性。这一品是讲这个道理。

大前提我们知道了,有对待才有能染、所染,没有对待就没有能染、所染。既然是能染、所染是因对待而立,没有自己自性,就空。如果你执着有,就糟糕了。执着「有」有三种:一先有能,二先有所,三能和所同时都有。这落入有法。
如果先有能,不对待所染,怎么有能?大前提我们知道,它对待假立嘛!第二种如果先有所,不对待能怎么有所?不成立。如果能和所都有,既然都有了,不成对待。

能所都没有,落于有法就错了!这是根本的概念,我们必须知道。

这个染是假立,对待。能对所才叫能,所对能才叫所,所以它是无自性,是空。说能说所,都是假名、假立。一切法皆如此,所以般若经上说,众生分别一切法,唯是分别假名相。

我们知道这个原则了,可以看他的论文。

以上论主说一切法空,外人就问了。什么叫外人呢?不知谛理叫外人。什么是谛理呢?二谛。我们说过能所对待,对待就空叫真谛;说能说所的时候是假立,叫俗谛。般若经上讲空叫真空,假立的有叫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懂谛理的称外人,理外之人叫外人。

外人问说,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啊!经上说有染、染法、染者。染,根据经上有四种说法,是根据它的粗细来说。就是爱、着、染、淫。最细的是爱,爱即无明;着是执着;染更粗了;至于淫最粗最浊。既然经上说有这四种法,有染法与染者,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论主就回答说了,于实相之中,染法、染者皆不可得。怎么于实相中,染法、染者不可得呢?我们知道染法、染者对待而有就空,实相无相。假立染法、染者之名是假,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是真谛,实相无不相是俗谛。

所以在实相当中,染法、染者不可得,真谛是空,不可得;俗谛是假,假的不是实有,当然也不可得。所以论主就说了:

「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

我们假设离开染法,不对待染法先有染者。那么说,应该因染欲者生染法,这个不成立。先有染者没有染法,没有染法怎么叫染者?有染法才有染者嘛!先有染者,不需要染法了,已经有染了。这个破法,古德都叫纵破。

再顺其假名破,我们也可说,先有染者后有染法,染者可以生染法,那么染法是染者所生,既然从染者所生,怎么再染染者?所以先有染者,不对!因为染法、染者对待假立。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若无有染者」,第一首偈说先有染者,接着说假定没有染者。「云何当有染?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怎么叫染呢?「染法」染「染者」才叫染。没有染者,染法染于什么东西呢?所以说,假使没有染者,「云何当有染?」它染什么东西呢?这半偈已经把他的意思讲完全了,后半偈总说。

「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染法、染者都一样。先有染者,不能成立染,已经有染了嘛!先没有染者,没东西可染,也不成立。染法也是这样,先有染法,它染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可染,怎么称为染呢?先无染法,如果先没有染法,更不构成染的情形。

所以先有染法不对,先有染者也不对。先无染法也不对,先无染者也不对。它对待假立,《中论》所说这一项对待空。

再看下面一首偈,下面一首偈是外人问,那么,先有染者不对,先有染法也不对,一定是染法染者同时俱有,就是能所一时俱有。论主说:

「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

「染者及染法,俱成则不然。」染法与染者同时都有,不对!因为什么原因呢?染者染法俱,同时都有了,「则无有相待」,不构成对待。不构成对待,不能称为染。这首偈讲的就比较明白了,他说出染者、染法是对待的。

外人又说:「先有染者先有染法不对,先无染者先无染法也不对,二者同时都有也不对,那么一定是染者和染法是一,是一个,或者染法、染者是异,差异,是两个。」

其实我们看出来,他还是落入有法。有一有异,落入有法,犯一个大过错,是什么呢?执定法。其实说起来,定法,他不是执有,就是执无,决定说。《金刚经》说,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不对,论主说,因为染是染法染于染者,二者没有自性。如果说染者有自性,染者已经有自性,不必等着染了。如果我们再说染法有自性,染法有自性,没有染者,它怎么称为染法?它染于什么东西?

所以它无自性,无自性就空,才构成染者染法。如果它是一,那换句话说,染法就是染者,染者就是染法,一个怎么称为染?一个法不称为染,必须两个法。假使一个法称为染,等于自我染自我,没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不正确。

如果差异也不对,染者和染法差异。换句话说,染法不染染者也称为染法,染者不受染法所染也称为染者,那个不对。要是那么说的话,它差异也能构成染,非染法非染者也能称为染了,它差异嘛!这还是着于有法。

所以论主说:

「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  异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染者需要和合,不和合没有染。「染者染法异」,差异,「异法云何合?」差异的法,怎么和合?如果差异也可和合,那不能和合的也能和合。不能和合就是差异嘛!这个不对。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

和合是染,染相待而成,能待所而为能,所待能而为所,相待叫伴。如果说一法可以和合,离开伴,离开相待也应该合,这个我们很清楚。举一个很俗的例子:一男一女可以结婚,一个男也可以结婚,没有听说过,一个女也可以结婚,没有听说过。他没有伴怎么合?

有人就说了,一个男不能结婚,一个女不能结婚,一男一女可以结婚啊!所以异法,差异,应该有和合。他不知道佛法。

因为男是因缘生,女也是因缘生。男女都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空怎么能和合?不相信,我们看一看,男是细胞组成,如果有男人的话,没有细胞还有男人。没有细胞,没有男的了。女的也是细胞组成,没有细胞,女的空。

那么说起来,男女结婚,应该说细胞结婚了。这个空的,不能和合。所以如果说差异,离伴也应该和合。这个还是他落于有法,执着定有。

所以,这首偈讲的是什么呢?若一有和合,一它不能够染,染就须和合。若一不能染,若异也不能染,就是这个意思。

染应有伴,法对待人有染,人受法能够染。可是实在说也没有染,因为对待就空,空法无染。可是空法也无不染。无染,实相无相;无不染,实相无不相。

再看下一偈:

「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

「若异而有合,染染者何事?」如果差异而能和合,而能有染,那么说起来,染法、染者是什么道理呢?所以「染染者何事」,就是说染法、染者何事?它没有染嘛!

它的道理是什么呢?二者缘起无性,缘起无性就是实相无相;无性缘成,无性缘成就是实相无不相。

要是说二者差异而有和合,差异者非染法、非染者,那非染法、非染者也称为染,不合道理。

前面半偈讲理由。「是二相先异,然后说合相。」这个染法、染者二相先差异,然后说它和合。这不能和合嘛!它的根本道理在那里?如果染法、染者先差异,就非染法、非染者。要是非染法、非染者也能和合,没这个道理。所以他责备他说「然后说合相」。

我们讲到这里要作一个解释,大家才不容易迷惑。万法随缘,随缘则无自性,无自性就空。为什么万法随缘就无自性?它有自性的话,就不能随缘了,能够随缘,一定没有自性,所以无自性才能随缘。

这么说起来,随缘就无自性,无自性就随缘。无自性是无染,随缘就有染。无自性就是随缘,那么无染而染,染而非染。随缘法就无自性,那实在染而非染,非染而染。

因为这个道理,《中论》根本道理,染而无染,华严称海印三昧,也称为一道清净。无染而染,华严称为华严三昧,也称为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万法繁兴,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一道清净就是实相无相;一道清净万法繁兴,那个万法繁兴就是实相无不相。

这叫法性,性空宗所谈。众生迷惑变成妄见执着,执空、执有都是妄见。所以《中论》破见不破法,不破法性,明法性。

如果你抓不到这个要点,你越听越糊涂。所以我不敢讲快,就是这个原因。你心稍一不清净,就糊涂了。这叫法不迷人人自迷,法性本来如此,你起妄见。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若染及染者」,他应该写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差异。「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已经差异了,怎么能合?

我们按照事相讲,差异的不能合,譬如说,男人和女人可以结婚,我没有听说男人和女畜生可以结婚,它不能和合嘛!所以他说: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譬如结婚这个例子说,某先生某小姐结婚志喜,可以啊!可是某先生和某母狗结婚志喜,没这个道理的。所以他讲: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今天打铃了。

在讲以前,我们先复习复习上面讲的。这一品︿观染染者品﹀第六,染是染法,染者是人。首先我们掌握他的重点,他的重点在讲性空,讲性空的时候就是讲相假。他这一品重点,讲性空的时候,还是在于对待空。

染,有染法染众生心才称为染。这个情形之下,是对待而生的。染法、染者对待才成立,对待染者才名为染法。如果没有染众生心,其法不称为染。再一层,对待染法才有染者之名,没有染法染众生心,众生心不能称为染者。

在这个情形之下,先有染法不成立,先有染者也不成立,染法、染者一时俱有也不成立,必须对待才成立。

世间逻辑讲大前提,大前提他一定要对待。如果说先有染法,不对待染者怎么称为染法?如果先有染者,不对待染法怎么称为染者?如果染法、染者一时俱有了,已经都有了,就没有对待了。没有对待,也没有染者,也没有染法,不能成为染。

这里出来两个概念:对待染者才有染法,不对待染者没有染法,所以染法空;正因为染法空,对待染者才成立染法。对待染法名之为染者,没有染法就没有染者,所以染者空;正因为染者空,对待染法才有染者。这称为对待空。

对待染法有染者,染者是假;对待染者有染法,染法也是假。假是有,空是空。约空边讲,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约假边讲,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是般若经说的,所以三论宗称为般若宗,就是讲这个道理。染染者品就是讲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看他的论文,我们心中先有个概念,这一品讲对待空。对待空就是显假有,假有不真,不真就空,空性就是假有。

他这个论文,这首偈先讲:「若染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染是染法,多一个字就清楚了。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染法归染法,染者归染者,没有对待,不能称为染。要是那么说,染法和染者既然差异了,那就说明非染、非染者。所以他说:「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这个合是什么意思呢?染法染染者,染者被染法所染称为合。如果两个先差异了,非染法、非染者,怎么能称为染事呢?所以他说:「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  而复说异相」

这是责备的语气。此其间有一个觉、一个迷的差别。性空宗所显的是法性,假相所显的是法相。外人执着法性定空、法相实有,称为迷。他的论文所说的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空就是假相。有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个有就是假相。般若经叫真空妙有,迷的人不知道,觉的人才知道。外人执着,所以论主责备他。

因为前面说过了,差异不对待,不能成立。外人在上面曾提出异法,论主说,染法染者是异,是异怎么成为染,不对!

外人说:我眼见差异法和合。所以他偈里头讲异法,「异相无有成」。「是故汝欲合」,所以你就说合相了。诡避!诡避真理!现在我又说合相不成功,你又说差异相可以和合。

因为对方落于有法,他不知道一切法成立是由于空,空才容纳一切法的因缘,所以这首偈是龙树菩萨责备他们。

「异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异相不成故,合相则不成。」执着异相成,执着异相有;合相则不成,外人执着合相也是有,这个都不成。唯有空才能成立。

「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了,怎么一相也不成,差异相也不成,那不成断灭了?可是这个法不归断灭,般若经讲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空不是断灭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其有不是定性有。什么原因呢?空是因缘生才空,因为因缘所生法是假嘛!假非真实就空。怎么说是空呢?其空正因为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才叫空,所以空就是假。所以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缘生归无性,法是这样的。

在初入此法的时候,就说缘起是有,性空是空。性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

这个法是根据实相法印说的。实相无相,好比虚空,虚空无形无相,虚空含赅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实相无相,可是实相无相就是实相一切相,一切相就是无量。因为虚空无形无相,就是十方遍满;十方遍满,就是无形无相。

这个法是根据实相说的,实相无相是说法身,实相一切相是说报化身。约法身讲,古德说诸法二而不二;约报化讲,说诸法不二而二。

一切法皆如此,如果如实知者叫见性,不如实知者称为迷闷。迷闷之人称遍计执性,觉悟之人称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无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缘起就是依他起。

一切各宗所说佛法皆是如此。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律宗说戒体。戒体有作戒体,遇境则起,境过则灭。还有无作戒体,什么是无作戒体?起而无起,无起而起;灭而无灭,无灭而灭。

所以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我们的罪功,作戒体不增长,无作戒体才增长。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什么道理呢?无性随缘,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随缘无性,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各宗所说都是这个道理。

大家清净心听,你稍微打妄想就不懂,你的清净心可生万法。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如是染染者」,他这儿缺少一个字,如是染「法」染者。「非合不合成」,不是和合也不是不和合,法非和合不和合。

怎么染法、染者非和合呢?随缘无性,无性怎么合?所以非和合。怎么非不和合呢?无性随缘,随缘就是和合。所以他说:「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一切法都非和合,性空故;一切法也不是不和合,缘起故。大家面前的那个桌子─假名。没有桌子,它是木头构成的。如果有桌子,没有木头应该还有桌子;没有木头就没有桌子,桌子空。空怎么和合?所以非和合。正因为它空,木头构成,才是桌子,所以非不和合。

一切法皆如此,我们通达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法空是其法性,一切法假是其法相。你不相信你提出一项法来研究研究,它是不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世间人好提本体,他认识不够。他认为本体最后最小,不是因缘构成的。他没想到本体假使有,一定有十方分,上、下、东、西、南、北、四维。如果没有十方分,没有这个东西,那叫断灭空。

本体最后最小,是人的错误观念。它可分为十方分,怎么会说它是最后最小呢?同时还有一个道理,十方分当中每拿一方分,又可分为十方分。因为这一方分只要有,就有十方分,没有十方分是没有这个东西。根据这个道理,所以佛于空说无量,于无量说空。

他最后一偈就说,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大家听懂了吗?有人那一偈听不懂的可以问。既然听懂了,我们就看下面一品了,下面一品(观三相品)第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6

观三相品第七
   
外人就问了。什么叫外人?理外之人,不是外教、外道,不入谛理的,三乘也可说外人。外人问,经上说,有有为法无为法。好象是《大法鼓经》,我记得有说,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有三相的是有为法。无为法对有为法而立,所以没有三相的称为无为法。

这个经上说得很多,广说、略说都有。广说他说生住异灭,略说他仅说生灭。一切生灭法皆是有为法,所以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没有生、住、灭的是无为法。其实佛说有为法是说其无常、无我,要大家晓得涅槃寂静。对于无常、无我,所以才说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无为法了。

因为世间人执着缘起为「有」,佛说那是有为,皆是生住灭法,无常的,无我的。其实无为法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有为法是随缘,无为法是无性。随缘无性,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无性随缘,无为法就是有为法。

无性是正,随缘是遍知,正遍知是佛的般若德。所以佛说,我不与世间诤,不和世间人诤论,世间与我诤,世间人和佛诤论。佛怎么不和世间诤呢?世间人说有,佛也说有,佛说是因缘有。世间人说空,佛也说空,佛说是因缘空。因缘有,法以因缘有,没有自性,有即空,法性是因缘空。因缘空没有自性,空即有。佛以大智慧如此说,不入其理的就和佛诤论了。

我们看︿三相品﹀,首先我们有个概念,三相,生住灭是假,非第一义。

第一首偈他说:

「若生是有为  则应有三相

若生是无为  何名有为相」

论主的意思是说,你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那生是不是有为相?生假使是有为相,生应该也有生、住、灭,那生又有生,相续不断了。大家想,那么不就无穷了吗?所以执着生是有为相,落入无穷过。

「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生既然无为,无为法没有生、住、灭三相,你怎么说生是有为呢?有为就有生住灭。所以我们掌握到,没有有为相是无性,有有为相是随缘。因为生住灭三相,不可能同时俱有,它是矛盾的嘛!在一个概念里头,不能有矛盾的概念。生,生则不住,生是动的,住是静的。生,生就不灭,生怎么会灭呢?再看住,住就不生,住是停止的,就不生,住则不灭。再看灭,灭则不生,灭则不住。那么说起来,三个矛盾的概念怎么能成为一个命题呢?所以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不可能的,那是假相,假有啊!

比如说生、住、灭无常,无常就没有。如果有无常,那个无常不是常吗?所以他说:「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落入无穷过。「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再看下面一偈。

「三相若聚散  不能有所相

云何于一处  一时有三相」

「三相若聚散,不能有所相。」生、住、灭三相若聚,是一法,一法不成立,不能有所相。若散,个别存在,生归生,住归住,灭归灭,还是不行。因为佛说过嘛!一切法皆是有为相。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如果是有为法,就应该有生、住、灭三相。如果是无为法,就没有所谓生,住、灭也如此。

「云何于一处,一时有三相?」这个矛盾的概念不成立的,不能和合。所以他说:「云何于一处,一时有三相?」

打铃了是吧?

大家要有个概念,不可执为定法。所以《金刚经》说过,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执定法为觉,若执定法为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课!

在讲以前,先把以上所讲的大略提示提示。论主说一切法空,外人就反驳了,说:佛在经上说有有为法、无为法,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譬如《大法鼓经》就说过,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有三相,三相就是生、住、灭,没有三相的就是无为。

其实佛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虚妄的。对有为法立无为法,有为法既然是虚妄的,无为法也不立,那是佛的本意。外人不知道,执着有为法为实有。如果执着有为法是实有,是遍计执性。知道有为法虚妄如幻,是依他起性。

今天就接着上次讲的。

「若谓生住灭  更有有为相

是即为无穷  无即非有为」

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假使我们说生住灭也是有为法,应该也有三相:生有生住灭,住有生住灭,灭也有生住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生住灭三相是矛盾的,不能并存于一法。生即非住,因为住是静相,生是动相,它不同;生即不灭。住就非生,住也非灭。灭则非生,灭则非住。怎么能同时在一起呢?皆如梦幻泡影就是。

这一偈就说了,如果说生住灭,更有有为相,那就是无穷。生更有生,生更有生……落入无穷过。「无即非有为」,如果说生住灭,没有有为相,那就不是有为。因为有为法有三相嘛!它要是没有生住灭的话,就不是有为了。这是论主提出的结论。

外人又讲理由了,说:你说生住灭更有有为相就无穷,那不对的。因为什么原因呢?虽然是生住灭亦生住灭,它不是无穷。他的理由是:

「生生之所生  生于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  还生于生生」

他这个生,在当时的思想,一个有为法生的话,它自体有七法共生,就是:第一个「法」是有为法,第二个就是「生」,第三个就是「住」,第四个就是「灭」。第五个法灭的时候,同时生出新法来,那个新生的果法,就称为「生生」。第六个有生生就有「住住」,第七个就有「灭灭」。

灭灭以后又有新「法」生,生「生生」的法就是「本生」。

这里头有一个重点:他执持他的有为法实有。生住灭三相,住和灭不过根据生假立,实质上讲呢?就是生和生生。

这么讲大家不容易明白,我们举个例子讲。一粒稻谷是有为法,生。把这一粒稻谷种到地里去,有太阳、空气、水的因缘才可生。生芽,就是住。芽长苗,苗长杆,结新稻谷,结新稻谷就是生生。新结成的稻榖又作本生,又作种子了。种到地里去又生,生又住,住又灭,又成新稻谷,循环无断,这个不落无尽过。

大家听懂了没有?稻谷种到田里,它可以生长,生长新稻谷,新稻谷就是生生。这个生生又可作种子,又可以生,生生不绝,不是无穷。听不懂举手我看!好!这是外人支持他的有为法成立。

这个不成立的啊!譬如我们说稻谷,稻谷是分子组成的,如果没有分子,稻谷就空了。如果稻谷不空,没有分子,应该还有稻谷。稻谷既然是空,空怎么会生?所以禅宗讲:「吃了一辈子饭,没咬破一粒米。」因为米是空的嘛!它是因缘生,无自性,怎么会生呢?所以佛说无生法。

外人执着,错误就错在有生法,他执着定有有为法。经上说,若有定法,即非什么啊?〈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欸!若有定法,就不是无上菩提。这个理由比较微细一点,因为外人他执着法相,因为他执着法相的关系,不见法性,法性身就是如来。所以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以他说「生生之所生」,生生它生于本生,所以「生于彼本生」。「本生之所生,还生于生生」。换句话说,他执着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生生不断,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以下我们看论主怎么反驳他:

「若谓是生生  能生于本生

生生从本生  何能生本生」

如果你说生生就是新稻谷,还可以作种子,「能生于本生」,可是这个生生的新稻谷从本生而来的,那么既然从本生而来,它怎么生本生呢?

意思就是说,新稻谷没有啊!它从本生来的。那么如果没有本生,怎么会有生生?没有生生怎么生本生?大家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你稍微旁骛一点,就不懂。

我再重复一遍,如果你说生生能生本生,可是生生从本生而来,怎么能生本生呢?生生从本生而来,先有本生后有生生,是不是啊?生生既然是后有的,怎么能生本生?没有本生不能生生生,他怎么有?那颠倒想嘛!思想颠倒!大家听懂了吗?

下面一偈就容易懂了。同样的道理,颠倒过来。

「若谓是本生  能生于生生

本生从彼生  何能生生生」

如果说本生能生生生,你的论点,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可是,本生是从生生来的,生生没有,怎么能生本生?这一偈比较容易懂,如果你明白上一偈,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他这品论得很细,你如果不细细推究,就迷惑了。

外人又提出意见了,他说:「这个生生生时,非前非后,能生本生。它不是未生而生本生,也不是已生以后生本生,生的时候就生本生。」换句话说,新稻谷生长的时候就生本生。

我们看论主怎么破他:

「若生生生时  能生于本生

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时  能生于生生

本生尚未有  何能生生生」

「若生生生时,能生于本生。」如果照你的说法,「生生」生的时候,能生「本生」。「生生尚未有,何能生本生?」这个时候「生生」还没有啊!什么道理呢?「生生」生的时候,我们知道「本生」生「生生」,应该先有「本生」后有「生生」。它生的时候呢,先有「本生」,还没有「生生」。既然没有「生生」,它怎么能生「本生」?所以他说:「若生生生时,能生于本生。」生生这时还没有,没有的法怎么能生本生呢?所以说:「生生尚未有,何能生本生?」

大家不要迷惑,记住!佛说无生法,因为什么无生呢?一切法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无生;一切法空,空所以无生;一切法无所有,无所有所以无生;一切法清净,清净所以无生;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所以无生。生法,仅仅是幻相,假有。假有非实,所以无生。譬如《心经》讲:色即空,空即色。色怎么空呢?色法,色受想行识是假有的,假有就空。空不是断灭空,空就是假有。

这么说起来,「假有」般若称为妙有。什么是妙有呢?色受想行识虽然有,是性空。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叫妙有。空是真空,不是断灭,因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空而不空嘛!不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有而非有嘛!非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所以真空也空;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妙有也空。有空、空空称为毕竟空,毕竟空在经上有很多名字,又叫毕竟净。

所以我们就知道,外人的思想错误。就是唯识家讲的遍计执,不会法性。如果会法性的话,就知道「有」是依他起,「空」是圆成实。所以:「若本生生时,能生于生生,本生尚未有,何能生生生?」

这两首偈也是一对,明白一个就都明白了。

我们再看下一偈。以上讲的大家都懂吗?有谁不懂?好,我们再讲下面一偈。

这外人又举譬喻,证明有为法实有。他说:「这个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好比灯一样,灯能照暗。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6

「如灯能自照  亦能照于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其实这个譬喻不恰当,灯光和暗,不能并存。有明无暗,有暗无明,它不像颜色一样,黑白分明。大家的眼球,黑眼球、白眼球分明。它不可能的,它相克的,不能相生。我们知道,灯能照,及暗才能照。换句话说,有明有暗才可以照,只有明不能成为照,只有暗亦不能成为照。

所以论主说:

「灯中自无暗  住处亦无暗

破暗乃名照  无暗则无照」

你这个譬喻不对啊!灯里头自己没有暗,灯照到的地方也没有暗,它不及暗嘛!它能破暗才叫照,没有暗怎么叫照呢?

我们的观念错误。因为事实上有明无暗,有暗无明嘛!不可能和颜色一样,一半暗一半明,那不可能的。

照是什么意思呢?照是对待空,所以外人举的例子,就不对。

对待的,好比能所一样。能和所,能对待所才叫能,没有所怎么称为能?所对待能才叫所,没有能怎么称为所?这个情形也是空的。对待能才有所,所空。如果不对待能,没有所。对待所才有能,能空。没有所就没有能。这称为法性。

法性我们再讲一讲。对待能才有所,都是能啊!所以这个法,说能一切能,说所一切所,这就是天台发挥的一点,说空一切空,说假一切假,说中一切中,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是法性。

你如果一执着就有两边,执着有有,偏于常边;执着有空,偏于断边。如果会到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妙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那就是法性了。这个法性是依他起,如果一落入遍计执,就是妄见。

这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认清楚。如果你落入妄见,一切错!外人举灯的例子,就落入妄见了。所以论主说,灯中则无暗,住处亦无暗。破暗乃名照,无暗则无照,暗和明是对待空的。

我举个例子。大海起浪,万重浪是有法。可是浪都是水,水性湿,没有起没有落。既然没有起没有落,万重浪起而无起,无起而起。无起随缘就起,随缘无性就无起。

再比如说,虚空无形无相,无形无相就是横遍十方,横遍十方就是无形无相。虚空是一个,十方是无量,怎么十方无量呢?十方拿出一方又有十方,再拿一方又有十方……无量无边。法性是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称为正,无量称为遍知。佛的正遍知就是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

仔细研究起来,它有两重道理,都是空的。空有两重,《中论》都讲过,一个对待空,一个因缘空。因缘空比较广泛,对待空很少地方用到。所以明和暗是对待空,不是有法。

「云何灯生时  而能破于暗

此灯初生时  不能及于暗」

这是外人又提出意见,他说:我的意思不是那么说,灯未生的时候,它不能照暗,没有明嘛!灯既成以后,有明无暗,也不能照暗。我是说灯生的时候,不是未生也不是已生,这个时候能自照,亦能照人。

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灯生时,怎么能照暗呢?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灯生的时候,一半明一半暗。不可能的。我们已经知道,明和暗相克的,不和颜色一样,黑白分明。再一种情形,灯生的时候,没有明也没有暗。既然没有明也没有暗,怎么能够照呢?所以两种情形,都不可能成照。

所以论主说:「云何灯生时,而能破于暗?此灯初生时,不能及于暗。」就是它没有明没有暗嘛!灯没有明,不能破暗。也没有暗,不能称为被破,不能成照法嘛!

这首偈从两方面讲,一方面灯生的时候,一半明一半暗,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没有明也没有暗,也不能成照,它没有及暗嘛!

「灯若未及暗  而能破暗者

灯在于此间  则破一切暗」

如果灯没及暗的时候,没有到达暗的时候,就能破暗,那这儿有灯,全世界的暗都破了,那不可能的。所以这首偈就明白了,灯破暗必须及暗─到达暗。可是明和暗不能到达,事实上有明无暗,有暗无明。

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再讲一首偈。

「若灯能自照  亦能照于彼

暗亦应自暗  亦能暗于彼」

如果照你的说法,灯能够自照,也能照于他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暗也能自己暗自己,同时能暗别人。

打铃了是吧?

这首偈容易懂,不多费时间。灯能自照照彼,暗当然也能自暗暗彼。外人错误执着,执着定有。若有定法,即非无上菩提。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时间到了。

外人说:有为法能够自生,也能生彼。好比灯一样,自己能照,也能照人。这首偈龙树菩萨先破自生。你说能够自生,也能生彼。当然是先自生,才能够生彼。可是自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说:

「此生若未生  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这个生是说生法。生法要是没生的话,怎么能够自生?我们知道,生的观念是长,所以叫生长。如果不长,那是自我还等于自我,好比种子还是种子,不能说是生。种子生长芽,才称为生,可是生长芽就不等于自我了。

所以在观念上,我们应该知道,生是因缘生,不能自生。主要的是,自我还等于自我的话,没生。所以他说「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生已何用生?」这是有为法,此生就是生法。这是什么呢?已经生了。它既然已经生了,何必再用生?

这是以未生、已生破自生。

下面总破。

「生非生已生  亦非未生生

生时亦不生  去来中已答」

「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生法不是生了以后再生,也不是未生而生,这半偈重复上面那一首偈。「生时亦不生,去来中已答。」生时是什么呢?未生已生和合相叫生时。︿去来品﹀中说「已去无有去」,已去是过去,已去之中,无有去法;「未去亦无去」,未去是未来,也没有去法;「去时亦无去」,去时是现在,去时也没有去法。

这个法是空的,因为过去没有,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如果过去不空,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应该有过去。现在是空的,是过去、未来形成。未来也是空的,是过去、现在形成。

︿去来品﹀中已经说过,未去、已去也是这种情形,去时也是这种情形,所以他说︿去来品﹀中已答。

已生是过去,过去无生,有为法没有生。「亦非未生生」,也非未来而生。「生时亦不生」,现在也不生。所以一切法无生。

怎么一切法无生呢?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无生。无自性是空,一切法空,所以无生。因缘生是假,一切法假,所以无生。无自性就无所有,无所有所以无生。无自性不可得,不可得所以无生。

外人又辩了,他说:我所说的生啊,也不是说已生生、未生生、生时生,我是说因缘生。

这时候论主就回答说了:

「若谓生时生  是事已不成

云何众缘合  尔时而得生

若法众缘生  即是寂灭性

是故生生时  是二俱寂灭」

「若谓生时生,是事已不成。」你说生时有生,已经矛盾了,这个不成。你自己讲的话,自己矛盾。什么原因呢?他成立的观念是「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假使有个「生时」生的话,不是本生也不是生生,自己矛盾了嘛!这已经不成了。

「云何众缘合,尔时而得生?」众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无自性是空,它怎么会生呢?所以他讲:「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什么是寂灭性呢?因缘是有,有法不生,称为灭。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空,空也不生,称为寂灭。有空称为灭,空空称为寂灭。

因缘生,众因缘和合假有,般若称为妙有。妙有无自性就空,不是有个空,如果有个空,空是有,不叫空,空也空称为寂灭。

我们平时说,因缘有是有法。诸法因缘生,那是假的啊!无自性,空的。可是翻身讲一句话,打转身,因为假。怎么叫假呢?它无自性。怎么叫空呢?无自性就是那个空,不是另有个空啊!所以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佛说的。

「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第一个生是生法。这句话应该怎么讲?「是故生法和生时」,这两种都是寂灭,都是无自性的。

外人又辩驳了,他说:事实上我看到,未来法到现在,称为生嘛!

这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家说他的错误在什么地方?谁知道?他落于有法。他说事实上看到未来法到现在叫生,落于有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7

所以龙树菩萨说:

「若有未生法  说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  更复何用生」

「若有未生法,说言有生者。」要是有个未生法,就说有生者。「此法先已有,更复何用生?」可是要是有未生法才有生者,既然有了未生法,这个法已经有了,何必再生?所以他落于有法。

论主继续破他:

「若言生时生  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  而能生是生」

「若言生时生,是能有所生。」你的论点,本来是辩驳我而立的。我先说,生法要是有为的话,更有有为相。换句话说,生要是有为,有为有三相,生、住、灭,那这个生应该还有生住灭。生住灭是有为,应该还有三相生住灭。那么说生住灭,生住灭,生住灭……无穷了。所以他说,你要说生时有生法,那它是无穷了。

「是能有所生」,要是照那么说的话,你的立论是:「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自己先驳倒了,假使生时要是有生法,那一定是它可能生「本生」,也能生「生生」。

我们看起来,外人的思想不够细腻,尽是漏洞。

所以他说:「若言生时生,是能有所生。何得更有生,而能生是生?」怎么会更有生,生这个生法呢?那是无穷过。

所以他接着说:

「若谓更有生  生生则无穷

离生生有生  法皆能自生」

这是说外人自相矛盾了。假使说更有生,能生这个生法,能生生法的那个生法,当然也是有为的。既然有为的,它应该还有生住灭三相。那么生住灭,生住灭,生住灭……就无穷了。所以他说「生生则无穷」。

如果生生无穷的话,你自己说的就驳倒了。你说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不落无穷。可是「离生生有生」,离开生生有生法了,那当然无穷。「法皆能自生」,法能自生有什么过呢?不必等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它能够自生嘛!

大家静静心,你的思路要细腻。我讲得快不快?他后面那首偈「离生生有生」,离开生生有生法,法皆能自生。意思是说,就不是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法皆能够自生。

所以他说:

「有法不应生  无亦不应生

有无亦不生  此义先已说」

「有法不应生」,因为已经有了,何必再生?「无亦不应生」,这个法没有的话,不应生。无法,不假因缘不能生。「有无亦不生」,既然有不生,无不生,两个不生加起来,还是不生。不可能加起来等于生,不可能的。

好比说你没有钱,我没有钱,我们两个加起来,还是没有钱啊!不能说你没有钱,我没有钱,我们两个加起来,变成有钱,那不可能的。

或者有人抬杠,说事实上我见到嘛!男人没有小孩子,女人也没有小孩子,男女结婚以后加起来生小孩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男女都是因缘生法,空的。男人是不是细胞?女人也是细胞。如果男人不空,没有细胞还有男人。女人不空,没有细胞还有女人。他都是因缘生的,无自性所以空。空怎么生呢?生小孩子如幻如化啊!

我们再讲,这个小孩子,也是因缘法,没有。那个小孩子,有小孩子生小孩子吗?还是无小孩子生小孩子?如果说有小孩子生小孩子,父母没有生他以前,小孩子在那里?你说在天边。既然在天边,有了,何必等到父母生呢?不生也有他嘛!你说没有小孩子可以生小孩子,也不对!没有小孩子的太多了,石头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都能生小孩子,不合道理!

所以生法是幻相,假有,般若称为妙有。所以「有法不应生」,已经有了嘛!「无亦不应生」,要是无可以生的话,鸡蛋里头没有小鸭的成分,也可生小鸭;石头没有小鸭的成分,也可生小鸭;太阳、空气、水没有小鸭的成分,也可生小鸭。所以说无法也不生。有小鸭的成分是什么原因呢?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就是空的。无呢?因缘无,因缘无无自性,无也是空的。

我们大家错误,错误在那里呢?有是定性有,无是定性无,就错了。要会到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所以他说:「有无亦不生,此义已先说。」这番道理已经说过了,因为在︿观因缘品﹀的时候说过了。︿因缘品﹀怎么说过呢?他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所以一切法无生。

以下就总破了。因为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不成立,那是幻相。生则不住,生则不灭;住则不生,住则不灭;灭则不生,灭则不住。不成立,它幻相嘛!一切法如幻如化嘛!

佛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是说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所以《金刚经》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众生误执为定有,就错了。

所以说:

「若诸法灭时  是时不应生

法若不灭者  终无有是事」

「若诸法灭时,是时不应生。」灭则不生,这是一定的。我们知道生就不灭,灭就不生。所以他说:「若诸法灭时,是时不应生。」

「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大家深深体会!法剎那剎那在灭,你不感觉。因为你不感觉,不知道重要性,所以佛说可怜愍众生!

这一秒钟过去了,再永远不会有了,已经灭了,一剎那一剎那始终在灭。各位修行及早啊!我看见很多人,初见的时候年轻,再见老年了。再见呢,衰弱了。多久以后不见了人,死亡了。各位想一想,可怕啊!可是要知道,他老不是一下子老的,一秒钟一秒钟就老。自己不感觉,所以佛说是可怜愍众生!

这一剎那又过去了,宇宙之间再永远不会有。如果聪明人,抓住这一秒钟一剎那,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功德留下来了。所以奉劝大家,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所以「若诸法灭时,是时不应生。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没有不成过去的。人生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一生,就只抓现在,得到现在。不知道现在剎那剎那过去了,有谁抓住的?没有一个人抓住的。法一定要灭,道理唯有佛说出来。现在,按理讲,是过去、未来形成。既然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你为什么不叫现在叫过去呢?不称未来呢?拿事讲,转眼之间就成过去。现在观念刚一起,马上就成过去。所以说古人有一句话,感叹说:「往事不堪重回首!」可是很少有人觉悟!所以说:「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

以上破生,以下破住。生住灭三相都破。

有没有人有疑问啊?大家听的时候,心要清净。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不懂了。

「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

住时亦不住  无生云何住」

为什么「不住法不住」呢?不住法没有嘛!没有法怎么住?法不住是没有它,没有它,它怎么住?所以说「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或者有人说:「你说不住法不住,对的。可是住法它住吧!」它也不住啊!因为什么原因呢?上面讲过嘛!住法是有为的,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假使生则不住,灭则不住,它怎么会住呢?

你说生法住法,没有有为。没有有为,那是无为啊!无为是根据有为立的。没有有为,凭空怎么会有无为呢?所以他说住法也不住。

「住时亦不住」。因为住时没有,住时是现在,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没有现在。有过去就是已住,有未来就是未住。已住没有住法,未住也没有住法。他已经讲过了嘛!已住怎么没有住法?已住就是那个住法也不住。已住法是有为法,生住灭,所以不住。未住法就是不住法。不住法没有,也不住,所以说「住时亦不住」。

「无生云何住?」有生才有住,可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一切法无生」。没有生怎么有住呢?

这首偈里两种破法。「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住时亦不住」,我们称它为纵破。「无生云何住?」称它为夺破。这是古人立的纵破、夺破。

「若诸法灭时  是则不应住

法若不灭者  终无有是事」

「若诸法灭时,是则不应住。」灭即非住嘛!住就不是灭,灭就不是住。所以他说:「若诸法灭时,是则不应住。」

「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法假使不灭,没这回事!不相信,谁能有办法把现在留住,把时间留住?所以「不灭」没这回事的。

「所有一切法  皆是老死相

终不见有法  离老死有住」

这是破住。所有的法都是老死相,什么老死呢?生灭。众生不知,称为可怜愍众生!时间一剎那一剎那过去,时间一过去永不回头。我们过一剎那,误认为他生长一剎那,其实老死一剎那。

一般众生都迷于现在,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还力壮。其实现在不停的,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刚一说现在的时候,就成过去,我们老死就这么老死。众生迷惑,非到老死的时候才知道老死的可怕,他不知道年轻的时候就老死了。

各位请想,不管你年轻、年老,这一秒钟过去以后,再永远没有了,可怕得很。你到了认为老死之年,那是一秒钟一秒钟累积起来的。我们看见花红的时候,其实它就开始褪色了,肉眼不能察觉。人就是这个样,等到花谢的时候,才知道花老死了;不知道花盛开的时候,也是老死相。你们看山是绿的,它一秒钟一秒钟在变色,你不察觉。好象人不检查不知道有病,一检查他才知道病重了。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愍众生!

大家想一想,可怕啊!现在大家精神旺盛,体格健壮,你想不想到,死神正向你接近了!早看破这一点,早下手用功。佛说一切法,就为治这个病。佛说一切法,不外治老病死。如果众生能够察觉,现在你发现死神正在向你伸手。不可事到临头悔已迟!早下手用功。怎么办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不相信,我问大家,宇宙之间有什么法不经过老死?有谁知道?不知道的众生太多了,所以佛说可怜愍众生嘛!你脸上的皱纹,不是老了以后才有。现在你虽然天天擦粉,可是它天天长,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夺走你的生命。唉!所以佛为了救众生老死这个病,才教众生证涅槃之法,涅槃就没有生死。怎么证法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个上面讲呢?经、律、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7

所以说:「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相。终不见有法,离老死有住。」我们仔细想一想,没有一件法,离老死有住的。世间好比大海浪,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所以大家应该提早觉悟,早下手用功!

具体地说,下手用功,有几方面呢?佛说过,出家人有三种事业。谁知道?念佛、诵经、僧众事。早下手用功!因为老死相你逃不过去,唯有这个方法可以使你逃过老死。

老死相由粗到细有四种:最粗的是业,莫造业,不要造恶业。再细是什么呢?烦恼,不要起烦恼。再细的是妄想,最后是无明。破了无明就解决了。

「住不自相住  亦不异相住

如生不自生  亦不异相生」

有为法生住灭三相,住呢,不自相住。不自相住有两种解释,是一个道理。一种解释,法是缘起,缘起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没有自相。因为它因缘所生法,所以不自相住。异相,差异法,也是缘起,没有自性,所以不异相住。好比生一样,生不自相生。生要是自相生,应该自还生自,自生自是没有增加,没有生。「亦不异相生」,异相对异相也称为自相。因为一切法缘起无性嘛!这是一种解释法。

还有一种解释法,和前面是一个道理。什么道理?都是依他起,换句话说,都是缘起。法只要是有,就有三相,生、住、灭。它不自相住,有住就有生,就有灭。生不是住,灭也不是住,所以自相不住。异相亦不住,住的异相是什么呢?就是生灭嘛!还是生不住,灭不住。

这个道理比较微细,大家能听懂听不懂?所以他说:「住不自相住,亦不异相住。」「如生不自生,亦不异相生。」生也是同一个道理。因为法有生住灭三相,生要是自相生,那么就没有住、没有灭,不可能的。皆是老死相嘛!你想想什么法没有生,没有灭?有人说,你说没有生,明明现有生相;没有住,明明现住相;没有灭,明明现有灭相─那是缘起的,如幻如化。生住灭皆是一样。

异相亦不生,异相生是什么?有灭有住嘛!灭不生,住不生,所以他说:「如生不自生,亦不异相生。」

大家了解这个道理,只有一句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生偏偏不这么觉悟,他总以为现在是永在的。现在短得实在可怜,非常短暂。所以佛说,如小儿舔刀头蜜一样。

《中论》在信解,我们可以会到行证。所以佛传十念法门,最后一项叫念死。如果想到死,还有什么可贪恋的!你贪恋不过是一场空就是了。

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段论文有感触没有?如果你没有感触,实可怜愍!

现在破住破完了,再破灭。

「法已灭不灭  未灭亦不灭

灭时亦不灭  无生何有灭」

前三句是纵破,最后一句夺破。

「法已灭不灭」,按纵破的破法,已经灭了,怎么还再有灭?「未灭亦不灭」,未灭就是住,住法未灭。那么法住怎么会灭?「灭时亦不灭」,已灭、未灭当中有灭时。已灭里头没有灭,未灭也没有灭,已灭、未灭加起来和合相,就是灭时,也没有灭。

这是讲对待空,已灭是过去,未灭是未来,灭时是现在。过去空,是现在、未来形成;现在也空,是过去、未来形成;未来也空,是过去、现在形成。你要是知道对待空,就夺破到底了。

「无生何有灭?」无生何有灭呢?法有生才有灭,没有生,灭什么?一切法无生,因为过去空、现在空、未来空。空则无生,空则不可得,空则无所有。这主要说生住灭三相,都是如幻如化的,般若称为妙有。

下面一偈再看:

「法若有住者  是则不应灭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应灭」

这是什么道理呢?法假使有住,住法怎么灭?住则不灭,所以有住不应灭。有人或者说:「有住不灭,无住就灭了。」那是你取相,不会道理。要是法不住,是没有那个法啊!没有那个法,怎么灭?要是有住呢?住和灭相违,它则不灭。无住,没有东西,什么东西灭?这里是破灭。这个你要会到无性,无性就不灭。

「是法于是时  不于是时灭

是法于异时  不于异时灭」

这是他以各个角度破灭。这个法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不灭。什么原因呢?这个法在这个时候,还住嘛!住法怎么灭?这里头他讲三世。「是法于是时」,换句话说,这个法在现在,它不在现在灭,它住嘛!

「是法于异时,不于异时灭」,现在不灭,假使它在过去灭,这个法在过去,过去也不灭。好比说我昨天还看见他啊,他活着,今天怎么死了?昨天你看见他没死,所以在过去,过去不灭。

如果在未来,它也不灭。譬如说明天上午八点,我们在某处见面,到了明天,真的见面了,当然不灭了!

可是你要知道,在不灭的法当中,你认为不灭,要体会它的灭。怎么体会呢?时间剎那剎那地过。所以古人讲:「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古人没有一个活到现在的。体会到这一点,你就没有贪恋心了。没有贪恋心,贪瞋痴不生。没有贪瞋痴,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杀、盗、淫不生,三业清净,就可脱离了。

所以在有为法当中,要体会它生灭;在生灭当中,求那个不生不灭。什么不生不灭呢?诸法缘起,缘起无性,无性怎么生灭?如果你能体会到生灭称为智,体会到无性称为慧。有智慧者,他这么修的。

所以佛传下来体会到不生不灭,叫上求佛道,念念生灭称为下化众生。可怜愍众生,不知道这么会,总认为现在是永存的。为了抢现在这一点甜头,舔刀头上的蜜,实可怜愍!

我这么讲,希望我们大家都觉悟。怎么觉悟法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在家众要注意到,出家人更要体会到。念佛、诵经、做僧众事。总归说起来,就是上求下化,不论在家、出家都是上求下化。

你如果这么做,是觉悟者;如果不这么做,可怜愍者。我讲一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大家都是不知死的鬼啊!禅宗有一句话:「你天大的本领─守尸鬼!」不觉悟嘛!大家听经、听论,要求取觉,觉了以后要行。怎么是觉?怎么是行呢?觉者,诸恶不作;行者,众善奉行。觉者可以自度,行者可以度人。

我们再讲一首偈,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如一切诸法  生相不可得

以无生相故  即亦无灭相」

一切诸法,其相是假,众生迷于假相。迷于假相,对假相之法产生六种欲,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意贪法。

世间法讲七种欲,世间法讲七欲是三对半:喜怒一对。哀乐一对,哀是悲,乐是快乐。爱恶是一对,有的产生爱,有的产生恶,恶是可恶、厌恶。再还一个是欲,欲求。

佛法讲六欲,世间法讲七欲,七欲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知道一切法缘起无性,六欲也没有了,七欲也没有了。

无性法不生,所以佛说无生法。证到无生法,叫入大涅槃。一切法无生,无生则无住,无住则无灭。所以他说,以无生相故,即亦无灭相。

大家听经要觉悟,怎么个觉悟法?放下!你不相信,你想一想,现在你心中正对一切放不下。一切法无性,什么放不下?譬如我问你,你放不下什么?你讲不出来,这叫自骗自。所以大家觉悟吧!觉悟吧!不早下手用功,你看我老成这个样子吧!转眼之间,你也老成这个样子。

我们先提示一点点前面讲的。龙树菩萨讲一切法空。外人就反驳了,明明佛说有有为法、无为法,既然是有有为法、无为法,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佛在经上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三相,没有生、住、灭的是无为法。

其实佛说的意思,有为法是假,无为法是空。假的也空,空的也不可得,称为毕竟空。外人不晓得佛的意思。他认为佛说有为法,有为法是有;对有为法说无为法,无为法也是有。落入有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8

龙树菩萨先破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

现在破到灭相:

「若法是有者  是即无有灭

不应于一法  而有有无相」

「若法是有者,是即无有灭。」如果法是有的话,有自性,那就不应该灭。其实佛法的意思,一切法有是因缘有。法以因缘有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称为假有,也说是妙有。空也是因缘空,因缘空,空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空也空。空空就是有,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为真空。

「若法是有者」,如果法是有的话,就没有自性,就是因缘有,因缘有没有自性就空。「是即无有灭」,空怎么会灭?

「不应于一法,而有有无相。」有即非空,空即非有。灭就是没有,一个法不可能又「有」、又「没有」,所以「不应于一法,而有有无相」。

那么法「有」不可灭,「无」可灭吧?所以下面一偈就说了:

「若法是无者  是即无有灭

譬如第二头  无故不可断」

法假使无,无怎么会灭呢?这是说有也不灭,无也不灭。好比说,人只有一个头,第二个头是假的─假名相,没有实在的。没有实在的怎么可断呢?所以他说:「若法是无者,是即无有灭。譬如第二头,无故不可断。」

接着他继续讲:

「法不自相灭  他相亦不灭

如自相不生  他相亦不生」

这个分远近两种解释,先讲远的。

自相是缘于自性,诸法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没有自相,没有自相,所以自相不灭。为什么法没有自性?这一品他讲对待空,法自性对待空。譬如说,能所对待,对待能才有所,对待所才有能。对待能才有所,那所全是能,所以所空;对待所才有能,能全是所,所以能空。

这么讲不容易懂,我举个例子。大海起浪,浪不能自己成立,因水而成立;水性湿不可见,因浪而见。无水就没有浪,所以水全是浪;无浪就没有水,浪全是水。浪和水没有自性,相待而成。我们不可说水自相灭,水灭浪不灭,没有这个道理的。也不可说浪自相灭,浪灭水不灭。

「他相亦不灭」。对待水而说,浪就是他相;对待浪而说,水就是他相。水不灭,浪不灭,自相不灭,他相当然也不灭。这个好比自相不生,他相也不生。浪的自相不生,不成立;水的自相也不生,不可见。这是从远的方面讲。现在我们正在修学《四帖疏》,这就是那个「玄义」。

再从近的讲,近的「法不自相灭,他相亦不灭」。要是有法就是有为,有为就有三相生住灭。同时有,不可能有生没有住灭,有住没有生灭,有灭没有生住,不可能的。或者有人说,那么有为法自相不成立,无为法可以吧?无为法没有,法都没有,怎么有自相?没有自相,怎么有生住灭?所以自相不灭。

「他相亦不灭」。有为法灭的他相,就是生、住。大家都知道,生则不灭,所以他相不灭。住则不灭,所以他相不灭。所以法不自相灭,他相亦不灭。如自相不生,他相亦不生。

拿生讲,自相不生,因为生同时就有住、就有灭嘛!「他相亦不生」,生的他相是住相,住则不生;生的他相就是灭相,灭则不生。这都是如幻如化的。

拿水的那个例子讲。水就是浪,浪就是水。不可能水生、浪不生,所以水不生。也不可能浪生、水不生,所以浪不生。这么说起来,还是自不生、他不生。第一品就讲过,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一切法无生。因为这个原因,佛说无生法。

这一首偈大家从远的、近的去会,如果你只从文字上去解,解不到。为什么从远的、近的去会呢?无自性这种破法,古德说是夺破。生住灭顺其情而破,叫纵破。所以你用两种破法,就破了他了。夺破是从法性方面说,纵破是从法相方面说。

大家要深深体会,如果你会不到这个地方,那就依文解字了。抓痒,抓皮肤;抓衣服,不解痒。

「生住灭不成  故无有有为

有为法无故  何得有无为」

「生住灭不成」,这是总说了。已经破过生,破过住,也破过灭,「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生住灭都不成,所以没有有为法。

大家会,要会到怎么没有?谁知道怎么没有有为法?谁知道?有为法是假,假非实有,怎么会有有为法呢?所以没有有为法,不归断灭空。我说有有为法,没有错;我说没有有为法,也没有错。我说有有为,无性随缘就有;有是随缘还归无性,还归空。这么说法,叫「出没两边」。所以我们要会到没有有为法,是说有为法假。

「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根据有为法立无为法,有为法既然没有了,怎么能又有无为呢?大家要会到,说无为不归断灭,说有为不归定性。

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没有自性,那个没有自性就是无为。没有自性就能容纳因缘生,因缘生就是有为。所以你会,会到什么地步呢?说有为是因缘有,因缘有没有自性,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样没有错了。

说无为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无」没有自性就是有。所以,你说空就要是因缘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你如果能会到这一步,深得般若法味,得到这个法味,可以知道很多法。

色受想行识是有为,有为没有自性,所以色受想行识就空。空没有自性,就是色受想行识。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我们用演绎法,就知道很多了。六根六尘六识是有为法,所以六根六尘六识空。一打转身,空就是根尘识。苦集灭道是有为法,苦集灭道空,空就是苦集灭道。不堕有边,不堕空边,出没两边。十二因缘空,空就是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空,空就是六度万行。佛的报身化身空,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报身化身。佛的实智空,空就是佛的实智。佛的四无所畏空,空就是四无所畏。佛的十八不共法空,空就是十八不共法。这个话不是我乱说,你看般若经,深深体会里头的意思。

我们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空,空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空,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十方佛土空,空就是十方佛土。什么道理呢?法性如是。譬如十方,上、下、东、西、南、北、四维,是不是空的?空就是上、下、东、西、南、北、四维。空是其法性,假是其法相。

你如果知道假是空,自然知道空就是假,对了。你如果执着定有空,定有假,那就是遍计执,执着一切法。你知道一切法空,心不住一切法;知道空就是一切法,心不住空。心无所住。如果你执着有空、有假,心有所住,乖其法性。要是照我所说的会法叫圆融无碍,不如此会叫格格不入。

我记得有人问我,一切法无生,怎么有生死呢?没有生死啊!你虚妄执着,以虚妄造业,虚妄落入生死!你证涅槃,也是虚妄!你会到一切法不可得,就证法性了。一切法无所有,证法性。一切法空,一切法清净,一切法假,一切法有,就达到圆融无碍的地步了。

这首偈大家要了解清楚,它很容易使人发生疑问。他说:「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我讲了这么多废话,怕你落入断灭。你说这首偈明明讲一切法没有嘛!落入断灭。没有也没有,才圆融。

譬如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若落入断灭,糟糕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不是把它写在墙壁上吗?既然写在墙壁上,怎么是本来无一物呢?所以本来无一物也无,写在墙壁上是假。假即空,空就本来无一物。空即假,所以本来无一物也无。

大家要注意到一点,千万不要落入断灭,落入断灭就错了。有人说:「唉!经上说心无所住嘛!你执着什么?」他错了,他说心无所住,他住于那个「心无所住」了。如果你会到一切法都是假,都是空,就到了一切法无非佛法的地步了!

这首偈大家了解了吗?有谁有疑问的可提出。

外人就问了:你说一切法空,我明明见的有法嘛!龙树菩萨就说了:

「如幻亦如梦  如干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  其相亦如是」

你见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假的。所以假有,般若叫妙有。如干闼婆城,干闼婆是帝释天的乐神。据说印度演戏的都叫干闼婆,他们幻化出城来,我们没见到过,不过我们根据台湾的例子可以知道。演话剧的,要演城的时候,他布景要布置城来。演京戏艺术境界高一点,演的城象征式的。他弄两个竹竿,一块布,两个人架着,一扯开,那就是城。我们怎么说他境界高一点呢?他台上台下可以合作。譬如说演话剧,骑马,你也不可能把马骑上去吧?演京戏就解决了,一根马鞭子,一抬腿,下面就想─哦!他上马了。台上台下合作嘛!

