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背诵了很多佛经,但心量没有打开,那一样入不了佛门!

背诵了很多佛经,但心量没有打开,那一样入不了佛门!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修行,就是把心量给打开。

  如果背诵了很多佛经持诵了很多心咒,上了很多佛学班,但心量仍然没有打开,那一样入不了佛门。顶多,只能算多懂了佛学知识,种了善根而已。心量的打开,可以证明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那为什么没有打开心量?

  就是太关注自己了,关心自己了!

  很多人学佛,很关心自己的解脱问题,希望能自己智慧开发,烦恼断除,然后赶紧拜佛念佛。这样子效果很小,单独为了开发智慧去拜佛,是开发不了智慧的。

  那要如何做?要先发愿!

  为了帮助苦难众生,为了让更多人都能去恶从善,能听闻佛法,能修行,能听闻佛号。有这个愿力,然后去拜佛,一定开发智慧。

  为什么?你要帮助别人,你总要有智慧吧,那菩萨自然会赐给你智慧。知道吗?这个是向菩萨求智慧的秘诀啊,不是念念经就开发智慧拉。要有愿力,很关键。

  心量打开的人,烦恼就少。

  人为什么烦恼?就是关注自己啊,太爱惜自己了,就烦恼!心中如果怀着悲悯众生,救度众生,把众生的苦当成自己的苦时,这时他就不会烦恼了。

  这个很神奇,把自己的苦太当一回事的人,很烦恼,因为心量没有打开。

  心量要打开,就要融入。

  刚学佛的人,不建议躲起来闭关,躲起来拜佛,而是要融入大众,服务大众。

  但有些人觉得要念经持咒功德最大,在除业障方面诵经持咒很大,但是要把自己奉献出来利益众生,才能培养智慧福报,才能开悟。

  当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而融入大众时,业障慢慢消除,再加上念经拜佛持咒。这样智慧就能开发。而且这时心量自然能打开。

  心量打开的人,他的眼光,思维,他的举止,言行都不一样的。高僧大德为什么可以气吞山河,就是心量打开了。

  佛法不离世间,不要去深山里面找。有人学佛后,工作、家庭都不要了,觉得上班没意义,烦恼多,不如学佛,悠游自在。这个心态来学佛,就不对了。如果连世俗的事业都无法圆满,世俗的福报都缺少,想要成就出世俗的成就,成就佛果,是很难的。

  福报都是一样。没有学佛时,福报小,人缘不好,那学佛后,如果不从福报和人缘上去改善,哪怕出家了,也是很苦的。不管在家出家,没有福报都很苦。以前人出家,师父会观察他的福报多少,然后让他去做事情。

  出家后,第一个培养的还是福报,从最底下的做起,负责行堂,扫地,厨房烧火,哪里有累活去那里做。

  虚云老和尚刚出家也是如此,老和尚还是憨山大师再来,他一出家,都要干苦力活,而且干了三年。开悟后,建庙宇,挑水挑土都是自己动手。

  在家人,勤劳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培养福报。好好上班是培养福报,孝养父母爱护妻子,是培养福报。

  不要觉得上班没有意义啊,上班就是奉献,为社会做贡献,养家糊口,让家庭安顿。这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不要觉得,好像拿起经书来,才算修行,其他时候都没意义。祖师修行,哪有天天拿着经书呢。

  他们要煮饭,要扫地,要种菜,要接待客人,要盖庙,要处理各种事情。每天就抽出很少时间,做早晚课,或者晚上打坐。

  像云门寺,云居山上,僧人还要种田,自己种茶。自己养活自己。那在家人,首先要自己养活自己,好好上班,孝养父母,爱护妻子,这个事本分。

  只有把心量打开,福报才会进来。道在红尘。工作、生活、恋爱、婚姻、亲情、教育、上学无不是修行。

  修行,远看是佛,近看是爱。只有真正的爱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有悲悯,有包容。才能真正转烦恼为道用。

  如何转烦恼为道用?譬如我们学佛的,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清净心的时侯,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

  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金刚经》有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

  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心如明镜,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去留无意。

  如一面明镜,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学佛境界高。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了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境界,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

  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清净心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量大到虚空,一切既来之,则安之,都能如如不动。

