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界诠法师:三句话谈修行

界诠法师:三句话谈修行

 
接下来谈谈,我说三句话谈修行。我们时间现在十几分钟,告诉大家三种方法,第一个方法叫“观想”。

  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繫念谛观彼佛……”学佛的人一定心里要有佛,想着佛,想佛的时候,你会开心一点。佛的相好庄严,你这么一想,我们内心自然会变成庄严清净,我们为什么要烧香啊为什么要点灯?去买花供佛呢?这是表示庄严,供佛的时候,我们内心妄念放下,烧一支香的时候我们妄念放下,这个时候内心清净,观想佛的时候,我们内心起的清净的心,系念起来。所以经里面说呢,诸佛在哪里?不离我们当下的心念,想佛的时候,心里就是佛。因为我们心中有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如果这个心不是佛,这个心就不能作佛,比如说是金,它可以做种种首饰,如果不是金,就不能做种种首饰。同样的道理,所以佛的大智慧,都是从我们心想而生,就我们时时在想佛,但是我们妄念很多,想着想着,它就想别的去了怎么办啊?收回来再想。我们能够想佛,佛经里面说,叫做始觉,开始觉悟;能够与我们本具的佛性相应,叫本觉,始觉与本觉相应那我们就有大智慧,就与佛那种智慧是相等相同,所以我们时常要观想佛。

  第二“忆念”,时常忆念,忆就是持心不忘的意思。持这个心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什么呢?不要忘记这个佛,不要忘记这个佛号。

  即使你修禅也是一样,修禅叫参话头,那个话头,什么叫话头呢?你起心动念之前那个心是什么?我们讲话也好,起个念头以后,那叫话尾,在你讲事情,讲话之前能够看到那个心叫话头,时时看着它。起妄想起妄念都没有关系,经里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迟了就来不及了,念头起不要管它,你能够看见它,知道起念头就好。

  这叫忆念,忆念佛的相好,或忆念佛的名号,你心不忘,这样能够通显唯心是佛,如《圆通章》里面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儿子想母亲,母亲又想儿子,这样的两人相见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能见到,母亲时时在那想儿子,儿子不想母亲,就很难见到。就比如说,诸佛就像母亲一样,慈母一样,时时都在念着儿子,念着儿女,儿女不想,作为子女不想父母就很难见面。他也忆念父母,所以他就想尽办法去见父母。所以《圆通章》叫“如子忆母,如母忆子”,这样呢,叫不相违远。

  忆念就是这个心啊,让它时时提起来,想着这件事情。念佛的时候,你要忆念在这佛号上,忆念在这个心上,每一句佛,从我们内心生起,你都了了清楚,不是拿个念珠在那里数佛,那是不够,时时忆念这件事情,回心返照自己,这是叫忆念。

  第三,修行,修众行。修观想忆行的助行。有些居士说,我又要拜观音菩萨,又要念地藏经,又诵普门品,又念大悲咒,又念弥陀经,念的很杂很多怎么办啊?我哪一样都想念,哪一样都放不下,然后我又想往生极乐世界,家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如何才能去?那往生极乐世界说简单很简单,易如反掌,弹指间即能够往生。

  首先你要具足信心,这是要紧。我们在家学佛修行,还要做很多事情啊。这就要根据经里面讲的,修诸功德。普贤十大愿王,把华严所有的精神思想,导归极乐,他修一切,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他的愿有多大呢?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从礼拜乃至回向,无有穷尽。这是普贤的大愿,那么这大愿,每一个愿他都一一导归极乐,等到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所有的一切财产都不能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我们时常要念,我们说念佛,告诉说修诸功德,只要你回向心,回向往生,都能一一往生。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以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呢,蒙佛授记,而且能够行化一方。