还有人说干闼婆城好比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我们只听说,没有见到过,因为那个景象很少。在大海里头或沙漠里头时常出现,大海里头出现很多人,好象赶夜市的一样,一窝蜂过去就没有了。我小时候听说大海里头出现一个老头,一个小孩子赶一匹黑驴。大家都跑过去一看,就没有了─海市蜃楼,幻相。

所以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好比干闼婆城一样。所以说生住灭,它也是如幻如化。这就是说,有为法如幻如化,是假。既然是假,不能根据它再立无为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9

观作作者品第八  

第一个作是作业,杀、盗、淫、妄、酒都是作业。作业是法,作者是人。实在说起来,这是讲人法一对,后面还有讲的。

外人发问,什么叫外人呢?外人不是外教也不是外道,是理外之人,理外有凡夫也有圣者,大乘小乘都有理外之人。

外人就问了,说有为法当中有作业和作者,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现在我们先了解,作业和作者怎么空,就知道他立论的根底了。这一品主要讲的是对待空。因为作业、作者因待而成,作业和作者互相为因,互相对待而假成立。实在说是假有,因作者才成立作业,因为作业才名之为作者。

我们举个例子讲。偷盗是业,偷盗的业一定要有作者,要人去偷盗。因为对待人才有作业─偷盗。偷盗的人是对待作业而有,因为他偷到东西了才称之为偷盗者。

再譬如说杀业。因为有他去杀人、杀生才成立杀业;如果没杀者,不可能成立杀业。因为成立杀业以后,他才叫杀生者;没有杀业,不能称他为杀生者。都是因待而成。因待杀业才有杀者,所以杀者空,因待杀业而假有。因待杀人者才成为杀业,所以杀业空。空构成假有,假有才是空。如果不空就不对了,不能成立。外人执着杀人者作者、作业不空,所以错了。

以下他就从各个角度去破,破这个作业、作者是空的。可是我们要知道,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空,不可以迷惑在里面。

现在我们看他的颂文:

「决定有作者  不作决定业

决定无作者  不作无定业」

作业和作者决定有不成立,作业和作者决定无也不成立。决定有作者了,那不造杀业他也叫作者,不杀人也叫杀生者,那不合道理。所以决定有了作者,不能作决定业了,这个角度从「决定有」讲。

「决定无作者,不作无定业。」决定没有作者─杀人,没有杀人的人,怎么能构成杀人罪呢?不作无定业。

亦有亦无,两个都有;和两个都无,非有非无─皆不成立。

大家深深考虑,你们考虑,是不是不成立?如果有人说决定有作者,可以作决定业,你举手我看。要是有人说决定无作者,也作无定业的,你也举手。

这条成立了,再看第二颂。

所以我们记住原则,对待空─假立,这一品就都可了解了。

「决定业无作  是业无作者

定作者无作  作者亦无业」

「决定业无作,是业无作者。」假如说有决定业,没有作者,这个不成立啊!决定有偷盗的行为,没有偷盗的人,根本构不成,所以他说「是业无作者」。世间法都是一样,比如你们读书,决定有读书,可是没有读书的人,不成立的!决定有吃饭,没有吃饭的人,不成立的!这又是一个角度。

「定作者无作,作者亦无业。」定有作者,无作就是没有作业,这个话不成立。没有作业,你怎么叫作者呢?没有造杀业,你怎么称他为杀人者呢?所以他说定作者无作,作者亦无业。没有业不叫作者。一定有读书的人,可是没有读书,成立不成立啊?不成立。这几个角度看作业和作者。

最后他又有一个角度:

「若定有作者  亦定有作业

作者及作业  即堕于无因」

如果定有作者,他不偷东西怎么叫偷者呢?不可能定有─没有因。他因待偷的行为才叫偷者,所以若定有作者,没有因。

「亦定有作业」,这个不成立。一定有偷东西的业,可是没有人偷东西,不成立的,它没有因嘛!因为有人偷东西才造成偷业。定有作业─定有偷业了,不成立!那么说的话,譬如杀人,一定有了杀业,那么你杀人也得下地狱,不杀人也要下地狱,没这回事的。

所以他说「作者及作业,即堕于无因」,没有因。就是因为作业和作者,因待而成。讲到这里,他破的原则讲过了。以下申论,申论他的过错。

大家记住,这都是对待空。《中论》讲对待空、因缘空,其实两种是一样的。

我们先了解他的意思,从头看。「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一个角度。「决定无作者,不作无定业。」又是一个角度。「决定业无作,是业无作者。」亦有亦无又是一个角度。「定作者无作,作者亦无业。」非有非无一个角度。最后他说都有,都决定有─「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业。作者及作业,即堕于无因。」不对了!所以《金刚经》讲,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详细考虑,他所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龙树菩萨大智慧,他不离于原则。吉藏大师说出来,若人知二谛,即便知《中论》。如果你不通达二谛,就被他迷惑了。他讲的不外乎一个原则:一空一假。

外人怎么呢?迷空假为实有,所以唯识宗说是遍计执。

一空一假:假是依他起;依他起没有自性,就是圆成实,就是空。

你们抓住他的原则。你们那一句不懂的可以问。

中道有多名,譬如般若就是中道,般若讲真空妙有。它不过是讲真空妙有,换一个名词就是了,角度不同。好比山一样,看的角度不同。你从横的看,一个一个山头;竖的看,一条长龙。其实是一样。

「若堕于无因  则无因无果

无作无作者  无所用作法」

「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这是说:外人你讲的不对!世间法固然说有业报身、有法身。可是业报身是假的,造业才叫业报身。造业是因待的,如果人造业也是业报身,不造业也是业报身,没有法身,就错了。

大家知道这个就知道要领,十恶业不犯就是法身。如果犯了恶业,法身就是业报身。所以圣者常六道常法身。凡夫呢?常法身常六道。

佛法,因果法。所以龙树菩萨呵破外人的错误,说:「你要是堕于无因,就没有果了。」没有因果,破佛法。比如说:杀生为因,地狱为果;偷盗为因,饿鬼为果;愚痴为因,畜生为果;念佛为因,往生为果。都是因果法嘛!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因果法是不是定法?有因一定生果,是不是啊?可是佛在经上说,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是矛盾吗?谁能解答?

因果法不是定法。怎么知道呢?有因就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你念佛就得往生,不念佛不得往生;杀人就下地狱,不杀人不下地狱。它不决定。如果决定法,就不对了。你念佛也往生,不念佛也往生;杀人也下地狱,不杀人也下地狱。那就不是佛法了。

大家记住,莫把因果法当作定法。所以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破坏佛法。要是无因无果,就「无作无作者,无所用作法」。没有作业也没有作者,也没有所用的作法。

我们知道,他说作业和作法是空的,空的就是假的,真空妙有。如果你执着定有定法,就没有作业,也没有作者,也没有所用作法。

这一句话就明白告诉我们,没有世间法了。你说的有为法都是世间法,你要是主张定有作业、作者,破了你自己的世间法,有为法。无所用作法,所用作法,譬如偷盗业,所用作法:偷钱是偷盗,偷东西也是偷盗,偷其它的也是偷盗,所用作法不同。那定有作业、作者,就没有所用作法了。

「若无作等法  则无有罪福

罪福等无故  罪福报亦无」

「若无作等法」,如果说没有因,没有果,没有作业,没有作者,也没有所用作法,「则无有罪福」。人要是犯杀、盗、淫、妄、酒作业得罪报,行诸善业得福报。如果都没有的话,就没有罪福了。那么说起来,没有六道,没有轮回。

「罪福等无故,罪福报亦无。」罪福是因,罪福报是果报。有为法当中,有因缘果报。因是其亲因;缘是其疏缘,远的条件。果是后有,偷了东西就有后有了;果成熟叫报。这个成立世间法,有为法。

因缘是集谛,果报是苦谛。菩萨恐怕苦,所以不造作集,所以他怕因。凡夫不同,怕果不怕因,造业很舒服嘛!他那个果报就有了。凡夫是怕果。所以这段他讲苦集灭道,我们现在事先讲通,苦集灭道大家不要认为是小乘法,它是根本。实在说起来,佛说有为法、无为法,苦集道是有为,灭是无为。

「若无罪福报  亦无有涅槃

诸可有所作  皆空无有果」

「若无罪福报,亦无有涅槃。」什么是涅槃呢?苦灭叫涅槃。苦怎么灭呢?要有道,所谓苦灭道。要是没有罪福报,就没有苦,没有苦怎么叫苦灭呢?所以就没有涅槃。略说四谛是苦集灭道,要是广说就是十二因缘,再广说就是六度万行。此法有深浅,可是是一贯的。

没有罪福报,是没有有为法,没有世间法。没有涅槃,没有无为法,没有出世间法。那么说起来,「诸可有所作,皆空无有果。」有所作,念佛是有所作,本来念佛果报往生。假使照你那么一说,念佛也不得往生。修佛道也不得成佛,杀人也不下地狱,偷盗也不堕饿鬼,皆空无有果了。

所以他说:

「作者定不定  不能作二业

有无相违故  一处则无二」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业。」作者决定有和决定无,不定就是决定无。不能作两种业,那二业呢?定有业,定无业。

我们先分析分析看一看他讲的对不对。如果作者决定有了,他能不能造「决定有」的业呢?决定有这个作者,不能作决定有的业啊!大家考虑,如果作者决定有,他能不能作「决定无」的业呢?那不可能的嘛!

下面就好讲了,如果作者决定无,能不能够作「决定有」的业?也不可能。没有人,他怎么偷东西呢?如果作者决定无,能不能作「决定无」的业呢?不可能啊!

所以他说:「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业。」

「有无相违故,一处则无二。」有和无相违背,在世间法常说一句话,和这个相近似。世间法说,一个命题,逻辑的命题,不能有两个矛盾的概念,和这个相近似。所以它说:「有无相违故,一处则无二。」

我们还可以讲一颂。

「有不能作无  无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  其过如先说」

「有不能作无,无不能作有。」有作者,不能作无业,因为他没有那个业,怎么叫作者呢?他不杀生,怎么叫杀生者?无不能作有,没有人,不能作定有的杀生业。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不吃荤。没有人,谁吃荤呢?所以说「无不能作有」。「有不能作无」,有那吃荤的人,你说没造吃荤的业,那是不可能的。

「若有作作者,其过如先说。」如果定有作者,定有作业,这个我过去已经说过他的过错了。前面不是说过了吗?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业,那就无因无果了。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这一品讲(作作者品),我们在讲之前,先略为复习复习,以便打通这条思路。(作作者品),第一个作是作业,他略称,单说一个「作」字;第二个就是作者。

这一品,作、作者相待假,也称为相待空,这是它的要点。你如果掌握住他的要领,就容易懂了。作业和作者相待,《中论》也称为因待,它们是相待空的。作业没有,空的。有作者才有作业,没有作者那有作业?所以作业空。作者也空,有了作业才名为作者,没有作业不可名为作者,所以作者空。

这个道理再另一个角度看,相待假。作者,因为有作业才有作者。譬如小偷,因为他偷了东西才叫小偷;不偷东西,你不能称他为小偷。所以它假的,相待假的。作业呢?也是一样。作业没有,因为小偷才有偷东西,没小偷怎么有偷东西?所以作者、作业都是假立、相待,又称为因待。相待假,假的不是实有,所以不可落于有法。相待空,空没有。所以你如果落于有法就不对了。落于有法的,《中论》称它为外人,譬如吉藏大师,他提出《中论》是相待假。

落于有法怎么不对呢?

譬如作业,先有作业,不对。没有小偷,怎么会有偷东西的作业呢?偷东西的作业是相待于人才造成的。不可能先偷了东西,还没有小偷,所以先有作业不对。

先有作者也不对,他根本没有偷东西,怎么能叫他小偷呢?

所以先有作业,先有作者,不对!两个都有,也不对。有作业、有作者,不对!因为什么呢?作业是对待小偷才有作业啊!已经有了作业,就不必对待了,不必对待就没有作业,不对待也没有作者。

这是他的要点,你根据这个要领,掌握住要领,越看越明白。

现在我们就看他的论文:

「作者不作定  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业  其过如先说」

「作者不作定」,他省掉一个字。应该讲,作者不作定业。「亦不作不定」,意思是说,作者也不作不定业。「及定不定业」,也不作定和不定业。有,肯定了;无,否定了,就是不定。亦有亦无。还有一句非有非无,这儿没讲。

「其过如先说」,过去已经说过了。作者不作决定业,因为他对待才有嘛!亦不作不定业,也不作无业,因为对待而生。「及定不定业」,这个要点你掌握住,它对待而生的,对待假立的。「其过如先说」,前面都说过他这个过错,大家翻翻前面就看出来了。他的要点在讲定业、不定业、亦定业亦不定业。

大家要想清了,作者不作定有业,也不作定无业,也不作亦有亦无业。大家清楚了吗?有谁不明白?

现在再看下一颂:

「作者定不定  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于业  其过如先说」

刚才那一颂讲业定,作业定。这一颂呢?讲作者定,都不成立。作者决定或不决定,或者是亦决定亦不决定,都不能作于业。什么原因呢?记住!作业、作者相待假立,「其过」过去已经说过了。

下一颂他讲明白了,讲出它对待关系来了。

「因业有作者  因作者有业

成业义如是  更无有余事」

「因业有作者」,因待业才有作者。好比说因待、对待他偷东西,才是小偷。「因作者有业」,有小偷才有偷东西的作业,它是对待而立的。这一颂讲得比较明白,后半颂没有其它的意思,以前半颂为主。

「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造成业,它的意义就是这个样,相待而立。相待而立是假立,般若称它为妙有。另一个角度看,既然相待的,没有自性就空,般若称为真空。

初入这个道理,叫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个道理甚深不可思议,给它名字叫二谛。根据智者大师讲,释迦牟尼佛和文殊师利菩萨都诤二谛来,因为这个原因落入苦道;受苦以后,出来才成佛。因为这就是佛法。相待空,一法不立;相待假,一法不舍。相待空,心无所住;相待假,而生其心。相待空,诸佛法身;相待假,诸佛报化二身。

所以说,俗话有一句话「打蛇打七寸」,抓住要点,抓住要点就可以解决事情了。所以吉藏大师说,不知二谛则不知《中论》。抓住要点以后,全部佛法就可了解。全部的佛法不离这个,仔细研究起来都是空、假。不偏空,不偏假,假名叫中。你如果执着住于中,还是偏。所以天台家说「离边不住中」。离边不住中是什么?中道义。

从上文看起来,就容易了解了。所以他说:「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这是就众生迷边说。我们所受的身是业报身,业报身怎么成就呢?成就业报身就是作作者义,这叫世俗谛。如果通达世俗谛,进入第一义,进入第一义谛,可以得涅槃了。

以上讲了这几颂,意思已经完备了。大家有不明白的没有?

好!我们再看下一颂:

「如破作作者  受受者亦尔

及一切诸法  亦应如是破」

「如破作作者,受受者亦尔。」这个「尔」是文言,翻成白话,大家都知道就是「这个样」。好象破作作者,受受者也是这个样破。

「及一切诸法,亦应如是破。」一切法都是对待空、对待假,你如果落入有法,也应该这样破。

作作者是因,受受者是果报。因被破,果报也被破,同样的道理可以破。「受」是什么呢?所受的业报─五阴身。现在我们大家具有的,就是这个了,有五阴身受报。「受者」是什么呢?受业报的那个人。人受五阴身业报,这和作作者是一个道理。

《中论》下面就有连带关系。五阴身是法,我是人,人法相依假立。下面一品讲本住,就是讲人,受是五阴业报身。「五阴」鸠摩罗什大师称为「五众」,意思是众因缘和合。众因缘和合,没有自性就空,所现的相─假相。所以《心经》讲,五阴皆空嘛!人是因为五阴身假立,没有,人是没有啊!他假立的。所以古德讲,法中无我亦无人。

譬如说,你没出生以前,有人没有?如果没出生以前有人,你在那里?如果你已经有了,何必等到父母生你?所以我们「人」是因缘假立的。所以造业、作业─虚妄造业,虚妄受苦。我们作官、作宦、发财、成名……浑如梦一场。所以古德讲:「一旦锣鼓一响,这场戏就完了。」众生愚痴嘛!

「及一切诸法,亦应如是破。」一切诸法,怎么这样破呢?一切诸法空,缘生无性,无性就空。一切诸法假,无性缘成,缘成是假。所以也应这样破。空称为法性,假称为法相,相因性而显,性因相而见。好比海里的水,水是其性,浪是其相。浪是因为水才显现出来。水呢,不可见,离开浪根本看不见水,所以因浪而见。

换句话说,一切有法,因性而立,性是空的。既然「有」因空而立,那么说起来,全有都是空,所以有而非有。空不离有,好比水不离浪。所以表现出来的,是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它的性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称为妙有。

佛菩萨证到这个地步,所以我们说常六道常法身。我们不知道,所以虽然常法身,常六道。记住!「及一切诸法,亦应如是破。」就是一切法缘成无性,无性缘成。

(作作者品)我们讲过了,谁对这一品那一颂有问题可以提出。

没问题,我们看(本住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19

观本住品第九

外人他认为法应该有本住。首先,很直接的一个观念,我们可以认识到,他落于有法。

我们先站在他的立场讲:怎么说有本住呢?无量劫以来,我们生死不断,往无量劫以后,还是生死不断。外人这个思想就产生了,他认为有不断才有生死,没有不断,怎么会有生死呢?这个不断就是本住,他们假立一个名字叫神我。

他不知道,不断是无性,生死是随缘。我们不可说有无性才有随缘,你要是执着有法,就错了。无性没有嘛!正因为没有才生死,正因为生死才是没有。《心经》讲明了,色即空,空即色嘛!

所以他说:

「眼耳等诸根  苦乐等诸法

谁有如是事  是则名本住

若无有本住  谁有眼等法

以是故当知  先已有本住」

「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本住,外道就叫神我。他说神我先有,才有眼耳诸根、苦乐诸受。如果没有神我的话,谁有这诸根、苦乐诸受呢?所以他说:「若无有本住,谁有眼等法?以是故当知,先已有本住。」先有神我了,才有这个法。

我们要认清,这是他错误的观念。你看《中论》要分清,要不然,分不清的话,就糊涂了。

「眼耳等诸根」,这是外人说的。「苦乐等诸法」,「苦乐」实在说就是后文讲的受。「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这个叫神我。

虽然佛经上说:「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这是说它空啊!换句话说,缘根尘有识,根尘识三事和合叫触,触空啊!不可执为定有。

比如缘根尘生于识,不对的!不入空法,就会不到佛的意思。

那我们问,根中有识没有?假使你认为根中有识,那不必等到再和六尘相缘了,根中已经有了嘛!所以根中没有。

尘中有识没有识?尘中假使有识,不必和根相缘,它自己有了,所以尘中也没有。尘中有识,不对。

那根没有、尘没有,两个没有,加起来怎么会变成有?

佛的意思是说无生法,不可执着定有。

譬如我们举个例子说,识是见。我们可以说,缘于眼色生于见,这是假立的,无生法。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你说眼和色和合生见,不合道理!这个见,在眼中有没有?如果说有,那不必和色和合了。所以眼中没有见。眼中有见的话,有你我也见你,没有你我也见你,因为我的见,在我眼中就有了嘛!见也不在色中,如果见在色中,应该色见我,怎么我见色呢?眼中没有见,色中没有见,和合了还是没有见。

「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苦乐等诸法就是受,后文有说出来的。如果眼耳诸根都有了,「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本住就是神我。「若无有本住,谁有眼等法?以是故当知,先已有本住。」

我们今天讲到这儿。

上次讲了两颂,为了大家明白,我再从头讲。这两颂是外人问的,他说的理由,他说:「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谁有的呢?我有啊!苦乐等诸法,谁受呢?我受啊!他这个我是神我,是先有神我,后有眼耳鼻舌身意。苦乐呢?有我在以前,有我以后才有苦乐之受。这个我既然先于六根,先于苦乐,所以他是神我,︿本住品﹀就是讲神我。

上次和大家讲,是以生灭、不生不灭讲。生灭不断,这个生灭跟着谁有呢?不断才有啊!有不断才有苦乐之受啊!今天讲的,他讲两个角度,大家思惟。

下面一颂说:「若无有本住,谁有眼等法?」若没有我,谁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法呢?「以是故当知,先已有本住。」这一颂他说出来,神我是先有。我们大家了解,本住他就是说神我。

各位想一想,是不是有这个道理?没有我,谁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我,谁受苦受乐?应该有神我吧!这是外人的观念。

以下论主就破他了,我们看论主怎么破法。论主先以第一个角度破他:

「若离眼等根  及苦乐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而可知」

我们知道,我们知道一切事情有见、闻、觉、知。见是眼根,闻是耳根,觉是鼻舌身根,知是意根。你说神我先于六根而有,那谁知道呢?那受苦受乐也不知道,因为他还没有见闻觉知嘛!

以下他继续破他,下面他说:

「若离眼耳等  而有本住者

亦应离本住  而有眼耳等」

这个破法是叫「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啊!如果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有本住,有神我。那么应该离开本住,离开神我有六根、苦乐等受。

如果说离开本住有六根,这个当然不是因为六根有神我的,也不是因为神我有六根的,以下两颂都是一个角度破他。总说起来,就是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你不是那么说吗?如果照你那么说,不合理啊!你离开六根、苦乐等法有本住。换句话说,反过来离开本住,也有苦乐等法、六根啊!

下面一颂就很明显了:

「以法知有人  以人知有法

离法何有人  离人何有法」

你本来说:「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事实上也是这个样的。你怎么可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苦乐等法,离开它有本住呢?那不合道理啊!

因为什么原因呢?他前面第一颂,外人就说:「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这是因为法才知道有人啊,因为六根和苦乐才知道有神我啊!

你如果离开的话,那怎么对呢?所以他讲:「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你说过嘛!「若无有本住,谁有眼等法?以是故当知,先已有本住。」你这是说,以人知有法啊!你说先有本住,那是离本住有六根,离六根有本住,那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们知道,这个法是对待生的。因为六根才有我,因为有我才有六根。六根是法,「我」就是外人所执着的神我。换句话说,离开六根就没有我,离开我也没有六根。

大家体会,这是对待的,因待而生。既然是对待的,不对待六根,我空;不对待我,六根也空。叫对待空。对待我有六根,六根假立;对待六根有我,我也是假立。假立之法,不是实有,无自性,无自性还是空。空不是绝对空,空就是因缘假立。因缘假立是假有,空是真空。真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真空。

假有,经上有些地方说幻有,般若经说它妙有。什么是真空?什么是妙有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空就是妙有,所以真空就是妙有。不空而空,空就是真空,所以妙有就是真空。

站在假边说也是一样,有是假有,假有不是实在有。假有非有,非有就是真空,所以妙有就是真空。非有而有,非有是真空,有是妙有,所以真空就是妙有。所以六祖说,出没两边,才会法性。

你们在外面要是与人说法,记住!他说空,我将有来对;他说有,我将空来对。虽将有对不住于有,虽以空对不住于空,这叫无所住而生其心。

为什么这样子说呢?为什么人家说有,你将空来对,人说空将有来对?法无定法嘛!如果你执着有就是有,空就是空,唯识宗称为遍计执性,遍计执是妄见。如果出没空、有两边,空、有不住,那就是中道,那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不可得,就是圆成实。我讲的名相太多了,恐怕你们不懂。

他说空,你不取空相,所以不碍于有。他说有,你不取有相,所以不碍于空。实在说起来,你所说的还是不动、如如。空有不二不一嘛!所以叫如如。所以《金刚经》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个法,大家注意到,它是一贯的,可是有深浅。看你的见地,你见地到什么程度,它就是什么法。见地有深有浅,如果你仅凭文字,得不到。如果你仅凭文字,古德说「死于文下」。

所以他说:「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这一颂,一方面破斥,以外人所说的法,还治其身;一方面正显,正显法性。

谁有疑问的可以问,都听明白了吧?好!我们再看下面的。

「一切眼等根  实无有本住

眼耳等诸根  异相而分别」

本住是一个,眼等根没有本住,什么道理呢?因为眼耳等根,异相而分别,差异相而有分别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闻、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有差异相。

本住呢?是一个,没有差异相。如果有本住的话,那不对了,本住是一个,那么眼能够见,也能够听,也能够闻,也能够说,也能够觉触,也能够知,不合道理!

耳根要是有一个本住呢,你用耳朵也可听,用耳朵也可看,可是谁的耳朵能够看到啊?事实不合嘛!所以他说:「眼耳等诸根,异相而分别。」

讲完了下面一颂,我提一个问题,大家说说。

「若眼等诸根  无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  云何能知尘」

「若眼等诸根,无有本住者。」这是外人问的。

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龙树菩萨说:「一切眼等根,实无有本住。眼耳等诸根,异相而分别。」眼不能闻,不能说,不能想;耳能听,不能够见。可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就纠正过来了,我说眼能够听,也能够闻,也能够说,谁知道什么道理?谁知道?《法华经》说六根互用嘛!

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自性,都是因缘起,没有自性。那个无自性,出于眼的因缘就能见,无自性出于耳的因缘就能够听,出于鼻的因缘就能够闻,出于舌的因缘就能够说,出于身的因缘就能够触,出于意的因缘就能够知,所以《法华经》说六根互用。

可是因为无自性,才如此。外人所说的神我,是不是无自性啊?他偏于执有。错就错在执有上面,这就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讲的是不是快了一点了?因为我感觉累了嘛!

现在我们再看外人怎么反问。外人就说了:「若眼等诸根,无有本住者,眼等一一根,云何能知尘?」眼知色尘,耳知声尘,鼻知香尘,舌知味尘,身知道触尘,意知道法尘。它怎么知道呢?都因为有本住,这是外人说的。

如果没有本住,它怎么知道呢?六根怎么知道六尘呢?我们要知道,这里差一点点,外人错误仅仅毫厘之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们佛教徒说六根知六尘,有很多名词:无自性、佛性、中道、无上菩提,都是一个法。再还有般若,都是一个法。六根知六尘,佛性是一,一不是定性有。佛性就是无自性,所以经上说「一切法以无性为性」,那就是佛性。

佛性无性,以眼的因缘而出就是见。佛性无性,以耳的因缘而出就是听。佛性无性,以鼻的因缘而出就是闻香。佛性无性,以舌的因缘而出就是说话,以身的因缘而出就是觉触,以意的因缘而出就是想法。经上所说的佛性是无为法,它无自性嘛!

这我们就知道了,般若也是无为法,无为即有为,六根出即有为。中道是无为,六根出就是有为。它没有定法,你知道六根以佛性而出,叫见性。

《中论》也说,有为法知道以后,可以入无为,入了无为法,可以得涅槃。什么叫涅槃呢?不生不灭。无自性它有生灭吗?所以可得涅槃。

这是我们事先,先说一点废话。以下看龙树菩萨怎么破他。

外人说,如果眼等诸根没有本住,「眼等一一根,云何能知尘?」知六尘,随缘而知。这就是无性随缘知诸法,知诸法缘生还归无自性。

我们看论主怎么破。龙树菩萨就说了:

「见者即闻者  闻者即受者

如是等诸根  则应有本住」

这顺他意思说,如果说见者就是闻者,见者是什么?见者是眼睛啊!闻者是什么?耳朵啊!闻者即受者,受是我啊!都是一个的话,那眼睛也可看,也可以听,那是照你说的啦!有本住。

不过我们要了解一点,外人所说的本住,执着定有我,有定法,所以他落于有法。我们要会呢?从依他起会,依他起无自性,就归于圆成实了。

这一颂先申述一点他所说的意思,如果照你那么说,眼能够听,耳也能够受,那是有本住。

破在下一颂,下一颂龙树菩萨解释说:

「若见闻各异  受者亦各异

见时亦应闻  如是则神多」

「见闻各异」,见能够见色,闻可以听声,见闻各异就是各受。因为见能够见色是受,耳能够听声也是受,鼻能闻香也是受,那么见闻各异了,当然受者也各异。

要是那么说的话,见时亦应闻,如是则神多。眼睛见的时候,也能够听,也能够闻,也能够说,不合道理!那神就多了,你不是说神只有一个吗?要是照你的道理这么一推演,那有很多个神了,「如是则神多」,有很多神我了。

这个我们要会到法,会到法性。你会到法性,就会到一个道理:多而不多,不多而多;异而不异,不异而异。因为华严讲清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嘛!一即一切,初会叫理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还有一句,一切即一切,那会到事事无碍。它的根源出在什么地方?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

打铃了,我们举个例子结束这段文。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为什么又说一切即一切呢?好比大海的万重浪,是不是都是一水所起啊?一水成万重浪,一即一切;万重浪都是一水,一切即一。既然都是一水了,第一重浪、第二重浪没有分别,都是水啊!所以一切即一切。

我这么说,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好!都明白了,见好就收。

我们今天休息!

在讲以前,我们先把前面的复习复习。这一品一开始,是外人发问。他说:「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苦乐等诸法,谁有这个事情呢?是本住,本住有的。

本住是什么呢?第二偈他就说出来了:「若无有本住,谁有眼等法?以是故当知,先已有本住。」眼耳鼻舌身意和苦乐,谁有呢?我有啊!我有眼耳鼻舌身意啊!我受苦受乐啊!这个我叫本住。

这个我,他一定比眼耳鼻舌身意在先,比苦乐在先,才能有眼耳鼻舌身意受苦受乐。在眼耳鼻舌身意之先,所以外人说神我。就因为这个问题,龙树菩萨就破了,以上作出各方面的破。

今天我们再看:

「眼耳等诸根  苦乐等诸法

所从生诸大  彼大亦无神」

这时外人又问了,你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苦乐诸法没有神我,可以说。可是六根它从诸大所生,诸大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这个六大应该有神我啊!没有神我,它怎么有根呢?这外人他主张诸大有神我。

「所从生诸大,彼大亦无神。」这是龙树菩萨破的。怎么说诸大也无神我呢?神我是一,不会有二。可是诸大呢?分别。前面他破的时候,他曾经讲「异相而分别」嘛!诸大异相而分别,不可能有神我。

因为地大质碍,空大通达,互相抵触。神我是一个,你不可能说诸大,地大也可通达,空大也可以质碍,不可能的,所以他不可能有一个神我。

再譬如说,识大是知,地水火风没有知,互相抵触,不可能一个神我造成。因为异相而分别,不可能有神我。如果要有神我的话,那应该称多个神我了,不是一个神我,「神我」就多了,不合道理!

这是龙树菩萨破他。我讲这段话,大家听懂了吗?没听明白的举手给我看。所以说:「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所从生诸大,彼大亦无神。」

再看下面一偈,这一偈还是根据外人问产生的。外人就说了:你说本住没有,神我没有,可以的。可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实有,苦乐诸法实有啊!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如果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苦乐等法实有,它就是本住。这是外人辩驳,龙树菩萨下面破他:

「若眼耳等根  苦乐等诸法

无有本住者  眼等亦应无」

如果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苦乐诸法没有本住,那六根和苦乐诸法也没有,什么原因?你自己说的嘛!你说过:「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你自己说的,你自己矛盾嘛!谁有如是事?本住有。没有本住,那六根、苦乐也没有啊!这个要点在什么地方呢?外道执有,落于有法,他认为有六根、有我。

龙树菩萨知道一切法毕竟空,这一品还是用对待空破。因为空才能容纳缘起,缘起有六根,缘起法有苦乐。既然六根、苦乐都是缘起,缘起无自性,无自性还是空。这是如实知佛法。你落于有法,就不对了!所以说:「若眼耳等根,苦乐等诸法,无有本住者,眼等亦应无。」六根、苦乐也应该没有。

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了解因缘空,就容易了解了。眼因缘有,六根因缘有,苦乐因缘有。其实法是因缘而有,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因为它空不是断灭空,它空其实是因缘有才空。

所以空是因缘有,既然空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六根,因缘有就是苦乐。所以有是假有,空是真空。

大家要搞清楚,有谁不明白的?这是要领啊!切实掌握住。

最后一颂:

「眼等无本住  今后亦复无

以三世无故  无有无分别」

眼等没有本住,这是针对他所说的破。他说先有本住嘛!眼等,眼耳鼻舌身意、苦乐等诸法,不是先有本住。「先有」是过去,过去空,没有本住。「今」是现在,现在也没有本住。「后」是未来,未来也没有本住。这是根据他所说的来讲的。如果我们不根据他所说的,也可说后是过去,今是现在。那也可以讲,和他的原文就不大相符了。

「以三世无故」。三世怎么无呢?过去空,因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如果过去不空,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有过去。那过去给谁当过去呢?这个落入有法,就糟糕了。所以有过去不对。有现在、未来也不对。因为现在也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如果它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还有现在。未来也空,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如果它不空,没有过去、没有现在,还有未来。这不合道理的。

所以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都是假成立。过去是现在、未来假立,现在是过去、未来假立,未来是过去、现在假立。你如果知道它假立,假立是依他起,就知道无性了。无性就入圆成实,圆满成就一切法。怎么圆满成就一切法呢?诸法性相都是无性缘成的,所以称为圆成实。

既然三世空,神我也空,六根、六尘、六识皆空。无有,不可落于有法。没有我,没有六根,没有苦乐。无分别,没有六根的分别,没有苦乐的分别,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怎么叫毕竟空呢?一切法无性就是性空,随缘而假有;既然是假有了,非为真实,亦空。缘起也空,性空也空叫毕竟空。

既然是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没有我,那有神我呢?所以佛说无生法,说一切法无我。

这个我,无我,在大乘、小乘都通达。不过小乘他认为人无我,大乘知道法无我。因为人无我,所以小乘破烦恼障;知道法无我,大乘破所知障。

(本住品),我们讲到此地。有谁对这品有问题的?

没问题,我们看下一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20

观燃可燃品第十
   
燃可燃是譬喻,也是外人提出的。外人就说了:譬如世间法,火能燃,薪就是柴,薪是可燃。火好比神我,薪是可燃,好比五阴身心。因为火可以烧薪,所以神我和五阴配合成为众生,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这是外人发生的疑问。所以每一项疑问都很厉害。我们看龙树菩萨怎么破。

其实外人举这个例子不恰当,因为薪自己不烧,一定待火而烧。不见谁买木柴回家,买了火来。火不自烧,必待薪而烧。

所以这么讲起来,燃烧空,没有。如果有薪有火,不可能。没有柴火,那个火在那里燃烧?没有火,柴火自己怎么燃烧?所以我们先看燃可燃不存在。火不待薪不称为燃,薪不待火不称为可燃。

所以(燃可燃品),我们看出来了,外人有一个大漏洞。

现在我们看龙树菩萨怎么破:

「若燃是可燃  作作者则一

若燃异可燃  离可燃有燃」

他这个先用一、异破。一切法,大家考虑一或异,都可破。如果火就是可燃,作作者就成为一个了。比如作者是人,作业是瓷器,瓷器是人烧的,瓷器不是人啊!你如果说燃就是可燃,燃是能烧,可燃是所烧,它是一个的话,那烧窑的师傅就是盘碗,作业作者成一个嘛!

一切法都是一样。成衣匠作衣服,成衣匠是能作,衣服是作业。你不可能说它是一个,成衣匠就是衣服,那不合理。

是一个不对,那就两个了?两个也不对。

「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如果说火和柴差异,那不对了。火和柴差异,离开柴还有火。离开柴,那里着火呢?如果照你说,离开柴有火,那火自己可以烧,不可能的。

火,一定因柴而烧,因待而起。你看空间,没有火自己烧的。如果火自己可以烧,毛病大了。这是根据有法破他,他说有火,有柴。要是差异的话,离开火有柴,离开柴有火,事实不可能。看他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

下面一偈:

「如是常应燃  不因可燃生

则无燃火功  亦名无作火」

如果火可以自己烧,开汽车不用买汽油了,火可自己烧;煮饭不用买煤炭了,火自己可以烧。那么自己可烧,那火就常燃不灭了,所以并不是因为可燃而生的。

「不因可燃生」,不因柴就有火。不需要添柴加煤炭啦,火自己可以烧。所以「则无燃火功,亦名无作火」。火常烧,你不加煤它也可烧。那么说起来,天地之间一个大火炉,无时不烧,无物不烧,不合道理。

外人错在什么地方呢?落入有法。火和薪对待而成功,先有火不对,先有薪也不对,火和薪同时而有也不对。

如果先有火,没有薪怎么烧?所以不对。

如果先有薪,没有火,那还叫薪啊!不能叫可燃啊!非要火烧着了薪,那薪才转名为可燃啊!

如果火和薪同时而有,也不对。火不烧薪,不为火。薪不被火烧,不为可燃。同时而有了,火不烧薪,薪不被火烧,怎么成立呢?所以他落入有法。

如果火自己可烧,就是无作火了,天地之间无不是火,没这个道理的。

讲到这儿,我说一点深的。天地之间,统统都是火。你说我说的对不对?有谁知道这个道理?这叫法性。法性随缘就有火。你这里缘起,这里有火;那里缘起,那里有火;十方世界处处缘起,处处有火。

火既然是缘起,缘起无自性就性空,性空就没有火。所以这儿没有自性,这儿没有火;那里没有自性,那里没有火;十方世界没有自性,十方世界没有火。因缘而起,随缘而空。

龙树菩萨破他就是以这个原则啊!随缘而起是假有,无性而空是真空。就是般若所说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还有一点点时间,大家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没有问题,我们就休息了。

所以大家要了解,地水火风不相阻碍,它无性嘛!因为无性就是缘成,地水火风遍满一切。水中常着火,火中常有水。

因为有两个礼拜没有讲了,我们从头。

燃可燃是什么呢?燃是火,火能够烧,所以名为燃。可燃是薪,就是木柴,木柴遇到火就烧起来了,所以称为可燃。

实在说起来,这是能所对待。火不自己烧,待薪而烧;薪自己也不成为可燃,待火而成为可燃。如果没有遇到火的时候,只叫薪不叫可燃。

这一品是根据上一品开展出来的,根据︿本住品﹀开展出来的,后来他有说到了。

现在我们看他的偈颂:「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一。」如果火就是薪,就是可燃的薪,那作业和作者成一个了。

外人又说,我不是那么想,我是说燃和可燃是差异的。

龙树菩萨就说:「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如果要是火和可燃有差别,那就是说离开可燃的薪另外有火。那火自己烧起来的,不是等到木柴烧起来的,不合道理。

所以他解释说:「如是常应燃,不因可燃生。」火自己烧起来,不因薪而烧,自己就可烧了。

「则无燃火功,亦名无作火。」要是那么说的话,就不需要添木柴着火了,它自己可以烧了。就没有燃火的功,就是人功。「亦名无作火」,那这个火无因无缘就着起来,不合道理。

上一次,我们把这两偈讲完了,现在再重复讲过一遍。

现在我们大家对燃可燃对待而生,都明白了吗?这是外人主张,外人主张是有法,有火、有可燃。

龙树菩萨说呢?它对待产生的,对待就是空的。很明显地,他这一品还是用对待空说空性。

今天开始讲:

「燃不待可燃  则不从缘生

火若常燃者  人功则应空」

如果火不等待可燃的薪就烧,它不从因缘生了。什么是缘呢?薪是它的缘。你那么说它自己烧的话,那就常燃了。煮饭的时候,你们不添木柴,它也有火,不合道理。那么人功则应空了,你不要添木材,火自然烧了。

外人又说了,我的意思:它燃的时候,火接近木柴,接触木柴的时候才烧,叫燃时。

龙树菩萨说:

「若汝谓燃时  名为可燃者

尔时但有薪  何物燃可燃」

我们从这一偈看出,龙树菩萨的思想理路特别微细,外人没想到。他说燃的时候,火接近木柴,才有燃烧。

一般我们讲,有点道理啊!其实不对。火没有木柴为可燃的话,没有火。这个时候没有火,燃时还没有火,要燃才有火,接触了木柴以后才有火烧嘛!这第一层。

第二层,如果说没有火,它仅仅叫木柴叫薪,不称为可燃,不成对待。所以我们就看出龙树菩萨的思路特别微细。

不知大家懂这个道理没有?谁不懂的举手,我再重复一遍。

你说燃时叫可燃,燃时没有火啊!因为它不接触木柴没有火啊!没有火,这个时候还是薪。「何物燃可燃?」没有火,它还是薪,什么东西烧这个木柴呢?

所以他说:「若汝谓燃时,名为可燃者,尔时但有薪,何物燃可燃?」

以下他继续破:

「若异则不至  不至则不烧

不烧则不灭  不灭则常住」

「若异则不至」,要是差异的话,火不至薪。两个差异,可是火不单独存在,因可燃而存在。既然是没有可燃就没有火,没有火就没有可燃,所以说「若异则不至」。

「不至则不烧」,如果是火不到薪,就没有烧。这个烧,就是他文中所说的燃,燃烧嘛!燃烧怎么成就呢?火和薪接触才成的,对待而成,不对待没有。既然对待而成,是空的。不待可燃没有火,火空;不待火没有可燃,可燃空。所以火和薪对待而成,才成燃。

所以说这个道理讲什么呢?讲性空假有。燃烧是假有,他这个根据般若发挥的,般若讲真空妙有嘛!所以说「若异则不至」。异是怎么样呢?都不存在。火和薪差异,没有燃烧,没有燃烧就没有燃可燃,都不存在。

所以他说:「若异则不至,不至则不烧;不烧则不灭,不灭则常住。」这个常住,不是说火和薪常住,这个常住是讲断灭。

这是根据外人执着差异,燃和可燃差异而存在,才破他。

下面外人辩驳理由了,他说:

「燃与可燃异  而能至可燃

如此至彼人  彼人至此人」

「燃与可燃异,而能至可燃」,燃和可燃差异,才能达到可燃。「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好象男的和女的差异,才能男的到女的那里去,女的到男的那里去,造成和合,这是外人讲的。

以下龙树菩萨就答复了,先顺情纵破:

「若谓燃可燃  二俱相离者

如是燃则能  至于彼可燃」

「若谓燃可燃,二俱相离者」,这是顺着外人的意思,如果你说燃和可燃相差异、相离。「如是燃则能,至于彼可燃。」这个样,燃可能达到接触到可燃的薪,这是重复外人的意思。

下面讲出来破的理由:

「若因可燃燃  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  而有燃可燃」

「若因可燃燃,因燃有可燃。」可是它是对待的啊!因为有火才能烧木柴,因木柴才能着火啊!所以,因可燃而有火,而有燃。「因燃有可燃」,因为有火,那个薪才变成为可燃,它对待生的。

假使是这个样对待生,他说:「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定有燃不成,因为不待可燃没有火;定有可燃不成,没有火,薪不能变成为可燃。

还有一种情形,火和木柴都有,那不可能。火怎么能自己有呢?他上一偈就讲过了,就是只叫薪嘛!「何物燃可燃?」

这个我们就看出外人堕入有法,不知对待空,假立。所以他说:「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先有何法都不成燃可燃。

「若因可燃燃  则燃成复成

是为可燃中  则为无有燃」

「若因可燃燃」,这个大家要注意到。上面一偈也是「若因可燃燃」,这一偈他也讲「若因可燃燃」,两个意思不同,大家分不清就糊涂了。这个毛病可能它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产生这个误会。

这一偈的「若因可燃燃」,他的意思是说:如果说先有可燃再生燃,叫因可燃而燃,这个是破外道的。「则燃成复成」,那么说,因为可燃而有燃的话,那火成了再成。因为我们知道,你说火和可燃差异嘛!一定是可燃以外有火啊!你的意思要是说因为可燃的薪才有火,那个火先自己有而后因为可燃再有,所以成复成。

这一个差一点,是什么呢?可能当时没有标点符号,翻译的人可能一时大意。因为下半偈讲「是为可燃中,则为无有燃」。他的原因是可燃当中没有燃烧啊!没有火啊!如果可燃中有火怎么办?买了木柴,它自己烧起来,那不得了啦!

可燃中没有火,一定藉可燃而产生火,是对待的,实际上是空的。你说先有火和可燃分离,那就不对了,可燃中没火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20

下一偈他讲出来了:

「若法因待成  是法还成待

今则无因待  亦无所成法」

这一偈他说出对待空。假使说燃烧这个法因待而成,因薪待薪而有火,因火待火而有可燃,就是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因待、对待而空的。对待无自性,火不自燃,因可燃而燃,火没有自性。可燃没有燃,待火而燃,所以木柴没有燃烧自性,这个燃烧是因待而成的。既然燃烧因待而成,燃烧这个法「还成待」,还是无自性。

大家懂这个道理吗?燃烧,火因待薪而烧,薪因待火而烧,成就燃烧的法。既然燃烧的法,因待而成的,因待是无自性啊!所以燃烧还归于无自性。

「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这是直接呵破他的错误。你说燃可燃差异,不成因待了。没有因待,也就没有燃烧这个法。

这里头大家要懂这个道理,龙树菩萨根据什么说这个道理破他的?因待这个法,没有先后共。外人执着有先后共,堕于有法,所以被破。

先有火不成功,不待薪那有火?先有可燃不成功,不待火那有可燃?如果说同时也有火也有可燃,不成。不成因待那有火?那有可燃?那个时候还是薪啊!没有东西去烧这个薪嘛!所以他说「今则无因待」。因待是假,假有。假有就是空,空才成为假有。没有因待的话,也没有所成假有的法。

我们看下面:

「若法有待成  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用待」

「若法有待成」,对待而成的。假使说燃烧这个法,对待而成。「未成云何待?」这个法没有成,怎么会对待呢?这是他先说道理。下一偈就申论了。「若成已有待」,如果说这个法成了以后有对待。「成已何用待?」既然成功了何必对待?这是龙树菩萨先立基础。下一偈就破了。

我们如果说,燃烧是因为火和薪对待而成立,那火没有燃烧的时候,怎么有对待呢?这是上半偈。

你如果说,若成已有待,成了以后有对待。既然成了燃烧,何必再对待呢?

这是讲对待是空的,不能着于有法啊!下面一偈就破了。

「因可燃无燃  不因亦无燃

因燃无可燃  不因无可燃」

「因可燃无燃」,因为可燃,没有燃烧。什么原因呢?可燃已经成了,怎么会再有燃烧呢?这就是「成已何用待?」

「不因亦无燃」,不因为可燃,也没有燃烧。不对待可燃,怎么会有火的燃烧?这个道理是讲什么呢?「未成云何待?」

大家仔细看,看他的文,切实理会。都看懂了吗?你如理思惟。

「因可燃无燃」,先有可燃,可燃已成,没有燃烧。没有火,不成对待嘛!因为可燃已经有了嘛!就是那个「成已何用待?」

「不因亦无燃」,没有可燃,也没有燃烧,那就「未成云何待?」

大家好好思惟,看出来了吗?这半偈了解了以后,下半偈就好懂了。

「因燃无可燃」,因燃,先有燃了,先有火了,没有可燃。因为不对待可燃,没有火嘛!你现在因燃说有火,「成已何用待?」

「不因无可燃」,不因火,也没有可燃,「未成云何待?」看出来了吗?

我再讲一偈。

我们可以看出来,龙树菩萨他的思惟特别微细。所以龙树菩萨一出,一切外人被伏,都被破。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才发现他的思惟太微细了。

「燃不余处来  燃处亦无燃

可燃亦如是  余如去来说」

「燃不余处来,燃处亦无燃。」这一偈讲对待空,燃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空没有来处,所以说「燃不余处来」。

「燃处亦无燃」,燃烧的地方也没有燃烧。因为什么原因呢?燃烧这个法对待空。

「可燃亦如是」,可燃也是,可燃不余处来,对待而生,对待空的。可燃处也没有可燃,它对待空的嘛!没有自性。

「余如去来说」。︿去来品﹀说过,︿去来品﹀就说对待空。譬如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他这里少了一个字,他是说,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开已去未去呢,去时也无去「法」。因为什么原因呢?法是对待空嘛!无自性啊!所以我在︿去来品﹀就说过。

好!我要休息了,下课。

我们继续看︿燃可燃品﹀,燃是火,火烧叫燃,可燃是薪。两个因待而生,因待而生,也就是因缘而生。以火的因缘,薪才叫可燃;以可燃的因缘,火才叫燃。

如果没有火,可燃不成。没有火,可燃仅仅是叫薪。如果没有可燃的因缘,火根本没有。这是原则我们要晓得的。

不可能有火没有可燃,如果没有可燃,那里有火?也不可能有可燃没有燃,如果有可燃没有火的话,那仅仅是木柴啊!所以它是因待而生,因待而生就是因缘所生法。

现在我们看他的偈:

「可燃即非燃  离可燃无燃

燃无有可燃  燃中无可燃

可燃中无燃」

「可燃即非燃,离可燃无燃。」外人主张,燃与可燃异,燃与可燃有分别、差异,所以燃能至可燃。

论主就说了,如果燃与可燃有差异,「可燃即非燃」,可燃不是燃。如果可燃不是燃的话,那里有燃?因为可燃以外没有燃嘛!离开木柴那有火?那有火烧?所以「离可燃无燃」。

譬如说海里的浪,浪是因水而成,水不可见,因浪而见。可燃好比是浪,燃好比是水。照你的说法,浪就不是水。如果浪不是水,那浪从那儿来的?因为浪以外不可能另有水,它是因缘生法嘛!

如果你说可燃本身,生燃火烧,可是离开可燃,没有燃。譬如说你们烧火煮饭,离开木柴那有火?所以「离可燃无燃」。这里是破他燃与可燃差异。

下半偈「燃无有可燃」,如果燃和可燃差异的话,燃没有可燃,以外不可能有可燃。离开火,它叫木柴啊!不能叫可燃啊,它们因待而生的嘛!

「燃无有可燃,燃中无可燃。」燃火,火的本身没有木柴。所以你说燃与可燃异,燃能至可燃,不对!不能单独存在,依他而起,这就是因缘所生法。

这一颂,我们看他的意思到此地为止了,意思已经完了。可是根据《大正藏》它有五句,下面还一句「可燃中无燃」。吉藏大师《中观论疏》,没有这一句。我们仔细观察起来,《大正藏》可能大意了。他采取这一句的意思,可能「燃中无可燃,可燃中无燃」对待而立的。其实这一句多余,可能是没有。不过我们有这个疑惑,不敢决定,才把它列上。因为我们是凡夫嘛!假使我们一更改,更改错的话,误众生。

根据我们研究起来,这一偈「可燃即非燃,离可燃无燃。燃无有可燃,燃中无可燃。」已经完毕了,可能《大正藏》大意。这个错误,可能是排版时错误,也可能编的时候错误,我们大家作个参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21

「以燃可燃法  说受受者法

及以说瓶衣  一切等诸法」

燃和可燃是因待而生,就是因缘而生。因缘生法分两方面讲: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待因缘生。既然没有自性就空,空没有自性才能容纳因缘生。因缘生所现的法,假。既然假的,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

所以说起来,空就是假,假就是空。空的,我们叫法性;假的叫法相。约法性讲,是空。空就是假,所以这个空不归断灭。约法相讲,一切法相是假,假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所以不堕常边。不堕常边,不堕断边,称为中道。

如果约性宗讲,说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中道。约相宗讲,是假,假就是无性,所以假而非假,非假而假,也是中道。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听明白了没有?

「以燃可燃法」,燃可燃是因缘法。「说受受者法」,受是我,受者是五阴,这是根据︿本住品﹀下来的。

所以我们看《中论》,它各品都有脉络。我们按照世间法讲的话,《中论》虽然算是有二十七品,有其逻辑性,有其一贯性。逻辑性就是一品跟着一品下来的。一贯性就是说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和《心经》说的色即空,空即色,一个道理。所以说三论宗,我们说它根据般若嘛!

受受者也是因缘相生,因待而有。︿本住品﹀讲过嘛:「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受,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谁有这个事情啊?我有啊!苦受乐受,谁受?我受啊!这个「我」就是本住。这个本住,这个我,先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有,先于苦乐诸受而有,所以他称为神我。这是外道的观念。

可是我们知道,受和受者因待而有,依他而起,是因缘生法。受者那个五阴,是因为我而有的。我是因为五阴身心而有的,不能脱离。如果离开五阴身心、苦乐受,那里有我啊?如果离开我,谁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谁受苦乐诸受?它因缘,因待而成。所以他说:「以燃可燃法,说受受者法。」都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唯识的名词,就是因缘生。

「及以说瓶衣」,瓶和衣也是一样。瓶是泥巴烧的,瓶没有,是以泥巴的因缘而有。泥巴也没有,是以瓶的因缘而有。不以瓶的因缘,它仅仅叫泥巴,不能叫瓶。衣,是布织成的,布是线织成的。衣是以线的因缘而有,线的因缘以衣的因缘而成为衣,才能披在身上。如果不以衣的因缘,没有衣啊!你们大家穿衣服,谁披线来?

这么说起来,它有两种法:线的因缘变成衣,现法是衣的法相,假的。衣既然是假的了,空的。

「一切等诸法」,不但瓶和衣是如此,一切诸法也是这个样。

我们先来看一看。我面前的讲台,有没有?我说它是空,你们谁说它是有的?讲台是木头做成的,如果讲台不空,没有木头,还有讲台。它以木头现的讲台相,这个相是假的,因为它空的嘛!知道它空就知道它假了。讲台是不是空的?没有木头,就没有讲台。可是现的讲台相,我坐在讲台后面,这个相是假的。假就是空,空就是假。

再譬如我们讲堂。讲堂有没有?讲堂是空的,因为讲堂是钢筋、水泥做成的嘛!如果讲堂不空,没有钢筋、水泥,应该还有讲堂,那你拿讲堂我看一看。既然讲堂空,钢筋、水泥现的假相,就是假的。假就是空,空就是假。

再看外边的山。山是沙石、花草、树木组成的。因缘所生,那山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没有沙石、花草、树木还有山,那个山在那里?所以山是空的。山是空的,沙石、花草、树木现的相,假的。

大的讲完了,再讲小的。原子是空的,原子是电子的因缘组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既然原子是空的,电子现的相是假的,我们称为原子,仅仅有名字,没有事实。

大家懂了吗?你好好思考思考。如果能想出一法离开这个原则,你告诉我。谁想到了?

没有一法不是空即假、假即空。所以一切诸法也是一样,不单瓶和衣如此。

我休息休息……趁这个机会,你们可以思考思考。

既然是空,所现的相是假,怎么会有这个假呢?「假」,华严宗讲唯心回转,都是我们心现的相,唯识宗讲唯识所现。不相信你们想一想,你看到我这个讲台,那儿来的?你的心变现的,唯识就说识所现的。

一切假相,我们深深体会到,它有一个共同点─无常。不相信,放眼看,你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譬如说桌子,一秒钟一秒钟变坏。人,一秒钟一秒钟变老。这是它的差异性。

一切法性,它的性都是空的。桌子没有啊!你面前的桌子,如果没有木材,没有铁腿,它是空的。有木材有铁腿,假的啊!无常的。你们体会到这一点吗?

讲到这儿了,我说一点。你不要贪恋,你现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贪恋有一个结果││自食恶果。如果看透他这一切空的,自然不会贪恋了,那叫大乘。体会到无常,是小乘。

我们再看最后一偈:

「若人说有我  诸法各异相

当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这是还应︿本住品﹀的开始。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一品︿燃可燃品﹀,是从︿本住品﹀下来的。如果有人说有我,他不得佛法味。

︿本住品﹀外道就说过了:「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受,谁有如是事?」我有啊!这︿本住品﹀说的,外道所说。

所以要是有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比如你说本住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能看不能听,耳能听不能闻,鼻能闻不能说,舌能说不能想,六根各差异,那么说应该有很多个我了。你所说的神我是一个嘛!那么说应该有六个了。所以说:「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相宗就是差异,性宗就是同。异而同,同而异。那么说起来,我们仔细研究起来,你说有我,不对,无我也不对。

不相信我们看一看。「我」能够思惟有作用,对不对?这么说起来,如果说我有思惟有作用,不对!无思惟无作用也不对。偏边了!常断二边。

如果说我有思惟有作用,思惟作用是无常的,是不是?你说我是无常的吗?我活着,十岁是我,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还是我。死了以后,轮回六道还有我啊!所以无常不对,唯识宗说那是第七识。

你要是说常也不对,常就无思惟、无作用,就常了。可是无思惟、无作用,断灭,形如龟毛兔角,没有,还不对吧!

谁设个方便说出它的办法,怎么不常也不断?你们有没有人想到啊?

随缘就是无性,无性没有思惟没有作用。无性就是随缘,随缘就有思惟有作用。是不是?所以无性随缘说我,随缘无性说无我。随缘无性说无我,无我而非断;无性随缘说我,我而非常││这样才得佛法味。

他这里说:「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从有我边破。

如果我们给他加一个颂:「若人说无我,诸法是空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才对啊!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下课!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21

观本际品第十一

大家看(本际品)。所谓本际,是说众生生死有开始有结果。众生是本,生和死是际叫本际。如果按法来说呢,众生狭隘,法说就广泛了。法是本,法有生有灭,生灭是际,所以称为本际。

佛曾经说过,本际不可得,所以说众生生死不可得,佛的意思是讲空,讲法性。外人执着,说:既然佛说过生死不可得,众生生死不可得,那众生是有啊!因为有众生,才生死不可得嘛!