根据起信、发心、皈依、守戒、自利利他、般若为先导、禅定为根本的修学次第,在此,我们从佛陀的教海中选出十种经典,以适应在家居士读诵受持。


  这十种经典,除了《随念三宝经》和《吉祥经》是当代人翻译的以外,其余八种都是古德翻译和著述。

  《随念三宝经》是著名译经大师法尊法师于1962年4月22日从藏文大藏经中译出的。译者在《序言》中说:“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

  序言中还说到,此经在藏传佛教中是僧众每天进食前必诵的经典,可见此经重要性的一斑。我们把这部经列在十经之首,其用意即在提醒佛弟子随时忆念三宝的功德,策励自己不断地增强信心,为上求下化而精进修学。

  《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一,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吉祥经》是著名佛教学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居士从南传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附言中写道:巴利文《吉祥经》“系南传佛教各国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诵的经文之一”。经文列举的十一种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依之而行,便无往不胜,无处不安,无时不顺。

  《善生经》是一部宣示学佛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佛法约可分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

  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假使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在家信徒。

  《优婆塞戒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是上述推荐之十经中文字最多的一部。从本经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以弘扬优婆塞戒为中心的经典。梵语优婆塞,译为清信男,相对还有优婆夷,译为清信女,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在家学佛修行的男居士和女居士。佛教的经典从其性质来分,有经、律、论三藏,本经属于律藏。前面提到的佛教五乘教法,又可约为三大类:一、五乘共法,二、三乘共法,三、大乘不共法。在五乘共法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本经弘扬以优婆塞戒为基础的人天善法,所以它在三类法中属五乘共法;但它又鼓励在家学佛者要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本经又属于大乘不共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和《心经》,是在家教徒应当经常诵读的四种经典。前二种经以广修福德资粮、成就慈悲观为中心,后二种经以断惑证真、成就般若观为中心。

  我们能够经常诵习这些经典,日久功深,自然悲心增长,善根纯熟,智慧开朗,烦恼淡化,广修善行,得大轻安。这四种经典,均属大乘不共法。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示、弟子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经典。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宣示大众,令各开悟。此经特别强调:若俗修行,在家亦得。六祖修行悟道、说法度生、立教开宗的功德,极为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只有同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起来,佛法才真正有生命力,佛法的慧命才有延续的希望。

  这十部经典虽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语系、不同层次的佛教典籍,但它有完整的系统要求和思想架构。它将在家居士从初发心、忆念三宝、以戒为师、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到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不迷生死不住涅槃、任运教化众生、大作梦中佛事,比较系统地提示了佛教的修学次第。我们每位在家居士,能按此十经信受奉行,则学佛之能事毕矣!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意念三宝,意念慈悲。这点很重要!所以让内心不空过,我们的外表会老去,但是我们的心要一直训练,如果你将你的快乐订在你的外表,世间的名利,这样就是可怜。为什么?因为你的内心里面,没有训练。"老了很痛苦,老了,大家就在怨叹。老了,我老了……"乃至我现在很有钱了,但是内心里面不快乐,过年你孩子没有回来,你就睡不着了。刚结婚的,先生没回来,又痛苦了。然后,每天都在痛苦,为什么?心没有训练。所以我们的心,要看清楚真相,我们的心还要现出慈悲,各位要保持这个习惯。

  看到地板,我要做红地毯,温柔,慈悲让人踩,乃至忍辱如地。你要一直转变自己的念头,各位,你如果这么去做,你就会发觉,你会慢慢开发一种自在的心,不但自在,然后你还能够开始去服务别人,善巧方便。但是你要去转化一切,首先你要有清净的心,然后诸佛菩萨就加持你,护法会引导你。各位,这个世间不是只有你一个,你想要利益众生要怎么做?因缘不可思议,很多创造很好的因缘,诸佛菩萨会引导你,让你看到该看到的,也让你看到痛苦的,要如何去弥补它。有的人东西遗失,他不知道,有的人马上就看得到,一张纸里面,有两千个字,有的人不知道那个字写错,整篇念完了,不知道那个字写错了。

  有的人一看就看到那个字错了,有的人虽然看对不对,但是他不能了解意思,有的人虽然了解意思,但是他不会用,这个就是你,心灵的层次到什么地方。你就看到什么地方,以我们凡夫来看,男人,女人,富有,贫穷,以佛来看,这个人是佛,他有什么障碍,要如何度他。你要去看这个,生意人看的是要如何赚钱,学佛的人看是如何让这个人做佛,你要去思维这个。为了要让他做佛,我们也要学习那种成佛的方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