  那《法华经》里面:“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生极乐世界。”《法华经》也这样讲。《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些都是修行往生的资粮,我们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我们在家里能够素食就是慈心不杀,同时我也在修十善业,从三皈依开始,乃至出家受具足戒,都依戒而行。然后呢,我们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的道理,然后读诵经典,还要劝别人修行,这样的事情都是叫做修诸功德。不是说我们念佛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在家的老居士老菩萨,儿子媳妇叫你带一下孙子,你都不肯。你说我要修行念佛,照(样)带,我们照样发愿念佛发愿往生,修一切善法,以此功德回向,都能往生。

  今天,也就是来这里,跟大家结个法缘。三句话,我们为什么要修行,首先前提是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我们没有智慧,所以要学习佛法,我们要修行断除烦恼。这是我们要做的。然后呢,怎么修行?法门很多,我们要从观想开始,时常想着佛,想着菩萨,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菩萨的慈悲,时常贯穿你这种思想,你自己的内心当中。然后再来呢,忆念。那你总要选择一个法门以此作为专修,叫做忆念。念佛你好好老老实实的念,那么念佛的同时,又不妨碍我们修一切行,修众行,修一切功德,同在家人,乃至出家也好,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三皈啊,诸戒行,发菩提心啊,读诵经典等等以此的功德,都一一回向往生极乐,那么功德一定能够圆满。

  祝愿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大家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会遇上坏的境界,也会遇上好的境界。顺境比逆境更具迷惑性,身处逆境至少我们还有离苦的动力;身处顺境,则容易贪恋其中,不思进取,陶醉迷失在美丽的风景中止步不前。

 在讲《楞严经》时给我们讲到喜乐魔,如果修行人贪着一种叫“轻安”的境界,非常享受这种感受,进而贪着这种状态,以至于不能控制,就会召感则邪魔入侵,业报命尽轮转六道。如果知道这些轻安快乐和殊胜境界都很正常,只是修行路上的风景而不去留恋,就可以一路直进了。

  仔细思维,吃苦有几个人喜欢?谁不是向往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虽然我们处在五浊恶世,八苦交集,但不总是苦苦相续不断的,也总会有那一丝丝所谓的美好与快乐掺杂于中。

  古人说到的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现在人们又开始推崇的新四大喜:说走就走的旅行,敢爱就爱的疯狂,想吃就吃的嚣张,要买就买的剁手!这些都是我们贪,是容易让我们深陷其中,从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我们所谓的快乐都是短暂且不长久的,如果因为获得一点欢乐而沉迷于其中不肯前进,则有刀口舔蜜的危险。

  比如古人的四喜,第一喜,久旱逢甘雨。那么下雨之后呢?难道“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工作开始?如果只沉浸享受甘雨带来甜美的空气而不去努力耕耘,那么甘雨的价值如何体现?好的收成又会在哪里呢?

  第二喜,他乡遇故知。遇故知之后,首先要承受的是随即而来的分别的孤独和落寞;即使能遇见后常常见面,那也要努力地去付出,去辛勤地浇灌这友谊之花,保证长久盛开而不是过早凋谢。即便如此,好友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反目成仇的故事也是俯仰皆是。

  第三喜,洞房花烛夜。花烛夜之后便是夫妻漫长的磨合,便是要面临生存压力及抚养孩子的艰辛以及家庭、家族的责任与重担了,要承受柴米油盐的琐碎,这些哪样不需要谨慎面对呢?

  第四喜,金榜提名。提名之后就意味着可能走马上任的辛劳,很快就要踏入为五斗米折腰工作岗位。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琐碎工作,以及重大的工作责任等等,这些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小心处理。所以短暂的快乐之后便是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艰辛。

  如果说古人的四喜是长期的努力和准备,最后获得不期而至的快乐,而现代的四喜,则是贪嗔痴炽盛,是不顾后果的欲望放任,不顾一切消耗福报的极端享受!尽兴时,满足时,也许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狂喜,不可言表的欣喜,这种短暂的快乐仿佛人抛到了九天,然后又会让人从云端重重地跌落!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放纵欲望付出的代价更是巨大无比的,疯狂的行动之后苦果终究还是得自己慢慢去品尝。