这是外人偏执。我们都认为生死相续,人生以后就死,死以后就生,相续不断。其实是空的,那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生不是死,死不是生。死既然不是生,不能续生;生就不是死,所以生不能续死。生死不能相续,所以在生死之间又立中。生有、本有、始有、中有。「中有」我们就说为中阴身,不立中阴不能相续起来,其实都是空的。

现在我们就开始讲他的论文: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大圣是佛,佛说过啊!生死本际不可得,生灭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始就是生,终就是死,如果约法来说叫生灭。生死本际没有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有始才有终嘛!没有始那有终?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无」

他这里说到法,没有始就没有生,没有终就没有灭。生灭当中有法叫住,既然没有生,没有灭,那有住?这是说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可是这个是没有的,是空的。根据有为法又立无为法,所以没有生、住、灭三相的是无为法。既然有为法没有,怎么能根据有为法再立无为法呢?所以有为法、无为法皆空。前面已经讲过了。

「中当云何有?」就是没有生、没有灭,住怎么可得?有为法有生住灭,这是佛方便说,明空理。生住灭不能相续不断。

生不是住,因为住是静相,生是动相,它不同。生也不是灭,很明显,生、灭相违背的。所以生不是住,不是灭。

住不是生,刚才说过,生是动相,动的现象,住是静的现象,所以说住不是生。住也不是灭,灭了就不住了,相违背。

灭不是生,灭了怎么生呢?灭也不是住,很明显就知道,要是说住就不灭了嘛!

这么说起来,生、住、灭三相成有为法,那是空的嘛!不可能的。有为法既然不可能,根据有为法又立无为法,无为法也不可能。

有人或者说,你说得乱七八糟!佛明明在经上说过嘛!法有二种,有为与无为。你怎么说有为、无为即空呢?和佛说的不同啊!

大家要知道,这是龙树菩萨说的,不是我说的。不错!佛说过法有二种,有为与无为。他说有为,并不是说实在有有为,恐怕众生执着无为空,才说有为有。他说无为呢?也不是说实在有无为,是怕众生偏于有为,才说无为。恐怕众生偏于有,说无;恐怕众生偏于空,说有。众生错会意,说佛说有为,实在有有为;佛说无为,法实在有无为。所以这就是众生难度之处。

要是法有有为与无为,那佛就不应该说一切法毕竟空啊!般若所说的。不应该说一切法无所有啊!不应该说一切法不可得啊!也不应该说一切法是假啊!

我们知道,佛说有为法就是一切法,佛说无为法就是一法。佛说有为是假,假自然空,众生执着为有。佛说空,一切法空,自然现的相是假啊!假即空,空即假,这是佛的本意,众生妄执。

明白一点说,佛说法有有为与无为,为破有为说无为,为破无为说有为。所以智慧者闻一知十,愚痴人闻一执着于一。佛说有为就执着有,佛又说无为就执着于无。所以般若说,一切法相皆空,不可执着。众生又迷惑了,说一切法相空,我们怎么修呢?

修念佛,念佛不空;修禅,禅不空;修戒律,戒律不空。我请问大家,一切法空,你怎么修?有谁知道?

佛有胜方便。一切法空是般若所说,般若还说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修的话,修空有个办法,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是修。无住心如如不动,无相法是不取于相。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还是般若啊!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自然无所得。有所得是有住心啊!有相法啊!

那或者有人再问,无住心是什么心呢?如果你发生这个问题就很好了。

简单说,无住心是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就近乎无住心了。你想一想,贪有生、有灭、有当中;瞋有生、有灭、有当中;痴有生、有灭、有当中。如果没有贪,就合乎经上所说的了。没有贪,就没有始也没有终,没有中间;没有瞋,就没有始没有终,没有中间;没有痴,就没有始没有终,没有中间││这个叫契合中道义。

有人修中道,错了!中道怎么可修?什么叫中啊?天台说得好─离边不住中。你看他经文就知道了。假使有始,执着常边;假使有终,执着断边。大家都仅仅知道离于常断二边契合中道,不究竟。如果离于常离于断,有中道,中道就是中间了。

所以《中论》告诉我们,中当云何得?常、断、中皆不住,叫中道。既然是常、断、中皆不住,那不是无住心吗?我们假名叫中道。那不是无相法吗?所以第二偈说:「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先后共亦无,就是离边不住中。

我休息休息,喘口气!

前面两偈是大前提,他先明大前提,然后破。破的次序是根据什么次序?先后共。开始先破先,再破后,再破共。大家看看就知道了,你就可以把他本意的脉络摸清楚了。先、后、共,开始是狭义的破,以后广义的破,破到一切法,这是这一品的意思。我们详细把他的脉络弄清楚,就不迷惑了。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这是总说,是龙树菩萨的主张,我们就说是他的大前提。

如果按照世间法讲起来,他也有他的脉络。这两偈是大前提,破先后共是小前提。归结到一切法皆破,结论。大家看他这个颂的意思,可以看出来。

「若使先有生  后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后有生者

是则为无因  不生有老死」

「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这是破常边。破先,生是在先嘛!死是在后。「若使」,假使。假使说先有生,先有堕于常边。以后有老死,那么把生和老死分开了。换句话说,没有老死就有生。既然没有老死就有生,反过来说,没有生就有老死,不合理了。最后一句他是呵破它的短处。

你说先有生,有生的时候,一定没有老死。有生的时候,没有老死,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老死就有生。这个还不明显,一般人不容易会到。没有老死就有生,换句话说,不就是没有生就有老死吗?没有老死就有生,还不迷惑;如果没有生就有老死,就很明白了。

大家知道,老死从那里来的?生的因缘有老死,没有生怎么有老死呢?这一偈他说,先有生不对。

讲到现在了,大家入情况了没有?

大家要知道,《中论》有一贯性的。《中论》讲性空,性空从两方面说,因缘空和对待空,是一贯的。其实因缘空就是对待空,对待空就是因缘空,掌握它的要点。

常边不对了,他这儿破先。再破后,后是死。这是狭义的破。广义的破就到一切法了。

「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其实这一偈,不需要多费解释,说得很明显。如果先有老死,老死没有因啊!老死从那儿来?生才有老死啊!譬如你生个小孩子,小孩子病死了。没有小孩子,怎么就有小孩子病死呢?

这一偈很明显,我们就看到他破先后破完了,不要问,一定破共。因为他前面说过,先后共亦无嘛!你如果把他的前后脉络弄清楚,这一品他的来龙去脉,了若指掌。如果你弄不清楚,糊里糊涂,不知道它讲什么!

譬如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本际不可得」,就是先后共不可得。他先破生死,说生没有始,也没有终。接着讲假使没有始没有终,「中当云何有?」你要想到,这是有为法。你如果不会入有为法,后文破一切法的时候,就糊涂了。

他就是说,生住灭皆没有。假使法有,就有生住灭,法空怎么有生住灭?所以他接着说:「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这是他破有为法。

进一步的认识,既然破了有为法,无为法也被破。

可是大家要知道,有为、无为皆没有破。谁知道什么原因?谁知道?他破见不破法。破有为、无为,破你的见啊!

怎么知道不破法呢?佛说过一切法空,空怎么可破?一切法无所有,无所有怎么可破?一切法假,假怎么可破?他破的是众生遍计执见。因为众生听说无为法就执着空,所以他说有为法来破。众生执有为法为有,所以他说无为法空来破。

他破的次序,引申涵义到常断二边和中道义。破先有生,「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你要想到,他这是破常边,常边没有,仅仅是众生的常见。「不老死有生」,这还不明白;「不生有老死」,就很明白了。

常边破了,再破断边。「若先有老死」,老死是断啊!「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就没有因了。「不生有老死」,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破了常、断二边了,再破他中执,执着当中。我们知道执着常边的是凡夫,执着断边的是二乘,执着中道的是大执,皆破。

所以下面一偈,就破那个共了。

「生及于老死  不得一时共

生时则有死  是二俱无因」

生和死,不能一时共有。我们看到生死就想到,生死就是生灭。所以大家看佛经要有丰富的联想力,敏锐的联想力,如果你没有,叫「死于文下」。

生和老死不能一时共,我们就可以联想到生灭不能一时共,再可联想到有为、无为不能一时共。一时共就是有为、无为两个都有,其实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无为是无性,有为就是随缘。无性就是随缘,所以无为就是有为;随缘就是无性,所以有为就是无为。

有为就是无为,有为空;无为就是有为,无为也空。所以说一切法皆空。正因为有为空才现无为,正因为无为空才假现有为,皆不离般若。般若说空是真空,假现有是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我们就看出来,《中论》不过是发挥般若。

生死不能一时,因为生不是死,死不是生。如果生也是死,那不存在。小孩子生下来就死,没这回事。死也不是生,年老了死了,生没有死。

不过这个法看怎么说。这个法,天台家发挥离四句、即四句。生就是死,「离生」之一句。死就是生,「离死」之一句。既然离生离死,当然也「离亦生亦死」。离亦生就是非生,离亦死就是非死,这样说他也「离非生非死」一句。

离四句就是即四句。离生就是「即死」,离死就是「即生」。既然即生即死,当然也是「亦即生亦即死」。亦即生就非死,「即非死」,亦即死「即非生」。所以离四句就是即四句,这个经上说过,天台不过发挥的,他说离,离相,即是即法。经上不是说过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嘛!

讲到这儿,时间到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22

我们再把最后一偈念一遍:「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时共。」如果一时共的话,「生时则有死,是二俱无因。」是二俱无因,它是对待空因缘空。生对待死才有生,生空。死对待生才有死,死空。换句话说,以生的因缘有死,死空;以死的因缘有生,生空。这就是因缘空。

生与死二俱没有因。要是一时共的话,皆没有因。

看到这首偈,要从两方面会:从妄见方面会都是错的,被破,破见。从法性方面会,就是缘起无性,无性缘成,对的。无性,不可破,因为无性就是缘起有嘛!缘起不可破,因为缘起有就是无性空嘛!

我们讲到这儿结束,大家都明白了没有?有不明白的可以问。

《中论》有其逻辑性,下面讲︿观苦品﹀,其实它是根据︿本际品﹀来的。生死为苦,就接上来了。

我们现在下课!

大家看《中论》。

「若使初后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戏论  谓有生老死」

初后共,约人讲,生死。生为初,死为后,共为众生。如果约法讲的话,初为生,后为灭,共为法。人法俱空,所以《中论》讲性空。这些都没有,所以他讲「是皆不然者」,都不是,不然就是「不是」。

为什为人法都空呢?比如我们拿十二因缘讲,古德有一句话:法中无我也无人。不相信,我们看十二因缘,无明生行,没有生我,没有生人;行生识,也没有生我,没生人;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找不到我,找不到人,所以人空。如果有人的话,他应该说无明生人,他没说。

或者有人说,固然是没有人,可是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这个法啊!也没有。十二因缘「法」没有,我们从还灭十二因缘就看出来了。老死从生来,生生老死嘛!如果生不生,老死空,老死没有。生空,从有生的。有也空,从取生的。取也空,从爱生的。爱也空,从受生的。受也空,从触生的……往上说到最后,都从无明生的,都空。

或者有人说,那既然从无明生,无明不空啊!无明是虚妄,虚妄怎么会生呢?虚妄没有嘛!你说有无明,不对啊!无明实有的话,应该说真如啊!怎么是说虚妄无明?所以从十二因缘法,我们晓得人空、法空,无生,所以佛说无生法。

小乘人证到人空,获得解脱。他获得解脱以后,急取涅槃,恐怕再受苦了。大乘知道法空,所以证到法性。法性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所以六祖说,论见性,不论解脱。那是简别二乘。

我们现在了解到初后共皆不然。人法二空,空人、空法叫空二我。空二我就除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除二障,就了二死,分段死、变易死。所以一切法皆空,皆无性。

「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说有生老死,皆是戏论。所以《心经》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那什么是戏论呢?我们大家生活在戏论里边。戏论是不实之论,没有实在的。简单说,戏论就是有所得心,一产生有所得心,就有一切法了。一切法唯心所转嘛!

有所得为戏论。空无所得,无所有无所得。那我们就知道了,五阴无所得,所以说五阴皆空嘛!你执着五阴实有,有所得,戏论!六根无所得,执着眼耳鼻舌身意实有,戏论!六尘无所得,执着色声香味触法实有,戏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所得,执着它实有,戏论!四谛无所得,苦集灭道因缘生法,执着四谛实有,戏论!十二因缘无所得,我们刚才讲过了,执着实有为戏论。六度无所得,它因缘生法,执着它为实有,戏论!佛的十力无所得,执着实有,戏论!佛的四无所畏无所得,执着实有为戏论。十八不共法无所得,执着实有为戏论。佛无所得,执着实有为戏论。

说:「你胡说八道啊!智谕!佛怎么无所得呢?」《楞伽经》讲过嘛!无佛无众生。不相信你看《中论》他说过,︿观如来品﹀他讲过了,他说:「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来没有戏论,就无所得嘛!人呢,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慧眼是观空的。慧眼不在眼根,在心意识,要是执着戏论就破了慧眼了。「是皆不见佛」,执着戏论的,都不能见佛。大家不相信,你翻翻︿观如来品﹀看一看。

或者有人说,你讲皆无所得,我们不要修了,一修就是有所得嘛!它有一个方法:虽然修,无所得;虽然无所得,不碍修││就是般若。

现在我问大家,怎么样修不碍无所得?无所得不碍修?有谁知道?

很简单,我不是讲过了?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无住心无所得,无相法无所得,这就是修。归结一句话讲,真空无所得,妙有就是真空,妙有还是无所得。

你掌握到这个要点了,有一个好处。我们讲完一部《中论》,没有说一字。虽然没有说一字,可是讲完一部《中论》。你想想是不是这个样?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把它销归自性,先信、后解、立行、取证,这样可以了生死。

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活,是不是生活在戏论里面?譬如说,人无所得,实在的吧!人既然无所得,那有漂亮、不漂亮可得?男众看女众,女众看男众,看他漂亮,发生爱着心,祖师禅叫「头上安头」,虚妄上加虚妄!

所以说:「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

大家听明白了吗?有谁不明白可以问。

往下看:

「诸所有因果  相及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非但于生死  本际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  本际皆亦无」

这我们就知道了,原来本际是有所得心。不只是本际,《中论》二十七品皆是破有所得心。不相信你翻翻看,都是有所得心,他破是破他的戏论。

戏论是什么呢?不是法性,是众生妄见。所以说破见不破法。法不可破,没有嘛!法是空的,怎么可破?

或者有人问,说无为法空,无为法没有,有为法不空啊!

有为法叫法相,法相是假有;无为法是法性,法性是真空。假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假有。般若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我们从他的文上看起。因果,佛法是因果法。唯识宗讲,佛法唯有因果,没有法。无明为因,行为果,没有法。行为因,识为果,没有法,只有因果。生是因果生,灭是因果灭,于法无所有。

这个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从对待空,对因说果,对果说因。再还有一个角度,从因缘空,你如果知道空了,叫见性。

因果不会是有,因果是空。先有因不对;先有果也不对;因果并有了,也不对。「是皆不然者」嘛!因为它对待而有的。

「相及可相法」,也是「不然」,也是戏论。相是以可相的因缘而有,相是能;可相是以能的因缘而有,可相是所。能所对待空,也可说因缘空,它不可得。要假使说能所可得,是你的心可得。一产生这个心,法随着转,心生则法生嘛!

譬如我们看一看。首先我们晓得,能对所而有,所对能而有。这里面有三个情形,都不然。先有能,不然。如果说先有能,没有所怎么会有能?错了!能不可得。如果说先有所,不对能,怎么有所?也不然。再假设,能所都有了,都有了不必对待,要是不对待,没有能也没有所。皆是戏论。

我们总说一句,有所得心落于有法,所以「相及可相法」也不然。

「受及受者等」,受因为受者而有,受者因为受而有,前面讲过了嘛!受者是人。受,五阴身,没有人怎么有五阴身?没有五阴身,怎么有人?它是空的。

人空,怎么知道人空?因为五阴身才有人嘛!没有五阴身,人空。五阴身空,因为有人才有五阴身啊!所以说五阴身空。五阴身因缘所生,假现,假现是妙有。人是因五阴身所现,也是假现,也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嘛!

仔细想起来,「我」不可得。不相信我们看一看,假定说有我可得,父母生我才有我啊!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那里?你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天边,要是那么说已经有我了,何必等到父母生?再讲一句话,父母生我才有我,当初父母都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在那里啊?

父母生我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无自性嘛!你执着为实有,就为戏论。所以佛说无我法,不是佛说无我法,本来一切法无我。佛不过是他先知道,告诉我们就是了。所以「受及受者等」,也不然。

「所有一切法」。我们看一看:房子,无我,空的。房子是钢筋、水泥造的嘛!如果不空,没有钢筋、水泥还有房子。既然没有钢筋、水泥就没有房子,房子空。空怎么有房子呢?因缘假现,就是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真空不可得;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妙有也不可得。你要是说妙有可得,那是你不会到真空。不会到真空,叫不见性。

再譬如说山,空的。你说山明明是有嘛!那是你戏论,妄见,有所得心。山是沙石、花草、树木组成,如果山不空,没有沙石,没有花草、树木,还有山。

地球是空的,地球是山河大地表现出来的。如果地球不空,没有山河大地你拿那个球来我看一看。这么说起来,现在进入太空时代,太空是空的。太空是很多天体构成的,星球构成的。如果说它不空,没有星球没有天体,还有太空。

或者有人说,那一切空,不错!可是太空实在有吧?我问大家,空可得吗?你说空可得,是你的心啊!心所变现的。换句话说,你认为可得啊,空了就不可得嘛!所以三论宗讲性空。这么说起来,不只因果,它有限度的举几个例子,不只是相及可相,受及可受,一切法皆如此。

我说一切法空,有谁不相信?不相信,你举出那一法不空?

或者有人说:「一切法空可以说,涅槃不空吧?」你忘记了,涅槃就是那个空性嘛!

我说一切法空。我再说一句话,一切法假,表现出来都是假的。谁说那一法不假?你发表出来我听听!

既然是一切法空,一切法假,我说一切法不可得。谁有本领说有一法可以得?

既然一切法不可得,我再说一句话,一切法皆是戏论。所以他讲「非但于生死」,不只生死戏论。「本际不可得」,生死的本际不可得。什么是本际呢?本际,以法讲,前际为生,后际为灭,法为本。以人讲,人为本,前际为生,后际为死。既然人完全是你有所得心,生死也是你有所得心了,所以说是戏论。一切法本际也不可得,所以他说:「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

我们看起来,《中论》所说的,皆是破戏论。

打铃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要大休息,过年了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23

观苦品第十二 

这是外人有问题,外人说:佛说过世间皆苦,你说一切法空。不对!苦有自作,自己作;有他作;有自他共作;有无因作。

这个错误和前面讲得差不多。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一切法无生。「作」有生的意思,执着生法就是执着「有」法。

龙树菩萨就回答了: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

「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四种作法。「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我们知道果法是因缘生,法不孤起,因缘而起,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都违反因缘生。
 
既然果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都是空的,你怎么能说苦是有呢?

下面继续破他。

「苦若自作者  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  而有彼阴生」

「苦若自作者,则不从缘生。」苦不自苦,因缘生苦。要是自己作,不从缘生了。「因有此阴故,而有彼阴生。」五阴身心,身心就有两种苦:身苦、心苦。人死了,堕落畜生道,苦了!或者堕落饿鬼道,苦了!都是因缘所生。「有此阴」,有人道的五阴身心,「而有彼阴生」,才有畜生饿鬼道的五阴身心。假使苦要是自己作的话,不从缘生了。那人道投生饿鬼道、畜生道,就不合道理了。

「因有此阴故」,就是有人的五阴身心、天的五阴身心,「而有彼阴生」,才有饿鬼、畜生、地狱的五阴身心。六道里头有三道是乐,人、天、阿修罗;有三道是苦,地狱、饿鬼、畜生。有天、人、阿修罗的五阴身心,才有地狱、饿鬼、畜生的五阴身心啊!

这么说起来,不是自作苦。

外人抓住机会了,他说,既然是此五阴身心有,才生出彼五阴身心,那是说他作啊!苦是他作的。

龙树菩萨就说了:

「若谓此五阴  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  从他而作苦」

这一句按照我们习惯,他的话还没讲完。他的意思:如果有此五阴,差异彼五阴,那么说应该可以说从他作苦。可是实际上没有差异,此五阴就是他五阴,没有差异。此五阴为因,他五阴为果,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全因就是全果,全果从全因来。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一部分果从因来的,一部分果不是因来的,不可能的。

我们举个例子说:海里的水是因,起万重浪是果。可是实际上,全部分的水就是全部分的浪,全部分浪都是水。不可能水成一部分浪,不成其他部分浪,不可能的。

第一重浪水成,千万重浪无不是水成。所以华严宗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要是这么说起来,怎么会从他生呢?他没有差异嘛!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懂很多的道理。举个例子说吧!佛有佛的智慧德相,我们也有,和佛一样。怎么知道呢?因为佛是众生成的嘛!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被妄想障住,不知道就是了。佛具大神通,我们也有大神通。什么原因呢?有众生的五阴身心,才有佛的法身。

或者有人说,你说的不对啊!因为五阴身心不是法身,你怎么能说,有众生的五阴身心,才有佛的法身呢?

你没有想一想,五阴皆空嘛!五阴皆空,那个空不就是法身吗?所以如果是此五阴、彼五阴差异,可以说从他作,可是此五阴、他五阴没有差异,怎么说彼作苦呢?不是从他作。

我问大家,苦从那方面作啊?谁知道?苦没有作啊!一切法空故,一切法无生故,怎么有苦作呢?

它也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也不是自他共作,也不无因作,一切法无作。你如果懂了这个道理,称为无作三昧。

因为什么没有作呢?一切法空嘛!空就没有作。你明白这个道理叫空三昧。

一切法没有作、空,所以不可以愿求;愿求一切法,就违背这个道理了。那叫无愿三昧。

下面龙树菩萨再深入讲解了。

「若人自作苦  离苦何有人

而谓于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苦是什么呢?苦是五阴。五阴是谁?五阴就是人。人是谁?人就是五阴。离开五阴没有人,父母生我,生我五阴身心。如果离开五阴身心,求人不可得,所以五阴就是人。怎么称为人呢?因为它是五阴身心,没有五阴身心就没有人。

举个例子说。譬如你,你是五阴,如果说离开五阴有你,你在那里?离开五阴,拿世间法讲句话是抽象,没有东西嘛!大家懂了没有?如果离开五阴有我,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那里?

这个法出来两种法,有谁会到了没有?五阴现身心,假,假相。既然是假,没有自性,没有实在的就空,叫真空。

所以我们看龙树菩萨破他,原来根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说。真空,没有自作;妙有,假相,也没有自作。所以他:「若人自作苦,离苦何有人?而谓于彼人,而能自作苦。」

《心经》讲过,谁会到了?《心经》怎么说?色即空,因为色是假相,假的不是真实就是空;空即色,空不是断灭空,因为它是假相才说它空,所以空就是色。

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那个道理?所以说「离苦何有人?」离开五阴,没有人。离开苦,苦是五阴,人是苦者。离开苦,没有苦者;离开苦者,没有苦。

大家想想,这和以上所讲的各品,一个道理嘛!他不过怎么呢?他把一句话变了很多方式讲就是了。

既然苦就是人,人就是苦,那怎么能说人作苦呢?人不作苦,什么道理?对待空。对待空,不是说没有苦,没有人;有苦也有人,因缘假。

大家掌握住这个要点,《中论》不过讲因缘假就是空,空就是因缘假,不过讲这个东西。二十七品,它换了很多方式讲就是了,从各个角度看。

下一偈:

「若苦他人作  而与此人者

若当离于苦  何有此人受」

上面一颂说自作不成功,因为苦和人是一个,这一颂说他人作苦也不成。他的道理,都是用五阴就是人,人就是五阴,都是用一个道理。

如果苦是他人作的话,「而与此人者」,他人作的苦,送给这个人。那么说的话,「若当离于苦,何有此人受?」离开苦没有此人受嘛!此人就是苦,苦就是此人,对待空。仔细看,他还是说五阴即人,人即五阴。《心经》讲五阴皆空嘛!所以五阴皆空,空即五阴,是对待空。

我们把它倒装看,离开苦,没有此人受。换句话说,离开五阴,没有此人。那这么说起来,你说他人作,离开苦没有此人,谁受呢?谁受这个苦?所以他人作,而与此人者,不合道理。

「苦若彼人作  持与此人者

离苦何有人  而能授于此」

这是说离开苦,没有人。既然没有人,此人不能受。没有人,别人也不能把这个苦给他。这个意思和上面那一颂是一样。上面一颂,没有此人受。这一颂,要是离开苦,也没有彼人把这苦给别人。

到这里了,自作不对,没有此人受嘛!他作也不对,没有人能把这苦给别人嘛!自他都破尽了。

我们把破自作、他作讲完了。下面还是破自作、他作。

「自作若不成  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自作苦要是不成功的话,怎么能说彼作苦呢?你没想一想,彼要是能作苦的话,也就是自作苦啊!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嘛!因为什么原因呢?自对他讲是自,他对自讲,那个他还是自啊!

大家懂这个道理没有?你想一想,这个道理就通了。我对你讲,我是自,他对你讲,他还是自。所以他说:「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其实这个道理都是我们迷惑,因为我们受的教育:自、我、他,不能改变,其实是我们错误的观念。你想一想,我对他讲,我是自;他对他讲,他也是自啊!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不能支持了,等我身体好了,多和大家讲一点!

「苦不名自作  法不自作法

彼无有自体  何有彼作苦」

这是说法不自作。现在讲,他也不作。我们知道苦是怎么来的?苦是因缘来的。因缘来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不自作。既然没有自性,也就没有他性。因为他性对他来讲也是自性,所以也不他作。

它这首偈里头,少用文字,有省略。

首先讲苦不是自作,因为法不自作法。什么是法呢?色受想行识是法。不自作法,怎么不自作法呢?法没有自性嘛!法是因缘生的,没有自己的性质,没有自己的性质是没有这个法啊!所以不自作法。

既然是法不自作法,彼亦不作苦。彼是什么?彼就是法嘛!法没有自性,彼亦没有自性啊!没有自性是空,空怎么能作苦?所以他讲「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

这个「彼」就是上面说的,苦不自作,亦不从他作,因为他没有自性嘛!没有自性,怎么能作苦呢?所以他说:「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他没有自体,怎么会有他作苦呢?

这首偈里头,他把自作苦、他作苦都破尽。

第一句,他说:「苦不名自作」,没讲出原因来。第二句讲原因,「法不自作法」,因为他前面讲过,果法是因缘生嘛!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所以法空,不自作法。如果有人说法空,空作空,那不等于废话吗?

既然是法不自作法,没有自性。彼也是法,也没有自性,所以他说「彼无有自体」,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自己体性是没有这个法啊!所以他最后一句讲「何有彼作苦?」怎么会有他作苦呢?

这偈把自作、他作破尽。

再看下一偈。下一偈,他也省掉文字了。你要深深体会他的意思,你要是依文解义就糟糕了。

「若此彼苦成  应有共作苦

此彼尚无作  何况无因作」

他说「若此彼苦成,应有共作苦。」因为上面破过自作、他作,根据上面那一偈来的。假使自作、他作这个苦成功的话,那么可以说有共作苦。他省掉一句说「自作他作都不成功」嘛!

既然自作、他作都不成功,所以他说「此彼尚无作」。自作苦、他作苦不成功,都不能作,何况无因作?他这一偈很明显省掉很多文字。自作苦、他作苦、共作苦是有因作苦,有因都不成功,何况无因呢?所以他直接讲了「此彼尚无作」,都不成功作苦。「何况无因作」,有因不成功,何况无因呢?

他的要点在那里呢?大家掌握他的要点:苦这个法是因缘成功的。因缘成功就无自性,无自性就空;空就是因缘成功,所以因缘成功就是假。还是那个要点。

你要是走对路就容易了解,如果偏执有法,就糊涂了!

看他最后一偈。

「非但说于苦  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  四义亦不成」

「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非但说苦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不成功。「一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外万物,他是换了一个名词,外万物就是「法」。我们要会,直接给它说,一切外万法,四义亦不成。一切法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都不成功。

大家看出来他的原则根据那个讲的?前面讲过,有谁看出来了?这就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一切法无生。」

这个「作」就是生的意思,他这是讲无生法。大家想想就知道了,无生怎么有作?一切外万物,都是这个道理。四种义不成,这是讲前面讲的无生法。

怎么入无生呢?一切法空,所以无生。在大乘、小乘都修无生,空三昧。空就是无作,无作三昧。无作无愿,就是无愿三昧。因为空法、无作法,你于其中有什么愿求呢?有愿求的都是傻瓜,所以它叫无愿三昧。

这一品(观苦品),讲到这里讲完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29

观行品第十三
 

下面我们看(观行品)第十三。

这是外人说:「龙树啊!你说一切法空,不对!」经上说过,色是质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相相。谁知道行是什么相?行是造作相啊!识是了别相。既然行是造作相,是有行啊!你说无作,怎么对呢?明明经上说行是造作嘛!所以他难问。

外人就说: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取相是虚诳,虚诳就是行。所以他说「诸行妄取故」,诸行是妄取啊!既然是妄取,是有其行,有其行是有其作啊!是名为虚诳,所以行─虚诳。实在有的,你说它空,不合道理啊!

外人不知道经上这么说,虚诳妄取相,因为一切法无相。

首先我们了解,大家知不知道一切法无相?总说一句,无相就是实相。有谁说那一法有相?我看你们了解了没有?

一切法无相,什么原因无相啊?谁知道?因缘生所以无相嘛!法是因缘生的,没有自己的相,都是因缘相。因缘相还是无相,所以因缘相,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大家想一想,不还是无生法吗?

我再说一句,作是因缘作,灭是因缘灭,作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于法无所有,所以就无相。于法无所有,所以就空。于法无所有,所以无生。于法无所有,所以无作。于法无所有,所以无灭。于法无所有,所以没有分别。大家懂这个道理吧!

所以佛说,取相皆是虚诳法,不实。外人会错意思,说:佛说过嘛!虚诳妄取相叫行啊!其实那个行是空,因为妄取相,相有生灭,所以众生虚诳落入生灭。妄取相不实,不实就无生,无生就无灭。本来这个法不生不灭,因为虚诳妄取相,所以众生才落入生灭。

生灭是无常,不生不灭是常。生灭没有,无生无灭;无生无灭也没有。这是什么道理?无性随缘见生灭,随缘无性无生灭。随缘无性,佛的法身;无性随缘,佛的报化身。

一切万法,法尔如是。众生迷,不知;圣者觉悟,才明白。无生无灭就是生灭,所以无生无灭空;生灭就是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空。众生迷不知,执着为有,外人也执着为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是法身。觉悟了以后,常是六道常是法身。迷了以后呢?虽然常法身,常六道。

我们大家就在这儿不能通过,大家都有法身,可是落入六道。抖擞精神,挣扎过来,就觉悟了。所以佛在经上说虚诳妄取相,是造作行,那是说空啊!外人错会意,会以为有。

我们知道,生死涅槃,毫厘之差。透过去,涅槃;透不过去,生死。实在是毫厘之差。恳切一点儿说,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是不是因缘生死啊?生死是因缘,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自己的体性就是涅槃啊!所以生死即涅槃。

你生烦恼,是因缘而生啊!因缘生的烦恼,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体性就是菩提啊!迷了就是生死,就是烦恼;觉了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大家学佛,学的什么?学那个觉。觉就是佛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嘛!所以觉就是佛。如此觉者,是名学佛。

所以学佛有几种人:一种人,名字学佛,名义上学佛。其实他学的都是迷,唯有凡夫是这个样。又有一种人,学佛学觉,只求自觉,不求觉他,小乘。还有一种人,自己觉悟以后还求觉他、觉别人,菩萨。佛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共,我们假名它叫中道。所以佛自觉共二乘;觉他共菩萨;觉行圆满,不共。所以我们学佛要学觉,一步一步往上爬。

打铃了,我们再讲一偈就休息。

「虚诳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  欲以示空义」

这是龙树菩萨回答。「虚诳妄取」没有实在的东西,于中何所取呢?因为一切法因缘生,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所取嘛!所以他说:「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我们大家都是取着啊!在虚诳当中想取着一点儿东西,不知道一切法空。取着于空,无所得。空,无所有。所以说起来,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既然如此,所以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分别。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休息。

有谁不明白?有问题可以问。没问题,我们下课!

继续讲《中论》,︿观行品﹀第十三。今天从:

「诸法有异故  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我们首先知道:法有差异,是法相,无差异是法性。法相虽然有差异,可是法相是幻化的,所以差异而无差异;法性虽然是无差异,可是法性就是缘起,所以无差异而差异。先把要点提出来,使大家知道。

龙树菩萨讲「诸法有异故」,诸法怎么有异呢?法是有为,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生相不是住相,也不是灭相;住相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灭相不是生相,也不是住相。所以说有差异。既然生住灭三相差异的,生住灭三相如幻如化的,都是无性,所以他说:「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下面半偈,他恐怕外人执着有个无性法,所以他说:「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无性法不是有,因为一切法空。一切法性空故,这个空是指法性讲。

法性空,有人或者疑惑法相不空。他不知道法相是缘起的,缘起没有自性,没有自性也空。所以他后半偈讲:「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外人还是执着有法,他就问龙树菩萨了,就是下面一偈:

「诸法若无性  云何说婴儿

乃至于老年  而有种种异」

他问「诸法若无性」,要是法无性的话,「云何说婴儿,乃至于老年,而有种种异?」他举实在的例子反驳。他说如果照你的说法,法要是无性,那怎么有婴儿呢?有婴儿就是举人为例子,人有婴儿时,在地上爬的时候,有童子时,壮年时,老年时。

这是很浅显的例子。譬如说,大家空不空?如果你说大家也空的话,为什么有男有女?有老有小?这是外人立论点,既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就有差异啊!

外人这个立论点,我们可以知道,他着相!实在说,无为法是法性;有为法是法相,所以才有生住灭三相。外人就着于法相了,我们说他着于有法。要知道,法相不离法性,法相还是无性,那就叫依他起;如果你执着法相是有,就是遍计执。

如果你会到有为法皆是缘起,缘起就是依他起。既然是缘起的法,此法一定是无常,生灭无常嘛!要是无常,就是无为,无常法无性嘛!会到无为,就是见性。

我们举个例子说。讲台是缘起的,不要问,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法性。大家是缘起的,不要问,是无常的。山是缘起的,不要问,是无常的。记住原则,凡是缘起法都是无常。所以《中论》说:「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一切法差异─无常。

这个很重要啊!我们学佛就在这里下功夫,希望大家不要忽略。知道缘起法无常─初了生死,了解生死。你考虑,接触的事物,如果都是缘起的话,不要问,它一定是无常,就了解生死之因了。

如果执着有法,落入遍计执,随着生死走。知道无常就是无性,无性就是圆成实,叫了脱生死。看你功夫用得到不到。我们藉持戒念佛,求这个法。

所以我们就知道,外人说:「诸法若无性,云何说婴儿,乃至于老年,而有种种异?」你看一看,遍计执性。

下面龙树菩萨破他:

「若诸法有性  云何而得异

若诸法无性  云何而有异」

这一首偈,我们看出来,古德判为纵破。

如果说诸法有性的话,有性是决定啊!婴儿决定是婴儿,不会地上爬,匍匐时就是地上爬;匍匐时决定了,不会到童子时,乃至不能到老年时。那怎么有差异呢?再一个角度看,如果会到缘起,会到诸相如幻如化,如幻如化不是实有,他怎么会有差异?所以有性不能差异。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如果是诸法无性,我们知道法是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如果法无性,是没有此法,就是空。空怎么会有生住灭?「云何而有异?」

他这个偈里头,有两个字,可能是翻译人的巧用。他说有性呢,「云何而得异?」无性呢,「云何而有异?」一个用「得」,一个用「有」。可能翻译人为了提醒大家:有决定性的话,怎么而得异呢?如果法无性,是空的,空怎么有异?我们大家注意到,我们看这点就想到,作者或者翻译者,很费一番苦心啊!我们不知道是作者的意思,还是翻译者的意思。

诸法要是有性。从缘起边说,法有生住灭。如果法有性的话,违背生住灭,违背有为法。或者有人问,不违背有为法,不就对了吗?那不违背有为法,就有生住灭,就有变异,变异如幻如化,就无性。

所以了解以后,横看龙树菩萨讲得对,竖看还是龙树菩萨讲得对。

下面一首偈,龙树菩萨说:

「是法则无异  异法亦无异

如壮不作老  老亦不作壮」

「是法」就是一法。换句话说,一法则无异,它是一个嘛!一法怎么没有异呢?一法就是那个无性,所以没有差异。这从那儿会呢?从缘起法无性会,「是法则无异」,直接说。

我举个例子提醒大家。大家看过华严,华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还记得吧!一就是法性,一切就是法相。一即一切,那告诉你法性就是法相;一切即一,法相就是法性。一即一切,华严宗又有一个说法,一是因,一切是果,这就是那个「因赅果海」啊!一切即一,就是「果彻因源」。

所以我们借用它这个思想,来贯通「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

怎么「异法亦无异」呢?差异法都是缘起,凡是缘起法都有差异。缘起法无性,还是没有差异啊!

所以大家注意到,不可取相。相有几种呢?一切法非一相、非异相,不是一相也不是差异相。非一异俱相,也不是一相、差异相同时俱有的。因为「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所以「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壮」。

这一句可以从两方面会,壮不作老,老不作壮,从圆成实会或遍计执会。

我们先说从圆成实会。壮无性,老也无性,他怎么壮作老、老作壮呢?那不合理的!

再从遍计执会。假使说壮有定性,定是壮,万万年还是壮,不会变成老。有定性,就破坏生住灭了,破坏生住灭就破坏有为法。根据有为法立的无为法,有为法被破坏,无为法也被破坏。我们说这个人,有为与无为全破坏,落入断灭。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问,有疑问举手就可以问。其实有疑问是自迷,法不迷人,人自迷。

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一颂:

「若是法即异  乳应即是酪

离乳有何法  而能作于酪」

如果一个法有差异的话,那么牛奶就是乳酪;可是你买牛奶,买不到乳酪,它不是一法。或者有人又迷惑了,说一法没有差异,二法有差异吧!二法如幻如化,缘起无性,还是没有差异。这一偈破异法。「若是法即异,乳应即是酪。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乳酪,牛奶做的,不是另外一法啊!假使离开牛奶,那有乳酪啊?

这偈有两层。第一层我们知道乳酪是牛奶做成的,没有差异。没有差异,他说一切法空啊!所以第二层我们就会到了,乳酪从牛奶做出来的,没有另外一个法。这么说它无性啊!无性还是空啊!

总而言之,他说法性空。他说法性空,容易会到。那差异法是什么?有谁知道?差异法是法相假。空即假,假即空。

唯识宗从假边说,说依他起;从性边说,从空边说,叫圆成实。净土宗也如是,念而无念,假即空;无念而念,空即假。

如果你能会到这个地步,假就是空就是真,假也真。会不到,执着有法,真也假。一切佛法皆如此。

譬如以律宗会通华严,一即一切,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一切即一,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

打铃了,我们再抢着讲一偈。

外人执着有法,他听龙树菩萨这么一说,他说了:「照你的说法,一切法空,可是空是有法吧?有这个空法吧?」他不知道,如果空是有法的话,空就是有啊!还是执着有法。

龙树菩萨说:

「若有不空法  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你所说的这个空,是对待不空立的。有不空法,和不空法相反的,就是空法。两边都着有,实在没有一法不空。一切法都是有为,既然是有为,都是生住灭三相。既然是生住灭三相,那都是无性。无性就没有「有法」,有法没有,怎么能根据有法立空法呢?譬如我们说无为法,没有啊!那是根据有为法立的。没有有为,怎么有无为呢?很微细,你稍微马虎一点,就错误了。没有有为,怎么有无为?

我们换个方式讲,没有法相,怎么有法性?没有一切,怎么有一?没有依他起,怎么有圆成实?大家了解了吗?

今天时间到了。

大家要开开你的智慧之门啊!没有生死,怎么有不生不死?没有念,怎么有无念?没有众生,怎么有佛?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我要是支持得住,我坐在这里说一个小时也说不完。

好!现在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行品﹀最后一偈。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大圣是佛。佛说空法,是为叫众生离诸见。如果你离见的话,不见有也不见空。见有是凡夫,见空是二乘。不见有不见空,就离两边。如果你还见空,「诸佛所不化」。众生执有,佛说空化他;如果众生再执空,那颠倒甚深,所以诸佛所不化。

或者有人问:「怎么样不见有不见空呢?」知一切法性,随缘无性。随缘是有,无性是空。随缘无性,有即空,所以说不见有;知道法性,无性随缘,空即有,所以就不见空。知随缘无性,不住常边;知无性随缘,不住断边。不住常边,不住断边,就合乎中道。可是也不住中,如果你住着于中,还是边见。

随缘无性是佛法身,无性随缘是佛报化身。随缘无性,拿念佛法门讲,随缘是念,无性是无念,契入随缘无性,就是念而无念;契入无性随缘,就是无念而念。这就获解脱。

什么叫解脱?不被烦恼所缚,谓之解;得自在,谓之脱。如果你知道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就不被烦恼所缚了,可以得到自在了。

这一偈是最后一偈,大家对(观行品)有问题可以问。

没有问题,我们讲下面一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0

观合品第十四
 

现在看(观合品)第十四。

这是外人问,说龙树菩萨啊!你说一切法空,和经相违背。《阿含经》说,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十二因缘接着说,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这个不空啊!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阿含经》讲,眼缘色生眼识,就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触。触有六种,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这个触是见。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听。鼻缘香生鼻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闻。舌缘味,生舌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尝。身缘触,生身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觉。意缘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知。

六种触也叫六触身,都从五阴身心来的。就是见、听、闻、尝、觉、知。经上简单说,就是见闻觉知。这里头有三科,都根据五阴来的。
 

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这个叫十二入。如果再根据眼缘色生眼识等等的,耳缘声生耳识,那个叫十八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称为三科,都是有为法。

这么说起来,经上这么说,龙树菩萨说一切法空,就不对了!

其实我们以理推寻,见闻觉知皆如幻如化,似有而实无。不相信,我们按照道理推寻推寻。

六触里头他讲见,其余从略。龙树菩萨回答说:

「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

见是眼根,可见色尘,见者眼识。这三个东西,各异方。见在内;尘在外;识有的时候在内,也有的时候在外。「各异方」,不同的地方。「如是三法异」,根尘识差异,「终无有合时」,不可能和合。

如果说三事和合有见,那一定是没有和合时没有见。大家记清了啊!既然和合有见,不和合没有见,我们知道根尘识里头没有见。怎么知道呢?如果眼根有见,一定要与尘、识和合。不和合,它没有见。

有人说,眼根有见。那么它有见了,何必和合?所以眼根没有见。色尘也没有见,色尘有见的话,自己就可见了,何必和眼根、眼识和合呢?眼识里头没有见,如果眼识有见的话,不必再和眼根、色尘和合了。因为和合才有见,不和合就没有见嘛!

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如果说眼根没有见,色尘没有见,眼识没有见,三个没有见,和合起来,还是没有见。不可能你没有钱,我没有钱,他也没有钱,你我他和合起来变成有钱,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这是依理推寻,我们就知道,外人的观念错误。

我所说的大家听清了吧?有问题可以问。没问题我们接着讲。

「染与于可染  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  皆亦复如是」

染,总说。眼贪色,生染;耳贪声,生染;鼻贪香,生染;舌贪味,生染;身贪触,生染;意贪法,生染。这是总说。

染与可染和染者,和上面见、可见、见者一样,这三事也不能和合。所以他说「亦复然」嘛!染、可染、染者没有和合。

或者我们要问了:明明众生有染啊!怎么没有和合?其实虚妄染,虚妄造业,虚妄受报。如果你知道虚妄的话,问题解决了。

一切法毕竟空,这里头没有染,毕竟空中无染嘛!根据染,又立净。既然染没有,净自然也没有。所以你贪染,虚妄;求净,也是虚妄。不贪不求,静静的,就是它。

贪染固然不对,求净也不对,所以「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不到这个东西。等到坐下来,平心静气,诚诚恳恳念一句阿弥陀佛,哎哟!就是它嘛!你刚一声「就是它」,找到了,又没有了。怎么没有?此法不可找,不可求嘛!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十二入里头,他仅仅讲眼色,还有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等等,所以他说余入。这儿我们知道他是略说。要是完整地说,应该怎么说呢?应该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如是,没有和合。「余烦恼」,烦恼有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烦恼,那是形容多。仅仅染生烦恼,是总说。其余的一切烦恼,也没有和合,所以他说「皆亦复如是」。

这一品,︿观合品﹀,和合,其实是我们错误的观念。法非和合不和合。法不是和合,亦不是不和合。随缘无性,非和合;无性随缘,非不和合。

我们根据这个道理,推演推演看看。既然法非和合不和合,我变个样子说一说。法非有为非无为,对不对?我再说一个,非法身非报化身,对不对?非念非无念,有人认为我说错的,可以举手。非生非灭,非众生非佛。

你想通这一点,叫通达。唯识立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我们净土宗只说往生资粮,其实往生资粮就是加行位。一旦生到西方就见道─通达位。处不退嘛!有三不退,广说有四不退。

我们不要牵涉太多了,牵涉太多了不好,使大家没有完整的概念。

所以说:「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看下面一偈:

「异法当有合  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  见等云何合」

异法,差异法才有和合啊!可是见等无有差异。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见等是因缘生。

他说和合,是把因缘生,看作为和合。如果两个法可以和合,其实没有。见等没有差异,什么原因呢?见等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无自性。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有差异?

所以看到这儿,你要马上依理推寻,他这个半偈讲的是因缘所生法。要是你不这么依理推寻,就糊涂了,你就不知道为什么「见等无有异」。

因缘生法没有差异,因为因缘生法无自性。

我们举个例子说。讲堂和外面没有差异。讲堂没有,不要迷惑,讲堂是因缘生法,钢筋、水泥盖成的;要是有讲堂,应该没有钢筋、水泥还有讲堂。所以讲堂无自性,没有差异。

山没有差异,它和非山根本是一个,没有差异。山是花草、树木、沙石因缘所构成,所以无自性。如果要是有山的话,没有花草、树木、沙石,应该还有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山和非山,和虚空一样,没有差异。

这么说起来,有那一法是差异?大家想一想。没有一法有差异,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嘛!缘生无自性,就没有差异。

大家想一想,我们和佛有差异没有?所以说《楞伽经》讲,无佛无众生。本来我们和佛没有差异,皆因为业障重,功德没有,所以变成众生。

那么说起来,你怎么成佛啊?业障重,要不造恶业;没有功德,要广修功德─就成佛了。

大家没有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还是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低下头来,平下心来,诚心诚意念一句阿弥陀佛,哦!就是啊!可是这个「就是」你不可想,你要是一想「就是」,不对了!因为又有了分别了。

所以「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会归,要理会到,因缘所生。「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异相,是什么东西?因缘嘛!因缘都是差异相。

所以大家知道,依乎理,依乎文。谈义理的时候,凭见地,见地有高有低。看文的时候,要有根据、了解。根据文,达到义理就真正了解了;如果不达到义理,叫徇文。所以佛说「义中有文,文中有义」嘛!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怎么异相不成呢?如果你直接会观文,就会错了。「异相不成故」,有人说,差异相不成,那是什么道理,讲不出来。

你先知道差异是什么差异?差异是因缘差异。既然因缘差异,为什么异相不成呢?因缘差异法所生的,无自性嘛!它怎么成立呢?愚痴人他认为因缘所生法,有。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会入义理了。因缘所生差异相,不成。

再会一会,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差异相是假的。假的没有实在,没有实在就空。随缘无性,假即空;无性随缘,空即假。这么会叫圆融。你不这么会,疙疙瘩瘩。

所以他说:「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根尘识无自性,没有根尘识差异,怎么能合?你要是说它和合,是你见它和合,那是你的见,不是法。见它不和合,也是你的见,也不是法。怎么办呢?放下你的见,不见和合,不见不和合。

怎么能放下见呢?经上说很多。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放下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放下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放下见。

大家看《中论》︿观合品﹀。

「非但见等法  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无异相」

为什么法差异相不可得呢?因为法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空中没有差异,这是总说。「见等法」─见、听、闻、尝、觉、知,都是因缘生的,没有自性。法没有自性,是没这个法啊!所以差异相不可得。

如果广说呢,五阴差异相不可得,十二入差异相不可得,十八界差异相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差异相不可得。一切有相法,差异相不可得。如果得差异相怎么办呢?那就有定法了。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他说:「所有一切法,皆亦无异相。」有法,自然有差异相;无法,没有差异相。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1

这一偈有疑问的没有?有疑问,可以举手问。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

「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

若法从因出  是法不异因」

「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先讲这半偈。法的差异,因为异而有的。这个因为异的「异」,是因果法,也就是因缘法。一切法─有为法,因为因缘而有相,有相就有差异,所以它说「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有为法的差异相,离开因缘生就没有有为法了,所以他说「异离异无异」。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到的,千万不可执着有法,执着有法就错了。

所以他后面就说:「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法要是从因缘出,不异因缘。怎么不异法呢?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不异因缘,这是什么意思呢?和无自性没有两样,所以说「是法不异因」。无自性就空,空才能容纳因缘,容纳因缘才有因果法。因果法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空。

你了解以后,它的性质:性空不碍因缘有,因缘有不碍性空。所以有一句话─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怎么说性空湛然?性空不动嘛!所以说湛然,它不妨碍因果宛然,清楚明白;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

如果落入有法,问题就大了,你说因有,果也有,那就违背原则了。因果没有,因果有的话,我们问:先有因?先有果?大家说一说。或者有人说:「当然是先有因后有果了。」落入有法,不一定。如果说先有因,那个因是先有之法,才能与余法为因。如果没有先有之法,没有东西与余法为因了。

这一点大家有疑问没有?有疑问的可以举手。

我们接着讲,如果先有法,那是果啊!先有果法,这个法一定有因。有因,破坏因果法。那么说无因呢?无因也破坏因果法。如果这个法有因,那么法还有因,因还有因,因因不断,就是无尽过了。

法有尽才有因啊!最后那个叫第一因嘛!法无尽是没有因。没有因,当然没有果,破坏因果法。所以说先有因,破坏因果法。大家有疑问没有?如果先无因,也破坏因果法,无因不能致果啊!无因无果,破坏因果法。所以落入有法,就出这些毛病。

那么因果是什么东西呢?于法驶流中,法驶流是什么呢?这个法流动,好比船行驶一样。在这当中,它能引发后果,引发将来的果,假名为因,所以因是假名。于法驶流中,酬答前因,酬答前面的因,假名为果,果也是假名。我们以前讲过,性空就是法假,法假就是性空,就是这个道理。

法驶流,因果有两种,同为唯识所立。一种叫等流,假名因果。过去行善,善法等流,来生好行善。另一种叫异熟,差异而熟。异熟是什么呢?果于因,差异才成熟。有三种:第一种,变异而熟,因变异,果才熟。好比种一粒谷子,谷烂掉了,才能发芽;如果谷不烂掉,永远是谷,不能发芽。第二种,异时而熟,果和因时间不同,才成熟。今天种一粒种子,三个月以后才有菜吃,时间不同。第三种叫异类而熟,果和因性质不同,果才能成熟。你种一粒谷子,有新谷结出来,类别不同,才能成熟。

这个都从那儿出?从性空出,空的。首先我们讲变异吧!性如果决定,不会变异,就没有变异而熟了;性决定,没有时间的差异,没有异时而熟;性决定,总是那一类,没有异类而熟。

根据这个道理,禅宗有一句话:「吃了一辈子饭,没咬破一粒米。」性空嘛!正因为性空,才有这个差异相;正因为差异相是假,所以才性空。所以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是俗谛,世俗谛;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性空湛然是真谛。这就是说,二谛融通三昧印。

根据世俗谛说,叫横说;根据真谛说,叫竖说。会入二谛以后,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你如果落于有法呢?横说没道理,竖说还是没道理。

所以他这一颂讲「异因异有异」。第一个「异」是法,有为法。有为法的差异,因为异而有。「因异」这个异是说因果因缘法,我们可以直接说,有为法的差异,是因为因缘生而有差异。「异离异无异」,有为法的差异,离开因缘法,没有差异。离开因缘法,没有法嘛!

明白这个法,最好是从实际的例子说。有谁发现那一法不是因缘生?你举手我看。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

所以这是说差异的有为法,因为因缘而有差异。如果离开因缘生,没有差异的有为法。所以他说:「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既然从因缘出,因缘无自性,这个法不异无自性。

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一颂:

这时候,外人又问了:既然法的差异,是因为因缘生而差异,那么因缘和合以外,一定还有别的法。所以他说离开差异因,一定还有别的法。

大家知道,因果法是佛法,不过那是法相,法相不离法性。法性是空,法相是假,法性空就是法相假,法相假就是法性空。

因为法相假就是法性空,实在说起来,假就是空,就是果彻因源。好比海里的浪,万重浪都是水,万重浪的那个相是假的,所以就是水,这是果彻因源。法性空就是法相假,就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赅果海。你说因果有,有而非有;你说因果没有,非有而有。你说因果空,空而不空;说因果不空,不空而空。这叫妙法真如性啊!

所以龙树菩萨回答:

「若离从异异  应余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  是故无有异」

「若离从异异,应余异有异。」如果离开因缘生,有别的差异法,可以说是有别的差异法了,可是不是那个事情。「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离开因缘生,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得,所以没有异。没有一法可得,就是空;没有一法可得,就是不可得;没有一法可得,就是无有定法;没有一法可得,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一心不乱。

大家注意到,我要看你们懂不懂,我要问一问:「若离从异异」什么意思?惠谦答!〈谦师:如果离开因缘生,而有法可以差异的话,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离开因缘生而有差异法,是一法不可得,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嘛!〉好!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慧襄答!〈襄师:「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这个「从异」,就是师父刚刚讲的,就是指因缘法,缘起法就无自性,毕竟空。意思是说,离开缘起法,离开空性的法,一切法不可得。「是故无有异」,事实上,找不到一个取相的一个有法的差异,如果说取相而有法的差异相,这是不可得的。因为一切法是因缘法,它是无自性的。〉

欸!如果离开因缘生,没有一法有差异性。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是故无有异」,没有差异。什么原因呢?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嘛!没有一法不是性空嘛!

再讲一颂讲不完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没有问题我们就休息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没有因,没有果呢?因赅果海,果全是因,没有果;果彻因源,因全是果,没有因。说因是什么呢?假名,假立;说果,也是假立。

这探讨到因果是相,相即性。性无以见,以相而见;相无以立,以性而立。

我没力气了,也打铃了!所以法到微细处,你差一点点就不行,所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大家看《中论》。

「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  则无此彼异」

第一个「异」是指法讲。异法,差异法。为什么差异法中没有异相呢?因为法是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这是说性空。因为《中论》是性空宗所写的嘛!差异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怎么有差异相?

