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桥旦曾堪布:不要把学佛当成逃避世俗的借口!

对于一位在家居士来说,家庭、公司和社会都是最好的实修对境。我们首先要闻思佛法,把殊胜的教言铭刻于心,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实修实用,让这些教言深入骨髓,成为习惯,最终变成自己的天性。如果不实修,佛法再伟大、再殊胜,依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真实利益。

  谈到实修,则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现在很多居士的修行只是在形式、数量方面提高很快,在出离心、菩提心、虔敬心方面却进展迟缓。这往往是因为学偏了——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说,佛法的确有住庙、闭关这样的修行方法,但这些方法是不适合在家居士的。为什么?因为居士们现在的状态是上有老、下有小,同时还要工作,要承担很多责任。如果一位居士认为家务、工作是在浪费时间,耽误了自己做功课,妨碍了自己学佛,这种想法就是学偏了,这是修行很大的障碍。

  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用于佛法的时间比例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而调整。

  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要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精力用于工作和家庭,百分之二十用在佛法功课上。要尽心尽力地做一个好人,承担起人生的责任,把自己的修行融入家务和工作之中,成为一体,发挥出佛法的力量,让家庭由于你的存在而温暖,让工作单位由于你的努力而健康发展。

  三十到五十岁,佛法和生活的时间比例可以变成一半一半。

  五十岁以后,要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精力用在佛法上。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把百分之百的时间都用在佛法上,除了吃睡以外,都要用来修行,连电视都不看是最好的。

  千万不要反过来——年轻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用在佛法功课上,老年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用在家庭上,这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要求?如果年轻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用来做功课,就会忽略人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就连一个好人都称不上了。如果连好人都不是,修行的基础就没有了。这样,随着年纪的增大,修行往往会毫无进展,用于佛法的时间比例会越来越低,六十岁以后可能只剩百分之五了。这样,一生的修行就会趋于失败,这就是学偏了。

  这个建议来自我多年的修行经验,希望居士们能够重视,让自己的修行步入正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

  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持戒的修持。

  忍辱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的固执,认为非这么做不可的一种执着,要能放下这固执的心。

  所谓精进,就是对一切善法的修持,都要能够生起欢喜心,然而这只是佛法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世间的精进,就是在自己的一生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能够有始有终的努力去完成。

  禅定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能够专注地去做,当然不需要像我们在上座禅修时那般的专注,但如果能做到那样是最好的。比如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能专注而非散乱地去做。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在我还没学书画之前,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的时候,某些工作对我来说是很难专心的,但是在我学画的时候,如果我的心不能够专注在画画上的话,画出来的东西就会变得像疯子所画出来的东西一样。因此我在画画时就必须要专注地去画,也因为这样子就产生了一种很好的习惯。所以最近我不管做什么事情就都能够很专心的去做,这样反而困难也减少了。所以你们也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让心散乱在其它的事情上面,而要能针对眼前的工作持续专心地去做,这就是禅定的修持。

  所谓的智慧是指能够分别善恶好坏的能力,在这里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而无论是什么生活方式,都要尽量地不离开佛法,这便是一种智慧的修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