  所以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刀口舔蜜的凶险!身处顺境,遇上好的境界,更要打起万分精神,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对待;如果不能清醒看清楚周围形式,保持住清醒头脑,很快便会身陷痛苦的泥潭,把一手好牌打烂。如果是修行人,若不及时抽身继续前进,就会堕入魔道。

  学佛的好处是能让我们看清这一切,明了这一切,无需浓妆艳抹,更不要刻意弄姿,淡淡地,安然地配合着就好。这个舞台不需要入戏太深,而是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从而有效地预防自己中毒太深,巧妙地避开不必要的陷阱泥潭,从这五浊的沼泽地中顺利的回归极乐老家。

  只有极乐才是真正快乐美好,才是值得我们倾情投入,才是让人喜悦无限的地方,更是让我们从堪忍地走向喜乐汇的地方,我期待而为此努力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娑婆世界的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沉沦在是世情的罗网中。祖孙情、父母儿女情、爱情、友情、兄弟姐妹情……难以自拔。

  对于出离轮回苦海来讲,情是一难。“爱欲不重,不生娑婆”,《楞严经》中云:”男女情爱不过是汝爱我心,我贪汝色,以是因缘,生死相缚”。“情想均半,生而为人”,甜情蜜爱,求之不得,痛不欲生。

  人说爱情是甜蜜的,好多人在这一世看不穿,所爱的人不能所得,便发愿言下一世再续前缘。你知道下一世续的是什么缘?你一句下世续缘的话,就把自己推入到无尽无休的轮回当中去了。轮回路险,天人福报享尽,尚且多入地狱。我们这些烦恼炽盛的凡夫在轮回里滚来滚去,进入三恶道是很容易的事情!

  爱到极致便生恨,轮回当中,爱来爱去的人,几经感情波折,便很容易生忿恨。你看新闻,因爱生恨,横刀相向的还少吗?你不要以为在轮回中爱都是甜蜜的啊,在这一世可能你俩相爱,缠缠绵绵,因爱生恨哪,你俩在轮回当中整不好就结成一对怨家,生生世世你我相报没完没了!不要把世情看成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这个世间的本质是苦空无常,人生几十年,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

  爱,是一件很苦涩的东西,得不到时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就执着于这个呀。爱欲浓,世情必然就浓,世情浓,道心必然淡薄。你出离心就没啦!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出离心呀——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呀!厌离和欣求是一对相辅相成的东西呀。你如果被世情所缠缚,往往你厌离心就很难出来,厌离心出不来,论功夫,你修到阿罗汉的程度也不能往生啊。

  真如吉禅师后身为宋钦宗,秦桧前世为雁荡山高僧,这些大师级的人物都要搞轮回,想想我们还沉迷于世情是什么结局,不言而喻呀,非常可怕!所以我们要看透世情,你整天烦恼这些没什么意思,整来整去就是六道轮回了,你知道六道轮回里,我们基本是在三途,你看你今天是个人身,因缘偶成而已呀!你在轮回里,三途才是家乡啊!所以这些世情非常可怕,我们要看透它,今天的儿女情长不要留恋!你要留恋,留恋阿弥陀佛!尽其一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什么麻烦都解决了!

 每个人的福德因缘不同,何以求同于万变的世界中?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平兴界诠,得戒平心;

  心平无戒,到无二般。

  ——祖道影 · 果然回头

  来源:界诠法师微博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有想法有计划固然是好,每个人的福德因缘不同,所求所愿各有差异,随愿随时随地所做事亦有千差万别,何以求同于万变的世界中?

  放下身心念佛。念佛是修行的正路。 心境相应念佛。

  佛号从心起,还缘此佛号,心心与名号非一非二,非能非所。如此会念,决定回向即得往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