第二个异相是说相假,因为差异相也是因缘所成。那些因缘所成?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皆如此。所以这个相,是假现。

这一句「异中无异相」,他在说明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因为法性空,其相才是假的;因为其相假,没有真实,所以就是性空。所以他说「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他意思是说,没有差异法中,也没有异相。什么原因呢?差异法,因缘生无自性;没有差异法,也是因缘生无自性。「不异中亦无」,还是双说,性空就是相假,相假所以性空。法的性空,才形成了相假;法的相是假的,所以才形成性空。

这半偈,我们看出来,他的重点在说明性空相假,相假性空。这和般若经是一样的,色即空,相假就是性空;空即色,性空就是相假。我们仔细依理推寻,这和色即空、空即色是一个道理,不过他改变一个方式讲。

「无有异相故,则无此彼异。」此法、彼法的差异,是由于相,如果不以相来分别,那有法的差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没有异相了,因为什么没有异相呢?异法中没有异相,不异法中也没有异相。既然没有异相,所以没有此法、彼法的差异。

「是法不自合  异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时  合法亦皆无」

我们看起来,这还是和上一偈一样,就和「异中无异相,不异中亦无」它是一个路子讲的一样。「异中无异相」,就是他那个「异法亦不合」。「不异中亦无」,就是「是法不自合」。

他先破异法,异既然没有,法没有,相没有,自然没有合。这一品是︿观合品﹀嘛!

「是法不自合」,是法就是一个法,就是他上面一偈讲的「不异法」。他上面讲不异法没有异相,那么有异相才有合啊!没有异相怎么合呢?「是法不自合」,一个法自己不合。一个法不自合,就是上一偈讲的「不异中亦无」。

我们看出来了,他这一偈是根据上面的那个偈颂引申涵义,所以「是法不自合,异法亦不合」。我们根据上面那一偈的原理,也可以了解,「是法」,一个法是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怎么合?「异法亦不合」,差异法也是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当然也不合。

「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无。」合者,是代名词,代表那个法的。我们按一般的话讲起来,它是一种广泛性,没有指定某一法,所以说「合者」。

下面讲「合法」,指定了。这个法合,和合的没有,因为什么没有呢?和合的没有自性嘛!没有自性就性空,性空怎么合?

合时,时间性,合时也不合。我们假定合时是过去,过去空,怎么知道呢?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就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说过去就是现在,那为什么你不叫过去是现在?说过去是未来形成,为什么不叫过去是未来呢?它是空的。现在呢?是过去、未来形成,也是空的。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也是空的。

这里面有两个东西:正面的认识,就是性空;反射出来的就是相假。譬如过去,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性空;那么现在、未来所形成的,相假。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性空;过去、未来所形成的那个相,假。未来也是一样,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所以就是性空;过去、现在形成的那个未来相,相假。

按照唯识讲起来,性空,它叫圆成实;相假,它叫依他起。如果按照般若经讲起来,性空,它叫真空;相假,它叫妙有。

你会通以后,可以横说、竖说。性空是法身,相假是报化身;性空是法性,相假是法相;性空好比虚空无形无相,相假好比虚空横遍竖穷;性空就是实相无相,相假就是实相无不相。

我没有力气了,如果有力气的话,我坐这儿可说半天。

所以合者及合时没有,合法也没有。这个也可以从两方面讲,性空、相假讲起来,「合法」怎么会有?法是性空因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所以没有合法。和合,是差异法和合的。差异相,它是相假,相假怎么能和合?假的,没有实在的嘛!不能和合。

这一品,(观合品)讲到此地。

大家都听懂了吗?有没有问题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1

观有无品第十五
 

下面卷三,(观有无品)第十五。

外人就问了,说:你说一切法性空,不对!法各有自性,怎么能说性空?经上明明说过地水火风,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坚、湿、暖、动,各有自性,这个性从因缘和合出的。你说没有自性,性空,不对!

大家说,外人这一问,错在什么地方?有谁知道?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各有自性,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地水火风叫四大,经上有一句话「四大皆空」,性空。

那么坚湿暖动怎么解释呢?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怎么解释?相假。大家看见的坚硬性是假相,水的湿性也是假相,火的暖性也是假相,风的动性也是假相。假相,我们称为妙有。

外人犯一个过错,是什么过错?他把假相当作实有,唯识宗说为遍计执。


一切法相皆是假相,譬如说大家坐的那个课桌,课桌是木头做的,它没有,性空。如果性不空,没有木头还有课桌,所以性空。木头现的相是假相。假相就是性空,性空就是假相。大家想一想,这和那个色即空,空即色是不是一样?

所以外人说:「地水火风有坚湿暖动性,你说性空,不对!」

龙树菩萨就破他了: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前半偈,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方面讲,性是定性,不动的;众缘和合,那是有生有灭的。众缘要是有性,不对!要是有性,就是作法。作是「生」的意思,有生就有灭,作法是生灭法。

我们可以会到,既然是从众缘出,它就没有自性。所以经上说「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没有自性,怎么会有出入?这个说法从性空边说,大家要了解。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作法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假相,从假相边说。

所以他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不可能的!「性从众缘出」,性假如从众缘出,不可能的!假如说它从众缘出,无自性,无自性你怎么说性从众缘出呢?「即名为作法」,作法就是假相。

我测验测验大家,色即空,空即色,它的性是什么?谁知道?色即空,色法是性空;空即色,空的性也空。色即空,空是假相;空即色,色还是假相。我们说性空,从第一义谛方面说;说相假,从世俗谛方面说。所以「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不对的!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生灭法。大家深深体会,生灭法对不对?体会圆融,不可偏一边。生灭法不对,那不生不灭法对了?也不对。不生不灭法就是生灭法,如果生灭法以外另有不生不灭法,那个不生不灭是断边;如果不生不灭法以外另有生灭法,生灭法是常边。生灭法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法是无为法。无为即有为,有为即无为。如果无为在有为以外另有无为,那是断灭;如果有为在无为以外另有有为,那个有为是常边。堕于断、常,不契中道。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是不改为性,什么东西不改呢?空不改。无自性就性空,空无生无灭。既然性空,所以性不是作法,所以他说「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一切法以无性为性,异法是定性有,所以不待异法成。

大家深深体会,一个性空,一个相假,所以一切法不外有为、无为嘛!佛在经上说过,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大家深深体会。《中论》如果你把握住性空、相假,二十七品都通达;如果稍有迷惑,就不知道了。

打铃了,我们好休息了。

大家记住!把握住性空、相假,你就知道真空妙有了,你就知道佛的三身三德,知道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呢?有为,就是异法;一法是什么呢?无为。所以华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性空就是相假;一切即一,相假就是性空。

大家看《中论》,︿观有无品﹀。

龙树菩萨讲:诸法因缘生,无自性。外人就问了:法没有自性,应该有他性?所以这一偈,龙树菩萨就答了:

「法若无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  亦名为他性」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自性对他性来说,也是他性啊!我们改变一个方式比较清楚,他性对自性来说,自性也叫他性。所以无自性,就没有他性。这一颂比较容易了解。

外人又问了:你这么说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可是有法吧?你不能说法空啊!

这一偈龙树菩萨就答: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有自性,才有法啊!没有自性,怎么有法?那么他性也是自性。既然没有自性,是无其法,所以说三论宗讲法性空。

诸法,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什么是空?有谁知道?空就是随缘假。假使有人问你什么是假?假就是无性空。空就是随缘假,那个假称为妙有;假就是无性空,那个空称为真空。所以没有自性、他性,法性是空的。这是龙树菩萨的意思。

「诸法则得成」。既然法性空,诸法怎么成呢?随缘假就成了嘛!所以唯识宗讲随缘假,他说是依他起;法性空,他说圆成实。空怎么是圆成实呢?空法才能随缘,因为随缘之故,才能成就一切法性相,所以称为圆成实。若人见真空,名之为见性;若人见一切法实有,名之为遍计执。

外人接着又问,这个法按照你的意思不是有,那是无吧?这个意思就是问,有可以空,无可是不空吧?所以你说一切法空,不对!法不是有,就是无。

到这儿我们知道,外人执着有自性、他性,又执着有和无。

龙树菩萨回答:

「有若不成者  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坏名为无」

什么是无?「有」坏了,叫做无。有不成立,那么无也不成立,离有无二边。离有无二边,方契中道。

下面龙树菩萨就举经为例了: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什么是佛法真实义呢?一切法随缘而起,法既然随缘起,所现之相都是假的。相既然是假的,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实相无相,无不相。相既然都是假的,所以法性皆是空的。什么是空的?空就是随缘有。什么是有呢?有就是法性空。如果人家问你,空以何为意义?你回答,随缘有。他再问你:有以何为意义?你回答,法性空。他如果落入那一边,都是遍计执。

人家问你:「你说法性空,那为什么有一切佛法呢?」因为法性空,就是随缘有嘛!你如果落入有边,是常边。所以有的意义,就是法性空。

所以它说:「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实相。实相无相,就是法性空;实相无不相,就是随缘有。

以下龙树菩萨引经为证,他引的是《阿含经》。所以说我们看《阿含经》,有很多大乘法在里头,不能说《阿含》是小乘。

「佛能灭有无  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

《杂阿含》卷十,有这部经。不过《中论》的注疏,他讲的那个迦旃延和《阿含经》讲的不同,他讲删陀迦旃延,《杂阿含》卷十讲摩诃迦旃延。这可能是一个人,我们不敢决定说。《杂阿含》卷十二又有说,陀迦旃延,尊者陀迦旃延。那个「」,读「ㄕㄢ」,是一个「足」字边,一个解散的「散」字。可能这三个人,是一个人的名字,翻译的不同,我们不敢决定说。

车匿在《化迦旃延经》讲「阐陀」,阐陀就是车匿,车匿就是阐陀。车匿叫恶口比丘,好骂人,是六群比丘之一。当初佛在世的时候,告诉阿难说,「车匿」我灭度以后,以梵天法治之。梵天法就是都不理他,精神封锁。假使他的心软伏了,想求法了,你和他讲《化迦旃延经》,他就可得果位了。

车匿想得法,请问别的上座比丘,都告诉他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车匿说:「我不喜听!要是说一切法无我,一切行无常,那怎么有我呢?明明有我嘛!我不相信。」

以后他想,请问阿难吧!阿难是佛的侍者,他可能知道。所以他去问阿难,阿难和他说:我今天很高兴,你能向我问法。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凡夫不懂。如果我们正观世间集,就不着一切法无见。如果正观世间灭,就不着世间有见。不着有无,所以此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生,则行生、识生、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生,忧悲苦恼就聚集了。如果如实观世间灭,不生世间有见。因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忧悲苦恼皆灭。

什么是正观呢?《阿含经》里也说过:正观者,观一切法因缘,观一切法缘起。缘起就无自性嘛!无自性就灭了,无明灭。无自性能随缘,随缘就无明生。这才叫世间。

如果正观,观它的缘起性。世间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世间灭,灭而无灭,无灭而灭。所以苦─世间,苦生,自生;灭,自灭,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什么与我没有关系呢?无自性就无我嘛!

阿难和车匿讲这个法,车匿当下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得果位了。车匿得法、见法、知法、契法以后,感谢阿难说:「你是我的大善知识!」

所以他说,佛能灭有无。佛在《阿含经》说,世人偏边,见若有若无;我离有无边,冥契中道。所以我们根据《阿含》这几卷经,就知道它说中道义,不能说完全是小乘。怪只怪我们没有看出来。

「若法实有性  后则不应异

性若有异相  是事终不然」

这一偈,他的意思在双说性空、相假。

「若法实有性」,法是因缘有,性空。性空就是它的性。既然性空,空怎么有差异?所以他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

下面那半偈,我们不要问了,他说相假。「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性是空性,空怎么有异相?大家迷惑说:「可是明明有法相!」不知那是假。

相假就是性空,性空才有相假。所以他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这是说性空。「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这是说相假。

我们反复了解了解。性称为体性,体性不变啊!既然不变,以后怎么有异呢?什么法不变?地水火风皆变,空不变的。空非实有,若空是实有的话,不能容纳地水火风了。

所以他半偈实在的意思讲性空,你不从性空方面会,糊涂了!「若法实有性」,性是性空,所以它怎么有差异呢?

「性若有异相」,相假。

这样我们就了解,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实相无相就是无不相;相假就是性空,实相无不相就是无相。

大家会这个法,要心清净。稍一打妄想,就迷惑了!

「若法实有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  云何而可异」

「实有性」是不变的,后来不应该有差异。「无性」也不应该有差异,无性是没有其法嘛!就是空嘛!没有其法,怎么会有差异?所以他说:「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以后就说出有无的过错来了。

「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着有无」

「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如果说法定有,不改变了,那是常边;如果说法决定无,堕入断边。这就是《化迦旃延经》讲的「世人偏边」,偏于一边,着有着无。如果不偏边,不着有不着无,叫冥契中道,和中道义相契合。

不过天台有一句话讲得好,中道是什么?离边不住中。什么是离边不住中呢?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大家谁有问题?大家掌握住要点。他横讲竖讲,不离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性空就是相假,不着无边;相假就是性空,不着有边。横讲竖讲,不出这个原则。

「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是故有智者,不应着有无。」这是根据上面来的,上面说:「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因为《化迦旃延经》讲过嘛!《化迦旃延经》讲:「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以才从那一偈下来。到这里为止,要是说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这是根据《化迦旃延经》说的。

定有,怎么说着常呢?定无,怎么着断呢?下面一颂就讲出来了。

我们看下面一颂:

「若法有定性  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若法是定有的话,它不会变成无,那就是常边了。「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如果先有今无的话呢?就是断灭法。这个法怎么不常不断呢?常断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所以不常不断。不常不断也不是定法,因为无为法就是有为法。

一切法无性为常,随缘有生灭就为断。所以无性能随缘,无为即有为;随缘必无性,有为即无为。这是般若经所说。般若经说,色即空,就是有为即无为;空即色,就是无为即有为。

我们举个例子说。海里的水起万重浪,万重浪都是水起的,水性湿,不动。虽然水性不动,能起万重浪;虽起万重浪,水性还是不动。水性不动,能起万重浪,就是无为即有为,和空即色是一个道理。万重浪起伏,水性还是不动,有为即无为,这和般若经讲的色即空是一个道理的。

这个道理唯有智慧能够辨,情见不能知。智慧怎么辨呢?就是那句话了:「见其文,知其义。」看到文字相,知道它的义理,才能辨。你要是看到文知道义理,叫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要是执着文字,不入义理,横说不对,竖说还是错。

这一品讲到此地就完了。大家谁有问题可以问?没有问题,我们看下面一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3

观缚解品第十六
     

我先和大家讲,它的原理还是一个。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这也是从般若经出。色受想行识是相假,其性是空的,就是色即空;空性就是相假,所以说空即色。

原来他是把一句话作很多句说。你如果不懂道理的话,不知道原则,就迷惑在里面了。

这个︿缚解品﹀也是一样,因为世间人遍计执性太重,他认为有五阴色、受、想、行、识,所以他执着五阴。从五阴又执着有我,五阴和合有我,所以叫众生。因为我,又执着有生死。因为他不知道有为即无为,无为即有为。

他说有五阴,五阴和合有我,五阴叫法我执。他又执着有我,我是五阴和合而生。五阴和合是众因缘生,所以这个我就是众生,这个就是人我执。这就落入遍计执了。
 

执着人我执,产生一种障碍,叫烦恼障,一切烦恼由人我而产生。执着法我执,产生一种障碍,叫所知障。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菩提是慧,涅槃是定,这就是佛道二道─定慧二道。

凡夫具足诸缚,所以不见佛道。声闻乘,见一部分,他空人我。空人我,得涅槃,称为解脱。可是他初得解脱,不上求佛道了,急取涅槃,定性二乘了。他也证菩提,证到声闻菩提,只管自己。菩萨就不然了,空人我以后,不取解脱,留惑润生。留惑就是在烦恼障里头留爱之一惑,度化众生。出空入假,所以能够究竟菩提。

大家平时都说:庄严无上佛菩提。怎么庄严呢?庄严菩提从发心开始,所以叫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发菩提心。大悲心叫菩提心,平等心叫菩提心,清净心叫菩提心。净土法门提出直心、深心、回向心叫菩提心。

众生认为有人我、法我往来生死,称为缚。如果没有生死,称为证入涅槃,叫解脱。大家不要迷惑了,这是二乘的看法。

在后面《中论》还是破他:你脱离生死,取证涅槃,被涅槃所缚,龙树菩萨所破的。看到后面就知道了!

「诸行往来者  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  众生亦复然」

外人执着有五阴,法执;五阴和合有我,人执。产生二障。由于二障,烦恼障落入分段生死,所知障落入变易生死,所以说往来生死。这是外人执着的。

龙树菩萨先破往来,破往来就是破生死。往来是什么呢?执着有定法。实在说如来是什么呢?无来无去嘛!执着往来生死,执着有定法。执着定法─取相,随着六根六尘走。

他破往来的时候,用常、无常来破。往来生死叫行,这个行是造作。经上说过嘛!「色是质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相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行是虚妄造作的。你说往来生死,没有生死,生死即无生无死。怎么生死即无生无死呢?生死不断吧!要是断的话,没有生死,有不断才有生死啊!可是你想一想,那个不断不生也不死,所以生死以无生无死为意义。

不断就是常,既然是常,是不生不死,怎么有诸行往来呢?诸行往来,你执无为有啊!这个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镜中之花,看似实在有花,一丝一毫不错!可是没有,不相信你闻一闻,一点儿不香。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明明水中有月亮,可是没有。你不相信,你捞一捞,捞不上来。我们众生就可怜在这个地方,天天争夺,以无为有。本来一切都是无的,如幻如化的,可是他为名利二字,天天争夺不休。

所以「诸行往来者」,往来生死。如果常,不应该有往来,常是不生不死嘛!那如果无常呢?「无常亦不应」,也不应该往来。为什么呢?无常是生灭啊!生灭是空的,没有法啊!生灭仅仅是因缘。生是因缘生,不是法生;灭是因缘灭,不是法灭。所以说「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嘛!既然是无常,就没有。一生就灭,怎么会有呢?

「众生亦复然」,众生是什么呢?就是人我执,称为众生。他认为五阴和合有人,其实是错误的。

不相信我们分析分析,如果说五阴和合有人,那就说明不和合没有人。这么说,第一个我们知道和合法是无常法,它不是常时间的和合,它是无常的。无常就没有,就空的,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是空的,当然没有往来。

再一个角度分析,五阴和合有人,那不和合时没有人啊!这么说起来,色没有人。色如果有人,不必等到和合了,它自己就有人嘛!受没有人,如果受有人的话,自己就有人了,不必和合。这么推想起来,色受想行识,单独都没有人,非要等和合才有人。那么有问题!色受想行识,它们五个没有人,五个没有人,和合起来怎么变成有人呢?不合道理的。所以说「众生亦复然」,没有众生嘛!

这个法就是说,五阴和合,应该还是五阴,五阴和合不能变成人。生是五阴生,灭是五阴灭,于人无所有。按照这一偈的意思是说,来是五阴来,去是五阴去,于人无所有。所以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人于法皆无所有。既然于人无所有了,没有人,那当然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生也没有死,你说生死来去,虚妄的。

这一偈讲完了!「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大家都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好,都懂了,见好就收!看下面一偈。

「若众生往来  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  谁有往来者」

这个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道理了,众生空的,没有的。一般人认为所谓众生是六道众生,其实它的意思,「众生」众因缘生。所以鸠摩罗什大师他不叫五阴,他叫五众。

你要是说众生往来生死当中,可是没有众生啊!刚才我们说过了,五阴和合有众生,不和合没有众生。那这么说的话,在色受想行识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众生。既然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众生,和合不能变成有众生。

举个例子说吧!你没吃饭,我没吃饭,他没吃饭。三个人和合的时候就都饱了,没这个道理的。既然没有众生,就没有往来,所以他说:「阴界诸入中,五种求尽无。」

他是说三科是有为法,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称为三科。十二入、十八界是根据五阴来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么知道呢?它根据五阴来的嘛!《心经》讲过,五阴皆空。五阴皆空,那就说明十二入空,十八界空。

这个我要问大家了,既然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么又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呢?谁知道?

它是因缘假啊!五阴是假的,十二入是假的,十八界也是假的。假的就空嘛!空的就假。

说了半天,还是色即空,空即色。三科皆假就是色即空;空非定法,是因为假才空,所以空即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我们修念佛法门,因为色即空,所以念佛要念而无念;因为空即色,所以无念而念││称为念佛。

念是佛的报化身,无念是佛的法身。念而无念,念报化身佛就是念法身佛;无念而念,要念法身佛,就要念报化身佛。

所以如果众生往来,往来生死的话,「阴界诸入中,五种求尽无」。五种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没有。没有不能变成有,说「没有」和合变成有,不合道理。所以他最后讲「谁有往来者?」既然没有众生,谁往来生死呢?所以这是虚妄的。如果你执着有,就是遍计执。如果执着遍计执,虚妄的。如果知道法是依他起,就是随缘了。

法依他起,没有自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圆成实是空,就是依他起,就是色,那还是无为即有为。知道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就是知道色即空;知道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就知道空即色。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家看《中论》。

「若从身至身  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  则无有往来」

这是说六道轮回。「从身至身」,人道到天道,就是从人身到天身;天道至鬼道,从天身到鬼身。所以他说若从身至身。

「往来」,往来生死,就是从身至身。人道到天道,人是死,天道是生,往来生死之中。他说「往来即无身」,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人道到天道,人身不变,那还是人身,不能是天身。如果人身灭了,灭法不能再生,怎么又能把人身转变为天身?所以往来生死就是没有身。

这个道理大家能听懂吧?有谁听不懂的可以问。第一个,往来生死就没有身。「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没有身,怎么能够往来呢?身是什么呢?五阴身。没有身,谁去往来生死呢?所以他说:「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从这个地方引出下一品来,下一品是︿观业品﹀。怎么引出来呢?有人问唯识宗:如果没有人,没有法,人法都空,没有我,那怎么会有生死往来呢?怎么有六道轮回呢?怎么有离生死求涅槃呢?

唯识宗答,没有作者,可是有作业,唯识而转。这句话有一般大执之人,学大乘执着的那种人,就说实在有业嘛!随业轮回六道嘛!换句话说,随着业转,人身转为天身,天身转为鬼身。他不知道他执着了。

唯识宗,没有错!它讲唯识所转。唯识所转是什么意思?根据唯识无境来,没有境,唯有识转。

大执之人又执着识为实有。唯识宗说,如果执着识是实有,如执外境。和执着外境一样,也是法执。

那么识,内识,是什么东西呢?内识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无自性,就是圆成实。

所以从这一首偈,引出下面的︿观业品﹀来。业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而起,没有自性。所以大家认识清楚,这个地方错误是大执之人,不是唯识宗,要分辨清。

探讨这个地方,很费思惟!大家如果有听不懂的可以问。

既然都听懂,我们就看下文:

「诸行若灭者  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  是事亦不然」

这首偈,你了解到性空,就迎刃而解了。你如果不了解性空,就糊涂了。

诸行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所以诸行性空。性空怎么会灭呢?性空不会灭的。

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通。你要是说性空不会灭,有法可以灭吧!大家说有法可不可灭?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所现的相,是相假,相假没有实在,没有实在怎么可灭?所以你体会到性空相假,就了解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4

你懂得上面半偈,就容易懂下面半偈了。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众生也是性空,相假,没有!前面他讲过了嘛!众生在五种里头求不得嘛!色受想行识,五种里头,没有嘛!没有人,那有众生?既然没有了,怎么可灭呢?所以他说:「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这一偈,你要了解,掌握住性空、相假,就了解了。

下面再进一步说:

「诸行生灭相  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  不缚亦不解」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生灭是相,相是假相。假相非为实有,没有实有的东西,所以不缚也不解。所以禅宗有一个公案:「求禅师为我解脱。」石头希迁和尚说:「谁缚你啊?没有人缚你,你解脱竟。」虚妄认识嘛!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所以说诸行生灭相,是假相,不缚亦不解。

缚解是什么呢?众生见。有其见,就见缚;有其见,就见解。执着于见,不见性。见性是什么情形呢?随缘无性。随缘是有,无性是空,有即空;无性随缘,空即有。有即空,空即有,就是《般若心经》讲的色即空,空即色。有即空,没有缚;空即有,没有解。所以他说不缚也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众生,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众生没有嘛!众生是众因缘生,那些因缘生呢?色受想行识。五阴和合有众生,这个不合道理的。

依理推寻,色受想行识和合有众生,那就是说,不和合没有众生。既然是不和合没有众生,没有和合的时候,色没有众生,受没有众生,想没有众生,行没有众生,识没有众生。五个没有众生,和合起来不能变成有众生,所以不合道理。

既然没有众生,他怎么缚怎么解呢?所以他说:「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没有缚也没有解。

所以大家知道,你要是和人论法的时候,对方说空,你要是知道错在「空」上,这时候你用「有」破他,一破就破了;对方要是说有,他错在「有」上,用「空」破他。人家向你问法的时候,他问空,你将有来答;他问有,你将空来答。没有错!这是个原则,大家记住。

「若身名为缚  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  于何而有缚」

这个他说身,有身,相待假;他说无身,相待空。还是出没两边。「若身名为缚」,因为外人认为众生是五阴生的身,有五阴身就有生死往来,生死往来称为缚。他不知道这个是相待的。五阴身,假立。假立没有实在,没有实在它怎么有缚呢?

他说「若身名为缚」。身和缚相待假立,同时而有,依他而起。不可能先有身后有缚,它相待假立的。相待假立的,就是对待空,所以下面他用「有无」来破。

「有身则不缚」。按照纵破讲起来,有身,那自然是没有缚,你说先有身后有缚嘛!在有身的当时,没有缚。这是纵破的立场。按二谛讲起来,有身是假有,假有怎么会缚?所以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按照它纵破的立场讲,无身怎么会缚?按照二谛讲,无身,就是性空。性空怎么缚?第二个相假,相假才无身嘛!它怎么缚?

你说身有缚,那现在我们知道有身、无身都没有缚。既然有身、无身皆无缚,「于何而有缚?」怎么会有缚呢?

这个道理不可以直接会,你要打转身,直接领会不到。「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有问题的没有?

看下面一偈:

「若可缚先缚  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  余如去来答」

可缚,它还是讲对待。相是对待假,性是对待空。可缚和缚,相待而有,不可能先有可缚,后有能缚。如果先有可缚,还没被缚,怎么叫可缚?如果先有能缚,没有可缚,怎么叫能缚?它是对待的,可缚和缚对待而立。可缚对待缚才叫可缚,能缚对待可缚才叫缚。

大家知道相假是对待假,性空是对待空。什么道理?有谁知道?你要是知道相是依他起,就知道对待假了;知道空是依他起,就知道对待空了。

我们平时讲很多,拿来看一看。依他起是因缘生,可缚是因缘可缚。因缘可缚,无自性,无自性就性空。性空立可缚之名,相假。再看缚,缚也是因缘缚,因缘缚无自性,缚即性空。现缚的相,因缘现相,无自性,相假。

大家慢慢体会。因为大家平时妄想太多,遇到甚深道理不能体会,放下你的妄想,慢慢就知道了。这个法,佛在十二因缘说最多。十二因缘,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人无所有,于法无所有。无明生行,没有讲生人生法啊!行生识,识生名色,一直到老死,没有人没有法。没有人没有法,三论宗说性空。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因缘而有生灭,相假。

大家掌握住他的要点。他横说竖说,不离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所以他说:「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它没有先后嘛!所以「而先实无缚」,因为对待立的嘛!「而先实无缚」,有缚没有可缚,那个缚怎么叫缚?

「余如去来答」。︿去来品﹀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是性空;既然是现在、未来形成过去,过去相假。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既然是过去、未来形成,现在没有性,性空;既然是过去、未来形成现在,现在的相假。未来也是一样,是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自性,性空;既然过去、现在形成了未来,未来相假。

大家有不懂的可以问。好!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缚解品﹀第十六。

「缚者无有解  无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  缚解则一时」

我们看出来,他是先破身见,后破缚,再破解。因为什么呢?有身始有缚,无身则无缚。有身才有缚嘛!无身怎么有缚呢?所以先破身见,后破缚,再破解。为什么最后破解呢?有缚始有解,无缚则无解。

它这个破法也有规则。五见里头,他先破身见,缚解两个叫边见,身、边见。这破到后来了,它破解了。有傅才有解,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容易懂。「缚者无有解」,有缚没有解。什么原因呢?已经缚了嘛!怎么有解呢?「无缚亦无解」,无缚你解什么呢?这是破有无。「缚时有解者」,就是共。缚解共,不合道理。缚时要是有解,那么「缚解则一时」,不合道理。

外人就问了,他说,经上明明说,离生死得涅槃,得涅槃谓之解脱。你说一切法空,不对!有解脱嘛!有涅槃嘛!

论主就说了:

「若不受诸法  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还为受所缚」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不受一切法,就是得涅槃,这是说出得涅槃的意义来了。「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受什么缚呢?受涅槃所缚。「若人如是者」,怎么样呢?有所得心,被涅槃缚。不受一切法,就是《心经》说的「以无所得故」。你要是得涅槃,有所得嘛!有所得就受缚。

下面最后一偈,他说出生死、涅槃的意义来。

上面这两偈有不明白的没有?有问题的可以问。

「不离于生死  而别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  云何有分别」

生死似有而实无,一般的人认为生死依于身见,也就是说依于我见。身见、我见虚妄的。实在说起来,生死依于什么呢?依于如来藏性,不依于身见。身见依于五阴,五阴皆空,怎么可依?所以身不受生死,因为身空。

生死往来依于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是什么呢?无来无去是如来,就是无性。无来而来,无去而去,就是缘起。无性随缘有生死,生死随缘归无性。所以生死依于如来藏,生而无生,死而无死;无生而生,无死而死。

若人破除身见,知道是如来藏,称为了生死。所以他这一偈说:「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生死无性,就是涅槃;涅槃随于妄缘,就变成生死了。随于妄缘是遍计执,就落入生死了;不随于妄缘,知道妄缘无性,是依他起,就了生死了。我们大家都有生死,那是妄缘,虚妄的因缘;你不造就没有,叫了生死。

「实相义如是」,实相就是这个道理。生死无性,随缘无性就是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就是无性随缘。实相意义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品讲到此地讲完了。有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就知道,它是根据般若。实相无相,般若讲真空;实相无不相,般若讲妙有。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还是真空妙有两个啊!

现在我们看下面一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4

观业品第十七
     

外人就说,你讲一切法空,不对!因为有烦恼、有业。烦恼、业的因缘,有苦。怎么一切法空呢?经上说的嘛!烦恼叫惑,业叫业,和苦加起来叫惑业苦三,它不空啊!比如说,小乘法,苦集灭道,烦恼和业就是集谛,苦叫苦谛,所以经上教人知苦断集嘛!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他不知道《心经》说过,无苦集灭道。所以讲到此地,四谛是无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烦恼、业、苦在十二因缘里头就是无明。落入三道: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就是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叫苦道。可是他不知道,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这是大乘法所说嘛!

外人执着为实有,烦恼和业为实有,他就说了:

「人能降伏心  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  二世果报种」


如果人能降伏其心,心是什么心呢?贪瞋痴。人没有贪瞋痴,就没有杀盗淫,就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所以就能利益众生,这个叫慈善。

「二世果报种」,二世就是下一世,并不一定讲第二世,下数世也是二世。「果报种」,受果报。这个我们看出来了,外人落入生法。种,有生义,和佛所说的法违背。佛说无生法,他一开始执着为生法。看这一偈注意到,「人能降伏心」,一切法由心而生嘛!「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种,就是有生义。

接着他解释说:

「大圣说二业  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  种种分别说」

「大圣说二业」,有两种业。「思与从思生」,第一种思业,第二种从思所生出来的。「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思业和思生业,它有别相,佛作种种分别而说。

思业有什么别相呢?思业有贪、瞋、痴,别相。从思生业,有什么分别说呢?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他说佛作种种分别说。这个法不空啊!大家记住,这是外人的意思。接着外人就说:

「佛所说思者  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  即是身口业」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思业就是意业。「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身口二业从思生的。经上说身口意三业不空啊!这是外人执着。接着他继续说:

「身业及口业  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  能了诸业相」

「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什么是作业呢?身口二业有所表示,称为作业;意业无所表示,称为无作业。身业、口业、作业、无作业,「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产生善业、不善业。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这是说善业、不善业它的作用,善业生福德,不善业生罪。「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七法就是身业、口业、作业、无作业、善业、不善业和思业,一共七个。这七法能够了别诸业相,既然诸业相可以了别,它不应该空吧?大家记住,这是外人的话。你在里边不要糊涂,不是论主所说,是外人所说。

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来,《中论》可能不是直接写的。《中论》经过一场激烈辩诤以后,后来把它追记起来的。

这首偈论主所说:

「业住至受报  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业  云何生果报」

业,它住到受果报,那就是常。住到受果报有什么坏处呢?还是业,不能是果报。所以业是常的,没有灭的时候了。如果灭了呢?就没有业。既然没有业,怎么生果报?论主从常、断二边破。

看这个情形,外人不等论主说完,他就发表意见了:

「如芽等相续  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先举个例子。「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种子生出来以后,生了芽,芽相续而生,续种子而生。因为芽生才有果,所以「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芽相续了,才生果。可是芽的相续从种子生的,所以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这是说芽的相续,是从种子而有的嘛!所以说「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相续了才有果报生。所以他说「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这是外人的意思,以后他又举了很多例子证明。

以上所讲的,大家有问题没有?

「从芽等相续」,举譬喻说。佛法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法说,第二个是譬喻说。他先举譬喻,下面两首偈,法说。这个解释方式叫做「以法合譬」。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  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初心好比种子一样。「心法相续生」,好比芽相续而生。「从是而有果」,相续而生了,就有果报了。「离心无相续」,心为种子嘛!离开心没有相续。「从心有相续」,从心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产生果报。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这是外人的话,因为论主说过:「业住至果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论主前面以常断二边破他,他就辩驳「不断亦不常」,我的思想不断也不常。

以上讲的大家有问题没有?

大家看《中论》,︿观业品﹀第十七。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

外人执着业实有,果报实有。这是他说理由,他说:明明经上说「能成福德者」,善业,「是十白业道」,十种白业:心没有贪瞋痴,身没有杀盗淫,口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样「二世」,就是来生,受五欲乐,五欲乐就是人天福报,受人天福报即是白业报。因为佛讲过了嘛!有白业报、黑业报,所以不应该一切法空啊!这是外人说的意思。

以下论主略答。看这个情形,当时可能是起辩诤。论主就说:

「若如汝分别  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  于义则不然」

看这个情形,外人没等到论主讲完,他接着就辩诤了。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中论》是经过一场辩诤,才把它记下来的。接着外人就说:

「今当复更说  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  贤圣所称叹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物

此性则无记  分别有四种

见谛所不断  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  诸业有果报

若见谛所断  而业至相似

则得破业等  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尔时报独生

如是二种业  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  而业犹故在

若度果已灭  若死已而灭

于是中分别  有漏及无漏」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我现在再说一说,业果报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佛和辟支佛。辟支佛有译为独觉,有译为缘觉的。一般的说法,在出佛之世,称为缘觉;佛不出世,称为独觉。贤圣:「贤」是三贤,五停心观、总相念、别相念;「圣」是四圣,初、二、三、四果。这些圣人所称叹的,都赞叹业果报。

以下外人举例子说。「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因为前面龙树菩萨说过,假使业住到受果报,那就是常边,业始终是业,怎么变成果报?假使业灭了,灭法不能生,怎么生果报?以常断二边破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6

他举这个例子就分辨了。「不失法如券」,好比人欠债,有债券。像我们借钱,写个借据,债券就是那个意思。这个「不失法如券」,它有它的意思在里头。这个「券」,它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什么是因果体性?比如借据,不能当银钱用,没有因的体性。还债的时候,也不能当银钱还,没有果的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你欠了债,拿这个债券,可能跟你要钱。仅仅是一种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

大家能听懂吗?听不懂的可以举手。所以他下面讲「此性则无记」,这个不失法如券,无记性。所谓无记性,不能当银钱用。拿我们世间法讲,仅仅是一种信用,这就是相续的作用了,它是无记的。你借钱,借银钱,不能借个借据,没有用;还债,要还银钱,也不能把债券当债去还了。所以它本身是无记的。

「分别有四种」,这里的论文讲得不太明白,所以我们要靠推断。看它前后文推断有四种。那四种呢?三界有,欲界有,受果报到欲界来;色界有,受果报到色界去;无色界有,受果报到无色界去;还有离系报,不受三界所束缚,就是说出三界。怎么知道有这四种呢?按照前后文看出来的。讲到后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四种,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加上涅槃就是了。

这个说法,我们就看出来,小乘说法,不是大乘义。比如这四种按大乘说,不可得!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对「三界有」立涅槃。可是三界如空华,那有三界有?三界既然没有,对三界立涅槃,涅槃也没有。

后文就有说明,我们是根据前后文推断的。因为他的论文,没有讲十分明白。

「见谛所不断,但思惟所断。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见谛意思就是初果须陀洹─见道位,它不断。二果、三果、四果才断。因为初果还有七番生死到欲界来嘛!所以说他不断。二、三、四果断三界业,所以「但思惟所断」。这都是说不失法,初果不断不失法,二果以上才渐渐断不失法。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因为这种不失法,有相续作用,相续到果报。可是「不失法」本身是无记的,这么一来,从不失法相续到果报,业因到了果报,不常。由于相续法,虽然是业因和果报是两个法,可是也不断,它相续嘛!

「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假设见谛初果就断了不失法,可是业到相似,不能到相似。什么是相似呢?你修欲界因到欲界来─相似,就是共报、共业。修色界法,到色界去,也是共业所成。无色界也是一样,都是共业所成的。

如果初果人就断了不失法,不能到相似;二、三、四果才不到相似嘛!那么初果要是断了的话,就有破业之过了,所以「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一切诸行业」,行─行业。它是根据十二因缘来的,有无明有行,行就是业。有三道:无明、爱、取,烦恼道;行、有,业道;其余的,苦道。所以「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相似是共业,不相似是别业。比如说生到欲界来,共业;有人、有天、地狱、饿鬼、畜生,别业。共业是相似,别业不相似。

再举一个例子。相似,同生为人道;不相似,别业不同,有男、有女、有穷、有富、有贵、有贱,种种不同。其余的报,都不离这两种。

色界的人,都生色界,共业相似。千差万别,别业不相似,报不同。生到西方,相似,共业;可是九品莲华,略说有九品,实在是千差万别,不相似。这就是相似、不相似。大家都听懂了没有?

「一界初受身」,共业。在某一界,初初受生的时候,相似。「尔时报独生」,不相似。大家看出来了吧?他这个「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就是说明相似、不相似。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如是二种业」,这还是相似业和不相似业,就是共业和别业。因为相似业是共业,不相似业是别业。都是现世果报,共业是现世,别业也是现世。

他前面讲的「一界初受身」,共业,「尔时报独生」,别业,都是现世。「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这个我们可以分两方面解释:为什么受报已,业还在呢?因为有报、有余报。受过报,余报还在。再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相似业和不相似业,相似业受报了,一界初受身,受报了,可是不失法还在,就是生存。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有的度果,四果入涅槃,不失法就灭了。因为他入涅槃嘛!这是度果已灭。

这是指定性二乘讲。定性二乘得涅槃,就是三界内没有这个有情了。不是大乘讲法,大乘讲法,三界如空华,没有三界,有情也如空华,怎么能说三界内没有这个有情呢?这是后边的半偈说的无漏。

「若死已而灭」,受了业报身,这一段了了,分段生死,下一段再来。死了以后就是这一段业报了了,所以「死已而灭」嘛!不失法就灭了。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度果已灭,死已而灭,有有漏与无漏。度果已灭是无漏,死已而灭是有漏,因为它还有下一段嘛!有分段生死。这都是外人所讲的。

「虽空亦不断  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  是名佛所说」

这还是外人的话,因为不失法的关系,虽空不断。不失法如券,虽然是空的,没有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不断,一直到你还债,它才了结。

「虽有亦不常」,不失法,借据虽然有,不常。因为它没有因果体性,不能为常。「业果报不失」,因为不失法的原因,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这是佛所说的。这都是外人的话,说:「龙树啊!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因为有这么多的理由。这是他辩护他自己。

大家看一看,外人错在什么地方?落入有法,外人落入有法。

打铃了是吧?下面一大段是龙树菩萨破他。我们再讲,讲几偈反而不方便,既然打铃了,见好就收。下课!

「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  以其不生故

若业有性者  是则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  常则不可作

若有不作业  不作而有罪

不断于梵行  而有不净过

是则破一切  世间语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无有差别

若言业决定  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报已  而应更复受

若诸世间业  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  业当何有实」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一品针对外人以前说的破。

外人以前说过「如芽等相续」,好比植物的芽一样,相续而生。「皆从种子生」,都从种子生的。「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这从生说到果,那是外人说的。

龙树菩萨根据这个破它,说业本不生。什么原因呢?诸业是因缘生。没有因缘,没有业。既然有因缘生,因缘所生法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不生。所以它说「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就是因为它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没有定性,所以不生。

「诸业亦不灭」,业也没有灭。因为什么原因呢?「以其不生故」。有生才有灭,没有生怎么会有灭?

这是破小乘。在十二因缘里,无明生行,行是业。行从无明生的,可是无明本是虚妄的,没有实性的。从虚妄生,当然不生。所以才说出这首偈来:「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第二偈:「若业有性者,是则名为常。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如果说业有性,那就定性。它的意思,业是因缘生,无自性,没有生。如果说业有自性,就是常边。因为什么呢?业有自性的话,不造作也有业。好比杀业有定性,你不杀生也有杀生罪,那就落于常边了。因为常,不作嘛!作法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吧!谁记得作法是什么?作法就是生灭。如果业有定性的话,就没有生灭了;如果没有生灭,不造作也有罪。因为常边是不可作的,常是没有生灭的。

这个意思很微细,大家要是听不懂的可以发问。看下面一偈:

「若有不作业,不作而有罪。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如果说有不作业,就是不造作而有业,那就说明不造作也有罪,那不合道理。你不杀人也有杀人罪,不偷东西也有偷盗罪,那不合道理。

梵行,清净行。没有淫欲行叫梵行。色界天叫梵天,它那里的人不犯淫欲,所以称为梵行。修学佛道,就是修梵行。「不净过」,不净是犯淫欲。如果说不作也有罪的话,你不断梵行也有淫欲罪,那不合道理的。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作罪及作福,亦无有差别。」如果这个样的话,就破了一切世间语言法。佛以两种语言度化众生,一种是真实语言,一种是世间语言。真实语言是不生不灭法,就是真谛;世间语言所说的是世俗谛。如果不作而有罪的话,就破了世俗谛了,所以能破一切「世间语言法」。不作也有罪的话,那么作罪、作福就没有差别了。

我们知道,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如果不作也有罪,你不行恶也有恶报,那不合道理。世间语言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绝不可能不善也有善报,不恶也有恶报,不可能的。如果不善有善报,不恶也有恶报,那作罪、作福,行善、行恶,就没有差别了。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如果说业决定的话,就是说业有自性。「而自有性者」,那么决定性不变啊!既然决定性不变,受过报以后它还有,所以还要受报。再受报以后还有,它不灭嘛!所以受了报再受报,受了报再受报,没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业有自性的话,它不可灭。既然不可灭的话,一般的常识,受过报,业就灭了。它不可灭,受过报,还要受。

以上讲的,大家清楚不清楚?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大家仔细看,他这说十二因缘,你们看出来了没有?烦恼是无明、爱、取,我以前和大家讲过。业是什么?谁还记得?业是行、有。苦是什么?谁知道?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无明、爱、取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没有。所以他说:「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世间的业都是从无明、爱、取生的,从无明爱取生,就是从因缘生。因缘生就没有自性,就是「是烦恼非实」了,不是实在有的。烦恼不实在的,烦恼生业,烦恼不实,业当然也不实了。大家有问题没有?

最后他说:

「诸烦恼及业  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  何况于诸身」

唉!我休息休息。给你们问题考虑考虑,什么是身?待会儿我要问啊!等会没人答,我要点名。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有人答没有?慧琛讲!

〈琛师:因缘和合而生。〉

〈谦师:阿弥陀佛!我猜猜,身是不是指五阴身?〉

〈悦师:以生灭来看,诸烦恼及业是说生为身,也就是它讲身的和合是烦恼及业。烦恼业空,所以怎么会有身呢?身是空。〉

〈经师:广义的话是众因缘生,狭义的话是五阴身。〉

还有猜的没有?答吧!

〈秀师:看师父的注疏有写。约变易生死来讲,无明为烦恼,行是业,以无明行,乃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约分段生死来讲,爱取为烦恼,有为业,以爱取有,乃受生老死后有之身。〉

慧秀答对了!身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烦恼是无明、爱、取,业是行、有嘛!你们留神,我现在提醒你们,他这是说十二因缘。无明爱取有身,可是无明爱取都是空的,无自性,那身怎么会有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6

下面外人就反驳了,他说:

「无明之所蔽  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  不即亦不异」

他说,明明佛说过,十二因缘有无明嘛!无明爱取,爱就是无明,这是佛在经上说。无明叫发业无明,无明生行。爱是润生无明,因为爱之一念才落入生死。有两种:凡夫因为爱心,就是所谓爱见大悲,落入生死。菩萨留惑润生,就留爱之一念,因为爱众生,救众生苦,才入生死。

《大般涅槃经》说十二因缘有四种观智,有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下智指声闻人,以下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声闻道。中智是缘觉人,以中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以上智观,见佛性不了了,得十住地,登地。佛以上上智观,见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是破小乘,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人说,十二因缘里头,「无明之所蔽」,发业,「爱结之所缚」,润生。

「而于本作者」,本作者就是众生,就是那个作业之人。「不即亦不异」,如果即的话,堕入常边。前面讲过,业要是到了果报,那还是业啊!怎么变成果报呢?业要是不是果报,它和果报没有关系嘛!所以即也不对,异也不对。

外人前面讲过,「如芽等相续」,相续就是「不失法如券」,好比借据一样,可以使欠债、还钱相续起来。可是它是无记的,你借钱的时候,不能借个借据,还钱的时候,也不能还个借据。它仅仅有相续的作用,没有因果体性,所以不即。也不异,借的虽然是钱,因为借据的关系凭据要还债,所以借钱和还债没有差异。这是外人说的。

你们要用心,你们懂不懂?比方你向人借钱,打个收条给他,懂吧?你的收条,他拿着这个凭据,从借钱到还债,它相续,连续关系。可是你借钱不能借个收条,它不当钱用,还债的时候,不能还个收条。可是它有信用,它有相续作用。

懂不懂?谁不懂?你要再听不懂,我送你三个字:糊涂蛋!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而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所以这外人说,十二因缘讲「无明之所蔽」,发业。无明有两种,发业无明、润生无明。前面的无明是发业,后面爱取有,那个爱是润生。它这个润生无明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所以「而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这是外人说的。

这品里头破小乘、外道、大乘执着人。连大乘都破,执着的就破。什么是大乘执着?有一辈人执着了,所以被破。学大乘执着了,所以被破。

下面接着一偈,龙树菩萨用无生法破他:

「业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  能起于业者

无业无作者  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  何有受果者」

「业不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无自性不生,所以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非缘也是无自性,所以也不生。「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业不生,没有起业的。有生才有起,没有生怎么起呢?

下面接着讲:「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有作者、有业,才有果报啊!既然没有业,没有作者,怎么会有果报呢?「若其无有果」,如果没有果报的话,「何有受果者」,那有受果者?受果者是人啊!人受生死是受果报,一切法性空,所以没有。

这一品不只破外道,连小乘、大乘都破,所以不容易了解。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业品﹀第十七,最后一部分。

「如世尊神通  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  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  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  是则名为业」

因为这两颂连在一起,所以我们一次把它读完。

我们看得出来,当时有一番激烈的辩论,外人反复辩论,论主层层破斥。因为外人讲,说业从种子生,有业就有果。论主说,你落入常断二边。如果说业住至果报,业到果报出生,那就说明,有业的时候,没有果报。既然是有业没有果报,业住至果报的时候,那还是有业没有果报啊!

大家懂不懂啊?有业没有果报,常边嘛!开始有业,没有果报。业住到果报的时候,还是有业啊!有业就没有果报,这是常边。如果说业因灭了,果报生,那是断边。业因灭了,灭法不生,怎么能生果报?如果说它生了果报,还没灭嘛!如果业因没灭,还是业因,当然不能有果报了。

大家听《中论》要清净心啊!道理很微细。大家听懂了没有?换句话说,业因不灭,还是业因,没有果报。业因灭了,灭法不生,还是没有果报。这是第一番破斥。

外人又辩论了,他说这是相续法。「如芽等相续」,就好象芽一样,植物的芽一样,相续而生,「皆从种子生」。「从种有相续」,由种子生就有相续,「从相续有果」。所以这么说起来,先种而后果,不断也不常。这是外人所辩论的。

相续了不是种子,也不是果报,可是它能相续完成种子和果报。他举个例子,「不失法如券」。「不失法」就是相续法。「如券」,那个「券」好比借钱写张借据,这个借据有一种性质,它仅仅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你借钱,借银钱,不可能借张借据,不当钱,所以它没有因的体性;你还债,还钱,不能把借据还给他,没有果的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你借了钱不还债,拿了借据,可以找你。

所以相续法好象「不失法」一样,不能丧失。这番道理,大家听得懂听不懂?听不懂举手我看。哦!有一个举手。比如你借别人的钱,要立一张借据,那个借据不当钱用。借钱的时候,不能借借据,懂不懂?还债的时候,也不能还借据,要还钱。这个借据,仅仅有相续作用。换句话说,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就是相续,懂了吧?

这是第二番外人辩论,前面都讲过。

他先举:「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这么说起来,由种子到果,不常也不断。这是外人的话,他举不失法如券的例子。

论主破斥,以无生破。他前面说过:「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业不生,什么原因呢?业生是因缘生,有因有缘才有业。既然是因缘生,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缘生。没有自性法,不生。没有自性怎么生呢?没有自性是空嘛!空怎么生?他以生灭破。

「诸业本不生」,因为因缘法。「以无定性故」,因为没有自性。「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你前面讲的业生果,又讲业灭果生。但是生灭都不生,有生才有灭啊!没有生,怎么有灭呢?

最后外人又辩论。他说你说这番道理,不过是性空。要是诸法毕竟空的话,没有业,没有果报,没有作者。可是我们现在眼看着有人造业、受果报嘛!

最后他以事实辩论。这是《中论》的要点,论主以如幻法破他。他说眼看着有人造业受果报,那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中论》大家掌握住,不外乎性空相假,相假就是如幻,就是般若说的真空妙有。你如果掌握住这个要点,就不迷惑了。

所以论主说:「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这个大家了解,有深有浅。浅的按照字面就看出来了,世尊他的神通可以作变化人,这是浅显的。深的是什么?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于人称为佛性;于法,称为法性。它可以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一切诸法都无性所成。

我们举例子说。讲台是木头所成。如果没有木头,讲台在那里?所以讲台无性。无性能随缘,随木头缘,成为讲台。比如你,那一个是你?你是细胞所成,那个细胞是你?如果有一个细胞是你,不必和合一大片细胞成你了。除去细胞,你有没有?无自性。无自性,随细胞的因缘造成了你。所以说无性随缘有,这个有叫妙有;随缘无性空,这个空叫真空。你现的相叫法相,真空叫法性。一切法相都由真空所现,真空是佛法身。这么说起来,真空就是世尊,世出世间以他为尊。这就是深度的世尊神通变化一切法。

大家听懂听不懂?有没有听不懂的?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一切有情、无情皆是佛法身变化,所以这便叫法身轮回六道。在佛讲起来,常六道常法身;在我们讲起来,常法身常六道。虚妄落入生死,都是虚妄的。所以业,虚妄造;报,虚妄受。

有人彻底觉悟─解脱。所以古德讲,学佛,不是学其他的,就在这番道理当中勇猛挣扎。一旦豁然贯通,醒过来了,解决了。醒不过来,像我们一样,还在生死当中。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我们造业,就在变化人当中再造业,虚妄造业嘛!所以他第二偈讲:「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作者,空的,变化的。「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我们造业就是这么造的,不知道自己如幻如化。破这个,先破我执,后破法执。我执是我空,法执是法空。没有我执,没有烦恼障;没有法执,没有所知障。没有烦恼障,了分段生死;没有所知障,了变易生死。这就是了生死。了分段生死,得涅槃;了变易生死,得菩提。

这两颂讲完了,没问题我们看下面一偈。

「诸烦恼及业  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与梦  如炎亦如向」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向。」都是假的。为什么假的?它因缘生的。烦恼、业、果报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空是其法性,现的相是其法相。约法性讲叫真空,约法相讲叫妙有。

不相信,我们看看。烦恼是不是因缘生?如果不是因缘生,定性烦恼,你永远烦恼,没这个回事。遇到因缘有烦恼,没有那个因缘,没有烦恼。业也是一样,遇到因缘才造业,没有因缘没有业。比如偷吧!看见钱才偷。没看见钱,偷什么呢?业要是有自性,不偷也有罪,不合道理。作者和果报都是一样。

「皆如幻与梦」。幻是假的。什么假的?一切法皆假,大家相信吧?你面前的桌子,假的。不相信,我们依理推寻。桌子是木头、铁腿组成的,那它是空的。如果桌子不空,没有木头,没有铁腿,还有桌子。假使没有木头,没有铁腿,拿桌子给我看。山是空的,你所见的是假的。山是花草、树木、沙石组成的,你看见的是假相。如果它是真的话,没有花草、树木、沙石,应该还有山。山是不是假的?原子是假的,因为它是空的。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电子组成。如果它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

所以无一法不空,无一法不假。你是假的,你是细胞组成的。如果你是真的话,没有细胞还有你。能说细胞是你吗?人人都是细胞,人人都是你了。假叫妙有,空叫真空。偏于真空,偏于断边;偏于妙有,偏于常边。也可说偏于空,偏于常边;偏于有,偏于断边。这是解释不同。

你在这个法里头勇猛挣扎,有一天醒了,醒过来─了生死,那叫解脱。所以他是从性空说到相假,都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华严宗有七个譬喻,今天没有时间和你们讲了。

「如炎亦如向」。炎是什么呢?在晴天的时候,到郊外去,远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太阳一晒,好象有水一样,阳炎就是这样。「向」也是假的,不相信我们看一看。〈啪!〉听到了吧?它那儿去了?不拍巴掌就没有了。我两个手拍巴掌,可以发出响声。一个手拍可不可以发出掌声?不可以,所以它因缘生的。

再讲起来,你听见了是不是?也是假的,听见响声,不是你的闻性。如果把响声当你的闻性,就错了。我问你,听是在你的耳朵吗?或是在我手?如果在你耳朵,我不拍巴掌,你也应该听到。如果听在我的手,应该我的手听啊?你怎么听?响如山呼响,是假的。其实声尘就是假相。

六尘皆如此,皆是假的。六根皆如此,皆是假的。六识也是假的。比如见,有我你能看见我,那这个见是在你眼呢?或是在我呢?或在你的识呢?都没有。如果见在你的眼,没有我,你也能看见啊!见在你的眼嘛!如果见在我,应该我看见你,你不能看见我啊!如果见在识,没有我,没有你,怎么有识呢?

今天时间到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7

观法品第十八  

大家看《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外人有问题,他问:你说一切法法性空,是为实相,空怎么入呢?大家都知道,空不能入啊!他的意思就是,你说能入的话,就有能有所。能入的是人,所入的是法。假使有能入、所入,人法不空,你说一切法空,不对!

它的论文我们看出来,它前面还有对答。

要知道入实相是以无我心契合无相法,称为入。那就是般若嘛!般若空义,怎么入般若呢?以无我心契合无相法。般若经上讲的是无住心,无住就是无我。
 
外人又问了:云何诸法无我?怎么样是诸法无我呢?下面偈颂就作答了。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我们知道五阴法,是生灭法。我要是五阴的话,那我就生灭,不对!身死还为土,五阴身死了以后又化为土。我们都知道,五阴身埋到山上去,假使我是五阴身的话,应该我也埋到山上去。可是五阴身埋在山上去,我投生六道、我成佛,证明我不是五阴。

他的意思不是说我不是五阴,他是说五阴无我,即五阴无我。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怎么知道有我呢?是因为五阴身心知道有我。如果离开五阴有我,五阴所表现的就不是我。可是我们怎么知道有我呢?以五阴知道有我。

按道理讲的话,如果我异五阴的话,那么五阴造了罪,我不应该受报啊!五阴行了善,我不应该生天啊!应该叫五阴生天去。五阴念佛,我不应该往生,应该叫五阴往生啊!他这首偈的意思是说,即五阴无我,离五阴也无我。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既然是即五阴无我,离五阴也无我,没有我。无我就没有我所,因我才立我所嘛!我是能,我所是法。没有我,我法二空。

「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灭我我所,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空二我,空人我、空法我。空了人我、法我,叫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的人,叫作真实观。真实观是什么呢?就是实相观。一切法都不真实,唯有实相真实,才叫真实观。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无相,就是随缘无性;实相无不相,就是无性随缘。这就是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那就是实相观。

「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这是赞佛。希有,什么最希有?我问你们,什么是希有?希有是佛,希有世尊!得无我智者,就可以成佛。佛是实相嘛!亲证实相叫成佛。

「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内是我,这个我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就是心,一个说法就是识。既然这么说,我问大家,你说无我,心是不是我?识是不是我?谁能回答?有没有知道的?我告诉大家,心、识都不是我。因为心、识是依他起,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无我。

内是心识,外是六尘。一般人认为唯识宗说有法,不是!它说,识是依他起,是无自性的。内是我,外是我所。要是演说浅显一点的就是根尘识都没有我。

内外无我我所,尽灭无有故,都没有,都灭了。「诸受即为灭」,因为内我是受者,外面的我所,法是所受,都灭了,当然没有受,所以诸受即为灭。

受有六种,那六种?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尝味,在身觉触,在意知法,都是受。这六种,都没有。这六种,眼没有,虚妄法,眼的见,不在根,不在尘,不在识。如果在根,不必和尘识和合。假使在尘,应该尘见,也不必和眼根和合,和眼识和合。识,假使没有和合,那有识?

有人说,经上明明说:缘根尘生于识嘛!这个是方便说,不是了义说。大家没想一想,诸法若生,就是无常。诸法要是无常,定非实有。

细细地说起来,见、听、闻、尝、觉、念,都是如幻如化的。你也不能偏于它没有,它有是因缘有,因缘有称为妙有。这种有法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妙有就是因缘空,因缘空称为真空。

我讲的是不是深了?你们都能听懂吗?有没有听不懂的?

六受也叫六触身,所以他说「受灭则身灭」嘛!此地所说的身也有六种,就是六根。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灭了叫解脱。有谁想到它从那来的?〈答:十二因缘。〉也可以说。就是四谛法、十二因缘。业、烦恼,集谛嘛!身受是苦谛。所以业、烦恼灭了,称为解脱。

解脱有没有啊?禅宗论见性,不论解脱。没有解脱!有人说:「请禅师为我解脱!」说:「谁缚你啊?」无缚则无解嘛!所以他下面继续说「业烦恼非实」。业、烦恼不是实在的,如幻如化的。都是有为法,因缘生。

「入空戏论灭」,知道诸法性空,一切戏论就灭了。戏论,我们讲过,大家说什么是戏论?戏论者,有名无实。我们大家生活在戏论之中。比如桌子,有桌子没有?仅仅是一个名字。大乘有一个假名宗,初学大乘就要学了。桌子是假名,它因缘生的,没有自性。所以我们说桌子,说假名,没有实义。房子是假名,山是假名,海是假名,地球是假名,天体是假名,没有一法不是假名。所以般若经说过,世人分别一切法,唯是分别假名。

这么说起来,我们生活在戏论之中。钞票是假名,大家吃的饭是假名,没有真实。所以禅宗说过,吃了一辈子饭,没咬破一粒米。都是假名嘛!

总说一句,你要是执着一切法有,是假名。执着一切法空,也是假名。无性随缘,空即有;随缘无性,有即空。

我们改个样子讲一讲,无性随缘,实相无相就是无不相;随缘无性,无不相就是无相。这个样入空。入空是入真空。什么是真空呢?空有是偏空,有法空为偏,空空是真空。

龙树菩萨讲过,执着有空的话是邪见空。知道空空义,才是真空。庵提遮讲过:呜呼!真大德,不知真空义。就是这个道理。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佛说我,说无我,是两种语言。说我,世间语言;说无我,是真实语言。佛说我是俗谛说,说无我是真谛说。所以佛以二谛演说法嘛!佛说我,就是实相无不相;佛说无我,就是实相无相。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实相里头没有我,没有无我。实相无我,就是实相无相,真谛说。我们称为真谛中道。实相无不相,分别一切法。禅宗有一句话,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近乎这个道理。所以实相无相就无我,实相无不相就有我。所以「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诸法实相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这话说了一半,大家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对不对啊?对了一半。要知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叫真谛中道,它不离俗谛中道。

我们应该说什么呢?言语道断也断,心行处灭也灭,这是深的。浅的怎么说?言语道断,不是不说话。你要是言语道断,不说话了,偏了!说话只管说话,离四口过。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修的时候从这里修。心行处灭,不是你不思想。你可以想一切法,没有贪瞋痴。这么说起来,十恶业没有的话,你言语道、心行处皆是功德,这就是那个众善奉行。

所以,实相深的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浅处下手修,谨慎三业。身口意谨慎,就暗合于实相了。

「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无生亦无灭」,大家要深深体会!我们先举个例子说,然后说法,这个说法叫以法合譬。好比虚空,虚空无形无相,不生。是不是啊?虚空,横遍十方,有上下东西南北四维,既然有十方,不灭。虚空无形无相,就是实相无相;有十方虚空,就是实相无不相。这是譬喻说。

会到法上,你怎么会呢?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法不生?何法不灭呢?维摩诘居士就回答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学佛就是这个样,恶法不生,善法不灭。好比虚空,无形无相,不生;横遍竖穷,不灭。这样才能上成佛道嘛!

「寂灭如涅槃」。假名称为涅槃,涅槃没有。因为什么涅槃没有?涅槃若有,是涅槃生,涅槃要是生就无常,要是无常就不是涅槃。所以大家不要灭妄求真啊!你想想,妄不生真,如果说真从妄生,真则有始,有始就有终,无常。真也不生妄,如果妄法从真生,那么真也是妄。那就不对了!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

大家看《中论》。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这是显正义。显正义是即四句,还有离四句。因为经上说过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嘛!离四句就是离一切相,即四句就是即一切法。不过我们今天不讲得太复杂,讲太复杂恐怕大家听不懂。

「一切实非实」,先讲譬喻,然后以法来合。譬喻大海水,海水起万重浪,万重浪皆是水所起。水是湿,浪起伏,水不动。浪起伏是假,海水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水,那就是一切都是实。也可以说一切都是浪,浪是假的,非实。这就是「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海水也可说也是浪也是水,也是水就是也是实,也是浪就是也是非实。浪是假相,就不是水,非实。水不动,不是假相,就非非实,所以他说「非实非非实」。应该怎么讲呢?一切实,一切非实,一切亦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非实。我们首先以海水为譬喻,大家能听懂吗?

「是名诸佛法」,这是佛法,诸佛法是暗指实相法。我们现在以法来合,实相无相。譬如说,人没有相,人的相是细胞现的。没有细胞就没有人的相,无相是实在相。实相无相好比水一样,水性湿,没有相。实相无相无不相,细胞可现手的相,现脚的相、头的相,现一切相。这一切相都无相,所以现的相─假相。

好比浪一样,浪现万重浪都是假相。人也是无相,也是假相,就是那个「亦实亦非实」。细胞现的相不是无相,非实。一切现相皆是假相,假相没有,还是无相,所以说非非实。第一首偈我再念一遍:「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大家仔细听!

现在我再讲第二偈:「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自知不随他」,「自知」是心。一切法唯心所现,心外无法。「他」是尘,广说无量,略说有六种,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六尘没有,唯心所现,所以唯识宗讲「唯识无境」。因为色声香味触法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都是空的。心现的,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所以他说「自知不随他」。

修学佛法唯正其心,不尚余学,不崇尚其余的学问。修学佛道,悟心便得,悟知自己的心就得到佛道了。什么是心呢?心是依他起,空的。法是实相,是无相的。那怎么修学?空心则无所住,以无住心契无相法叫修学佛道。无住心就是「自知」,无相法就是「不随他」。

那么我们要问了,怎么是无住心呢?无住心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怎么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么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一心清净不被六尘缘影所乱。怎么达到这个地步?大家谁知道?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就可以一心不乱;持念佛名就可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念佛名就可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是「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戏论是不实之论,有名无实,没有实在的。什么是戏论呢?取相叫戏论。一切六尘虽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如果执着它为实有叫遍计执。如果知道它是依他起无自性,就是那个实相无相。一切假相如果寂灭的话,就没有戏论了。怎么寂灭无戏论?不取于相,寂灭了;如如不动,无戏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没有戏论了;一心不乱,就没戏论了。

「无异无分别」,实相无相,无相法无异无分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异无分别。大家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异无分别。一心不乱,无异无分别。这是实相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实相。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相。一心不乱,实相。所以他说:「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若法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法无自性就无相,就是实相。「不即不异因」,无性能随缘,随缘有差别。好比万重浪一样,有差别,是不即因。万重浪无自性,皆是一水,还是无自性,不异因。所以他说:「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这叫实相,实相无相,无相就是无不相。无不相有差别,不同于无相。差别皆是假相,假相无自性,就是不异因。所以他说「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无性「不断」。无性能随缘,随缘生万法,万法起名无常,所以说也「不常」。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这说的还是实相法。无性随缘,随缘有差别就「不一」。法要是随缘就没有自性,所以说随缘无性,随缘无性就「不异」,没有差别。「不常亦不断」。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有生有灭,所以他说「不常」;万法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不断」。所以说「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这就是诸佛,「教化甘露味」,教化众生甘露法味。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佛不出世,实相法灭尽了。辟支佛他的智有限,声闻、辟支佛、菩萨,声闻人上依于佛,依于佛教。菩萨下化众生。辟支佛翻译为独觉,出现在无佛之世。辟支佛上不依佛,他独觉嘛!下不化众,不化众生。这是他和声闻、菩萨不同之处。他的智慧不见实相,辟支佛智不见实相。实相也称为佛性,辟支佛不见佛性,成辟支佛道。

他的智从那儿来的?从远离生。远离分两方面说:内心和外境。辟支佛于外境,远离愦闹,独居深山,不见世人。内心里他远离烦恼结使缠缚,他体会到生灭无常,他观飞花落叶,体会无常。不见于常,所以他的智慧偏空。

今天时间到了,大家有问题没有?没问题我要休息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8

观时品第十九
 

大家看《中论》。

这是外人首先发问,他说时间有时间性,他说因为有三时,有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三时不空。这是有这一个说法,因为有过去时,所以有现在时、未来时。因为有现在时,有前端、后端,现在的前端是未来,后端是过去,所以他说因为现在,有过去、未来。因为有未来时,定知有现在,有过去。什么原因呢?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相因而有。就是说因为过去有现在、未来,因为现在有过去、未来,因为未来有过去、现在。

这个道理怎么产生的?过去是灭,未来是生,现在是住。法有三相,生、住、灭。因为有灭,它一定有生、有住;因为有住,一定有生、有灭;因为有生,一定有住、有灭。这是三时。

他错在什么地方?三时─有为法,相待而有─假立。三时称为法相,假立。相待而有就是相待空,就是法性。这是外人错误的地方。三时假立的法是有为,有为随缘无性,就是无为。外人不会,执着有为相了。 




我们看龙树菩萨的偈:

「若因过去时  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  应在过去时」

假设因为过去有未来、现在,那么未来、现在应该在过去就有。如果过去有未来、现在,那为什么不把过去叫做未来,叫做现在呢?这是有未来、现在不对。

「若过去时中  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  云何因过去」

假如说过去时没有未来、现在,那怎么能说未来、现在因过去而有呢?那不对了。如果没有未来、现在,生出未来、现在来,不合道理。石头里头没有未来、现在,要是没有未来、现在,就可以生出未来、现在,石头也可以有未来、现在。水里头也没有未来、现在,按照这道理讲起来,没有能够生,水里头应该有未来、现在,火里头应该有未来、现在,地里也应该有,风里也应该有,那不对。

︿观时品﹀,大家记住,相待空。其法性,相待而空;其法相,相依而假。空就是假,假就是空,要这么会。

「不因过去时  则无未来时

亦无现在时  是故无二时」

假如说「不因过去时」,就没有未来、现在,所以「是故无二时」。要是没有未来、现在有什么坏处?没有未来,就没有过去、现在;没有现在,就没有过去、未来,因为三时相依而立嘛!

「以如是义故  则知余二时

上中下一异  是等法皆无」

外人本来他的意思,上是对中下而说。因为有上就有中下,因为有中就有上下,因为有下就有上中。我们举个例子说,生、住、灭。因为有生,知道有住、灭;因为有住,知道有生、灭;因为有灭,知道有生、住。「一异」也是这样,因为有一,才知道有差异,因为有差异,才知道有一,相依而立。

他错在什么地方?他认为相依而立是实在有,不知道相依而立是假立。三时里头他单提过去,过去有未来、现在,不对!过去无未来、现在,也不对。既然是过去有未来、现在,无未来、现在,都不对,「以如是义故」,以这种道理,「则知余二时」,知道现在、未来,知道「上中下一异,是等法皆无」。「是等法」,要说起来是那一法呢?有为法。有为法怎么皆无呢?有为随缘,随缘无性,所以皆无。

「时住不可得  时去亦叵得

时若不可得  云何说时相

因物故有时  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  何况当有时」

「时住不可得」,时间要是住啊!不可得。要是过去住于过去,就没有现在、未来─不可得,因为时间为法驶流。如果现在住于现在,就没有未来、过去。如果住于未来,就没有现在、过去,都不可得。

「时去亦叵得」,叵这个字读「ㄆˇㄛ」,一个字就当「不可」讲。「时去亦叵得」,时去就是不住,如果说过去不住,那是没有过去;现在不住,没有现在;未来不住,没有未来。这么说起来,时也不可得。

时住不可得,时去也不可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时住没有三世流转,所以不可得。时去是不住,所以时去还是没有三世流转,也不可得。既然时不可得,怎么说时相?

我们大家知道,时究竟有相没相?时有相啊!昨天、今天、明天,不是时相吗?要认识它,它是有为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假立。有为法无性,就是无为,那就是性空。

我们认识清这一点,就知道了,《中论》不过把有为、无为调和,不偏有为,不偏无为。无为无性,无性能随缘,就是有为;随缘必无性,有为就是无为。

最后用物来说明。「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这点大家会要从那儿会?三时就是生、住、灭,你才能想到它是物。生是物生,不从物生,怎么能知道有时呢?住是物住,灭是物灭。物初有为「生」,正有为「住」,有已还无为「灭」。所以他这里讲「因物故有时」,那物是有为法,你不作生住灭体会,想不到。

还有一个说法,物是空间,时是时间。因空间而有时间,因时间而有空间,它是一个。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

这么说起来,我们了解到一点,求佛法求无生,有没有无生?脱离生死,生死可不可脱离?要会到,随缘无性,生死当下即了生死。无性随缘,生死不可断,要是断的话是断灭。无生,离开生灭,另有无生,那是断灭。生灭,离开无生,另有生灭,那是常边。

大家留神!我们同用功夫,了生死这是关键!看谁用功,先达到这个地步,那你了生死大事了。所以了生死取涅槃,取涅槃不对,偏空;随生死走,更不对,着有。你怎么能不偏不着呢?大家注意到,谨慎三业。身口意三业不妄造,不妄受报,那就是了生死的真谛。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离开物,生、住、灭不可得,没有生住灭,就没有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物怎么无所有?谁知道?一切物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怎么会有物?如果你执着没有物,偏空。无性能随缘,随缘现物相;物相随缘现,还归无自性。

我们说这个法,不过舌根上说这个法就是了。这个法要信、解、行、证。你要先信,可惜一般人不相信。进一步再解,信解以后立行,如果天天行就证。所以说万般随缘过,随缘无性嘛!莫更造新殃,新的殃怎么造呢?有四项:烦恼、业,业最粗。比如好讲话,一讲错就是业。再往细的就是妄想,最细的是无明。大家修念佛,就这么修。念佛为什么?先消业。如果念了佛,又造业,就不对了!业消了,不造,再断烦恼。业在身口七支,烦恼在意业。再进一步念佛除妄想,不起妄想。最后破无明,究竟了。

今天时间到了。

大家知道业有十种:贪、瞋、痴、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杀、盗、淫。这十种皆是假相,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话,你灭不掉它;因为是假相,才以念佛因缘灭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8

观因果品第二十  

大家看《中论》,(观因果品)。

外人问说眼看着有众缘生,有果,那证明法不空啊!你说一切法性空,不对!怎么说呢?例如:和合众泥造成瓶,泥巴和合是因,造出来的瓶是果,我眼看着有实嘛!因能生果嘛!众缘和合就生果。

龙树菩萨就说了,那众缘和合是有果是无果?

第一首偈先讲有果。

「若众缘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须和合生」

假如众缘和合有果了,那不必等和合了,因为果已经有了嘛!所以有果不对。有果,因不生果,有了何必等着和合生呢?




第二首偈: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云何从众缘  和合而果生」

假如说众缘和合里面没有果,没有它怎么能生出来?举个例子说吧!比如土里头没有金,水里头也没有金,土和水和合起来就变成有金,不合道理!土和水和合仅仅是泥巴啊!怎么变成金?

所以有果不生果,已经有了嘛!无果不生果,没有因嘛!

以下龙树菩萨重复他的意见。

「若众缘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应有  而实不可得」

如果说众缘和合里面有果,那和合中应该有啊!举例子说,比如泥巴和合起来造成瓶,泥巴里面应该有瓶啊!可是泥巴里面不可得瓶,那怎么说有果呢?这是说有果不对,应该看得见。瓷器窑里头烧瓶子,泥巴作的,泥巴里面没有瓶嘛!泥巴里有瓶,不必泥巴烧了,已经有了。这首偈还是重复「因中有果不生果」,以下这首偈重复无果。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是则众因缘  与非因缘同」

因里没有果,如果能产生果来,那不合道理。举例子说吧!泥巴里没有瓶能烧出瓶来,那么土里没有金,水里没有金,和合起来应该有金啊!那么它没有果,和合能生果,那不是因都可生果,那就麻烦了!这是说「因中无果不生果」。矿石里有金性才能炼出金子来,要是没有金性,你炼一般石头,没有金子。如果说无果可以生果,你烧出石头也可烧出金子来,烧煤也可烧出金子来,烧木材也可烧出金子来,不合道理。

外人又辩驳了,说因与果作因以后,它就灭了。所以龙树菩萨回答说:

「若因与果因  作因已而灭

是因有二体  一与一则灭」

「若因与果因」,与果作因。「作因已而灭」,作了因就灭了。如果这样的话,「是因有二体」,这个因有两种体。「一与一则灭」,一个体与果作因,一个体灭了。举例子说,大家都知道,牛奶里头炼出乳酪,可是炼出乳酪以后还是奶啊!如果说你炼出乳酪以后奶灭了,那一个灭一个不灭。一个因变成酪,一个因灭掉,它有两种体了,不对!

外人就说,那么说我的意思是因与果作因啊!那我说因不与果作因就灭了,那就没有这个毛病了。其实还是不合道理。

这首偈还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说:

「若因不与果  作因已而灭

因灭而果生  是果则无因」

因要是不与果作因就灭了,不合道理。好比牛奶不与乳酪作因就灭了,牛奶灭了,酪怎么成?如果牛奶灭了,乳酪还可成功的话,那是乳酪不因牛奶,没有因。所以他说:「若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

我们讲到这里,要提醒大家!谁知道因生不生果?先确定你的概念,要不然你愈听愈糊涂。因生不生果?赞成因不生果,举手我看?赞成因生果,举手我看?平等!因生果,有为法;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无为法。我怎么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呢?那是无为,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它的道理在什么地方?无性就随缘,随缘必无性。你的思惟差一点点就不对,大家懂不懂?

还是这个道理,无为随缘而有为,有因有果;有为无性而无为,无因无果。那个无因无果,就是圆教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大家先确定这个概念。

为什么说,有也不对,无也不对?因为经上说,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定有,不对;定无,也不对。定有,心住于有;定无,心住于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定有,有有相;定无,是空相。所以我们说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对了。

外人又说了,他说我不是说先有因或者先有果,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众缘和合时,和合当下就有果,不先不后。

龙树菩萨说:

「若众缘合时  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则为一时俱」

如果你说,众缘和合当时有果生,那换句话说,泥巴和合的时候就有瓶生,烧窑的一和合泥巴就有瓶了。和合时有果生,那个不对!如果说众缘和合时而有果生者,生者是因,可生是果。泥巴是因,瓶是果,那么是说泥巴和瓶同时而有,一时俱现,很明显不合道理。所以有果不对,无果不生,同时也不对。大家懂这个道理吧?有谁不懂?仔细听!

外人又说,同时不对,那先有果生,而后众缘合。龙树菩萨说,也不对!外人堕于有法。经上说过,先后有无生灭,都不对。所以龙树菩萨说:

「若先有果生  而后众缘合

此即离因缘  名为无因果」

果先生,不必等众缘合了,众缘合不能作因嘛!所以他说,如果先有果,后有众缘合,那就离了因缘,名为无因果。好比烧窑的烧瓶,先有瓶而后调泥巴,没有这个道理的。比如你们煮饭,锅中有米才能烧出饭来,要是先有饭了,而后下米,没那个道理。

外人又有意见了,他说因变果。这个在大乘有此一说,他说因变异而后果生。龙树菩萨破他:

「若因变为果  因即至于果

是则前生因  生已而复生」

「若因变为果,因即至于果。」假使说因变成果,因就到达果。「是则前生因,生已而复生。」因要变成果,那因在果中还为因啊!所以它生了以后应该再生,它没有灭嘛!一定是因到达果以后,因灭才不复生嘛!因到达果还存在,还有生机。这个很微细了。

比如大乘就有一宗说,因变异而后果生。怎么知道不对?你要知道一切法无生,佛说无生法嘛!所以外人执着有法。什么是无生法?心有所住就生,心无所住就无生。一念不生是涅槃,一念才生就是生死。所以这个大家都知道,佛法是无生法。

或者有人想到说,那不对!经上不是说,佛法是因果法嘛!怎么无生?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因果就是无生。因果是对待的,对因而立果,对果而立因。不对因,没有果,所以说因赅果海;不对果,没有因,所以说果彻因源。

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分两方面说:法性方面说,对待空,就是性;法相方面说,对待假。假就是空,空就是假。假就是空,假不生;空就是假,空不生。假就是空,假不可住;空就是假,空不可住。心无所住,法无有相,二者契合,就知道无生了。

我们再讲一偈。外人的意思,他说如果因灭果生,或者因在果中,怎么样啊?龙树菩萨说,不对。

「云何因灭失  而能生于果

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因灭了,怎么能生果?你们煮饭,火灭了怎么能烧出饭?所以因灭不能生果。假使说因在果里面,那不合道理。大家都知道,果是因生的,因不生没有果。既然没有果,怎么说能因在果里面呢?

所以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因灭不能生果,好比火灭不能烧出饭。「又若因在果,云何因生果?」因在果里面,果还没有,怎么说因生果呢?因生以后才有果啊!因不可能在果里面嘛!

今天时间到了。

大家知道因果法是有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有为即无为,无为即有为。

「若因遍有果  更生何等果

因见不见果  是二俱不生」

「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如果因中遍有其果,更生何等果呢?比如说,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为果。偷东西为因,判刑罚为果。如果因遍有果的话,你偷东西的当下就要坐牢了,没那个道理。起烦恼造业的时候很如意,受果报的时候不如意,因遍有果的话,你起烦恼造业的时候,当下就不如意,没那个道理。所以若因遍有果的话,更生何等果?

遍有不生。或者有人说,不遍有就生吧?下面就讲了:「因见不见果,是二俱不生。」因中见果或不见果这两种情形都不生。第一种因中见果,那么因中已经有果了,何必生果?如果说因中不见果,那不是因啊!如果不是因也能生果的话,石头里头没有金矿也能烧出金子来。所以见和不见,是讲不遍的情形,都不生。所以「是二俱不生」。

生,是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如果广说呢,就是生、住、异、灭四相。怎么叫生呢?本无今有谓之生。本来是无,现在有了叫生。怎么叫住呢?生相暂停谓之住。怎么叫异呢?住有前后谓之异。住的前际是生,后际是灭,住就有生灭,生灭相称为异。暂有复无谓之灭,暂时有,以后就没有了,这个叫灭。

我再重复一遍。本无今有谓之生相,生相暂停谓之住相,住有前后谓之异相,暂有复无谓之灭相。这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无常的。因为什么是无常呢?生不是一切时生,所以是无常;住不是一切时住,所以是无常;异并不是一切时异,所以是无常;灭并不是一切时灭,所以是无常。

或者有人说,为什么不是一切时生住异灭呢?因为一切时生,没有生住异灭;一切时住,没有生住异灭;一切时异,没有生住异灭;一切时灭,没有生住异灭。

你们大家,这个道理懂吧?所以:「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遍有不生,因为什么原因呢?生是无常法,不真实,所以不生。「因见不见果,是二俱不生。」前面半偈讲遍有,后半偈讲不遍有,不遍有也不生。

再讲深一点,无常,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空怎么生?这是《中论》的根本意思。再看下面的:

「若言过去因  而于过去果

未来现在果  是则终不合

若言未来因  而于未来果

现在过去果  是则终不合

若言现在因  而于现在果

未来过去果  是则终不合」

「若言过去因,而于过去果,未来现在果,是则终不合。」如果说,过去因,在过去生果,那么现在、未来的果就不能和合了。这是讲什么呢?有谁看出来?谁能不能看出来讲什么?讲十二因缘。无明、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死是未来果。所以有人说,三世两重因果,这里可以看到了。无明、行是过去因,造成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造成生死,未来果。这是两重因果。

唯识宗有一个说法,他说三世一重因果。怎么一重因果呢?十因二果。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十种法都是因,生死是果。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39

不过我们不要管他,不管他三世两重因果,或一重因果,我们知道因果是有为法,经上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幻化的假相,其性皆空。既然其性皆空,你何必争两重因果、一重因果呢?所以「若言过去因」,过去因,「而于过去果」,在过去就生果,那不可能的。过去因生果,一定和现在、未来和合,要不然不可能有果。

大家懂不懂?这个道理要打转身啊!如果死于文下,不懂!过去无明、行,一定生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你们不懂的,可以想一想、发问。

这三首偈如果你看不出它是十二因缘,讲到三世二重因果,你看不出的话,没得其义理。你光从过去、未来、现在下功夫,空用文字功夫,不知它是什么意思,那就变成依文解义了。所以大家看经文要有深度。

「若言未来因,而于未来果,现在过去果,是则终不合。」如果说未来的因在未来就结果、生果,那么现在、过去果就不能和合了。未来的因续生死,我们无量劫以来生死不断,就是这么造成的。如果未来是未来,不到现在,那它怎么叫未来?正因为对待现在、过去,才称为未来啊!如果说未来的因在未来生果,那违反事实是不可能的。未来生果,那么过去、现在的果就不能和合了。如果不能和合,有什么毛病呢?不能三世流转。不与现在、过去和合,你念佛总是未来,不得往生的果,你造恶业也是未来,不会下地狱的,不合道理。

「若言现在因,而于现在果,未来过去果,是则终不合。」要是说现在的因,由现在结果,那它和未来、过去不和合,不成立。

大家看一看,我讲的生住灭,和这个怎么配合?大家先看一看。要是说过去因生过去果,过去是灭,永远是灭,不成立!不构成有为法。要是未来因未来果,是什么?生。生没有住没有灭,也不构成有为法。要是说现在因生现在果,那是住啊!不可能有住,没有生没有灭吧?所以说,四谛就是十二因缘。略说四谛,广说十二因缘,再广说六度。

「若言过去因,而于过去果,未来现在果,是则终不合。」这一偈有没有不懂的?不懂的可以举手。下面一偈:「若言未来因,而于未来果,现在过去果,是则终不合。若言现在因,而于现在果,未来过去果,是则终不合。」他的用意啊!讲四谛十二因缘。如果你看不出来,那叫死于文下。

「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因见不见果,是二俱不生。」主要讲四谛,以后三偈讲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他这里讲三世两重因果,唯识宗讲三世一重因果。我们不管他,因为什么呢?两重因果、一重因果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性空,所以不管他。两重因果也好,一重因果也好,都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才谈三世因果,缘起性空,其性皆空。无性随缘是有为,随缘无性是无为。这说起来就广了,大家看看你自己能会到会不到?如果你会不到,叫依文解义;会到的有深有浅。大家留神!

我们再看一偈:

「若不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假如因和果不和合,因怎么生果?这个很明显,因不和果和合,因永远是因,怎么能生果?要是生果,要和果和合啊!生果和果和合也不对,所以说「若有和合者」,因和果和合,「因何能生果?」假使说因和果和合,已经有果了,那不是它生的,因果两个法和合了嘛!因果和合,那说明已经有果了,有果怎么能再生呢?

所以和合不生,不和合也不生。因为什么原因呢?若生就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无常的,无常的则不真实,不真实就性空嘛!

我们抢讲一偈就好了。

「若因空无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如果因要是空,没有果,怎么称为因呢?金矿里有金子,烧金矿能烧出金子来,要是没有因也能生果,木柴里没有金,应该你们烧木柴也能烧出金子来。你们煮饭的时候烧出金子来了没有?它和上一偈是一个道理,改变方式讲。所以因空无果,不生。「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如果因有果,不空,当然不能生果,他有了嘛!不是他生的嘛!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果不空不生  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灭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灭」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如果果法不空,不空就是有嘛!那它就不生。因为约相来讲,怎么叫生呢?本无今有谓之生。本来没有,现在有了,叫生。如果这个果法不空,它不是本无啊!所以说不生。约相来讲,暂有还无谓之灭。暂时的有,以后就无,叫灭。如果法不空,不是暂有啊!它不空,不是还无啊!所以也不是灭。所以「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他的意思,前面说不生,现在说不灭。有生就有灭,没有生,当然没有灭。这是先说不空,以下讲空。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如果果空的话,就是本无。可是它不能变成今有啊!所以不生。果空,它本来就是灭嘛!不是暂有,不是还无,所以不灭。前面讲不空不生不灭;这半偈讲空也不生不灭。「以果是空故」,因为果空的话,所以不生也不灭。

这是从法说到不生,从不生说到不灭。

有没有问题的?没有问题的,我们往下看:

「因果是一者  是事终不然

因果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  因则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  因为何所生

若果定无性  因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则无有因相

若无有因相  谁能有是果

若从众因缘  而有和合生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从  缘合不合生

若无有果者  何处有合法」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因果若异者,是事亦不然。」他这一偈是一起的。

以下半偈说它原因。「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因是能生,果是所生。如果因果一时俱有,是一个,那么能生就是所生。能生就是所生有什么不对的呢?菜种子是能生,青菜是所生,如果因果是一,菜种子就是青菜,没这个道理。你们到市场里买青菜,买了菜种子来,没这个道理。它是一个,讲不通。

再举个例子。妈妈是能生,小孩子是所生。要是它是一个的话,妈妈就是孩子,没这个道理的。这讲因果是一,不合道理。

那么说起来,因果是差异,合道理吧?也不合。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因和果是一致的,不能有差异。下黄瓜种得黄瓜,它是一致的,下萝卜种得萝卜。如果因和果是差异的,那应该下黄瓜种也得萝卜啊!下萝卜种也得黄瓜啊!不合道理。所以因和果是一也不对,差异也不对。

这两偈是一起的。因果是一,是事不然;因果若异,是事亦不然。后面一偈讲出原因来。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那也不合道理。像刚才举的例子,菜种子是因,青菜是果,如果它是一个,那菜种子就是青菜,没这个道理。因果是异、差异,也不对。差异法,萝卜种不是黄瓜果,黄瓜种不是萝卜果。要是差异也生的话,应该种黄瓜得萝卜,种萝卜得黄瓜。

所以这两偈看出来,换个方式讲,果要是不空,它不生不灭;果要是空呢,还是不生不灭。因果要是一个,不生不灭;因果要是差异,还是不生不灭。所以佛说无生法。

我们看下面的:

「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因为何所生?」「因为」两个字,不是词。它的意思是说因生什么呢?因不生。不可把「因为」两个字连起来看。「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定有性,它不空啊!生相是什么呢?本无今有。定有性的话不是本无啊!也不是今有啊!那么因不生。「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如果果定无性,无性是空嘛!不能变成今有啊!我们知道本无今有才是生相嘛!定无性,因也不生。这是说有性、无性,皆不生。

既然是果不空不生,果空也不生。因果是一,不生;因果是异,也不生。果有性不生,果无性也不生。这么说起来,一切法不生。

所以下面就说了:「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一切法不生,没有因相。没有因相,怎么有果呢?

这个地方,大家脑筋要活了。我问大家,有因有果没有?谁知道?慧闻讲!〈闻师:因缘和合,因果无自性。〉

随缘无性,没因果;无性随缘,有因有果。有为即无为,无因无果;无为即有为,因果宛然。所以说,改变一个样子讲,无因无果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碍无因无果湛然。

所以大家不要看它讲无生,定执无生,错了!讲生,定执生,也错了。什么原因呢?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了解到这个地步,你的心一片清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

看下面。「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生。」假使说众因缘和合有生,「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果,和合有生,那不对。我们知道生相的基本原则是,本无今有。要是和合就生出新东西来,那你用辣椒炒白菜生出黄瓜来,没有那个道理。和合法不生嘛!辣椒炒白菜,白菜没生,辣椒也没生。不可能用辣椒炒白菜,里面生出黄瓜来,没这个道理。法和合还是法,没有生。那么它自己都不生,怎么能生果呢?

大家看出他的路子来了没有?他说的不生,无生法。无生法是什么?《中论》是性空宗,他解释性空的。所以:「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生,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

我问个问题,你们要答,不答我点名。和合不生,那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和合生小孩子?谁能答?慧悦答!〈悦师:他还是无生啊!因为父母本身就是无生,怎么能生小孩?〉

还有谁能答?〈谦师:错觉。〉

对了!错觉,假相。因为男人是不是细胞?既然是细胞,男人空;如果男人不空,没有细胞,还有男人。女人也空,他是细胞嘛!如果他不空,没有细胞还有女人。小孩子也空,因为小孩子也是细胞嘛!没有细胞就没有小孩子。爸爸、妈妈空,生小孩子也空,怎么有生?这是约性空方面讲。

细胞现妈妈相,细胞现爸爸相,细胞现小孩子相,这是什么?〈义师:相假。〉

欸!相假。相假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性空就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大家了解这个道理,就会懂《中论》了。你们看《中论》不懂,就是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脑筋要活啊!他说空,你知道不空;他说不空,你知道空。不相信,我们看下一偈也是一样。

「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法就是果法,根据以上所讲的道理,果不从因缘合、因缘不合生,这说明一切法不生。法非和合不和合。这么说起来,就没有果法了。所以他说,何处有合法?一切法空嘛!你不了解,才执着有。

我问大家,一切法空对不对?慧洵讲!〈洵师: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一切法空,是无为法。一切法不空,对不对?那是有为法。有为无性是无为,无为随缘是有为。你不可定执有为,不可定执无为。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怎么会到无有定法?这法怎么会?怎么证?以无住心契无相法,就会到了。

今天时间到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0

观成坏品第二十一   
 

外人就问了,世间法都有坏败相,因为什么呢?世间法都是无常的。我们知道,法有住,住的前端是生,住的后端是灭,就是无常相。由于它坏,就证明有法,这是反驳龙树菩萨说,你说一切法空,不对!

龙树菩萨后面用偈颂回答:

「离成及共成  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  是中亦无成」

我先大略把这首偈的意思讲一讲,再讲到成坏的关系。

「离成无有坏」,它是对待而假立的。共成,就是坏和成一时共,离开共成也没有坏。反过来讲,成是坏之成,「离坏及共坏」,也没有成。他的意思是说,成是坏之成,坏是成之坏。


这个不举譬喻,大家不容易懂。好比生死,没有生,怎么会有死?对生而立死,对死而立生,它相待而有,假立的。这是佛法的根本。

我们举生死的例子,恐怕大家还不懂,我们继续举例子。上下东西南北四维,对待假立,没有。上是对下而假立,下对上而假立。如果没有下,怎么会有上呢?如果没有上,怎么会有下呢?比如,东对西立东,如果没有西,怎么会有东?西是对东而立的。对南而立北,对北而立南,都是假立的。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没有定方。所以虚空界没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虚空界,无处不是十方。所以,你要说西方,十方皆是西方;说东方,十方皆是东方。可是它没有,没有定方谓之东方,没有定方谓之西方。所以说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道理大家懂不懂?不懂的举手。

假立的东方、西方,谁假立的?唯心所造。你认为这儿是东方,它自然有西方,有南方,有北方、上下。你认为那点是西方,又有四维上下。你往这里一站,它自然有十方;你往那儿一站,又有十方││都是唯心所造。这个道理,大家懂不懂?

再说,过去、未来、现在,没有。过去,是未来、现在的因缘所成,没有过去。要是有过去,没有未来、现在,也有过去,不可能。现在,没有。现在是未来、过去形成,没有未来、过去,就没有现在。未来也是一样,是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说过去,说现在,说未来,假立。

这个法,你说这点是东方,一切法为伴;那个地方是东方,一切法为伴。这是佛法的一法为主,法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

对待而有,空的。譬如说,对下方有上方,不待下方,没有上方,上方空;下方是待上方而有,不待上方,没有下方,下方空。这么说,十方三世皆空。

说东方,东方假立;说西方,西方假立;说过去,过去假立;说现在,现在假立;说未来,未来假立。十方三世皆假。

这么说起来,你们大家认为的空间、时间,皆空;空间相、时间相,皆假。有谁不同意,可以说。这么说起来,说东方的时候,一切十方皆是东方;说西方的时候,一切十方皆是西方。南北四维上下也是这个样。这是什么道理?谁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们不能再说了,因为再说就无量无边。把它收回来,还讲本题。

大家懂这个道理,是不是「离成及共成,是中无有坏」?你想通了没有?根据这个道理,「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无成」。

我所说的,是不是都是事实啊?没有一句假话。大家不知道,什么原因?法不迷人人自迷。你被贪瞋痴迷住了。

这是根本。第一偈:「离成及共成,是中无有坏。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无成。」大家懂了这一偈,彻底了解,以下好讲。你要是不了解,下面就糊涂了!

十方三世,不妨碍,有十方、有三世,假立。大家想通了,是不是其中有个道理没有动?想通了没有?十方历然,不动湛然;不动湛然,十方历然。三世历然,不动湛然;不动湛然,三世历然。大家体会到那个不动了吧?那个不动是谁啊?妙湛总持不动尊。

虽然不动,可以普现十方;虽然不动,可以现八相成道。虽然现八相成道,可是无佛无众生,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我们说它是什么呢?说它是佛的法身。是不是你的法身啊?你说是它佛的法身,忘掉自己了。你也是不动,不过你是业报,往来生死;虽然往来生死,还是不动。众生无量劫来,生死不断;无量劫以后,还是生死不断。生死怎么来的?有那个不断,就有生死;如果没有不断,没有生死。可是话讲回来,那个不断,不生也不死。这个道理就是说,不断湛然,生死宛然;生死宛然,不断湛然。

大家不要小瞧,你如果真能证到生死宛然不动湛然,不动湛然生死宛然,你解脱了。学佛人用功在什么地方?就在这里。上根人会到此法,常六道常法身,那是佛。我们呢?常法身常六道。大家都是法身啊!生死不断,不断是你大德的法身,你证不到,没有办法。这要下大功夫,非小力者所能为。

众生不信真理!譬如我举个例子。十方皆空,大家相信吧?你信得过信不过?三世皆空,横说十方,竖说三世,这是横说横空,竖说竖空。你为什么不相信呢?再换个样子讲,十方皆假,三世皆假,横说横假,竖说竖假。没有假话吧?这个法,不了解的太多了。你如果信得过,跟着来!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信不过的话,那没有办法。

空,无生无灭;假,无生无灭。横说横无生,竖说竖无生;横说横无灭,竖说竖无灭。你想一想,人都追求真理,这是不是?无生则无成,无灭则无坏。︿观成坏品﹀,不过讲生灭就是了。

唉!我也没力气了,不多讲了。其实你听明白了,不需要我多讲,你就得到益处;听不明白呢,我讲千万语,废话!对你毫无帮助。世间人不知道空间空、时间也空,生出很多戏论来,有名无实。《中论》就是破戏论。

好!现在我们往下看。

「若离于成者  云何而有坏

如离生有死  是事则不然

成坏共有者  云何有成坏

如世间生死  一时俱不然

若离于坏者  云何当有成

无常未曾有  不在诸法时」

「若离于成者,云何而有坏?若离生有死,是事则不然。」离成没有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离开成没有坏,没有灭。好比说,离开东,没有西;离开西,没有东。一个道理。

「成坏共有者,云何有成坏?如世间生死,一时俱不然。」成坏不可能共有,它体性相违。好比说,生死不可能同时。再譬如说,东西不能俱有。恐怕大家就不明白了。不是对东才有西吗?不对东,西方空。东也没有啊!对西才有东;不对西,没有东。东西皆空。南北四维上下也是这个道理,皆空。所以不能一时俱。好比说东、西相待假立,没有相待,不可能现假相。

我们赶紧再讲一偈:

「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离开坏也没有成,因为它对待生的。「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他这偈颂,他这句话是这么讲的─「无常未曾不在诸法时」,一切法皆无常,离开无常,没有常。好比说,离开生灭,没有不断。所以这半偈讲:「无常未曾不在诸法时」,这是它的意思。你不可把它分两段,分成两段看,就坏了。一切法皆是败坏相,皆是无常。

我们以前讲过,本无今有谓之生,今有暂停谓之住,住有前后谓之异,暂有还无谓之灭。一切法皆是这个样,生住异灭,无常的。没有一法,不是无常,所以离开无常,没有法。所以他说:「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

好,休息了!

大家听懂以后,下功夫!叫慧解立行。如果不立行,不了生死。从那里立行呢?生死宛然,可是不动湛然啊!你能够会到这一半,诸佛,常六道常法身。虽然不动湛然,可是生死宛然啊!你落入这一半,众生,虽然你是常法身,常六道。大家各自用功!

大家看《中论》。

「成坏共无成  离亦无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当有成」

我们首先知道,成坏它对待生的,对坏才有成,对成才有坏。好比说,对上才有下,不对上,无所谓下,下空;对下才有上,如果不对下,没有所谓上,上空。对下,说有上,上是假立;对上说有下,下是假立。实在说起来,就是《中论》所说的法性空、法相假。一切法皆如此。什么原因呢?我们上次说过,时间、空间的例子皆如此。今天改变个方式,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就空。因缘生,现相假,就假。一切法皆如此。

拿人讲吧!人是细胞因缘所生,他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人的现相,细胞因缘现的相就假。大家记住这个原则,凡是多事所成的法,必定空。大家想一想,没有一法不是多事所成。多事所成的法,称为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生住灭法必定无常,无常法必定没有实在,所以空,生住灭法所现的相就假。

我今天把这个法反复地和大家讲,大家应该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不可死于文下。生住灭法就空,空就是无为;生住灭法相假,假就是有为。空,无为法能随缘,就是有为;有为法无性,就是无为。大家看到一切法要如此认识。所以我上次说过,时间、空间皆空,时间、空间皆假。什么原因呢?空间多事所成,所以空间是假,是空;时间也是多事所成,所以是空,是假。

懂这个道理以后,他这个偈就容易懂了。「成坏共无成」,成和坏对待假立,不能共。各位想一想,好比上方、下方,对待上方才有下方;对待下方,才有上方,上、下二法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认识这个法的时候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不能说上方、下方共有,那不成对待,没有的话。所以「成坏共无成」。大家知道,这个「成」就是有为法。

「离亦无有成」,谁知道为什么「离亦无有成」?离开下方,没有上方,无有成。离开上方,无有下方,无有成。所以说「离亦无有成」,共和离皆没有成。

「是二俱不可,云何当有成?」下面一偈就了解了。「共无成」容易了解,「离无成」就难以了解了。那叫入法不深。

我举个例子。「成坏共无成」,成和坏相矛盾的,不能一时共,容易了解。可是「离亦无有成」,成坏相离怎么无有成?你用这个原则呢,就难以了解了。

要了解这个法,还有一个方便可了解它。知道它是依他起,就知道共无成,离也无成。知道这个法相对待,成坏共有,失去对待,所以没有成。离呢,不相对待,当然没有成。这个就是我告诉你们大家的,会这个法的两个层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0

外人先问。他说一切法,佛说有生住灭,生住灭是无常的,无常就是尽坏。无常法一定有尽坏两个东西,无常法生住灭一定相续。怎么相续呢?生,本无今有叫生,有相暂停叫住,住有先后叫异,暂有还无叫灭。这说明了生住异灭相续的,相续不断叫没尽。它生住异灭相续没尽,因为它没尽,所以它成。生住异灭尽了,所以叫坏。这是外人辩论提出理由。

龙树菩萨回答:

「尽则无有成  不尽亦无成

尽则无有坏  不尽亦不坏」

「尽则无有成」,尽是空,怎么会有成?空法不会有成,有成不是空,就不是尽。所以他说「尽则无有成」。「不尽亦无成」,不尽还存在嘛!怎么再成?所以他说「不尽亦无成」。「尽则无有坏」,要是总说,坏是成处坏,有成才有坏嘛!既然尽没有成,不尽也没有成,没有成怎么有坏?再还有一个说法,尽是空,空怎么有坏?所以「尽则无有坏」。「不尽亦不坏」,不尽是定性有,定性有怎么是坏?所以才有这首偈。

外人又辩论了,他说没有成坏,可以!可是法是有的。法相是有为嘛!是有的。龙树菩萨说:

「若离于成坏  是亦无有法

若当离于法  亦无有成坏」

「若离于成坏,是亦无有法。」离开成坏,没有法。所谓成,是法成啊!所谓坏是法坏,所以离开成坏,没有法啊!譬如说,离开人,没有生死,有人才有生啊!有人,人坏为死。生就是所谓成,死就是所谓坏,所以离开成坏,没有法。

「若当离于法,亦无有成坏。」离开法,没有成坏啊!好比说,离开人那有生?假使离开人,那个生是什么东西?离开人,那有坏?好比离开人,那有死?你说他没有,他假立;说他有,他性空。

「若法性空者  谁当有成坏

若性不空者  亦无有成坏」

「若法性空者,谁当有成坏?」法性空,没有成没有坏。法性空,成也空坏也空。成空不得谓之成,坏空不得谓之坏。这是龙树菩萨归向性空。

「若性不空者,亦无有成坏。」我们从两方面讲。假使性不空,定法,定法怎么有成?既然定法了,定性有,不待更成。定性有,自然不是坏。再一方面讲,法性不空,就是相假,相假不空,是为假现有。佛法称为假有,或妙有,或幻有。相假,相假怎么有成?它是假的嘛!相假怎么有坏?假的没有啊!没有怎么有坏?

大家有问题的没有?没问题,往下看。

「成坏若一者  是事则不然

成坏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成坏若一者,是事则不然。」成坏不能是一个,我们不能说成就是坏,坏就是成。不能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不能是一个。所以他说:「成坏若一者,是事则不然。」没这回事。成坏相对待而立,好比对待东方有西方,不对待东方,宇宙之间没有所谓西。既然对待东方才有所谓西,那换句话说,宇宙之间无处不是西。无处不是西,是假立;没有西,是性空。既然一切法皆对待而立,假即空,空即假。所以《心经》讲,色即空,空即色嘛!

你认识这个法,有个原则,不取于相。取相就糟糕了!着假相为实,唯识宗说是遍计执。知道一切法皆依他起无自性,就是圆成实。

既然一切法对待而立,所以说成坏要是差异的话,是事不然。差异的话,就有成、有坏,坏和成没有关系,成和坏没有关系,那不可能的。好比说,东和西没有关系,西和东没有关系,讲不通。所以他说成坏若异者,是事亦不然,都不对。

「若谓以眼见  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  而见有生灭」

这是外人的辩驳。他说,你说没有成没有坏,可是我眼看见有生有灭啊!龙树菩萨说,那是痴妄法。怎么知道呢?诸法缘起性空,性空怎么有生灭?你看见有生灭,受你眼所骗了。性空随缘,假现有。法相是假,怎么有生灭?从两边说起来:空边说,没有生灭;假边说,还是没有生灭。你看见有生灭,愚痴啊!虚妄的。

大家要认识清,我们眼看见的,往往受骗。譬如我举个例子。房间里十盏日光灯,灯光是不是一个?你执着一个,不对!执着多个,也不对。实在是什么?十盏日光灯,每一盏日光灯都遍满,似一,好象是一。你不相信,十盏日光灯灭掉一盏,就暗下来。暗下来以后,你看它还是一个日光灯。什么原因呢?每一盏都遍,它灯光遍而似一。

所以大家遇到事情,多用智慧,我们人被六根所骗。见,被它骗,没有见啊!见不在眼,不在色尘,不在识。听,被它骗,听不在耳根,不在声尘,不在耳识。闻尝触念,皆是一样。

大家了解这个道理,唉!我们是不是受见听闻尝触念所骗啊?你天天因为这个见听闻尝触念生欢喜心,生懊恼心,那叫虚妄上加虚妄。大家应该觉悟。所以:「若谓以眼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我们大家应该觉悟,你如果觉悟的话,逐渐逐渐开展,那了生死。迷于六根六尘六识,那是生死路。大家各自用功,往这儿下功夫。

奉劝大家,只求做事,不求名声。好名声对我们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了生死是真的。

今天时间到了,大家休息吧!下课。

很久没讲《中论》了,大略地提示提示。这一品叫︿成坏品﹀,大家听过《十玄门》,这是一个道理。成是什么呢?一切即一,叫成;什么叫坏呢?一即一切,各住自法,叫坏。

我们这么讲,大家不懂,一定举例子,大家才知道。

好比房子,钢筋、水泥,一切建材造成一个房子,叫成。一个房子分析开,各住自法:钢筋住钢筋,水泥住水泥,沙住沙,水住水,一切建材各住自法,假名叫坏。

再说一句,总相叫成,别相叫坏。房子,譬如说,是总相,假名叫成;一切建材,钢筋、水泥……等等,各住自法的时候,是别相,这个假名叫坏。所以成坏是相,不是性。性是空性,就没有所谓成坏了。所以,以别相望总相,假名叫成;以总相望别相,假名叫坏。所以成坏唯是假名。

一般认为成是什么呢?成就是生,坏就是灭。所以讲成坏,必须讲到生灭。

那么我们也知道了,生灭者相,生灭唯是假名。了生死,就是了解生灭,了脱生灭。从那儿下手呢?三业─身口意。了解则无惑,了脱则无业,这就是那下手处。从那儿开始呢?戒定慧。生灭叫有漏法,戒定慧是三无漏学。

希望大家逐渐深入,了解以后,下手用功。大家出家学道,所为何事?不过这个问题就是了。现在我们看经文。

「从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从非法不生  法及于非法」

「法及于非法」,这个「于」可能错了。「于」当「同」字讲,应该是「与」,大家查一查。他这首偈破生,破生就是破成。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灭就没有坏。我们可以说,他从根本上破成坏。

「从法不生法」,为什么不生?法性空嘛!

或者有人说:「你刚才不是说吗?生灭是从相上讲。」法相假嘛!假不是实在的,不是实在的,还是空。所以学佛,知道相假性空,称之为见性。

因为法性空,空怎么生法?空不生嘛!「亦不生非法」,不生法,当然也不生非法了。

「从非法不生」,这半偈讲非法不生,他意思是说非法也是空,性空。非法不生是什么呢?不生「法及于非法」。非法不生「法」,也不生「非法」。

大家了解这首偈重点在那里?为什么法不生,非法也不生?因为法与非法皆是性空。

大家千万不要迷惑,说性空不生,相可以有生灭。

相是假,假没有实在的,没有实在的,还是空啊!所以性空,相也空,所以学佛叫入空门。你如果能见到这个东西,称之为见性。

见性有四种人:信、解、行、证。信解两步,就是天台讲的藏通,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事,着于言教;理,上通于别圆,下通于藏教。

华严宗讲文义,文就是言教,义就是理。他根据这个标准,分判五教。小是小教,始是大乘始教,终是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大家记住,他有个标准:得文不得义,得其文字相,得其言教,不得义理,这是小。得文,又得一分义,这是大乘始教。得文,又得具分义,大乘终教。得义,绝言,没有话说,顿教。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随,义无以自显,藉文而显,文无以自立,以义而立,这叫圆教。

不管天台家、华严家,总而言之,都是无生法。无生是性,生灭是相,相假性空。总而言之,归之于空。

我说的这段话,是佛教的根本。大家对这首偈,没问题了吧?没问题,我们看下面的。

「法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这是说无生法。我问大家,为什么法不从自生,也不从他生,也不从自他生?谁知道?有没有知道的?很简单,说破了一个钱也不值。法性空,空怎么从自生?自空嘛!怎么生?也不从他生,他也空啊!所以不生。不从自他生,自不生,他不生,两个都不生了,自和他加起来,还是不生啊!这么说起来,自他共都不生,再没有原因了。所以说「云何而有生?」

从另一个角度看,相假。相假没有实在,没有实在的生不生?自没有实在,所以不生;他没有实在,所以不生;自他共没有实在的,所以不生。没有实在的,什么道理?因缘生,没有自性,所以没有实在。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能会通。

我举个例子。说我明明看见爸爸、妈妈生小孩子嘛!你怎么说不生?小孩子是不是因缘生?爸爸、妈妈是不是因缘生?什么因缘?都是细胞因缘。因缘生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说起来,依理推寻,爸爸空,妈妈空,小孩子也空。你总不能说,空和空加起来生空吧?谁要是有问题可以提出。

外人提出意见了。他说:我明明看到有所受法嘛!譬如说眼根能见能受,色尘所受;耳根能听能受,声尘所受;鼻根能闻能受,香尘所受;舌根能尝能受,味尘所受;身根能觉能受,触尘所受;意根能知能受,法尘所受。外人说,明明有色声香味触法嘛!你怎么说空呢?

龙树菩萨回答了:

「若有所受法  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  为常为无常」

色声香味触法有一个特性,生灭。色有生灭,声有生灭,香味触法皆有生灭。生就是常,灭就是断,所以他说这个所受法,色声香味触法,堕于断常。

因为色声香味触法所受法,有常有无常嘛!生是常,灭是无常,所以他说:「当知所受法,为常为无常。」

大家如果你有因缘能够听懂这个道理,赶紧慧解立行!因为佛道久远,无常迅速。你这一生转眼就过,来生失掉正念,就危险了。不要每天做些不急之务,要知道为生死大事努力。古德有一句话,生死未了,如丧考妣,悲痛不已!你天天做些无常事情,唉!实在可怜。有一天,无常大鬼到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1

我们现在生活,生活在刀刃上面啊!要知道可怕啊!

所以认清问题,什么是无常?人我是非,无常;名利,无常;财色名食睡,无常。

唉!奉劝各位,切实觉悟。你如果有一点觉悟了,才深知道庆幸!那叫大丈夫。我们努力,努力什么东西?就在这一点。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外人又辩论,就说了:

「所有受法者  不堕于断常

因果相续故  不断亦不常」

「所有受法者」,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堕于断常」,为什么不堕于断常呢?因为「因果相续故」,所以「不断亦不常」。因灭果生,所以不断不常。这首偈是外人所说的。

下面是龙树菩萨破他。

「若因果生灭  相续而不断

灭更不生故  因即为断灭」

「若因果生灭,相续而不断。」假如说因果生灭相续不断的话,「灭更不生故」,灭法不生嘛!好比火灭了不能再烧嘛!「因即为断灭」,你说因灭果生,因灭就是断灭,灭法怎么能生果呢?所以你主张有因果生灭,不对。你的意思是因灭果生,如果因灭了,它和果没有关系嘛!果生不生和它没有关系,那么说因就是断灭,怎么能相续?

下面一偈讲:

「法住于自性  不应有有无

涅槃灭相续  则堕于断灭」

「法住于自性,不应有有无。」法假如住于自性,自性有,「不应有有无」,有无是无常,「不应有有无」就是常。法假使有自性的话,就是常,常边。「涅槃灭相续,则堕于断灭。」怎么叫涅槃呢?不生不灭叫涅槃,不生不灭就没有相续了,没有相续就是断。

你所说的,不过堕于断边、常边就是了。「不应有有无」是常,因为有无是无常嘛!「不应有有无」就是常,涅槃没有相续就是断。

外人执着了,他说初有灭,才有后有生,这就是相续。

下面龙树菩萨回答:

「若初有灭者  则无有后有

初有若不灭  亦无有后有」

「若初有灭者,则无有后有。」一般的观念,人死了投生畜生,人为初有,畜生是后有,这叫受后有。可是初有要是灭了的话,怎么有后有?它灭了嘛!不可能有后有。

外人又说了,后有者,因为初有没灭,才有后有。它后半偈就说:「初有若不灭,亦无有后有。」我问大家,谁懂这个道理?初有不灭,也没有后有,什么原因?譬如说人死投生畜生,人没灭,人没灭还是人啊!怎么有后有呢?

所以灭了没有后有,不灭也没有后有。灭了,灭法不生,不可能有后有。你要是说他初有没灭才有后有,可是初有还没有灭,那还是初有。人死投生畜生,初有没灭还是人,怎么有后有?

《中论》,它不过是文随于义,义随文,文义相随。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不能再讲了。

大家了解这个道理,赶紧慧解立行。时不相待啊!一生转眼就过了。不要认为我年轻,靠不住啊!坟里埋的是死人,不是只埋着老人啊!及早觉悟,及早觉醒。

现在下课!

「若初有灭时  而后有生者

灭时是一有  生时是一有」

外人听说初有灭,没有后有;初有不灭,也没有后有。因为初有灭了,灭法不生,所以没有后有;初有不灭呢,还是初有,当然不是后有。他辩论说了,我说啊!不是初有灭生后有,也不是初有不灭生后有,我的意思是说,初有灭时就生后有。

他是根据什么呢?譬如一粒谷种到田里去,谷烂的时候,芽就生了;芽成熟的时候,稻杆就生了;稻杆渐渐老死了,新谷又生了。所以他主张「灭时后有生」。

龙树菩萨说,假使说初有灭时后有生。那么初有灭了,这个有灭了是一个有,后有生了又是一个有。所以他说,如果照你这么说,灭的时候是一个有,生的时候又是一个有。两个有怎么不对呢?要是两个有,后有生和前有灭,没有关系嘛!

外人就说,我明明看到稻谷烂了芽生,芽成熟了稻杆生,稻杆老死了新谷生。我眼见的嘛!这是说明生和死是一时啊!这个该没疑问的。

龙树菩萨又说了:

「若言于生灭  而谓一时者

则于此阴死  即于此阴生」

要是照你那个说法,生和灭一时俱,那么说起来,你在人的五阴死了,就在人的五阴生,没这个道理的嘛!人死为鬼嘛!没有说,人死还为人的。

讲到这儿,我们先了解,外人错在什么地方?谁知道?他错在有法,堕于有法。堕于有法,不知道两个法─第一个不知道性空,第二个不知道相假。现有是相假,他不知道。

龙树菩萨就用性空、相假破他,大家要掌握这个要点。古德根据这个道理,若以性空破的时候叫夺破,以相假破的时候叫纵破。这好象是吉藏大师说的,吉藏大师发现到这一点。

所以人死为鬼,不可能人死还为人啊!

我们看最后一偈:

「三世中求有  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  何有有相续」

「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这句话要这么说,三世中求「有」的相续不可得。他把它分成两句话讲了。「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为什么说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呢?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我们看看三世有「有」没有?过去世,不可能有有,因为有已经灭了,过去已灭嘛!未来世,有还没有生啊!也不可能有有。那是不是现在世呢?谁知道现在世有没有?一般人迷惑,认为现在世有有。我说现在世没有。你就发生疑问了,不依理推寻。现在怎么成功的呢?是由过去、未来表现出现在来啊!既然现在是过去、未来成的,过去没有,未来没有,没有成现在,现在当然也没有。没有有,怎么能相续呢?所以说,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

或者有人有疑问,说我们命终以后往生西方,那怎么解释?往生西方是空,空是无生。古德有明白这一点的说,往生实无生,无生是往生。你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知道为什么往生实无生,无生是往生。往生证无生法,无生法就是无生。所以古人又说,往生西方,直入无为。

今天这品最后三偈,我们讲到这里,讲完了。

最后他说,三世中没有有,何有有相续?有相续,那是你的错觉,你的见啊!大家要慧解立行,三世中没有,没有相续,你生死,什么生死?你要相信,生死即无生死。生死随业的因缘而有,业性本空由心造。业性本空所以无生死,无生死而落入生死。怎么落入生死?造业。你随着业的因缘流转六道,因为无生死轮回六道,所以常法身常六道。虽然轮回六道,还是法身,常六道常法身。

你初步要信,进一步求解,再慧解立行,以行取证。了生死、成佛道这条路,我记得上次讲过了。

这路怎么走?佛已经告诉我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渐渐地得定。什么定呢?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

你们天天糊涂,天天要求,不得三昧。

我们修念佛定,藉佛功德,藉佛的佛号功德,求得这个定。坏在你寻求上了。初初介尔心没有罪,一寻求,完蛋了!有寻求不断,有两条路:一条清净,一条染污。寻求不断,一定生决定,决定了以后,又出现两条路,染和净。最后等流,你如果修清净法,清净等流,很好!染污等流,就是生死了。

我和大家讲的,大家一起努力,连我也是一样。这里边虽有关卡,只此一钥,虽有关卡,这是一把钥匙。

这三首偈大家还有疑问没有?有疑问的可以提出,你们要彻底了解。

下面我们看︿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大家要是懂了这个道理,这是一条线索,希望大家不要失掉它。抓紧线索,好好办道,苦干一场!

你不相信想一想,你争你夺你求,都和它没有关系。你如果找不到这个线索,那没有话可讲;你找到了,不要失掉它。

我记得那位古德讲的,手把绳头干一场!这是你生死大事!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2

如来品第二十二
 

下面卷四,(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外人就问了,你说一切法空,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佛实在有吧!要不然你怎么学佛呢?如来实在有的,他不空吧!

下面龙树菩萨破他:

「非阴不离阴  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来」

「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这是说如来不是阴,阴是五阴,可是也不离五阴。因为如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五阴是有生灭、来去,所以它不是五阴。可是也不离五阴,五阴以外不能有如来。五阴以外是什么东西?抽象的,所以不离五阴。

这个法你怎么理会呢?谁知道怎么理会呢?怎么非阴不离阴呢?你想一想,运用运用你的脑筋!  




想一想还是不离性空相假啊!随缘无性,非阴;无性随缘,不离五阴。所以他说「此彼不相在」,此是如来,彼是五阴,不相在。你要了解这句话,还要从性空相假去会。

《中论》虽有千言万语,不离其宗啊!如来性空,五阴性空。怎么如来性空呢?不见一切法,即名见佛。五阴,五阴皆空。你这么会的话,就会到了。

还有个会法也可会到,如来不生不灭,五阴生灭。有不生不灭,就没有生灭;有生灭,就没有不生不灭,不相在。

不过,你看经文要文义双会。他这里头虽有其理,没有其文。你会呢,虽然没有其文,要会有其理。要不然的话,就是你的见。

「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这半偈大家都了解了吧!切实了解它。

后面半偈:「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如来不生不灭,五阴生灭,所以他说「如来不有阴」。没有五阴,那里有如来呢?它这个意思,说如来是法身。

经文上有很多地方单提如来的时候是讲法身,譬如说,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来是法身,应供是报身,正遍知是化身。这可能说三身、三德都是它。

「如来不有阴」,换句话说,法身没有生灭。

既然如来不是五阴,抽象的,没有。世间法说抽象,佛法说断灭。如来没有五阴是断灭。他这里有讲出来了,谁看出来了?譬如第一句「非阴不离阴」。随缘无性,非阴;无性随缘,不离阴。这样才不落断灭。

所以看到《中论》经文,要依理推寻;如果不依理推寻,只得文字,不得其意思。

这是第一偈:「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下面看第二偈。

外人主张,他说五阴和合有如来。龙树菩萨就说:

「阴合有如来  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假使说照你的说法,五阴和合有如来,那这如来没有自性,和合才有。可是那不对啊!假使如来没有自性,怎么会因他有呢?因为如来没有自性嘛!

我们为了了解,才举缘起的道理和大家说明。

五阴和合有如来,那就说明五阴没和合的时候没有如来。假如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如来,五阴,色受想行识,色里头没有如来,受里头没有如来,想里头没有,行里头也没有,识里头也没有,那一定的嘛!等着五个和合起来才有。可是五个没有,和合起来怎么会变成有?譬如说,你没有钱,我也没有钱,他也没有钱,你我他和合起来变成有钱,没这个道理。

所以假使五阴和合有如来,他没有自性。如来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空的。如果没有自性,「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如来没有自性是空的,怎么因为他而有呢?

大家运用脑筋,这句话的意思你懂吧?没有自性,空的。怎么他能生空呢?世间人迷惑在这个地方。那是什么东西?相假。执假为真。世间法很多人,不是很多人,全部分人,都迷惑在这个地方。

不相信,我举个例子。男人可以生小孩子吧?不可能。女人可以生小孩子吧?不可能。男女结婚生小孩子,是不是?那么这个小孩子有自性没有?小孩子要是有自性,不必藉爸爸、妈妈的因缘,没有自性是空的,那你上当了!执假为真了。小孩子没有自性是空的,怎么因爸爸、妈妈而生呢?那你受骗了。世间法就是骗你的。

今天讲到这里,时间到了。我本来想再和大家解释解释,没有力气了。

大家看经,记住!得其文义,得其理,那才对。他本来是文随于理,理随于文嘛!得文不得理,不对;得理不得文,也不对;文义相随,那才对。

唉!休息了。

大家看《中论》。

「法若因他生  是即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来」

「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这是从上面来的。上面一偈:「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法要是因他而生,一定没有自性,有自性不必因他而生。所以他说:「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没有自性就是非我。「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因为上面那首偈讲如来是从五阴生的,如果从五阴生的就没有自性了,没有自性就非我。要是非我的话,怎么叫如来呢?

如来是我。如来是什么?涅槃四法,常乐我净,因为如来得大自在,所以是我。众生不得我,众生执我,执着我,不得自在。

假如非我的话,怎么会是如来呢?因他而生,应该是他性啊!怎么是自性?所以法是因他生,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非我。

我们再看下面一首偈,它这个都是有连带关系。

「若无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离自性他性  何名为如来」

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什么原因呢?他性对他性而言也是自性,所以说没有自性,就没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什么叫如来呢?

外人的见解,如来是自性,五阴是他性。「如来非阴不离阴」,所以离开自性、他性,没有如来。这是什么道理呢?大家记住!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有,随缘无性空。引申涵义说起来,以法身望报化是有,以报化望法身是空。所以性空宗讲空,性空。有呢?相假。大家记住这个原则。

这是外人先有意见提出。他说,那么说起来,非阴不离阴是如来,是不是如来不因五阴而有呢?先五阴而存在。这是一般执着有法的错误。

执着有法的,先有甲,不对;先有乙,不对;甲乙同时有,也不对。《中论》就提出「先后共皆无」嘛!

什么道理呢?它对待而立的,对待而立是空的,所以是性空。对待而立,是假的,所以假有。

我们举个例子说。对待西而有东,不对待西,没有所谓东;对待东而有西,不对待东,没有所谓西。这么说起来两种关系,既然东西对待而有,那就是空的,其性本空。要是性不空的话,不对待东也有西,那么西不成立。不对待西也有东,东不成立。说东说西,都是假立,如果执着有法就不对了。如果先有东,那么先有东的时候,一定没有西。不对待西,怎么会有东?如果先有西的话,一定没有东。没有东,怎么有西?先后不成立了。如果东西都有,不成立。东西都有,不成对待啊!它没有,怎么有东西呢?

不相信,我问大家:虚空无量,那里是东?没有所谓东,东是对待西而立的。虚空无量,那里是西?因为西是对待东而立的。虚空无量,可不可能东西都已经有了呢?不可能的嘛!不相信,大家─「先后共」你指出来,它没有的,假立。那个东西之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对待就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大家记住这个要领。我们再看下面。

「若不因五阴  先有如来者

以今受阴故  则说为如来

今实不受阴  更无如来法

若以不受无  今当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无有无受法  而名为如来

若于一异中  如来不可得

五种求亦无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阴  不从自性有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若不因五阴,先有如来者。」不因、不对待五阴而有如来,你可以说:「以今受阴故,则说为如来。」他这是重复外人的意思,下面一偈就破了。

「今实不受阴,更无如来法。」受五阴而有如来,那不对的!如来不受五阴,如来不生不灭,得大自在嘛!也没有如来法。他上一句讲没有五阴,下一句讲没有如来,对待而生,对待生是空的。那么说五阴、说如来,是假的。往下看就明白了。

「若以不受无,今当云何受?」「若以不受」,就是说没有五阴,不受五阴,五阴是受法嘛!那个「无」是什么?指如来讲。「若以不受无」,就是没有五阴,也没有如来,所以说「不受无」。「今当云何受」?如来是受,五阴是受法,没有五阴,没有如来,怎么受呢?

「若其未有受」,假使没有受的话,「所受不名受」。没有受,受是如来,所受是五阴,五阴不能称为受嘛!有如来才叫受嘛!「无有无受法」,这句要搞清!「无有」是无有如来,换句话说,无有受。「无受法」是五阴。换句话说,没有受,也没有受法。所以他说:「无有无受法,而名为如来。」这个叫如来。如来是什么?无有受,无有受法,叫如来。

「若于一异中,如来不可得。」如果说受和受法是一,如来不可得。换句话说,假使如来和五阴是一个,没有如来,如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嘛!他和五阴是一个,五阴有生灭,就没有如来了,所以如来不可得。若如来和五阴差异,如来也不可得,因为如来离五阴是抽象的,抽象是断灭,断灭则无如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2

「五种求亦无」,五种求如来也没有。「云何受中有?」五种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里头没有如来,换句话说,色没有不生不灭,因为色是质碍性嘛!质碍性没有如来。色还有一个说法,变碍性,变动的。受里头有受有不受,也没有不生不灭,也没有如来。想里头取相,没有如来。行里头,造作,没有如来。识是了别,没有如来。如来是对待空,既然对待空,怎么会在受中有呢?

他这一段文是连贯的,我们把它讲完。

受中没有法,接着讲「又所受五阴」,所受是五阴法啊!「不从自性有」,五阴相依而假立。五阴,我们看一看是不是有自性?色是质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相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这五个法,不能分别有。

色不能自立,色一定有领纳才称为色,一定取相才称为色,一定造作才有色,一定了别才称为色,色无自性。

受,领纳相。领纳一定有色体啊!领纳一定取相啊!就是想。领纳就造作嘛!就是行。领纳就了别,就是识。这么说起来,受也没有自性。

再讲想,想是取相相,取相相一定有色,没有色,取什么相?取相一定有受,不受怎么称为取相?取相一定有行,不造作怎么有取相?取相一定是了别,想没有自性。

行,造作相,行一定因色,行一定因受,行一定因想,行一定因了别。

再讲识,识是了别相,没有自性。

谁能讲一讲!五个法,我讲了四个了,谁能讲识没有自性?识是了别,识也没有自性。

你想一想,识是了别相,没有色,了别什么?没有受,怎么了别?没有想,怎么了别?没有行,怎么了别?

所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五阴叫五众,众缘和合,众缘和合都假立。

所以:「又所受五阴,不从自性有。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他性?」要是没有自性,怎么有他性呢?我们讲过,他对他而言也是自啊!没有自性,法不得成立啊!法性空,没有自性,随缘有而假立。随缘还是无性,无性就空,这个空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随缘假立是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大家会,总抓住这个要领。

以上这段文,你先消文。如果他文字你搞错了,你就不清楚了,所以消文释义。可是大家要注意到一点,文义相随。消文必不失其义,如果失其义,那不叫消文,那是死于文下。所以消文必不失其义,不失掉义理。释义必不失其文,因为佛说法都有深义嘛!所以文义相随。所以经上说过,文随于义,义随文。大家看经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一点。

我们再看一偈:

「以如是义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当以空  而说空如来」

「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以相待空、相待假这个道理,相待空就是那个随缘无性,相待假就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我们假说无为;无性随缘,我们假说有为。所以你看经的时候,看到无为法,就想到有为;看到有为法,想到无为。以这种道理─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受是如来,受者是五阴,以相待空、相待假这种道理,所以如来空,五阴也空。你要打转身!如来假、五阴也假。你说如来空,就没有了,断灭!

你说如来空,我问你,何处非如来?你要是说如来有,我问你,何处是如来?

大家听到这地方可能糊涂,我举个例子说。虚空,虚空无形无相就是横遍竖穷,虚空无形无相就是十方,十方就是虚空。你要是说虚空没有,我问你,何处不是虚空?你要是说虚空有,我也问你,何处是虚空?这里是虚空,别处不是虚空吗?

大家懂了这道理,叫「妙湛总持不动尊」。所以我记得有一个老祖师的故事。一个老祖师到一个庙里去,住持问他:「你从那儿来?」他说:「我从不动道场来。」那住持说:「你不动,能到这里来吗?」那祖师回答得好,他说:「我到这里来,难道就动了吗?」就是这个道理了。

「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云何当以空,而说空如来?」你怎么以空、对待空而说空如来呢?空如来那是断灭嘛!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大家看《中论》,︿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空则不可说  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  但以假名说」

「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空怎么不可说呢?空是因缘空,因缘空无自性,无自性所以空。所以空就是因缘,因缘就是有,有就是不空。空既然是因缘,空就是有,所以空不可说。「非空不可说」,非空就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无自性就空,所以非空也不可说。

这首偈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它是离四句。「空则不可说」,离空之一句;「非空不可说」,离有之一句。我们再看后面。

「共不共叵说」,「叵」这个字读「ㄆˇㄛ」,就是「不可」的意思。共不共也不可说,「但以假名说」。

共就是亦空亦非空。亦空亦非空,我们从两方面会:空既然不可说,非空也不可说,当然亦空亦非空也不可说。再一方面会,亦空亦非空是什么呢?一半空,一半非空。一半空,空不可说;一半非空,非空不可说。还是不可说。共不可说。

不共呢?就是非空非非空。你说它是空嘛!空就是因缘有。你说它有嘛!有是因缘空。这么说起来,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所以非空不可说;有就是空,空不可说。

因为什么原因?有不可说,它是空嘛!非空不可说,非空是有,有就是空,当然非空不可说。空和非空都不可说,离四句。

讲明白一点,离空之一句,又离有之一句,离亦空亦有一句,离非空非有一句,这是出那离四句了。后面那一句就讲明白了。

离四句大家还记得吧!这首偈谁听不懂可以问。那一句不懂?〈问:非空非非空?〉非空是不是有啊?非空就是有,有不可说吧!非非空就是空,空不可说吧!还是前面那一句话,它反复地说,听懂了吧?非空就是有,有不可说;非非空就是空,空不可说。这首偈讲离四句。

以下这首偈:

「寂灭相中无  常无常等四

寂灭相中无  边无边等四」

「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就是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无相,称为寂灭相。实相里头没有常、无常等四句。这是说离四句的来源。

外道说,世间和我有常、无常等四句。这里要注意到,是外道说的,不是外人说的。外人说,三乘都有;外道说,三乘没有。他说世间和我,我是什么?还记得吧?我就是如来嘛!以前不是讲过吗?外道执着世间和我有常、有无常,这两句了;有亦常亦无常,三句了;有非常非无常,四句。实相里头没有。

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无生无灭是常,生灭是无常。无生无灭是如来,生灭是五阴。如来是寂灭相,五阴是世间,外道说世间和我都是常。那么我们根据前面就知道,生灭就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就是生灭。这么说起来,无性无生无灭,随缘有生灭。无性就是随缘,随缘就是无性。无生无灭就是生灭,所以离常一句;无常是生灭,生灭就是无生无灭,离无常一句。

这两句听明白了以后,后面两句容易懂。既然离常、离无常,当然也离亦常亦无常,离非常非无常。你脑筋活一点就知道。非常就是无常嘛!非无常就是常嘛!既然离常、离无常,它当然也离非常非无常了。大家的脑筋要活动起来,你要是只从文字上看,解不开这个疙瘩。

所以他说「寂灭相中无」,就换句话说,实相中没有常、无常等四。实相中没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寂灭相中无」,实相中也没有,「边无边等四」。外道执着世间和我有边,有一种执着没有边,有人执着也有边也无边,有人执着非有边非无边。这是当时外道执着的四句。实相中没有这四句。

譬如世间有生有灭,可是生灭,不断才有生灭,如果断了的话就没有生灭了,所以说有不断才有生灭。可是我们明白,那个不断不生也不灭。生它就断了,灭它就断了。它既然不断,当然不生也不灭了。不断就是生灭,生灭就是不断。生灭有边,不断没有边。既然有不断才有生灭,那么生灭全体都是不断。大家懂得意思吧?换句话说,生灭全体都是不生不灭。

大家脑筋冷静一点!有生灭才有不断,换句话说,不断全体都是生灭。再换句话说,那个不断全体就是生灭相续。

所以他说「寂灭相中无」,实相中没有常、无常等四,没有常、无常四句。这是离常一句,离无常两句,离亦常亦无常三句,离非常非无常四句,还是离四句。

按照实相会的话,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无相就是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无相。无相是常,无不相是无常。你会到了没有?常不是定常,因为无相就是无不相嘛!无常不是定无常,因为无不相就是那个相,相即无相。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和我都是一样。

「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实相无相,没有边;实相无不相,就有边。实相无不相就是无相,实相无相就是无不相。实相无相,离边一句;实相无不相,离无边一句。这两句懂了以后,就懂离边无边当然也离亦边亦无边,离非边非无边。这个很费脑筋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2

〈问:什么是边?〉边是边际,你活一百岁到边了。

外人就问了。大家要知道,外人和外道不同。外人,三乘人都包括,不会实相理的,声闻、缘觉、菩萨都可说外人,理外凡夫。外道不同,执着邪说。他问,要是照你那么说,就没有如来了?

龙树菩萨回答说: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说没有如来,那是邪见。

如来,经上有很多解释。无来无去,要是具足说,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而无来,去而无去。还有的经上说「乘如实道而来」,也是一个意思。「如」是不二不异,虽有来去,不二不异,来而无来,去而无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如实道那个「实」就是无来无去。拿性空宗说起来,无来无去,性空;来而无来,去而无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相假。那么我们知道了,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无来无去就是来去,来去就是无来无去,不二不别,不二不别称为如。实在说,无来无去称为实,这就是所谓「乘如实道而来」了。

没有如来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没有如来,偏一边叫边见。所以他说:「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来就是实相。所以如来寂灭相,你说他没有,不对!你说他有,「分别有」,「亦非」,也不对。

这首偈大家都明白了吧!有不明白的可举手。我们再看下一偈: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性空是性,思惟是取相。不相信大家考虑考虑,思惟思惟,不离相。取相,取三种相。言语相,他说的对不对啊?取言语相。文字相,看书上这道理是什么意思。取心缘相,心里思惟。离开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你找你的思惟在那里?没有。

大家要注意到,你如果取着言语相,你要考虑,有毛病、有过错;取着文字相,有过错;取着心缘相,有过错。所以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因为思惟取相嘛!唯识宗他说取相人是什么?大家知道叫什么?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取相。你如果取着言语相,考虑可能落入遍计执;取着文字相,可能落入遍计执;取着心缘相,可能落入遍计执。性空中没有。大家说性空里有相没有?我问大家,认为性空中没有相的举手?认为性空中有相的举手?大家要会到,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相即无相说性空,无相即相说相假。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如来灭度以后,众生取着于相了,所以分别于有无。分别有无就是取相。你说空,取着空相;说有,取着有相。

所以我刚才问大家,性空中有相没相?你要假使说无相,你着于无相;你要是说有相,着于有相。你想没想到?着于无相还是相啊!如来灭度以后,大家取相才分别有无。

还几分钟?我们看还能不能再讲一偈。

大家知道,怎么叫成佛?证得实相,证得实相叫成佛。证得实相无相,具一切智;证得实相无不相,具道种智;证得无相即相、相即无相,叫一切种智。所以证得实相,就叫成佛。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来没有戏论,什么是戏论呢?有言无实。你如果取着言语相,就是有言无实。根据他论文上,我们看戏论是什么?有、无、也有也无、非有非无,皆戏论。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戏论。边、无边、也有边也无边、非有边非无边,戏论。如来没有这些戏论。而人呢?生戏论,造作。我们知道,空就是不空,不空即空。你要是执着空一句,不会到空就是不空,有言无实,戏论。你执着不空一句,不知道不空就是空,有言无实,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慧眼,什么是慧眼?五眼里头,二乘也具慧眼,不是佛的慧眼,这边破慧眼是破佛的慧眼。佛于一知一切,于一切知一;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空知无量,知道那个空就是无量,他不执着空。于无量知空,知道无量就是空,不着于有。着于空,是着于无为;着于有,是着于有为。如果不见有为,不见无为,不见一切法,叫慧眼。戏论呢?破慧眼。戏论是遍计执嘛!执着于空,执着于不空。既然破慧眼了,不见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所以说「是皆不见佛」。所以这些人都不能见如来。佛就是如来,如来是佛的法身。

我们上次和大家讲过,经上常说如来、应供、正遍知,那是说佛的三身三德。如来,法身;应供,报身;正遍知,化身。

好!现在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如来品﹀最后一偈: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这是说实相法,实相无相。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间法,总说就是实相无不相;分别说,世间法就是五阴。《心经》上说,五阴皆空,空就是无相,他说这个道理。「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所有性就是空,就是性空宗所说的性空。如来所有性,无性,性空。世间性呢?还是性空,无性。他这儿说实相无相,如来是实相,实相无相,所以如来所有性是性空。世间是实相,诸法实相。一切世间法皆是实相,实相无相。大家记住!诸法实相就是实相诸法。诸法实相是从诸法说到性空,实相诸法是性空说到诸法。所以他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都是无性。

下面就直说了。「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我们就看出来了,这句偈不过讲到实相无相,如来性空,世间亦性空。

今天这一品讲完了。大家对这一品有问题没有?没有问题,我们看下一品。

他这首偈讲了一半,你要以理会。他仅仅讲实相无相,还有一半,实相无不相,他没讲。他没讲,你要会到。实相无相,是佛法身,法身叫如来。实相无不相,是佛报身、化身。报身、化身应世间而出,所以说佛成无上道的时候叫「应等正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4

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现在我们看︿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外人说:你说一切法空,不对!世间有很多说明不空,贪瞋痴不空吧!所以他说:

「从忆想分别  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  皆从众缘生」

我们先了解他的意思。他说,世间的贪瞋痴,从忆想分别所生,都是从净不净颠倒所生的。于净执着不净,颠倒!于不净执着净,也是颠倒。这个净和不净是众多因缘,所以皆从众缘生。

现在我们再回头讲他的意思。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贪恚痴,从忆想分别,愈忆想愈糟糕!因为有很多事情,愈想愈伤心,那就是忆想。还有很多事情,愈想愈生气。忆想就是分别,如果不分别是什么?谁知道?《大宝积经》和《三戒经》都讲过,无分别叫安隐,安隐就是涅槃。分别产生两种法─生死法,落入生死所以不得涅槃。这是我们先讲忆想分别的过错。

不分别,没有贪;不分别,没有恚;不分别,没有痴。忆想是它的增上缘。你们要记住!千万不要用忆想。譬如好赌的人,本来不分别的时候,他忘记了。一起分别心,记起赌钱来了。刚一起来还不要紧,忆想就糟糕了,愈想愈想赌,愈想愈忍不住,结果跑去赌钱了。所以贪恚痴,分别是它的因缘,忆想是它的增上缘。

忆想分别,分别什么东西呢?净不净颠倒。于净法,他认为不净,颠倒!举譬喻说,你说:「你不要赌钱了,在家好好念佛。」念佛是净法,他不相信,他于净法执着不净,颠倒!赌钱,不净法,他把赌钱执着为净法,颠倒!所以净不净颠倒,这一切生贪恚痴,都从众因缘生的,所以皆从众缘生。

以下这首偈是龙树菩萨回答,这个回答是用破法。我看大家知道不知道?他说:

「若因净不净  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  故烦恼无实」

他说,因净不净颠倒,生了三毒,三毒就是贪恚痴。三毒即无性,它从净不净因缘生的嘛!所以无自性。三毒是烦恼,三毒无性故烦恼无实,烦恼无自性。

谁看出来他这个破法,吉藏大师判为什么破?这是纵破。要是详细分别呢,无性以后,说到烦恼无实,夺破。所以大家看经要消文释义,不入义理,你不知道。

龙树菩萨说,如果按照你那个说法,因为净不净颠倒生的贪恚痴,那么贪恚痴皆无自性啊!既然无自性,是空的,所以烦恼非实。这是龙树菩萨破他。

以下龙树菩萨申论,根据义理申论这个道理。

「我法有以无  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  有无亦不成」

「我法有以无,是事终不成。」这半偈我们先讲。「我法有以无」,这个「以」好象应该是「与」。我法就是我,我这个法,有也不生贪恚痴,无也不生贪恚痴。如果我法有,有是自在啊!可以自己作得了主,它怎么起贪恚痴呢?好赌的人赌钱,自己作不了主。如果自己能作得了主,他不赌了。所以有我不生贪恚痴。假使无我呢?也不生贪恚痴。无我的话,谁生贪恚痴?所以我这个法,有和无皆不生贪恚痴。没有贪恚痴,没有烦恼,烦恼无实。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无我,那个烦恼也不成立,就是说无我的话,贪恚痴也不成立。无我,谁贪?谁恚?谁痴?所以假使无我,贪恚痴不成立嘛!

以下龙树菩萨申述理由:

「谁有此烦恼  是即为不成

若离是而有  烦恼则无属」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这是说无我的话,谁有这个烦恼?所以贪恚痴是我生贪啊!没有我,谁生贪?我生恚,没有我,谁生恚?愚痴,我愚痴,假使无我,谁愚痴?那么不就是落空了吗?所以他说:「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不成立嘛!

「若离是而有,烦恼则无属。」如果离开我而有贪恚痴,那这个贪恚痴没有在处了─则无属。贪是贪属于我,恚是恚属于我,痴是痴属于我。没有我,那有所属呢?

以下还是申述理由。这个世间法叫「引申含义」。

「如身见五种  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身见是五阴身心,五阴和合为我,所以身见也名之为我见。可是在五种里头找不到它,找不到我。五种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我们都知道,五阴和合而有我,这说明不和合没有我。所以在色里求我,求不到,它没有我嘛!因为它五个法和合才假设有我。

如果色法里有我,那么山河大地皆是我,山河大地没有我,说明色法无我。假使受有我,那么打你我也疼,没这个道理的。如果受有我,释迦牟尼佛成佛,我们也成佛,没这个道理。想里头无我,想里要是有我的话,不必等五阴和合了。行里头也没有我。行里有我,你偷东西,我也跟着判刑;你行善,我也跟着升天。不是的。你行归你的,我行归我的,所以行里没有我。识里头没有我,识里要是有我的话,学校考试都考一样了,你知道我也知道,你考第一,我也考第一,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里头都没有我,所以他说「求之不可得」。

我讲,还是我的东西。你会到,才是你的。大家都会到了没有?

「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这一句「烦恼于」,那个「于」我想可能错了。「于」是当「与」,同那个「与」,我们不敢讲,不过我们认为有这点。他是说「烦恼『和』垢心」。不过要是按照他的讲法也可通。他的讲法是烦恼对于垢心,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文字有错误。烦恼和垢心,五求亦不得,在色受想行识五种求烦恼垢心,也没有。

我们举个例子说。色法里头没有贪恚痴。什么原因呢?贪恚痴,是我生贪恚痴。如果色法有,应该色贪恚痴,色法贪恚痴我啊!对我起贪啊!色法里头没有贪恚痴,是我对色法起贪恚痴嘛!受法里头也没有,因为无我,那有受呢?如果受法里头有贪恚痴,没有我,那和我没有关系嘛!想也没有,没有我,那有想?那想是凭空的,离开我是如幻如化的。行也是一样,没有贪恚痴。犯罪是我犯罪啊!没有我,谁犯罪?那么有犯罪没有我,讲不通的嘛!了别识也没有贪恚痴。

在色受想行识中求不到我,没有我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没有烦恼。所以上半偈:「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偏重于说无我。下半偈:「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偏重于说烦恼,说贪恚痴。

大家对以上所讲的,有问题没有?〈问:第三首偈:我法有以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我有或者无都不能成立烦恼,所以「是事终不成」。没有我,谁生烦恼?烦恼是不是不成啊?假如有我,我作主啊!我作主,自然没有烦恼。起烦恼的时候,我作不了主了!所以有我、无我皆不能起烦恼。

好了!我们今天该休息了,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颠倒品﹀。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诸烦恼」

外人认为对净不净生颠倒,因为颠倒生贪恚痴烦恼。

龙树菩萨就说了,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啊!怎么无自性呢?对净执着不净叫颠倒,对不净执着为净叫颠倒。既然对净执着为不净,那个不净是虚妄的,虚妄不是实有啊!不是实有就没有自性。如果说对净执着为不净,那个不净是真实,它是真实的,就不颠倒啊!他既然是颠倒就没有自性。对不净你虚妄执着为净,就是颠倒,这个颠倒没有自性,不真实。既然净、不净、颠倒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怎么能生烦恼?所以他说,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虚妄的。

「云何因此二,而生诸烦恼?」怎么会因这两种虚妄颠倒而生诸烦恼?它本身是虚妄没有自性,怎么生贪的烦恼呢?

这一偈大家都听懂了吧?有疑问的没有?没疑问,我们看下面一偈。

下面这一偈,外人辩论说:

「色声香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啊!「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色声香味触法生的烦恼。三毒就是贪恚痴,贪恚痴就是烦恼,六尘是贪恚痴的根本,由六尘而生的。这是外人的意见。

我们看龙树菩萨怎么破他。龙树菩萨破他,大家要知道,还是用无自性。无自性就性空,性是空的,色声香味触法现的相是假的。他还是站在这个立场破他。龙树菩萨说:

「色声香味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炎梦  如干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  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  亦如镜中像」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空如炎梦」,都是性空的。炎是阳焰,晴天的时候在平原里看见好象是水一样,那叫阳焰。好比阳焰,好比作梦一样。「如干闼婆城」,干闼婆城好比海市蜃楼。这一些似有而实无。阳焰看着似乎有水,而实在没有水;作梦梦见有这个事情,似乎是有,实在是没有;干闼婆城,海市蜃楼,看着好象是有,实在没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4

譬如说,天上出现的虹,七彩色看着似乎是有,实在是没有。这是什么道理?看着是有,相假;实在没有,性空。为什么相假性空?

下面他讲:「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虚妄的,怎么会有净、有不净呢?譬如你照镜子,镜子有人,似有而实无。譬如照镜子里脸上有灰,你擦镜子擦不掉,他是假相嘛!

这色声香味触法「犹如幻化人」,本身如幻如化的。「亦如镜中像」,如镜子里头照的像一样。什么原因呢?色声香味触法皆无自性,所以性空。现的相,现的色声香味触法相皆是因缘生,都是假的。

我们现在分析分析这六种。色,要见有色,见有色这个色要有根、识和色和合才能见。既然需要根、识和合,色本身没有见的自性。色无自性,不是实在的。大家把脑筋活动起来,你无量劫来迷于生死,就是执着,今后要觉悟。声也是一样,声可以听到,可是它需要和耳根、耳识和合才能听到,没有自性。

现在我问大家,香尘怎么没有自性?需要和鼻根、鼻识和合,因缘所生法。味尘怎么没有自性呢?你想一想,它需要和舌根、舌识和合。这杯水很甜,你不喝知不知道?它没有,非要舌根、舌识和合才有,才知道。触尘也是一样,要身根、身识和合,没有自性。我不碰你,你没有感觉,一定是我碰你才有触的感觉。法尘也是一样,要和意根、意识和合。

谈到这个法尘,大家要知道,在三世里头,法尘只管过去、未来,不管现在,那叫法。他管过去、未来,不管现在,不是没有现在。也有,你要依理推寻。怎么体会那个法呢?譬如五根对现在,不对过去、未来,眼只能见现在,它不见过去,不见未来。耳朵也是管现在,听现在的声音,不听过去、未来。鼻根的闻香也是一样,现在有香味才可闻到,过去香味闻不到,未来香味也闻不到。舌根也是一样,现在吃饭可以饱,过去不饱现在,未来不饱现在。身根也是一样,我现在碰你,你现在知道。过去你感觉不到,未来的感觉不到。

意根不同,它不对现在,对过去、未来。它对现在就麻烦了,瞎子看不见,要是他意根对现在的话,应该还看见,他有意嘛!瞎子应该还看到,他有意根可以看到。他不对现在嘛!聋子有意根,不对现在。这是六根有一点点小差别。可是意根还有一点点现在的,譬如这个人半路瞎了,他还知道这个事情,这个东西什么样子的,他能记起来。如果一个人生聋、生瞎,难以教育,他意根里没有这个印象,你告诉他什么样子,那很困难。这是依理推寻。你们都听懂听不懂啊?

现在我们再看他的偈,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都是空的,性空。大家不要偏执于空,他是性空,相不空,它有这个相。可是不空的这个相,假的,因缘和合而现的。法非和合不和合。法非和合,说它性空边;非不和合,说它相假边。你如果执着定空、定有,那叫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性空、相假,这六种当中怎么会有净不净呢?没有净,没有不净,怎么会有颠倒呢?

净和不净,你会一会,它性是空的,有净有不净没有?再会一会,净和不净,相是假的,有没有?你如果这么会,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所以这六种当中啊!犹如幻化人,也如镜中像。看电影,萤幕上有人,那是假的。电影一散,空的,没有自性。如果电影的人有自性的话,就不得了了。所以说,他讲炎、梦、干闼婆城、幻化、镜中像,都是从相假边说。相假边还归性空。

如果你看到相是假的,会到性是空的,叫见性。如果你会到一切事相都性空,见性以后,接近佛道了,接近了生死。如果你还执着一切事相是真的,那叫生死流。大家都往这儿用功,这是很难的事情,非有大根机、大智慧才行。

大家知道性空,知道相假,可是千万不要偏。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一偏就不对了。如果偏于性空,落断边;偏于相假,落常边。

我们看下面一偈:

「不因于净相  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  是故无不净」

这净和不净对待假立,因为对待净才有不净。譬如说你衣服脏了,它对待那干净立的,没有干净,没有清净,就没有不净。既然对待假立,立的相假。既然对待立,它对待空。对净立不净,不净是空的;对不净立净,净也是空的。你想一想!所以他说:「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既然因净才有不净,那个不净没有自性啊!因净而立嘛!不净是因净而立的,没有自性。既然不净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没有不净啊!

这一偈懂了以后,以下就好懂了。下面一偈:

「不因于不净  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  是故无有净」

「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因不净才有净的观念,既然「因不净有净」,那这个净没有自性啊!「是故无有净」。

他这个原则还是从无自性讲起。无自性是什么呢?无有定法。无有定法就无自性了,空就无自性了。这个道理怎么会入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自然会得到。如果取相,就相隔千万亿里了。

所以他这两首偈同时而说。「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不净没有自性。「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因不净有净,是故无有净。」

会入这个道理有一个要点,你从一切法无自性着手。有人说,一切法无自性是中道,差一点点。真正会到中道,没这个次第。

下面他讲,烦恼从这儿生,这个都是性空、相假的。所以他说:

「若无有净者  何由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  何由而有恚」

「若无有净者,何由而有贪?」贪,贪于净啊!「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瞋恚,是瞋恚那个不净啊!既然没有净,怎么会有贪?瞋恚是瞋恚于不净啊!既然没有不净,怎么有瞋恚?他这一层一层地说。

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再讲一偈。

外人又辩论了。他说,经上佛说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于常执着无常,颠倒;于常知道是常,不颠倒。于乐执着为苦,颠倒;于乐知道是乐,不颠倒。于我执着无我,颠倒;于我知道是我,不颠倒。于净执着不净,颠倒;于净知道是净,不颠倒。反过来也是一样,于无常执着于常,颠倒;于无常知道无常,不颠倒。其余的乐我净也是一样。这不明明说有颠倒,有不颠倒嘛!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龙树菩萨说:

「于无常着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于无常着常,是则名颠倒。」可是:「空中无有常,何处有常倒?」外人落于有法,他执着有颠倒,有不颠倒。可是空性当中没有常,既然没有常,怎么有常的颠倒呢?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我考一考大家,大家说有颠倒没有?惠谦讲!你说有没有颠倒?

〈谦师:约法来讲,没有颠倒;约众生的情见,有颠倒。〉

无性随缘,有颠倒不颠倒;随缘无性,没有颠倒不颠倒。无性随缘,他从相假边破,叫纵破;随缘无性,他从性空方面破,叫夺破。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可以休息了!

你们记住!有一句话,无性随缘有,随缘无性空。记住这句话,这叫出没两边。对方说空,你说无性随缘有嘛!对方说有,你说随缘无性空嘛!这就是出没两边。

现在下课!

「若于无常中  着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观颠倒品﹀。「若于无常中,着无常非倒。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上面那一偈讲的是:「于无常着常,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有常,何处有常倒?」这两偈都是讲实相。实相无相就是一法不立,一法不立是从性空边讲,就是真空。

若于无常中着无常就非倒,不颠倒。可是性空之中没有无常,既然没有无常,那有非颠倒呢?实相里头没有常,没有无常。要是无常你着于无常,它就不是颠倒。可是也没有不颠倒,空中本来无一物嘛!

他这两偈说的一法不立,性空中一法不立。既然一法不立,没有常、没有无常,没有颠倒、没有不颠倒。

后面他讲一法不舍。随染缘就有颠倒,就有不颠倒,那是相假。

三论宗所说的性空,就是实相无相;三论宗所说的相假,就是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一法不立;实相无不相,一法不舍。一法不立,般若经说性空,真空;一法不舍,般若经所说就是妙有。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怎么会呢?不可住着于定法。你如果着于有法,实相一法不立;你如果着于空法,实相一法不舍。没有决定。没有决定的法怎么会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要是归到念佛法门,怎么能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么修就会到了。

所以他说:「若于无常中,着无常非倒。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大家着眼点,他错在一个「着」字上,住着。你如果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犯这个过错了。

这一偈,大家都懂了吧?再看下面。

「可着著者着  及所用着法

是皆寂灭相  云何而有着」

可着是法,总说是法,如果分别说是六尘。再明白一点儿讲,可着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可着。我们想通这一点就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著者是人,人是能着,可着、著者,明白一点讲,人法一对。「可着著者着」,着是什么呢?造作的业。「及所用着法」,所用着法是什么?所用的事相。

我举例子说吧!可着,钞票,色尘嘛!著者,是人。这个「人」就是我,我们说可着、著者,人法一对,也可说是我法一对。那个「着」是造的业。造的业是什么?我看到钞票想偷,实行偷法就是着了。「及所用着法」,所用着法是什么?我想偷人的钞票,假装好人混在里面去,借机会去偷,就是所用的着法了。这个都是名相分析,大家懂不懂?

可是:「可着著者着,及所用着法,是皆寂灭相。」寂灭相是实相。实相无相,本来寂灭;实相无不相,虽然现无不相,都是假相,还是本来寂灭。所以实相称为寂灭相。既然性空、相假是实相,「云何而有着?」怎么有着呢?这个着,他是略说;这个着,具体应该说就是「可着著者着,及所用诸法」。略说叫「着」。

大家知道,寂灭相本来寂灭,怎么会呢?它是实相,实相无不相,寂灭,它是假嘛!实相无相,还是寂灭。你怎么会呢?心无所住,就会到它了。你怎么不犯错误呢?我问大家,有谁知道?〈答:心无所住就不会犯了!〉欸!对了,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没有过错了。

下面一偈:

「若无有着法  言邪是颠倒

言正不颠倒  谁有如是事」

「若无有着法」,这个他是略说,简略地说是「无有着法」,具体说「无有着法,无有着,无有著者,无有可着」。应该这么说,他简略了,仅仅说一个着法。

「若无有着法,言邪是颠倒。」邪见所以是颠倒。「言正不颠倒」,正见是不颠倒。「谁有如是事?」没有能着之人,没有可着之法,那有这种事?禅宗有一句话,到了这个地步叫一丝不挂,一尘不染,那才对。你要是有邪,有一物,你心中有一物,有一个邪;你有正,还是有一物。

如果心中无一物的话,无邪无正。这是对法认识到一半。

我说一句话,大家思考思考,回答回答这个问题。他这个偈的意思,无邪无正。我和他相反,我说有邪有正。

不过,我先告诉大家,我没讲错,绝对对!有谁知道?〈答:无一物说无邪无正,无一物也无,所以有邪有正。〉欸!随缘无性无邪无正,你那么会叫见性,它性空嘛!我说的有邪有正,是无性随缘。

他从性空方面讲,我从妙有方面讲,没有错。因为性空就是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嘛!妙有就是真空嘛!实相无相就是实相无不相嘛!实相无不相就是实相无相。要不然的话,你错误在一点上了,心有所住,糟糕了!心无所住,不住有相,实相无相嘛!也不住无相,实相无不相嘛!还是一个东西,五个手指头就是拳,拳就是五个手指头。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5

所以:「若无有着法,言邪是颠倒,言正不颠倒,谁有如是事?」还是心有所住,所以说不对。

〈问:师父!可着跟所着法有什么不同?〉

师:可着就是所着,可着就是所,著者就是能,能所一对嘛!

〈问:那下一对怎么说,所是动词,所着法是名词。〉

师:这个不分动名词,八大词用不上。

〈问:下面那两个跟上面那两个有什么不同?〉

「可着」是法,「著者」是人,人法皆空,你懂不懂?下面那个「着」是造的业。大家脑筋要清楚,「所用着法」是所用的事相。譬如钞票是可着,我想偷,我是著者,开始偷叫着。

八大词用不上,告诉你了嘛!一切名相皆是假嘛!你世间法着太深!心无所住,我告诉你了嘛!

你们脑筋不清楚,我告诉你们一个办法││拜佛、念佛。拜佛、念佛、持戒,慢慢地有五个法要远离,忧、苦、喜、乐、舍。忧苦喜乐舍根本是在我,我念太重,永远迷惑。修定远离忧苦喜乐舍,逐渐清楚了,脑筋就细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

「有倒不生倒  无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生

若于颠倒时  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  谁生于颠倒」

你脑筋要清净,要不然愈听愈糊涂。「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大家首先要分清,他从法方面说。法要是颠倒了,不再生倒,已经颠倒了嘛!「无倒」,他根本不倒,怎么有倒呢?这是法方面说。

「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谁看出来这是从那方面说?〈答:从人方面。〉欸!这还是人法一对嘛!这个人是倒者,他已经颠倒了,怎么还生倒呢?「不倒亦不生」,这个人不颠倒,怎么生颠倒?

这一偈你仔细想,想清了,我们再讲下面的。

我再讲一遍。这个法,「有倒不生倒」,已经颠倒了,不能再生倒了。「无倒不生倒」,根本不颠倒,怎么说有倒呢?这讲法。「倒者不生倒」,人已经颠倒了,不再生颠倒。「不倒亦不生」,他根本不颠倒嘛!怎么说颠倒法、颠倒人?

「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颠倒时怎么讲呢?一半有倒,一半不颠倒,叫颠倒时。既然颠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也不倒,所以,一半一半还是不生倒。

我举了很多次例子,好比说你没有钱,我没有钱,我们两个加起来,还是没有钱啊!有谁不懂?所以就和他讲「汝可自观察」,你观察观察!「谁生于颠倒?」

〈问:颠倒时亦不生颠倒是什么意思?〉

师:已经颠倒了,怎么再生呢?

〈问:怎么说一半呢?〉

师:颠倒一半,不颠倒一半,叫颠倒时。

〈问:那是一半醒,一半颠倒?〉

那不对啊!一半颠倒,不再生倒了;要是不颠倒,根本没有颠倒,那有颠倒?你善自思惟!

所以说:「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他的着眼点、重点,你往那儿看呢?看到那个「生」的地方。佛说无生法吧!既然佛说无生法,生颠倒是生,生不颠倒还是生,无生法没有生颠倒,没有生不颠倒。

所以,大家持戒到了程度的时候,慢慢一定进入忧苦喜乐舍逐渐轻,脑筋就清楚了。你们还一心的起我见,当然迷惑了。

我们再讲一偈就下课了。

外人的意思是说,你说的无生法,那么这个无生是有啊!有个不生啊!颠倒不生,不颠倒也不生。实相无相,不生;实相无不相,还是不生。这个不生是有吧!这是外人的意见,他的辩论。

龙树菩萨回答说:

「诸颠倒不生  云何有此义

无有颠倒故  何有颠倒者」

「诸颠倒不生,云何有此义?」这个大家一看就知道,他重述外人的意见。「无有颠倒故,何有颠倒者?」那不对啊!我们讲过嘛!心无所住嘛!无生法嘛!颠倒不生,不颠倒也不生,你的心要不住于不颠倒,也不住于颠倒,心无所住。

外人有所住,他说不生法是有。我分析分析看对不对。如果说没有那个颠倒啊!就没颠倒者,颠倒者是人。没有颠倒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迷惑众生。没有迷惑众生,都是佛,那何必佛度众生呢?没有颠倒者,何必佛度众生?你在娑婆颠倒,念佛求生西方,生到西方不颠倒。要是没有颠倒众生,谁生西方?

龙树菩萨思想非常细腻。要是按照一般粗心大意的就会不到,要心细。

这一偈大家懂了吧!换句话说,你说有颠倒不对,没有颠倒也不对,心有所住嘛!实相无相,就没有颠倒、没有不颠倒。实相无不相,就有颠倒、有不颠倒。有颠倒、有不颠倒叫俗谛,没有颠倒、没有不颠倒叫真谛。一切法门多从俗谛边说,譬如我们修净土就是俗谛方面说。

大家有问题的可以问!

所以,你不懂,没有开智慧。要想开智慧,首先要持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嘛!持戒到了程度的时候,它生定了。生定以后,慢慢逐渐逐渐发现自己忧慢慢减少。有喜了,再修行,喜也慢慢减少。知苦了,再修行,苦也慢慢减少。唯有乐了,三禅了。以后一切舍念干净,到四禅。你修,不下苦功夫,难得这个成果。

现在我们时间到了,下课!

「若常我乐净  而是实有者

是常我乐净  则非是颠倒

若常我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这段文以后大家要特别注意,你要是不注意,就把他的论文解错了。

他这是根据上文来的,我们先看上文。因为外人说常乐我净产生八颠倒:于常执无常,于无常执常;于乐执苦,于苦执乐;于我执无我,于无我执我;于净执不净,于不净执净。常乐我净,这么合起来产生八种颠倒。龙树菩萨他曾经破他,他说:「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从上面解下来,我们才能了解他文字的意思。

如果常我乐净实有的,那常我乐净就不生颠倒。如果常我乐净而实无有,没有常我乐净,那么,不对常,没有无常;不对我,没有无我;不对乐,没有苦;不对净,没有不净。所以无常、苦、无我、不净这四种,也应该没有。无常苦没有是什么?没有颠倒。他这证明他上面说的,颠倒不生,没有颠倒。换句话说,于诸法空性当中,没有常我乐净,没有无常无我苦不净,颠倒这个东西啊!没有生,没有不生。

大家仔细思惟,有没有不懂这意思的?那我们就看下面的。下面这一颂很容易搞错了。

「如是颠倒灭  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  诸行等亦灭」

这一颂不注意的话,很容易搞错了。诸法空性当中没有生没有灭,他这一颂是纵破,你假使直接解就错了。

他的意思是说,你说颠倒灭,不对!颠倒没有灭,因为空性当中无生无灭嘛!他上面好象也说过了,颠倒法、颠倒人,没有颠倒法就没有颠倒人,没有颠倒人,何必佛度众生?如果你看的,颠倒如果灭的话,无明也灭,那很对!那正错了。

不相信我们分析分析!「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如果颠倒灭的话,无明则也灭,可是《心经》说得明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换个方式讲,就是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灭。如果无明灭的话,「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无明灭了,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这是不对的。你不要搞糊涂了。《心经》不是讲过了吗?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嘛!

这个地方大家容易糊涂了。你假使差一点点,就把《中论》的意思会错。如果无明灭了,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灭。

大家知道,经上说过,知十二因缘就知法,知法即见佛。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一直到老死,这是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识灭,一直到老死灭,叫还灭十二因缘。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灭即无灭,无灭即灭││这是二谛。

生灭十二因缘是什么谛,谁知道?世俗谛。还灭十二因缘是什么谛?第一义谛。你不能说它是定生,生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既然无自性,就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灭不能说定灭,灭是因缘灭,因缘灭无自性,灭而无灭,无灭而灭。

我不是和大家讲过了吗?十二因缘里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

这个地方,很容易使人搞错了。大家清楚了没有?十二因缘是佛性,你说它定灭,灭了佛性,不对。怎么知道十二因缘是佛性呢?《大般涅槃经》说过,十二因缘有四种观智:下智是声闻人,中智是缘觉人,上智是菩萨,上上智是佛。声闻以下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人以中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以上智观十二因缘,见佛性不了了,得十住地。佛以上上智观十二因缘,见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根据他这段经文,我们还可以知道一点东西。原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性,在众生边说是佛性,在佛边说就是佛。怎么在众生边说是佛性呢?不具功德。佛具足功德,所以是佛。好比说井里有水,你看见水,不能解渴,不具功德。你看见了,非用绳子、罐子打上来,功德具足了,才解渴了。

我们把这一颂的意思再讲一遍。如果照你的说法,有颠倒生,就有颠倒灭,如果颠倒灭的话,无明则灭。经上明明说没有无明灭,空性当中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灭。无明灭的话,没有众生,假使无明灭的话,诸行一直到老死也都灭,那就没有众生了,何必佛度众生?

这一颂你不留神,就搞错!一搞错了,前后不对,前面也不对,后面也不对。这一颂,大家掌握住要点,他是讲性空。《心经》说过,是故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你就懂这一偈了。

如果直接按照文字讲,你就搞错了。所以有一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前面我们看过了,他从前面下来的,再看下面这两颂。

「若烦恼性实  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其性」

「若烦恼性实,而有所属者。」这是说什么呢?烦恼是法,贪瞋痴为烦恼嘛!如果法是实在的,「而有所属者」,所属者是人。他是讲人法皆空。

烦恼实的话,不空!有所属者,有人的话,人不空。直接会这个道理怎么会呢?人法是有,不过它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有无自性,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就会到了。法和人皆空,不过它是因缘空。因缘空,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不空,所以它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就是般若所说的真空妙有。你如果不这么会的话,你会不到。

烦恼性实,不对!烦恼是什么?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属者也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既然是这个样,「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这个「断」就是上面所说的灭。「谁能断其性?」性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相假是有。这是说如来藏,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谁知道什么东西啊?是性空。不空如来藏是什么?是相假。总而言之说起来,不管你空、不空如来藏,都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那个不空就是不空如来藏;不空而空,那个空就是空如来藏。有而非有,非有是空如来藏;非有而有,那个有是不空如来藏。

讲起来很有意思,他把一个法反复地辩论,你搞不清楚就糊涂了。你糊涂了是怪你,不怪法啊!

「若烦恼性实」,仔细依理推寻起来,他还是说颠倒这个法。烦恼性实,譬如我们把他改变一个方式:「若颠倒性实,而有所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这和前面讲的:「若常我乐净,而是实有者,是常我乐净,则非是颠倒。」你想想,不是一个道理吗?只怪你不明白,不是法不清楚。

再看下面一颂:

「若烦恼虚妄  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无性」

「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这个大家都明白了,烦恼虚妄是法空,无法。「无性无属者」,是无人。这和上面那个「若常我乐净,而实无有者」,是一个道理。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无性?」法无性,人无性,那个无性不可断啊!断还是灭的意思。仔细依理推寻讲起来,他不过是解释「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不过是那个道理。

我们这一品讲到此地,讲完了。谁有问题?可以问。

时间快到了,我们赶紧再抢着讲一点点。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5

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大家看︿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四谛是苦集灭道,说起来,四谛是声闻乘法。其实佛法不出四谛,略说为四谛,广说为十二因缘,再广说就是六度。

佛说实相法,声闻乘人听了是四谛。佛说实相法,缘觉乘人听了是十二因缘。佛说实相法,菩萨听了是六度。

外人就说了,众生有颠倒,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所以佛说四谛法破他这个颠倒。这是外人说,龙树菩萨你说一切法空无生无灭,不对。所以他申述理由就说了:「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四圣谛,苦集是世间因果,造作集则生苦,生灭法。苦由集生,修道才证灭,灭由道生。苦由集生,叫生死,生死为苦嘛!灭称之为涅槃,由道而生。这明明说不空啊!四谛里边有生有灭,所以龙树菩萨你说,一切法空无生也无灭,不对。要是那么说就没有四圣谛了。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要是一切法空,无生无灭,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皆没有。要是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就不空。

「以四事无故」,这个「以」当因为讲,因为四谛没有的缘故。「则无四道果」,四道果是声闻乘的果。

「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假使没有初、二、三、四果,得和向就没有了。四果里有得、有向。得是果位;向是向于果位,也叫四行。初果向得初果,二果向得二果,三果向得三果,四果向得四果。向是修行阶段。这个修行阶段和得的果位,都从苦集灭道来,声闻乘法。所谓声是佛说法的音声,闻是弟子听佛说法。既然有声闻乘,就知道法不空,四谛法都是生灭法。所以说:「以是事无故,则无四道果。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八圣贤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这八种人称为贤圣。出家人称为贤圣僧。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称为贤;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称为圣。还有一个说法:小乘有三贤,五停心观、总别相念,称为三贤;证初果位、二果位、三果位、四果位,称为四圣。大乘人讲三贤十圣:住位菩萨、行位菩萨、向位菩萨,称为三贤;初地到十地,称为十圣。

我们看这个文就知道,说这个话的人是声闻乘。他说:「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苦集灭道是法宝。「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这是外人说的。说龙树菩萨啊!你说一切法空,破三宝,佛法僧三宝皆破。

这我们知道,外人不会实相法。

实相无相,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空啊!实相无不相,就是生灭。生灭无性就是实相无相,实相随缘就现生灭。性空宗由这儿出。实相无相,所以他说性空;实相无不相,现生灭,所以他说相假。

讲到这里,我们加深大家的认识。你有本领提出来,有那一法不是性空相假?山是因缘生,花草树木沙石的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是性空。因缘所现的相,相假。地球,是山河大地的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性空。山河大地因缘所现的相,相假。天体,星球的因缘成功的,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性空。星球所现的相,相假。再往小的地方讲,原子是电子因缘生,无自性,性空。电子因缘所现的相,相假。

你,是因缘生,细胞的因缘生,没有自性,性空。细胞所现的相,相假。你想一想,还有那一法不是因缘生?

我曾遇到一个人,他说:「本体最小了,不是因缘生。」大家想一想,本体虽然是最小,它有上下东西南北四维十方分,如果没有上下东西南北四维,没有这个东西。假使有这个东西,不管它小到什么程度,一定有十方。既然有十方,就是十方的因缘生,无自性,性空。十方所现的相,相假。

大家有没有人不同意啊?没问题,我们再进一步。

既然法是因缘生的,因缘生就是相假,因缘生无自性就性空。那么说起来,相假就是性空,性空是因为它是因缘生。如果不是因缘生,那个性空是断灭。既然性空就是因缘生,那就告诉我们,性空就是相假。性空是无,相假是有。这么说起来,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谁不同意啊?这是真理嘛!你如果不相信,你就不信真理。如此说法,没有一点含混之处,所以是究竟说。佛说法,究竟说,所以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

这是我们把外人说的这段话讲过以后,先点破,给大家一个真正的认识。下面再看他最后一偈。

外人的意思,根据他所说的理由说,你说空: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空,无因无果了,因果皆空了,所以坏了因果。罪福是讲报。造恶,报有罪;行善,得福报。罪报、福报不空啊!要是空的话,没有罪福报了。「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世间一切法,不外乎因果法,你说法空,坏了一切世俗法。

因果,实在说起来,性空。因为因果是对待而立,全因成全果,全果都从因来,不可能有的因成果,有的因不成果,那它不叫因了。也不可能有的果从因来,有的果不从因来,那它不叫果啊!所以因果对待的。我们就知道了,全因是全果,那就没有因,因空。全果是全因,那就没有果,果空。你要是说有呢,没有因可以成果,果不从因来,那不构成因果啊!所以因空、果空,性空,因果所现的相,相假。

罪福报也是一样,罪报从行恶来,所以罪报空;福报从行善来,所以福报也空。如果不空,怎么办呢?要是不空的话,罪报实有,你不行恶也有罪,行恶也有罪,不合道理。福报实有的话,你行善得福报,不行善也得福报,不合道理。行恶才有罪报,罪报空;行善才有福报,福报空││性空。所现的罪报、福报,因缘所现的假相。一切世间法都是一样。

所以,外人说空法坏因果,不空才坏因果呢!「亦坏于罪福」,不空才坏罪福报呢!要是不空的话,你杀人判死刑,不杀人也判死刑,没有这个道理嘛!一切世间法,世俗法都是一样。大家会通这个道理了吧?

譬如说你本空,父母生了才有你,你不空的话,父母不生你也有你,没这个道理啊!你现男相女相,假相!不相信,想一想,父母生了才有你,可是父亲、母亲没出生以前,你在那里?那时候假使有你的话,不必等到父母生你,已经有你了嘛!现在的你相是假的啊!众生造罪恶,就是以假为真,更在假相上造很多罪业,所以佛说可怜愍众生嘛!

所现的假相叫世俗谛,是因果法。譬如你行善才投生为人身,造恶,下地狱了,投生畜生了。所以你现的人相是假相,智慧者知道是假相,称为差别智;智慧者知道一切法性空,叫根本智、无分别智。差别法叫智,无差别法叫慧,如此知者叫智慧。慧者无分别,称为实智;智者分别一切法,叫权智。这个法分析起来,就有很多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下次再讲龙树菩萨破他。

这就是佛法。权智、实智,怎么说呢?实智无分别,是佛法身;权智有分别,是佛报化二身。一切法从这儿出,这个法叫实相法。实相无相是佛法身,实相无不相是佛报化二身。

现在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四谛品﹀。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知空空因缘」是说二谛。空,第一个空是真谛,空因缘是俗谛。我们一般的观念,空因缘都说因缘空。空不是定空,空是因缘空。因缘空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有,空无自性就是有。性空宗的根本理论,第一个空是性空,第二个空因缘。空因缘无自性,就是假有。你把这个文和后面连起来看,就明白了。你如果单取那一句「空空因缘」,你就糊涂了。

「及知于空义」,空义就是双说二谛。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就没有自性;有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没有自性,无自性故说空。大乘里头,无自性就是空义,换句话说,也就是无我义。「是故自生恼」,因为你不知道二谛,就不知道空义;不知道空义,所以自生恼。

往下看就明白了: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现在说出来了,就指明了空空因缘是二谛。换句话说,也就是三论宗所说的,性空相假。我们时常说性空相假,那是二谛,性空是第一义谛,相假是世俗谛。诸佛依据二谛,第一义谛、世俗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世俗谛就是空因缘;「二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性空。大家脑筋转过来了没有?不要迷于它的文下,要会通它的谛理,它的实义。他说诸佛给众生说法,都是依于二谛。第一先依于世俗谛,依于世俗谛才能入第一义谛。这就是上面说的「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你如今实在不能知道二谛法,所以自生恼。

佛在大乘里头是以实相说法,你看经就知道了。世俗谛,实相无不相;第一义谛,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佛就说这个法是因缘起,叫缘起法;实相无相是第一义谛,就是缘起法无自性。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假使人不能分别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就不知道佛法说什么了。佛在经上说,有时候说有,有时说空,你搞不清二谛就糊涂了。说有,他是依世俗谛;说空,他依第一义谛。有时候说生死,有的时候说涅槃。生死,世俗谛;涅槃,第一义谛。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无性就是第一义,第一义随缘就是世俗谛。

所以佛说生死即涅槃。生死即涅槃是没有生死,涅槃即生死是没有涅槃啊!生死即涅槃,所以佛说也生死也涅槃,常六道常法身嘛!生死即涅槃,生死既然是涅槃了,就没有生死了;涅槃即生死,涅槃是生死,就没有涅槃了。所以他说一切法非生死非涅槃。你如果不知道二谛就糊涂了。

所以「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这两偈根据上面那一句话说出来的,「知空空因缘」,根据它引申涵义发挥出来的。

大家谁有问题?所以大家看经论不要依文解义。深入义理,你才搞清它的来龙去脉。他这有连贯性,先说,外人你不知空空因缘,根据这句话,发挥出下面两偈。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6

根据下面这两偈,再出来下面的一偈: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为什么不根据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呢?谁知道?大家要清楚,佛为了要说实相法,所以他说缘起法。佛说什么法?实在说实相法,那是第一义。教你进入第一义,才说缘起。古德这么分别说:儒家宗五常,宗于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所宗;道家宗自然;佛家宗缘起。实在说,缘起法如敲门砖啊!为使你进入实相法,所以说缘起法。

怎么说缘起法如敲门砖啊?它是假说。缘起法就是相假嘛!你如果根据世俗谛,知道一切相假,相假无自性,就入第一义了;入第一义,就可得涅槃。所以他说:「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是什么呢?涅槃是什么呢?大家搞清,涅槃无生无灭。我们看一看,入第一义谛是不是得涅槃?第一义空,空则无生无灭,得涅槃。第一义无我,无我,谁生谁灭?所以得涅槃。第一义不可得,不可得那有生灭?所以得涅槃。第一义无相,无相那有生灭?所以得涅槃。第一义无为,无为那有生灭?所以得涅槃。

要入第一义,要依于世俗谛,世俗谛无性就是第一义嘛!得其无性,就得涅槃了,很明显。无性不生不灭,大家脑筋要活开,无性就是无所有,无所有不生不灭。无性就不可得,不可得不生不灭。无性则清净,清净则不生不灭。无性横遍竖穷,横遍竖穷不生不灭。

你们发现我说的话有两边:无性是空边,横遍竖穷是有边。无性叫竖说,竖说叫三世平等,三世平等不生不灭,涅槃。横遍竖穷叫横说,横说叫横遍十方,横遍十方不生不灭,是涅槃。

所以说,入二谛以后,这个道理,你横说横对,竖说竖对。不入这个道理,横说横错,竖说竖错。

以上讲的,有问题没有?我们继续看。

「不能正观空  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  不善捉毒蛇」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这半偈是法说。「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这是譬喻说。什么是正观空?正观空就是知空空因缘。所以龙树菩萨作《中论》,思惟很细腻,都有系统下来的。你如果逐句去求,零零碎碎就求不到了。正观空,就是知道二谛,根据经文就知道空空因缘。知二谛,叫正观空。二谛从那儿出呢?一实相,知道实相就知道二谛。实相是佛所说,所以知道实相,就知道佛法。正观空就知二谛,知道实相,知道空,因缘空。钝根人不知道,不知道实相法,所以「自害」,自害就是自己错误。自己错误,好比你迷失方向走不到家,那自己害自己,害在一个「迷」字上。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我们这里没有,据说印度有这些。我曾经看见过蛇在笼子里头,他吹一个口哨,蛇就上来了,左摆右摆,他不吹了蛇就下去了,可能就是这类的东西。你不会咒术,不能捉蛇,叫蛇咬着了。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  是故不欲说」

「甚深微妙相」是实相。实相现一切法相,可是都是无相,因为它所现的法相是假相,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所以都是无相。根据这个道理,佛才说一切法无非实相。什么是一切法呢?般若经佛说过,一切法唯是假名相,就是说一切法仅仅是假名相。

不相信,我们看一看。桌子是一切法吧!桌子,假名相。桌子是木头板、铁腿构成的,离开木头板、铁腿,那有桌子?假名相。如果桌子实在有,有自性,没有木板,没有铁腿,应该还有桌子啊!你,是假名相,因为你是细胞构成的,你有自性的话,没有细胞还有你,那何处是你?现在你说,你和桌子不同,那分别假名相嘛!

根据这个道理,大家想一想,那一法不是假名相?你想出来你告诉我。为什么假名相?缘起法。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所以是假名相。知道它是假名相,就知道它空;知道它是假名相,就知道它无所有;知道它是假名相,就知道无自性;知道它假名相,就知道它无我。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

如果有人如是知,叫得第一义。得第一义,则得涅槃。涅槃不是得到了才是涅槃,它根本涅槃。一切法根本无所有,一切法根本不可得,一切法根本空,一切法根本无我。

所以有人说,我得涅槃,那叫妄见。佛在经上说,叫增上慢人。

这是甚深微妙相,这个相是相即无相,无相而相,所以说甚深。这个法不是钝根人所能办到的,所以佛不想说。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再抢着讲一偈:

「汝谓我着空  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  于空则无有」

「汝谓我着空,而为我生过。」说我有过错。「汝今所说过」,你所说的过错啊!「于空则无有」,于空怎么无有过呢?一切法空,空怎么有过?一切法无所有,无所有怎么有过?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怎么有过?一切法无我,无我怎么有过?所以他说「于空则无有」。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大家看《中论》。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从此以后,龙树菩萨要显正义,所以这个文很深,大家要深入思惟。

一切法是由空才成就的,没有空,一切法不成。所以一切法是世俗谛,空是第一义谛。我们知道他是从二谛讲起,因为上面他说过了嘛!「佛以二谛说法」。

这还是二谛。一切法是世俗谛,空是第一义谛。要讲起来,世俗谛是依第一义谛成就,第一义谛是以世俗谛成就。因为空,缘起性空,因为缘起的原因才性空,那就是说,缘起成就性空。真谛成就俗谛,俗谛成就真谛。世俗谛是有,第一义谛是空。

这里面道理很深。第一义谛成就世俗谛,那就是空成有,空成有的时候,有夺空;世俗谛缘起无性成就空,那就是有成空,有成空,就是空夺有。这里面有互夺互成的意思。互成就是互入,互夺就是互摄。

大家不要打妄想,要不然保定你听不清。空成有的时候,虽有而常空;有成空的时候,虽空而常有。有夺空的时候,有显而空隐;空夺有的时候,空显而有隐。

大家慢慢记下来,回去好好地思惟!这个都是中道。有无互显是俗谛中道,有无互夺是真谛中道。有成空,那个空仅仅是个假名;空成有,那个有仅仅是个假名。这就是后文所说「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了。所以这个文义很深,大家好好思惟!当时不知道,你回去慢慢善思惟。

我们不讲太多了,讲太多了大家愈听愈糊涂。

「以有空义故」,空义是什么?空义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空就是有,所以他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就是空义。以有第一义,世俗谛才成就,「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如果你执着定有,那是遍计执,不是依他起。我们刚才说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是依他起。依他起才显出空义来。要是不空,法有自性,那一切不成功了。

以下各偈按照这个路线开展的。一开始龙树菩萨先破邪,后来才显正。

我恐怕大家当时听不清,你笔记记下来,记得确实,回去善思惟。因为现在的众生,不是顿根,都是渐渐地学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先信,信才能解,信解以后才能行,行才能证。这个法,顿根人才能直下承当,我们差不多都是思惟来的。

现在看下面一偈:

「汝今自有过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  自忘于所乘」

这是说过错在你那一边,空边没有,第一义没有,你回向我,好比人骑马一样,忘了他所骑的东西了。这一偈是譬喻。现在不骑马,坐车也是一样,你坐车坐在上面,忘记在马路上跑了,坐在车子里头,总感觉不动,就是「自忘于所乘」了。

下面一偈:

「若汝见诸法  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  无因亦无缘」

如果你见到诸法,定有自性,那就坏了世俗谛了。因缘法是世俗谛,坏了世俗谛,坏有为法。坏了有为法,坏苦集灭道,坏十二因缘,坏六度万行。可是外人不知道,自己不感觉,他认为自己很对。大家想一想,坏了因缘法,坏有为法;坏了有为法,坏戒定慧,戒定慧都是有为法。戒定慧不自己成功,是由无为法成的,所以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差不多是世俗谛,禅宗固然是直入第一义谛,可是他也要参啊!还是世俗谛。世俗谛成就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成就世俗谛。

大家如果了解这个意思,你就知道他还是讲上文「知空空因缘」,还是那一句话。

「即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复坏一切  万物之生灭」

「即为破因果」,坏了因缘法,破因果。因果,世俗谛。「作作者作法」,也坏了作作者作法,第一个作是作业,第二个是作者,第三个是作法。

「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万物生灭是什么法,谁知道?世俗谛。生灭是有为法,经上不是说过吗?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简单说就是生灭。原因,就因为它坏了因缘,坏了因缘就坏了空义,不过外人不知道。

所以看到后文我们才知道,外人钻死牛角尖,后来他讲得也很微细,可是是错误的。

下面再看: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众因缘生法」,说出来了!「众因缘生法」是世俗谛,「我说即是无」是第一义谛。无就是空啊!无具体说是无自性。

「亦为是假名」。有夺无的时候,无全是有,不过那个有是假名;无夺有的时候,有全是无,那个无也是假名。互成也是一样,有成无的时候,那个无是假名;无成有的时候,那个有也是假名,所以它说「亦为是假名」。

天台宗判它为别教。「众因缘生法」,世俗谛,是在藏教;「我说即是无」,是通教;「亦为是假名」,是别教;「亦是中道义」,是圆教。

有夺无,这个时候无隐了,有显了。无夺有,有隐了,无显了。它是一个道理。要是互夺就是真谛中道,有无双显就是俗谛中道。真谛中道的时候,非有非无;俗谛中道的时候,而有而无。所以他说,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没有法不从因缘生的。因为前文讲过了,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就是说是因缘生,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叫性空。既然都从因缘生了,「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都是空的。

你们笔记要记好。我保证,你不记笔记,我说而无说,你听而无听。

「若一切不空  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这是《心经》说的,无苦集灭道。正因为无苦集灭道,才是苦集灭道。因为外人先批评龙树菩萨,你说一切空,那一切空就没有四谛法了。这是龙树菩萨反破他。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6

以下龙树菩萨说出理由来了:

「苦不从缘生  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

苦集灭道实在是一个「苦」字,围绕着一个苦,应该说是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没有苦,其余的就不要谈了。假使苦不从缘生,因缘生是世俗谛,你坏了因缘生,坏世俗谛。世俗谛被坏,那有苦?苦是众因缘生法嘛!我打你你才疼,因为我的因缘、打的因缘,你才疼,它如果不是因缘生,没人打你你自己疼,不合道理。

「无常是苦义」,无常才是苦。苦有几种?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你想一想,生是不是无常?要是常,它就不生。老是不是无常?病也是无常,死更不用说了。爱别离是无常,怨憎会是无常,求不得是无常,五阴盛是无常。这是从相的方面说。从性的方面说,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无常,坏苦是无常,行苦还是无常。

唉!讲到这点,大家念佛,生到西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如果法有定性,没有无常了。那就坏了苦谛。苦谛被坏,不要问,集灭道都被坏。

我们再看最后一偈: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  以破空义故」

假使苦有定性,它不必从集生了。集生苦,没有集就没有苦。既然集生苦,苦集二谛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才有苦。如果苦有定性了,不从集生,那就坏了集谛了。坏了集谛的因缘,就坏缘起法。

今天时间到了!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四谛品﹀。

「苦若有定性  则不应有灭

汝着定性故  即破于灭谛」

这是龙树菩萨破外人。外人是理外凡夫,所以称为外人。外人他先辩驳说,说龙树啊!你说一切法空,空就破四谛。四谛是什么呢?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集灭道。苦不空啊!怎么有苦呢?因为造作集就有苦。那集就不空啊!集是什么呢?集是烦恼和业。就是身口意三业,在意业里头有贪瞋痴,那是烦恼。身业有杀、盗、淫,口业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个是造业,这个不空啊!道谛─修道,修道不空啊!因为修道的原因就证灭,证灭不空啊!所以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假使一切法空,就没有因果了。因果不空啊!这是外人说的,这是反驳龙树菩萨。譬如集为因,苦为果,它不空。道为因,灭为果,它不空。我们首先要知道,外人的立论是有,不是空。

今天我们就开始讲,龙树菩萨反破他。

因为外人执着定性有,所以龙树菩萨就说了:

「苦若有定性」,苦假使有定性的话,「则不应有灭」。因为上面一偈他就说,苦若有定性,就不应有集,不必等集生了,你坏了空义就坏了集谛。今天是破他灭谛,他说苦要是有定性,不应灭。灭就是苦不定嘛!要是定性有,永远是苦,怎么会灭呢?所以「汝着定性故,即破于灭谛」。你着定性有,就破了灭谛了。

这一偈大家懂不懂?有疑问的没有?这一偈懂了,再看下面的。

「苦若有定性  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  即无有定性」

「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没有道谛。「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修道改变了,它没有定性了。要是苦有定性的话,修道也不能改变。这是从他有论,外人执着有,执着有就坏了苦集灭道了。这一偈有问题没有?我们再看下面。

「若无有苦谛  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  竟为何所至」

讲起来,苦集灭道重点在苦,应该叫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什么原因呢?没有苦何必断集?没有集谛。没有苦了,那有灭谛?苦灭了才有灭谛嘛!没有苦谛,没有集谛,没有灭谛,何必修道?所以苦集灭道重点在一个「苦」字上。你说法有决定性,既有决定性,就坏了苦集灭道了。譬如说,怎么有决定性坏了苦集灭道?苦有决定性,不必等集生了,它已经有了嘛!苦有决定性,不必灭,灭不了嘛!苦有决定性,也不能修道,修道是改变它啊!

「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我们知道「道」是通达义,从苦通达到苦灭,既然没有苦,没有集,没有灭,那个道怎么能从苦通达到灭呢?「竟为何所至?」到那里去呢?这是龙树菩萨破他。

以下他广说,广泛地论说。

「若苦定有性  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  其性不异故」

你说苦有决定性的话,为什么早不见,非等集才有苦,不集那个苦在那里?它如果有决定性,「先来所不见」,不集没有苦,那现在怎么能见呢?因为它决定性嘛!「其性不异故」,决定了嘛!

再看下一偈:

「如见苦不然  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果苦不可见,没有苦。没有苦,断集及证灭、修道,也不可见,也是空的。那么说起来,苦集灭道皆不然,皆是空的。这一偈是龙树菩萨说理由,因为外人他的理由是,你说一切空,苦空、集空、灭空、道空,没有四谛。龙树菩萨现在破他,那你说有,决定有,决定有以后当然没有苦,决定有以后当然没有集、没有灭、没有道。

这个地方一正一反,大家要搞清,你如果搞不清就糊涂了。有没有不清楚的?清楚了,我们看下面的。

「是四道果性  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这个地方,我们先了解般若说不可得义。苦不可得,不造作集没有苦,所以苦不可得。集也不可得,什么原因呢?有苦才有集嘛!没有苦,集什么?灭也不可得,苦灭叫灭,既然没有苦,怎么会有苦灭呢?道也不可得,没有苦灭,何必修道呢?修道就证灭嘛!这么说起来,没有苦集灭道。

四道果是什么?就是苦集灭道四道果,四道果在因上讲是苦集灭道,在果上讲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既然因上没有苦集灭道,果上也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如果初果决定有了,不必修。二果、三果、四果决定有了,你不修它也有,所以说一切法要是性定的话,今怎么可得?

这个地方,我们需要依理推寻,龙树菩萨讲的什么?讲到空,不可得在佛法上叫第一义谛,有苦集灭道,有初二三四果,那叫世俗谛。这个都是不决定的。因为第一义谛空,才能容纳世俗谛有。

讲到这里,我们先分别分别二谛。有个原则,凡是很多条件构成的,都是空的。你想一想,家庭是父母、妻子、儿女构成的,很多条件构成的,家庭空。假使它不空,没有父母、妻子、儿女,你拿家庭来给我看!公司是空的,很多职员构成的,假使它不空,没有职员还有公司。国家是空的,是土地、人民、主权构成旳,如果它不空,没有土地、人民、主权还有国家,拿国家给我看!你们不想一想,谁叫国家?有人说政府叫国家,那不对。县政府是国家?省政府是国家?没有,抽象的。一切法,你想一想,都是这样。那个空我们称为第一义谛,很多条件现的相称为世俗谛。譬如说,你是空的,你是很多细胞构成的,要是你不空,没有那些细胞还有你。所以实在说,你的本身是什么?第一义谛、世俗谛。

佛以第一义谛说没有苦集灭道,譬如《心经》所说。佛以世俗谛说苦集灭道。不可偏执。偏于没有,不对;偏于有,也不对。这个地方外人就偏于有了。这个法是什么原因呢?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所以他说:「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第一义谛嘛!诸法要有定性的话,「今云何可得?」这是责备外人执着有所得。

「若无有四果  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  则无有僧宝」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初二三四果有八种人,初果有初果向、初果,二果有二果向、二果,三果有三果向、三果,四果有四果向、四果。初二三四果叫得,得到结果了。那个「向」是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这八种人叫贤圣僧。我们是凡夫僧,粥饭僧─吃饭的。八贤圣叫贤圣僧,大乘是菩萨僧。譬如「大乘常住三宝」,佛是佛宝,般若是法宝,菩萨是僧宝。假使没有四果,就没有四得、四向。因为没有八种贤圣的缘故,则无有僧。所以你说决定有,决定有─破僧。

「无四圣谛故  亦无有法宝

无法宝僧宝  云何有佛宝」

在小乘,苦集灭道四圣谛是法宝;大乘法宝是般若。「无法宝僧宝」,你执着决定有,既然没有法宝没有僧宝,「云何有佛宝?」没有法宝、僧宝,没有佛宝。什么原因呢?佛以法为师,没有法怎么有佛?佛是僧成的,没有僧怎么有佛?所以没有法宝、僧宝,那怎么会有佛宝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7

外人就说了,有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叫成佛。他执着定有。龙树菩萨就回答说:

「汝说则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你说法有决定性了。如果佛有决定性了,不必证菩提叫成佛,它决定有了嘛!菩提要是有决定性,不必等佛说嘛!这是对待空。证菩提才有佛,不证菩提没有佛,佛空。对待才有,假有。能弘扬菩提才称为佛,菩提是佛弘扬的,菩提空─第一义谛。所以经上说,了达于空义,是名为菩提。

下面一偈大家要分清,是外人说的理由。他先说有佛有菩提,佛不空,菩提不空。龙树菩萨以第一义谛破他。

下面外人说:「你说空,佛性不空。」这点我们注意到了,外人探讨也很微细。假使没有佛性,他说:

「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应得成佛」

没有佛性怎么能成佛?好比说矿石里没有金子,你怎么能炼出金子来?这个地方就微细了。他错在什么地方?执着世俗谛。修证菩提成佛─世俗谛,非第一义谛。他这一执着,就成为遍计执了。

不错,矿里没有金子,炼不出金子来,那随缘成的金子。矿石里不但随缘成金,随缘成铜,随缘成铁,随缘成锡,随缘成煤,随缘成一切法,所以是世俗谛。既然一切法随缘所成,没有自己的性质─第一义谛。他不知道第一义谛。所以我们说,男女结婚生小孩子,非第一义谛,是世俗谛。

这要搞清!外人错就错在这个地方。第一义谛随缘假有,假有无自性。凡随缘假有的一切法,有个特性:很多条件构成。你时常运用思惟就知道了。

佛性是什么呢?佛性以无性为性,在众生称为佛性,在一切法称为法性。经上说过,佛性以无性为性,法性以无性为性,那个无性就是第一义谛。无性能随缘,随缘成一切法,就是世俗谛。

今天时间到了!大家有问题的没有?最后一偈要特别小心,这是讲前面龙树菩萨说的,佛以二谛演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义谛。如果执着世俗谛,不入第一义,叫遍计执,唯识宗说遍计执着一切法。如果从世俗谛入第一义谛,叫见性!

大家有问题可以问,没有问题我们下课。

今天讲的,唯有最后两偈最重要,一马虎就错掉了。

「若诸法不空  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大家看《中论》,︿观四谛品﹀。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如果诸法不空,就没有作罪福者了。这半偈先说主旨,主旨就是说如果诸法不空,就没有作罪福者了。

下面讲理由,「不空何所作?」不空怎么能作呢?什么原因呢?「以其性定故」。法如果不空,就有定性。若有定性的话,就没有作罪福者了。因为诸法空,以因缘才能作罪,以因缘才能作福。

下面这偈接着上面那偈来的。

「汝于罪福中  不生果报者

是则离罪福  而有诸果报」

你执着诸法不空,就是定性有了,如果果报定性有的话,不由罪福而生。所以你那个思想,在罪福的因里边而不生果报,如果罪福不生果报,果报可以独立。如果果报独立的话,那就离罪福而有果报。

这两偈你不要迷于它的文字,彻底把它搞清楚。大家懂不懂?

第二偈的意思就是,你说诸法不空,那果报定性有。如果果报定性有,不由罪福而生,不由罪福而生,那离开罪福有果报,果报就成了无因之果了。有没有不懂的?

下面那一偈:

「若谓从罪福  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这反复论证。如果罪福定性有,不从罪福生。如果你说果报从罪福生,那么没有罪就没有苦报,苦报空。没有福,没有乐报,乐报空。所以果从罪福生,怎么能说不空呢?

大家进入情况了没有?你如果不找出它文字的理路来,不知道他讲什么。你理路找对的话,迎刃而解。以上讲,他有个原则,都是罪福定性有,你仔细看就知道了。他已经讲过了,果报不从罪福生,不对;果报从罪福生,也不对。从罪福生,就空了。什么原因呢?果报是因缘有,不是定性有。因缘有,无自性,无自性就空。空是因缘空,不是定性空。因缘空,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有。

这还是性空宗根据他原则说的,性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性空。他的立论基础,性空正从因缘有而立,如果不从因缘有而立性空,那是断灭。因缘有,从性空而立,不从性空而立的话,那是定性有。

他讲这么多,还是一个原则,就是般若说的,色即空,空即色。他的原因是因缘成一切法,所以他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

再看下面一偈:

「汝破一切法  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  诸余所有法」

你执定性有,就破一切法因缘有的空义了。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没有不是因缘生的。既然是因缘生的,就没有自性,所以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我们定知一切法都是空。我们还知道,一切法因缘生,说空说有,都是假名。假名这个法,大家想一想,一切法都是假名。既然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一切法都是中道。在小乘宗里有一部叫异说部,他就说一切法都是假名,所以这一部近乎大乘始教。「因缘所生法」,俗谛;「我说就是空」,真谛。俗谛不住,真谛不住,叫中道。中道也不住。所以说,我们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不知道,他说一切法无所住,你怎么住着了?他糊涂了,他不知道他自己住着了。他住了那个无所住,还是住。告诉你一切法无所住嘛!仔细讲起来,一切法无所住,是讲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讲一切法因缘有。如果破了因缘空,那世俗谛一切法皆被破,其它的法也被破。

大家看《中论》,不要管那个偈颂,要抓住纲领。你每一句每一句地解,解不通的。所谓纲举目张,好象网一样,提出纲,百目俱张。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7

以上讲的,有问题没有?

「若破于空义  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破了空义,是说破了因缘空义。「即应无所作」,我看看大家的理解力怎么样?什么叫无所作?谁知道?他的意思,所作是法,就是果报。所作对能作,能作为人,就是原因。法不过因缘生,所以称为空义,可是你如果破了因缘空义的话,就没有所作了。没有所作的法,没有能作的我人,人法都归断灭。法空,是因缘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人空,是因缘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才会入中道。不空就是有,虽然是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虽讲人法,没有人法。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字。可是不空就是空,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佛虽然没说一字,可是说法四十九年。这是纲要啊!你把它提起来,网就都提起来了。所以他说:「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谁知道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简单说,没有作业而有作者,因为上面讲的无所作嘛!所作就是法,就是作业。「即应无所作」,所以「无作而有作」,这个无作是讲没有作业,没有作业而有作者。

下面讲「不作名作者」,不作是没有作业,没有作业就叫作者,不对!很明显的。

我再重复一遍。「无作而有作」,没有作业而有作者,这不可能的。作者是以作业而立,有作业才有作者嘛!作业是对作者而立,有作者才有作业。

这偈讲两个意思,一个性空,一个假有。作者对作业而立,没有作业就没有作者,作者空。作业对作者而立,没有作者就没有作业,作业空。这个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就是妙有,就是因缘有。

譬如作者对作业而立,作者空。作业不是有吗?可是作业是因缘有,有作者才有作业。那换句话说,又有作者了。这个有是假有,因缘有。你想通了,性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性空。我们说缘起就是无性,无性就是缘起。缘起叫世俗谛,性空叫第一义谛。无性不动,缘起横遍十方。无性就是缘起,不动道场横遍十方。缘起就是无性,横遍十方不动道场。无性就是缘起,没有文字相说了四十九年;缘起就是无性,虽说四十九年,没说一字。

所以你们在外面说法,要知道,有人说空,你说不错!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就是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有。有人说有,你也说不错,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不住边,不住两边,也不住中,那才是中道义。所以经上说,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一心,一心不碍十方,十方不碍一心,就是不乱。

你们大家,把你的智慧门打开,障智慧门的是我见。第七识障智慧门,我见、我爱、我痴、我慢。

我们再看下面:

「若有决定性  世间种种相

则不生不灭  常住而不坏」

如果法有定性的话,决定了。决定性它不变,既然不变,就不生不灭。可是世间种种法相都是生灭无常,没有一法不是生灭的。这时你要悟到,法相是生灭的,法性是不动的。你如果从生灭的法相,悟到不生不灭的法性,称为见性。见性就了生死,因为他了生死,所以说见性成佛。如果你执着法都有决定性,世间一切法相就变成不生不灭了,那偏于常边,所以「常住而不坏」,这是常边。你要会到,你如果执着一切法空,是偏于那一边?偏于断边。离边不住中,是中道义。

「若无有空者  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  亦无苦尽事」

如果说一切法不空,坏一切法,坏一切法相。「未得不应得」,是说苦集灭道四果。如果初果有定性,没得初果的了,初果定性嘛!你本来初果嘛!二果有定性,不从初果来;三果有定性,不从二果来;四果有定性,不从三果来。所以《金刚经》讲,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不也世尊。空,空才有所得嘛!斯陀洹能作是念,我得斯陀洹果不?不也世尊。乃至阿罗汉,皆没有得法,它不是定性。得是因缘得,因缘得就是无得;无得是因缘无得,因缘无得就是得。这叫妙法,佛法就妙在这个地方。

「亦无断烦恼」,断烦恼是断集,知苦断集嘛!它定性了,集定性就不可断。「亦无苦尽事」,苦要是定性,也不可断,断苦证灭嘛!所以要是没有空义的话,就没有苦集灭道了。没有苦集灭道,就没有一切世间法了。

我们把下面这一偈结束。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佛在经上说,见因缘法。因缘法是什么呢?空是因缘空,有是因缘有,这个样就能见佛了。空是因缘空,不归断灭;有是因缘有,不归定性。不生不灭就是佛。

「见苦集灭道」,详细会要会到,苦是因缘苦,因缘苦就是空;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就是苦。集是因缘集,因缘集就空;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就是集。灭是因缘灭,因缘灭就空;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就是灭。道是因缘道,因缘道就是空;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就是道。你反复论证,就了解它了。所以知道因缘法,就见佛见法了。见佛见法才称为僧。

什么是僧?《成实论》讲过,何谓僧?僧是四行四得。四行,行须陀洹、行斯陀洹、行阿那含、行阿罗汉,四得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具戒定慧一切功德为僧。所以你们出家众应该检讨,那个样才叫僧。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问:刚才师父说,果报从罪福生,不对。为什么不对?请师父再解释一遍。〉

果报从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因缘生无自性就不生。果报空,是因缘空,因缘空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因缘生。你不要偏边了,不是讲过了,离边不住中,你怎么还住边呢?

还有问题没有?你们记住,出去说法记住,一偏于有所住,叫人抓住小辫子,问得没话讲。你不偏,离边不住中,他怎么问你怎么答,总是圆融的。

好!现在下课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8

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大家看《中论》,(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我们首先讲,外人错误在什么地方,他错误在执着有涅槃。外人问了: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他说,如果一切法空,就无生无灭了,既然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这是说四谛,知苦断集,空的话,怎么能断集呢?何所灭是讲修道证灭。一切法空,怎么能修道呢?怎么能证灭呢?「而称为涅槃」,观念上他错了,他执着有涅槃。

龙树菩萨回答说: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一切法不空,那是定性有。既然有决定性存在了,「何断何所灭?」它定性有了,怎么能断集?怎么能修道证灭「而称为涅槃」?你说一切法空没有涅槃,正相反,正因为一切法空才有涅槃。我们知道什么是涅槃?涅槃就是空义嘛!

这两偈比较容易懂,有没有不清楚的?

下面一偈,龙树菩萨直显空义。

「无得亦无至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名涅槃」

「无得亦无至」,没有得,灭不可得,无苦集灭道嘛!修道不能至于涅槃,因为一切法空嘛!「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这大家看出来了没有?他讲空。如果有得有至,那是定性,因为空才得,空才至,空当然不断也不常,不生也不灭,这个空说明涅槃。所以求涅槃的人,以有所得心,都错。

以上这三偈总说,以下分别说。分别什么?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不对。所以,以下讲离四句。

第一偈先说涅槃离有一句。

「涅槃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于老死相」

有法有老死相。什么是老死相?有法有三相─生住灭,都是老死相,有就有老死相了。「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这是破涅槃是有。

下面一偈: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若涅槃是有的话,就是有为。因为什么涅槃是有就是有为呢?我们刚才说过,有有三相─生住灭,生住灭就是有为法。如果涅槃是有为法,那不对,没有一法是无为了。我们知道,涅槃是无为,如果涅槃要是有为的话,就没有无为了。

我们讲一讲:涅槃是空,空是无为;涅槃是清净,清净是无为;涅槃不可得,不可得是无为;涅槃无所有,无所有是无为。如果你要说,涅槃是有为,那就没有无为了。大家懂不懂?有问题的可以问。

再看下面一偈: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  而名为有法」

如果涅槃是有的话,就是我所法,我所法依我而立。简单说,我知道是有,那个有是我所,我是受者,我所法是所受。所以他说:「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有法。」没有不从我法而有我所的。这个地方,比较难懂一点,你要打转身,要不然你不知道为什么「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有法」。

讲明白一点,我法二执,我是受者,法是所受,「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有法。」就是说「我所法」是从「我」立的,大家转过这个弯来了吧?

再看下面。下面外人就问了,你说有不对,那涅槃是无啊?外人错,他不是说无,他的观念是有「无」,有一个「无」。既然有一个无,那个无还是我所法,所以龙树菩萨答:

「有尚非涅槃  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无对有而立,有坏了叫无,可是「有」不是涅槃,无怎么会是涅槃?有坏叫无嘛!涅槃空,没有有法,既然没有有法,何处有无?我们都知道「有」坏叫「无」,既然没有「有」,怎么有「有坏」?所以「何处当有无?」

下面一偈:

「若无是涅槃  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为无法」

这个大家要了解,外人的意思,他不是说无,他是说有一个「无」,有一个无,这个无叫涅槃。那还是我所法啊!

怎么知道有无呢?「我」知道有无啊!所以这个「无」还是我所法。既然我所法依我而立,我知道有「无」,它叫涅槃,那不还是我所法吗?既然我所法,依我而立,就有受。我是能受,我所法是所受,一定有受。所以他说:「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换句话讲,未曾有不知道,名为无法的。你说无法一定知道,你知道就是受。关键在那里?外人执着,有一个无。换句话说,这个无是另一个形态的有,它是涅槃,这是外人的意见,要认清。

他不知道,受即无受,无受即受。受即无受,虽受不落常边;无受即受,虽然无受,不落断边。这是出没二谛,外人不知。

无受是一法,受是无量法。无受即受,一即无量;受即无受,无量即一。这出于般若,佛在经上说过。若人欲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当学般若波罗蜜。

所以下面一偈,龙树菩萨就说般若了。

「受诸因缘故  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  是名为涅槃」

因缘是假有,假有还是空,所以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所以空就是妙有。所以佛说过,若人欲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受诸因缘」,世俗谛。由于世俗谛,生遍计执,所以才「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怎么不受诸因缘,有谁知道?知道的可以说。「不受诸因缘」,就是知道一切有法是依他起,依他起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圆成实,那它就不受诸因缘了。圆成实叫做涅槃,所以欲知依他起是圆成实,欲知圆成实是依他起,当学般若波罗蜜。

「如佛经中说  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无」

佛在经上说过,「断有断非有」,有不对,非有也不对。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涅槃是非有也非无。我们众生都有二执习气,执两边。二执习气续生死,落入六道。什么是二执呢?有无两边,生灭两边,断常两边,始终两边,都是二执,二边执着嘛!你就是因为这样落入生死的。你想一想,有无相续无间,不可分别,全有以成无,全无以成有。断常也是一样,生灭也是一样,始终也是一样。相续无间,你执着两边,错误!那叫迷惑。

譬如我举个例子,远近是二边执着,没有远,没有近,远对近而立,近对远而立,既然对待而立,都是空的。不相信我问你,那里叫近?那里叫远?这都是人的错误观念。所以涅槃「非有亦非无」。

外人就问了,既然有不是涅槃,无也不是涅槃,那么「亦有亦无」是涅槃?亦有亦无是什么?有无和合。

龙树菩萨回答说: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  是事则不然」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有无和合就是涅槃。「有无即解脱,是事则不然。」我们知道涅槃叫解脱,有无和合叫涅槃,那有和无都是解脱了?那不对。

我们再讲一偈: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受  是二从受生」

因为有和无都是从受生的嘛!都是我所法嘛!涅槃无受,不受生死叫涅槃。假如有无和合是涅槃,涅槃就是受了,那不对。有问题的没有?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下课!

大家看《中论》注意到一点,不可依文解义,要依理推寻。

大家看《中论》,︿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  有无是有为」

这是外人说,既然有不是涅槃,无也不是涅槃,那应该有无和合为涅槃。龙树菩萨回答说,有无共合成,怎么会叫涅槃?

「涅槃名无为」,涅槃不生不灭是无为,有无是有为,两个不同啊!「有」有生住灭三相,「无」也有生住灭三相,所以外人所谓的无,是有一个法叫无。那么说起来,无还是另一个型态的有,所以有生住灭三相。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8

下面一偈: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你要是说有无二事共和合为涅槃,那怎么会成功?有和无不同处,因为有就不是无,无就不是有。如同明暗不俱,明则无暗,暗则无明,不能一处俱。这个都容易懂了。

外人又问了。他这四句,第一个「有」一句,不对!离有一句。第二个离无一句,第三个离亦有亦无一句。他说既然亦有亦无不对,那应该是「非有非无」啊!非有非无叫涅槃,这是外人的意思。

龙树菩萨回答说:

「若非有非无  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  以何而分别」

假使说非有非无叫涅槃,可是那个「非有非无」怎么分别呢?非有非无断灭嘛!所以「以何而分别?」

下面一偈:

「分别非有无  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

怎么知道是非有非无呢?对有而言,不是有就是非有;对无而言,不是无就是非无。所以,对有无才成立非有非无,没有有无,没有非有非无啊!可是话说回来了,要假使有无成功的话,那就不是非有非无了。有无成就,就不是非有非无,那如果说有无不成就是非有非无呢,那没有分别,不对有怎么分别非有?不对无怎么分别非无?

大家都明白了吧?有没有问题的?〈问:请师父再解释一遍,不太清楚。〉那个地方不清楚?〈问:什么是非有非无?〉非有是不是对有才成立非有?不是有,叫非有;不是无,叫非无。那么换句话说,要分别非有非无,一定先成立有无。既然有无成立了,就不是非有非无啊!

下面一偈就总说了。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这是四句。有一句,无一句,也有也无一句,非有非无一句。如来取灭以后,不言有也不言无,不言也有也无。他的句子「亦不言有无」,亦不言有无就是不言也有也无。「非有及非无」,亦不言非有非无。这是离四句。怎么离四句呢?简别凡情离四句。还有即四句,即四句是直显正义。

下面一偈: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这还是离四句,简别凡情。如来现在的时候,就是如来在世的时候,亦不言有也不言无,不言也有也无,不言非有非无。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涅槃是不生不灭,世间是生灭,不生不灭和生灭没有分别,生灭和不生不灭也没有分别。有谁知道这个道理?不生不灭随缘,就是生灭;随缘则无性,那么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所以才没有分别。

这一偈大家懂了吧?他讲二谛。涅槃无性是第一义谛,世间随缘是世俗谛。第一义谛随缘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无性就是第一义谛。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涅槃的实际是无性,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世间它的实际呢,本来世间是随缘,随缘则无性,世间和它的实际还是无性。所以涅槃的实际是无性,世间的实际也是无性,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灭后有无等  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  未来过去世」

这一偈要留神了,他讲的方式不同,你如果不留神,不知道说什么。「灭后有无等」,是说如来灭后,邪见纷起。先说「有无等」,有无等是怎么说呢?有人说涅槃是有,有人说涅槃是无,有人说涅槃是也有也无,有人说涅槃是非有非无。他说「有无等」,这个「等」就是邪见有四句,有一句,无一句,也有也无一句,非有非无一句。这都是戏论,只有言说,而无实义。

「有边等常等」,这是略说有八句。有人说世间与我是有边,有人说世间与我是无边,有人说世间与我是也有边也无边,有人说世间与我是非有边非无边。

有无四句是依涅槃而立,有边无边四句是依世间与我,未来世而立。

「常」有四句,有人说世间与我是常,有人说世间与我是无常,有人说世间与我是也常也无常,有人说世间与我是非常非无常,这是根据过去世立的。

所以他下面讲「诸见依涅槃」。有无四句是根据涅槃立的,「未来过去世」,有边无边四句是根据未来世立的,常无常四句是根据过去世立的。大家仔细看,所以他说「诸见依涅槃」,有无四句。未来是有边无边四句,常无常四句是根据过去世立的。大家要留神啊!要不然你不懂那几句偈,就糊涂了。

以下总破。

《中论》不可依文解义,依文解义完全错。譬如:「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依文解义就错了。

你们不懂,我告诉你们一个办法,求龙树菩萨,求龙树菩萨加被。

今天我们把这品讲完。

「一切法空故  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  非有非无边

何者为一异  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诸法不可得  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  佛亦无所说」

「一切法空故」,总破了。因为一切法性空,「何有边无边,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性空,怎么有有边无边四句呢?那四句叫戏论,不实之论。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何者为一异」,他是说一切法性空,怎么有一有异呢?说一不对,一即一切嘛!不是绝对的一;说一切也不对,一切即一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空。性空怎么有一异?既然没有一异,怎么会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不可得,大家看出它是什么意思了没有?空则不可得。有空,有不可得;空也空,空不可得。你如果仅仅知道有空,不知道空空,那叫邪见空。「灭一切戏论」,说有说无、也有也无、非有非无,都是戏论。戏论是不实之论,仅有言说没有实义,叫戏论。

「无人也无处」,没有人也没有处所,这是说无人也无法。「佛亦无所说」,没有言语。这半偈是说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过,大家要知道,这是破言语心行之执着,不破言语心行之法。

所以我们过去常讲过,破见不破法。大家有问题的没有?

〈问:前面说如来灭后,外人执着涅槃是有是无,他是依什么见解认为世间有边无边立为过去?或是常无常等立为未来,他是依什么见解?〉外人认为涅槃是有,有人认为涅槃是无,有人说亦有亦无,有人说非有非无,这叫遍计执。有人对未来说,未来有边,有人说未来无边,这是世间和我来执着。对世间,有人认为世间有边,有人认为世间无边,有人认为我有边,有人认为我无边,这是世间对未来说的。有人认为过去是常,有人认为过去是无常,有人说也有常也无常,有人说非有常非无常。所以他说:「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你读到这个地方,以义理推寻,不能依文解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还是那句话,要是不懂,求龙树菩萨。

下课!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49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很久没有讲《中论》了。这几天我翻开看了看,很复杂,不知道能讲好不能讲好。︿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外人就问了,说你以大乘说第一义,我们听说了,明白了,可是以声闻乘怎么说?所以有十二因缘这一品出生。

龙树菩萨回答说:

「众生痴所覆  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堕六趣」

众生被愚痴所覆。愚痴是什么呢?是无明,改个样子说,就是众生为无明所覆蔽。「为后起三行」,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是行,无明以后起的。行以前的无明叫发业无明,三行就是业。那三行呢?身口意。因为起身口意三业,所以才有生死流转十二因缘。

「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身口意三行有两种,经上说,身善行,口善语,意善思;身恶行,口恶语,意恶思。简单说就是善恶两种分别。身口意善,堕入三善道;身口意恶,堕入三恶道。所以他说「随行堕六趣」。这种无明是发业无明。
 




「以诸行因缘  识受六道身

以有识着故  增长于名色」

无明行是过去世摄。行,它的特性是根缘尘才叫行,眼根缘色尘,耳根缘声尘,鼻根缘香尘,舌根缘味尘,身根缘触尘,意根缘法尘,就产生行了。可是根尘相缘的因缘产生六识,缘眼色生眼识,缘耳声生耳识,缘鼻香生鼻识,缘舌味生舌识,缘身触生身识,缘意法生意识。根尘相缘生于识,所以识受六道身,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以有识着故,增长于名色。」识是着,这是说众生因为识的因缘堕入六道,这在十二因缘里头叫初初入胎。本来是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经上说入胎五分,四根不具叫名色,刚刚入胎,四根还没有。什么是四根呢?眼耳鼻舌叫四根,这时还没有长出来,仅仅有身根、意根。身根是色法所成;意根就是心,这个心只有名字,没有色。所以合而言之叫名色。这段文是说,以识着的因缘,先生名色。

「名色增长故  因而生六入

情尘识和合  而生于六触」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名色增长,慢慢地生眼耳鼻舌了,六根具足了。六根叫六入,这是在胎里的时候。

「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情就是六根,六根也叫六情,因为眼能见,耳能听,鼻能闻,舌能尝,身能触,意能觉,都是情。《阿含》说,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六根都一样。简单说根尘识三事和合叫触,这个时候说到出胎了,接触六尘了。

触是什么东西?我们简单说就是感觉。感觉有六种,见、听、闻、尝、触、念,这个时候出胎。

「因于六触故  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于渴爱」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六触生于三受,什么是三受呢?苦受、乐受、舍受。所谓舍受就是不苦不乐。眼受的时候,有好看、不好看,耳听的时候,有好听、不好听,六种触都是一样。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因为苦乐舍三受生于爱。人都希望看好看的,听好听的─生于渴爱。这个爱就是无明,从这儿开始就复杂了。

行以前的无明叫发业无明;爱即无明,爱这个无明,是润生无明。发业无明,有的时候叫迷理无明,也有的时候叫根本无明。润生无明,有的时候叫迷事无明,也叫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产生一种我执,叫俱生我执,有生就带来,它把过去世的习气,以等流带来,所以俱生我执是习气等流。分别我执呢?随识而转。

「因爱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则解脱无有」

「因爱有四取」,四种取着。爱好的就取着好的。四种取着是什么呢?是欲取,欲求;见取,见有分别心;戒取,执着于戒法;我语取,执着有我语。我语取,我们简单说,就是主观意见,我说的对,都是取着。

「因取故有有」,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都是三界法。取着于欲界,叫欲有;取着于色界,叫色有;取着于无色界,叫无色有。毛病出在不达一切法空,堕于有法,都是因为取着而有的。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取者是我,如果我不取着的话,就是解脱,不受后有了,这是声闻法。大乘法,论见性不论解脱,见性成佛。什么原因呢?有缚才有解,没有缚就没有解;有我才有缚,没有我谁受缚?大乘说,一切法无我,那么说起来,无我则无缚,无缚则无解,所以大乘里头论见性,不论解脱。在声闻法里头,教取者不取,就解脱了─无有,没有后有。声闻法叫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后有有三种,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说,有人堕于有法,换句话说,他不出三界。

这么讲只顾着讲,忘了问大家,都听懂了吧?

「从有而有生  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  忧悲诸苦恼

如是等诸事  皆从生而有

但以是因缘  而集大苦阴

是谓为生死  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为

以是事灭故  是事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  如是而正灭」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欲有生于欲界,色有生于色界,无色有生于无色界,所以「从有而有生」。生一定经过老死,所以「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从老死才有忧悲苦恼,众生烦恼就是这么生的。

「如是等诸事」,如是等诸事,有那些事呢?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些事,「皆从生而有」,这个生是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皆从生来的,从无明生行开始。

「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从十二因缘生死流转才有苦阴聚,苦阴聚就是五阴身心了。这些都是从无明生的。有人说,十二因缘三世两重因果,唯识宗说十二因缘三世是一重因果。这两种说法都对。一重因果,十因二果,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为因,生死为果。两重因果,无明生行,发业无明可以改变,因为什么改变呢?有因缘果报嘛!因能生果,可是不定,因待缘而转,缘转才受报,所以它两重因果。我们不要管它,两重因果、一重因果,都对,都有理由,我们不必太执着。

「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这无明是生死,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是诸行之根本?无明以后才有行,行有很多种,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以无明为根本。所以他说「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无明所造是什么?它造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是无明所造的。「智者所不为」,智慧者不作,因为什么?一开头他讲过「众生痴所覆」,那个无明就是愚痴蒙蔽,有智慧就不愚痴了,不愚痴就没有无明,所以智者所不为。

「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以是事」─以无明灭,事则不生,这是看到上面那一句「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从无明生就有了,无明灭了,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不生了。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苦阴五阴身心众缘和合而聚,无明一灭,「如是而正灭」,这一切都正灭了。

这一品比较复杂,大家看的时候要留神。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休息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50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大家看《中论》,(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外人就问了,你说大乘法破邪见,我已经听说过了,我现在想听一听声闻乘破邪见。

大乘法破邪见是夺破,声闻法破邪见是纵破,大家先有这个概念。

龙树菩萨说:

「我于过去世  为有为是无

世间常等见  皆依过去世」

换句话说,过去世是有我还是没有我呢?过去世就有我的话,由过去到现在,那是常。过去世假使没有我,现在忽然而有,那是无常。根本是常、无常。既然是有常,有无常,当然出第三句─也常也无常。也常就是非无常,也无常就是非常,这就出第四句─非常非无常。这是众生之见,不是法。  



什么是邪见呢?一般的世间,认为从过去到现在,有的时候常,有的时候无常,有的时候也常也无常,有的时候非常非无常,这是邪见。

一切法性空,空没有常,因为空就是缘起嘛!空没有无常,缘起就是性空嘛!没有根本两句,当然也没有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空即缘起,缘起即空,那叫法性。要是执着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那叫妄见。

所以大家要知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是法性。缘起,唯识宗称为依他起;性空,唯识宗称为圆成实。那是法性。执着有定法,叫妄见,也称为邪见。

第二偈:

「我于未来世  为作为不作

有边等诸见  皆依未来世」

作有起的意思。现在进入未来,未来的我是不是现在的我起作呢?有的人说是现在的我作,有的人说无作。现在不作未来的我,如果现在的我就作未来的我,那是无边,不合道理。怎么不合道理?现在的我是畜生,未来的我是人,既然人是畜生作的,那应该还是畜生,没有人。如果无作呢?现在的我不作未来的我,那么就没有相续。未来不由现在而作。这里面也出四句:如果作,现在作未来,无边。不作未来,未来单独起,有边。第三句也有边也无边,第四句非有边非无边。这都是邪见。大家听懂听不懂?

这是根据三世破邪见,我们回想前面就知道了。现在、过去、未来,空的。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没有自性,所以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没有自性,所以空。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自性,所以空。空没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单从空方面讲这个道理,称之为夺破。

现在虽然空,它是过去、未来因缘成功的;过去虽然空,它是现在、未来条件形成的;未来虽然空,它是过去、现在所形成,互相依他形成,叫假有。假有不实,不实还是没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从这边说,因缘成功这边来说,古德称为纵破。

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有个要领,怎么会空呢?从因缘生法会。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就空。因缘生法,仅仅是假名,就假。因缘生法,不执着有定法,就是中道义。所以《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现在我们看下一偈:

「过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  不作今世我」

你说过去世有我啊!不可得,过去世是畜生,现在世是人,要是说过去世有我,过去世的畜生我,不能作人的我。六道轮回,形像改变,假使说过去世有我,六道就不改变了,我是不变嘛!投生畜生是我,投生人还是我,生天还是我,就没有六道了。所以说,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若谓我即是  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  何处别有我」

如果说,现在的我就是过去世的我,可是「身有异相」,六道皆是异相。过去世的我是畜生,现在的我是人身,其身有不同。要是说过去畜生我,就是现在的人我,那现在的人我,应该还是畜生的形像啊!这半偈是说「即身有我」不对。后半偈说「离身有我」也不对。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那儿还再有我呢?即身有我,不对;离身以外有我,也不对。谁知道这个道理可以讲。

要深入二谛,法无自性,无性能随缘,无性随缘现有我,那是无我而我。法随缘现,还是无自性,随缘无性,我而非我。即离两边不着。

所以这段经文说的─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休息休息。你们有问题的,想一想,可以问。

看下面一偈。

「离有无身我  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  若都无有我」

这一偈可能错了,文字错了,我们不知那里错的。「离有无身我」,应该是「离身无有我」,它才能和下半偈配起来嘛!上半偈离身无有我,你看下半偈,即身也无有我。大家仔细看!我们看下半偈就知道上半偈了,上半偈讲「离身无有我」,下半偈讲「即身也无我」。

身是五阴身心,假使说离身有我的话,那我在那里啊?虚无飘渺啊!所以离身无有我,是事为已成。这没问题,已经成立了。既然是离身无我,所以下半偈说:「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这是说即身也无我。怎么都没有我呢?人是即人身有我,天是即天身有我,阿修罗即阿修罗身有我,鬼即鬼身有我,畜生即畜生身有我,地狱即地狱身有我,假使即身有我的话,糟糕了!人也有畜生身,也有地狱身,也有饿鬼身,也有阿修罗身,也有天身,那不合道理。所以说,都没有我,要是即身有我的话,都无我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50

这个道理大家懂不懂?有不懂的,可以举手。

你们查一查,这一偈究竟是藏经错了,还是我们印错了?〈已查过了,藏经错了。〉要是仔细看,很明显,离身无我,即身无我,很明显。拿写文章说,对仗分明。

再看下一偈:

「但身不为我  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  而作于受者」

身不是我─我是不生不灭;身相,五阴身心,是生灭法。人死了,变成畜生,我没灭。我没灭,我没生,生灭是什么?是五阴身心。譬如说,念佛求往生,死了以后,身子埋到山上去了,我往生西方。如果说五阴身心也是我,那我往生西方,我的五阴身心也应该往生西方,不应该埋到山上去啊!所以说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我不生不灭。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受是五阴身心,受者是我。换句话说,怎么可以把五阴身心生灭法,当成不生不灭的我呢?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受法,受想行识是受法,所以我们又称为五受阴嘛!受者是我。生灭法不可当作不生不灭法。

我们再讲一偈。

我最高兴听打铃了。呵!

「若离身有我  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  而实不可得」

如果说,离开五阴有我,那不是的,「是事则不然」。什么原因呢?因五阴而知有我,假使没有五阴,怎么会有我呢?没有五阴,什么是我?所以「而实不可得」。

时间到了没有?还可以再讲一偈吧?

「今我不离受  亦不即是受

非无受非无  此即决定义」

「今我不离受」,这个我不离受,不离五阴,我不离五阴。「亦不即是受」,也不即是五阴。

「非无受非无」,不是没有五阴受法,也不是没有我,这就有两句。实在说就是亦五阴亦无我,非五阴非无我,还是四句。第三句是非无受非无我。「此即决定义」,决定义是实相,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这是决定义。

好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家看《中论》。

「过去我不作  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  异今亦不然」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过去世的我不作现在世的我,不对!因为我,过去是我,现在世还是我,所以他说过去的我不作,「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我们先把大原则讲清楚。如果过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是常边;如果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断边。这叫边见,都错。那怎么才不错呢?有谁知道?过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不堕常边;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也不堕断边。你要知道法性。

大家都知道,诸法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无,就是缘起性空。过去世的我,无性随缘而作今世的我,无性随缘,不堕常边;随缘无性,所以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无性嘛!不堕断边。如果说,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那怎么会成功呢?如果说,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有差异,那过去世的我是过去世,现在世是现在世的我,也不合道理。

「若谓有异者  离彼应有今

我住过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果说过去世的我和现在世的我有差异的话,那么就是离开过去世的我有现在世的我。那么说起来,过去世的我是过去世的我,现在世的我是现在世的我,过去世的我住在过去,现在世的我自己生了,这是断灭嘛!过去世的我断灭了嘛!现在世的我自己生,没有因嘛!

大家都听懂了没有?有问题的可以问。下面一偈:

「如是则断灭  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过」

「如是则断灭,失于业果报。」你要是这样有差异的话,就断灭了。过去世的我和现在世的我有差异,那么过去世的我就断灭,没有业果报了。现在的我怎么有的呢?行善得善报,三善道;行恶得恶报,三恶道。业果报形成。如果一断灭的话,没有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过。」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假使有差异的话,过去的我作业,现在的我受报,没这个道理。大家记住!无性随缘,虽受业果报而非常。总而言之,不失二谛。无性随缘,无差异而差异;随缘无性,差异而无差异。你会通这个法性,就不落他这个诸过了。

「先无而今有  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  亦为是无因」

「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如果说没有过去世的我,而有现在世的我,也有过错。「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没有过去,而有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就是作法,作法有生有灭。为什么呢?现在世的我自己生嘛!「亦为是无因」,他自己生的,就没有因了。无因而有果,不对!所以说「我则是作法」,自己生,「亦为是无因」,没有原因有结果,都不对。

这品︿邪见品﹀他所破的,皆是破邪见。

所以这一偈是总说:

「如过去世中  有我无我见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过去世有我,不对!那过去世有我,现在世还有我,是常边。无我,过去世无我,今世忽然有我,是断边。共,也有我也无我,不对!落于二边。不共,非有我非无我,也不对!总而言之,大家要知道,有我、无我、也有我也无我、非有我非无我,都是邪见。所以「是事皆不然」。

我们讲快一点,因为《中论》要抢着结束,讲得太详细了,恐怕讲不完。

「我于未来世  为作为不作

如是之见者  皆同过去世」

「我于未来世」,过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不对!过去世的我要是作今世的我,是常边;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断边。所以他说,都和未来世一样,也有我、也无我、也作、也不作,二边。非作非不作,断灭。所以他说「皆同过去世」。

下面他举个例子讲了:

「若天即是人  则堕于常边

天则为无生  常法不生故」

怎么说天就是人呢?譬如说,过去世的我是天,现在世的我是人,要是常边的话,过去世的天就是现在世的人了,不对。过去世我受天身,因为善恶的因缘,今世是人身。要是天身就是人身,那永远是天嘛!不会变成人,所以说是常边。要是堕于常边,「天则为无生」,没有生灭了。以善业、恶业的因缘,天灭了再生人,要是堕于常边,他不灭了。不灭也无生,就是无生,因为常法不生嘛!

讲到这里,我问大家,常法不生,无常法生不生?有谁知道?无常法也不生。随缘无性,虽常而不生;无性随缘,无常也不生。所以这个法,你要是堕入边,就不对了。

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它有一个重点,你掌握住因缘生法,抓住重点了。因缘所生法,就是空,没有自性嘛!因缘是有,其性本空。天台所说,空是通教;因缘所生法是藏教。那藏教就是通教。亦为是假名,假名是大乘菩萨教。因缘所生既然都是空了,叫它某某法、某某法,都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乘教,佛教。

所以,大家掌握住因缘所生,都掌握到了。有人说有,不抬杠,不错,是有,不过,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有人说空,你说不错,是空,不过是因缘空,因缘空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有。所以说重点在因缘所生。

「若天异于人  是即为无常

若天异人者  是则无相续」

「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天异于人的话,天灭了,人生了,是无常法,还是堕边。堕边有几种:有人说有法,堕边,无法也堕边,也有也无也堕边,非有非无还是堕边。我教大家一个办法,他说有,不抬杠,是有,不过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他说无,不抬杠,是无,不过无是因缘无,因缘无无自性,就是有。他说也有也无,不抬杠,不错,不过也有也无,是因缘也有也无,那么也有也无无自性就是非有非无。他说非有非无,不抬杠,不过是因缘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无自性就是也有也无。圆融了吧?

所以说:「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天和人有差异,没有相续。无性随缘,相续而非常;随缘无性,无相续也非断。

「若半天半人  则堕于二边

常及于无常  是事则不然」

「若半天半人,则堕于二边。」如果一半是天,一半是人,堕二边过。这都叫边见,也都叫邪见。这品是︿破邪见品﹀。「常及于无常,是事则不然。」常和无常不能并存,常就不是无常,无常就不是常。你二边见,二者并存,不对了。

可是你要知二谛,契理圆融。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性是常,随缘是无常。无性随缘的时候,常即无常;随缘无性的时候,无常即常。这是中道义,这叫俗谛中道。无性随缘,就非无性;随缘无性,就非随缘。这叫真谛中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51

这么说起来,破见不破法。为什么破见呢?见,他执着有定法。法是什么?无有定法,是无上菩提。

大家不要打妄想,一打妄想就糊涂了。

有问题没问题?没问题我们往下看。

「若常及无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  非常非无常」

非常非无常是根据也常也无常来的,没有常无常就没有非常非无常。为什么没有常无常就没有非常非无常?有谁知道?你脑筋转个弯儿,把它活跃起来。有常,常就是非无常,对不对?无常,无常就是非常。假使没有常没有无常,也没有非常非无常了。这一点,大家转过来了吧?

有常才有非无常嘛!有无常才有非常嘛!所以脑筋要转。大家看《中论》的时候要注意到,依义不依语,他里面所讲的,你要懂他的义理,依了义不依非了义。「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才成功非常非无常嘛!它不成功,就没有非常非无常了。所以他讲:「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

「法若定有来  及定有去者

生死则无始  而实无此事」

法如果定有,从过去世到现在世来,从现在世到未来世,定有来去,生死则无始了,没有生,没有死了。这是《金刚经》讲的那一句啊?有谁知道?《金刚经》讲过,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定法来,也没有定法去。如果说,过去世定到现在来,现在来定到未来去,生死就没有始了,那就破了因果法。什么是始?什么是终?因是始,果是终啊!这个重点,你讲因果,没有妨碍,你讲非因非果,也没有妨碍。重点在那里啊?掌握到因缘所生法,那你横说横对,竖说竖对。你要是离开因缘所生法,横说横不对,竖说竖不对。

我们再讲一偈:

「今若无有常  云何有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对常立无常,对常无常立也常也无常,对也常也无常立非常非无常。如果没有常的话,就没有无常,没有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这句话怎么讲呢?你放下你的邪见,不见有常,不见无常,不见也有常也无常,不见非有常非无常。

我们今天赶了不少啊!现在下课了。

大家看《中论》,最后一品。上一次讲得快一点,大家都不明白,今天再重复重复。

上次讲的:「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怎么常和无常这两个成立,以下非常非无常也成立呢?大家把脑筋转一转,也常就是非无常,所以也常成立,非无常也成立。也无常就是非常,所以也无常成立,非常就成立,大家懂了吧?

你想一想,常是不是非无常?无常是不是非常?大家脑筋转过来了没有?有谁不懂举手?好!差不多了。你脑筋没转啊!常当然就是非无常,无常就是非常。如果你还不懂,我就没办法了。

今天开始讲:

「若世间有边  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  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世间既然有边,就断灭了,好比路走到海边就断了。所以说,世间假使有边就断灭。既然断灭,怎么还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无边就是常,永远是无边了,那怎么有后世呢?过去世尽了,后世起;过去世不尽,还是过去世啊!怎么有后世?大家要从理上推寻,不可只从文字相上讲。这一偈有没有不懂的?你想一想,依理推寻。

都懂了,我们再看下面一偈:

「五阴常相续  犹如灯火炎

以是故世间  不应边无边」

「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大家不要着于他的文字相。

譬如「五阴常相续」,你不可解释成「五阴常常的相续」,糟糕了!错了。常就是非无常,相续就是非常。常相续,常就是不生不灭,相续就是生灭。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生死不断,对不对啊?往无量劫以后,还是生死不断。有不断才有生死,是不是?可是你想一想,那个不断就不生也不死。这就和常相续是一个道理。你不可按文字相解为「常常的相续」,那就完全错了。

「犹如灯火炎」,也要依理推寻。你要是说,好比灯火炎一样,你要是点起来就相续,吹灭了就不相续,那又错了。灯火炎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

举个例子说。这里没有灯火炎,可是灯火炎不灭,你想到了没有?有谁知道灯火炎不灭?这里没点灯,可是有因缘它就亮灯。因缘没有了,灯火炎就灭;因缘来了,灯火炎就着。灯火炎着了,随缘无性,所以我们说着而无着;灯火炎灭了,无性随缘,我们说灭而无灭。

你想一想,十方世界如果有因缘的话,处处有灯火炎;十方世界如果没有因缘的话,处处灯火炎灭。是不是这个道理?再譬如说,这里没有火,可是有因缘就亮了火;因缘灭了,火就没有了。火大,十方世界处处没有,没有因缘嘛!火大,十方世界处处有,有因缘嘛!依理推寻。如果我说火大处处着,火大处处灭,你执着火大,又完蛋了。你近的想,地水火风都是一样,有因缘则现,没有因缘则灭。

再广泛一点讲,一切法皆如此。本来没有你,有父精母血的因缘你就现;父精母血的因缘尽了,你就没有。你现是假现,因为什么呢?它是因缘现,因缘现无自性,所现是假相。所以这和性空缘起还是一个道理。

性空没有相续,它不间断嘛!缘起相续。性空就是缘起,无相续就是相续;缘起就是性空,相续就是无相续。依理推寻。如果你不能依理推寻,叫理外凡夫。这番道理大家懂了吧?

所以「五阴常相续」,你把常相续连起来看,才有道理在里面。你如果解释为常常的相续,就错了。「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你不相信,你解释为常常的相续,它和灯火炎配不起来。

「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不应该有边、有无边。常没有边,相续有边。常就是相续,无边就是有边;相续就是常,有边就是无边。

大家懂这个道理就通达了。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所以他说:「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不应该单独执着有边,单独执着无边。无性随缘,无边就是有边;随缘无性,有边就是无边。这叫俗谛中道。无性随缘,就没有无边;随缘无性,就没有有边。没有无边,无边空;没有有边,有边空。那叫真谛中道。

我们讲明白一点:俗谛中道,不过相假就是了;真谛中道,不过就是那个性空。他有时候从相假边说这个道理,那叫纵破;有时候他从性空边说这个道理,那叫夺破。

我休息休息!

以上讲的,有没有不懂的?

「若先五阴坏  不因是五阴

更生后五阴  世间则有边」

先五阴坏了,就是有边了,这个不对。先五阴坏了就断灭了,所以不因先五阴更生后五阴。如果不因先五阴更生后五阴,所以一般人说世间有边。

「若先阴不坏  亦不因是阴

而生后五阴    世间则无边」

「世间则无边」,那是说外人偏执之见。如果先五阴不坏,还是先五阴啊!怎么有后五阴呢?你说先五阴坏,落入断边;你说先五阴不坏,落入常边。都不对。所以说,世间有边,世间无边,那是邪见。有谁不懂?

所以,邪见是虚妄执着。这里面有道理。先五阴坏而非灭,先五阴不坏而非常。无性随缘,因为随缘的缘故,所以先五阴无坏而坏;随缘无性的关系,所以坏而无坏。你说先五阴有坏有不坏,那是俗谛中道;你说它不坏,那是真谛中道。你要是不会到这一点,你讲得天花乱坠,那是理外凡夫。

所以说,大家要会理。理必须要有文,文必须要合理,所以文随于义,义随于文嘛!文随于义,边即无边;义随于文,无边即边。你如果偏于文,不对;偏于理,也不对。

为什么不可偏于文、偏于理呢?佛在经上说过,无有定法嘛!偏于文是执有定法,偏于理也是执有定法。它是文义相随嘛!

没问题,再看下一偈: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这个法彻底讲一句,就是性空。说者也性空,听者也性空,人我法三轮皆空,所以他说难得故。真法离于相,离于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不相信,我们举个例子说。火可以烧,这个烧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譬如我说「火」这个音声,不是火。如果我说这个音声就是火的话,应该先烧我的牙齿,烧我的舌头。它不烧,明明告诉我们不是火。我在黑板写个「火」,也不是那个火。它如果就是那个火的话,应该先烧黑板,先烧粉笔。它不烧,我就知道它不是火。我心里想那个「火」也不是火。如果它是火的话,应该先烧我的心。所以火这个法离于相,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性是空的,所以性空。

可是话讲回来,大家因为我说「火」的音声知道火,因为我写「火」的文字知道火,因为我心想着「火」知道火,那是相假。

这是性相二法,性空是真谛中道,相假是俗谛中道。

所以他说:「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为什么难得?性空嘛!你所得的,不过得的文字、心缘、音声,都是相假,所以你得而无得。性空没有定法,因为一切法性空,所以非有边非无边。一切法相假,不是真实的,所以非有边非无边。

我们今天不敢快讲了,再看下一偈:

「若世半有边  世间半无边

是则亦有边  亦无边不然」

你还是要依理会,不可依于文字相。我按理上讲,我们已经知道,有边不可得,无边也不可得,这是说性空。既然有边不可得,无边也不可得,那么半有边半无边也不可得,所以它说:「是则亦有边,亦无边不然。」你要这么会。

下面有问题了,两偈连在一起,我们先讲一句好了。

「彼受五阴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则不然

受亦复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则不然。」受五阴的是人,有边是破,无边是不破。我们再改一个方式讲,有边是无常,无边就是常。受五阴的这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可以说,受五阴的就是我,我受五阴。既然我受五阴,不可说一分破,一分不破啊!一分破是我有边,边在那里啊?一分不破,无边。我无边,我在那里?一切法无我,我在那里?所以你要知道,无性随缘就有我,那是无我而我;随缘无性,我而无我。话随我说啊!如果你不入这个道理,你横说横错,竖说竖错;我入这个道理,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

大家有问题没有?上一次因为偷点儿懒,所以大家不懂,这一次不敢快讲了。大家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

好!下课。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51

最后一品。上次这两偈讲了一半,仓仓卒卒地,没讲清楚,今天再从头讲。

「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则不然。受亦复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亦不然。」这两偈是破也有边也无边。这两偈里边有很深的意义,我们不可仅仅作文字相会。「彼受五阴者」,受五阴者是我,我受五阴嘛!于我怎么可以作一分破,一分不破呢?如果说我有边,是一分破;我无边,是一分不破。一分就是一半的意思。

「受亦复如是」,受是法,这是讲我法一对。受这个法,就是五阴。怎么可以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所以「是事亦不然」。我是讲什么?他的意思是讲性空。我受五阴其法,五阴就是我,我就是五阴。我可以轮回六道,所以我就是性空,性空随缘才能轮回六道。我是法性。「受亦复如是」,那个法,是法相。

这是《中论》它本来的本怀,法性空,空你怎么能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法相假,假的怎么可以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所以他说,是事也不然。性空不可得,不可得不能说一半破、一半不破。有边无边,不能说。法相是相假,也不能说一半破、一半不破。

我们再体会的话,性空是无性,相假是随缘。大家要这么体会,你才能得到它真正的意思。要不然的话,你的见解就太肤浅了。这个是很自然的道理,最后他当然要归到中观、《中论》的上面去。

中道义怎么讲?于性空、相假去认识它。所以他前面讲,佛以二谛演说法嘛!性空是真谛,相假是俗谛。你如果依理推寻的话,你认识就多了,这样才能会到中道义。

这个地方要依理推寻,所以说文随于义,义随文。这两偈是破也有边也无边,大家都懂了吧?这两偈不可作肤浅的会,你以肤浅的会的话,就没有见地了。

都懂了,我们今天结束。

看下面一偈:

「若亦有无边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无边  是则亦应成」

如果亦有边亦无边成立的话,这两个成立的话,非有边非无边也就成立了。可是事实上,亦有边亦无边不成立,所以非有边非无边不成立。大家会,为什么亦有边亦无边成立,非有边非无边也成立呢?亦有边就是非无边,亦无边就是非有边,你如果不懂,你把「亦」去掉,就明白了。有边就是非无边,无边就是非有边。大家懂了吧?

所以,他说「若亦有无边」,有边无边这两个法得成者,能够成立,「非有非无边,是则亦应成。」亦有边成立就是非无边成立,亦无边成立就是非有边成立。

中道义,什么是中道义?天台宗有一句话讲得好,他说「离边不住中」是中道。

既然离边不住中了,离言说相,无所住,不可得,那么怎么说呢?演说中道,一说就错,所以禅宗说「开口就错」。

有方便,从二谛说。不住第一义,不住世俗谛,就无所住。可是也不住那个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不住不住,就是不可得、无所有、无所住。

这个法你怎么能会到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它就是中道。可是不准许你说,你一说就错。

以上大家都清楚了吧?

再看下一偈:

「一切法空故  世间常等见

何处于何时  谁起是诸见」

一切法空,就是讲到性空,一切法是相假。性空不可得,相假也不可得啊!当然那个不可得也不可得。你如果说不可得可得,那是有所得。空不可得,假也不可得,所以他说一切法空。

下面讲「世间常等见」,那是邪见。常等见都是有所得。常等见它是略说,具足说,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这个都空。

「何处于何时」,处时也空,一切法空嘛!

「何处」是十方。东方空,它对西方而立,没有西方,东方不可得。甚而言之,上方对下方而立,没有下方,没有所谓上方。所以十方皆空。

由于这个道理,好比虚空一样。虚空是一个,你说西方,还是一个虚空;你说东方,还是一个虚空。没有分别。虽然没有分别,你可以说东说西,这叫无分别而分别。虽然说东说西,还是一个虚空,叫分别而无分别。这么说起来,一切处,皆空。

「何时」,时也空。你说过去,它是对待现在、未来而立,所以过去空。你说现在,它是对过去、未来而立,所以现在空。未来,是对待过去、现在而立。三世皆空。经上说,三世平等。

既然处和时都空,一切法皆空,「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大家都喜欢讲我,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因缘假立,按照法讲,我就是五阴,五阴皆空,当然我也空了。按照世间法讲,我就是细胞,你不相信,离开细胞,上那儿找我?所以我也空,所以一切法皆空。

见,要是分析起来讲,是见分,没有。它是因缘假合,根尘识和合才有见。既然和合有见,我们就知道见空。不相信,我们分析。根,眼根里有见没有?没有见。如果眼根有见,不必等到它和尘识和合了。尘里头有见没有见?尘里有见,应该尘见眼啊!所以尘里没有见。识里也没有见。什么是识呢?根尘和合生识。既然根没有见,尘没有见,识怎么生呢?所以说,根尘识和合有见,那个见是假立啊!就是相假。

相假就没有,没有就性空。从性空、相假方面说起,才有中道义。中道义不可说,借着性空相假而说。所以他说:「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这个都是空。因为一切法空故,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空。处、时、我、见,皆空。这个时候,它回到它性空宗的本质上了。

以前破的,一切破皆纵破;一切法空,夺破。他纵破也好,夺破也好,破什么?破邪见,不破法。法性不可得、无所有、空、清净、横遍竖穷,怎么可破呢?所以《中论》是破见不破法。

我们讲最后一偈: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瞿昙大圣主」,这是赞佛。佛姓瞿昙,赞叹佛是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怜愍众生迷惑。迷惑于什么呢?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迷惑在里头。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迷惑在里面。迷惑在处、时、我、见。怎么迷惑的呢?执着有法。佛怜愍这些众生,所以说这个法。

「悉断一切见」,破一切邪见。一切邪见是什么呢?广说无边了,略说就是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处是实有、时是实有、我是实有、见是实有,这些都是邪见。

「我今稽首礼」,顶礼于佛。这是龙树菩萨他说,我所说的《中论》啊!是佛的意思,不是我独造、假造的,推崇于佛。

我们今天《中论》算交待完了。最后我说几句闲话,权作一个结论。

这部《中论》很深,不是我能力所及,我敢讲《中论》啊!实在是自不量力。所以一开始,我求龙树菩萨加被。恐怕讲不完。今天老牛破车,总算拖到目的地了。不过讲得对也好,不对也好,谨供大家参考。如果讲错了,希望大家一笑置之。万一有一句、半句讲对了,那是龙树菩萨神力加被。如果有一句、半句讲对,我今天把这个功德回向极乐净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下个礼拜,开始讲《楞严》。因为《楞严》这部经很长,我的健康情形不好,是否能够讲完,不敢预料,所以就抢早讲,不耽误时间。这就叫八月十五卖元宵─软货抢早市。

下课!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大家看《中论》,(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外人就问了,你说大乘法破邪见,我已经听说过了,我现在想听一听声闻乘破邪见。

大乘法破邪见是夺破,声闻法破邪见是纵破,大家先有这个概念。

龙树菩萨说:

「我于过去世  为有为是无

世间常等见  皆依过去世」

换句话说,过去世是有我还是没有我呢?过去世就有我的话,由过去到现在,那是常。过去世假使没有我,现在忽然而有,那是无常。根本是常、无常。既然是有常,有无常,当然出第三句─也常也无常。也常就是非无常,也无常就是非常,这就出第四句─非常非无常。这是众生之见,不是法。  



什么是邪见呢?一般的世间,认为从过去到现在,有的时候常,有的时候无常,有的时候也常也无常,有的时候非常非无常,这是邪见。

一切法性空,空没有常,因为空就是缘起嘛!空没有无常,缘起就是性空嘛!没有根本两句,当然也没有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空即缘起,缘起即空,那叫法性。要是执着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那叫妄见。

所以大家要知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是法性。缘起,唯识宗称为依他起;性空,唯识宗称为圆成实。那是法性。执着有定法,叫妄见,也称为邪见。

第二偈:

「我于未来世  为作为不作

有边等诸见  皆依未来世」

作有起的意思。现在进入未来,未来的我是不是现在的我起作呢?有的人说是现在的我作,有的人说无作。现在不作未来的我,如果现在的我就作未来的我,那是无边,不合道理。怎么不合道理?现在的我是畜生,未来的我是人,既然人是畜生作的,那应该还是畜生,没有人。如果无作呢?现在的我不作未来的我,那么就没有相续。未来不由现在而作。这里面也出四句:如果作,现在作未来,无边。不作未来,未来单独起,有边。第三句也有边也无边,第四句非有边非无边。这都是邪见。大家听懂听不懂?

这是根据三世破邪见,我们回想前面就知道了。现在、过去、未来,空的。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没有自性,所以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没有自性,所以空。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自性,所以空。空没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单从空方面讲这个道理,称之为夺破。

现在虽然空,它是过去、未来因缘成功的;过去虽然空,它是现在、未来条件形成的;未来虽然空,它是过去、现在所形成,互相依他形成,叫假有。假有不实,不实还是没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从这边说,因缘成功这边来说,古德称为纵破。

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有个要领,怎么会空呢?从因缘生法会。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就空。因缘生法,仅仅是假名,就假。因缘生法,不执着有定法,就是中道义。所以《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现在我们看下一偈:

「过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  不作今世我」

你说过去世有我啊!不可得,过去世是畜生,现在世是人,要是说过去世有我,过去世的畜生我,不能作人的我。六道轮回,形像改变,假使说过去世有我,六道就不改变了,我是不变嘛!投生畜生是我,投生人还是我,生天还是我,就没有六道了。所以说,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若谓我即是  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  何处别有我」

如果说,现在的我就是过去世的我,可是「身有异相」,六道皆是异相。过去世的我是畜生,现在的我是人身,其身有不同。要是说过去畜生我,就是现在的人我,那现在的人我,应该还是畜生的形像啊!这半偈是说「即身有我」不对。后半偈说「离身有我」也不对。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那儿还再有我呢?即身有我,不对;离身以外有我,也不对。谁知道这个道理可以讲。

要深入二谛,法无自性,无性能随缘,无性随缘现有我,那是无我而我。法随缘现,还是无自性,随缘无性,我而非我。即离两边不着。

所以这段经文说的─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休息休息。你们有问题的,想一想,可以问。

看下面一偈。

「离有无身我  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  若都无有我」

这一偈可能错了,文字错了,我们不知那里错的。「离有无身我」,应该是「离身无有我」,它才能和下半偈配起来嘛!上半偈离身无有我,你看下半偈,即身也无有我。大家仔细看!我们看下半偈就知道上半偈了,上半偈讲「离身无有我」,下半偈讲「即身也无我」。

身是五阴身心,假使说离身有我的话,那我在那里啊?虚无飘渺啊!所以离身无有我,是事为已成。这没问题,已经成立了。既然是离身无我,所以下半偈说:「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这是说即身也无我。怎么都没有我呢?人是即人身有我,天是即天身有我,阿修罗即阿修罗身有我,鬼即鬼身有我,畜生即畜生身有我,地狱即地狱身有我,假使即身有我的话,糟糕了!人也有畜生身,也有地狱身,也有饿鬼身,也有阿修罗身,也有天身,那不合道理。所以说,都没有我,要是即身有我的话,都无我了。

这个道理大家懂不懂?有不懂的,可以举手。

你们查一查,这一偈究竟是藏经错了,还是我们印错了?〈已查过了,藏经错了。〉要是仔细看,很明显,离身无我,即身无我,很明显。拿写文章说,对仗分明。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52

再看下一偈:

「但身不为我  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  而作于受者」

身不是我─我是不生不灭;身相,五阴身心,是生灭法。人死了,变成畜生,我没灭。我没灭,我没生,生灭是什么?是五阴身心。譬如说,念佛求往生,死了以后,身子埋到山上去了,我往生西方。如果说五阴身心也是我,那我往生西方,我的五阴身心也应该往生西方,不应该埋到山上去啊!所以说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我不生不灭。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受是五阴身心,受者是我。换句话说,怎么可以把五阴身心生灭法,当成不生不灭的我呢?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受法,受想行识是受法,所以我们又称为五受阴嘛!受者是我。生灭法不可当作不生不灭法。

我们再讲一偈。

我最高兴听打铃了。呵!

「若离身有我  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  而实不可得」

如果说,离开五阴有我,那不是的,「是事则不然」。什么原因呢?因五阴而知有我,假使没有五阴,怎么会有我呢?没有五阴,什么是我?所以「而实不可得」。

时间到了没有?还可以再讲一偈吧?

「今我不离受  亦不即是受

非无受非无  此即决定义」

「今我不离受」,这个我不离受,不离五阴,我不离五阴。「亦不即是受」,也不即是五阴。

「非无受非无」,不是没有五阴受法,也不是没有我,这就有两句。实在说就是亦五阴亦无我,非五阴非无我,还是四句。第三句是非无受非无我。「此即决定义」,决定义是实相,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这是决定义。

好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家看《中论》。

「过去我不作  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  异今亦不然」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过去世的我不作现在世的我,不对!因为我,过去是我,现在世还是我,所以他说过去的我不作,「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我们先把大原则讲清楚。如果过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是常边;如果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断边。这叫边见,都错。那怎么才不错呢?有谁知道?过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不堕常边;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也不堕断边。你要知道法性。

大家都知道,诸法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无,就是缘起性空。过去世的我,无性随缘而作今世的我,无性随缘,不堕常边;随缘无性,所以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无性嘛!不堕断边。如果说,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那怎么会成功呢?如果说,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有差异,那过去世的我是过去世,现在世是现在世的我,也不合道理。

「若谓有异者  离彼应有今

我住过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果说过去世的我和现在世的我有差异的话,那么就是离开过去世的我有现在世的我。那么说起来,过去世的我是过去世的我,现在世的我是现在世的我,过去世的我住在过去,现在世的我自己生了,这是断灭嘛!过去世的我断灭了嘛!现在世的我自己生,没有因嘛!

大家都听懂了没有?有问题的可以问。下面一偈:

「如是则断灭  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过」

「如是则断灭,失于业果报。」你要是这样有差异的话,就断灭了。过去世的我和现在世的我有差异,那么过去世的我就断灭,没有业果报了。现在的我怎么有的呢?行善得善报,三善道;行恶得恶报,三恶道。业果报形成。如果一断灭的话,没有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过。」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假使有差异的话,过去的我作业,现在的我受报,没这个道理。大家记住!无性随缘,虽受业果报而非常。总而言之,不失二谛。无性随缘,无差异而差异;随缘无性,差异而无差异。你会通这个法性,就不落他这个诸过了。

「先无而今有  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  亦为是无因」

「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如果说没有过去世的我,而有现在世的我,也有过错。「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没有过去,而有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就是作法,作法有生有灭。为什么呢?现在世的我自己生嘛!「亦为是无因」,他自己生的,就没有因了。无因而有果,不对!所以说「我则是作法」,自己生,「亦为是无因」,没有原因有结果,都不对。

这品︿邪见品﹀他所破的,皆是破邪见。

所以这一偈是总说:

「如过去世中  有我无我见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过去世有我,不对!那过去世有我,现在世还有我,是常边。无我,过去世无我,今世忽然有我,是断边。共,也有我也无我,不对!落于二边。不共,非有我非无我,也不对!总而言之,大家要知道,有我、无我、也有我也无我、非有我非无我,都是邪见。所以「是事皆不然」。

我们讲快一点,因为《中论》要抢着结束,讲得太详细了,恐怕讲不完。

「我于未来世  为作为不作

如是之见者  皆同过去世」

「我于未来世」,过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不对!过去世的我要是作今世的我,是常边;过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断边。所以他说,都和未来世一样,也有我、也无我、也作、也不作,二边。非作非不作,断灭。所以他说「皆同过去世」。

下面他举个例子讲了:

「若天即是人  则堕于常边

天则为无生  常法不生故」

怎么说天就是人呢?譬如说,过去世的我是天,现在世的我是人,要是常边的话,过去世的天就是现在世的人了,不对。过去世我受天身,因为善恶的因缘,今世是人身。要是天身就是人身,那永远是天嘛!不会变成人,所以说是常边。要是堕于常边,「天则为无生」,没有生灭了。以善业、恶业的因缘,天灭了再生人,要是堕于常边,他不灭了。不灭也无生,就是无生,因为常法不生嘛!

讲到这里,我问大家,常法不生,无常法生不生?有谁知道?无常法也不生。随缘无性,虽常而不生;无性随缘,无常也不生。所以这个法,你要是堕入边,就不对了。

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它有一个重点,你掌握住因缘生法,抓住重点了。因缘所生法,就是空,没有自性嘛!因缘是有,其性本空。天台所说,空是通教;因缘所生法是藏教。那藏教就是通教。亦为是假名,假名是大乘菩萨教。因缘所生既然都是空了,叫它某某法、某某法,都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乘教,佛教。

所以,大家掌握住因缘所生,都掌握到了。有人说有,不抬杠,不错,是有,不过,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有人说空,你说不错,是空,不过是因缘空,因缘空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有。所以说重点在因缘所生。

「若天异于人  是即为无常

若天异人者  是则无相续」

「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天异于人的话,天灭了,人生了,是无常法,还是堕边。堕边有几种:有人说有法,堕边,无法也堕边,也有也无也堕边,非有非无还是堕边。我教大家一个办法,他说有,不抬杠,是有,不过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他说无,不抬杠,是无,不过无是因缘无,因缘无无自性,就是有。他说也有也无,不抬杠,不错,不过也有也无,是因缘也有也无,那么也有也无无自性就是非有非无。他说非有非无,不抬杠,不过是因缘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无自性就是也有也无。圆融了吧?

所以说:「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天和人有差异,没有相续。无性随缘,相续而非常;随缘无性,无相续也非断。

「若半天半人  则堕于二边

常及于无常  是事则不然」

「若半天半人,则堕于二边。」如果一半是天,一半是人,堕二边过。这都叫边见,也都叫邪见。这品是︿破邪见品﹀。「常及于无常,是事则不然。」常和无常不能并存,常就不是无常,无常就不是常。你二边见,二者并存,不对了。

可是你要知二谛,契理圆融。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性是常,随缘是无常。无性随缘的时候,常即无常;随缘无性的时候,无常即常。这是中道义,这叫俗谛中道。无性随缘,就非无性;随缘无性,就非随缘。这叫真谛中道。

这么说起来,破见不破法。为什么破见呢?见,他执着有定法。法是什么?无有定法,是无上菩提。

大家不要打妄想,一打妄想就糊涂了。

有问题没问题?没问题我们往下看。

「若常及无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  非常非无常」

非常非无常是根据也常也无常来的,没有常无常就没有非常非无常。为什么没有常无常就没有非常非无常?有谁知道?你脑筋转个弯儿,把它活跃起来。有常,常就是非无常,对不对?无常,无常就是非常。假使没有常没有无常,也没有非常非无常了。这一点,大家转过来了吧?

有常才有非无常嘛!有无常才有非常嘛!所以脑筋要转。大家看《中论》的时候要注意到,依义不依语,他里面所讲的,你要懂他的义理,依了义不依非了义。「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才成功非常非无常嘛!它不成功,就没有非常非无常了。所以他讲:「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

「法若定有来  及定有去者

生死则无始  而实无此事」

法如果定有,从过去世到现在世来,从现在世到未来世,定有来去,生死则无始了,没有生,没有死了。这是《金刚经》讲的那一句啊?有谁知道?《金刚经》讲过,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定法来,也没有定法去。如果说,过去世定到现在来,现在来定到未来去,生死就没有始了,那就破了因果法。什么是始?什么是终?因是始,果是终啊!这个重点,你讲因果,没有妨碍,你讲非因非果,也没有妨碍。重点在那里啊?掌握到因缘所生法,那你横说横对,竖说竖对。你要是离开因缘所生法,横说横不对,竖说竖不对。

我们再讲一偈:

「今若无有常  云何有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对常立无常,对常无常立也常也无常,对也常也无常立非常非无常。如果没有常的话,就没有无常,没有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这句话怎么讲呢?你放下你的邪见,不见有常,不见无常,不见也有常也无常,不见非有常非无常。

我们今天赶了不少啊!现在下课了。

大家看《中论》,最后一品。上一次讲得快一点,大家都不明白,今天再重复重复。

上次讲的:「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怎么常和无常这两个成立,以下非常非无常也成立呢?大家把脑筋转一转,也常就是非无常,所以也常成立,非无常也成立。也无常就是非常,所以也无常成立,非常就成立,大家懂了吧?

你想一想,常是不是非无常?无常是不是非常?大家脑筋转过来了没有?有谁不懂举手?好!差不多了。你脑筋没转啊!常当然就是非无常,无常就是非常。如果你还不懂,我就没办法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52

今天开始讲:

「若世间有边  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  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世间既然有边,就断灭了,好比路走到海边就断了。所以说,世间假使有边就断灭。既然断灭,怎么还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无边就是常,永远是无边了,那怎么有后世呢?过去世尽了,后世起;过去世不尽,还是过去世啊!怎么有后世?大家要从理上推寻,不可只从文字相上讲。这一偈有没有不懂的?你想一想,依理推寻。

都懂了,我们再看下面一偈:

「五阴常相续  犹如灯火炎

以是故世间  不应边无边」

「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大家不要着于他的文字相。

譬如「五阴常相续」,你不可解释成「五阴常常的相续」,糟糕了!错了。常就是非无常,相续就是非常。常相续,常就是不生不灭,相续就是生灭。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生死不断,对不对啊?往无量劫以后,还是生死不断。有不断才有生死,是不是?可是你想一想,那个不断就不生也不死。这就和常相续是一个道理。你不可按文字相解为「常常的相续」,那就完全错了。

「犹如灯火炎」,也要依理推寻。你要是说,好比灯火炎一样,你要是点起来就相续,吹灭了就不相续,那又错了。灯火炎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

举个例子说。这里没有灯火炎,可是灯火炎不灭,你想到了没有?有谁知道灯火炎不灭?这里没点灯,可是有因缘它就亮灯。因缘没有了,灯火炎就灭;因缘来了,灯火炎就着。灯火炎着了,随缘无性,所以我们说着而无着;灯火炎灭了,无性随缘,我们说灭而无灭。

你想一想,十方世界如果有因缘的话,处处有灯火炎;十方世界如果没有因缘的话,处处灯火炎灭。是不是这个道理?再譬如说,这里没有火,可是有因缘就亮了火;因缘灭了,火就没有了。火大,十方世界处处没有,没有因缘嘛!火大,十方世界处处有,有因缘嘛!依理推寻。如果我说火大处处着,火大处处灭,你执着火大,又完蛋了。你近的想,地水火风都是一样,有因缘则现,没有因缘则灭。

再广泛一点讲,一切法皆如此。本来没有你,有父精母血的因缘你就现;父精母血的因缘尽了,你就没有。你现是假现,因为什么呢?它是因缘现,因缘现无自性,所现是假相。所以这和性空缘起还是一个道理。

性空没有相续,它不间断嘛!缘起相续。性空就是缘起,无相续就是相续;缘起就是性空,相续就是无相续。依理推寻。如果你不能依理推寻,叫理外凡夫。这番道理大家懂了吧?

所以「五阴常相续」,你把常相续连起来看,才有道理在里面。你如果解释为常常的相续,就错了。「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你不相信,你解释为常常的相续,它和灯火炎配不起来。

「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不应该有边、有无边。常没有边,相续有边。常就是相续,无边就是有边;相续就是常,有边就是无边。

大家懂这个道理就通达了。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所以他说:「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不应该单独执着有边,单独执着无边。无性随缘,无边就是有边;随缘无性,有边就是无边。这叫俗谛中道。无性随缘,就没有无边;随缘无性,就没有有边。没有无边,无边空;没有有边,有边空。那叫真谛中道。

我们讲明白一点:俗谛中道,不过相假就是了;真谛中道,不过就是那个性空。他有时候从相假边说这个道理,那叫纵破;有时候他从性空边说这个道理,那叫夺破。

我休息休息!

以上讲的,有没有不懂的?

「若先五阴坏  不因是五阴

更生后五阴  世间则有边」

先五阴坏了,就是有边了,这个不对。先五阴坏了就断灭了,所以不因先五阴更生后五阴。如果不因先五阴更生后五阴,所以一般人说世间有边。

「若先阴不坏  亦不因是阴

而生后五阴    世间则无边」

「世间则无边」,那是说外人偏执之见。如果先五阴不坏,还是先五阴啊!怎么有后五阴呢?你说先五阴坏,落入断边;你说先五阴不坏,落入常边。都不对。所以说,世间有边,世间无边,那是邪见。有谁不懂?

所以,邪见是虚妄执着。这里面有道理。先五阴坏而非灭,先五阴不坏而非常。无性随缘,因为随缘的缘故,所以先五阴无坏而坏;随缘无性的关系,所以坏而无坏。你说先五阴有坏有不坏,那是俗谛中道;你说它不坏,那是真谛中道。你要是不会到这一点,你讲得天花乱坠,那是理外凡夫。

所以说,大家要会理。理必须要有文,文必须要合理,所以文随于义,义随于文嘛!文随于义,边即无边;义随于文,无边即边。你如果偏于文,不对;偏于理,也不对。

为什么不可偏于文、偏于理呢?佛在经上说过,无有定法嘛!偏于文是执有定法,偏于理也是执有定法。它是文义相随嘛!

没问题,再看下一偈: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这个法彻底讲一句,就是性空。说者也性空,听者也性空,人我法三轮皆空,所以他说难得故。真法离于相,离于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不相信,我们举个例子说。火可以烧,这个烧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譬如我说「火」这个音声,不是火。如果我说这个音声就是火的话,应该先烧我的牙齿,烧我的舌头。它不烧,明明告诉我们不是火。我在黑板写个「火」,也不是那个火。它如果就是那个火的话,应该先烧黑板,先烧粉笔。它不烧,我就知道它不是火。我心里想那个「火」也不是火。如果它是火的话,应该先烧我的心。所以火这个法离于相,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性是空的,所以性空。

可是话讲回来,大家因为我说「火」的音声知道火,因为我写「火」的文字知道火,因为我心想着「火」知道火,那是相假。

这是性相二法,性空是真谛中道,相假是俗谛中道。

所以他说:「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为什么难得?性空嘛!你所得的,不过得的文字、心缘、音声,都是相假,所以你得而无得。性空没有定法,因为一切法性空,所以非有边非无边。一切法相假,不是真实的,所以非有边非无边。

我们今天不敢快讲了,再看下一偈:

「若世半有边  世间半无边

是则亦有边  亦无边不然」

你还是要依理会,不可依于文字相。我按理上讲,我们已经知道,有边不可得,无边也不可得,这是说性空。既然有边不可得,无边也不可得,那么半有边半无边也不可得,所以它说:「是则亦有边,亦无边不然。」你要这么会。

下面有问题了,两偈连在一起,我们先讲一句好了。

「彼受五阴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则不然

受亦复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则不然。」受五阴的是人,有边是破,无边是不破。我们再改一个方式讲,有边是无常,无边就是常。受五阴的这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可以说,受五阴的就是我,我受五阴。既然我受五阴,不可说一分破,一分不破啊!一分破是我有边,边在那里啊?一分不破,无边。我无边,我在那里?一切法无我,我在那里?所以你要知道,无性随缘就有我,那是无我而我;随缘无性,我而无我。话随我说啊!如果你不入这个道理,你横说横错,竖说竖错;我入这个道理,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

大家有问题没有?上一次因为偷点儿懒,所以大家不懂,这一次不敢快讲了。大家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

好!下课。

最后一品。上次这两偈讲了一半,仓仓卒卒地,没讲清楚,今天再从头讲。

「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则不然。受亦复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亦不然。」这两偈是破也有边也无边。这两偈里边有很深的意义,我们不可仅仅作文字相会。「彼受五阴者」,受五阴者是我,我受五阴嘛!于我怎么可以作一分破,一分不破呢?如果说我有边,是一分破;我无边,是一分不破。一分就是一半的意思。

「受亦复如是」,受是法,这是讲我法一对。受这个法,就是五阴。怎么可以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所以「是事亦不然」。我是讲什么?他的意思是讲性空。我受五阴其法,五阴就是我,我就是五阴。我可以轮回六道,所以我就是性空,性空随缘才能轮回六道。我是法性。「受亦复如是」,那个法,是法相。

这是《中论》它本来的本怀,法性空,空你怎么能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法相假,假的怎么可以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所以他说,是事也不然。性空不可得,不可得不能说一半破、一半不破。有边无边,不能说。法相是相假,也不能说一半破、一半不破。

我们再体会的话,性空是无性,相假是随缘。大家要这么体会,你才能得到它真正的意思。要不然的话,你的见解就太肤浅了。这个是很自然的道理,最后他当然要归到中观、《中论》的上面去。

中道义怎么讲?于性空、相假去认识它。所以他前面讲,佛以二谛演说法嘛!性空是真谛,相假是俗谛。你如果依理推寻的话,你认识就多了,这样才能会到中道义。

这个地方要依理推寻,所以说文随于义,义随文。这两偈是破也有边也无边,大家都懂了吧?这两偈不可作肤浅的会,你以肤浅的会的话,就没有见地了。

都懂了,我们今天结束。

看下面一偈:

「若亦有无边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无边  是则亦应成」

如果亦有边亦无边成立的话,这两个成立的话,非有边非无边也就成立了。可是事实上,亦有边亦无边不成立,所以非有边非无边不成立。大家会,为什么亦有边亦无边成立,非有边非无边也成立呢?亦有边就是非无边,亦无边就是非有边,你如果不懂,你把「亦」去掉,就明白了。有边就是非无边,无边就是非有边。大家懂了吧?

所以,他说「若亦有无边」,有边无边这两个法得成者,能够成立,「非有非无边,是则亦应成。」亦有边成立就是非无边成立,亦无边成立就是非有边成立。

中道义,什么是中道义?天台宗有一句话讲得好,他说「离边不住中」是中道。

既然离边不住中了,离言说相,无所住,不可得,那么怎么说呢?演说中道,一说就错,所以禅宗说「开口就错」。

有方便,从二谛说。不住第一义,不住世俗谛,就无所住。可是也不住那个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不住不住,就是不可得、无所有、无所住。

这个法你怎么能会到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它就是中道。可是不准许你说,你一说就错。

以上大家都清楚了吧?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9:53

再看下一偈:

「一切法空故  世间常等见

何处于何时  谁起是诸见」

一切法空,就是讲到性空,一切法是相假。性空不可得,相假也不可得啊!当然那个不可得也不可得。你如果说不可得可得,那是有所得。空不可得,假也不可得,所以他说一切法空。

下面讲「世间常等见」,那是邪见。常等见都是有所得。常等见它是略说,具足说,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这个都空。

「何处于何时」,处时也空,一切法空嘛!

「何处」是十方。东方空,它对西方而立,没有西方,东方不可得。甚而言之,上方对下方而立,没有下方,没有所谓上方。所以十方皆空。

由于这个道理,好比虚空一样。虚空是一个,你说西方,还是一个虚空;你说东方,还是一个虚空。没有分别。虽然没有分别,你可以说东说西,这叫无分别而分别。虽然说东说西,还是一个虚空,叫分别而无分别。这么说起来,一切处,皆空。

「何时」,时也空。你说过去,它是对待现在、未来而立,所以过去空。你说现在,它是对过去、未来而立,所以现在空。未来,是对待过去、现在而立。三世皆空。经上说,三世平等。

既然处和时都空,一切法皆空,「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大家都喜欢讲我,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因缘假立,按照法讲,我就是五阴,五阴皆空,当然我也空了。按照世间法讲,我就是细胞,你不相信,离开细胞,上那儿找我?所以我也空,所以一切法皆空。

见,要是分析起来讲,是见分,没有。它是因缘假合,根尘识和合才有见。既然和合有见,我们就知道见空。不相信,我们分析。根,眼根里有见没有?没有见。如果眼根有见,不必等到它和尘识和合了。尘里头有见没有见?尘里有见,应该尘见眼啊!所以尘里没有见。识里也没有见。什么是识呢?根尘和合生识。既然根没有见,尘没有见,识怎么生呢?所以说,根尘识和合有见,那个见是假立啊!就是相假。

相假就没有,没有就性空。从性空、相假方面说起,才有中道义。中道义不可说,借着性空相假而说。所以他说:「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这个都是空。因为一切法空故,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空。处、时、我、见,皆空。这个时候,它回到它性空宗的本质上了。

以前破的,一切破皆纵破;一切法空,夺破。他纵破也好,夺破也好,破什么?破邪见,不破法。法性不可得、无所有、空、清净、横遍竖穷,怎么可破呢?所以《中论》是破见不破法。

我们讲最后一偈: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瞿昙大圣主」,这是赞佛。佛姓瞿昙,赞叹佛是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怜愍众生迷惑。迷惑于什么呢?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迷惑在里头。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迷惑在里面。迷惑在处、时、我、见。怎么迷惑的呢?执着有法。佛怜愍这些众生,所以说这个法。

「悉断一切见」,破一切邪见。一切邪见是什么呢?广说无边了,略说就是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也边也无边、非边非无边,处是实有、时是实有、我是实有、见是实有,这些都是邪见。

「我今稽首礼」,顶礼于佛。这是龙树菩萨他说,我所说的《中论》啊!是佛的意思,不是我独造、假造的,推崇于佛。

我们今天《中论》算交待完了。最后我说几句闲话,权作一个结论。

这部《中论》很深,不是我能力所及,我敢讲《中论》啊!实在是自不量力。所以一开始,我求龙树菩萨加被。恐怕讲不完。今天老牛破车,总算拖到目的地了。不过讲得对也好,不对也好,谨供大家参考。如果讲错了,希望大家一笑置之。万一有一句、半句讲对了,那是龙树菩萨神力加被。如果有一句、半句讲对,我今天把这个功德回向极乐净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下个礼拜,开始讲《楞严》。因为《楞严》这部经很长,我的健康情形不好,是否能够讲完,不敢预料,所以就抢早讲,不耽误时间。这就叫八月十五卖元宵─软货抢早市。

下课!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www.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